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但進入 了十九世紀後期,中俄關係始產生較多的轉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但進入 了十九世紀後期,中俄關係始產生較多的轉變"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緒 論

一、研究動機

在中國近代史上,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經由西方人所引入的文化,著實給 中國各方面帶來深遠的影響。清代與中國往來的西方國家,大致循著海上的路 線與中國接觸。他們多半是基於商業的目的而從事拓展。直到十九世紀中期發 生了鴉片戰爭後,始有較多要求。但是循著陸地東來,與中國接觸的俄國人,

早在十七世紀中期就展現出擴張領土的野心。肇始於滿人的發祥地,黑龍江流 域一帶受到俄人侵擾,其攻佔雅克薩城而據以東侵,時在清順治九年(A.D 1625),此為近代中俄衝突的開始1。往後歷經康、雍、乾三朝,中俄雙方在通 商、盟聘、以及關於邊界等問題上均有接觸,此一時期清帝國正值盛世,尚能 以武力作為後盾而驅逐俄羅斯人,且俄羅斯的統治者此時亦以與歐洲國家學 習、競爭為主,因此東進的範圍主在西伯利亞地區,以及與中國通商。但進入 了十九世紀後期,中俄關係始產生較多的轉變。在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 1853─1855)中失利而將擴張目標轉向東方的俄國,則利用中國官方對國際事務 的無知與內憂外患的發生,讓清廷在領土以及相關利權上蒙受很大的損失,最 顯著的當然是中國東北、西北疆大片的領土被俄人佔有,以及不平等條約所帶 來眾多利權的喪失。延伸到民國成立後,其對中國的政治發展仍有鉅大的影 響。

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尚且對這段歷史發展感到影響重大,特別是在領土喪失 的部份。回顧百餘年前,清帝國的知識份子2是否也發現到,這個來自北方寒地 的龐然大國,縱然在盛清的皇帝應對得宜之下蟄伏一世紀以上,且「遠處邊

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41),頁 4。關於中俄早期接觸的詳細戰爭 情形與外交折衝可參考此書第二段,關於研究回顧部份。

2 「知識份子」的定義,詳見第一章。

(2)

陲,未沾教化,乃能遣使奉表而至,亦見慕義之忱」3,但是到了鴉片戰爭以 後,卻成為許多知識份子認識中,不得不防的心腹大患4,相對於朝廷上下致力 於翻譯與引進以西歐國家文化為主流的各項技術與知識,力圖從「以夷制夷」

的方法抗拒外人的入侵,那麼知識份子對於同是異邦,與中國的接觸已久的俄 國有怎樣的看法,他們對俄羅斯的基本認識是否受到舊有的地理觀念與歷史觀 念的影響,同時知識份子認識俄羅斯的管道是什麼?他們認識的方向為何在十 九世紀中、後期有著不同的面貌,其中的利弊得失又是什麼,是本論文所要討 論的課題。同時,如果我們重視在中國近代史上,因為對俄國的外交政策所出 現的多次嚴重失誤,並承認其帶來的深遠影響的話,那更有必要對清代,特別 是在中西文化衝突的十九世紀中後期,知識份子如何去認識俄羅斯這個國家的 內涵予以研究,此亦論文寫作之另一旨趣,當然更希望能對於中國近代史研究 有一些新的貢獻。

二、研究回顧

有關清代知識分子對俄羅斯認識的相關研究,在近數十年來並非為熱門的 研究課題,雖然有許多前輩對中俄相關領域有很好的研究,但是有關筆者論述 的部分卻是著墨較少的,因此研究回顧僅能從有關中俄關係的專書、論文等著 作著手,將有關研究十九世紀中國與俄國接觸概況的梗概作一釐清,並且說明 本論文所要加的研究。

研究清代中俄之間往來的主要範圍約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通論性之專著

3 何秋濤輯,《朔方備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欽定皇朝文獻通考〉,卷首 11,頁 104。

4 最早在林則徐因鴉片戰爭而謫居至新疆期間,即觀察到俄羅斯對中國的威脅,而認為,對抗 英國容易,然而對俄國“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見李元度,

〈國朝先正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林文忠公事略〉,卷 25,總頁 1237。

(3)

2.中俄疆域問題 3.中俄外交問題

(一)通論專著

在通論專著部分,大多是從俄國與中國的接觸開始說起,並延伸到 20 世紀 的發展。郭廷以《俄帝侵略中國簡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吳相湘《帝 俄侵略中國史》(臺北:正中書局,1973)、李齊芳《中俄關係史》(臺北:聯經 出版社,2000)、劉民聲、孟憲章、步平等人編寫之《十七世紀沙俄侵略黑龍江 流域史資料》(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復旦大學所編寫之《沙 俄侵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俄帝侵略中國簡史》,起自俄人在十五世紀末的犯邊,迄於毛澤東與史 達林在 1949 年所簽訂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對於甲午戰爭前的中 俄關係,多以重大的條約簽訂為主軸而論述,可將之視為認識中俄關係的簡要 著作。《帝俄侵略中國史》,目的「為近三百年來俄羅斯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 史實之綜合敘述,……,除注重俄人侵略企圖行動外,更注意於我國對侵略者 之方策,以及當時朝野人士之言論,與當時國際環境……」5,且全書對俄國侵 略及中俄交涉的部分都有詳細的評述。

《中俄關係史》,論述的時間範圍從十七世紀中俄的接觸開始,一直到日 俄戰爭結束以後,日俄密約的締結過程。章節架構是以中俄接觸以來重要史事 作為探討重點,包括尼布楚條約締結以前的中俄接觸情形、尼布楚條約商訂的 過程、雍正皇帝在位時,俄國遣使來華商議通商傳教,簽訂恰克圖條約的過程 以及俄國東正教在華的活動,中俄璦琿、天津、北京條約的簽訂,同時期西北 邊疆的伊犁問題與交涉過程,最後則是對於日俄戰爭以後,日俄雙方為劃分彼 此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所簽訂的日俄密約的過程,是《中俄關係史》較為重 要的部分。作者在第一章將有助中俄關係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加以整理,其中有

5 吳相湘《俄帝侵略中國史》(臺北:正中書局,1973),例言。

(4)

許多是輿地類的著述與圖志、外交官員與俄人接觸以後所呈之奏稿、私人文 集,或是在 1949 年以前的對中俄關係研究的論著予以收錄,以陳復光、何漢 文、魯鴻深等人的著作為重要,另外也收錄了有關中俄兩國疆域、外交方面的 論文;西文資料方面,關於俄、英、法、日等不同語文的史料以及相關著作,

也都有列出,這對於研究中俄關係卻不知從何種史料下手的研究者來說,實為 一大幫助。

在大陸方面,由復旦大學所編寫的《沙俄侵華史》,也是一本從早期沙俄 向東方擴張作為起點,論述尼布楚約、兩次英法聯軍之間利用條約的侵略、以 及俄國陸續以勘界為手段掠奪新疆、東北地區,和日俄戰爭後俄國對東北及蒙 古的侵略等史事的專書。其中在第三章,除了關於從早期俄國對中國西北疆的 侵略的論述外,另外以「農奴改革制度時期」(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位期間)為 背景,來看俄國基於發展經濟,獲取棉花資源的目的而侵略中亞、新疆地區6 第四、五章,是談俄國一方面誘使中國在甲午戰爭後與其簽訂中俄密約,另一 方面又使用外交手段與法國、德國聯合調停中、日的衝突,並與日本議商彼此 在東北的利益。而東北地區在俄國勢力進入以後,東北人民又如何進行抵抗活 動的論述都在此二章有相關論述;最後在外文參考書籍的部分,更巨細靡遺的 列出英、法、俄、德等外文參考史料,由原書名與中譯對照,也可看出編寫者 之用心。編輯自 1640 至 1680 年間俄國對黑龍江流域侵略的相關資料的《十七世 紀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史資料》,研究在四十年間沙俄侵略黑龍江的時間表與 事件,對資料進行編纂。前面八章主要是論述俄羅斯人最初向黑龍江流域的探 險過程,到第二次雅克薩戰爭結束為止。第二部份,在第九、十章則是談到有 關〈尼布楚條約〉的談判過程;與其他著作相比較,《十七世紀沙俄侵略黑龍 江流域史資料》的內容偏重於一手史料的記載,作者在論述的觀點的份量雖然 較少,不過其貢獻處則在於提供相當完整的史料,甚有裨於後續的研究。

6 復旦大學歷史系,《沙俄侵華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頁 156。

(5)

(二)疆域研究的部份

疆域研究,在對清代中俄關係研究成果所佔的比重相當高,這自然與俄國 在華活動的目的有關。更何況中俄國界綿延兩千餘公里,多是草原、森林、河 流夾雜其中,不易做明顯的界限劃定,因而在多次交涉事件中多以界限劃定為 主要目標;另外一方面,俄國為了將其勢力延伸至西太平洋,以解開在歐洲無 法伸展海上勢力的侷限,其遠東政策即在於以擴張領土的方式達成,十九世紀 中葉正逢清帝國衰弱,來自海上的帝國主義者的侵入,使其無暇顧及西方及北 方廣大國土的保護,在此背景下,俄國屢次在條約中提及疆域問題,以外交手 段與武力攫取。

對疆域方面的研究,有趙中孚《清季中俄東三省界務交涉》(臺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李毓澍《東北中俄國界東段研究》(臺北:光復大陸 設計委員會,1976)、胡良珍編《中俄疆界問題之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 社,1988)、劉國興《中俄邊界條約之研究》(1689-1881)》(臺北:臺灣大學 政治研究所,1973)、劉遠圖《早期中俄東段邊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93)等。《清季中俄東三省界務交涉》主要是以研究清季有關中俄在 黑龍江流域一帶的界務交涉問題為重心,除因該區中國失地最廣、牽涉國際關 係最廣之外,尚著眼於十九世紀中葉俄國掠有黑龍江以北與烏蘇里江以東諸地 之後,導致中國邊防觀念的巨大改變,其直接結果為東三省地區與華北地區人 口流動之加強,間接促成東北邊疆的開發7,近代東三省地區之開發,除保證東 北邊疆之鞏固,自此成為中國不可分割領土之一部份,並間接產生遏阻俄國勢 力進入中國本部的作用8;李毓澍所著,《東北中俄國界東段研究》,主要以十七 世紀的尼布楚交涉、璦琿條約簽訂以降,數次關於中俄東北邊界的條約交涉以 及界碑的劃定為討論中心,並將研究時間延伸至二十世紀以後,到 1960 年之前

7 趙中孚,《清季中俄東三省界務交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5)(臺北:中央研 究院,1970),頁 5。

8 同前註,頁 6。

(6)

的中蘇邊界問題研究,例如「張鼓峰事件」、,「珍寶島事件」。

胡良珍所編著《中俄疆界問題之研究》,是一較為偏向通論性的著作,主要 論述方式是以俄人在華活動的地區,分為東北、北方、以及西北地方為主軸。

劉國興的《中俄邊界條約之研究》,旨在探討俄國東向拓展後的三百年間,俄、

清兩國的邊疆政策以及演變情形、屢次界約訂立後,中國的損失,與界約締結 的前因後果、俄國在交涉的陰謀伎倆等問題。《早期中俄東段邊界研究》,該 書主要是考訂 1689 年中俄尼布楚約之中所劃定的邊界等問題為重點,作者提出 了一些想要解決的關於邊界研究的問題:包括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各種文本 的異同及造成歧異的原因、中俄東段邊界的山河名稱、走向、範圍及具體位 置,以及關於中俄雙方界碑設置的數量、型制及所在地點,整理中俄雙方的有 關檔案及當時或後人的有記載,試圖勘正中外學者有關早期中俄東段邊界的論 著的失誤與不足等問題9;由於作者運用相當多的地圖與原始史料,還有當時參 與談判的耶穌會教士的日記、因此關於雙方邊界的疑義部分的研究都相當詳 盡,此外也提到了關於庫頁島的主權問題。總之在中俄疆域問題的相關研究上 的成果,集中在從十七世紀以來到十九世紀,俄國對中國東北、西北疆域的歷 史與雙方歷次條約之中爭議的邊界問題上作研究,是頗為豐碩的一個研究領 域。

(三)中俄條約的研究

在關於清代中俄條約及其交涉的相關研究上,有劉伯奎著《新疆伊犁外交 問題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黃俊彥,〈拳亂後中俄交收東三省問題

(1900∼1902)〉(臺東師專學報,1978,頁 385∼442。收於《中國近代史論集》,

第十五編)、劉存寬的〈中俄帕米爾爭議的歷史背景〉(北京:社會科學戰線,

1982 年第 3 期),李滋男著《中俄伊犁交涉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

9 劉遠圖,《早期中俄東段邊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年),頁 6。

(7)

1976)、程文華〈中俄伊犁交涉〉(收於《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十五編,清季對 外交涉(二)俄日)、蔡幸真的《尼布楚條約與當時中俄關係之研究(1581∼1722)》

(臺北: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民國 83 年)。

《新疆伊犁外交問題研究》,推崇伊犁交涉中,曾紀澤折衝於俄人,左宗 棠陳兵塞上,以軍事力量支持外交談判的過程,同時強調以史鑑今,俄人對中 國領土的野心是不會停止的。〈拳亂後中俄交收東三省問題(1900∼1902)〉,

指出關於庚子拳亂,俄人趁機進軍東三省,在交涉過程中,因李鴻章過於主張 傳統的「以夷制夷」,傾向給予俄國人好處,始能制衡英、日的做法,與主張 利用「均勢」的劉坤一、張之洞有所爭執,使俄人對中國的勒索有所藉口,同 時抓住李鴻章個性以及觀念上的弱點而達成目的。並指出東三省交涉的因素,

雖然有美、日、英的介入,但是俄國在撤兵協定中堅持保留撤兵條件的規定,

終為日後俄國侵略留下伏筆。

〈中俄帕米爾爭議的歷史背景〉則指出,中俄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儘 管是具有不平等條約的性質,但是迄今仍是中俄兩國對於帕米爾地區邊界的唯 一條約依據10。《中俄伊犁交涉之研究》在研究內容方面,不只對新疆回變以及 英國、俄國牽涉的情形做研究,另外還說明關於新疆防務與當時朝野爭議的

「海防」、「塞防」的問題;全文重點是在第二章「崇厚赴俄訂約」、第三章

「曾紀澤赴俄改約」的部分,論述了原先榮全與俄會商的不得要領,到曾紀澤 換回了合理的條約簽訂。指出清廷本身對國際法認識不夠深入,在談判過程中 朝臣所爭論的焦點指在崇厚締約如何不當,與應懲罰以示效尤方面,使外國人 見識到清廷沒有主見以及國內士大夫識見的不足,以及徒然增加俄人的憤怒與 曾紀澤的困擾11,其平實的評語是「武力乃外交之後盾,而外交是解決國際爭端 之最佳途徑,二者缺一不可」。

蔡幸真所著的《尼布楚條約與當時中俄關係之研究(1581∼1722)》,說明中 俄正式外交關係的形成在十七世紀,對於〈尼布楚條約〉,歷史學者多半重視

10 劉存寬的〈中俄帕米爾爭議的歷史背景〉(北京:社會科學戰線,1982 年),第 3 期,頁 170。

11 李滋男,《中俄伊犁交涉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1976),頁 117-119。

(8)

條約簽訂的結果,未重視中俄雙方關係的變化。滿清初期的邊防政策與明代相 似,只是清人對東北邊防較為重視,而俄羅斯常利用西伯利亞發達的水道系統 擴張土地,並且逐次建立行政系統管轄。兩國在遠東相遇,逐漸發展外交關 係,不過起因於領土的紛爭而導致雅克薩戰爭的發生。中國雖然在戰爭上取得 了勝利,但是因為蒙古的問題而使中國想要以正式會談的方式完成交涉。最後 尼布楚條約的成功在於雙方政府訓令的底線差距不大,並且都有和談的意願才 能順利完成目的。中俄關係自此改變,清廷方面加強邊疆的巡查,而俄羅斯以 貿易代替侵略行動,遣使並且進行文化交流,對日後中俄關係影響甚大。

綜合以上對於清末中俄關係研究所作的簡單回顧,我們可以看出兩岸有關 清代中俄關係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於疆域問題的方面,許多十七到十九世紀 的俄文史料以及中國方面的輿地史料被學者提出並加以解釋。另外一方面,研 究中俄疆域問題的同時也衍生出許多關於外交、軍事研究的學術著作12

三、論文架構

本文在性質上屬於一綜合性的述論,研究的重心並非一人之生平思想、事 蹟,或者是一歷史事件,而是取清代知識份子對俄羅斯的認識,意即有關於記 敘有關俄羅斯歷史、地理,以及以知識份子本身的角度而看俄羅斯等層面來作 較為廣泛的探討,故本論文將擇重要內容,即知識份子對俄羅斯討論較多的部 份,以及西力東漸以後,知識份子如何融入西洋的觀念而看俄羅斯等方向來撰 寫。

在時間斷限方面,筆者取 1842 年,即魏源受林則徐所委,編成《海國圖志》

為起始年13。因為,《海國圖志》的完成,代表著中國知識份子開始認真的進行

12 如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雖是以研究曾紀澤的外交生 涯為主,但前半部即以中俄伊犁交涉的歷史事件分析發展經過。

13 他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州志》為基礎,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編成 50 卷本,道光二十七 年(1847)擴充為 60 卷本,次年徐繼番的《瀛環志略》問世,魏源吸收該書與其他資料,於咸

(9)

了解西方的文化與歷史發展,採取所謂以西洋人認識西洋人的做法,使國人於 認識西洋,開始擴大資料範圍,進入新的時代。雖其動機或僅在於以「謂以夷 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14,然而所展現的地理知識涵 蓋了各洲國情、西洋各國宗教門派、中西洋的紀年與異同等方面,《海國圖志》

搜羅俄羅斯的情勢,認為它「尾東首西,北盡冰溟,遠交近攻,陸戰之鄰」,

顯示魏源對俄羅斯的綜合了解15,至於研究時間的下限設定為 1895 年(光緒 21 年),此年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促使知識份子從主張防俄的態度,轉變成以 聯俄制日為主流,故時間的下限以此年為主。

在論文架構方面,第一章的部分,在於先建立早期知識份子對俄羅斯認識 的概況,從咸豐年以前的著作做介紹,指出在清中期,當國人開始對俄羅斯產 生研究興趣的的起源;其次,以兩個問題為重心,第一,知識份子是如何看俄 羅斯的起源,第二,他們注重俄羅斯歷史發展的重要部分,並逐步說明知識份 子對俄羅斯基本的認識。

第二章,延續前文的脈絡,探討知識份子如何看俄羅斯領土擴張,指出知 識份子不但認識俄羅斯本身,也從俄國人與四周國家的關係的記載 中,顯示 早期對俄羅斯認識仍未完整,並替知識份子在 1860 年以前對俄羅斯認識的內容 作一總結。次節,以官方文書中,清廷展現對俄羅斯的態度說明咸、同之際,

雖俄羅斯對中國的侵略加速,特別又是中國內憂外患更趨劇烈的時期,然而對 俄羅斯卻是以被動而屢遭挫敗的方式面對,另外在知識份子對俄羅斯的認識 上,並未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加以發展,反倒是國人遊歷西方的機會增加,知 識分子開始以歐洲局勢的發展看俄羅斯,逐漸形成同、光之後,提出以「防俄」

豐二年(1852)增補為 100 卷本。《海圖圖志》內容豐富,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經 濟、政治、軍事和科學技術,乃至宗教、文化等情況,並附有世界地圖、各大洲地圖和分國 地圖等。此書的旨意在喚起國人,學習外人的長技,興利除弊,增強國力,抵抗外來侵略。

與成書時間相近的《瀛環志略》是中國學者編寫的最早的兩部世界地理著作。

14 魏源,《海國圖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敘,頁 5-6。

15 同前註,頁 9。

(10)

為主的見解的趨勢。

第三章,主要分析同、光之際的知識份子因應俄國的強大所提出有關「防 俄」主張的檢討,由敘述其興起的背景,進而觀察到西方的政治環境,取法古 代的觀念,面對俄羅斯的侵略,擬聯合與其有利害關係的國家成為聯盟,不過 這條路徑是否真的可行,或者只是知識份子單方面的想法,也是值得討論的一 個問題。

四、資料來源

研究清季知識份子對於俄羅斯的認識,必須對其認識俄國的途徑有所認 識。筆者所採用的資料包含:一、輿地著作,即清人記載俄羅斯的地理、風 俗、部落分布等直接認識的過程中所紀錄的,如《綏服紀略》16、《異域錄》17 記載清代前期與俄羅斯正式往來,以及作者親身時留下的記載。除了上述單獨 的著作之外,在第一章的參考史料部份中,以何秋濤編成的《朔方備乘》佔的 比重最為重要。《朔方備乘》在性質上並非屬邊疆地理考證之著作,其重要性 在於采集了早期對俄羅斯認識的史料,包含官方的文書,如〈聖訓〉、〈平定 羅剎方略〉等記載,以及西洋傳教士所帶來的輿地知識,做有系統的分門別 類,並且對先前出現的史料做考訂18。其中記載了秦漢以迄明季的北方部族遞擅

16 《綏服紀略》主要為雍正時期,松筠擔任與俄國交涉期間,所遺留下的記載。

17 異域錄係康熙五十一年,大臣圖里琛銜命安撫土爾扈特而前往俄羅斯境內,往返所記山川風 物之記載,透過此書可以認識俄羅斯境內水文、山川、形勝之分布,以及地方出產、逸聞趣 事等,為研究清人對俄羅斯地裡認識的必考之書。今有學者莊吉發予以校注。今人莊吉發著 有《滿漢異域錄校注》可供對照。莊吉發,《滿漢異域錄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3) 。

18 又《朔方備乘》的深層用意,後人解釋,認為亦有防俄之意“何秋濤,朔方備乘當時最有盛 名,其書大底主於攷定史志之誤,而意在防俄”,但何秋濤本人則未對防俄有更深入的解 釋。楊鳳藻編,《皇朝經世文新編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頁 1461。

(11)

與各朝著名對北方用兵的將領、清代建立後對游牧民族用兵、通商以及和俄國 屢次的盟聘的過程,以及考證北徼的形勢與城邑山水,尤其在有關俄羅斯的部 分,相當詳細,足作為對俄國地理有充分認識的史料來源。此外尚有考訂前人 著作以及增訂修補之處,如《瀛環志略》、《海國圖志》等書籍,可見此書的 學術價值,不僅只在研究早期中俄關係,對中國歷朝與北方的歷史往來與地理 知識亦可在此獲得。

其次是由王錫祺所編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19,其性質與《朔方備乘》大 致相同,是屬於輿地性質,但其收錄的著作,包羅作者人數之多,搜羅範圍之 廣為前人著作不及。其中有關俄羅斯的記載,不少是屬於私人的遊記,以及增 加了許多在 1860 年以後出現的相關史料。在官方檔案的運用上,除了早期的官 方往來的記載以外,道咸同三朝的《籌辦夷務始末》、光緒朝的《清季外交史 料》等,提供了許多中俄的邊界折衝經過、條約的內容、以及相關的奏摺的資 料。由賀長齡、賈禎等人先後編寫與增補的《皇朝經世文編》系列20,的叢書,

代表的清季知識份子經世的思想,其中有從外交、軍事邊防、歷史等角度看俄 羅斯的文章,且集中的範圍多為光緒年以後,對於分析知識份子在不同年代對 俄羅斯的看法,正可作為對比。

五、研究方向

本文所研究之方向大體上以清代知識份子的記載與言論為主軸,所引述的 多為一手的記載,或是後人彙編的史料。惟文中有涉及到俄羅斯的地名、人名 或者是風俗等詞彙,在記載上不盡相同,必須以對照俄羅斯歷史以及相關書籍

19 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據光緒十七年上海易堂影印(臺北:廣文,1962)。

20 《皇朝經世文編》系列,包含了一編、二編、三編、補編、統編與再補編等多卷,乃由清人 賈禎、甘韓、邵之棠等人分別編成。收有許多知識份子對俄國的看法的論述,相關文章的年 代多為 1870 年之後,到 1900 年之際,其中又有外交、軍事等分類,故為很好的史料來源,

正與其書名“經世”有所關聯。

(12)

加以核對,務求錯誤減少。而本文欲求突破之處,經由論述知識份子從最初對 俄羅斯認識的層面,由歷史、風土進而在第三章所述,知識份子認為俄羅斯的 確是更需要防備之外患的主張,乃為本文的重點。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被賦予「算聖」之稱的關孝和,是和算史上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和算自他開始進入

有關歐拉的紀念郵票,最早在 1957 年,瑞士(圖一)及前蘇聯(圖二)為了紀念歐 拉二百五十週年誕辰而發行。圖三由前東德(DDR)於 1983

 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后期,印度阿育王(公元 前269~232)護持佛教,舉行第三次 結集後,向外地派遣九個傳教僧團,其中一 支由 摩哂陀長老 ( 阿育王的兒子 )

當時當地的希臘人非常強大。前 5 世紀薩姆尼特人佔領龐 培和附近地區。龐貝的建築受到薩姆尼特人非常深的影 響。薩姆尼特人還擴大了這座城市。前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在文獻中,出現的極早,尤其是以北斗代表北方,來和青龍白虎相配,可能在六

根據耆那教的記錄,西元七世紀時有一位自稱為順世論者的作家富蘭陀羅解釋了順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