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說無量壽經》之「無量光壽」與「十二光如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說無量壽經》之「無量光壽」與「十二光如來」"

Copied!
33
0
0
顯示更多 ( 頁)

全文

(1)

《佛說無量壽經》之「無量光壽」與「十二光如來」

王家軒

刊載於「美佛慧訊」192 期 2021 年 5 月

前言

三國時期,梵僧 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說釋迦佛以無盡大悲,

憐憫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正道」,普令眾生獲真法利。佛說過去 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名「世自在王」時,有位國王聞佛說法,

心生法喜,立刻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出家,號曰「法藏」( 即法之 庫藏,如偈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法藏比丘以頌讚世自在王 佛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功德廣大,智慧 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等等,並說 : 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 我廣宣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

令我於此世間速成正覺,拔諸眾生的生死苦本。

世自在王佛為其廣說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法藏比丘 聽聞並得親見諸剎土,其心寂靜,志無所著,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 國清淨之行;而後發起無上的四十八大願,一願不成,不取菩提。第十二 願是成佛時,光明没有限量,至少能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土;第十三願 是成佛時,壽命没有限量,至少長達百千億那由他劫。第十八願是成佛時,

除了造五逆罪和誹謗正法者,十方眾生以至誠心、深信心、喜樂心,發願 往生其國,即使只稱念其佛號十聲,也必能往生;此願為浮沉苦海而又無 力自救,急於了生脫死的眾生,提供了一條易行道。

法藏比丘說此大願已,又說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 冥,廣濟眾厄難」等等偈頌。因為所發弘誓,專志莊嚴妙土,所以,成佛

(2)

時所感的極樂報土,才會突顯於無量佛國淨土,成為後來淨土法門的往生 所趣。甚至有結合淨土持名與禪者話頭的「禪淨雙修」,或與其他宗門的 融合。如明末的蕅益智旭大師,宗天台而不以教觀為限,曾掩關於松陵寺,

於關中大病一場,體悟到了生脫死還須淨土;從此以參禪工夫,求生淨土,

被尊為淨土宗九祖。又如《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1,普賢菩薩勸進善 財童子等海會大眾,以十大願王,導歸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如偈說 :

「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無量壽經》中,釋迦佛接著開示 : 法藏菩薩成佛已經十劫,「現在 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安樂世界就是《阿彌陀經》

的極樂世界。其佛國没有畜生、餓鬼、地獄等三惡道,也無春夏秋冬四季,

不寒不熱。佛又說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所以,無量壽 佛也稱為 :「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 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 光佛」2。世間眾生蒙其光照,則「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 生焉」;如果在三惡道極苦之處,見此光明,能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 之後,皆得解脫。

天台四釋的「因緣釋」,以四種悉檀為因緣,相應《無量壽經》,說

「四悉普益」的四益3

: ① 說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的修道次第,使眾生

樂欲隨喜佛法,是「世界悉檀的歡喜益」;② 為普度眾生,發四十八大願,

使眾生感應而起信學佛,是「各各為人悉檀的生善益」;③ 恆以無量功德 光明,遍照十方暗鈍,使眾生反省懺悔,破己惡執,消除煩惱,是「對治 悉檀的破惡益」;④ 願願成就,功德圓滿成佛,為眾生作典範,使發心精 進修行,印證實相,是「第一義悉檀的入理益」。

1. 唐譯 四十《華嚴經》卷 40 (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46a29 )。

2.《佛說無量壽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70a23 )。

3. 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玄義》卷 5 ( 大正 3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746b03 )。

(3)

以下依六個面向來探討 : (一)「光明」在佛法中的意涵,(二)阿彌陀佛 別號與「無量佛」,(三)「無量壽佛」與「無量光佛」,(四)「十二光如來」

尊號的異同,(五)「十二光如來」尊號分說,(六)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與

「十二光如來」。

一、「光明」在佛法中的意涵

唐 窺基大師《阿彌陀經通贊疏》4 說光有二種 : ① 內光,即智內照理,

如法光明;② 外光,即身光外照,如身光明。隋 吉藏大師《仁王經疏》稱 為智慧光與神通光。《雜阿含經》5 說有三種光明,能照明世間,「晝以 日為照,月以照其夜,燈火晝夜照,照彼彼色像」。《瑜伽師地論》6 稱 這些有形的光明為治暗光明 ( 外光明 ),再加上法光明、依身光明,成三種 光明相。分別說 :

(1) 外光明— 日月星光與燈炬,以及能在黑暗中發光的礦植物。佛教 以相表法,日光喻智慧的法光,月光喻慈悲的和光;說燈明是延續生命的 象徵,如《藥師經》的燃燈供佛,或消災延壽的長明燈。又如極樂淨土七 寶池中的蓮花,放青黃赤白等光;或修光明觀,於光明中見無量壽佛。

(2) 法光明— 佛法即光明,心光破除愚癡暗,顯發本覺妙明。從聞思 修慧得見法,正念相應心的光明智慧,能對治惛沈睡眠,以及由於不如實 知緣起法,而於三世因緣產生的疑惑,也能破對三寶的疑暗。明 通潤法師

《法華經大窾》7 說以「普門品」的三觀合三光 : 有真觀故,得無垢光;有 清淨觀故,得清淨光;有智慧觀故,得智慧日;能破三種黑暗。

4. 窺基大師《阿彌陀經通贊疏》卷 2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2a01 )。

5.《雜阿含經》卷 49 ( 大正 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60b24 )。

6.《瑜伽師地論》卷 11 ( 大正 3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29c23 )。

7. 通潤法師《法華經大窾》卷 7 ( 卍新續 3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17c18 )。

(4)

(3) 身光明— 佛菩薩、緣覺、聲聞等聖者和諸天眾生,都以光明莊嚴 其身。《天台》、《華嚴》以梵語「毘盧遮那」為法身佛號,譯義為「光 明遍照」。大乘經典常以佛陀放光、動地等為發起,在教化眾生的時候,

從毛孔、眉間等放光明,表示以大法的光明照破黑暗。或有佛以光明作佛 事,眾生於法信心堅定,則蒙光觸,如《放光般若經》說,佛全身放光,

眾生見其光明者,悉發無上菩提大願。《觀無量壽佛經》說觀世音菩薩的 項有圓光,眉間毫相流出光明,臂如紅蓮花色有微妙光明;以寶手接引眾 生,手指都放光;舉足時,足下千輻輪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

隋 天台智者大師《維摩經文疏》8 說光有三種 : ① 色光— 如八背捨觀 骨人散滅,但見骨光,發八種光明,轉為勝處,一切處因此能放種種光明;

② 心光— 就是智慧光明,能照暗惑;③ 非色非心光— 就是第一義光,如

《梵網經》說戒名大乘,又名第一義光;光明即是第一義諦,非色非心而 現色心。就四教說,藏教、通教、別教,但有色心二光;只有圓教,明第 一義光,是為不思議之光。《法華經》明色光即是福德莊嚴,心光即是智 慧莊嚴,第一義光即是法身,色心二種光嚴,顯發法身故。

佛光有二種 : ① 常光 ( 身光 ),依圓滿功德成就,猶如佛佛道同,一切 諸佛常光無量,隨應眾生而現長短遠近的不同;② 放光 ( 神通光 ),緣事 發起,如《無量壽莊嚴經》偈說 :「爾時彼佛無量壽,化導他方菩薩心,

密用神通化大光,其光從彼面門出」。《大乘智印經》說百千種微妙色光 從佛口出,種種色相普遍世界,「眾生覩此光明,離諸驚怖,摧伏一切煩 惱魔怨」。色界第二禪的光音天眾生,已不用音聲來溝通,而是口發淨光 為語言。宋 龍舒居士王日休《龍舒淨土文》9說唐代 善導大師每念一聲佛 號,就有一道光從口而出。

8. 智者大師《維摩經文疏》卷 17 ( 卍新續 1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95a06 )。

9. 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卷 5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66c11 )。

(5)

佛光本無放或不放的相,隨順眾生的善根福德而顯現,如《般若經》

說菩薩修行般若,方便善巧,「所現色像無決定相」,「隨諸有情心之所 樂,菩薩即現如是色像」。以放眉間白毫相光來說,眉間表中道,光表智 慧,也就是中道光、中道智慧。吉藏大師《法華統略》10 說 : 佛放中道光,

開示來者,弘中道經,得中道悟。以《法華》經義說,兩眉喻二乘,表開 二乘之權;於其間放光,則顯一乘之實。

佛光有不同色,如《大方便佛報恩經》說「從其面門,放大光明,青 黃赤白,名曰大悲,遠照十方」;《觀無量壽佛經》說世尊「放眉間光,

其光金色」,又說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 五色光— 青、

黃、赤、白、紫紅 )。光色變化有其因緣,《長阿含經》11中,佛將般涅槃 前,顏貌從容,威光熾盛,諸根清淨,面色和悅。開示弟子阿難,有二因 緣,佛光色有殊於常 : ①「佛初得道,成無上正真覺時」;②「臨欲滅度,

捨於性命般涅槃時」。色有青黃赤白的「顯色」、大小方圓的「形色」、

身口動態的「表色」,佛光的妙色功德,則是三者具足。

佛的全身都能放光,頭頂、眉毛、眉間、臉面、唇舌、肩膀、手臂、

手掌、手指、指間、胸前、腿部、膝蓋、腳踝、腳掌、趾頭、…、甚至每 一身毛、毛孔,依度化眾生的因緣,都可放光;《楞嚴》特說頭與四肢的

「五體放光」。《華嚴經》12說 :「一切光明出妙音,說諸菩薩具足行」,

佛在華嚴海會上,以「光」說法而十度放光 : ① 放面門齒光,為莊嚴告眾 雲集;② 放眉間毫光,入足輪中,示果成因;③ 從足輪下放出所入果光,

說十信法;④ 放兩足指光,集眾入道,說十住法;⑤ 放兩足趺光,說十行 法;⑥ 放兩膝輪光,說十迴向;⑦ 放眉間毫相果德光明,說十地法;⑧ 放眉間毫光灌文殊頂,說等妙覺法;⑨ 放口中光入普賢口,說等妙覺法;

10. 嘉祥大師《法華統略》卷 3 ( 卍新續 2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28b01 )。

11.《長阿含經》卷 3 ( 大正 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19b27-c06 )。

12. 晉譯 六十《華嚴經》卷 3 (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07c05 )。

(6)

⑩ 放眉間毫相果光,普照三世法界,說果法界。

如來的三業大用也都在放光,以《金剛經》13開頭的經文為例 :「爾時,

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爾時」是放般若光,「世尊食 時」是放甘露光,「著衣持鉢」是放莊嚴光,「入舍衛大城乞食」是放福 田光,「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是放平等光,「還至本處」是放自性光,

「飯食訖」是口舌放光,「收衣鉢」是兩手放光,「洗足已」是兩足放光,

「敷座而坐」是全身放光。

《思益經》14說 :「如來身者,即是無量無邊光明之藏,說法方便亦不 可思議」,西方淨土是無量光明藏,也是進入光明的開始。《涅槃經》15 中,文殊菩薩說 : 光明名為智慧,名大涅槃,即是如來,名大慈大悲,即 是念佛,即是一切聲聞緣覺不共之道。禪宗重視自心光明的開發,智光當 下一閃,當下即是佛。德山宣鑑禪師向龍潭崇信禪師請益;夜深離去時,

龍潭點一紙燭給他照明,正當德山伸手來接時,龍潭突然將燭火吹滅;滅 去外在光明的當下,黑暗中,心燈亮起,德山禪師豁然大悟。自性法身能 顯發光明,悟道時,光明如大圓鏡,照十方法界,洞徹萬象森羅。

佛教勸人止惡行善,說十善業是光明達道,是世間善法的常軌,為佛 法的人生道德律;十惡業是黑暗險徑,是墮三惡道的定業,為邪說行惡的 加行道。十善業道以行為而言,分成身口意三類,包括 : 身的不殺生、不 偷盜、不邪淫;口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的不貪、不瞋、

不邪見 ( 正見 )。身口的前七項稱為業,意的三個項目,為前七項的道,所 以合稱業道,行惡即為十惡業道,行善則為十善業道的光明道行。

1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 1 ( 大正 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748c20 )。

14.《思益梵天所問經》卷 1 ( 大正 1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34a20 )。

15.《大般涅槃經》卷 2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89a01 )。

(7)

二、阿彌陀佛別號與「無量佛」

佛遍法界為身,無有身相,應化身則隨眾生的身相而顯現,眾生無量 故,佛的應化身隨類應現也無量。《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 :「無量清淨 佛」,為菩薩時,發二十四願,另譯的《無量壽莊嚴經》則說三十六願,

都是四十八願的濃縮版。無量清淨佛就是《無量壽經》中成就四十八大願 的無量壽佛,也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往生咒」) 的「阿彌唎哆」有甘露義 ( 不死之藥 ),不生不死即常,即無 量義,所以,阿彌陀佛又號「甘露王佛」。無量清淨、無量壽、甘露王,

都是無量佛。

「量」,有輕重、久暫、長短、大小,可以衡量之意。「無量」,

《大智度論》說不可測量、《大悲經》說不可算數、《般若經》說量不可 得、《法華經》說無有限量,就是究竟圓滿義。世間萬法都可測可量、可 思可議,可以數量表示,或可以文句詮釋;諸佛的境界,至真至善至美,

至明至淨至妙,至常至安至樂,不可衡量、不可思議,只能以無量表示。

《無量義經》16說無量,是「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 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大智度論》17說諸法如,入法性中無有 別異,譬如眾川萬流,各各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同為一味一名;諸佛法 身,平等平等,也如眾水入海,總為一水,等無差異,不可分別,如同虛 空或空氣,無所不在,名之為無量。

一切法實相無相,就是實相一切相,一切相就是無量。無量,所以不 能說是什麼,或不是什麼,因為言語、心行能表示的都是相對的有量。就 事相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猶如虛空無量,所以含賅一切法;就理性

16.《無量義經》卷 1 (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87b29 )。

17.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 35 ( 大正 2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21a24 )。

(8)

說,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所以就是一切法。有量與無量,不 是對立,而是含攝在無量中,事理無礙。雖然在世間眾生的心境中,有無 數不同的佛,但如《華嚴》說「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理體,

無二無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

《隨願往生經》18 中,普廣菩薩問佛 : 十方佛剎淨妙國土都無差別,為 何偏讚西方彌陀淨土 ? 鼓勵「諸願生者,皆悉隨彼心中所欲,應念而至」。

佛說 : 娑婆世界的眾生多貪濁亂,習邪法者多,心意無定,如果廣說十方 淨土,眾生心志便會懈怠,更「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但說 一處,而且在《阿彌陀經》舉六方諸佛作真實證,消除眾生疑惑,就會比 較專注慎重,積極求生,所以偏讚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

易得往生。

阿彌陀佛,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

色相光明莊嚴,遍一切處。就功德說無量,是就一切功德中,每一功德又 有無量差別,總括一切的一切。九法界眾生的修行還未圓滿,說功德無量 是指有量之無量;佛的無量功德圓滿,是無量之無量。阿彌陀佛 ( 無量佛 ) 本來通稱一切佛,即無量無數的佛;後來,在佛法的弘傳中,漸漸成為專 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念佛成為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淨土,也 代表佛果的究竟圓滿。

觀阿彌陀佛,擴大成觀一切佛,如《觀無量壽佛經》說 : 觀無量壽佛 身相光明,繫心諦觀,極令明了,「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作 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般舟三昧 經》19 說 :「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般舟是「佛立」

( 一切佛現立在前 ) 的意思,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成就般舟三昧時,能於定

18.《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卷 11 ( 大正 2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29c10 )。

19.《般舟三昧經》卷 1 ( 大正 1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99a09 )。

(9)

中見十方現在佛,如見夜空中的繁星。太虛大師說無量與一切相通,阿彌 陀即無量,此「一切佛」就是阿彌陀佛,說一切佛現立在前,即見阿彌陀 佛立在前20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21 說 : 一切諸佛、諸佛土,實皆平等,一佛功 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 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所 以,能通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也必能通 達一切佛即一佛,一佛即一切佛,法身無二。念一佛時,就是念一切佛,

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生極樂淨土,就是生一切淨土。

三、「無量壽佛」與「無量光佛」

無量佛有無量身、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德,…,不可思議;以「無 量壽、無量光」為主,如同經中提及佛陀十號時,常以前三號「如來、應 供、正遍知」為代表。宋 靈芝元照律師《觀無量壽佛經義疏》22,以佛的 三德說 :「壽即表福,是解脫德;光即表智,是般若德;般若解脫共嚴法 身」。壽表佛的福德,豎窮三際,無始無終,常恆不變,所以無量壽不生 不滅;光表佛的智慧,橫遍十方,無邊無際,洞徹無礙,所以無量光無所 不照。橫豎交徹,即一真法界的全體,包含無量功德;福慧具足,表示法 身果德的圓滿。佛的光、壽、智慧、願力、神通都無量,因為眾生特別重 視光明與壽命,為順應世俗和眾生的需要,所以強調佛的光壽無量。

阿彌陀佛有無量名,簡說十三別名,不出光壽,明 蕅益智旭大師《阿 彌陀經要解》23說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常寂就是清淨常住,徹

20. 太虛大師《佛法總學》「禪台賢流歸淨土行」,《太虛大師全書》,p. 716。

21.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78b07 )。

22. 元照律師《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 2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85c12 )。

23.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卷 1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70a06 )。

(10)

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常照就是 光明遍照,徹證心性無量之用,故光明無量。無量壽即自性寂,無量光即 自性照,十方三世諸佛都徹證心性,遍照十方,都可名為無量壽、無量光,

但由因中願力不同,所以各隨因緣以立別名。就念佛來說,心照而常寂,

佛號歷歷分明而心無妄念,念佛的心不生不滅,就是「無量壽」;心寂而 常照,心無妄念而佛號歷歷分明,念念佛號清清楚楚,就是「無量光」。

無量彌陀,寂照不二,徹證心性之源,合稱為「無量光壽」。

無 量 壽 佛 Amitāyus 壽 命 無 量 , 音 譯 「 阿 彌 陀 廋 斯 」 ; 無 量 光 佛

Amitābha光明無量,音譯「阿彌陀婆耶」。如果以同一字根 Amitā,包含壽 命與光明無量二義,就名為「阿彌陀」佛,最早見於東漢 支婁迦讖三藏譯 的《般舟三昧經》。如羅什三藏譯的《阿彌陀經》24說 :「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 無量光 );又說 :「彼佛壽命,

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為阿彌陀 ( 無量壽 )。

玄奘三藏別譯的《阿彌陀經》稱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25,則不用

「阿彌陀」;羅什採音譯,玄奘則依原文,直接意譯為無量壽與無量光,

如說 :「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並且說 名為「無量壽」的緣由,是「彼如來及諸有情,壽命無量無數大劫」;

「無量光」的緣由,是「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

施作佛事,無有障礙」。

清 續法法師《阿彌陀經略註》26 說佛壽有三種 : 法身 ( 自性身 ) 壽,以 真如理體為命,故無量;報身 ( 受用身 ) 壽,以智慧德相為命,故無邊;

化身 ( 應化身 ) 壽,以慈悲應用為命,故無數。或說法身壽命,無始無終,

故無量;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故無量。就應化身說,隨願隨機而長短不

24.《佛說阿彌陀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7a25 )。

25.《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8c08 )。

26. 續法法師《阿彌陀經略註》卷 1 ( 卍新續藏 2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91b16 )。

(11)

等,如應菩薩十地的聖者,壽命示現無量;如是大化地前三賢菩薩,以及 二乘,則示現無邊,如是小化人天眾生,則壽命無數。《心地觀經》27說 : 應化身佛,雖現滅度,但機緣無盡,應化不斷,佛身相續常住,所以,三 佛壽都是無量、無邊、無數。

《大智度論》28說諸佛壽命、光明,各有二種 : ① 真實者,顯現、無 量;② 為眾生者,隱藏、有限有量。諸佛壽命實皆無量,為度人故,現有 長短;若生於惡世,示現壽命便短,如釋迦佛,壽不足百歲,是於無量中 現有量,使眾生能從有量達無量。賢首法藏大師《華嚴經探玄記》29說壽 命有三種 : ① 報命 ( 業報身命與輪迴生命 ),② 戒命 ( 淨戒為體的淨命 ),

③ 慧命 ( 正見與功德為命 )。諸佛壽命也有三義 : ① 闡德— 具足報戒慧三 種命,善根所生故,其報命無盡;② 顯實— 窮未來劫,命根無盡;③ 開 權— 隨機所感,而現長短。

往生極樂者,能修得無量壽與佛齊,無量光與佛同。除了極樂世界的 阿彌陀佛之外,其他世界的諸佛,也有「無量壽」或「無量光」的名號。

如《阿彌陀經》說 :「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則譯為 :「西方亦有現在無量壽如來、無量蘊如來、

無量光如來、無量幢如來、…」。又如,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 宿劫,三劫三千佛名經中,都另有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無量壽與無量光相互緣成,如比喻無量壽是燈體,無量光就像燈光,

燈炷與燈光互不相離。無相就是相,無量壽就是無量光;相就是無相,無 量光就是無量壽;無量壽全體起用就是無量光,無量光全用在體就是無量 壽;稱念無量壽,就是稱念無量光,反之亦然。以般若說,無所住是無量 壽,生其心是無量光;方便周遍而智慧空寂,為無量壽,智慧空寂而方便

27.《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2 ( 大正 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99a13 )。

28.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 34 ( 大正 2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11c25 )。

29. 法藏大師《華嚴經探玄記》卷 15 ( 大正 3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90b21 )。

(12)

周遍,為無量光;究竟涅槃是無量壽,無上菩提是無量光。以止觀說,修 止得定,定具足就是無量壽;修觀得慧,慧具足就是無量光,「念一句阿 彌陀佛,就是定慧等持,止觀雙運」30。以念佛說,念而無念是圓成實,

圓成實就是無量壽;無念而念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無量光。以因果說,

上求下化,因中發菩提心,果上成就菩提;無量壽,如實知法性清淨,所 以上求佛道;無量光,如實知煩惱虛妄,所以下化眾生。

四、「十二光如來」尊號的異同

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

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等 十二稱號,稱為「十二光如來」,也名「十二光佛」,加上無量壽佛、阿 彌陀佛,共有十四個稱號,皆攝於無量之中,代表阿彌陀佛的智慧與慈悲 廣大無量;若能修持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就能在一切時、一切處,蒙佛 的智悲之光眷顧。宋 天台宗的淨土教,四明宗曉大師編的《樂邦文類》31, 有「蓮社繼祖五大法師傳」,推廬山慧遠大師為始祖,加上善導大師 ( 實 際創立淨土宗 )、法照、少康、省常、宗賾等五位為蓮社繼祖,成立蓮社 六祖的相承之說。另續編《樂邦遺稿》32,提到「十二光如來」尊號。

唐 不空三藏譯的密教典籍《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33, 說無量壽國,在九品淨識三摩地,是即諸佛境界,如來所居,三世諸佛,

從是成正覺,具足三明,增長福慧。九品淨識真如境內,坐十二大曼陀羅 大圓鏡智寶像,其名稱為 :「一切三達無量光佛、遍覺三明無邊光佛、智

30. 智諭法師《佛七講話》第七集,收錄在《智諭老和尚著作集》,p. 203。

31. 宗曉大師《樂邦文類》卷 3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92c19 )。

32. 宗曉大師《樂邦遺稿》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32a03 )。

33.《九品往生阿彌陀經》卷 1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79b26 )。

(13)

道三明無礙光佛、六真理智三明無對光佛、色善三明光炎王光佛、一覺三 明清淨光佛、普門三明歡喜光佛、入慧三明智慧光佛、光色三明不斷光佛、

明達三明難思光佛、五德三明無稱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是為十 二光佛號,十二光佛又稱為「十二圓妙」。

《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在因位為菩薩時,名為法藏比丘,《無量清 淨平等覺經》譯為「法寶藏」,《大智度論》或譯為「法積」。《無量壽 莊嚴經》34譯為「作法」,說十三光 :「無量光、無礙光、常照光、不空光、

利益光、愛樂光、安隱光、解脫光、無等光、不思議光、過日月光、奪一 切世間光、無垢清淨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寶積經》35 譯為「法處」,在「無量壽如來會」中,佛陀開示 : 有世界名曰極樂,

「法處比丘在彼成佛,號無量壽」;彼佛光明普照,但依眾生根機不同,

見彼佛光明,或有加一尋者,或有加一由旬乃至億那由他百千由旬光者,

或普照佛剎者;以是義故,而有 :「無量光、無邊光、無著光、無礙光、

光照王、端嚴光、愛光、喜光、可觀光、不思議光、無等光、不可稱量光、

映蔽日光、映蔽月光、掩奪日月光」。《思益經》36說如來有光,名「寂 莊嚴」、「無畏辯」、…、「示一切色」等三十三名,並說 :「如來若以 一劫、若減一劫,說此光明力用名號,不可窮盡」。

五、「十二光如來」尊號分說

《觀無量壽佛經》說 : 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其光相好及與化佛,

不可具說」,阿彌陀佛的功德妙用,具體表現在十二光明的名號中。隋 淨 影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37 簡釋名號 : 無量即多,無邊即廣,無礙即自

34.《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 2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21c22 )。

35.《大寶積經》卷 17「無量壽如來會」( 大正 1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95c15 )。

36.《思益梵天所問經》卷 1 ( 大正 1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33b28 )。

37. 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卷 2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04b21 )。

(14)

在,無對即他光不敵,炎王即此光勝餘,清淨即離垢,歡喜即令見者心悅,

智慧即於法善照,不斷即常照不絕,難思即超越世心想,無稱即超越世言 相,超日月光即超越世色相。

唐 新羅僧 釋璟興《無量壽經述贊》38則總說為「身莊嚴」: 佛光非算 數故無量,無緣不照故無邊,無人能障者故無礙,非諸菩薩之所及故無對,

光明自在更無為上故焰王,能除眾生貪濁之心故清淨,能除眾生瞋恚之心 故歡喜,能除眾生無明品心故智慧,恆為照益故不斷,非諸二乘等所能測 度故難思,非餘乘等所堪說故無稱,日夜恆照故超日月。

續法法師《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疏鈔》39另說十二義 : 無量者,實智照理 無限量;無邊者,權智照事無邊際;無礙者,慈光與樂無障礙;無對者,

悲光拔苦無敵對;炎王者,光音應化得自在;清淨者,離垢清淨發光明;

歡喜者,令他受用生大喜;智慧者,以大智慧破諸惑;不斷者,常光不斷 絕;難思者,本光不思議;無稱者,涌百寶光不可稱;超日月者,放一切 光超日月故。

以十二光法的內涵偏重來說,各有所對治的疑暗邪執 : 無量光破佛光 有數量的執著,無邊光破佛光有邊際,無礙光破攝受有拘礙,無對光破有 光可對等,炎王光破光明有更上,清淨光破貪欲,歡喜光破瞋恚,智慧光 破愚癡,不斷光破懈怠,難思光破心緣有實性,無稱光破實相可言說,超 日月光破日月等同佛的執著。北魏 淨土宗高僧 曇鸞法師的《讚阿彌陀佛偈》

40 對於十二光如來,各作一偈,以下依之分說。

(一) 無量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無量光佛

「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

38. 釋璟興《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 2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55b26 )。

39. 續法法師《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疏鈔》卷 1 ( 卍新續藏 16,中華電子佛典 0380a02 )。

40. 曇鸞法師《讚阿彌陀佛偈》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20c25-1b11 )。

(15)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示現、無量妙色、無量形狀、無量福藏,

智慧光明不可稱量,遍十方三世而無所不照;眾生蒙光照觸,離有量所障 的一切,隨光照而開發智慧,增長善根;這種光明是真實智慧,就是《法 華經》說的諸佛出廣長舌,放無量光,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又 如《圓覺經》41說 :「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 等」,無量光,所以出生如來,所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都是無量光,如 宋 大慧宗杲禪師偈 :「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42,光明即是此 智慧。

《楞嚴經》43偈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根塵俱銷,本有覺性 圓融清淨,心光自然通達,自性寂而常照,含容十方虛空。極樂無量光,

明明一條路,光照遍心源,清淨到極點,「成圓明淨妙」,發起本具妙明 真心,內心充滿光明與慈悲;性淨明體,「明極即如來」,斷盡一切無明,

明到極點,就顯如來本體,所以稱佛為「真實明」,即涅槃三德的般若德。

(二) 無邊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無邊光佛

「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

無邊有二義 : ① 無際— 說阿彌陀佛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普照眾生,

廣大無邊際;② 無偏— 六凡諸法是迷染所致,四聖諸法則是悟淨所成;諸 佛以悟淨因緣,悟之又悟,淨之又淨,知見即現前離念靈知,不著有無二 邊的偏執。佛光圓滿具足,不限於一隅,也不偏於一邊;念佛蒙光攝受,

發明真性,返本歸元,心開意解,則無量煩惱與繫縛,無不解脫。

知見達到圓融中道,契會真如,畢竟平等,則無高下淺深之別。「平 等覺」就是佛,此處專指阿彌陀佛,有二義 : ① 依義理說是覺性,佛即遍

41.《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 1 ( 大正 1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917c11 )。

42. 宗杲禪師《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57a10 )。

43.《楞嚴經》卷 6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30a14 )。

(16)

於法界一切有情的平等覺性,如《佛本行集經》說 :「我已證得無上至真 平等覺道」;② 就事相說是覺者,佛是由無上正遍覺的無漏五蘊因緣和合 者,如《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南無無量清淨平等覺」。無量清淨平等 是無量清淨覺,就是無量壽佛,所以,蒙佛光照,平等覺觀,應當感恩頂 禮。

《觀無量壽佛經》44 說觀大勢至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

但見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所以號此菩薩名「無邊光」;

又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所以號為「大勢至」。釋迦 佛說本生,曾為「無邊光菩薩」,於《大方等如來藏經》45說,過去久遠,

有佛號「常放光明王」( 從菩薩處胎出生,乃至成佛,常放光明,般涅槃 後,舍利塔廟也常放光 ),時有一菩薩名「無邊光」,於常放光明王佛成 道之初,啟請開示《如來藏經》,以聞如來藏故,無邊光菩薩得成佛道。

還有其他佛,也號無邊光,如《大集經》說過去光味劫時,「不眴世界」

有佛出世,號無邊光如來。《力莊嚴三昧經》也說東方「一切光世界」,

有佛號無邊光如來。

(三) 無礙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無礙光佛

「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

佛光 ( 身光、智光 ) 遍照十方無礙。無礙有二義 : ① 無障礙— 佛光具 有穿透力,阿彌陀佛度生的威神願力,没有任何障礙,如《大集經》偈 :

「大聖神通力,能速遍諸剎,如心無所障,光照十方國」;② 無罣礙— 佛 光普照,自在無礙如虛空,一切無明煩惱惡業等有礙,蒙光恩澤,自然消 解,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46偈 :「如來慧日大光明,普照十方無罣

4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4a18 )。

45.《大方等如來藏經》卷 1 ( 大正 1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59c22 )。

46.《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 2 ( 大正 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70b16 )。

(17)

礙,無明闇障惑已盡,如日舒光照世間」。無障礙知見,微密深妙慧,故 難思;無罣礙自在,清淨離念想,故難議,所以稱佛為「難思議」。

曇鸞法師《往生淨土論註》47 有問 : 既然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 所礙,為何此世間眾生,不蒙光照 ? 答說 : 佛光圓通無礙,無所不照,有 礙的是不信、不念佛的眾生,如日光周遍天下而盲者不見,不是日光有礙;

又如曠野沙磧渴乏需水,天降甘霖緩解大旱,而頑石不被滋潤,不是雨水 不遍。眾生自生障礙,背覺合塵,與佛的覺性相違背,與塵勞相合;若想 見到佛的光明,就當背塵合覺,消除業障,返妄歸真,則見佛的光明。

《大智度論》說 :「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則為之現無量光明」。

世親菩薩的《往生淨土論》48 說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

見阿彌陀佛,說偈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 國」。五種念佛法門,前二身口業,後三是意業,分別是 : ① 禮拜門— 身 業禮拜阿彌陀佛,為一心願生彼國之意;② 讚歎門— 稱彼如來名,口業讚 歎彼佛光明智相功德,與定慧相應,如實修行;③ 作願門— 心常作願,一 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念念相繼分明,即能得止,是為真實修行;④ 觀察門— 於止中修成觀,智慧觀察,深入分別抉擇,繫心一境,正念觀彼;

⑤ 迴向門— 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常願以迴向為首,如是乃能成就大悲心。

曇鸞法師註解49,以五念門釋前四句偈義 : ① 歸命是「禮拜門」( 既已 發願往生,當禮拜無礙光佛 ),② 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歎門」( 稱彼如 來名,無礙光佛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滿眾生一切志願 ),③ 願生安樂 國是「作願門」( 因緣義的假名生,非如凡夫的有實眾生、實生死,是為 菩薩歸命之意 ),④ 安樂義是「觀察門」(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所生,如來 神力本願所建,觀彼世界清淨相,依正莊嚴成就,勝過三界道 ),⑤ 迴己

47. 曇鸞法師《往生淨土論註》卷 1 ( 大正 4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27a02 )。

48. 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大正 2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

49. 曇鸞法師《往生淨土論註》卷 2 ( 大正 4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35a20 )。

(18)

功德普施眾生是「迴向門」( 共見無礙光佛,生安樂國 )。

(四) 無對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無對光佛

「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遇斯光者業繫除,是故稽首畢竟依」

無對光佛,為眾生究竟的歸依處,所以稱為「畢竟依」。無對有二義 : (1) 無相對— 無對光是絕待圓融的光明,超越二元 ( 明暗、是非 ) 相對。

如《心經》說 :「無智,亦無得」,真如實相的現覺,無能證所證的差別。

《維摩詰經》50中,月上菩薩說 :「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 二,…,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契入不二的心體,則見無 縛、無脫的自性。又如《楞嚴經》51,佛說見性無二,一真無相對,問文 殊菩薩 : 有個「文殊」可說是文殊、非文殊嗎 ? 菩薩一問即悟,答 :「我真 文殊」,於我真文殊體外,没有什麼叫做文殊,没有「是、非」相對兩個 文殊可說。

(2) 無對等— 無對光又名無等光。佛光畢竟清淨,没有任何光可以對 等,更無過其上,如《華嚴經》說 :「一切諸佛悉有最勝無上光明莊嚴,

皆悉普放大光明藏」;《寶積經》說 :「無上大光明,普照於人天,開示 諸法藏,無邊功德海」。佛光是最究竟、最圓滿的無分別智所顯的無上光;

《摩訶般若經》說 :「世尊光明最勝最妙最上第一,諸天業報光明在佛光 邊不照不現」,佛光中日月光不現,天人光也都不現。諸佛中,無對光佛 的光明最為第一,如《無量壽經》說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宋 桐江擇 瑛法師的讚阿彌陀佛偈,說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五) 炎王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炎王光佛

50.《維摩詰所說經》卷 2 ( 大正 1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51c01 )。

51.《楞嚴經》卷 2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12b18-2b22 )。

(19)

「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號光炎王,三塗黑闇蒙光啟,是故頂禮大應供」

應供即阿羅漢,福田清淨,應受一切世間供養;通於三乘,佛也是阿 羅漢,但阿羅漢不是佛,相對於阿羅漢的應供,稱阿彌陀佛是「大應供」。

「炎」有火焰熾盛義,炎王光就是光炎王,龍舒居士參照各種譯本,重新 編寫的《大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光明,明麗快甚,絕殊無極,勝於日 月明的千萬億倍,而稱為「諸佛光明之王」。如《雜阿含經》52,婆句梵 天以偈讚佛 :「是故所受身,金光炎普照,其身住於此,光明遍世間。」

明 天台幽溪傳燈大師《楞嚴經圓通疏》稱為「大𦦨光」。《大集經菩薩念 佛三昧分》偈 :「功德威光殊顯赫」,「如日輪光破眾闇」,「恆以法光 照眾生」,「是故稱佛光明王」。

阿彌陀佛因地曾發誓願 : 國土中没有三惡道。照耀第一的炎王光是發 自極深的大悲心,《華嚴經》「光明覺品」說 :「世尊從兩足輪下放百億 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包括照亮冥暗幽深的地獄,讓惡道中的眾生,

因阿彌陀佛的大悲救攝,幡然覺悟,尋著此光照,而能脫離苦厄。《華嚴 經》「賢首菩薩品」53說 :「放大光明難思議,以此光明救群生」,而說如 來示現出「善現光、…、法清淨光」等四十四種光明,都是經過不可說不 可說微塵數劫的度生大願所成就。

(六) 清淨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清淨光佛

「道光明朗色超絕,故佛又號清淨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脫故頂禮」

道光即佛光,佛光即清淨光,是《往生淨土論》54 所說的 : 依正功德 成就,略說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 為法身」,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名為清淨,以清淨故,名為法;清

52.《雜阿含經》卷 44 ( 大正 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24c10 )。

53. 晉譯 六十《華嚴經》卷 6、7 (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32c19 )。

54.《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大正 2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32b22 )。

(20)

淨光就是清淨句,就是法身。《心地觀經》說世尊「放清涼光,明朗世 界」,佛光澄淨清涼,能消除眾生種種熱惱。《法華經》說 :「無垢清淨 光,慧日破諸闇」,清淨光又名無垢光,清淨無垢,光潔圓照。《寶積 經》說 :「自性故清淨,遍淨故無垢,光潔故無執」。《華嚴經》說如來 清淨智眼,舉例說 :「有藥名無垢光」,若有人用塗其眼,眼得清淨,無 明覆障不能蔽其眼,一切闇色不能為障。

罪是罪業,在身口;垢在心,有貪、瞋、癡。從佛的無貪善根而現的 清淨光,無垢色相光明,能除眾生的貪濁心,滅貪瞋癡三垢 ( 三毒 ) 與身 口造業,身心清涼。尤其是欲界中,混混沌沌,莫知所從的眾生,經清淨 光照,煩惱憂苦的心,豁然開朗,生起對於三寶的信心,現見一條光明大 道;內心清淨則得安定,至心懺悔,而能消除多劫的罪垢,猶如清水珠,

自體清淨,也能令渾濁穢水清淨。《普賢觀經》55說普賢菩薩眉間放大人 相白毫光明,入懺悔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憶過去於無數百千佛所,

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自見故身,了了分明,而能精勤修學佛法,除去煩惱 塵垢,心地清淨,頓覺無邊光明,法喜充滿。

(七) 歡喜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歡喜光佛

「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光所至處得法喜,稽首頂禮大安慰」

從佛的無瞋善根而現的歡喜光,以不思議諸善根力,開曉一切眾生,

令身意柔軟,消除瞋恚盛心。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貪火、瞋火、癡 火熾焰,能燒一切善法。世間眾生從「我」生出一切我所,分別人我高下,

為了私利而互相爭鬥。歡喜光的教化是從物我同體、自他平等的觀念入手,

利己不損人,利他不為己,到聞法而生喜,但見如如法性,不見我與我所,

没有權力的爭奪,没有貪染,也没有瞋恨,有的只是蒙佛光慰藉,而生的

55.《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卷 1 (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91b18 )。

(21)

無量歡喜,如《華嚴經》56偈 :「一切世間咸慰安,此道普音能悟入,佛身 清淨皆樂見,能生世間無盡樂」。

歡喜光佛慈心普被,以種種教化,種種策勵,最大的喜樂,安慰一切 眾生,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

已生喜樂,護令不失;增長善法,於生死畏中,為眾生作「大安慰」。由 佛的慈悲心而生的光明,能遍照無極,普施安樂,一切眾生遇此光者,獲 身心樂,皆得歡喜,心意調柔正直,堪任受化,而得見聞甚深妙法。在這 苦迫無邊的世間,只有佛法光明是眾生究竟的安慰,圓滿的依怙。《華嚴 經》偈 :「又放光明名歡喜,彼光覺悟一切眾,歡喜愛樂佛菩提,發心願 求無師寶,…,讚歎最勝諸功德,因是得成喜光明」。《文殊般若經》57 中,世尊將說法,於半夜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觸此光 者,皆從臥起,「見此光明,皆得法喜」。

(八) 智慧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智慧光佛

「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號智慧光,一切諸佛三乘眾,咸共歎譽故稽首」

智慧光從無癡善根心起,能破除無始無明的大黑闇,如萬年暗室,日 光暫至,而暗頓滅,如《無量壽莊嚴經》58偈 :「願我智慧光,廣照十方剎,

除滅諸有情,貪瞋煩惱闇」。從法性空中,顯發無邊智光,而有不可思議 的妙用,真實的智慧光明,能滅眾生邪見戲論;譬如朝露,見日則消,如

《普賢觀經》偈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阿彌陀佛以智慧光,照亮諸法實相 : 世間一切是業力感召的苦、空、

無常、無我。眾生惑於有為法的聰明機智,覺得有名利成就、物質與心靈 的享受,將因緣和合的幻有當成真實,以此虛妄分別想,生出猛利的愛取

56. 唐譯 八十《華嚴經》卷 3 (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10c19 )。

57.《文殊師利所說般若經》卷 1 ( 大正 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733a05 )。

58.《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 2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20c28 )。

(22)

( 愛戀、取著 ),作繭自縛,而繼續在生死中流轉。

《大乘起信論》59說真如自體,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有大智慧光 明」,遍照法界。染淨法從無始來,熏習不斷,妄心現起即是動,動即是 業,即有生滅心,即為業識,又名妄識。妄識起,有無明黑暗;妄識滅,

即相對的稱為智慧光明。法界等流所起的、能照能了的智慧光,指引出西 方淨土,令眾生看見希望,深信漫漫長夜將退,黎明即來,而生厭離娑婆、

欣求極樂的心,如《華嚴經》偈 :「諸佛智慧光,圓滿淨世間,能淨世間 已,令入諸佛法」。

智慧光是不執空有的中道智慧,以三世兩重因果的因緣觀來對治癡心,

以般若的智慧證得一切無所有空,如念佛念到萬緣俱寂,即一塵不染;參 禪參到諸見脫落,即一絲不掛,入諸法實相,本來無一物。二乘證空執空,

菩薩知真空妙有,三乘皆未究竟,覺行圓滿就是智慧光佛。佛道因緣名聞 十方,所以,一切諸佛與三乘眾,都來讚歎。

(九) 不斷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不斷光佛

「光明一切時普照,故佛又號不斷光,聞光力故心不斷,皆得往生故頂禮」

佛光不斷,恆為照耀,普益眾生。法性光常照,常照不斷故,就是

《無量壽莊嚴經》的「常照光」,能對治眾生的懈怠放逸,遠離戲論。

《涅槃經》說 :「心不斷故,名為增長」,信心不斷增強,悟心不斷增長,

福德不斷增多,智慧不斷增進,能在菩提道上勇猛精進。《長阿含經》說 : 若好樂佛,「心不斷絕者,則於長夜,常得安樂」。《無量壽經》說 : 若 有眾生聞佛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 國。

無著菩薩的《莊嚴經論》60,依三身佛,說三種「常」: ① 自性常— 法

59.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卷 1 ( 大正 3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79a12 )。

60. 無著菩薩《大乘莊嚴經論》卷 3 ( 大正 3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606c14 )。

(23)

自性身,本來性常住;② 不斷常— 受用報身,恆受法樂無間斷;③ 相續 常— 變化應身,沒已復現,應化無盡。例如,如來藏是不斷常,阿賴耶識 相續而非不斷,是相續常。阿彌陀佛光是不斷常,恆常不斷的照護眾生。

法身離一切分別戲論而無生滅,故說名常;報化二身雖有念念生滅,而依 常身無間斷、恆相續故,說名為常。

己力雖微,但如聚塔的塵沙,不斷則常,終能成就。例如,讀誦經書,

所誦字句非一時得,前不至中,中不至後,以久修故,而於法義能得通利;

又如數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雖念念滅,而能數至千萬。眾生修道也 是如是,初雖未增,以不斷心,持續修故,終有開慧入處。佛以不間斷的 光明,普照有間斷的生滅心,使眾生能專心一意,行之以漸,持之以恆,

從容不迫而又鍥而不捨的修行。

《阿彌陀經要解》61 引《大集經》所說貪瞋癡各有億種,「末法之中,

億億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

一切佛法,無不歸於念佛三昧;只有念佛一法,信佛本願,仗佛力加被感 應,感念不斷光的照護之恩,老實念佛,死心執持名號,求生淨土,才得 度生死,橫超苦輪。

(十) 難思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難思光佛

「其光除佛莫能測,故佛又號難思光,十方諸佛歎往生,稱其功德故稽首」

難思光就是「不思議光」,這個光是從佛的法性、實相、智德中發出,

遠遠超越眾生有限的認知範圍,唯佛與佛才能究盡,才能完全的通達。相 應的凡夫眾生,以佛神力故,蒙光照觸,身心泰然,如獲法喜,離苦得樂。

參與佛陀法會的大眾,如三乘聖者,親聞正法,修聲聞行者,皆得解脫;

修菩薩行者,皆得其果,自行圓滿。

61.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卷 1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74b25 )。

(24)

佛光大悲無倦常照,眾生煩惱障眼而不能見;有人長年專心持名念佛,

行善修福,一直蒙佛光的護佑,卻不知不見,是因佛光難思難測,因緣具 足時,自然普現光明。難思光的另一妙用,就是令信解阿彌陀佛不可思議 的大願、威神、功德的眾生,於難信的一切佛法,產生決定信,成為一定 趣入出世解脫的「正定聚」。

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如《阿彌陀經》又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阿彌陀經》,將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無量 壽經》也說 :「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鼓音聲王 經》62 說 : 十方恆沙諸佛,皆共讚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 不可思議,若有能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 思議」。

《阿彌陀經要解》63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信願持名功 德不可思議,是正因緣,佛本願力不可思議,是增上緣;行者信願持名,

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又說五義 : ① 橫超三界,不俟斷惑;② 即於西方橫 具四土,非由漸證;③ 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④ 一七為期,不藉多 劫多生多年月;⑤ 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曇鸞法師

《略論安樂淨土義》64,說佛的「不思議智力」,是能「以少作多,以多 作少;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輕為重,以重為輕;以長為短,以短為 長」,如是等佛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十一) 無稱光佛—南無至心歸命禮無稱光佛

「神光離相不可名,故佛又號無稱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諸佛所歎故頂禮」

「無稱」有二義 : ① 無稱量、無稱數,如《央掘魔羅經》讚佛 :「無

62.《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52b17 )。

63.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卷 1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72c01 )。

64. 曇鸞法師《略論安樂淨土義》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02b10 )。

(25)

邊照世間,光明亦無邊,功德過數量,無稱不可量」;又如《大集經》偈 :

「如來所知如虛空,無量無稱無邊界」、「彼聞比丘善說時,心生歡喜無 稱量」;《華手經》說 :「是見無稱無量,故名正見」。② 無稱名,如

《無言童子經》說 :「如來至真,不興名德,…,如來者,無德無稱」;

《大智度論》說 :「不可思議、無量、無稱、無等等,即是佛法相」;智 者大師《觀音義疏》65說 :「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是為理一心 稱名」。如果單說「無稱佛」,是就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莊嚴而稱。

「神光」是說佛光神妙,凡情難議,如《生經》讚佛 :「威神光光,

不可稱限」,無以名之,強立名為「無稱光」;《心地觀經》偈 :「無量 無礙大神光,徧照十方諸佛剎,如來福智皆圓滿,所放神光亦無比」。如 細分「不可思議」,不可思是難思光,不可議就是無稱光,不可稱量;

《寶積經》分別譯為「不思議光佛、不可稱量光佛」。神光又名「聖光」,

如《證契大乘經》偈 :「聖光出於世,普利諸眾生;以大智慧日,照滅無 明闇」;又如《大哀經》說無量大慈、無極大哀的佛,將要說法,「大神 足無極變化,境界無限、威神無際、聖光無邊、感動無底」。

如同諸法實相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本已來,離名字相、言說相、

心緣相、境界相。阿彌陀佛的成就,正因如是於相離相、開顯自性的妙光,

所以說「因光成佛」,如《總持寶光明經》66偈 :「或放光明名妙觀,乃至 眾生因光信」。眾生感佛恩光,啟廸盲聾,炳耀癡昧,宏開法願,即能截 斷生死,橫超三界,往生西方極樂。

(十二) 超日月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超日月光佛

「光明照耀過日月,故佛號超日月光,釋迦佛歎尚不盡,故我稽首無等等」

經典常以日月光遍照,比喻佛菩薩的光明,例如,《藥師經》說日光

65. 智者大師《觀音義疏》卷 1 ( 大正 3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921a27 )。

66.《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 4 (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96a06 )。

(26)

遍照和月光遍照二菩薩,輔助藥師佛宣揚正法,表彰佛的大智慧日、大慈 悲月,如日月光輝的遍照世間,普濟一切。又如《華嚴經》偈 :「無量智 慧明,猶如淨日光,具足清白行,譬如月盛滿」、《法華經》偈 :「隨義 如實說,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寶積經》偈 :「揚暉滿世界,猶 如日月光,菩薩有情尊,能開聖慧眼」。

日月及其光明,是眾生共業所招感,雖以喻佛光,但有許多不同點 : (1) 空間— 日月只能照四天下,上不照上天,下不照地獄,遇遮蔽就有障 礙;佛光普照十方,無所不照,穿透一切,没有暗影,所以,超出日月。

(2) 時間— 元 普度法師《蓮宗寶鑑》67 說日能照晝,月能夜明,其德不全,

佛光晝夜常照,無虧無欠,無時不照,而且照亮三世,所以,越過日月。

(3) 對象— 日月光明但照有形,不照無形;佛光則照有形無形、有想無想,

及諸魔外,令其身心,捨諸邪見,起大願、修大行,所以,勝於日月。

(4) 功德— 日月光明可以帶來溫暖與安慰,或能激發動力與靈感;佛光還 可令眾生身心柔軟,增長善根,啟迪智慧,悟明心性,破除煩惱。

世親菩薩的《寶髻菩薩四法經論》稱為「無等等光」。超日月光是以 眾生熟悉的光明作比較,佛光勝一切光,如《大智度論》說佛「若放無量 光明,則無日月、時節、歲數」,又如《寶積經》偈 :「如來無量無邊光,

舉世無光可能喻,一切日月摩尼寶,佛之光威皆映蔽」;《大莊嚴經》68 說菩薩將從兜率下生時,放未曾有身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世界 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所以,釋迦佛在《無量 壽經》說 :「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不能盡」,

阿彌陀佛身相光明,釋迦如來一劫說不能盡。

67. 普度法師《廬山蓮宗寶鑑》卷 10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9a02 )。

68.《方廣大莊嚴經》卷 2 ( 大正 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48a08 )。

(27)

六、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與「十二光如來」

唐 道綽法師《安樂集》69引《大集經月藏分》說諸佛出世,有四種法 度眾生 : ① 法施度眾生— 口說十二部經;② 身業度眾生— 身有無量光明、

相好,眾生但能繫心觀察,無不獲益;③ 神通力度眾生— 三業有無量德用、

神通、道力,種種變化;④ 名號度眾生— 有無量名號,眾生繫心稱念,莫 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阿彌陀佛以十二光的妙德,平等普照,對念佛眾 生攝取不捨,最能感通。

阿彌陀佛的光明德用無量,釋迦佛但舉十二光如來為例。《楞嚴經》

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70,大勢至菩薩說過去恆河沙劫,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其念佛 三昧。十二尊佛相繼出世,以無量光為始,超日月光為終,首尾呼應,

《楞嚴經要解》71 表示「念佛之人,自性如來,十二時中,淨念相繼」。

大勢至菩薩接著說「念佛法門」: 譬如有二人,一專憶念 ( 佛 ),一專 忘記 ( 眾生 ),佛時時憐憫念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則不時忘記佛,若子 遠走;如果子憶母,同母憶子一樣,母子的因緣就圓滿。若眾生心,憶佛 念佛,一心專念,則心佛相應,眾生在佛光中念佛,佛在光照中念眾生,

念佛佛念,圓融一體,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圓通,是從聽所念的佛 號,反聞聞自性,體會本具的覺性。善導大師《般舟讚》72說 :「光光相照 心相知」、「得蒙諸佛慈光照」、「人能念佛佛還憶」、「唯覓念佛往生 人」,真實念佛的人,就是具緣遇光的人。

諸佛的身量、壽量、光明,隨因中的願力而有不同,法藏比丘的願

69. 道綽法師《安樂集》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04b08 )。

70.《楞嚴經》卷 5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28a21 )。

71. 戒環法師《楞嚴經要解》卷 10 ( 卍新續 1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30b05 )。

72. 善導大師《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卷 1 ( 大正 47,中華電子佛典 0448a22 )。

(28)

望,是在十方佛土中,自己的淨土,最勝最妙;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 土清淨之行」,參考這些佛土的優勝處,抉擇為自己淨土的藍圖,進而發 起四十八大願。日本 圓光大師源空《選擇本願念佛集》73 說阿彌陀佛往生 之業,以念佛為本,分成三種念佛 : ① 念佛 ( 不知本願非本願,通稱的念 佛 );② 本願念佛 ( 隨順阿彌陀佛本願的稱名念佛 );③ 選擇本願念佛 ( 強 調阿彌陀佛的悲智深廣,為了普度一切眾生,從諸佛願行中,所選擇的本 願 )。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佛,而是本願念佛;本願念佛不只是本願念 佛,更是阿彌陀佛精選的選擇本願念佛。

直觀「十二光如來」,光光與彌陀大願相應 : 無量光即願力無量、無 邊光即願心無邊、無礙光即願欲無礙、無對光即願果無對、炎王光即願王 無上、清淨光即願行清淨、歡喜光即願樂歡喜、智慧光即願智圓滿、不斷 光即願緣不斷、難思光即願境難思、無稱光即願誓無稱、超日月光即願輪 宏廣。豎觀前後,橫觀彼此,也都不離「四十八大願」。

《無量壽經》中,釋迦佛說 : 無量壽佛又號十二光佛,無量壽就是無 量光為首的十二光,也就是四十八願的第十三「壽命無量願」、十五「眷 屬長壽願」,以及十二「光明無量願」。又說 : 三塗眾生,見此光明,皆 得解脫,如《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 :「彼佛國土無三惡趣」,就是第一

「國無惡道願」、第二「不墮惡趣願」,十二光都不離這二願。《無量壽 經》又說 : 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生焉」。

(一)「三垢消滅」,則隨從引業成滿,感得滿業無分別。是第三「身 悉金色願」、四「身無差別願」、二一「具足妙相願」、二六「得金剛身 願」、二七「依正莊嚴願」、二八「道場莊嚴願」、三五「轉丈夫身願」、

三八「身得妙衣願」、四一「諸根具足願」。

(二)「身意柔軟」,則身口意三業清淨,得其大用,行願具足。是第

73. 釋良忠《選擇傳弘决疑鈔》卷 1 ( 善本佛典 42,中華電子佛典 0003b08 )。

(29)

五到十,得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神通 願;二五「善說佛法願」、二九「得辯才智願」、三十「智辯無窮願」、

三一「徹照諸剎願」、三二「國土嚴飾願」、三三「身心柔軟願」、四十

「見諸佛土願」、四六「隨志聞法願」。

(三)「歡喜踊躍」,則心開意解,眷屬圓滿,隨所未得而自得之。是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十四「聲聞無量願」、十八「十念必生願」、十 九「臨終接引願」、二二「必至補處願」、二三「供養諸佛願」、二四

「供具如意願」、三四「無生總持願」、三九「漏盡受樂願」、四七「現 證不退願」。

(四)「善心生焉」,則植福培德,人天共讚,三界皆歸趣,名聞遍十 方。是第十六「無不善名願」、十七「諸佛讚歎願」、二十「聞名往生 願」、三六「梵行成佛願」、三七「人天歸敬願」、四二「聞名得定願」、

四三「聞名尊貴願」、四四「聞名增上願」、四五「普等三昧願」、四八

「聞名得忍願」。

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為了度眾生,《無量壽經義疏》74 分其為三類,

說第十二、十三、十七願,是攝法身 ( 求佛身 ) 願;第三一、三二願,是 攝淨土 ( 求佛土 ) 願;餘四十三願,是攝眾生 ( 利眾生 ) 願。由清淨願心成 就三種莊嚴 : 莊嚴佛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眾生功德;也就是「莊嚴 佛土、成熟眾生」,《法華經》稱為「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華嚴》

稱為「光莊嚴」。極樂世界,就是為了成熟眾生而莊嚴的國土。

相傳是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特別重視第十八願「十念必生」,認為 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是彌陀「本願」、「本誓」、「弘 願」。「十念」的類似經文,也見於《觀無量壽佛經》75下品下生的第十

74. 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卷 2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92a22 )。

75.《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6a12 )。

(30)

六觀,說若有眾生,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 知識,教其觀想念佛,若不能念佛者,則稱「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

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以光明與名號,普度眾生,名號為能生的因,光明為所生的 緣,又信心為內因 ( 眾生心內所發的涅槃真因 ),光明與名號為外緣 ( 眾生 往生淨土的他力因緣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76中,將第十八願的「至心 信樂,欲生我國」解釋為「稱我名號,願生我國」,因為一心信樂就是深 信「稱我名號,必得往生」,所以,直接以「稱名」來表顯信願,願意

「稱名」就顯示已生信心,已發願往生,也就是相信而且願意接受阿彌陀 佛本願的攝受。「口稱」是指一心專稱彌陀名號,若得口稱三昧,心眼即 開,見淨土一切莊嚴。如《般舟三昧經》,阿彌陀佛說 :「欲來生者,當 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觀無量壽佛經》說四種念佛法門 : ① 觀想念佛,如經說「想彼佛者,

先當想像」;② 觀像念佛,「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③ 實相念佛,

「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④ 稱名念佛,「稱南無阿彌陀佛」。印順 導師在《淨土新論》77 說 : 念佛與稱名,本是各別,「念佛是禪觀」,重在 專念思惟,稱名則是禮佛的「宗教儀式」,演變為修行的方便;後來在佛 教的發展中融合為一,稱名念佛,成為生淨土的因緣。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78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 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向上多 到盡形壽的念佛,向下少到臨終十聲、一聲 ),乘佛願力,皆得往生。如

《阿彌陀經》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能以一日、乃至七日,

76. 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卷 1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50b12 )。

77.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收錄在《妙雲集》下編之四,2000 年,p. 57。

78.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39b05 )。

(31)

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阿彌陀經要解》

79說 :「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信願的有無,決定能否生淨土,持名 的深淺,判定品位的高下,所以,「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 並運。

佛常在眾生的六根門頭放光,明 大佑法師《淨土指歸集》80說 : 一月 普現一切水,一日普照無量世,但是「濁水不現,覆盆不照」。阿彌陀佛 的光明普照一切,但若不願往生,猶如濁水、覆盆,不蒙光照。淨土法門 的諸願中,願成佛道、願度眾生等願之外,最重要的是「願生彼國」,除 了口中念佛,還須念念不忘佛與佛的淨土,並且發願求生。佛無時不以悲 願攝受眾生,眾生若主動稱名念佛,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則功德勝妙。

聖嚴法師說佛光遍照,眾生蒙佛的光芒照射,如從不同的角度、不同 的方向、不同的功能來修學佛法。至於大菩薩與聖者所看,無處不是光,

無時没有光,光光相融,無形而各有功能;雖然每一尊佛的本願不同,但 度生的慈悲光與智慧光,平等不二,稱法界性,是為「無光之光」81。信 解十二光的功德,以此功德力為助緣,就能相應四十八大願,增強對阿彌 陀佛和極樂世界的信心,常自在於極樂光中。

結語

十二光的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別名,每個名號,都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

如同世人依角色功能,而有父母子女、老師學生、同事部屬、冤親路 人、… 的不同身分名稱,但不離此人。又如陽光經三稜鏡的折射後,可呈 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色光,這些都是太陽所發出的光。無量佛有無量佛光,

79.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卷 1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67b07 )。

80. 大佑法師《淨土指歸集》卷 2 ( 卍新續 6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00b12 )。

81. 聖嚴法師《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法鼓全集》第十輯,p. 15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定之與智如是無  無智及智無所得   云何是法淨無垢  而無所有等虛空 

。如羅睺羅。為作歸依為世間舍。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

剛喜佛 南無護一切佛 南無離諸疑佛 南無寶炎眷屬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住持速

  唵薩哩 (二合) 瓦怛他 (引) 伽怛麻儞沙怛第巴嘚入嚩 (二合) 剌入嚩 (二) 剌達哩 (二合) 麻達 覩 哩 (二合) 鞞娑 (引) 賀 (引).

  從大海剎至此中間。有世界名安住。是中有佛號須彌肩。今現在為止 (丹作山) 菩薩

 佛無等等如虛空  十力自在無邊眾   於釋師子妙法中  天人最上今加汝 

來。是故如來名得涅槃。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入十種法行。能知諸佛如來應供正

 光顏巍巍  威神無極  如是炎明   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  珠光炎耀 

能令一切調伏其心。若諸菩薩修智慧行。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若諸菩薩修說法行。即

。無分別不離分別。無計度不離計度。非思惟作意。寂靜清涼無生無滅。無見無聞無

 截身令段段  離垢不懷恚   忍力捨諸慢  願說此意趣   修習於空行  意常善思惟 

  唵 (引一句) 薩哩嚩 (二合) 怛他 (引) 誐多 (二) 倪也 (二合引) 那莎婆 (引) 嚩 (引) 怛摩 (二合) 酤 (引)

。問至理微妙不垢不淨。無取無捨。今立垢淨令人取捨。既乖妙理即非上乘。何得名

  二別敘今經教興 韋提機發淨土緣興。故使闍王公為逆害幽禁父母苦切憂愁。遙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虛。何機得受。答曰。解有二義。一

故知報佛有化父母。此亦未爽。觀世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成佛已來歷十劫 壽命方將無有量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乘方等總持經一卷 (或無經字圓覺貞元) 大乘方等總持經一卷 (或無乘字圓覺梵釋) 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 (貞元圓覺梵釋) 大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瑞應經 梵網經 樓炭經 藥王經 普耀經 善權經 大權經 賢愚經 提謂經 楞伽經 大集經 遺教經 因果經 無量義經 大般若經 付法藏經 法滅盡經

那羅達王而為上首。復有四十恒河沙緊那羅王。善見王而為上首。復有五十恒河沙摩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器世

。成一切種智。故大地動。六者如來成道。始為人天轉妙法輪。故大地動。七者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