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學技藝教育是指國民中學教育階段所實施的技藝教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國民中學技藝教育是指國民中學教育階段所實施的技藝教育"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民國 40 年代,由於當時國內產業結構尚處於勞力密集的生產型態,

技職教育招收國民小學畢業生就讀之初職為主,充分供應基層勞動人力;

五十年代後國內產業結構已轉型為技術密集,為提昇人力素質,順應社會 產業轉型,教育方面配合改變教育政策。為配合經濟發展由農業社會轉型 為工商業社會,我國於 57 年乃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其精神不僅幫助 青年學子有接受更深一層教育之權益,並使國民中學畢業生志願就業者,

能與社會需要結合,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新血輪,產生新力量。同時扭轉 國民中學沈痾已久升學壓力及朝向多元學習之目標,發揮「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原則,以適應個人學習差異,達到「人盡其才」目標,提高 技職教育水準,我國開始規劃實施技藝教育。

國民中學技藝教育是指國民中學教育階段所實施的技藝教育。陳陹堃

(1983)認為國民中學技藝教育是指以工作環境中的特定行業群為主題,

認知各行業所需基本的和共通的技術、知識、職業資料及工作態度等。其 教學活動大多須在特定的技藝學習場所進行,以利學生從親自動手的技藝 活動中獲得技能與知識,並培養正確的工作態度與觀念。

饒達欽、羅文基、戴建耘(1989)認為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包括:工藝、

家政、珠算、美術、職業選修科目及群集式的技藝教育班。國民中學技藝 教育分兩方面來說,一種是普通教育中技藝教育,即一般所謂藝能科目,

通常僅指工藝及家政,不含音樂、美術與體育;另一種是屬職業導向技藝 教育,乃是國民中學階段針對沒有升學意願,或學術成就較低學生,安排 其選修與職業相關之實用技能。

我國當前教育發展的方向,主要在於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

平衡教育質與量的發展,同時兼顧教育多元功能之發揮,其中以延長國民

(2)

教育年限,提高國民就學率,為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具體措施(教育 部技職司,1993)。

教育部為疏解學生升學壓力,82 年實施試辦「國中技藝教育方案」,

讓不願升學或成績低落學生,依其意願選擇技藝教育班學習一技之長,在 學校有計畫課程安排之下,授與職業技能與培養正確職業觀念,同時也可 引導學生學習興趣,把中輟生找回來,繼而邁向十年國教目標實施。

88 年教育部提出技藝教育檢討與改進規劃報告,就現行技藝教育類科 與課程教材、師資、輔導、技藝教育中心、設備等方面加以檢討,並提列 規劃改進方案。國中技藝教育課程改進劃,因應九年一貫課程、多元入學 方案實施,兼顧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與適性發展,課程採學程選修方式,

從七大領域的彈性節數時間每週開設三到六節,從十三個職群中規劃二至 四個職群選修。課程內容融入六大議題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學習與輔導、

運用「從做中學」的原理發展教材,從技藝教育實物活動中導向基本技能 的學習,以加深其生涯試探。

國中技藝教育自 93 學年度分為「生涯發展教育」、「技藝教育學程」

兩個部分。

壹、生涯發展教育

主要是幫助七至九年級同學,在經由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認識自己 與工作世界。

貳、技藝教育學程

專為朝技藝發展有興趣的九年級同學所設計,其課程性質包括如下 一、以實作課程為主,增加了工作世界中動手操作性的課程,以提高學習

成就。

二、多元且多樣的課程選擇,學程規劃了十三個職群,各校開設二至四個 職群。

(3)

技藝教育方案以生涯教育的基本架構建立,分職業認知、職業試探、

加深職業試探(生涯導向)、職業準備等四個階段作系統性規劃、實施,

其主要對象為升學意願不高,而較具職業性向的學生,於國民中學二年級 上學期開設職業認知課程,下學期則加強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並輔導想 提前就業或學術傾向較弱之國民中學學生,自國民中學三年級起至少接受 二年技藝教育課程後才離校就業。於國民中學三年級時開設國民中學技藝 教育學程(以下簡稱國中技藝教育學程),每週施予六至十四小時的技藝 教育課程,繼續輔導修讀加深職業試探與職業準備課程。同時於高職規劃 第十年之實用技能學程,使國民中學畢業學生未準備升學者,得繼續銜接 技藝教育習得一技之長,並取得相關技術士證照。此措施不僅對學生就業 有所幫助,亦可協助其增進學習興趣與信心。

中等後期教育應延遲分化,使學生適性發展,而技藝教育應配合學生 生涯發展,給予較大的職業試探機會,才能發揮其功效。以目前國民中學 技藝教育實施類似分流之技藝課程,是否妥適?另為因應環境之變遷,於 91 學年度起已自國民中學一年級開始實施之「技藝教育改革方案」,是否 可達成本方案原定之預期目標;又應如何辦理才能更發揮其效益,實有進 一步深入探討之必要,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教育政策必須向前跑,跑在社會發展之後,急起直追,做必要有效的 調適;教育必須向前跑,跑在社會發展之前,發揮影響作用引導社會進步。

教育政策是否已經向前跑,其實施現況是如何呢?有關問題均具深入瞭解 探究之價值和意義,是為研究動機之二。

從教育專業的角度而言,教育政策的目標在於追求卓越,提升品質,

亦即希望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之後教育品質更精緻,更具有卓越 性、績效性和科技性。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不僅要求擁有,更要求 美好;不僅要求量的擴充,更要求質的提升;不僅重視提高教育內容附加 價值,也要提升教育實施過程之績效;同時亦強調運用科技設備改進教育

(4)

品質,利用科技設備以利教育政策進行(吳清基,1998),即臺北市推動 國中技藝教育學程教育內涵,即為精緻教育理念的實現。

一項計畫周詳的教育政策,在實際的運作中難免會遭遇到一些困難,

因此透過對教育政策的實施督導,不斷發現問題;檢討與改進,是不可或 缺的工作。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大而問題也多,深具有研究 價值。而目前有關國中技藝教育學程之研究或著作雖然不少,但是臺北市 推動國中技藝教育學程,仍在不斷發展修正中,頗值得關心者投入耕耘。

因此,本研究以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現況之研究為題,進行調查 研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希望達成下列目的:

壹、瞭解目前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

貳、瞭解臺北市自91學年度推動技藝教育改革方案是否達成其預期目標。

參、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人員,對國中技藝教育學程行政運作、課程與教學、

學生輔導及環境與設施看法的差異情形。

肆、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人員,對國中技藝教育學程所採取因應措施的差異 情形。

伍、瞭解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人員,對國中技藝教育學程所採取因應 措施的差異情形。

陸、分析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行政運作、課程與教學、學生輔導及 環境與設施」與「實施成效」及「因應措施」之關聯情形。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壹、根據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目前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同意程度為何?

二、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人員代表,對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採取

(5)

因應措施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人員,對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現況同意程度是否有 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人員,對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因應措施是否有差異?

五、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與實施現況之相關情形為何?

貳、研究假設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本研究將提出下列五項研究假設:

假設一: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實施成效良好。(μx>3.00)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人員,其對臺北市自 91 學年度推動技藝教育改革

方案以來所採取因應措施沒有差異。

假設三:不同背景變項人員,其對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沒有 差異。

3-1 不同單位人員,對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同意程度沒有 差異。

3-2 不同職務人員,對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同意程度沒有 差異。

3-3 不同工作年資人員,對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同意程度 沒有差異。

3-4 不同單位類別人員,對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同意程度 沒有差異。

3-5 不同單位位置人員,對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同意程度 沒有差異。

假設四:不同背景變項人員,對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行政運作、課程 與教學、學生輔導及環境與設施同意程度沒有差異。

假設五: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與其因應策略,沒有顯著差異。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計有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人員及國中技藝教育學程辦理 學校教職員等二種,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人員

本研究選取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業務教育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

(二)臺北市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

本研究選取全臺北市辦理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合作式之國民中學、公私 立高中職行政人員(國中端請輔導主任、高職端請實習主任轉發校長1位、

主任或組長2位、輔導教師1位及專任教師2位填寫問卷)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未針對臺北市國中特殊技藝教育班進行研究,因此,對於身心障礙 學生為對象辦理特殊技藝教育班之行政人員(相關業務承辦人員)、導師及 專業課程教師,不在本研究範圍之內。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透過文獻內容分析及問卷調查方式,瞭解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 實施現況及面臨問題,歸納其對國中技藝教育政策及未來發展看法,以供 參考。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調查對象係以教育行政機關及辦理國中技藝教育學程之國民 中學、高中職行政人員及教師為主。因受人力及財力之限制,無法將調查 對象擴及家長、學生及社會大眾,因此在推論上仍有相當的限制。

二、研究內容方面

由於影響國中技藝教育政策執行成效的因素相當複雜,除政策規劃需

(7)

完善外,有賴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的配合與支持。本研究僅針對國中 技藝教育政策目標、實施對象、行政、課程及進路等方面加以探究,並未 考量到其他相關變數(如學生學習態度、父母背景等變數)的影響,因此 在研究內容上難免有所遺漏,故其推論亦有一定的限制。

第五節 名詞界定

壹、技藝教育

本研究所稱技藝教育,係指教育部自82學年度起試辦之「發展與改進 國民中學技藝教育方案─邁向十年國教目標」政策,以及89年規劃「技藝 教育改革方案」政策,包括:國中技藝教育與高職階段的實用技能學程。

國中技藝教育包含國民中學二年級實施之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國民中學 三年級實施國中技藝教育學程以及自91學年度起,由國民中學一年級開始 實施生涯發展教育。至於實用技能學程則是用以銜接國中技藝教育學程,

以職業準備為目的,主要招收國中技藝教育學程的結業學生。

楊朝祥(1985)認為「技藝教育」是指一種非職業性的技能教育,提供 休閒嗜好、富創造性之表達能力,家庭生活、消費常識、科技發展等有關 的學習經驗,例如農藝、 商業、美術、勞作、家政、工藝等課程。國中 技藝班所學到的技藝是目前社會所迫切 需要的,其特色是能就業、創業、

亦能生活,可說是一種很有意義,而且能幫助學生實現理想的途徑。

技藝教育之普遍是源自於西方學校,其後發展至東方學校。西方技藝 教育的發展 可朔源至斐斯塔洛齊(Jhann h.Pestalozzi,1746-1827),常 被稱為「手工訓練之父」的教學方法,此方法係透過實物和手工,教學生 傳統的學科,亦即「由具體事物到抽象語言」 的教法。技藝教育的功能 有三,指生活、就業與升學,主要是協助增進學生全人格(德、智、體、

群、美、技)的發展。

(8)

盧梭對技藝教育也提出了三點主張:

一、活動是一個兒童的基本需求,教育應該給孩子基本活動需求的滿足。

二、教育應以自然界為教材,讓學生從自然中學習,跌倒了要自己爬起。

三、人的教育不但要重視腦的活動與學習,同時也應該重視手的學習,

不應該只強調腦發展的學習,而是應該手腦並用。

貳、國中技藝教育學程

為配合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教育部 93 學年度起補助各國中開辦「國中 技藝教育學程」,分成十三個職群授課,由國三學生自由選修,每名學生 每周可選修三到六節課,教育部希望藉此助於九年一貫課程與高職或專科 學校的課程相銜接,強化技職教育的基礎學程。

根據教育部技職司規劃內容,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共分為電機與電子、

機械、動力機械、化工、土木與建築、設計、餐旅、商業與管理、家政、

農業、食品、水產、海事等十三個職群來授課,並開放國三學生自由選修,

每個職群每周上三節課,每名國三學生每周可選修三至六節課、最多選修 四個職群。

選修技藝教育學程的國三學生,還是必須完成必修的基礎學科,不過 在技藝學程內表現優異的學生,未來在參加高職或五專多元入學時可優先 申請入學,不必完全依照國中基測成績分發,以真正達到多元化入學教改 目標,而且也有助於提昇技職教育發展。

參、實施成效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針對臺北市教育行政機關人員 6 位、辦理技藝 教育國民中學 68 所及職業學校(含高中附設職業類科)12 所學校,各校 校長 1 位、主任或組長 2 位、輔導教師 1 位及專任教師(含兼導師)2 位 填寫,受試者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計分方式係按 4 分、3 分、2 分、

1 分,最後計算各構面及總量表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實施成效越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本報告共分為「學校本位國際教育(SIEP)申請表(主辦學校)」 、 「學校本位國際教育 (SIEP)申請表(合辦學校)」 、 「辦理計畫一覽表」 、 「經費與進度執行情形」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請持續配合本部 政策推動藝術教 育、師資供需評 估、辦理教育實習 及 教 師 進 修 工 作,建議針對提升 國民中學專長授 課比率教師進修 第二專長學分班 辦理部分,可後續 追蹤。.

1、學員高中(職)一年級由合作學校安排日間接受 學校教育課程,高中(職)二年級安排日間接受

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特殊教育學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