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圓錐曲線雜談」教案分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圓錐曲線雜談」教案分享"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一版

 「圓錐曲線雜談」教案分享

 數學列車 1089 號啟程

 碩士論文摘要:

《松永良弼《方圓算經》內容分析》

《關孝和《括要算法》之內容分析》

發行人:洪萬生(台灣師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主編:蘇惠玉(西松高中)副主編:林倉億(台南一中)

助理編輯:黃俊瑋(台灣師大數學所研究生)

編輯小組:蘇意雯(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蘇俊鴻(北一女中)

黃清揚(福和國中)葉吉海(陽明高中)

陳彥宏(成功高中)陳啟文(中山女高)

王文珮(青溪國中)黃哲男(台南女中)

英家銘 (台北醫學大學)謝佳叡(台灣師大數學系)

創刊日:1998 年 10 月 5 日 每月 5 日出刊 網址:http://math.ntnu.edu.tw/~horng

「圓錐曲線雜談」教案分享

蘇俊鴻

台師大數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北一女中數學教師

一、前言

此份「圓錐曲線雜談」的教案,是 2008 年筆者參加思源科技教育基金會教案甄選活 動的得獎作品,承蒙許多數學教師的厚愛,嘗試將此份教案使用於課堂之中。同時,他 們也希望筆者能對教案的運用有更詳盡的說明。當時礙於限制,教案活動無法提供完整 的解說,這篇文章則是補足原本缺漏的部份,完整交代教案設計理念與教學時的建議事 項。不過,此教案內容是對應於 95 暫綱的規準,而 99 課綱大幅弱化圓錐曲線的內容後

(弱化是否恰當仍可討論),本份教案的部份內容,已經不在 99 課綱的規準中。但是,

作為補充教材來看,此份教案仍然相當適合。

在設計之初,筆者就鎖定討論主題為:

(1)圓錐截痕與圓錐定義的關係?(圓錐截痕的相關內容已經不在 99 課綱中) (2)「正焦弦」有什麼用?

鎖定這兩個議題,是它們都曾在教學過程中,長久困擾過筆者。此份教案的提出,是筆 者多年參與洪萬生教授倡導之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 (HPM) 活動,與團隊成員討論互動 所獲致之相關的材料與心得,加以設計、編排完成的成果。以下為此教案的內容、特色 及教學時的建議事項。

二、教案之內容、特色及教學時的建議事項

如上所述,本教案的內容分成兩個主題:一是圓錐截痕與圓錐定義的關連;另一是

(2)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二版

正焦弦的討論。這兩個主題沒有教學順序的連貫性,若考量到時間因素,老師可以同時 或是取其中任一部份進行教學,都是可行的方式。

首先,從圓錐截痕與圓錐定義之間的關係談起,此 一部份為投影片第 3 張到第 11 張的內容。為何這個問題 會是教學的「難點」呢?早先課本的編寫都是直接訴諸 圖形直觀,將圓錐截痕與橢圓、雙曲線及拋物線等圖形 關聯起來,引出圓錐曲線名稱的源頭。然而,接下來各 個圓錐曲線圖形的定義,卻與圓錐截痕沒有連結,造成 學生常會追問的情形。也許正是如此,99 課綱索性將此 段內容直接刪除。

事實上,我們是可以利用課本上的定義,來解釋圓錐截痕,進而知道圓錐截痕上圖 形的相關元素(如焦點、準線)的確切位置,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兩者之間的關連性。

這個問題的解決,得要歸功於十九世紀的數學家,同時也是軍人及工程師的 Dandelin (1794~1847) 所提出的巧妙想法,被通稱為 Dandelin 定理。以橢圓為例,如下圖所示,

Dandelin 在截平面與錐面之間,巧妙地塞入一個與它們相切的圓球,圓球與截平面的切 點設為 。同樣的方法,在截平面之下,再塞進另一個較大的圓球與錐面相切,且切截 平面於 點。則 與 恰為橢圓的焦點。如此一來,在截痕上任取一點 ,連接錐頂 與 的直線,若交兩球與圓錐相切的兩圓於 與 ,則

F

1

F

2

F

1

F

2

P

S

P P

1

P

2

1 2 1 2 1

PFPFPPPPP P2(定值)

輕易地,就能看出這個截痕正好符合課本所述橢圓的定義。同理,雙曲線的情形也如出 一轍,不妨讓學生嘗試看看,據筆者的經驗,多數學生都能看出結果。

不過,若要討論拋物線的情形,可就大費周章(見下面的投影片)!並且證明過程 相當繁複,若想要短時間引導學生領會,以筆者幾次的教學實施下來,發現效果並不理

(3)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三版

想,反而造成學習困難的印象。因此,建議老師若有時間考量的話,不妨以橢圓與雙曲 線為例,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拋物線則以課後作業,採學習單的方式逐步呈現為宜。

此外,投影片中雖然安排了動態展示的部份(Cabri 3D,需另外安裝軟體),不過,仍 以配合實物模型直接解說效果更佳。

接下來,對於正焦弦的討論,正是投影片第 12 張到第 17 張的內容,想要處理這個 常常被問的問題:

正焦弦除了拿公式來算算長度,它有什麼意義呢?

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由希臘數學家阿波羅尼斯(Apollonius 約 262 B.C. ~ 190 B.C.)對圓錐曲線的命名說起:拋物線(parabola,指剛好相等)、橢圓(ellipse,指小 於),雙曲線(hyperbola,指大於)。源自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阿波羅尼斯在平面與 圓錐的截痕中,由已知幾個線段的比例,找到一個線段長度。再利用圓錐截痕上一正方 形面積,與此線段長度為一邊的長方形面積作比較,以「相等」、「小於」或是「大於」

來命名各種截痕。若是利用阿波羅尼斯所熟知的幾何知識,整個討論將會過於繁雜,故 筆者輔以現代的符號,建立直角坐標系,很容易地可以說明這段「關鍵」的線段長度,

正是我們所熟知的正焦弦長,也是教案中所要傳達的重點。此外,在推導過程中,不難 發現這三個圓錐截痕以一種一致性的方程式形式來表示:

(4)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四版

2 p 2

y px x

 d

其中, 為正焦弦長,d為長軸長(拋物線將 視為無窮大)。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掌握 正焦弦長在圓錐曲線上所具有的幾何意義。更在現在符號的映照下,可以領會希臘人的 數學洞識。因此,正焦弦長對阿波羅尼斯來說,是定義圓錐截痕的關鍵。然而,對於採 用現行定義的我們來說,正焦弦長是否重要,顯然是不言而喻了。

p d

三、結論

對於筆者來說,這份教案是對於教學上曾經遇到的問題,提出一種可能的解決,並 且是來自數學史的啟發。因此,這份教案的另一個意義是,說明在講授專業技術知識的 數學教室中,數學史可以如何「融入」數學課程與教學活動中。同時,對於平常我們所 熟知的教學材料,如何受到數學史的「滲透」而更加地豐富。進而能體會數學史是數學 有機體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對於數學的教與學將賦予更深刻的反思。

透過上述的分享,我希望主要內容已充份傳達,並能引起讀者使用此份教案的興 趣。更甚者,也能激發你對於數學史的嚮往。最後,筆者對思源科技教育基金會一直致 力於高中科學教學表示敬意,關於本文所使用的教案投影片可於 http://www.seed.org.tw 下載。

(5)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五版

數學列車 1089 號啟程

洪萬生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書名:1089+All That = A Journey Into Mathematics

作者:David Acheson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出版資料:v+178 pp, paperback

出版年:2012 年

ISBN 978-0-19-959002-5

關鍵詞:1089、數學小品、應用數學

一、前言

一本數學普及小品竟然運用一個「等式」充當書名,而且,其中還有一個十分特別 的數目 1089!事實上,本書是作者 David Acheson 從 1089 起程的一趟數學列車之旅。

1089 為何有趣?原來它相當魔幻!任選一個三位數,譬如說 752 好了。將它的百位 數與個位數對調,得 257,再將這兩個三位數相減(大減小),得 752-257=495。現在,

再將 495 的百位數與個位數對調,得 594。最後,將 495 與 594 相加:495+594=1089。

這是一個對於數學再怎麼無感的人都會好奇的問題,緊接著,或許我們就可以討論它的 所以然之故了。

一般而言,應用數學家書寫科普或進行數學通識教學,大都喜歡強調數學知識的有 用面向(utility)。本書作者 David Acheson 是一位應用數學家,目前是英國牛津大學耶 穌學院終身會士(Fellow emeritus),為什麼他將這個挑起讀者好奇心的數目 1089 當作 本書的引子呢?原來他在 10 歲時 - 10 歲果然重要,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

也是在 10 歲時,邂逅費馬最後定理 - Acheson 從一本兒童普及刊物 I-SPY Annual(1956 年)讀到魔術師如何運用這個魔幻數目。也因此忽忽 40 年過去了,他總是念茲在茲第 一流數學定理或結果所真正製造的驚奇(wonder)!

二、內容簡介

這本小書總共有 16 章,目錄依序如下:

1 1089and All That

2 ‘In Love with Geometry’

3 But…that’s Absurd…

(6)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六版

4 The Trouble with Algebra 5 The Heavens in Motion 6 All Change!

7 On Being as Small as Possible 8 ‘Are We Nearly There?’

9 A Brief History of pi 10 Good Vibrations 11 Great Mistakes

12 What is the Secret of All Life?

13 e=2.718…

14 Chaos and Catastrophe

15 Not Quite the Indian Rope Trick 16 Real and Imaginary?

現在,我們依序簡介各章內容。在第 1 章中,作者從 1089 的驚奇(wonder)說起,

希望帶領讀者(不管多大多小)搭上數學快車,一同欣賞數學中的令人驚奇定理

(wonderful theorems)、美麗證明(beautiful proofs)以及偉大應用(great applications)。 第 2 章一開始的插曲,則是英國 17 世紀唯物機械論哲學家霍布士(Thomas Hobbes, 1588-1679)學習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插曲。霍布士四十歲那一年才初識幾何原本所 呈現的數學知識之確定性,他的切入點是畢氏定理的證明 - 《幾何原本》第一冊第 47 命題。在研讀此一證明時,他發現他必須逆溯第一冊第 1 到第 46 的某些命題。這種確 定性(certainty)讓他「愛上幾何」(in love with geometry),終生不渝!除了畢氏定理 之外,本章也討論圓面積公式,特別是圓周率 及其展開式 - 萊布尼茲級數:

 /4=1-(1/3)+(1/5)-(1/7)+…

類似這種令人驚奇的連結(connections),譬如 與奇數的關係,在數學中處處可見。還 有,作者還提及叫人討喜的拓樸學圖形,以及最重要的,舉例說明證明在數學中是如何 重要,尤其是我們將某些延拓(generalization)視為理所當然時:由於

圓周上 2 點之連線可將此圓分成 2 個區域;

圓周上 3 點之連線可將此圓分為 4 個區域;

圓周上 4 點之連線可將此圓分為 8 個區域;

圓周上 5 點之連線可將此圓分為 16 個區域;

依此類推(analogy)「圓周上 6 點之連線」當然「可將此圓分為 32 個區域」了!然而,

此一猜測卻是大錯特錯,1因此,證明就變得不可或缺了。

1 在本書中,作者提供了正確答案 31,至於通式則是(1/24)(

n

4 6

n

323

n

218

n

24)

(7)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七版

在第 3 章一開始,作者引述柯南‧道爾的《綠玉冠探案》(The Adventure of the Beryl Coronet)結語,讓福爾摩斯說明歸謬法的重要性。作者的第一個例子,是歐拉(Euler)

的克尼斯堡七橋問題。第二是有關質數是無窮多的證明。第三則是費馬最後定理。針對 最後這個例子,作者說明 n=3 的情況差一點成立:

7293+2443=401,947,273 7383=401,947,272.

第 4 章主題是(中學)代數。作者的引子有十九世紀早期法國小說家Stendhal,以 及 1953 年英國一個童話故事主角Molesworth的認知困擾。2針對後者,作者認為運用代 數方法證明 1089 何以魔幻,應該足以說明代數如何有用了。此外,作者還引進座標概 念,說明代數更是有助於解決幾何問題。

第 5 章主題是天體運動,作者首先引述美國媒體有關哈雷彗星在 1910 年接近地球 軌道時,社會大眾如何恐慌的新聞。然後,進一步說明克卜勒與牛頓的傑出貢獻。其中,

作者當然頗多仰賴於當時的數學文本,譬如牛頓的經典《原理》(Principia)。

第 6 章主題是變化率(rate of change),並藉以引出微積分。不過,它的重點擺在 微分法上。至於第 7 章則是運用微分法來處理自然界中的極值問題。在一般人所熟悉的 問題之外,作者也提及最小曲面與最速降線等問題及其求解。此外,他還介紹路線網路 問題(road network problem):如何運用路線網路連結不同的城鎮,使得路線越短越好。

對於四個城鎮來說,最短的路線網路長度恰好等於1 3。至於此一路徑如何取得,則 可以運用肥皂泡膜來試驗。輔以實驗,這是本書作者闡揚數學真理的一個重要進路。

第 8 章主題是無窮級數(收斂與發散),並且利用它來定義曲線邊界的平面區域之 面積,以及像 2這樣的無理數。為何 2是無理數呢?顯然,這就需要證明了。除了這 個歸謬證明(reductio ad absurdum)之外,作者也引進了數學歸納法。

在第 9 章中,作者介紹了圓周率 的簡史。這個題材一向為科普書寫所歡迎。作者 先定義 ,然後,由於該定義與圓面積無涉,因此,吾人必須證明何以圓面積= r2作者所提供的證法,是將圓面積近似為

(1/2)‧(圓內接正 n 邊形的周長)‧(等腰三角形的高)

其中這個等腰三角形是由圓內接正 n 邊形分解而成,直觀而自然,值得肯定。當然由於 本章主題是 的簡史,所以,作者緊接著概述了 的近似值發展史,其中作者尤其指出 萊布尼茲級數與歐拉級數之意義,另外,他還介紹十八世紀法國數學家卜豐(Buffon)

如何從機率來看 。

第 10 章主題是樂音、弦振與正餘弦函數之關係。這是主要訴求實用的一章,作者

2 此一主角出自 Geoffrey Williams 與 Ronald Searle 合著的 Down with Skool!

(8)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八版

也提及他自己玩爵士吉他的經驗。到了第 11 章,作者又拉回數學有趣的面向。現在,他 的主題是「驟下結論」(jump to conclusion)難以避免的風險。他所舉出的第一個例子 有 Malfatti 問題,亦即:給定一個三角形內,做出 3 個不重疊的圓形,使得它們所佔的 面積最大。這是 1803 年 Malfatti 所提出並宣稱解決的問題,但是,直到 1967 年,才被 Michael Goldberg 指出其誤謬,並提供正確解答。數學家的這種「大膽假設」,歐拉絕 不缺席。作者提及他在證明費馬最後定理在 n=3 為真之後,即猜測三個四次方的和等於 一個四次方,四個五次方之和等於一個五次方等等,也都是不可能。沒想到到了 1966 年,Lander 和 Parkin 提出反例:275+845+1105+1335=1445。對於歐拉的賢者之失,數學 社群不管是十八世紀或二十一世紀,一點都不介意,真是令人羨慕。有關驟下結論之例 子,作者還提出無窮級數求和問題,以及 1917 年由日本數學家 Kakeya 所提出的所謂

akeya 問題。

:所有生命的秘密是什麼?現在,有了微分方程,這個問題就有了最好的切入 了。

K

第 12 章主題是微分方程。作者以十八世紀的力學、十九世紀的電磁學、二十世紀 的量子力學,以及二十一世紀的生物學為例,說明微分方程及其求解的核心位置。作者 在本章一開始所運用的引子,是他在中學時代,生物老師所出的數年如一日的考題中的 第 23 題

第 13 章主題是歐拉數 e=2.718…。作者介紹此一主題的引子是複利的計算。此一計 算當然與下列極限式有關:(1+1/n)n→e。與 一樣,這個歐拉數在很多領域中一直現身,

不過,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變化率永遠等於自身的數量問題,這些都是自然界中所謂 的指數成長(exponential growth)問題。作者指出這個 e 不僅規範了疾病的傳染擴散,

針對不穩定(instability)系統,譬如一滴奶掉下一碗奶表面時所造的擾動現 可以找到 e 的蹤跡。最後,作者在本章

象,我們也 中,也給出了 e 的無窮級數展開式:

=1+1+1/2+1/(2‧3)+1/(2‧3‧4)+…。

dulum)運動有關,歷史上可以追溯到 1738 年的丹尼爾‧伯努利(Daniel ernoulli)

第 16

書中,將虛數與

於是,他引述歐拉在 1748

e

第 14 章主題是應用數學領域中最夯的「混沌與劇變」,作者應用簡單的實驗(含皂 膜實驗,以及網頁上的計算機模擬 animation),提供了相當簡要的說明。第 15 章主題 也是應用數學,作者在此介紹了他自己的研究成果,那是與多樞紐(pivot)的複單擺

(multiple pen B

章主題是「實或虛」?作者在本章也是本書的最後結語,是說明何以歐拉公 式

e

i 1備受數學家寵愛。為此,虛數如何進入歷史舞台(譬如,由解三次方程式(而 非二次)進入),以及歐拉如何在他的微積分教科 正餘弦函數的冪級數 展開式等等連結,而得出同樣精彩的歐拉等式:

e

ix cos

x

i

sin

x

。現在,這列數學快 車已經抵達終點站了。作者為了呼應他在上車前的叮嚀(參見第 1 章),亦即:讓我們 一同欣賞數學中的令人驚奇的定理、美麗的證明,以及偉大應用,

年如何證明上述等式,展演了數學知識的這三個本質面向。

(9)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九版

三、評論

本書作者專長是應用數學,也是一位爵士吉他樂迷,本書第 10 章內容,應該是他 應邀為數學團體如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演講的現身說法。3如果我們徵之於他從 十八世紀的研究成果中,找到多樞紐複單擺的相關問題之事實,即可發現他非常熟稔數 學史,尤其是微分方程的歷史發展。這種博雅的興趣,讓他廣泛涉獵數學史,也因而豐 富了本書的敘事。

事實上,他在適當脈絡插入數學史實,不僅用以潤滑數學知識的鋪陳,也有助於開 啟新的單元或話題。譬如,作為第 4 章的結語,他讓笛卡兒現身說法,以便引出第 5 章 有關圓錐曲線(或二次曲線)如何在天體運動的說明上,發揮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至 於第 5 章有關克卜勒與牛頓的行星運動之定律,則當然最好讓十七世紀的當事人自行解 說了。還有,他讓邦貝利(R. Bombelli)而非卡丹諾(G. Cardano)來「引進」虛數,

足見他對相關史實,擁有了相當體貼細緻的素養。

這種在歷史脈絡中介紹數學,並不只是敘說與人有關的故事而已。譬如,作者雖然 指出 的萊布尼茲級數展開式之重要性,然而,他也未曾忘記強調如果吾人按此級數來 計算 的近似值到 3.14 –- 兩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即已達到的近似值,那麼,所需要計算 的項數就遠遠地超過三百個。這種時刻不忘「實用」的進路,的確凸顯了數學知識的價 值與意義。

最後,本書所涵蓋數學內容主要是分析學為主,再加上一點點必要是微分方程。這 顯然是作者基於他自己的應用數學背景所做的選擇。由於分析學或微分方程對於一般讀 者有相當程度的隔閡或陌生,因此,作者的選材與呈現就顯得十分要緊。整體來看,作 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筆觸極輕,但又不失實質內容,尤其,他更是將他自己有關多樞 紐複單擺的最前沿研究結果,深入淺出地介紹給讀者。由此可見,他的普及書寫具有相 當的功力。

另一方面,就敘事來說,本書作者在每章開始,總是設法挑起讀者的閱讀動機。這 種策略像極了數學教師上課時所運用的「引起動機」。此外,他也相當擅用比喻,譬如,

他將數學歸納法之證明步驟比喻為連著一節節車廂的火車,於是,第一節啟動後,可以 拉動第二節,第二節啟動後,可以拉動第三節等等。顯然,此一敘事頗為形象與生動,

也可以說明歸納假設(inductive hypothesis)之意義。不過,此一說法忽略了數學歸納 法所證明的命題都涉及的無窮概念。

有關本書之訂正也請注意如下:p. 27 有關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之成功 證明費馬最後定理之正確年份,應該是 1994 年而非 1993 年!事實上,懷爾斯在 1993 年 6 月返回劍橋發表研究成果時,他的證明中有一個當時無法彌補的重大邏輯瑕疵,一

3 這個英國數學教育協會的美國版本是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AA),他們的積極活動 參與者包括了數學家、數學教授、數學教育家與中學教師。

(10)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一○版

直到 1994 年,他才成功地彌補了此一漏洞。至於正式的論文,則是發表在 1995 年的《數 學年鑑》(Annals of Mathematics)上。再有,懷爾斯也因為此一傑出貢獻,而榮獲 1998 年國際數學家聯盟所頒贈的特別獎。那是因為當時他已年過四十歲,按慣例無法獲得費 爾茲獎(Fields Medal)了。

1. 為節省影印成本,本通訊將減少紙版的的發行,請讀者盡量改訂PDF電子檔。要訂閱請將您的大名,地 址,e-mail至 suhui_yu@yahoo.com.tw

2. 本通訊若需影印僅限教學用,若需轉載請洽原作者或本通訊發行人。

3. 歡迎對數學教育、數學史、教育時事評論等主題有興趣的教師、家長及學生踴躍投稿。投稿請e-mail至 suhui_yu@yahoo.com.tw

4. 本通訊內容可至網站下載。網址:http://math.ntnu.edu.tw/~horng/letter/hpmletter.htm 5. 以下是本通訊在各縣市學校的聯絡員,有事沒事請就聯絡

《HPM 通訊》駐校連絡員

日本:陳昭蓉 (東京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李佳嬅(東京大學)

德國:張復凱(Mainz 大學)

基隆市:許文璋(南榮國中)

台北市:英家銘(台北醫學大學)楊淑芬(松山高中)杜雲華、陳彥宏、游經祥、蘇慧珍(成功高中)

蘇俊鴻(北一女中)陳啟文(中山女高)蘇惠玉(西松高中)蕭文俊(中崙高中)

郭慶章(建國中學)李秀卿(景美女中)王錫熙(三民國中)謝佩珍、葉和文(百齡高中)

彭良禎(麗山高中)郭守德(大安高工)張瑄芳(永春高中)張美玲(景興國中)

文宏元(金歐女中)林裕意(開平中學)林壽福、吳如皓 (興雅國中) 傅聖國(健康國小)

李素幸(雙園國中)程麗娟(民生國中)林美杏(中正國中)朱賡忠(建成國中)

新北市:顏志成(新莊高中) 陳鳳珠(中正國中)黃清揚(福和國中)董芳成(海山高中)孫梅茵

(海山高工)周宗奎(清水中學)莊嘉玲(林口高中)王鼎勳、吳建任(樹林中學)陳玉芬

(明德高中)羅春暉 (二重國小) 賴素貞(瑞芳高工)楊淑玲(義學國中)林建宏 (丹鳳國中)

莊耀仁(溪崑國中)、李建勳(海山國中)

宜蘭縣:陳敏皓(蘭陽女中)吳秉鴻(國華國中)林肯輝(羅東國中)林宜靜(羅東高中)

桃園縣:許雪珍、葉吉海(陽明高中)王文珮(青溪國中) 陳威南(平鎮中學)

洪宜亭、郭志輝(內壢高中) 鐘啟哲(武漢國中)徐梅芳(新坡國中) 程和欽 (大園國際高中)、

鍾秀瓏(東安國中)陳春廷(楊光國民中小學)王瑜君(桃園國中)

新竹市:李俊坤(新竹高中)、洪正川、林典蔚(新竹高商)

新竹縣:陳夢綺、陳瑩琪、陳淑婷(竹北高中)

苗栗縣:廖淑芳 (照南國中)

台中市:阮錫琦(西苑高中)、劉雅茵(台中二中)、林芳羽(大里高中)、洪秀敏(豐原高中)、李傑霖、

賴信志、陳姿研(台中女中)、莊佳維(成功國中)

南投縣:洪誌陽(普台高中)

嘉義市:謝三寶(嘉義高工)郭夢瑤(嘉義高中)

台南市:林倉億(台南一中)黃哲男、洪士薰、廖婉雅(台南女中)劉天祥、邱靜如(台南二中)張靖宜

(後甲國中)李奕瑩(建興國中)、李建宗(北門高工)林旻志(歸仁國中)

高雄市:廖惠儀(大仁國中)歐士福(前金國中)林義強(高雄女中)

屏東縣:陳冠良(枋寮高中)楊瓊茹(屏東高中)陳建蒼(潮州高中) 黃俊才(中正國中)

澎湖縣:何嘉祥 林玉芬(馬公高中)

金門:楊玉星(金城中學)馬祖:王連發(馬祖高中)

附註:本通訊長期徵求各位老師的教學心得。懇請各位老師惠賜高見!

(11)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一一版

碩士論文摘要

《松永良弼《方圓算經》內容分析》摘要

王燕華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

《方圓算經》於 1739 年成書。當時日本社會在德川幕府封建統治下,呈現統一和 平的風貌,產業、教育、文藝等十分繁盛,日本學術界稱此時期為「文藝復興」。當時 各種藝道不僅讓上層社會接受,也為下層庶民所分享,如茶道、花道、劍道、武道等。

其中和算被視為「算道」,以藝道的形式生存與發展,因而數學流派林立,名家輩出。

當時和算還有一些獨特的現象,例如家元—免許制、遺題繼承、算額等。在關孝和與建 部賢弘等江戶初期和算家的開拓下,和算改變江戶初期實用算術的風格,學術性、藝道 性日益增強,而呈現脫離中國數學知識體系而獨步發展之態勢。江戶初期和算家的數學 成果奠定了整個江戶時代和算的基礎。

松永良弼 (Matsunaga Yoshisuke,1692?~1744) 是關流第二代宗統傳人,對和算與 關流貢獻良多。筆者在貼近當時的社會歷史脈絡下,詮釋和算史實,全面深入分析《方 圓算經》。《方圓算經》共五卷,卷首闡述抒發數學哲理與啟發,松永接著以抽象的陰率、

陽率、應率、唱率與太陰率等率,融入其後四卷的無窮級數公式,包含圓周長、弧背、

矢、弦、弧田積、角中徑、距面斜弦、平中徑、角面、距面矢、利用太陰率推導方垛積 等三十個公式。概括之,《方圓算經》談論圓、正多邊形以及兩者所形成的數學內容。

分析《方圓算經》的內容,發現松永承襲先人的數學成果並拓廣、突破與創新。本 書可以說是松永最突出的作品。在這本書中,松永充分展現他的數學思想,精益求精的 計算能力,以及不斷提升「算道」的風格。

畢業時間:2012 年 6 月

(12)

HPM 通訊第十五卷第七期第一二版

碩士論文摘要

《關孝和《括要算法》之內容分析》摘要

劉雅茵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

《括要算法》的成書時間發生在江戶時期,此時社會生產力提升與經濟的繁榮,使 得町人文化成為江戶文化的主流,知識、藝能開始滲透到民間,人民逐漸重視文化生活,

因此也產生了遺題繼承、如同藝道般的算道、寺廟中的算額等特殊的日本數學文化,這 促使當時許多和算家投入各方面的數學研究,進而促使和算由實用數學走向高等的數學 研究。

關孝和是關流的始祖,著作繁多,而《括要算法》是關孝和的弟子荒木村英與孫弟 子大高由昌在關孝和去世之後,將其數學遺稿加以整理並出版,其中記載著關孝和幾項 重要研究成果。本論文將從政治背景、經濟發展、教育與數學,來描繪《括要算法》的 歷史文化背景的輪廓,其次針對作者關孝和的生平、數學學習、著作與數學成就作概要 性的論述,並且在前述這些脈絡下,對《括要算法》的元卷、亨卷、利卷與貞卷的四卷 進內容行分析,其單元包含:累裁招差法、垛積術、剪管術、角術、圓周率、弧長近似 公式、球體積公式等,內容十分豐富。最後,探討在歷史背景影響下,《括要算法》各 卷內容與中國傳統數學之關係,以及關孝和的延拓與發展,與本書的結構。

畢業時間: 2010 年 6 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科學的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雜誌於 1977 年 8月在數學遊戲專欄中出現了一篇 文章題為 「數百萬年才解得開的新式密碼[8](A new kind of cipher that would take millions of years to

1993年6月英國劍橋牛頓研究所舉辦了 一個討論會, 主題是 Iwasawa 理論, 自守形 式 與 p-進表現。 在這次討論會上, A.Wiles 給了一系列演講, 講題是: 橢圓曲線模形式與 Galois 表現。 在演講最後

圓錐截痕 (又稱圓錐曲線、 二次曲 線) 在中學數學課程中具有很重要的 地位。 從數學思維的角度來說, 它是幾 何問題完全轉換為代數方法處理的代 表作。 鄭英豪教授在 「圓錐截痕與二次 曲 線」

1080802 課程計畫發表研習筆記 陳佳萍 一年一度的課程計畫發表會?. 聽到各學年和特殊教育的精采課程分享

及 至就學年齡, Leonhard Euler 被送 到 Basel 的學校就讀, 這期間他與外祖母同 住。 這是一個貧瘠的學校, 學不到什麼數學然 而他對數學的認識則是由於他父親的教導與 自己的獨立學習。 Paul

Peter Lax 教授於 1926 年生於匈牙利。 12 歲時候便對數學感興趣, 並得到家族裡數學家 的輔導。 15 歲時移民至美國。 17 歲時發表了他第一篇的數學學術文章。 1949 年取得紐約大學

概念, 1858 年發表了關於這個課題的第一篇重要文章 hh矩陣論的研究報告ii , 系統地闡述了 關於矩陣的理論。 他在文中定義了矩陣的相等、 矩陣的運算法則、 矩陣的轉置、 零矩陣、 單位矩

在好幾個高中教科書的版本裡處理圓錐曲線的光學性質時, 都是先求切線, 學生要經過許 多的代數運算, 算出切線的直線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