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修辭理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修辭理論 "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修辭理論

本論文從《朱自清全集》的散文文本中,梳理出朱自清的「修辭原則」;以

《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二書為主,《朱自清全集》為輔,從中爬梳 出朱自清的「修辭手法」;藉其「修辭原則」及「修辭手法」做為「修辭理論」

的依據,於下逐節闡述之。

第一節 修辭原則

從《朱自清全集》的散文文本中,經過分析、比較、歸納的結果,朱自清修 辭原則有:意在表現自己、運用活的口語、主張文字作畫等三項,以下逐項闡論 其修辭原則。

壹、意在表現自己

修辭最重要的原則是誠

1

,朱自清的「意在表現自己」便成了他的重要修辭 原則之一;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朱自清首先提出「意在表現自己」的創作主張,

對現代散文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

2

;茲分從兩方面說明:一、原則溯源,二、原 則說明。

一、原則溯源

朱自清是以表現人生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成員,因此他對散文的創作要求:

深入觀察生活,及提倡寫實——「拆開來看,拆穿來看」〈山野掇拾〉,第一卷,

頁 215),「剝開來細細地看」(〈論無話可說〉,第一卷,頁 161);再則朱自清的

「意在表現自己」,也受著歷史背景的影響所致。有關朱自清「意在表現自己」

的歷史背景分析

3

,以下茲從三項分述之:(一)古人「公安派」抒情文學觀的影 響,(二)西洋「英國隨筆」自我表現的影響,(三)當代「五四文潮」表現自我 的影響。

(一)古人「公安派」抒情文學觀的影響

朱自清在〈「背影」•序〉一文中,對周作人論及現代散文源流有一段引證,

並加以肯定公安派抒真寫實的主張:

1

黃慶萱, 《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公司,1979 年 12 月 3 版),頁 2。

2

吳周文、張王飛、林道立 , 《朱自清散文藝術論》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年 7 月 1 版 1 刷) ,頁 31。

3

以上有關「意在表現自己」修辭原則的歷史溯源,參見吳周文、張王飛、林道立, 《朱自清散

文藝術論》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年 7 月 1 版 1 刷) ,頁 27—31;陳孝全, 《朱自清的

藝術世界》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1 版 1 刷) ,頁 96—98。

(2)

周先生(周作人)自己在《雜拌兒》序裏說:「……明代的文藝美術比較 地稍有活氣,文學上頗有革新的氣象,公安派的人能夠無視古文的正統,

以抒情的態度作一切的文章,……實際卻是真實的個性的表現,……在這 個情形之下,現代的文學——現在只就散文說——與明代的有些相像,正 是不足怪的,……」這一節話論現代散文的歷史背景,頗為扼要,且極明 通。明朝那些名士派的文章,在舊來的散文學裏,確是最與現代散文相近 的。(第一卷,頁 31)

由上述的引文得知,公安派這種無視正統,尊重個性,抒真寫實,心口如一的主 張,和朱自清「意在表現自己」的修辭原則是十分切近的

4

;可見朱自清對公安 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有一分的審察,汲取公安派性靈說的思想精髓,

成就他自己的「意在表現自己」的修辭原則;由此可印證朱自清「意在表現自己」

的修辭原則與公安派「獨抒性靈」的精神其實是相通的——以「作家的個性本位」

5

為創作主體。

(二)西洋「英國隨筆」自我表現的影響

朱自清在〈「背影」•序〉一文中,曾肯定對周作人現代散文溯源的論點,並 進一步作論述補充:

周先生(周作人)自己在《雜拌兒》序裏說……「又因時代的關係,在文 字上很有歐化的地方,思想上也自然要比四百年前有了明顯改變。」……

現代散文所受的直接影響,還是外國的影響;這一層周先生(周作人)不 曾明說。(第一卷,頁 31)

又在〈嚴肅〉的文中提及,新文學的意念,就是表現自己的個性,寫出自己的心 聲:

新文學運動接受了西洋的影響,除了解放文體以白話代古文之外,所爭取 的就是這新文學的意念,也就是文學的地位。他們要打倒那「道」,讓文 學獨立起來,所以對「文以載道」說加以無情的攻擊。(第三卷,頁 138)

吳周文、張王飛等人在《朱自清散文藝術論》中論析過,隨筆表現自我的特性直 接影響著現代散文,而朱自清「意在表現自己」的修辭原則確定了這一新散文體 制的特徵:

五四時期,英國隨筆和外國隨筆體散文大量被翻譯與介紹到中國來,……

它的「表現自己」的文體特性為許多作家所注意。英國隨筆的創始人蒙田 說:「我要人們在這裏看見我底平凡、純樸和天然的生活,無拘束亦無造

4

陳孝全, 《朱自清的藝術世界》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1 版 1 刷) ,頁 97。

5

吳周文、張王飛、林道立 , 《朱自清散文藝術論》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年 7 月 1 版 1

刷) ,頁 31。

(3)

作:因為我所描畫的就是我自己。我底弱點和我底本來面目,在公共禮法 所容許的範圍內,都在這裏面盡情披露。」……外國隨筆的「自我表現」

的特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現代散文體制形態的分化與脫穎,正因為這種影 響,因此周作人的〈美文〉(1921)、王統照的〈純散文〉(1923)、胡夢華 的〈絮語散文〉(1926)等,這些文章都從理論上倡導中國式的隨筆——

白話美文即純文學的抒情性散文;而且他們注意作品與作者的關係,周作 人指出「須用自己的文句與思想」,胡夢華指出「它的特質是個人的,一 切都是從個人的主觀發出」等等。但是他們的論述是比較含糊的,未能明 確界說白話美文的特性。而朱自清在中西文化交流的現實背景之下,從本 質上明確了這一新散文體制的特徵和美學原則,用「意在表現自己」的命 題,毫不含糊地予以界定。比之周作人等人,實現了理論上的一次超越。

6

吳周文在〈詩教理想與人格理想的互融〉也說過,朱自清「意在表現自己」融入 了英國隨筆「自我表現」的精神:

(朱自清)同時融入英式隨筆「自我表現」的精神,而使其人其文達到完 美互融的「化」境,朱自清便卓然自成一家,創造出真善美的境界。7 陳孝全認為,朱自清的「意在表現自己」即是新的「文學意念」的一種表現,它 的核心即從作者的個性表現出發,自由地抒寫「自己」的心聲,抒發「自己」的 心志,建立以作者主體意識為本體的散文觀念,創造新的審美價值。

8

可見朱自 清「意在表現自己」的修辭原則,具體落實在散文的創作上,必然能說出自己的 聲音,流露出個人的真情至誠,充分展現文章的人格美。

(三)當代「五四文潮」表現自我的影響

陳孝全在《朱自清的藝術世界》中提出,當時文學研究會「表現人生」的文 學主張,對朱自清的「意在表現自己」有絕對性的影響:文學研究會提倡「老老 實實表現人生」,寫「血淚文學」;朱自清的「意在表現自己」,其實便是表現人 生。

9

我們可以在〈文學的美〉「蕙的風」序〉二文中找到印證;可見「意在表 現自己」就是在五四特定的土壤中萌發的

10

若一切藝術總須叫出人生的意義,那麼,藝術將以所含人生的意義的多寡 而區為高下。……至於文學,則有「一切的思想,一切的熱情,一切的欣

6

吳周文、張王飛、林道立 , 《朱自清散文藝術論》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年 7 月 1 版 1 刷) ,頁 29—30。

7

吳周文, 〈詩教理想與人格理想的互融〉 , 《文學評論》1993 年 3 月(1993 年第 3 期) ,頁 142。

8

陳孝全, 《朱自清的藝術世界》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1 版 1 刷) ,頁 96。

9

陳孝全, 《朱自清的藝術世界》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1 版 1 刷) ,頁 98。

10

陳孝全, 《朱自清的藝術世界》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1 版 1 刷) ,頁 98。

(4)

喜」作材料,以融成它的迷人的力。文學裏的美也是一種力,用了「人生 的語言」,使人從心眼裏受迷惑,以達到那「圓滿的剎那」。由上觀之,文 字的藝術,材料便是「人生」。 (〈文學的美〉,第四卷,頁 161—162)

人生要求血與淚,也要求美與愛,要求呼吁與詛咒,也要求讚嘆與詠歌:

二者原不能偏廢。但在現勢下,前者被需要底比例大些,所以我們便迫切 感著,認為「先務之急」了。「蕙的風」序〉,第四卷,頁 53)

朱自清在〈論無話可說〉中,便曾說過:「這是時代為之」(第一卷,頁 160);

又在〈論百讀不厭〉明確論及,五四時代是影響新文學的因子:

封建社會漸漸垮了,「五四」時代出現了個人,出現了自我,同時成立了 新文學。新文學提高了文學的地位;文學也給人知識,也教給人怎樣做人,

不是做別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第三卷,頁 229)

又在〈「背影」•序〉一文中提及,當時各家散文創作的不同特色,並從思想和表 現方式來歸納作家個性的特徵,可見「意在表現自己」是朱自清對當時五四新文 學的審察結果:

就散文論散文,這三四年的發展,確是絢爛極了:有種種的樣式,種種的 流派,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遷流蔓衍,日新月異:有中 國名士風,有外國紳士風,有隱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寫,

或諷刺,或委曲,或縝密,或勁健,或綺麗,或洗煉,或流動,或含蓄,

在表現上是如此。(第一卷,頁 33)

由此可知,朱自清散文之所以蘊含著與眾不同的藝術生命力,是因為他特別注重 創作個性的情思表現,在字裏行間處處散發著濃郁的真摯情感;因此朱自清率先 提出「意在表現自己」的修辭原則,對現代散文修辭理論及美學原則有著不可磨 滅的貢獻,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學習。

二、原則說明

從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梳理有關「意在表現自己」的修辭理論,經過分析、

比較、歸納的結果,可分成三項探討之:(一)真實的情感,(二)仔細的觀察,

(三)獨特的滋味;其說明如下:

(一)真實的情感

朱自清在〈「背影」.序〉中說過,自己的散文創作,只是「意在表現自己」,

說出自己的心聲:

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只當時覺著要怎樣寫,便怎樣寫了。我意 在表現自己,盡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見,是在讀者。(第一卷,頁 33—

(5)

34)

朱自清在〈民眾文學的討論〉中也指出,動人的篇章都具有作者的個性與人格:

一篇優美的文學,必有作者底人格、底個性,深深地透映在裏邊,個性表 現得愈鮮明、濃烈,作品便愈有力,愈能感動與他同情的人……(第四卷,

頁 42)

又分別在 1924 年 8 月 15 日、9 月 19 日的日記中寫著,作品的成功,在於感情的 真誠:

文學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卻在情感的濃度。(第九卷,頁 7)

覺得感情無謂者,宜節產。(第九卷,頁 20—21)

又在〈鍾明「嘔心苦唇錄」序〉中說過,誠摯的作品,才能親切自然:

惟其「悉出至誠」,才能親切有味。(第四卷,頁 433)

又在〈文藝的真實性〉中提及「求誠之心」

我們所要求的文藝,是作者真實的話,……一個人知道自己,總比知道 別人多些,敘述自己的經驗,總容易切實而詳密些。……故只揀取自己 的經驗為題材,讀者也覺作者為別人說話,到底隔膜一層,不如說自己 的話親切有味,這可叫做求誠之心。 (第四卷,頁 92—93)

(二)仔細的觀察

朱自清在〈「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一文談到,有個性的作品,之所以 能蘊藏真趣,在於能多方領會:

人生如萬花筒,因時地的殊異,變化不窮,我們要能多方面的了解,多方 面的感受,多方面的參加,才有真趣可言;……雖只一言一動之微,卻包 蘊著全個的性格;最要緊的,包蘊著與眾不同的趣味。(第一卷,頁 120、

137)

又在〈山野掇拾〉的文中,強調仔細觀察的重要性:

他們於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將這一毫一厘 看得透徹,正和照相的放大一樣,其餘也可想見了。他們所以於每事每物,

必要拆開來看,拆穿來看;無論錙銖之別,淄澠之辨,總要看出而後已,

正如顯微鏡一樣。〈山野掇拾〉,第一卷,頁 215)

(三)獨特的滋味

朱自清在〈山野掇拾〉文中述及「意在表現自己」的特性——.新異的滋味,

(6)

獨得的秘密;正足以做為「意在表現自己」的共性和個性

11

他們所以於每事每物,必要拆開來看,拆穿來看;無論錙銖之別,淄澠之 辨,總要看出而後已,正如顯微鏡一樣。這樣可以辨出許多新異的滋味,

乃是他們獨得的秘密!(第一卷,頁 215)

又在〈「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的文中提及,要嚴格審視主觀世界的「自我」

「溫尋已失的自己」(第一卷,頁 146)

自己有今日的自己,有昨日的自己……乃至一分鐘有一個自己,一秒鐘有 一個自己。每一個自己無論大的,小的,都各提挈著一個世界,正如旅客 帶著一隻手提箱一樣。各個世界,各個自己之不相同,正如旅客手提箱裏 所裝的東西之不同一樣。各個自己與它所提挈的世界是一個大大的聯環,

決不能拆開的。(第一卷,頁 145)

又在〈山野掇拾〉「憶」跋〉篇中,論述「意在表現自己」的審美原則,充分 肯定作家「自己」的個性本位——屬於自己的特殊感受:

只是作者孫福熙先生暗暗地巧巧地告訴我們他的哲學,他的人生哲學。所 以寫的是「法國的一區」,寫的也就是他自己!他自己說得好:「我本想盡 量掇拾山野風味的,不知不覺的掇拾了許多掇拾者自己。」但可愛的正是 這個「自己」,可貴的也正是這個「自己」!(〈山野掇拾〉,第一卷,頁 214)

影子上著顏色,確乎格外分明——我們不但能用我們的心眼看見平伯君的 夢,更能用我們的肉眼看見那些夢,……而夢的顏色加添了夢的滋味;便 是平伯君自己,……(「憶」跋〉,第一卷,頁 211)

由此可知,朱自清不論在寫作任何的題材,都能寫出獨得的秘密,蘊藏不凡的真 趣:描寫人生,情與事相映成趣;反映社會,情與理相得益彰;寫景抒情,情景 交融;在在源自於朱自清的「意在表現自己」,以「至誠寫實」的態度,在文中 處處傾吐「自己的聲音」,完全「表現自己」的濃厚情感,這就是朱自清散文藝 術生命的魅力。

貳、運用活的口語

朱自清注重口語化的寫作,開創了「談話風」的寫作方式,同時又提倡寫作 語言要自然創新,因此營造了「雅俗共賞」的語言美,可見「運用活的口語」也 是朱自清的重要修辭原則之一;以下茲分兩方面探討:一、原則溯源,二、原則

11

吳周文、張王飛、林道立, 《朱自清散文藝術論》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年 7 月 1 版

1 刷) ,頁 31。

(7)

說明。

一、原則溯源

從朱自清的散文文本中,梳理有關「運用活的口語」修辭原則的溯源,經過 分析、比較、歸納的結果,可分為三項說明之:(一)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

(二)受民間口語的影響,(三)受中國散文的影響。

(一)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

五四新文學運動在世界形勢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下,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

〈文學改良芻議〉,從「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文學進化角度,提出進行語 體革新,廢文言而倡白話,宣稱白話文取替文言文,並確認白話文學在中國文學 史上的正宗地位。

12

而朱自清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他的藝術性散文曾被時人評 讚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

13

,也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

14

;由此觀之,

朱自清的散文創作,重視運用活的口語,寫真化俗,並借鑑歐化語言的有效方式,

注意中外文學的融合,可見是來自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

(二)受民間口語的影響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以寫人生為創作宗旨,反映人生及時代的 聲音;隨著白話新文體的興起,接連而起的新語言,有很多來自民間的語言

15

他認為知識分子應走向民間(〈文藝紀念節〉,第四卷,頁 481),並極力主張「建 設為民眾的文學」〈民眾文學談〉,第四卷,頁 25;〈民眾文學的討論〉,第四卷,

頁 36);因此朱自清的散文創作,是以口語為基礎,從一般的口語中提煉藝術語 言,創造了「談話風」的獨特寫作方式:作品中,凝練明快,自然有味,能雅俗 共賞,有效表現出作品的生命力;可見朱自清重視提煉活的口語,是受民間口語 的影響,得以創造出雅俗共賞的語言美。

(三)受中國散文的影響

朱自清很注意新舊文學的融合,曾在〈山野掇拾〉中說過,他深受中國散文 的影響:

柳子厚的山水諸記,也常常引我入勝。後來得見《洛陽伽藍記》,記諸寺

12

有關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 ,資料請參見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朱自清散文藝術論》二 書;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 (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7 月 1 版 7 刷) ,頁 7;吳周文、張王飛等, 《朱自清散文藝術論》 (南京:江蘇教育出 版社,1994 年 7 月 1 版 1 刷) ,頁 141—142。

13

浦江清, 〈朱自清先生傳略〉,《文學雜誌》第 3 卷第 5 期,1948 年 10 月。

14

魯迅, 〈小品文的危機〉,《魯迅全集》第 4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 ,頁 576。

15

侯迎華, 〈論朱自清雅俗共賞的文辭觀〉 , 《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 年第 4 期(2001 年 4 月) ,

頁 53。

(8)

的繁華壯麗,令我神往;又得見《水經注》,所記奇山異水,或令我驚心 動魄,或讓我游目騁懷。」(第一卷,頁 213)

朱自清又倡導文學語言——要自然、要創新,在〈「經典常談」•文第十三〉及〈通 俗化〉的文中,便可找到傳承的例證:他評論韓愈兩派弟子的文風時,就特別讚 賞愛易派的主張:新而不失自然;他讚賞柳宗元「創造了描寫景物的新語」「經 典常談」•文第十三〉,第六卷,頁 114);也讚揚趙樹理〈李有才板話〉中的「快 板裏那種新的語言」〈通俗化〉,第三卷,頁 144)

可見朱自清的散文創作,追求的文章語言是自然與創新的和諧統一;因此朱自清 的散文創作,注重活的語言,適度選用傳統文言的成分,兼具知識分子的口語特 點;文白有機融合,在自然中立新意,也是受中國散文的影響。

二、原則說明

朱自清的散文創作,致力於「口語化」的運用,講求「談話風」和「雅俗共 賞」的特色;關於「運用活的口語」修辭原則的內涵,經爬梳後整理分類如下:

(一)自然的活的口語、(二)創新豐富的口語;以下逐節論述之:

(一)自然的活的口語 1 .活的口語親切有味

朱自清主張創作要運用自然的活的口語——真正的口語、活的口語。他曾 說:「回到自己口頭的語言」〈今天的詩〉,第四卷,頁 504);在〈「標準與尺度」 自序〉說過:我得寫得「隨便些,容易懂些」(第三卷,頁 114)又在〈魯迅先 生的中國語文觀〉文中說到,活的口語源從民眾的口語而來:

總起來又可以這樣說:「采說書而去其油滑,聽閒談而去其散漫,博取民 眾的口語而存其比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成為四不像的白話。這白話得是 活的,因為有些是從活的民眾口頭取來,有些要從此注入活的民眾裏面 去。」(第三卷,頁 176—177)

在〈論雅俗共賞〉一文中提及,活的口語要自然親切,才有化俗之效:

用口語為的是求真與化俗,化俗就是爭取群眾。……所謂求真的「真」 一面是如實和直接的意思。……在另一方面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 然才親切,才讓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獲得廣大的 群眾。(第三卷,頁 220)

在〈通俗化〉一文中,稱讚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採用活的語言,並強調文學 語言要通俗化,要新鮮有味:

(9)

快板和那些故事的語言或文體都盡量揚棄了民族形式的封建氣氛,而採取 了改變中的農民的活的口語。……簡截了當,可是新鮮有味。(第三卷,

頁 144—145)

在〈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的文中提過,白話文的標準就是上口;活的口 語就是順口、順耳、順眼:

他們要的是順:看起來順眼,聽起來順耳,讀起來順口。這裏是順口第一;

順口自然順耳,而到了順耳,自然也就是順眼了,所以不斷的有人提出「上 口」來做白話文的標準。這自然有它的道理,白話本於口語,自然應該「上 口」(第三卷,頁 182)

朱自清主張活的口語要順口順耳,即是講求語言的音樂美;又在〈致俞平伯〉中 曾提過,藝術語言的魅力,來自語言本身的音樂美:

既能悅目,又可賞心,兼耳底、心底音樂而有之。(第十一卷,頁 117)

在〈論百讀不厭〉的文中提出,節奏感不僅能體現音樂美感,同時也能表現思想 感情:

新詩或白話詩,和白話文,都脫離了那多多少少帶著人工的、音樂的聲調,

而用著接近說話的聲調。……說話不也有輕重高低快慢嗎?節奏合式,才 能集中,才能夠高度集中。文也有文的節奏,配合著意義使意義集中。……

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義,才見出情感,才讓人樂意接受。(第三卷,頁 230—

231)

在〈說話〉文中,主張「用筆如舌」,像行雲流水般,和「以說話論」的樸素自 然:

說話像行雲流水,……不如作文的謹嚴。但那些行雲流水般的自然,卻絕 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這樣境界的,簡直當以說話論,不再是文 章了,但是這是怎樣一個不易到的境界!(第三卷,頁 339)

又在〈內地描寫〉的文中提及,建立「談話風」的藝術主張,必須注意吸收「活 的口語」入文:

像尋常談話一樣,讀了親切有味。這種談話風的文章,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第四卷,頁 342)

在〈「文藝心理學」序〉的文中,高度評價「談話風」的語言特質——侃侃而談,

親切有味:

全書文字像行雲流水,自在極了。他像談話似的,一層層領著你走近高深 和複雜裏去。……他讓你念這部書只覺得他是你自己的朋友,不是長面孔

(10)

的教師,寬袍大袖的學者,也不是海角天涯的外國人。(第四卷,頁 297)

在〈民眾文學的討論〉一文中,朱自清認為文學語言要走向民間,拉近讀者的距 離,才能擴及影響力:

自己已搭了架子,誰還願意低首下心來聽你嘮叨呢?(第四卷,頁 43)

在〈如面談〉提及,活的口語是尋常談話的口氣,令人親近可感:

這在乎各等各樣的口氣。口氣合式,才能夠「如面談」(第三卷,頁 354)

在〈「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一文中提及,創作重在寫真立誠,文字平易如 話,如與讀者促膝而談,娓娓道來,讓人倍覺親切自然:

原是隨隨便便,老老實實地寫來,不露咬牙切齒的樣子,便更加親切,不 知不覺將人招了入內。(第一卷,頁 137)

在〈論老實話〉的文中提及,活的口語也要注意真摯情感的表達;讀來才能親切 自然,感人肺腑:

人們在情感上要求真誠,要求真心真意,要求開誠相見或誠懇的態度。他 們要聽「真話」「真心話」,心坎兒上的,不是嘴邊兒上的話。這也可以 說是「老實話」(第三卷,頁 310)

2.以北平話為基礎

朱自清在〈論白話〉一文中,主張盡量採用活的北平話,而且都能上口說,

這才真是白話:

趙元任先生改譯的《最後五分鐘》劇本,用的是道地北平語,……一字一 句都能上口說。這才真是白話。……不妨盡量地採用活的北平話,……多 多採用北平話的句法和成語(可以望文生義的)就行了。……《南北極》

和《小彼得》兩部書都盡量採用活的北平話,念起來虎虎有生氣。(第一 卷,頁 269—271)

在〈中國語的特徵在那裏〉中提出,選定北京話為活的口語的基礎,是因為北京 話影響最廣大:

北平語一向是官話,影響最廣大,現在又是我國法定標準話,用來代表中 國現代語,原是極恰當的。(第三卷,頁 59)

在〈論國語教育〉的文中提出,活的口語是以北平話為基礎的:

自己是蘇北人,卻贊成將北平話作為標準語。一來因為北平是文化城,二 來因為北平話的詞彙差不多都寫得出,三來因為北平話已經作為標準語多 年,雖然還沒有「俗成」「約定」總算「約定」的了。(第三卷,頁 193)

(11)

(二)創新豐富的口語 1.加工提煉活的語言

朱自清在〈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文中評論過,活用口語的創作,需要經 過提煉:

他(魯迅)也反對「做文章」的「做」「做」了會生澀,格格不吐。可是 太「做」不行,不「做」卻又不行。他引高爾基的話「大眾語是毛胚,加 了工的是文學」,說這該是很中肯的指示。(第三卷,頁 176)

在〈什麼是文學的「生路」〉一文提及,使文學的語言汲取活的語言,而變成活 的語言:

文藝用的語言雖然總免不掉夾雜文言,夾雜歐化,但是主要的努力是向著 活的語言。文藝一面取材於活的語言,一面也要使文藝的語言變成活的語 言。(第三卷,頁 167)

在〈論誦讀〉的文中提及,運用活的口語,並不等於將口語照單全收:

寫的白話不等於說話,寫的白話文更不等於說話。寫和說到底是兩回事。

(第三卷,頁 189)

在〈中學生的國文程度〉一文中提出,說寫的白話並不一致,各有不同的標準:

但說的白話和寫的白話絕不是一致的;它們該各有各的標準。說的白話有 聲調姿勢表情襯托著,字句只佔了一半。寫的白話全靠字句,字句自然也 有聲調,可並不和說話的聲調完全一樣,它是專從字句的安排與組織裏生 出來的。字句的組織必得在文義之外,傳達出相當於說話時的聲調姿勢表 情來,才合於寫作的目的。(第二卷,頁 29)

在〈論雅俗共賞〉一文指出,雅俗共賞是將雅言口語化,俗語加以藝術提煉,使 雅言和俗語融為一體,化為活的口語:

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傷雅」才成。(第三 卷,頁 224)

在〈寫作雜談〉中論及,他重視語言的藝術加工:

我想盡量用口語,向著言文一致的方向走。……不放鬆文字,注意到每一 詞句。……控制文字是一種愉快,也是一種本領。(第二卷,頁 106、108)

2.汲取地方或歐化語言

在〈誦讀教學〉一文中,提出活的口語要能寫、能懂之外,還要兼容並蓄,

汲取其他地方語言,以豐富自己的文學語言:

(12)

我雖然贊成定北平話為標準語,卻也欣賞純方言或夾方言的寫作。近些年 用四川話寫作的頗有幾位作家,夾雜四川話或西南官話的寫作更多,有些 很不錯。這個豐富了我們的寫的語言;國語似乎該來個門戶開放政策,才 能成其為國語。(第三卷,頁 179)

在〈論白話〉文中,朱自清很欣賞周作人的「新白話」——歐化的白話文;認為 適度地汲取歐化語言,創新的藝術語言,可令人耳目一新:

寫作方面周先生(周作人)的新白話可大大地流行,所謂「歐化」的白話 文的便是。這是在中文裏參進西文的語法:在相當的限度內,確能一新語 言的面目。(第一卷,頁 268)

在〈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中,主張文學語言要不斷地創新發展,以求靈 活多變;並不排斥揉合其他民族的語言,為己所用,以創新豐富自己的語言:

語言是活的,老是在成長之中,隨時吸取新的詞彙和語式來變化它自己,

豐富它自己。……新名詞越來越多,見慣不驚,也已經不成問題了。成問 題的是歐化語式。但是反對歐化語式的似乎以老年人和中年人為多;在青 年人間,只要歐化得不過分,他們倒願意接受的。(第三卷,頁 182—183)

朱自清在〈「經典常談」•文第十三〉的評述中,稱讚柳宗元創造新語;並主張為 文既要創新,富有變化,又要樸素自然(第六卷,頁 114);正如他強調的「辨 出許多新異的滋味,乃是他們獨得的秘密」〈山野掇拾〉,第一卷,頁 215)「回 到樸素,回到自然」「回到自己的口頭語言」〈今天的詩〉,第四卷,頁 504)

他(柳宗元)的文深幽精潔,最工遊記;他創造了描寫景物的新語。韓愈 的門下有難、易兩派。愛易派主張新而不失自然,李翱是代表。愛難派主 張新就不妨奇怪,皇甫湜是代表。當時愛難派的流傳盛些。他們矯枉過正,

語難意奧,扭曲了自己的語氣、自然的音節,僻澀詭異,不易誦讀。(第 六卷,頁 114)

3.主張文字的活用創新

朱自清在〈了解與欣賞〉的文中指出,寫作要注意語言的創新——文字的活 用:

一是文字的新變。一個作家必須要能深得用字的妙趣,古人稱為「練字」 便是指作家用字時打破習慣而變新的地方。(第八卷,頁 351)

在〈關於寫作答問〉「歐遊雜記」•序〉、和〈了解與欣賞〉的文中曾提過,他 很注意詞義句式的活用求變:

寫作散文,很注意文字的修飾。語句的層次和詞義、句式,我都用心較量,

特別是句式。〈關於寫作答問〉,第二卷,頁 111)

(13)

記述時可也費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覺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 句安排最難。顯示景物間的關係,短不了這三樣句法;可是老用這一套,

誰耐煩!再說這三種句子都顯示靜態,也夠沉悶的。於是想方法省略那三 個討厭的字,例如「樓上正中一間大會議廳」,可以說「樓上正中是——」

「樓上有——」「——在樓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給讀者整個的 印象,或者說更具體的印象。「歐遊雜記」•序〉,第一卷,頁 290)

某種特殊句子的形式,不僅是作者在技巧方面的表現,也是作者別有用心 處。〈了解與欣賞〉,第八卷,頁 346)

在〈寫作雜談〉一文也提及,他追求語言的表現力,重視詞語的活用——口語的 語彙、句法、節奏的安排:

我注意每個詞的意義,每一句的安排和音節,每一段的長短和銜接處。(第 二卷,頁 105)

在〈文藝之力〉的文中,朱自清很注意聲音的自然調節及句式的調節組合,以此 形成鮮活上口的音樂美:

詞句與韻律,雖常被認為末事,卻也醞釀著多樣的空氣,傳給我們種種新 鮮的印象。這種印象確乎是簡單些;而引人入勝,有催眠之功用,……從 前人形容痛快的文句,說是如啖哀家梨,如用并州剪。這可見詞句能夠引 起人的新鮮的筋肉感覺。……此外「句式」也有些關係。短句使人斂;長 句使人宛傳;鎖句使人精細;散句使人平易;偶句使人凝整,峭拔。說到

「句式」,便會聯想到韻律,因為這兩者是相關甚密的。普通說韻律,但 就詩歌而論;我所謂韻律卻是廣義的,散文裏也有的。這韻律其實就是聲 音的自然的調節,……這輕重疾徐的調節便是韻律。調節除字音外,更當 注重音「節」與句式;音節的長短,句式的長短,曲直,都是可以決定韻 律的。現在只說句式,音節可以類推。短句促而嚴,如斬釘截鐵,如一柄 晶瑩的匕首。長句舒緩而流利,如風前的馬尾,如拂水的垂楊。鎖句宛轉 騰娜,如夭矯的遊龍,如回環的舞女。散句曼衍而平實,如戰場上的散兵 線,如依山臨水的錯落的樓台。偶句停勻而凝練,如西湖上南北兩峰,如 處女的雙乳。(第四卷,頁 103—104)

綜合上述,可見朱自清主張盡量用口語的同時,有必要依據表情達意的需求,適 度地揉合傳統文言和歐化語言的有效表現方式,拿來為我所用,使之變為己有,

從而真正創造出藝術化的口語;在自然中立新意,讓人耳目一新,展現鮮活上口 的樸素之美。

參、主張文字作畫

朱自清認為體物寫真,必須以形傳神,融情入畫,才能自然逼真,氣韻生動,

(14)

具有詩情畫意之美,可見「主張文字作畫」也是朱自清的重要修辭原則之一;以 下茲分兩方面探討:一、原則溯源,二、原則說明。

一、原則溯源

從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追溯有關朱自清「主張文字作畫」的修辭原則,經 過爬梳分類後,可分為三類:(一)吸收古典山水遊記的寫作特色,(二)承繼中 國「形似」寫作理論的特色,(三)借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技巧。

(一)吸收古典山水遊記的寫作特色

朱自清在歐遊二記的序言中,雖然特別聲明:有意避免「我」在文中出現「歐 遊雜記」.序〉,第一卷,頁 290;「倫敦雜記」.自序〉,第一卷,頁 379),但是 朱自清不自覺地還是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景物的描寫之中,讀者稍不留意,就看不 到作者的「我」了,其實這也不失為一種遊記的寫作方法;過去柳宗元的〈小石 潭記〉便是使用過這種遊記的方法,也許朱自清是有意借鑑了這種方法

16

;況且 朱自清曾經在〈山野掇拾〉一文中,述及自己的寫作深受古典山水遊記的影響:

我最愛讀遊記。……柳子厚的山水諸記,也常常引我入勝。後來得見《洛 陽伽藍記》,記諸寺的繁華壯麗,令我神往;又得見《水經注》,所記奇山 異水,或令我驚心動魄,或讓我游目騁懷。(第一卷,頁 213)

余藎在〈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一文中,認為朱自清「主張文字作畫」的修辭 原則,是承繼我國古典山水遊記的寫作特色有關:

柳宗元、楊衒之、酈道元這些作品,或記風土人情,或記山川勝跡,描 寫細致生動,語言潔淨明快,且都有「或濃或淡的彩色,或工或潑的風 致」。朱自清的散文也具有同樣的藝術成就,像他的〈白水漈〉〈綠〉〈潭 柘寺 戒壇寺〉、〈松堂遊記〉等篇,受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的藝術薰陶 是很明顯的。

17

(二)承繼中國「形似」寫作理論的特色

晉代陸機在《文賦》中提出,準確地描摹事物的「形」「相」「雖離方遁圓,

期窮形而盡相。」

18

到六朝沈約等人更明確指出,巧用藝術手法繪形摹物:「巧 為形似之言」

19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論述形似的方法——描寫逼真、

16

李明, 〈放開眼光看世界,拋卻舊我換新聲——談朱自清歐遊二記中的「我」〉,《衡陽醫學院 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 1 卷第 1 期(2000 年 3 月),頁 31。

17

余藎, 〈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 〉 ,原載《語文戰線》1979 年第 5 期;收入朱金順編 , 《朱自清 研究資料》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 年 9 月 1 版 1 刷) ,頁 173。

18

張懷瑾, 《文賦譯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年 1 月 1 版 1 刷) ,頁 29;或參見楊牧,《陸 機文賦校釋》(台北:洪範書店公司,1985 年 4 月) ,頁 41。

19

沈約撰、楊家駱主編, 《宋書》 (台北:鼎文書局,1975 年 6 月初版 ) ,頁 1778;顏之推撰、

趙曦明注、盧文弨補注, 《顏氏家訓》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公司,1968 年 3 月台 1 版) ,頁

(15)

深入觀察、密附事物原貌;能引發聯想,再現景物的圖像:「自近代以來,文貴 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 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 而知時也。」

20

賀大綏、顧聖皓在《朱自清散文的寫作藝術》一書中,認為朱自清「以文字作畫」

是承繼中國「形似」寫作理論的特色:

朱自清深諳「巧為形似」的奧秘,善於從事物的形、色、聲、味的各方面 細致觀察事物,以準確的筆觸,細膩描繪客觀事物,繪形繪色,「狀難寫 之景如在目前」,收到繪畫造型的藝術效果。朱自清寫的〈月朦朧,鳥朦 朧,簾捲海棠紅〉,以文來描繪畫面,可謂真正的「以文字作畫」,以語言 寫出畫境和畫意了。

21

(三)借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技巧

在朱自清看來,詩畫一律,書畫同源,詩與文也是同律的;〈歸去來辭〉〈小 石潭記〉〈赤壁賦〉〈秋聲賦〉等等,都是古來詩文同律的典範作品。他向詩借 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技巧,提出「文中有畫,畫中還有詩」〈山野掇拾〉 第一卷,頁 217)的藝術主張;他在散文寫作的具體實踐之中,有意打破詩文的 界限,運用詩的聯想與想像,使散文具有詩的意境,並將感受與體驗拆開來看、

拆穿來看,化作多角度的畫面,貯滿著情景交融的詩意;因此朱自清創造出異於 傳統的新散文體制,使得散文成為無聲的詩與有形的畫,有意追求散文的詩情畫 意之美。

22

二、原則說明

從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梳理有關「主張文字作畫」修辭原則的內涵,茲分 三類說明之:(一)形似逼真,(二)動靜變化,(三)詩情畫意。

(一)形似逼真

朱自清在〈山野掇拾〉一文中,提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畫」的主張:

100。

20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 《文心雕龍讀本.下篇》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10 月初版 5 刷) , 頁 302。

21

賀大綏、顧聖皓, 《朱自清散文的寫作藝術》 (河南:文心出版社,1993 年 7 月 1 版 1 刷),頁 58。

22

以上有關「借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技巧 」 ,參考資料係從吳周文 , 〈詩教理想與人格思想

的互融〉和陳孝全〈朱自清散文「以文作畫」的藝術〉整理而成的。參見吳周文,〈詩教理想

與人格思想的互融〉,《文學評論》1993 年第 3 期(1993 年 3 月) ,頁 149。陳孝全〈朱自清散

文「以文作畫」的藝術〉,《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 3 期(總第 125

期) (1996 年 3 月) ,頁 19。

(16)

於每事每物,必要拆開來看,拆穿來看;無論錙銖之別,淄澠之辨,總要 看出而後已,正如顯微鏡一樣。這樣可以辨出許多新異的滋味,乃是他們 獨得的秘密!……其實東西本不稀奇,經他一收拾,便覺不凡了。於人們 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於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

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畫!他敘事,抒情,寫景,固然是畫,就是說理,也還 是畫。(第一卷,頁 215—217)

在〈內地描寫〉一文中也提過,創作「需要的是仔細的觀察,翔實的描寫。」(第 四卷,頁 341)而翔實的描寫,務求形似傳神;在〈熬波圖〉及〈論逼真與如畫〉

文中,便認為體物寫真,不僅是要求「形似」,更強調的是「神似」;重視以形傳 神,才能寫得自然逼真,氣韻生動:

工細而能生動,所以才好;若筆下板滯,雖工細也無味了。〈熬波圖〉 第八卷,頁 36)

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馬,

有生氣,有生意,所以好。「逼真」等於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 但像是真的,並且活像是真的。……不求形似,當然就無所謂「逼真」〈論 逼真與如畫〉,第三卷,頁 235、238)

(二)動靜變化

朱自清在〈「藥」指導大概〉一文中,稱讚〈藥〉繪事狀態的動靜變化:

配著第一段第四段的靜的,是第二段第三段的動;動靜相變,恰像交響曲 的結構一般。《精讀指導舉隅》,頁 69)

又在〈「歐遊雜記」•序〉一文中,提出遊記的重要技巧——「不從景物自身而從 遊人說」,並強調動靜相間的描寫效果:

再有,不從景物自身而從遊人說,例如「天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架風 車」。若能將靜的變為動的,那當然更樂意,例如「他的左胳膊底下鑽出 一個孩子」(畫中人物)(第一卷,頁 290)

(三)詩情畫意

朱自清在〈山野掇拾〉一文中,曾讚賞孫福熙的散文,並提出詩情畫意的藝 術主張,正如他自己的散文展現著詩情畫意的意境美:

人家說「詩中有畫」,孫先生是文中有畫,不但文中有畫,畫中還有詩,

詩中還有哲學。〈山野掇拾〉,第一卷,頁 217)

在〈關於散文寫作答「文藝知識」編者問〉中提及,情境的產生,必須仰賴形象 思維:

(17)

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體的暗示抽象的。意境的產生靠觀察和想像。

(第四卷,頁 482)

在〈「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一文中提及,寫作只要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

即能展現以文作畫的詩情畫意:

雖只一言一動之微,卻包蘊著全個的性格,最要緊的,包蘊著與眾不同的 趣味。(第一卷,頁 137)

綜合上述,朱自清以文字作畫,融景入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第 四卷,頁 369),新奇生動;是因為他觀察事物細致入微,又能融入自己的新異 滋味、獨得的秘密;所以在朱自清寫作的畫筆下,沒有相同的山水事物,因此他 的畫中不僅有情也有意,更有一分形象的意境美。

第二節 修辭手法

玆就《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二書為主,以《朱自清全集》為輔,

從中梳理歸納朱自清的修辭手法

23

有六:互文、逐層遞進、排語、感覺印象、感 覺聯絡、比喻,以下逐項闡論其修辭手法的論點。

壹、互文

朱自清在〈「瀧岡阡表」指導大概〉一文所提及的「互文」論點(《精讀指導 舉隅》,頁 36),可彙整如下:一、論證「互文」的定義,二、分析「互文」的 對應。

一、論證「互文」的定義

朱自清在分析歐陽修〈瀧岡阡表〉一文中,提出「互文」的定義及其例子的 說明:

「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說作白話,就是「祭得豐厚,不如供養得菲 薄」。……「養之薄」,本來也可以作「養而薄」,現在不用「而」字,而 用「之」字,叫做「互文」。——就是說,錯綜地使用作用相同的字,以 避免重複。這「之」字並不與「我的」「你的」的「的」相當,而與上語 的「而」字作用相同。「互文」常常用在語式相同的兩語裏。「而」字與「之」

字可為「互文」之外,其他「互文」還有很多。如陶潛〈歸去來辭〉裏的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兩語語式相同,「以」字與「而」字是

23

修辭手法、修辭技巧、修辭方法 、修辭方式、表現手段,都是修辭格的異稱 ,可以簡稱為辭

格;請參見蔡師宗陽, 《文法與修辭.下》 (台北:三民書局公司,2001 年 1 月初版 1 刷) ,頁

3。

(18)

「互文」《精讀指導舉隅》,頁 36)

可見朱自清認為:「互文」就是錯綜地使用作用相同的字;「互文」常常用在語式 相同的兩語裏;易言之,「互文」是在文中故意使用同義異詞的字,形成字句的 錯綜多變化,營造文章生動活潑的美感。

二、分析「互文」的對應

朱自清提出「互文」的修辭理論:「互文」是錯綜地使用作用相同的字,常 常用在語式相同的兩語裏;與一般的修辭手法對應而言,係為「錯綜」中的「抽 換詞面」

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一書中提及:本格第一類錯綜(抽換詞面),以前 稱為「互文」或「互辭」

24

因此朱自清的「互文」修辭理論,即是一般修辭手 法的「錯綜」——抽換詞面;就一般的修辭手法而言,所謂「錯綜」中的「抽 換詞面」,是指同一個句子或上下的句子中,將重複出現的詞語抽出,改換成別 異的同義詞語或近義詞語的一種修辭技巧。

25

而「抽換詞面」的運用,可使詞語 的形式產生錯落變化,避免單調呆板的僵化,寓整齊中自有變化之美;也可增 強文意,突出主題,使得文章的形式與內容臻至和諧統一。

至於朱自清「互文」修辭手法與現代「互文」修辭手法則是完全不同的辭 格意涵;誠如蔡師宗陽在《應用修辭學》中提過:「互文是參互見義,詞義包含 對方,語意都擴大;錯綜則是互換語詞的位置,但語意並不擴大。」

26

由此可見,

朱自清的「互文」修辭手法,原意直指「抽換詞面」之意——錯綜地使用作用相 同的字,與現代「互文」辭格的意涵——參互成文,合而見義

27

,二者的意義界 定顯然是完全不同;而現代「互文」辭格,卻因此引申出不同的意涵,也顯見朱 自清「互文」修辭手法的影響。

24

在「錯綜」該章節的附記中,陳望道進一步談到,舊時的 「互文」修辭,即是今日「錯綜」

修辭中的「抽換詞面」一類:

本格第一類錯綜,以前稱為「互文」或「互辭」 。如劉知幾著《史通》,在〈雜說〉下篇 錄了隋人姚士會(最) 《梁後略》述高祖語「得既在我,失亦在予」,說「變我稱予,互 文成句,求諸人語,理必不然」,所以有此句法,由於當時「儷詞盛行,語須對偶」。又 如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四〈互辭〉條」下說「《易》(〈蠱〉 ) 『 幹父之蠱,有子考無 咎』,言『父』又言『考』 。 《書》 ( 〈仲虺之誥〉 ) 『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言『予』又 言『台』 ,……皆互辭也。」

參見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年 1 月再版),頁 210。

25

蔡師宗陽, 《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 年 5 月初版) ,頁 225。

26

蔡師宗陽, 《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 年 5 月初版) ,頁 232。

27

「互文」辭格的意涵則博採眾說:可參見唐松波、黃建霖主編, 《漢語修辭格大辭典》 (台北:

建宏出版社,1996 年 1 月初版 2 刷) ,頁 491;成偉鈞、唐仲揚等主編,《修辭通鑑》 (台北:

建宏出版社,1996 年 1 月初版 1 刷) ,頁 901。

(19)

貳、逐層遞進

朱自清在〈「瀧岡阡表」指導大概〉「封建論」指導大概〉的兩篇文中,曾 提及「逐層遞進」的論點,茲梳理彙整如下:一、論證「逐層遞進」的作用,二、

分析「逐層遞進」的對應。

一、論證「逐層遞進」的作用

朱自清在分析〈「瀧岡阡表」指導大概〉「封建論」指導大概〉兩篇文章之 中,曾提出「逐層遞進」的作用和例證:

「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於喪適然耳;既而其後常然;至其終身,未嘗 不然」一句裏,連用「適然」「常然」「未嘗不然」,逐層遞進,把父親 沒有一刻不存著孝思說到極點。凡要使讀者聽者的感興逐漸達到頂點,用 這種逐層遞進的說法是很有效的。「瀧岡阡表」指導大概〉《精讀指導 舉隅》,頁 37)

論封建的起源時,連說「又有大者」「又大者」,一層層升上去,直到「天 下會於一」。接著從里胥起又一層層升上去,直到天子。論漢代政制時說:

「設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民),戚之而已。……明譴而 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於同列,則相顧裂 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也是一層 層升上去。……可以加強那要辯明的主旨,並且可以使文字的組織更顯得 緊密些。「封建論」指導大概〉《精讀指導舉隅》,頁 146)

從上述〈「瀧岡阡表」指導大概〉「封建論」指導大概〉的論析之中,可見朱自 清認為:文句的「逐層遞進」是層層遞進的;運用逐層遞進的修辭手法,可以使 文章的組織更緊密,可以使文章的主旨更顯明,可以使文章的感興說理更深刻,

形成文章漸層的秩序之美,帶領讀者留下強烈的印象。

二、分析「逐層遞進」的對應

朱自清提出「逐層遞進」的修辭理論:文意依序層層遞進,內容不斷有變化,

以突顯文旨的重點,深化感興說理的內涵;與一般的修辭手法對應而言,係即為

「層遞」

黃師麗貞在《實用修辭學》提及:層遞也叫做「漸層」、「遞進」。

28

因此朱 自清的「逐層遞進」修辭,即是一般修辭手法的「層遞」。就一般的修辭手法而 言,所謂「逐層遞進」,就是依事物的差別情況,事理的發展先後,用三個或三 個以上的句子,把這些事物間的深淺、高低、大小、輕重……等,作順序排列,

28

黃師麗貞, 《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0 年 4 月初版 2 刷) ,頁 439。

(20)

表達出層層遞進的意思。

29

而運用「逐層遞進」的手法,可使形式與內容產生有 層次的和諧美;層層突顯重點,層層強化感情,富有藝術的感染力和深刻的說服 力。

參、排語

朱自清在〈「胡適文選」指導大概〉「我所知道的康橋」指導大概〉「孟 子」指導大概〉及〈「封建論」指導大概〉等文中說過「排語」的論點,茲爬梳 整理如下:一、論證「排語」的定義,二、論析「排語」的作用,三、分析「排 語」的對應。

一、論證「排語」的定義

朱自清在分析〈「胡適文選」指導大概〉一文中,曾提過「排語」的定義及 相關例證:

如「因為我們從不曾悔過,從不曾徹底痛責自己,從不曾徹底認錯。」……

排語,連續的用同樣的詞和同樣的句式,藉著複沓與均齊加急語氣,加強 語氣,興奮讀者的情感。《略讀指導舉隅》,頁 181—183)

可見朱自清認為:「排語」就是連續運用相似的結構形式——同樣的詞和同樣的 句式,加強文章的氣勢,具體表達語意,以便激發讀者情理的共鳴。

二、論析「排語」的作用

有關朱自清論析「排語」的作用,經過分析、比較、歸納的結果,可分為六 項來探討:(一)可以使筆鋒帶感情、(二)可以使語意暢達詳盡、(三)可以使 結構組織嚴謹、(四)可以使文章活潑熱情、(五)可以使文章突顯重點、(六)

可以使文章增強氣勢;以下逐項說明之:

(一)可以使筆鋒帶感情

朱自清在〈「胡適文選」指導大概〉提出「排語」作用——筆鋒帶感情,作 品有力能感人:

他(胡適)那筆鋒使他的別的文字也常有興奮的作用,所謂「有力能動人」 他那筆鋒是怎樣帶情感的呢?……是排語,翻開本書(《胡適文選》,幾 乎觸目都是的,……如「介紹我自己的思想」的最後:「我要教人疑而後 信,考而後信,有充分證據而後信。」(《略讀指導舉隅》,頁 181—182)

(二)可以使語意暢達詳盡

29

黃師麗貞, 《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0 年 4 月初版 2 刷) ,頁 439。

(21)

朱自清在分析〈孟子〉時,也談過「排語」的作用——明白清楚,達意盡妙:

孟子書是鋪排的記言體,……所謂鋪排,就是說得暢達詳盡;惟恐對方不 感動,不了解,不相信,故用暢達詳盡來取勝。……多用排語的方法。如 梁惠王下所謂故國者章從「左右皆曰賢」到「然後殺之」,語作三排,其 意無非說任賢誅罪,一切得從民意。又如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心章從「無 惻隱之心,非人也」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從「惻隱之心,仁之端 也」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書中說及仁義禮智的地方,往往作排語,

不可盡舉。「孟子」指導大概〉《略讀指導舉隅》,頁 39—40)

(三)可以使結構組織嚴謹

朱自清在〈「封建論」指導大概〉提過「排語」的作用——強化組織的嚴謹,

增進內容的條理:

(篇中)又用了許多排語,如「周有天下」「秦有天下」「漢有天下」「周 事然也」「秦事然也」「漢事然也」「有叛人(民)而無叛吏」「有叛國 而無叛郡」「有叛將而無叛州」「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失在於制,不 在於政」「失在於政,不在於制」等等。排語也可以增強組織。《精讀指 導舉隅》,頁 146)

(四)可以使文章活潑熱情

朱自清在〈「我所知道的康橋」指導大概〉一文中,論析過「排語」的運用,

足以表現活潑熱情:

本篇(〈我所知道的康橋〉)熱情的活潑的筆調是怎樣構成的?閱讀這篇文 字,一定會立刻注意到,它使用著許多「排語」。……所以文字裏使用著 排語,足以表示出熱情。這樣再三申說當然是嚴謹與平板的反面,所以又 足以表示出活潑。讀者讀了這種排語,自會引起一種感覺:彷彿一面經作 者盡興指點,一面聽作者娓娓談說。

試看第八段裏「阿,那是新來的畫眉在那邊凋不盡的青枝上試牠的新聲!

阿,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掙出了半凍的地面!阿,這不是新來的潮潤沾上 了寂寞的柳條?」那一組,讀者讀了,不是彷彿覺得自己也置身其境,一 同在那裏聽畫眉的新聲,一同在那裏發見第一朵的小雪球花,一同在那裏 看新來的潮潤沾上了寂寞的柳條嗎?(《精讀指導舉隅》,頁 85)

(五)可以使文章突顯重點

朱自清在分析〈「我所知道的康橋」指導大概〉一文時,曾提過「排語」複 沓的效用——文意的層次清楚,述說的重點鮮明:

他(徐志摩)告訴讀者的不單是康橋的景物,並且是景物怎樣招邀他,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 「攝影競賽」採個人參賽,每人參賽作品以一件為原則, 「國小組」 、 「國中 組」、「高中組」的參賽者可加一名指導老師,每位指導老師至多指導一名

「受念處」。「心念處」是觀察各種心,「法念處」是觀察五蓋 (欲貪、瞋恚、惛 眠、掉悔、疑) 、五取蘊

但是 T, A, O, I 出現的次數幾乎不相上下。 要是把每一種組合都試一遍, 直到得出一個 意思 來, 那會是一項沒完沒了的工作。 所以, 只好等新材料來了再說。

他做事一向有自己的想法,從不「隨波逐流」 。 「隨波逐流」是指: (A)順著水流而行(B 比 喻事情發展起伏變化大(C)比喻氣勢的雄壯浩大(D 比喻人沒有 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

中學中國文學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部分的學習材料

第二語言學習架構 修訂説明 二階 LR2.1.

本篇選讀的是〈逍遙遊〉最後二段,惠子先後以大葫蘆與大椿樹為例,比喻

因為我們的學員年齡層是大概 75~80 歲左右,那這些中高齡(老師)的來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