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教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科技教育"

Copied!
2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 小一至中六)

科技教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建議學校採用 二零一七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

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 小一至中六

) 二零一七

(2)

(空白頁)

(3)

i

引 言

香港學校課程發展已經進入持續更新的新階段。為了回應本地、區域 以至全球各方面巨大且急劇的轉變,「學會學習」課程必須與時並進,以 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我們鼓勵學校持續及深化 2001 年「學會學習」課 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同時定出未來課程發展的新焦點,以達至整體學 校課程的發展目標和學習宗旨,讓所有學生獲益。

為配合中、小學的學校課程 持續更新,課程發展議會1對八個學習領 域的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已作出更新,並建議學校採用 。

在更 新各 學 習領 域 課程 指引 時 ,課 程 發展 議會 轄 下相 關 學習 領域 的 委員會,經已充分考慮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和公眾人士的關注、需要 和建議。我們亦於2015年舉辦了一系列學校簡介會和進行全港學校問卷 調查,以蒐集學校對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主要更新內容的意見。

更新後的八個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將會取代2002 年的版本。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展示了更新的課程架構,說明各學習領 域的課程宗旨、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詳述課程 持續更新下各學習領域 的發展方向,並且就課程規 劃、學與教策略、評估及相關的學與教資源 等提出建議。此外,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亦會更新有關有效學習、教學 及評估的示例,供學校參考。部分學習領域亦會提供補充課程文件和科 目課程指引,為個別學習階段的課程實施提供進一步的建議。我們鼓勵 學校充分考慮本身的情況、教師的準備和學生的學習需要,適當採用課 程指引的建議。

為使 學校 加 深瞭 解 各學 習階 段 的銜 接 和不 同學 習 領域 間 的聯 繫, 以 及如何達至有效的學習、教學及評估,學校應參照課程發展議會建議的 相關課程文件,以及其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的高中課程及評估 指引,以確保課程規劃能在全校、學習領域及學科層面均有連貫性。

課程 發展 是 共同 協 作和 持續 進 行的 過 程, 各學 習 領域 課 程指 引將 會 按照學校實踐的經驗,以及學生和社會轉變的需要,作定期檢視和更新。

1 課程發展議會是一個諮詢組織,主要就幼稚園至 中學階段的課程發展事宜,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意見 。議 會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大專院校學者、相關界別或團體的專業人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代表、職業訓練 局代表和教育局人員

(4)

ii

歡迎學校對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來函請寄:

香港九龍塘沙福道19號

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西座1樓101室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科技教育)收 傳真:2768 8664

電郵:teched@edb.gov.hk

(5)

iii

提 要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

科技

 科技的定義被界定為有目的地應用知識、技能及價值觀和態度,運用資源創 製產品、服務或建立系統以滿足人類需求。

(第1.2.1 段)

 科技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人類文化有相互的影響。

(第1.2.2 段)

科技教育

 科技教育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的。學習科技的學習經歷著重人類如何能 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以及如何把此解難過程更新及轉移,以解決不斷出現 的新問題。

(第1.3.1 – 1.3.2 段)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科

 小學的科技教育課程融入在常識科課程中。

 在初中階段,不少學校以科本學習模式,透過普通電腦、設計與科技及家政

/科技與生活等學科實施科技教育課程的學習元素單元。

 高中共有五個選修科目供學生選擇,有關科目旨在促進學生為進修和未來職 業發展謀求多元出路。

(第 1.3.4 - 1.3.6 段)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發展路向

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發展將由掌握單以學科為本的知識和技能,改為理解更 廣泛的科技範圍,以便緊隨世界轉變的步伐。

(第1.4.2 段)

(6)

iv

學校實施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主要項目

 在小學階段,學校應加強讓學生探究科技概念的學習活動,提升他們對科技發展 及其社會影響的覺知。

 初中階段,學校應提供廣泛而均衡的科技教育課程,幫助他們為將來在科技領域 進修或在其他領域發展作好準備。

 在高中階段,學校應提供科技教育選修科目,讓學生能為終身學習或將來的工作 作好準備。

(第1.5.2 段)

科技教育的宗旨

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旨在透過發展學生的科技能力、科技理解及科技覺知,來培養 學生的科技素養:

- 科技能力以辨識需要、問題和機會;並透過溝通和評鑑問題方案作 出有根據的決定;

- 科技理解以明白科技活動的跨學科性質,以及不同科技的概念、知 識和過程;

- 科技覺知以注意到科技發展與文化和情境的互相依賴性質,並意識 其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

(第 2.1.1 段)

實施原則

 建基於現有優勢,利用不同的課程推行模式,提供更為均衡和豐富的科技教 育學習領域課程,冀能由提供固定的科本內容,改為提供開放、靈活及與時 並進的課程。

 選取最適合學生的知識範圍、學習內容、學與教的策略和活動,以照顧學生 的需要和興趣。

 提供有效的全方位學習機會,鼓勵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科技,好讓他們的學 習能與時並進。

(第 1.5.1 段)

科技教育的中央課程

 透過中央課程內以下三個學習範疇,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展共通能力,

以及價值觀和態度:

- 科技的知識範圍:

- 科技的過程 - 科技的影響

(第 2.2.1 段)

(7)

v

核心及延伸單元

 接受科技教育是每個學生應有的權利。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能給予學生廣闊的 空間,使他們在自己感興趣和符合自己性向的範圍下發展所長。

 六個知識範圍內載有每個學生皆需學習的核心學習元素。

 各個知識範圍內提供延伸學習元素,幫助學生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上一展所長。

(第 2.4 段)

科技教育課程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重點

 學習階段一及二(小一至小六):覺知及探究

 學習階段三(中一至中三):體驗及應用

 學習階段四(中四至中六):終身學習及專門化的方向探究

(第 1.4.4 段)

中央課程及學校課程發展

 考慮因素:

- 學校及其辦學團體的宗旨及目標 - 學校及其教職員的專長

- 學生的背景及學習需要

- 為學生提供寬廣及均衡的課程

- 學校的資源及其他支援學與教的配套設施

(第3.2.1 段)

 科技教育課程在學校實踐的模式:

- 學科為本學習

- 學科/知識範圍的聯繫

- 學科/知識範圍間的協作教學 - 主題為本學習

- 學生的生活體驗

(第3.27 – 3.2.9 段)

(8)

vi

學與教

 科技教育的學與教應是:

- 有目的

- 循序漸進及循迴鞏固 - 手腦互動

- 綜合科技教育內各個知識範圍

- 向學生灌輸基本知識和技能,使他們養成終身學習的積極態度 - 讓對科技學習具有特殊才華與興趣的學生,得以在專門化的範圍內追

求卓越

- 滲入持續更新課程的主要更新重點,如推動 STEM 教育

(第4.1.1 段)

評估

 發展科技教育評估策的主導原則:

- 有目的而全面

- 能反映科技教育重要學習部分

- 進展性評估(即回饋學與教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即評估所學) 同樣 重要

- 使用觀察和測驗

- 評估必需融入學習過程之中

- 讓每一個有分參與評估者懂得如何理解和運用評估結果

(第 5.1.2 段)

 常見的評估模式:

- 專題研習的評估 - 課業評估

- 評估基本的操作技能 - 評估知識和概念 - 電子評核

(第 5.2.2 段)

(9)

vii

目 錄

引言 i

提要 iii

第一章 概論 1

1.1 甚麼是學習領域 3

1.2 科技概述 3

1.3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在學校課程的定位 5

1.4 基本理念及發展方向 6

1.5 發展策略 9

1.6 本指引的結構 11

第二章 課程架構 12

2.1 科技教育的宗旨 14

2.2 課程架構 16

2.3 學習元素 40

2.4 核心及延伸單元 43

2.5 課程及學科組織 82

2.6 幼稚園到小學及小學到初中的銜接 82

2.7 初中到高中的銜接 83

第三章 課程規劃 84

3.1 均衡的課程 85

3.2 中央課程及學校課程發展 85

3.3 跨學習領域的聯繫 99

3.4 多元化的發展途徑 100

3.5 時間分配 101

第四章 學與教 108

4.1 主導原則 109

4.2 學與教的取向 109

4.3 照顧學習者多樣性 120

4.4 有意義家課 120

第五章 評估 122

5.1 主導原則 124

5.2 評估模式 124

5.3 進展性評估 129

5.4 總結性評估 130

(10)

viii

5.5 評估報告 131

5.6 校內評估及公開評估 132

第六章 學與教的支援 133

6.1 優質學與教資源 134

6.2 專業發展課程 135

6.3 夥伴關係 135

6.4 學校資源管理 135

中小學科技教育課程發展示例 138

學習、教學及評估活動的示例 150

附錄 206

參考文獻 215

課程發展議會科技教育委員會名錄 219

(11)

ix

示例

1 強調覺知及探究 8

2 強調體驗及應用 8

3 強調終身學習及專門化的方向探究 9

4 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3

5 創造力的培養 33

6 明辨性思考能力的培養 34

7 溝通能力的培養 34

8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的培養 35

9 數學能力的培養 35

10 協作能力的培養 35

11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36

12 自學能力的培養 36

13 建立知識範圍之間的聯繫 93

14 建立學科之間的聯繫 93

15 主題為本學習(1) 95

16 主題為本學習(2) 97

17 通過科技教育學習活動建立公民意識 112 18 通過科技教育學習活動培養從閱讀中學習 112 19 小學階段通過專題研習體現科技教育 112 20 科技教育學習中運用資訊科技推動互動學習 113 21 運用圖像化程式語言以提升計算思維和共通能力 113

22 電子學習 114

(12)

x

23 電子學習資源 114

24 以全方位學習實踐科技教育 - 香港電腦奧林匹克競賽(HKOI)與 國際電腦奧林匹克競賽(IOI)

116

25 科技教育的全方位學習 – 與工作相關的經驗 116

26 專題研習的評估 – 光源 125

27 專題研習的評估 – 改善我們的社區 126 28 專題研習的評估 – 學校的電子資訊亭 126

29 課業評估 127

30 評估基本的操作技能 128

31 使用電子學習歷程 129

32 ABC 中學的科技教育課程 139

33 LCM 中學的科技教育課程 143

34 DEF 小學的科技教育課程 148

35 推廣「香港探趣」的多媒體演示 151

36 個案研究:三綠 – 綠色設計、綠色科技和綠色企業 154

37 由韌到軟 – 鬆肉的方法 158

38 建造一座塔樓 161

39 膳食計劃 164

40 專題研習的評估 – 設計挑戰 – 流動裝置 170

41 主題為本學習:可持續建築 172

42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 - 照顧學習者多樣性 177

43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的自主學習 179

44 專題研習: 營商活動 – 從理論到實踐 183

(13)

xi

45 運用資訊科技教授會計 188

46 通過專題研習發展綜合學習能力 191

47 STEM 教育的跨課程專題研習 194 48 發展學生編碼能力:讓貓尋找老鼠的模擬教材套 200 49 小學階段通過專題研習體現科技教育 202

50 在科技教育中促進深層學習 203

(14)

xii

附錄

1 科技學習活動 208

2 教師參考資料 210

(15)

xiii

圖表

1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科 5

2 科技教育課程架構圖示 17

3 科技教育知識範圍內的學習元素 20

4 科技素養的培養 21

5 科技教育中各學習範疇的聯繫 22

6 第一至三學習階段的學習重點 24

7 科技教育知識範圍學習元素的內容 41

8 初中階段六個知識範圍內的學習元素單元(核心及延伸) 44

9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整體課程發展 88

10 學校科技教育課程規劃的模式 91

11 科技教育學科的綜合學習元素 94

12 第三學習階段學校總課時的 8%(220 小時) 102 13 第三學習階段學校總課時的 15%(413 小時) 103

14 普通電腦所提供的單元選擇及課時分配 104

15 設計與科技所提供的單元選擇及課時分配 105 16 家政或科技與生活單元的實施及課時分配 107 17 安排 STEM 學與教活動的兩個建議模式 118

18 學校實施評估的概念架構 123

19 科技教育的評估報告系統 131

(16)

1

第一章

概論

(17)

2

第一章 概論

因應社會不斷轉變的需求、全球科學、科技及工程的快速發展、持份者透過多項調查 和交流活動所表達的意見,以及配合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方向的需要,《科技教育學習 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2)內涉及的建議已作檢討。建基於本港學生在 科技方面的優勢,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重點已予更新,包括科技教育在不同學習 階段的宗旨、目標和重點,以聚焦持續更新學校課程,特別是 STEM2

教育的主要更新重點。鑒於 STEM 教育的學習元素已融入學校課程中科學教育、科 技教育和數學教育的個別學習領域,故需進一步增強各學習領域間的連繫及協作。為 此,推動 STEM 教育乃一項發展重點,進一步提升學習的質素及成效,從而幫助學 生在廿一世紀成為更有效的終身學習者。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本指引)由課程發展議會 科技教育委員會編製。本指引是《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2)

的更新版,並延續至涵蓋三年高中的科技教育,為學校提供參考,以發展具連貫性的 科技教育課程。

本指引的發展方向與小學及中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有關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 旨及中學教育更新的七個學習宗旨,請參閱附錄一),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 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一至中六)》

(2017)內的主要建議是一致的。

本指引為科技教育課程於未來五至十年的發展提供整體方向。本指引強調《科技教育 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2)所涉及的課程重點,以提升學與教,同 時考慮到社會及世界各地不同領域有顯著發展,提出主要更新重點,以達致學生學習 的最終利益為目標。本指引涵蓋與不同學習階段相關的示例,以闡述有關的概念與意 念,以縮小課程在實施時的差距。

本指引旨在幫助學校將現有的學科發展成為均衡的科技教育課程架構,並設計合適 的課程。學校應參照以下課程文件,規劃與發展科技教育課程,以及不同學習階段的 學與教和評估策略:

 《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17)

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級) - 課程補充資料》(2013)

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設計與應用科技 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課程及評估指引(中 四至中六)》、《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及《科技與 生活(食品科學與科技/服裝、成衣與紡織)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2007)(2015 年 11 月更新版)

2

STEM 是代表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各英文

譯寫的首字母縮略詞。本港課程以科學、科技和數學教育三個學習領域推動 STEM 教育。

(18)

3

1.1 甚麼是學習領域

學習領域是課程的重要部分。它建基於主要知識領域中基礎而關聯的概念,而 這些概念是所有學生均應學習和掌握的。學習領域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知識範 圍,通過適切的學與教活動和策略,讓他們發展及應用共通能力(例如溝通能 力、明辨性思考能力、協作能力和創造力)及與學科有關的技能,培養正面的 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構建新的知識和加深對事物的了解。因應不同的學習目 的,各學習領域的取向可以是學術性、社會性、實用性或綜合性;而在課程設 計方面,則可以用學科、單元、單位、課業或其他模式,組織學習內容。

課程架構三個相互連繫的部分,即學習領域的知識、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 三者的關係見下圖:

1.2 科技概述

1.2.1 本指引中,科技的定義被界定為有目的地應用知識、技能及價值觀和態度,運 用資源創製產品、服務或建立系統以滿足人類需求。要改善人類福祉,就需要 創新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科技必須與時並進以滿足我們生活中各方面 的需求。以下的例子展示了科技在各個生活範疇上與時並進的特質:

學習領域的知識

共通能力 價值觀和態度

(19)

4

利用動物皮毛等天然物料

採用絲及棉編織

生產尼龍及聚脂等合成纖維

原始狩獵捕魚

 有機耕種

生產基因改造食物

穴居

傳統中國式建築採用木柱橫樑 及古希臘建築採用大理石

使用預製建築配件建成的智能大廈

馬車

 蒸汽火車

 高速火車

1.2.2 科技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人類文化有相互的影響。它對個人、家庭、社會 及環境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科技的發明和革新影響人類文明的發展,更影響及 改變了人類、組織和系統等之間的互動關係。

1.2.3 科技不單能滿足人類的需要,而且對社會及經濟發展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力。近數十年來,科技已在資訊及通訊、運輸、醫療、自動化與食品生產等領 域有顯著發展。科技發展的轉捩點往往會重組人們固有的價值觀和信念,甚至 改變社會、經濟及政治架構。以下列舉出數個具代表性的例子。

 造紙和文字處理有助記錄、傳遞知識和溝通;

 指南針讓探索世界變得更容易,增加了人類的流動性。全球定位系統的發明讓 導航更為準確便利;

 資訊科技的發展,例如:由算盤發展至電腦,令數據及資訊的處理跨進了一大 步。智能手機的出現則讓人們能夠跨越邊界,更有效地溝通。

(20)

5

1.3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在學校課程的定位

1.3.1 科技教育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的八個學習領域之一。它為學生提供了必 需的知識範圍,這些知識與改善我們日常的生活、促進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息息 相關。同時,科技教育能幫助本港學生緊隨世界的科技發展。知識範圍所包括 的內容,例如:家居、設計、食物、商業及金融、資訊及通訊、創意媒體、工 程等,都會因應需要而不斷更新。

1.3.2 學習科技的經歷著重人類如何能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以及如何把此解難過 程更新及轉移,以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因此,科技教育是有效的平台,培 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創造力及明辨性思考能力,推動從「做」中學習。學 生因而獲得充足的機會,透過符合其興趣及學習方式的實踐經驗將想法轉化 成現實。科技教育能幫助學生增長知識,提升技能,以便升學及就業;並培養 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為個人成長後的生活做好準備。

1.3.3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中現有的學科(見圖表 1)有著不同的取向。學校應逐 步發展科技教育課程所建議的均衡學習,包括知識、主要概念、技能、價值觀 及態度等,以便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及需要。其中,一些傳統的學科會逐漸淡 出,而新的學科將會被引入以配合學校課程及學制的更新。

圖表 1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科 小學階段

(小一至小六)

初中階段

(中一至中三)

高中階段

(中四至中六)

常識科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

(中一至三)

(已於2016/17學年全面實 施)

選修科目:

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

 設計與應用科技

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 資訊及通訊科技

 科技與生活(食品科學與 科技/服裝、成衣與紡 織)

註: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中一至三)涵蓋六個知識範圍,包括資訊和通訊科技、

物料和結構、營運和製造、策略和管理、系統和控制及科技與生活。

1.3.4 小學的科技教育課程融入在常識科課程中,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及科學教 育學習領域共同發展,建議佔授課時間共 12%至 15%。

(21)

6

1.3.5 在初中階段,不少學校以科本學習模式,透過普通電腦、設計與科技及家政/

科技與生活等學科實施3科技教育課程4的學習元素單元,建議佔授課時間共 8%至 15%。

1.3.6 為推動科技教育課程的專門化學習,高中共有五個選修科目供學生選擇,包括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設計與應用科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資訊及通訊 科技及科技與生活。有關科目旨在促進學生為進修和未來職業發展謀求多元 出路。

1.4 基本理念及發展方向 1.4.1 科技教育發展的基本理念

• 廿一世紀是科技驅動的時代。我們有迫切的需要去裝備學生,面對急劇改 變的世界所帶來的挑戰,以保持香港在亞太區及環球的競爭優勢。

• 引入科技教育學科,正是為了在切合社會多元需要的同時,預備學生迎接 終身學習及工作所需。適時更新及重組科技教育課程,會使學生的學習緊 隨科技、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步伐,幫助他們為將來的生活做好準備。

• 為學生提供多樣的科技學習經歷,應能充分發揮他們本身的潛能。除了讓 學生了解科技在社會上的發展外,學校應培養學生敢於創新的素質及開拓 與創新的精神,這些都是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此外,學校亦應安排 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職場內外,為投身工作做好準備,培養健康的生 活方式,建立理財知識,這些對他們未來在個人及專業領域取得成功至關 重要。

• 雖然多數學校都為學生提供機會發展運用資訊科技的基本技能,但現時學 生應享有更多的空間去掌握及構建不同科技範疇的知識,以及培養相關的 能力和覺知。

• 在不改變課程架構下,為應對不斷轉變的環境和最新的教育趨勢,以及科 技教育課程未來五至十年的發展及實施,現提出以下主要更新重點:

-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涵蓋廣泛的學習元素,能為學生發展科技素 養5打好基礎。科技素養強調透過培養學生的科技能力、科技理解和 科技覺知(詳情請參閱本指引 2.1.1 段),促進學生建立穩固的知識 和能力基礎,發展共通能力,以及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

- 推廣 STEM 教育的目標在於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 在相關學科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加強他們的綜合學習和應用能力。

STEM 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創新及解決問題能力,這些能力 在廿一世紀是不可或缺的。綜合學習及運用與科技教育相關的知識

3

有關在學校實施科技教育課程的不同模式, 請參閱第 94 頁的圖表 10。

4

請留意專為注意前職業先修學校及前工業中學設計的新工藝課程已於 2016/17 學年全面取消。

5

科技素養是培養科技能力、科技理解和科技覺知以應付日後的挑戰。詳細解說可參閱本指引第二

章的 2.1.1 段。

(22)

7

範圍有助培養學生的科技理解和能力。學生可運用科技理論和原理,

設計及創製產品/系統,從而改善及提高人類的生活質素。

- 強調學校在規劃和實施科技教育課程的過程中有關持續更新學校課 程的其他元素。

- 推動電子學習,激發學生對學習科技的興趣,加強互動及協作,促進 自主學習,並同時採取對應措施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

- 強調整體課程規劃及規劃-執行-評估過程對學校能成功地實施主 要更新重點及持續發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 強調在科技教育中照顧學習多樣性的持續需要,適切地關注學生不 同的學習需要和方式,包括一般學生、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資優 學生。

1.4.2 科技教育的發展路向

學校應充分考慮以下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發展路向:

• 由掌握單以學科為本的知識和技能,改為理解更廣泛的科技範圍,以便緊 隨世界轉變的步伐

• 由偏向學術性或職業性的學習,改為平衡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學習,因而 增進學生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並幫助他們為將來工作和終身學習做 好準備

• 由掌握技術專門知識,轉為在新的環境中運用知識和共通能力,進而發展 創造力、明辨性思考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建基於學校本身優勢、學生的需要及興趣,由以學科為本的課程,轉為以 多元化模式實施的課程

• 由按個別科技教育學科劃分知識和能力,轉為採用 STEM 教育以綜合知 識和能力,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並透過創新發明來改善現代社會的生 活質素

1.4.3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宗旨及設計

由小學、初中直至高中各個階段,科技教育課程的宗旨及設計應該是一致的,

具有延續性,循序漸進,並隨著學生的社群、認知及體能發展而改變。

(23)

8

1.4.4 科技教育課程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重點是:

小學階段 初中階段 高中階段

學習階段一及二 學習階段三 學習階段四

覺知及探究 體驗及應用 終身學習及專門化的方向 探究

透過常識科的學習範疇 透過初中科目/科技教育 學習領域課程的核心及延

伸單元

透過高中選修科目:企 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設 計與應用科技、健康管理 與社會關懷、資訊及通訊

科技及科技與生活

小學階段(學習階段一及學習階段二):覺知及探究 示例 1 強調覺知及探究

透過把玩電動模型車或由橡筋推動的輕便模型飛機,學生可以學習到能量的 來源及其特性。他們可以從橡筋扭纏的圈數或不同彈力的橡筋之中,發掘出 能量總額與電池數量的關係。他們可以認識到科技是如何被應用,也可體驗 到如何把車和飛機設計至避免浪費能量。這些活動可以引起學生對科技的興 趣和好奇心,並且提高他們對研究科技產品的明辨性思考能力。

初中階段(學習階段三):體驗及應用 示例 2 強調體驗及應用

在初中的科技教育課程中,學生認識到經中央系統供應的能量(如煤氣及電 力)之特性,他們亦可通過實踐活動,覺察到使用此類能源的便利,並且了 解到它們如何使家居電器運作以改善生活質素。此外,他們亦可以認識到此 類能源的潛在危機和有關的安全事宜。在活動中,學生應學習以理性行事,

運用所學,並了解在突發情況下,如洩漏煤氣時,有甚麼事情是應該和不應 做的。學生可參與簡單的研習,例如使用不同能源驅動汽車。

(24)

9

 升至高中階段(學習階段四):終身學習及專門化的方向探究 示例 3 強調終身學習及專門化的方向探究

學生透過進一步學習能源的知識,會深入認識到如何控制由不同能源產生出 來的力量,如何提高能源供應系統的效率,以及如何綜合設計和控制的概念,

來發展系統或產品,以滿足人類特定的需要,如節約能源。當學生探討能源 問題時,他們應認識到不同類別的能源。通過探討全球的能源消耗情況及引 發的危機,學生應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探討及交流有關資訊時,

學生的溝通及處理資訊能力得以發展。再者,通過科技教育的學習過程,學 生能夠裝備自己,為將來的工作及進修作好準備。

1.4.5 學習階段的銜接

為有利學生學習,在規劃科技教育課程時,能順利銜接不同學習階段是十分重 要的。科技教育教師應熟知自己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應該或已經掌握的知識、

技能和經驗,確保設計出有意義和建設性的學習經歷。為更有效促進學生學習,

應建基於學生在學校及日常生活中已獲取的知識及經驗,組織相關的學習內 容及富挑戰性的學習活動。

1.5 發展策略

1.5.1 學校在採取不同的策略來發展校本的科技教育課程時,須確保課程能:

 循序漸進,以現有學科的優勢為基礎,結合其中的共通學習元素來設計 教學,例如:把設計與科技、普通電腦、家政/科技與生活學科內的相 關課題抽選出來合併教授。

 在科技教育的學與教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

 提供有效的全方位學習機會,鼓勵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科技,好讓他們 的學習能與時並進。

 利用四個關鍵項目,特別是專題研習、從閱讀中學習:邁向跨課程閱讀 及運用資訊科技進行自主學習,來增進學生的科技能力、科技理解和科 技覺知。

 建基於現有優勢,利用不同的課程推行模式,提供更為均衡和豐富的科 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冀能由提供固定的科本內容,改為提供開放、靈 活及與時並進的課程。

 選取最適合學生的知識範圍、學習內容、學與教的策略和活動,以照顧 學生的需要和興趣。

(25)

10

1.5.2 學校在實施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時,須考慮以下各項:

課程及規劃

• 學校應確保向全體學生提供學習科技教育的平等機會,並兼顧學生多元的 學習需要和興趣。

• 整體課程規劃十分重要,故學校應充分考慮提供不同的學習情境,讓學生 綜合及運用跨學科知識和技能。

• 在小學階段,學校應加強學習活動,讓學生探究科技概念,提升他們對科 技發展及其社會影響的覺知。

• 在初中階段,學校應提供廣濶而均衡的科技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對不同科 技的理解能力,提升他們有關科技對日常生活影響的覺知,並提供機會讓 學生在真實情景下培養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明辨性思考能力,同時 幫助他們為將來在科技領域進修或在其他領域發展作好準備。

• 在高中階段,學校應提供科技教育的選修科目,讓學生能就個人有興趣的 領域上終身學習或準備將來的工作,例如商業、資訊科技、工程、設計、

健康、食品科學及服裝設計。學校應提供多元的選修科目供學生選擇,照 顧他們的興趣、能力和需要。

• 學校可採取不同模式實施科技教育課程,包括就初中的科技教育學習領域 課程採取科目為本及單元模式。

•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統籌主任及科主任應發展連貫且循序漸進的校本科 技教育課程,確保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科之間有緊密連繫,並與其他學 習領域相互協作。

• 學校應提供有利的環境及充足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綜合及應用 STEM 相關學習領域課程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

• 學校在規劃長遠發展時,應考慮學校課程及持續發展科技教育所需的資源。

學生的學習

• 學生能運用容易得到的物料,進行真實的、實踐解難的學習活動。

• 應鼓勵學生解決問題並建立與編程相關的能力、編碼的技能等。

• 學生應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以應付不斷湧現的嶄新科技。

• 學生應主動更新自己的科技知識和技能力。

• 學生應評價科技的影響並培養明辨性思考能力。

• 學生應有機會運用明辨性及創意思考,想出可應用於模擬及/或真實情境 的新解難方法。

• 應鼓勵學生參與本地及海外機構或不同專業團體舉辦與 STEM 相關的比 賽及其他富趣味性的學習活動。

(26)

11

教師的專業發展

• 教師應探究並引入新的科技或學習元素,不斷更新及豐富學校的科技教育 課程。

• 科技教育教師應持續提升實施科技教育課程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包括 選擇及使用不同教學方法(如個案研究和專題研習)的能力,為學生組織 科技教育的學習經歷,並運用各種方法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成果。

• 教師可善用不同電子平台,積極參與相關的教師網絡或學習社群,尋求同 儕的支援、協作及教學經驗和良好實踐經驗的共享,提升自己的專業。

•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教師可與其他 STEM 相關學習領域/學科的教師互 相協作,為學生提供綜合和跨學科的學習經歷。

參與更寬廣的範圍

• 學校應為學生提供更多全方位學習的機會,鼓勵他們參加各種的校際、地 區或國際活動,如參觀或比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濶他們對科技發 展的視野,並培養他們的開拓及創新精神。

• 教師可加強與大專院校的聯繫,就學生的專題研習尋求意見,並學習更廣 泛科技領域的最新研究及發展。

• 學校可與不同行業建立網絡,了解科技的創新發展及企業的營運和市場營 銷策略,並尋找機會為學生安排工作體驗或行業研習。

1.6 本指引的結構

第一章概述科技教育學習領域,以及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策 略。

第二章闡明科技教育的課程架構。

第三章為計劃及組織小學及中學科技教育課程提供建議,以及如何制定校本 科技教育整體課程規劃的原則及策略。

第四章集中講述如何計劃及組織科技教育課程的學與教之原則及策略。

第五章集中講述制定校本科技教育課程評估政策的主導原則及策略。

第六章提供有關科技教育的學習及教學支援之資訊。

示例及附錄可進一步闡明本指引內介紹的概念和觀點,以及所提出的建議。

(27)

12

第二章

課程架構

(28)

13

(29)

14

第二章 課程架構

2.1 科技教育的宗旨

2.1.1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旨在透過發展學生的科技能力、科技理解及科技覺知,來培 養學生的科技素養。科技教育讓學生有機會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概念、學習有關 過程和技能、了解科技對於改善日常生活及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亦使 香港學生能夠與科技發展與時並進。

通過科技教育,學生可以發展:

科技能力

• 發展識別需要、問題和機會的能力,並了解其限制和選擇;

• 發展具創意的、溝通、實踐及評鑑解決問題方案的能力;

• 發展在創製、使用及改良器物、系統及環境時,作出有根據的決定的能力。

科技理解

• 理解科技活動的跨學科性質;

• 理解科技器物、系統及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在設計、製作及評鑑產品、系統及解決方案時,能理解並應用與科技過程 及資源相關的知識。

科技覺知

• 意識到科技發展與文化和情境的互相依賴性質;

• 在進行科技活動時,尊重文化差異及別人的權益,並培養應有的社會責任 感;

• 意識到個人、家庭、社會及大自然的福祉,取決於如何適當地使用科技器 物和系統;

• 評價科技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

科技教育的宗旨亦有助體現《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一至中六)》(2017)第 一冊及第二冊所述的「中學教育更新的七個學習宗旨」。詳情請參閱下表。

(30)

15

科技教育課程宗旨 中學教育更新的七個學習宗旨

使學生能夠: 使學生能夠:

科技能力

• 發展識別需要、問題和機會的能 力,並了解其限制和選擇

• 發展具創意的、溝通、實踐及評鑑 解決問題方案的能力

• 發展在創製、使用及改良器物、系 統及環境時,作出有根據的決定的 能力

• 能整合發展和應用共通能力,在未 來進修或事業上,成為一個獨立自 主的學習者

• 靈活、有效和有道德操守地運用資 訊和資訊科技

• 掌握兩文三語,便利學習和建立美 好的生活

科技理解

• 理解科技活動的跨學科性質

• 理解科技器物、系統及環境的基本 概念和原理

• 在設計、製作及評鑑產品、系統及 解決方案時,能理解並應用與科技 過程及資源相關的知識

• 具備和建構廣闊且穩固的知識基 礎,能夠理解當今影響個人、社 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

科技覺知

• 意識到科技發展與文化和情境的互 相依賴性質

• 在進行科技活動時,尊重文化差異 及別人的權益,並培養應有的社會 責任感

• 意識到個人、家庭、社會及大自然 的福祉,取決於如何適當地使用科 技器物和系統;

• 評價科技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

•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 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持守 正面價值和態度,珍視中華文化和 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文化

•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體 藝活動,並懂得欣賞藝術和體育活 動

• 了解本身的興趣、性向和能力,建 立和反思個人目標,以達成未來進 修和就業的理想

(31)

16

2.2 課程架構

科技教育的課程架構為組織科技教育學習領域各學科的學習、教學及評估提 供一個全面架構,其核心部分是一組互相關連的組成部分,包括:

 知識情境;

 共通能力;及

 價值觀和態度。

此架構設定學生在不同教育階段應學習的知識內容、培養的價值觀及掌握的 能力。此架構亦給予學校和教師充分的靈活性和自主權,以配合自身的優勢及 學生的需要和志向,規劃校本科技教育課程。

圖表 2 所示為更新的科技教育課程架構。

 此架構亦包含學生在現今環境下的學習需要,包括發展學生資訊素養,以 及運用讀寫能力去建構知識。

 在連繫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與其他學習領域/學科的學習時,特別注重知識 及技能的整合與應用。,透過科技教育等三個學習領域來推動 STEM 教育 尤其重要。

 科技學習亦需要有效運用資源,與大專院校、專業機構及科技相關機構建 立緊密的夥伴關係,提供一系列有意義及真實的學習經歷。

(32)

17

圖表 2 科技教育課程架構圖示

*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的六個知識範圍:

資訊和通訊科技 運營和製造 系統和控制

物料和結構 策略和管理 科技與生活

第三學習階段 知識範圍*

第四學習階段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

資訊及通訊科技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設計與應用科技

科技與生活

共通能力

跨課程語文學習 資訊科技教育

綜 合 與應 用

(ST E M

教 育

)

資源 與 合作 價

值觀 和 態度 科技教育宗旨–建立科技素養

(33)

18

2.2.1 學習範疇、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 學習範疇

學習範疇是指學生在主要學習領域中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概念」的類別。

在科技教育課程中,學生可透過以下三個學習範疇,來達致科技教育學習的宗 旨,發展共通能力,培養個人的價值觀和態度:

A. 科技的知識範圍 B. 科技過程

C. 科技的影響

學習範疇 A 科技的知識範圍

「知識範圍」是科技教育課程中一組廣闊的學習元素,能夠適時更新,讓學生 認識日新月異的科技。知識範圍亦為發展學生的科技能力、科技理解及科技覺 知提供不同的情境。知識範圍必須:

 與日常生活或本地工商業相關;

 與時並進,與科學及科技同步發展;

 與學生的經驗及興趣相關;以及

 與設計界的創新發展相關等。

對於學生而言,要應付香港當前的挑戰,建議科技教育應包括以下六個知識範 圍:

(i) 資訊和通訊科技:

資訊和通訊科技已成為學習的重要工具,亦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ii) 物料和結構:

無論作為消費者或科技人員,對物料和資源的認識都是不可缺少的,亦構 成設計過程中重要的第一步。

(iii) 營運和製造:

在實現設計方案的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管理資源及過程所需的知識及技 能。

(34)

19

(iv) 策略和管理:

香港是重要的國際貿易及金融中心,亦是區內的物流樞杻,學生必須對商 業及管理概念有所了解。

(v) 系統和控制:

在我們的家居、學習、工作等環境中,都存在著不同微觀及宏觀的系統在 運作。學生必須理解系統的概念、應用及影響。

(vi) 科技與生活:

科技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並培育優質的人才及家庭。

科技敎育課程的六個知識範圍是組織學生學習的平台。參考科技教育的學習 目標及現有科目的課程,我們在六個知識範圍下訂立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小 一至中三)的學習元素,供學校參考(見圖 3)。當中有五個學習元素是六個 知識範圍共通的,包括「科技與社會」、「安全與健康」、「資訊處理及演示」、

「設計及應用」和「消費者敎育」。各學習元素的內容列於本指引第 2.3 節圖 7。

知識範圍是學生學習的載體,透過各項知識範圍的學習,以及參與一系列的學 習活動,學生學會掌握科技概念及知識,並了解科技發展過程,同時意識到科 技對個人、家庭、社會及環境帶來的影響。

(35)

20

圖表 3 科技教育知識範圍內的學習元素

知識範圍 學習元素

資訊和通訊科技

 電腦系統

 電腦網絡

 程序編寫

物料和結構

 物料及資源

 物料處理

 結構及機械結構

營運和製造

 工具及設備

 製造過程

 項目管理

策略和管理

 營商環境、運作和組織

 資源管理

 市場營銷

系統和控制

 系統概念

 系統應用

 系統整合

 控制與自動化

科技與生活

 食物與營養

 食品烹調及加工

 布料及衣物製作

 時裝及服裝審美能力

 家庭生活

 家居管理及科技

(初中階段(即第三學習階段)學習元素的詳情,見第 2.3 節圖表 7)

學習範疇 B 科技過程

「科技過程」讓學生獲得辨識、構思、評鑑及改良意念以解決科技難題的經 驗,並且鼓勵他們構思及實踐創新的設計,以配合人類的需要。

科技發展總是以清晰目的為起點,例如製作打獵工具、搭建遮風擋雨的場所、

建立可以儲存並輕易讀取大量資料的系統等,然後設計相關製成品及系統,尋 找合適的物料及嘗試製作,看看設計是否合乎最初目的。往往會有多個解決方 案出現,我們需要評估每個方案的成效,來作出最佳選擇。

(36)

21

「科技過程」學習範疇是科技敎育的核心,讓學生發展科技能力、培養共通及 可轉移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創新科技。

學習範疇 C 科技的影響

學習「科技的影響」讓學生意識到科技的發展及應用所帶來的影響。學生將會 理解個人及群體的信念、社會價值觀及倫理道德與科技發展之間如何相互影 響。

學生應有機會了解科技如何改善生活,評估科技對個人、家庭、社會及人類的 影響,以培養追求創新科技發展的世界觀。

然而,學生不應盲目追求新科技。他們應有機會實踐價值觀和態度,決定如何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技,並能從顧客、市民、僱員、設計師或工程師的角度審 視科技發展對社會帶來的影響。

圖表 4 說明科技教育下三個學習範疇如何相互聯繫以培養學生科技素養。

圖表 5 顯示,科技教育課程學習的性質,三個範疇的學習元素緊密聯繫的。設 計科技學習活動時,應著重學生綜合運用三個範疇的學習元素。

圖表4 培育科技素養

(37)

22

學習目標

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透過科技教育課程三個學習範疇的學習,提升自己的 科技素養,並以六個知識範圍作為學習平台進行學習。就小學、初中及高中學 生,以及在科技方面具有特別興趣及才能的初中學生而言,科技教育課程的學 習目標如下。

 小學階段(第一及第二學習階段,小一至小六)的學習目標:

- 發展興趣及好奇心,以探討生活需要和構思滿足需要的方法;

- 理解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個人衞生和安全的重要,並能遵守良好習慣、

衞生和安全守則;

- 認識設計循環的概念和過程,用以解決簡單問題;

- 意識到商業社會的運作、消費者的權利及責任。

初中階段(第三學習階段,中一至中三)的學習目標:

- 掌握手腦並用的基本技能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並且明白如何恰當 地運用科技;

- 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及維持良好的家庭關係;

- 對商業世界有基本的認識,並且能妥善管理個人的財務;

- 在作出決定時,顧及公眾和環境的福祉。

圖表 5 科技教育課程中各學習範疇的聯繫

(38)

23

 特別興趣及才能的初中學生的學習目標:

- 對某些科技範疇有更深的認識,例如:控制與自動化、項目管理、電 腦網絡等;

- 綜合不同的科技教育學習元素和理解它們的相互關係;

- 掌握一些科技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概念。

小學至初中階段的科技教育為學生掌握科技知識及技能奠下穩固基礎。在 高中階段,學生可以修讀科技教育學習領域下的不同科目,進一步發展自 己的興趣,探索不同科技範疇的就業方向。

 高中階段(第四學習階段,中四至中六)修讀科技教育學習領域下有關科 目的學習目標:

- 通過綜合各種概念及知識元素,對不同科技範疇有全面的理解;

- 掌握運用科技原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 認識意念構思過程,面對科技問題或議題時評論科技過程及科技成果 的影響;及

- 在科技範疇培養濃厚的興趣,為升學就業或終身學習做好準備。

學習重點

 六個知識範圍是組織學生學習的平台,目的是讓他們掌握科技知識、科技 概念、科技過程及科技的影響,同時培養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

 圖表 6 列出六個知識範圍在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的學習重點。學校可就 不同的研習活動,進一步調適這些學習重點。有關的良好實踐經驗事例亦 會不時發放以供參考。

 在小學階段,常識科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將三個學習領域(包括科技教育)

的知識、技能及態度進行整合。在訂立第一及第二學習階段的學習目的時,

亦應參考《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17 年)。

 對於第四學習階段的學習目的,應參考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設 計與應用科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資訊及通訊科技」及「科 技與生活」(食品科學與科技/時裝、成衣及紡織)等相關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2007 年)(2015 年 11 月更新)

(39)

24

圖表 6 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的學習重點

知識範圍 學習元素 第一學習階段 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

第三學習階段 中一至中三 共通課題 科技與社會 • 意識到科技與日常生活息

息相關。

• 意識到科技產品的功能和 美感特徵。

 關心科技的使用給人類及環境 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 認同個人有責任對科技的使用 作出合理判斷。

 意識到科技的最新發展與限 制。

 評價科技對個人與社會生活、

社會結構與經濟、自然與人為 世界等方面的影響(直接或間 接,短期或長期等)。

 明白有關科技使用及科技發展 的事情,包括法律、道德、環 境與健康、生活模式轉變等各 方面。

安全與健康  了解保持個人衛生和安全 的重要及其守則。

 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自律 以保持個人衛生及安全。

 應關注當使用科技時的安 全事項。

 了解影響個人健康和安全的因 素,以及保持健康和管理風險 的方法。

 分析有關資料,為個人健康作 出明智的選擇。

 理解社區健康的重要。

 對科技過程中使用工具、裝置 及資源時的安全措施及管制有 所理解,並加以應用。

 計劃設計過程時,應注意安全 措施。

 意識到與健康相關的事宜。

 了解商業機構有責任對僱員、

顧客及第三者,提供安全的環 境。

 了解如何在工作環境中消除壓 力及體力疲勞。

資訊處理與 演示

 懂得操作電腦及有關裝 置。

 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資

 培養搜尋、處理及演示資訊的 能力,其中包括收發電子郵 件、在互聯網尋找資料。

 明白使用資訊科技及電腦的基 本概念。

 培養個人獨立地或與同儕共同

(40)

25

知識範圍 學習元素 第一學習階段 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

第三學習階段 中一至中三 訊科技的廣泛應用。  使用資訊科技工具及軟件配套

輔助學習。

 關注有關資訊科技的應用。

處理及演示資料的能力。

 意識到資料的真確和可靠度,

以及有能力核對和評鑑資料的 準確性及可靠性。

 意識到知識產權、資料私隱權 等,以及處理資料時要遵守的 規則及規例。

 善於運用溝通及表達能力,以 感染受眾,取得預期的反應。

設計及應用 • 運用現成資源來設計及製 作器物。

• 發展尋求事物運作原理的 興趣及好奇心。

• 意識到各種設計及產品的 功能和美學特徵。

• 認識設計循環的概念,並用以 解決問題。

• 明白一些設計及專題研習在功 能和美學方面的要求。

• 使用不同物料來設計及製作模 型,並對製成品的特定功能進 行測試。

• 根據功能、美學及其他方面的 標準,設計和評鑑一些產品或 系統。

• 懂得如何於科技發展過程中應 用成本效益原則。

消費者教育  意識到消費者的權利和責 任。

 認識消費者的權利與責任。

 意識到廣告及其他宣傳手法的 影響。

 認識消費者委員會的角色及職 能。

 能作出理智的消費決定。

資訊和通訊科技 電腦系統  意識到電腦的不同部件及 其功能。

 掌握並能分辨硬件和軟件的定 義。

 了解不同電腦系統的操作及之 間的互動

 能選用適當的硬件,軟件及電 腦系統處理不同工作。

(41)

26

知識範圍 學習元素 第一學習階段 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

第三學習階段 中一至中三

電腦網絡  了解電腦網絡的意義。

 認識到電腦網絡的重要性及廣 泛應用性。

 意識到電腦網絡對社會的影響

 掌握使用互聯網的各種技巧。

計算思維及 程序編寫

 了解並能分辨程式和數據的意 義。

 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 了解如何透過範本編寫簡單程 式。

 培養對編程的興趣及在過程中 與他人合作

 意識到運用抽象及識別格局圖 樣來解決問題

 運用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 發展學生有系統地解決問題的 技巧。

 了解如何建立簡單的程式來解 決問題。

物料和結構 物料及資源  能辨別常用物料,並了解 其日常用途。

 按物料的性質及來源分類。

 探索不同物料的物理特性。

 了解一些物料的物理特性。

 培養學生在不同設計及專題研 習中,選擇和使用適當物料及 資源的能力。

 意識到某些物料的使用和棄置 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 明白資源的再用和再造對社會 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42)

27

知識範圍 學習元素 第一學習階段 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

第三學習階段 中一至中三 物料處理  使用常用物料來設計及製

作器物。

 了解不同材料及資源,可經過 處理,以切合不同需要。

 在物料處理的過程中,選擇及 使用適當的工具及機器。

 明白常用物料的處理過程,例 如:切割、組合及完成處理。

 意識到處理物料時,應減低對 環境造成的破壞。

結構及機械 結構

 認識運動的一些特性。  意識到應用不同的結構及機械 結構,能夠提升各式設計的功 能,以切合不同的需要。

 於各項設計及專題研習上,應 用具有不同結構和機械特性的 物料及裝置。

 了解不同的結構設計具有不同 的負載能力。

 懂得利用不同的機械結構來提 升各式設計的功能。

營運和製造 工具及儀器  意識到安全使用工具的重 要性。

 掌握正確使用小型手動工 具的方法。

 懂得選擇及使用適當的工具和 儀器,處理常用物料和資訊。

 使用工具、機器或儀器來處理 各種物料、能量及資訊。

 運用工具、機器或設備來實踐 設計方案。

(43)

28

知識範圍 學習元素 第一學習階段 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

第三學習階段 中一至中三

製造過程  知悉不同產品的生產過程。

 意識到生產過程中各項因素及 其限制。

 理解設計及製作產品時,考慮 選擇不同過程的因素。

 明白一些物料的成形及減除過 程。

 認識一些物料的組合及完成處 理過程。

 在多種生產過程中,懂得操控 工具及儀器。

項目管理  意識到在做課業時,安排 工作或組織不同步驟及程 序的重要性。

 在制定解決方法時,懂得應用 與計劃和程序有關的概念。

 在進行專題研習、作出抉擇、

計劃、組織、控制及評鑑時,

懂得與別人合作。

策略和管理 營商環境、

運作和組織

 意識到創新的意念能通過商業 模式來為大眾服務。

 意識到創新的意念可如何被商 業化及受到法例所保障。

 了解有關的營商環境及不同類 型的商業機構。

 認明營商宗旨及長期目標後,

知道應如何開創事業。

 了解在商業營運及項目中,決 策、計劃、組織、控制、評鑑 及品質保証各項的重要性及其 程序。

(44)

29

知識範圍 學習元素 第一學習階段 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

第三學習階段 中一至中三

資源管理  意識到有效調配資源以能達成

一項目之目標的重要性。

 意識到如何通過風險資本來把 創新的意念發展為商品。

 學會為自己或班會等組織妥善 處理鈔票、電子錢幣等形式的 貨幣。

 如何為個人或商業項目編製及 調控簡單的財務預算案和報告 表。

 知道如何有效地開拓和調配資 源,包括人力資源,以實現營 商目標。

市場營銷  意識到在發展項目裡的技術可

行性和商業可行性兩者的分 別。

 意識到與用家及商務伙伴交流 意見的重要性。

 明白用於市場調查的基本工 具,並知道如何洞悉別人的需 要。

 明白如何計劃及實行推廣活 動。

 意識到不斷提供優質客戶服務 及聽取客戶意見的重要性。

系統和控制 系統概念  認識與光線、聲音、電力及運

動有關的模式及現象。

 辨別控制系統的不同階段(即 輸入、處理及輸出)。

 明白開環式及閉環式控制系統 的概念。

 明白系統中不同部分的功能。

(45)

30

知識範圍 學習元素 第一學習階段 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

第三學習階段 中一至中三

系統應用  理解機械、電力、電子和氣動

工具在控制系統中的功用。

 使用教材套件來模擬控制系 統。

 設計系統及子系統。

系統整合  解釋不同類型的系統與子系統

能如何互相聯繫,以獲得特定 功能。

 辨別及結合關連系統(應用軟 件、結構及機械結構)的方法,

從而創造出可與其他系統連接 的新系統。

控制與自動 化

 認識到控制和自動化科技在現 有產品上的不同應用,例如:

機械化、污染監察系統、自動 化產品、遙遠感應等。

 使用電子、微型處理器及電 腦,來達致控制自動化。

 理解電腦輔助製造的各項優點 與限制。

科技與生活 食物與營養  意識到食物對健康的重要 性。

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 意識到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 營養及均衡飲食對個人成長和 發展的重要性。

(46)

31

知識範圍 學習元素 第一學習階段 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

第三學習階段 中一至中三 食品烹調及

加工

 意識到食品的烹調及加工在日 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 理解食品烹調及加工的原理。

 在食品烹調及加工過程中應用 合適的技巧。

布料及衣物 製作

 探索布料的特性,以配合不同 的用途。

 辨別不同布料的特徵、保養和 適用性。

 製作簡單產品時能因應需要,

融匯不同意念和善用物料。

時裝及服裝 審美能力

 認識設計的功能及相關的美學 範疇。

 懂得裝備個人的衣櫥,以配合 不同的活動。

家庭生活  珍惜與家人、朋輩及別人 之間的和諧關係。

 意識到個人的行為可為自己及 別人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 培養獨立能力,並改善與家人 及朋輩的關係。

 主動及負責任地投入個人及作 為家庭成員的角色。

 加強及維持家人之間的和諧關 係。

家居管理及 科技

 意識到可使用科技解決家 居問題。

 關心家居並作好照顧家居的準 備。

 管理時間、人力及實際資源,

以創造優質家居。

 以實際行動保護資源。

(47)

32

2.2.2 通過科技教育發展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這種能力在不同學習領域/科目的學與教 當中發展,可以從一種學習情境轉移到另一種學習情境。更重要的是,共通能 力讓學生發展未來升學及就業所需的終身學習能力。要注意的是,共通能力是 融合於科技教育學科的學與教中,而非另加的學習元素。

以下為廿一世紀學生在學校課程中需要學習的九種共通能力:

 協作能力

 溝通能力

 創造力

 明辨性思考能力

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 數學能力*

 解決問題能力

 自學能力*

 自我管理能力

*在《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終身學習·全人發展》(2001 年)中,「數學能力」和「自學 能力」分別稱為「運算能力」和「研習能力」。

建基於過往推行課程改革的經驗,與因應社會變化及最新研究,九種共通能力 按性質分成三組:即基礎能力、思考能力、個人及社交能力,以作全面綜合(詳 見下表)。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 創造力 自學能力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協作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創造力及明辨性思考能力在科技教育中尤為重要,在學與教的 規劃及檢討時應特別關注。然而,它們與其他能力組別有著密切關係,不應獨 立處理。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透過適切的主題式學與教活動,為發展共通能力和與學習 領域/科目相關的能力,提供有意義及真實/模擬的學習情境。學校應全面規劃 與科技相關的學與教活動,讓學生有效應用及發展共通能力/能力組別。科技 活動如設計與製作、個案研究、產品探究,以及與科技相關的主題式學習,能 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是發展共通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Classroom level focus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in particular, information literacy (IL)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 as well as changes in teachers’

(b) Pedagogical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e.g. Transforming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Culture, Promotion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Skills Development for e-Learning) ... Use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for 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Constant review and flexibility in fine-tuning and re-engineering the strategies

● tracking students' progress in the use of thinking routines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writing ability using a variet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tools

Type case as pattern matching on values Type safe dynamic value (existential types).. How can w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social context, self-perception,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antecedents of dropping out; (2) students’ self-factor wa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