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陀攝僧,以戒為本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陀攝僧,以戒為本"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2 香光莊嚴【第一二九期】民國一〇六年十二月

善分辨的能力,這是智慧的修習。若什麼都混在一起,佛法就無法久住在世 間。

戒為戒、定、慧三學之首

戒律裡有「犯與不犯」或「輕與重」的判別準則,也要判斷其促發的因緣 始末,如此持守戒律才能獲得清涼。這些都要學會辨析的,不是什麼都不加分 別,而盡談一切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講戒律,要先建立觀念—有「我」與「他」,有「時間」與「空間」,

有「作者」與「受者」,有「利益」與「過患」,有「犯」與「不犯」,有

「輕」與「重」,有「開」與「遮」,有「持」與「犯」。經典裡所說的無我 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作者、無受者、無時空,這些說的都是 實相。但修學佛法還是有次第,有安頓身心、世間的方便,佛法要久住世間,

安立了很多的假名,這就是修學次第。

在戒、定、慧三學的修學次第中,戒學排在首位。所以學佛後,要研讀戒 律,要清楚戒律的內容,千萬不可左一個「無我相」、右一個「無人相」,不 僅會混亂世間,甚至可能會自取墮落。

做為一個修行者不可以不學戒律,常聽人說「開悟、得神通比較重要」,

如果不腳踏實地從戒律開始學習,說這樣的話不僅不知所云,也會危害佛教。

有人則說「禮教吃人」,於是就摒棄禮教,特立獨行,這是偏頗的,因為禮教 吃人也有它的一套,我們反而要先知道它哪裡吃人,才能不受其束縛。戒律或 文化傳承、風俗之所以能傳之久遠,自然有它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我們要先掌 握的即是這部分。

佛教要永住在世間,不能不知道世間的善惡,縱使是大乘論師如龍樹、無 著、世親或提婆,也都是在比丘僧團出家,受具足戒,依照這個次序而修學。

先發菩提心,嚴持戒律,再增上提升精神境界,並未推翻僧團原本的秩序與 制度。佛陀一直將律制作為佛教教團最尊崇的核心,所以做為僧眾,要先從學 戒、持戒開始,身安而後道隆。如果發願要弘傳佛法到世界各地,這還要有方

(2)

23

香光莊嚴【第一二九期】民國一〇六年十二月

法,就是要先讓佛教為當地人所接受。

僧團以比丘作為中心,佛陀也允許女眾出家成為比丘尼。但是,比丘尼僧 團與比丘僧團是兩個僧團,並未合併成為一個僧團,這點必須清楚。儘管有五 部律,部派林立,戒條有開合,但只是在小小戒上有開合,綱領並沒有紊亂。

受持戒律是每個僧眾應該有的本分與義務,不是把「受持戒律」這件事 交給律師們就可以的,其他佛教傳承並無漢傳佛教所謂的「律宗」,律宗是專 門深入研究戒律的人所組成的宗派,但是戒律是每個僧人都要遵守受持的,受 戒、學戒、持戒、弘戒,這是僧人的本分,是任何宗派都不能缺少的。就如淨 土宗,什麼是修「淨」?佛教本來就是致力於人間的淨化,淨化世間是所有佛 弟子的責任,持戒也是為了要淨化世間。所以,修淨與持律有著共同的方向。

佛陀攝僧,以戒為本

佛教以戒為根本,並無討價還價的餘地,佛陀講戒的內容都是世間的事 行,例如分辨善惡、正確的生活方式,或接受世間的檢核與習慣等,而不是直 接跳躍至講境界的提升。「人成即佛成」,人都做不好,怎麼可能成佛?因 此,不要只會一直談「空」,佛弟子活在世間,生活起居都與自己所處的環境 社會息息相關。

儘管社會與宗教是相互影響,但佛教仍有共世間與不共世間之處。「共 世間」是說佛教與社會大眾都同在一個社會中,受到國家法律、制度、風俗習 慣的影響。面對佛教僧團的事務,要先能「辨內外」,例如有修道者、在家居 士或無信仰者,乃至七眾的倫理。再則要「分大小」,僧事有大小、戒律有輕 重,乃至團體與個人界限的劃定。最後,是「判緩急」,每件事有先後,依其 緩急程度來處理,尤其緊急事件、危機處理等,平時就要有所練習,律典中的

「略說戒」是很值得學習的例子。

內外、大小、緩急,最核心的是「本末」,佛陀「攝僧」以戒律為本,要 先瞭解,才能持身—持你這個身體處於大眾之中,進道修業,既幫助自己也 幫助別人。例如,僧人犯戒,要先問犯的是性戒或遮戒?是重戒或輕戒?是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不得與反抄衣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衣纏頸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覆頭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裹頭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合十指爪掌  供養釋師子   我今欲說戒  僧當一心聽   乃至小罪中  心應大怖畏   有罪一心悔  後更莫復犯   心馬馳惡道  放逸難禁制 

「不違法性」— 契入實相的修證,是增上的問題,當然還是從戒律說

  盜戒第二 律二。劫奪盜禍不與取。此三名者劫以強奪為名。盜竊畏覺之稱。不

  二者 起自六群比丘以三衣寄親友比丘處去遊人間受寄比丘恐彼衣虫損潤壞於日 中晒他比丘見問曰佛制不聽畜長衣此何有耶受寄人答 (云云)

  惟夫世教。禮儀為先。出世洪規。戒律居首。非禮儀無以成賢智。乘戒律所以趣

On the other hand, Japanese Buddhist scholars tend to point out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r inconsistency embedded in the śīla/vinaya system of Sinitic Mahāyāna tradition--that

  △飲用蟲水第六十二    (此是共戒。尼同制) 。.  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