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二國文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之行動研究 劉柏坤、郎亞琴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二國文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之行動研究 劉柏坤、郎亞琴"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二國文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之行動研究 劉柏坤、郎亞琴

E-mail: 381818@mail.dyu.edu.tw

摘 要

論文提要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二年級國文實施多元教學評量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多元智能及學習成效之影響。研 究者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以所任教的國中二年級一個班級共31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課程內容皆以融入多元評量活 動的方式進行,包括(一)狀聲詞評量;(二)類文閱讀學習單;(三)校園周邊觀察活動;(四)戲劇教學活動;(五

)詞語推理評量;(六)創意思考評量;(七)引導寫作;(八)圖畫聯想創作;(九)對偶句創作;(十)影片欣賞與 小組問答;(十一)書信創作,在過程中不斷進行「反省式螺旋循環歷程」的修正來實施多元教學評量活動。最後研究者 將課堂觀察記錄、省思札記、學生學習單及回饋單等資料收集後進行統整、分析與歸納,並對收集資料進行三角檢核以形 成研究結論,期待呈現出研究者實施多元教學評量活動最完整的真實情境。研究結果顯示: 一、實施國文多元教學評量對 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和興趣有明顯的提昇, 大部分學生表示上課變得生動有趣,有助於加深課程印象,對於 多元教學評量 感到相當滿意。 二、實施多元教學評量能提供機會並協助學生展現多元智能,進而達 到適性化的發展。 三、實施多元教 學評量後,學生的學業成績明顯進步,可見只要評量 活動內容及實施過程掌握得當,對學生學業成績有提昇的作用。 四

、授課時數不足、增加教師工作負擔、班級人數過多及升學主義觀 念的桎梏是導致多元教學評量難以實施的主因。 最後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提供日後對多元評量活動有興趣的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關鍵詞 : 國中國文、多元教學評量、行動研究

目錄

內 容 目 錄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誌謝辭 v 內容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 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學評量的 意涵 13 第二節 多元評量的意涵及其理論基礎 23 第三節 多元評量的實施情形及其相關研究 42 第四節 國文科與多元評量之 相關研究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研究設計理念 58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背景介紹 6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2 第四 節 研究工具 67 第五節  多元評量活動方案設計 69 第六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70 第四章 國文多元評量活動的實施歷程分 析 75 第一節 國文多元評量活動之內容設計 75 第二節 國文多元教學評量活動之歷程分析 85 第五章 研究資料分析與討論 119 第一節 實施國文多元評量的資料結果分析 119 第二節 學生對實施多元評量活動的訪談分析 12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1 參考文獻 144 中文部分 144 英文部分 155 附錄A 行動研究課程教案 158 附錄B 多元評量學習單 165 附錄C 課堂觀察記錄表 185 附錄D 訪談記錄表 186 附錄E 學習回饋單 187 附錄F 教師教學省思記錄表 188 附錄G 學生學習省思記錄表 189 附錄H 多元評量活動實施過程圖 190 表 目 錄 表3-1 教學教材內容表 68 表3-2 多元評量 活動內容設計表 69 表3-3 資料編碼對照表 73 表5-1 十四個多元評量活動學生有無興趣之描述統計表 120 表5-2 十四個多元 評量活動學生滿意度之描述統計表 121 表5-3 十四個多元評量活動與傳統紙筆測驗相比較之 描述統計表 122 表5-4 十四個 多元評量活動對學生學習該課有無幫助 之描述統計表 123 表5-5 研究班級定期評量成績平均對照表 125 圖 目 錄 圖2-1 評量 三角圖 14 圖2-2 PDCA系統圖 15 圖2-3 張稚美的三角檢核法圖 16 圖2-4 近側發展區圖 39 圖2-5 近側發展區動態發展特特性 圖 40 圖3-1 Kurt Lewin反省式螺旋循環歷程圖 59 圖3-2 研究架構圖 63 圖3-3 研究流程圖 66 圖3-4 三角檢核圖 7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尤啟良(2005)。國小五年級實施質性寫作評量系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屏東市。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前龍等(譯)(2006)。中小學課堂的教學評量(原作者

:G. D. Borich & M. L. Tombari)。臺北市:心理。 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 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美芬(2001)。九年一貫校本位、統整課程及多元評量的實踐

-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5,1-16。 王美芬、熊召弟(1995)。

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素香(1995)。一位國小自然教師班級氣氛形成因素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淑敏、邱美秀、柳玉清(譯)(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原作者: T.

Kubiszyn & G. Borich)。臺北市:五南。 田耐青(1999)。多元智慧理論。臺北市:世紀領袖教育。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 2012年8月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 l.aspx?PCode=H0070019 江文慈(1999)。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 現代教育論壇,4,11-18。 江 世豪、郭重吉(2004)。以認知腳本詮釋國一學生從事科學學習活 動的知覺之初探。科學教育學刊,12(4),445-468。

余益興(2003)。國小書法教學應用檔案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裕益

(1999)。教學評量的新趨勢。教育研究,70,6-9。 吳啟輝(2007)。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

(2)

童 注意力與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慧?(2010)。檔案評量之 理論與實務。研習資訊,27(2),17-22。 呂文賢(2004)。國中教師教學之多元評量實施研究--以嘉義縣國中 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文菊(1999)。國小學童在閱讀理解實作評量上的表現分析(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原作者:Howard Gardner

)。 臺北市:五南。 李平(譯)(2003)。經營多元智慧(原作者:Thomas Armstrong)。 臺北市:遠流。 李明昆、洪 振方(2011)。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學戶外探究活動 之行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99-142。 李秀卿

(2005)。多元評量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坤崇

(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 98,24-36。 李坤崇(2005)。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

心理。 李坤崇(2010)。檔案評量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27(2),3-16。 李坤叡(2006)。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 師實施多元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宜芳(2010)。國中學生英語學習多元評 量之探究-以宜蘭縣羅東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美奇(2007)。談檔案評量的理念。菁 莪季刊,19(2),78-84。 李虹佩(1999)。動態評量在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上應用研究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何琦瑜、陳雅慧(2012)。十二年國教完全指南最新版。親子天下特刊,16,24-25。 李建 億、黃瑋苹(2004)。網路專題學習活動中多元智慧對學習成 果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1),65-80。

周麗莉(2009)。結合電腦與紙筆之數學多元評量活動發展及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小 玉(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踐。音樂藝術學刊,1,61-88。 林玉芬(2002)。學 習檔案評量方法在國小六年級國語科閱讀及寫作教學的實踐~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臺中市。 林生傳(2005)。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林佳蓉(2007)。多元評量對國小 五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新北市。 林幸秋(2011)。臺中市國小英語教師實施 多元評量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奕宏(2001)。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 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 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3(1),1-30。 林泓成(2008)。認知發展論之探 討--Piaget、後Piaget、Vygotsky 與Bruner 認知發展論之比較。2012年7月10日,取自:

ttp://presenter.sbes.tn.edu.tw/2008LinHungCheng/pdf/09_b.pdf 林慧婷(2011)。運用多元智慧理論融入國小鄉土教學之研 究-以新北市蘆洲地區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曉雯、陳佩君(2005)

。科學教學評量的反思與實踐:教師行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1-27。 林錦英(2004)。多元評量。國中教師 多元評量知能研習班。 2012 年7月27日,取自:http://140.122.72.11/hp/files/25.pdf 邱慧娟(2011)。台中地區國小視覺 藝術教師多元評量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麗綺(2003)。高年級國語科 卷宗評量中的師生互動及學生自評與互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封四維(1999)。多元 智慧教學之實踐—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憲志(2008)。實施多元 教學策略及多元評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然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紀美慧(2006)。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的理解能力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 教育大學,屏東縣。 范瑞玲(2009)。學習檔案評量應用於國小三年級閱讀能力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碧霞、林素微、林宜樺、陳沅、陳靜姿(2003)。以多元化的數 學評量支持學生的學習進展。當 代教育研究,11(6),33-64。 夏林清等(譯)(2001)。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臺北市:遠流。 孫賢霖(2008)。應用鷹架教學策略於網頁設計技能檢定數位學習課程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席家玉(2002)。國民小學生活課程實作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徐學正(2002)。運用合作學習法與班級經營策略改進國中學生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涂金堂(2010)。是檔案評量或是檔案堆積?談實施檔案評量時教師應注 意的事項。研習資訊,27(2),23-34。 高明、鄭浩(200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鼎茂。 張世忠(1999)。教 材教法之實踐——要領、方法、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世忠(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玉茹

、張景媛(2003)。多元化教學與評量對國中生英語學業表 現、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班級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

34(2),24-50。 張永福(2008)。實作評量的特性及其理論基礎。研習資訊,25 (3), 79-86。 張杏如(2010)。合 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86,14。2012年7月13日,取自:http://www.nhu.edu.tw/~

society/e-j/86/14.htm 張育瑗(2012)。多元教學與評量對國小學童音樂學習態度與成就 之探討。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

,29(2),1-34。 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主編)(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

。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美玉(1996)。歷程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

一個科學的實徵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27,31-43。 張添洲(2009)。X檔案-教學檔案.學習檔案。臺北市:五南。

張清濱(1996)。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研習資訊,13(3),1-10。 張景媛(1999)。多元思考教學策略工作坊對國小教 師數學教學的評 估暨教學督導對教師教學歷程轉變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張新仁(2003)

。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蓉峻(2010)。多元評量在數位學習環境中之運用--以Moodle平 臺實施國小社會 領域概念構圖教學為例。研習資訊,27(5), 31-40。 張靜嚳(1995)。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中部地 區科學教育簡訊,7,1-8。 張?文(2012)。十二年國教完全指南最新版。親子天下特刊,16,92-93。 教育部(2012a)

。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詳版。2012年8 月3日,取自http://140.111.34.179/files/talking.doc 教育部(2012b)。教育

(3)

部推動多元評量教師增能研習課程,活潑 課堂學習。2012年8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 aspx?news_sn=5728 教 育部(2012c)。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2012年7 月29日,取自:http://12basic.edu.tw/about_015.php 許芳菊

(2011)。新學習時代:老師一定要做的四個轉型。親子天下,21,144-147。 許馨方(2007)。台北市國中英語教師對 多元評量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2002)。如何落實多元評量。教育研究月 刊,98,11-17。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 華。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原作者: L. Campbell、B. Campbell & D. Dickinson)。臺北 市:遠流。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原作者:David Lazear)。臺北市:遠流。 郭實渝

(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19-142。 陳小卿(2007)。多元評量專題。2012 年07月21日,取自:http:// 163.21.51.2/teachweb/action/行動研究/91/專題研究/小卿的多元 評量.doc 陳弘英(2003)。

國小學童讀寫學習歷程檔案評量之研發與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玉枝(2004)。教 學評量: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冠學文化。 陳怡伸(2006)。國小社會領域實施多元評量成效研究─以台灣歷 史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明印(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 量準則探究。研習資訊,18(2),25-44。 陳芸慧(2006)。建構主義理論之探討。網路社會學習通訊期刊,53。2012 年07 月26 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13.htm 陳美妃(2006)。高職國文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國基(2006)。在國小自然科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四個 學期的反省與記錄(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陳嘉成(2008)。為學生點一盞明燈---從多元智 慧的觀點看教育。藝術欣賞,4(4),57-63。 陳嘉惠(2003)。閱讀檔案評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臺中市。 陳嘉陽(2005)。教育概論。臺中市:教甄策略中心。 陳滿銘(1991)。國文科的命題與評量。載於 徐文雄(主編),高中國文科教學參考資料彙編(126-148頁)。宜蘭:公正。 單小琳(2000)。多元評量。臺北市:聯 經。 曾明萌(2007)。國民中學體育課程實施多元評量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黃于芬

(2007)。台北縣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多元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黃政傑(主編)(1999)。教學評量。臺北市:師大。 黃國彥(1998)。多元評量的理論基礎。載於高雄市 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多元教學評量(151-165頁)。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黃淑津(2003)。電腦化動 態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淑苓(2005)。「效標 參照模式」之課堂學習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32,134-141。 楊振昇(2002)。基本能力指標與轉化---以語文學習領域為 例。教育研究月刊,96,23-33。 楊馥如(2004)。行動研究的意涵、方法及其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舉隅。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學報,35(2),175-196。 鄒慧英(1997)。實作型評量的品管議題—兼談檔案評量之應用。教育測驗新近發展趨勢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4-84,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鄒慧英(2000)。多元化的檔案評量。國教之友,52(1),16-23。 甄 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 應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3,179-208。 劉欣怡(2011)。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實施多元評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麗珠(2004)。創意國語文教學活動設計。臺北市:幼獅。 蔡?英(2004)。卷 宗評量在國語科教學應用之探討--以一個國小四年級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鄭巧苹、

劉文英(2011)。實施闖關評量對國中生數學科學習態度、 動機、成就之影響。科學教育月刊,338,16-28。 鄭金昌

(2007)。教學評量應用在體育教學的探討。學校體育,17(2),62-77。 鄭海蓮(2009)。教學評量的概念。普通高中 課程學科中心98年度第3次工作會報專題講稿。 賴忠明(2006)。鷹架理論應用在國中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賴淑錦(2009)。資訊科技融入數學多元評量設計—以五年級容量單元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戴維揚(2002)。建構結構概念轉移的教學。載於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 教學理論與實踐(19-5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玲華(2006)。國小教師國語文多元評量知能、實施困境與因應策 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祥宏、段曉林(2001)。教學與評量--一種互為鏡像關 係。科學教育月刊,241,2-13。 鍾禮章(2003)。多元評量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上應用之研究。2 012年7月20日,取 自http://www.lyjh.tyc.edu.tw/classweb/ UploadDocument/247_%A6h%A 4%B8%B5%FB%B6q 簡志榮(2009)。國小英語教 師多元評量信念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 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簡茂發(2002)。多元評量與基本學力測驗之推動。教育研究月刊,98,4-10。 簡茂發

、王滿馨、林政逸、邱世明、馬榕曼、鄭毓霖(譯)(2010)。測驗分數及其意義:分析與應用(原作者: H. B. Lyman

)。臺北市:心理。 魏毓瑩(2006)。國中英語教師多元評量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Bodrova, E., & Leong, D. (1996). Tools of the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NJ: Englewood Cliffs. Campione, J. C., & Brown, A. L. (1987). Linking dynamic assessment with school achievement, In C. S. Lidz (Ed.), Dynamic assessment: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ng learning potential, 82-115, NY: The Guilford Press. Cheng, W., & Warren, M. (2005). Peer assessmen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Language Testing,22(1), 93-121. Dysthe, O.

(2004). The challenges of assessment in a new learning culture. NERA/NFPF Conference in Reykjavik, Iceland. Gardner, H.

(1983/200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Y: Basic Books. Garrison, C., & Ehringhaus, M. (2007).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s in the classroom.

(4)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le.org/Publications/WebExclusive/Assessment/tabid/1120/Default.aspx Gearheart, C., & Gearheart, B.(1990).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assess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Denver : Love Publishing. Gibbs, G.,

& Simpson, C. (2004).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ssessment supports students' learn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1, 3-31. Henderson, J. (1995). An inside look at portfolio 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terface 95, Lake Ozark,MO. Karaca, E. (2009). An evaluation of teacher trainees’ opinions of the peer assessment in terms of some variables. World Applied Sciences Journal, 6(1), 123-128. Kemmis, S., & McTaggart, R.E.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3rd ed.).Geelo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 Lee, I.(2007). Feedback in Hong Kong secondary writing classrooms: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or assessment of learning? Assessing Writing,12, 180-198. Majdoddin, K.(2010). Peer assessment: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test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mjal.org/Journal/Peer%20assessment%20An%20alternative%20to%20traditional%20testing.pdf Maxim,G.W.

(2006). Dynamic social studies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 Inspiring tomorrow's social scientists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Macmillan . Palomba, C.A., & Banta, T.W. (1999). Assessment essentials: Planning,implementing, and improving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arr, J.M., & Timperley, H.S. (2010). Feedback to writing, assessm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student progress.

Assessing Writing,15, 68-85. Piaget, J. (1950).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Piaget, J.

(1952).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Sulaiman, T. , Abdurahman, A.R., &

Rahim, S.S.A. (2010).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mo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8, 512-51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尤啟良(2005)。國小五年級實施質性寫作評量系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屏東市。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前龍等(譯)(2006)。中小學課堂的教學評量(原作者:G. D. Borich & M.

L. Tombari)。臺北市:心理。 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美芬(2001)。九年一貫校本位、統整課程及多元評量的實踐-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5,1-16。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素香(1995)。

一位國小自然教師班級氣氛形成因素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淑敏、邱美秀、柳玉清(譯

)(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原作者: T. Kubiszyn & G. Borich)。臺北市:五南。 田耐青(1999)。多元智慧理論。臺北市:世紀領袖 教育。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 2012年8月3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 l.aspx?PCode=H0070019 江文慈(1999)。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 現代教 育論壇,4,11-18。 江世豪、郭重吉(2004)。以認知腳本詮釋國一學生從事科學學習活 動的知覺之初探。科學教育學刊,12(4)

,445-468。 余益興(2003)。國小書法教學應用檔案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裕益(1999

)。教學評量的新趨勢。教育研究,70,6-9。 吳啟輝(2007)。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童 注意力與批判思考 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慧?(2010)。檔案評量之理論與實務。研習資訊,27(2)

,17-22。 呂文賢(2004)。國中教師教學之多元評量實施研究--以嘉義縣國中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市。 宋文菊(1999)。國小學童在閱讀理解實作評量上的表現分析(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李乙明、李 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原作者:Howard Gardner)。 臺北市:五南。 李平(譯)(2003)。經營多元智慧(原作者:Thomas Armstrong)。 臺北市:遠流。 李明昆、洪振方(2011)。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學戶外探究活動 之行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

,28(1),99-142。 李秀卿(2005)。多元評量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 98,24-36。 李坤崇(2005)。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 李坤崇(2010)。檔案評量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27(2),3-16。 李坤叡(2006)。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實施多元評量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宜芳(2010)。國中學生英語學習多元評量之探究-以宜蘭縣羅東國中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美奇(2007)。談檔案評量的理念。菁莪季刊,19(2),78-84。 李虹佩(1999)

。動態評量在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上應用研究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何琦瑜、陳雅慧(2012)

。十二年國教完全指南最新版。親子天下特刊,16,24-25。 李建億、黃瑋苹(2004)。網路專題學習活動中多元智慧對學習成 果影響 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1),65-80。 周麗莉(2009)。結合電腦與紙筆之數學多元評量活動發展及應用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小玉(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踐。音樂藝術學刊,1

,61-88。 林玉芬(2002)。學習檔案評量方法在國小六年級國語科閱讀及寫作教學的實踐~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生傳(2005)。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林佳蓉(2007)。多元評量對國小 五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新北市。 林幸秋(2011)。臺中市國小英語教師實施多元評量現 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奕宏(2001)。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 生 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3(1),1-30。 林泓成(2008)。認知發展論之探討--Piaget、後Piaget、Vygotsky 與Bruner 認知發展論之比較。2012年7月10日,取自: ttp://presenter.sbes.tn.edu.tw/2008LinHungCheng/pdf/09_b.pdf 林慧婷(2011)。運用多元智

(5)

慧理論融入國小鄉土教學之研究-以新北市蘆洲地區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曉雯、

陳佩君(2005)。科學教學評量的反思與實踐:教師行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1-27。 林錦英(2004)。多元評量。國中教師 多元評量知能研習班。 2012 年7月27日,取自: http://140.122.72.11/hp/files/25.pdf 邱慧娟(2011)。台中地區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多元評 量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麗綺(2003)。高年級國語科卷宗評量中的師生互動及學 生自評與互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封四維(1999)。多元智慧教學之實踐—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憲志(2008)。實施多元教學策略及多元評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然科學習 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紀美慧(2006)。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的理 解能力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范瑞玲(2009)。學習檔案評量應用於國小三年級閱 讀能力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碧霞、林素微、林宜樺、陳沅、陳靜姿(2003)。以多元化的 數 學評量支持學生的學習進展。當代教育研究,11(6),33-64。 夏林清等(譯)(2001)。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 作者:Altrichter、Posch & Somekh)。臺北市:遠流。 孫賢霖(2008)。應用鷹架教學策略於網頁設計技能檢定數位學習課程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席家玉(2002)。國民小學生活課程實作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臺中市。 徐學正(2002)。運用合作學習法與班級經營策略改進國中學生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涂金堂(2010)。是檔案評量或是檔案堆積?談實施檔案評量時教師應注意的事項。研習資訊,27(2),23-34

。 高明、鄭浩(200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鼎茂。 張世忠(1999)。教材教法之實踐——要領、方法、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世忠(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玉茹、張景媛(2003)。多元化教學與評量對國中生英語學業表 現、學習動 機、學習策略與班級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 34(2),24-50。 張永福(2008)。實作評量的特性及其理論基礎。研習資訊,25

(3), 79-86。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86,14。2012年7月13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 society/e-j/86/14.htm 張育瑗(2012)。多元教學與評量對國小學童音樂學習態度與成就 之探討。新竹教育大 學教育學報,29(2),1-34。 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主編)(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 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美玉(1996)。歷程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一個科學的實徵研究。

教學科技與媒體,27,31-43。 張添洲(2009)。X檔案-教學檔案.學習檔案。臺北市:五南。 張清濱(1996)。多元化的教學評量。

研習資訊,13(3),1-10。 張景媛(1999)。多元思考教學策略工作坊對國小教師數學教學的評 估暨教學督導對教師教學歷程轉變之 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蓉峻(2010)。多元評量在 數位學習環境中之運用--以Moodle平 臺實施國小社會領域概念構圖教學為例。研習資訊,27(5), 31-40。 張靜嚳(1995)。建構教 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7,1-8。 張?文(2012)。十二年國教完全指南最新版。親子天下特刊,16

,92-93。 教育部(2012a)。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詳版。2012年8 月3日,取自 http://140.111.34.179/files/talking.doc 教育部

(2012b)。教育部推動多元評量教師增能研習課程,活潑 課堂學習。2012年8月3日,取自 http://www.edu.tw/news. aspx?news_sn=5728 教育部(2012c)。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2012年7 月29日,取自: http://12basic.edu.tw/about_015.php 許芳菊(2011)。新 學習時代:老師一定要做的四個轉型。親子天下,21,144-147。 許馨方(2007)。台北市國中英語教師對多元評量信念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2002)。如何落實多元評量。教育研究月刊,98,11-17。 郭生玉(2004)。教育測 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

原作者: L. Campbell、B. Campbell & D. Dickinson)。臺北市:遠流。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原作 者:David Lazear)。臺北市:遠流。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19-142。 陳小卿

(2007)。多元評量專題。2012年07月21日,取自: http:// 163.21.51.2/teachweb/action/行動研究/91/專題研究/小卿的多元 評量.doc 陳 弘英(2003)。國小學童讀寫學習歷程檔案評量之研發與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玉枝(2004)

。教學評量: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冠學文化。 陳怡伸(2006)。國小社會領域實施多元評量成效研究─以台灣歷史教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明印(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探究。研習資訊

,18(2),25-44。 陳芸慧(2006)。建構主義理論之探討。網路社會學習通訊期刊,53。2012 年07 月26 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13.htm 陳美妃(2006)。高職國文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國基(2006)。在國小自然科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四個 學期的反省與記錄(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陳嘉成(2008)。為學生點一盞明燈---從多元智慧的觀點看教育。藝術欣賞,4(4),57-63。 陳嘉惠

(2003)。閱讀檔案評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嘉陽(2005)。教育概論。臺中市:教甄策略中 心。 陳滿銘(1991)。國文科的命題與評量。載於徐文雄(主編),高中國文科教學參考資料彙編(126-148頁)。宜蘭:公正。 單小琳

(2000)。多元評量。臺北市:聯經。 曾明萌(2007)。國民中學體育課程實施多元評量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新北市。 黃于芬(2007)。台北縣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多元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主編)(1999)。教學評量。臺北市:師大。 黃國彥(1998)。多元評量的理論基礎。載於高雄市政府公教 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多元教學評量(151-165頁)。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黃淑津(2003)。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 生閱讀理解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淑苓(2005)。「效標參照模式」之課堂學習評量。教育 研究月刊,132,134-141。 楊振昇(2002)。基本能力指標與轉化---以語文學習領域為例。教育研究月刊,96,23-33。 楊馥如(2004

)。行動研究的意涵、方法及其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舉隅。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175-196。 鄒慧英(1997)。實作型評量 的品管議題—兼談檔案評量之應用。教育測驗新近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4-84,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鄒慧英(2000)。多元化 的檔案評量。國教之友,52(1),16-23。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甄曉蘭、曾志華

(6)

(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3,179-208。 劉欣怡(2011)。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實施多元評量之 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麗珠(2004)。創意國語文教學活動設計。臺北市:幼獅。 蔡?英(2004)

。卷宗評量在國語科教學應用之探討--以一個國小四年級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鄭巧苹、劉文英

(2011)。實施闖關評量對國中生數學科學習態度、 動機、成就之影響。科學教育月刊,338,16-28。 鄭金昌(2007)。教學評量應 用在體育教學的探討。學校體育,17(2),62-77。 鄭海蓮(2009)。教學評量的概念。普通高中課程學科中心98年度第3次工作會報 專題講稿。 賴忠明(2006)。鷹架理論應用在國中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賴淑錦

(2009)。資訊科技融入數學多元評量設計—以五年級容量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戴維揚(2002)。

建構結構概念轉移的教學。載於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19-5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玲華(2006)。國 小教師國語文多元評量知能、實施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祥宏、段曉林

(2001)。教學與評量--一種互為鏡像關係。科學教育月刊,241,2-13。 鍾禮章(2003)。多元評量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上應用之研究

。2 012年7月20日,取自 http://www.lyjh.tyc.edu.tw/classweb/ UploadDocument/247_%A6h%A 4%B8%B5%FB%B6q 簡志榮(2009)。

國小英語教師多元評量信念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 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簡茂發(2002)。多元評量與基本學力測驗之推動。教育研究月刊,98,4-10。 簡茂發、王滿馨、林 政逸、邱世明、馬榕曼、鄭毓霖(譯)(2010)。測驗分數及其意義:分析與應用(原作者: H. B. Lyman)。臺北市:心理。 魏毓瑩

(2006)。國中英語教師多元評量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Bodrova, E., &

Leong, D. (1996). Tools of the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NJ: Englewood Cliffs. Campione, J. C., & Brown, A. L. (1987). Linking dynamic assessment with school achievement, In C. S. Lidz (Ed.), Dynamic assessment: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ng learning potential, 82-115, NY: The Guilford Press. Cheng, W., & Warren, M. (2005). Peer assessmen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Language Testing,22(1), 93-121. Dysthe, O.(2004). The challenges of assessment in a new learning culture. NERA/NFPF Conference in Reykjavik, Iceland. Gardner, H. (1983/200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Y: Basic Books. Garrison, C., & Ehringhaus, M. (2007).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s in the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le.org/Publications/WebExclusive/Assessment/tabid/1120/Default.aspx Gearheart, C., & Gearheart, B.(1990

).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assess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Denver : Love Publishing. Gibbs, G., & Simpson, C. (2004).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ssessment supports students' learn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1, 3-31. Henderson, J. (1995). An inside look at portfolio 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terface 95, Lake Ozark,MO. Karaca, E. (2009). An evaluation of teacher trainees’ opinions of the peer assessment in terms of some variables. World Applied Sciences Journal, 6(1), 123-128.

Kemmis, S., & McTaggart, R.E.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3rd ed.).Geelo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 Lee, I.(2007).

Feedback in Hong Kong secondary writing classrooms: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or assessment of learning? Assessing Writing,12, 180-198.

Majdoddin, K.(2010). Peer assessment: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test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mjal.org/Journal/Peer%20assessment%20An%20alternative%20to%20traditional%20testing.pdf Maxim,G.W. (2006). Dynamic social studies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 Inspiring tomorrow's social scientists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McNiff, J. (1988

).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Macmillan . Palomba, C.A., & Banta, T.W. (1999). Assessment essentials:

Planning,implementing, and improving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arr, J.M., & Timperley, H.S. (2010).

Feedback to writing, assessm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student progress. Assessing Writing,15, 68-85. Piaget, J. (1950).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Piaget, J.(1952).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Sulaiman, T. , Abdurahman, A.R., & Rahim, S.S.A. (2010).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mo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8, 512-5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A02 臺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 翻「閱」時空,悅「讀」人生 A03 桃園市立建國國民中學 流動的饗宴-讀出建國真滋味 A05

佳作 台北市    黃馨僾     暖化的怒火     臺北美國學校     Ramses Youssif   佳作 台北市   連敏媗     都是酒後開車的後果   三玉國民小學     李文秀   佳作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Through shared vision, mission,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we aim to build a quality teaching profession comprising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 who, in pursuit of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