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 教 經 典 中 的 「 豬 」 故 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 教 經 典 中 的 「 豬 」 故 事"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增壹阿含經》卷七火滅品第十六〈烏鴉與豬〉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諸比丘們說:「我今天的開示,要用

『烏鴉』與『豬』兩種動物作為比喻,你們聽聞後,應當好好地思惟。」

眾比丘們齊聲回答:「好的,世尊!」那時比丘們虔敬地聽從佛陀 的教導。

世尊告誡:「什麼樣的人會被比喻成像烏鴉呢?好比有人在寂靜的 地方,常耽溺在淫欲中,造下種種的惡行,但事後卻感到羞恥而心生悔 意,於是便向他人坦承自己所犯的過失。這種人雖被修清淨梵行的人指 責:『此人耽溺欲望中,造下諸多的惡行。』但他自知羞恥,知道悔過,

就像烏鴉因為常受飢餓之苦,總是吃一些不乾淨的穢物,吃完便趕快擦 嘴,深怕有其他的鳥類看見說:『這隻烏鴉總是吃不乾淨的穢物。』一 般。因此而說,這種人的行為好像烏鴉的習性。」

佛陀繼續說道:「什麼樣的人會被比喻像豬的習性呢?猶如有人在閒 靜之處,時常耽溺於淫欲,造下諸種惡行後,沒有絲毫的羞恥心,更遑論 會向人懺悔過失,並且還驕傲地向人自誇:『我在財、色、名、食、睡五 欲中悠遊自得,有誰能夠像我這樣自在快樂?』他做了惡事,毫不羞愧,

就像豬的習性一般,總喜歡吃不乾淨的穢物,睡在骯髒處,還會在豬群當 中蹦蹦跳跳。

所以,諸比丘們,不論是烏鴉或是豬的習性,都是修行人應當捨棄與 遠離的。比丘們!應當朝此方向學習。」

那時,諸位比丘聽聞佛陀的開示後,心生歡喜,信受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七火滅品第十六(摘錄)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本刊編輯室

的「 」故

No.616 Feb. 2019∣

3

(2)

佛教經典中的「豬」故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烏喻,亦當說猪喻,善思念之,吾當演 說。」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人喻如烏?猶如有人在寂靜處,恒習婬欲,作 諸惡行,後便羞恥,便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 諸梵行人,所見譏彈:『此人習欲,作諸惡行。』彼作諸惡行已,向人 悔過,自知羞恥,猶如彼烏恒患苦飢,便食不淨,尋即拭 ,恐有餘鳥 見言:『此烏食不淨。』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閑靜處,習於婬欲,作 不善行,後便羞恥而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 行人所見記識,此人習欲,作諸惡行,是謂名為人猶如烏。

「彼云何名為人如猪。若有一人在閑靜處,長習婬欲,作諸惡行,亦 不羞恥,復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 等不能得五欲。』彼作惡已,不羞恥,此人喻如猪,恒食不淨,臥於不 淨,便自跳踉向於餘猪。此亦如是。若有一人習於婬欲,作諸惡行,亦 不羞恥,復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 不能得五欲自娛。』是名為人如猪。是故,諸比丘!當捨遠離。如是,

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小故事,大啟示

飛蛾撲火時,我們想用手去遮擋,卻擋都擋不住,因為飛蛾對光感興趣、有 欲望,牠受到光的吸引,甚至最後撲到火海,毀掉自己,仍然不回頭。當受到欲 望牽引時,人也是一樣,若不立即回頭,欲望無限擴張,就會一直耽溺於其中,

因而產生痛苦。

印光大師說:「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於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

不至卒發。縱發,亦能頓起覺照,令其消滅。」

在本篇故事中,佛陀善巧運用烏鴉與豬做對照,前者有羞恥心,後者完全沒有

4

雜誌616

(3)

羞恥心。佛陀訓示弟子面對五欲,不論是烏鴉或豬的習性,都應當捨棄與遠離。

經文引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簡稱CBETA)

(CBETA,T02,no.125,p.579,a24- p.579,b20)

《清涼山志》卷七〈薄荷豬〉

宋朝建陽地區趙姓人家,養豬為業,其中有一頭豬非常特別,鬃毛金 色,不吃其他飼料,只吃薄荷,因此村中小孩都稱牠為「薄荷」。平常有屠 夫來捉豬隻時,豬群都驚嚇得四處逃竄,唯有薄荷安靜、不奔逃,引導豬群 到柵欄裡,因此趙姓人家很愛惜牠,不捨得殺牠。

太平興國年間,僧人辨聰遊方五台山,在清涼山寺寄駐,以結夏安居。

寺中有位老僧舉止瘋癲,被大眾所輕視,只有僧人辨聰恭敬他。

夏季過去以後,辨聰將回到原來的居所,老僧交給他一封信,囑咐他 道:「你將這封信帶到京城的北方,尋找到薄荷後交給他。」

辨聰告辭離去後,偷偷打開信來看,信上說:「你在世間遊歷很久,那 些眾生容易調伏嗎?若他們被調伏了,你也自然就調伏了。度眾之事因而圓 滿,要盡速返回。若還繼續久住,恐因緣勉強,將流入世業。」

辨聰看後大驚,沉默下來。來到廣濟河畔,聽到有小孩呼喚薄荷的名字。

辨聰問:「薄荷在哪兒?」小孩用手指著趙家豬欄說,其中有一頭掛著 銅鈴的大豬就是。

於是辨聰過來呼喚薄荷,薄荷聽後,似乎知道什麼事,就跳躍了起來。

辨聰將信投向薄荷,薄荷立刻將信吞入肚中,像人 一般站了起來遷化而去。

《清涼山志》卷七〈勃荷神異〉(摘錄)

宋建陽趙氏,畜豬為業。一豬特異,毛鬣金色,唯食勃荷,里中小兒,

因以呼之。凡屠者擒捉,羣豬奔逸,勃荷安徐引之入檻。趙氏愛惜,多 年不殺。太平興國中,僧辨聰者遊五台,寄清涼寺過夏。一老衲出入眾

No.616 Feb. 2019∣

5

(4)

中,若佯狂然,為眾輕易,唯聰敬事之。解夏將還,老衲以書付聰,囑 曰:「至京城北,尋勃荷投之。」聰辭去,竊發而視之,其詞曰:「子 遊世間日久,彼眾生得易調伏否?彼若調伏,汝自調伏。度生事訖,

祇可速返。若更久住,恐強緣打失,流入世業也!至禱至禱。」聰大 驚,復緘之。既至,於廣濟河側,聞小兒呼「勃荷」。聰問:「勃荷 何在?」小兒指趙氏欄內大豬,項帶銅鈴。聰就呼云:「勃荷!」豬躍 起。聰以書投之,豬噉之,人立而化。

註:勃荷即薄荷。 經文引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GA079,no.81,p.274,a10)

小故事,大啟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 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此經並說觀音菩薩 三十二應身度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 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 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 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 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 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

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 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文中的薄荷豬,即是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變化而來,菩薩度眾生的大悲心 不可思議!

佛教經典中的「豬」故事

6

雜誌6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百喻經》是一部以寓言故事作譬喻演述佛法義理的佛教文學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較為

如是言者為誹謗法。為諸菩薩講說此事。為諸聲聞演如是教。口說此言為誹謗法。諸

 世尊實神妙  演知三世事   斷世婬怒垢  開化沫流人   皆到無為城  快樂乃安寧   如是天人中  地為大動傾   今日合大眾  億億百萬千 

  夫欲修習白傘蓋佛母者。寂靜室內。於軟穩氈上坐已。然發願云。為六道一切有

 故我心行善  發心世尊處   俱胝百千劫  觀彼善慈悲   故我行慈行  女色所縛人   見彼如實者  若苗稼成熟   而被雷雹壤  若離女色染 

 當棄欲苦行  速捨愚癡地   無自恣作惡  惡令墮惡道   是不作彼近  不知利譽事   愛眼視眾人  必貴如得色   眾人之有諍  皆由貪為本 

  籤 (二)(卅一) 初文意者今家即以三教為滿故對三藏為半簡之 (云云) 所以重敘前諸經者

為無常,是為同彼所疑。」 19 此例中,若 有人對實在論者立「瓶是無常」這個所 立宗,然後以「從無常因生故」作為能 立因,則此時「從無常因生故」這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