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為比丘、比丘尼的條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成為比丘、比丘尼的條件"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8 香光莊嚴【第一二九期】民國一〇六年十二月

同現在使用手機上網,使用電腦工作,坐高鐵、飛機往來各地,僧人生活情況 的改變與時代潮流的變化息息相關。佛教已經跨出印度,跨出了佛陀那個時代 的社會文化、生活型態,這些變化將永不停止。

因此,從「不越毘尼」同時看待「隨方毘尼」與「小小戒可捨」,就可以 明白戒律的內在生善滅惡,與外在適應、實踐的意義與精神。

小小戒可以捨,大戒絕對不能捨,受戒時全部都要受持。但是,你到了美 國,應該遵守美國的社會軌則,你在非洲,也要適應非洲的風俗習慣。何者可 捨,何者不可捨,不論如何增刪,還是必須「不越毘尼」,我們所受的比丘、

比丘尼戒永遠是最高的指導原則。所以,此處提出「小小戒可以捨」,是因為 佛陀當時就已經看到佛法在世間弘傳時,它必須要接受各方的生活考驗,而且 要完全地融入於當地的生活中,在融入的背後還要有能不斷增上的,這才叫修 行。

「止持」與「作持」

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文化產生撞擊,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流傳,有其

「小小戒可以捨」,也有它的「隨方毘尼」。中國律師提出了「止持」、「作 持」,還有譏嫌戒的分類。「止持」是指不可以做的,有什麼事不可以做?殺 人不可以做,偷盜不可以做,出家眾不可淫,在家眾不可邪淫,這些都是禁止 的。戒律裡有重戒、輕戒,如果犯出家戒的重戒就不適合再過僧團的生活,但 還是可以做在家人,並非犯了戒以後,就連人都不能做了。

弘一大師認為「止持」的內容就是比丘、比丘尼戒的前面兩類—波羅夷 戒與僧殘戒,這是絕對不可違犯的。「作持」就是指應該去做的,應該去做什 麼呢?例如受戒、誦戒、結夏安居等。「作持」能生善,「止持」能滅惡。縱 使犯了戒,如果不是犯重戒,還是可以懺悔改進,讓當事人卸下罪惡感而能重 新開始,這也是毘尼裡生善的功能。此外,例如僧眾結夏安居圓滿,大眾很用 功而得到的功德衣—「迦絺那衣」(Kaṭhina),這是一種獎勵,也表徵認同與 肯定,這些都是善法,都屬於「作持」。

(2)

19

香光莊嚴【第一二九期】民國一〇六年十二月

制譏嫌戒的目的就是要謹慎自己的言行,以避免他人的譏嫌,也就是如果 容易引起誤會、譏嫌且有可能違背世間倫理道德的事,僧人就要避免。如在五 戒中,酒是完全禁止的;但在比丘(尼)戒中,它卻不是重戒,可是如果修道的 僧人常常喝得醉醺醺的,相信社會也不會認同。除了酒以外,毒品與一切會迷 幻心智的藥物,以及易於上癮的食品或藥物,都不應接觸,這也是譏嫌戒。還 有一些不良的習慣,如我沒打聲招呼就開走你的車,這容易引起爭吵誤會,是 不能做的。

為世間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就是生善。學戒不要只是看到戒律的條數,

而是要知道佛教在戒律的斷惡生善中法輪常轉、生生不息,這才是戒律的功 能。

僧團處理僧事,都是由僧眾共同來處理,就如有人要進入僧團,是必要經 過一定的程序與考核。佛教的出家受戒是公開的,不能私自授受,有一定的資 格條件、程序、檢核,才能進入佛教教團,而不是兩、三個人就幫別人剃頭,

拉來做自己的徒弟。如果要請這個人離開僧團,也不是因為個人私心不喜歡對 方,或因對方老給自己惹麻煩,就可以請他離開,絕不是這樣的。僧團成員的 進出都有一定的規定,而且是在大眾共同的決議下進行,這仍然還是「不越毘 尼」。

比丘、比丘尼不可無界而居。「界」是什麼?僧團不是空中之城,一定 會落實在地球的某個地方,有疆界、有區域。施行僧團的戒律或規矩,總不能 遍三千大千世界,將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內吧?「法」的行使是有範圍限定的。

從「不越毘尼」來看,當你受戒或做功課時,觀想三千大千世界,遍緣一切眾 生,這是沒有界限的,是打開我們的心量。可是在行使僧團的法事、僧事時,

必須要有所限定,知道界限、範圍到哪裡。

做為一個僧人,不能忘記自己受戒的時間、地點、剃度師、得戒和尚與戒 臘,這些都要清清楚楚,這與你能行使僧團僧事的資格有很大關係。因為參與 僧團僧事的成員資格,佛教裡都是有明確的規定。當你行使僧團行事時,你是 代表佛教的。當正式行使僧團這個平台之時,從外相來看就是法幢相。但是,

(3)

20 香光莊嚴【第一二九期】民國一〇六年十二月

這其中的內容是有明確規定的,當你知道得更多,就會更加瞭解如何讓僧眾在 當地文化中安頓自己,並且妥善運營這個平台。

因此,無論是佛教傳播到歐美、非洲各地,就算在漢地、日、韓、西藏、

泰、緬,佛教也都必須順應不斷改變的政經情勢。這需要更加成熟的人格、更 加寬闊的眼光與學習力,才能任運無礙。

成為比丘、比丘尼的條件

想要成為比丘、比丘尼,是有年齡、身心條件限制的,也有特殊的情況需 要處理。這些必定要經過「十三重難」、「十六輕遮」等項度的審核,或女眾 有些特殊的限制。為什麼會有這些條件規定?例如年紀太小,尚不懂世事,他 出去會不會被欺負?他連自己都保不住,還要護法衛教,這是否為不合理的要 求?除了年齡規定之外,例如他連聽懂和尚的話都有困難,或身體正患有某些 特殊的疾病,這也是不能通過出家考核的。但也不是罹患所有特殊的疾病都不 能出家,有些只要治癒即可進入僧團。可是,出家後就不生病了嗎?還是會生 病,生病就需要治療。進入僧團後還是會衰老、生病、死亡,如何照顧即是僧 團的責任。佛教僧寶從受比丘、比丘尼戒開始,便被賦予了一種責任、一種福 報,也有一種使命。因此,這些審核的過程,都是為了能更完善地承擔起這些 責任與使命。

戒律梩所說的修道生活,強調的重點是不同的。有句話說:「佛法大海,

信唯能入,戒為能住。」接觸佛法,從信仰開始,想要證果成佛不是一蹴可幾 的。需要慢慢地學習,知道佛法與身心的關係,這是很重要的。僧人安住僧團 是從學習戒律開始,同時要有人教導,不是出家後去大學修幾門佛教哲學課,

就可以稱作「僧人」的,這些距離成為成熟的僧人還很遠。僧人的人格要成 熟,還要能真正掌握佛教在世間運作的方法與精神—愛護佛教,更愛護僧團 每個僧人,關照的是人整體的身心狀況,以及長期性的問題,不要製造社會的 矛盾。

例如,女眾出家條件審核與男眾有不同之處,這是因為女眾生理有其特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合十指爪掌  供養釋師子   我今欲說戒  僧當一心聽   乃至小罪中  心應大怖畏   有罪一心悔  後更莫復犯   心馬馳惡道  放逸難禁制 

  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盡形壽能持不 (答言能)

。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比丘。汝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比丘。汝當觀身取是

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婬妷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或避縣官

佛教裡除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在家男居士) 、優婆夷 (在家女居士) 這四

由中過,若寄宿 9

(3)阿難在《增支部 4 集 170 經》中指 出,證得阿羅漢有四種方式: (1) 「比丘先止 後觀」 , (2) 「比丘先觀後止」 , (3) 「比丘止觀 雙修」 , (4)

「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 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