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組織資訊化對工作績效影響關係之研究 -以空軍某部隊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組織資訊化對工作績效影響關係之研究 -以空軍某部隊為例"

Copied!
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環境經濟資訊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組織資訊化對工作績效影響關係之研究 -以空軍某部隊為例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on Job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n an Air Force Base

林泰華 撰 Tai-Hua Lin

指導教授:陳宜檉 博士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2)
(3)
(4)

致謝

在這東部最美麗的校園就讀了兩年的研究所,記得最初是部隊同仁的鼓吹並 為了挑戰自己、逼自己努力向學的動機,而來報考學校碩士在職專班,在這兩年 中承蒙系上所有老師的諄諄教誨,讓自己受益良多,期望所學知識可以運用在未 來生活以及職場上。

而求學路即將告一段落,最感謝的莫過於自己的指導教授陳宜檉老師,在老 師拼升等的最忙碌時刻,還可以不厭其煩的每週和同學們 meeting,當學生遇到 寫作困難時,耐心的給予學生學術上的意見外,還充當心靈導師來鼓勵學生前進,

讓學生銘感五內、感激不盡,再來是口考委員辛信興教授與許惠媚教授,撥出時 間及心力審查,從一開始的計畫書到最後的口考評測,不吝給予學生論文上寶貴 的意見,使修正後的論文品質得以提升及完整;謝謝系上所有同學、班導謝明哲 老師,特別感謝是班長正賢、聖雈以及惠娥同學,在自己學務上需要幫忙時都可 以很快的伸出援手,還有感謝我們這堅強團隊組合,靜斐、怡靜、宗霈、明宏同 學,有您們的互相砥礪及協助,自己的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

最後要感謝的是自己親愛的父母及親友們、淑心及其家人、建中、裕凱學長,

還有部隊裡長官、同仁、學弟妹等等,有您們的大力支持與幫助,讓我求學過程 中,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完成碩士學位,感謝您們,有您們真好!

林泰華 謹誌 國立台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5)

摘要

本研究以某空軍部隊為標的個案,對該部隊在組織資訊化後,其所屬相關 人員之工作任務特性,以及現有的各項資訊系統使用的認知與態度進行研討,研 究者並針對組織資訊化相關重要前置影響變項,可能對部隊所屬人員工作績效之 因果影響關係深入研究。具體而言,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為主要理論基礎,藉 由國內外相關文獻探研、蒐集、彙整,歸納出其外生變項,進而發展出關於部隊 人員外生變項對於認知有用性及易用性、使用態度與工作績效影響關係之因果關 係架構。研究設計過程並經由學術與實務界專家學者的檢核、討論,發展出本研 究的實證資料收集工具,以確保研究問卷的嚴謹度。本研究對空軍某部隊所屬人 員為樣本框架進行立意抽樣,共計回收 247 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達 93.2%。

經描述統計與結構方程式模式之最小偏帄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進行實 證資料的統計分析,茲將主要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 部隊人員在電腦自我效能、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任務科技適配度 的認知對於易用性具有顯著正向的影響關係,但電腦自我效能、技 術支援與教育訓練對於有用性則不具顯著的影響關係。

二、 部隊人員對主觀規範、任務科技適配度的認知對於有用性具有顯著 正向的影響關係,但主觀規範對於易用性則無顯著的影響關係。

三、 部隊人員對於資訊系統的認知易用性、有用性與使用態度,以及使 用態度對於認知工作績效則存在顯著正向的影響關係。

希冀藉由本研究的研究發現與重要研究結果,能為國軍部隊與資訊管理部門 各階層人員,在電腦自我效能的培養、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的擴充、主觀規範及 資訊系統的功能性效能的提昇上,提供重要之參考依據,藉以提高部隊人員之資 訊應用工作績效,並有效強化現代化國軍部隊在組織資訊化的實施成效。

關鍵字:資訊化、科技接受模式、空軍部隊、工作績效

(6)

ABSTRACT

Focusing on anair force base as the targeted case,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s of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on the job performance. The perceptionand attitude towardsthe use of troop information systems as perceived by the working staff in the targetedair force basewere explored based on their task characteristics.Drawing on the concept fro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as the theoretical baseline model, the researcher in this study included critical external variables from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rther develope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with thesecritical latent variables affecting perceived ease-of-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attitude toward using and job performance. Specifically, the survey instrument was designed by several rounds of in-depth interviews withsubject matter experts to ensure the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In the large-scale survey study, 247 valid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and the valid returnrate was 93.2%.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analysis and component-ba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echnique (CBSEM)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wereappli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empiricl data.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s:

1. Computer self-efficacy, technical support/education training and task-technology fitas perceived bythe working staffin the targetedair force basewould positively affect their perceived ease of use. However,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technical support/education training would not influence perceived usefulness.

2. Subjective norm and task-technology fitas perceived by the working staff in the targeted air force base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perceived usefulness.

However, subjective norm had no positive effects on perceived ease of use.

3. In view of the baseline TAM model, the proposed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ttitudes towardssystem usage, and the job performance as perceived by the staffs were firmly supported by the analytical results.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help the staff members served in Taiwanmilitary organizationsand/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ections improve their computer self-efficacy, technical support/education training extension as well as strengthentheir subjective norm and IT/IS capabilities. As a consequence, the job performance of the military staff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army forces in Taiwan can be excellently advanced.

Keyword: Informationiz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ir Forces, JobPerformance.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3.1 研究範圍... 3

1.3.2 研究限制... 4

1.4 論文架構與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2.1 資訊化及部隊組織... 6

2.1.1 資訊化... 6

2.1.2 組織資訊化... 7

2.1.3 部隊組織... 9

2.1.4 部隊資訊系統簡介... 11

2.2 科技接受模式... 13

2.3 任務-科技適配模式... 16

2.4 電腦自我效能... 19

2.5 主觀規範... 20

2.6 技術支援及教育訓練... 21

2.7 工作績效及衡量... 22

2.8 資訊系統成功因素及衡量指標...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5

3.1 研究架構與假設發展... 25

3.2 操作型定義與問項設計... 27

3.2.1 電腦自我效能... 27

3.2.2 主觀規範... 28

(8)

3.2.3 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 29

3.2.4 任務科技適配度... 29

3.2.5 認知有用性... 30

3.2.6 認知易用性... 31

3.2.7 使用態度... 31

3.2.8 工作績效... 32

3.3 研究設計... 32

3.4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33

3.5 研究工具... 33

3.6 統計分析方法...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35

4.1 受詴者樣本描述... 35

4.2 各構面之問卷量表分析... 40

4.3 路徑分析與驗證假說... 43

4.3.1PLS 的模式架構... 43

4.3.2 測量模式之信度與效度檢定分析... 45

4.3.3 驗證假說... 5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意涵 ... 57

5.1 研究發現... 57

5.2 研究結論... 58

5.3 研究貢獻與建議... 59

參考文獻... 62

中文部份... 62

英文部分... 66

網路部分... 70

附錄、問卷 ... 71

(9)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5

圖 2-1 組職架構圖 ... 10

圖 2-2 科技接受模型架構 ... 14

圖 2-3 任務-科技適配模式 ... 16

圖 2-4TAM &TTFT 的整合模型圖 ... 18

圖 3-1 研究架構 ... 25

圖 4-1 本研究測量模式(measurtment model) ... 44

圖 4-2 本研究結構模式(stuctural model) ... 45

圖 4-3 本研究路徑圖 ... 52

(10)

表目錄

表 2-1 資訊科技在企業中演進過程 ... 8

表 2-2 近年來國內外對於工作績效定義 ... 22

表 3-1 電腦自我效能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 28

表 3-2 主觀規範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 28

表 3-3 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 29

表 3-4 任務科技適配度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 30

表 3-5 認知有用性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 30

表 3-6 認知易用性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 31

表 3-7 使用者態度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 31

表 3-8 工作績效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 32

表 4-1 問卷回收情況 ... 35

表 4-2 性別區分 ... 35

表 4-3 年齡區分 ... 36

表 4-4 教育程度 ... 36

表 4-5 部隊職位 ... 36

表 4-6 使用經驗 ... 37

表 4-7 訓練情況 ... 37

表 4-8 部隊業務系統的使用情況 ... 38

表 4-9 使用頻率情況 ... 39

表 4-10 每次使用時間 ... 39

表 4-11 使用目的情況 ... 39

表 4-12 系統接受程度 ... 40

表 4-13 電腦自我效能樣本質 ... 40

表 4-14 主觀規範樣本質 ... 41

表 4-15 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樣本質 ... 41

(11)

表 4-16 任務科技適配度樣本質 ... 41

表 4-17 認知有用性樣本質 ... 42

表 4-18 認知易用性樣本質 ... 42

表 4-19 使用態度樣本質 ... 42

表 4-20 工作績效樣本質 ... 43

表 4-22 因素負荷量 ... 47

表 4-23 本研究模式變數之信度、效度整理表 ... 48

表 4-23 本研究模式變數之信度、效度整理表(續) ... 49

表 4-23 本研究模式變數之信度、效度整理表(續) ... 50

表 4-24 構面之相關係數矩陣與效度分析 ... 51

表 4-26 研究假說檢定結果 ... 53

(12)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資訊科技的發展快速的年代,以資訊系統來支援各項企業組織之營運活動,組 織內部控制機制方面,將全由人工執行的作業、記錄、流程運作,改由使用電腦資 訊化系統流程,縮短組織中作業處理時間,增進績效,以達更快速的工作效率,兼 為企業組織資訊化最重要目的之ㄧ(Grady et al., 2009)。受到科技發展的影響,

國軍部隊藉由資訊化來提高工作績效是必要的,但在開發部隊可以使用的系統時,

開發者可能不了解部隊工作特性,及作業流程等等相關因素,使單位導入資訊系統 時,需面臨人員的教育程度、系統操作不易或是系統緩慢等問題,無法追求更好的 工作價值時,反而浪費了資訊開發成本和人員使用滿意度降低,而影響部隊運行。

在「100 年的電子化政府報告書」中,以目前的國家型態,世界全球化競爭激 烈、兩岸合作交流及區域經濟貿易的熱絡與頻繁,各級產業面臨全球科技與技術優 勢的挑戰,如何從傳統製造及服務產業之轉型與發展持續在國際間保有競爭力,開 發創新與特有附加價值,是產業重要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面對著社會問題,我國在 區域發展失衡上面對極大的挑戰,對於企業資訊化技術落差影響企業資訊化公帄參 與的問題,為避免造成失衡,是必頇要克服的問題。而現今社會人口年齡老化與少 子化,是必會影響未來食、衣、住、行即生活型態與、教育、社會、經濟環境的發 展,也考驗著未來政府政策的規劃與福利的提供。另外,伴隨著世界經濟脈動永續 發展與提倡溫室效應的影響,利用資訊科技的資源來推動節能減碳作為,避免永續 發展造成缺陷,來提供每一個人的美好生活品質及生活環境,是值得大家省思(電子 化政府報告書,2011)。

對於各政府機關及社會上的公司行號、中小企業,都會藉由資訊科技發展所帶 來的多元性、便利性及無所不在性等等,都為了提升人民生活及企業績效,來帶動 整體社會進步及企業競爭力。

(13)

在資訊科技的社會環境具有的特色,就是組織機關透過資訊與科技用來提升工 作績效與事務創新,並對於產品與服務品質做改革以增加效能及競爭;對於資訊社 會也發展出各型態的資訊工業機構,如資訊內容業、資訊傳播業及資訊處理業等三 部分,所以社會將會學習及重視資訊科技的應用(Nick, 1999)。

資訊化在部隊的應用,將藉由各種資訊軟硬體的各項效能及技術的整合與應用,

提供便利的工作環境,以內部軍用網際網路為基礎,將資訊資源數位化發展應用系 統,建立一個能讓部隊所有同仁,在部隊中有電腦的地方就可以隨時辦公,以提高 工作效能。

資訊科技與數位網路所發展出新的經濟體系,在 90 年代之後,學者們對這現況 有了各式不同的命名,如數位化、網路化、電子化、E 化、資訊化等等新名詞,但 其實都是描述相同的環境、社會及時代走向。熊澄孙(2005)在「資訊社會 4.0」中 提到日本學者梅倬忠夫於 1963 年,在《資訊工業論》中闡述了「資訊革命」和「資 訊化社會」的前景,預測到未來社會全面性的變革是由資訊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所引發,文中是唯一最早提出「資訊化社會」的概念。日本政府在 1967 年的一個科 學、技術、經濟研究小組在研究經濟發展問題時,依照「工業化」的形象,探討出 了「資訊化」概念,再以經濟學的角度下了註解:“資訊化是向資訊工業高度發達 且在產業結構中佔優勢地位的社會——資訊社會前進的動態過程,它反映了由可輕 觸的物質產品貣主導作用向難以捉摸的資訊產品貣主導作用的根本性轉變”(維基 百科,2015)。

而社會上的各項組織,無論是中小企業組織或是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等等 各型機關組織,在必頇能夠迅速處理大量資訊和減少資源浪費,資訊化幾乎成為必 要且重要的事項。以往相關研究也多有探討,針對企業型態之組織資訊化對績效提 昇,或是導入資訊化系統之關鍵成功因素等議題。然而資訊化對國軍而言是相當重 要的,也是國軍跟隨社會機關資訊科技進步的發展必然的課題,空軍部隊官兵的工 作特性,是保衛我國空防,帄時對於飛機訓練、裝備維護保養、人員審核、人事調 動等等,從原來的紙本書面案件到現在的資訊電子公文及線上的資訊系統,資訊化 節省了更多時間、資源、及加快了工作效率,戰時才能很快速的面對極大的工作挑 戰。

(14)

本研究針對部隊資訊化後對於人員工作績效方面的影響,探討部隊環境中,由 於早期的行政作業流程由原本的人工紙本作業,因資訊科技的發展,改由導入各項 行政用途的資訊系統,以記錄各項作業,減化紙張的浪費,進而節省作業流程、提 高工作品質,透過科技接受模式架構,探討相關外生變項因素之影響。

1.2 研究目的

以空軍某部隊為例,探其如何在部隊導入各式不同的資訊化系統態度中,讓部 隊官兵能夠處理更多行政工作下,提供更多業務上的服務,提高工作效能。

基此,本研究的目的分述如下:

一、透過科技接受模式結構了解,部隊人員以電腦自我效能、主觀規範、組織技 術支援與教育訓練及任務科技適配度對於系統的認知有用及認知易用性的 影響,及前述兩項特性對於使用態度的影響。

二、探討部隊資訊化後使用者的使用態度對工作績效提昇影響關係。

三、彙整各項研究分析結果,提出適當建議,供相關單位參考,以增進部隊工作 效能。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1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某空軍部隊內各級所屬單位服務之官士兵含聘僱人員為研究對象,以 問卷調查的方式,借以了解各外在變項的影響使用者使用部隊中各項資訊系統的認 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及人員的使用態度對於認知工作績效的影響關係來探討,

各外在變項之其他變項不在本研究分析;本研究以部隊所使用的各項資訊系統做全 面性了解,不以單一系統做研究。

(15)

1.3.2 研究限制

本研究是透過問卷調查方式來取得相關樣本資料,每位受訪者在填答問卷時,

可能受到單位、工作特性、個人認知、情緒、態度等主、客觀因素之影響,而對其 填答題目有所語意誤解或態度上的保留,本研究又屬橫斷面的研究,將其假設受訪 者都在該特定的時間點,填寫自我的真實感受情況。受限於人力、物力及時間之關 係,將研究對象受限於某空軍部隊內,雖可以發放問卷統計其驗證結果,但無法針 對空軍所有部隊人員對各項資訊系統做全面性的探討。

1.4 論文架構與研究流程

一、論文架構

茲將本研究論文架構,分述如下:

第一章緖論:蒐集相關文獻、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並與專家學者討論以確立 研究目的及範圍,近一步發展研究流程。

第二章文獻探討:針對研究目的,蒐集國內外多篇與研究主題相關性之文獻,針對 科技接受模式、任務科技適配度、主觀規範、電腦自我效能、技術支援與教 育訓練等構面研究議題進行整理及歸納。

第三章研究方法:由文獻探討中整理並歸納出各構面問項,以部隊特性,設定問卷 題項,建立本研究之研究模型、研究假說並確定研究方法。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將回收之問卷數據,利用統計軟體工具,進行資料的統計 分析,鑑別其信效度檢定、假說檢定之驗證。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意涵:透過研究資料分析的發現及結果,說明其研究結論,並提 出研究貢獻與具體建議。

(16)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如下,探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確立研究目的後,再進行相關 理論及構面之文獻查考,而後透過學者意見建立研究架構與假設,並完成問卷設計,

接著進行問卷發放收集整理,再配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的評析,探究出部隊資訊化 後之對工作績效影響結果,最後再依結果提出相關建議,詳細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 示。

研究背景與動機 確立研究目的

文獻探討

確立研究 架構與假說

問卷設計

問卷發放及回收 資料整理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專家學者意見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是為探討資訊化對部隊中工作績效影響因素之關係,本章將探討過 去相關研究理論及實務資料,本研究第一節將探討資訊化及空軍部隊組織及內部現 有行政作業導人資訊化系統之介紹、而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為主架構接續第二節科 技接受模式、第三節探討任務科技適配模式、第四節電腦自我效能、第五節主觀規 範、第六節技術支援教育訓練、第七節工作績效及衡量、最後了解資訊系統成功因 素及衡量指標之文獻探討。

2.1 資訊化及部隊組織

2.1.1 資訊化

Martin(1998)在發表的書中,對於資訊化社會的定義,認為是人類大量依賴和 利用資訊工具以改善生活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彭錦珍(2006)研究中分析了許多學者對於資訊化社會其共通觀點是:資訊社會 是表現在整體社會經濟架構,如資訊產業產值獲得持續性的發展並逐漸取得支配的 地位;對資訊化其定義為指一個社會對資訊資源的廣泛利用,透過研發及資訊科技 運用,提升資訊科技產業與價值,促使整體社會型態轉變或轉化的過程。

在資訊化的解釋中維基百科的定義為:現代資訊科技的應用,造成生活事物或 環境(社會或企業組織)發生轉變的過程。例如「企業資訊化」,不僅僅指在企業中 使用資訊科技,更重要的是深入使用後續所造成的業務模式、組織架構以及經營策 略轉變。

當「資訊化」,用作形容詞時,是指物件或領域因資訊科技的應用所達成的新形 態或狀態。例如,「資訊化社會」指資訊科技應用到一定程度後達成的社會形態,它 包含許多只有在充分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才能達成的新特徵(維基百科,2015)。

所以因為科技的發達及資訊的多元性,社會與企業為了達到各項不同目的及目

(18)

標,所開發出相對的資訊系統,讓資料處理更簡便、完整、正確。

對於資訊系統的定義是為將人力的資源(如使用者或開發者)、系統的軟體(如應 用程式)、硬體(如電腦等週邊設備)及相關資料(如資料庫或知識庫)所組成,且可執行 輸出入、處理、記錄、控制等工作,處理完成的資料,轉換成資訊。而所謂的人力 資源含括了使用者及開發系統人員(朱海成,2012)。

人類例用發展資訊系統的過程,把很多科技用在於個人生活中,而生活上資訊 化的改變,例如每天所看的新聞報紙改由智慧型手機上或是電腦網路上的電子報,

亦如家庭的水電費用及報稅的煩瑣的繳費流程,都簡便可以電子支付及網路報稅,

甚至在健康管理方面例用科技的方便性、即時性、資料全面性等等在在的簡化生活,

提高生活品質。

2.1.2 組織資訊化

本研究針對空軍部隊資訊化後進行研究,但為了解部隊的資訊化和組織的資訊 化之研究是否有不同之處,本小節將對組織資訊化文獻進行探討。

隨時代變遷,科技的進步,企業資訊化已行之有年,資訊化的現況已不是將人 工作業模式改由一般電腦作業那麼簡單,組織的資訊化從一開始的推行到現在,已 經大有改變,最初可能只是為了減少員工勞力上的付出,降低人力成本等等,到現 在社會上,資訊化主要的目的是在為了讓企業內部查核及內部控管的情況下,以資 訊系統來完成的業務、行銷、開發、記錄模式、組織經營架構,以資訊系統的模式,

創造出企業流程的標準化,並有效地反應在企業績效中所需求的數據,供業主衡量 參考未來的發展策略或經營走向的重要情報。

季延帄、郭鴻志(1995)學者提出以下企業在利用資訊科技,隨著發展時期所在企 業內演進的過程,如表2-1。

(19)

表2-1 資訊科技在企業中演進過程

年代 活動 內容

1960 電腦化時代 用資訊科技來支援企業中的例行工作。

1970初期 合理化時代 (Ⅰ)

由企業對資訊提出的需求面來發展,再尋求可支援的 資訊科技。

1970後期 合理化時代 (Ⅱ)

提昇到策略的層次,企業策略主導企業各項活動,並 由此來決定所需的資訊科技支援。

1980 資訊策略規劃 時代

資訊策略成為企業策略之一項重大任務,企業策略同 時指導企業流程與資訊規畫,並針對企業所需提出符 合的資訊活動目標。

1990 企業再造時期

企業進行全面的改革,從基礎上對主要的企業流程進 行改變,而資訊科技扮演先趨者的角色,資訊策略規 畫將反過來主導企業策略的完成。

2000以後 資訊化時代

企業會立足於資訊科技、人力資源與競爭合作三個原 則,訂定不定時、以流程為主的、服務顧客導向的、

具有學習能力的整體策略,並整合資訊發展活動與企 業轉型活動。

資料來源:季延帄、郭鴻志(1995)

黃永和(2008)也提出在企業資訊化流程的步驟,以標準化→制度化→合理化→資 訊化,但是否影響企業資訊化成功關鍵因素,在於組織營運流程之複雜程度及考驗 主導者在導入管理資訊系統之前的規劃。

資訊化中從企業組織層級的觀點,依資訊系統使用的對象:由高階主管、中階 主管、知識與資料工作者及操作管理者,使用的資訊系統可依序分為:策略階層、

管理階層、知識階層及操作階層(魯明德,2013)。

企業組織在資訊化早期,只透過一般性的單一作業系統,執行該單一工作項目 並無相對整合,且對於供應商及顧客也只是透過網際網路的方式純粹交易紀錄來維 持,所以產生的工作績效就較於侷限。

整合性的資訊系統可以在組織中支援各種不同的能力,最主要的有三大類:一、

支援交易流程:可分為內部及外部流程,如交易處理系統等等主要功能是在支援企 業內部的流程效率與能力,以達到降低成本、提升速度、品質、生產力的組織績效 目的,而電子商務等系統則是對外部協調、分工合作與整合等流程效率與能力;二、

(20)

支援資訊知識提供:例如管理資訊系統、決策支援系統、知識管理系統則是提供資 訊與知識來提升管理者對資源的規劃、控制等管理能力或提升員工的問題解決的能 力,而對組織的效益有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提升組織資源的利用率、提高服務品 質等等;三、支援策略目標的達成:其主要目的在提升企業三大策略性的價值,包 括客戶的親密性、產品的領導性與作業的卓越性以提升企業的存活、成長力與競爭 優勢(林東清,2011)。

Bharadwaj(2000)在對美國幾家企業的研究中發現,組織有較高的資訊科技能力 時對於組織在獲利方面的績效有相對提高,同時另一方面亦可以減少成本的支出。

故綜合上述探討出,組織在執行資訊化時,是隨著社會資訊和網路科技的發展,

必需遷動到企業組織高層、政策、組織內部及外部的工作流程、使用者、專業度、

軟硬體還有技術供應商等的相關因素,故必需有專業及審慎評估,以獲取再大利益、

績效目標或競爭力。

2.1.3 部隊組織

國軍為中華民國具備有正當軍事武力裝備的軍事部隊,依我國(國防組織法)之規 定,置部長 1 人,文官職,掌理全國國防事務;副部長 2 人,特任或上將;常務次 長 2 人,簡任第 14 職等或中將,襄助部長指導部本部單位及直屬機關(構);另設參 謀本部及直屬軍事機關,以建構權責相符,分層專業之國防組織,使國軍專注戰訓 本務及戰力整備,成為現代化優質軍隊,而國防組織中,軍事機關分三為陸軍司令 部、海軍司令部及空軍司令部等所屬機關與部隊(國防部,2015)。

一、 空軍組職體系

空軍組織是以空軍司令部為最高行政管理與作戰指揮機構,其組織型態依國際 情勢及作戰防護的需要,通常區分為行政管理、作戰指揮、後勤維管、部隊勤務、

支援武器系統獲得與管理體系等體系;空軍司令部內設各室署,另下轄作戰、防空、

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等指揮部、基地指揮部、飛行作戰聯隊、空軍官校等機關。空 軍部隊組職架構圖,如下圖 2-1。

(21)

圖 2-1 組職架構圖 資料來源:國防報告書(2013) 二、工作特性

空軍的基本任務,在建立並利用空軍部隊捍衛國家領空,並聯合陸海軍共同維 護國家領土領海及主權;帄時負責台海偵巡、維護台海空域安全,強化戰備整備及 部隊訓練任務,適時的支援各項重大災害防救工作;在發生戰時全力爭取制空權,

並有效支援陸、海軍等友軍執行各類型聯合作戰,以有效發揮空軍作戰之效能,殲 滅進犯敵軍,確保國家及人民安全(國防報告書,2013)。

三、工作現況

空軍的部隊中,主要的就是飛行部隊,特別是保衛國軍領空任務的戰鬥機部隊。

為了執行對地面的攻擊與支援,由以精確打擊為主的攻擊機部隊與以大規模毀滅性 打擊為主轟炸機部隊。而為了保護我友機與地面部隊不受敵機攻擊,因此有戰鬥機 部隊進行爭奪制空權的任務,電子作戰機進行戰場中的電子作戰支援,規模較大的 空軍則還有空中預警管制機隊負責空中作戰指揮。支援機隊方面,運輸機隊一般也 屬於空軍,負責武器裝備與人員的空中運輸。救援直昇機負責在飛機失事時,飛行 員及空勤人員的救援工作。地面上主要是各基地的地勤部隊,包括飛機整備修護的 整備單位與修護工廠等,與基地勤務相關的地面管制單位、油料、彈藥等補給單位、

(22)

人事、作戰、後勤等文書單位,與專責的通信部隊、氣象單位、情報單位等。另外 還有保衛機場及設施的警衛部隊與防空部隊。空軍有專門訓練飛行員的飛行訓練部 隊,以及訓練地勤人員或其它空勤人員等各種勤務的單位(國防報告書,2013)。

而本研究對象為空軍司令部,下轄所屬各飛行作戰聯隊,以某部隊服務之官士 兵含聘僱人員使用單位內各項資訊系統的情況來探討,以及使用態度是否正向影響 到工作績效。

2.1.4 部隊資訊系統簡介

國防是國家行政之一元,要如何提昇國軍部隊行政效率及施政績效,必需有一 套整合之統計資料管理系統,以供施政查詢參考。綜觀國軍現有各項公務作業統計,

包括表報登載、統計數據等項表冊,或是計畫、執行、考核之重要具體量化象徵,

各項流程、系統若能及時更新導入資訊化,除可提昇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外,

更可以掌握即時資訊及操控圖形模組介面方式,提供各級使用者加以運用,成為決 策支援系統(袁松青,2000)。

空軍部隊資訊系統的建立系以有助於各單位作業流程資訊化、自動化為原則,

大都藉以單一工作系統作業程序,簡化人工作業為目的,避免浪費大量的人事、物 力,提升有效的資訊管理。

以下介紹部隊中目前各項業務導入資訊系統現況:

一、文書處理系統:

該系統原由人工接送收發紙本公文來處理各項綜辦業務,流程中資料經由人工 寄發及電話傳真登記處置,並由收發文室人員登載,並通知業務承辦人領取,執行 各人業務簽辦作業,並以紙本呈文至各權責長官核發,過程中浪費了公文辦理時效 及紙本的浪費,因應資訊系統的發展,部隊將導入由文書處理系統執行電子公文收 發,公文資料傳送過程均由電子化傳送,由從系統中執行公文簽辦作業,由權責長 官電子批發作業,節省了許多登記時間及紙張不必要的浪費。

二、差旅派遣系統:

(23)

由出差人員透過紙本簽辦出差期程、目的、支用經費、交通工具等,並交由主 計單位審查由人工記錄備案,並使用人工分案,掌控人員出差預算使用情況,因應 資訊系統的導入,部隊開發了差旅派遣系統,以系統上線將,由承辦人及出差人,

系統作業點選該人員資料,交通工具、預算金額、出差事由,全程由電腦計算及記 錄管制,節省紙張浪費及避免人員計算及登載錯誤等問題肇生。

三、人事管理系統

由原來的人工登載各項人事基本資料、專長、調動部門、升遷、出國、受訓、

獎懲等事項的紙本兵籍資料,改建立成電子化的人事大型資料庫,並可透過系統連 線至個人資料,來修正更改人事資料,當事人也可以至該系統查察各項個人人事檔 案,以減少紙本人工登載的錯誤機率。

四、飛行訓練系統

使用紙本表格,由各飛行中隊人工抄寫將隔日預訂訓練的各項飛機編號、機種 及飛行人員的訓練時數及飛行課目,並將由大隊專人統計各飛行中隊表,訂定一份 大隊訓練序列表,完成後當日依該飛行序列執行,但過程中經常因任務、天氣、人 員等關係更動紙本序列,往往造成飛機訓練取消,及訓練課目延宕,而訓練成效不 彰及資料修訂費時,現改由人員上線於飛行訓練系統執行訓練編訂,可減少飛行中 隊之間訓練排定時間衝突、飛機編號及課目登載錯誤率,節省校對時效。

五、網頁公告系統

以往部隊各項政令宣導,,均由各業管單位以紙本發放通報至各單位,執行政 令宣導作業,但經常有單位未收到而遺漏宣導,而受到長官責難,當網頁公告系統 執行後,業管單位只要於系統上公告宣導事項至部隊網頁,由各單位自行將政令宣 導下載宣導運用即可,這樣可節省紙張更可提高工作效率。

六、車輛派遣系統

由車輛人員透過紙本簽辦使用目的、使用車輛型式、預設公里數,耗油估算等,

並交由車輛管制單位審查核可後,由人工記錄備案,並使用人工分案,掌控車輛派 遣使用情況,才可使用車輛,自系統上線使用後,由使用人,上系統依電子表格點

(24)

選該使用車輛資料,由電腦執行跑單流程,管控車輛使用記錄,節省紙張浪費及避 免人員計算及登載錯誤等問題肇生。

七、資訊資產系統

原以採購進來的電腦等資訊設備及週邊器材,由人工利用紙本記錄登載帳籍、

及使用單位及使用年限劃分,經常使得肇生人員管制不落實、帳籍資產錯誤率高,

因應時代的進步,部隊中建立貣資訊資產系統,有效管制資訊設備財產、更新增了 電子化送修作業流程、簡化紙本不必要的浪費及降低帳籍記錄登載的錯誤率,提高 工作效能。

八、後勤補給系統

當每架飛機及各項裝備在修護維保時,最常更換飛機、裝備上的零附件,而零 件從小小的縲絲到大大的飛機後燃引擎,都有每樣零件件號的管制,早期每當維修 人員在申請零件時通常都要填具很多各式零件撥補申請單,內容涵括了零件名稱、

料號、序號、工單、維護目的理由等等的項目,來登載管制,填具完後還要通過主 管及業管單位的紙本作業審查流程,造成維護裝備的時間延宕,降低了裝備妥善率,

經過資訊時代的演變,部隊開始將這些零件的各項名稱、料序號等等,建立了大型 資料庫系統,由人員線上操作填單,點選所需要之零件及器材,亦可計算耗材庫存 量,供申補人員參考依據,必免過度領取造成零件老化生鏽等不必要的浪費,送單 審查過程也資訊化傳送,大大減少跑流程的時間,加快裝備維保效能。

2.2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1989年學者Davis依據 Fishbien & Ajzen在1975年的理性行為理論(TRA)和相關研究,所推演出來的模式,

此模式常用來探討外在因素對於使用者的內在信念、態度及意圖的影響關係對於資 訊系統影響的使用情形(Davis,1989)。

Ajzen &Fishbein(1975)的理性行為理論(theoryof reasoned action, TRA)是以心理 學中在於了解人的行為,在會影響人的使用行為之外在因素因為人本身對於行為態

(25)

度及反應能力對於個人的影響所造成。

科技接受模式的目的是在於簡化理性行為理論。模式中提出兩個特別不同的因 數,利用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和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這兩個因素來解釋、判斷使用者面對新資訊時的態度與行為,對於了解資訊 科技的使用行為有很大的幫助(王國權,2014)。

科技接受模式(TAM)中,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會受到外部變數的影響,而 外生變數如:使用者特性、使用環境、組織結構、系統特性等等因素都有影響資訊 系統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當外生變數愈正面時,使用者對於該系統的認知有 用性與易用性的認知也就正面,使用者的態度同時受到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影 響,在認知到系統有用性或易用性愈高時,進而判斷出對該系統所持的態度會愈高 亦為正面,而使用意圖亦會同時受到使用者對使用態度及認知有用性而有所影響,

最後使用者對於資訊系統的實際使用,將會受到使用者的行為意圖而有所影響,此 模式在做用者對於各項新資訊系統接受的行為研究上運用非常廣泛(Davis,1989)。

如圖2-2所示:

圖 2-2 科技接受模型架構

以下分別說明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使用意圖及外生變數:

(26)

一、認知有用性

Davis(1989)對於認知有用性的解釋是「認為使用者使用了該特定資訊系統,會 對自己有用、有幫助的(如工作表現及未來績效等方面)」。也就是在一個新的系統,

使用者自已在使用時會認為使用該系統對未來及工作方面有用或益處。所以使用者 會對系統認知有用性愈正向,強化其對系統使用態度的結果愈正向(王國權,2014)。

二、認知易用性

Davis(1989)對於認知易用性的解釋是「使用者認知使用該特定資訊系統的容易 程度。」也就是在一項新的系統,使用者從學習到熟悉使用時容易程度。一般使用 者往往在剛使用新的科技或系統時,會因為使用上的難易程度而直接影響使用者是 否願意接受新的科技或系統,而對此系統產生正反面的接受度。所以當使用者對系 統認知易用性愈正向,也代表使用者,不需要身體或心理上花太多努力來學習新的 系統。即當使用者認知系統愈容易使用,使用該系統的態度愈正向(李春麟,方文昌,

2013)。

三、使用態度

Davis(1989)在使用態度上認為,使用者在使用資訊系統的正面或負面的認知、

看法,而使用者會受到上述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來影響使用者態度。陳進卿 (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國中生互動式電子白板使用行為之研究中,探討出 國中生對於電子白板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愈高對學生的「使用態度」

愈具有正向的影響效果。

四、使用意圖

Davis(1989)指出使用意圖係指個人在考量使用某資訊系統或物品的意願強度,

當個人使用該系統的意願愈強,可能實際使用的行為也可能就越高,所以使用意圖 和實際使用有強烈的影響關係,王政欽(2007)在探討網際網路使用者對於網路電話 接受度之研究中發現,使用者對於網路電話使用意圖愈高,對於使用者實際去使用 就愈正向。

五、外生變數

(27)

對於外生變數指的是使用者,可能受到其他潛在因素的影響(如個人、組織、系 統等),影響使用者對於資訊系統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之間,採用資訊科技的 行為,模式各外生變數項目,可以透過各種不同外在的影響變數,作為研究探討及 發展用途,使得科技接受模式在加入外生變數後,其在解釋與預測上會更具完整性 (陳世蓉,2006)。

本研究為探討部隊使用者對於部隊資訊化系統後對於工作績效的關係之影響,

也是資訊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要素運用之一,也需了解對於許多不同類型的資訊系統 使用者對該系統接受與否的相關原因,在科技接受模式中也受到廣泛的驗證,故本 研究選擇此理論做為主要模式架構。

2.3 任務-科技適配模式

Goodhue & Thompson(1995)提出了任務-科技適配理論(task-technology fit theory, TTFT),此理論廣泛用來探討科技,要在績效的表現上而有所幫助,主要探 討科技、任務、個人之間的適配結合,來對於使用程度及績效的影響,如果其適配 程愈正向,可能也提高使用者使用度,而對績效方面的影響也可能相對提高(張妙 如,

),如圖2-3,任務-科技適配模式之基本架構。

圖 2-3 任務-科技適配模式

在任務-科技適配模式中主要探討,對於使用者接受使用資訊科技的認知上的主 要因素,是認為該資訊科技對於自已的績效程度上有所表現及幫助,而科技特性與 任務特性要有相當程度的配合及支援,才能有效在使用資訊科技上對於績效而有所 提昇(Goodhue & Thompson, 1995)。

任 務 特 性

科 技 特 性

任 務 - 科 技 適 配 度

績 效 影 響

使 用 程 度

(28)

對於模型各構面的定義說明如下(Goodhue & Thompson,1995;張妙如,2012):

一、科技(Technologies)定義:

用來完成任務及工作目標所使用的軟體、硬體與資訊科技服務。

二、任務(Task)定義:

任務是指使用者使用資訊科技過程,是為達到工作上的期望結果或目標。

三、個人(Individuals)定義:

為個人的本職學能及特質,在資訊科技的使用程度上,有不一樣的表現。

四、任務-科技適配度(Task-Technology Fit)定義:

在於檢測個人與資訊科技配合程度之衡量指標。

五、使用度(Utilization)定義:

在使用者透過適配程度,檢測其使用資訊科技程度之高低。

六、績效(Performance Impact)定義:

在使用者透過適配程度,使用者對於績效上的表現。

(Dishaw & Strongn, 1999)對於科技接受模式和科技-任務適配模式,連結整合出 一套新的模式,研究中認為科技接受模式中對於任務特性及使用資訊科技的適配度,

對於使用者對系統的認知有相對的影響,而科技適配模式中對於使用者使用科技的 態度及使用意圖的重要構面而有所欠缺,因此發展此套模式架構,來強化使用者對 於使用資訊科技接受的解釋力如圖2-4所示。

(29)

圖 2-4TAM &TTFT 的整合模型圖 資料來源:Dishaw & Strongn (1999)

李文雅(2003)以科技接受模式及任務科技適配度的整合模式,探討出技術士對 於系統的使用因素中發現,任務科技適配度會正向的影響使用者的認知易用性,而 使用者的使用意圖也正向影響到個人的工作績效。

楊裕斌(2006)認為任務-科技適配模式的發展,讓研究者可以利用此一理論,對 於組織內部任務特性與科技特性對於科技適配程度進而對績效影響之間關係來探討,

因為在這資訊科技發達迅速的時代,資訊化的各項系統也要求全面性,才能夠有效 支援組織整合內部有用的知識資源,以提升工作績效,因各類型的社會組織對於資 訊科技相當依賴。組織人員在資訊化的接受及使用程度上,對於組織績效之提升就 成為重要的關鍵因素。

由以上文獻的探討,對於資訊科技導入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資訊系統要有效的 配合使用者的工作或任務需求,要讓使用者接受使用,如果使用態度與意圖趨於正 向的使用資訊科技情況下,使用者工作績效的提升也就愈正向,因任務科技適配理 論也牽連影響到對於科技接受或使用程度的衡量,因此本研究將此模式整合到我們 的假說模式當中。

科技特性 任務特性

認知易用性

使用意圖

實際使用 認知有用性

工具經驗

科技任務 適配度 使用態度

(30)

2.4 電腦自我效能

Bandura (1977)在社會認知理論中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一詞,並解釋為個人 認為可以自我執行任何工作或任務的行為能力。而個人在特定的環境中,相信自我 有能力去執行,著重在個人自我內心認知及本能去達成所要任務(Bandura, 1982;蕭 銘雄、鄭曉帄,2008)。

Murphy et al. (1989)提出電腦自我效能(computer self-efficacy)是為個人操作使用 電腦來進行工作或任務的行為能力,在於個人能力信心的認定,簡單來說,自己認 為有能力操控電腦來完成特定工作(Murphy et al. 1989;賴淑鈴,2008)。

Compeau & Higgins (1995)在電腦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將其定義為檢測個人對於 電腦的使用能力,即為反應出個人透過操作電腦來完成工作需求能力,在使用過程 中並不是利用特別技術如(格式化磁片),而是運用個人電腦能力來完成不同工作任務 的判斷。並提出四項主要來來源:

一、引導性專精:指的是個人實際體驗的成功經驗,是自我效能最具影響的來源,

如果個人對於操作使用電腦經歷體驗為成功且正面的,對於電腦自我效能也可能會 趨於正面。

二、行為模仿:指的是透過觀察並學習別人的行為,如將行為模仿運用在電腦訓 練中,可以正面提升電腦自我效能。

三、社會說服性:指的是電腦使用者確保自我有學好電腦技術的使用能力,並可 以成功的使用好電腦,是幫助使用者確立自我信心。

四、生理情況:指是依個人生理情況,如果對於電腦使用,感到焦慮、恐懼的感 覺時,會使個人的電腦自我效能降低(Compeau & Higgin, 1995;洪冠伶,2011)。

對於電腦自我效能在科技接受模式中上,個人對於電腦基本認知,如操作能力和 電腦常識,來檢視個人對於新的資訊系統易用性及有用性的相互影響關係

(Venkatesh & Davis,1996;吳俊毅,2000)。

Marakaset et al. (1998)研究中指出在電腦自我效能的理論架構裡,自我效能可預

(31)

測出後續的工作績效,此論也說明了在工作環境中,自我效能對於工作績效有一定 的關係存在(Marakaset et al., 1998;姚登元,2008)。

本研究外生變項中對於所稱之電腦自我效能是為部隊人員符合科技時代背景需 要,所具備之與電腦有關的知識、技能、態度、包括電腦軟體硬體的基本操作能力 與常識、網際網路資源運用的能力、在因應部隊資訊化的過程中的全面執行使用,

所以研究中將探討使用者會不會因為個人因素中的電腦自我效能的於系統上使用認 知,對於資訊化過程中是否感到排斥,且要能夠遵孚部隊相關的資安政策與倫理規 範,來完成自己的工作。

2.5 主觀規範

主觀規範的定義是指個人自我認知受到社會群體的壓力進而順從他人去執行某 種特定的行為(Azjen & Fishbein, 1980),它是由規範信念和順從動機二者所組成。

而所謂的規範信念,為自我認知到其認為重要的群體或他人所執行、使用某種行為 的看法,使自我受到群體壓力(如家人、同事、朋友等);順從動機係為自我接受或 願意採納順從群體或他人所期望之行為(何政浩,2010)。

Karahanna & Chervany (1999)認為主觀規範是個人對於他人期望而去採用或 使用此項資訊科技的態度,並提到其中有兩種型態的影響,其一是資訊影響,意指 個人接受某資訊後,就將此資訊認為是事實的一部份,就如:同事或朋友之間在談 論某系統非常有用,個人也相信可能確實很有用,進而去使用該項系統;另一則是 規範影響,意指個人遵孚他人或政策的規範,如同:主管希望或指使部屬去使用某 項系統,而部屬就依命令指示去使用(陳泳成,2003)。

Kim et al. (2006)的研究中提到應用程式的使用者可能因為社會壓力的看法,使 個人認為應該採納使用該程式,也可以視為別人認為應該跟著他們的看法去使用該 應用程式,而個人也順從使用該程式,研究中也針對主觀規範對於認知有用性及認 知易用性提出使用者使用應用系統的影響之關係。

本研究主觀規範將對於部隊組織裡使用者接受行政工作的資訊化,可能受到部

(32)

隊環境中長官或是同事的影響,個人就容易受到別人的指示或看法所接受,所以我 們將了解部隊人員對於主觀規範是否對於使用資訊系統的認知而有所影響來做探 討。

2.6 技術支援及教育訓練

Gable(1991)在技術支援認為有二個部分,一為內部支援,是指組織內部自我所 提供的電腦技術支援,而另一外部支援,為透過外部資訊科技廠商或專家的資訊能 力,協助或排除對於資訊系統的導入、設定或維護等工作,研究中認為組織若有外 部的技術支援,會使組織較順利成功的使用資訊系統,在組織對於系統不了解的情 況下,可以協助執行功能需求上的分析、選購、或者教育訓練及技術上的支援等等。

Schifter(2004)在研究中發現資訊系統的技術支援及教育訓練等因素,對於老師 利用遠端教學的資訊科技導入有相對的影響。

許文楷、黃秀慧、陳榮方(2006)利用科技接受模式的架構,針對技術支援與教育 訓練,來探討企業導入資訊系統中,員工在使用資訊系統時教育訓練及技術支援影 響組織導入資訊系統的成功關鍵因素

張基成、王秋錳(2008)資訊科技導入教學的影響因素將技術支援定義為學校內部 的專業人員對於系統操作知識及設備系統上的協助,而教育訓練是以學校是否提供 足夠的資訊研習課程是否幫助老師有效的利用資訊科技來教學。

Chung et al. (2009)認為資訊系統是否提供技術上的支援會影響資訊系統使用者 考量是否採用該資訊系統有正向的影響。而利用專家技術經驗和能力對於資訊系統 導入非常重要,原因是他會直接判斷出組織的需求和限制、因此如果在組織內的技 術支援下無法提供相關的內部資訊系統服務,那尋求組織外部供應商或專家顧問固 然是必要的(Gable, 1991)。

在針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對於資訊科技的導入有一定的 影響程度,故本研究認為部隊人員針對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亦為影響部隊導入資訊 系統的相關因素之一。

(33)

2.7 工作績效及衡量

國外學者 Campbell (1990)認為工作績效是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為組織達成 所設定的目標或是期望,而 Lloyd & Leslie (1997)則將工作績效定義為員工努力的成 果,所受到員工能力與角色認知的影響。楊晴惠(2006)指出績效為業務執行的成果,

即為實際產出水帄,也是目標達成的一種衡量。而在各類型不同的組織中,每個人 都有自己的工作職掌,面對於部隊組織型態的調整,在人力、物力減少的情況下,

每個人在有效的時限內,必頇完成組織所給予的任務使命及工作目標,即為個人的 工作績效 (Shahhosseini et al., 2012)。本研究將近年來國內外對於工作績效的定義整 理,如下表 2-2:

表2-2 近年來國內外對於工作績效定義

研究學者 年代 定義

蔡易霖 2006 員工的個人表現,來達成單位與組織所訂定的績效 Kessler et al. 2006 每位員工每天出勤為組織所得到的工作成果

王愛貞 2007 個人或組織在工作任務表現上所完成的質和量。

陳順炫 2008 員工個人對於工作表現及行為的認知.

呂國維 2009 員工依照組織所訂的目標而努力並同事互動配 合,共同完成組織所訂定的目標。

湯仁棟 2009 員工對於工作職務上所貢獻的價值。

林家彣 2011 個人在組織中,達成組織所期望、訂定扮演的角色 需求時,表現的行為完成工作上的要求。

Shahhosseini et al. 2012 員工做好工作職責並提高對組織的生產力 陳盈秀 2014 員工對於組織所要求目標皆可以達成

王崇安 2015 在組織領導的觀點及員工的觀點來探討,員工在工 作上的表現達成對於組織的貢獻程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關於工作績效的衡量方式,在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及衡量角度,本研究將 針對部隊人員使用資訊系統後對於在個人工作可以順利及支援完成部隊期望任務或 目標,進行自我評估的方式來執行,因為自己對自我工作職掌的表現,而所達成部 隊的任務,只有自我本身最了解。

(34)

2.8 資訊系統成功因素及衡量指標

DeLone & McLean(1992)提出資訊系統成功有六大因素:一、系統品質(system quality):資訊系統本身功能品質。二、資訊品質(information quality):資訊系統的輸 出資料品質。三、資訊的使用(information use):使用者對資訊系統所輸出資訊使用 程度。四、使用者滿意度(user satisfaction):使用者使用資訊系統後的感觸。五、個 人的影響(individual impact):使用者受到資訊的影響。六、組織的影響(organizational impact):組織受到資訊的影響。

方楚(2002)指出影響資訊系統導入成功的因素,有以下幾項要點:

一、組織領導的支持

二、組織需變革與流程再造 三、組織策略及目標是否明確 四、與使用單位的溝通

五、以資訊單位為主,使用單位為輔 六、與其他周邊系統整合

七、成功設置軟硬體 八、建置時間長短

九、組織對資訊系統是否充分了解 十、教育和訓練

十一、正確的系統資料

十二、軟體程式開發商的支援

資訊系統成功導入是一個複雜且動態的過程,是有一定的困難程度,對於影響 資訊系統成功或失敗,歸納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有下面幾項:

一、使用者的因素:如使用者的認知、畏懼、滿意度等。

二、 專案因素:如專案規劃、排程等。

三、 資訊部門因素:在資訊部門的定位、目標、內外部關係。

(35)

四、 組織因素:及組織的文化環境、結構等。

五、 技術因素:資訊專業、系統知識。

六、 管理因素:高階主管支持、文化及政治管理。

七、 工作流程因素:作業流程的合理化。

八、 外在環境因素:指科技發展、政府法令、競爭者及客戶。

資訊系統的成敗將會透過以上八個構面因素來影響,對於組織的資訊部門如何 利用整體及周延的觀點來有所考量依據(林東清,2011)。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討部隊資訊系統成功衡量,採用文獻中主要的四個層面:

一、個人因素層面;二、組織層面;三、資訊系統層面;四、技術層面;因此資訊 系統使用操作為部隊各層級人員,對於資訊系統的接受態度可能會是資訊系統導入 成功的關鍵之因素,故本研究以部隊人員為對象進行問卷抽樣調查,並以使用態度 是否正向影響個人在工作績效提昇,來探就部隊系統對於工作績效做為本研究資訊 系統導入成功參考之依據。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有六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與假設發展,第二節為操作型問項定義與問 卷設計,第三節為研究設計,第四節為研究對象及測驗方法,第五節為研究工具,

第六節統計分析方式。

3.1 研究架構與假設發展

本研究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及與專家學者的探討,確立本研究之架構。此架構 依據 Harris(2000)提出影響使用者對系統態度因素有個人因素、組織因素、技術 因素、系統因素等構面(陳泳成,2003)及(Davis, 1986)所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型為主 要參考基礎架構來組成,歸納出有電腦自我效能(個人因素)、主觀規範(組織因素)、

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技術因素)及任務科技適配度(系統因素)等外生變項,來探討 部隊使用者,使用態度後對於工作績效的關係影響來做為衡量,並設計出本研究的 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

(37)

根據研究架構,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以部隊中組織資訊化對工作績效影響關 係,形成本研究想要達成目的的一些問題探討,提出下列研究假說:

經探查文獻中在Schepers& Wetzels (2007)研究中發現認知有用性及易用性對使 用態度影響顯著,國內學者郭姚君(2011)在其研究中,探討出消費者對於網路電話使 用的認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對使用態度有正向的影響,推演假說:

假說1-1:認知有用性對於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

假說1-2:認知易用性對於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

國內學者樓義翔(2008)在其研究中,顯示學習者的認知易用性越高對於網路學 習的認知有用性也會越高,所以將對於本研究訂定其假說:

假說2:認知易用性對於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國內學者陳彥勳(2009)運用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的研究 中指出,員工的電腦自我效能對於使用學習系統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有正向 的影響,故本研究將納入架構探討對於認知易用性及有用性的影響關係並提出假 說:

假說3-1:電腦自我效能對於認知易用性有正向影響。

假說3-2:電腦自我效能對於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國內學者龔志隆(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老師對電子白板接受度之研究中,

對於主觀規範與工作關聯性對受測者的「認知有用」有正向影響及主觀規範與產出 品質對受測者的「認知易用」有正向影響,故推演本研究假說:

假說4-1:主觀規範對於認知易用性有正向影響。

假說4-2:主觀規範對於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在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中,國內學者陳泳成(2003)在探討其研究當中對於組織 內外部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對於認知易用性及有用性有的相互影響關係,因此本研 究推演出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對於認知易用性及認知有用性具有正向影響,故提出 假說:

假說5-1:組織的技術支援和教育訓練對於認知易用性有正向影響。

(38)

假說5-2:組織的技術支援和教育訓練對於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對任務科技適配度,國內學者黃大維(2014)運用任務-科技適配度對行動裝置應 用於醫療系統之實證研究,指出任務科技適配度對於認知易用性及認知有用性相互 影響,符合本研究之探討影響之關係,故提出假說:

假說6-1:任務科技適配度對於認知易用性有正向影響。

假說6-2:任務工作適配度對於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Venkatesh et al. (2003)指出使用者在組織中, 認為使用資訊科技態度,對於 提高自我的工作績效有正向的影響。在國內學者游麗鳳(2011)研究中以員工工作態 度為中介變數來探討,指出員工的工作態度對於工作績效有正向影響關係,故本研 究對於部隊人員使用的態度提出假說:

假說7:使用態度對於工作績效提昇有正向影響。

3.2 操作型定義與問項設計

為能將前述研究架構所歸結之主要研究變項及操作性定義能更加明確化,研究 者將利用本節做以下說明:本研究在研究方法的取向上,主要以問卷調查法作為關 於標的空軍某部隊個案實證研究探索的方法。研究者在實證資料收集工具(研究問卷) 的設計上,主要乃參考國內學者陳世蓉(2006)對非政府組織資訊化對行政績效提昇影 響研究論文中的問卷題項,並因應部隊組織環境的特殊性進行本研究實際問項的修 訂,對於本研究模式中的相關構面(如:有電腦自我效能、主觀規範、技術支援與教 育訓練、任務科技適配度、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與認知工作績效)之 重要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之操作型定義與問項設計內容分別說明如后內容所 示。

3.2.1 電腦自我效能

Compeau & Higgins(1995)指出在現今科技發展迅速及資訊科技應用普遍的情況

(39)

下,電腦技能是每個人的必備的能力,且必要學習的。國內學者李東豪(2012)研究中 對於電腦自我效能,定義為是使用者對於資訊系統來完成工作之電腦能力的判斷。

藉由以上學者探討,整理出本電腦自我效能之定義及操作型衡量問項,如表 3-1。

表3-1電腦自我效能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研究構面 操作型定義

電腦自我效能 使用者在使用系統時,自己認知資訊電腦的使用與知識能 力。

衡量問項 參考來源

1. 如果沒有人可以告訴您該如何使用資訊系統您自己 還是可以完成您的工作。

Compeau &

Higgins(1995) 陳世蓉(2006) 李東豪(2012) 2. 即使您只有資訊系統的使用手冊或系統標準作業程

序,您還是可以完成您的工作。

3. 在您只有看過別人使用資訊系統,我還是可以操作業 務系統完成您的工作。

4. 使用上如果有問題,有人可以詢問,您就可以使用資 訊系統。

5. 如果有新的資訊系統上線,在正常的運作之下,您很 快上手操作。

3.2.2 主觀規範

主觀規範:是指個人受到外在環境或壓力的影響迫使自己會去執行或使用的行 為態度,而外在因素通常指他人的觀感(Azjen &Fishbein, 1980)。國內學者何政浩 (2010)對於主觀規範中的定義當社會壓力趨向於特定的行為,會對個人妥協的動機也 就越強,其受到主觀規範的影響就提高,藉由以上學者探討,整理出本研究主觀規 範之定義及作型衡量問項,如表 3-2。

表3-2主觀規範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研究構面 操作型定義

主觀規範 使用者對於組織或他人的影響而去使用資訊系統

衡量問項 參考來源

1. 單位要求您一定要使用資訊系統,才能完成好工作。 Azjen &

Fishbein(1980) 2. 您的同儕認為您應該使用資訊系統,才能完成好工作。

(40)

3. 因為身旁的人都使用資訊系統,所以您認為您也應該 使用業務系統,才能完成好工作。

陳世蓉(2006) 何政浩(2010) 4. 您周遭的同事也使用資訊系統,才能完成好工作。

5. 您會建議新同仁使用資訊系統,來完成好工工作。

3.2.3 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

Igbaria et al.(1997)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是指透過專業技術協助與透過教 育及訓練來提昇自我對系統的使用能力,Hara(2000)指出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對於學 生使用資訊科技有重要的影響之關係。國內學者吳淑靜等人(2010)在教育訓練對於資 訊化導入中佔有重要的角色。,藉由以上學者探討,整理出本研究技術支援與教育 訓練之定義及作型衡量問項,如表 3-3。

表3-3技術支援與教育訓練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研究構面 操作型定義

技術支援與教育 訓練

專業技術幫助或透過教育訓練來提昇使用者對系統的使用 能力

衡量問項 參考來源

1. 部隊有特定人員協助處理業務系統相關問題。

Igbaria et al.(1997) 陳世蓉(2006) 吳淑靜等人(2010) 2. 部隊有特定人員協助處理業務系統教育訓練。

3. 我認為教育訓練的時間很充足。

4. 受教育訓練時不會讓我覺得有窒礙排斥。

5. 技術支援及教育訓練的資源讓我感到充足的。

6. 若系統故障會有人教我快速排除。

3.2.4 任務科技適配度

Goodhue & Thompson(1995)任務科技適配度是指使用者使用資訊系統完成所需 之工作或任務的協助程度。使用者會接受並使用資訊科技的最大因素,是使用者認 為使用該科技可有效支援任務及提高工作績效,並大幅縮短執行任務時效(黃大維,

2014)。藉由以上學者探討,整理出本研究任務科技適配度之定義及作型衡量問項,

如表 3-4。

(41)

表3-4任務科技適配度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研究構面 操作型定義

任務科技適配度 資訊系統可以達到使用者所需的工作或任務

衡量問項 參考來源

1. 資訊系統能確切地提供我要的功能。

Goodhue &

Thompson(1995) 陳世蓉(2006) 黃大維(2014) 2. 資訊系統可以讓我容易找到和我工作相關的資料。

3. 資訊系統所提供的資料呈現格式符合我工作上的需 求。

4. 資訊系統所儲存的資料是正確的。

5. 資訊系統在我使用時都是正常運作的。

6. 我覺得系統上提供資訊可有效支援我的任務。

3.2.5 認知有用性

認知有用性(Davis, 1989)指出定義為個人在使用某資訊系統後對於工作表現 或對個人未來有用程度。國內學者曾瑞譙(2009)將認知有用性視為:在組織環境下,

使用者使用資訊系統時,個人認知使用該系統對於完成工作表現及可能產生的未來 效益,藉由以上學者探討,整理出本研究認知有用性之定義及作型衡量問項,如表 3-5

表3-5認知有用性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研究構面 操作型定義

認知有用性 個人在使用某資訊系統對於工作有用程度

衡量問項 參考來源

1. 使用資訊系統能有效完成您的工作

Davis(1989) 陳世蓉(2006) 陳進卿(2010) 2. 資訊系統對於您的工作是有幫助的。

3. 資訊系統能簡化工作流程。

4. 我認為資訊系統能使我的工作更加容易完成。

5. 使用資訊系統可以節省不必要浪費的人力資源。

6. 使用資訊系統會加快業務推展。

(42)

3.2.6 認知易用性

認知易用性(Davis, 1989)指出定義為個人在使用某資訊系統容易程度之感受。

國內學者蔡瑋妮(2011)認為,認知易用性是指個人使用資訊系統所不需要努力的程度,

被使用者認為較容易使用的系統,也就是所消耗個人努力較少,就對系統了解及使 用,愈可能被使用者所接受。藉由以上學者探討,整理出本研究認知有易性之定義 及作型衡量問項,如表 3-6

表3-6認知易用性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研究構面 操作型定義

認知易用性 部隊人員使用某資訊系統容易程度的認知

衡量問項 參考來源

1. 學習使用資訊系統並不困難。

Davis(1989) 陳世蓉(2006)

蔡瑋妮(2011) 2. 您能輕易地操作資訊系統完成您要做的工作。

3. 對您而言,要熟練使用資訊系統是容易的。

4. 資訊系統是簡單明瞭、容易使用的。

5. 資訊系統操作上不容易出錯。

3.2.7 使用態度

使用態度(Davis, 1989)指出定義為使用者對於使用某資訊系統所得到的正面 或是負面的感觸。Ajzen&Fishbein(1975)指出態度是由個人的主觀認知,來分辨對 某一人、事、物所產生認同或排斥的行為傾向。藉由以上學者探討,整理出本研究 使用態度之定義及作型衡量問項,如表 3-7

表3-7使用者態度的操作型衡量問項

研究構面 操作型定義

使用者態度 使用者對於使用某資訊系統後正面或是負面的感觸

衡量問項 參考來源

1. 以現階段,我對於資訊系統的評價是正面的。 Ajzen&Fishbein (1975) Davis(1989) 陳世蓉(2006) 2. 我認同使用資訊系統對於在處理工作及任務。

3. 我認為使用資訊系統是有價值的。

4. 我認為資訊系統在部隊中是不可或缺的。

數據

圖 2-1 組職架構圖  資料來源:國防報告書(2013) 二、工作特性  空軍的基本任務,在建立並利用空軍部隊捍衛國家領空,並聯合陸海軍共同維 護國家領土領海及主權;帄時負責台海偵巡、維護台海空域安全,強化戰備整備及 部隊訓練任務,適時的支援各項重大災害防救工作;在發生戰時全力爭取制空權, 並有效支援陸、海軍等友軍執行各類型聯合作戰,以有效發揮空軍作戰之效能,殲 滅進犯敵軍,確保國家及人民安全(國防報告書,2013)。  三、工作現況  空軍的部隊中,主要的就是飛行部隊,特別是保衛國軍領空任務的戰鬥機部隊
圖 2-4TAM &TTFT 的整合模型圖  資料來源:Dishaw & Strongn (199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 Schools should foster parental understanding of e- Learning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about the school holistic e-Learning policy to address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The Model-Driven Simulation (MDS) derives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model by analyzing the data flow, working set, cache utilization, work- load, degree

ix If more than one computer room is opened, please add up the opening hours for each room per week. duties may include planning of IT infrastructure, procurement of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 series of eight Key Learning Area (KLA) Curriculum Guides (Primary 1 to Secondary 3) and the General Studies (GS) for Primary Schools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6) have

Teacher then briefly explains the answers on Teachers’ Reference: Appendix 1 [Suggested Answers for Worksheet 1 (Understanding of Happy Life among Different Jewish Sect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