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運動中流暢經驗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運動中流暢經驗之研究"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青少年 青少年 青少年

青少年運動 運動 運動中 運動 中 中 中流暢經驗 流暢經驗 流暢經驗之 流暢經驗 之 之 之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

簡桂彬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體育室講師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青少年不同年級、性別、運動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感受 上的差異性,以 1197 名國中男女學生為受試者,先實施 6.6 公里之越野賽跑,

並於賽後填寫基本資料及流暢狀態量表(Flow State Scale,簡稱 FSS)。相關資 料經二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s),結果顯示:不同年級之 性別在專注與回饋、喪失自我的意識、時間感的改變、自成性經驗及總流暢經驗 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之運動表現在專注與回饋、喪失自我的意識、自成性經 驗及總流暢經驗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部分以一年級在流暢經驗上有較佳的感 受;不同性別部分以男生在運動中較能感受到較佳的流暢經驗;不同運動表現部 分以技能表現愈好在運動中愈能感受到較佳的流暢經驗。

關鍵字:運動表現、流暢經驗

(2)

The Study of Teenager on Flow in Sports

Kuei-Pin Chie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Athlet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n flow in sport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 gender, and skill performance on teenagers. 1197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served as subjects. Each subject filled out demographic data and FSS (Flow State Scale) after 6.6 km running. Two-way ANOVAs with Scheffè posterior comparis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ult showed: (1) Gender in different grade mad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concentration and feedback, 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 transformation of time, autotelic experience and total flow experience. (2) Skill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grade mad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concentration and feedback, 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 autotelic experience and total flow experience. (3) As for different grade, first graders had higher scores on flow experience. (4) As for different genders, male had higher scores on flow experience. (5) As for different skill performance, higher skill performance had higher scores on flow experience.

Keywords: skill performance, flow experience

(3)

壹 壹

壹 壹、 、 、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一 一

一 一、 、 、 、問題背景 問題背景 問題背景 問題背景

休閒運動已漸漸被視為在工作之餘最為重要的一種身心調劑,對於無聊煩悶 的工作或家庭壓力,以及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而言,無疑是一劑有效的強心劑。

而休閒參與經驗(experience in leisure pursuits)是休閒運動者開始從事活動到結 束的過程中,對於該活動過程的一種感受(張孝銘、王照欽、王梅子,1999),

這種感受則影響著未來是否會繼續參與該活動的動機。然而,人們為了各式各樣 的原因及理由而參與運動,有些人希望藉由運動達到嚮往的體重,有些則是聽從 醫師的建議利用運動來降低血壓或減緩新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還有些人是為了贏 得比賽的勝利,或是成為職業選手,當然也有人純粹只是想維持健康的體能,企 圖在運動中尋求刺激或是快感(Jackson & Csikszentmihalyi,1999)。儘管參與運 動的動機各有所不同,運動本身充滿了多元的不確定性,令深入其中的人們期望 及嚮往,而運動帶給參與者正面的愉悅感受,以及難得寶貴的經驗更是驅使參與 運動的強大動力。然而隨著年齡的發展、運動經驗的累積,以及性別上的差異,

運動表現也將隨之變化,在運動過程中的感受亦有所不同,且難以捉摸。

在運動範疇中 Csikszentmihalyi(1975)以 Maslow(1964、1968)所提出高 峰經驗(peak experience)和自我實現(self-actuatization)理論而開始著手研究 於流暢經驗(flow experience),以訪談及問卷的方式研究藝術家、音樂家、棋手 及外科醫生等,來探討不同工作、性別及文化對象的流暢經驗,結果發現他們在 從事相關活動時,會達到全神貫注、完全融入於活動中的狀態,他稱之為流暢

(flow)。有些稱此經驗為最適宜經驗(optimal experience)。有別於高峰表現(peak performance)、高峰經驗,流暢經驗是一種非常特殊且奇妙的體驗,運動員經歷 流暢經驗時,經常會處於非常專注投入一項活動,感受到外在要求及內在能力間 達到平衡時所產生的一種充滿樂趣的最佳正面心理狀態(Csikszentmihalyi,

1975、1990;Jackson,1992)

因此 Csikszentmihalyi(1975)便根據相關研究資料提出流暢經驗的理論模 式。如圖 1-1 所示,為流暢經驗相關研究中之最初的流暢模式:當運動者覺得技 能高於挑戰時,就會覺的無聊(boredom);而當運動者技能低於挑戰時,則會產 生焦慮(anxiety)。唯有當運動者之技能與挑戰形成平衡(challenge-skills balance)

時,才會產生流暢經驗。

(4)

圖 1-1 最初的流暢模式(Csikszentmihalyi,1975)

Csikszentmihalyi 和 Csikszentmihalyi (1988)更深入探討流暢經驗,透過經 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發現較低的技能與挑戰的平衡只 會產生冷漠(apathy)的感覺而不是流暢經驗。因此修改最初的流暢模式,如圖 1-2 所示為四向度流暢模式(four channel of mdoel):若是挑戰高於運動者之技能 時,則會感受到焦感(anxiety),而當運動者之技能高於挑戰時,則產生無聊

(boredom),而當挑戰和運動者之技能皆低時,則容易感到冷漠(apathy),只 有在運動者之技能與挑戰均處於較高的水準時,才會有流暢經驗的產生。也就是 說挑戰與技能之間的平衡,必須建立在個人挑戰與技能知覺在平均水準之上,才 會帶來流暢經驗。

圖 1-2 四向度的流暢經驗(Csikszentmihalyi & Csikszentmihalyi,1988)

技能

冷漠 無聊

焦慮 流暢

技 能

無聊 焦慮

流暢

(5)

Jackson 和 Csikszentmihalyi(1999)則以 Csikszentmihalyi 和 Csikszentmihalyi

(1988)所探討的流暢經驗研究,更明確的說明流暢經驗的產生。因而修改四向 度的流暢經驗,如圖 1-3 所示,流暢狀態模式:明確的指出流暢經驗個人需處於 較高之技能水準,且接受之外在挑戰亦需相對的提高,才能在圖示中之流暢區域 中產生。

圖 1-3 流暢狀態模式(Jackson & Csikszentmihalyi,1999)

此外,Jackson 和 Csikszentmihalyi(1999)則說明運動員感受到流暢經驗時,

可能知覺到的相關特徵為:挑戰與技巧間的平衡(challenge-skills balance)、動作 與意識間的融合(action-awareness merging)、清晰的目標(clear goal)、明確的 回饋(unambiguous feedback)、毫不費力的專注(effortless concentration)、控制 感(sense of control)、喪失自我的意識(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時間感的改 變(transformation of time)、自成性經驗(autotelic experience)等。這些明確的 感受內容分別敘述如下(聶喬齡,2000a;張永進,2003):

( (

( (一 一 一 一) ) ) )挑戰與技巧間的平衡 挑戰與技巧間的平衡 挑戰與技巧間的平衡 挑戰與技巧間的平衡

:指在特殊情境下知覺到外在的挑戰與內在的技 能間相互吻合,且均處於較高的水準狀態之下。

(二 二 二 二) ) ) )動作與意識間的融合 動作與意識間的融合 動作與意識間的融合 動作與意識間的融合

:指動作與知覺間的相互協調,當個人完全的融 入活動中,因動作的協調而無感覺自我的存在,知覺動作是自動化與自 發性的完成。

(三 三 三) 三 ) )清晰的目標 ) 清晰的目標 清晰的目標 清晰的目標

:指個體在流暢狀態中對於自己要完成的目標與動作有強

冷漠 Apathy 放鬆 Relaxation 無聊 Boredom 焦慮 Anxiety 流暢 Flow

Challenge

技能 Skills

(6)

烈的知覺,並且完全了解即將進行或完成的動作。

( (

( (四 四 四) 四 ) )明確的回饋 ) 明確的回饋 明確的回饋 明確的回饋

:因有清楚的目標,相對回饋也十分清楚而具體,不需要 經過內在的知覺深思,就能形成進一步的反應與行動。而個人成功地達到 某項目標時,訊息所提供的回饋是十分具體與清楚。

(五 五 五 五) ) ) )毫不費力的專注 毫不費力的專注 毫不費力的專注 毫不費力的專注

:指對於目前的工作能夠完全的專注。個人對於工作 或情境的需求選擇需要注意的部份,且完全的專注其中。

(六 六 六 六) ) ) )控制感 控制感 控制感 控制感

:在流暢經驗中的人並非主動想去控制,但是卻有一種主觀控制 的感覺自動地產生。

(七 七 七 七) ) ) )喪失自我的意識 喪失自我的意識 喪失自我的意識 喪失自我的意識

:在流暢的狀態中,其自我的意識仍然存在,只不過 是不再感受自我,而是暫時性的忘我。這是個人與環境合而為一體的感 覺造成的,在經歷到流暢經後,反而自我的意識更為強烈。

(八 八 八 八) ) ) )時間感的改變 時間感的改變 時間感的改變 時間感的改變

:指在流暢經驗中對於時間感覺和傳統時間紀錄的時間 之間幾乎沒有關聯,有時時間感會縮短,有時會延伸。

( (

( (九 九 九) 九 ) )自成性經驗 ) 自成性經驗 自成性經驗 自成性經驗

:指以流暢經驗本身為目的的一種性質,如因運動帶來的 樂趣而從事運動,而非為其他事物如名利、金錢或是其他的利益而作,

流暢經驗本身就是目的也是回饋。

因此我們可以體認到流暢經驗是存在運動參與者與運動情境中的一項特殊 經驗,幫助運動參與者感受到相關的經驗,這種感受影響著未來是否會繼續參與 該活動的動機,除了可以提高運動參與的動機外,更可以為其自我帶來成就與滿 足。

由 上 述 相 關 文 獻 可 以 發 現 流 暢 經 驗 的 產 生 是 愉 悅 、 幸 福 的 感 覺

(Csikszentmihalyi,1990;Jackson,1992、1995;張永進,2003),但均以優秀 選手為實驗對象。而青少年時期正是運動興趣的培養與發展的階段,體驗如此特 殊且奇妙的流暢經驗,會讓青少年更投入該項活動,感受運動中充滿樂趣的心理 層面。可是相關研究尚未對青少年對象進行探討,而這些流暢經驗的特徵在青少 年不同年級中是否會有不同的感受與體驗呢?且青少年不同性別與運動表現對 運動中的感受程度又是否會有所不同呢?因此本研究擬以聶喬齡(2000a)修改 Jackson 和 Marsh(1996)之中文版流暢狀態量表(Flow State Scale,簡稱 FSS)

為工具,嘗試探討青少年不同年級與性別、運動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感受上的 差異。

二 二

二 二、 、 、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問題背景,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青少年在運動中流暢經驗的差異,其

(7)

目的如下:

(一)比較青少年不同年級與性別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上的差異。

(二)比較青少年不同年級與運動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上的差異。

三 三 三

三、 、 、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問題 問題 問題 問題

根據上述問題背景及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為青少年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上的 差異,其問題如下:

(一)青少年不同年級與性別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上是否有所不同?

(二)青少年不同年級與運動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上是否有所不同?

四 四 四

四、 、 、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本研究基於研究問題之假設,為青少年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上的差異如下:

(一)青少年不同年級與性別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上有差異。

(二)青少年不同年級與運動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上有差異。

五 五

五 五、 、 、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台北市某國民中學學生為受試者,選擇參與 6.6 公里越野賽跑並且 填寫完成基本資料與流暢經驗量表者為研究範圍。對於受試者是否能夠盡力完成 賽跑,且在填寫問卷過程中能夠以真實的感覺作答,並非本研究所能控制,僅能 請受試者認真且確實的完成賽跑及問卷填答,因此為本研究之限制。

六 六

六 六、 、 、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一 一 一 一) ) ) )不同 不同 不同 不同年級 年級 年級 年級

:本研究之不同年級是以所有參與受試者之所屬年級為依據,

分為一、二、三年級來進行相關議題之探討。

(二 二 二 二) ) ) )運動表現 運動表現 運動表現 運動表現

:本研究之運動表現是以所有受試者之競賽名次高低為依據,

分別依男、女生之名次前 1/3 為高表現組、中 1/3 為中表現組、後 1/3 為 低表現組,再依相關資料來進行相關議題之探討。

(三 三 三) 三 ) )流暢經驗 ) 流暢經驗 流暢經驗 流暢經驗

:運動中的流暢經驗是一種很奇妙的心靈體驗。當運動員經 歷流暢經驗時,會覺得自己很強壯而不感到害怕,並將注意力集中、身 心合一、毫不費力的完成動作(張永進,2004),而其經驗的產生所帶來

(8)

的愉悅心情,有助於提昇運動參與時的內在動機,與在運動中的自我成 長與滿足,更有帶動技能提昇的效果。本研究中文版流暢狀態量表得分 為依據代表受試者之流暢經驗。

貳 貳 貳

貳、 、 、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 一 一

一、 、 、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九十四學年度臺北市立某國民中學一、二、三年級參與 6.6 公里越 野賽跑並且填寫完成基本資料與流暢經驗量表之學生為研究對象,年齡為介於 13-16 歲之間。資料收集對象共 1395 人,取得有效樣本共計 1197 人,其中男生 623 人、女生 574 人;一年級 422 人、二年級 427 人、三年級 348 人。

二 二 二

二、 、 、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聶喬齡(2000a)修改 Jackson 和 Marsh(1996)之中文版流暢狀態 量表(Flow State Scale,簡稱 FSS)為工具,融合原著之前六向度為「專注與回 饋」,並與「喪失自我的意識」「時間感的改變」「自成性經驗」,修訂為適合國 內不同文化背景與認知上的差異之流暢經驗量表,其信度考驗四個向度之內部一 致性介於.64 到.95 之間,其效度考驗各向度的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55.50%。

三 三

三 三、 、 、 、研究方法與程序 研究方法與程序 研究方法與程序 研究方法與程序

本研究方法與程序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受試者的篩選;(二)主要活動 與資料收集;(三)資料彙整與檢視;(四)相關資料彙整與統計。其主要的研究 流程如圖 2-1 所示,相關內容分述如下:

(一 一 一 一) ) ) )受試者的篩選 受試者的篩選 受試者的篩選 受試者的篩選

:本研究以台北市某國民中學一、二、三年級學生為受 試者,以能夠完成 6.6 公里越野賽跑者為研究對象,若有氣喘、心臟病 等先天性疾病,不適合於長距離跑步之學生,將不列入施測對象。

(二 二 二 二) ) ) )主要活動與資料收集 主要活動與資料收集 主要活動與資料收集 主要活動與資料收集

:所有符合研究之對象均先進行 6.6 公里越野賽 跑。並於賽後填寫相關基本資料及流暢狀態量表。

(三 三 三 三) ) ) )資料彙整與檢視 資料彙整與檢視 資料彙整與檢視 資料彙整與檢視

:將收集之資料彙整,並依序輸入電腦。再以取得之 所有樣本進行檢視。未填寫年級、性別、運動名次及問卷填答未完整者

(9)

視為無效樣本;填寫完整者視為有效樣本

( (

( (四 四 四) 四 ) ) )相關資料彙整與統計 相關資料彙整與統計 相關資料彙整與統計 相關資料彙整與統計

:將有效樣本進行各分量表及總流暢量表之計 分;並將無效樣本於以剔除。最後將所取得之資料依年級、性別及運動名 次進行統計分析並製作相關表格。

圖 2-1 研究流程圖

四 四 四

四、 、 、 、資料處理方式 資料處理方式 資料處理方式 資料處理方式

本研究以青少年之不同年級與性別、運動表現為自變項,流暢狀態量表所得 之各分量表及總流暢經驗為依變項,以二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s)來檢驗不同年級與性別、運動表現間對流暢經驗的差異性。若達顯著 差異則以 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王保進,1999)。本研究的顯 著水準設定為 α=.05。

參 參

參 參、 、 、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一 一

一 一、 、 、青少年不同年級與性別 、 青少年不同年級與性別 青少年不同年級與性別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之探討與分析 青少年不同年級與性別 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之探討與分析 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之探討與分析 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之探討與分析

本研究依不同年齡、性別在流暢狀態量表的各分量表及總流暢經驗上,其描 述性統計分析如表 3-1 所示:

表 3-1 不同年齡之性別在流暢經驗上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年齡 性別 人數 平均數(M) 標準差(SD) 專注與回饋 一年級 男生 216 57.43 12.12

女生 206 56.45 11.52 二年級 男生 227 57.37 12.24 女生 200 51.92 12.07

(10)

由表 3-1 的結果得知,在專注與回饋分量表上一、二、三年級之男生均比 女生有較高之平均分數,而男、女生在二年級均有較低之平均分數;在喪失自我 的意識分量表上一、二、三年級之男生均比女生有較高之平均分數,而男、女生 在二年級均有較低之平均分數;在時間感的改變分量表上一年級女生比男生有較 高之平均分數,二、三年級之男生則均比女生有較高之平均分數,而男生則以一 年級有較低之平均分數,女生則以二年級有較低之平均分數;在自成性經驗分量 表上一、二、三年級之男生均比女生有較高之平均分數,而男、女生在二年級均 有較低之平均分數;在總流暢經驗量表上,與專注與回饋、喪失自我的意識、自 成性經驗分量表的結果相同,一、二、三年級之男生均比女生有較高之平均分數,

而男、女生在二年級均有較低之平均分數。

由各項平均數得知,男生除在時間感的改變分量表上之一年級平均分數較女 生低外,其餘均有較高的平均分數,這結果與簡桂彬、李淑汝、葉雅正、沈宗仁

(2008)、聶喬齡(2000c)、Csikszentmihalyi(1997)及 Jackson 和 Csikszentmihalyi

(1999)的研究相同均認為男生較女生在流暢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而二年級除 在時間感的改變分量表有不一致的結果外,其餘均有較低的平均分數,這結果與

三年級 男生 180 58.72 11.67 女生 168 55.50 11.69 喪失自我的意識 一年級 男生 216 13.87 3.73 女生 206 12.84 3.46 二年級 男生 227 13.34 3.92 女生 200 11.98 3.35 三年級 男生 180 13.41 4.08 女生 168 12.01 3.76 時間感的改變 一年級 男生 216 10.14 2.80 女生 206 10.60 2.58 二年級 男生 227 10.29 2.73 女生 200 9.89 2.36 三年級 男生 180 10.73 2.93 女生 168 10.26 2.97 自成性經驗 一年級 男生 216 16.36 3.85 女生 206 15.78 4.02 二年級 男生 227 15.74 3.87 女生 200 13.85 4.18 三年級 男生 180 15.84 3.98 女生 168 14.71 4.27 總流暢經驗 一年級 男生 216 97.80 17.35 女生 206 95.67 16.46 二年級 男生 227 96.74 17.40 女生 200 87.62 17.78 三年級 男生 180 98.71 17.21 女生 168 92.48 18.17

(11)

Csikszentmihalyi(1997)及 Jackson 和 Csikszentmihalyi(1999)均顯示年齡是影 響運動中流暢經驗的重要因素的研究相同,且與簡桂彬等人(2008)的研究結果 相同均以二年級有較差的感受。

本研究探討青少年不同年級與性別在運動中流暢經驗感受上的差異,相關資 料經二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後,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2 所示:

表 3-2 青少年不同年級與性別在流暢經驗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P

專注與回饋 年級 1546.42 2 773.21 5.453 .004

性別 3073.45 1 3073.45 21.676 .001 年級*性別 1060.40 2 530.20 3.739 .024

誤差項 168868.71 1191 141.79

喪失自我的意識 年級 123.49 2 61.75 4.459 .012

性別 472.38 1 472.38 34.110 .001

年級*性別 8.61 2 4.30 .311 .733

P<.05

由表 3-2 的結果得知,在專注與回饋分量表上年級與性別二自變項交互作用 達顯著水準,因此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simple main effect)的顯著性檢定,

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3 所示:

誤差項 16494.13 1191 13.85

時間感的改變 年級 34.89 2 17.45 2.350 .096

性別 5.811 1 5.81 .783 .376

年級*性別 54.79 2 27.40 3.690 .025 誤差項 8841.847 1191 7.42

自成性經驗 年級 350.72 2 175.36 10.867 .001

性別 428.54 1 428.54 26.557 .001 年級*性別 93.01 2 46.50 2.882 .056

誤差項 19218.31 1191 16.14

總流暢經驗 年級 4714.47 2 2357.24 7.805 .001 性別 10057.08 1 10057.08 33.299 .001 年級*性別 2610.43 2 1305.22 4.322 .013

誤差項 359713.22 1191 302.03

(12)

表 3-3 專注與回饋之單純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P<.05

由表 3-3 的結果得知,不同年級之女生在專注與回饋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女生的一、三年級比二年級在專注與回饋上有 較佳的感受;不同性別之二、三年級在專注與回饋分量表上亦有顯著差異,經變 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二、三年級男生比女生在專注與回饋上有較佳的感受。這結 果與相關研究(簡桂彬等人,2008;聶喬齡,2000c;Csikszentmihalyi,1997;

Jackson & Csikszentmihalyi,1999)相同,均指出年級及性別上的差異會影響 專注與回饋的感受程度。本研究則更進一步探討年級與性別間之交互作用,發現 不同年級僅於女生之間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性別則在二、三年級之間有顯著差異。

在喪失自我的意識分量表上年級與性別二自變項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表 示年級與性別之間彼此獨立,因此進行主要效果(main effect)的分析,結果顯 示年級及性別之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4 所示:

表 3-4 喪失自我的意識之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P值 事後比較 不同年級 組間 115.25 2 57.63 4.054 .018 一>二

組內 16373.11 1194 14.22 全體 17088.36 1196

不同性別 組間 464.09 1 464.09 33.360 .001 男>女 組內 16624.27 1195 13.91

全體 17088.36 1196

P<.05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P值 事後比較 專注與回饋 不同年級

在男生 223.51 2 111.75 0.771 .463

在女生 2280.32 2 1140.16 8.240 .001 一、三>二

不同性別

在一年級 102.08 1 102.08 0.729 .394

在二年級 3169.02 1 3169.03 21.436 .001 男>女 在三年級 902.22 1 902.22 6.616 .011 男>女

(13)

由表 3-4 結果得知,不同年級在喪失自我的意識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一年級比二年級在喪失自我的意識上有較佳的感 受;不同性別在喪失自我的意識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經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

男生比女生在喪失自我的意識上有較佳的感受。這結果與簡桂彬等人(2008)相 同,也與相關研究(Csikszentmihalyi,1997;;Jackson & Csikszentmihalyi,1999)

一致,均認為年級及性別上的差異,會影響喪失自我的意識的感受程度。但與聶 喬齡(2000c)的研究結果並無顯著差異略有不同,聶喬齡的研究對象為較高水 準之大專運動選手,而本研究為年紀較低的非運動選手,在年齡及背景因素不同 導致不同的研究結果,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在時間感的改變分量表上年級與性別二自變項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因此進 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的顯著性檢定,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5 所示:

表 3-5 時間感的改變之單純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P 事後比較 時間感的改變 不同年級

在男生 36.42 2 18.21 2.305 .101

在女生 52.17 2 26.08 3.777 .023 一>二

P<.05

由表 3-5 的結果得知,不同年級之女生在時間感的改變分量表上有顯著差 異,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女生的一年級比二年級在時間感的改變上 有較佳的感受;不同性別之各年級則在時間感的改變分量表上無顯著差異。這結 果與國內相關研究(簡桂彬等人,2008;聶喬齡,2000c;)均未達顯著差異略 有不同,在年級與性別間之交互作用下,發現不同年級於女生之間有顯著差異。

在自成性經驗分量表上年級與性別二自變項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年 級與性別之間彼此獨立,因此進行主要效果的分析,結果顯示年級及性別之主要 效果均達顯著水準,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6 所示:

不同性別

在一年級 22.16 1 22.16 3.055 .081 在二年級 17.13 1 17.13 2.606 .107 在三年級 19.80 1 19.80 2.282 .132

(14)

表 3-6 自成性經驗之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P值 事後比較 不同年級 組間 324.31 2 162.15 9.804 .001 一>二、三

組內 19748.34 1194 16.54 全體 20072.64 1196

不同性別 組間 425.00 1 425.00 25.849 .001 男>女 組內 19647.64 1195 16.44

全體 20072.64 1196

P<.05

由表 3-6 結果得知,不同年級在自成性經驗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一年級比二、三年級在自成性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不同 性別在自成性經驗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經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男生比女生在 自成性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這結果與相關研究(簡桂彬等人,2008;聶喬齡,

2000c;Csikszentmihalyi,1997;;Jackson & Csikszentmihalyi,1999)相同,

均指出年級及性別上的差異,會影響自成性經驗的感受程度。

在總流暢經驗上年級與性別二自變項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因此進一步進行 單純主要效果的顯著性檢定,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7 所示:

表 3-7 總流暢經驗之單純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P 事後比較 總流暢經驗 不同年級

在男生 393.20 2 196.60 0.655 .520

在女生 6647.73 2 3323.87 10.936 .001 一、三>二

不同性別

在一年級 478.83 1 478.83 1.672 .197

在二年級 8852.08 1 8852.08 28.653 .001 男>女 在三年級 3371.59 1 3371.59 10.787 .001 男>女

P<.05

由表 3-7 的結果得知,不同年級之女生在總流暢經驗上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女生的一、三年級比二年級在總流暢經驗上有較 佳的感受;不同性別之二、三年級在總流暢經驗上亦有顯著差異,經變異數分析

(15)

結果顯示,二、三年級男生比女生在總流暢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這結果與相關 研究(簡桂彬等人,2008;聶喬齡,2000c;Csikszentmihalyi,1997;;Jackson & Csikszentmihalyi,1999)相同,均指出年級及性別上的差異,會影響總流暢經驗 的感受程度。本研究則更進一步探討年級與性別間之交互作用,發現不同年級僅 於女生之間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性別則在二、三年級之間有顯著差異。

二 二 二

二、 、 、青少年不同年級與 、 青少年不同年級與 青少年不同年級與運動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之探討與 青少年不同年級與 運動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之探討與 運動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之探討與 運動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之探討與 分析 分析 分析

分析

本研究依不同年齡、運動表現在流暢狀態量表的各分量表及總流暢經驗上,

其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 3-8 所示:

表 3-8 不同年齡之運動表現在流暢經驗上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年齡 運動表現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專注與回饋 一年級 高表現組 135 62.84 10.29

中表現組 135 56.07 11.83 低表現組 152 52.5 10.99 二年級 高表現組 134 59.84 12.58 中表現組 143 55.45 11.02 低表現組 150 49.73 11.69 三年級 高表現組 130 60.47 10.88 中表現組 121 58.19 10.89 低表現組 97 51.46 12.03 喪失自我的意識 一年級 高表現組 135 13.51 3.60 中表現組 135 12.74 3.67 低表現組 152 13.79 3.58 二年級 高表現組 134 12.46 3.48 中表現組 143 12.39 4.05 低表現組 150 13.21 3.59 三年級 高表現組 130 12.42 3.77 中表現組 121 12.88 4.00 低表現組 97 12.98 4.24 時間感的改變 一年級 高表現組 135 10.44 2.43 中表現組 135 10.17 2.87 低表現組 152 10.48 2.78 二年級 高表現組 134 10.52 2.53 中表現組 143 10.02 2.57 低表現組 150 9.79 2.57 三年級 高表現組 130 10.62 2.98 中表現組 121 10.74 2.81 低表現組 97 10.05 3.07

(16)

由表 3-8 的結果得知,在專注與回饋分量表上一、二、三年級之高表現組均 比中表現組、低表現組有較高之平均分數,而不論高表現組、中表現組、低表現 組在二年級均有較低之平均分數;在喪失自我的意識分量表上一、二、三年級之 低表現組均比中表現組、高表現組有較高之平均分數,而高表現組、低表現組在 三年級均有較低之平均分數,中表現組則在二年級有較低之平均分數;在時間感 的改變分量表上一年級之低表現組比高表現組、中表現組有較高之平均分數,二 年級之高表現組比中表現組、低表現組有較高之平均分數,三年級之中表現組比 高表現組、低表現組有較高之平均分數,而高表現組一年級有較低之平均分數,

中表現組、低表現組則在二年級有較低之平均分數;在自成性經驗分量表上一、

二、三年級之高表現組均比中表現組、低表現組有較高之平均分數,而不論高表 現組、中表現組、低表現組在二年級均有較低之平均分數;在總流暢經驗量表上,

與專注與回饋、自成性經驗分量表的結果相同,一、二、三年級之高表現組均比 中表現組、低表現組有較高之平均分數,而不論高表現組、中表現組、低表現組 在二年級則均有較低之平均分數。

由各項平均數得知,高表現組除在喪失自我的意識、時間感的改變分量表上 平均分數較低外,其餘均有較高的平均分數,這結果與高竟峰(2003)、簡桂彬 等 人 ( 2008 )、 聶 喬 齡 ( 2000b )、 Csikszentmihalyi ( 1997 ) 及 Jackson 和 Csikszentmihalyi(1999)的研究相同均認為運動技能表現愈好在流暢經驗上有較 佳的感受。而二年級除在喪失自我的意識、時間感的改變分量表有不一致的結果 外,其餘均有較低的平均分數,這結果與 Csikszentmihalyi(1997)及 Jackson 和

中表現組 135 16.2 3.87 低表現組 152 14.78 4.19 二年級 高表現組 134 16.36 3.77 中表現組 143 15.03 3.79 低表現組 150 13.34 4.22 三年級 高表現組 130 16.44 3.62 中表現組 121 15.48 3.86 低表現組 97 13.55 4.61 總流暢經驗 一年級 高表現組 135 104.2 15.07 中表現組 135 95.19 17.35 低表現組 152 91.55 15.87 二年級 高表現組 134 99.18 18.08 中表現組 143 92.90 16.78 低表現組 150 86.07 17.28 三年級 高表現組 130 99.95 16.88 中表現組 121 97.29 16.86 低表現組 97 88.04 18.34

(17)

Csikszentmihalyi(1999)均顯示年齡是影響運動中流暢經驗的重要因素的研究相 同,且與簡桂彬等人(2008)的研究結果相同均以二年級有較差的感受。

本研究探討青少年不同年級與運動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感受上的差異,相 關資料經二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後,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9 所示:

表 3-9 青少年不同年級與運動表現在流暢經驗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P

專注與回饋 年級 1062.53 2 531.27 4.12* .016

運動表現 18836.77 2 9418.39 73.02* .001 年級*運動表現 708.63 4 177.16 1.37 .241

誤差項 153230.44 1188 128.98

喪失自我的意識 年級 108.14 2 54.07 3.82* .022

運動表現 93.16 2 46.58 3.29* .038

年級*運動表現 58.48 4 14.62 1.03 .389

誤差項 16808.81 1188 14.15

時間感的改變 年級 26.56 2 13.28 1.79 .168

運動表現 34.33 2 17.17 2.31 .100

年級*運動表現 44.62 4 11.16 1.50 .199

誤差項 8826.01 1188 7.43

自成性經驗 年級 348.03 2 174.01 11.40* .001

運動表現 1595.86 2 797.93 52.29* .001

年級*運動表現 12.31 4 3.08 0.20 .938

誤差項 18127.74 1188 15.26

總流暢經驗 年級 3863.81 2 1931.91 6.75* .001

運動表現 30768.67 2 15384.03 53.76* .001 年級*運動表現 1591.02 4 397.76 1.39 .235

誤差項 339938.55 1188 286.14 P<.05

由表 3-9 的結果得知,在專注與回饋分量表上年級與運動表現二自變項交互 作用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年級與運動表現之間彼此獨立,因此進行主要效果的分 析,結果顯示年級及運動表現之主要效果均達顯著水準,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如表 3-10 所示:

表 3-10 專注與回饋之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人文社會學報 第四期 2008 年 3 月號

(18)

不同年級 組間 1375.77 2 687.88 4.746 .009 一、三>二 組內 173042.04 1194 144.92

全體 174417.81 1196

不同運動 表現

組間 19399.25 2 9699.63 74.709 .001 高>中>低 組內 155018.56 1194 129.83

全體 174417.81 1196

P<.05

由表 3-10 結果得知,不同年級在專注與回饋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一、三年級比二年級在專注與回饋上有較佳的感受;不同 運動表現在專注與回饋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

高表現組比中表現組、低表現組在專注與回饋上有較佳的感受,且中表現組亦比 低表現組在專注與回饋上有較佳的感受。這結果與簡桂彬、王國連、方國民

(2007)、簡桂彬等人(2008)、聶喬齡(2000b)的相關研究相同,亦與高竟峰

(2003)、Csikszentmihalyi(1997)及 Jackson 和 Csikszentmihalyi(1999)的研 究結果相似,均顯示年級是影響專注與回饋的重要因素,且技能表現愈好時,在 運動中愈能感受到較佳的流暢經驗。

在喪失自我的意識分量表上年級與運動表現二自變項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 準,表示年級與運動表現之間彼此獨立,因此進行主要效果的分析結果顯示年級 及運動表現之主要效果均達顯著水準,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11 所示:

表 3-11 喪失自我的意識之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P<.05

由表 3-11 結果得知,不同年級在喪失自我的意識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經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P值 事後比較 不同年級 組間 115.25 2 57.63 4.054 .018 一>二

組內 16973.11 1194 14.22 全體 17088.36 1196

不同運動 表現

組間 114.00 2 57.00 4.009 .018 低>中 組內 16974.36 1194 14.22

全體 17088.36 1196

青少年運動中流暢經驗之研究

(19)

較結果顯示,低表現組比中表現組在喪失自我的意識上有較佳的感受。這結果在 不 同 年級 上與 簡桂 彬等 人 ( 2008)、Csikszentmihalyi (1997)及 Jackson 和 Csikszentmihalyi(1999)的研究相同,均認為年級是影響流暢經驗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運動表現上則與高竟峰(2003)的研究認為高技能表現有較佳的流暢經驗 不同,亦與簡桂彬、王國連、方國民(2007)、聶喬齡(2000b)的研究未達顯著 差異不同,是否與本研究受試者年級及背景因素不同所致,或是對喪失自我的意 識之解釋與感受認知不同,而有此結果的產生,需再進一步驗證。

在時間感的改變分量表上年級與運動表現二自變項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 準,表示年級與運動表現之間彼此獨立,因此進行主要效果的分析,結果顯示年 級及運動表現之主要效果亦未達顯著水準,這顯示時間感的改變不因年級及運動 表現之不同而有所差異。這結果與簡桂彬、王國連、方國民(2007)、簡桂彬等 人(2008)、聶喬齡(2000b)的研究相同,亦與相關研究(張永進,2003;陳建 利、王崇仁、蔣憶德、陳淑滿、羅玉枝,2006;聶喬齡,2000c)相似,雖然探 討之變項不同,卻均在時間感的改變分量表上未有顯著差異,是否與中文量表題 數或是相關經驗上的雷同,導致如此的研究結果,需要針對原始量表作進一步的 分析與探討。

在自成性經驗分量表上年級與運動表現二自變項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表 示年級與運動表現之間彼此獨立,因此進行主要效果的分析,結果顯示年級及運 動表現之主要效果均達顯著水準,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12 所示:

表 3-12 自成性經驗之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P<.05

由表 3-12 結果得知,不同年級在自成性經驗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一年級比二、三年級在自成性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不同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P值 事後比較 不同年級 組間 324.31 2 162.15 9.804 .001 一>二、三

組內 19748.34 1194 16.54 全體 20072.64 1196

不同運動 表現

組間 159.56 2 789.78 50.992 .001 高>中>低 組內 18493.09 1194 15.49

全體 20072.64 1196

(20)

運動表現在自成性經驗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經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高表現組 比中表現組、低表現組在自成性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且中表現組亦比低表現組 在自成性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這結果在不同年級上與簡桂彬等人(2008)、

Csikszentmihalyi(1997)及 Jackson 和 Csikszentmihalyi(1999)的研究相同,均 認為年級是影響流暢經驗的重要因素;在不同運動表現上與高竟峰(2003)、簡 桂彬、王國連、方國民(2007)、的研究相同,均認為高技能表現有較佳的流暢 經驗,但與聶喬齡(2000b)的研究結果並無顯著相關略有不同,可能是受試者 年級及背景因素不同所致。本研究之受試者年級較低且並非運動選手,更能感受 到自成性經驗在平時運動中的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研究結果。

在總流暢經驗上年級與運動表現二自變項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年級 與運動表現之間彼此獨立,因此進行主要效果的分析,結果顯示年級及運動表現 之主要效果均達顯著水準,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13 所示:

表 3-13 總流暢經驗之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P值 事後比較 不同年級 組間 4205.20 2 2102.60 6.741 .001 一、三>二

組內 372415.73 1194 311.91 全體 376620.93 1196

不同運動 表現

組間 31132.15 2 15566.08 53.796 .001 高>中>低 組內 345488.78 1194 289.35

全體 376620.93 1196

P<.05

由表 3-13 結果得知,不同年級在總流暢經驗上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法事 後比較結果顯示,一、三年級比二年級在總流暢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不同運動 表現在總流暢經驗上有顯著差異,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高表現組比 中表現組、低表現組在總流暢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且中表現組亦比低表現組在 總流暢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這結果與簡桂彬、王國連、方國民(2007)、簡桂 彬等人(2008)、聶喬齡(2000b)的相關研究相同,亦與高竟峰(2003)、

Csikszentmihalyi(1997)及 Jackson 和 Csikszentmihalyi(1999)的研究結果相似,

均顯示年級是影響總流暢經驗的重要因素,且技能表現愈好時,在運動中愈能感 受到較佳的流暢經驗。

肆 肆 肆

肆、 、 、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青少年運動中流暢經驗之研究

(21)

一 一

一 一、 、 、 、結論 結論 結論 結論

(一)不同年級與性別在專注與回饋、喪失自我的意識、時間感的改變、自成性 經驗及總流暢經驗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級與運動表現在專注與回饋、喪失自我的意識、自成性經驗及總流 暢經驗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級部分以一年級在流暢經驗上有較佳的感受。

(四)不同性別部分以男生在運動中較能感受到較佳的流暢經驗。

(五)不同運動表現部分以技能表現愈好在運動中愈能感受到較佳的流暢經驗。

二 二 二

二、 、 、 、建議 建議 建議 建議

(一)在自變項間的交互作用是運動中流暢經驗上更為複雜的層面,並非單純只 有年級、性別及運動表現,未來相關議題可以嘗試其他變項的探討,例如:

參與動機、健康狀況、運動行為等相關變項,藉以了解影響流暢經驗的各 項重要因素。

(二)中文版流暢狀態量表,是否因分量表在題目的分配上造成部分量表在各研 究中均未有顯著差異,建議進行驗證性的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考驗其因素結構的適合度,修訂為更適合國內不同文化背景與 認知上的差異之流暢經驗量表。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王保進(1999)。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高竟峰(2003)。流暢經驗與飛鏢投擲運動表現及腦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 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陳建利、王崇仁、蔣憶德、陳淑滿、羅玉枝(2006)。桌球選手前焦慮水準與流 暢經驗之關聯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2),77-85。

張孝銘、王照欽、王梅子(1999)。休閒需求、遊戲性與休閒參與流暢經驗之相 關研究—以夜二專學生為例。體育學報,27,81-90。

(22)

張永進(2003)。運動員目標涉入、自覺能力、目標狀態與覺醒對流暢經驗頻率 及強度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簡桂彬、王國連、方國民(2007)。不同技能表現在運動中流暢經驗之探討。論 文發表於 2007 年北教大體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簡桂彬、李淑汝、葉雅正、沈宗仁(2008)。不同年級及性別對運動中流暢經驗 的影響。東南學報,32,267-276。

聶喬齡(2000a)。流暢狀態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初步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

(1),247-260。

聶喬齡(2000b)。心理技能、運動表現與運動流暢經驗的關係研究。未出版的碩 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聶喬齡(2000c)。不同性別、運動項目、經驗長短及特質性焦慮在運動流暢經驗 上的差異。中華體育,14(2),116-123。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Orion Publishing & Brockman Inc.

Jackson, S. A. (1992). Athletes in flow: A qualitative in investigation of flow states in elite figure skater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4(2), 161-180.

Jackson, S. A. (1995).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flow in elite athlete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7 (2), 135-163.

Jackson, S. A., &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Flow in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Jackson, S. A., & Marsh, H. W.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optimal experience:The flow state scal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8, 17-35.

Maslow, A. H. (1964).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 New York: Viking.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Princeton, NJ: D. Van Nostrand.

數據

圖 1-2  四向度的流暢經驗(Csikszentmihalyi & Csikszentmihalyi,1988)
表 3-3  專注與回饋之單純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P<.05  由表 3-3 的結果得知,不同年級之女生在專注與回饋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女生的一、三年級比二年級在專注與回饋上有 較佳的感受;不同性別之二、三年級在專注與回饋分量表上亦有顯著差異,經變 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二、三年級男生比女生在專注與回饋上有較佳的感受。這結 果與相關研究(簡桂彬等人,2008;聶喬齡,2000c;Csikszentmihalyi,1997; Jackson  &
表 3-6 自成性經驗之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值  P 值  事後比較  不同年級  組間  324.31  2  162.15  9.804 *   .001  一>二、三  組內  19748.34  1194  16.54  全體  20072.64  1196  不同性別  組間  425.00  1  425.00  25.849 *   .001  男>女  組內  19647.6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stress: Link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school experience.. Self-Concept

The grade of the children,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the occupation of parents, and the number of times meals are cooked at home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 percepti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haviors of a low-carbon diet among with different mother’s occupations.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gained among knowledge attitudes

In our research, four operational parameters, included flow velocity, intensity of voltage, volume of water sample, and concentration of effluent, were used to

2.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ning will (includ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enrichment, external enhance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among sexualit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terchanging impact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n terms of different teaching pedagogies.. There i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