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而中國 大陸對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就是成就其亞太霸權的手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而中國 大陸對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就是成就其亞太霸權的手段"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陸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不管你喜不喜歡中國,不論你個人意識型態為何,亦不論中國在世界政治與 經濟的表現評價為何?「中國的崛起」已是世界不可忽視的事實。「當中國改變世 界」所陳述的並不是一個預言或趨勢分析,而是一個你我都不可逃避的事實,不 論中國未來是否「即將崩潰」,亦或成為「亞洲霸主」,甚至與美逐鹿天下,這將 在在影響著世界各國,甚至將改變你我未來的生活模式與就業型態。

中國擁有 13 億的人口,這個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將打破著名的馬爾薩斯人 口理論,13 億的人口就是成就中國世界霸權的經濟戰略之最佳武器與後盾。13 億 代表著是「機會與命運」,2003 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演 說時,曾強調「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 13 億的人口,任何的小問題只要乘以 13 億,

就會成為很大很可怕的大問題,任何的經濟相關數據,只要除以 13 億,一切將變 得微不足道」,同樣的道理,任何的國家與企業在中國的經濟獲利只要乘上 13 億 的想像空間,這恐怕是難以估算,13 億的人口形成在中國投資的一場龐大的賭博 賽局,其可以使企業一夕成名,鹹魚翻身,從默默無聞的小企業變成聞名世界的 跨國公司,但相當的亦可使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一敗塗地,永難翻身。13 億的 人口將是中國經濟戰略的起源與原動力,13 億的人口可以是龐大的「新興市場」,

可以是可觀的「廉價與優質的勞動力」,可以是驚人的「購買力」,更可以是經濟 戰略最好的武器與工具。

中國大陸欲發展亞太霸權的主因,是源自於中國五千年來的光榮歷史與其在 過往歷史中所扮演的區域霸主地位,而清末以來國力積弱不振與歐、美各強所簽 訂的喪權辱國條約,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好 轉與國力的提升,使根植於每個中國人民的富國強兵思想早已蓄勢待發。而中國 大陸對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就是成就其亞太霸權的手段。

透過本論文的研究,可以清楚發現中國大陸發展亞太霸權的經濟戰略是有計

(2)

劃性、節奏性,會依照國內經濟的發展與國內外政經局勢的變動而有所調整。中 國大陸的經濟戰略,最早是針對其國內經濟發展所量身訂造,改革開放後,鄧小 平的一句名言:「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口號,使中國大陸的經濟快速發展,依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的分析,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已在沿海形成六大經濟區,從北到 南分別是:一、東北三省(以大連、瀋陽為中心發展,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 龍江省)。二、北京、天津迴廊(以北京中關村為中心,和位於東南方的天津市相 連)。三、山東半島(以青島、煙台為中心的地區)。四、長江三角洲(以上海為 中心的長江河口地區)。五、福建省(以廈門、福州為中心的地區)。六、珠江三 角洲(從深圳到廣州的珠江河口地區)。這六大經濟區相互競爭,各自發展獨特優 勢(大前研一,2002:73-74)。

中國大陸發展國內經濟的經濟戰略,已形成其國內六大經濟區的規模及發 展,而中國為向外擴張其經濟版圖,就是以這六經濟區的地緣環境為基準,向外 發展其亞太霸權。如以東北三省經濟區為例,就是利用東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與文 化歷史的特殊性,來吸引日本與南韓的投資;東北有與韓國人同文同種的朝鮮族,

有不少人會說韓文,其地理環境與北韓相連。在中國的歷史中,有很長的一段時 間,韓國是中國的藩屬國,在韓國境內的歷史文物常發現繁體字的蹤跡,甚至老 一輩的韓人會使用中文。同樣的,有不少東北人也因歷史等種種因素,亦懂日語。

因此吸引日、韓投資來重振東北老工業區與發展東北三省經濟區,就是中國大陸 對東北亞的經濟戰略,而山東半島亦具有相同的經濟戰略目的。而珠江三角洲就 是香港、澳門的後花園,其更可與日後發展的 CAFTA 串聯成經濟帶;福建省則可 與台灣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並為日後的「兩岸共同市場」暖身。中國大陸透 過北京、天津迴廊與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區,除了能吸引國際外資投入外,還能帶 動與串連其內地的經濟發展。倘若中國大陸這六大經濟區能達成中國所設定對外 經濟戰略的目標與目的,筆者試著想像勾勒中國大陸亞太霸權的經濟戰略所帶來 的經濟威力與政治效應,足以令人嘆為觀止,恐怕這畫面是美、日所不樂見,也 許他日可將「中國威脅論」,改寫成「中美對決論」。若是如此,筆者亦深深佩服 中國大陸領導人的政經智慧與其亞太霸權的經濟佈局。

中國大陸對亞太地區的FTA經濟戰略,是從地緣戰略看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

(3)

經濟戰略選擇,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順序為—「先經濟整合東南亞,

而後往東北亞發展」,其中優先利用CEPA的經濟效應來整合香港與澳門,因為唯 有使國內的經濟整合出現成效,方更有說服力使東南亞的東協各國願意與中國大 陸簽署FTA。CAFTA若能發揮中國大陸取得在東南亞的政治與經濟優勢時,其才 有足夠的本錢與經濟實力揮軍北上,一方面利用其經濟吸引力與東北亞各國簽署 FTA,令一方面挑戰日本在東亞的經濟領先地位。如此以來,台灣會因其經濟邊緣 化的問題,而不得不被納入中國大陸經濟整合的版圖中。若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經 濟能成功整合為「兩岸共同市場」,其離亞太霸權的地位,已不遠矣!上述之言,

是指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選擇對象與順序,亦是其成就亞太霸權的主 要架構。當中國大陸的經濟,順利從「世界工廠」轉型成「亞太市場」或「世界 市場」時,一場「中、美衝突」將無可避免。1

中國大陸向東協大力發展經貿關係,一方面是為了營造以經濟掛帥發展的國 際形象,其用來消除因中國政經勢力崛起的「威脅」疑慮,改以採取「以經養政」

的外交策略,除了比較能達到主導區域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國與東協發展經貿 關係比較能建立務實的互利互賴關係,以經濟利益為主、國家安全次之的訴求,

加上低姿態的外交策略,較能獲取東協的認同與支持,這亦是中國大陸對東協的 經濟戰略目的。正如前中國總理朱熔基所言,在加強雙邊經濟合作的同時,有必 要加強雙邊的政治對話與合作,進而發展全面政經關係,便可看出中國大陸與東 協政經關係與互動的發展過程。中國欲主導東亞或亞太政經發展,透過東南亞是 一條捷徑;從而提升對東南亞地區的主導權,也將是掌握東亞或亞太政經發展的 重要關鍵。對東協而言,與中國大陸建立實質的新世紀建設性伙伴關係,也是基 於其外交安全考量,以及尋求經濟貿易利益之目的。透過拉攏中國,不但可以保 證東協在東亞或亞太地區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亦能促進其經濟的有效發展。因 此,中國與東協的政經利益是一致的,至少在當前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 情勢(宋鎮照,2004:236)。

中國大陸從 1992 年開始與各國重啟 WTO 入會談判以來,從未停止運用各種 手段阻擾台灣入會,中國大陸一直以「一國四區」的模式,將台灣入會資格矮化,

1 中、美衝突:並無特別針對是哪方面的衝突;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都有可能

(4)

試圖形成香港化,爾後中國大陸將壓迫台灣開放三通、改變「單向間接」的經濟 互動型態,同時強調要求台灣,要降低以政治來干擾經濟行徑的行為,更堅持不 要使中國大陸認為台灣想利用三通,把兩岸定位模糊化或兩國化,中國大陸當局 仍堅持兩岸三通的體現,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框架下的討論,將兩岸事務定位在

「特殊的國內事務」。因此,在兩岸皆已經加入 WTO 後,兩岸的互動與思維,仍 然停留在「一中」問題上,甚至仍然停留在九二共識的爭議上,這將無助於兩岸 關係的改善,說穿了還是政治的問題,從政治來談經濟,是典型「以商逼政」的 兩手策略(宋鎮照,2004:240)。

學者宋鎮照教授對現今的兩岸關係下個註解,其指出,近十年來,兩岸關係 時起時落,而且相當複雜,充分顯現出「非敵非友、亦敵亦友」的特殊關係。兩 岸關係基本上是多層次的,具有心理、情感、政治與經濟的因素,而且兩岸關係 之發展有逐漸從政治主導轉為經濟掛帥的發展,不再是從政治到經濟,而是從經 濟到政治。中共將兩岸關係定位於國內關係,而台灣將兩岸關係放在國際關係來 看,特別是美、中、日、台或甚至東南亞之間的關係結構。而目前兩岸之間的關 係不單只是軍事競爭、政治對立、外交競逐還加上經貿的競爭。兩岸關係有緊張、

也有交流、有競爭、也有合作,有威脅、也有善意,是敵是友變得相當模糊(宋 鎮照,2004:112)。

FTA 是近來各國發展經濟的熱門話題。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文衡博士 認為:「美應盡速與我簽訂 FTA,以防台灣經貿將被邊緣化」,台美自由貿易協定 遲遲無法進展,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此──FTA 的興趣不大。在台灣提出與美國簽 訂 FTA 的要求後,美國已與約旦、摩洛哥、巴林、安曼、新加坡、澳洲、智利、

中美洲國家等簽訂 FTA,並與韓國、泰國、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南 部非洲國家等其他十數個國家等進行 FTA 的洽簽。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於,美國 與台灣簽訂 FTA 的意義與其他國家不同,美國不與其他國家簽訂 FTA,至多使此 一國家貨品無法取得進入美國的優惠,但它仍可與全球其他國家簽訂 FTA,因此 被邊緣化的機會不大(趙文衡,2006)。

然而,如果美國不與台灣簽訂 FTA,則不會有其他的國家會與台灣簽訂

(5)

FTA(因政治因素,台灣需先與美國簽訂,其他國家才會跟進)。在此情形下,台 灣的國際經貿地位將會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如果其他重要經貿國家彼此間皆簽 訂 FTA,只有台灣被排除在外,這些 FTA 所形成的貿易壁壘,將使台灣產品很難 出口,等於是另類的「經濟封鎖」。此外,美國不與台灣簽訂 FTA,卻與韓國簽訂,

會對台灣產生嚴重的經濟傷害,因為台灣與韓國在國際貿易上處於競爭的地位,

兩者皆以美國為主要市場,韓國若獲與美簽訂 FTA 的待遇,不只將會犧牲台灣的 經濟,亦會損害台灣對美國的出口市場(趙文衡,2006)。美國不與台灣簽訂 FTA 的主要顧慮是來自中國,其實以台灣的經貿環境而言,只要與美、中、日三方簽 訂 FTA,就足以維持台灣的經貿發展,然而在這些全球重要經貿各國互相簽訂 FTA 同時,卻將台灣排除在外,此舉將對台灣經濟產生傷害與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

這是一個嚴重的課題,值得政府與學界好好研究並提出對策。

近年來,東亞掀起一股簽訂經濟整合協議的浪潮,而台灣因中國打壓的政治 因素,一直被排除在外,而「經濟邊緣化」的議題,持續在台灣學界發燒。台灣 參與亞太自由貿易體制的最大障礙,是來自於對岸的中國大陸,因此台灣在面對 這波東亞經濟整合的浪潮時,台灣政府應立即有所因應對策。論者認為,在雙邊 經貿關係的突破上,台灣應該務實推動與重要貿易伙伴及邦交國的 FTA 或經濟合 作協定,以期產生「貿易創造」而不是「貿易轉移」的效果。台灣應該更積極主 動推動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主動提出各項自由化的議程,才能跳脫出國際地 緣政治的拘束與化解中國大陸的政治性打壓。台灣要主動成為亞太自由貿易體制 的催生者,充分利用世界市場與全球資源,而不是被動等待與他國簽署 FTA 後,

才進行經貿開放,這對台灣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將遠大於區域經濟整合的利益,唯 有如此台灣方能跳脫被經濟邊緣化的框架(童振源,2006)。

學者蔡學儀指出:相較於幾個以東協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組織,以日本、南韓、

香港和台灣所組成的「東北亞自由貿易區」顯得較具經濟功能,如果不考慮中共 的因素,在政治環境、經濟條件和國際影響等條件的分析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

成功的可能性遠比「東協自由貿易區」「東協加一」「東協加三」,和「東協加五」

來得高,最主要是日、韓、港、台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產業之間的排斥性不高,

經濟體制也比開發中的東協各國開放,加上在國際經貿中的經驗和影響力,都有

(6)

助於自由貿易區的實現。只因中共對於台灣和香港主權的堅持,和其將與日本在 亞太地區政經圖霸中有所衝突,這些因素都不允許「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構想 成真與實現(蔡學儀,2003:212)。

總之,亞太地區在政治環境、經濟條件和權力結構等都遠比世界其他地區來 得複雜,部分國家之間或有主權爭議,或有意識型態的歧異,或有經濟體制的衝 突,同時也涉及各大國之間的戰略利益與政治競爭,因此使未來經貿區域化的遠 景充滿變數。然而,全球化的影響加上區域整合的趨勢,未來亞太各國藉由彼此 之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尋求區域以次區域的經濟合作,以提升經濟競爭力和國 家福祉是必然的方向,至於整合成為一個整體的區域經濟集團,則還有一段路要 走(蔡學儀,2003:213)。

(7)

第二節 研究展望

「經濟戰略」是國際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其運用由來已久,只是在冷戰時 期的國際戰略中並未佔據主導地位。冷戰結束後,其在各國國際戰略中的地位大 幅提升,甚至上升到主導的地位。經濟戰略的定義是指,「國家為使自身在未來的 國際經濟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因而對本國經濟的發展目標,遵循的基本原 則與實現經濟發展目標所運用的手段、方式而進行之整體性、全面性的謀劃」。經 濟戰略制定的主要依據是,國家的經濟利益、經濟實力和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 位。如何調整與開發世界資源,而為本國的經濟利益發展與服務,是國際經濟戰 略的核心任務。國際經濟戰略主要由「國際貿易」和「對外援助」兩部分所組成,

在廣泛的意義上,亦包括了為因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的挑戰而對國內經濟發展所規 劃的戰略性安排。「對外援助」當然是國際經濟戰略中的一大重點,但通常會實現 在,有對外援助政策的國家,因其大都有某種程度以上的經濟實力,通常是具有 世界性地位的強國,其為了展現國力與欲拉攏具有戰略價值的對象,所做的對外 政策(李景治、羅天虹,2003:274)。而現今的中國大陸,已進行對外援助所謂的

「第三世界」國家,由此可看出,其具備某種程度以上的經濟實力,亦具有世界 性地位的強國之態。

中國大陸在發展亞太霸權的經濟戰略中,會面臨到許多的挫折與挑戰,首先 會面臨到日本的挑戰。日本是亞洲各國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日本是世界級的 經濟大國,其在最風光時,一度贏得「Japan Number one」的封號,但至現今,雖 然歷經一段很長時間的經濟不景氣,但不可否認,其仍是具有世界第二大經濟實 力,日本因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所以其在經濟上雖是大國,但在國際 政治上的影響力並不大,故常有人戲稱日本為「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株儒」 日本當然深知自己的弱點,所以近年來,一直想藉其經濟上的影響力帶動其政治 勢力,企圖重振往日雄風,從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祭拜靖國神社、派兵伊拉克與 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席次,即可見端倪。故可知中國大陸其欲擴張亞太區域經濟版 圖之時,必定會面臨日本的強烈挑戰。

亞洲正面臨一場風起雲湧的激烈變局,尤其是在 2001 年。因為美國的經濟惡

(8)

化與不景氣,使許多依賴美國市場的亞洲國家,其經濟成長受創,來自外國的直 接投資減少,台灣亦不例外。但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依然維持在 7%以上的水準,其 外資更是有增無減。加入 WTO 後的中國成為全球企業關注的焦點,亦奠定其「世 界工廠」的地位。亞洲區域統合的進度加快,包括東協、中國、日本、南韓在內,

都積極倡議自由貿易協定。日本的中國投資熱方興未艾之際,產業空洞化的陰影 卻也揮之不去,「政冷經熱」的中日兩國關係,依舊存續。亞洲所面臨的劇烈變動 與中國大陸的崛起有莫大關係。中國大陸的產業迅速成長,不斷改寫東亞地區的 產業版圖。長久以來,東亞地區的產業分工體系,採行所謂的「雁行模式」,也就 是將日本、亞洲四小龍、東協等三地區逐漸喪失競爭力的產業,經由直接投資的 方式外移到較落後的國家或地區。然而,亞洲經濟危機過後,東亞地區產業分工 體系的範圍更加擴大,包含中國大陸及更多國家、地區都納入亞洲產業分工體系 重整的架構內(林慧如等譯,2004:11)。

再者,產業分工型態亦因經濟全球化、資訊化,亞洲各國、地區的生產週期 趨於零時差,過去由日本扮演「雁行模式」中的領航雁角色之分工體系,逐漸鬆 動,新的產業分工體系乃是決定於各國家、地區的產業聚落所形成的比較利益結 構。東亞地區產業分工體系重整的主要動力來自民間企業,為因應全球化的競爭,

民間企業必須為產品尋求最佳的生產地,這是經濟潮流所趨。亞太地區的經貿整 合與中國大陸對東協的 FTA 經濟戰略影響下,中國與東協的經貿往來增加,不僅 刺激了雙方的經濟成長,更加強了東亞經濟的自主性。展望未來,無論市場規模、

成本效益、或產業聚落都較東協更具優勢的中國,在其加入 WTO 後,使其吸引外 資的條件更是如虎添翼。為了避免「中國獨占優勢」的局面發生,如何使中國與 東協,乃至於日本、亞洲四小龍在內的全亞洲朝共存共榮的方向發展,實為吾人 需迫切關注之課題(林慧如等譯,2004:11-12)。

「韜光養晦」之意是指隱藏自己的才能和實力,不使其外露。這是面對東歐 劇變、蘇聯解體的不利局面,鄧小平為中國對外戰略制定的一項重要的策略方針,

要求中國在國際事務中避免鋒芒畢露,是一種戰略上的守勢(李景治、羅天虹,

2003:429)。「韜光養晦」政策的用意,在於中國大陸在發展經濟的重要時刻,不 容許有任何的外力或國際爭端,影響其發展經濟戰略的佈局。中國大陸早就設定

(9)

好其亞太霸權的競爭對手。這個對手,表面上是日本,實際上則是美國。「韜光養 晦」政策告訴中共,其在壯大經濟實力與發展國力前,必須直接避開與美日的衝 突。「韜光養晦」為中國對外政策定調,影響了其後「和平崛起」「和平發展」的 口號與政策方針。

美國在兩岸問題上,一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亦是操控亞太地區的幕後 老大。美國在冷戰期間,為了避免亞洲被共產勢力赤化,於是大力支持日本、南 韓、台灣、菲律賓等國,圍成一道堅強的太平洋島鏈,來防堵亞洲繼續被共產勢 力所入侵,時至今日,美國仍在亞太地區發揮其關鍵的影響力。而中國欲在亞太 地區圖霸,將勢必改變以「美、日安保條約」為主的區域安全現狀,這是美國所 不樂見。日本長久以來就是美國在亞洲的最主要盟國,從某種程度的政治經濟而 言,甚至可以武斷的認為,日本是美國在亞洲的附屬國。美國在日本駐軍,除了 方便維持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外,亦提供日本在軍事安全的保障,使其無後顧 之憂,進而全面發展經濟。同時,美國是「世界市場」,日本所生產的物品,主要 都是銷往美國。因此身為世界首強的美國,絕對不會坐視中國大陸成為亞太霸權 的盟主地位,所以中國大陸在發展亞太霸權的經濟戰略中,必須小心謹慎處理與 美國的關係,避免激怒美國或與其發生任何的衝突。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持續高漲,「能源需求」嚴重,中國大陸在 2003 年已超 越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而在東亞地區早已進行一場能源爭奪戰。中 國大陸對外尋求能源不順,在購買石油與天然氣時,不是遭到美方的阻撓,就是 與鄰近的日本、印度發生無止境的能源購買搶奪戰。「石油政治」「能源角力」的 問題將再度浮出檯面,這場瘋狂購買能源大戰的輸家,無疑也是經濟發展受挫的 輸家,中國大陸若在這場競奪能源競賽中落敗,其經濟發展戰略亦會注定失敗。

中國大陸在發展亞太霸權的經濟戰略,還要考量其國內經濟發展因素,已故 的前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對中國大陸經濟未來的觀點是:「任何偉大的 經濟學家,站在中國面前,都像一隻跳蚤站在大象的腳邊,無法窺其全貌。」正 因為中國在經濟表現上是呈現多樣的面貌,所以從不同觀點解讀,就會對中國的 經濟未來,產生不同的評價,所以各派的經濟學者,常為「中國即將崩潰」與「中

(10)

國經濟取代日本」的議題而爭論不休。

「台灣經驗」是中國大陸在發展經濟過程中與面對經濟瓶頸時,可以成為借 鏡的成功模式。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台灣經濟仍屹立不搖的主因,在於台灣 擁有為數眾多,體質健全的中小企業支撐。在可見的未來企業經營模式,成功的 企業只有兩種;一種是巨大的跨國公司,其成功的原因在於市場佔有率高、資本 額雄厚,具有併吞其他公司或市場的本錢;令一種就是小企業,其成功的原因在 於小而靈活,進退市場容易,人人都可從老闆與勞工的身份互換。中小企業若能 在中國大陸深耕,一方面可解決少許的失業問題,另一方面可厚植中國大陸經濟 的實力與國本。由先前的論述,可知預測中國大陸經濟未來發展的複雜性與高難 度,因為中國大陸不只地域版圖遼闊,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異大,各省的經濟 發展政策、制度形式亦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中央政府政策干預經濟的嚴重性,

使得預測與評估中國大陸的未來經濟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園區內廠商 科技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加工出口區內廠商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課稅區所有出口人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加拿大屬於已開發國家,是全球第 16 大經濟體,2018 年國 內生產毛額(GDP)達 2 兆 634 億加元。加拿大是經濟合作

根據ADB於2019年12月公布的亞洲經濟展望補充報告,將2019年東南亞經濟成長率調降為

世界銀行(World

在重工業方面,由於國家經濟的巨幅變化,亞 塞拜然的工業發展在 1995 至 2008 年之間取得重大 成就,1994

有助於經濟儘速復甦。馬來西亞疫情延燒,於10月中頒布特定地區有條件的行動管制令,該國將

隨著肺炎疫情擴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各個層面逐漸受到衝擊。中國

有鑑於全球部分地區疫情出現再次升溫趨勢,經濟表現有待政策支撐,東南亞國家積極因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