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初中中國語文 電子課本編纂指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初中中國語文 電子課本編纂指引"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初中中國語文 電子課本編纂指引

一、 引言

1.1 本編纂指引旨在向有意出版初中中國語文電子課本的出版社,闡 明本科的課程宗旨和目標、編纂電子課本的相關原則等,務求電 子 課 本 能 配 合 課 程 要 求 及 「 中 學 教 育 的 七 個 學 習 宗 旨 」 (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7-learning-goals/sec ondary/index.html) 。(詳 情請 參閱 《 中學教 育課 程指 引 》 (2017) 及其補充說明(2021))

1.2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已於 2021 年公布。繼 2020 年加入「守法」和「同理心」後,教育局將「勤勞」列為第十個 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建議出版社可適當地於電子課本加強 價值觀教育的學習元素,特別是上述新加入的三個首要培育價值 觀 和 態 度 。 ( 詳 情 請 參 閱 《 價 值 觀 教 育 課 程 架 構 》 ( 試 行 版 ) (2021)(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

moral-civic/ve_curriculum_framework2021.html))

1.3 至於一般編寫電子課本的基本原則和要求,以及電子課本的送審 要求,請參閱教育局最新版本的《優質課本基本原則》及《電子 課本送審指引》(www.edb.gov.hk/textbook)。

二、 課程宗旨及學習目標 2.1 課程宗旨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配合整體教育方向,為學生終身學習、生 活和日後工作打好基礎。本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為︰

 提高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

 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 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性情;

 培養品德,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

 體認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2.2 學習目標

 培養讀寫聽說及思維的能力,加強溝通,引發創造力;發展自 學語文的興趣、習慣和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 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審美情趣,陶冶性情,滋養品德情 意;

 增進文化素養;加強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感;

(2)

2

 了解個人的興趣和特長,以規劃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

 養成好學、積極的態度及正面的價值觀;拓寬國際視野。

三、 主導原則

3.1 應參考下列課程文件(以最新版本為準),掌握本科課程的取向 和要求︰

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 《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初中及高中)》(2001)(下稱《課 程指引》)

 《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2021) 如課本適用於非華語學生,應同時參考:

 《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2008)及中國語文 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

3.2 應配合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各學習階段和學習範 疇的學習目標。〔參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 中六)》(2017) 第二章及第三章,《課程指引》第一章及第四章〕。

3.3 應有整體的計劃。初中課本應與小學及高中課程銜接、配合,為 此,編寫本科課本時,亦宜參考相關課程文件,如《中國語文課 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21)、《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 習重點(試用)》(2008)。

3.4 課程提供「建議篇章」(文言經典部分),作為學生閱讀輸入的 核 心 部 分 , 讓 學 生 透 過 熟 讀 精 思 , 掌 握 篇 中 文 學 、 文 化 內 涵 。

「建議篇章」只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課本應配合課程的學習目 標、學習重點等,靈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程,例如增設文言 經典單元,或配合單元主題加入相關的篇章,並編選其他文言或白 話材料,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3.5 應照顧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智能發展和生活經驗,務使課本設 計生動活潑,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並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四、 課本編纂原則 4.1 內容

 中國語文教育需均衡兼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培養學生 的語文素養。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 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這些學習範 疇是語文學習的一體多面,彼此相互依存,應以讀、寫、聽、說 為主導,帶動其他學習範疇。同時須注意各學習範疇的學習是相 連互通,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參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

(3)

3

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第 15-17、39 頁,《課程指引》第 四章〕

 課程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亦着重文學、中華文化的學 習,以及品 德情意 、思維和語 文自學 的培養,強 調引導 學生 細讀文本,對作品的感受和鑒賞。

 語文基礎知識和讀寫聽說學習重點可參考《中學中國語文建議 學習重點》(2021)。在編纂課本時,語文知識須因應所選用的 學習材料,根據學習需要,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學習,不宜 孤立處理,也不應加重他們的學習負擔。

 學習重點屬建議性質,宜按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進程,分別作常 規性的處理和有針對性的處理,在編纂課本時,應因應實際情 況靈活調整,以鞏固和深化學生的學習。

 須通過九個學習範疇的語文活動發展學生的九項共通能力:溝 通能力、數學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慎思明辨能力、創造 力、解 決問題 能力 、自我 管理能 力、 自學能 力、協 作能 力。

〔參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第 20-21 頁、附錄二〕

 須通過九個學習範疇的語文活動建立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培養 積極的態度。〔參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小一 至中六)》(2017) 第 21-22 頁、附錄三〕

 宜運用多元化的學習材料,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並提供適 切的方法和策略,讓教師可以靈活運用,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不應包含過多資料,要讓學生有自行學習的空間。〔參看《中 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第 43-46 頁,《課程指引》第 6 頁〕

4.2 課程組織

 為使學習全面完整,循序漸進,須制訂整體的教學規劃。〔參 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第 三章,《課程指引》第 5 頁〕

 如課本以單元組織課程,須注意:

 每個單元須有明確而具體的學習目標。

 學習單元架構的設計,要既能顧及年級與年級之間的發展,

亦能顧及各級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銜接,使單元與單元之間 的學習重點既有橫向的連繫,亦有縱向的發展。

 須針對學習重點設計學習活動及編選學習材料。

〔參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第 23-25、61 頁,《課程指引》第 5、39 頁〕

(4)

4

4.3 學習活動

 要根據學習重點設計,並宜就同一學習材料,設計能綜合培養 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學習活動,這樣可使同一學習材料發揮多 方面的 學習效 能。 〔參看 《中國 語文 教育學 習領域 課程 指引 (小一至中六)》(2017) 第 23、39 頁,《課程指引》第 5 頁〕

 設計須能創設情境,促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 須培養學生慎思明辨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良好的思維素質及掌握一般應用於讀寫聽說的思維方法。〔參 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第 17 頁,《課程指引》第 26-30 頁〕

 應多樣化,可供靈活選用,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滿足不同能 力、興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

 能啟發引導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參看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第 35- 37 頁,《課程指引》第 6 頁〕

 不應局限於課堂內,宜把學習延展至課堂以外,以增加實際運 用語文的機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參看《中國語文 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第 38、42 頁,

《課程指引》第 6-7 頁〕

 須連繫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參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第 28-30 頁,《課程指引》第 6- 7 頁〕

 說明要清晰。

4.4 學習材料

 涵蓋範圍要寬廣,內容要豐富,形式要多樣化,避免千篇一律。

 須編選優質語文素材,包括:文字(篇章、書籍等)、音像和 環境、實物等。

 深淺程度須配合學生的能力和生活經驗,並具趣味性。

 須配合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以支援學校的教學。

〔以上各點參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 六)》(2017)第 59-64 頁,《課程指引》第五章〕

4.5 學習評估

(5)

5

 評估須特別着重對學習和教學的回饋。〔參看《中國語文教育 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第 50-51 頁,《課程指 引》第 41-43 頁〕

 評估活動宜靈活多變。〔參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 引》(小一至中六)》(2017)第 50、56 頁,《課程指引》第 45 頁〕

 須包括一些不設既定答案的評估活動,讓學生各抒己見,發揮 創意。

4.6 語文

 課本的行文用語,必須準確無誤。

 課本提供的聲音檔,必須發音正確,吐字清晰,流暢自然。

4.7 運用電子功能於學與教

 本科教科書的電子功能,須運用恰當,以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 效能為原則,不能取代學生親身實踐語文學習的經歷。

 本科較適宜運用以下電子功能,以促進學生學習:

 就課文的難字深詞提供發音和注釋的互動功能

 按學生學習需要顯示或隱藏聆聽練習的文本

 學習朗讀或朗誦時,提供示範

 課業的設計,如寫作、說話,可透過第三方免費軟件或平台,

例如即時提交和上載課業,分享學習成果,或進行協作,以促 進同儕的互動學習。

 本科不適宜採用電子學習模式替代的學習內容,包括公開演講、

面對面討論。

 本科使用的多媒體,包括遊戲、動畫、影片、圖像、音像,旨 在協助學生理解複雜的課題或抽象的語文概念,不宜過多或過 於炫目,以免窒礙學生的想像和自習空間。

 提供語文學習的參考網站,須確保內容和語文的質素,以及意 識健康。

4.8 技術及功能要求

 請參考最新版本的《優質課本基本原則》內的相關要求。

(6)

6

五、 其他注意事項

5.1 出版社選擇材料編寫電子課本時,所引用的資料必須正確、內容 完整、切合時宜、客觀持平,並適當標示資料來源和日期;如非 必要,舉例或圖像不應包含真實商號及品牌。

5.2 電子課本內所有網址及超連結(包括出版社自行製作的學習材料 和由第三方發展的學與教資源),必須連接至出版社的網站,以 便出版社管理。網址或超連結所連接的第三方資源應是具公信力 的網站,如官方網頁、學術機構等,而避免連接至商業公司或社 交平台等網站。若網址或超連結所連接的內容(包括第三方資源)

出現問題,出版社須立刻跟進並承擔有關責任。

5.3 出版社不應在電子課本內加入過多提供補充額外資料的超連結,

以免影響電子課本的獨立使用。出版社可於其網站提供自行製作 的補充學習材料或由第三方發展的學與教資源連結。出版社亦可 在教師用書內提供其網站的網址,供教師在備課或設計教學活動 時作參考。出版社須為所提供的學與教資源問責。

5.4 出版社於送審電子課本前有責任完成所有校對工作,包括電子功 能、語文、資料、標點、插圖、頁碼等,確保正確無誤。

5.5 出版社須持續檢視電子課本內容。有需要時,出版社可經教育局 同意後修訂電子課本內容。本局亦會按實際需要,要求出版社更 正電子課本內容。

5.6 出版社有責任釐清電子課本內所有的版權事宜。

5.7 注意本科課程指引建議的課時分配,編訂數量及程度適切的學習 內容。

5.8 如出版社同時送審同一書目的其他版本(如印刷版),須檢視各 版本內容的一致性。如之後才提交另一版本,提交前須按已送審 版本的電子課本評審報告建議作修訂。

5.9 同一套課本各分冊所用的字體式樣應劃一,避免選用字體及字形 欠 準 確 的 藝 術 字 。 〔 字 形 請 參 考 香 港 教 育 局 《 常 用 字 字 形 表 》 (2012)〕

5.10 電子課本附件,如教師用書,並不納入評審範圍。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中國語文教育組 二零二二年二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10 應在適當的位置簡潔和明確地提出進行學習活動和戶外活動的安全 注意事項。重點是提醒教師和學生保持警覺,為一切潛在的危險作

便出版社管理。網址或超連結所連接的第三方資源應是具公信力 的網站,如官方網頁、學術機構等,而避免連接至商業公司或社

適合高中學生的程度,並能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協助學生建 立正面 價值觀 和態 度。學 習活動 和課 業應符 合不同 學生 的興

 學習內容須根據粵方言區學習普通話的難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 來設計,應有針對性,例如學習語音時,應有效運用學習材料

4.2 電子課本內所有網址及超連結(包括出版社自行製作的學習材料 和由第三方發展的學與教資源),必須連接至出版社的網站,以

[r]

4.3 出版社可於其網站提供自行製作的補充學習材料或由第三方發展 的學與教資源連結。出版社亦可在教師用書內提供 其網站的網

 學習內容須根據粵方言區學習普通話的難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 來設計,應有針對性,例如學習語音時,應有效運用學習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