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近代音全濁聲母的演化類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近代音全濁聲母的演化類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四學年度. 博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竺家寧教授. 漢語近代音全濁聲母的演化類型研究. The Types of Developments of Voiced Obstruents . in Early Chinese. 研究生:李千慧. 中華民國一○五年七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謝誌. 這篇論文的完成,曾受惠於多位師長。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竺家寧老師,. 這些年來包容我的一切不足,給予我極大的自由去探索一切,讓我能沉浸於優渥. 的學習環境。還記得,碩二曾在課堂上聽聞竺師出國開會的種種,便心生嚮往。. 然而,也是在竺師的鼓勵下,碩三的我首次踏出國門,赴美參與 NACCL-21 並發. 表論文。博士班階段,跟隨著竺師的腳步,參與各大國際會議,足跡遍及巴黎社. 會科學院、東京大學、天津南開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在竺師的. 引領下,我領略了「聲韻學」的動人之處,大學時代最害怕的學科,卻成意外為. 我碩、博班的研究領域。竺師總是寬容與支持──包容我的駑鈍,支持我的夢想,. 讓我擁有許多嘗試與表現的機會,不僅充實了專業知能,也拓展了眼界。. 同時感謝王松木老師在論文初審時給了我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可以更加完. 善我的論文;感謝周美慧老師,像一位大姊姊般的關心我的論文進度與生活上的. 種種,我們時常相約在午後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談學術,聊生活」,這般的愛. 護,總令我備感溫馨。感謝宋韻珊與莊雅州老師細心審閱我的論文,提點許多精. 闢的指引及建議。. 此外,還要感謝在我撰寫論文過程中曾被我叨擾過的師長們──廖湘美老師、. 丘彥遂老師、吳瑞文老師、李柏翰老師、李惠琦老師、楊舒雲同學。感謝湘美老. 師提供了個人第一手的研究成果,對於我的論文也提供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感. 謝彥遂學長、瑞文學長總是在工作之餘還得抽空與我論學;感謝最常被我打擾且. 請求支援的柏翰學長,不僅時常為我加油打氣,而且幾乎是有求必應地協助我蒐. 羅論文所需的資料;感謝成大語言所李惠琦老師,為我悉心修改博論的英文摘要;. 感謝我的博士班同學楊舒雲,在撰寫博論身心俱疲的日子裡,豐盛了我的心靈,. 為我帶來的平靜。. 同時,我也要感謝政大中文系的師生們,營造一個溫馨且適合學習的環境,. 讓我在碩、博階段求學的過程中,身心方面都獲得了滿足。何其有幸能夠來到政. 大,開啟一段美好的求學歷程,由衷感激曾經關心我、照顧我的師長、同學、朋. 友們,伴我走過這段辛苦而甜美的歲月。雖然無法在此一一向您們致謝,但這些. 點點滴滴會一直留在心上。. 最後,感謝我最最親愛的家人。多年的求學生涯,我的父母無條件給予我經. 濟上的支持與精神上的包容。感謝我的妹妹們,體諒我婚後持續霸佔房間,賴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家中撰寫博士論文。感謝我的先生,婚前就一路支持我的學術夢想,每每當我為. 了論文而疏忽家務與他的時候,總能不以為意,一笑置之。. 這本論文的完成,不僅代表了學業終告一段落,同時也代表著另一階段的開. 始。而我,正航向學術研究領域的航道,未來的挑戰才要開始!.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摘要. 「濁音清化」更是漢語裡是一項很重要的演化規則,指的是中古的「全濁聲. 母」和「濁擦音聲母」到了近代漢語,變成了聲帶不振動的清音。它使得中古漢. 語的聲母大為簡化,而這種輔音的清化現象在漢語音韻史上,是相當重要的演變,. 亦是漢語方言的分區上更是舉足輕重的標誌。例如:「達」,中古為定母,現代漢. 語中聲母為 t-,在吳語裡卻是濁音的 d-;「技」中古為群母,現代漢語中聲母為. ʨ-,在吳語裡卻是濁音 ʥ-;又如「被」中古為並母,現代漢語中聲母為 p-,而. 在吳語裡卻是濁音 b-。. 目前在學者的接力研究中,近代關於全濁聲母清化的問題已趨明朗,許多相. 關議題在學界也已取得共識。然而,近代音文獻的研究雖然十分蓬勃,研究成果. 也相當可觀。綜觀近代音全濁聲母清化的研究,至今仍無針對近代漢語文獻語料. 中全濁聲母演化類型的專著。雖然我們對近代漢語全濁聲母清化的演變與現代漢. 語方言濁音清化的類型已有了大致的掌握,但對於漢語近代音階段全濁聲母清化. 後所演化的類型與如何演變至今又不甚了解。. 是故,本文研究的首要目標在於:剖析各斷代間的共時音系,推衍出語音歷. 時演化的規律,著眼中古全濁聲母的演變過程及其表現於近代音中的演化類型,. 對此濁音清化的「類型」問題作窮盡式的剖析。透過近代的韻圖、韻書與現代漢. 語方言研究成果,推衍出中古全濁聲母在近代音中演變後所呈現的類型、地理分. 布及不同類型間的消長,並以此下推現代漢語,比較近代漢語及現代漢語全濁聲. 母演化類型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冀能以此釐清近代乃至現代共同語發展. 脈絡及規律,而能對共同語語音發展史的建構有所助益。. 其次,便是致力於「歷史文獻」與「方言」兩者的結合,期望透過結合漢語. 近代音的文獻資料與漢語方言在濁音研究的基礎上,將近代音漢語的濁音演化作. 一個全面性的考察。透過結合現代漢語方言與近代音文獻研究成果,進一步釐清. 近代漢語中濁聲母演化的類型有哪些?到底哪一種濁音清化的類型才是當時的. 強勢音變?而近代音的濁音清化類型和今日的漢語方言同一清化類型之間,是否. 又產生了某些變化,從而形成目前現代漢語方言濁音清化類型的格局。. 關鍵詞:近代漢語、清化類型、全濁聲母、濁音清化、近代音、清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Abstract. Devoicing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human languages where voiced sounds. become voiceless ones. Compared to voiced sounds, voiceless ones lack the vibration. of vocal cords. This will cause the phonetic properties of the voiceless sounds less. obvious than the voiced ones. In addition, voiceless obstruents lower the sonority. As. a typical way of weakening, devoicing in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change of the rules.. Voiced obstruents in Middle Chinese become voiceless ones in Early Chinese.. Devoicing greatly simplified the initials of Middle Chinese consonant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landmark for dialect classification. For example, the initial in da(達)‘reach’. in Modern Chinese is t-, while it is voiced d- in Wu dialect. The initial in ji(技)‘skill’. in Modern Chinese is ʨ-, while it is voiced ʥ- in Wu dialect. The initial in bei(被). ‘cover’ in Modern Chinese is p-, while it is voiced b- in Wu dialect..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argumentations of devoicing in the Modern Chinese. have almost reached a consensus. However, the synchronic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is seldom addressed, especially for the types of devoicing in Early. Chinese sound change. While we have some basic ideas about the devoicing types of. the initials in Early Chinese and dialects, it is still not clear about how devoicing types. of the initials undergoes sound change in Early Chinese.. The primary goal of this study thus aims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f synchronic. phonology during Early Chinese, 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types of the voiced initials. from Middle Chinese to Early Chinese. Through rhyme books(tables) and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of Chinese dialects, we can compare the idiosyncrasies and. commonality between Early Chinese and Chinese dialects about the types of voiced. initials in the evolution, contribut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synchronic sound change in Mandarin. . The second goal of the study is to combine historical linguistic studies with. dialectal ones. Through this combination, we can clarify different devoicing types in. Early Chinese and find the strongest change at that time.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sound change, devoicing, which occurs both in Early Chinese and several Chinese. dialects. The sound changes eventually form the pattern of devoicing in Modern. Chinese.. Keywords:Early Chinese, devoicing, voiced obstruents, devoicing type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2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目的 .................................................................................................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 6. 一、 全濁聲母在近代演變的過程及清化順序 ...................... 6. 二、 現代漢語方言全濁清化類型及其來源 ........................ 9. 三、 全濁清化的「語音機制」 .................................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4. 一、 近代音的斷代問題 ............................................................................... 14. 二、研究材料性質及其分類 ....................................................................... 17. 三、研究方法 ............................................................................................... 20. 四、研究步驟 ............................................................................................... 25. 第二章 濁聲母在近代音的演化脈絡 ............. 29-138. 第一節 宋、元時期濁聲母清化現象 ..................... 29. 一、全濁聲母清化──平仄分音型 ............................. 30. 二、全濁聲母清化──一律送氣型 ............................. 70. 三、濁聲母的殘留 ........................................... 74. 四、元代之後「平仄分音」的一枝獨秀 ......................... 79. 第二節 明、清時期全濁聲母清化之演變 ................. 80. 一、明代官話的送氣現象 ..................................... 80. 二、明清以來濁音演化的強勢類型 ............................. 88. 三、「一律送氣型」與「平仄分音型」的遞變與消長 ............. 100. 第三節 近代對音材料中反映的三種清化 ................ 101. 一、晚唐五代以來的隴右方音 ................................ 102. 二、晚唐五代以來的河西方言 ................................ 106. 三、元明時期的北方官話系統 ................................ 1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II. 第四節 近代文獻全濁聲母清化的「類型」與「順序」 .... 113. 一、濁聲母的清化「類型」 .................................. 114. 二、濁聲母的清化順序 ...................................... 119. 第五節 從濁聲母的演化看近代漢語的標準音 ............ 123. 一、唐宋時期「通語」 ...................................... 124. 二、元明時期「官話方言」 .................................. 128. 三、漢語近代音中的「南、北、西」三系官話 .................. 136. 第三章 清化類型及地理分布 .................. 139-187. 第一節 未完全清化的「存濁」方言 .................... 140. 一、全部讀濁音 ............................................ 140. 二、部分讀濁音 ............................................ 143. 第二節 「聲調」與演化 .............................. 146. 一、「平仄分音型」的多種表現 ............................... 146. 二、「平上送氣,去入不送氣」──粵方言 ..................... 149. 三、「舒聲不送氣,入聲自成一類」──湘語長益片 ............. 151. 四、「平、入聲送氣,上、去聲讀不送氣」──湘語衡州片 ....... 152. 第三節 古全濁聲母清化為「送氣清音」 ................ 153. 一、客方言的不論聲調一律送氣現象 ..................................................... 153. 二、贛方言的不論聲調一律送氣現象 ..................................................... 154. 三、西北方言「白讀層」中濁聲母的送氣現象 ..................................... 154. 四、江淮方言東支──通泰方言的濁聲母送氣現象 ............................. 160. 五、徽語「績歙片」的濁聲母送氣現象 ................................................. 161. 六、西南官話區的全濁仄聲送氣現象 ..................................................... 163. 第四節 古全濁聲母清化為「不送氣清音」 .............. 166. 一、 閩方言中期的全濁清化不送氣層次 ........................ 166. 二、晉中方言「白讀層」的全濁清化不送氣現象 ................ 167. 三、孤懸於「膠東方言」的全濁清化不送氣現象 ................ 169. 第五節 古今「清化類型」與「地理分布」之異同 ........ 170. 一、近代漢語的「經典性」與現代方言的「多樣性」 ............ 170. 二、全濁清化的地域變遷 .................................... 1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III. 第四章 全濁聲母清化的機制 .................. 189-235. 第一節 全濁聲母清化與「發音機制」的關係 ............ 189. 一、「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 ............................. 189. 二、濁音清化的音變動機 .................................... 190. 三、濁塞音清化過程伴隨的「弱化」現象 ...................... 191. 第二節 全濁聲母清化與「聲調」的互動 ................ 192. 一、「調類」與「調值」影響清化順序 ......................... 192. 二、陰陽分調 .............................................. 197. 三、全濁上歸去的演化歷程 .................................. 201. 四、全濁入聲消逝問題 ...................................... 205. 五、官話方言「送氣性質」與「調型」的關係 .................. 205. 第三節 全濁聲母清化與「語言接觸」的關係 ............ 208. 一、「一律送氣型」與「客家先民」的關係 ..................... 209. 二、閩語中「送氣層」與「不送氣層」的疊置 .................. 216. 三、官話方言的全面擴大 .................................... 219. 第四節 全濁聲母清化類型的來源 ...................... 224. 一、古全濁聲母的性質 ...................................... 224. 二、關於古全濁聲母送氣與否的爭論 .......................... 233. 第五章 結論 ................................ 237-245. 第一節 近代以來全濁聲母清化類型的演化歷程 .......... 237. 一、近代漢語的兩種主要清化類型 ............................ 237. 二、「明代音」在近代漢語濁音演化類型上的關鍵地位 ........... 238. 三、古今濁音演化類型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 240. 四、由濁音清化類型看近代漢語音系屬性問題 .................. 242. 五、「語言接觸」改變濁音清化類型分布 ....................... 243. 六、全濁聲母性質與清化類型 ................................ 243. 第二節 近代漢語全濁聲母演化類型研究的未來展望 ...... 244. 一、近代音文獻持續的挖掘與研究 ......................................................... 244. 二、 與漢語方言研究的密切結合 ............................................................. 245. 三、移民史的補充 ..................................................................................... 2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IV. 參考書目 ................................... 247-2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V. 表次. 表 2-1-1 《爾雅音圖》「舌根音」清化字例 ............................ 32. 表 2-1-2 《爾雅音圖》「舌頭音」清化字例 ............................ 34. 表 2-1-3 《爾雅音圖》「重唇音」的清化字例 .......................... 36. 表 2-1-4 《爾雅音圖》「輕唇音」的清化字例 .......................... 37. 表 2-1-5 《爾雅音圖》「齒頭音」的清化字例 .......................... 38. 表 2-1-6 《爾雅音圖》「舌面音」的清化字例 .......................... 39. 表 2-1-7 《爾雅音圖》各類聲母清化狀況 ............................. 42. 表 2-1-8 《爾雅音圖》濁擦音聲母的清化狀況 ......................... 44. 表 2-1-9 《九經直音》「重唇音」的清化字例 .......................... 47. 表 2-1-10 《九經直音》「輕唇音」的清化字例 .......................... 49. 表 2-1-11 《九經直音》「舌頭音」的清化字例 .......................... 50. 表 2-1-12 《九經直音》「齒頭音」的清化字例 .......................... 51. 表 2-1-13 《九經直音》「舌面音」的清化字例 .......................... 53. 表 2-1-14 《九經直音》「舌根音」的清化字例 .......................... 54. 表 2-1-15 《九經直音》各類聲母清化狀況 ............................. 56. 表 2-1-16 《九經直音》濁擦音聲母的清化狀況 ......................... 58. 表 2-1-17 《中原音韻》全濁仄聲清化之例 ............................. 61. 表 2-1-18 《中原音韻》全濁仄聲清化為「送氣」聲母之例 ............... 68. 表 2-1-19 《中原音韻》濁塞擦音聲母清化為擦音之例 ................... 69. 表 2-1-20 《中原音韻》全濁仄聲擦音清化為塞音、塞擦音之例 ........... 70. 表 2-1-21 《五音集韻》平聲韻目表 ................................... 71. 表 2-1-22 《皇極經世書》的十二音圖 ................................. 76. 表 2-2-1 全濁字在《字匯》與《正字通》中的表現 ..................... 87. 表 2-2-2 《韻會定正》中全濁聲母字歸入清音之字例 ................... 88. 表 2-3-1 《天城梵書金剛經》對音殘卷全濁聲母變為次清之例 .......... 102. 表 2-3-2 《大乘中宗見解》全濁聲母變為次清之例 .................... 103. 表 2-3-3 《番漢合時掌中珠》全濁聲母清化之例 ...................... 105. 表 2-3-4 《開蒙要訓》「濁音清化」之例 ............................. 107. 表 2-3-5 《翻譯老乞大‧朴通事》裡全濁聲母的標記變化 .............. 112. 表 2-4-1 近代音語料全濁聲母的「清化類型」 ........................ 1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VI. 表 2-4-2 明清官話系韻書的音系性質與清化類型 ...................... 118. 表 2-4-3 五代西北地區譯音材料全濁聲母對照表 ...................... 120. 表 2-5-1 近古西北、東北方言的語音特徵 ............................ 127. 表 2-5-2 明代口語共同語標準音之語料性質一覽 ...................... 135. 表 3-1-1 古全濁聲母今讀濁音的吳方言 .............................. 141. 表 3-1-2 老湖廣話古全濁聲母入聲字讀音 ............................ 145. 表 3-2-1 粵方言中的古全濁聲母今讀 ................................ 150. 表 3-2-2 湘語長益片方言古全濁聲母舒聲字的今讀 .................... 151. 表 3-2-3 湘語衡州片的全濁聲母清化字例 ............................ 152. 表 3-3-1 客方言古全濁聲母的今讀 .................................. 153. 表 3-3-2 贛方言古全濁聲母的今讀 .................................. 154. 表 3-3-3 甘肅定西、甘固、天水等地的古全濁聲母今讀 ................ 155. 表 3-3-4 關中方言古全濁仄聲字今讀 ................................ 156. 表 3-3-5 山西方言古全濁聲母今讀送氣清音字例 ...................... 157. 表 3-3-6 現代西北方言全濁仄聲讀次清之方言點送氣比例一覽 .......... 158. 表 3-3-7 通泰方言古全濁聲母的今讀 ................................ 161. 表 3-3-8 徽語古全濁聲母的今讀 .................................... 162. 表 3-3-9 西南官話古全濁仄聲的今讀送氣清音例 ...................... 164. 表 3-4-1 閩方言古全濁聲母的今讀 .................................. 166. 表 3-4-2 晉中方言古全濁聲母平聲字今讀不送氣清音例 ................ 169. 表 3-5-1 近代音文獻與現代漢語方言類型與地理分布之比較 ............ 176. 表 3-5-2 西北方言中 28個方言點全濁仄聲讀送氣之等級分類 ........... 180. 表 4-2-1 吳、湘方言中濁音清化之調類分布 .......................... 193. 表 4-2-2 吳語古全濁聲母聲調調值一覽 .............................. 194. 表 4-2-3 湘語及湘西西南官話古全濁聲母聲調調值一覽 ................ 195. 表 4-2-4 唐代文獻記錄中的漢語聲調 ................................ 199. 表 4-3-1 客方言全濁聲母今讀不送氣清音一覽 ........................ 2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VII. 圖次. 圖 2-5-1 近代音各斷代的三種清化類型比例 ......................... 133. 圖 2-5-2 明清北方官話類型演變圖 ................................. 136. 圖 2-5-3 近代漢語「南、北、西」三系官話濁音演化類型圖 ........... 137. 圖 3-5-1 現代漢語方言古全濁聲母清化的類型分布 ................... 175. 圖 3-5-2 唐五代西北方音分布範圍 ................................. 178. 圖 3-5-3 西北方言中全濁仄聲讀送氣清音地理分布圖 ................. 1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的重點在於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闡述漢語濁聲母在近代音演化類型研. 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其次,透過近五十年來關於全濁聲母清化研究之回顧,說. 明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語言包含三個要素:語音、詞彙和語法。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它用聲音把概. 念傳達給人們,語彙和語法又必須通過語音來表現。一切語言都離不開語音,因. 此,沒有語音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而「語音史」的研究即是某種語言語音發展的. 歷史,旨在探究語音形式的歷史演化過程,以構擬原始語音系,闡釋音變為主要. 任務,是故必須統觀全局,彙整各種語音材料,不僅要能夠結合各時期語音發展. 的線索,依循語言演變的規律性,還要適切、合理的解釋不同時間、地域所衍生. 的多樣語音現象,是漢語歷史音韻學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在聲韻學者共同的努力下,近代音的研究獲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 尤其是「聲母」的研究在漢語近代音韻當中尤為蓬勃,中古後期的聲母產生了許. 多演變,都是近代語音變化的重要現象,雖然清儒研究古音以韻為重,但是近代. 音韻之研究則必須結合「聲母」的分析,才能了解當時該韻書或該時期所呈現出. 來的語音面貌。加以近代音有十分豐富的材料,提供了中古音到現代語音演化的. 訊息,透過這些語料的分析,使我們明白現代漢語音韻各成分的來源和歷史脈絡,. 而上述種種因素便是本論文在斷代上選擇以「近代音」為研究目標的重要理由。. 然而,目前在近代音研究當中,各家在材料的運用上仍以「單一語料」的研. 究為主,少以「語音現象」作為探討主題。所謂「單一語料」一般是以音系為主. 題的研究,專門反映某一語料的語音現象,對其進行窮盡式的剖析,這也是臺灣. 近幾十年來近代音研究的主流。而「語音現象研究」則是一種「歷時音變」的研. 究,必須綜觀各韻圖、韻書,從不同的時間點宏觀地將同性質的語音現象系聯起. 來,進而尋求語音發展的軌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2. 漢語音韻學的研究本應如同串珠一般,先以斷代專書音韻的研究為基礎,剖. 析各斷代的共時平面,釐清共時平面的音韻結構,再貫串各斷代間相同的語音演. 變現象,便可貫通不同時代音韻系統的分合,尋出漢語音韻系統音變的規則,進. 而推衍出語音歷時演化規律,因此「單一語料研究」與「語音現象研究」兩者應. 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若進一步以「漢語音韻史」為根據,我們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於聲母和輔音. 韻尾的變化,而「聲母」的音變規律還應該處於首選的地位(徐通鏘 2004:91)。. 其中,「濁音」的演化問題一直是近代語音史上的焦點問題,是近代語音發展中. 十分重要的音變規律,牽動漢語「聲母」的演變與「聲調」的演化,甚至還影響. 了整個音節結構的發展。因此,若能釐清近代漢語濁聲母的發展脈絡與演化類型,. 勢必有助於了解近代漢語語音的變遷及其至現代漢語語音現象的種種來源。. 中古漢語的「濁聲母」包含了「全濁聲母」並、奉、定、澄、從、邪、崇、. 船、禪、群、匣等十一母與「次濁」聲母─明、微、泥、娘、疑、云、以、來、. 日等九母。在近代音的演化當中,「濁聲母」與「聲調」的關係十分密切,不僅. 全濁聲母發生「濁上歸去」、「濁入歸陽平」的現象,次濁聲母也發生「次濁入歸. 去」。古入聲字到現代漢語聲調的分化,全濁聲母和次濁聲母是比較有規律的。. 大體上來說,古全濁聲母入聲字在現代漢語讀陽平調,如:自、拔、勃、乏、. 伐、罰、達、佛、獨、讀、族、毒、熟、俗、伏、極、集、及、席、習…等,古. 次濁聲母入聲字在現代漢語讀去聲調,如:木、牧、目、睦、入、物、勿、立、. 力、譯、役、密、溺、亦、麥、脈…等(周長楫 1988:87)。不僅如此,「濁聲. 母」還發生了「清化」現象,雖然濁聲母包含了全濁聲母的清化和次濁聲母的清. 化,不過兩者在性質及內容上並不相同,導致所採的研究途徑也不盡相同,因此. 並不適合放在一起討論。故本文所討論的濁音清化僅限於「全濁聲母」的部分。. 眾所皆知,「濁音清化」(devoicing)是人類語言的普遍現象,而「清化」就. 是把濁音發成清音,因清音比濁音少了聲帶的顫動,使得語音的特點較不明顯,. 也比較缺少響度,是一種典型的弱化。西方「格林語音律」中也提到:原始印歐. 語言 b、d、g 演變到了早期日耳曼語的 p、t、k,正是西方語言的濁音清化。「語. 言學家發現,有濁音 b、d、g 的語言,一定有清音的 p、t、k,但是有 p、t、k. 的語言則未必有 b、d、g,而這正是濁音通常趨向清化的緣故。」(竺家寧 2002:. 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3. 此外,「濁音清化」更是漢語裡是一項很重要的演化規則,指的是中古的「全. 濁聲母」和「濁擦音聲母」到了近代漢語,變成了聲帶不振動的清音。1它使得. 中古漢語的聲母大為簡化,而這種輔音的清化現象在漢語音韻史上,是相當重要. 的演變。例如:「達」,中古為定母,現代漢語中聲母為 t-,在吳語裡卻是濁音的. d-;「技」中古為群母,現代漢語中聲母為 ʨ-,在吳語裡卻是濁音 ʥ-;又如「被」. 中古為並母,現代漢語中聲母為 p-,而在吳語裡卻是濁音 b-。基本上「吳語(溫. 州方言)還保留了『濁音』(voicing)的語音特點,國語卻都念成了清音,也就. 是都『清化』了。唐代的語音裡,有很多的濁聲母。這些濁聲母在今天的方言裡,. 大部分都清化了。只有吳語、湘語還保存得比較完整。」(何大安 1987:87-88). 如此,「濁音清化」不僅是漢語史上的大變化,亦是「漢語方言」歷史分層. 與分區的重要音變規律。研究漢語方言分區的學者,通常都把古全濁聲母的演變. 作為一項重要的標準來看待。張振興(1997)對《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分. 區標準的總結為:「我們重讀漢語方言分區圖的文字說明,一下子就會發現,對. 主要方言區的劃分,從大處看有兩個重要的標準:一個是古入聲字的演變;一個. 是古濁音聲母字的演變……按照古濁音聲字的演變標準,可以劃分九個非官話方. 言。」. 丁邦新〈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1998:171-172)一文中亦提出「古全濁塞. 音清化」的演變是方言區分的「普遍條件」的看法,認為在為方言分區時比起古. 濁塞音韻尾的演變更為重要。徐通鏘〈音變規律和漢語方言的分區〉(2004:91). 一文中更指出:「晚於『輕重唇分化』、『舌頭和舌上的分化』、『齒頭和正齒的分. 化』等聲母的三大分化規律而在漢語音系中具有『牽一髮,動全身』的作用的音. 變規律自然要屬『濁音清化』,它是漢語音系中的一條重要發展規律,應該在漢. 語方言的歷史分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知「濁音清化」不但是漢語音韻史上. 的重大議題,在漢語方言的分區上更是舉足輕重的標誌。. 1 「清濁」是聲韻學上的一組概念,用來區別聲母發音方法上的不同,後來韻圖中又將「清濁」. 進一步區分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用現代語音學的術語解釋,「全清」指不送氣. 不帶音的塞音、塞擦音聲母;「次清」指送氣不帶音的塞音、塞擦音聲母;「全濁」指帶音的塞音、. 塞擦音、擦音聲母;「次濁」指帶音的鼻音、邊音、半元音等等。嚴格說來,清濁表示古音類,. 帶音、不帶音表示今音值,二者是有區別的。清濁反映歷史上音類的分合關係,屬於歷史音韻學. 的範疇;帶音、不帶音則表示聲母的具體音值,屬於現代語音學的範疇。李榮(1983:85)曾說:. 「古代音類跟現代音值用同一個名目容易引起誤會。古音分類用清濁,今音描寫用帶音、不帶音,. 當然最好。用清音表示不帶音,用濁音表示帶音,也未嘗不可。用全濁、次濁作今音描寫的字眼,. 非出毛病不可。」因此,本文所指的古全濁聲母主要是從音類分合角度而言,指的是中古時期跟. 清音相對的濁塞音、濁塞擦音以及濁擦音聲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4. 二、研究目的. 目前在學者的接力研究中,近代關於全濁聲母清化的問題已趨明朗,許多相. 關議題在學界也已取得共識。然而,我們發現了一個現象,那便是:近代音文獻. 的研究雖然十分蓬勃,研究成果也相當可觀,但是對於同一時代、不同類型語料. 之間的「共時比較」研究卻顯得缺乏。2再次,綜觀近代音全濁聲母清化的研究,. 至今仍無針對近代漢語文獻語料中全濁聲母演化類型的專著。雖然我們對近代漢. 語全濁聲母清化的演變與現代漢語方言濁音清化的類型已有了大致的掌握,但對. 於漢語近代音階段全濁聲母清化後所演化的類型與如何演變至今又不甚了解。. 一般認為明清官話的清化類型為「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而今日共同語. 走的也是同一路線。那麼,在漫長的漢語近代音歷史中,是否皆以「平聲送氣,. 仄聲不送氣」類型作為強勢音變?如果是,這樣的趨勢是開始何時的呢?如果不. 是,近代漢語階段的濁音清化類型是如何演變至今?不同類型之間如何消長?彼. 此間是否有關聯?又現代漢語方言幾種主要的清化類型,是否在近代漢語中已經. 出現?如果是的話,又是哪種類型最早出現?如果不是,這幾種不同的清化類型. 如何分別出現在近代音的歷史上?漢語近代音與現代音間,同一種清化類型的地. 理分布過去與現在是否一致?又或者發生了怎麼樣的變遷?. 另一方面,若從共時平面看,近代音階段漢語方言分區或現代方言間的差異. 首先是「結構類型」上的差異。相同的類型必有相同的制約因素,不同的類型必. 有時間空間上的原因。解釋其相同或不同的原因,不僅能揭示方言演變的規律,. 也有助於重建語言史。所以真正的歷史比較,應該以「類型比較」為基礎。這一. 條原則,無論對漢語聲母、韻母研究,還是聲調研究都適用。. 漢語是有悠久歷史的語言,雖然用來記錄漢語的方塊字具有跨時代、跨地域. 的特性,不過歷史上的書面文獻,諸如各個時代的詩韻、韻書、韻圖等,「只能. 從中歸納出各個時期的音類,而不可能知道每一個音類的具體音值。因此,要建. 2 一直以來,漢語近代音中不同時代、同(不同)類型之間的「歷時研究」較為普遍,其研究重. 點多在於後一文獻對於前一文獻的繼承與變革(即兩者之間的聯繫)。至於,同一時代、不同類. 型語料之間的「共時比較」研究則討論較少,這樣的研究,事實上也屬於「類型學」的範疇。語. 言類型學(Linguistic typology)為語言學的分支學科,目的在研究不同語言的特徵,並通過這些. 特徵而對其進行分類。其理念是相信只有經過跨語言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人類語言的本質,並不. 相信通過對於單一語言的深入研究能達到這一目的。與歷史比較語言學相比,語言類型學並不關. 注各種語言的歷史淵源及相互間的親源關係,而是關注於不同語言間的「共性特徵」。由於類型. 學的研究,需仰賴於個別文獻語料及語言學的研究上之,牽涉範圍較廣,需要處理的問題也較複. 雜,故此類研究相對少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5. 立有史時期的漢語語音史,不僅需要運用文字、文獻所反映的死材料,而且還需. 要運用方言和親屬語的材料,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使漢語語音史的研究出. 現新的面貌。」(徐通鏘 2008:5). 近年來,近代漢語文獻及現代漢語方言的研究成果豐碩,關於濁聲母的演變. 目前也有許多深入的研究。只可惜目前在漢語的研究上,歷史文獻與方言的研究. 多半像是兩條平行線,各自有其發展方向。甚至,「學術界還有一種否定歷史文. 獻作用的傾向,總認為方言是實實在在的,而歷史文獻的解讀是可塑性的,可以. 有不同的解釋,因此沒有活的方言證據來得可靠。這種傾向顯然是沒有科學理解. 歷史文獻的重要作用所致」(喬全生 2014:11)。不僅如此,研究文獻的學者,. 多半不大去注意方言現象,相對的研究方言的學者,在現象的闡釋上也鮮少考慮. 其與文獻語料的結合與銜接。即便已注意到歷史文獻與方言研究兩者的結合,但. 在比例上仍是相對較低的。. 是故,本文研究的首要目標在於:剖析各斷代間的共時音系,推衍出語音歷. 時演化的規律,著眼中古全濁聲母的演變過程及其表現於近代音中的演化類型,. 對此濁音清化的「類型」問題作窮盡式的剖析。透過近代的韻圖、韻書與現代漢. 語方言研究成果,挾其兩端,以扣其中間,推衍出中古全濁聲母在近代音中演變. 後所呈現的類型、地理分布及不同類型間的消長,並以此下推現代漢語,比較近. 代漢語及現代漢語全濁聲母演化類型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冀能以此釐清. 近代乃至現代共同語發展脈絡及規律,而能對共同語語音發展史的建構有所助. 益。. 其次,便是致力於「歷史文獻」與「方言」兩者的結合,期望透過結合漢語. 近代音的文獻資料與漢語方言在濁音研究的基礎上,將近代音漢語的濁音演化作. 一個全面性的考察。透過結合現代漢語方言與近代音文獻研究成果,進一步釐清. 近代漢語中濁聲母演化的類型有哪些?到底哪一種濁音清化的類型才是當時的. 強勢音變?而近代音的濁音清化類型和今日的漢語方言同一清化類型之間,是否. 又產生了某些變化,從而形成目前現代漢語方言濁音清化類型的格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6.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本節回顧當代全濁聲母清化的研究成果,並對這些研究成果提出若干反省與. 檢討。. 一、 全濁聲母在近代演變的過程及清化順序. 關於漢語聲母在近代音系中的發展,鄭再發《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1996:. 635-648)一文,羅列了五十多種近代音語料,觀察了十七項語音演變的先後速. 度。其中前十項是聲母,而第七項就是關於濁聲母的清化。事實上,早在上個世. 紀初開始,即不斷有學者對「濁音清化」現象進行研究,到二十世紀 90 年代前. 後,更是達到高峰。海峽兩岸乃至於海外的眾多學者都為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雖然一些問題已經取得共識,但仍有部分問題尚有不同見解,而未有共識的部分,. 更是本文所欲著力之重點。. 關於全濁聲母在漢語史上演變的時間與歷程,學者早有研究,意見也比較. 一致。其中,周長楫(1991)主張全濁清化至少在秦、漢或更早一些時候,漢語. 某些方言開始出現這種現象。郭沈青(2004)也將漢語西北方言全濁清化的年代. 上溯到南朝時期。此外,鄭再發(1996)觀察了十世紀至十九世紀末葉之間共五. 十多種近代音語料的濁聲母的清化現象後指出,在這五十多種材料當中,宋代邵. 雍《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則是最早發生「濁音清化」的一部語料。. 然而,此一問題還以李新魁(1991)最具全面與系統性,也最有影響力。. 李氏於論文中指出:「唐宋時代,全濁聲母已有發生演變的萌芽,聲調方面受聲. 母清濁的影響分化為陰陽兩類,3而全濁聲母則在宋代分化為送氣濁音與不送氣. 濁音。南宋時代,陽平調的送氣濁音字逐漸變為送氣清音。在變化的起始階段,. 這些字還保持全濁音與清音兩讀,《中原音韻》墨本中除分『陰』、『陽』之外,. 還有『陰陽』之一類。……這『陰陽』一類的字就是可以清、濁兩讀的字。元代. 中葉以後,這種兩讀的情況漸趨消失。明朝時,平聲字基本上變為送氣清音了,. 3 〔唐〕孫愐《唐韻‧序》云:「切韻者,本乎四聲,引字調音,各自有清濁。」其指的就是陰. 陽的聲調分化。另外,漢語中有大量方言材料可證明中古語音的八種聲調,如閩方言是在晉「永. 嘉之亂」後及唐代開元年間,大批北方移民進入福建地區之後才形成的,它保留許多中古語音的. 特點和詞彙,至今,它的聲調仍有七種調類,基本保留原有特點,這可證明中古確實存在八種聲. 調。詳見劉瑞昌、馬英姿〈漢語聲調的歷史發展及調類分化〉(20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7. 但仄聲字仍讀為全濁音。就共同語讀書音來說,雖至清初尚猶如此。到了清代中. 葉以後北方地區多數方言,不論是平聲字和仄聲字,全濁音都已變讀為清音了。」. 這些看法有不少部分,都得到其他學者研究成果的支持。. 雖然,李新魁的論述堪稱精彩,關於全濁清化的年代仍有不同的見解,尚. 需進一步討論。僅以邵雍《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一書所見之宋代汴洛語音(一. 說北京音)為例,此一書中是否尚有全濁聲母就有不同的意見。周祖謨(1942)、. 陸志韋(1946)等均認為全濁聲母消失,李榮(1956)、馮蒸(1987)等則認為. 尚保存全濁聲母,但兩人看法也有些微不同。李榮以為《圖解》4中原來的塞音、. 塞擦音全濁聲母字已分為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兩類;而馮蒸則認為其全濁聲母. 平聲字已是清音濁流。.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周、陸兩位先生僅以《圖解》中由塞音、塞擦音全濁. 聲母字已分為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兩類這一點,就推斷全濁聲母消失的理由並. 不十分充分。一則可能正如徐通鏘(1990)所言:全濁聲母原本就平仄分音,再. 者可能又如李榮(1956)、李新魁(1991)所主張的,作為全濁清化的前奏,原. 塞音、塞擦音全濁聲母自在清化之前已分為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兩類。關於《皇. 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中全濁聲母是否清化的問題,本文的第二章中將有更進一. 步的討論。. 再者,就「平仄分音型」的全濁清化而言,李新魁(1983)說:「濁音系統. 的消失,起先當然發生於平聲。平聲字的清、濁轉化為陰陽兩調。而全濁音最後. 的消失,是在去聲字。」另外,就所有各種類型的漢語全濁清化而言,楊秀芳(1989). 觀察漢語方言清化現象後,提出下列兩種看法:其一,「聲母」多半作為清化與. 否的條件」;其二,以老湘語為例,幾乎所有方言(雙峰、婁底除外)都依聲母. 發音方法上成阻、持阻、除阻狀態的不同,意即塞音、塞擦音、擦音之異,為清. 化與否的條件,其中以擦音清化程度最深,塞音次之……氣流釋放的容易與否可. 能是濁聲母是否清化的關鍵之一。. 其實,就李新魁(1983)提出之全濁清化時「平聲先,仄聲後」的見解尚有. 斟酌餘地。根據黎新第(1994)的發現,在一些漢語方言中,也可能是仄聲在前,. 平聲在後。例如:現代四川方言中一些按照官話方言清化規律清化並正處於清化. 4 邵雍《皇極經世‧正音圖解》簡稱為《圖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8. 進程中的老湘語,如竹篙話(見崔榮昌、李錫梅 1986),其仄聲字清化程度遠遠. 高於平聲字。至於,夏俐萍(2009:110)研究指出:從正在進行「濁音清化」. 的方言來看,古全濁聲母清化的進程跟「調類」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但跟古全濁. 聲母按「聲類」清化的情況不同,不同方言間並沒有一種核心的「凝聚力」。例. 如:湘語古全濁聲母在入聲字最容易清化,其次是仄聲字的上聲和去聲,最難清. 化的是平聲字,而吳語按調類清化的情況跟湘語恰恰相反,清化現象最先出現在. 平、上、去三聲,入聲則是清化最晚,甚至「調值高」的古全濁聲母往往更容易. 清化。. 不僅如此,施向東(1983)觀察玄奘譯著中的的梵漢對音,發現其所反映. 的唐初中原方音匣母清化;儲泰松(1996)研究宋初施護譯著的梵漢對音,也都. 發現對音中的漢語已有全濁清化現象,其中又以匣母清化最徹底。羅常培(2012). 從敦煌漢藏對音寫本中所考見之唐五代西北方音,更發現摩擦音的濁母「禪、邪、. 匣」變入清母「審、心、曉」,床母大部分由禪變審,5並有其他全濁聲母與清聲. 母相混現象。. 此外,辛世彪(2001)還指出,清化先後尚有以「字類」為條件者,如在. 徽、閩方言中,常用字詞或方言固有詞先清化,讀送氣清音,非常用字詞或書面. 語、外來詞語後清化,讀不送氣清音。從上述可知,「使用頻率」也是影響濁音. 清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甚至我們可以推論,使用頻率高的字詞相較於罕用字詞更. 容易跟上語音演變的潮流。而語言之所以產生的最重要目的本是基於「溝通」的. 社會性需求,因此語音的演變除了有音理部分(含生理上),更有其他非音理的. 種種因素,而這一點更是本論文在寫作過程中特別關切與強調之處,亦是從事語. 音研究工作時應深刻體認到的事實。. 近代語音學過份地將研究焦點集中在語音表達形式(representation)的描寫. 與語音規律(rule)的推導上,不知不覺將漢語音韻研究引入自然科學的境域,. 在革新傳統語文學的同時,卻也割裂了語文學的人文傳統(王松木 2011:4)。. 因此,研究者除了關心語音層次之外,對於導致語音演變的其他層面因素,也應. 予以重視。因此在本文第四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上述提及之「調類」、「調值」. 等影響古全濁聲母清化的要素外,對於其他導致語音演變的其他層面因素,諸如. 「移民」、「語言接觸」等,同樣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5 羅常培(2012:52)認為在西北方音這一音系中,一定先床(船)、禪不分,然後再禪變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9. 二、 現代漢語方言全濁清化類型及其來源. 漢語方言的研究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其中,關於古全濁聲母清化類. 型,學者亦多有論及。在眾多的研究之中,尤以楊秀芳的觀點較全面,不僅最多. 人引用也最為所知。根據楊秀芳(1989)現代漢語方言全濁清化的類型主要有七. 種。這樣的七種分類,不僅反映了「共時」的差異,也反映了濁音清化現象的「歷. 時」變化:吳方言代表著全濁清化的初始階段,老湘語代表濁音清化的進行階段,. 官話方言、客贛方言、新湘語、粵方言則共同代表著中古全濁聲母清化的完成階. 段,並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清化類型。. 若就已完成濁音清化歷程的類型而言,又以「全濁清化,平聲送氣,仄聲不. 送氣」、「全濁清化,平、仄皆送氣」、「全濁清化,平、仄皆不送氣」這三種類型. 最具代表性。而所謂的「無條件可循」事實上並不構成語官話方言等四種類相平. 行的一個獨立類型,可能是疊積了不同歷史層次的全濁清化,或者是受到其他方. 言的影響,或者是文白異讀分歧所致。. 其中,丁邦新在〈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1998:209-245)中認為. 「全濁清化,平、仄皆送氣」是客家話的來源,在北方官話中找到早期的證據,. 而「全濁清化,平、仄皆不送氣」則可以解釋漢語的早期官話和八思巴字對音的. 難題。又陳慶延(1989)、李如龍、辛世彪(1999)、藍小玲(1998)等的研究,. 河南、山西等地某些地方言和客贛方言一樣,全濁塞音、塞擦音清化後全都讀為. 送氣,而客家先民中的一部分就來自河南、山西等地,這就為丁邦新(1998)等. 關於客家話來源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另外,關於全濁聲母清化以前的古漢語全濁聲母是否送氣之議題,與其是否. 在不同方言中已經分化為與全濁清化類型一一對立的三類,不僅目前學界尚無共. 識,討論的也比較少,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認為中古全濁聲母應是不送氣. 音,代表學者如李榮、陸志韋、唐作藩等。其中唐作藩對「全濁」的解釋就是「不. 送氣的帶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學者的觀點。第二種,. 認為中古的全濁聲母是送氣音,代表學者如高本漢、董同龢等。董同龢(2008). 為並母擬音時認為,全濁聲母送氣與否,因為方言中頗不一致,難作有力的推斷,. 若按音理推斷,說送氣消失而變不送氣的音總比說本不送氣而後加送氣好一些,. 所以最後擬定並母的中古音是 b,h而董先生給並母擬成送氣音的理由也是適合其. 他全濁音的。第三種,認為中古全濁聲母送不送氣是「互換音位」,較早的如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0. 力(1985)便認為全濁聲母「送氣、不送氣在漢語裡是互換音位」、「讀送氣、不. 送氣均可」。而藍小玲(1998)也贊同此一看法,主張全濁聲母沒有送氣、不送. 氣的對立。. 徐通鏘(1990)考察山西方言古濁塞音、濁塞擦音今音的三種類型認為:「客. 家和贛兩大方言源自原濁塞音、濁塞擦音的送氣型方言,閩、吳、湘三大方言源. 自原不送氣型方言,而北方化和粵方言則源自原平仄分音型的方言。」韓沛玲. (2006)更從考察現代山西及其周邊方言的全濁清化類型出發,主張「古濁塞音、. 塞擦音讀成送氣清音的作為反映八世紀和九世紀西北方音層次;古濁聲母清化為. 不送氣音反映十世紀和十一世紀的西北方音類型」,此外還認為這兩種類型不是. 演變和生成關係,而是屬於共時來源的同一音類在不同地域方言中的不同演變類. 型,是平行的姊妹關係。. 至於,周長楫(1991)則持不同主張:「不妨可以做這樣一種假設,即在古. 漢語方言裡,有的方言全濁聲母的塞音、塞擦音聲母可能是不送氣的或是不送氣. 音占主導地位,而有的方言則可能相反」。然而,隨著現代漢語方言與韻書文獻. 研究的深入,針對「全濁聲母清化以前的漢語全濁聲母,是否在不同方言中已經. 分化為與全濁清化類型一一對應的三類」這一點,本文希望可以借助現代方言與. 近代音中各別歷史文獻的研究成果,繼續對此一問題給予更深入的討論。. 總地說來,關於近代漢語全濁清化議題的研究,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前後達. 到高峰,目前則有趨於平緩的趨勢。此外,相較過去,今日的研究方向,亦有所. 不同,過去多是集中於「歷代共同語」中全濁聲母清化的研究;今日則著重於現. 代漢語「特定方言」濁音清化的內部討論,而此類研究主要集中於「漢語方言全. 濁清化歷史」及「各方言中全濁清化的『歷史層次』討論」兩個面向,尤以「漢. 語方言全濁清化歷史」論著為多,此研究乃是立足於方言史的研究之上,探討特. 定方言中,全濁清化現象的歷史問題,例如:周賽紅(2005)觀察中古全濁聲母. 在明清時期湘方言歷史文獻中的表現;黃仁瑄(2007)則分析希麟音系,判定為. 唐代長安方音,發現當時已有全濁清化的跡象 。. 至於「各方言中全濁清化的歷史層次討論」則是針對清化形式不整齊的漢語. 方言作一探索,例如:嚴修鴻(1998)、李如龍、鄧享璋(2006)、韓沛玲(2006)。. 若細究其「研究對象」,臺灣學者多以閩、客贛方言為主,粵方言次之,其他方. 言研究則零星有之;相反地大陸學者因為地利之便,研究之方言相較於臺灣則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1. 向多方發展。至於兩岸學者之「研究主題」目前仍多集中於特定方言的音韻結構. 探索,進而論及其聲母系統,才附帶地討論了全濁聲母於今日的演化或清化的歷. 史層次,兩岸的碩、博士學位論文也多是這方面的研究,例如蕭佳雯(2005)6、. 吳瑞文(2005) 7、林美津(2005)8、周賽紅(2005)9…等。. 總的說來,近年來關於「各方言中全濁清化的歷史層次討論」主要集中於「個. 別」的方言的「歷時性」討論。而近十年以來,較全面地觀察了漢語方言全濁聲. 母演化的系統性研究,當屬夏俐萍《漢語方言古全濁聲母演變研究》(2009) 10一. 文,此文對於「漢語方言」古全濁聲母的演變與其清化類型有較全面性的討論,. 除了觀察了吳語、湘語、贛語、徽語、閩語、畬話、益陽方言、北方方言等多種. 方言,並對多種漢語方言中古全濁聲母清化類型、現今之地理分布,以及濁音清. 化的順序與音變條件提出討論。. 該文研究核心線索在於「漢語方言」古全濁聲母的「共時」面貌的基礎上,. 探索古全濁聲母在漢語方言中演變的不同階段和過程。在研究方法上用了「田野. 調查法、描寫法、比較法、歸納法」等等。此外,作者提出古全濁聲母的「清化」. 並非漢語方言古全濁聲母演變的唯一途徑,除了全濁聲母的清化現象之外,古全. 濁聲母的「弱化」亦是漢語方言濁音演變的一種語音現象,並對漢語方言中濁聲. 母的弱化現象有詳細的探討,故此文應可做為本文第三章中現代漢語方言全濁聲. 母清化類型研究之基礎。. 由於夏俐萍(2009)不涉及近代歷史文獻之探討及其與現代漢語方言之比較,. 故在此漢語方言研究的基礎之上,本文試圖結合漢語近代音文獻(第二章),嘗. 試透過「活語言」與「歷史語料」,綜觀近代以來漢語全濁聲母的演化類型。不. 僅如此,本文第四章中,結合楊秀芳(1989)與夏俐萍(2009)的研究成果,重. 新將漢語方言古全濁聲母的清化類型分為「存濁類型」、「依聲調有不同演化之類. 型」、「送氣清音」、「不送氣清音」四大類,而四大類之下在細分為若干小類。全. 面地觀察漢語方言中較為常見與強勢的清化類型。透過觀察現代漢語的濁音清化. 狀況,並對比近代音文獻所呈現的濁音清化樣貌,從近代歷史文獻與現代活語言. 6 蕭佳雯:《張家界方言音韻系統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碩士論文,2005 年)。 7 吳瑞文:《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年)。 8 林美津:《新化方言音系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9 周賽紅:《湘方言音韻比較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論文,2005 年)。 10 夏俐萍:《漢語方言古全濁聲母演變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9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2. 兩方面來詮釋漢語近代音到現代全濁音演化的全貌。. 三、 全濁清化的「語音機制」. 對於造成全濁聲母清化的原因,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就其直接原因而言,. 張世祿(1984)早已經指明:「濁音聲母的清音化,就是由弱輔音變做強輔音。」. 甚至我們可以說,「發生在漢語語音史上的整個全濁清化過程,就是一個漢語全. 濁聲母趨於強化的過程。這一見解不僅可以解釋漢語全濁聲母為什麼會清化,而. 且可以解釋為什麼濁擦音聲母會率先清化」(黎新第 1994:24-25)。一般而言,. 輔音強化通常表現為發音阻力的增加,除了響音以外的所有輔音中,清輔音強於. 濁輔音,而塞音、塞擦音又強於擦音,濁擦音可謂是最弱的輔音。這樣,在漢語. 全濁聲母強化的趨勢之下,在官話方言的清化模式中,作為最弱的輔音聲母――. 濁擦音聲母,很自然地便率先清化了。. 潘悟云(2002:317)指出:一個音節的音段是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的,音節. 峰具有最大的響度(sonority),越到音節的邊緣,響度就越小。發音強度(strenght). 11則與響度成反比,越是音節邊緣的音,發音強度越強,其響度越低。因此,越. 是音節邊緣的音,發音強度越強。各種不同的響度和發音強度的次序如下。如此,. 根據輔(元)音的發音強度順序,全濁聲母的清音化,事實上就是由弱輔音變作. 強輔音的過程。. 響度(弱→強). 清塞音─濁塞音─清塞擦音─濁塞擦音─清擦音─濁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元音. 發音強度(強→弱). 另外,研究成果顯示「聲母」和「聲調」似乎關係相當密切,兩者在發展過. 程中相互影響,互為條件。聲調因聲母清濁而分陰陽,這一規律在整個漢藏語系. 中具有普遍性。從中古漢語到現代各方言的四聲,普遍經歷了分陰陽的過程。「傳. 11 潘悟云(2013:7)指出:發音強度的物理性質表現為收緊點後面的口腔氣壓,氣壓越大,收. 緊點就越用力,語音就越清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3. 統上認為中古漢語(大約公元 600 年)有四個聲調,可是從生理角度看,它肯定. 有八個音高形式。四個較低的音高形式只出現於濁聲母音節。這四對音高形式有. 實實在在的語音差別,這點可以從語言機制的機械特點上預知。12正如英語/pin/、. /bin/之間的音高差別一樣,雖然是顯著的,但並不是音位性質的。現今大部分方. 言以證明,通過歷史演變,濁音的特點消失,於是某些音高形式的語音差別就成. 為區別性的了。」(王士元 1987:2). 例如:古四聲在溫州話和潮州話裡都分陰陽兩類,共有陰平、陽平、陰上、. 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等八個聲調。藏緬語族許多語言也有因聲母清濁. 而聲調分化的現象,多數的情況是清聲母使聲調變高,濁聲母使聲調變低,如藏. 語拉薩話分高低兩類調,其分化與清濁聲母有關,高調來源於清聲母,低調來源. 於濁聲母。壯語武鳴話平、上、去、入的音調類調值是 24、55、35(長元音). 55,陽調類調值是 31、42、33、33,也是陰類高、陽類低。不僅如此,楊秀芳. (1989)全面觀察了現代漢語方言發現:「聲調多半作為送氣與否的條件。」而. 夏俐萍(2009:110)也指出吳語和湘語古全濁按調類清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差. 異,可能跟不同方言間各調類的具體「調值」有密切關係。如果,吳語的陽調和. 陰調合併的原則是按照曹志耘(1998)提出之「調值的相似度」原則的話。那麼,. 在吳語中調值高的古全濁聲母往往更容易清化,而調值低的古全濁聲母字往往更. 容易保留濁音。. 奧哈拉(Ohala 1989、1993)曾說:「凡是歷史上發生過的音變,都要叫它. 在實驗室裡重現」。隨著研究的進展,如今現代實驗語音研究已證明了「聲母清. 濁」對聲調的意義。一般而言,元音是音節的核心,也是聲調的主要載體。但是. 純元音的音節在任何一種語言都很少見。絕大多數語言的音節都有起首輔音(聲. 母),元音前增加了輔音,無論發音生理還是心理上,元音的發音都會發生變化。. 發輔音時聲道不同部位形成一定程度的閉塞與繃緊,改變聲帶形狀和鬆緊程度;. 另一方面閉塞的時間與程度也會造成聲門上下的氣壓差變化,直接影響聲帶振動. 的強弱和頻率。. 儘管聲調的音高頻率依附於元音嗓音,但是起首輔音對音高的控制作用是非. 常明顯的。因為從生理上看,「聲母」的發音動程比韻尾音展開得更充分;在發. 12 Peter Ladefoged(1964:42)對內部音高變異進行了研究,見《西非語言的語音研究》。轉引. 自王士元:〈聲調的音系特徵〉,《國外語言學》1987 年第 1 期,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4. 音心理上,聲母發音目標的實現比韻尾輔音發音目標的實現更趨完整。然而,聲. 母清濁變化導致聲調產生的觀念雖然已形成大部分學者的共識,但仍然存在一個. 關鍵問題,即為什麼聲母清濁變化會導致聲調的變化呢?事實上,解決這個問題. 的意義不僅在於它自身,而且也能解決與其他聲調產生學說之間的爭執。. 以這個認識為動力,則形成了兩種探索途徑。一是歷史語言學家開始尋找有. 跡可循的聲調歷史現象,企圖以此作為突破;另一類則是語言學家的實驗方法,. 堅信通過數據證實必有所獲。於是,本論文在寫作過程中,也借助了上述兩種途. 徑,來探索近代漢語全濁聲母的清化類型的演化現象。.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胡適(西元 1891-1962 年)曾有過一句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 句話用在學術研究上,再適合不過。假設可以是大膽的,但求證勢必要更小心。. 而古音研究本身就是一個求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方法的嚴謹是一個相當重. 要的環節,早期的研究往往比較粗疏,學者主要提出假設,然後提供零星的語料. 作為證據,基於時代的侷限,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隨著學術的發展,雖然研究. 的語料仍是韻圖、韻書、漢語方言,甚至是佛經音義、域外對音等材料,在研究. 方法的講究上,後學一定要做得比前賢更小心謹慎才行。. 一、 近代音的斷代問題. 本文然既以「近代音」為研究範疇,那麼首要任務便是為「近代音」的上. 限與下限定作出定義。關於近代漢語的上限與下限,學界曾有過下列幾種不同的. 意見。. (一) 王力(2004:43-44)主張:西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為近代。. 並概括了近代的三個語音特徵:(1)全濁聲母在北方話裡消失;(2)-m. 韻尾在北方話裡消失;(3)入聲在北方話裡消失。. (二) 鄭再發(1966:635-648)主張:在「中古」和「現代」兩點連線之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5. 有兩個分點,即「中古─近古─近代─現代」。而「近古」有幾項重要. 的語音變化:(1)輕唇音產生後(西元 907―951 年),非、敷母合為. 一(西元 1050 年左右)。(2)舌面與正齒音合而為一(西元 1270 年以. 後)。(3)疑母消失(西元 1324 年)。(4)-m 韻尾與-n 韻尾合而為一。. (5)微母消失(西元 1602 年)。這幾項重要音變都發生在十世紀到十. 六世紀間,而十七世紀以後的官話,即使有音變,也不是在最醒目的. 地方變動。. (三) 潘允中(1982:17)主張:自宋元明清到鴉片戰爭以前,是漢語史的. 近代時期。潘氏概括了近代漢語語法特點主張:(1)在近代,提賓句. 又增加了一種,是用介詞和副詞聯結成一個特殊的結構「連…也」,如. 「連這句話也不明白」。(2)複句有較繁複而精密的結構。(3)動補結. 構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助詞「得」的後面可以帶上幾個句子。. (四) 呂叔湘(1985)主張:(1)以晚唐五代為界,把漢語的歷史分成「古. 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兩個大階段。至於現代漢語,那只是近代漢. 語內部的一個分期不能跟古代漢語、近代漢語鼎足三分,因而也就不. 存在所謂「下限」問題。同時並建議把近代漢語的開始定在晚唐五代. (即第九世紀),並認為現代漢語只是近代漢語的一個階段,它的語法. 是近代漢語的語法,它的詞彙是近代漢語的常用詞彙,只是在這個階. 段上加以發展而已。(2)以「語法」和「詞彙」而論,秦漢以前是古. 代漢語,宋元以後是近代漢語,這是沒有問題的,考慮到長時期的文. 言分離,又建議將漢語史分為三個部分:語音史、文言史、白話史。. (五) 何大安(1987:256-258)主張:從「音節結構」上的差異性來看,漢. 語可以分成「上古」、「中古」、「近代」三個大的時期。(1)中古漢語. 和近代漢語就結構的表面上看,最大的不同表現在主要元音以前的部. 分。近代漢語可以有零聲母的單元音字,中古漢語則不容許這種結構,. 它一定得有輔音聲母或介音,近代漢語可以沒有介音,像一般開口韻。. 此外,中古漢語可以有兩個介音,近代漢語則不然。(2)就結構的限. 定上看,中古漢語的輔音聲母有全清、次清、濁、清濁(或次濁)幾. 類聲母,可是近代漢語則不然,濁聲母已發生清化。此外,近代漢語. 的介音是 i、u 或 i、u、y,而中古介音則是 i、j、u 或是複合介音 ju、.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6. iu。再者,問韻尾的內容也不大相同。因此近代漢語主要是由宋、元、. 明、清。自公元一千年到現在,約近千年。. (六) 蔣冀騁(1990:68-75)主張:漢語史分為「上古」公元二世紀以前、「中. 古」魏晉至中唐(二至八世紀末)、「近代」晚唐五代至明末清初(九. 至十七世紀)、「現代」清末至今(十八世紀至今),共四期。而近代漢. 語的分期標準為下列三方面:(1)音韻上:重、輕唇已分化;舌上音. 已與照三合流;全濁聲母、入聲韻尾開始消失;-m 韻尾開始動搖。(2). 詞彙上:方俗語大量使用;「頭、子、老、打」構詞成分的出現和大量. 使用;雙音節詞增多;新義大量出現;外來詞大量進入。(3)語法上:. 出現了新的指代詞,新的語氣詞,被字句、把字句有了新的發展。. 此外,寧繼福〈試談近代漢語語音下限〉(1987:52-56)認為最能代表北京. 音特色的語音現象的形成在十七世紀前後,如 ʧ 等徹底讀為 tʂ 等,「兒」字讀 əʅ. 以及 ʅ 尾韻母的全面形成、見系細音顎化為 ʨ,故十七世紀便可作為近現代語音. 的分界。而張衛東〈論近代漢語官話史下限〉(2007:210)則認為近代官話向現. 代漢語過渡,實際上就是「南京音系」為代表的南方官話讓位於以「北京音系」. 為代表的北方官話,故張氏主張近代漢語的下限應在西元 1850 年前後,其文獻. 標誌是 1867 年威妥瑪編著出版的《語言自邇集》。. 然而,代表十七世紀初北京音系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西元 1602. 年),不僅未產生顎化現象,ʧ 系聲母亦尚未徹底讀為 tʂ 系聲母,就連 əʅ、aʅ 韻. 母也未全面產生,故寧氏(1987)視其為「近現代漢語語音『過渡』時期的作品」。. 再次,《等韻圖經》中無 ʨ、ʨʰ、ɕ,而人們見到的北京話 ʨ、ʨʰ、ɕ 最早的記錄. 是清代無名氏《圓音正考》(西元 1743 年)。由此推知北京的舌面音 ʨ 系形成時. 間肯定早於 1743 年。可惜從《等韻圖經》到《圓音正考》的一百三十多年間,. 都沒有發現關於北京音的材料,若借用其他北方話的材料推測,《詩詞通韻》(西. 元 1685 年)已將見系細音讀作 ʨ 系,作者樸隱子聲稱以河洛音為依據。而洛陽. 至今分尖團,北京音 ʨ 系出現時間應當早於洛陽,這樣我們便可將北京的 ʨ 系. 產生時間定在 1603 至 1685(清康熙二十四年)年間。. 一般說來,語言史的分期,語音、詞彙、語法三要素都要考慮。然而,近代. 官話到現代漢語,其轉化則主要看「語音」(張衛東 2007:210)。「漢語史上每. 一個重要階段都應該有自己的主幹部分,但我們認為僅僅認識主幹部分是不夠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7. 這樣漢語史就會成為幾段互相脫離的斷節。而『非主幹』部分事實上是聯繫前後. 兩個主幹部分的紐帶,多半具有過渡與銜接的色彩」(袁賓 1987:97),且語音. 演變實際發生的年代總是早於見於著錄的年代(丁邦新 1998:223)。因此,本. 文著眼於「語音」要素,主張在近代漢語的主幹部分──「宋代至明代」的基礎. 上,其上沿應可向前推幾個世紀至輕唇音產生的「晚唐五代」,下沿也可以向後. 延伸幾年至北京音特色的語音現象定型後的「清代初年」。. 不過,「清初」又該界定於何時?耿振生(1992:15-17)曾將整個明清等韻. 學史按其特點分為前、中、後三期並指出:「明朝初期到中期(隆慶末年,即 1572. 年為止)近二百年時間為明清等韻學的前期,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作較少,等韻學. 領域比較冷落。……而中期自明萬曆初年(西元 1573 年)到清康熙末年(西元. 1722 年)這是明清等韻學最富活力、最具光彩的階段,審時派等韻學在本期內. 大獲豐收,著作多,水平高,成就大。」故本文定義之「近代音下沿」的「清初」. 時間限定在清康熙末年(西元 1722年)以前。. 二、研究材料性質及其分類. 我們都知道,重建語言史要有紮實的材料。大體而言,歷史語言學的材料. 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方言和親屬語言的材料,一是文字、文獻的材料,前者現在. 是活的材料,後者是反映歷史發展狀況的死材料。. 由於本文將漢語近代音範圍限定在「晚唐五代」至「明末清初」這段時間,. 因此,本論文的研究材料起自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2012)中整理之晚唐. 五代漢藏對音《千字文》、《大乘中宗見解》、藏文譯音《金剛經》、《阿彌陀經》. 等域外對音材料及五代注音本《開蒙要訓》、敦煌寫卷 P.2172〈大般涅槃經音〉. 音譯抄本。. 再者,根據張玉來(2007:24)的研究指出:「五代動亂之後,宋、元代漢. 語進入「真正」的近代官話時期,具備了近代官話的主體特徵,徹底打破中古音. 的音韻結構,整個音位系統有了質的變化,完全進入近代官話的範疇。」足見宋. 代音是中古音邁入近代音的一個關鍵階段,故近代音之韻書(韻圖)材料則從宋. 代開始。其中,在《韻鏡》、《七音略》、《四聲等子》和《切韻指掌圖》等材料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8. 全濁聲母字與清聲母都分立不亂,故在宋代材料的擇取上以「發生濁音清化」現. 象之語料為主,如:毋昭裔《爾雅音圖》、邵雍《皇極經世》、孫奕《九經直音》、. 韓道昭《五音集韻》協音資料,輔以西夏及北方少數民族相關對音文獻;而元代. 韻書則以《中原音韻》為主,同時參酌八思巴相關字研究成果進行梳理。. 相較於聲韻學的其他分支,前人對漢語等韻學史的研究成績顯得十分有限。. 其中,內容較為豐富且與本文使用之文獻有直接相關者,主要有下列幾種:(1). 趙蔭棠《等韻源流》(2011)。(2)應裕康《清代韻圖之研究》(1972)。(3)林平. 和《明代等韻學之研究》(1975)。(4)李新魁《漢語等韻學》(2008)。(5)耿振. 生《明清等韻學通論》(1992)。(6)李新魁、麥耘《韻學古籍述要》(1993)。. 對於上述六項材料,王松木(2011:33-34)指出:「上列六種著作之寫作角. 度不盡相同,展現出不同年代漢語等韻學史的研究成果。若以 80 年代作為分水. 嶺,則可將其區分為兩個階段:80 年代以前等韻學史研究多可將其歸屬於『文. 獻學』取向,學者專注於考證作者的生平與籍貫,介紹韻圖編纂體例與音韻術語,. 追溯韻圖刊表與流傳情形,趙蔭棠(2011)、應裕康(1972)、林平和(1975)的. 論著可作為代表。80 年代以後,等韻學史改採『語音學』取向,學者特別著重. 於等韻學理及各韻圖所反映的語音面貌,其中尤以李新魁(2008)、耿振生(1992). 的研究成績最受人矚目。」. 此種「語音學取向的分類是針對『語音史』研究所設,故以聲母、韻母、調. 類等音韻要素的語音特徵作為參考基準,而此種現今通行的分類方式對於探索語. 音歷時演變的規律、確立韻圖的基礎方言有其實際功效。」(王松木 2011:40). 由於,明清等韻語料種類繁多,學者在面對內容如此豐富的語料,勢必要依其語. 音性質或韻圖的功能性,予以分門別類。加上近代漢語的形成主要與「官話」音. 系,特別是「北方官話」較為密切。13. 故本文在明清語料性質方面在耿振生(1992)、李新魁(2008)兩位先生分. 類的基礎上,擇取所謂「官話」音系,且分屬不同清化類型的語料,其目的在於. 觀察明清時期官話音系的濁音清化類型,如:《洪武正韻》(西元 1375 年)、《韻. 會定正》(西元 1333-1390 年)、《韻略易通》(西元 1442 年)、《青郊雜著》(西. 元 1543 年)、《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西元 1602 年)、《交泰韻》(西元 1603. 13 近代漢語的基礎方言與音系問題詳見葉寶奎〈關於漢語近代音的幾個問題〉(2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19. 年)、《字學元元》(西元 1603 年)、《西儒耳目資》(西元 1626 年)、《韻略匯通》. (西元 1642 年)、《五方元音》(西元 1654-1664 年)、《音韻闡微》(西元 1715. -1724 年)。. 在上列材料當中,還可以按照王松木(2011)的標準,將這些官話音系再細. 分為「反映口語標準音系」及「反映北方方音」兩類,前者如《韻會定正》14、《韻. 略易通》、《青郊雜著》、《交泰韻》、《西儒耳目資》、《五方元音》;後者如《重訂. 司馬溫公等韻圖經》、《韻略匯通》 15。. 另外,李新魁(2008)雖將《洪武正韻》與《字學元元》16認定為「書面共. 同語讀書音系」。我們知道,「明清時期的『口語標準音』在戲曲、小說等通俗文. 學的助長下,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且一發不可收拾。在此沛然不可禦的時代風. 尚引領下,原本保守、存古的讀書音若再不加快自身演化的腳步,則終將失去活. 力而成為僵化的語言,被遺棄在歷史的洪流中。因此,分析明代反映讀書音語料. 時,便不難發現『讀書音』有逐漸朝向『口語標準音』過渡的趨勢,一方面從『口. 語標準音』吸取養分,汰除日趨僵化的語音形式;一方面則仍與『口語標準音』. 有所區隔,維持著本有的風格特色。」(王松木 2011:64-65). 再者,我們考慮到《洪武正韻》與《字學元元》書中的全濁聲母或有清化的. 情況發生,符合當時語音演變的趨勢,故可將《洪武正韻》與《字學元元》歸類. 14 《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二百五:「(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戊寅,詔刊行《韻會定正》。時《洪. 武正韻》頒行已久,上以其字義音切未能盡,命翰林院重加校正。學士劉三吾言:前太常博士孫. 吾與所編韻書本宋儒黃公紹《古今韻會》,凡字切必祖三十六母,音韻歸一,因以其書進。上覽. 而善之,賜名曰《韻會定正》,命刊行焉。」周賓所《識小編》:「(洪武二十三年),《洪武正韻》. 頒行已久,上以其字義音切尚多未當,命詞臣再校之。學士劉三吾言:前後韻書,惟元國子監生. 孫吾與所纂《韻會定正》音韻歸一,應可流傳。遂以其書進。上覽而善之,更名《洪武通韻》,. 命刊行焉。今其書不傳,仍行《正韻》。」《古今韻會舉要》是《韻會定正》所依據的韻書。所謂. 《定正》應當是依據雅音對《舉要》進行修訂和校正。《洪武正韻》八十韻本沒能很好地遵循朱. 元璋一切均以「中原雅音」為定準的編纂原則,字義音切未能盡當,故而刊行《定正》。由此,. 可以推知當時在明太祖心目中,孫吾與詔刊之《韻會定正》較《洪武正韻》接近所謂的「雅音」,. 而從《韻會定正》的音系特點觀察,其應屬於「南方官話音系」,故亦可歸於官話音系當中,關. 於《韻會定正》的音系特點,詳見本文第二章第二節。 15 按王松木(2011:105)「口語標準音」及「書面讀書音」的明顯差異在於:(1)聲母系統:. 全濁音已清化,聲類多在二十類左右。(2)韻母系統:四呼格局已經確立,且雙唇鼻韻尾-m 趨. 於失落。(3)聲調系統:平聲分化為陰、陽兩類,但仍保存入聲調。其中《韻略匯通》的成書雖. 得力於《韻略易通》,但就其內容來講,兩者語音系統大相逕庭,在分韻方面《匯通》十六部,《易通》. 二十部,入聲分配也多有不同。再者,《易通》分平上去入四聲,平聲不分陰陽,而且入聲字似乎還有. 韻尾的不同,而《匯通》已平分陰陽,入聲字只有一個喉塞尾。同時,結合張玉來(1986)研究成果,. 故本文在此將《匯通》歸入「反映北方方音」者。 16 李新魁(2008:234)指出袁子讓的《字學元元》除了述古的一部分韻圖外,他所作的幾種韻圖,. 反映的基本上是「當時」的「讀書音系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20. 為廣義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iterature Strategically into English Learn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Dur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ing proficiency in the mother-tongue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Cantonese is most Hong Kong children’s mother-tongue and should also be the medium

19 Sue Hamilton, Identity and Experience: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Human Being According to Early Buddhism, London: Luzac Oriental, 1996; Sue Hamilton, Early Buddhism - A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

This study will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788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Tang era, for highlighting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Yuen Shi-chun ( 阮 仕 春 )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r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is the foremost innovator in th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