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649-A 法喜志序 No. 1649-B 名公法喜志敘 No. 1649-C 灋喜志敘 No. 1649-D 灋喜志題辭 No. 1649-E 灋喜志自敘 法喜志目錄

東方曼倩 劉更生 曹子建 羊叔子 王茂弘 劉真常 陶士行 謝安石 王右軍 王武岡 郗嘉賓 王喬之 殷中軍 袁彥伯 王坦之 何次道 何幼則 謝仁祖 羅君章 孫興公 許玄度 王簡棲 王苟子 習彥威 戴安道 宗少文 張萊民 陶靖節 劉遺民 周續之 謝康樂 孟顗 高伯恭 明僧紹 雷仲倫 王彥德

(3)

孔德璋 江文通 蕭雲英 范伯倫 范蔚宗 何彥德 張孝始 劉靈預 周彥倫 顏之推 戴仲若 謝慶緒 顏延年 何子皙 劉士光 袁景倩 王淮之 何子季 蘇瓊 陶貞白 荀公普 劉慧斐 陸佐公 孔彥深 梁敬之 魏伯起 劉溉 沈休文 劉彥和 崔子約 劉士湮 元士宗 庾彥實 杜輔言 徐孝穆 徐孝克 李子約 楊越公 張士衡 孫思邈 王仲淹 褚河南 虞文懿 孔頴達 杜克明 司馬喬卿 王子安 駱賓王

(4)

武平一 宋廣平 房琯 元魯山 王右丞 張燕公 嚴挺之 李青蓮 李公度 蘇晉 韋蘇州 李遐叔 杜子巽 陸鴻漸 李鄴侯 顏魯公 裴晉公 龐道玄 柳柳州 劉夢得 于刺史 李元賓 李習之 權載之 徐岱 李義山 盧源一 裴寬 白少傅 李濬之 杜彥之 韋南康 皇甫湜 韓昌黎 裴公美 丁繁 陳琡 崔群 司空表聖 呂許公 李文靖 謝宗源 曾運使 查湛然 楊文公 晁文元 王文正 朱炎

(5)

朱正裕 王中立 王隨 富丈忠 文潞公 杜祁公 范文正 尹師魯 馮當世 夏英公 李覯 趙清獻 歐陽永叔 司馬溫公 張文定 范忠文 邵康節 王介甫 蘇端明 蘇欒城 米襄陽 文與可 程明道 呂晦叔 楊無為 晁以道 王觀文 劉元城 胡康侯 周濂溪 秦淮海 李伯時 黃魯直 吳德夫 江民表 陳忠肅 李漢老 韓子蒼 呂居仁 張無盡 趙郡王 王以寧 潘待制 徐師川 楊龜山 張魏公 胡致堂 張文忠

(6)

王龜齡 游定夫 于憲 朱晦菴 馮濟川 陸放翁 王龍舒 張南軒 尤遂初 吳明可 葉水心 真西山 錢公相 劉後村 陸省菴 范致虗 吳履齋 饒德操 劉中明 劉經臣 戴道純 楊圭 李端愿 高世則 趙松雪 黃晉卿 顧仲英 楊鐵崖 卷目次

1 2 3 4 贊助資訊

(7)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8)

No. 1649-A 法喜志序

是冊揀歷朝名位賢哲。飽於法味者。織之成帙。為來期之明證也。葢佛法自漢始達震 旦。使震旦無載道之器。何以流通。至今日乎。其載道之器。有在家出家。而出家且 置。即在家名哲才士。有一不嗜於此。何以見巨海一滴味具百川者哉。有云。獅子 乳。唯玻瓈盞能貯。餘物貯之即碎。然載道實難其人。昔法華會上。地中湧出六萬恒 河沙數菩薩。同如來前自誓。於佛滅後。恒在此界。流布大法。自佛法入此。此中緇 素高流。荷擔大法者。不其人乎。又孰能哉。抑且佛末後。以法藏付囑國王大臣。將 非後世異見稠密。借斯名勢。方能破之耶。是則通諸家之異執。斷末世之沉惑。此帙 又是一大利器也。今之才士。有未見佛書者。視之為異物。非前哲開導。起信無由。

是知此帙。為來哲之明證實矣。葢自漢晉至於宋元。耽此法味者甚眾。今但揀光明勝 大。昭千古耳目者。列之。咸法喜所資。死而不亡者壽也。教中有法喜禪悅二食。食 之能養法身。資慧命。究竟無盡。是諸明哲。已飽法喜者也。今同載此名身不朽。知 慧命亦無盡。此帙即法喜也。能持過去慧命。能資現在慧命。能生未來慧命。真法喜 歟。真法喜歟。   紫竹林 觀衡 撰

No. 1649-B 名公法喜志敘

今夫草木。自莖目葉。自葩自實。種種色色。殊形異態。而及乎膏殘華落。總必歸 根。根在則當春而茁。一歲由是。十歲由是。乃至千百歲由是。人亦一草木也。之生 而死。之死而生。夫死而生者根也。法門所謂種子是也。慧根一種。雖復展轉輪迴。

而衣珠自在。至寶弗失。如樹梧則梧。樹檟則檟。從其所樹。久且不易。未有樹優曇 而得巨磨。樹菴羅而得惡叉聚者也。夫自古聖哲。其樹深矣。樹之最初。而要之再世 彼其人。即復習曾史法申韓勒祈連燿麟閣。犯一切空有之戒。甚或絲竹寄勝。曲生埋 照。蠟屐留連。金湯辨論。處身智囊。托好阿堵。于薄迦氏。不啻河漢。而究竟收 拾。未有不探覺海。不窺般若門者。故或始疑而終信。或迹背而實諧。或口排而衷 嗜。要於了義。十九見解。何以故。根在故也。夏君夙稟慧性。能見本來。摭自晉 魏。以迄唐宋。諸知禪學者。若而人曰法喜志。志中若許詢劉溉龐蘊裴休之屬。生平 為佛弟子亡論。即昌黎諫佛骨。而從游大顛。杜祁公不信佛氏。讀楞嚴而有解。曰恨 得之晚。乃知從威音至今。諸騷人墨士名臣碩宰。何甞不自祗洹中來哉。昔謂老子為 摩訶迦葉。宣尼乃淨名童子。事有固然。無足訝者。知禪者不言禪。亦猶善易者不言 易。故夫有法者。不有其法者也。世人弁髦五戒。土苴大三藏。而猥云見佛。且以為 盜區。且以為名利藪。此與闡提蔑隷何異。何言佛法哉。試舉是編示之。能淟然汗 下。當一棒喝下種子否。

羼提居士鄒迪光譔

(9)

No. 1649-C 灋喜志敘

澄江夏孝廉。輯灋喜志成。有客過余。語及之。而曰。茂卿津津禪悅。迹所采擷。率 從忠孝節誼中薦取。跳不得儒家門戶何也。余曰。茂卿以儒用禪者也。非以儒為禪用 者也。以儒為禪用。即儒亦化而禪。以儒用禪。即禪亦化而儒矣。此茂卿陶鑄手也。

曰然則儒家擯禪何也。曰此以正學脉也。而茂卿以廣取善也。一主嚴。一主寬。兩者 並行。而不悖也。曰伯升之穢焉而錄休文之阿焉錄。處道之悖敵而錄。天覺之黨焉而 錄。奚取也。曰兵有法。期於克敵。不必出自孫吳也。醫有案。期於療病。不必出自 盧扁也。客曰。善已。又語客曰。請為子竟其說。禪教之興。本之乘儒教之衰而入。

顧其所以得久行而不廢。則又賴儒教之立也。有如土苴人倫。粃糠事物。胥天下而入 於虗無寂滅之教。世道人心。且蕩然靡所主持。彼禪者流。即欲雲臥霞餐。雍容麈 拂。以課其所謂向上第一諦。將焉能之。昔王仲祖劉真常。共訪何驃騎。驃騎看文 書。不顧。王謂何曰。卿何不擺撥常務。應對玄言。那復低頭看此耶。何曰。我不看 此。卿等何以得存。聞者共賞。以為佳。由此言之。茂卿之為是編。特於忠孝節誼三 致意也。其深乎。其深乎。客以告茂卿。曰善。遂掇幅箋受之。而標其端。

No. 1649-D 灋喜志題辭

原夫千流萬派。莫非天一所生。滿字隻言。孰是象三之外。儻能函三為一。庶幾即佛 是心。爰自誕影周星。通暉漢日。鷲頭峯下。演金口之微言。鷄足山中。舒玉毫之瑞 色。蓮花六葉。白社同開。祇樹雙林。玄風獨暢。豈非荷持象灋汲引人倫者乎。自匪 利根。寧超正果。別相別名。各喝登堂之棒。說常說寂。共操入室之戈。有齊脩。有 單脩。並擬折衝尊俎。無假觀。無空觀。願言剖破藩籬。尼師聃。聃師竺。師亦何 常。墨歸揚。揚歸儒。歸斯可受。何用分門立戶。自然識路知家。總屬一因緣。乳酥 流出。便說三次第。羊鹿俱無。七十二君。皆在鈞陶之內。八萬千歲。即為俄頃之 間。此夏丈茂卿所為志灋喜也。茂卿顯證一乘。深研三藏。謂此岸無非彼岸。法身即 是報身。矧夫忠孝節義之儒。合于清淨。精微之旨。遠泝東方而下。近沿南宋以前。

凡宰官居士之闡揚。小史稗家之載記。莫不徵引所出。捃摭而來。即代不數人。人不 數語。而機緣交激。若掣劒光。智藏開明。旁資鞭影。振金聲于覺苑。遠寶路于詞 壇。儻非標表禪宗。縷詳史籍。何以契傳燈之喻。施合轍之功乎。固知。眼裏有筋。

具遊戲於花飛釧動。舌頭無骨。妙言筌于見色聞聲。寧獨破三學之中堅。抑可謂四禪 之外護者矣。不侫愧臨川之翻譯。乏淨土之脩持。文力無餘。天機最淺。聊藉阮瞻之 語。以自附于玄晏之一言云爾。   莊嚴居士友弟吳亮書

No. 1649-E 灋喜志自敘

文始曰。一蜂至眇也。亦能遊觀乎天地。一鰕至微也。亦能放肆乎大海。況人配二 儀。超萬有。而可無寥廓遠大之思乎。幾世出世間。得灋自在。誠往喆消遙之令圖。

(10)

而亦今人曠達之玄致也。玉几山人。有物外英豪錄。昉古參禪學道之士。彚而成編。

[(厂@((既-旡)-日+口))*頁]繁者厖雜。簡者寂寥。譎者瑣誕。佚者挂漏。余讀未卒 業。而為之四顧。為之躊躇。竊有志焉。暇日山居。橫襟睨古。於諸名公。次第采 擷。一一校讐。人各具一小傳。盖自晉魏齊梁。迄于唐宋。按以歷朝本史。或諸名公 文集。或散見本傳。或錯綜于大藏傳燈語錄諸書。裒多益寡纂要鈎玄。題曰灋喜志。

釐為四卷。大都超絕殊勝于世外。別標一色。而又準乎人情。不違大道。砥名節則依 忠孝。律進退則首清嚴。出則奮蹟麒麟。垂光竹帛。處則希蹤麋鹿。照耀松蘿。或以 理學開基。或以文章命世。總之遺榮履素。歸于自然。固非謬悠荒唐。恣意枯槁。作 一老頭陀行徑比也。間有韜斂未盡。蕩漾猶存。或跳躍圓方。互有出入。而清言妙 理。亦所亟収讀之如水鏡浮空。氷壺映座。頓令心膽澄徹。神骨清凉。躁競之意烟 消。而鬱結之衷霧散。學人欲打透關頭。安身立命。舍是無繇矣。老氏有言。雖有拱 譬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其茲灋喜之謂乎。夫灋居三寶之一。至人秀世。灋所必 晞。然有法法而不囿于法。譬如雪山十大弟子。胷中各具一造化。決不向如來行處投 足。此所謂法法而不囿于法者也。此又灋喜者。所當知也。   延陵 夏樹芳 譔

法喜志目錄 卷一

東方曼倩 劉更生 曹子建 羊叔子 王茂弘 劉真常 陶士行 謝安石 王右軍 王武岡 剎嘉賓 王喬之 殷中軍 袁彥伯 王坦之 何次道 何幼則 謝仁祖 羅君章 孫興公 許玄度 王簡棲 王苟子 習彥威 戴安道

(11)

宋少文 張萊民 陶靖節 劉遺民 周續之 謝康樂 孟 顗 高伯恭 明僧紹 雷仲倫 王彥德 孔德璋 江文通 蕭雲英 何彥德 張孝始 范伯倫 范蔚宗 劉靈預 周彥倫 顏之推 戴仲若 謝慶緒 顏延年 何子晢 劉士光 袁景倩 王淮之 何子季 蘇 瓊 卷二

陶貞白 荀公普 劉慧斐 陸佐公 孔彥深 梁敬之 魏伯起 劉 溉 沈休文 劉彥和 崔子約 劉士湮 阮士宗 庾彥實 杜輔言 徐孝穆 徐孝克

(12)

李子約 楊越公 張士衡 孫思邈 王仲淹 褚河南 虞文懿 孔頴達 杜克明 司馬喬卿 王子安 駱賓王 武平一 宋廣平 房 琯 元魯山 王右丞 張燕公 嚴挺之 李青蓮 李公度 蘇 晉 韋蘇州 李遐叔 杜子巽 陸鴻漸 李鄴侯 顏魯公 裴晉公 龐道玄 柳柳州 劉夢得 于刺史 李元賓 李習之 權載之 徐 岱 李義山 盧源一 裴 寬 卷三

白少傅 李濬之 杜彥之 韋南康 皇甫湜 韓昌黎 裴公美

(13)

丁 繁 陳 琡 崔 群 司空表聖 呂許公 李文靖 謝宗源 曾運使 查湛然 楊文公 晁文元 王文正 朱 炎 朱正裕 王中立 王 隨 富文忠 文潞公 杜祁公 范文正 尹師魯 馮當世 夏英公 李 覯 趙清獻 歐陽永叔 司馬溫公 張文定 范忠文 邵康節 王介甫 蘇端明 蘇欒城 米襄陽 文與可 程明道 呂晦叔 楊無為 晁以道 王觀文 劉元城 卷四

胡康侯 周濂溪 秦淮海 李伯時 黃魯直 吳德夫

(14)

江民表 陳忠肅 李漢老 韓子蒼 呂居仁 張無盡 趙郡王 王以寧 潘待制 徐師川 楊龜山 張魏公 胡致堂 張文忠 王龜齡 游定夫 于 憲 朱晦菴 馮躋川 陸放翁 王龍舒 張南軒 尤遂初 吳明可 葉水心 真西山 錢公相 劉後村 陸省菴 范致虗 吳履齋 饒德操 劉中明 劉經臣 戴道純 楊 圭 李端愿 高世則 趙松雪 黃晉卿 顧仲英 楊鐵崖 法喜志目錄(終)

No. 1649 法喜志卷一

(15)

氷蓮道人 夏樹芳 輯 窹斗居士 馮 定 閱 東方曼倩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武帝朝上書稱旨。待詔金馬門。時有正諫法言以為滑 稽之雄。元狩三年。帝鑿昆明池得黑灰。以問方朔。朔曰。可問西域胡道人。時梵僧 摩騰至。因問之。騰曰。此劫灰也。

劉更生

劉向。字子政。一名更生。年十二。隨父任為輦郎。獻賦頌數十篇。成帝時為光祿大 夫。以趙后淫亂著列女傳。以王氏權太盛作洪範五行傳。上欲用為九卿。數為王氏所 持。居列大夫三十餘年。向甞校書天祿閣。青藜夜照。往往多見佛書。其著列仙傳 云。吾披檢藏經。緬尋太史撰列仙圖。自黃帝以下迄于今。得仙道者一百四十九人。

其七十四人乃見佛經。

曹子建

曹植。字子建。操次子。十歲善屬文。誦詩書十餘萬言。邯鄲淳見而駭歎。稱為天 人。植每讀佛經。留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遊魚山。聞有聲特異。清颺哀婉。因倣 其聲為梵唄。今法事中有魚山梵。即其遺奏也。植在日不甚信黃老。著辨道論見意。

今載藏經中弘明集。

羊叔子

羊祜。字叔子。平陽人。累遷尚書在僕射。吳陸抗甞稱其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 過。祜方五歲。令乳母於鄰家李氏桑樹下探取金環。李氏驚曰。此亡兒所失。乃知李 氏子祜之前身也。武帝時祜為荊州都督。日供武當山寺。有問其故。祜曰。前身過 多。賴造此寺故獲中濟。所以供養之情偏重於此。

王茂弘

王導。字茂弘。瑯琊人。官太傅。封始興公。僧人吉友游建康。善說梵唄。導見之 曰。我輩人也。太尉庾亮。光祿周顗。廷尉桓彝。皆造門結納。名籍公卿間。吉友甞 對導解帶盤薄。尚書卞望之適至。友正容肅然。人問其故。對曰。王公風期鑑人。卞 令範度格物。吾吾當以是應之耳。

劉真常

(16)

劉惔。字真常。沛人。少清遠。家貧晏如。王導深器之。累遷丹陽尹。時竺法深道徽 高扇。譽播山東。惔常為其弟子。一日法深在簡文坐。惔問道人何以遊朱門。深曰。

君自見其朱門。貧道如遊蓬戶。

陶士行

陶侃。字士行。鄱陽人。初為廣州刺史。有漁於海得文殊像。送寒溪寺。寺甞經火而 像屋無恙。其後侃武昌。使人迎之。十輩不能舉。既而叢力致之舟。舟輒沒。遂失其 像。時謠曰。侃惟劍雄。像以神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及遠公剏寺。心祈之。於 是像泠然自至。

謝安石

謝安。字安石。陽夏人。少有時名。朝命敦逼皆不就。年四十餘始應命。出為征西司 馬。太元中加太保。居東山。時與支遁許詢為山水之游。甞詔遁入禁中。講經多會宗 遺文。為守文者所[怡-台+(陋-(阿-可))]。安聞而歎曰。此九方[(栗-木+土)*ㄆ]之相 馬。略玄黃而取神駿也。太和二年。遁辭闕還山。詔建沃州寺以居之。時安守吳興。

以書抵遁曰。思君積日。計辰傾馳尤甚。知欲還剡自治。為之愴然。人生如寄耳。頃 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戚戚。惟遲君一來。以晤言消之。一日千載也。

王右軍

王羲之。字逸少。導從子。以骨鯁稱。起家秘書郎。後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咸康六 年於廬山建歸宗寺。請西天達磨多羅居之。羲之在會稽。聞支遁名未之信。後遁還 剡。羲之詣遁觀其風力。謂曰逍遙可得聞乎。遁作數千言。羲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 已。

王武岡

王謐。字雅遠。官司徒。甞與遠公書曰。身年四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古人不愛尺 璧而重寸陰。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檀越既履順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由此而 推。復何羨於遐齡耶。人皆稱公善誘。

郗嘉賓

郗超。字嘉賓。山陽人。少有曠世之度。標志慕佛。加好行檀。喜隱遯。聞拂衣者必 為起屋具器用遺之。支道林每謂其造微之功足參正始。甚重之。為桓溫府掾。超問謝 安曰。支遁所談何如嵆中散。安曰。嵆努力纔得其半耳。又問何如殷浩。安曰。亹亹 辨論。恐當抗衡超㧞淵源。殷有慚德。後與親舊書云。支公神理所通。玄挺獨悟。數 百年來紹隆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超甞著五戒文。已行五戒。更修歲月齋

(17)

戒。迎中而食。既中之後。美味甘香一不得甞。

王喬之

王喬之。瑯琊人。有念佛三昧詩曰。妙用在茲。涉有覽無。神由昧徹。識以照麤。精 微自引。因功本虗。泯彼三觀。思轉豪餘。又曰。嘅自一生。夙之慧識。託崇淵人。

庶藉冥力。思轉豪功。在深不測。至哉之念。注心西極。

殷中軍

殷浩。字深源。以佛經未了。遣人迓支公。支欲往。右軍曰。淵源思致淵富。故未易 當。

袁彥伯

袁宏。字彥伯。陽夏人。自少有逸才。謝安輩甚重之。累官至東陽郡太守。所著詠史 詩及東征等賦。為時盛傳。甞著漢紀云。西域天竺有佛道焉。變化無所不入。故能通 萬物而大濟群生。漢明帝感夢。乃遣使天竺問道。圖其像而還。有經數千卷。善為宏 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外。俗士目之以為虗誕。然歸於玄微深 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臣視生死報應之際。莫不矍然而自失焉。

王坦之

王坦之。字文度。晉陽人。寧康中遷中書令。領丹陽尹。時桓溫移晉祚。坦之與謝安 同心匡輔。卒安社稷。與支道林相友善。道林甞造即色論曰。色之性也。不自有色。

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曰色即為空。色復異空。論成以示坦之。坦之都無言。支曰 默而識之乎。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何次道

何充。字次道。廬江潛人。風韻閑雅。少以文義見稱。王導與庾亮竝言於成帝曰。何 充器局方槩有萬夫之望。臣死之日願引充內侍。則社稷無虞矣。及導卒。遂參錄尚書 事。推能用功。不樹私恩。世甚重之。充性喜釋氏。時庾氷以元舅輔政。奏沙門應盡 禮王者。充等議不應致拜。乃上奏曰。武皇以盛明革命。明帝以聰聖玄覽。豈此時沙 門不易屈膝。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疏三上。氷議遂寢。

何幼則

何準。字幼則。充之弟。高尚寡欲。州府交辟不就。初充為驃騎將軍。勸令仕。準 曰。第五之名。何減驃騎。充居宰輔。權傾一時。而準散帶衡門。不及人事。惟焚香

(18)

誦經而已。其女為穆皇后。

謝仁祖

謝尚。字仁祖。鯤之子。仕晉為鎮西將軍。尚甞夢其父曰。西南有氣至。當者必死。

汝宜建塔造寺可禳之。若未暇。可於杖頭刻作塔形。見有氣來可擬之。尚寤遂刻小塔 於杖頭。後果有異氣自天而下。直衝尚家。尚以杖頭指之。氣即回散。闔門獲全。尚 於永和四年捨宅造寺。名莊嚴。

羅君章

羅含。字君章。耒陽人。少時甞晝臥。夢一鳥文彩異常飛入其口。自此藻思日新。仕 為江夏從事。太守謝尚曰。可謂湘中之琳瑯。讀書好佛。著更生論曰。世皆悲合之必 離。而莫慰離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識散之必聚。今談者徒云。向我非今我。

而不知今我即昔我耳。達觀者以死生為寤寐。誠哉是言。

孫興公

孫綽。字興公。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初隱會稽。放情山水。作遂初賦以見志。

支道林問綽曰。君何如許。答曰。高情遠志。弟子早已服膺。然一詠一吟。許將生 面。甞作天台賦示友人范榮期曰。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每至佳句。輙云應是我輩 語。哀帝時為著作郎。撰喻道論左袒佛氏。內典中諸所撰述。俱見弘明等集。史臣稱 綽。有匪躬之節。不徒文雅而已。

許玄度

許詢。字玄度。高陽人。魏中領軍允曾孫也。澡心學佛。江左諸公卿翕然仰慕。簡文 帝高其風。每月夜必造焉。清言妙理。至其亹亹。簡文不覺前席。劉真長為時譚宗。

與詢結清言友。每謂人曰。清風朗月。何甞不思玄度。與支遁講維摩經。詢發一難。

眾謂遁不能通。遁通一義。眾謂詢無以難。詢甞以會稽永興居為崇化寺。建塔四層。

王簡棲

王巾。字簡棲。瑯琊人。有學業。為齊錄事參軍。作頭陀寺碑。文精理造。

王苟子

王脩。字苟子。僧意在瓦官寺中。苟子與共語。使其唱理。意謂王曰。聖人有情否。

王曰無。曰聖人如柱耶。王曰如壽算。雖無情運之者有情。僧意曰。誰運聖人耶。

習彥威

(19)

習鑿齒。字彥威。襄陽人。少有志氣。愽學洽聞。以文章著稱。著晉漢春秋凡五十四 卷。晉桓溫辟為從事。累遷別駕。時有沙門釋道安。俊辯有高才。比至荊州。與習相 見。道安曰彌天釋道安。習曰四海習鑿齒。時人以為佳對。習甞與道安書曰。承應真 履正。明白內融。慈訓兼照。道俗齊蔭。宗虗者悟無常之旨。存有者達外身之權。若 慶雲東徂。摩尼回耀。雨甘露於豐草。植旃檀於江湄。庶如來之教復崇於今日。玄波 逸響。重蕩濯於一代矣。

戴安道

戴逵。字安道。譙郡人。性高潔。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遣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 曰。戴安道不能為王門伶人。王子猷過訪。至雪夜乘舟。孝武時累徵不就。甞欲造無 量壽佛。積思三年。刻雕方就。迎置山陰靈寶寺。郗超見而作禮。撮香在手。勃然煙 上。極目雲表。眾皆歎其神異。

宗少文

宗炳。字少文。好山水。愛遠遊。西陟荊巫。南登衡嶽。慨焉有尚平之志。因疾還江 陵。歎曰名山恐難徧覩。惟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所遊履。圖之於室。每謂人 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劉裕領荊州。辟為主簿。答曰。吾棲丘飲谷三十年 矣。豈可作王門折腰吏耶。乃入廬山築室。專修業。甞著明佛論。

張萊民

張野。字萊民。居潯陽柴桑。與陶淵明有婚姻之契。學兼華梵。累徵不就。庾悅以其 貧。徵為散騎常侍。笑曰。古人以容膝為安。屈志就祿。非吾志也。乃入廬山。依遠 公研味釋典。

陶靖節

陶潛。字淵明。一字元亮。為彭澤令。之官八十日即解印去。賦歸去來辭。及宋受禪 居柴桑。門前植五株柳。因以五柳自號焉。閑靜寡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 解。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欣然有喜。常往來廬山。

使一門生二兒舁以行。時遠公為西方之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我飲即往。許 之。遂造焉。甞著搜神記。多載佛之靈驗。

劉遺民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少孤。事母以孝聞。才操自負。不委氣於時俗。雖寒餓在 己。威福當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謐。丞相栢玄。侍中謝琨。大尉劉裕。後先引 薦。程之力辭。乃之匡山托於遠公。遠曰。官祿巍巍。何以不為。程之曰。君臣相

(20)

疑。疣贅相虧。普室無磐石之固。物情有疊卵之危。吾何為哉。遠然其說。深加器 厚。太尉亦以其志不可屈。與群公議遺民之號旌焉。居山十五年。修念佛三昧。甞於 定中見佛光照地。作黃金色。又有摩頂授衣之異。若遺民者。真可謂妙觀大儀。啟心 真照。飄靈衣於八極。沉香風以窮年。於遠公之誓辭。庶幾無負矣。蓮社與盟凡一百 二十三人。

周續之

周續之。字通祖。鴈門人。年十二。受業於范甯。通五經五緯。號十經。世稱為顏 子。既而入廬山。事沙門慧遠。布衣蔬食。終身不娶。與劉遺民陶靖節。號潯陽三 隱。

謝康樂

謝靈運。玄之孫。家於上虞。少好學。愽覽群藉。文章稱江左第一。仕宋為永嘉太 守。襲祖父封爵。故世稱康樂。靈運負才傲世。至廬山見遠公。肅然心服。即寺築 臺。譯涅槃經三十六卷。甞撰佛讚曰。惟此大覺。因心則靈。垢盡智照。數極慧明。

三達非我。一援群生。理麤心行。道絕形聲。菩薩讚曰。若人仰宗。發性遺慮。以定 養慧。和理斯附。爰初四等。終然小住。涉求至矣。在外皆去。緣覺聲聞讚曰。厭苦 情多。無物志少。如彼化城。權可得寶。誘以涅槃。救爾衰老。肇元三事。翻成一 道。

孟顗

孟顗。仕宋為會稽太守。奉佛精懇。謝靈運嘲之曰。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靈 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顗深恨此語。然而事佛彌加抗厲。

高伯恭

高允。字伯恭。渤海蓨人。少有奇度。崔宏異之曰。高子黃中內潤。文明外照。必為 一代偉器。仕魏累官中書令。爵咸陽公。允雖寵貴。家貧自如。武帝甞幸其第。惟草 屋數間。布被縕袍。厨中豉菜而已。帝曰。古之清貧有如此乎。賜帛五百疋。粟千 斛。甞撰鹿苑賦。與曇始法師傳。文甚精采。年九十八無疾而終。

明僧紹

明紹。字承烈。平原鬲人。明經隱居。自號平原居士。齊高帝欲就見之。時明紹方依 遠公居定林寺。遠公問紹曰。天子若來。居士若為相對。紹曰。山藪之人。正當鑿坏 以遁。若辭不獲。便當依戴公故事。高帝知其意不可屈。遣人賜以竹根如意。及笋籜 冠。宋泰始中甞游攝山。野老諫曰。山多猛虎毒蛇。所以久絕行迹。紹曰。毒中之

(21)

毒。無過三毒。忠信可踏水火。猛虎亦何能為。乃結茅茨廿許年。不事人世。甞與法 度禪師講無量壽經。夜見金光照室。

雷仲倫

雷次宗。字仲倫。豫章人。隱退不受徵辟。入遠公蓮社。立館東林之側。及遠公亡。

與子姪書曰。吾托業廬山。事釋和尚三十年。淵匠既傾。良朋亦喪。及今未耄。尚可 勵志西歸。自今已往。勿以家務相聞。

王彥德

王玄謨。字彥德。祁縣人。素奉佛。甞舉兵伐魏。玄謨為寧朔將軍。受輔國蕭斌節 制。玄謨失律當斬。沈慶之因諫曰。佛貍威震天下。豈玄謨所能當。且殺戰將徒自弱 耳。乃止。初玄謨將見殺。以觀音示夢得免。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年八十二卒。

孔德璋

孔穉珪。字德璋。會稽人。風韻清颯。好文詠。太守王僧䖍見而重之。引為主簿。與 江淹對掌辭筆。甞答蕭子良疏曰。民早奉提拂之仁。深蒙弘引之訓。至於大覺明教。

般若正源。使民六滯頓祛。五情方勗。回心頂禮。霍然大悟。

江文通

江淹。字文通。考城人。少孤。采薪以養母。仕齊累官御史中丞。彈劾不避貴近。風 采肅然。後封醴陵侯。以詩賦顯。甞著無為論曰。吾聞大人降迹。廣樹慈悲。破生死 之樊籠。登涅槃之彼岸。闡二乘以誘物。去諸相以歸真。有智者不見其去來。有心者 莫知其終始。湛然常住。永絕殊途。

蕭雲英

蕭子良。字雲英。敦義愛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及卒。餽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給其 薪。與文慧太子並精佛理。而子良每招致名僧講諸佛乘。尊法之盛江左未有。或親為 眾僧賦食行水。子良甞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說淨住淨行法門。因著淨住子二十 卷。淨住者即梵語布薩。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范伯倫

范泰。字伯倫。順陽人。仕劉宋為中書郎。繼領國子祭酒。少帝在位多失。數上封事 苦諫。愽覽篇籍。撰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暮年事佛甚精。於宅西建祇洹精舍。

范蔚宗

(22)

范曄。字蔚宗。伯倫之子。仕宋為秘書丞。撰東漢書。有西域論曰。佛道神化。興自 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張騫但著地多暑濕。乘象而戰。班超惟列其奉浮屠不殺 伐。而精文善導之功靡所傳述。予聞之。其國殷乎中土。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

賢懿之所挺生。神迹詭異。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騫超無聞者。豈 其道閉往運。數開叔葉乎。

何彥德

何尚之。字彥德。宋文帝時為侍中。帝甞謂尚之曰。范泰謝靈運常言。六經在濟俗。

若求性靈真要。必以佛理為指南。近見顏延之折達性論。宗炳難黑白論。竝明至理。

開獎人意。若率土皆淳此化。則朕坐致太平矣。尚之曰。渡江以來。王導周顗。庾亮 謝安。戴達許詢。王蒙郗超。王坦之。臣高祖兄弟。莫不稟志歸依。夫百家之鄉。十 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則去一 惡。去一惡則息一刑。此明旨所謂坐致太平者也。時羊元保進曰。此談非臣所與聞。

竊謂秦楚強兵。孫吳吞併。將無取於此也。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息。貴仁德則兵 氣消。以孫吳為志。動期吞併。則將無取乎堯舜之道。豈特釋教而已哉。帝悅曰。釋 門之有卿。猶孔門之有季路。惡言不入於耳也。

張孝始

張元。字孝始。河北萬城人。年十六。其祖喪明。元憂泣。晝夜經行以祈福佑。復誦 藥師經。至盲者得視之語。遂請七僧燃七層燈。轉讀是經七晝夜。每日行道祝曰。元 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竝施法界。乞祖目還明。元求代闇。是夜夢。一神僧 以金篦刮其祖目。三日遂瘥。

劉靈預

劉虬。字靈預涅陽人。抗節好學。宋太始中為當陽令。後徙居江陵。竟陵王累辟不 就。報書曰。暢餘音於山澤。托暮情於魚鳥。遂斷穀餌朮。麻衣草履。長齋禮誦。六 時不缺。註華嚴法華二經。

周彥倫

周顒。子彥倫。建康人。顒於鍾山西立隱舍。清貧寡欲。終日長蔬。王儉問曰。山中 何所食。顒曰。赤米白鹽。綠葵紫蓼。後應詔出仕。累官國子博士。明帝頗好玄理。

而所為多慘毒。顒不為顯諫。輙誦經中因緣辠福之事。帝亦為之少止。太子甞問顒卿 精何如胤。顒曰三塗八難。共所未免。然各有累。太子曰其累伊何。顒曰周妻何肉。

顒甞建山茨寺於鍾山。今草堂寺是也。

(23)

顏之推

顏之推。字子分。西魏武平中為黃門侍郎。舉家蔬食。深崇佛教。有顏氏家訓行於 世。其歸心篇曰。神仙之事。頗為虗放。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勸汝曹學之。佛家 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素歸心。勿生輕慢。其間妙旨具於經論。不復於此贊述。

戴仲若

戴顒。字仲若。逵之子。才巧如其父。江夷甞托顒造觀音像。積年未成。夜夢神曰。

江夷與觀音機緣未契。可改為彌勒。顒即馳報而夷書已至。俱於此夕感夢。觸手成妙 像。今在會稽龍華寺。顒超逸多風。以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桐廬復多名山。故復 居桐廬。己又愛吳下佳山水。復游吳下。吳中好事者。共為築室。至聚石開㵎以居 之。甞著逍遙論。註禮中庸篇。永初嘉中累徵不就。

謝慶緒

謝敷。字慶緒。會稽人。崇信釋氏。初入太平山中十餘年。以長齋供佛為業。招引同 事化導不倦。以母老還南山若耶中。內史郗愔表薦之。徵博士不就。郗尚書甞曰。謝 慶緒識見雖不絕人。可以累心處都盡。

顏延年

顏延之。字延年。瑯琊人。官至太常卿。居身清約。不營財利。子竣既貴重。權傾一 朝。凡所資供。延之一無所受。宅宇如舊。見竣起宅。謂曰。善為之。無令後人笑汝 拙也。釋慧亮過江。止何園寺。講蓮花大小品十地等。延之眷德流連。每歎曰。安汰 吐珠玉於前。斌亮振金聲於後。清言妙緒。將絕復興。

何子皙

何點。字子皙。偃之子。尚之孫。點明目秀眉。容貌方雅。不以門戶自矜。或駕柴 車。或躡草履。隨意所適必醉歸。人謂之通隱。梁武帝賜以鹿皮巾召見。引入華林 園。詔拜常侍。點以手捋帝鬚曰。乃欲臣老子耶。遂辭去。一時名士如陳郡謝瀹。吳 國張融。會稽孔德璋為莫逆友。點門世信佛。以會稽山多靈異往游焉。居若耶山雲門 寺。兄求弟胤。竝從棲遯。世號點為大山。胤為小山。求為東山。

劉士光

劉歊。字士光。平原人。奉母兄以孝弟聞。母每病夢歊進藥。翌日有問。弟劉訏常戴 穀皮巾。披衲衣。每游山山澤。留連忘返。訏善玄言。尤精釋典。與兄歊聽講鍾山。

因共卜築有終焉之志。歊所著有革終論。以為形之於神。逆旅之館耳。既死神去。館

(24)

乃速朽。世稱其達。卒諡貞節先生。

袁景倩

袁粲。字景倩。幼孤好讀書。及長有風操。甞著妙德先生傳。仕宋累官尚書左僕射。

出鎮石頭城。為劉僧靜所殺。子最以身衛父俱死。粲語最曰。我不失為忠臣。汝不失 為孝子。逸士顧歡偏主道教。粲為論以駁之。謂孔老教俗為本。釋氏出世為宗。發軫 既殊。其歸亦異。又仙道以變形為尚。泥洹以陶神為先。變形者。白首窮玄。而未能 無死。陶神者。塵惑日損。而湛然常住。

王淮之

王淮之。字元會。瑯琊人。世尚儒業。不信佛法。常謂身神俱滅。寧有三世耶。元嘉 中為丹陽令。病絕少蘇。時建康令賀道力省疾。淮之語道力曰。身死神存。始知釋教 不虗。道力曰。明府生平置論不爾。今何見而輙異之耶。淮之斂容答云。神實不盡。

佛氏不可不信。語訖而終。

何子季

何胤。字子季。少好學。師事沛國劉巘。受易及禮記毛詩。時入鍾山定林寺聽內典。

仕齊為建安太守。每伏臘放囚還家。依期而返。胤甞與門人議蔬食。門人上疏曰。變 之大者無如死生。死生之所重無踰性命。性命之於彼極切。滋味之在我可賒。如云一 往一來生死常事。則傷心之慘行亦自及。胤之末年遂絕血味。

蘇瓊

蘇瓊。字珍之。武強人。為清河太守。郡父老甞獻瓜二頭。瓊置梁上終不割。性喜禪 理。有沙門入謁。意欲徵債。瓊竟日與之談玄。沙門無從啟口。弟子問故。沙門曰。

每見府君。徑將我入青雲間去。何由得論地上事耶。遂焚其券。

法喜志卷一

(25)

法喜志卷二

氷蓮道人 夏樹芳 輯 寤斗居士 馮 定 閱 陶貞白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人。母霍氏。夢天人手執香爐降其家。有娠生弘景。宋末為諸 王侍讀。齊永明中脫朝衣挂神武門。上表辭祿。公卿祖征虜亭。供張甚盛。朝野榮 之。止句曲華陽洞天。築危樓三層自處其上。百應遂絕。間一聽吹笙而已。庭院皆植 松。每一聽松風。欣然自樂。與梁武帝有布衣舊。即位後手詔召之。弘景畵兩牛。一 散放水草。一著金絡頭紖而䇿之。帝笑曰。此何減莊生龜㬰尾耶。乃罷不復徵。而朝 家大事無不取決。帝每得弘景書。必焚香盥讀。尚書令沈約以下。皆屏師資之敬。時 謂山中宰相。甞建菩薩白塔於三茅山。又夢佛授記。名勝力菩薩。乃詣鄮縣阿育王 塔。自誓受五大戒。臨終不用沐浴。以大袈裟覆衾上。弟子遵之。年八十五。諡貞白 先生。

荀公普

荀勗。字公普。武帝朝領秘書監。得汲郡塚中竹書。撰次以為中經。列在秘書。自中 書遷尚書令。人賀之。曰奪我鳳凰池。諸君何賀耶。泰始二年。勗於洛下造金像佛菩 薩十二。身放大光明。都人競集瞻禮。

劉慧斐

劉慧斐。字宣文。彭城人。博學工文辭。起家梁安成王參軍。隱居東林寺。自搆一小 園名離垢。時人因稱為離垢先生。與張孝秀同游。相得甚歡。論者謂遠法師後將二百 年。方有張劉之盛。

陸佐公

陸倕。字佐公。少勤學。善屬文。永明中。同謝眺等八人。竝以文學親侍。累遷給事 黃門侍郎。天監初。與劉孝綽。為龍門之游。甞撰誌公塔銘曰。緒胄莫詳。邑居罕 見。譬彼湧出。猶如空現。言無成則。服匪恒倫。坐亡立在。折體分神。動足牆立。

發言風偃。徒識靈奇。莫究深淺。

孔彥深

孔淳之。字彥深。居會稽剡縣。性好山水。每有所游。必窮其幽峻。甞游山遇沙門法

(26)

崇。因留共上。遂停三載。因指法崇歎曰。緬想人外三十年矣。今乃傾盖於茲。不覺 老之將至也。會稽太守謝方明苦要之不能致。使謂曰。苟不入吾郡。何為入吾郭。淳 之笑曰。潛游者不識其水。巢棲者非辨其林。飛沉所至。何問其主。元嘉初徵為散騎 侍郎不就。

梁敬之

梁肅。字敬之。以文辭清麗擢太子挍書郎。修國史。累官翰林學士。學天台教於荊谿 禪師。深得法要。以止觀文義弘博。覽者廢日。乃刪定為六卷行於世。有天台禪林寺 碑。天台止觀統例。智者禪師傳論。

魏伯起

魏收。字伯起。少機警。能屬文。北齊受禪。詔冊諸文及魏史。皆収所撰。官至尚書 左僕射。諡文貞。其譔魏書佛老志曰。生生之類。三世神識甞不滅也。凡為善惡必有 報應。漸積勝業。陶冶麤鄙。經典數形。澡鍊神明。乃至無生而得佛道。其言三歸五 戒。六道受生。六度進行。及佛真應。不生不滅。舍利塔廟。教化流廣之義。最為深 密。

劉溉

劉溉。彥之曾孫。為建安太守。故人任昉以詩寄溉求一衫。溉撿槖中無可贈者。答 曰。予衣本百結。閩鄉徒八蠶。官至吏部尚書。家居蔬食。虗室草牀。傍無姬侍。朝 夕從僧禮誦。武帝為月致三齋。所得俸祿皆充蔣山二寺。及卒。顏色如生。屈二指而 逝。

沈休文

沈約。字休文。婺州東陽人。少為書生。名聞一時。以風流見稱。而肌體清癯。時謂 沈郎腰瘦。甞出新意撰聲律以革古詩。後世取則。號曰四聲。立宅郊阜。作郊居賦以 自敘。仕至尚書僕射。休文於佛理甚精。著中食論一卷。謂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 靡曼。三則甘旨肥醲。皆使心神昏亂。而甘芳沉溺。為累甚切。以往古諸佛過中不 餐。推此晚食併置中前。自中之後。清虗無事。念慮自簡。在始未專。在久自習。此 誠遣累之筌罤。適道之捷徑也。

劉彥和

劉勰。字彥和。東筦人。雅為太子照明所重。撰文心雕龍五十篇。家貧不婚娶。依沙 門僧裕。遂博通經論。區別部類而為之敘。定林寺藏經。即其銓次也。中書令沈約絕 重其文。常置几案間。凡都下寺塔。及名僧碑碣皆出其手。累官通事舍人。表求出

(27)

家。先燔鬚自誓。帝嘉之。賜法名慧地。

崔子約

崔子約。五歲喪父。不肯食肉。後喪居喪。哀毀骨立。兄子度死。百日不入房。長八 尺餘。姿神㒞異。為平原公開府祭酒。與兄子瞻俱詣晉陽。寄居佛寺。瞻長於子約二 歲。每退朝久立。子約憑几對之。二人風華鬱然。諸沙門竊窺之。以為二天人也。

劉士湮

劉霽。字士湮。性至孝。十四居父憂。每哭輙嘔血。家貧與弟歊立志勤學。博涉多 通。梁天監中。歷位西昌海鹽令。母明氏寢疾。泣誦觀音數萬徧。母病得瘥。及卒。

廬墓哀號。白鶴雙翔其側。所著有釋俗語八卷。

元士宗

阮孝緒。字士宗。陳留人。父彥之。宋太尉從事中郎。孝緒年十三。通五經大旨。十 六丁家難。入鐘山聽講。母有疾。緒在席心驚而歸。合藥須生人參。入山採求未獲。

忽一鹿在前。心異之。至鹿息處果得人參。藥成。母疾隨愈。尚書令王晏來候之。緒 惡其人。穿籬而遁。及晏被誅。以非黨獲免。甞以鹿林為精舍。環以林池。杜絕交 游。世罕得而見之。御史中丞任昉欲見。輙望廬而返。乃指鹿林謂其兄曰。其室則 邇。其人甚遠。繇是朝貴絕於造請。唯與斐子野交好。天監末累召不赴。曰若麏麚盡 可參馭。何以異乎騄驥哉。甞著七錄載內外圖書。其六曰佛法錄。既卒。門人諡曰文 貞處士。

庾彥實

庾詵。字彥實。新野人。幼聰警。經史百氏無不該綜。性嗜林泉。蔬食布衣。不事生 業。普通間召為黃門侍郎不就。晚年遵釋教。宅內建道場。六時禮誦。卒諡貞節先 生。

杜輔言

杜弼。字輔言。中山人。幼聰敏。家貧無書。寄郡學受業。為時輩所推。魏孝明初。

除太學愽士。入北齊。為神武高歡奉使西魏。魏帝見之九龍殿。曰卿精於學佛。聊問 經中佛性法性。為同為異。弼曰止是一理。又問曰說者皆妄言法性寬。佛性狹。如 何。弼曰。在寬成寬。在狹成狹。若論性體。非狹非寬。帝曰。既言成寬成狹。何得 非狹非寬。弼曰。若言是寬。則不能成狹。若言是狹。亦不能為寬。以非寬非狹。故 能寬能狹。所成雖異。能成則一。帝稱善。

(28)

徐孝穆

徐陵。字孝穆。剡人。仕梁為散騎常侍。及候景宼梁。父士秀被圍。陵蔬食布衣。皇 皇然若居哀恤。使齊還。除御史中丞。時安成王頊為司空。權傾朝野。大臣莫敢言。

陵劾奏之。朝野肅然。累官太子少傅。陵八歲能屬文。沙門寶誌摩其頂曰。此天上石 麒麟也。嘗聽智者講經。因立五願。一臨終正念。二不墜三塗。三人中托生。四童真 出家。五不墮流俗之僧。後至唐貞觀間。生縉雲朱家。年十八將納婦。路逢梵僧謂 曰。少年何意欲違昔誓。因示其五願。遂感悟不復還家。即往天台國清寺。投章安法 師咨受心要。證法華三昧。號智威。

徐孝克

徐孝克。陵之弟。性孝。通五經善屬文。梁太清中起家博士。候景亂。歲饑。孝克養 母。饘粥不能給。乃剃髮為沙門。乞食以給。後旌於朝。高宗召為祭酒。每侍宴取珍 果。還以遺母。高宗嗟歎。勑所司餉其母。方克托鉢時。有神僧印度。號法整。

李子約

李士謙。字子約。平棘人。幼孤事母孝。其伯父瑒稱曰。此吾家曾子也。宗黨豪盛。

士謙獨捨宅為寺。兢兢儉素。不御酒肉。隋有天下。畢志不仕。嘗有粟千石以貸鄉 人。值歲祲。對眾焚券。不責其償。明年又大饑。士謙罄竭家資。糜粥施藥。鄉人全 活者萬計。或謂之曰。子多陰德。後必昌大。士謙曰。陰德猶耳鳴。已自知之。人無 知者。子今已知。何足為德。士謙善談玄理。嘗有客在座。不信佛家報應之說。士謙 諭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非休咎之應耶。至若鯀為黃態。杜宇為鶗鴂。褒君為 龍。牛哀為虎。彭生為豕。如意為犬。鄧艾為牛。徐伯為魚。羊祜前身李子之子。此 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耶。客曰。邢子才云。豈有松柏後身化為樗櫟。僕以為然。士謙 曰。此不類之談也。變化皆由心造。木豈有心乎。客不能難。

楊越公

楊素。字處道。華陰人。奇䇿高文。為一時之傑。累官上柱國。封越國公。雅重佛 法。造光明寺。又於華嶽造思覺寺。嘗行道院。觀壁間畵像。道士曰。此老子化胡成 佛圖。素曰承聞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子變身作佛。胡人方受。是則佛能化胡。道 不能化。何言老子化胡乎。且老子安用化胡為佛。何不化胡為道。道流不能對。

張士衡

張士衡。樂壽人。九歲喪母。哀毀渝制。隋末兵起。諸儒廢學。士衡復講教鄉里。太 子承乾迎致。謁太宗。推崇賢館學士。太子問事佛營福。其應如何。對曰。事佛在清

(29)

淨仁恕。如貪惏驕虗。雖傾財事之。無損於禍。且善惡必報。若影赴形。為君明。為 臣忠。為子孝。則福祚永。反是則禍至矣。時太子有逆志。故因對以箴之。

孫思邈

孫思邈。華原人。幼聰慧。日記萬言。獨孤信異之曰。聖童也。善老莊。兼通陰陽。

推步醫藥。於釋典無所不究。居太白山。隋文帝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太宗召至京師。

時已老。欲官之不受。竟稱疾還山。嘗手寫華嚴經。太宗問邈曰。何經為大。對曰。

華嚴經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譯大般若經六百卷。何不為大。而八十卷反為大 乎。對曰。華嚴法界具一切門。於一切門中可演出大千經卷。般若經乃華嚴之一門 耳。帝悟。從是受持。盧照鄰嘗稱之云。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 之維摩詰。

王仲淹

王通。字仲淹。龍門人。既冠。慨然有弘濟蒼生之志。西游長安。上太平十二䇿不見 用。作東征之歌以歸。乃讀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九年而六經大就。門人 自遠而至者。京兆杜如晦。趙郡李靖。河東薜收。中山賈瓊。清河房元齡。鉅鹿魏 徵。太原王珪溫彥博。咸稱北面受王佐之道。大業十三年有疾。聞煬帝被害。泫然而 興曰。生民厭亂久矣。天其或者將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也。命也。遂卒。嘗為中說 以擬論語。其周公篇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孔子之辠也。玄虗長而晉室亂。非老莊 之辠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臯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虗行。或問 佛。文中子曰。聖人也。曰其教如何。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

褚河南

褚遂良。字登善。錢塘人。貞觀二十二年。太宗宣玄奘法師譯經流布。遂良入奏曰。

佛教沖玄。天人莫測。言本則甚深。語門則難入。陛下擁護五乘。建立三寶。當叔葉 而秀質。間千載而挺生。陟重險以求經。履危塗而訪道。見珍異俗。具獲真文。歸國 飜宣。若菴摩之始脫。精文奧義。猶金口之新開。況天慈廣遠。使布九州。蠢黔黎。

俱餐妙法。臣等億劫難逢。不勝欣幸。遂良博涉文史。工楷隷。歷官諫議大夫。兼起 居注。太宗曰。朕有不善。卿亦記耶。對曰。臣職在載筆。君舉必書。後受顧命輔高 宗。遷尚書右僕射。高宗欲立武后。遂良力諫不納。乃置笏殿陛。叩頭流血曰。還陛 下笏。乞歸田里。其忠鯁若此。

虞文懿

虞世南。字伯施。姚江人。貞觀中。弘文舘學士。圖形凌煙閣。世南崇信佛事。嘗撰 疏曰。弟子早年忽遇重患。許設千人齋。今謹於道場供千僧蔬食。以其願力。希生生

(30)

世世常無病惱。七世久遠。六道冤親。竝同今願。後世南卒。帝手勑魏王泰曰。世南 云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未幾。賦往代興亡詩一篇。輙歎息曰。鐘子期死。伯 牙終身不復皷琴。朕此詩將何所示。令褚遂良持詣世南靈帳。讀畢焚之。冀其神識感 悟焉。明年。夢世南進讜言有如平生。因下詔曰。故禮部尚書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純 備。志存忠益。奄從物化。良用悲傷。可即其家造五百僧齋。佛像一軀以資冥福。以 申朕思舊之意。

孔頴達

孔頴達。字仲達。作五經正義。太宗朝。累官國子祭酒。時釋慧淨。與道士蔡晃談 義。晃屢被摧折。頴達心存道黨。謂慧淨曰。佛家無諍。法師何以屢搆斯難。慧淨答 曰。佛破外道。外道不通。反謂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難破我。即是不平。何 謂平等。佛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矣。顧今亦爾。以淨之 諍。破彼之諍。彼得無諍。即淨無諍也。

杜克明

杜如晦。字克明。杜陵人。英邁善斷。有王佐才。太宗即位。進右僕射。與房玄齡共 筦國政。尊元琬法師之道。嘗詢要法。臨終召琬。願為世世之師。

司馬喬卿

司馬喬卿。河內人。官大理司直。天性純謹。有至行。永徽中為揚州司戶曹。丁母 憂。居喪骨立。刺血寫金剛經。未幾於廬墓生芝草二莖。長尺有八寸。綠莖朱盖。日 瀝汁一升。食味甘如蜜。取而復生。喬卿同僚數人竝目睹其事。

王子安

王勃。字子安。龍門人。六歲善文辭。麟德初對䇿高第。授朝散郎。數獻䇿闕下。兄 勔勮皆第進士。有才名。林易簡稱為三珠樹。勃嘗撰釋迦畫像記。維摩畵像碑。如來 成道記。皆精金美王。豐贍周詳。

駱賓王

駱賓王。義烏人。七歲能賦詩。武后朝。數上疏言事。除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 去。徐敬業討亂。賓王為敬業傳檄天下。斥武后辠。敬業敗。賓王亡去不知所之。當 是時。狄仁傑委曲以圖大功。徐敬業慷慨以申大義。而賓王則佐佑敬業者也。或者乃 謂敬業反。賓王被誅。謬矣。太平廣記載之甚詳。按。記云。唐考功員外郎宋之問。

以事累貶黜。放歸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散步。因賦詩曰。鷲嶺鬱岩嶤。

龍宮鏁寂寥。第二聯沈吟未就。有老僧點長命燈。坐大禪牀。應聲曰。何不云樓觀滄

(31)

海日。門對淛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遒麗。遂續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 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氷輕葉未彫。待入天台路。看予度石橋。僧所 贈句乃一篇之警䇿。遲明更訪之。則不復見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之問詰 之。答曰。當徐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渠魁。辠且不測。因求 類二人者函首以獻。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徧遊名山。至靈 隱以周歲卒。當時雖敗。且以興復唐朝為名。故世多憐而脫之。

武平一

武甄。太原人。通春秋。工文辭。武后時畏禍。隱嵩山修浮屠。屢召不應。中宗時。

拜修文舘學士。

宋廣平

宋璟。字廣平。南和人。耿介有大節。風度凝遠。武后時為鳳閣舍人。每遇事直言。

不顧身之利害。玄宗時拜相。清政平刑以持天下之正。中興賢相。璟為首稱。公方為 廣州刺史。入曹溪禮六祖塔。誓曰。弟子願畢世外。護大法師。祈一祥瑞。言訖。異 香襲人。甘傾注。璟喜躍賦詩而去。

房琯

房琯。字以律。玄宗朝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初為桐廬令。邢真人和璞嘗過訪。琯 攜之野步。過一廢寺。松竹蕭森。和璞坐其下。以杖叩地。令侍者掘數尺。得一瓶 子。瓶中皆婁師德與永公書。和璞謂琯曰。省此否。盖永公即琯之前身也。父即房 融。聰慧好佛。武后時以諫議大夫同平章事。值天竺僧般剌密諦持楞嚴經梵本至。融 譯書而筆授之。後流欽州。

元魯山

元德秀。字紫芝。少孤事母孝。舉進士。擢魯山令。秩滿駕柴車而去。天下高其行。

遂以魯山稱之。母亡廬墓。刺血寫經。卒諡文行先生。元結哭之曰。公生六十年。未 嘗識女色。未嘗有十畝之地。未嘗完布帛而衣。未嘗具五味而食。吾哀之者。以戒荒 淫貪侫。紈綺梁肉之徒耳。房琯亦嘗歎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王右丞

王維。字摩詰。開元中右拾遺監察御史。天寶末拜給事中。歷官尚書右丞。與弟縉皆 篤志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綵。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

與道友斐迪浮舟往來。彈琴嘯詠。留連終日。母喪柴毀骨立。上表於朝。請以輞川地 為佛寺。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譚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牀

(32)

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座。一以禪誦為業。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處一室。屏絕塵 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親故作別書數幅。多 敦屬朋友奉佛修心之旨。捨筆而絕。嘗作能禪師碑云。無有可捨。是達有源。無空可 住。是知空本。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

張燕公

張說。字道濟。洛陽人。開元中為中書令。封燕國公。朝延有大著述多出其手。雅好 釋典。於鄎國公主碑。手寫金字梵經。嘗問法要於神秀禪師。師曰。一切佛法。自心 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後著般若心經略曰。萬行起於心。三乘歸於一。知心無 所得是真得。是一無不通是圓通。後為湘州刺史河北道觀察使。勤恤民隱有惠政。

嚴挺之

嚴挺之。名浚。以字行。華陰人。姿質軒秀。重交游許與。生死不易。張九齡雅知 之。每曰嚴大勁苦。舉進士。累登顯用。天下引領望其為相。帝亦知其賢。欲遂相 之。晚為李林甫所抑。鬱鬱不得志。至是豫為墓誌曰。天寶元年。挺之自絳州刺史抗 疏。陳乞天恩。養疾歸間。兼授太子詹事。前後歷三十五官。春秋七十。無所展用。

為上士所悲。今年九月。寢疾於洛陽之私第。擬卜地於大照和上塔次之西。自分盡忠 事上。叨載國史。勉拙從事。或布人謠。陵谷可以自紀。文章焉用為飾。初挺之師事 大照禪惠義。深明釋典。及遺葬大照塔次。示不忘其德。見舊史。

李青蓮

李白。字太白。成紀人。唐宗室。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謫 仙才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賜食。上親為調羮。詔供奉翰林。白嘗著西方淨土 贊曰。向西日沒處。遙瞻大悲顏。目淨四海水。身光紫金山。勤念心往生。是故稱極 樂。珠網珍寶樹。天花散香閣。圖畵了在眼。願托彼道場。以此功德海。冥祐為津 梁。八十一劫辠。如風埽輕霜庶觀無量壽。長願玉毫光。

李公度

李舟。字公度。為䖍州刺史。少以節行自負。杜甫有詩三十六韻送之。代北有豪鷹。

生子毛盡赤是也。舟嘗與妹書曰。釋迦生中國。設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設教如釋 迦。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識者以為名言。

蘇晉

蘇晉。藍田人。戶部尚書珦之子。數歲能屬文作八卦論。房頴叔王紹宗歎曰。後來之 王粲也。常得胡僧慧澄繡彌勒佛一本。晉寶之常曰。是佛好飲米汁。正與吾性合。愿

(33)

事之。他佛不愛也。

韋蘇州

韋應物。長安京兆人。逍遙公韋瓊之後。李肇國史補云。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 焚香埽地而座。唐天寶時扈從游幸。永泰中為府功曹。大曆中為鄠令櫟陽令。建中初 刺滁州。又刺江州。貞元中刺蘇州。官轍所經。精䖍奉佛。與釋皎然為方外友。唐人 謂以文字作佛事者。皆影響剽其外廓。惟王摩詰柳子厚韋蘇州三。能深入耳。

李遐叔

李華。字遐叔。贊皇人。中博學宏辭科。天寶中拜監察御史。上疏劾宰相楊國忠姻黨 橫暴。州郡肅然。嘗從荊谿然禪師學止觀。荊谿為述止觀大意一篇。包括大部。同時 學者散騎常侍崔恭。諫議大夫田敦。更相提唱。潤州鶴林寺徑山之師元素示寂。華撰 碑文。其末曰弟子嘗聞道於徑山。猶樂正子春之於夫子也。

杜子巽

杜鴻漸。字子巽。濮州人。出撫巴蜀。遣使詣白厓山請無住禪師入城問法。曰弟子聞 和尚說無憶無念無妄三句法門。未審是一是三。無住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無妄 名慧。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曰後句妄字莫非從心否。無住曰從女者 是。曰有據否。無住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 有涯。時庭樹鵶鳴。公曰。師還聞否。曰聞。鵶去矣。又問師今聞否。曰聞。公曰。

鵶去無聲。云何言聞。無住。曰。聞與不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今亦不滅。有聲 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公又問 何謂識心見性。答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盖為不識真心。不見本性。真心者。念 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滅。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舍不沉不浮。無為無相。活潑 潑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公與杜黃裳同日拜相。晚 以疾辭。釋位三日而終。命朝服加僧伽黎。剃鬚髮而逝。遺命依沙門法葬。鴻漸係靈 武䇿立功臣。家世奉佛。觀其末後一著。打徹大事非偈然矣。

陸鴻漸

陸羽。字鴻漸。初為沙門得之水濵。蓄之。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於 陸。其羽可用為儀。乃以陸為姓氏。名而字之。師教以旁行書。答曰。終鮮兄弟而絕 後嗣得為孝乎。逃去為優人。天寶中。太守李齊物異之。授以書。貌侻陋。口喫而 辨。上元中隱苕谿。與沙門通標皎然善。自號桑苧翁。又號竟陵子。又號東岡子。又 號東園先生。召拜太子文學不就。杜門著書。或獨野中。誦詩擊木。徜徉自如。

(34)

李鄴侯

李泌。字長源。京兆人。七歲知為文。玄宗召見呼為奇童。使與太子為布衣交。後謁 肅宗於靈武。入議國事。出陪輿輦。兩京之復。泌之翼贊居多。初無妻不食肉。代宗 強詔食肉娶妻。德宗朝。進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封鄴侯。聞瓚禪師居南嶽。人號嬾 殘。泌往謁之。聞其經聲。先悲愴而後悅豫。知其為謫墮之人。不久將去。候之良 久。匍匐問道。師曰碎卻筆硯。方可談此。撥火出芋食之。泌至中夜復請曰。終無一 言見教乎師撫其背曰。領取十年宰相。至是泌用事。為帝言其高行。詔徵之。使者至 石窟宣麻。讚含涕垂膺。凝然端坐。不以介意。使回以聞。德宗益歎異之。

顏魯公

顏真卿。字清臣。杲卿從弟。博學工詩。事親以孝聞。舉進士累官平原太守。祿山 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累遷尚書右丞。封魯郡公。李希烈陷汝州。朝廷遣 真卿往諭之。不屈被害。公嘗受戒於湖州慧明。又問道於江西嚴峻。乾元三年。肅宗 置天下於生池八十一所。公奉詔立碑。其辭曰。昔殷湯克仁。垂一面之網。漢武垂 惠。致含珠之報。流水救涸。寶勝稱名。盖事止於當時。尚介祉於終古。豈我今日動 者植者。水居涸居。舉天下以為池。磬域中而蒙福。乘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 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髣髴。

裴晉公

裴度。字中立。聞喜人。貞元初進士。累官中書侍郎。督兵討平淮蔡。封晉國公。因 閹竪煽虐。退歸集賢里。日與白居易劉禹錫文酒相歡。不問戶外事。嘗訪道於徑山道 欽禪師。執弟子禮。求出世法。臨卒謂門人曰。吾死無所繫。但午橋莊松雲嶺未成。

輭碧池。繡魚尾未長。漢書未終篇。為可恨耳。

龐道玄

龐蘊。字道玄。父任衡陽太守。世業儒。貞元初。謁石頭和尚。亡言妙契。一日石頭 問子自見吾以來。日用事作麼生。對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呈一偈曰。日 用事無別。唯吾自偈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 并妙用。運水及搬柴。石頭然之。後訪百靈和上。路次相遇。靈問昔日石頭得意句。

還會舉向人麼。居士云會舉來。靈云。舉向阿誰來。居士以手自指云龐公。靈云。真 是妙德空生也。

柳柳州

柳宗元字子厚。解人。第進士。博學宏辭科。貞元中拜監察御史。元和中為柳州刺

(35)

史。後貶永州司馬。因自放山澤間。湮鬱牢騷一寓諸文。其撰般舟和尚碑曰。和尚心 大行密。禮卑道尊。以為由定發慧。必用毗尼。乃即崇嶺作精室曰般舟臺焉。嗚呼。

無得而修故念為實相。不取於法。故律為大乘。萬行方厲。入性恒如。寂用之涯。不 可得也。送浩初上人敘曰。韓退之病予嗜浮圖言。訾予與浮圖游。浮圖誠有不可斥 者。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奭然不與孔子異道。退之好儒未能過楊子。楊子之 書。於莊墨申韓皆有取焉。浮圖者反不及莊墨申韓之怪僻險賊歟。曰以其夷也。以夷 則將友惡來盜跖而賤季札由予乎。吾之所取者與易論語合。雖聖人復起不得而斥也。

子厚此書。推獎釋氏可謂極至。其送濬上人歸省敘。撰淨土院記。南嶽大明律師碑。

具載唐史不可枚舉。

劉夢得

劉禹錫。字夢得。中山人。擢進士。登博學宏辭科。累官集賢直學士。晚年以文章自 娛。白居易推為詩豪。嘗撰六祖大鑒禪師碑曰。如來滅後。五百歲而摩騰竺法蘭以經 來。華人始聞其言。猶夫重昏之見[勿/口]爽。後五百歲而達磨以法來。華人始傳其 心。猶夫昧且之睹白日。自達磨六傳至大鑒。如貫意珠。有先後而無同異。世之言真 宗者。所謂頓門。初達磨與佛衣俱來。得道傳付以為心印。至大鑒置而不傳。豈以是 為芻狗耶。又撰佛衣銘曰。不有信器。眾生曷歸。是開便門。非止傳衣。初必有終。

傳豈無已。物必歸盡。衣胡久恃。先終知終。用乃不窮。我道無朽。衣於何有。其用 已陳。孰非芻狗。

于刺史

于頔。字允元。代人。貞元十四年拜山東節度使。初為為湖州刺史。進沙門皎然杼山 詩集藏於御書殿。與襄陽龐居士相得甚驩。一日詣居士問疾。居士謂曰。但願空諸所 有。慎勿實諸所無。又嘗問紫玉禪禪。師是黑風。吹甚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曰。

于頔這客作漢。問恁麼事作麼。頔當時失色。師指云。祇這便是漂墮羅剎鬼國也。頔 聞已信受。

李元賓

李觀。字元賓。華之從子。貞元中舉宏辭。善屬文。一洗前人時調。與韓愈相上下。

卒年二十九。退之為作墓銘。其居父憂也。刺血寫金剛經。奇香發其舍。郁然連日。

香及其鄰。

李習之

李翱。字習之。趙郡人。以文章見推當時。中進士第。元和初為國史修撰。性峭鯁。

嘗面折宰相李逢吉之過。刺朗州。慕藥山惟儼禪師道風。入山謁之。藥山執經不顧。

(36)

翱遂拂衣云。見面不如聞名。山却呼太守。翱應諾。山云何得貴耳賤目。翱謝之。乃 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云會麼。翱云不會山云。雲在青天水在瓶。翱欣然答以偈 曰。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一夕師 登山。忽雲開見月。大嘯一聲。聲落澧陽八九十里許翱聞之。復寄偈曰。選得幽居愜 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獨上孤峯項。月下披雲嘯一聲。

權載之

權德輿。字載之。秦州人。少以文章稱。德宗聞其才。召為左補闕。累遷禮部尚書。

德輿於經術無不貫綜。雖動止無外飾而醞藉風流。自然可慕。嘗著草衣禪師宴坐記 曰。師居南嶽三十年。足不蹈地。口不嘗味。時無暑寒。一繩牀而已。萬有囂然。此 身不動。其內則以三世五蘊皆從妄作。然後以有法諦觀十二緣。於正智中。得真常真 我。方寸之地。湛然虗無。身及智慧。二俱清淨。微言輭語。有時而聞。如雨潤萬 物。風行空中。履其門閾。皆獲趨入。

徐岱

徐岱。蘇州人。於學無所不通。辨論明銳。帝每遇誕日。詔佛老二氏與群臣大論麟德 殿。岱始論三家若矛盾而卒同歸於善。帝大悅。官至校書郎。

李義山

李商隱。字義山。河內人。舉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詩文魂邁奇古。世號其詩為西 崑體。有讚佛偈曰。吾儒之師。曰魯仲尼。仲尼師聃。龍吾不知。聃師天竺。善入無 為。稽首大覺。吾師師師。商隱慕悟達國師知玄之道。以弟子禮事之。嘗苦眼疾冥 禱。玄寄天眼偈三章。讀訖疾愈。

盧源一

盧士衍。字源一。家世官閥。勘解職仕。不三十餘。歷八諸侯府。皆掌劇事。性強邁 不錄幽瑣。為吏所搆。謫官建州。有異人密授心契。冥失所在。胤子積歲窮索無所 得。一夕於衡山佛舍眾頭陀中燈下識之。號呌泣血無所顧。明復亡之矣先是眾以為姜 頭陀。至是知其為盧也。元和中元微之拜張中丞於湘潭。適士衍在座。即日詣所舍東 寺一見相笑。盡得本。元遂贈以七言五韻。云盧師深話出家由。剃盡心花始剃頭。馬 哭青山別車匿。鵲飛螺髻見羅睺。還來舊日經行處。似隔前身夢寐遊。為向八龍兄弟 說。他生滅會此生休。

裴寬

裴寬。聞喜人。官河刺史。州久旱。寬入境輙雨。徙河南尹。不屈附權貴。拜禮部尚

(37)

書。喜佛氏。與沙門游。習誦其書老彌篤云。

法喜志卷二

(38)

法喜志卷三

氷蓮道人 夏樹芳 輯 寤斗居士 馮 定 閱 白少傅

白居易。字樂天。年十七登進士。憲宗朝極被寵遇。時事無不言。為當路所忌。遂擯 斥不得施。乃放意文酒。東都所居。疏沼種樹。架石樓香山。鑿八節灘。自號酔吟先 生。晚年好佛特甚。至經月不茹葷。長慶二年知杭州。問道於鳥窠禪師。見師棲止巢 上。乃問曰師住處甚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

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居易服其言。作禮而退。嘗問惟寬禪師何以修心。師 云。心本無損傷。云何要修理。無論垢與淨。一切勿念起。又問垢即不可念。淨亦無 念可乎。師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翳。樂天從此悟 入。又諮心要於凝禪師。得八言廣為八偈。八言者。曰觀曰覺。曰定曰慧。曰明曰 通。曰濟曰捨。其觀偈曰。以心中眼。觀心外相。從何而有。從何而喪。觀之又觀。

則辨真妄。末後捨偈曰。眾苦既濟。大悲亦捨。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眾生。實 無度者。年七十五。贈尚書左僕射。宣宗以詩弔之。既卒。以其所居施為佛寺。

李濬之

李渤。字濬之。初隱廬山。更從少室。元和初。李巽韋況交章薦之。以右拾遺召不 拜。洛陽令韓愈遺書曰。朝士引領東望。若景星鳳凰爭覩為快。始出為諫議大夫。朝 有闕政。輙附章列上。孤摻自將。雖屢斥不少衰其節。為江州刺史日。嘗問歸宗禪師 曰。須彌納芥子即不問。如何是芥子納須彌。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渤曰然。

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何處。著渤有省。

杜彥之

杜荀鶴。字彥之。牧之子。大中間登科。官至翰林學士。所居得香林之勝。與顧雲諸 賢為友。自號九華山人。有詩集行世。其送僧詩曰。利門名路兩何憑。百歲風前短焰 燈。只恐為僧心不了。為僧心了總輸僧。

韋南康

韋皋。字城武。萬年人。皋初生。厥父飯僧祈福。忽有應真尊者至。齋畢。乳媼抱兒 求呪願。尊者起謂眾曰。此兒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於蜀。宜以武字之。言訖不 見。其後皋游宦出處。節義功名。大槩與武侯相類。始李白為蜀道難以斥嚴武。陸揚

(39)

更為蜀道易以美皋焉。治蜀二十一年。官至大尉中書令。封南康郡王。雅好釋氏法。

嘉州彌勒如來石像初成。皋為之記曰。頭圍七尺。目廣二丈。其餘相好。一一稱是。

世美其簡而雅。又嘗訓鸚鵡念佛。鸚鵡斃。以桑門故事闇維之。得舍利十餘粒。皋為 之記。其抑揚讚歎。頗得禪那之妙。

皇甫湜

皇甫湜。字持正。新安人。元和中擢進士。游心內典。其送簡師敘曰。鳳羽而麟毛。

此鳥獸也。經傳以比聖人。師雖佛氏而儒其行。雖夷狄其衣服。而仁義其心。即未齒 於士。與鳳麟類矣。不猶愈於冠冤朝服。或漏於淫怪之說。以斁彝倫者耶。官至工部 郎中。韓愈愛其才。與李翱張籍齊名。

韓昌黎

韓愈。字退之。南陽人。三歲而孤。鞠於嫂鄭氏。自知讀書。日記數千言。既長。盡 通經史百家之學。擢進士第。累官刑部侍郎。憲宗迎佛骨。上表極諫。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聞大顛禪師之名。致書問道。書三至。顛始入郭。愈敬禮焉。留師旬日乃 返。後因祀神海上。登靈山。復造其居問道。尋改袁州。施衣二襲為別。後周茂叔往 靈山寺訪大顛遺迹。見文公留衣亭故事。題詩壁間曰。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釋 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

裴公美

裴休。字公美。孟州人。兒時與兄弟偕隱。晝講經。夜著書。經年不出戶。有饋鹿者 諸生薦之。休不食。曰蔬食猶不足。今一啗肉。後將何繼。擢進士為監察御史。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嗜浮圖法。講求其說。雖當世嘲之而所好不衰。公守新安日。屬運禪 師初於黃蘗山。捨眾入大安精舍。混迹勞侶。公入寺因觀壁間畵。乃問是何圖相。主 事者對曰。高僧真儀公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僧皆無對。公曰此間有禪人否。曰 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公命至。覩之欣然。曰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 和尚代詶一語。運曰。第言之。公即舉前問。運朗聲曰裴休。公應諾。運曰。在什麼 處。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遂迎入府第。旦夕問法。及移鎮宛陵亦命與俱。由是深 徹法源。復與圭峯密禪師道緣尤密。年七十有四卒。休能文章。書楷遒媚有體法。為 人摻守嚴正。進止雍閑。宣宗嘗曰。此真儒者。居嘗不御酒肉。著釋氏文數萬言。如 作勸發菩提心文。圓覺經敘。法界觀敘。禪源詮敘。世皆服其精要。

丁繁

丁繁。自尚書郎參靈度師。去官求道。日食脫粟二外。鉢水一盂。夏月夜禪。雖飛蚊 咂食終不搖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后期,印度阿育王(公元 前269~232)護持佛教,舉行第三次 結集後,向外地派遣九個傳教僧團,其中一 支由 摩哂陀長老 ( 阿育王的兒子 )

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

軍備局上校組長楊東山及副組長王宗德等軍方人士違背 職務之行為,與袁肖龍期約 600 萬元晉升上將之賄賂及交 付音響、西裝等賄賂,交付鍾永祥 47

王坦之〈廢莊論〉所云「動人由於兼忘,應物在乎無心」(《晉書‧王坦之傳》)等等評論

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

倪用直、黃松林、王為國、蘇糸秀惠、梁錫卿、林坤緯、魏清泉 教師代表:陳建宏、許光華、張阜民、王

孔雀惜羽 孔雀惜羽 烏鴉的故事 烏鴉的故事 烏鴉的故事 烏鴉的故事 猴子棋王 猴子棋王 猴子棋王 猴子棋王 獅子戀愛了 獅子戀愛了 獅子戀愛了 獅子戀愛了 實事求是.

九者菩薩解真俗諦。悟法王法。將有所襲。名法王子住。十者此位菩薩如王太子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