• 沒有找到結果。

觀音信仰的流傳與衍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觀音信仰的流傳與衍化"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前言

在佛教的神佛世界中,影響最廣,信仰者最多的,當推觀世音 菩薩。在漢民族中,以觀音為名的,或以供奉觀音為主的寺、廟、閣、

堂、庵、樓、亭,不可勝數,在滿、蒙、羌、彝、白、傣、水、壯、

瑤、畬、藏等少數民族中,觀音也有許多信仰者。特別在婦女中,

觀音的影響力甚至超過釋迦牟尼佛。1

此外,在東亞地區的韓、日等地,觀音信仰也非常普遍,所以 有稱觀音信仰為「半個亞洲的信仰」;2隨著佛教向西方傳播,觀音 信仰也逐漸由亞洲向其他地區擴散開去。

大陸學者李利安分析,中國觀音信仰有漢傳、藏傳與民間信仰 三個體系,前二者均有經典根據,其中漢傳屬大乘顯教,藏傳屬大 乘密教,民間觀音信仰因不受經典教義及各種成規之束縛,所以信 徒可以依自己需要,隨意進行改造,從而形成各種活潑生動又有趣 的信仰形態。在這一改造過程中,中國固有的傳統民族文化的許多

1. 林國平著:《閩台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 7 月,頁 210。

2. 鄭僧一著,鄭振煌譯:《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台北:慧炬出版社,再版。

觀音信仰的流傳與衍化

侯坤宏

國史館修纂處前處長

(2)

元素都發揮了作用,特別是儒、道思想。3

二、觀音信仰的流傳──從印度到中國

(一)印度的觀音信仰

觀世音的來源,或以為基於波斯的女性水神Anāhita;或以為是 希臘的阿波羅Apolla 神,與印度濕婆(自在)Īśvara 神的混合。4印 度的觀音信仰,重要淵源之一,是寶馬救海難傳説。自古流傳在印 度大陸南端,有解救「黑風海難」和「羅剎鬼難」的信仰,為觀音 信仰的主要來源。南印度人視觀音菩薩為海上守護神,有如福建及 台灣地區以媽祖為海上守護神一樣。5

「稱名救難」信仰是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點,觀音救難信 仰從「救海難」到「救一切難」,最終以〈普門品〉為總結,形成 一完整的觀音救難信仰體系。6〈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的第 二十五品,內容詳說觀音菩薩於娑婆世界教化利益眾生的事蹟,謂 受苦眾生一心稱名,觀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令得解脫;若有所求,

亦皆令得;觀音菩薩又能示現佛身、比丘身、優婆塞身、天身、夜

3. 李利安:〈儒道思想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影響〉,《中國佛學》第 1 卷第 1 期,

329-331;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年 6 月,頁 46、405。

4. 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7 版,頁 483- 484。

5. 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頁 69、76-77;李利安:〈古代印度觀 音信仰的起源〉,網址:http://www.china2551.org/Article/psxy/p2/200806/6530.

html,2011.7.4。

6. 「黑風海難」和「羅剎鬼難」的信仰,經長期演變與發展,在西元前後成型,

最早的經典詮釋出自〈普門品〉。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頁 82、87、212;聖嚴法師等著:《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台北:法鼓文化,

2007 年 4 月,頁 46、68-69。

(3)

叉身等,以攝化眾生。全品由長行與偈頌組成,宣說觀世音菩薩普 門示現的妙用。7

從佛教思想發展史角度來看,觀音信仰是大乘佛教發展中的新 內容,是隨著新的「菩薩」理 念與救濟思想的發展,接受外 來影響而形成的。8又,隨著般 若經典的不斷擴大與完善,觀 音與般若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最終成為般若經典的宣示者、

闡述者、弘揚者,《般若心經》

可為說明,觀音甚至成為般若 智慧的最高代表。9此經係以「中 品般若」的經文為核心,而附 合於世俗信仰,在民間傳誦最 盛,經文上標「觀世音菩薩」,

說「 度 一 切 苦 厄 」,「 能 除 一 切苦」,以貫通觀音菩薩救濟 苦難的信仰。10

7. 星雲大師編著:《佛教叢書 2:經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 年 8 月,頁 221。

8. 印順法師認為,初期大乘的佛菩薩,主要是依佛法自身的理念或傳說而展開,

適應印度神教的文化,而與印度文化相關涉。孫昌武著:《中國文學中的維摩 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63;釋印順著:《初期 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464-465。

9. 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頁 105、110。

10.「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摩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先開始的幾句經文。釋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 源與開展》,頁614-615。

馬頭觀音

(4)

印順法師認為,印度佛教到了「大乘佛法」時代,馬王傳說轉 化為觀自在菩薩神力救難之一,所以在「祕密大乘佛法」中,觀自 在菩薩示現,有馬頭觀音,為六觀音,八大明王之一。

然觀世音菩薩的聖德,更有其複雜的內容。如善財參訪善知識,

其中觀自在菩薩在南方,而南方的觀自在菩薩又出現在西方極樂世 界。觀世音所住的布呾洛迦(梵文名Potalaka,又譯作補怛洛伽、

補陀落伽、普陀洛),傳說與印度東南沿海地區有關,所以觀世音 菩薩的救苦救難,特別受到航海者、沿海漁民的崇信。那位類似觀 音救護海難的媽祖,可說是觀世音菩薩的中國化。11

但從佛教的立場來說,這些都不外乎釋尊大悲救世的世俗適 應。不管在印度或中國,信眾與觀音的關係,常是透過感應故事來 聯繫,經由感應故事中男女信眾所見到的觀音,觀音的形象逐漸中 國化,印度佛教中的Avalokitesvara,逐漸成為中國的觀音。到了 十二世紀以後,因印度佛法的滅亡和隨後南印度觀音道場的消失,

中國人最終以浙江梅岑山取代南印度的補陀落伽山,此一改造持續 了幾世紀才得以完成,並對中國佛教產生了極大影響。12

(二)中國漢地的觀音信仰

東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信仰全面輸入中國,經過中國人的 理解、選擇和解釋,稱名救難型觀音信仰得到廣泛的認同,並在宗 教實踐中,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宗教形態,在此背景之下,產生了許

11. 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 483-484; 印順法師:〈方 便之道〉,《華雨集2》,台北:正聞出版社,頁 301-303。

12. 浙江「普陀山」在宋代以前的文獻中,稱為「梅岑山」。李利安著:《觀音 信仰的淵源與傳播》,頁404。

(5)

多中國化特色的觀音信仰「偽經」。13

這情況,一方面說明觀音信仰的普及與深入,同時也反映了觀 音信仰在中國的演變與發展。14

從北朝至隋,山東、河北等地的摩崖與造像碑上出現很多刻經,

《法華經 ‧ 普門品》(《觀音經》)出現不少,如山東濟南歷城區 黃石崖刻有《觀音經》及〈無常經偈〉,其年代在北魏至東魏,是 刻經中最早作品之一。《大涅槃經 ‧ 聖行品》中雪山童子聞偈、轉 輪王為聞半偈剜身燃千燈故事,都說應將「無常偈」寫刻在紙上、

石上,因而摩崖刻出佛經或源於此。

現知觀音經刻還有河南禹縣西魏大統十三年《高王經》、北齊 造像碑《高王經》、《觀音經》等;北齊河清至武平年間,洪頂山、

徂徠山、光華寺刻有觀世音佛號;北齊天保十年河南輝縣通玄寺有

《妙法蓮花經》造像碑,皇建元年山東東平縣口檀寺有《觀音經》

碑。北齊天統到武平初,南響堂第四窟刊刻《觀音經》。北齊武平 二年末中皇山摩崖刻有《觀音經》。隋開皇八年汶上縣刻有《觀音 經》、開皇十年北京房山縣萬佛堂孔水洞刻《添品法華經》中的〈普 門品〉,房山雲居寺雷音洞開皇十二年刻有全部《法華經》和《高 王觀世音經》,至開皇十三年河北曲陽八會寺與河北行唐封崇寺都 刻有〈普門品〉。直至在唐宋遼代,北、南方亦有觀音經之刻。刻 經本為宣教及防末法之舉,摩崖與碑刻的觀音經如此普遍出現,正

13. 中國佛教發展,在魏晉時期有一具有重大意義而又影響深遠的現象,就是觀 音信仰的廣泛弘傳與普及。與《維摩經》主要流行於士大夫階層中相對照,觀 音信仰則更普遍地流傳在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困苦無助的廣大民眾中。觀音成 為群眾信仰的偶像,人們相信祂的靈蹟,許多有關觀音的靈驗故事,成為佛教 文學中極具意義的作品。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頁315;孫 昌武著:《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頁59。

14. 孫昌武著:《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頁 74。

(6)

可用以說明觀音信仰流行的程度。15

中土的觀音信仰經歷一段長期複雜的演化過程。早期流行的,

主要是以《法華經 ‧ 普門品》為經典依據的救苦觀音,自六朝後期 至唐代淨土信仰盛行,淨土觀音隨之流傳開來。到唐代傳入瑜伽密 教,又輸入一批密教的變形觀音,其中以千手千眼觀音及大悲觀音 最為盛行。16

隋唐兩宋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觀音信仰,主要表現在淨土 觀音信仰、般若觀音信仰和密教觀音信仰這三個系統。但中國人最 感興趣的,依然是救難型觀音信仰,人們把觀音限定在救難的領域。

但隨著密教觀音信仰的發達,唐宋時期中國出現了大量的密教觀音 造像,不但顯示了觀音信仰發展上的一個大變化,也是這時期中國 佛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面相。17

來自印度的觀音信仰,在漢地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同於印度 本土的一系列變化,主要表現在下面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一是包納 於中國漢傳體系之內的正統的觀音信仰︰中國佛教各宗派對印度觀 音信仰都有傳播與發展,特別是天台宗、淨土宗、華嚴宗、禪宗、

密宗等宗派。二是游離於正統佛教之外的民間觀音信仰。18

就前者言,主要表現在佛教義學中,尤其是對《法華經》及〈普 門品〉的疏解,可以(梁)法雲的《法華義記》、(隋)智顗的《法

15. 邢彦玲:〈觀音經刻:北朝摩崖與碑像刻經〉,網址:http://fo.ifeng.com/zhuanti/

guanyin/wenhua/200810/1016_234_51731.shtml,下載日期:2009 年 4 月 4 日。

16. 同註 14,頁 64。

17. 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頁 378、382-383。

18. 中國漢傳觀音信仰,又可分為: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兩部分,前者指觀音信 仰的基本義理和修持儀軌,後者指觀音信仰的的世俗化或以世俗文化方式表現 出來的哲學、倫理、藝術、文學、民俗。前引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 傳播》,頁55、423-424。

(7)

華文句》、吉藏的《法華義疏》,以及智顗的《觀音玄義》、《觀 音義疏》、《請觀音經疏》為代表,但這些著作在民眾間的影響力 極為有限。19

就後者言,可以觀音信仰為中心的普陀山之形成來說明。自宋 開始,據《普陀洛迦新志》卷4〈檀施門〉載,宋太祖曾派內侍,

帶香、旛到普陀朝拜。但值得注意的是︰普陀山的發展與海上貿易 的發達有很深的關聯,許多船隻行駛到普陀山,都會祈禱,其中包 括日本、三韓(今韓國)來的外國商人,普陀山是海上航道,因此 海商、漁民對之信仰特別篤厚。20 由此造就了以觀音信仰為核心的 普陀山聖地。

在觀音「中土化」過程中,「道教化」是其重要內容,早在六 朝後期,觀音已經開始被道教化,道教徒把觀音納入為該教神祇,

固然是為了擴展自宗的勢力,但也回應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21 這可以作為觀音化身之一的「泗州大聖信仰」來說明。泗州大聖信 仰出現於唐宋以來大量有關驅除天花瘟疫的道經和民間經卷中,乃 至「灑楊枝水」這一本屬觀音獨有的特徵,也成為泗州大聖的舉止;

在祈神禳痘和種痘的儀式文本中,觀音菩薩及其化身,是不可或缺 的神祇,「觀世音娘娘」成為「禳痘女神」,泗州大聖成為觀世音 的一種化身。

總之,泗州大聖是一融佛道於一體的神靈,祂不僅有觀音菩 薩的形象,也有道教神祇的身影,後者從儀式上提供了融合前者的

19. 孫昌武著:《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頁 79-80。

20. 佐伯富著,陳舜平譯:〈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第 3 期,

434-435。

21. 同註 19,頁 248。

(8)

神學架構,使得觀音信仰以其化身形態透過道教儀式得到進一步拓 展。22

三、觀音形象女性化的塑造

觀 音 的「 女 性 化 」, 是 中 國觀音信仰的一大特色。因觀世 音菩薩具有大慈大悲的精神,頗 具女性色彩。23自唐以來,觀音 即以女性形象出現,宋元時代,

女性觀音逐漸定型,並受到廣大 婦女的崇敬,由於信仰者日益增 多,其影響深入民間。24

在印度、西藏、斯里蘭卡或 東南亞,觀音都不是以女性菩薩 的形象被信奉,中國早期觀音,

也不是以女性菩薩的形象出現,

觀 音 的 形 象, 從 男 性 轉 變 為 女 性,是中國獨有的現象。25故有 謂:女性觀音的出現,是中國宗

22. 姜生:〈禳瘟儀式與觀音信仰――以禳痘疹為中心的觀音和泗州大聖信仰〉,

《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頁278-302。

23. 趙超:〈妙善傳說與觀世音菩薩造像的演化〉,《中國佛學》第 1 卷第 1 期,

322。

24. 釋厚重著:《觀音與媽祖》,台北:稻田出版社,頁 73。

25. 于君方:〈觀世音菩薩與中國文化〉,《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頁 12。

中國早期的觀音形象很多,大多以男身 出現,甚至還留有兩撇小鬍子。

(9)

教史上的一項奇蹟。26

觀音在圖像上由男性變為象徵母愛和大慈大悲的女性,可以追 溯到第五世紀的南北朝。27

唐宋以後,中國思想界出現三教合一趨勢,與觀音菩薩形象女 性化過程,恰好並行,使得觀音菩薩不僅為各種信仰所吸收,也豐 富了觀音信仰的內涵。28觀音性別的轉換,可以解釋為受到中國女神 形象同化的結果,也可以用來說明是與同情心這一作為菩薩主要品 質的女性原則的認同。在任何情況下,菩薩不僅超越了性別的身分,

且能採取任何自己所選擇的形式。29 隨著十世紀白衣觀音的產生,

觀音菩薩呈現中國女性化的外貌,隨後「魚籃觀音」、「南海觀音」、

「觀音老母」等新女性觀音像相繼出現。30

觀音菩薩何以會在宋元之際徹底轉化為女性?徐曉望以為:「觀 音變性與(中國的)東南母親崇拜有關」。觀音崇拜在各地都很盛,

其根本道場在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舟山群島是閩浙文化交融區 域,除浙人外,有許多原籍福建的移民,且閩浙文化接近,兩地都 流行母親崇拜,「在閩浙母親崇拜的影響下,普陀的觀音形象最終 完成了向母性觀音的轉化」,由於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第一道場,

母性觀音形象很快地影響到各地觀音塑像,於是母性觀音便轉向全 國乃至全世界。31

26. 釋厚重著:《觀音與媽祖》,台北:稻田出版社,頁 74。

27. 鄭僧一著,鄭振煌譯:《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頁 26。

28. 姜生:〈禳瘟儀式與觀音信仰――以禳痘疹為中心的觀音和泗州大聖信仰〉,

《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頁285。

29. 阿部正雄著,張志強譯:《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 52。

30. 于君方著,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頁 292。

31. 徐曉望著:《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頁 444-447、453。

(10)

徐曉望的說法,可自成一說,但未免過於偏狹,蓋觀音在宋元 之際徹底轉化為女性,除和觀音本身所具有的性格――慈悲,有密 不可分的關係外,實與妙善公主傳說的盛行大有關聯。觀音的中國 化,完成於觀音化身為妙善公主時,此故事最早出現的文獻為西元 1100 年,妙善於傳奇中得道成仙,很符合中國人的神仙思想,使觀 音融入中國文化。32

觀音菩薩在中國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女性化及本土化,一個很重 要的因素,就是中國人通過不同的傳說,把這位本來在大乘經典中 超時空、非歷史性的菩薩,轉化為一位生長在中國,有名有姓,有 籍貫,有生辰的歷史人物。33在民間,妙善公主的傳說無視於正規 佛教經典的說法,另為觀音安上身世。34此傳說之流行,遠超過古 代印度觀音身世中的「不麤太子」、「蓮花童子」。35

由於觀音是從印度移植到中國的佛教神祇,不是維持一種不變 的身分,故有研究者將觀音視為中國女神的化身,試圖從中國本土 中找尋其源頭。36英國漢學家杜德橋(Glen Dudbridge),在《妙善 傳說――觀世音菩薩緣起考》一書,詳細考證妙善傳說在中國是如 何形成與演變。他認為這一傳說,對觀世音菩薩完全改變為女相,

起了極大的推進作用。杜德橋注意到,河南汝州香山寺一塊著名的 石碑〈香山大悲觀音菩薩傳碑〉,作者是蔣之奇,他在北宋紹聖三

32. 于君方:〈觀世音菩薩與中國文化〉,《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 ,頁 18-21。

33. 于君方:〈寶卷文學中的觀音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 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334。

34. 李利安:〈儒道思想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影響〉,《中國佛學》第 1 卷第 1 期,頁334。

35. 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頁 388。

36. 同註 30,頁 441。

(11)

年(1100),撰《香山大悲觀音菩薩傳》,是我們現在所能見到最 早有關觀世音化身妙善的完整傳說。

崇寧三年(1104),杭州天竺寺僧道育有《香山大悲成道傳》。

隨之,正覺(1091-1157)的《雲岩大悲》、南宋祖琇的《興隆佛教 編年通論》(1164)、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等,都有妙善公主 為大悲觀音化現的記載。以上各書描述的故事,在明清時期,普遍 流行於民間,尤其在東南沿海地區。普陀山觀世音道場的日益興旺,

女性觀音造像的大量出現,與這些故事普遍流行極有關係。37

妙善的故事,說明了中國父系家族中的父女關係與情感。妙善 身為公主卻拒婚學佛出家,被其父賜死。妙善在得知父王大病時,

能捨眼與手以療父疾。最後其父幡然改悟。妙善不婚是不孝,但捨 身救父卻又是大孝。中國家族內的女兒沒有自主權,一生要從父從 夫從子,妙善若結婚,在夫家倫理的約束下,恐難為父捨身。妙善 的故事,透露出中國家族內父女的結構關係與矛盾情節,38也因為 有妙善傳說,才得以將觀音菩薩徹底「轉男成女」,此與中國傳統 宗族孝道倫理有極密切之關係。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由於中國女神的式微,在宗教領域中留 下部分真空,觀音正好填補了這分空缺;正因為中國缺乏強而有力 的女神,觀音才需要經歷性別轉換。但,觀音從來不曾歸屬於傳統 帝國的國教,觀音是一切眾生的救度者,不受制於任何權力中心,

37. 杜德橋著,李文彬等譯:《妙善傳說――觀世音菩薩緣起考》,台北:巨流 圖書,頁7-17;趙超:〈妙善傳說與觀世音菩薩造像的演化〉,《中國佛學》

1 卷第 1 期,頁 319-325;張總著:《說不盡的觀世音》,上海:上海辭書 出版社,頁110。

38. 張珣:〈變異、變遷與認同:近年台灣民間宗教英文研究趨勢〉,《台灣本 土教研究:結構與變異》,台北:南天書局,頁67。

(12)

也不效忠任何人。39祂是所有信奉者的大依怙,不分男女,也不論 貧富貴賤。於此,讓我們見識到:觀音具有超性別、超政治的特色。

妙善傳說雖處處表現出源自佛典的跡象,但在佛典中卻無先 例,依杜德橋說,《妙法蓮華經》是蔣之奇《香山大悲觀音菩薩傳》

改編的源泉,他指出:《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

妙莊嚴王的故事,是形成妙善傳說的基礎;香山仙人捨手、眼,後 復生手、眼,顯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敘述,與第二十三〈藥王菩 薩本生品〉的部分內容極為類似。40李利安則認為,妙善公主的傳 說是受道教影響而產生。41此種說法,尚待進一步確認。

妙善傳說是一種神話故事,其本身具有多樣性,有學者斥妙善 傳說是「佛道的混雜物」, 42 但我們是否可以另一角度來理解此一 神話?一般認為,隋唐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從此以後的宋元明 清,中國佛教便走向衰落,這是就佛教義理之發展而言。宋元明清 之佛教,雖在佛教理論建樹上不像隋唐時代那樣輝煌,但就佛教對 民間社會的影響而言,宋元明清佛教實不能用「衰落」二字來形容,

宋元明清佛教同樣也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重要環節。43

39. 于君方著,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頁 445。

40. 杜德橋著,李文彬等譯:《妙善傳說――觀世音菩薩緣起考》,頁 89、91-93;趙超:

〈妙善傳說與觀世音菩薩造像的演化〉,《中國佛學》第1 卷第 1 期,頁 326。

41. 李利安:〈從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看中國道教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對話〉,

網址:http://blog.yam.com/hc1151/article/24314777,下載日期:2011 年 7 月 2 日。

42. 杜德橋著,李文彬等譯:《妙善傳說――觀世音菩薩緣起考》,頁 66、113、

118。

43. 從佛教傳入之初到隋唐時代,佛教逐步滲透到民間社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

雖然也曾受到民間社會的熱烈歡迎,但較諸各宗派對中國文化之影響,畢竟遜 色些。在這時期,佛教雖已走向民間社會,但還沒有形成一股社會力量反過來 影響中國佛教的發展趨向。這股力量要在宋元明清社會中,才得以充分展現。

李四龍著:《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頁213、7、145-146。

(13)

自宋以後佛教在民間的興盛,得力於如下因素:一、淨土信仰 盛行,稱名念佛適合民間社會口味。二、佛事活動頻繁,制定了許 多儀軌,這些程式化的佛事,常被民間社會用來超度薦祖,藉以修 福。許多佛教節日逐漸成為民間的民俗節日,宗教性的活動轉變為 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三、西元971 年開雕第一部漢文木板大藏經,

在社會上逐漸形成印經風氣,佛經流通方便,滿足了民間社會信仰 的需要。44

觀音信仰在宋以後,普遍流行於一般民眾之間,其因何在?據 日本學者佐伯富研究指出,主要是唐朝中期以來,商人逐漸快速崛 起,商業興盛,加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福報思想被強調、宣 揚有關。45此又一說。

據王見川、皮慶生研究,宋元明清是民間信仰的轉型階段,為 以後的重要民間神明奠定了基礎,其中最突出的特徵是──地區性 神明信仰的興盛與全國性神明信仰的形成,46這種現象,從觀音與 媽祖信仰中,都可以看得出來。就觀音信仰言,十二世紀的中國,

正是妙善傳說成型的年代,在中國民眾宗教的開展上,具有劃時代 的意義。

總之,作為佛教菩薩的觀音,在其傳播中土的過程中,一方面 表現出濃厚的道教神仙色彩,另方面也被賦予了一般的民間善神、

福神的品格。推動這一「俗神化」的過程,宋以後的民間宗教起了 相當大的作用,如白蓮教、羅教、西大乘教等都自佛教分化而來,

44. 李四龍著:《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頁 8。

45. 佐伯富著,陳舜平譯:〈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第 3 期,

426、437。

46. 王見川、皮慶生著:《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頁150-304。

(14)

觀音是他們尊奉的主神。

在白蓮教,觀音是作為最高神無生老母的化身出現的;羅教也 念觀音,建觀音教堂、觀音齋堂,其分支有叫「觀音教」者;西大 乘教創始人呂菩薩,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47從這裡,亦可看出 觀音信仰的「民間」性格逐漸浮現。

四、台灣的觀音信仰

佛教在台灣民間信仰上扮演極重要角色,尤其是觀音信仰,直 到清末,台灣佛教寺廟中以奉祀觀音為主神的有三○四所,以釋迦 牟尼佛為主神的有五十六所,以地藏菩薩為主神的有十三所,以阿 彌陀佛為主神的有六所,以三寶佛為主神的有六所。48可見,觀音 信仰之普遍。

以觀音像創作論,台灣在明清兩代,觀音像非常盛行,不亞於 中國內地。尤其在清治期間(1683-1895),觀音幾乎占盡所有寺庵 及齋堂內的正殿主尊,甚至在道觀或民間崇奉的媽祖宮、關帝廟中,

也占有一席之地,在這些宮廟,觀音常被奉祀於後殿或偏殿。49 赤山龍湖巖是台灣早期觀音信仰的佛寺,主祀「石觀音像」,

「鎮殿大媽」曾分身出「二媽」、「三媽」、「副三媽」、「舊副三媽」、

「黑面三媽」等聖像。龍湖巖供奉的神像,常被遭遇災難困境的村 莊、宗族、家庭、商號、工場等迎請,輪流坐鎮各地,可以說:觀

47. 孫昌武著:《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頁 250-251。

48. 蔡相煇、吳永猛編著:《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國立空中大學,頁 75-76。

49. 陳清香撰:《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頁 194。

(15)

音佛祖是赤山保地區村落共同體的守護神。50

由上述有關赤山龍湖巖的觀音信仰,可以推知:龍湖巖的觀音,

具有濃厚的民俗信仰性格,觀音聖像被視為鎮守一方的神明,其分 身可以被請到各地供奉。這種信仰性格,普遍存在台灣的觀音信仰 中。由於台灣觀音信仰非常普遍,所以掌握這一特質,有助於我們 了解台灣人的信仰世界。

除赤山龍湖巖、艋舺龍山寺外,台灣主祀觀音之寺宇,數量很 多,名稱也多,有稱為:寺、廟、宮、亭、閣、堂、壇、庵、院、巖者,

其中以亭與巖,最為特別。稱為亭者如清水紫雲巖,當地人即稱為 觀音亭,還有彰化觀音亭、內門觀音亭、南投觀音亭等;似乎名為

「亭」的觀音廟多在街市之中,此與偏向靠山的「巖」,有所對照。51 台灣的「巖」,雖也有些主祀清水祖師、孚佑帝君,甚至奉祀 神農大帝、開漳聖王、法主公、媽祖的,但大多數是以觀音為主祀。52 以台灣南部的「巖仔」來說,這些巖有一明顯特色,即占地廣,主 祀觀音佛祖,並配祀其他神明,供一般信眾進香、問神、抽籤、燒

50. 顏尚文:〈赤山龍湖巖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保地區的發展(1661-1895)〉,

《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9 期,頁 95-132。

51. 台南市內有三座觀音亭,其中位於成功路的「大觀音亭」,始創於永曆三十二年

1678),其次是位於正義街的「慈蔭亭」,創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為 安平觀音亭,創於道光六年(1826)。另,澎湖馬公的觀音亭,建於康熙三十五 年(1696)。林美容、蘇全正:〈台灣的民間佛教傳統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 社會實踐〉,《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 學系等,頁6;另見林美容著:《台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台北:

台灣書房,頁180;陳清香撰:《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頁 196。

52. 巖仔所祀的觀音,一般有三慶典日,即農曆二月十九日誕辰,六月十九日得道,

九月十九日出家,有些甚且增加十一月十九日為慶典日。林美容:〈台灣的「巖 仔」與觀音信仰〉,《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 年文教基金會,頁181;林美容、蘇全正:〈台灣的民間佛教傳統與「巖仔」

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另見 林美容著:《台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頁182。

(16)

金紙、點光明燈、安太歲,每逢節慶或假日,香客聚集,非常熱鬧,

祭品葷素都有,有些甚至於全用葷的。後殿則是一片寧靜,為出家 眾清修的地方。這些「巖仔」之所以能成為地域性的信仰中心,與 觀音佛祖的民間化、神格化有密切關係,此類「觀音」,有謂為是「道 體佛身」。53

觀音是濟度苦海眾生的大 慈大悲女神,人們常暱稱為「觀 音媽」,在民間信仰中有其一席 之地,在一般民間住宅正廳所 貼掛的神佛圖,通常是把觀音放

(畫)在上段,把關帝聖君和天 上聖母放在中段,把司命灶君和 福德正神放在下段,可見觀音在 民間信仰之地位,這也是庶民自 認為是佛教徒的主因。54

台灣的觀音信仰中,有一 個體系常與「祖籍」聯繫在一 起,即是來自中國大陸福建晉江 縣安海龍山寺的觀音信仰。台灣 安海龍山寺的觀音廟,在明清兩 代創建者,亦多以龍山寺為名,

53. 林美容著:《台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頁 10-11;林美容、蘇全正:

〈台灣的民間佛教傳統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宗教與社會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

54. 劉枝萬原作,余萬居中譯:〈台灣的民間信仰〉,《台灣風物》第 39 卷第 1 期,

106。

台灣的觀音信仰與民間神道信仰有很深 的關連。圖為嘉義半天岩紫雲寺三觀音 媽。

(17)

其中以艋舺龍山寺、滬尾龍山寺、鹿港龍山寺、鳳山龍山寺、台南 龍山寺較為人知。這五座龍山寺,均供奉觀音為主尊。55

從以上有關台灣觀音信仰的敘述可知,觀音信仰幾乎與台灣後 來發展史息息相關,且深具庶民信仰性格,從赤山巖創建以來一直 到現在,觀音信仰仍普遍流傳於台灣社會中。

五、民間觀音信仰的特點

流傳於民間的觀音思想,其內容常具有原非佛教觀音所具有的 神通與功能,即在佛教的慈悲觀、善惡有報觀、生死輪迴觀外,還 加上儒家的忠孝觀,道教的咒術、符籙、占卜、成仙等方術色彩。

甚至觀音脇侍「善財童子」,經民間衍化,被賦予「招財進寶」、「求 胎得子」等神職。56這些現象,雖違背佛教本質,卻能符順一般庶 民的心理需求。

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一套相當獨特的崇拜體系,自成系統,其 最大特徵,是將佛教的慈悲信仰觀念與傳統民間靈感信仰觀念結合 起來。其結合方式,基本上是以靈感為本,以慈悲為用,把觀音菩 薩塑造成一位「廣大靈感」的宇宙神明、救世主。由於民間沒有經 典的束縛,不受專業佛教人員的指導與限制,加上民間有不同於正 統文化圈的特殊文化傳統與思惟,使得觀音信仰在民間呈現出隨意、

鬆散、通俗、生活、功利、實用等特色。57

55. 北台灣龍山寺法脈以艋舺龍山寺創建最早。蔡武晃:〈祖籍、動員與信仰組 織――北台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研究〉,《民俗與文化》第6 期「信 仰組織專刊」,頁100、104;陳清香撰:《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

203。

56. 釋厚重著:《觀音與媽祖》,頁 104、282。

57. 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頁 388。

(18)

在觀音信仰越來越具有民俗文化特徵與倫理教化特徵的同時,

有關觀音修持法門也更趨完善,尤其是在宋代天台宗的推動下,許 多儀軌被製作出來,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請觀音懺法、大悲懺法等,

在各種儀軌中,觀音也常被吸收進去,讚觀音、念觀音、拜觀音、

誦觀音經、持觀音咒、結觀音印等,成為佛教儀式中常見的內容。58 懺法,是悔除所犯罪過以便積極修行的一種宗教儀式;59既是 儀式,就需透過一定之操作過程,可藉以顯示其莊嚴性。但這些懺 法,僅流行於寺院及道場,並未普及於一般社會大眾中。一般社會 大眾接觸較多數的,反而是流行於民間的小説、寶卷或社戲。

《西遊記》是一部流傳甚廣的小説,第四十九回「觀音救難現 魚籃」一節,反映出觀音菩薩在佛教下層信眾及一般老百姓心目中,

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真感情的救苦救難大菩薩,祂在民間信仰中,最 受歡迎,香火也最盛。60

除魚籃觀音傳說,民間觀音信仰內涵十分豐富。在漢傳佛教體 系中,民間觀音信仰有不少具有特色,僅就筆者閱讀所及,提出六 項事實,略加敘述如下:

58. 同註 57,頁 388-389。

59. 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儀軌制度》,林子青:〈懺法〉條,網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05.htm#a13,下載日期:2011 年 7 月 2 日。

60. 清人李綠園所撰《岐路燈》長篇小說中,可以看到世俗生活中的觀音菩薩承 擔著救苦救難的任務,大大滿足了民眾趨利崇福的心理要求;無論是去災禳病、

歲時風俗,還是以喪葬禮俗等所舉行的諸多儀式中,都可以看到祂的身影,感 受到觀音的神性無所不在,無時不有。馮玉慶:〈淺述晉東南地區的觀音信 仰〉,《法音》總第289 期,頁 48;劉暢著:《《岐路燈》與中原民俗文化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頁104-107。

(19)

(一)豐富又多變的民間觀音形象

山西東南地區,過去每一個村莊,都修有觀音堂、觀音閣、觀 音殿,最典型的是陵川縣冶頭鄉大王村的「德明觀」,屬該縣道教 三大宮觀之一,殿內後壁彩繪有帶背光的三尊女神,中間是懷抱嬰 兒的「送子觀音」(也稱送子奶奶),左右分別是「淨瓶觀音」與

「藥丸觀音」。當地女人在結婚多年後還未生子時,會到觀音堂(奶 奶殿)去求子,給送子奶奶一雙紙糊的鞋,將送子奶奶懷中的小泥 人用紅布包回家,待生子後再將小泥人(再加送一個)送回。每遇 大旱,當地人會邀集十二位未婚女子,到奶奶殿祈雨,一邊燒香磕 頭,一邊用柳枝鞭打奶奶腳下踩的龍頭,直到淨瓶觀音的淨瓶中的 柳枝頭滴出水珠為止。由於山區衛生條件差,生瘡害疙瘩頗為常見,

藥丸觀音就負責治療民眾的疾病。61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三尊女神的不同分工,由此呈顯出豐富又 多變的觀音形象。觀音在民間信仰體系中,有如「神仙」般,在觀 音神仙化過程中,自宋代始,就出現「觀音籤」、「觀音鬮」等預 卜方法。觀音籤是置於觀音像前的竹籤,求籤者在觀音像前焚香、

禮拜、默禱,搖動籤桶後抽籤,以卜吉凶;觀音鬮即在竹木、紙片上,

寫上文字或標誌記號,遮掩之或捻成丸狀,在觀音像前禮拜、默禱,

再拈取其一,以測吉凶,或做為裁決事情的參考。62 這種現象雖不 符合佛法真義,但卻是觀音信仰能夠普及的主要原因。

61. 馮玉慶:〈淺述晉東南地區的觀音信仰〉,《法音》總第 289 期,頁 49。

62. 李利安:〈儒道思想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影響〉,《中國佛學》第 1 卷第 1 期,頁341-342;李利安:〈從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看中國道教文化與印度佛教 文化的對話〉,網址:http://blog.yam.com/hc1151/article/24314777,下載日期:

2011 年 7 月 2 日。

(20)

(二)具有民族風情特色的觀音文化

本來佛經上的大菩薩,是說不上所謂生日的,因為祂們存在於 非歷史的境界。在中國,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生日;63另六月 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分別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與出家日,俗稱「觀 音三會」。觀音三會原為佛教寺院的紀念儀式,在有些地方,卻轉 化為大眾參與的民間節慶,其慶祝儀式與內容,亦非純屬佛教,常 為儒、釋、道、民俗、巫教等各家的雜糅,此種融合表明觀音信仰 已演化成為一種民族風情與文化,具有綜合社會活動的性質。64

觀音信仰在中國民間,是宗教信仰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 有民俗性,亦有宗教性,其與三教(儒、釋、道)之互動、融混,

是很值得觀察的一部分。65

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雲南的觀音信仰,有一特殊有趣的現象,

白族人流行在名字中間夾上佛、菩薩或護法神名號,如李觀音得、

董金剛田、董法華、高妙音護、李大日賢,在這種稱呼中,觀音被 用的特別多,如高觀音妙、高觀音隆、段觀音善、楊觀音護、趙觀 音綿。66

「觀音」兩字被納入名字中,可見觀音信仰之普遍與深入。雲 南白族地區的觀音信仰,淵源流長,地方色彩濃厚,以觀音諸像為 主的造像特別發達,同時保持著男性觀音造像的譜系與發展序列,

是阿叱力教造像的主要特徵之一。白族地區的男性觀音造像,先後

63. 于君方:〈寶卷文學中的觀音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 討會論文集》上冊,頁335。

64. 釋普正著:《觀音道場 千年福地――中國遂寧觀音文化研究》,北京:宗教 文化出版社,頁14-15。

65. 路遙:〈序言〉,《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頁 6。

66. 張總著:《說不盡的觀世音》,頁 108。

(21)

出現「梵僧」、「阿嵯耶觀音」、「觀音老爹」三種類型,其中觀 音老爹又稱「觀音公」、「觀音爸」、「觀音老祖」,其特徵是:

素服長袍,白髮長鬚,左手持瓶,右手拄楊柳枝拐杖,旁有一犬護 侍,是典型白族男性長者的風範。67

(三)三十三觀音靈場巡禮

佛教聖地巡禮原本是古今印度、中國、日本等國佛教徒常見的 活動,在日本很流行「寺院巡禮」,其特點如下:1. 巡禮的地方都 是經選擇過的寺院(稱「靈場」或「札所」);2. 巡禮的寺院是多 數的,不是單一寺院,且這些寺院是被組織過的,不是漫無規律地 巡禮;3. 巡禮的目標是禮拜寺院內的某一佛菩薩或古代高僧;4. 巡 禮時往往成群結隊,且有一定的裝扮、規矩與儀式;5. 在不下於 一一二種「巡禮模式」近三千座寺院中,以觀音菩薩為參禮對象的 寺院為數最多,計有二千四百九十九座。由此可見,觀音是最被日 本人重視的信仰對象。68

在上述一一二種「巡禮模式」中,有六十一個是「三十三所 觀音靈場巡禮」,設定「三十三」所寺院的原因,與《法華經普門 品》所載之觀音三十三種應化身有關。日本的觀音巡禮行程中,最 著名的是: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坂東三十三所觀音巡禮及秩父 三十三所觀音巡禮。69

其中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在日據時期大正十五年(1926)

67. 李東紅著:《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頁 74-79。

68. 藍吉富:〈寺院巡禮與觀音信仰〉,《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頁 351- 353。

69. 同註 68,頁 353-354。

(22)

傳到台灣,由當時日本佛教界向各地佛寺捐募三十三尊石雕觀世音 菩薩運送來台,建置在台北觀音山凌雲寺「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

在內外岩之間沿途安置這些觀音石像。70

除五股觀音山外,據闞正宗研究,日據時代在新竹、基隆、宜 蘭等地區,亦存有三十三觀音信仰。依設立時間先後,新竹森林公 園(十八尖山)在1929 年,基隆地區為 1928-1932 年,宜蘭地區在 1940 年。以上四地的「西國三十三觀音」的安置,呈現出兩種不同 的類型:一是集中型,一是分散型。集中於一山的步道上的是台北 五股觀音山與新竹森林公園,分散於一區域的是基隆地區與宜蘭地 區。其中又以宜蘭地區從蘇澳到礁溪,分布最廣。這些都可看作是 日本殖民台灣的眾多印記之一。71

(四)遂寧中國觀音文化之鄉的建立

2008 年 3 月 26 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及中國民間藝術家 協會聯合同意命名遂寧市為「中國觀音文化之鄉」,並在廣德寺舉 行授牌儀式。72觀音三會在遂寧由純粹的佛教慶典儀式,演變為綜 合性的社會活動,即是由禮拜誦經、慈善救濟、祈佑求福、進香還 願等佛教法會活動,漸次加入雜技、歌舞、戲曲、武術等娛樂項目,

後又加入種種商業貿易活動,成為集佛教信仰、娛樂表演、旅遊觀

70. 台北觀音山三十三觀音信仰背後的推手主要有兩位,一位是鎌野芳松,另一 位是大神久吉。Tony:〈觀音山.西雲寺.凌雲寺.開山院.西國三十三所觀 音靈場〉,網址: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185.html,下載日期:2011 7 月 3 日;闞正宗:〈西國三十三觀音信仰的傳入及其開展(之二)〉(電 子文檔),頁7。

71. 闞正宗:〈西國三十三觀音信仰的傳入及其開展(之三)〉(電子文檔),

17-19。

72. 釋普正著:《觀音道場 千年福地――中國遂寧觀音文化研究》,頁 142。

(23)

光、商品流通為一體,並取名為「香會節」的大型綜合性社會活動。73 另外,像揚州觀音山的香市(廟會),以六月十九日香火最盛,

許多香客提前在六月十八日趕來上山「燒夜香」。74

(五)高雄內門觀亭村紫竹寺佛祖出巡

內門雖位處偏遠,然開發甚早,主神觀音佛祖早在康熙三十五 年就隨郭元興渡海來台,由於神蹟顯赫、有求必應,加上雍正十二 年發生飛爐傳奇,縣丞葉文炳倡建內門紫竹寺於內門鄉觀亭村,從 此香火鼎盛,延續二、三百年。1976 年 12 月 25 日,紫竹寺重建竣工,

並於同日舉行首次建醮大典。

紫竹寺主祀神為觀世音菩薩,包括三媽妙善及其大媽妙音、二 媽妙元。751987 年農曆 2 月 13 日至 16 日舉行「佛祖出巡」活動,

在這四天中,紫竹寺動員了轄境各個角頭的神輿、人馬,和來自各 地數以千計的隨香者,組成了一支龐大的香陣,渡河涉水,翻山越 嶺走遍內門的每一個村庄,以及旗山、田寮兩鄉交界的山區聚落;

鑼鼓聲、鞭炮聲和人群吵雜聲,讓這窮鄉地區頓時熱烈非凡。76

73. 遂寧「香會節」,以靈泉、廣德二寺為中心,在三會中,以農曆二月十九日 的香會節最隆重,每年自正月初一日始,至三月初三日畢,歷時三月有餘。遂 寧各業行會、幫會,紛組「朝山會」,香客來自川境內南充、內江、自貢、宜 賓、瀘州、達縣、綿陽、廣元、德陽、成都及遂寧市各區縣地,約有百餘州縣;

也有來自雲、貴、甘、渝、兩湖等地之善男信女,每年來者逾百萬人次。此香 會期間,遂寧附近州縣的乞丐也來會集,不下數千人,一般在香會節的最後一 天,就是丐幫朝拜之日,他們也打旗傘,端香盤,吹笙弄簫,舞龍舞獅,踩高 蹺,敲鑼打鼓,別有一番情趣。釋普正著:《觀音道場 千年福地――中國遂 寧觀音文化研究》,頁16-17、21。

74. 孔勤:〈揚州觀音山〉,《法音》總第 93 期,頁 39-40。

75.〈觀音佛祖文化祭:內門南海紫竹寺〉,網址:http://www.nmnhtemple.org.tw/

pages/101.php,下載日期:2011 年 7 月 3 日。

76. 黃文博著:《台灣信仰傳奇》,台北:台原出版社,頁 161-162。

(24)

1987 年 7 月 11 日,澎湖馬公觀音亭「由新社省善堂」首次辦 理「觀世音菩薩空中出巡活動」。

據馬公觀音亭由新社省善堂堂主陳媽和表示,之所以辦理這次 活動的靈感,是來自天后宮媽祖海中出巡,庇佑闔澎平安,海產豐 收。77由於首次觀音菩薩空中出巡活動頗獲好評,其後又辦了兩次。

1988 年 7 月 31 日舉辦觀世音菩薩第二次空中出巡活動,與第一次 不同之處是,這次菩薩出巡請神人員以信女為主,並增加「準提菩 薩、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三宮殿三官大帝、福德正神」四尊神像。78 1989 年 7 月 10 日至 12 日舉辦觀世音菩薩第三次空中出巡活動,

空中路線依循前兩次環繞澎湖縣各島嶼外,並擴展繞境台灣全島,

延長舉辦時間,藉以「將觀世音菩薩佛光普照全國」,祈求「國泰 民安,風調雨順」。台灣本島協辦本次活動的有:高雄市文武聖殿、

元亨寺、佛光山、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台北

77. 民國七十四至九十八年間,馬公寺廟常舉辦菩薩繞境活動,其中以澎湖天后 宮的活動最多,除辦理繞境迎媽祖活動外,曾辦理八次媽祖海域出巡活動。朱 茂林等編著:《澎湖馬公觀音亭觀世音菩薩空中出巡紀實》,頁14-15、32。

78. 朱茂林等編著:《澎湖馬公觀音亭觀世音菩薩空中出巡紀實》,頁 66、76- 77。

(25)

市龍山寺、木柵指南宮等單位。79

(七)普陀山南海觀音慈航寶島

2010 年 9 月 27 日至 30 日舉行之「南海觀音慈航寶島」活動,

係由台灣南海觀音文教基金會發起,普陀山佛教協會與台灣中華護 僧協會主辦,台灣月眉山、觀音山、法雲山、大崗山協辦。由普濟 寺方丈道慈和尚,率領一○八位僧尼及數百名護法居士,組成「南 海觀音慈航寶島」護送團,護送一千零五尊南海觀音聖像,乘義大 利「歌詩達.經典號」遊輪,於九月二十七日由舟山起航,先抵基 隆港,九月二十九日於高雄宏法寺舉行「南海觀音慈航寶島」祈福 大法會後,再轉由台中返航。普陀山開山一千二百多年,希望藉此 次舉行之大規模出訪交流活動,以「構築普陀山與台灣上千座寺院 廣大信眾聯繫交流的平台」。80

六、結語

在中國,沒有一尊神佛能像觀音菩薩一樣受到這樣普遍的信 仰,觀音信仰混合了各種通俗的信仰,產生一種極為複雜的信仰內 容。81不管是從學術思想立場、信仰實踐立場,或從藝術、雕塑、

繪畫角度,乃至民間習俗角度來看,觀世音都是流傳最廣且歷時最 久的一位大聖菩薩。82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位大菩薩?

79. 朱茂林等編著:《澎湖馬公觀音亭觀世音菩薩空中出巡紀實》,頁 92-95、101。

80. 普陀山佛教協會等:〈南海觀音慈航寶島緣起〉,《梵音》總第 197 期,頁 1;

覺如:〈千人護千佛 慈航寶島行――普陀山千尊南海觀音聖像慈航寶島紀實〉,

《梵音》總第198 期,頁 4。

81.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冊,頁 752。

82. 聖嚴法師:〈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頁 4。

(26)

觀音信仰為什麼在中國得以長期存在綿延數千年之久?邢莉認 為,「乃是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反映」,觀音崇拜參雜著失 落與迷惘,悲哀與蒼涼。除了感情得到暫時的寄託與釋放外,並不 能煥發出改造自然的力量。「正是落後封閉的小農經濟為觀音的傳 播提供了所利用、所提倡的環境,因此成為阻礙科學與進步的東西,

成為歷史的墮力」、「觀音信仰已成為一種歷史,在走向未來之時,

這種迷信將會逐漸被時代蕩滌一空」。83

邢莉持歷史唯物論說法,否定觀音信仰對人心與社會道德教化 的貢獻,認為觀音信仰將會被時代所淘汰。但依筆者觀察,觀音信 仰恰與邢莉所說的相反,不但不會被歷史淘汰,反而能配合時代變 遷而發展。

綜合前述有關觀音信仰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觀音菩薩雖擁 有極多信眾,但在一般信徒的心目中,似乎都把祂當作「神」來看待;

這讓我們想起,佛教剛從印度傳到中國時,佛陀也是被當作「神仙」

來供奉一樣,民眾把佛教當作可以用來解除困厄、驅使鬼神、令人 長生不老的宗教信仰。84

其後佛教透過較全面的翻譯與解說,中國人才逐漸能掌握印度 佛教的正確義理;佛教在兩千年來的流布過程中,並不是所有人都 能準確了解,大部分的人,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般,遇到困厄時 才向祂們祈求膜拜。直到現在,這種情形還是依然存在。

將觀音菩薩視為一尊神,乃至救世主,當然背離佛教宗旨。如 何認識普羅大眾所理解的觀音信仰,走進經典,消除民間信仰中的

83. 邢莉著:《觀音:神聖與世俗》,北京:學苑出版社,頁 398-399。

84. 葛兆光著:《古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十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頁 95。

(27)

神祕化色彩,讓兩者間融合得更好?85是一值得關心觀音信仰者應 好好思索的問題。

普賢、文殊、觀音,表彰了菩薩的大行,大智,大悲的特德。86 當我們論及觀音信仰時,應特別重視觀音菩薩的悲德。而觀世音菩 薩救世的方便――「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是 繼承通俗教化中釋尊的「普入八眾」而來。在原始佛法,即有適應 慧強信弱與信強慧弱的不同。大乘佛法理想與信仰的成分增多,以 信為先的方便,也就愈來愈重要。87

但大乘佛教的妙處,就是將「法身」(泛在的真理)人格化,

寄以名號,使我們易於親近,由崇拜而虛心學習,進而認同,自他 不二,自覺覺他,自利利人,這才是大乘精神的積極表現。88觀世 音從佛教的立場來說,不外乎釋尊大悲救世的世俗適應,89觀音信 仰為今日亟需的大乘精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觀音信仰源自於佛教的義理系統,其本質應該是神聖性的存 在,以其誓願救度眾生,是一種慈悲的本體與超越的悟境。但在流 傳過程中,觀音早被鬼神信仰所同化,其內在的義理結構被民間的 集體意識轉換消融,滲入了不少世俗性格,如強調其救護眾生的靈 驗事蹟,及摒除現實苦難的特異功能。觀音信仰在民俗融攝下,其

85. 釋普正著:《觀音道場 千年福地――中國遂寧觀音文化研究》,頁 68、75、98。

86. 釋印順:〈念佛淺說〉,《妙雲集》下編之四《淨土與禪》,台北,正聞出版社,

82。

87. 印順法師認為:大乘佛法的信行者,因適應神教而發展起來。求佛、菩薩的 護佑,成為一般信者的佛教。自作自受的、自力解脫的佛法真諦,不免被蒙蔽,

而失去光輝。釋印順:《方便之道》,《華雨集2》,頁 104、133、306。

88. 鄭僧一著,鄭振煌譯:《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頁 9-10。

89. 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 483-484、487-488。

(28)

神聖性與世俗性不斷地相互激盪。90這是我們理解觀音信仰,應該 特別加以留意的地方。

像媽祖(關聖帝君或濟公)等神明,是生前即曾活在一特定時 代、地點的人物,透過「神話歷史化」(euhemerization)過程,使 神話中的人物,變成歷史文化的英雄。就觀音而言,同樣的過程是 以相反的方向進行。觀音先變成為孝女妙善,才能成為中國女神。91

觀音信仰流傳過程中,其功能隨時代的變化而日益複雜,除慈 悲濟世原始宗旨不變外,還加上了「幫助人們生育」及「管理大海」

的兩項任務,這兩項任務又與媽祖的神性相重疊。92 觀世音所住的普陀洛迦,傳說與印度東

南沿海地區有關,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 難,特別受到航海者、沿海漁民的崇信。這又 與媽祖的宗教職能類似,所以我們也可以說:

救護海難的媽祖,是觀世音菩薩的中國化。93 在中國,觀音信仰與民間現實相結合,

其聲名威望,遠超過其他神祇,甚至影響了 媽祖的出現。如果沒有觀音的中國化,就不 會有千年後的媽祖。94

90. 鄭志明著:《台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書局,頁 102。

91. 于君方著,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頁 325。

92. 觀音轉為女性神祇,具有「送子」的神異功能,是祂可以獨超諸多神祇的重 要原因;而兩宋時期逐漸興起的媽祖崇拜,民俗也賦予祂有「送子」的功能,

使得其地位提高許多,吸引更多人來崇拜。釋厚重著:《觀音與媽祖》,頁 249、264。

93. 釋印順:《方便之道》,《華雨集 2》,頁 303。

94. 釋厚重著:《觀音與媽祖》,頁 239。

本文摘錄侯坤宏《流動的 女神――觀音與媽祖》,

佛光文化出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觀無量壽經》是在宋元嘉年間(四二四-四五一)才譯出。因此,學者們普遍注意到《般 舟三昧經》對於慧遠念佛三昧觀念的影響。 [註 22] 在慧遠之前,《般舟三昧經》的各種譯本已

「三昧空」,與上面三空中的觀空不同。這是就修空觀──三三昧的 時候,在能觀的心上 所現的空相 所現的空相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綜上所述,僧肇生當東晉之世,魏晉玄學夙已衍盛,而佛教思想亦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