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談談掉舉 林崇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談談掉舉 林崇安"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談談掉舉

林崇安

禪修者修止時,要獲得禪那就必須將掉舉 鎮伏;修觀時要證得阿羅漢果就必須將掉舉根 除,可知掉舉是禪修者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的 心所,以下依據南傳的論典來討論。《清淨道 論》說:「掉舉是心的浮動狀態:有不寂靜的 特相,猶如給風吹動的水波;有不穩定的作 用,如風揚旗幟;以散動的狀態為現狀,如投 以石而散布的灰塵。」由此可看出掉舉是心的 散亂。在所有的貪根心、瞋根心、癡根心中,

都有掉舉相應著,此中掉舉相應的痴根心就是 沒有貪和瞋的一種散亂心,共有16 個名法(心 和心所):1 個識;7 個遍一切心所(觸、作意、

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4 個雜心所

(尋、伺、勝解、精進);4 個遍一切不善心 所(掉舉、痴、無慚、無愧),此中沒有「欲 心所」,因為這種散亂心是往外遊蕩而沒有目 的,這是一般凡夫最常出現的心,以「掉舉」

扮演最主要的角色。禪修者修習止禪時,想要 克服掉舉,就不要理會心的不寧靜狀態,而應 以輕安的心專注於禪修的目標。禪修者修習觀 禪時,則直接觀照掉舉,以下舉例說明:

(1)修習心念住時,佛陀說:「了知散亂 心為散亂心」,因此禪修者要如實隨觀剛生起 的散亂心。由於心與相應的心所同時生起,禪 修者在定的配合下,要觀照每個心識剎那中生 起的心與心所,例如,上述掉舉相應痴根心的 16 個名法;進而觀照「心路過程」中每個心 識剎那中的心與心所,以及其實相都是無常、

苦、無我。

(2)修習法念住時,佛陀的教導是:「內 心有掉舉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掉舉。』內 心沒有掉舉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掉舉。』

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舉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 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掉舉如何被滅除;他 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掉舉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 起。」這是更細緻地觀照掉舉及相關名法的緣 起。禪修者如理作意於心的輕安是防止新的掉 舉生起之因,也是滅除現有的掉舉之因。

(3)阿難在《增支部 4 集 170 經》中指 出,證得阿羅漢有四種方式:(1)「比丘先止 後觀」,(2)「比丘先觀後止」,(3)「比丘止觀 雙修」,(4)「比丘之意掉舉於法所持,友!彼 內住、寂靜、趣一境、等持,彼之道生。」此 處第四種的「掉舉於法」是指禪修者修習觀禪 時,由於掉舉導致生起觀染(毗鉢舍那雜染)。 觀染有光明、智、喜、輕安、樂、勝解、策勵、

現起、捨、欲等十種。禪修者會執取光明等法 而緊持不放,誤以為自己證果了。此時必須往 內安住其心,使之寂靜、趣一境、等持,因而 突破觀染,最後繼續培養觀智,證得阿羅漢果。

總之,在禪修中如何面對掉舉是一重要的 課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  聞如是一時  佛在摩竭國   普為眾生故  止於竹園中   佛語諸比丘  及神足羅漢   各齎所乞食  共至阿耨泉 

高麗沙門諦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彚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菴較訂

  問比丘得躑過小水小坑不。答不得。犯墮。昔有一優婆塞。請一比丘欲與作一領

不淫、不虛誑語、不離間語、不粗惡語、不雜穢語,在行住坐臥中都 能保持正念正知。第 9 段指出,食要如法。第 10-12 段指出,要獨一 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遠離五蓋,修出正定。第

《阿含經》中有多處提到如實觀察,例如,《雜 阿含 65 經》中,佛陀說:「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 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此是

策勵、現起、捨,這是觀智相應的心識剎那裡的 名法的一部份。禪修者的觀智速行意門心路過程 中,喜俱智相應的三十四名法是:1 識、2 觸、3 受、4 想、5 思、6 一境性、7 命根、8 作意、9 尋、.

止觀在佛法的修持上是不可或缺的,如宗喀 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曾指出,止觀乃是一 切大乘信解之因,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之因,解脫

『增上善學』,建立善根之端正法; 24 由內凡轉為聖者之『增上信學』,確立 信根不壞,更需要如法念佛、念法、念 僧、念聖所施設戒之功德,成就清淨 信。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