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課程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課程設計 "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課程設計與個案研究

本章主要藉由前述的文獻與理論探討之結果及茶山國中藝術與 人文課程參與觀察、調查研究之結果,實際研發一個藝術與人文課 程統整之案例,以做為美術教師進行課程統整之參考。因此,本章 將闡述本課程設計之相關內涵、研發過程說明、課程評估與修正 等,並供一般藝術教師課程研發之參考。(詳細之課程內容請見附錄 三)

第一節 課程設計

一、導言

本單元名稱為「公共藝術與我們-以宜蘭、台北地區為例」,

這是一個社區取向的藝術課程。以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目標主要在 於加強學生對社區的參與能力,教師和學生都可了解到視覺品質與 社會、政治、經濟的關係,在社區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Mcfee

& Degge,1977),而民主模式的藝術概念,是建立在教育者與學生 一起參與以社區為本位的對話,朝一起定義藝術概念的方向前進

(2)

(Blandy & Congdon,1987)。

2000 年 7 月,研究者參加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學碩士班赴美修 習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的暑期藝術教育課程,聽取美國社區公 共 藝 術 「 Kwanzaa Playground 」 遊 戲 場 之 介 紹 , 並 實 地 參 觀 與 研 究,瞭解了「 Kwanzaa Playground 」的興建源起、與社區居民之關 係及互動狀況。它的整體規劃與其當地的地方背景、歷史脈絡、文 化特質、地方特色有直接的關係,並與社區生活緊密結合,是一個 相當受到當地居民喜愛的遊戲場,它讓社區居民產生社區認同感,

不只提供了休閒的功能,也提供了教育及文化傳承的功能,是各地 方發展公共藝術一個很好的教育典範。

台灣雖於民國八十一年通過公共藝術相關法令,在文化獎助條 例中明定「公有建築物所有人應設置藝術品,美化建築物與環境,

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的百分之一」,各地方也逐漸在推 廣公共藝術的設置,但社會大眾對公共藝術的錯誤認知仍普遍、廣 泛存在著,認為公共藝術只要考慮到藝術品的美感視覺效果,而不 在乎它與社區、環境間的關係與意義;其次,公共藝術置放於社區 公共空間,對社區居民活動產生影響,然而公共藝術的設計、製作

(3)

起民眾對自我社區、歷史與文化認知的認同感,有些公共藝術則形 同虛設,甚為可惜。

公共藝術是重要的當代藝術議題之一,而且普遍存在於各個社 區當中,藝術教師應給予學生機會,讓他們瞭解藝術如何強化社區 功能和如何用來形塑社區特色 (Chalmers ,1974)。透過對社區公共 藝術的認識,能幫助學生瞭解所處的社區歷史、文化,促進學生思 考公共藝術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並進一步思考如何改造社區環境,

以增進社區居民對其社區文化之認同。因此研究者想舉數個國內外 公共藝術作品為例,讓學生瞭解什麼是公共藝術,它的意義、特徵 及功能何在、公共藝術與社區關係如何,再以國外優良的公共藝術 典範和國內做一比較,透過課程引導,激發個人對公共藝術的關心 與參與規劃,提昇個人對社區、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所以設計本 單元,以公共藝術為題材,希望透過課程之教學活動,達到上述之 目的。

二、討論重點(essential question)

(一)什麼是公共藝術?

(4)

(三)我想要什麼樣的公共藝術?

三、關鍵概念

(一)公共藝術由社區居民參與建構。

(二)公共藝術凝聚社區的認同。

(三)人們可以選擇他們想要的公共藝術。

四、教學目標

(一)藉由社區歷史、文化之內涵,瞭解公共藝術的形成及其象徵意 義與功能。

(二)能闡釋公共藝術作品的意義,並探究其時代價值與文化傳承。

(三)綜合、比較、探討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公共藝術作品之特徵 及背景,認識與瞭解不同歷史、文化所形成之公共藝術。

(四)透過尋找自己社區之公共藝術,關懷自己的社區,懂得珍惜與 尊重地方文化資源。

(五)發揮獨立思考能力,嘗試創作、設計社區公共藝術模型;傳達 有感情、經驗、思想的作品,發展個人或團體獨特表現。

(5)

五、教學內容

(一)教學對象

本課程之設計原則上以國中學生為教學對象,但高中、國小教 師亦可以本課程為基本架構,深化或淺化教學內容,而用於高中、

國小之教學。

(二)教學活動

1.教學活動一(三節課):什麼是公共藝術?

教師提供國內外數個公共藝術的例子,引導學生討論公共藝術 的意義、 特徵、功能,以美國「Kwanzaa Playground 」遊戲場、台 灣宜蘭親水公園、二二八紀念碑為討論的對象,探討這些公共藝術 的設計理念、裡面每個物件產生的來龍去脈、每件公共藝術對其社 區居民產生的意義及功能,並藉由其社會、歷史文化的意念,瞭解 該內涵與藝術品之間的關係。本活動亦實際透過美國遊戲場和台灣 親水公園之間的比較與討論(學習單一,見附錄三),使學生能親身 參與觀察、探索省思、討論本單元議題之內涵與社會文化意義。

(6)

美國「Kwanzaa Playground」遊戲場

台灣宜蘭親水公園

二二八紀念碑

2.教學活動二(三節課):公共藝術和社區認同有什麼關係?

在學生對公共藝術有概略的瞭解後,開始進行研究。前半部是 回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請學生分組做田野調查,找尋屬於他們社 區的公共藝術;後半部則選擇一個案例,深入研究(設立意圖、過 程、功能、意義);此時教師要介紹基本的研究方法(如文獻研究、

(7)

調查、訪談、觀察 … ),學生將研究的結果做成報告並呈現,老師要 將學生研究結果導入社區認同的議題,學生必須思考公共藝術與

「社區」的關係(學習單二,見附錄三)。

3.教學活動三(四節課):我想要什麼樣的公共藝術?

學生分組討論製作置放於社區內的公共藝術模型。教學活動包 括社區歷史、文化的田野調查、設計草圖、製作、分享成果、與評 鑑作品(學習單三,見附錄三)。

六、學習評量

評量內容 百分比

項目 規準

教 學 活 動一

觀念:

1.瞭解公共藝術的意義及功能。

2.瞭解歷史文化和公共藝術之間的關 係。

3.瞭解公共藝術由社區居民參與建 構。

清 楚 、 完 整 、 深 度 瞭 解

100

教 學 活 動二

報告的內容:

1.資料:社區文化、歷史、社區公共 藝術之設立背景與過程及傳達的訊 息。

2.研究方法:文獻探討、訪談、觀 察、調查…等。

3.參考文獻:文物資料、書籍…等。

1.資料:完 整、詳細 2.研究方 法:謹慎 仔細 3.參考文 獻:充份

30

(8)

呈現的技術:

1.科技方面:電腦、投影片、幻燈 片、錄影帶、錄音帶…等。

2.演說方面:社區公共藝術的主題、

設計者、設立意圖、過程、目的之 說明。

3.論文方面:社區歷史、文化與社區 公共藝術關係之探究。

1.科技方 面:技 巧、是否 和內容相 符

2.演說方 面:清 楚、條理 分明、流 暢

3.論文方 面:完 整、通暢

30

觀念:

1.瞭解公共藝術能傳達社區歷史、文 化訊息,並凝聚社區認同。

清楚瞭解 40

檔案資料夾:社區歷史、文化之文 獻、照片。

文 字 、 照 片 內 容 的 完 整 度 與 分 析 詮 釋

30

作品

傳達的意念

作 品 意 念 與 選 擇 形 式 間 的關係 表現技巧

20 10

10 口頭解釋:解釋作品傳達的意念 社 區 認 同 意

20 教 學 活

動三

評價作品能力 自信 10

表 5-1 「公共藝術與我們-以宜蘭、台北地區為例」學習評量規 準

(9)

七、課程發展

(一)本課程具有藉由美術統合社會、歷史、科技、語文學科的性 質。

(二)本課程可依學生學習狀況,由公共藝術和社區環境相關之議題 延伸擴展本課程之觀念,設計其它單元課程,如:以社區規劃 為議題的課程、其它視覺現象與我的關係、校園整體規劃評估 之設計、校園公共藝術之設計、以多媒材創作為主題的觀念性 取向課程、以文化公共政策為議題的課程…等。其圖示如下:

圖 5-1 「公共藝術與我們-以宜蘭、台北地區為例」之課程發展

本課程

校園整體規劃評估之 設計

其它視覺現象與我的

關係 其它

以「社區規劃」為議

題的課程 校園公共藝術之設計

以 多 媒 材 創 作 為 主 題 的觀念性取向課程 以文化公共政策為議

題的課程

(10)

八、藝術語彙

(一)公共藝術(public art):

公共藝術廣義而言 ,是為社區所製作並且為社區所擁有的藝 術,如位在美國俄亥俄州都柏林社區的玉米田即對於當地居民而言 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它闡述著環境改變的事實。公共藝術不是私 人藝術,而是屬於大眾的藝術,置放於室內或室外的公共空間,如 社區中庭、公園、車站、廣場、教堂 … 等 ,它是基於特定社區的意 向與需求所產生,具有特定的時空意義,會以任何的形式出現,從 公共場所置放的作品到社區大眾遊戲場都可稱為公共藝術,如廣場 上紀念性的雕像、社區遊戲場、捷運車站內的公共藝術品、廣場上 的藝術品 … 等。即以具體的形貌或作品,在公共空間中展現構思、

理念或傳遞文化信息、行為之物(望月真一,1997;何芳子、楊雅玲 譯)。

公共藝術屬於大眾,所以不能忽視一般居民的感受、想法,最 好讓居民參與設計,將部分決定權給與大眾,藝術家和居民在交換 意見後達成共識,可以免除作品完成後才發現不受當地居民歡迎而 遭撤除的命運,有居民參與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加深居民對作品

(11)

的認同,拉近彼此的關係。

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形式、目標,要和周遭環境相互配合,並 與該地點特色緊密結合。以作品的存在性來說,公共藝術更重視信 息、意識形態、各種感覺的訴求與所在地的關連,也就是公共藝術 和該作品的社會關係、場所意義緊密相連(望月真一, 1997;何芳 子、楊雅玲譯),它可以加重空間和人與作品的關係,讓民眾對作品 的主題產生記憶和回憶及再次的詮釋、提昇環境品質、呈現文化訊 息,促進居民對社區週遭環境的關心與瞭解,帶動地方意識與社區 認同、再造和永續保存地方與歷史文化資產、及創造人與環境對 話, 而對都市機能與社區活力及居民的心靈意識產生建設性的助 益。

(二)社區文化:

就人類學的概念而言,文化是一個特定人群的共識,這個共識 是價值觀念、認知方式、行為準則、信仰習俗、藝術美學與物質生 活風貌的總和(袁汝儀, 2000b)。所以文化代表人類族群的生活方 式,也就是人類活動的總體。社區文化是社區所呈現之社會行為、

價值觀、環境景觀、人文歷史 … 等,人類活動的各種現象。包括社 區教育、商業行為,祭典儀式、環境特色、公共設施、農作節令配

(12)

合、實用觀念、和其他一般性文化活動(Blandy,1992)。

九、參考資源

二二八建碑委員會 (1994):二二八紀念碑設計作品專輯。台北:

二二八建碑委員會出版。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尋訪歷史。由 URL: http://www.t228.gov.tw 取得。

宜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宜蘭資訊網-風景區管理所 。 由 URL:http://www.ilan.com.tw 取得。

宜 蘭 風 景 區 管 理 所 : 冬 山 河 風 景 區 親 水 公 園 。 由 URL : http://www.ilan.gov.tw 取得。

財 團 法 人 二 二 八 紀 念 基 金 會 : 歷 史 見 證 。 由 URL : http://www.228.org.tw/ 取得。

望月真一著;何芳子、楊雅玲譯(1997):公共藝術與都市設計。

空間雜誌,108 期,頁 59-63。

郭生玉(199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Chanda,J. & Daniel,V.(2000).ReCognizing works of art:the essences of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Art Education,53(2), 6-11.

(13)

Playground and the Kwanzaa Playground website. Art Education,53(2), 12-17.

Ohio State University :「 Kwanzaa Playground 」。 Available ArtsEDNet URL:

http://www.arts.ohio-state.edu/ArtEducation/kplayground

(14)

第二節 研發過程說明

本節主要說明「公共藝術與我們-以宜蘭、台北地區為例」課 程之研發經過,以供其他教師研發課程之參考。

一、藝術品的選擇

適合中學生學習的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材很多,本課程「公共 藝 術 與 我 們 - 以 宜 蘭 、 台 北 地 區 為 例 」 之 所 以 選 擇 以 「Kwanzaa Playground 」、冬山河親水公園、二二八紀念碑為例,進行課程設 計,主要是因為:

(一)適合本單元之主要教學目的──認識公共藝術、關心社區公共 藝術之規劃。

(二)美國「Kwanzaa Playground」遊戲場,是一個結合社區文化、民 眾需求所設計之公共藝術,學生透過認識「Kwanzaa

Playground」,會對公共藝術有更多的瞭解。宜蘭親水公園在台 灣頗負盛名,舉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和美國遊戲場做一對照,促 使學生思考國內公共藝術之規劃。

(三)透過認識美國「Kwanzaa Playground」遊戲場、冬山河親水公

(15)

園、二二八紀念碑,讓學生尋找自己社區之公共藝術,探索、

瞭解自己社區之歷史、文化,並設計社區公共藝術模型,達到 以藝術整合美術、社會、歷史、科技、語文的學習。

(四)除舉遊戲場、親水公園為例之外,另舉二二八紀念碑為例,主 要是要讓學生瞭解公共藝術不只有景觀性的,也有歷史性的,

它們具有特定的時空意義,其共同的特徵是位於公共空間,增 進社區之認同。

二、教學對象特質考量

國中學生處於狂飆期,面臨升學考試壓力,情緒較不穩定,在 行事與情感表現上不是過於衝動就是壓抑逃避;這個階段的學生見 識不廣,常常就自己所知而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結果,常常 對社區文化缺乏關懷、抱怨自己所處之環境。因此在這個階段,可 以讓他們透過公共藝術的學習,了解國外公共藝術的形成,也關心 自己所處社區之公共藝術,學習關心社區之歷史、文化,並學習表 達自己的意見。

同時中學生在抽象邏輯思考的認知能力已較穩定;處在這個知 訊爆炸的時代,有必要引導他們如何使用電腦及應用網路資源。相

(16)

信經過課程的引導,在電腦操作能力上,應該可以容易勝任。

這階段學生已能正確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於簡易報告 的撰寫與口頭報告應可以勝任,透過此課程更能增強他們的表達能 力、組織能力。

三、教學策略考量

本課程主要採用以問題為中心和同儕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來進 行教學活動。以「問題」引導思考的方式進行教學(見附錄三之學習 單),讓學生發表意見,同時適時以講述法釐清學生觀念。

四、研發過程之經歷簡述

由於研究者過去並無研發主題式的統整性課程的經驗,因此本 課程的發展階段,首先由研究者和三位美術教師共同討論課程,主 要是要帶給學生什麼觀念、主要要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是什麼、及課 程架構如何安排 … 等,以便安排教學活動內容,這些工作的主要歷 程大約可分成下列諸項:

(一)了解九年一貫新課程之基本理念:了解整個教改所要走的大方 向,作為課程設計之參考。

(17)

(二)閱讀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之文獻與了解未來藝術教育之方向。

(三)選取正在試辦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之學校,參與該校課程之研 發,以瞭解研發過程;及參觀其教學,並進行教學調查研究,

以該校研發、教學之經驗,做為研究者研發課程之參考。

(四)尋找有教學價值的單元主題:考量學習者特質及課程的適切 性,以「公共藝術與我們」為單元主題,並確立內容綱要取 向。

(五)蒐集資料:依據課程單元的目標與內容取向,到美國「Kwanzaa Playground」網站蒐集相關資料,並至圖書館檢索有關公共藝 術的期刊論文,閱讀並整理。

(六)確立課程之初步架構:思索課程內容之討論重點,進行課程架 構的初步規劃。

(七)教學活動設計:依據課程所要帶給學生的觀念及要學生思考的 問題,規劃三階段的討論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八)課程編寫:依據討論重點、關鍵概念及以問題為中心、合作學 習的教學策略,進行課程編寫。

(九)課程評估:請專家及美術教師評估課程之適切性。

(十)課程修正:參考專家及美術老師評估的結果,修正課程。

(18)

第三節 課程評估與修正

本課程「公共藝術與我們-以宜蘭、台北地區為例」主要讓學 生透過認識藝術品、探究藝術品,而達到對公共藝術的認識與對社 區文化、歷史的了解,增進對社區之認同。

本節主要說明本單元課程之評估結果,並參考評估的結果,修 正課程,針對修正部分,一併說明之。評估表之設計並由郭禎祥教 授、王國川教授、許 靜月教授、陳瓊花教授檢視修正,以建立專 家效度。

一、專家評估結果

參與評估之專家有三位,回收評估表三份,整理後之次數分配 如表 5-2 所示。評估結果大部分意見落在「極同意」與「同意」兩 項,顯示專家對本教案的設計多持肯定的態度。

二、美術教師評估結果

參與評估之中學美術教師有 6 位,小學美術教師有 2 位,回收 評估表 8 份,整理後之次數分配如表 5-3 所示。各項目以「極同

(19)

意」和「同意」居多,顯示美術教師對本教案之設計有正面的評 價。

三、綜合意見

在專家與美術老師對本課程的綜合意見方面,依評估項目之分 類,將意見整理如下:

(一)學習內容

l 課程考量學生之認知發展與心智成長。

l 內容具有時代性和創意性,很適合台灣地區國中、高中生藝 術課程。

l 課程能使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能 力。

l 課程能讓學生探討及深思自身生活空間、文化、背景、族群 關係。

l 課程設計考量把文化與社會議題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確具 有時代意義與教育意義,藉由藝術達成全方位教育的目標。

l 二二八事件是全國性的議題,如要以社區取向設計公共藝術 課程,似乎應再舉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公共藝術才好,學生

(20)

可能更能認同。

l 課程能落實於學生生活中,培養文化涵養及社會認同。

l 本課程較適合中學生,是否適用在小學,有待考慮。

(二)教學策略

l 學生探索社區文化部分,其方法較具挑戰性,教師所給予的 刺激及導引非常重要。

(三)學習評量

l 評量學生作品時,除了任課老師之外,應再邀請所統整科目 的老師或其它相關老師一起進行,才能做完整、公平的評 量。

l 可以更細節的配分比例。

(四)應用推展

l 本課程具有應用推展的價值,可做為中小學教師參考使用。

(五)整體評價

l 本課程是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一個很好的範例,值得推 廣,教師可以本課程為中心,往前或往後再設計擴展活動,

或設計整學期之單元課程。

l 本課程能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索藝術的文化層面,盼今後藝

(21)

術教育能拓展寬廣的藝術與文化的視野,把豐碩的文化、藝 術傳遞給下一代。

(22)

表 5-2 專家評估結果次數分配表

等 級

評 估 內 容

極 同 無 不 極 同 意 意 同 不 意 見 意 同

1.內容的深廣度適當

2.內容的學習程序安排適當 3.內容符合課程統整的原則 4.內容符合社區取向的教學 5.內容能探討藝術的文化層面

6.內容能達到培育學生探索與創作的能力 7.內容能達到培育學生審美與思辨的能力 8.內容能達到培育學生文化與理解的能力

2 1 2 1 2 1 3 3 2 1 2 1 3

1.能達成學習目標 2.教學策略容易執行 3.教學時間可彈性調整 4.能促進學生思考判斷 5.能引導學生做自我學習

2 1 3 3 3 2 1

1.評量方式適當

2.能兼顧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

2 1 3

1.本課程能做為中、小學教師教學之參考 2.本課程有助於教師自我研發課程之用 3.本課程具有充分的彈性應用之機能 4.本課程具有推廣發展性

3 3 3 3

(23)

表 5-3 美術教師評估結果次數分配表

等 級

評 估 內 容

極 同 無 不 極 同 意 意 同 不 意 見 意 同

1.內容的深廣度適當

2.內容的學習程序安排適當 3.內容符合課程統整的原則 4.內容符合社區取向的教學 5.內容能探討藝術的文化層面

6.內容能達到培育學生探索與創作的能力 7.內容能達到培育學生審美與思辨的能力 8.內容能達到培育學生文化與理解的能力

4 4 3 4 1 3 4 1 5 2 1 4 4 3 3 2 5 3 4 3 1

1.能達成學習目標 2.教學策略容易執行 3.教學時間可彈性調整 4.能促進學生思考判斷 5.能引導學生做自我學習

3 3 2 3 4 1 5 3 5 3 3 3 2

1.評量方式適當

2.能兼顧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

2 4 2 3 3 2

1.本課程能做為中、小學教師教學之參考 2.本課程有助於教師自我研發課程之用 3.本課程具有充分的彈性應用之機能 4.本課程具有推廣發展性

4 3 1 4 3 1 5 3 4 4

(24)

四、評估結果討論

由評估結果顯示專家與美術老師對本課程多表認同、肯定態 度,並表示值得推廣,以下針對較重要之意見提出討論:

(一)是否適用在小學:

由於本課程所附的教學資料相當完整,小學老師可將課程內容 淺化、簡化,調整成小學生適用的程度,即可進行教學。

(二)探索社區文化部分較難:

這部分有賴教師的引導,利用社區資源、訪談社區耆老、觀察 訪問、到圖書館找書面資料都是可行的方式,老師要教的是方法,

而不是現成的堆積式的知識,這樣才能確實培育學生的「能力」。 (三)評量部分:

本課程已列出評量的方法與規準,至於評量的人員是由美術教 師評量或統整科目的各科教師評量,則視實際狀況彈性調整,不必 拘泥一定的模式。

五、課程修正部分

經由專家與美術教師評估結果意見之彙整,本課程修改評量的

(25)

部分,將各項評量做更細節的配分比例。其他教師如要使用本課 程,還可依施教對象做彈性調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以校園交趾陶為學習元素,加上 MOOCS資訊融入教學,引導學 生透過體驗、踏查及表演藝術的 轉化,發現嘉義交趾陶之美,並 學習傳承嘉義在地文化的創新方

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強課程統整,「決戰伸展台國際秀」以表演藝術為主,融入視覺藝術及

第四十六條 外國人受聘僱從事本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六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機器人、餐飲服務、花藝、雲端運算、網路安全、3D 數位遊戲藝術、旅 館接待、行動應用開發、展示設計、數位建設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