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然而,在這些不同的說法裡,到底想像力指的是 什麼,我們還是無從判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然而,在這些不同的說法裡,到底想像力指的是 什麼,我們還是無從判斷"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想像力與藝術

可能性的遲緩蕊心已經被點燃了/

被想像力點燃了

~ Emily Dickinson ~(引自 Greene, 1995: 22)

1975 年林肯中心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師範學院共同合作,希望能透 過和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社區負責人和藝術家等的參與,發展出一套 美感教育課程,以期為學生開拓美感經驗。隔年夏天,林肯中心開辦第 一期的暑期班, Maxine Greene 受邀為美感教育的部分演講,並主持研 習會,自此,由 Greene 所領導的暑期班因而誕生(Greene, 2001: 3)。

二十幾年來,Greene 致力於啟發教師對美感經驗做不同面相的思考,也 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美育觀,本章將從想像力、與藝術邂逅及透過藝術開 展想像力等三部分,來探討 Greene 美育思想的核心概念。

第一節 想像力

在 Greene 的美育思想中,「想像力」(imagination)和「藝術」(works of art)不斷地被強調,Greene 以這兩個要素為美育的中心,「藝術」

是我們要認識的對象,「想像力」是理解藝術的橋樑,彼此相互作用,

美感由是產生。因此,本節將先闡述想像力的意涵、Greene 所認識的想 像力、再澄清常人對想像力的誤解,最後則將探討想像力的作用。

(2)

壹、想像力的意涵

教師們常向學生說:「寫作文要運用想像力」,「繪畫要運用想像 力」,甚至街頭巷尾的八卦新聞、三姑六婆的流短蜚長,有人也會用「充 滿想像力」來加以評論,言下之意,似乎認為需要想像力的行為都含著

「無中生有」的本事。然而,在這些不同的說法裡,到底想像力指的是 什麼,我們還是無從判斷。

讓我們先來看看,在《美學指南》《A companion to Aesthetics》一 書中,Roger Scruton 表示,「想像力」通常意指一種心理的能力(mental capacity),並指出想像力在哲學術語上有兩種意義:第一種是經驗心 理意像(mental images)的能力,第二種是投入創意思考(creative thought)的能力。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是模糊的,部分的原因是這他們本 身就很模糊,而且其意義取決於和其相關的理論(Scruton, 1995: 212)。

由於想像力具有模糊難解的本質,需從其依附的理論來明白其概念內 涵,以下將試著分析這兩種意義在哲學上的使用。

先就第一個意義來看,「心理意像」發生在思考、作夢、理解和記 憶時,也發生在我們嘗試想像某事物時(此為第二種意義)。因為他們 會在許多脈絡中產生,若我們假設心理意像理論等同於想像力理論,容 易造成誤導。因為,動物似乎也有心理意像,他們能理解、作夢和記憶,

但我們很難說服他人相信動物也有投入創意思考的能力,動物是無法經 歷說故事、繪畫或創意科學等等思考歷程(Scruton, 1995: 212)。因此,

我們不能在心靈意像和想像力之間劃上等號,能產生心理意像只是運用 想像力的條件之一。

心理意像又可分為下列三種思考方式:首先,意像的產生通常是「屬 於」或「關於」某事,依賴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如果他不能思考,便無 法產意像;其次,意像就像想法,可真可假,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實 在;最後,每個人的意像不一定相同,一個人的心理意像可能和他人相 似,或者根本不同(Scruton, 1995: 212)。由這三種方式,我們可以瞭

(3)

解,心靈意像是我們依自己的認知能力對某事的思考,進而產生像畫面 的圖像,而且這個思考過程中可能與事實不符,但是必定有事實的根 據。例如,我要想像一隻綠色的馬,我必須認識綠色,也知道馬這個概 念,我才能去想像想,但我想像的可能和別人相似或不同。若我沒見過 馬,也不知道綠色是什麼顏色,我還是可以想像,因為的確有這樣的事 實,只是我的想像將和事實相去甚十萬八千里。

心理的意像使我們可以想像威尼斯,甚至有完整的心靈描述,而和 所有威尼斯人的想像不同,我們能記得一段文章而沒有其在書頁上的影 像,能在沒有聽到音樂時,透過自己的方式想像音符。意像就像理解,

具有「偵察」的成份,這和我們透過感覺得到的經驗有關(Scruton, 1995:

212)。人的心靈運作複雜,可以同時包含各種衝突矛盾的想法,我們 的認知和經驗會影響到心理意像的描繪。例如,我們觀看了某齣文學名 著改編的電影後,再來閱讀原著時,人物的形像便很難跳脫演員的臉 孔,因為我們透過演員而產生意像,這個意像被套進人物之中,這就是 我們經驗影響到「心理意像」的描繪。

第二意義投入創意思考的能力,比較容易理解,當我們在畫畫,在 具體化心理意像,便是一種創意活動;試著將讀過的故事說出來,或自 己編一個故事,這種重新組合的能力也是創意;又或為了科學實驗,而 重整舊經驗,提出新看法,這些都是屬於想像力的第二種意義。

透過 Scruton 的解釋,我們可以定義:想像力是指「具有經歷心理 意像並能投入創意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說當我們運用想像力時,不只 能產生心理意像(因為動物也可以產生),還要能投入像說故事、繪畫 或創意科學的思考歷程中。明白 Scruton 對想像力的定義後,我們再來 看看 Greene 所認識的想像力,和 Scruton 的想像力是否有不同之處?是 否對想像力有更具體的說明?

(4)

貮、Greene 美育中的想像力

在 Greene 的美感教育理論中,其實,她並沒有嚴格的界定過想像 力,不過她反覆提及想像力的演講中,大致可以歸納出她所認為的想像 力乃是:一種讓人洞識各種「實在」(realities)樣貌的能力,透過移情

(empathy)的運用,我們可以創造各種「彷彿」(as-if)的譬喻(Greene, 2001: 65)。但這樣的說明,我們還是很難具體瞭解 Greene 所謂的想像 力是什麼,只能說她認為想像力使人能看出事實的原貌,並且利用移情 和譬喻,進入真實的世界。總之,想像力是為了更接近真實,而非不切 實際或無中生有。

Greene 指出,唯有培養想像力才能產生移情作用,而移情能讓我們 穿透和他者之間的距離,經由別人的眼睛來看,別人的耳朵來聽(Greene, 1995: 3)。因此,想像力的培養是要人學會根據事實原貌,並透過移情 來領會事物的本意。如果我們受限於自己的經驗,將無法瞭解事實的全 部真相,要克服這樣的障礙,有待想像力的開展。

Immanuel Kant(1724-1804)認為想像力將美感經驗由客觀認知,

帶到精神自由的領域。美感最重要的特徵是使心靈處在毫無拘限的自由 狀態,透過心靈的創造功能,才能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 境界(引自崔光宙,1992:15)。這就是移情作用當我們想像別人的立 場和處境時,就能產生如《美學指南》中所謂的心理意像,從他人的角 度出發來看事情,達到「用你心換我心」的境界。

不過,Greene 認為想像力不只是去形塑心靈意像而已,雖然這是想 像力的一部份,但它同時也有將經驗轉換成某種新事物的能力,以創造 想像的情況(Greene, 2001: 30),也就是說我們利用原來的經驗,透過 想像能創造出新事物,超越原本事物,這是想像力很可貴的部分。

藉由和 Scruton 提出的想像力定義相較,我們明白 Greene 和 Scruton 都認為想像力包含心理意像,並要能進入創造思考層面。但是 Greene 更具體的指出,想像力是基於個人的經驗,這個說法讓想像力以經驗為

(5)

基礎,而非天馬行空毫無限制,更為想像力的培養指出具體的方向:只 要增加並累積經驗,便可以開創豐富的想像力。

因此,歸納 Greene 所認識的想像力包括:累積經驗、推陳出新,

產生移情、創造隱喻和穿越時空、突破限制等三項內涵。

一、根據經驗,推陳出新

影響 Greene 至深的教育學大師 John Dewey,也曾經探討想像力的 問題。Dewey 認為,想像力是入口(gateway),透過想像力對舊經驗 產生新的意義,才能在現今找到新的方向(Dewey, 1934: 272)。Greene 認為釋放想像能力,是為了能看到事物的另一番風貌,為了能更深入瞭 解事實,我們必須明白每個人的「真實」,都是經過詮釋的經驗,而且 這個詮釋的模式是取決於個人的處境或利益。聯結想像力就是為了打破

「既定、客觀、獨立」的真實,也是為了超越一般的現象,並創造出新 的經驗組合(Greene, 1995: 19)。Greene 和 Dewey 兩人都認為,想像 力是要奠基在事實之上,不是完全憑空的杜撰或捏造,也不是捕風捉 影。以 Dewey 的說法,我們依藉著舊經驗去想像,才能找到人生前進 的方向,這是舊經驗珍貴之處,讓我們具有迎向未來的能力。

Greene 主張想像力給了我們超越的能力,開啟各種可能性,想像力 能創造,能揭露不同的事實,如果沒有想像力,我們便不能想像目前尚 未存在的事情,也無法將舊經驗轉換成新的事物(Greene, 2001: 74)。

這裡 Greene 指的「尚未存在的事情」是指現實裡可能發生卻尚未發生 的事情。換言之,只有透過想像才能引發新的理念或創造,我們的想像 力是各種學科進步的主要動力,例如科學發明便需要想像力才能推陳出 新。

美國女詩人 Emily Dickinson(1830-1886)曾說:「可能性的遲緩 蕊心已經被點燃了/ 被想像力點燃了。」Greene 認為 Dickinson 和 Dewey 一樣明瞭,運用想像力將是踏出實踐信念的第一步(Greene, 1995: 22)。

(6)

總之,想像力是本著現實裡的舊經驗,透過移情作用,使個人的視野更 寬濶,生活更活潑。

二、產生移情,創造隱喻

Greene 進一步說明,當我們在運用想像力並產生移情作用的同時,

即是和創造隱喻(metaphor-making)結合,去發現未預期的相同點,將 內心和外界做個聯結。Greene 引用美國詩人 Wallace Stevens(1879-1955)

的話:「想像力是一種力量,讓我們察覺異常中的正常,混亂中的秩序」 Greene 認為這就是 Stevens 所說的正是「尋求隱喻的動機」(motive for metaphor),一種分辨人的心靈和其外在情況的欲望,並瞭解我們的創 造是根據所察覺到的事物(Greene, 2001: 74)。我們依著自己的感受,

運用想像力將內在外在結合,在小說中常利用外界的情況來表示主角內 心的狀態,如漫天戰火中,抱著孩子躲在防空洞裡的母親,內心的紛亂 恐懼和外頭的槍林彈雨是一致的,這就是隱喻。

隱喻是一種修辭技巧,將喻辭(如、像、似等)省略的比喻,是間 接含蓄的傳達方法,多存在於文句之中,隱喻主要涉及一句話的語意,

即由初義的間接矛盾中透露次義。例如,李清照在〈武陵春•春晚〉中 寫道:「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時,「載」是隱喻的字,就 語詞的初義來說,愁不是實物,用舟來載是間接地矛盾,目的在逼出次 義,形容愁的沉重(劉昌元,1986:236)。李清照的隱喻將內心和外 界聯結起來,根據她所察覺的事物,說出心靈的欲望。若我們能釋放想 像力產生移情,便能透過李清照的耳目,看出事情隱含的喻意,而這樣 的過程,還能反過來豐富我們的想像力,增加我們的移情能力,讓生活 世界更有趣。

Greene 表示 Stevens 在「尋求隱喻的動機」一詩中寫得很生動,他 認為就如世界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尋找相似物,尋找關係,辨別可 能性,探索意義,Stevens 在對現象界的探索和專注之後,選出那些似

(7)

乎在呼喚他的事物,那些隱含著寓意的事物,創造了隱喻(Greene, 2001:

12)。Stevens 讓想像力乘著隱喻法的翅膀,走進一個基於事實卻更勝 事實的繽紛世界,而隱喻最特別的就是在次義上,我們要看出別人的隱 喻,便需要移情,移情能讓我們以別人為自己的耳目,讓我們亦能觀賞 和聆聽作者所見聞之事。

更進一步,我們還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隱喻,當我們創造隱喻時,

便走入想像力的第二個意義,而這個層次的意義,只有人類才能達到,

具有想像力的指標意義。

三、穿越時空,突破限制

Greene 認為想像力一種能穿越時空的能力,能同時欣賞已知和未 知,例如在看荷蘭畫家 Rembrandt(1606-1669)的畫作「老人的畫像」

時,不但欣賞歲月的痕跡和人類的處境,也欣賞將要面臨死亡的未知

(Greene, 2001: 74)。很多藝術品對我們而言,是有時間和空間上的距 離,無論如何,我們的一生都無法經歷所有的事情,那麼對於沒有相似 或相同背景經歷的藝術品,我們該如何走入其中,並明白其藝術的意 義?這時,想像力是我們最好的領路者,它能自由地馳騁於過去、現在 和未來,穿梭於世界各地,甚至是外太空。因此,想像力具有無限的可 能性,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當我們釋放想像力的時候,有時候也會出現意像,也就是構成心靈 的畫面。意像在創意想像中佔有一席之地,雖然不一定要有,也不是充 份要件,但很多時候意像可以讓想像力活潑起來。例如當想像偉大的哲 學家 Socrates(469-399 B.C.)和其妻 Xanthippe 的對話時,我們可能在 心中繪出畫面,而生動地想像、觀看、聆聽他們的相遇。在這樣的例子 裡,想像的思考便形成部份具體的意像(Scruton, 1995: 213)。我們不 可能回到古希臘時代,大部份的人也不懂得當時的語言,但是我們可以 透過想像,在心中描繪出一個圖像,當 Xanthippe 將一桶水澆在整天在

(8)

雅典街頭與人辯論的 Socrates 時,Xanthippe 氣憤不已,Socrates 卻仍然 沉著:「我知道打雷之後必有大雨。」(林玉体,1997:38)即便歷經 二千多年,透過想像力能帶領我們,彷若身歷其境般對 Socrates 的幽默 莞爾一笑。

這種意像是在意志的領域(the province of the will)裡,我們可以 命令自己去想像某事,而建構意像的方式就是直接運用其意志(Scruton, 1995: 213)。既然我們可以操控意志,那麼想像力便能夠訓練,很多人 認為自己不是藝術家,因此缺乏想像力,這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的想像 力是能夠被開發,被引導出來。在突破時空限制下,想像力將帶領我們 在和藝術相遇時,進行一場又一場的驚喜之旅。

Greene 說道:「每一次新的共鳴覺醒,新的聯結被揭發,我便再一 次警覺到想像力的使用讓我更有活力,生活充滿更多樂趣。我也想要保 持對疑問的開放。是想像力給我展望並看見事情可能的變化(Greene, 2001: 77)。」

J. F. C. Schiller(1759-1805)在《美育書簡》的第二十四封信中曾 說:「憑借想像力的馳騁,人脫離開只有動物性般當下的狹小界限,以 便向無限的未來前進。(徐恒醇譯,1987:168)」「想像力」可以說 是發現世界的開始,只有透過他人的耳目來看世界,真實才能呈現其活 潑多元的面貌。

參、想像力的澄清

有些人認為想像力是愛幻想的人才擁有的能力,務實的人是沒有想 像力的,因此,在學校裡作文寫不出來,圖畫畫不出來時,都認為是缺 乏虛構的想像力造成的。這都是對想像力的誤解,以下將分為兩部分來 澄清想像力與幻想的不同,及想像力其實是可以透過教育來培養。

(9)

一、想像力與幻想

很多人將想像力與幻想這兩個概念混在一起,Greene 曾表示想像力 是看出實在樣貌的能力(Greene, 2001: 65),是根據事實並非憑空捏造,

是要以舊經驗為基礎創造新的經驗組合。

更進一步解釋,一個想像的世界其實不算是真實的世界,因為想像 力並非以物理事實為目標。相反的,它的目標是去感覺,甚至避開物理 事實,而且想像力受到理解自己創意欲望的控管,並引導其進入和世界 的豐富關係中,我們期待想像力能產生光芒,並將原本的真實引出。簡 言之,創意思考是為合乎實在的需要而產生(Scruton, 1995: 215),而 這樣的過程我們將發現生活更顯豐富。

我們明白想像力不是天馬行空毫無根據的亂想,不是為了逃離現實 而遁入的異想世界,那些都只幻想,必須和想像力做一個區隔,幻想是 走火入魔,想像力則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世界。

第一位將美學(Aesthetic)這個字介紹到英文裡的 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Ashton, 1996)對幻想(fantasy)和想像力的 辨別,還是很有影響力,他認為以文學作品而言:我們需要分別兩種不 同的典型,想像力是合乎規範(disciplined),可以照亮實在(illuminates reality),當我們隨著文詞進入小說中,能產生正面積極的力量;幻想 則是不合乎規範,讓人逃避真實生活並進入感傷的世界(Scruton, 1995:

215)。我們在閱讀時,更需要分清楚這兩種看似類同,卻相差甚遠的 感受,我們可以依照事實來判辨,若是背離事實違反規範,我們應該洞 察其虛實,不要被悖理的幻想牽著走。

幻想(fantasy)看似藉著想像力更進一步,事實上,幻想是心靈中 不同的運動,包含了某些舊情緒的替代物,而非朝向熟悉世界的新情 緒。幻想物的本質是由尋找幻想的熱情所紀錄下來。相反的,真正的想 像物會製造並控制我們的反應,並教育且更新我們的熱情,再次指引熱

(10)

情朝向真實的世界(Scruton, 1995: 215)。我們要注意到自己的情緒裡,

是不是雜帶著不合理的舊情緒,舊經驗不是舊情緒,我們要將之分開,

不要讓幻想的熱情,帶著我們走入不實的世界裡。我們應正視感受,教 育自己積極正面的熱情,讓自己在真實的世界裡領略想像力的美好。

二、經教育的想像力

既然想像力如此重要,有學者認為想像力應該可以經由教導而學 習,Northrop Frye 提出「經教育的想像力」(educated imagination)這 個概念(Greene, 2001: 74),認為想像力是可以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學習,

經由作品欣賞的引導,讓學習者去感受去體會,而真正的啟動想像力。

Greene 也認為透過和藝術品的相遇(encounter)想像力可以被教導,像 曾經看過的畫作、聽過的音樂、欣賞過的表演或戲劇,都會激發我們的 感覺,而我們之所以會有感受是因為這些藝術品已注入到興趣的深層根 源裡(Greene, 2001: 74)。因此,看似船過水無痕的學校藝術教育,其 實將會落在我們記憶的某個地方,當再度相遇時,身體的記憶將被啟 動,我們的感動、愉悅、痛苦也就不再顯得莫名,而是有跡可尋。

綜合 Greene 對想像力的詮釋,若沒有釋放想像力,人們將被陷在 徹徹底底的現實中,陷在盲目不清的日常生活中。是想像力帶領我們進 入編造的世界,讓繪畫、雕塑成為生活經驗的一部分,使人的行動具有 跨時空的意義;是想像力開啟了可能性,不論是個人的、社會的或是美 學的,透過想像力,我們還可以在視覺上和思考上,將事物轉化成其他 的模樣(Greene, 2001: 65)。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想像力和幻想只有 一線之隔,我們要認清事實,卻不陷入僵化的現實中。

我們應該已經感覺到了,如果只限制在唯一真實裡,或單一的意義 中,生命將有多貧乏(Greene, 2001: 69),又或者走入幻想不實的世界 中,是有多麼的危險。

(11)

肆、想像力的作用

對想像力有初步的認識之後,進一步要瞭解什麼是想像力的作用?

Greene 不斷地強調藝術及想像力的重要,藉由瞭解想像力的作用,我們 明白藝術與生活的息息相關,也讓我們的生命更豐富更多彩多姿。以下 是 Greene 認為想像力的四個作用:

一、克服自我中心,吸收他人經驗

當我們在討論美學或藝術欣賞時,多以自己的立場為出發點來看待 外界,但是個人的經驗有限,有時會陷入盲點而看不清真相。因此,

Greene 指出運用想像力將是一個克服自我中心化的好方法,破除只關心 自己利益的思維,進入到一個可以和他人誠心面對面的空間(Greene, 1995: 31)。我們學習使用想像力,並產生同理心,同理心能讓我們站 在他人或他物的立場來想,以不同角度來思考,將問題放入事物本身的 脈絡中來看,減少囿於自己經驗的限制,擺脫唯我獨尊的立場,讓事物 呈現清晰的面相。

當我們不再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時,他人的快樂可以成為我們的快 樂,他人的痛苦我們也可以體會得到,個人的經驗或許有限,但是我們 能嘗試突破某些經驗限制的障礙。當我們克服自我中心化後,別人的經 驗也可以成為我們的經驗,五年的時間也許可以累積十年的、甚至十五 年的經驗,這是想像力的第一個作用。

二、打破既定規則,培養欣賞能力

你是否細心的觀察過生活的周遭,有多少的事物是被我們所忽略?

每天上學、放學,上班、下班,不是早晨睡眼惺忪,路上行色匆匆,就 是回家後疲累不堪,根本未曾留意身旁的事物。我們習慣了身邊的一 切,也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而「理所當然」就是想像力的殺手。

(12)

Greene 認為當我們打破既定的規則和理所當然的態度,一般的限制 將被克服,呈現的視野將有所改變,想像力將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嶄新 的空間(Greene, 2001: 65)。試想一位從未留心身旁事物的人,通常只 將重心放在功課或事業上,不管其他發生的事情。因此,他們無法領略 生活的美好,一個孩子的笑顏,一朵迎風搖曳的花朵,對他們而言沒有 任何的意義。

如果,我們不懂得看待這些發生在周圍微小卻美好的事物,而把這 些都當作本該如此,我們將失去欣賞的能力,無法體味生活的美感。所 以,想像力的第二個作用,在打破既定規則,培養美感的能力。

三、想像不同情況,拓展寬宏視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 此山中。」蘇軾在這首〈題西林壁〉詩中說明,真實是有很多面向,我 們會因為角度不同,而看到不同的風景,但是這一切都是真實的面貌。

若想看到更完整的全貌,只有運用想像力才能啟發思維並揭露更多面向 的真實。Greene 表示如果沒有了想像力,我們將無法去創造尚未真實存 在的意像,這麼一來我們將缺乏把舊經驗創造成新型態的能力(Greene, 2001: 74)。而想像會帶領我們超越舊的經驗和事物,開啓新視野,讓 我們以新的方式來建構我們的生活世界(Greene, 2001: 37)。

由於我們的想像力皆是以舊經驗為基礎,再加以擴展,因此,當新 的事物被創造發明,我們的生命也將變得更加豐富。

想像力的第三個作用,便是讓我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事物的好壞對錯,各有其多面向的蘊義,也就是這些迥異甚至對立的真 實,讓生命充滿興味。

(13)

四、擺脫各式壓抑,追尋精神解放

想像力的第四個作用,從產生正面的意義,更進一步到對負面能量 的抵抗。Greene 以 Alice Walker(1944-)的小說《紫色姐妹花》(The Color Purple)為例,說明想像具有無窮的力量,能讓人擺脫束縛和壓抑,從 中獲得新生並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Greene, 1995: 25)。

主角 Celie 是個黑人女孩,她無助的寫下一封給上帝的信:「我十 四歲,我一直都是個乖女孩,也許祢能給我一個訊息,讓我知道我發生 了什麼事。(Walker, 1982: 11)」她希望能被瞭解,她的悲哀在她無法 認同自己。直到她認識了 Shug Avery,一位亦師亦姐的藍調歌手,Celie 終於找到一種她能使用的「語言」,她能解釋所看見的事物,能質問、

能想像。

當 Shug 告訴她萬物都需要被愛時,Celie 問道:「我們談論著神,

但我仍茫然無措。我也曾試著將那個老白人趕出我的腦袋。我忙著思考 關於神的事,甚至未曾注意到祂創造了什麼。未注意到玉米葉(祂是怎 麼做的?),未注意到紫色(這顏色從那來的?),未注意到野花。什 麼都沒有注意過。現在我的眼界開了,我發現自己像個傻子。」於是 Shug 建議 Celie 去想像,去回憶花朵、清風、流水,或一顆大石頭時,

Celie 瞭解到她所未知和未曾質疑的問題。這樣的回憶是一種掙扎,不 只是因為她自己,也是因為她所想像的某些部份仍來自過去的壓抑。因 此,Celie 回答:「每次我想到一顆石頭,我就把它給丟掉。」(Walker, 1982: 179)

Greene 認為,Celie 透過想像力,為壓抑找到了一個出口,她開始 透過自己的眼睛來看世界,用自己的聲音為她生活的世界命名(Greene, 1995: 25)。生命的過程不一定都是美好的,總是有失敗也有挫折,但 是這些痛苦都可以透過個人的努力和想像而昇華。在快樂中成長,固然 是好事一樁,在苦難裡茁壯,則能表現生命的韌性和偉大。透過想像力,

(14)

我們有了超越的力量,有了開創新的可能,苦難終將成為另一種恩典,

帶領人們進入一個更高生命的層次。

(15)

第二節 與藝術邂逅

在認識「想像力」這個理解藝術的橋樑之後,要進一步來探討我們 要認識的對象---「藝術」,以及瞭解什麼是 Greene 所認識的藝術意涵?

Greene 表示有種說法認為,藝術是將平凡的事物做個轉換使其不 凡;另一種說法認為,藝術是打開「真實」(actual)的一扇窗,讓我 們去看到「實在」(realities)的各種可能;又一種說法認為,藝術是嚴 肅而且有用的,是一種對抗混亂和死亡的遊戲;還有一種想法認為,藝 術開啟的方向是其他經驗無法到達(Greene, 2001: 49)。

Greene 認為明白一件物品的材料和原料很重要,但不論是聲音、顏 料或身體的律動,都沒有固有的特質可以判定何者為藝術。Greene 舉了 一些不同的說法,例如:顏色和形式的安排,或是特別圖樣的律動,如 果能成功地引起美學作用,便可以成為藝術形態。又例如:任何事物或 特性,想像或真實,如果有足夠的活力或能打動人心讓我們感動,就有 藝術品的潛在功能(Greene, 2001: 57)。在各式各樣的主張裡,或許我 們可以判別什麼不是藝術,但很難完整的指出什麼是藝術的切確意涵。

Greene 詮釋 Marcuse 的思想指出:「在藝術的語言和意像裡,我們 感覺到、看到、聽到的那些,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很久沒有察覺的、訴說 和聆聽的。」(Greene, 2001: 49)。她認為藝術是靈活有彈性,不需要 下僵化的定義,而且我們也不需要一個切確答案。我們需要的是辨識的 方法,在與繪畫、舞蹈表演、音樂作品、戲劇等等邂逅時,能開啟新經 驗的可能性,當我們有足夠的知識和覺醒去注意什麼是該注意的,留意 其風格,那麼藝術品就具有生命力了(Greene, 2001: 49)。

因此,我們可以說 Greene 的藝術重在實踐,與藝術的邂逅就是一 種實踐的過程,以下將就此歷程之中所產生的「快感(pleasure)」、

「美感距離」及「美感經驗」等三方面來討論。

(16)

壹、快感

美是什麼?談到與藝術的邂逅,一定要釐清這個問題。Greene 認為 從柏拉圖(Plato, BC429-347)開始,許多哲學家們就一直探討美這個 課題。美的意涵常常包括了完美無瑕、和諧、一致等等,而且對美的觀 念也會隨著藝術觀念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到,每個時代 對美的鑑賞力可能不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面對藝術品時產生的感 受,和美之間是有相互關連的(Greene, 2001: 34)。而這個感受就是我 們要討論的。

Greene 表示,有一個重點要特別注意:藝術必須被視為一種突現的 對象(art must be seen as emergent)。而這種突現不是蘊藏在作品中,

也不在作品描述對象的特質上,更和其形式有所不同。然而,無論是何 種情感上的意義,只要是論及藝術,都必須透過形式來理解。形式表達 了一些實際的意義,當我們專注的時候才能理解作品的內在意涵,而作 品突現的聲音、文字和律動,也就能被稱作美(Greene, 2001: 35)。也 就是說,在我們的參與下,藝術的形式會呈現出意義,而這些意義是藝 術價值的突現,這種突現讓藝術有了新的生命和詮釋,這些對 Greene 而言乃是一種美的表現。

Greene 認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面對一件作品,察覺其質地,明白 其所要表達的,卻不會想把它據為己有,只是感受到美的情緒---一種 絕佳的快樂(Greene, 2001: 33)。這種快樂是無私的,是一種單純的情 緒感受,這是 Greene 認識到美的快感。

Greene 指出美的快感涉及到很多價值,從 Kant 起在文學中所引發 美的快感便不斷地被探討著。有主張認為美的快感是一種「超越感」或 是「遊戲感官」,而有的說法則認為美的快感是一種內在的、本質性的,

而不是身體的快感,因為在和藝術邂逅時我們所使用是眼睛、耳朵、和 手等器官,是必須被超越的,因為超越了以後,注意力才能被帶領到物 體、事件或表演上。Greene 認為,美的物體必然有引起觀賞對象之快感

(17)

的潛能(Greene, 2001: 32)。Greene 並未對快感作徹底的詮釋澄清,但 我們可以歸納其見解,Greene 顯然認為:在和藝術邂逅後產生對美的感 知,這種感知便可以稱為美的快感。

關於快感的說法,始於英國的經驗主義在美學上的主張,這可說是 西方思想發展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他們批判美是表現在比例平衡對稱 及完善適宜,那些根據目的論的形式主義看法,因為這些看法都是以先 天理性為根據,而不是從感性經驗出發,經驗主義肯定感性經驗是一切 認識的最後根據,而提出美感即快感的看法(朱光潛,1991:25-26)。

在快感之中,又有崇高感(壯美)和秀美感(優美)是比較純粹的快感,

而崇高感是比秀美感更高深的快感,快感和痛感是兩個相對的場域,當 兩者以不同程度或方式組合,就可構成不同種類的美感(劉昌元,1986:

68-69)。因此,我們明白,快感不是只包含愉悅開心的感受,還包含 痛苦所構成的壯美快感。不論在悲劇或喜劇中,都可能得到快感。

貮、美感距離

明白了藝術的快感,再來便要學習如何得到藝術的快感。我們運用 想像力,產生「移情作用」這是審美態度的兩個重要概念之一,另一個 就是「心理距離」(劉昌元,1986:95)。

心距說是由英國劍橋及牛津大學之語言教授布洛(Edward Bullough, 1880-1934)所提出。他認為適當的心距是審美經驗產生的必要條件,

時空距離對欣賞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適當的心距而建立的。心理距離有 兩種意義,在消極方面是指切斷事物的實用面,擺脫實用態度的支配;

積極方面是指在抑制實用態度的新基礎上,用心營造經驗(elaboration of experience)(劉昌元,1986:95-97)。

Greene 認為,我們不是要去利用、去分類或去消費藝術品。我們是 要去邂逅、去瞭解藝術,這麼做時,便是一個自由的行動。只有在自由

(18)

的行動時和藝術品邂逅,才有可能成就我們所謂的美感(Greene, 2001:

54)。有了美感的距離,我們才能真正領會藝術的美好,

當我們在欣賞藝術、創作藝術時,想像力的馳騁要保持「距離限制」

(distance limit)(林逢祺,2001:363),這種距離並不是身體的距離,

而是心理上的距離,不能情陷其中,也不能沒有投入注意力,還要擺脫 現實功利的實用想法,讓藝術回歸藝術。

以文學作品的閱讀來說,Greene 主張要保持心理距離,以便掌握閱 讀文學作品的複雜度,如果完全陷入劇情中,和主角同悲同喜,那就無 法充滿想像地去掌握主題與劇情的關連,或是主角之間彼此對抗的張 力,這樣將失去將戲劇當成藝術品的經驗(Greene, 2001: 75)。例如我 們在閱讀紅樓夢時,若只將自己化身成林黛玉,黛玉葬花時跟著涕淚縱 橫,賈寶玉和其他女子調笑時,則又氣又急,將可能造成對於其他人物 描摹的完全忽視,王熙鳳有多潑辣、劉姥姥有多逗趣,就不會被注意到,

那麼一來則無法透過想像力,去體驗紅樓夢中各個人物的心靈感受,和 繁華落盡,浮生若夢的感嘆。

所以,Greene 提出先要以平靜而且專注的心情對待,才能保持足夠 的距離以掌握發生的內容,然後再一股腦的傾注我們的精力(Greene, 2001: 75),如此才能讓劇情載著我們的想像力,在適當的距離之下,

完完全全地體會藝術的美好。

如果我們看待藝術的態度是,要如何利用藝術或行銷藝術,那麼想 像將無法在此發揮其功能(Greene, 2001: 46)。我們想要經歷藝術的美 好,就必須拿捏適當的「距離」,這就是 Greene 所謂的「美感距離」,

將從個人的現實利益中抽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19)

參、美感經驗

Greene 表示「美學」(Aesthetics)是一個從哲學裡劃分出的特別 領域,其內容涉及觀念、知覺、想像力的討論,和如何認知、瞭解並感 受這個世界。而「美感的」(Aesthetic)這個形容詞則是用來描述一種 經驗模式,帶領人們透過和藝術品的邂逅,進入到存有(being)的狀 態(Greene, 2001: 5)。

而我們培養審美態度,產生美的快感,這些過程最終都是為了累積 美感經驗。我們透過和藝術品邂逅產生的經驗,就在豐富人們的美感經 驗(Aesthetic experience)。美感經驗對 Greene 而言,是無所不在的日 常生活經驗,而不是遙不可及、超乎現實的經驗,正是生活裡的點點滴 滴讓我們成長,也鼓勵我們超越,並迎向更美好的生活世界。

Greene 指出所謂的美感經驗,是對特定的對象和事件的存在,產生 特有的經驗,而這樣的經驗在自然的世界裡就可以產生了,即使是在城 市的街道上也可以發現,比如:建築物有角度的影子,市中心塔樓在薄 霧裡的模樣,河流上有時泛映的灰藍顏色,緊靠著石頭的綠葉,玻璃窗 反射的陽光,在百老匯街上水果攤上的水果顏色,街頭小提琴演奏者的 樂聲,在滑板上翻轉的柔軟身體,照在孩子金髮上的陽光(Greene, 2001:

53)。Greene 列舉早上去林肯中心的路上,可能見到的景物,而這些景 物是平常生活裡俯拾皆是的場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產生美的感受。

如果只是一心想著準時到茱莉亞音樂學校,雙眼盯著路上的車子,

等待巴士到來,將不會留心到影子、灰藍色調的光線或蘋果、櫻桃和梨 子的顏色。在滑板上的男孩只是個物體,金髮的孩子只是人群裡的一部 分(Greene, 2001: 53)。所以我們必須心無掛礙,若心中牽牽念念著其 他的事物,對眼前的景像將視若無睹、聽而不聞了。

Greene 指出,美的感受需要一些距離,從現實的利益中跳開,去看 看我們所描述事物的特質,去看出輪廓、形狀、角度,甚至把聲音當成 純粹的聲音來聽。如果能以這樣的方式脫離,如果能靜止一會兒,如果

(20)

能取得一個立足點,清楚地注意到河流、塔樓或水果攤,這就是所謂美 感的距離---可以透過全神貫注而進入存有---可以在世界各地都產生 美感經驗(Greene, 2001: 53)。

將 Greene 所說的場景拉到台灣,如果我們從台北車站搭公車趕著 到美術館去聽演講,便不會注意到中山北路上蔥鬱的綠樹,婚紗店櫥窗 裡的浪漫色彩,及房樓頂的天空線。不論是匆匆往來於住家和上班上學 地點的學生或上班族,因為無心注意身旁的事物,美感經驗將無法產 生。相反地,若能跳開自己的例行公事中,將可進入一沙一世界,一花 一天堂的迷人境界。

在美學的領域中,只能從真實的經驗開始。美感經驗的對象,一定 是要能被看到的真實物體,能意識到的,不受一般常識或科學常識的預 設所干涉(Greene, 2001: 57)。當我們在經驗美的同時,也是在對舊經 驗產生新的意義,這一切都不是憑空而來,想像力在這裡扮演著橋樑的 角色,透過想像力,我們從物體本身發展出美感經驗。

Greene 相信:美感經驗是在心裡有一個情境,包含普遍認為是藝術 的對象或事情,再加上一個獨立的個人準備好要去發展美感潛能,如藝 術家將隱藏的,化成為可感知到的,或把事情具體的組織化(Greene, 2001: 57)。由此看來,藝術可以各種型式來表現,重要的是我們能夠 注意到,並且產生新的經驗,而不論是繪畫、舞蹈、音樂、詩和其他藝 術品,都能透過我們的參與,產生美感經驗。

要注意的是,當將藝術品視為美感的物體或事件,他們必須以特別 的方式存在。他們不會主動揭露自己,就像水果攤上的蘋果和櫻桃一 樣,他們必須被當成是美感物體,而這就和個人的一切有關了(Greene, 2001: 53)。我們必須完全專注其中---將焦點全部放在物體上,並讓它 的存在是遠離日常慣例和現實考量。但並不是個人失去自己,反而必須 保持自己的性格,和藝術品的邂逅就像和其他人的邂逅一樣。一個最合 適和他人邂逅的方法,就是敞開心胸,準備好接受新的看法。和人或藝

(21)

術品的邂逅有些相似的地方,特別是在新的啟發方面,是願意去看、去 嘗試未預期的事物(Greene, 2001: 54)。我們保有自己,並透過想像力 與藝術互動,開放的心態將有超乎預料的驚奇妝點一路,我們的美感經 驗也將愈來愈豐富。

(22)

第三節 透過藝術開展想像力

想像力的運用能為我們開啟新的方向,沒有了想像力,我們的生命 將逐漸窄化甚至走入死巷。Greene 認為,透過藝術則是最佳釋放想像力 的方法,因為藝術不但能開啟新的觀點,還能提供更多的選擇(Greene, 1995: 17-18),我們將因為見識更廣,經驗更多,而真正領會到生命的 況味。因此,本節將分為:「從悲劇中理解」、「在隱喻裡覺醒」、「藉 專注求領會」,及「由超越尋開創」四部分,探討在 Greene 的美育觀 中,我們如何透過藝術來開展想像力,讓藝術與想像力豐富我們的「生 活世界」。

壹、從悲劇中理解

對於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屠殺,Greene 覺得我們居住在一個道德標準 混淆的世界,似乎不管怎麼做都無法減輕痛苦。那些殘酷的影像:尋找 母親的難民兒童,露出驚懼的小臉;戰亂裡,被士兵強暴的少女,沉痛 無助;無根泊漂者凝視著被燒毀的教堂,無動於衷(Greene, 1995: 122)。

這些都是上個世紀真實的畫面,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還在角力,有人變得 麻木不仁,有人乾脆別過頭去視而不見。

Greene 卻要我們去面對這些苦難,她認為 Publo Picasso(1881-1973)

的作品「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en)5,可以代表我們這個時代面 對的處境,畫中的女人取代了騎在馬上的將軍,推翻了曾經被認為值得 一戰的價值。凝望畫中著抱著死去嬰兒的母親,激起我們對愛的渴望。

5 Picasso 於 1937 年德軍轟炸 Guernica 後,以「Weeping Women」為題,畫了將近六

十幅的反戰作品,抗議西班牙內戰的血腥恐怖。2005 年 11 月 14 日取自 http://www.csulb.edu/~karenk/20thcwebsite/438final/ah438fin-Info.00075.html http://www.fantasyarts.net/Picassos_weeping_woman.htm

(23)

如果,我們能將這些畫變成個人的經驗,並結合我們的生活世界,我們 就會明白要求一個合乎秩序的生存環境有多重要,再也不要有戰爭讓女 人 哭 泣 , 再 也 不 要 發 生 炸 彈 殺 死 無 辜 嬰 兒 的 事 件 ( Greene, 1995:

122-123)。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和平的價值,我們就會反抗這樣恐怖的情況發 生。但不是我們看著畫作,這些道理就會自己呈現,我們必須要運用我 們的想像力,也許未曾親身經歷戰爭,但是可以從曾經看過的戰爭片,

曾經聽過的戰爭故事做聯想,我們產生移情作用,化身成哭泣的母親,

就能體會戰爭的血腥殘酷和不仁。Greene 要我們想想帶著微笑的母親和 可愛的孩子---這些我們所愛的一切,其實也就象徵著什麼是我們該做的 事。

透過 Picasso 的畫作,我們看到殘酷的殺戮,從悲劇中理解到和平 的重要,我們感受到壯美的痛感,想像力喚醒良知及對和平的渴望,透 過移情提昇人類的情操,明白和平不只是一個空泛的口號,而是一個需 要被實踐的行動。

貮、在隱喻裡覺醒

Greene 認為參與各種形式的藝術,都會讓我們在自己的經驗裡看到 更多、聽到更多,並在每天的例行公事中,發覺我們被習慣和傳統壓抑 著(Greene, 1995: 123)。只是,除了理解還不夠,我們還應該善用想 像力去發現表面上沒有說明的隱喻,從背後的意涵裡覺醒。

Greene 以 Toni Morrison(1931-)的小說《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為例:故事是從 Claudia 的敘說發展開來,她在說一個叫 Pecola Breedlove 的黑人女孩的故事,Pecola 一直夢想著自己能有著像洋娃娃 Shirley Temple 一樣的藍眼睛,她相信只要有這樣的藍眼睛,世界就會 變得很不一樣。而且只要她不要像現在這樣又小又黑,大家就會疼愛

(24)

她,她現在的模樣連她的母親也厭棄她。但 Claudia 自己卻憎恨 Shirley Temple 這個洋娃娃,她認為大人居然用這樣的玩具來哄騙小孩,甚至 是哄騙非洲美裔的小孩,卻從來沒有人問過她到底要的是什麼,只是塞 給她一個洋娃娃要她乖乖聽話(Greene, 2001: 127)。透過後設敘述,

我們更能明白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意涵,Greene 表示有很多的孩子是非 常渴望擁有藍色的眼睛(Greene, 1995: 123),金髮碧眼成為唯一的審 美標準,這樣的現象說明什麼?「藍色的眼睛」隱含著什麼意義?

Greene 認為想像力也可能被當權者扭曲,而堅持什麼是美和好的標 準(Greene, 2001: 127)。所以我們的想像力不該隨大眾起舞,而該具 有批判性,能辨別社會所設定的標準真的是正確無誤的嗎?美只有唯一 的標準嗎?當我們想像一個非洲裔或亞裔的女孩,卻渴望擁有一雙藍眼 睛時,便可以明白美的價值正受到白人思想的影響而扭曲,這些非白人 因外貌不同於白人,而失去對自我的認同,不但無法喜愛自己,更希望 能變成別人,這是非常遺憾的。

透過文學藝術,我們明白無知的渴望是不值得的,藉由故事我們覺 知到有些既定的認知是該被破除,我們的經驗在藝術作品與想像力的合 作下更為開展,正如 Greene 所言我們可能突然感覺到一個前所未有的 新開始,並朝向所有的可能前進(Greene, 1995: 123)。

參、藉專注求領會

在我們和藝術品邂逅時,可能會因為我們對作品的背景一無所知,

而無法產生共鳴。Greene 認為對藝術的投入,最能釋放學生的想像力,

但是這種能力不會自動地呈現。我們常常可以在博物館裡,看到觀光客 匆匆的流覽過藝術品,沒有停留在作品前思考或和作品對話,也沒有解 說員為他們說明,他們只是看看畫作的名稱就離開,或只看他們聽過的 藝術家的作品(Greene, 1995: 125)。而這樣的觀賞過程,並不是和藝

(25)

術的邂逅,只能算是和「藝術品擦身而過」,沒有反省思考和對話,等 於開門而未見山。

Greene 指出,就像有人看芭蕾舞劇只在看故事情節,而不是欣賞優 美的動作或聆聽迷人的音樂,他們等著看「天鵝湖」裡的白天鵝什麼時 候會變回人形,「吉賽兒」裡的 Giselle 什麼時候會發瘋,「睡美人」

什麼時候會醒來(Greene, 2003: 38)。

Greene 認為單單只是觀看藝術品或是表演,並不能構成美感經驗,

而這樣的過程也不能改變生命。因為要擁有美感經驗,必需有意識的參 與藝術品,只有帶著意識和作品互動,我們才能釋放能量,並注意到什 麼是戲劇、詩作和音樂所要呈現的意義(Greene, 1995: 125)。只是,

我們該帶著什麼樣的意識?不是醒著就有意識?又是什麼樣的能量,才 能幫助我們進到作品中去注意該被注意的細節?

Greene 說明,在和藝術品邂逅時,只是知道藝術品相關的背景知識 是不足夠的,我們必須建構一個想像的世界,甚至帶著情感和認知進入 這樣一個世界(Greene, 1995: 125)。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意識」不 但包含對背景知識的瞭解,還包括帶著認知情感,透過想像力,進而和 藝術品互動。在「有意識的參與」下,我們被領進一個不只限於表面的 藝術世界裡,如此產生的能量才能讓我們真正地觀賞和聆聽,並注意到 該注意的地方。

Greene 認為要達到「有意識的參與」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需要有意 識的專注於藝術品,再透過想像力解放自己才能明白藝術品的意義

(Greene, 1995: 125)。專注並不容易,進而瞭解藝術的意義更不簡單。

Greene 指出專注包含了留意藝術品的形狀、圖樣、聲音、節奏、輪廓和 線條(Greene, 1995: 125),對於我們需要專注的細節,還可以一一再 列舉出來。總之,在對藝術品有意識的專注之下,其意義才是我們要領 會的。

(26)

對 Greene 而言,美感的產生不是只將重點放在對藝術的形式知覺 和理解,而應該直接和藝術品的邂逅,達到杜威所說的「豐富和自由的 意義」。Greene 例舉杜威在其著作《經驗與自然》裡所說的話:「意義 的領域比真假的領域更大,更重要也更豐富。」(Greene, 2001: 67)

由此,我們明白在有意識的專注下,透過釋放想像力,便可以領會 意義。正是我們有意識的專注,讓我們留意樂曲裡的樂句,並使其產生 具體的意義(Greene, 2001: 67)。意義的領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意 義」讓淺窄的視野變得寬濶,讓黑白的獨語變成彩色的對話,使我們的 生命更富饒,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活潑,日子變得多采多姿。

肆、由超越尋開創

透過與藝術品的邂逅,我們理解了,覺醒了,還領會了意義,但最 終的目的是要超越藝術去開創新的可能性。這樣積極主動的態度,才是 透過藝術品發展想像力的終極目標。只有不斷的創新,生活才會愈過愈 精采!

Greene 以 Albert Camus(1913-1960)的「瘟疫」(The Plague)為 例說明,當我們對客觀的「事實」(the fact)產生影像時,即是具體化 我們的經驗,但這樣的過程反而會使我們拒絕再評估或再改變既有的經 驗,無法釋放想像力(Greene, 1995: 126)。因此,我們要學習超越藝 術,和超越現況,因為只有超越才有開創新的可能性。

黑死病入侵 Oran 城於是導致封城,在這座被孤立隔離的城市中,

人們被禁止離去,回來的人被禁止再離開,意外來到這個城市的人也被 限制停留在這裏。這樣的情況使得居民陷入無助之中,甚至自暴自棄,

終於這瘟疫像無法改變無法治癒的絕症一般,使得全鎮陷入絕望的深 淵。這時醫生 Rieux 仍在與瘟疫奮戰,因為這是他的工作,他責無旁貸。

但在目睹了這樣的災情之後,他開始思考自己在做什麼?他反思自己治

(27)

病的行為,並且明白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他該做的不是接受疫病,否定 命運,如果這麼做便等於和疫病同謀了。這時,醫生 Rieux 遇到了對官 僚處理疫情不滿意的小市民 Tarrou,他自告奮勇冒著生命威脅組成了衛 生隊幫助得到黑死病的患者。最後,Oran 城終於從黑死病的威脅中解 放出來。醫生 Rieux 說:「跟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邪惡一樣,黑死病幫助 人提昇到比自己還高的地位!(卡繆,1969)」

Greene 認為 Camus 的小說將「黑死病」當做一個具體化的隱喻,

這個疫病打倒了大部份的人,卻也讓一些人看到「超越」的重要性。例 如小市民 Tarrou,Greene 覺得他嘗試著做一個「不需要上帝的聖人」,

他有智慧和想像力,並促成大家思考道德上的問題,他說:「健康、正 直、潔淨,是人類意志的產物。」Greene 認為 Tarrou 意謂著我們有機 會去選擇當個正直且關懷道德的人(Greene, 1995: 127)。

在小說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的人囿於現況,選擇妥協,這就是藝術 要打破的迷思。我們被自己的經驗限制了,被艱苦的現況打敗了,我們 不願意再創新改革,不願意再突破重圍,就是這樣的停滯和怯懦將我們 留在原地無法進步。

透過 Camus 的小說,我們明白了超越的可貴,每個人在面對苦難 時都有選擇,要選擇被擊敗或奮勇抵抗,都是個人的決定,但是透過想 像力的運用和理解,我們可以擺脫固有的想法和僵化的規則,超越現狀 或超越藝術品所要給予的啟示,我們看到了新的方向,看到了新的可能 性,就像醫生 Rieux 說:「黑死病幫助人提昇到比自己還高的地位。」

我們的想像力馳騁超越,於是我們有了勇氣和智慧,願意為人類共同的 將來盡一份心力。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1999) Resiliency in Action) ,我們 對組員在強化活動中有高 的期望,期望他們能為學校 作出貢獻,同時亦希望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