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文化差異與創造力發展之研究-以台中市國小 學童為例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Creativity

Development:A Cas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系 所 別 : 企 業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 M 1 0 0 1 9 0 3 5 王 怜 雅 指 導 教 授 : 李 愷 莉 博 士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文化背景差異下,家長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創造力之關係。

本研究獲得的結果如下:

1.「本國家庭」的學童在創造力平均分數最高,「外籍」次之,「原住民」創造力平均 分數上表現最低。

2.在文化背景差異下,本國學童在 流暢性、獨創性、精密性、標題性和開放性之表現 較為外籍與原住民家庭學童佳。

3.在文化背景差異下,不同國籍與族群之學童在創造力有顯著差異;家庭父母親的年 齡愈高,學童創造力表現愈佳;家庭所使用國語+英文為溝通的語言,學童創造力 表現愈佳;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在「專科」以上,學童創造力表現較佳;父母親職業 階層較高者,學童創造力表現較佳。

4.高社經地位的家庭其學童創造力表現具有顯著影響。

5.文化參與、文化培育、教育資源、教養方式等四種文化資本,對創造力與創造力五 種特質因素均達顯著性,尤其高社經地位家庭,能提供較多的文化資本,對本籍配 偶子女而言,本國家庭比外籍配偶與原住民家庭得到更多的文化資本,其學童創造 力表現較佳。

6.在文化差異背景下,不同的國籍與族群會透過文化資本的中介變項,對創造力表現 具有顯著差異性,尤其本國家庭在文化資本四種構面顯著高於外籍、原住民家庭。

關鍵字:文化差異;創造力;國小學童

(3)

ABSTRACT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economic status, culture capital, and creativity of the parents under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backgrou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Students of “domestic family” have the highest average points in creativity, followed by “foreign family” and those from “aboriginal family” have the lowest points. (2)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background, domestic students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foreign students and aboriginal students in affluent, originality, precise, headline, and openness. (3)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background,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groups have prominent differences in creativity;

The higher ages of parents, the higher is creativity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families using Chinese and English as communicative languages, have higher creativity performance of the parents whose education degree are higher than “junior college.”show the higher is creativity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parents with higher rank in work field, the higher is creativity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4) Students from families with high social-economical status have prominent influences on their creativity.

(5) Culture participation, culture cultiv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arenting styles have prominent influence on creativity and the five qualities of creativity, especially the high social-status family can provide more culture capitals. For the children of domestic spouses, they have better creativity because they can get more culture capitals than the foreign spouses and aboriginal families. (6) With culture differences, people from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groups have prominent influence on creativity through the mean variable of culture capital, especially the domestic families is more prominent than foreign and aboriginal families in four kinds of culture capitals.

Key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Creativity;Elementary School

(4)

誌 謝 辭

猶記剛上第一堂課時,我都不認識班上同學,感覺自己是班上最孤獨的那位,對 同學也感到很陌生,但是經過了這兩年來的相處與學習,我們已成為關係密切的好朋 友,以身為大甲班為榮。

在研究所這一年的日子,寫論文和去新竹上課,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攻讀碩 士學位期間,有幸能接觸到許多貴人和好朋友,關心、砥礪、陪伴與包容的陪我度過 這忙碌的一年。首先最想要感謝的就是指導過我的李堯賢與孔秀琴老師,在寫論文的 期間,老師願意指導我這駑鈍的學生,雖然常帶給老師許多麻煩,但老師總是能耐著 性子繼續的與我們討論,用心給的建議,竭盡所能的幫助,總讓我感動不已,能夠當 老師的學生我感到非常的幸福,謹此向恩師致上萬份謝忱。

碩士班期間,謝謝這一年來共乘的夥伴同學,往返台中、新竹 1 小時的車程裡,

笑聲和歡樂洋溢國道一號、國道三號高速公路上,讓我的研究所生活充滿愉快又難忘 的美好回憶。也謝謝我的同事惠靜、心怡、俞伶、淑茹、君穎的支持與包容,讓你們 幫我許多的忙,麻煩你們許多。

『在耀眼的背後,何其艱辛,何其忍耐,何其苦?』這是辛苦但卻也是收穫滿滿 的一年。這一路,最需要感謝的就是我的父母、弟弟、妹妹,謝謝他們的支持,讓我 有勇氣追求每個有可能的希望,讓我無後顧之憂的朝夢想之路前進!以及叔叔、嬸嬸 和黃秋標的包容與體諒,有你們的ㄧ路相伴相隨,讓我順利的完成學業,謝謝我摯愛 的家人與朋友們,願與我最親愛的家人與朋友一同分享所有的幸福與喜悅,謝謝你 們,有你們真好!

王怜雅 謹誌

中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5)

目 錄

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辭... iii

目錄………...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5

第五節 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文化差異………...7

第二節 創造力理論與相關研究………...….………..…10

第三節 文化資本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14

第四節 家庭社經地位意涵與相關研究………...……...……....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19

第二節 研究假設………...…...……20

第三節 研究樣本………..……21

第四節 問卷設計………..……2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2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23

(6)

第一節 研究變項的敘述統計………...…23

第二節 家庭社經地位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情形…………...……...……27

第三節 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情形………...………...…35

第四節 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創造力各變項間之相關分析描述………...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5

第一節 結論………….……….…………55

第二節 建議………...…...…57

參考文獻 .………...…..……...…59

附錄 A ………..….………….….….…66

附錄 B ………..……..…..71

附錄 C………..………..…..72

(7)

表目錄

表 1 文化定義彙編…...……….…...….7

表 2 創造力的定義…...………..…....10

表 3 研究資料樣本統計表…...……….…..…...24

表 4 文化差異學童之整體創造力指數之概況…...………..…....26

表 5 文化差異學童在創造力各度現況摘要…...………...…………..……...27

表 6 變異數同質檢定………....………...………..……....28

表 7 檢定統計量………...…...……...………28

表 8 「父母親年齡」之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異數分析表………..……...29

表 9 「語言溝通」之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異數分析表…………...……….30

表 10 「父親教育程度」與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異數分析表…………...…………...31

表 11 「母親教育程度」與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異數分析表…………...………...31

表 12 「父親職業」與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數分析表…………...…………..……...33

表 13 「母親職業」與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異數分析表………...………....33

表 14 「居住時間」與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異數分析表………...………...33

表 15 「宗教信仰」與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異數分析表………...….…...…………....34

表 16 「價值觀」與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異數分析表………...…...……….………..35

表 17 創造力整體表現與文化資本之積差相關分析表………...……...….…...36

表 18 文化資本對流暢面向之迴歸分析表………...…...……….………....37

表 19 文化資本對獨創性面向之迴歸分析表………...…...……….…....37

表 20 文化資本對精密性面向之迴歸分析表………...…...……….…....38

表 21 文化資本對標題面向之迴歸分析表………...…...………...39

表 22 文化資本對開放面向之迴歸分析表………...…...……….…....39

表 23 國籍與族群與文化資本變異數分析表………...………...41

表 24 國籍與族群、文化資本對創造力指數之迴歸分析表………...……...42

(8)

表 25 語言溝通對教養方式變異數分析表………...……….…..…..43

表 26 語言溝通與教養方式對創造力指數之迴歸分析表………...………..…...44

表 27 父親教育程度對文化資本變異數分析表………...………...45

表 28 母親教育程度對文化資本變異數分析表………...………...46

表 29 父親職業類別對文化資本變異數分析表………...………...48

表 30 母親職業類別對文化資本變異數分析表………...………...…49

表 31 父母親年齡對文化資本變異數分析表………...………...50

表 32 父母親年齡與教養方式對創造力指數之迴歸分析表……...………….…51

表 33 居住時間對文化資本變異數分析表……...………...52

表 34 家庭價值觀對文化資本變異數分析表…...………….…52

表 35 宗教信仰對文化資本變異數分析表…...………...53

(9)

圖目錄

圖 1 92-99 學年度原住民與新住民就讀國民中小學人數調查概況……...…………2 圖 2 研究流程圖…...………6 圖 3 研究架構圖…...………..…19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為了清楚陳述主題,將緒論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 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第四節則為研究流程與架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面臨全球化思潮與社會變遷的影響之下,世界各國已然呈現多元族群與多元國 籍彼此交融的新風貌。以台灣社會發展現況來看,台灣人口結構也逐漸面臨到族群異 化的現象,尤其是近幾年來,在開放觀光、跨國婚姻的盛行下,台灣已經領受到一波 波的外國國民移民潮,這些移民潮中的外籍配偶不但改變了台灣傳統的家庭結構,新 住民也儼然成為台灣社會人口結構中的新群體(陳碧容,2004)。因此,有關新移民及 其子女的社會議題逐漸受到官方與民間的關注。

近年來,有許多相關的研究與調查在探討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情況(柯乃文,

2006;黃立婷,2006),有些是探討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黃雅芳,2005;蘇玉慧,

2006) 。但是,大多數研究文獻的焦點都集中於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討學業成就,並 指出文化資本較豐富的家庭都有助於學業的學習,而充足的學習資源亦可影響學生的 學業成就(歐仁榮,2004;鄭燿男、陳怡靖,2000; Hofferth , Boisjoly & Duncan,1998;

Aschaffenburg, Karen & Maas,1997)。另一方面,相關的研究亦顯示,大多數異國婚姻 的家庭,因語言上和文化的隔閡,致使無法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與資源給予其子女。

另從文獻中發現,有些研究以 Bourdieu 文化資本論為角度,探討家庭社經地位 對學業成就做為研究的主題(王依慈,2005;歐仁榮,2004;Teachman ,1987;Zhou ,Moen

& Maas Tuma,1998)。研究結果指出,家庭社經地位為影響學童學業成就最重要的指 標,而非學校課程或是設備資源。這顯示家庭的社經地位與教育成就兩者關係呈現高 度的相關。因此,有關於探討影響學童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研究相當多,但以文化資 本與家庭社經地位對創造力是否具有顯著影響,國內相關的實證研究卻相對少見。

(11)

75469 76658 76465 76155 75590 73851 73135 70842

30040

46411

60258

80167

103587

129917

155326

176373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180000 200000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學年度

原住民 新住民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在文化的演進下,台灣展現的特色就是多元的歷史文化。台灣住民從最早的原住 民,後來相繼移民的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至今日的外籍配偶、大陸配偶及他 們所從出的新移民之子,彼此間的族群融合,已演化出多元族群、宗教、語言與文化。

台灣不但已有原住民文化,近幾年來也演變出包涵不同的中國漢族文化及東南亞文 化,形成多元文化的異質社會,凸顯出台灣移民社會的特徵。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統計 (www.edu.tw/statistics)指出,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在國中小的就學人數,99 年度為 17 萬 6373 人(其中就讀小學的有 14 萬 8610 人,國中的有 2 萬 7763 人),而原住民國中 小就學人數統計為 7 萬 5469 人(其中就讀小學的有 4 萬 7942 人,國中的有 2 萬 7527 人)。而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人數佔國中小學全部學生數的比率,從 92 學年度的 1.05%

增為 99 學年度的 7.23%,原住民子女人數佔國中小學全部學生數的比率從 87 學年的 2.06%增為 99 學年度的 3.09%。換句話說,每一百名國中小學生就有 7 名為大陸或外 籍配偶所生,另外其中 3 名為原住民媽媽所生。此數據顯示,台灣的國中小就學人數 高達 10.32%是由外籍學童及原住民族裔所組成,因此,這些家庭子女進入校園就讀 的現況,將會逐年的遞增,多元族裔將成為台灣未來發展的趨勢。

圖 1 92-99 學年度原住民與新住民就讀國民中小學人數調查概況

(12)

從柳秀蘭(1994)的研究發現,學生往往因為身處封閉的學習環境、文化背景、語 言、思想、特殊的家庭型態,導致創造力受到限制。Olszewski-Kubilius(2000)亦提出 兒童創造力受到社經地位和邊緣化這兩種屬性的影響,他認為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子女 因不受社會世俗的束縛,反而受到社會的支持,而造就不同於世俗主流的天賦,形成 孩童在不同領域創造力表現的差異。此外,Ogbu(1991)的文化模式理論認為,任何一 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價值,彼此並無優劣之分。為此,在哪種環境與資源下,對於 創造力的培養幫助較大,國內外理論大致上有兩種歧異的看法。反觀台灣,在多元族 群與多元國籍彼此交融下,不同背景形成的文化融合,差異的文化特性更能激發創造 力潛能的發展空間,因此,文化背景差異是否影響學童創造力表現是現今必須思考重 視的問題,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在後現代多元開放的潮流下,為培育適應未來社會挑戰的主人翁,新世紀的知識 經濟必須以「創新、創意」為核心能力,藉著創新能力才能發揮創意、運用知識,進 而創造其價值,以達到提高個人創新能力。為此,創造力的培養並不是侷限於某些人 才擁有的能力,而是人人皆具有創造力,創意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任何人身 上。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實都具有創造力的特質,只是表現的形式而有所不同。

Simonton(1999)認為創造力的產生是個人、家庭環境、社會與歷史事件匯合而成。

Williams(1972)亦主張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潛力,但創造力具有相當的個別差異,此 差異性主要是因為後天環境影響而不同,也就表示,創造力能藉由家庭環境、教育環 境、工作環境及社會文化環境等後天學習而培養,進而轉化成創造力發展的動能。

Csikszentmihalyi(1999)認為創造力無法獨立於社會、歷史、與文化之外,創造力亦 無法由一個人單獨完成,它是由三種力量互相牽引而成。這三種力量分別是個人

(person)、學門(field),及特定領域(domain)的社會文化,其中「領域」(domain)

指的是象徵符號系統,由各種相關的領域結合起來即形成文化(culture)。領域的角 色可說是創造力表現的必要成分要素,若無領域的存在,知識則無法產生。

此外,李慧賢(1996)、張嘉芬(1997)與詹志禹(2002)認為,家庭環境、教

(13)

育環境、工作環境及社會環境,都可能是促進或阻礙創造力發展的因素。以小學生而 言,家庭環境、教育環境與社會文化環境是接觸最頻繁之處,而影響學童的各項發展 更為深遠,尤其對學童創造力的發展更不可輕忽。因此,為瞭解不同文化背景之國小 學童在創造力之差異原因,並進一步探討家庭社經地位與文化資本兩者因素,是否與 創造力發展有相關性,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第三節 研究目的

考量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童與家庭為研究對象,探討 家庭社經背景與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發展的影響效果。此外,本研究採用「陶倫 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乙式」(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藉由 受試者對圖形的表現,評量學童創造思考能力,以減低不同文化背景家庭下,學童 語言能力對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效果,以達到測驗的公平性,進而有效評估學童創造 力的本質與不同創造特質能力 (例如:流暢性、開放性、標題性、獨創性、精密性) 之歷程。

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有三,問題一:在考量文化背景因素下,評估不同文化背 景的學童其流暢、獨創、標題、精密與開放等五種創造思考能力之相對優勢能力,

以探究其個別創造力有何重要的差異?問題二:在創造力思考過程中,學童家庭社 經地位與文化資本,是否會影響學童在創造力上的表現?以及家庭社經地位、文化 資本與創造思考能力相關聯程度為何?問題三:在文化背景差異下,接觸多元文化 內涵的學童是否具有較佳的創造思考能力?

茲將本研究之目的,具體敘述如下:

1.在文化背景差異下,不同國籍與族群的國小學童在創造力與五種創造力思考特質 下是否具有顯著差異性?

2.在文化背景差異下,家庭社經地位與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之創造力表現是否具有 顯著差異效果?

(14)

3.在多元文化背景成長下,不同族群與國籍的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與本國國小學 童是否具有顯著差異性?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從文化資本與家庭社經背景構面,探討文化背景差異是 否影響國小學童創造力之表現,以作為研究理論的範圍。但受限於資料取得的限 制,文中探討的一些概念內涵並無法完全滿足學術上完整的定義要求。茲將本研究 之研究範圍與結論推論之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以家長問卷調查與創造力測驗為資料蒐集,藉由「陶倫斯創造思考 測驗圖形版-乙式」做為創造思考能力測驗工具,並於回收家長問卷調查與創造思考 能力測驗結果進行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人力、物力、經費等因素,本研究僅限於台中市文雅國民小 學學童為母群體做為本研究取樣範疇。

(15)

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背景與動機

文獻探討

研究設計

研究架構、問卷設計、創造力思考測驗

資料收集

統計資料分析

結論與建議

第五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將研究流程分為以下步驟:首先確定研究主題並擬定 研究目的;其次為文獻探討,內容包括對文化的定義、創造力的定義,以及探討家庭 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創造力之相關理論與研究,進行資料回顧與分析;接下來為研 究設計,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對象、抽樣設計及問卷設計;另輔以「陶倫斯創造思考 測驗圖形版-乙式」為測驗工具;接著以敘述統計分析、t檢定、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 析進行資料分析;最後,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流程如圖2所示:

圖 2 研究流程圖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深入了解文化差異與創造力的相關涵義,本章將依據所蒐集之文獻,分為第 一節:文化差異;第二節創造力定義、影響創造力因素與相關研究,分析創造力的理 論與相關概念,然後針對文化背景的內涵做進一步的討論,最後再探討文化背景與創 造力的相關研究,以做為本研究的立論基礎。

第一節 文化差異

一、文化定義

文化(culture)一詞,以廣義的定義來說,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 仰、道德、法律、風俗等人所創造的一切精神性的結果(蔡文輝,2001)。無論哪一 個國家或是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質,而文化的價值觀、準則和信仰等更是 一個群體、一個社會的人們所必須共同接受和遵循,在特質上具有共享性,藉以形成 不同的文化內涵。

因此,無論是行為、語言、價值觀、信念皆屬文化之一部份。在此,本研究將部 份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整理如表 1 所示:

表 1 文化定義彙編

學者(年份) 文化定義

Mead(1934) 文化是一個社會或次團體所習得的行為。

Kroeber and Kluckhohn(1952) 文化是一套行為系統,其核心是一套由價值系統所構 成的傳統觀念。

Williams (1971) 文化包括生產組織、家庭結構、表現或是主導社會關 係的機構。

Geertz(1973) 一群人的文化是一種文本的集合體,而這些文本本身 也是集合體。

Tylor(1974) 文化包括知識、信仰、習俗、道德、法律、藝術等,

是一個複雜的整體。

(17)

表1 (續)

學者(年份) 文化定義

Ruben and Kealey (1979)

文化是一個特定社會體系成或團體成員所共享之意 義、形象、價值、習慣、符號表徵,資訊形成的過程 與其傳遞的方式。

Hofstede(1980) 文化是判別一個群體和另一個群體的集體心智過程。

Alder(1983) 文化為思想的集合體,用以區別不同群體,且當某人 之生活方式有別於其他人時,其將視為來自其他文化。

Boyd and Richerson (1985) 文化是透過教育和示範,由上一代人傳授給下一代人 的知識、價值或其他影響行爲因素之過程。

Munter(1993) 一個群體中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的態度、行為與價值 觀就是文化。

Robbins(1993) 文化是分享意義的系統,它描述出組織內成員所接受 的普遍看法。

白宗傑(1981) 文化是某一社會內,個人所學共同行為及該行為之結 果,這些行為與結果相互傳遞保存。

張葆華(1987)

以社會學觀點,文化是社會遺產,包括人類創造的各 種知識、道德、信仰、語言文化、生活技能、風俗習 慣、社會制度與價值規範。

何國全(1993) 文化是歷代延續之獨特行為、情感、信仰、觀念、與 思考方式。

簡詩宜(1999) 文化乃環境中共通的態度、價值觀、信仰、宗教及行 為模式。

資料來源: 「從文化差異角度看製造業中階管理者對外籍勞工領導模式-以中部地區 為例」,丁智淵,2005,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

彰化縣。

依表1,綜合各學者對文化論點及本研究所需,茲將文化定義為人在一個特定團

體中,所衍生之行為系統,表現在家庭結構、家庭社經背景、生活習慣、語言文化、

價值觀等各種行為模式,集合為一複雜的整體。

二、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係指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亦指不同國別、文化族群或地域等因素在 語言能力、家庭結構、社經背景、生活習慣、語言文化、價值觀、社會階級、性別、

(18)

年齡代溝、教育程度等差異的察覺、暸解及因應方式。

Hofstede ( 1991 )的 調 查研 究將 文化 間差 異 歸納 出五 個構 面: (1) 個 人主 義

( individulism ) (2) 權 力 距 離 ( power distance ) (3) 不 確 定 性 的 逃 避 ( uncertainty avoidance)(4)男性作風(masculinity)(5)長期導向(long-term orientation)。此外,

社會學家 Bourdieu (1984)認為人的社會行為、生存方式、行為規則等實際表現都源 自於「習性」。「習性」是一種社會感受,是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內化於特定的人群 與個人的意識內部,是中介個人主觀世界與個人生於此文化世界的橋樑,並藉由社會 化的過程形成不同的文化、社會、階級及生活風尚,習性將反映出所屬的四種特殊資 本: (1)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2)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3)象徵資本(symbolical capital)(4)經濟資本(economical capital)(沈游振,2003)。

本研究綜合各學者所論述,茲將文化差異分類為包人文構面、社會構面等兩個 構面。而人文構面亦指文化資本,文化資本包括文化素質的深淺、休閒育樂、言行舉 止、教育資源等因素。社會構面亦指家庭社經背景的優劣、經濟能力的高低、個人價 值、語言文化等認知因素。依本研究採用家庭社經背景和文化資本做為文化背景差異 的主要研究變數。

二、文化差異相關研究

在Farkas(1996)理念中,認為家庭的語言文化決定了孩子往後認知技巧的發展,而 認知技巧與孩子的學習有密切關係,所以家庭的日常生活文化是影響孩童學業成就的 要素,尤其國外研究結果發現,非洲裔與西班牙裔的小孩由於文化背景差異,在認知 能力的發展上仍舊比一班美國小孩遲緩。國內以原住民為比較對象的研究發現,原住 民的國小學生,因父母的教育及職業較非原住民父母低,子女獲致文化財的情況較為 不利(陳麗如,2005)。DiMaggio(1982)以文化流動模式解釋,生長於不同社經背景家 庭的學生因參與文化活動不同,對其學業成就所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因此,本研究乃 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社經地位對創造力之影響,是否為創造力發展之重要因素。

(19)

第二節 創造力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 創造力的定義

創造」一詞源自於拉丁文的「Creatus」,意指「製造或是製作」;而根據張春興

(1989)對「創造」的解釋,意指在問題情境中超越既有的經驗、突破習慣限制,形 成新觀念的歷程,而在此歷程中所展現的能力,就是創造力。

Lowenfeld(1957)認為:「人類固有的特質是每個人都賦有創造的心靈」(引自 范瓊方,1996)。Sternberg and Lubert(1995)亦認為大多數人對創造力有錯誤的印象,

即「少數特定的人才具備此天賦」,所以,每個人都有創造力的潛能,非限定在少數 人身上,因此創造力而是人人所擁有的特異能力。

創造力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建構,創造力的定義研究目的及研究取向來看,各派學 者對創造力的解釋也持著不同的觀點,因此,本研究將部份學者對創造力的定義整理 如表2:

表2 創造力的定義

學者(年份) 創造力定義

Wallas (1926) 創造力是一種歷程,包括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

驗證期。

Torrance(1962) 創造乃是對問題形成新假設,修正或重新考驗該假 設,解決問題。此解決未知的能力謂之創造力。

Williams(1971) 創造力在認知上呈現流暢、變通、獨創、精進的思考,

而表現在情意上為冒險、挑戰、好奇與想像。

Amabile(1983)

具有創造力的產品必須符合新奇、有用、正確、有價 值的條件,這些條件的操作性定義,需要由同一領域 的專家來共同決定,採取共識(consensual definition) 方法評估形成。

Guilford(1985) 認為個體產生新的觀念或產品,或融合現有的觀念或 產品而改變成一種新穎的形式,這種能力謂之創造力。

林幸台與王榮木(1994)

創造力是一種人類高層次心智的天賦潛能,能在個 人、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等環境支持或刺激條件下,

針對某項特定目標,於連續的創造歷程中,以不同型 式作品呈現出創造特質。

(20)

表2 (續)

資料來源: 「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創造力表現關係之研究」,吳秀娟,2009,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所,屏東縣。

本研究綜合各學者所論述與本研究所需,採用Torrance(1962)提出的創造力定 義,意即視創造力為一種潛能及創造思考的主要歷程,在創造力發展的歷程中會展現 於「流暢性」、「獨創性」、「標題性」、「精密性」與「開放性」五種創造力向度 上,以促成個人創造性成就之統整心理能力。因此,研究創造力的工具將以「Torrance 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測驗為主,作為評量創造力的評分準則。當然,這五種創造力 特質並非造就創造力的唯一途徑,只是Torrance創造思考測驗是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 的測驗,能藉由畫圖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創造力表現,最常被視為瞭解創造力潛力之參 照指標,以下分別詳述這五種創造力向度指標:

(一)流暢性(Fluency)

乃是針對問題想出可行的解決方法,遇到困難去思考解決的方法,找出應變的策 略能力。由於解決問題常會應用到大腦的記憶過程,因此能夠快速的搜尋經驗與記憶 並提出構想,這就是流暢力的展現。對一個問題的想法越多,代表他的流暢力越高。

也就是思考流暢的程度,由創造思考測驗上,受試者所有活動的反應總數來估計(李 錫津,1987)。

(二)獨創性(Originality)

學者(年份) 創造力定義

Csikszentmihalyi(1999) 創造力的觀點為「創造力是指一項在文化中的符號 領域被改變的過程。」

毛連塭(2000) 創造是人類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必須不斷以創新的 方法,發明新事物與觀念,以解決面臨問題的能力。

陳龍安(2006)

創造力和個體的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

精進力有關,而其意義在透過思考過程,於環境的 支持下,賦予事物新穎獨特的概念,其結果具有良 善的社會價值。

(21)

指在創造思考測驗中一定的時間內,稀有或與眾不同的反應,發展出獨特的說 法、產品的能力,如果表現的愈獨特,並與其他人而有所差異,代表獨創力越高。

(三)標題性(Abstractness of titles)

指學習者具備足夠的知識深度,遇到的問題能剖析抽象概念,了解問題的核心,

切中要害,對於多樣化的訊息能加以思考。

(四)精密性(Elaboration)

簡單的說就是在舊有的基本概念中加以補充,加上新觀念或其他細節,這種錦上 添花、精益求精的觀念就是精密力。

(五)開放性(Opening)

指學習者能對問題作周全的考慮且能廣納意見,面對問題不會急於下結論,保持 開放的心智,以促成跳躍的獨創想像空間,因而能轉變思考的方向再衍生出不同的解 答方案。

二、影響創造力之相關因素與研究

從心理學家的觀點,主張創造力的發展與個別差異、記憶力、統合認知能力及理 性思考能力有關,從個別差異上來看,每個人的人格風格都會影響創造力,而社會學 者認為社會環境與情境形成了創造力的表現,再加上個人的成長背景與家庭關係,對 其創造力行為發展都具有相當的影響作用;另外董奇(1995)提出:「影響兒童創造力 發展的因素有:人格、智力、動機、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等因素,亦即兒童所生活 的家庭與社會都會影響創造力發展。因此影響創造力的表現因素大致上可分為內在和 外在兩大類(楊坤源,2001)。內在因素主要指的是個人心智能力、知識、思考風格、

人格特質和動機(Sternberg & Lubart, 1995)。外在因素則是指社會文化、家庭以及 學校三種環境中,並與創造力有不同層次的影響關係。本研究著重於外在環境對國小 學童創造力的影響,針對學童所接觸的社會文化與家庭兩者因素深入探討之。

(22)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個人成長與學習的重要場所,更是個人社會化的起點。父母親在子女成長 與教養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潛移默化角色。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社經地位、父母的 教養方式及父母的職業、家庭文化資本等。

1. 家庭社經地位與創造力的關係

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背景因素對個人創造力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有關於 父母社經地位與創造力的相關研究中,大都顯示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教育程度、父 母親職業與子女的創造力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陳宗逸,1995;呂勝瑛,1983;

Dewing & Taft,1973)。但也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社經地位與子女創造力之間並 沒有顯著相關(廖怡佳,2005;Walberg,1967)。因此,對其家庭社經地位與學生的 創造力之影響頗具爭議,本研究將探討家庭社經背景是否為影響創造力的因素之一,

並進一步了解學童在不同家庭社經背景下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情形。

2. 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創造力的關係

Mansfield and Busse整理自1951至1971年間,對高創造力科學家其兒童時期父母 教養之影響的25個研究中,歸納出三種因素家庭會影響一個人的創造力,分別是父母 的養育行為、雙親特質、家庭特質(李錫津,1987)。大部分研究發現,父母過於遵 從權威、思想太保守或採取嚴格管教,均不利於創造力發展;而父母採低威權的教養 態度以及能否給予孩子有更多自由的空間等等,也許能激發創造力潛能的發展(林士 郁,2002;陳美惠、高淑清,2001;羅一萍,1996)。因此,父母的教養方式確實會 影響孩子創造力的表現,而開明權威、寬容的教養方式則與子女創造力呈正相關(陳 宗逸,1995;羅一萍,1996;Bayard-de-Volo & Fiebert,1977; Parish & Willis,1993)。

3. 父母職業與創造力的關係

從小父母便是子女心中學習與認同對象,從小耳濡目染深受父母的特質、職業 等影響,將對子女往後有著關鍵性的影響,發展創意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創意的模範

(洪蘭,1999)。Dewing and Taft(1973)、呂勝瑛(1983)研究國內外資優學生創

(23)

造力與其父母的職業研究,發現父母的職業類別與子女創造力有著正相關。

(二)社會因素

創造力研究學者Simonton(1999) 認為,創造力的產生是個人、家庭環境、社會與 歷史事件匯合而成。影響創造力的因素之中,包括個體發展因素及個體所處之社會文 化因素,創造是受個體與情境交互作用的影響才發生的。Csiksentmihalyi(1999)亦 認為創造力無法獨立於社會、歷史、與文化之外,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影響學童創造力 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人格特質、認知風格、動機、思考特徵的影響。

從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發現,不同的社會文化都具有不同的創新理論、創新成就、

創意的產品產生。社會學者亦認為文化情境與社會環境對創造力都具有相當的影響作 用,根據Bhawuk(2003)關於印地安人創造力展現的研究指出,生態和歷史形塑文 化,而文化反過來影響創造性行為;此外,華人的社會環境與創造力相關研究顯示,

華人社會強調「關係」和「社會取向」的模式,人們的互動重視和諧、抑制歧見,這 對創造力的表現會有負面的影響(吳靜吉,2002)。再者,東西方文化差異比較上,

西方文化強調獨立創新、自我實現。相對地,東方文化自我侷限於特定的脈絡之中,

其創造力表現都較為西方文化易受到抑制,而有所差異。因此,在每一個文化背景,

都可以發現創造力的發展是不一樣的,這些差異是否使個體有不同的創造表現,對 此,本研究希望探討文化背景與創造力的關係,以了解學童創造力發展與文化背景兩 者之關係。

第三節 文化資本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一、 文化資本內涵

「文化資本」一詞,是法國社會學家 Bourdieu(1977)所提之概念,他認為文化是 人類與社會過程中所形成一套社會傳承的系統,任何社會環境都有隸屬自己的歷史文 化,也就是只要人類共同要素的東西都可以說是具有文化價值,其文化資本的概念也 被用來解釋社會階級差異之不平等現象。吳清山與林天佑(2005) 解釋文化資本為個 人所擁有的文化資源,此文化資源可造就個人的財富,例如知識、觀念、行為等;黃

(24)

文俊(2004)認為文化資本指的是對藝術與古典音樂方面的興趣、欣賞歌劇、參觀各 類博物館及閱讀文學等方面的喜好,為社會化的高級文化活動;黃毅志(1994)認為 文化資本是個體對上層階級精緻文化掌握的程度,可展現在具體與非具體層面上,可 區分為抽象的氣質層面與具體的教育文化資源層面。王曉慧(2010)將文化資本定義 為制度化的,廣泛參與高級文化,例如態度、品味與行為等。綜言之,文化資本是一 種世代相傳的文化背景(Bourdieu,1977),亦指個人所擁有的文化資源、生活方式、

語言風格、知識、價值等所組成部分,泛指任何與文化與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及無形 資產。

Bourdieu用文化資本來解釋社會條件制約的文化中有利及不利的因素,通常情 況下,文化資本必然受到所屬社會文化、階級、家庭等多重因素影響。根據Bourdieu 將文化資本型態分類,為內化形式(embodied state)、具體化形式(objectified state)和 制度化形式(institutionalized state)等三種文化資本型態。

(一) 內化形式

個人內化文化資本透過外在環境教養與同化的累積過程,經由教育系統及社會 系統習得,透過家庭文化和學校教育環境等各種方式而傳遞於個體不同的文化知識、

技能和修養,並由個體活動而展現,包個人修養、行為習慣、儀態、風格、教養等,

使其成為個人內在文化資本的一部份。文化資本的獲得與家庭文化、經濟能 力與價值 觀有關並與個體緊密相連,其傳遞的過程 不同於經濟資本直接方式,是由支配階層在 潛移默化中巧妙的運作,使得某些階層或團體獲取更多的文化資本,賦予階層再製過 程乃以合法性的進行。

(二) 具體化形式

具體化文化資本是一種物化的狀態,亦指文化物品或是文化財富,包含書籍、

繪畫、工具、玩具等物質性文化商品,具有可傳遞性及轉移性,對此形式的文化資本 之投入亦象徵一定水準的消費能力與鑑賞能力(王曉慧,2010)。具體化形式資本需 以經濟資本為基礎,其價值是依個體擁有內化文化資本多寡而有所差異。個體擁有多

(25)

少資源,皆與其掌握的具體化形式資本及內化形式資本的總量成正。

(三) 制度化形式

制度化文化資本即依照個體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透過合法化的制度予以文憑、

畢業證書等學術資格來呈現。文憑制度透過社會公證方式及文化資產中性化,將文化 資本物化並授予資格擁有者法定或官定的能力與價值,並加以保證的資本,其通常具 有稀少性以保持其價值(鄭豪志,2008)。黃嘉雄(2000)提出藉由文憑的價值保證 與穩定性,提供了學術市場與經濟的轉換管道,將教育文憑制度化,文化資本和經濟 資本就能雙向相互轉換,以 利其階層文化再製,也因為教育文憑賦予其合法的保障價 值,幫助其未 來就業與取得財富,因此教育便成為有利階級獲得最佳生產關係與財富 的重要途徑。

文化資本理論認為,文化資本應透過類似參加文化活動、才藝補習、閱讀書籍,

及家庭中所建立學習氛圍,將有助於孩童之學業表現與智力發展(Wong,1998)。但 Bourdieu所強調的上層精緻文化會因國家、社文、文化而有不同,使得某些活動在不 同文化背景下而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以文化資本裡論文架構,將不同文化背景差 異因素納入文化資本內涵中,以真正了解文化資本因素是否影響創造力發展。

二、文化資本相關研究

近年來,不少研究運用資本理論來解釋,社經地位(包括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 業以及家庭收入)對於學習成就及表現、教育地位、教育成就取得的關聯。其中,

DiMaggio(1986)以美國高中為樣本,發現他們如果投入藝文活動愈多,對於在校的學 業成就有正向影響。同時也發現僅有父親與母親教育程度與男性學生的學業成績有正 向顯著關係。林俊瑩與吳裕益(2007)探討家庭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資源對國一學生 學業成就的影響,結果發現家庭因素(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負面文化資本、社 會資本與財務資本)大部分都對學生學業成就有正面影響。李威伸(2003)在其研究 中以文化資本的三種形式及其累積的總量來解釋台中市國中生在學業成就上的差 異,發現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在內化形式、具體化式、制度化形式文化資本及文化資

(26)

本總量上皆有所差異,學生在學業成就上亦有所差異。

然而,Katsillis and Rubinsion(1990)則以希臘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文化資本與 學業就,並沒有顯著關係存在。周新富(2008)在探討家庭背景變項透過家庭資源對 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果發現影響臺灣地區國中學生學業成就最主要的因素為家 庭經濟資本,其次為社會階級等背景變項,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並無顯著 的預測力。

以上研究大抵顯示家庭文化資本愈豐富,孩子擁有較多的文化資源,其子女學業 成就或是教育成就愈好。因此,文化資本與學生學業成就有顯著關係,家庭擁有較高 程度的文化資本,投資在子女教育上時,對於提升子女的學業成就將有所助益。從文 獻中發現,大部分研究著重在文化資本是否影響學童的學習成就,與文化資本是否影 響國中生學習才藝的重要因素,相對地,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是否對具有影響 性的相關研究仍相對較少。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個體自我創造力之展現皆從家庭環 境中承襲而來,而家庭文化資本亦是重要關聯之ㄧ。為此,本研究欲對家庭文化資本 構面加以探討,藉以探究家庭文化資本是否為影響個體創造力主因之一。

第四節 家庭社經地位意涵與相關研究

一、家庭社經地位定義

在Blau and Duncan(1967)的地位取得典範下,職業被視為最能代表客觀階級之 單一指標。一般而言,家庭社經地位界定主要依據有經濟收入、教育程度、職業聲望、

種族、性別等客觀標準(鄭同僚,1988)。白姍綺(2003)指出家庭社經地位是資源 與聲望的整合性指標,心理態度、習慣行為與權利、生活方式。陳麗娟(1983)則認 為 家 庭 社 經 地 位 是 由 個 人 的 文 化 、 收 入 、 物 質 與 所 屬 的 社 會 團 體 等 來 構 成 。 Bourdieu(1977)並不以生產關係或收入的來源來界定階級,而是以一般社會關係,例 如:生活型態、權力與威望、資本做為劃分標準,代表階級體制中位階的差異。綜合 以上學者的看法,本研究將家庭社經地位定義為教育、職業、種族、收入等類型總稱。

(27)

二、家庭社經地位相關研究

Bourdieu(1977)指出,社會階級的產生具有共同習性或處事態度及共同生存條 件的個人群體,階級即成為所有行為可鑑識的指標。而文化資本的再生亦是繼承階級 下的文化區隔。因此,兒童所獲得文化資本因不同社經地位而有所差異,高社經地位 者通常相較於低社經地位者,擁有 更多的社會資源、社會地位、權利與威望,而產生 不同的生活形態。Weinberg(1973)指出,聰明的人能爬到較高的社經地位,經過基因 的遺傳,其後代較具有高的社會及職業階級。沙依仁(1983)的研究顯示,低社經地位 父母對子女較為輕忽,較少受到雙親的照顧,易造成不良的態度及犯罪行為。謝孟穎

(2003)以台北縣市小六的位學生為樣本,檢視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 性,發現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具有密切關聯;家庭文化刺激情境導致學生不 同的學習能力。黃文俊(2004)以彰化縣國民小學學生為研究樣本,研究結果發現小 學生家庭結構不同,對於數學科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在國語科學業成就則無顯著差 異。

根據以上的文獻,家庭社經地位是影學童表現的重要因素,成長於不同社經背景 家庭的學生會因為家庭文化情境的不同,其成就動機、生活態度、社會行為、價值等 發展亦有所差異。綜合以上的結果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文化情境,影響學童各 項的發展,為此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家庭社經地位與文化情境對創造力之間的關連,

是否影響學童在創造力之表現的因素之一。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根據第一章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以及第二章文獻探討,進行相關之研 究設計。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假設,第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 研究工具,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各節內容分別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國小學童與創造思考力表現影響之關係。

根據本研究提出圖 3 之研究架構,係以學童家庭社經背景為「自變項」,文化資本為

「中介變項」,創造思考指數表現為「依變項」,以探究兩者間之預測效果,及五種創 造力特質間之相關差異。本研究架構如圖 3 所示。

家庭社經地位 國籍和族群 (外籍人士、原住民) 父母親年齡

語言溝通 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親職業類別

宗教信仰 居住時間

價值觀

創造力 流暢性 獨創性 標題性 開放性 精密性

圖 3 研究架構圖 家庭文化資本

文化培育 文化參與 教育資源 教養方式

H1

H2

H3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依據第二章之文獻探討,本研究將個人及家庭社經背景分為八個構面,分別為 國籍與族群、年齡、語言溝通、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別、宗教信仰、居住 時間及價值觀;文化資本分為四個構面,依次為文化參與、文化培育、教育資源及教 養方式。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問題及相關文獻探討,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H1 :家庭社經地位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1-1:國籍與族群的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1-2:父母親年齡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1-3:語言溝通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1-4:父母親教育程度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1-5:父母親職業類別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1-6:宗教信仰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1-7:居住時間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1-8:價值觀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2 :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2-1:家庭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2-2:家庭文化參與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2-3:家庭教育資源對國小學童其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3 :家庭社經地位透過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3-1:國籍與族群透過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3-2:父母親年齡透過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3-3:語言溝通透過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3-4:父母親教育程度透過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3-5:父母親職業類別透過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3-6:宗教信仰透過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30)

H3-7:居住時間透過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H3-8:價值觀透過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童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研究樣本

研究對象是台中市文雅國小內,不同國籍與文化族群的國小學童的家庭為母群 體,以一到六年級的學童家庭進行定額抽樣與立意抽樣。因此,符合樣本條件且參與 創造思考力之母群體為264個家庭,其中,在國籍的背景變項上,外籍配偶家庭共有 92名,原住民家庭共有39名,本國家庭共有133人。

第四節 問卷設計

本問卷之編製,係依據相關文獻探討,歸納出家庭社經背景與文化資本之影響因 素作為問卷問項,再參酌各領域研究人員的的問卷或文獻,並參考黃令丹(2011)、張 靜芬(2010)、張淳熙(2008)、 徐沛雯(2005)等人的問卷,編製成「文化背景差異對 創造力之預試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問卷設計分為兩個部分,以『家庭社經地位』、

『文化資本』作為研究構面,內容包含受試者家庭社經背景、文化資本四種影響因素,

作為研究文化背景差異對創造力表現的資料來源。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正式問卷回收後,以SPSSV12.0 For Windows套裝軟體進行問卷第一部份 資料的建檔、整理、並運用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 關分析等統計方式來分析所得資料。

一、敘述性統計

首先以描述統性統計方法分析家庭社經地位基本資料和包含四種文化資本組成 情形。

二、t檢定

依照變項之測量尺度選擇卡方檢定之同質性考驗或t檢定,來檢視兩者變項『家 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進行t檢定,檢定兩者變項對創造力發展情況之差異性。

(31)

三、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對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童考驗其創 造力各特質表現的差異情形。若達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雪費法進行事後比較分析,

以了解各變項間之差異情形。

2.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對提供不同文化資本的家庭考驗其學童在 創造力中「流暢性」、「獨創性」、「標題性」、「開放性」與「精密性」表現上之 差異情形。若達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雪費法進行事後比較分析,以了解各變項間之 差異情形。

四、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分別考驗「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和整體「創造 力」間之相關性,探討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兩者變項對學童創造力表現之相關程 度。

(32)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本章係針對所回收的資料加以分析,進而驗證假設是否成立。本研究抽樣對象 針對台中市文雅國小內,不同國籍與文化族群家庭的國小學童為母群體,以一到六年 級的學童家庭進行定額抽樣與立意抽樣,正式問卷共發出 320 份,回收彙整後有效問 卷 264 份,可用率達 82.5%。信度分析結果顯示,在『文化背景差異對創造力問卷調 查』的 Cronbach'sα值為 0.817,具有良好的信度。

第一節 研究變項的敘述統計

一、基本資料之次數與百分比

在有效問卷 264 份中,針對樣本之國籍與族群、小朋友性別、家長年齡、居住時 間、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別、語言溝通與宗教信仰等基本資料進行次數統 計,並暸解其分布情形,茲概述如表 3 所示。

1.國籍:在國籍與族群樣本中,「外籍配偶」家庭佔了34.85%;「原住民」家庭佔了 14.77%;「本國」家庭50.38%。

2.小朋友性別:以「男性」佔54.55%;「女性」佔45.45%。

3.年齡:在年齡的分布上「36-40歲」者所佔比例高達39.77%;其次是31-35歲,此顯示 在國小學童家庭,母親的年齡大約在「31-40歲」比例較多。

4.居住時間:無論是外籍配偶、原住民、本國的家庭,居住時間都在「7年以上」,佔 98.86%。

5.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教育程度主要以「高中職」所佔比例為較高,而父親在「專 科」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高於母親。此顯示父親所受教育程度較高,母親相對較低。

6.父母親職業類別:父母親職業類別主要以「服務及買賣人員」所佔比例較高,「農、

魚、牧、林工作人員」佔比例較低,而「退休、家庭主婦、無」的職業類別方面,

母親的比例遠高於父親(22.35%)。此顯示家庭的主要工作者還是以男性為主。

(33)

7.語言溝通:家庭溝通語言,主要以「國語+台語」佔大多數(64.77%),其次「國語」

佔16.29%。此顯示多數家庭溝通上還是以國語為主,其他語言為輔。

8.宗教信仰:家庭宗教信仰以「佛教」比例較高,佔32.95%,其次「道教」佔21.59%。

此顯示多數的家庭還是以東方的傳統宗教信仰為主。

表 3 研究資料樣本統計表

項目 類別 樣本數(N = 264) 百分比%

國籍與族群

外籍 92 34.85

原住民 39 14.77

本國 133 50.38

小朋友性別 男生 144 54.55

女生 120 45.45

家長年齡

25 歲以下 4 1.52

26-30 歲 11 4.17

31-35 歲 98 37.12 36-40 歲 105 39.77 41-45 歲 38 14.39

46 歲以上 8 3.03

居住時間 6年以下 3 1.14

7年以上 261 98.86

母親教育程度

小學以下 13 4.92

國初中 61 23.11

高中職 126 47.73

專科 41 15.53

大學學院 18 6.82

研究所以上 5 1.89

父親教育程度

小學以下 11 4.17

國初中 77 29.17

高中職 103 39.02

專科 46 17.42

大學學院 22 8.33

研究所以上 5 6.06

(34)

表3 (續)

項目 類別 樣本數(N = 264) 百分比%

母親職業

一般專業人員 16 6.06

技術人員及助理人員 20 7.58

服務及買賣人員 99 37.50

農、魚、牧、林工作人員 2 0.76

技術工、操作工 68 25.76

退休、家庭主婦、無 59 22.35

父親職業

一般專業人員 21 7.95

技術人員及助理人員 28 10.61 服務及買賣人員 105 39.77 農、魚、牧、林工作人員 7 2.65

技術工、操作工 92 34.85

退休、家庭主婦、無 11 4.17

語言溝通

國語 43 16.29

台語 13 4.92

國語+台語 171 64.77

國語+英語 6 2.27

國語+族語 13 4.92

國語+其他 6 2.27

國語+客語 11 4.55

宗教信仰

基督教 17 4.17

天主教 87 6.44

佛教 57 32.95

道教 55 21.59

傳統宗教 37 20.83

無宗教信仰 11 14.02

二、不同文化背景之群體其整體創造力表現現況之分析

首先,將回收264份測驗卷與家長問卷進行現況分析,並針對學童之創造力表現 現況與其常模分數對照之情形進行分析。在文化背景差異下,不同國籍與族群學童創 造力表現現況,茲概述如表4所示。

表 4 所示,「本國」個數佔最多 50.4%,「外籍」佔 34.8%,「原住民」佔 14.8

(35)

%。創造思考力平均數以「本國」家庭學童表現為最佳,「外籍」次之,「原住民」

表現為最差。外籍配偶與原住民學童於平均數、標準差等數值上,表現情況皆差異甚 大且較為分散;本國學童於平均數、標準差數值上,表現較為平均且較為集中,整體 表現結果皆低於 Torrance 創造思考力測驗的平均數(PR 60)。

從敘述統計分析結果指出,外籍配偶家庭的學童,因為語言的學習與語言的結構 較差,所以,在語言文字學習上容易產生困擾,使得創造力中的標題性向度上表現較 差,進而影響了整體創造力之數值,導致分數呈現低落的情形。

表4 文化差異學童之整體創造力指數之概況

三、不同文化背景之群體其創造力各向度表現之差異

由表5所示,本國學童在創造力各向度得分百分比平均數來看,不論在流暢性、

獨創性、精密性、標題性和開放性向度之表現均優於其他外籍與原住民家庭學童。在 標題性、開放性面向的表現上,不論任何國籍皆低 於李乙明(2006)修訂Torrance創造 思考測驗時所採用常模的平均值。其中,以開放性表現平均皆未達PR 8,低於一般水 平(PR 60)。本研究結果與鄭安琪(2011)的研究結果相同,都顯示國小學童在開 放性或是標題性特質的平均表現都低於一般水平。而標題向度的百分比平均為19%,

顯示在文字的表達上,不論哪種國籍與族群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表示學校所傳遞 的文化、課程內容、使用語言,甚至是思想價值都是比較僵化,致使學童在標題向度 描述性句子較少,影響得分。

此外,經Scheffe事後比較發現,在流暢、獨創、精密向度等方面,本國與外籍和 原住民家庭學童具有顯著差異;在開放向度方面,本國與原住民學童具有顯著差異,

與外籍家庭學童無顯著差異;在標題向度方面,皆無顯著差異。

國籍 個數 百分比% 平均數 標準差

外籍 92 34.8 23.70 30.17 原住民 39 14.8 14.72 24.71 本國 133 50.4 31.76 29.72

(36)

敘述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創造力各向度的平均數、標準差等數值上,表現情況差

異甚大且較為分散。而造成分數極端差異且分散原因,乃在於中、低年級學童表現在 五種創造力向度之分數皆低於高年級,連帶影響到整體創造力之評分。本研究結果與 王薪惠(2009)、曾文賢(2009)等研究結果有所差異。

表 5 文化差異學童在創造力各度現況摘要

項目 國籍 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係數

流暢性的百分等級

PR

外籍 46.35 28.02 0.60 原住民 36.03 28.28 0.78 本國 61.39 24.66 0.40 獨創性的百分等級

PR

外籍 25.80 24.29 0.94 原住民 17.74 19.73 1.11 本國 38.06 21.43 0.56 精密性的百分等級

PR

外籍 23.37 26.55 1.14 原住民 16.46 20.98 1.27 本國 31.68 25.76 0.81

標題性的百分等級

PR

外籍 8.89 17.75 2.00 原住民 5.85 16.92 2.89 本國 10.35 18.82 1.82 開放性的百分等級

PR

外籍 5.68 11.12 1.96 原住民 2.31 3.54 1.53 本國 6.62 9.66 1.46

第二節 家庭社經地位對國小學童的創造力表現之差異 情形

本節探討學童家庭社經地位與創造思考力表現之相關情形,並針對學童之創造力 表現現況與其家庭社經地位進行分析。以家庭社經地位背景變項為自變項,包含「國 籍與族群」、「父母親年齡」、「語言溝通」、「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別」、「宗 教信仰」、「居住時間」、「價值觀」等八個變項,並以創造力指數為依變項,進行獨立 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無母數統計分析推論,並依序分析如下:

(37)

(一)國籍與族群

三種國籍與族群在創造指數變異數之同質性檢定結果如表6所示,變異數同質性 檢定結果,p值 = 0.017。分析指出,三種國籍與群體不具同質性,可進一步使用無 母數統計分析推論。

註:*p<0.1, ** p<0.05, ***p<0.01

Kruskal-Wallis 檢定結果如表7所示,三種國籍與族群與『創造力指數』表現(p

< .001)達顯著性。這顯示不同國籍與族群家庭的學童,在創造力表現上皆有顯著差 異。

表 7 檢定統計量

卡方 自由度 漸近顯著性(p 值)

21.465 2 .000***

註:*p<0.1, ** p<0.05, ***p<0.01

(二)父母親年齡

由表 8 所示,不同父母親年齡與學童『創造力指數』表現(F = 2.958,p < .01),

均達顯著水準,表示父母親的年齡與學童創造力表現具有顯著差異。尤其父母親年齡 層較高的家庭,學童創造力指數平均表現高於年齡層較低的家庭。

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有顯著差異存在,父母平均年齡在「41-45 歲」的家庭,

學童創造力分數皆高於「41-45 歲」以下年齡層的家庭;父母親年齡層平均在「46 歲 以上」的家庭,學童創造力高於「25 歲」、「26-30 歲」年齡層的家庭,這表示父母 親的年齡對學童創造力是有顯著的不同影響效果。

表 6 變異數同質檢定

Levene 統計量 分子自由度 分母自由度 顯著性(p 值)

4.112 2 261 .017

(38)

表 8 「父母親年齡」之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異數分析表 編

號 年齡 樣本 數

平均 數

變異

來源 平方和 自由 度

平均平 方和

F 檢 定

顯著性

(p 值)

事後 檢定 1 25 歲以下 4 3.25 組間 13640.25 5 2728.05 3.22 .008***

1<5,1<6 2<5,2<6 3<5,4<5 2 26-30 歲 11 10.18 組內 218786.52 258 848.01

3 31-35 歲 98 23.99 全體 232426.77 263 4 36-40 歲 105 25.58

5 41-45 歲 38 38.82 6 46 歲以上 8 42.63 總和 264 26.43 註:*p<0.1, ** p<0.05, ***p<0.01

(三)語言溝通

由表 9 所示,在溝通「語言」方面與學童創造力指數表現(F = 3.985,p < .01) 均達顯著水準,顯示家庭中使用不同「語言」溝通的學童與創造力具有顯著差異性。

尤其使用「國語+英語」的家庭學童,其創造力指數的平均表現皆高於其他溝通語言。

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家庭使用「國語+台語」、「國語+英語」的學童,其創 造力表現皆高於使用「國語」、「台語」、「國語+族語」家庭的學童,這表示家庭中使 用不同語言與學童的創造力間有差異性存在,而且使用雙語言溝通家庭,學童創造力 表現高於使用單一語言的學童。

學者專家研究指出,影響學童人格成形與生活適應,受家庭環境的影響甚大(陳 奎熹,2000;吳秋雯,1996)。本研究發現,使用「國語+族語」的原住民學童在創 造力指數都低於其他雙語家庭,其可能原因在於原住民家庭社經地位比一般家庭低,

接受其他環境刺激相對減少,因而影響學童在某些訊息、認知或技能的學習,甚至影 響創造力表現,導致創造力指數平均分數皆低於使用其他語言的學童。

(39)

表 9 「語言溝通」之創造力指數表現之變異數分析表 編

語言

樣本

平均

變異

來源 平方和 自由

平均平方

F 檢定 顯著性

(p 值)

事後 檢定 1 國語 43 15.72 組間 19782.05 6 3297.01 3.99 .001***

1<3,1<4 2<3,2<4 5<3,5<4 2 台語 13 6.77 組內 212644.72 257 827.41

3 國語+台語 171 31.45 全體 232426.77 263 4 國語+英語 6 40.50

5 國語+族語 13 8.30 6 國語+其他 6 24.50 7 國語+客語 12 28.17 合計 264 26.43 註:*p<0.1, ** p<0.05, ***p<0.01

(四)父母親教育程度

表 10 所示,「父親教育程度」與學童創造力指數表現(F = 11.921,p < .01)均 達顯著水準,這表示父親不同的教育程度與其創造力具有顯著差異性。尤其父親教育 程度在「研究所以上」的家庭,學童的創造力指數的平均表現皆高於其他教育程度的 家庭。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父親在「專科」的教育程度,其創造力分數皆高於 父親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下」、「國初中」、「高中職」的表現;父親在「大學學院」與

「研究所以上」的教育程度,學童創造力分數皆高於父親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下」、「國 初中」、「高中職」、「專科」的表現。

表 11 所示,母親教育程度在「大學學院」的家庭,學童的創造力指數的平均表 現皆高於其他教育程度的家庭。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母親在「專科」、「大學學 院」與「研究所以上」的教育程度,其創造力分數皆高於母親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下」、

「國初中」、「高中職」的表現。

整體而言,父母親在「專科」以上的教育程度,其學童的創造力平均表現較佳,

相對的,父母的教育程度較低,創造力平均表現較差。過去研究與本研究的結果相比 較後,顯示父母教育程度對子女的學業成就最有影響(黃德祥、魏麗敏、蔡俊傑,

2006),父母親對子女的學業成就越重視者,其子女的學業成就越高,而在創造力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develop a culture of learning to learn through self-evalu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to develop a research cultur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n they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on diets and eating habit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and in Part A, and with

A Theoretical and Reflexive Study on Cultivating Literacy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by Using Lesson Plans from Humanistic Mathematics..

Summarising the whole study,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with the evidence, a liberal-arts mathematics course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 can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Master Taixu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view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mparing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rom 1912 to the enactment of martial law, the faith of the average person is often seen as just a superstitious culture, and only a few folklore historians and sociologists have

` Sustainable tourism is tourism attempting to make a low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ocal culture, while helping to generate future employment for local people.. The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