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14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2014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4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 年 12 月

(2)

目 录

一、学校概况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二)教学条件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三)课堂教学与教学方法改革

(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五)国际交流

(六)创新创业教育

(七)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及政策

(二)教师教学发展

(三)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生情况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三)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四)学生成就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六、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七、需要解决

主要问题

(3)

一、学校概况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浙江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学校拥有紫金港、

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等 5 个校区,占地面积 4503741 平方米,校舍总建筑 面积 2045730 平方米。学校在一百一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造就卓越人才、

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了以“求是创新”

为校训的优良传统。

作为一所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 向全国,放眼世界,本科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

的教育理念,以创建“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一流大学为办学目标,努力为 浙江和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建设和发展,为全国各类机关、企事业单 位,培养更多的能担当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大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 才和未来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近年浙 江大学从优化培养方案入手,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积极推进 专业、课程建设,推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教 学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各项教育教学建设与改 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 年,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中我校 12 项成果 获奖,其中高等教育一等奖 1 项、高等教育二等奖 10 项、基础教育二等奖 1 项,

获奖数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 127 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12 大学科门类。其中,

哲学类专业 1 个、经济学类专业 4 个、法学类专业 4 个、教育学类专业 4 个、文 学类专业 14 个、历史学类专业 2 个、理学类专业 25 个、工学类专业 39 个、农 学类专业 9 个、医学类专业 4 个、管理学类专业 17 个,艺术学类专业 4 个。学 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4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1 个,设有 7 个学 部,37 个学院(系),截至 2014 年底,全校教职工总数 8293 人(不包括附属医 院职工),其中校本部教职工数 5675 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23633 人,硕士研 究生 13952 人,博士研究生 8779 人。有攻读学位留学生 2682 人,其中本科生 1809 人,研究生 873 人。本科生在全日制学生中占 51%。

2014 年,浙江大学增设了生态学和农业工程 2 个本科专业,除少数专业,

115 个本科专业按大类招生,计划招生 5840 人,实际录取 5893 人,实际报到入 学 5839 人。

2014 年,浙江大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化学、生物信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 技术、基础医学(五年制)、中药学、管理科学、工商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电 子商务、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 12 个本科专业停招。

(4)

2014 年招生本科专业大类如下:

大类名称 招生录取数

工科试验班 1885

工科试验班(信息) 738

理科试验班类 655

应用生物科学(农学) 415

社会科学试验班 837

人文科学试验班 821

医学试验班类 542

合 计 589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为改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浙江大学通过实施“紫金计划”(优秀青年教 师资助计划)、跨学科学习计划(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学习 3 门以上的跨学科课程)

等一系列措施,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或 研究机构开展学习和研究,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引进优秀人才等政策和措施,来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2014 年学校引进各类人才 156 人,其中直接从海外 引进 88 人。2014 年学校新增国家“千人计划”学者 8 名、“青年千人计划”学 者 15 名“长江学者”16 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8 名。

截止到 2014 年 12 月 31 日,全校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共 6435 人。包括 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1664 人(其中教授 1454 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 员 2614 人(其中副教授 1653 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1957 人,初级专业技 术职务人员 200 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2 人,工程院院士 17 人,国家“千 人计划”引进学者 69 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12 人,“长江学者”特聘(讲 座)教授 11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09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0 人,

省级教学名师 30 人。

(5)

全校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分布比例如下:

技术职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小计 教授 其他 小计 副教授 其他

数量 1664 1454 210 2614 1653 961 1957 200 占比率 26% 87% 13% 41% 63% 37% 30% 3%

全校专任教师总数为 3437 人,其中:正高级 1474,占 41%;副高级 1408,

占 42%。另有教辅人员 784 人,外聘教师 512 人。生师之比为 17.18:1(教辅 人员、外聘教师折半计入教师数)。

专任教师的职称分布为:

总数 正高 占比 副高 占比 中级及以下 占比 3437 1474 43% 1408 41% 555 16%

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为:

总数 博士 占比 硕士 占比 本科 占比 专科及以

占比 3437 2820 82% 392 11% 206 6% 19 1%

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为:

年龄 总数 占比 正高人数 占比 副高人数 占比 中级及以下 占比 35 岁以下 665 19% 46 3% 333 24% 286 52%

36~45 岁 1213 35% 386 26% 645 46% 182 33%

46~60 岁 1490 43% 973 66% 430 30% 87 15%

61 岁以上 69 2% 69 5%

(二)教学条件

1. 教学经费

2014 年全校共支出 17860 万元,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9580 万元,生 均 4053 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 2800 万元,生均 1184 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 2000 万元,生均 846 元。

2. 教学用房

全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 1137875 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 689781 平方米;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24.5 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 14.8 平方米。

(6)

3. 图书资料

截至 2014 年底,学校共有实体图书 674.38 万册,其中学校图书馆实体馆藏 总量 574 万册,生均实体图书 96 册;中外文电子图书 317 万种,其中外文图书 196 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 10 万种。

4. 教学仪器设备

截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浙江大学全校仪器设备台件数达到 226411 台件(其 中 2014 年新增 20862 台件),总金额 489368 万元(其中 2014 年新增 53815 万元。

其中 10 万元以上 6445 台件(其中 2014 年新增 581 台),金额 279751 万元(其 中 2014 年新增 30476 万元),占总台件数的 2.84%和总金额的 57.16%。生均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 69700 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 1.优化培养方案

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着力修订、

优化培养方案,逐步建立了由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组成的“三位一体”

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 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大类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为 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 识以及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专门设置个性化课程学分,由学生自主设计 和选择学习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2014 年,在总结 2006—2013 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广泛调研,听 取意见和建议,修订了 2014 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是:

①重心下移,突出学院(系)办学主体;②增加个性化学分,加强学生个性化成 长、创新发展;③以专业认证、评估要求为标杆;④设置大学分课程,简化、优 化课程结构。

(7)

根据 2014 级方案,各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如下:

学科门类 实践学分(均值) 总学分 实践学分约占比例

经济学 38 169 22%

法学 39 169 22%

教育学 46 169 27%

管理学 36 169 21%

哲学 38 169 22%

文学 44 169 26%

历史学 42 169 25%

理学 41 169 24%

工学 53 169 31%

农学 55 169 33%

医学 74 210 35%

根据 2014 级方案,各类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如下:

学科门类 选修学分(均值) 总学分 选修学分占比例

经济学 41 169 24%

法学 50 169 30%

教育学 56 169 33%

管理学 52 169 31%

哲学 59 169 35%

文学 65 169 38%

历史学 75 169 44%

理学 66 169 39%

工学 64 169 38%

农学 55 169 33%

医学 45 210 21%

(8)

2.专业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

学校注重专业建设,一方面以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专业口径为基本原则,优 化专业结构布局,对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进行合并;对少数陈旧、且已完全不能适 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予以取消;对一些不可或缺的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

对一些社会需要但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则采取减少招生数、隔年招生等办法控制 规模。同时,及时把握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脉搏,适时增设具有良好 发展前景的社会急需专业。

2014 年学校发布《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关于全面开展专业建设的通知》,并投 入专业建设经费共 974 万,全面开展新一轮的专业建设,力求经过五年左右时间 的建设,使学校、学院两级层面的专业结构基本合理,课程体系明显优化。

(2)卓越教育培养计划

近年,浙江大学制定了《浙江大学实施“卓越教育教学工程”的若干原则意 见》,实施了包括“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学”、“卓越医师”等一系列“卓 越教育培养计划”,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施行本科生到世 界名校学习交流、开展本科生长时间实习等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培养卓越人才。如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后,特 邀了计算机学科排名世界第一的卡耐基梅隆大学 Jonathan Aldrich 教授、计算机 学界泰斗 Yale Patt 教授、长期合作高校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励泽年教授、北 京大学许卓群教授、清华大学孙家广院士对培养方案做了全面深入的评估,专业 根据评估意见逐条讨论,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中为适应时代发展需 要新设立了“信息安全”模块课程。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筹措资金加强 课程建设,以每门 8000 元的经费支持教师建设“精研课程”,这些课程同时面 向卓越计划学生和校内外有志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者。另外,学院 2014 年聘请 了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 在内的外教 12 人次来院授课,开设了包括

《软件工程基础》、《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在内的 11 门全英文专业课程。学院 还为本科生提供了 26 个国际交流项目,供本科生赴国外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 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企业实习。

2014 年浙江大学还申报并获得了国家卓越新闻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共 3 个试点项目,启动了卓越新闻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1.课程建设

为建设更多更好的高质量、高水平课程,学校制订了通识核心课、大类核心 课、专业核心课三类核心课程建设方案,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三类核心课程

(9)

建设。2014 年学校增开了 3 门通识核心课程和 9 门大类核心课程。同时,学校 又投入 800 多万元启动了百余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同时,为学习国际高水平大学先进的课程教学经验,学校启动了“原味课程”

建设立项工作。由各学院(系)遴选课程,聘请国外高水平大学教师讲授全部课 程内容,由本校教师担任助教,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2014 年共有 16 个院 系 28 门课程获得立项。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戴 维斯分校 R. Paul Singh 教授讲授《食品工程原理》课,农业工程专业请国际生物 生产机器人研究领域权威学者、《生物生产机器人》国际最新教材主编、日本京 都大学近藤直(Naoshi Kondo)教授讲授《生物生产机器人》课。

2014 年我校有 3 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总 数达到 48 门。

2.教材建设

2014 年学校进行了新一轮教材建设立项工作,共有 26 个系列 231 部教材、

56 部特色教材、7 部教学专著获得立项资助,9 人次教师获得教学讲义和教材编 辑会议资助。

2014 年学校向教育部组织推荐了 56 种“十二五”第二批普通高等教育本科 国家级规划教材,36 种(53 部)入选,入选率为 64%。

2014 年我校教师共编写出版了 83 部教材。

(三)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 1.课程开课情况

2014 年度共开设课程 4489 门、10350 个教学班。其中规模 30 人以下的教学 班数为 3538 个,占 34%;30-60 人为 3739 个教学班,占 36%;60-90 人为 1438 个教学班,占 14%;90 人以上的教学班为 1635 个教学班,占 16%。60 人以下的 教学班比例占 70%。

2014 年度全校共开设 10350 个教学班中,由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主讲 的有 3107 个教学班,占比例约 30%;由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主讲的有 4631 个教学班,占比例约 45%;由中级职称教师主讲的有 2612 个教学班,占比例为 25%。由高级职称教师主讲的教学班占比例为 75%。

2014 年度全校 1340 名教授(聘为专任教师)中,共有 1099 名教授为本科 生授课,教授授课比例为 82%。

2.培育在线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积极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在通识核心课全部实行大班上课、小班讨论 的课堂教学方式,理论课由课程负责人主讲,讨论课分成若干个小班,一般为 20-30 人为一个讨论班,由其他教师或研究生助教主持。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培育在线

(10)

课程,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拓展课堂教学新途径。继 2013 年学校立项了 18 项世界高水平大学在线课程的应用与教学法研究项目,2014 年学 校又立项了 17 项在线课程培育项目。目前已有 8 门课程在“中国大学 MOOC”上线,

截至 12 月中旬累计修课人数接近 20 万人。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网易合作,

陆续推出 2~3 门 MOOC 在线课程为社会服务,其中《程序语言设计》课注册人数 已达 6 万多,《数据结构》课程目前注册近 5 万。

此外,依托教育部科技司立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及 试点》项目,利用网络教学异地同步、实时互动的特点,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 通大学等高校共同实施《工程图学》课程同时异地联盟授课项目,近 40 所高校、

近 3000 名学生、数百名教师参与了该课程学习。

3.探究性实验与实验教学改革

近年来浙江大学利用学科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积极拓展 本科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实验的形式与内涵,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 革,构建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由探索、自主实验、自行管理”为特点的实 验教学新体系。如能源工程学院将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 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所有科研实验室和科研平台面向实验教学、面 向学生科研开放,2014 年利用科学研究成果为《能源与环境实验》、《制冷与低 温实验》、《汽车及发动机专业实验》、《新能源实验》等专业实验课程新增了 20 余个实验项目。

2014 年,学校共投入 964 万元,共开展了 765 项探究性实验项目,累计实 验学时 610192 学时,其中课内实验学时 19709 学时、课外实验学时 30329 学时,

受益学生 12264 人次。

4. 长时间实习与深度型实习

近年学校为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长时间实习与深度型实 习。继 2013 年 8 个院系约 300 名学生进行长时间实习之后,2014 年 12 个院系 600 多名学生进行了长时间实习。长时间实习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学生到企事业 单位做毕业设计,另一种学生到企业参加专业生产实践。长时间实习使学生能带 着问题、课题或项目,充分得到学习、工作体验,保证了整个实习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不仅仅熟悉生产实践技术,接触到最新的工程技术和装备,更能真正接触到 企业事业单位,学会合作,了解社会,适应环境,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 理适应期。

2014 年,学校实施了深度型实习计划,开展以走出校园、深度体验为内涵 的本科生深度实习,要求专业实习时间 28 天以上,认识实习时间 14 天以上。全 校 34 个学院 (系) 83 个本科专业 9050 名本科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深度实习,

(11)

学生实习足迹遍及 22 个省份、11 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学校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学校已拥有学生实 习单位 853 家,其中 2013-2014 学年新增 201 家。

(四)国际交流

我校与美、英、法、德、俄罗斯等 140 多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每年派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培训、交流,选派学生到这些国家交流、考察、学习,

同时接收国外留学生到我校培训、学习,为师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2014 年我校师生海外学习交流达 6651 人次,其中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达 3161 人次。2014 年我校接收交换生 123 人、暑期访学学生 164 人、委培生 107 人;

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4 项,派出学生 16 人,国家 留学基金委-阿尔伯塔大学暑期实习项目,派出学生 6 人。

2014 年我校招收了攻读本科学位留学生 380 名,攻读硕士学位留学生 521 名,攻读博士学位留学生 352 名。

(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1.本科生科研训练

浙江大学 1998 年就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是国内最早实施大 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学院、学校、省和国家四级大学生科 研训练体系。2014 年我校共立项校院(系)二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 1646 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55 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184 项。

2.学科竞赛

开展学科性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 途径。2014 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 24 个大类 61 项学科竞赛,并在竞赛中取得 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我校小型组 RoboCup 机器人成功卫冕世 界冠军,数学建模大赛再次获得特等奖,自 2010 年以来连续五年获特等奖。

3.创业教育

为加强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保证有序高效地实施创业教育,2013年学校成立

“浙江大学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业教育相关部门的工作。在 创业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多元的人才成长需求,着力建设第一课堂、第二 课堂协同互动,创业竞赛为实践平台的创业教育体系。在第一课堂,开设各类创 业教育课程,设立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每年择优录取部分学生,参加历时 两年半的强化班学习。在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创业点子秀、“创业论坛”与“创 业者导航”等活动,开展创业启蒙教育;通过进行模拟公司培训,开展创业引导 培训;通过建立“蒲公英”青年创业学院、微创业联盟等创业组织,组织“蒲公 英”创业大赛、创业点子秀大赛、天使对接项目大赛、创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各

(12)

类专业性的创业竞赛活动,加强创业实践培训。同时,加强创业宣传,通过官方 微博、微信平台不定期推送创业社团和创业比赛相关资讯,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 展,创办了《创业浙大》期刊和《浙江大学创业工作简报》。

目前,创业教育课程已开出30 多门;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至今已持续15 年;“创业论坛”已经连续组织11年;“创业者导航”已经连续开展4 年;创业 点子秀已经连续开展三期,每期吸引80—100 支团队、1000余名学生参加;创业 培训方面,仅2014 年为“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就举办创业培训讲座27 场、

创业答辩辅导18 场;微创业联盟中,已吸引近90 支创业团队在该联盟平台开展 创业活动。

2014年,学校与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建浙江大学虚拟创业园(高新创 业苗圃),创业园自2014年始,连续三年每年共同出资100万元扶持学生创业团队,

当年就开展了4次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征集活动,累计支持57支创业团队,孵化 金额总计52.5万元。还联合新东方、真格天使基金、优米网,发起成立浙江大学 大学生创业发展中心,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捐资100万人民币设立创业奖学金,

资助学生创业。

2014年7月,学校就业服务与指导中心组织创业实践团一行14 人赴美国硅谷 进行创业交流,获得媒体广泛关注,随行项目还得到美国投资客的青睐。该实践 团被评为2014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

(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因材施教,制订个性化的特殊培养方案,

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前为止,已先后开办了工科混合班、人文社科 试验班、理科试验班、工程高级班、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金融实验班、邱成桐 数学英才班、巴德年医学试验班、求是科学班、启真班等。

2014 年,是浙江大学第一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混合班创立三十周年,

学校对混合班成立以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对混合班、

人文社科实验班和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新的培养方案 减少了理论课程学分,增加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学分,其中创新与创业管 理强化班的培养方案要求每门课程均要有课外导师或企业家授课两次以上。同 时,加大学生国际化培养力度。2014 年选派了 43 位学生到哈佛大学和 MIT 开展 毕业设计(实习)。选聘 65 位校外知名教授开设课程和举办讲座,其中 42 位国

(境)外教师为求是科学班开设 25 门全英文课程。求是科学班选派了 170 名学 生(占求是科学班总人数的 50%)出国(境)学习。此外,2014 年还实施了“修 身以养德”、“交流以求同”、“实践以知真”三大主题领袖培养计划,入选培养计 划的 30 名同学,4 名成为学生会主席团成员,2 名成为团委书记助理,12 名成

(13)

为学生会、团委相关部门部长。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及政策 1.实施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改革

2010 年浙江大学颁布了《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正式推行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设立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教学 团队岗、应用推广岗等 5 类岗位,对不同岗位制订不同的岗位职责。并设立求是 特聘教学岗、求是特聘实验岗等教学特聘岗位。

2014 年继续贯彻《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推行“教师岗位 分类管理”,继续设立 8 个求是特聘教学岗、2 个求是特聘实验岗。

2.设立唐立新教学名师奖,完善教学工作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激励保障 机制,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学校继 2012 年设立“心平教学贡献奖”

和“优质教学奖”,2013 年设立教学促进津贴(E 津贴)之后,2014 年学校用 唐立新捐赠资金设立了“浙江大学唐立新教学名师奖”,对为学校教学工作做出 突出贡献的每位获奖教师奖励人民币 5 万。2014 年经各学院(系)推荐,学校 组织评审,有 10 位教师获唐立新教学名师奖。

在 2014 年度“心平教学贡献奖”评奖中,1 位从事公共数学教学的基础课 教师获“心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奖励 100 万元人民币;3 位教师获得“心平 教学贡献奖”每人各奖励 10 万元人民币;4 位教师获得“心平教学贡献提名奖”

每人各奖励 5 万元人民币。在 2014 年度“优质教学奖”评奖中,10 位教师获得 优质教学一等奖,每人各奖 5 万元人民币,99 位教师获优质教学二等奖,每人 各奖 2 万元人民币。

3. 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2014 年党委先后有 20 次会议、

校长办公会议先后有 21 次会议研究本科教学相关工作。包括本科生招生入学,

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开展 本科教育专题调研,奖学金、竺可桢奖、心平奖、优质教学奖评选等本科教学相 关工作。其中党委会先后 5 次会议研究如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综合改革,校 长办公会议先后有 7 次会议研究引进国外高水平客座教授、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 办学、建立国际联合学院等事宜。

(二)教师教学发展

教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浙江

(14)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每年除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请有关专 家为新进教师讲授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解读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外,还举办以 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各类教学学术活动,为教师教学发展 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2014 年,学校举办了午间沙龙 29 次,参加人数 679 人次;举办教学技能培训 8 次,参加人数 196 人次;教学 学术讲座 5 次,参加人数 361 人次;示范观摩 7 次,参加人数 80 人次。并且以 上活动均向外校教师开放。此外,将编印的《教与学》和《教师教学通讯》及时 送发给一线教师,使我校教师及时了解最新教育教学理念,跟踪国际国内高等教 育发展趋势。

2014 年,为推动青年教师钻研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组织开展了青年 教师教学竞赛。初赛采取随堂听课的形式,邀请专家、同行、学生、参赛教师与 管理人员进行评价,并将各种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能及时改进教学。

在决赛阶段设置参赛教师互评环节,促进教师间教学技能的交流与学习。同时,

邀请多位专家分别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开展全方 位个性辅导,从教学细节中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 教学竞赛中,我校光华法学院郑春燕老师荣获人文社会科学组一等奖第一名。

此外,浙江大学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人才优势,对其他高校的教师进行指 导与培训。2014 年为贵州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丽水学院等高校的 83 名基础课 程骨干教师制定专门的导师制培训计划,开展指导与培训。2014 年 10 月为促进 西部高校教师更新理念,提高西部高校教学教师教学能力,扩展西部高校教师素 质,举办了西部高校骨干教师及教务处长高级研修班,来自中西部地区 9 所院校 的 71 人参加了培训。

(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近年浙江大学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本科教 学基层组织进行了探索,着手建设柔性的基层教学组织。根据院系主导、自愿申 报、年度评估、动态发展的原则,由各学院(系)根据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及教 学学术活动需要,设立相应的基层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实行首席责任教授任 期负责制,工作任务由基层教学组织根据教学工作需要确定,由学院(系)教学 委员会审核。学校每年按基层教学组织的成员数拨发组织活动经费,并按基层教 学组织确定的工作任务进行绩效评估。在 2013 年设立 49 个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础 上,2014 年设立了 143 个基层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总数达到了 192 个, 其 中以课程为依托建设的基层教学组织 84 个,以实验为依托建设的基层教学组织 9 个,以专业为依托建设的基层教学组织 99 个。

(15)

2. 改进教学督导工作

为充分发挥学校和院系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在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 升本科教学质量中的作用,2014 年浙江大学对教学督导工作的定位进行了调整,

由原来的督导并重调整为以导为主,减少督查工作,增加针对性的听课和指导工 作,将工作重心放在帮助、指导有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新引进教师提高教学 水平上。并按新的标准和要求重新聘请了新一届教学督导员 15 位,其中人文社 科 5 位,理科 5 位,工科 3 位,农科和医科各 1 位。

新一届教学督导员就位后,针对师生中负面反映较多的通识课的教学情况 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采用到现场听课、向师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了 3700 多 份)、检查课程教学大纲、抽查部分课程考卷等,最终形成并向学校提交了调查 报告,对如何进一步改进通识课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对 1 名新引进专业课教师和 1 名学生评价不高的基础课授课教师进行了全程持续跟 踪听课,对教师教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 开展各种调研、检查与评估

(1)学生在校学习体验调查

为了解我校本科教学的基本情况,吸取学生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014 年与第三方合作开 展了学生在校学习体验在线调查,包括 2014 届本科毕业生调查、2013 级本科生 在校学习体验调查和 2009 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为学校各类政策制订和院系 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2)专业认证与评估

2014 年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会 计学、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8 个专业通过了欧洲管理发展 基金会的欧洲质量改进体系(EQUIS)质量认证。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通过了中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递交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 请并得到受理。

(16)

截止 2014 年浙江大学有 17 个专业通过第三方专业认证(评估):

序号 专业名称 最近认证

时间 认证组织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14 年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2 农林经济管理 2014 年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3 旅游管理 2014 年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4 会计学 2014 年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5 财务管理 2014 年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6 市场营销 2014 年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7 物流管理 2014 年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8 人力资源管理 2014 年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9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3 年 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10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2013 年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1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013 年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12 土木工程 2013 年 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

13 化学工程与工艺 2012 年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14 建筑学 2011 年 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 15 城市规划 2010 年 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

1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0 年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17 电子科学与技术 2010 年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3) 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绩效考核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建立、

健全本科教学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使本科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 化,我校于 2009 年开始,学校每年对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从专业、

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及成果,人才培养质 量等方面,对各学院(系)的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对本科教学 工作绩效优秀的院系给予奖励。

2014 年,对各学院(系)2013 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的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考

(17)

核和奖励,对每个考核等级为 A+的学院(系)奖励 10 万元,考核等级为 A 的学 院(系)奖励 5 万元,考核等级为 B 的学院(系)奖励 1 万元。

(4) 教师教学工作考核

根据《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和《关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 核的原则意见》,2014 年度对教师采用分类管理的原则,从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 量两方面入手,对全校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教学团队岗教师的本科教 学工作进行了考核。教学工作量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授课(含备课、辅导 答疑、批改作业等),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实习、

社会实践、 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编写、出版教材。在教学质量上考核内 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情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立项及完成情况、教 学获奖情况和撰写、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等方面。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生情况 1. 毕业生毕业状况

截至 2014 年 8 月 31 日,学校共有 5308 名本科生从本校毕业,其中 2014 届毕业生有 5073 名,应届毕业率为 92.05%(2014 届应届学生总数为 5511 名); 其中授予学位的应届毕业生有 5069 名,应届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 99.92%。

此外,有 203 人获辅修证书,6 人获第二专业证书,65 人获双学士学位,190 人结业生换发毕业证书。

2. 毕业生海内外深造情况

截至2014年8月31日,2014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1783人,海外升学1189人,

本科毕业生出国、升学的总人数为2972人(2013年为2919人),占本科毕业生的 54.99%。国内升学1783人中,有1479 名本科生升学至国内985 高校,占国内升 学总数的82.95%。海外升学1189人中,其中赴世界排名前100 强高校(据英国泰 晤士报排名)深造总人数达569 人(2013 年为493 人)。

3. 毕业生就业状况

截至2014 年8 月31 日,我校2014 届5308名本科毕业生有2972 人在海内外 升学,2148 人实际就业,188 人未就业,初次就业率达到96.46%。

(18)

就业毕业生按单位性质流向统计如下:

单位性质 单位类别 比例(%)

各类企业

(总计:84.68%)

国有企业 23.48%

三资企业 10.05%

其他企业 51.15%

事业单位

总计:7.01%

科研设计单位 1.64%

医疗卫生单位 0.24%

中等、初等教育单位 0.87%

高等教育单位 1.50%

其他事业单位 2.66%

艰苦行业事业单位 0.10%

政府、部队

(总计:8.31%)

部队 0.82%

党政机关 7.49%

在就业的毕业生中,在浙江省就业的占 67.45%。去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中,

70%集中在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四个省市就业。其中有 262 名本科生到世界 500 强企业工作。

2014 届本科生在企业就业中,就业人数相对集中(在 10 人以上)的企业有:

企业名称 就业

人数 企业名称 就业人数

国家电网公司 4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 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0 浙江成功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13

杭州学而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24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3 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24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2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1 中国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2 乐麦信息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18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5 杭州长川科技有限公司 11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5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11

普联技术有限公司 1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10

(二)学生满意度

1.对本校的总体满意度

2014年学校与第三方合作开展了本校2014年毕业年本科生在校学习体验在 线调查,调查方法是:由学校向第三方提供毕业班学生邮箱,由第三方设计问卷,

(19)

向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通过邮箱链接登录问卷,在线回答问题。被调 查的学生满意度评价分为“无法评估”、“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

“很满意”。其中“满意”、“很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很不满意”、“不 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学生满意度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

分母是回答不满意范围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本次调查学校提供邮箱数5640个,

共回收问卷2938份,学校的总答题率为52.1%(总答题率=回收问卷数/调查有效 邮箱数),共覆盖了34个院系、115个本科专业。

根据此次调查统计,2014届本科毕业班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7%,对 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为91%,对学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为90%,对学校生活服务 工作的满意度为95%。

2.对课程及教师教学的满意度

我校学生每学期期末在考前均要对所学课程及课程授课教师进行在线评价,其 中有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和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评价。满意度评价标准分为

“非常不满意”、“不满意”、 “基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五个 等级。满意度比率的计算方式为:分子取选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 人次总数,分母取参加评价的的全部学生人次总数。

根据 2014 年度全校各年级学生对所学课程评价统计,全校当年 3666 个教师授 课的 3241 门课程、7562 个教学班中,学生对课程满意率为 95.28%(2013 年度为 95.24%);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 95.44%(2013 年度为 95.25%)。2014 年学生 参评率(参与评价的本科生占全校本科生总数)为 85.3%(2013 年度为 83.3%)。

3.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我校就业中心在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邀请毕业生在就业网上填写离校前 调查问卷,请毕业生按“不太满意”、 “基本满意”、“比较满意”、 “非常 满意”、“其他”5个选项对所签约单位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2014年,共收到 2014 届毕业生填写的有效问卷3759 份。毕业生评价结果为“非常满意”和“比 较满意”的比率为69%,基本满意的比率为23%,“不太满意”的比率为6.7%,“其 他”为1.3%。

(三)学生体质测试状况

浙江大学 2014 年全校(1-4 年级)应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 21788 人全部参 加了测试, 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是:优秀 247 人,良好 6030 人,及格 14514 人,不及格为 997 人,及格及以上的比率为 95.42%。

(四)学生成就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 学科竞赛获奖

2014 年学校组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 24 大类 61 项,获国际竞赛特等奖 1 项,

(20)

一等奖 33 项,二等奖 37 项,三等奖 4 项;国家竞赛特等奖 2 项,一等奖 19 项,

二等奖 15 项,三等奖 13 项;省竞赛特等奖 7 项,一等 35 项,二等奖 51 项,三 等奖 41 项;浙江大学学科竞赛特等奖 5 项,一等奖 69 项,二等奖 124 项,三等 奖 226 项,单项奖 4 项。参加各级各类获奖学生达 2160 人次。

2.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2014 年全校学生共发表论文 209 篇,其中在一级刊物发表 115 篇,核心刊物及 一般刊物 94 篇;学生共获得专利 193 项,其中发明专利 63 项。

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我校毕业生约 70%从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

律师、编辑、记者等,已有超过 10%比例担任各类企业重要管理工作,如经理、部 门经理等。根据近年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2013 年 11 月,学校就 业中心对来参加我校 2014 届毕业生综合性招聘会的 258 个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 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印象好,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毕业生非常满 意和比较满意的用人单位占 85%以上,不太满意的占 3%左右。如杭州澳海控股有 限公司中,先后有 25 名浙江大学毕业的工作人员,其中有 12 名在工作 2 年以后 就进入到公司的中高层,公司对浙大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实际操作能力、团结协 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感到满意,并希望能有更多的浙大毕业生到该公司工作。

六、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教育理念指导下,

我校持续推进“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改 进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推进核心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加强 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完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 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带有“浙江大学”印记的本科人才培养 特色。

(一)追求卓越,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浙江大学具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 造就卓越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 了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办学传统。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竺可桢校长提出培 养超越专业人才的“领导人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培养“精、深、通”

和“宽、专、交”的卓越创新人才,到 1998 年后新浙江大学确立的培养“具有 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无处不彰显浙大人 对“卓越”的追求。

近年,浙江大学实施了包括“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学”、“卓越医师”

(21)

“卓越农林”等一系列“卓越教育培养计划”,通过个性化招生、选送本科生到 世界名校交流学习、开展本科生长时间实习等政策和措施,培养卓越人才。个性 化招生上,与重点名中学建立长效选拔机制,采用丰富多样的个性化招生形式(如 卓越教育培养试点班“启真班”实行综合统一高考、中考和学校自主考试三方面 成绩进行录取的“三位一体”的招生录取方式),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选择 合适生源。在选送本科生到世界名校交流学习方面,选派学生进入美国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UCLA 等名校学习,选派的学生覆盖全校所有的专业。

2014 年,浙江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党委、校长办公会议多次研 究,制订并原则通过了浙江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聚焦人才 培养、学术创新、队伍建设、治理架构、支撑体系等五大重点领域,实施 52 个 改革重点项目,力争到 2020 年,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和总体排名跻身世界一流大 学行列,部分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际声誉不断提升,成为具有显著教育影 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创新型大学。

(二)筹建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全面推进与国际著名大学合作办学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浙江大学加强了与世界著名大学的 交流与合作,与美、英、法、德、俄罗斯等 140 多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 关系,每年派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培训、交流,选派学生到这些国家交流、考察、

学习,同时每年接收国外留学生到我校培训、学习,为师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2014 年,学校制订了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建设方案,在浙 江海宁建立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标准、

国际化的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分区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校园建设。目前学校已 与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 10 余所著名高校签约,

在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实质性合作。

(三)充满活力的创业教育体系

浙江大学为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推进创业教育。

学校成立“浙江大学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业教育相关部门 的工作,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围绕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方面在第一课堂方面在竺可桢学院设立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开设了30多创 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拓展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创业启蒙教育、创业引导教育培 训,强化创业实践,培育创业社团,组织“蒲公英”创业大赛、创业点子秀大赛、

天使对接项目大赛、创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各类专业性的创业竞赛等创业大赛,

还创办了《创业浙大》期刊和《浙江大学创业工作简报》加强创业宣传,构建了

(22)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互动、创业竞赛为实践平台的创业教育体系。

同时,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浙江大学积极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构建海内外社会实践平台。目前已建成 29 个示范性 实践基地,其中包括 6 个重点对接国防军工、重工业、海洋等重要战略部门的实 践基地,8 个对接知名企事业单位、指导创业就业的指导实践基地, 2 个对接海

(境)外知名高校、企业实践基地, 13 个认知实践基地。

如火如荼的学生创业活动引起了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网易、

搜狐、腾讯、中国经济网、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浙江经视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 报道。据人民网2014年5 月22 日报道,浙大本科生创业率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四)立体化的教学奖励体系

近年来,浙江大学为了推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 素质创新人才,在教学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以激励为导向的 政策,建立了点面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奖励体系。为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 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热爱教学并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改 革,学校设立了“心平教学贡献奖” 、“唐立新教学名师奖”和“优质教学奖”

以表彰和奖励教学质量优秀、课程建设改革成绩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

同时设立教学促进津贴(E 津贴),按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予以发放与本 科教学工作相关的津贴,用以鼓励院系跨学科、跨院系开课,鼓励教师潜心教学 工作与教学研究,开设优质课程。

七、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 号)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 远大征程中,浙江大学应有更大的责任和担当。与当前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对照 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培养目标要求,以下二方面 将是学校近几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一流的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建立科学完 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我校在质量保障的体系架构、人才培养质量环节保障、

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等方面尚需完善,需建立与学校发展定位一致的国际标杆,

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课程、专业质量,达成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 标。

(23)

(二)健全人才培养责任体系。由于行政架构的沿袭,学校尚存在人才培养 责任体系的不合理,学校职能部门与院系的责任逻辑不够清晰。应以院(系)为 人才培养主体责任部门,完善或建立院(系)教学委员会制度和外部督察员制度,

建立学生学习体验反馈制度和利益相关者咨询委员会,本科生院对人才培养主要 提供服务、咨询、监督、资源调节等职能。

学校将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理性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不断加强和改进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作出更大的贡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许多大经济体如中、美、日等国均采用生产者价格作计算,因此,由参考期 2014

每一個泰國年輕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做一次僧人,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此外,由 2014/15 學年開始,所有獲提供校本津貼學校 的酌情名額由 10%增加至

2017年9月12日,冯晏飞校长带 领语文科李小慧、曾晶晶老师,英 语科黄海连、颜菁老师到香港打鼓

 学校能考虑教育发展趋势 注三

二年級有男生 89 個人、女生 67 個人 參加戶外教學,二年級共有幾個人參 加戶外教學?... 博幼課輔班二年級男生有 76 個人,女 生有

北宋時期海上交通較為發達,而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也多靠從事海 上貿易的商船。如日本永延元年(公元 987

「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資助計劃)是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