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此外,河口地形的變化也會對人為環境造成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此外,河口地形的變化也會對人為環境造成影響"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河口』(estuary)是河川與海洋的交會處,除了是陸地和海 洋聯繫的通道外,也是人為和自然營力交互作用頻繁的地帶。河流 自上游運送泥沙至下游處堆積,於下游及河口處形成廣闊且平坦的 三角洲平原。自古以來,這些河口地帶的三角洲平原通常是農業聚 集的精華區所在;而河口地帶因鹹、淡水交會,常常是漁場及眾多 生物的聚集地。在台灣,在土地不足的情形下,河口此類邊際土地 成為開發利用的最佳地點;因此台灣近年來對於河口地區的開發有 增無減,所以,河口地區的研究,對於在此一地帶所進行的各種人 類活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

而人類活動中,人造結構物出現,如橋樑、堤防的興建等,會 造成橋樑下游河床刷深、淤積形態改變;而河道抽沙,則會造成河 床侵蝕。此外,河口地形的變化也會對人為環境造成影響。如河口 淤沙,易造成下游洪患;流路改變,威脅兩岸居民。綜合而言,河 口地區的人與地,兩者互動頻繁,相互影響。因此河口地區的形態 可謂是人地互動、交互作用下的結果。

從台灣歷年來對於河口開發所衍生出的問題非常多,舉凡河口 地區的泥沙淤積,於颱洪過後導致河川兩岸地區的水患,如花蓮的 美崙溪口;河口結構物及工程的興建,使得河口地形有顯著的變化,

如六輕工業區的開發影響了其南側的新虎尾溪河口地形的改變,甚 至影響到外傘頂洲;以及最近的熱門話題,輿論指向因核四廠重件 碼頭的興建,導致福隆沙灘流失、雙溪口改道等,皆是顯著的例子。

   因此,為了維持河川原有的風貌,以利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並對於未來河川開發利用的開發有所助益,對於河口地形的研究不 可或缺。此外,在人為的作用(如人為結構物的興建)下,不同類 型、規模的人為結構物,對於河口地形的影響及其所造成的變化,

以及影響的範圍及時間,皆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

淡水河是台灣地區人為活動較頻繁的流域,其流域面積內包含 了全台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主要的工商業活動也集中於此。而淡水 河的河川形態也明顯受人為及自然營力影響。因此藉由觀察淡水河

(2)

河口地區的沙洲及河床形態,將有助於瞭解淡水河的人為作用對其 造成的影響。

二、研究目的:

一般而言,河川形態的變化通常表現在河道變遷以及河床沉積 上,而沙洲因其形態變化較為明顯,最易觀察,可以說是較易看出 河流各種營力變化的指標之一,因為其可以明顯的看出整條河川的 水沙變化,進而予以量化。而河口地區,亦可由其河口沙洲的形態 瞭解其河海交互作用的變化。因此本研究主題雖以研究河口段地形 為名,但主要是以探究河口段的沙洲形態之變化來作為研究人為活 動,尤其是河海結構物對於河口段地形所造成之影響的指標。

本研究嘗試以人為活動尤其是河海工程的興建為主軸,輔以自 然營力作用。探討探討淡水河下游河口段人為工程及活動影響的沙 洲及灘面形態變化之空間範圍及大小,並嘗試將其量化。除可瞭解 人為活動於河口地區作用的影響外,並可以供未來河口地區從事人 為開發利用之參考。

本研究收集彙整近二十年來可能會對淡水河河口段地區地形形 態造成影響的各項人為工程或活動。並將其依發生先後順序、起迄 的時間、可能影響的範圍、可能造成之影響以及可能影響的時期整 理後一一列表,並將其整理成表格,而將近 20 年來淡水河流域可 能會對下游段地形形態造成影響的各項計畫及工程加以彙整後,選 擇其中可能對於河口段地形形態影響較大或較顯著,以及類型有所 差異者進行數化比較分析,以探討人為活動,尤其是河海工程施工 前後對於河口段沙洲形態的影響。

在短期變動的部分則是透過年內實測及照片比對方式,以瞭解河 口段沙洲形態在年內的變動中,受河海工程影響的情形。並探討在年 內如有小型工程的施作,則該項工程對於沙洲形態變化的影響量及範 圍。此外,透過實測資料,分析比較人為河海工程於年內的影響情形 及影響量。最後歸納比較分析沙洲形態長、短期變化的差異及特性,

並比較河海工程對於淡水河河口段地形形態變動長、短期影響特性,

以瞭解這些河海工程之影響。並期望透過瞭解這些河海工程的影響特 性後,如將在該處進行河海工程時,對於其規劃能有所助益。

(3)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四:

1.彙整可能影響淡水河河口段沙洲及灘面形態變化的河海工程;

2.定性與量化河海工程施工前後河口段沙洲形態的變動特性;

3.探討河口段沙洲形態年內變動受河海工程的影響;

4.比較河海工程對淡水河河口段地形變動長、短期的影響特性。

(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河口學為目前的新興科學之一,正蓬勃發展。近年來無論中外有 關河口地區的研究頗多,但相關研究以河口水文學、河口生態學居 多,多以河口地區的資源利用和河口環境為研究主題。而世界各國也 逐 漸 整 合 各 項 相 關 部 分 進 行 研 究 , 如 海 岸 地 區 陸 海 交 互 作 用

(Land-Ocean Interac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LOICZ)課題。

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 LOICZ 計畫是於曾文溪所進行的各學門整合之 計畫 (邵廣昭等,1999;2000)

影響河口地形的營力是相當多樣且複雜,依尺度的不同,研究著 重因素亦有差異。有關河川沙洲方面的研究,目前的主題以有關整個 河川地形系統與自然、人文因子間的關係為主,較少探討河海工程加 諸於河口地區河海交互點位中的影響分析。而河口與海岸地區各種營 力交互作用相關的研究方面,大部分偏向形態變化方面,較少探討有 關影響河口地區的人為活動部分。

  一、有關河川工程對河床沙洲與流路影響的研究:

於河川沙洲相關研究方面,目前大都是研究整個河川地形系統 與自然、人文因子間的關係,較少探討河口地區河海交互作用者。

如:Thorne & Tovey(1981)分析了河川中河岸穩定度與河岸組成 物質、河道水文、河岸工事、氣候狀況等因子間的關聯性,河岸的 穩定度在河岸工事興建後變得較為穩定。Pickup(1981)曾以數值 模式研究水壩完成後,對下游河道水文、河床沈積的衝擊。Olofin

(1982)曾研究水庫攔水後,河道形態的變化,認為水庫興建後會 造成河道刷深。王燦汶(1979)研究堤壩工程的興建對於對下游河 道沖淤影響,其認為壩堤興建後會造成河床刷深。沈煥庭等(1997) 研究長江三角洲河口地區,以量化的方式進行計測,其推估長江下 游的輸沙量將會會受到興建三峽大壩,以及南水北引工程等人為活 動或工程的影響而減少。而針對長江下游崇明島南北兩側的航道疏 浚與加深將會導致鹽水入侵,其並以河水中氯化物的含量來解釋鹽 水入侵的範圍,說明人為活動對河口的影響。陳志清(1995)研究 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發現大型水利工程的運用和引水灌溉,加速 了黃河下游河道的淤積與萎縮。龐炳東(1997)研究三門峽水庫後 發現,三門峽水庫的興建與改建,對渭河下游河道造成不同的變化

(5)

與影響,渭河於三門峽水庫興建前是屬於穩定的河道,而水庫興建 後因水、沙注入的改變,使得興建後的河道成為擺動型河道,然而 在三門峽水庫改建後又以另一種形式表現河道不穩定。羅章仁等人

(1999)以珠江三角洲為例,說明珠江三角洲近數十年來的河床挖 沙和水利工程,已經導致珠江三角洲河床的變化,已有逐漸縮小的 趨勢。而鄧國雄(1985、1987)計測 1905~1978 年間的淡水河下游 河道的變遷,以自然、人文因素討論河道變遷的原因,認為河口受 上游水庫的影響,剖面逐漸變寬、變深,並指出河口形態的變化,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文因素對近期的地形演育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 色,並略微提及淡水河下游河洲的形成原因大都與人為活動有關。

蔡佩娥(1987)研究大漢溪的河道變遷,認為河道地形演育與水文 特性的變遷,於近年來人為因素的影響遠超過自然因子。

  張瑞津、沈淑敏、滕肇芸等(2000)於立霧溪調查研究後發現:

c堤壩因截取河水,減少流量,進而降低河流搬運沈積物的能力,

 河流負荷物滯留河道中的時間被延長;

d堤壩以上蓄水區因壩體攔截使水位升高,流速減緩而使泥沙顯著   淤積;

e在洪峰減退時為調節水位、掌握蓄水量而進行排洪、排沙作業,

  可使鄰近壩體下游側的河道形態沖淤變化量達 6 公尺。

從上述諸多研究可以得知:自然及人文因子皆是影響河川形態變 動的主要因素。而大多數的研究均顯示人為的活動及工程,如堤壩、

橋樑工程或水庫的興建,會對於河床剖面及流路形態產生改變,多造 成下游河道的刷深及侵蝕。

  2.有關河海工程對河口沙洲影響的研究:

河川的人為工程會影響河川沈積形態。聚焦於河口沙洲的研究則 有:Vaughn & Currie(2000)探討人為作用對加拿大 Fraser 河三角 洲沈積造成的影響,其文章中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河口三角洲上堤 道的興建及港口疏浚使沙灘的沈積形態改變,確實使整個三角洲灘面 產生後退的變化。但是,Levisen & Dolah (1997)的研究提到人為 所造成的流量改變,以長時期而言,人為建設造成的影響可能會趨近 於平衡,並不一定會對沈積物形態造成影響。 Cundy 等(2002)探 討紐西蘭都市化對河口沈積的影響,其利用地層中沈積物的類型來瞭 解沈積的變化,其研究結果顯示,都市化會造成沈積物質的改變,而

(6)

土地利用的改變也會對河口造成淤積,而人為結構物則會造成堆積的 位置改變或侵蝕。

Komar (1999)認為在不同例子中,在不同的空間及不同時間尺 度下,受多元因素影響;其以堰洲島為例,對堰洲島(Barrier Island)

侵蝕的因子各處都相似,不過各因子重要的程度不同;其文中提出兩 個例證:在北卡羅來納洲 Outer Banks 當地而言,其海岸侵蝕只有 11% 是人類活動所導致,不過在馬里蘭州 Assateague 島的侵蝕,由 於導流堤攔阻沿岸漂沙的結果,人類作用是唯一的影響因素。但 Komar(1999)針對尼羅河的相關研究指出,尼羅河上水壩興建雖是 造成三角洲侵蝕的主因,但許多人將其單純歸因於亞斯文高壩興建。

Komar 卻強調氣候變遷的因素,他認為亞斯文高壩興建後是人為影響 大於自然,但 1902 年低壩興建後至亞斯文高壩興建前是自然影響大 於人文。

不過同樣是針對尼羅河的相關研究, Fanos(1995)卻提出相反 看法,其歸納分析整理尼羅河沿岸的侵蝕堆積現象及海岸線的變化情 形,認為在 1900 年以後,因人為設施的興建如亞斯文低壩、亞斯文 高壩及堤防的興建,減少水、沙的入海,導致海岸的侵蝕後退。

劉祖乾(1998)則分析曾文溪口在曾文水庫興建後的地形和沈積 形態,發現沈積形態在水庫興建後改變,溪口沈積物有變細的趨勢,

而海岸線也侵蝕後退。馮金良等(1998)研究華北地區河口,發現人 類對河流進行的水利工程等活動,會造成海岸侵蝕、河口淤積、河口 環境退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陳翰霖等(2001)在比較了從 1974 年至 1989 年,15 年來曾文溪的流量及輸沙量資料後發現,曾文水庫的興 建使曾文溪的主流減少了 11%的流量和 36%的輸沙量,因此其為造成 曾文溪河口段下蝕以及河道形態變化的主因。林雪美(1996)指出淡 水河的流域面積應是影響河口地形沖淤變化的重要因素;且淡水河屬 內緩外陡型河口,河口兩岸坡度左陡右緩;並指出淡水河口的河口營 力屬逕流與潮汐混合營力型,河川逕流與其感潮作用對河口地形影響 較顯著。堆積形態則屬左岸沙洲型河口。其並根據台灣西部 30 條河 川的研究,指出西部河口地形的年平均變化量與河海營力的相關程度 均偏低,與平均流量、平均輸沙量僅有 33%的相關,因此主要影響 營力仍尚待研究。

(7)

從以上各研究可以得知,河川中、上游的人為工程如水庫、堤壩 的興建影響了水、沙的供應量,進而造成了河口地帶的沈積形態改 變,使得河口沈積物粒度產生變化以及海岸線出現侵蝕後退的現象。

但人為影響的輕重卻視其影響因素而有所差異,在不同的地區影響的 比重不一。

3.有關河海工程對海岸灘面影響的研究:

河口附近的河海工程結構物依其建造的位置、規模會影響河口的 堆積形態,進而影響河口地形的變化。

日本學者前川勝朗、大久保博(1995)研究最上川後發現,導流 堤施工前後,河口沙洲的外形會隨著導流堤的方向及長度而有明顯的 改變。

台灣有關河口營力研究大都以水利工程界為主,較強調人為工程 對海岸地形及河川造成的影響。

許泰文等(1995)研究花蓮港東防波堤擴建前後的海岸變化後發 現,在該處海岸興建人工結構物的結果,使該處海岸的灘面發生明顯 變化,出現南侵北淤的情形。許硯蓀等(1993)運用人工岬灣理論推 算淡水河口及八里海岸的變化。認為淡水第二漁港興建可能使河口以 南 7 公里內的海岸嚴重侵蝕,越往河口越嚴重,但侵蝕速度亦會隨著 淡 水 河 沙 源 供 應 程 度 而 有 所 變 化 。 郭 金 棟 、 蔡 長 泰 、 謝 正 倫

( 1990~1993)則陸續研究淡水河口海岸地形穩定性,以歷年剖面顯 示河口左岸的嚴重沖刷及侵蝕後退情形。邱永芳(1994)則針對淡水 港(台北港)鄰近地區的地形變化進行研究,認為的確受到台北港的 影響。

而依據工研院能資所(1999)的利用航照及衛星影像比對結果指 出,淡水第二漁港興建前,該處是呈現北淤南侵的現象;而淡水第二 漁港剛興建完成時,因人工結構物改變而使得其南方近油車口處有些 微堆積產生,但於較長一段之後又呈現侵蝕現象。此外,淡水河河口 左岸八里一帶海岸,各項研究和航照及衛星影像顯示,在未建台北商 港前,自 1947 年以來均呈現侵蝕後退的現象,整個後退量約 400 公 尺,但於 1993 年台北港第一期工程施工後,其北防波堤北岸已明顯 呈現堆積現象。林俊全等(2000)的研究顯示淡水河右岸竹圍地區的 沙洲有侵蝕縮小的趨勢,認為沙洲受到洪水的影響有沖蝕又回填的現 象,並認為淡水港及污水處理廠的海堤可能會影響到挖子尾和淡水河

(8)

紅樹林自然保留區的沙洲和沙嘴存在。張菀文(2002)認為人為活動 對淡水河口的影響主要在減少河口沈積物的部分,其中砂石的開採影 響最大,導致河口段的侵蝕。而採砂活動減緩及 1994 年台北港防波 堤的興建使得河口由侵轉淤。張智原(2000)亦認為河口南岸至台北 港間近期的堆積是因台北港防波堤興建之故。

而魏震(2002)針對台北港的興建對於鄰近海岸地形的影響進行 研究,分析台北港興建對於淡水河口南岸沙質海岸地形的影響,發現 台北港興建期間,因大規模的抽沙及填土,造成該地區鄰近海域漂沙 及沖淤異常變化。而於台北港北防波堤施工後,河口南岸至防波堤前 海岸即明顯產生淤沙的現象。而河口南岸挖子尾外側之閂洲,則不再 出現明顯的季節性移動現象。此外,河口北岸第二漁港以北也出現堆 積的現象。目前台北港北防波堤前已產生明顯淤沙現象,而其台北港 南側海岸則已出現侵蝕現象。

而洪奕星等(1995、2000)、歐俊宏(1996)則透過利用側掃聲 納等儀器瞭解淡水河口附近的水下沈積物的分佈狀態及其傳輸模 式,並推估淡水港(台北港)興建後對於其水下環境之影響。

上述各研究均指出,因人為工程及活動的影響,造成海岸灘面的 形態產生變化。而多數結果以侵蝕現象較為明顯,且大都出現堤前堆 積、堤後侵蝕的情形。此外,在同一地區,人為作用影響的範圍與程 度也有差異。

綜合以上各研究,探討人為活動對河口沙洲及灘面的變化的論述 並不少,但多數以定性的研究為主。僅有少數透過流量、輸沙量的變 化,以及河口地區灘面或海岸線的變化量,以量化的方式來探討人為 的影響量。本研究嘗試透過定性及定量的方式,來探討河海工程對河 口段沙洲、灘面形態及河床剖面的影響。

(9)

第三節 研究理念

影響河口段地形的要素中,大致可以分成自然與人文兩項要素。

而一般影響河口段地形的自然因素中,最主要的不外乎逕流、輸沙、

潮汐、波浪及風等主要營力。而人文因素中,會造成河口段地形有顯 著變化的,大致上是以河床採砂、引水灌溉造成流量減少、污水或廢 水的放流導致流量的增加,以及橋樑和堤壩工程等人工結構物的興建 造成水流方向、位置或是河川形態產生變化等,這些人為活動會對於 河口段的地形有較顯著的影響。

上述自然及人為的作用,最直接且明顯的影響是造成了流量、輸 沙量等河口段水文特性的改變(圖 1-1);而水文特性的改變,最直 接且明顯的影響則是影響到河口段的地形形態。河口段的地形形態分 為水上及水下的部分:水上部分如河口沙洲(包含河中洲)、海岸灘 面等;水下的部分則包括了河床沙洲以及流路的部分。因此透過河口 段地形在時間上及空間上的差異及變化情形,在時間上,可分為長、

短期兩種時距。於本研究中,長期是指近二十年來;短期則是指年內 的變動。在空間上,則是瞭解河口段地形,尤其是沙洲在分布位置、

面積及形狀上的變化情形,以瞭解人為活動尤其是河海工程興建前 後,河口段地形的變化情形。

(10)

人文因素 自然因素

河口段水文

河口段地形

河床沙洲、流路 河口沙洲 海岸灘面

空間上 時間上

長時期 短時期

 圖 1-1   研究概念圖

河口段地形的時空變動

(11)

第四節 研究區概況

一、河口段的定義:

『河口』一般稱為〝river mouth〞,指的是河川入海的水域部分;

而 〝estuary〞一般是指入海口具有寬闊水域者,亦為河口或河口灣,

因 〝estuary〞一詞來自於拉丁字 〝aestus〞,有潮汐之意,因此較 符合河口的特性(林雪美,1996)

而河口是指河流與海洋間的通道,其向內陸延伸至潮汐所及之河 谷範圍。自然地理學者或地形學者認為河口是河流與海洋相互溝通的 河段,其內陸界大多以潮汐之影響為上界,並採用薩莫依洛夫對於河 口的定義,以符合河口所具有的自然特徵(王寶燦、黃仰松,1989;

林雪美,1996)

圖 1-2 河口段示意圖(改繪自王寶燦、黃仰松,1989)

河口段,通常是指河流受到潮汐影響的部分,亦即所謂的感潮河 段。本研究之河口段大致符合此一定義,但因淡水河屬於逕流、感潮 型河川,逕流的影響遠大於潮汐作用,因此雖然淡水河的感潮作用可 上溯至三條主要支流,但因逕流作用為主要影響營力,因此於本研究 中,選擇新店溪與大漢溪匯流後之華江橋以下河段為河口段。

本研究區範圍(見圖 1-3)為淡水河下游河口段,指華江橋以下 的淡水河河段,亦即大漢溪與新店溪匯入後的淡水河主流段。華江橋 以下至河海交界點是為本研究區河域的部分,河段長度約 21 公里

(12)

長;及由淡水河口河海交界點向左右兩岸延伸是海域的部分,左岸由 河海交界處向南延伸至台北商港的北側防波堤止,右岸則由河海交界 處向北延伸至淡水新市鎮南防波堤止,而海域的部分為河海交界點向 左、右岸皆約三∼五公里長的海岸線。將研究區分段的主因是由於淡 水河屬於逕流、感潮型河川,選擇華江橋以下是因大漢溪及新店溪匯 流後逕流較大之故。

圖 1-3 研究區示意圖

(資料來源:五萬分之一經建二版地形圖 淡水圖幅)

華江橋

(13)

二、研究區概況:

1.淡水河河口段的自然條件

本文之淡水河河口段指華江橋以下新店溪與大漢溪匯流後的淡 水河主流段,在地形上於匯流口處河道較寬外,於社子附近匯流基隆 河處亦較寬,而台北橋附近及關渡隘口處較為狹窄外,其餘河道較 寬。河床寬度則從 500-1500 公尺不等。

本區的氣候水文方面,依中央氣象局淡水氣象站的降水資料統計 顯示,近三十年來的年平均降雨量為 2147.7 公釐,而各月之平均降 雨量皆在於 100 公釐以上。在水文方面,由於上游集水區面東北季 風,因此冬季雨量亦豐,因此河川的洪枯差異極小;全流域的輸沙量 約為 185 萬立方公尺。

淡水河屬內緩外陡型河口,河口兩岸坡度左陡右緩,河口營力屬 逕流與潮汐混合營力型,河川逕流與其感潮作用對河口地形影響較顯 著;堆積形態則屬左岸沙洲型河口(林雪美,1996)。另依據張瑞津、

石再添等(1989)針對淡水河下游感潮現象的研究,發覺感潮現象會 影響到堆積物的顆粒,於感潮河段中,因潮流的進退,上游段的顆粒 會較下游段細。而河口地區的沈積顆粒以砂粒為主,從河口處到關渡 隘口間河床沈積物分佈由粗砂轉變為細砂。

2.淡水河流域的人為活動及開發利用

淡水河是台灣地區人為活動較頻繁的流域,根據民國 88 年版縣 市統計要覽,各鄉鎮已登錄土地利用統計,淡水河流域內已登錄土地 面積共 178,308 公頃,其中建築用地有 22,546 公頃,佔約 12.6%,

直接生產用地 143,117 公頃,佔約 80.3%,交通水利用地有 10,206 公頃,約佔 5.7%,其他 2,439 公頃,佔 1.4%。而其河川形態也明顯 受人為及自然營力影響。淡水河因位於北部地區,上游支流冬、夏季 降雨頗豐,洪枯流量變化較小,自然作用帶來的水沙皆豐富。但近年 來,自大漢溪、新店溪及基隆河等上游地區,因興建水庫(如石門水 庫、翡翠水庫)及採取砂石之故,加上基隆河截彎取直等人為作用,

整個流域的水沙供應產生變化,直接影響到河口地區的沈積形態,因 此藉由觀察淡水河河口地區的沙洲及河床形態,將有助於瞭解淡水河 的人為作用對其造成的影響。

(14)

近年來由於環保意識高漲,因此淡水河下游河口段近十年來除淡 水線捷運興建、淡海新市鎮、八里污水處理廠海洋放流管及台北商 港、洲美快速道路等工程的興建外,並無較大形之人為工程施作。而 原訂於本區興建大型人為工程的各項相關計畫,如沿淡水河右岸興建 快速道路及於河口處興築橫跨河口之淡江大橋等計畫皆宣告停止。

此外,由於經濟進步,為因應國民的休閒及遊憩所需,加上保護 生態的呼聲不斷,因此於沿河進行許多綠化、美化以及生態工程。從 台北縣的『萊茵計畫』到其後於河洲上興建各類生態公園、綠地(程 二文, 1997),以及最近這幾年的漁人碼頭的興建,淡水河左岸環河 自行車道、藍色公路等,還有環保署所推動的『淡水河污染整治工程 實施計畫』等,都是為了提高民眾的親水性,盡量從生態的角度出發 來進行開發。因此相較於之前的開發破壞,目前皆是以維持自然生態 為主。

3.淡水河河口段近年的地形變化

工研院能資所(1999)的報告則指出,在淡水第二漁港未興建前,

由於突出外海的沙丘地形使其北方呈現堆積現象,而南方呈現侵蝕現 象,漁港興建剛完成,由於人工結構物改變而使得其東南方潮埔地有 些微堆積現象產生,之後由於本區地形逐漸趨向平衡,使其東南方又 呈現侵蝕現象。此外,該報告亦提及淡水河河口南岸八里一帶海岸,

各項研究和航照及衛星影像顯示,在未建台北商港前,自 1947 年以 來均呈現侵蝕後退的現象,但 1993 年第一期工程施工後,其北防波 堤北岸以明顯呈現堆積現象。林俊全、張菀文、任家弘(2000)的研 究顯示淡水河右岸竹圍地區的沙洲有侵蝕縮小的趨勢,認為沙洲受到 洪水的影響有沖蝕又回填的現象,並認為淡水港及污水處理廠的海堤 可能會影響到挖子尾和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的沙洲和沙嘴存 在。由以上這些研究顯示,在淡水河河口段的地區,人為活動的確對 於本區的沙洲形態造成了影響。

而人為活動會影響到沙洲及河床形態,如河道開採砂石,根據成 大水工所研究報告指出,淡水河下游段於 1969 年至 1977 年間,其平 均年採砂量為 97 萬立方公尺,1979 年激增為 166 萬立方公尺,1984 年降為 66 萬立方公尺,而此一採砂量變化與這段時間內淡水河河口 南側附近 0 公尺等深線之進退情形一致(郭金棟、蔡長泰、謝正倫,

1990∼1993)。由此可見人為砂石的採挖,對於下游砂石的供應將會

(15)

產生影響。而興建水庫提供飲水,興建下水道系統排放廢水,也會造 成河川的流量及水沙的變化。

在 1985∼2001 年間,淡水河下游河口段有許多的人為工程,其 中近年來可能會有影響的開發計畫及工程如下:(見圖 1-4)

(1)淡水都市計畫

(2)淡水鎮(竹圍地區)都市計畫

(3)八里都市計畫

(4)八里(龍形地區)都市計畫

(5)國家建設十二年計畫-淡海新市鎮計畫(1990~2015)

(6)淡水商港計畫(1992~1997)

(7)八里污水處理廠暨海洋放流管等工程計畫(1986~2001)

(8)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計畫(淡水線)(1988~1994)

(9)淡水河口保護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1986 起)

(10)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竹圍)(1986 起)

(11)關渡自然保留區(1986 起)

(12)挖子尾自然保留區(1994 起)

(13)淡水環快道至台北市洲美快速道路(1999)

(14)藍色公路(淡水第二漁港)漁人碼頭擴建工程(1987、2000)

(15)淡水河系污染整治計畫(1988)

a.海域(海岸灘面)部分:

c河口左岸

目前河口左岸八里海岸灘面處至台北港北防波堤間有明顯的侵 蝕後退情形,在退潮時看見到兩座半埋在潮埔中的碉堡,岸邊有明顯 的陡崖,崖下有巨礫。台北港北防波堤八里污水處理廠海洋放流管間 已有數道離岸堤,而八里污水處理廠海洋放流管至挖子尾間亦有兩道 較短且與海洋放流管平行之突堤。而於鄰近挖子尾之突岬則放置消波 塊。目前在台北港北側防波堤右側已有明顯之堆積,而北側防波堤與 河口間之離岸堤後亦有顯著之堆積情形,八里污水處理廠海洋放流管 兩側亦有些許堆積,其後續變化情形尚待觀察。

(16)

d河口右岸

河口右岸於淡水第二漁港興建後已興建防波堤,並丟置消波塊於 其下以為保護,目前漁人碼頭相關之棧道及情人橋等工程施作皆興建 於原防波堤上或港區內。而臨第二漁港側之突岬尖端兩側於退潮時有 灘岩(安山岩)出露的情形,據某些鄉土教材所述,此即為淡水古稱

『滬尾』中之『石滬』,是人為堆置而成,至於其正確性則尚待考證。

而第二漁港至淡海新市鎮南防波堤間的沙灘,即沙崙海水浴場的部 分。沙崙海水浴場,已關閉數年,據聞是因淡海新市鎮防波堤興建後 導致海流改變,使其水流狀況紊亂,意外頻傳,不適合戲水之故。

b.河域(河洲)部分:

目前華江橋以下至河口之河洲,目前所見範圍較大較廣者計有華 江橋至中興橋間、中興橋、忠孝橋下及竹圍等河洲,以及挖子尾地區 之河口沙洲。而這些河洲尤其是河中洲的部分目前並無太大變化,已 有較固定之植被且無人為之活動。且除於漲退潮時面積變化較大外,

大都已有較穩固的植物生長,亦可由沙洲上植被分佈的範圍概估其於 平常時期不受水流及漲退潮影響的範圍。至於挖子尾地區從年內觀察 之情形來看,除左側(臨河口側)可能因所受潮汐作用及風浪影響,

灘面及少數沙丘變化較大外,其餘部分並無太大變化,已有較為穩固 之植被。其變化尚待觀察。

竹圍處河洲則已遍布紅樹林,並劃歸為自然保留區。挖子尾地區 則是本區河洲中人為活動較多、較頻繁之處,目前整個沙洲已有較為 固定之植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發源自唐古拉山,沿途滙集了 700 多條大小河川,全 長

佛教歷史上最具改革代表人物的太虛大師 [註 28]

當今人類所生存的世界正處於極大的危難中,亦即河

那羅達王而為上首。復有四十恒河沙緊那羅王。善見王而為上首。復有五十恒河沙摩

假設 H1 經驗開放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H2 盡責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不成立 假設 H3 外向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Pilot study were implemented for four different remediation strategies, natural recovery, biostimulation, adsorption, and integrated remediation, for removal of Aroclor

• 知名運動鞋 NIKE 代工廠、上市公司豐泰企業涉嫌長期在

物理性吸附是指吸附質與吸附劑分子間的靜電引力所形成的吸持 作用,包括引力較強的氫鍵
 (hydrogen
 bonding)
 及引力較弱之凡得 瓦爾力(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