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翻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翻譯 "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翻譯

第一節 教學研究類與語言學習類

為了因應市場的大量需求,目前台灣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出版物 多如過江之鯽。範圍從增進老師的教學技巧到指導學生聽說讀寫各項 技能的參考書,形式從報紙、週刊到月刊等,包羅萬象,令人目不暇 給。這些出版物當中,有許多都包含大量的翻譯篇幅,其中有些採取 中英對照的形式編排,有些則有大量的例句翻譯,還有一些則全書由 原文翻譯而成。這些涉及大量翻譯的英語教學書籍,由於譯者的來源 不同,鎖定的讀者群各異,所以翻譯的品質也呈現極大的差異。

筆者將英語教學類的書籍粗分為教學研究類與語言學習類兩 種。顧名思義,教學研究類書籍就是內容以英語教學研究為導向,介 紹教學理論或技巧的書籍,主要讀者群為英語師資培訓人員、研究人 員、英語教師或有志從事英語教學工作者。例如 Michael Lewis 與 Jimmie Hill 原著,洪素華翻譯的《實用英語教學技巧》(2001)、Caleb Gattegno 原著,楊郁文翻譯的《默示教學法入門》(1998)、Shirley L.

Strykerm 原著,黃小波翻譯的《英語教學新法》(1974)等,都是教學 研究類的翻譯書籍。筆者所譯之《英語教學法大全》也屬於這類書籍。

語言學習類書籍內容則以教授英文、強化讀者之英語能力為考

(2)

量,主要讀者群為學生或有意學習英語之人士。例如鍾愛德所著之《中 國成語, 英文怎麼說》(2001)、Andrew E. Bennett 原著,郭嚴淨翻譯的

《口語什麼都有》(2000) 、Patricia T. O’Conner 原著,彭仲妤翻譯之

《慘哉我也 : 英文文法輕鬆學》等,就屬於語言學習類書籍。

第二節 不同類別之翻譯策略

譯壇裡直譯與意譯的討論,由來已久。所謂直譯,就是以趨近原 文為最高原則,盡可能用原文的方式表達,並且在語序上也盡量配合 原文,不做大幅度更動的翻譯方式。另一方面,意譯則是以譯入語的 文化與表達方式為主要考量,可能大幅更動原文語序、刪增字詞,並 偏向選用譯入語人士慣用之詞語的翻譯方式。

舉例來說,“He is as rich as a king.” 可譯為「他富有得像一位國 王一樣」 ,也可譯為「他富甲一方」 。前者的比喻由原文直接轉換,後 者則以中文常用的表達方式來取代原文的意象,但是同樣譯出「極為 富有」的概念。相較之下,前者的直譯程度較高。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happy boy.” 可譯為「這是一個關於一個快 樂男孩的故事」,也可譯為「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快樂的少年」或者

「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快樂的少年」。第一種譯法的語序與原文

幾乎相符,原文的兩個冠詞 a,都隨原文譯出,第二種則省去原文其

(3)

中的一個冠詞,並將介系詞 about(關於)轉換為中文的動詞「講的 是」 ,第三種譯法將句中的主詞「故事」轉移成「主人翁」 ,一樣譯出 快樂少年為故事主題的概念。三者相較之下,第一種譯法的直譯程度 較高。

劉靖之(1996)指出,中國的翻譯理論從「信、達、雅」開始,經 過字譯、句譯、直譯、硬譯、死譯和意譯,一直到神似、化境,大致 的方向始終是朝著「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形似的翻譯就是直譯程 度高的翻譯,這種翻譯型態不管在句法的使用或文化意象的轉換上,

都盡量貼近原文。有些譯者在翻譯的時候,確實會刻意採取直譯的方 式,例如,有些文學作品在字句的選用或描述方式上獨具一格,譯者 為了讓讀者體會相同或類似的美感經驗,寧願捨棄譯文的流利度而刻 意直譯,這種情況下的直譯,與譯文的品質沒有直接的關係。

然而,英語教學類的書籍不講求美感經驗,而強調訊息的傳達。

這類以溝通功能為主的書籍,在翻譯策略上,自然以讀者的理解為首 要考量,所以如果過於講求形似而大量直譯,就會使譯文的流利度減 低,並且提高讀者的閱讀阻礙。但是英語教學類書籍翻譯,卻常常有 過於講求形似的通病。

林以亮(1969)認為翻譯工作者的三大條件為:對原作的把握、對

本國文字的操縱能力、經驗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上述教學研究類與語

言學習類這兩類書籍中,前者翻譯人員的學經歷通常較為豐富,英文

(4)

的理解能力較強,再加上設定的讀者群也以教師或研究人員等語言程 度高的人士為主,所以譯文誤譯的情況較少,直譯程度也較低。

相對而言,語言學習類書籍的譯者來源廣泛,譯作品質相差甚 遠。有些出版社所委託的翻譯人員英文造詣高、譯筆流暢,但有些出 版社可能為了節省支出,隨便找工讀生翻譯,以致於譯文錯誤百出。

再者,語言學習類書籍可能因為顧及學生學習方便,希望能讓學生清 楚比對中英文句型,進而強化其語法觀念、增進學習成效,所以一般 的直譯程度都較教學研究類的書籍為高。在語言學習類的書籍當中,

又以目標讀者語言程度較低者的直譯程度較高。可以圖示說明如下:

也就是說,語言學習類的書籍譯者,或許是為了學生比對方便,

也或許是本身語言能力較低,不敢作大幅度的語序更動或用字調整,

因此在直譯程度上一般較教學研究類為高。

譯者/讀者之語文能力

高 低

直 譯 程 度

(5)

第三節 常見問題

雖然教學研究類的書籍整體而言的直譯程度較低而翻譯品質較 高,但是仍然可以從中發現一些翻譯的錯誤或過於直譯的情形,例如 有些書籍的專有名詞或用語,前後翻譯不一致,例如默示教學法的常 用教具 rod,在同一本書中就出現「木條」、「積木」、「棍棒」等的不 同譯法,可能造成讀者的混淆。另外,部分教學研究類書籍的翻譯仍 嫌過於直譯,例如將 review corner 譯為「複習角」,不符合中文的表 達方式,應可改譯為「複習小站」或「複習園地」。另外,部分書籍 會將“flashcard”一字照字面譯為「閃示卡」,但是 flashcard 只是一面 印有圖片,另一面印有單字或片語的教學卡片,並沒有閃示的功能,

所以應該可以譯為「字卡」或「教學卡」。這些雖然是教學研究類書 籍翻譯所出現的不妥之處,可是通常只是個別的問題,並不是這類書 籍共通的現象。

另一方面,語言學習類的書籍出版量大、種類繁多,翻譯需求量 大,譯者眾多而良莠不齊。這些書籍當中又不少是以月刊的形式出 版,時效性強、翻譯時間相對較為緊迫。再者,部分書籍設定的讀者 群語言能力較低,所以直譯程度也就相對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這類書籍就出現一些共同的翻譯問題,其中以直

譯過度而導致的誤譯與死譯最為普遍,現在分述於下。各英文句子與

(6)

後面括弧中的譯文,皆取自近五年內出版之書籍。

一、誤譯

1. Let’s go to the movies, shall we? (讓我們去看電影,好嗎?)

2. I have finished reading two books so far this week.

(到這禮拜為止,我已讀了兩本書。)

3. He is not to my taste. (他不投我所好。)

4. The homework was assigned by the teacher.

(這些家庭作業是老師佈置的。)

5. (1)The online polling was conducted this past spring by Biznews, a leading China-based business magazine. (2)Were the yearnings of those polled to translate into reality, the cross-Strait flow of capital would turn into a two-way street. (3)At present, most investments of that nature have gone solely in the direction of China. (4)Unofficial estimates set Taiwanese investment in the mainland at some US$70 billion. (5)Taipei first cleared the way for bilateral trade in 1987, thereby reversing a decades-old ban on such exchanges.

((1)這項線上調查是在今年春季,由一本針對中國商業為主的雜誌

Biznews 所設計。 (3)近來台商紛紛出走大陸,而照估計,(4)台灣在 大陸的資本有約七百億美元。 (5)早先在 1987 年,台北市否決了兩 岸雙向交易的提案,且隨後在兩岸生意往來之間設下重重限制與規 定。)

1

例一 “Let’s go to the movies, shall we?”譯為「讓我們去看電影,

好嗎?」,明顯是誤譯的例子。譯者看到 “let’s”,就自動轉換為「讓 我們」,但是中文說「讓我們」的意思是請求對方的同意,好讓自己

1為了方便比較原文與譯文,本段落各句標號為筆者所加。

(7)

得以從事某項行為。譯文所表達的英文句子應該是 “Let us go to the

movies, will you?”才對。

例二 “I have finished reading two books so far this week.”,使用的 是現在完成進行式的句型,意思是說到目前為止,我在「本週內」已 經讀完了兩本書。讀了兩本書所耗費的準確時間並不清楚,但確定是 在一週內完成的一個事件。原本的譯文「到這禮拜為止,我已讀了兩 本書」,意思是讀了兩本書是在本週之前完成的動作,兩者的語意顯 然有出入。

例三 “He is not to my taste.” 使用了一個片語 “to one’s taste”。這 個片語多半用於某食物適合某人的口味,但是如果用在人身上,則表 示欣賞或認同某人之意,所以原文的意思比較趨近 “He is not my

type.”,可譯為「他不是我喜歡的那一型」 ,而非「他不投我所好」 。 例四 “The homework was assigned by the teacher.”,譯為「這些家 庭作業是老師佈置的」 , 「佈置」一詞顯然是離譜的誤譯。姑且不論譯 者沒有弄懂 “assign”一字的意思,譯為中文時也應該發覺「佈置」與

「作業」不合邏輯且無法連用。

例五是從英語教學雜誌上摘錄下來的段落,整段都出現誤譯的問 題。主要的問題大概有三:

1. 漏譯

原文共有五個句子,譯者譯為中文時卻將第二句省去不譯。

(8)

2. 語意轉換差距過大

“most investments of that nature have gone solely in the direction of China.”譯為「近來台商紛紛出走大陸」 ,兩者語意雖有重疊之 處,但彼此差異卻相當大。原文的重點在於「這種性質的投資」

(most investments of that nature),譯文的重點卻放在「台商」 。台 商出走大陸並不等同於資金流向大陸。另外,譯文的說法乍看之 下,容易讓讀者覺得台灣出現移民潮,台商都移民到大陸去了,

而且「出走」二字隱含在台商在台灣受到壓迫或限制,憤而「出 走」的感覺,這顯然不是原文的意思。

3. 誤解原文

“Taipei first cleared the way for bilateral trade in 1987, thereby reversing a decades-old ban on such exchanges.”譯文譯為「早先在 1987 年,台北市否決了兩岸雙向交易的提案,且隨後在兩岸生意 往來之間設下重重限制與規定」,可見譯者認為台北不同意雙邊 貿易。可是從原文的三個畫線處(筆者所加),從一開始的「開 放門戶」(cleared the way),到「解除禁令」(reversing…ban),都 可以推斷,原文其實表達的是台北早就同意雙邊貿易了。

二、死譯

陳獻忠(2000)指出,人工翻譯的問題可以歸類為四種:理解出問 題、表達不出來、原文的干擾、原文的美學層面等。譯者理解出問題,

就會造成上述的誤譯情形;而表達問題與原文干擾的部分,就是造成

(9)

死譯的主要原因。以下試舉數例有死譯問題的譯文:

1. That will be fine. (那將會很好。)

2. She is paid by the minute. (她是按分鐘被付款。)

3. He is such a good boy that everybody likes him.

(他是位如此好的少年,以致於大家都喜歡他。)

4. I eat bread and milk for breakfast. (我吃麵包和牛奶當早餐。)

5. Tickets to important games are not easily bought.

(重要比賽的入場券不是輕易可以買的。)

例一 “That will be fine.”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

A: Do you have any plastic bags? (請問有塑膠袋嗎?)

B: I am sorry, sir. We only have paper bags left.

(抱歉,現在只剩下紙袋。)

A: That will be fine. Please give me two.

(不要緊,請給我兩個。)

在上述情況中,A 原先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但是 B 提出另一個 選擇為 A 所接受,這時候 A 就可以說 “That will be fine.”來表示同意

B 的建議,所以這句話可譯為「不要緊」 、 「沒關係」 、 「也可以」等。

譯者將“That will be fine.”譯為「那將會很好」,這完全是照著字面逐

字翻譯的結果。譯者沒有仔細思考使用這句話的情境,所以才會造成

誤譯。要表達「那將會很好」這句話,英文應該是“It will be fine.”。

(10)

例如有人為了家庭問題煩惱不已,另一人為了安慰他,就可以說這句 話。即使是要翻譯 “It will be fine.”這句話,中文也大可以講「沒事 的」 、 「一切都會過去的」 ,甚至「別窮操心了」 ,不需要譯為「那將會 很好」 。

例二 “She is paid by the minute.”中文譯為「她是按分鐘被付 款」,這就是中英翻譯中經常出現的被動語態轉換問題。遇到英文的 被動語態時,譯者可以轉換為主動語態表達,可以換其他的方式說,

也可以改用中文現有的被動語態來表達,下下之策就是原封不動,硬 套上一個「被」字,將原文直接死譯成中文。本句可以改譯為「她是 按分支薪的」 、 「她的薪水是按分給付的」等,就可以避去被動語態的 問題。

例三 “He is such a good boy that everybody likes him.”譯為「他是 位如此好的少年,以致於大家都喜歡他」,問題同樣出在譯者用

“such…that”這個片語一貫的譯法來處理這個句子。可是譯者忽略了 一點,中文裡「如何如何…以致於」,通常用來表達負面的語意,例 如「他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以致於自己的女兒都不敢跟他說話」 、 「他 年輕時花錢如流水,以致於老的時候口袋空空」、「他們太久沒有見 面,以致於見了面卻無話可說」等等,很少用來表達正面的意思。原 文可改譯為「他是一個好孩子,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 「他是個好孩子,

所以人緣很好」等。

(11)

例四 “I eat bread and milk for breakfast.” 譯為「我吃麵包和牛奶 當早餐」,完全按照英文的語序翻譯,譯文卻不合中文語法,應改為

「我早餐吃麵包和牛奶」 。

例五 “Tickets to important games are not easily bought.”譯為「重要 比賽的入場券不是輕易可以買的」,不但拗口,中文表達也讓人覺得 不知所云,可改為「重要比賽的入場券不容易購得」 。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公式化的翻譯,這些翻譯的譯者,或許認為 譯出語的每一個詞在譯入語中都有相應的詞,每一種語法結構都有對 應的語法結構,這是翻譯的迷思(劉殿爵,1991),譯者應該設法破 除。

第四節 可能之解決方法

許多人認為翻譯十分主觀,沒有一定的好壞標準。威爾斯也指 出,絕對的對等只是空想,譯者只能追求約略的對等(范文美,2000) 。 翻譯也許沒有絕對的對等或客觀的好壞之分,但卻絕對有公正的對錯 之別。譯文再如何搬動原文,也不應該更動原文的意思。錯誤的翻譯 絕對不是好翻譯。

誤譯是翻譯的大忌,特別是英語教學翻譯書籍中的語言學習類。

這類書籍的讀者通常極度依賴翻譯,但又缺乏足夠的語言能力來判別

(12)

譯文的正確與否。所以譯者誤譯的後果,就是造成讀者吸收不正確的 語文知識,甚而影響其語言能力。

誤譯最明顯的後果就是影響讀者,使其依據錯誤的譯文再造出錯 誤的句子。例如 “find”這個英文字是「找到」或「發現」的意思,但 許多譯者都誤譯為「找」。所以不少台灣學生在做翻譯練習時,看到

「他正在找工作」這個句子,就毫不考慮地譯為 “He is finding a job.”

(他正在「找到」工作),完全沒有注意到 find(找到)這個字,在 句中使用現在進形式並不合邏輯。

語言學習類書籍誤譯的後果影響重大,譯者不可不慎。下筆翻譯 前,譯者應先略讀全文,瞭解主旨後,進而觀察文章是否有語氣轉折 之處。譯者若忽略了文章的轉折之處,就容易弄錯文章旨意,造成譯 文立場與原文不符,或者譯文前後說法不一,讓讀者看得一頭霧水。

清楚文章的大意與作者的立場之後,譯者應細讀文章的各句。如 果遇到生難字詞或者一字多義的時候,則應立刻翻閱參考書,務求瞭 解字詞用在該句中的含意。要不然像是 Asian pop(亞洲流行樂) ,硬 是譯成亞洲汽水,輕則貽笑大方,重則誤人子弟。

譯完全文之後,譯者仔細比對原文與譯文是否有出入,才不會出

現前文例子整句漏譯的情形。隨後譯者更應就全篇細節部分再詳細檢

查。例如像 Sandy 或 Alex 等人名都是男女性共用的名字,一不小心

就容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造成性別判斷錯誤,連帶誤譯後面的句

(13)

子。再者,數字也是容易誤譯的部分,像是英文的 billion(十億),

就常有譯者誤譯為一億。

另外,在死譯或表達問題的部分,語言學習類的譯者經常因為希 望學生可以清楚比對中英文的語句,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不敢做太大的 更動,深怕譯文一動,學生就會誤解英文字詞的意思。但是這種作法 久而久之,卻造成學生過度依賴直譯,語言敏銳度下降。

學生依賴翻譯的程度,可以從筆者一位在中學任教的朋友身上得 到應證。她指出,學校在出考卷的翻譯題時,都必須字斟句酌,深怕 一不小心就會「誤導」學生。例如,如果想要學生回答時寫出 “A

student is studying English.” 這個句子,中文題目就一定要寫成「一個 學生現在正在研讀英文」。如果稍微改成通順一些的中文,在句首多 加一個「有」字,變成「有一個學生現在正在研讀英文」,學生答題 時立刻會寫出 “There is a student is studying English.” 這樣的句子 來 , 程 度 再 差 一 些 的 學 生 就 直 接 寫 “Have a student studying

English.”。另外,題目裡的「現在正在」四個字,一個字都不能少,

因為只要有一些變動,學生答題時就不知道要用現在進行式。再者,

“study” 這個英文單字非得翻譯為「研讀」不可,因為翻譯為「讀」 ,

學 生 就 會 寫 “read English” ; 翻 譯 為 「 看 」, 學 生 就 寫 “look at

English”;翻譯為「學」 ,學生就會寫 “learn English”,這種「牽一髮

而動全身」的窘境,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14)

上面這個故事可能道出了許多老師或譯者的心聲。他們或許知道 自己有些翻譯相當拗口,可是又礙於學生已經習慣某些字詞的相對翻 譯,所以不便再重視譯文的流利度且另創新譯法。

譯者的出發點或許沒有錯,直譯確實對於學生比對英漢詞語有一 定程度的幫助。然而,如果讓學生過度依賴直譯的翻譯方式,後果卻 十分嚴重。 第一,學生的語言判斷能力勢必減弱。正如上述考試翻 譯的例子一樣,學生看到直譯程度較低的中文翻譯,就沒有辦法轉換 成正確的英文句子,即使看到 “Have a student studying English.” 這種 文法錯誤的句子,也不知道錯在哪裡。

第二,學生的語言調適能力降低。學生習慣中英對照的直譯式翻 譯之後,遇到中文語言的說法稍有變化,或者遇到不同的說法,就會 認為是沒有學過的句法,無法從學過的英文字詞中轉換造出意思相仿 的句子。例如,學生看到「當他走進教室的時候,學生正在彼此交談」

這個句子,可以翻譯為 “When he walked into the classroom, students were talking to each other.”,但是看到「狂風暴雨之際,他躺在床上

哭泣不已」這個句子,就立刻大搖其頭,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將這個 句子翻譯成英文,但是事實上這個句子的句型,和第一個句子的句型 十分相似,可以用最簡單的英文譯為 “When the storm hit, he was crying on his bed.”。雖然這不是最好的譯法,但卻也沒有語法錯誤,

絕對不像學生想的那樣,是完全沒有學過、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翻譯

(15)

題目。

第三,學生的中文逐漸歐化。學生中文程度的下降,是近年來許 多人士關切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因很多,包括學生閱讀的書 籍,逐漸由文字為主轉移到以圖片為主,以及網路語言的使用,與學 生閱讀的翻譯書籍比重提高等。除此之外,學生在學習英文的過程 中,大量受到語言學習類書籍與英文老師的直譯強化,這也是進一步 加速學生中文歐化的重要原因。

筆者曾聽友人談起,他中學時代有一次上英文課的時候,老師問 大家 “The ticket is sold out.”是什麼意思,他舉手回答「票賣完了」,

老師竟問說: 「你的『被』到哪裡去了?」

筆者自己也曾聽朋友說出「這是個很長的故事」(It’s a long

story.)、 「這個孩子比較老」(This kid is older.)等英式中文。如果老師 沒有適時指正,反倒不斷強化學生歐化的中文,恐怕學生的中文能力 只會愈來愈差。

譯者在翻譯語言學習類書籍時要避免誤譯、死譯的問題,除了必 須謹慎小心、不須過度遷就原文之外,還有一些方法,或許可以在幫 助學生英漢比對的同時,避免造成學生的語言判斷力與適應力降低。

第一,字詞可加註一種以上常用的中文意思。例如 cry(哭泣、

大叫) 、or(或、否則)、so(所以、因此)等,讓學生知道並不是一

個英文字,就對應一個特定的中文字詞,有些英文字有相當多的中文

(16)

意思,有些則沒有對應的中文字詞。

第二,部分句子的字詞加註詞性。例如 through 一字的中文意思 為「穿過」,如果只看中文,學生非常容易將這個字當作動詞用,而 造出 “He through the garden.”這種句子,但是如果加註 through 的詞 性,學生就會知道 through 一字不能當動詞單獨使用。加註詞性不限 於單字註解,部分句子與翻譯也可以加註詞性,以強化學生句構觀 念,並認識英漢句構的差異。

第三,同一個句型可以有多樣的翻譯方式。試舉“study hard”的三 個例句如下:

1. The students study hard.

2. His mother encouraged him to study hard.

3. If I don’t study hard, I won’t pass the exam.

同樣是 “study hard”,每一句的譯文卻都可以稍做調整,例一可 譯為「學生們 孜孜不倦 」 ,例二可譯為「他的母親鼓勵他要 勤勉向學 」 , 例三可譯為「如果我不 用功讀書 ,考試就會不及格」。譯文增加變化 之後,學生看到學過的句型有不同的翻譯,就不會一口咬定是從未學 過的句型了。

第五節 結語

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書籍種類繁多,尤以語言學習類的書籍為

(17)

甚。語言學習類書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了

達到這個目標,這類書籍的譯者經常透過固定的對應字詞,來強化學

生對單字與片語的記憶。部分譯者則希望藉由直譯原文,方便學生比

對,促進學生熟悉英文句法。這種作法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造成學生

過度依賴譯文,並連帶造成他們的語文判斷力與調適力降低,中文也

出現歐化現象。這雖非譯者原意,但因為語言學習類書籍翻譯影響重

大,譯者用字遣詞實在不可不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7 唐.玄奘(譯),《大正藏》冊 7,頁 1067 下。英文譯本可參見:Edward Conze, “The Questions of Suvikrāntavikrāmin,” Perfect Wisdom: the short Prajñāpāramitā

2.1.1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SIC組譯器 組譯器 組譯器

以下 Java 程式執行完後,輸出結果為何?(A)無法編譯,因為 Rectangle 類別不能同時 extends 一個類別且 implemets 一個介面(B)無法編譯,因為 Shapes 類別沒有

透過線上繳交作業,省時、環保。亦 能透過線上觀看作業批改結果,增進 英文寫作及翻譯能力。.. 第一次進入時,請先 註冊.. 點選

考試科目(編號):日文閱讀與翻譯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同等級指 曾擔任手 語翻譯員 命題委員 暨評審委 員者或取 得手語翻 譯技術士 監評資格 人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