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說無量壽經》之「無量光壽」與「十二光如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說無量壽經》之「無量光壽」與「十二光如來」"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說無量壽經》之「無量光壽」與「十二光如來」

王家軒

刊載於「美佛慧訊」192 期 2021 年 5 月

前言

三國時期,梵僧 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說釋迦佛以無盡大悲,

憐憫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正道」,普令眾生獲真法利。佛說過去 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名「世自在王」時,有位國王聞佛說法,

心生法喜,立刻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出家,號曰「法藏」( 即法之 庫藏,如偈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法藏比丘以頌讚世自在王 佛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功德廣大,智慧 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等等,並說 : 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 我廣宣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

令我於此世間速成正覺,拔諸眾生的生死苦本。

世自在王佛為其廣說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法藏比丘 聽聞並得親見諸剎土,其心寂靜,志無所著,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 國清淨之行;而後發起無上的四十八大願,一願不成,不取菩提。第十二 願是成佛時,光明没有限量,至少能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土;第十三願 是成佛時,壽命没有限量,至少長達百千億那由他劫。第十八願是成佛時,

除了造五逆罪和誹謗正法者,十方眾生以至誠心、深信心、喜樂心,發願 往生其國,即使只稱念其佛號十聲,也必能往生;此願為浮沉苦海而又無 力自救,急於了生脫死的眾生,提供了一條易行道。

法藏比丘說此大願已,又說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 冥,廣濟眾厄難」等等偈頌。因為所發弘誓,專志莊嚴妙土,所以,成佛

(2)

時所感的極樂報土,才會突顯於無量佛國淨土,成為後來淨土法門的往生 所趣。甚至有結合淨土持名與禪者話頭的「禪淨雙修」,或與其他宗門的 融合。如明末的蕅益智旭大師,宗天台而不以教觀為限,曾掩關於松陵寺,

於關中大病一場,體悟到了生脫死還須淨土;從此以參禪工夫,求生淨土,

被尊為淨土宗九祖。又如《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1,普賢菩薩勸進善 財童子等海會大眾,以十大願王,導歸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如偈說 :

「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無量壽經》中,釋迦佛接著開示 : 法藏菩薩成佛已經十劫,「現在 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安樂世界就是《阿彌陀經》

的極樂世界。其佛國没有畜生、餓鬼、地獄等三惡道,也無春夏秋冬四季,

不寒不熱。佛又說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所以,無量壽 佛也稱為 :「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 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 光佛」2。世間眾生蒙其光照,則「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 生焉」;如果在三惡道極苦之處,見此光明,能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 之後,皆得解脫。

天台四釋的「因緣釋」,以四種悉檀為因緣,相應《無量壽經》,說

「四悉普益」的四益3

: ① 說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的修道次第,使眾生

樂欲隨喜佛法,是「世界悉檀的歡喜益」;② 為普度眾生,發四十八大願,

使眾生感應而起信學佛,是「各各為人悉檀的生善益」;③ 恆以無量功德 光明,遍照十方暗鈍,使眾生反省懺悔,破己惡執,消除煩惱,是「對治 悉檀的破惡益」;④ 願願成就,功德圓滿成佛,為眾生作典範,使發心精 進修行,印證實相,是「第一義悉檀的入理益」。

1. 唐譯 四十《華嚴經》卷 40 (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46a29 )。

2.《佛說無量壽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70a23 )。

3. 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玄義》卷 5 ( 大正 3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746b03 )。

(3)

以下依六個面向來探討 : (一)「光明」在佛法中的意涵,(二)阿彌陀佛 別號與「無量佛」,(三)「無量壽佛」與「無量光佛」,(四)「十二光如來」

尊號的異同,(五)「十二光如來」尊號分說,(六)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與

「十二光如來」。

一、「光明」在佛法中的意涵

唐 窺基大師《阿彌陀經通贊疏》4 說光有二種 : ① 內光,即智內照理,

如法光明;② 外光,即身光外照,如身光明。隋 吉藏大師《仁王經疏》稱 為智慧光與神通光。《雜阿含經》5 說有三種光明,能照明世間,「晝以 日為照,月以照其夜,燈火晝夜照,照彼彼色像」。《瑜伽師地論》6 稱 這些有形的光明為治暗光明 ( 外光明 ),再加上法光明、依身光明,成三種 光明相。分別說 :

(1) 外光明— 日月星光與燈炬,以及能在黑暗中發光的礦植物。佛教 以相表法,日光喻智慧的法光,月光喻慈悲的和光;說燈明是延續生命的 象徵,如《藥師經》的燃燈供佛,或消災延壽的長明燈。又如極樂淨土七 寶池中的蓮花,放青黃赤白等光;或修光明觀,於光明中見無量壽佛。

(2) 法光明— 佛法即光明,心光破除愚癡暗,顯發本覺妙明。從聞思 修慧得見法,正念相應心的光明智慧,能對治惛沈睡眠,以及由於不如實 知緣起法,而於三世因緣產生的疑惑,也能破對三寶的疑暗。明 通潤法師

《法華經大窾》7 說以「普門品」的三觀合三光 : 有真觀故,得無垢光;有 清淨觀故,得清淨光;有智慧觀故,得智慧日;能破三種黑暗。

4. 窺基大師《阿彌陀經通贊疏》卷 2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2a01 )。

5.《雜阿含經》卷 49 ( 大正 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60b24 )。

6.《瑜伽師地論》卷 11 ( 大正 3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29c23 )。

7. 通潤法師《法華經大窾》卷 7 ( 卍新續 3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17c18 )。

(4)

(3) 身光明— 佛菩薩、緣覺、聲聞等聖者和諸天眾生,都以光明莊嚴 其身。《天台》、《華嚴》以梵語「毘盧遮那」為法身佛號,譯義為「光 明遍照」。大乘經典常以佛陀放光、動地等為發起,在教化眾生的時候,

從毛孔、眉間等放光明,表示以大法的光明照破黑暗。或有佛以光明作佛 事,眾生於法信心堅定,則蒙光觸,如《放光般若經》說,佛全身放光,

眾生見其光明者,悉發無上菩提大願。《觀無量壽佛經》說觀世音菩薩的 項有圓光,眉間毫相流出光明,臂如紅蓮花色有微妙光明;以寶手接引眾 生,手指都放光;舉足時,足下千輻輪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

隋 天台智者大師《維摩經文疏》8 說光有三種 : ① 色光— 如八背捨觀 骨人散滅,但見骨光,發八種光明,轉為勝處,一切處因此能放種種光明;

② 心光— 就是智慧光明,能照暗惑;③ 非色非心光— 就是第一義光,如

《梵網經》說戒名大乘,又名第一義光;光明即是第一義諦,非色非心而 現色心。就四教說,藏教、通教、別教,但有色心二光;只有圓教,明第 一義光,是為不思議之光。《法華經》明色光即是福德莊嚴,心光即是智 慧莊嚴,第一義光即是法身,色心二種光嚴,顯發法身故。

佛光有二種 : ① 常光 ( 身光 ),依圓滿功德成就,猶如佛佛道同,一切 諸佛常光無量,隨應眾生而現長短遠近的不同;② 放光 ( 神通光 ),緣事 發起,如《無量壽莊嚴經》偈說 :「爾時彼佛無量壽,化導他方菩薩心,

密用神通化大光,其光從彼面門出」。《大乘智印經》說百千種微妙色光 從佛口出,種種色相普遍世界,「眾生覩此光明,離諸驚怖,摧伏一切煩 惱魔怨」。色界第二禪的光音天眾生,已不用音聲來溝通,而是口發淨光 為語言。宋 龍舒居士王日休《龍舒淨土文》9說唐代 善導大師每念一聲佛 號,就有一道光從口而出。

8. 智者大師《維摩經文疏》卷 17 ( 卍新續 1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95a06 )。

9. 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卷 5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66c11 )。

(5)

佛光本無放或不放的相,隨順眾生的善根福德而顯現,如《般若經》

說菩薩修行般若,方便善巧,「所現色像無決定相」,「隨諸有情心之所 樂,菩薩即現如是色像」。以放眉間白毫相光來說,眉間表中道,光表智 慧,也就是中道光、中道智慧。吉藏大師《法華統略》10 說 : 佛放中道光,

開示來者,弘中道經,得中道悟。以《法華》經義說,兩眉喻二乘,表開 二乘之權;於其間放光,則顯一乘之實。

佛光有不同色,如《大方便佛報恩經》說「從其面門,放大光明,青 黃赤白,名曰大悲,遠照十方」;《觀無量壽佛經》說世尊「放眉間光,

其光金色」,又說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 五色光— 青、

黃、赤、白、紫紅 )。光色變化有其因緣,《長阿含經》11中,佛將般涅槃 前,顏貌從容,威光熾盛,諸根清淨,面色和悅。開示弟子阿難,有二因 緣,佛光色有殊於常 : ①「佛初得道,成無上正真覺時」;②「臨欲滅度,

捨於性命般涅槃時」。色有青黃赤白的「顯色」、大小方圓的「形色」、

身口動態的「表色」,佛光的妙色功德,則是三者具足。

佛的全身都能放光,頭頂、眉毛、眉間、臉面、唇舌、肩膀、手臂、

手掌、手指、指間、胸前、腿部、膝蓋、腳踝、腳掌、趾頭、…、甚至每 一身毛、毛孔,依度化眾生的因緣,都可放光;《楞嚴》特說頭與四肢的

「五體放光」。《華嚴經》12說 :「一切光明出妙音,說諸菩薩具足行」,

佛在華嚴海會上,以「光」說法而十度放光 : ① 放面門齒光,為莊嚴告眾 雲集;② 放眉間毫光,入足輪中,示果成因;③ 從足輪下放出所入果光,

說十信法;④ 放兩足指光,集眾入道,說十住法;⑤ 放兩足趺光,說十行 法;⑥ 放兩膝輪光,說十迴向;⑦ 放眉間毫相果德光明,說十地法;⑧ 放眉間毫光灌文殊頂,說等妙覺法;⑨ 放口中光入普賢口,說等妙覺法;

10. 嘉祥大師《法華統略》卷 3 ( 卍新續 2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28b01 )。

11.《長阿含經》卷 3 ( 大正 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19b27-c06 )。

12. 晉譯 六十《華嚴經》卷 3 (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07c05 )。

(6)

⑩ 放眉間毫相果光,普照三世法界,說果法界。

如來的三業大用也都在放光,以《金剛經》13開頭的經文為例 :「爾時,

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爾時」是放般若光,「世尊食 時」是放甘露光,「著衣持鉢」是放莊嚴光,「入舍衛大城乞食」是放福 田光,「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是放平等光,「還至本處」是放自性光,

「飯食訖」是口舌放光,「收衣鉢」是兩手放光,「洗足已」是兩足放光,

「敷座而坐」是全身放光。

《思益經》14說 :「如來身者,即是無量無邊光明之藏,說法方便亦不 可思議」,西方淨土是無量光明藏,也是進入光明的開始。《涅槃經》15 中,文殊菩薩說 : 光明名為智慧,名大涅槃,即是如來,名大慈大悲,即 是念佛,即是一切聲聞緣覺不共之道。禪宗重視自心光明的開發,智光當 下一閃,當下即是佛。德山宣鑑禪師向龍潭崇信禪師請益;夜深離去時,

龍潭點一紙燭給他照明,正當德山伸手來接時,龍潭突然將燭火吹滅;滅 去外在光明的當下,黑暗中,心燈亮起,德山禪師豁然大悟。自性法身能 顯發光明,悟道時,光明如大圓鏡,照十方法界,洞徹萬象森羅。

佛教勸人止惡行善,說十善業是光明達道,是世間善法的常軌,為佛 法的人生道德律;十惡業是黑暗險徑,是墮三惡道的定業,為邪說行惡的 加行道。十善業道以行為而言,分成身口意三類,包括 : 身的不殺生、不 偷盜、不邪淫;口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的不貪、不瞋、

不邪見 ( 正見 )。身口的前七項稱為業,意的三個項目,為前七項的道,所 以合稱業道,行惡即為十惡業道,行善則為十善業道的光明道行。

1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 1 ( 大正 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748c20 )。

14.《思益梵天所問經》卷 1 ( 大正 1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34a20 )。

15.《大般涅槃經》卷 2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89a01 )。

(7)

二、阿彌陀佛別號與「無量佛」

佛遍法界為身,無有身相,應化身則隨眾生的身相而顯現,眾生無量 故,佛的應化身隨類應現也無量。《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 :「無量清淨 佛」,為菩薩時,發二十四願,另譯的《無量壽莊嚴經》則說三十六願,

都是四十八願的濃縮版。無量清淨佛就是《無量壽經》中成就四十八大願 的無量壽佛,也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往生咒」) 的「阿彌唎哆」有甘露義 ( 不死之藥 ),不生不死即常,即無 量義,所以,阿彌陀佛又號「甘露王佛」。無量清淨、無量壽、甘露王,

都是無量佛。

「量」,有輕重、久暫、長短、大小,可以衡量之意。「無量」,

《大智度論》說不可測量、《大悲經》說不可算數、《般若經》說量不可 得、《法華經》說無有限量,就是究竟圓滿義。世間萬法都可測可量、可 思可議,可以數量表示,或可以文句詮釋;諸佛的境界,至真至善至美,

至明至淨至妙,至常至安至樂,不可衡量、不可思議,只能以無量表示。

《無量義經》16說無量,是「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 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大智度論》17說諸法如,入法性中無有 別異,譬如眾川萬流,各各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同為一味一名;諸佛法 身,平等平等,也如眾水入海,總為一水,等無差異,不可分別,如同虛 空或空氣,無所不在,名之為無量。

一切法實相無相,就是實相一切相,一切相就是無量。無量,所以不 能說是什麼,或不是什麼,因為言語、心行能表示的都是相對的有量。就 事相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猶如虛空無量,所以含賅一切法;就理性

16.《無量義經》卷 1 (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87b29 )。

17.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 35 ( 大正 2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21a24 )。

(8)

說,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所以就是一切法。有量與無量,不 是對立,而是含攝在無量中,事理無礙。雖然在世間眾生的心境中,有無 數不同的佛,但如《華嚴》說「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理體,

無二無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

《隨願往生經》18 中,普廣菩薩問佛 : 十方佛剎淨妙國土都無差別,為 何偏讚西方彌陀淨土 ? 鼓勵「諸願生者,皆悉隨彼心中所欲,應念而至」。

佛說 : 娑婆世界的眾生多貪濁亂,習邪法者多,心意無定,如果廣說十方 淨土,眾生心志便會懈怠,更「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但說 一處,而且在《阿彌陀經》舉六方諸佛作真實證,消除眾生疑惑,就會比 較專注慎重,積極求生,所以偏讚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

易得往生。

阿彌陀佛,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

色相光明莊嚴,遍一切處。就功德說無量,是就一切功德中,每一功德又 有無量差別,總括一切的一切。九法界眾生的修行還未圓滿,說功德無量 是指有量之無量;佛的無量功德圓滿,是無量之無量。阿彌陀佛 ( 無量佛 ) 本來通稱一切佛,即無量無數的佛;後來,在佛法的弘傳中,漸漸成為專 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念佛成為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淨土,也 代表佛果的究竟圓滿。

觀阿彌陀佛,擴大成觀一切佛,如《觀無量壽佛經》說 : 觀無量壽佛 身相光明,繫心諦觀,極令明了,「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作 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般舟三昧 經》19 說 :「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般舟是「佛立」

( 一切佛現立在前 ) 的意思,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成就般舟三昧時,能於定

18.《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卷 11 ( 大正 2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29c10 )。

19.《般舟三昧經》卷 1 ( 大正 1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99a09 )。

(9)

中見十方現在佛,如見夜空中的繁星。太虛大師說無量與一切相通,阿彌 陀即無量,此「一切佛」就是阿彌陀佛,說一切佛現立在前,即見阿彌陀 佛立在前20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21 說 : 一切諸佛、諸佛土,實皆平等,一佛功 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 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所 以,能通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也必能通 達一切佛即一佛,一佛即一切佛,法身無二。念一佛時,就是念一切佛,

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生極樂淨土,就是生一切淨土。

三、「無量壽佛」與「無量光佛」

無量佛有無量身、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德,…,不可思議;以「無 量壽、無量光」為主,如同經中提及佛陀十號時,常以前三號「如來、應 供、正遍知」為代表。宋 靈芝元照律師《觀無量壽佛經義疏》22,以佛的 三德說 :「壽即表福,是解脫德;光即表智,是般若德;般若解脫共嚴法 身」。壽表佛的福德,豎窮三際,無始無終,常恆不變,所以無量壽不生 不滅;光表佛的智慧,橫遍十方,無邊無際,洞徹無礙,所以無量光無所 不照。橫豎交徹,即一真法界的全體,包含無量功德;福慧具足,表示法 身果德的圓滿。佛的光、壽、智慧、願力、神通都無量,因為眾生特別重 視光明與壽命,為順應世俗和眾生的需要,所以強調佛的光壽無量。

阿彌陀佛有無量名,簡說十三別名,不出光壽,明 蕅益智旭大師《阿 彌陀經要解》23說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常寂就是清淨常住,徹

20. 太虛大師《佛法總學》「禪台賢流歸淨土行」,《太虛大師全書》,p. 716。

21.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78b07 )。

22. 元照律師《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 2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85c12 )。

23.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卷 1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70a06 )。

(10)

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常照就是 光明遍照,徹證心性無量之用,故光明無量。無量壽即自性寂,無量光即 自性照,十方三世諸佛都徹證心性,遍照十方,都可名為無量壽、無量光,

但由因中願力不同,所以各隨因緣以立別名。就念佛來說,心照而常寂,

佛號歷歷分明而心無妄念,念佛的心不生不滅,就是「無量壽」;心寂而 常照,心無妄念而佛號歷歷分明,念念佛號清清楚楚,就是「無量光」。

無量彌陀,寂照不二,徹證心性之源,合稱為「無量光壽」。

無 量 壽 佛 Amitāyus 壽 命 無 量 , 音 譯 「 阿 彌 陀 廋 斯 」 ; 無 量 光 佛

Amitābha光明無量,音譯「阿彌陀婆耶」。如果以同一字根 Amitā,包含壽 命與光明無量二義,就名為「阿彌陀」佛,最早見於東漢 支婁迦讖三藏譯 的《般舟三昧經》。如羅什三藏譯的《阿彌陀經》24說 :「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 無量光 );又說 :「彼佛壽命,

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為阿彌陀 ( 無量壽 )。

玄奘三藏別譯的《阿彌陀經》稱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25,則不用

「阿彌陀」;羅什採音譯,玄奘則依原文,直接意譯為無量壽與無量光,

如說 :「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並且說 名為「無量壽」的緣由,是「彼如來及諸有情,壽命無量無數大劫」;

「無量光」的緣由,是「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

施作佛事,無有障礙」。

清 續法法師《阿彌陀經略註》26 說佛壽有三種 : 法身 ( 自性身 ) 壽,以 真如理體為命,故無量;報身 ( 受用身 ) 壽,以智慧德相為命,故無邊;

化身 ( 應化身 ) 壽,以慈悲應用為命,故無數。或說法身壽命,無始無終,

故無量;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故無量。就應化身說,隨願隨機而長短不

24.《佛說阿彌陀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7a25 )。

25.《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8c08 )。

26. 續法法師《阿彌陀經略註》卷 1 ( 卍新續藏 2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91b16 )。

(11)

等,如應菩薩十地的聖者,壽命示現無量;如是大化地前三賢菩薩,以及 二乘,則示現無邊,如是小化人天眾生,則壽命無數。《心地觀經》27說 : 應化身佛,雖現滅度,但機緣無盡,應化不斷,佛身相續常住,所以,三 佛壽都是無量、無邊、無數。

《大智度論》28說諸佛壽命、光明,各有二種 : ① 真實者,顯現、無 量;② 為眾生者,隱藏、有限有量。諸佛壽命實皆無量,為度人故,現有 長短;若生於惡世,示現壽命便短,如釋迦佛,壽不足百歲,是於無量中 現有量,使眾生能從有量達無量。賢首法藏大師《華嚴經探玄記》29說壽 命有三種 : ① 報命 ( 業報身命與輪迴生命 ),② 戒命 ( 淨戒為體的淨命 ),

③ 慧命 ( 正見與功德為命 )。諸佛壽命也有三義 : ① 闡德— 具足報戒慧三 種命,善根所生故,其報命無盡;② 顯實— 窮未來劫,命根無盡;③ 開 權— 隨機所感,而現長短。

往生極樂者,能修得無量壽與佛齊,無量光與佛同。除了極樂世界的 阿彌陀佛之外,其他世界的諸佛,也有「無量壽」或「無量光」的名號。

如《阿彌陀經》說 :「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則譯為 :「西方亦有現在無量壽如來、無量蘊如來、

無量光如來、無量幢如來、…」。又如,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 宿劫,三劫三千佛名經中,都另有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無量壽與無量光相互緣成,如比喻無量壽是燈體,無量光就像燈光,

燈炷與燈光互不相離。無相就是相,無量壽就是無量光;相就是無相,無 量光就是無量壽;無量壽全體起用就是無量光,無量光全用在體就是無量 壽;稱念無量壽,就是稱念無量光,反之亦然。以般若說,無所住是無量 壽,生其心是無量光;方便周遍而智慧空寂,為無量壽,智慧空寂而方便

27.《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2 ( 大正 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99a13 )。

28.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 34 ( 大正 2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11c25 )。

29. 法藏大師《華嚴經探玄記》卷 15 ( 大正 3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90b21 )。

(12)

周遍,為無量光;究竟涅槃是無量壽,無上菩提是無量光。以止觀說,修 止得定,定具足就是無量壽;修觀得慧,慧具足就是無量光,「念一句阿 彌陀佛,就是定慧等持,止觀雙運」30。以念佛說,念而無念是圓成實,

圓成實就是無量壽;無念而念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無量光。以因果說,

上求下化,因中發菩提心,果上成就菩提;無量壽,如實知法性清淨,所 以上求佛道;無量光,如實知煩惱虛妄,所以下化眾生。

四、「十二光如來」尊號的異同

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

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等 十二稱號,稱為「十二光如來」,也名「十二光佛」,加上無量壽佛、阿 彌陀佛,共有十四個稱號,皆攝於無量之中,代表阿彌陀佛的智慧與慈悲 廣大無量;若能修持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就能在一切時、一切處,蒙佛 的智悲之光眷顧。宋 天台宗的淨土教,四明宗曉大師編的《樂邦文類》31, 有「蓮社繼祖五大法師傳」,推廬山慧遠大師為始祖,加上善導大師 ( 實 際創立淨土宗 )、法照、少康、省常、宗賾等五位為蓮社繼祖,成立蓮社 六祖的相承之說。另續編《樂邦遺稿》32,提到「十二光如來」尊號。

唐 不空三藏譯的密教典籍《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33, 說無量壽國,在九品淨識三摩地,是即諸佛境界,如來所居,三世諸佛,

從是成正覺,具足三明,增長福慧。九品淨識真如境內,坐十二大曼陀羅 大圓鏡智寶像,其名稱為 :「一切三達無量光佛、遍覺三明無邊光佛、智

30. 智諭法師《佛七講話》第七集,收錄在《智諭老和尚著作集》,p. 203。

31. 宗曉大師《樂邦文類》卷 3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92c19 )。

32. 宗曉大師《樂邦遺稿》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32a03 )。

33.《九品往生阿彌陀經》卷 1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79b26 )。

(13)

道三明無礙光佛、六真理智三明無對光佛、色善三明光炎王光佛、一覺三 明清淨光佛、普門三明歡喜光佛、入慧三明智慧光佛、光色三明不斷光佛、

明達三明難思光佛、五德三明無稱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是為十 二光佛號,十二光佛又稱為「十二圓妙」。

《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在因位為菩薩時,名為法藏比丘,《無量清 淨平等覺經》譯為「法寶藏」,《大智度論》或譯為「法積」。《無量壽 莊嚴經》34譯為「作法」,說十三光 :「無量光、無礙光、常照光、不空光、

利益光、愛樂光、安隱光、解脫光、無等光、不思議光、過日月光、奪一 切世間光、無垢清淨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寶積經》35 譯為「法處」,在「無量壽如來會」中,佛陀開示 : 有世界名曰極樂,

「法處比丘在彼成佛,號無量壽」;彼佛光明普照,但依眾生根機不同,

見彼佛光明,或有加一尋者,或有加一由旬乃至億那由他百千由旬光者,

或普照佛剎者;以是義故,而有 :「無量光、無邊光、無著光、無礙光、

光照王、端嚴光、愛光、喜光、可觀光、不思議光、無等光、不可稱量光、

映蔽日光、映蔽月光、掩奪日月光」。《思益經》36說如來有光,名「寂 莊嚴」、「無畏辯」、…、「示一切色」等三十三名,並說 :「如來若以 一劫、若減一劫,說此光明力用名號,不可窮盡」。

五、「十二光如來」尊號分說

《觀無量壽佛經》說 : 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其光相好及與化佛,

不可具說」,阿彌陀佛的功德妙用,具體表現在十二光明的名號中。隋 淨 影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37 簡釋名號 : 無量即多,無邊即廣,無礙即自

34.《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 2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21c22 )。

35.《大寶積經》卷 17「無量壽如來會」( 大正 1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95c15 )。

36.《思益梵天所問經》卷 1 ( 大正 1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33b28 )。

37. 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卷 2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04b21 )。

(14)

在,無對即他光不敵,炎王即此光勝餘,清淨即離垢,歡喜即令見者心悅,

智慧即於法善照,不斷即常照不絕,難思即超越世心想,無稱即超越世言 相,超日月光即超越世色相。

唐 新羅僧 釋璟興《無量壽經述贊》38則總說為「身莊嚴」: 佛光非算 數故無量,無緣不照故無邊,無人能障者故無礙,非諸菩薩之所及故無對,

光明自在更無為上故焰王,能除眾生貪濁之心故清淨,能除眾生瞋恚之心 故歡喜,能除眾生無明品心故智慧,恆為照益故不斷,非諸二乘等所能測 度故難思,非餘乘等所堪說故無稱,日夜恆照故超日月。

續法法師《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疏鈔》39另說十二義 : 無量者,實智照理 無限量;無邊者,權智照事無邊際;無礙者,慈光與樂無障礙;無對者,

悲光拔苦無敵對;炎王者,光音應化得自在;清淨者,離垢清淨發光明;

歡喜者,令他受用生大喜;智慧者,以大智慧破諸惑;不斷者,常光不斷 絕;難思者,本光不思議;無稱者,涌百寶光不可稱;超日月者,放一切 光超日月故。

以十二光法的內涵偏重來說,各有所對治的疑暗邪執 : 無量光破佛光 有數量的執著,無邊光破佛光有邊際,無礙光破攝受有拘礙,無對光破有 光可對等,炎王光破光明有更上,清淨光破貪欲,歡喜光破瞋恚,智慧光 破愚癡,不斷光破懈怠,難思光破心緣有實性,無稱光破實相可言說,超 日月光破日月等同佛的執著。北魏 淨土宗高僧 曇鸞法師的《讚阿彌陀佛偈》

40 對於十二光如來,各作一偈,以下依之分說。

(一) 無量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無量光佛

「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

38. 釋璟興《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 2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55b26 )。

39. 續法法師《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疏鈔》卷 1 ( 卍新續藏 16,中華電子佛典 0380a02 )。

40. 曇鸞法師《讚阿彌陀佛偈》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20c25-1b11 )。

(15)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示現、無量妙色、無量形狀、無量福藏,

智慧光明不可稱量,遍十方三世而無所不照;眾生蒙光照觸,離有量所障 的一切,隨光照而開發智慧,增長善根;這種光明是真實智慧,就是《法 華經》說的諸佛出廣長舌,放無量光,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又 如《圓覺經》41說 :「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 等」,無量光,所以出生如來,所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都是無量光,如 宋 大慧宗杲禪師偈 :「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42,光明即是此 智慧。

《楞嚴經》43偈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根塵俱銷,本有覺性 圓融清淨,心光自然通達,自性寂而常照,含容十方虛空。極樂無量光,

明明一條路,光照遍心源,清淨到極點,「成圓明淨妙」,發起本具妙明 真心,內心充滿光明與慈悲;性淨明體,「明極即如來」,斷盡一切無明,

明到極點,就顯如來本體,所以稱佛為「真實明」,即涅槃三德的般若德。

(二) 無邊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無邊光佛

「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

無邊有二義 : ① 無際— 說阿彌陀佛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普照眾生,

廣大無邊際;② 無偏— 六凡諸法是迷染所致,四聖諸法則是悟淨所成;諸 佛以悟淨因緣,悟之又悟,淨之又淨,知見即現前離念靈知,不著有無二 邊的偏執。佛光圓滿具足,不限於一隅,也不偏於一邊;念佛蒙光攝受,

發明真性,返本歸元,心開意解,則無量煩惱與繫縛,無不解脫。

知見達到圓融中道,契會真如,畢竟平等,則無高下淺深之別。「平 等覺」就是佛,此處專指阿彌陀佛,有二義 : ① 依義理說是覺性,佛即遍

41.《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 1 ( 大正 1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917c11 )。

42. 宗杲禪師《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57a10 )。

43.《楞嚴經》卷 6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30a14 )。

(16)

於法界一切有情的平等覺性,如《佛本行集經》說 :「我已證得無上至真 平等覺道」;② 就事相說是覺者,佛是由無上正遍覺的無漏五蘊因緣和合 者,如《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南無無量清淨平等覺」。無量清淨平等 是無量清淨覺,就是無量壽佛,所以,蒙佛光照,平等覺觀,應當感恩頂 禮。

《觀無量壽佛經》44 說觀大勢至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

但見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所以號此菩薩名「無邊光」;

又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所以號為「大勢至」。釋迦 佛說本生,曾為「無邊光菩薩」,於《大方等如來藏經》45說,過去久遠,

有佛號「常放光明王」( 從菩薩處胎出生,乃至成佛,常放光明,般涅槃 後,舍利塔廟也常放光 ),時有一菩薩名「無邊光」,於常放光明王佛成 道之初,啟請開示《如來藏經》,以聞如來藏故,無邊光菩薩得成佛道。

還有其他佛,也號無邊光,如《大集經》說過去光味劫時,「不眴世界」

有佛出世,號無邊光如來。《力莊嚴三昧經》也說東方「一切光世界」,

有佛號無邊光如來。

(三) 無礙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無礙光佛

「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

佛光 ( 身光、智光 ) 遍照十方無礙。無礙有二義 : ① 無障礙— 佛光具 有穿透力,阿彌陀佛度生的威神願力,没有任何障礙,如《大集經》偈 :

「大聖神通力,能速遍諸剎,如心無所障,光照十方國」;② 無罣礙— 佛 光普照,自在無礙如虛空,一切無明煩惱惡業等有礙,蒙光恩澤,自然消 解,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46偈 :「如來慧日大光明,普照十方無罣

4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4a18 )。

45.《大方等如來藏經》卷 1 ( 大正 1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59c22 )。

46.《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 2 ( 大正 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70b16 )。

(17)

礙,無明闇障惑已盡,如日舒光照世間」。無障礙知見,微密深妙慧,故 難思;無罣礙自在,清淨離念想,故難議,所以稱佛為「難思議」。

曇鸞法師《往生淨土論註》47 有問 : 既然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 所礙,為何此世間眾生,不蒙光照 ? 答說 : 佛光圓通無礙,無所不照,有 礙的是不信、不念佛的眾生,如日光周遍天下而盲者不見,不是日光有礙;

又如曠野沙磧渴乏需水,天降甘霖緩解大旱,而頑石不被滋潤,不是雨水 不遍。眾生自生障礙,背覺合塵,與佛的覺性相違背,與塵勞相合;若想 見到佛的光明,就當背塵合覺,消除業障,返妄歸真,則見佛的光明。

《大智度論》說 :「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則為之現無量光明」。

世親菩薩的《往生淨土論》48 說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

見阿彌陀佛,說偈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 國」。五種念佛法門,前二身口業,後三是意業,分別是 : ① 禮拜門— 身 業禮拜阿彌陀佛,為一心願生彼國之意;② 讚歎門— 稱彼如來名,口業讚 歎彼佛光明智相功德,與定慧相應,如實修行;③ 作願門— 心常作願,一 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念念相繼分明,即能得止,是為真實修行;④ 觀察門— 於止中修成觀,智慧觀察,深入分別抉擇,繫心一境,正念觀彼;

⑤ 迴向門— 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常願以迴向為首,如是乃能成就大悲心。

曇鸞法師註解49,以五念門釋前四句偈義 : ① 歸命是「禮拜門」( 既已 發願往生,當禮拜無礙光佛 ),② 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歎門」( 稱彼如 來名,無礙光佛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滿眾生一切志願 ),③ 願生安樂 國是「作願門」( 因緣義的假名生,非如凡夫的有實眾生、實生死,是為 菩薩歸命之意 ),④ 安樂義是「觀察門」(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所生,如來 神力本願所建,觀彼世界清淨相,依正莊嚴成就,勝過三界道 ),⑤ 迴己

47. 曇鸞法師《往生淨土論註》卷 1 ( 大正 4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27a02 )。

48. 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大正 2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

49. 曇鸞法師《往生淨土論註》卷 2 ( 大正 4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35a20 )。

(18)

功德普施眾生是「迴向門」( 共見無礙光佛,生安樂國 )。

(四) 無對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無對光佛

「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遇斯光者業繫除,是故稽首畢竟依」

無對光佛,為眾生究竟的歸依處,所以稱為「畢竟依」。無對有二義 : (1) 無相對— 無對光是絕待圓融的光明,超越二元 ( 明暗、是非 ) 相對。

如《心經》說 :「無智,亦無得」,真如實相的現覺,無能證所證的差別。

《維摩詰經》50中,月上菩薩說 :「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 二,…,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契入不二的心體,則見無 縛、無脫的自性。又如《楞嚴經》51,佛說見性無二,一真無相對,問文 殊菩薩 : 有個「文殊」可說是文殊、非文殊嗎 ? 菩薩一問即悟,答 :「我真 文殊」,於我真文殊體外,没有什麼叫做文殊,没有「是、非」相對兩個 文殊可說。

(2) 無對等— 無對光又名無等光。佛光畢竟清淨,没有任何光可以對 等,更無過其上,如《華嚴經》說 :「一切諸佛悉有最勝無上光明莊嚴,

皆悉普放大光明藏」;《寶積經》說 :「無上大光明,普照於人天,開示 諸法藏,無邊功德海」。佛光是最究竟、最圓滿的無分別智所顯的無上光;

《摩訶般若經》說 :「世尊光明最勝最妙最上第一,諸天業報光明在佛光 邊不照不現」,佛光中日月光不現,天人光也都不現。諸佛中,無對光佛 的光明最為第一,如《無量壽經》說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宋 桐江擇 瑛法師的讚阿彌陀佛偈,說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五) 炎王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炎王光佛

50.《維摩詰所說經》卷 2 ( 大正 1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51c01 )。

51.《楞嚴經》卷 2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12b18-2b22 )。

(19)

「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號光炎王,三塗黑闇蒙光啟,是故頂禮大應供」

應供即阿羅漢,福田清淨,應受一切世間供養;通於三乘,佛也是阿 羅漢,但阿羅漢不是佛,相對於阿羅漢的應供,稱阿彌陀佛是「大應供」。

「炎」有火焰熾盛義,炎王光就是光炎王,龍舒居士參照各種譯本,重新 編寫的《大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光明,明麗快甚,絕殊無極,勝於日 月明的千萬億倍,而稱為「諸佛光明之王」。如《雜阿含經》52,婆句梵 天以偈讚佛 :「是故所受身,金光炎普照,其身住於此,光明遍世間。」

明 天台幽溪傳燈大師《楞嚴經圓通疏》稱為「大𦦨光」。《大集經菩薩念 佛三昧分》偈 :「功德威光殊顯赫」,「如日輪光破眾闇」,「恆以法光 照眾生」,「是故稱佛光明王」。

阿彌陀佛因地曾發誓願 : 國土中没有三惡道。照耀第一的炎王光是發 自極深的大悲心,《華嚴經》「光明覺品」說 :「世尊從兩足輪下放百億 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包括照亮冥暗幽深的地獄,讓惡道中的眾生,

因阿彌陀佛的大悲救攝,幡然覺悟,尋著此光照,而能脫離苦厄。《華嚴 經》「賢首菩薩品」53說 :「放大光明難思議,以此光明救群生」,而說如 來示現出「善現光、…、法清淨光」等四十四種光明,都是經過不可說不 可說微塵數劫的度生大願所成就。

(六) 清淨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清淨光佛

「道光明朗色超絕,故佛又號清淨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脫故頂禮」

道光即佛光,佛光即清淨光,是《往生淨土論》54 所說的 : 依正功德 成就,略說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 為法身」,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名為清淨,以清淨故,名為法;清

52.《雜阿含經》卷 44 ( 大正 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24c10 )。

53. 晉譯 六十《華嚴經》卷 6、7 (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32c19 )。

54.《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大正 2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32b22 )。

(20)

淨光就是清淨句,就是法身。《心地觀經》說世尊「放清涼光,明朗世 界」,佛光澄淨清涼,能消除眾生種種熱惱。《法華經》說 :「無垢清淨 光,慧日破諸闇」,清淨光又名無垢光,清淨無垢,光潔圓照。《寶積 經》說 :「自性故清淨,遍淨故無垢,光潔故無執」。《華嚴經》說如來 清淨智眼,舉例說 :「有藥名無垢光」,若有人用塗其眼,眼得清淨,無 明覆障不能蔽其眼,一切闇色不能為障。

罪是罪業,在身口;垢在心,有貪、瞋、癡。從佛的無貪善根而現的 清淨光,無垢色相光明,能除眾生的貪濁心,滅貪瞋癡三垢 ( 三毒 ) 與身 口造業,身心清涼。尤其是欲界中,混混沌沌,莫知所從的眾生,經清淨 光照,煩惱憂苦的心,豁然開朗,生起對於三寶的信心,現見一條光明大 道;內心清淨則得安定,至心懺悔,而能消除多劫的罪垢,猶如清水珠,

自體清淨,也能令渾濁穢水清淨。《普賢觀經》55說普賢菩薩眉間放大人 相白毫光明,入懺悔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憶過去於無數百千佛所,

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自見故身,了了分明,而能精勤修學佛法,除去煩惱 塵垢,心地清淨,頓覺無邊光明,法喜充滿。

(七) 歡喜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歡喜光佛

「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光所至處得法喜,稽首頂禮大安慰」

從佛的無瞋善根而現的歡喜光,以不思議諸善根力,開曉一切眾生,

令身意柔軟,消除瞋恚盛心。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貪火、瞋火、癡 火熾焰,能燒一切善法。世間眾生從「我」生出一切我所,分別人我高下,

為了私利而互相爭鬥。歡喜光的教化是從物我同體、自他平等的觀念入手,

利己不損人,利他不為己,到聞法而生喜,但見如如法性,不見我與我所,

没有權力的爭奪,没有貪染,也没有瞋恨,有的只是蒙佛光慰藉,而生的

55.《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卷 1 (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91b18 )。

(21)

無量歡喜,如《華嚴經》56偈 :「一切世間咸慰安,此道普音能悟入,佛身 清淨皆樂見,能生世間無盡樂」。

歡喜光佛慈心普被,以種種教化,種種策勵,最大的喜樂,安慰一切 眾生,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

已生喜樂,護令不失;增長善法,於生死畏中,為眾生作「大安慰」。由 佛的慈悲心而生的光明,能遍照無極,普施安樂,一切眾生遇此光者,獲 身心樂,皆得歡喜,心意調柔正直,堪任受化,而得見聞甚深妙法。在這 苦迫無邊的世間,只有佛法光明是眾生究竟的安慰,圓滿的依怙。《華嚴 經》偈 :「又放光明名歡喜,彼光覺悟一切眾,歡喜愛樂佛菩提,發心願 求無師寶,…,讚歎最勝諸功德,因是得成喜光明」。《文殊般若經》57 中,世尊將說法,於半夜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觸此光 者,皆從臥起,「見此光明,皆得法喜」。

(八) 智慧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智慧光佛

「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號智慧光,一切諸佛三乘眾,咸共歎譽故稽首」

智慧光從無癡善根心起,能破除無始無明的大黑闇,如萬年暗室,日 光暫至,而暗頓滅,如《無量壽莊嚴經》58偈 :「願我智慧光,廣照十方剎,

除滅諸有情,貪瞋煩惱闇」。從法性空中,顯發無邊智光,而有不可思議 的妙用,真實的智慧光明,能滅眾生邪見戲論;譬如朝露,見日則消,如

《普賢觀經》偈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阿彌陀佛以智慧光,照亮諸法實相 : 世間一切是業力感召的苦、空、

無常、無我。眾生惑於有為法的聰明機智,覺得有名利成就、物質與心靈 的享受,將因緣和合的幻有當成真實,以此虛妄分別想,生出猛利的愛取

56. 唐譯 八十《華嚴經》卷 3 (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10c19 )。

57.《文殊師利所說般若經》卷 1 ( 大正 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733a05 )。

58.《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 2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20c28 )。

(22)

( 愛戀、取著 ),作繭自縛,而繼續在生死中流轉。

《大乘起信論》59說真如自體,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有大智慧光 明」,遍照法界。染淨法從無始來,熏習不斷,妄心現起即是動,動即是 業,即有生滅心,即為業識,又名妄識。妄識起,有無明黑暗;妄識滅,

即相對的稱為智慧光明。法界等流所起的、能照能了的智慧光,指引出西 方淨土,令眾生看見希望,深信漫漫長夜將退,黎明即來,而生厭離娑婆、

欣求極樂的心,如《華嚴經》偈 :「諸佛智慧光,圓滿淨世間,能淨世間 已,令入諸佛法」。

智慧光是不執空有的中道智慧,以三世兩重因果的因緣觀來對治癡心,

以般若的智慧證得一切無所有空,如念佛念到萬緣俱寂,即一塵不染;參 禪參到諸見脫落,即一絲不掛,入諸法實相,本來無一物。二乘證空執空,

菩薩知真空妙有,三乘皆未究竟,覺行圓滿就是智慧光佛。佛道因緣名聞 十方,所以,一切諸佛與三乘眾,都來讚歎。

(九) 不斷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不斷光佛

「光明一切時普照,故佛又號不斷光,聞光力故心不斷,皆得往生故頂禮」

佛光不斷,恆為照耀,普益眾生。法性光常照,常照不斷故,就是

《無量壽莊嚴經》的「常照光」,能對治眾生的懈怠放逸,遠離戲論。

《涅槃經》說 :「心不斷故,名為增長」,信心不斷增強,悟心不斷增長,

福德不斷增多,智慧不斷增進,能在菩提道上勇猛精進。《長阿含經》說 : 若好樂佛,「心不斷絕者,則於長夜,常得安樂」。《無量壽經》說 : 若 有眾生聞佛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 國。

無著菩薩的《莊嚴經論》60,依三身佛,說三種「常」: ① 自性常— 法

59.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卷 1 ( 大正 3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79a12 )。

60. 無著菩薩《大乘莊嚴經論》卷 3 ( 大正 3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606c14 )。

(23)

自性身,本來性常住;② 不斷常— 受用報身,恆受法樂無間斷;③ 相續 常— 變化應身,沒已復現,應化無盡。例如,如來藏是不斷常,阿賴耶識 相續而非不斷,是相續常。阿彌陀佛光是不斷常,恆常不斷的照護眾生。

法身離一切分別戲論而無生滅,故說名常;報化二身雖有念念生滅,而依 常身無間斷、恆相續故,說名為常。

己力雖微,但如聚塔的塵沙,不斷則常,終能成就。例如,讀誦經書,

所誦字句非一時得,前不至中,中不至後,以久修故,而於法義能得通利;

又如數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雖念念滅,而能數至千萬。眾生修道也 是如是,初雖未增,以不斷心,持續修故,終有開慧入處。佛以不間斷的 光明,普照有間斷的生滅心,使眾生能專心一意,行之以漸,持之以恆,

從容不迫而又鍥而不捨的修行。

《阿彌陀經要解》61 引《大集經》所說貪瞋癡各有億種,「末法之中,

億億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

一切佛法,無不歸於念佛三昧;只有念佛一法,信佛本願,仗佛力加被感 應,感念不斷光的照護之恩,老實念佛,死心執持名號,求生淨土,才得 度生死,橫超苦輪。

(十) 難思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難思光佛

「其光除佛莫能測,故佛又號難思光,十方諸佛歎往生,稱其功德故稽首」

難思光就是「不思議光」,這個光是從佛的法性、實相、智德中發出,

遠遠超越眾生有限的認知範圍,唯佛與佛才能究盡,才能完全的通達。相 應的凡夫眾生,以佛神力故,蒙光照觸,身心泰然,如獲法喜,離苦得樂。

參與佛陀法會的大眾,如三乘聖者,親聞正法,修聲聞行者,皆得解脫;

修菩薩行者,皆得其果,自行圓滿。

61.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卷 1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74b25 )。

(24)

佛光大悲無倦常照,眾生煩惱障眼而不能見;有人長年專心持名念佛,

行善修福,一直蒙佛光的護佑,卻不知不見,是因佛光難思難測,因緣具 足時,自然普現光明。難思光的另一妙用,就是令信解阿彌陀佛不可思議 的大願、威神、功德的眾生,於難信的一切佛法,產生決定信,成為一定 趣入出世解脫的「正定聚」。

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如《阿彌陀經》又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阿彌陀經》,將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無量 壽經》也說 :「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鼓音聲王 經》62 說 : 十方恆沙諸佛,皆共讚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 不可思議,若有能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 思議」。

《阿彌陀經要解》63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信願持名功 德不可思議,是正因緣,佛本願力不可思議,是增上緣;行者信願持名,

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又說五義 : ① 橫超三界,不俟斷惑;② 即於西方橫 具四土,非由漸證;③ 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④ 一七為期,不藉多 劫多生多年月;⑤ 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曇鸞法師

《略論安樂淨土義》64,說佛的「不思議智力」,是能「以少作多,以多 作少;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輕為重,以重為輕;以長為短,以短為 長」,如是等佛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十一) 無稱光佛—南無至心歸命禮無稱光佛

「神光離相不可名,故佛又號無稱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諸佛所歎故頂禮」

「無稱」有二義 : ① 無稱量、無稱數,如《央掘魔羅經》讚佛 :「無

62.《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52b17 )。

63.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卷 1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72c01 )。

64. 曇鸞法師《略論安樂淨土義》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02b10 )。

(25)

邊照世間,光明亦無邊,功德過數量,無稱不可量」;又如《大集經》偈 :

「如來所知如虛空,無量無稱無邊界」、「彼聞比丘善說時,心生歡喜無 稱量」;《華手經》說 :「是見無稱無量,故名正見」。② 無稱名,如

《無言童子經》說 :「如來至真,不興名德,…,如來者,無德無稱」;

《大智度論》說 :「不可思議、無量、無稱、無等等,即是佛法相」;智 者大師《觀音義疏》65說 :「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是為理一心 稱名」。如果單說「無稱佛」,是就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莊嚴而稱。

「神光」是說佛光神妙,凡情難議,如《生經》讚佛 :「威神光光,

不可稱限」,無以名之,強立名為「無稱光」;《心地觀經》偈 :「無量 無礙大神光,徧照十方諸佛剎,如來福智皆圓滿,所放神光亦無比」。如 細分「不可思議」,不可思是難思光,不可議就是無稱光,不可稱量;

《寶積經》分別譯為「不思議光佛、不可稱量光佛」。神光又名「聖光」,

如《證契大乘經》偈 :「聖光出於世,普利諸眾生;以大智慧日,照滅無 明闇」;又如《大哀經》說無量大慈、無極大哀的佛,將要說法,「大神 足無極變化,境界無限、威神無際、聖光無邊、感動無底」。

如同諸法實相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本已來,離名字相、言說相、

心緣相、境界相。阿彌陀佛的成就,正因如是於相離相、開顯自性的妙光,

所以說「因光成佛」,如《總持寶光明經》66偈 :「或放光明名妙觀,乃至 眾生因光信」。眾生感佛恩光,啟廸盲聾,炳耀癡昧,宏開法願,即能截 斷生死,橫超三界,往生西方極樂。

(十二) 超日月光佛— 南無至心歸命禮超日月光佛

「光明照耀過日月,故佛號超日月光,釋迦佛歎尚不盡,故我稽首無等等」

經典常以日月光遍照,比喻佛菩薩的光明,例如,《藥師經》說日光

65. 智者大師《觀音義疏》卷 1 ( 大正 3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921a27 )。

66.《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 4 (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96a06 )。

(26)

遍照和月光遍照二菩薩,輔助藥師佛宣揚正法,表彰佛的大智慧日、大慈 悲月,如日月光輝的遍照世間,普濟一切。又如《華嚴經》偈 :「無量智 慧明,猶如淨日光,具足清白行,譬如月盛滿」、《法華經》偈 :「隨義 如實說,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寶積經》偈 :「揚暉滿世界,猶 如日月光,菩薩有情尊,能開聖慧眼」。

日月及其光明,是眾生共業所招感,雖以喻佛光,但有許多不同點 : (1) 空間— 日月只能照四天下,上不照上天,下不照地獄,遇遮蔽就有障 礙;佛光普照十方,無所不照,穿透一切,没有暗影,所以,超出日月。

(2) 時間— 元 普度法師《蓮宗寶鑑》67 說日能照晝,月能夜明,其德不全,

佛光晝夜常照,無虧無欠,無時不照,而且照亮三世,所以,越過日月。

(3) 對象— 日月光明但照有形,不照無形;佛光則照有形無形、有想無想,

及諸魔外,令其身心,捨諸邪見,起大願、修大行,所以,勝於日月。

(4) 功德— 日月光明可以帶來溫暖與安慰,或能激發動力與靈感;佛光還 可令眾生身心柔軟,增長善根,啟迪智慧,悟明心性,破除煩惱。

世親菩薩的《寶髻菩薩四法經論》稱為「無等等光」。超日月光是以 眾生熟悉的光明作比較,佛光勝一切光,如《大智度論》說佛「若放無量 光明,則無日月、時節、歲數」,又如《寶積經》偈 :「如來無量無邊光,

舉世無光可能喻,一切日月摩尼寶,佛之光威皆映蔽」;《大莊嚴經》68 說菩薩將從兜率下生時,放未曾有身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世界 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所以,釋迦佛在《無量 壽經》說 :「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不能盡」,

阿彌陀佛身相光明,釋迦如來一劫說不能盡。

67. 普度法師《廬山蓮宗寶鑑》卷 10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9a02 )。

68.《方廣大莊嚴經》卷 2 ( 大正 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48a08 )。

(27)

六、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與「十二光如來」

唐 道綽法師《安樂集》69引《大集經月藏分》說諸佛出世,有四種法 度眾生 : ① 法施度眾生— 口說十二部經;② 身業度眾生— 身有無量光明、

相好,眾生但能繫心觀察,無不獲益;③ 神通力度眾生— 三業有無量德用、

神通、道力,種種變化;④ 名號度眾生— 有無量名號,眾生繫心稱念,莫 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阿彌陀佛以十二光的妙德,平等普照,對念佛眾 生攝取不捨,最能感通。

阿彌陀佛的光明德用無量,釋迦佛但舉十二光如來為例。《楞嚴經》

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70,大勢至菩薩說過去恆河沙劫,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其念佛 三昧。十二尊佛相繼出世,以無量光為始,超日月光為終,首尾呼應,

《楞嚴經要解》71 表示「念佛之人,自性如來,十二時中,淨念相繼」。

大勢至菩薩接著說「念佛法門」: 譬如有二人,一專憶念 ( 佛 ),一專 忘記 ( 眾生 ),佛時時憐憫念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則不時忘記佛,若子 遠走;如果子憶母,同母憶子一樣,母子的因緣就圓滿。若眾生心,憶佛 念佛,一心專念,則心佛相應,眾生在佛光中念佛,佛在光照中念眾生,

念佛佛念,圓融一體,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圓通,是從聽所念的佛 號,反聞聞自性,體會本具的覺性。善導大師《般舟讚》72說 :「光光相照 心相知」、「得蒙諸佛慈光照」、「人能念佛佛還憶」、「唯覓念佛往生 人」,真實念佛的人,就是具緣遇光的人。

諸佛的身量、壽量、光明,隨因中的願力而有不同,法藏比丘的願

69. 道綽法師《安樂集》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04b08 )。

70.《楞嚴經》卷 5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28a21 )。

71. 戒環法師《楞嚴經要解》卷 10 ( 卍新續 1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30b05 )。

72. 善導大師《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卷 1 ( 大正 47,中華電子佛典 0448a22 )。

(28)

望,是在十方佛土中,自己的淨土,最勝最妙;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 土清淨之行」,參考這些佛土的優勝處,抉擇為自己淨土的藍圖,進而發 起四十八大願。日本 圓光大師源空《選擇本願念佛集》73 說阿彌陀佛往生 之業,以念佛為本,分成三種念佛 : ① 念佛 ( 不知本願非本願,通稱的念 佛 );② 本願念佛 ( 隨順阿彌陀佛本願的稱名念佛 );③ 選擇本願念佛 ( 強 調阿彌陀佛的悲智深廣,為了普度一切眾生,從諸佛願行中,所選擇的本 願 )。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佛,而是本願念佛;本願念佛不只是本願念 佛,更是阿彌陀佛精選的選擇本願念佛。

直觀「十二光如來」,光光與彌陀大願相應 : 無量光即願力無量、無 邊光即願心無邊、無礙光即願欲無礙、無對光即願果無對、炎王光即願王 無上、清淨光即願行清淨、歡喜光即願樂歡喜、智慧光即願智圓滿、不斷 光即願緣不斷、難思光即願境難思、無稱光即願誓無稱、超日月光即願輪 宏廣。豎觀前後,橫觀彼此,也都不離「四十八大願」。

《無量壽經》中,釋迦佛說 : 無量壽佛又號十二光佛,無量壽就是無 量光為首的十二光,也就是四十八願的第十三「壽命無量願」、十五「眷 屬長壽願」,以及十二「光明無量願」。又說 : 三塗眾生,見此光明,皆 得解脫,如《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 :「彼佛國土無三惡趣」,就是第一

「國無惡道願」、第二「不墮惡趣願」,十二光都不離這二願。《無量壽 經》又說 : 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生焉」。

(一)「三垢消滅」,則隨從引業成滿,感得滿業無分別。是第三「身 悉金色願」、四「身無差別願」、二一「具足妙相願」、二六「得金剛身 願」、二七「依正莊嚴願」、二八「道場莊嚴願」、三五「轉丈夫身願」、

三八「身得妙衣願」、四一「諸根具足願」。

(二)「身意柔軟」,則身口意三業清淨,得其大用,行願具足。是第

73. 釋良忠《選擇傳弘决疑鈔》卷 1 ( 善本佛典 42,中華電子佛典 0003b08 )。

(29)

五到十,得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神通 願;二五「善說佛法願」、二九「得辯才智願」、三十「智辯無窮願」、

三一「徹照諸剎願」、三二「國土嚴飾願」、三三「身心柔軟願」、四十

「見諸佛土願」、四六「隨志聞法願」。

(三)「歡喜踊躍」,則心開意解,眷屬圓滿,隨所未得而自得之。是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十四「聲聞無量願」、十八「十念必生願」、十 九「臨終接引願」、二二「必至補處願」、二三「供養諸佛願」、二四

「供具如意願」、三四「無生總持願」、三九「漏盡受樂願」、四七「現 證不退願」。

(四)「善心生焉」,則植福培德,人天共讚,三界皆歸趣,名聞遍十 方。是第十六「無不善名願」、十七「諸佛讚歎願」、二十「聞名往生 願」、三六「梵行成佛願」、三七「人天歸敬願」、四二「聞名得定願」、

四三「聞名尊貴願」、四四「聞名增上願」、四五「普等三昧願」、四八

「聞名得忍願」。

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為了度眾生,《無量壽經義疏》74 分其為三類,

說第十二、十三、十七願,是攝法身 ( 求佛身 ) 願;第三一、三二願,是 攝淨土 ( 求佛土 ) 願;餘四十三願,是攝眾生 ( 利眾生 ) 願。由清淨願心成 就三種莊嚴 : 莊嚴佛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眾生功德;也就是「莊嚴 佛土、成熟眾生」,《法華經》稱為「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華嚴》

稱為「光莊嚴」。極樂世界,就是為了成熟眾生而莊嚴的國土。

相傳是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特別重視第十八願「十念必生」,認為 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是彌陀「本願」、「本誓」、「弘 願」。「十念」的類似經文,也見於《觀無量壽佛經》75下品下生的第十

74. 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卷 2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92a22 )。

75.《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 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46a12 )。

(30)

六觀,說若有眾生,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 知識,教其觀想念佛,若不能念佛者,則稱「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

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以光明與名號,普度眾生,名號為能生的因,光明為所生的 緣,又信心為內因 ( 眾生心內所發的涅槃真因 ),光明與名號為外緣 ( 眾生 往生淨土的他力因緣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76中,將第十八願的「至心 信樂,欲生我國」解釋為「稱我名號,願生我國」,因為一心信樂就是深 信「稱我名號,必得往生」,所以,直接以「稱名」來表顯信願,願意

「稱名」就顯示已生信心,已發願往生,也就是相信而且願意接受阿彌陀 佛本願的攝受。「口稱」是指一心專稱彌陀名號,若得口稱三昧,心眼即 開,見淨土一切莊嚴。如《般舟三昧經》,阿彌陀佛說 :「欲來生者,當 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觀無量壽佛經》說四種念佛法門 : ① 觀想念佛,如經說「想彼佛者,

先當想像」;② 觀像念佛,「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③ 實相念佛,

「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④ 稱名念佛,「稱南無阿彌陀佛」。印順 導師在《淨土新論》77 說 : 念佛與稱名,本是各別,「念佛是禪觀」,重在 專念思惟,稱名則是禮佛的「宗教儀式」,演變為修行的方便;後來在佛 教的發展中融合為一,稱名念佛,成為生淨土的因緣。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78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 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向上多 到盡形壽的念佛,向下少到臨終十聲、一聲 ),乘佛願力,皆得往生。如

《阿彌陀經》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能以一日、乃至七日,

76. 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卷 1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250b12 )。

77. 印順導師《淨土新論》收錄在《妙雲集》下編之四,2000 年,p. 57。

78.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卷 1 ( 大正 4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39b05 )。

(31)

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阿彌陀經要解》

79說 :「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信願的有無,決定能否生淨土,持名 的深淺,判定品位的高下,所以,「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 並運。

佛常在眾生的六根門頭放光,明 大佑法師《淨土指歸集》80說 : 一月 普現一切水,一日普照無量世,但是「濁水不現,覆盆不照」。阿彌陀佛 的光明普照一切,但若不願往生,猶如濁水、覆盆,不蒙光照。淨土法門 的諸願中,願成佛道、願度眾生等願之外,最重要的是「願生彼國」,除 了口中念佛,還須念念不忘佛與佛的淨土,並且發願求生。佛無時不以悲 願攝受眾生,眾生若主動稱名念佛,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則功德勝妙。

聖嚴法師說佛光遍照,眾生蒙佛的光芒照射,如從不同的角度、不同 的方向、不同的功能來修學佛法。至於大菩薩與聖者所看,無處不是光,

無時没有光,光光相融,無形而各有功能;雖然每一尊佛的本願不同,但 度生的慈悲光與智慧光,平等不二,稱法界性,是為「無光之光」81。信 解十二光的功德,以此功德力為助緣,就能相應四十八大願,增強對阿彌 陀佛和極樂世界的信心,常自在於極樂光中。

結語

十二光的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別名,每個名號,都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

如同世人依角色功能,而有父母子女、老師學生、同事部屬、冤親路 人、… 的不同身分名稱,但不離此人。又如陽光經三稜鏡的折射後,可呈 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色光,這些都是太陽所發出的光。無量佛有無量佛光,

79.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卷 1 ( 大正 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67b07 )。

80. 大佑法師《淨土指歸集》卷 2 ( 卍新續 6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00b12 )。

81. 聖嚴法師《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法鼓全集》第十輯,p. 15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能令一切調伏其心。若諸菩薩修智慧行。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若諸菩薩修說法行。即

。無分別不離分別。無計度不離計度。非思惟作意。寂靜清涼無生無滅。無見無聞無

 截身令段段  離垢不懷恚   忍力捨諸慢  願說此意趣   修習於空行  意常善思惟 

  唵 (引一句) 薩哩嚩 (二合) 怛他 (引) 誐多 (二) 倪也 (二合引) 那莎婆 (引) 嚩 (引) 怛摩 (二合) 酤 (引)

。問至理微妙不垢不淨。無取無捨。今立垢淨令人取捨。既乖妙理即非上乘。何得名

  二別敘今經教興 韋提機發淨土緣興。故使闍王公為逆害幽禁父母苦切憂愁。遙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虛。何機得受。答曰。解有二義。一

故知報佛有化父母。此亦未爽。觀世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