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藝術的時代性意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藝術的時代性意義 "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藝術的時代性意義

探索藝術的時代性時,首先必須對藝術的見解以及所謂的時代性作一番省思與 說明,所謂對藝術的見解,在羅丹藝術論這本書裏,第八章「藝術的思想性」其中 有一段羅丹與友人的對話就詮釋的很具有代表性,羅丹說:「..事實上,難道你沒有 注意到當我們想的出神的時候,冥思暗示我們許多道理,這許多道理都可以作為最 相反的決定的依據,所以冥思勸我們且勿動?」

1

而著名的油畫家龐均先生在「油畫 技法哲學」這本書裏也曾經說過:「技巧與修養是藝術家走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 兩大要素。」

2

修養與氣度會壯擴我們內心的世界,而技巧則是登頂內心世界的梯子。

關於藝術其實它是有著太多的面向與魅力令我們著迷,它有著那麼一些玄學的 思想,有著那麼一層神祕的面紗,所以藝術是那麼的教人引頸迷戀,但筆者以為藝 術就是要貼近精神思想與生活層面,從思想中出發、從生活中實踐,如此則更能具 備藝術的真實意義,而通常所謂的時代性是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宗教等諸 多層級所形成的現象,至於藝術在時代中是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這是很值得我們探 討的地方。其次是針對藝術與自然生態以及繪畫創作與美學的探討,延續這些探討 和收攏這些觀念,當聚焦在繪畫的創作上時,筆者會再做自身想法上的舖陳。

1 羅丹口述.葛賽爾筆記(1981)《羅丹藝術論》,頁114,台北市 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 龐均著(1988),《油畫技法哲學》,頁12, 台北市 藝術圖書公司

(2)

一.藝術的意義

什麼叫做藝術?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藝術的真正意義,一般人對藝術的印象常 常就是粗淺的認為那是張大千的荷花,莫扎特的音樂,朱銘的雕刻和貝聿銘的建築,

或者是趙孟頫的書法,乃至電影、舞蹈、戲劇、攝影等等(如圖2-1所示),只覺得這 些就是藝術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當然藝術的面向不只這些,它是非常豐富和 多元化的。

如果我們再深入的了解,就可輕易的發現到上述所舉的例子其實都具備了一個 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美可以產生獨特的魅力,這是我們都可以理解和感受 的地方。

其實顧名思義,藝術的藝是指種植、與才能(譬如六藝-禮、樂、射、御、書、

數)

3

,而術是指方法和技巧,因此,我們可以將藝術化分成廣義與狹義兩種,所謂 廣義的藝術是指只要具有技術性和思考性的活動,就可算是藝術,至於狹義的藝術,

則是指一個人具有美的思想,含有審美的價值,根據美的原則,運用美感的經驗與 能力,而創造出美的東西,並且表現出創作者的思想及情感,同時對於接觸者以美 的感受者,這是所謂狹義的藝術

4

當然,本章節所探討的是狹義的藝術,而在狹義的藝術中,繪畫更是我們所探 討的主題,而當我們對藝術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們便能更清楚的了解藝術對於時代 的重要性和它所賦予的意義,從而間接的認識藝術與文化、乃至藝術與社會以及藝 術與政治、經濟、宗教等等的關係。

3 凌嵩郎等著(1987),《藝術概論》頁 7,台北縣 國立空中大學

4 凌嵩郎等著(1987),《藝術概論》頁 7,台北縣 國立空中大學

(3)

藝術的面向(如圖2-1)

張大千的荷花作品 《 風中勁荷》 朱銘的作品 《三姑六婆》

黃土水的作品 《釋迦出山》 貝聿銘的作品 《羅浮宮金字塔》

台灣導演郭南宏的電影 《懷念的播音 員》電影海報

上帝最是寵愛的人、音樂神童 莫扎特

趙孟頫的書法作品 《 赤壁賦》 王徵吉先生的攝影作品 《耳提面命》

(4)

第一節 藝術與文化、社會的關係

一、藝術與文化的關係

一個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家,其藝術必定也是令人贊歎,與文化相運而相生。

換言之,藝術會反應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時代性,而不同的時代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藝 術面貌以及風格,一般而言當所處的時代充滿希望,則藝術的呈現自然是欣欣向榮,

百家爭鳴,而當所處的時代如果充滿了迷惘與困惑,那麼藝術方面的呈現自然就是 不安、不確定性、痛苦與焦躁。東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性,藝術的呈現自然會有不 同的格調,中國文化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重視哲學,因此,山水畫成為中國繪畫 的主流(如圖2-2: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5

,而西方文化是以人為本,人文主義的觀 念濃厚,講究理性,崇尚科學,因此西方的繪畫藝術便以人物畫居多

6

(如圖2-3:拉 斐爾 哲學 又名〈雅典學派〉)

圖2-2: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如圖2-3:拉斐爾 哲學 又名《雅典學派》

濕壁畫 1510 羅馬梵蒂岡)

中國繪畫的寫意,一如西方繪畫的寫實,都是因文化角度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

5

.

傅熹年主編(1989),《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3 兩宋繪畫上》頁9 台北市 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6 陳英德著(1998), 《拉斐爾的基督顯形》頁454, 台北市 藝術家雜誌

(5)

繪畫風貌。

二、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至於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我們可以了解社會上的生活風俗會和藝術活動產生很大 的關連性,譬如古希臘時代

7

(如圖2-4:帕特農神殿壁飾:波謝頓、阿波羅與亞特米 斯。大理石浮雕)

(如圖2-4:帕特農神殿壁飾《波謝頓、阿波羅與亞特米斯》。大理石浮雕)

由於當時生活型態是以經商和航海為主,在心態上是富裕和優雅,因此所呈現 的藝術作品也非常的唯美與生動,再加上希臘神話的故事背景,使得許多的藝術活 動幾乎都是以此為題材,而在文學、繪畫、建築、雕刻、舞蹈、戲劇等等不同的領 域,創造出很多不朽的藝術作品。甚至到今日西方的科學與資訊都已經是非常的發 達了,但在日常的生活習俗上仍是崇尚著古希臘時代的精神生活與理想,可見其影 響的深遠。

反觀中國同時期的商周時代,由於封建制度的影響,人們是以禮為主,思想觀 念是非常的循規蹈矩和莊嚴肅穆,因此所呈現出來的藝術作品也都充滿了如此的氣

7 編輯小組編著 (2002),《藝術概論 1》台北縣 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6)

息,譬如銅器

8

(如圖2-5:淳化大銅鼎 西州早期)的製作以及對玉器的重視,都是對 祖先與天地四方的敬重,而這些祭祀的行為,就是當時生活風俗的表徵以及生活上 的體驗和認知,由此可見生活上的習俗對藝術的活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以及深 遠的影響。

(如圖2-5:淳化大銅鼎 西州早期 陝西淳化縣出土)

三、藝術與政治的關係

社會的整體概念包括了政治的文化、經濟的發展以及宗教勢力的情況,這些都 是影響藝術活動的主要因素,在政治方面,一個國家的政治興衰常常會對藝術產生 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譬如說台灣這三、四十年來的變化,由於政治的介入與影響,

甚至是主政者個人的藝術品味,都會使得藝術的活動產生了許多的變化,因為政治 會牽動整個經濟的運作,而經濟的好壞當然也影響到了整個藝術的市場情況,最明 顯的例子,以前在蔣經國先生領導台灣的政權時,由於當時經國先生展現平民作風 與愛民如子的形象,因為如此而結交了許多平民百姓與農友,儉樸清明的形象深植 民心,因此當時的台灣社會崇尚勤奮、鄉土、儉約的風氣,在那樣的風氣之下,鄉

8 呂章生主編 (2006),《中國歷史文物雙月刊第 5 期》,中國北京市 雅昌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7)

土畫家李穀摩先生的作品

9

(如圖2-6:李穀摩書畫展之春風得意)便極受到許多台灣百 姓的喜愛。

經過時代的變遷,人事的更替,台灣的政治和經濟也產生了極其微妙的變化,

由於李登輝先生領導台灣的政權,台灣邁向了另外一個嶄新的境界,在當時整個台 灣的經濟運作已經和以前產生了極大的的差異性,當然價值觀也跟著轉變,在經濟 體系產生波動的情況下,藝術的型態也跟著轉變了,國人與主政者對於藝術的品味 也逐漸的由水墨轉向油畫,我們看到前輩畫家李石樵大師的油畫作品

10

(如圖2-7:納 涼),普遍的廣為國人喜愛與收藏,就可以看到明顯的轉變痕跡。

這是政治體制對藝術活動牽動直接而鮮明的影響,再以西方古希臘為例,由於 當時的政治形態是包容和多樣性,所以展現出來的藝術活動大多也是豐富和多面向 的藝術風格,反觀中古世紀基督教的興起,政治上的觀念傾向於對宗教的信仰,因 此所呈現的藝術作品,大多是表達宗教的情操和強烈的道德感,當然也就缺乏了古 希臘時代藝術作品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圖2-6:李穀摩書畫展之《春風得意》)

(

圖2-7: 1996李石樵師生美展《納涼》)

9 林泊佑主編(2001),《李穀摩書畫展》頁44,台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10 簡錫圭策劃,(1996)《 1996 李石樵師生美展》頁 12,台北市 李石樵美術館

(8)

四、藝術與人文的關係

文藝復興時期是人文主義思想最為發達的時代,以人為本的觀念思想和人性尊 嚴受到最充分的重視,因此許多藝術作品也紛紛展現人類思想和能力的極緻,而產 生了許多永垂不朽的傳世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 開朗基羅、拉斐爾。

達文西以《夢娜麗莎的微笑》(如圖2-8:達文西《夢娜、麗莎的微笑》)

11

聞名全 世界,而米開朗基羅是以《大衛》(如圖2-9:米開朗基羅《大衛》)

12

雕像被喻為上帝 的傑作,至於拉斐爾(如圖2-10:拉斐爾《 聖母子與幼兒聖約翰 (美麗的女造園師)》)

13

則是以典雅高貴的聖母與聖嬰等諸多畫像揚名立萬。

當人文主義形式興盛,藝術自然也會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不但在量的方面 會有很明顯的增多趨勢,而在質的方面,也會有很明確的提升,英雄造時勢、時勢 造英雄,許多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在時勢與英雄之間互相輝映。

因為人文主義形式興盛,達文西除了精緻研究人體解剖學外,對於當時與日後 的科學界,也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幫助,而米開朗基羅除了費時多年完成氣勢壯闊的 大型宮廷壁畫,更是以巨型雕像,人道主義關懷為出發點,而成為藝術界受人景仰 的巨擘,至於拉斐爾,雖然英年早逝,但是畢生創作出典雅、精緻、炫麗的宗教畫,

使得拉斐爾的藝術地位也備受推崇,尤其是拉斐爾的藝術創作有著很高的人文性,

這是源自於拉斐爾本身的藝術氣息與人文主義的思想,由此可以印証藝術與人文主 義有著直接而必然的深切關係。

11 劉君祖總編輯(1994),《 藝術家的花園 達文西 》頁55 ,台北市 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2 張豐榮編譯 (1993),《 羅浮宮美術館全集 IV文藝復興的波動》頁99,台北市 龍和出版有限公司

13 張豐榮編譯 (1993),《 羅浮宮美術館全集 IV文藝復興的波動》頁79,台北市 龍和出版有限公司

(9)

(

圖2-8:達文西《夢娜、麗莎的微笑》)

(

圖2-9:米開朗基羅《大衛》)

(

圖2-10:拉斐爾《 聖母子與幼兒聖約翰 美麗的女造園》)

(10)

五、藝術與經濟、宗教的關係

至於經濟發展的實況與藝術活動的關係,我們從馬斯洛的格式塔心理學

14

中的人 類七大基本需求,就可以看出彼此之間影響的深遠與重要性,如果我們今天連最基本 的生理上(溫飽)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那麼藝術活動通常都會被遺棄在生活的角落,

因為和基本生活相比,藝術是顯得多麼微不足道啊,而當我們經濟非常富裕時,我們 會期待從容閒適、高貴優雅、受到尊重的人性化生活,在經濟富裕和預期心理的效應 下,許多貼心的週邊商品以及藝術性的活動便自然的相運而生。

古代的中國人,他們傳統的觀念就是認為藝術作品附屬在金錢下是一件非常粗俗 的事情,彷彿藝術活動只要沾染到金錢,就是非常罪惡的事情,這種拜金主義文人雅 士是不屑為之,但單就現實的層面來看卻是「經濟情況越好時,藝術活動就更加的精 緻、豐富和多樣性了」經濟可以帶動整個藝術的風潮與生命,這是不爭的事實,反觀 經濟落後的地區或者是國家,其藝術的格調不但容易受到侷限,並且很難穫得改變,

因此當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安定和諧時,自然會有許多偉大傑出的藝術作品燦爛輝煌,

直到永垂不朽。

再來就是宗教勢力對藝術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宗教對人生以及人性的穿透性是 非常的強,因此,就宗教而言藝術是因宗教而存在,事實上,藝術是附屬在宗教之 上,藝術本身沒有什麼意義,他是宣揚宗教的工具,就像西方文藝復興前14世紀的

14 「格式塔」的涵義有二:一是指形狀或形式,也就是物質的性質;一是指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一 種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徵;在我國又譯為「完形心理學」。而格式塔心理學家即是用格式塔這個術語 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本書作者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學中,提出了行為環境的理論,認為行為 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要研究行為與物理場的因果關係;心理物理場具有自我和環境的兩極 性,這兩極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結構;結構不是各式各樣感覺紛亂的綜合,而自我就是人格。

環境則有地理環境、行為環境,行為環境是意象中的環境;行為產生於行為環境,並受行為環境的 影響。以上文字述論擷取至【書名:格式塔心理學(上.下)作者:庫爾特.考夫卡】D:\\04-5格式塔心理 學.htm

http://www.clio.com.tw/new_page_53.htm

(11)

畫家或者是中國西藏所謂的唐卡

15

(如圖2-11:西藏唐卡),沒有人知道這些畫家的名 字,因為他們是為了歌頌宗教、道德教化,因此畫家本身的名字是被揚棄的。

(如圖2-11:西藏唐卡)

隨著時間的轉移,當人文主義興起時,許多原本老舊的傳統思想開始產生了動 搖,尤其是當經濟興盛,它更是往往成為重要的關鍵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文藝復 興的崛起,我們看到當信仰產生力量時,宗教活動就會吸引龐大的財力,在金錢與 精神的雙重支持下,藝術品本身就能越加的精緻與不朽。

其實在這樣的前提下,當然也會造就許多成名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的藝術品,

因為宗教而偉大了起來,其中的米開朗基羅便是在眾多佼佼者中,一個極為成功的

「魚幫水、水幫魚」的例子,譬如說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事實上是累積了 許多人的失敗而成功的。

在此之前,《大衛》雕像是許多雕刻大師的夢魘,由於米開朗基羅鍥而不捨的 精神和無比的毅力才能造就出成功的作品,米開朗基羅曾經謙虛的表示他只不過是

15 「唐卡」兩字來自藏語音譯,是藏傳佛教中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簡言之就是一種卷軸畫,內容 以宗教題材爲主。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廟、佛堂、僧舍乃至信徒家中,都供有唐卡,作為修行觀想或 弘法佈道用。唐卡的製作方法主要有兩種:以絲絹綢緞爲材料,用刺繡、編織、拼貼或套版印刷等 方式製作;或是用顔料在畫布上直接繪製。作品無論是構圖、色彩、線條,都流露出強烈的工筆風 格。以上文字述論擷取至藏傳佛教藝術----唐卡http://web2.tmu.edu.tw/b101091121/tibetart.htm

(12)

將原本的形體從冷硬的石頭中解放出來而已,其實明眼人也知道,除了天賦,那是 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達成如此艱辛的目標,許多人以為藝術是高處不勝寒的玩 意,與金錢不應該搭上線,然而,經濟的活絡卻是能夠促進藝術活動的欣欣向榮和 蓬勃發展的主要因素,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無庸置疑。

一般而言如果一個藝術家沒有經濟來源作後盾,那麼這位藝術家極有可能在三 餐都不能溫飽的前提下,藝術的生命會因此「戛然而止」無以為繼,這就好比身體 的運作,當營養供需失衡時,這個人的生命活動力必然減緩甚至停止,經濟提供給 我們大量藝術創作的精神、金錢與時間,不僅如此,經濟提供給藝術家良好的創作 環境與空間,讓藝術家身心靈都處在極為舒適的狀態,並且沒有後顧之憂,也因此,

藝術品質不斷提升,並且藝術生命得以永續經營而生生不息。

事實上人們總是讓習慣跟著潮流走,而藝術也是有著這樣的情況,因此,歸結

以上所說,藝術的時代性意義,我們可以說當這個時代是富裕安樂時,藝術本身大

部分就會呈現蓬勃發展、欣欣向榮、開花結果的景像,而當這個時代流離失所、禍

亂不斷,藝術本身也會呈現無奈痛苦的情境,我們發現到藝術就是在反應每一個時

代的榮枯與興衰,每一個時代不同層面的情景。

(13)

第二節 藝術對自然生態的影響

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已經越來越重視自然生態,許多為保護自然環境分 別提出「生態工法」 、 「生態工程」等專有名詞,甚至還成立了所謂的「國際自然及 自然資源保育組織聯盟」 ,實在是因為我們所處的地球村,它的自然環境生態一直持 續的惡化中,就以最近相關的新聞報導,從海底所流竄出來的許多新生物,事實上 它就是一種生態上的警訊,這逼使的人類不得不去重視這方面的問題,憂心生態的 破壞會不斷的擴大,所以「國際極地年

16

」將啟動歷年來最大的極地研究計畫,這些 都反映出自然生態的重要性和人類密切的關係。

一、生態工法

所謂的「生態工法」是指一種施工方法,它是由美國H.T.Odurn所提出,是指對 自然環境上的改變,應該採用最少的人為能量,藉此維復棲息地本身更新的能力,

換句話說也就是將人對生態系統的認可,落實到生態多樣性保護養育的永續經營以 及發展,用原本生態的模式安全做為考量,藉此減輕傷害,這就是所謂的「生態工 法」。

二、生態工程

至於「生態工程」它是融合了生態的系統以及工程方面的技術,從最基本的問 題尋求解決,並且仍兼顧到自然環境生態這方面的永續經營。

而「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組織聯盟」也就是我們所謂的IUCN(世界保育聯 盟)它是成立於民國37年,最主要的目的是成立所謂的國際性保育組織,同時協助 政府以及環境保護團體的合作關係,提供專業的知識,引導人類和自然生態之間和

16「 國際極地年」是由「國際科學理事會」以及「世界氣象組織」聯合主辦的,該計畫的活動最主 要是對南北極有更深入的了解。

(14)

諧地相處,維持自然生物的多樣性以及對自然生態的永續經營,由於這個組織理想 與目的和理念非常的正確與完善,因此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82個國家、111個政府機 構800多個非政府的組織,合計有1000個左右的會員,我們看到許多的國家和許多的 人民,盡心盡力的參與各種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活動,這些活動都充滿了很多的 意義和極其深遠的影響。

這世界原本動盪不安,連自然生態以及相關的生物都會因此而受到巨大的衝擊 與影響,當我們同時也看到總是有一群人,默默的為這個環境的生存而努力,除了 讚嘆與佩服,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身體力行,確實的為自然生態盡一份棉薄的心力,

當我們努力在執行這份棉薄的心力時,請千萬不要小看這份力量,因為聚沙成塔、

滴水成河,每個人雖然工作崗位不同,但付出的心力卻是一樣,而在藝術中對自然 的生態,也是可以產生相當的影響力。

三、藝術的影響

許多藝文界的朋友,當初可能只是很單純的拍攝鳥類(如圖2-12)

17

和繪製鳥類,

而有些朋友甚至只是單純的欣賞自然生態的環境之美,曾幾何時這些原本儲存在心 中的小理念,他會因為持續的關愛進而開發出無限的能量,道理很簡單,當關愛產 生時自然就不會有破壞,尚且人總是可以彼此影響,當攝影師、畫家、教育學者、

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或者是志工,他們展開行動時,勢必會影響到周圍的人、事、

物。

以攝影師而言,當他拍攝時一定是希望有生動迷人的景物,有生生不息的萬事 萬物,因此,就一個生態攝影師而言,他勢必是極力保護自然原始的生態環境,換 言之當我們有心想要保護自然生態時,這就是一份力量,而它同時也是在教導我們 如何珍惜大自然的資源。

17 陳傳發(2003),《金像獎攝影報》頁90, 台北市 雪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圖片來源2-12:王徵吉先生之攝影作品《耳提面命》)

換言之當我們有心想要保護自然生態時,這就是一份力量,而它同時也是在教 導我們如何珍惜大自然的資源,而教育學者站在教育與學者研究的立場,當然也是 希望大自然的生態不要遭受到破壞,教育學者會將這樣的理念和知識,傳達給他的 學生以及他周圍的人,這樣的影響力當然是不容忽視的,而相關的工作人員或者是 志工當他們在推展維護自然生態時,其行動力和影響力就更加的直接與深入了。

至於畫家或是相關的藝術家,通常他們在心中都會保留一份對自然生態的尊重 與散發出來的美感,這份美感的使命同時在有形和無形中,感動和教育了許多的人,

當這些人在讚嘆這些自然生態的作品時,間接的他們也會更加珍惜屬於大家的自然 生態。

而這其中又以畫家最是神奇,因為畫家記憶心中的美感,以彩筆繪畫創造出迷 人的景緻,因為繪畫本身便具有創造性,除了美感它更具有教育的功能,繪畫可以 引導我們對於自然生態的重視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他甚至於可以彌補一般生態攝 影師,提供專業上不足與欠缺的部分,能夠更完整的呈現自然生態和生物的全貌,

譬如說攝影師在拍攝景物風光時,他可以用許多攝影的手法來表現他的理念,但是

攝影師必須拍攝實際的景色,才能使觀賞者產生說服力,或者是移情作用,但畫家

運用彩筆,呈現出有別於攝影師的理念手法和美感,畫家可以創造出一個完全屬於

(16)

自己的烏托邦的仙境,或者是理想的新天堂樂園。

畫家可以用抽象的思維而做出具像寫實的表現,也可以用抽象的筆法,表現人 類與大自然生態的和諧之處,即使是已滅絕的動物甚至是遠古時代的珍禽異獸,畫 家或者是從事相關的雕塑家,他們也能以精湛的手法,栩栩如生的表現出這些已滅 絕的動物或珍禽異獸。

而當我們清楚自然生態的許多事物、來龍去脈以及滅絕或者是存在的原因時,

我們就能夠努力的防止許多不必要的悲劇產生,從這期間我們也可以學得許多的經

驗與教訓,而能夠創造出更美好的自然生態,而這也是藝術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最了

不起的地方。

(17)

第三節 繪畫與美學的探討

美是我們心中一種高級的體驗和享受,美是一種散發出來的尊貴氣質,這種體 驗和感受,尊貴和氣質,在繪畫的許多元素裹,就早已經存在了,譬如繪畫的形式、

繪畫的架構、繪畫的顏色、繪畫的肌里、乃至繪畫的質感,都會和美產生一定的關 係。

事實上,美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假設當我們在觀賞一幅畫時,內心深處會產 生和作者一樣的共鳴和感動,那麼這就算是從內心產生了美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一 種比較主觀的感覺,這種比較主觀的感覺有時候是建立在人生的經驗和內心的感動 上,現就同樣以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如圖2-8:達文西《夢娜、麗莎的微 笑》)來作說明,《蒙娜麗莎的微笑》讓全世界的人都認識了達文西這一位偉大的藝 術家,因此微笑往往就是化解人與人之間溝通障礙的最佳橋樑。

《蒙娜、麗莎的微笑》之所以大受世人的喜愛,除了招牌的笑容,重點就在於 那無懈可擊、完美無瑕的迷人神韻,以及散發出來那種優雅的丰姿與美感,這種美 感是達文西先生花了將近4年多的時間,以柔和的音樂與旋律美化了蒙娜麗莎小姐的 心情,在逐漸情緒的轉換中,達文西先生捕捉到了蒙娜麗莎小姐最唯美的神情與丰 采。

一、 美感的世界

由於從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畫作,使世人看見了美感,我們不禁 想深入的了解何謂美感?在朱光潛先生《談美》這本書裏,曾提及對於美感的看法,

朱光潛先生說:「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在創造或是

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有利害關係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係的理想世界裏

去。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

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衹

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

(18)

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18

由於資訊的發達,視野的開闊,以及知識和生活經驗的轉變,凡此種種都讓我 們對「審美」有了不同的見解和改變,關於美感我們知道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 天性,它是自由自在無法被剝奪或者是強迫給予,也就是說對於美的事物的欣賞,

通常都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和喜歡,而偉大的藝術創作也是如此。

其實美感的世界就是一種感受的世界,在每個人的感受經驗中,有時候只是單 純的感覺,有時候則會是印象比較深刻的道德感或者是宗教的情懷,這就好像當我 們在觀賞一件藝術品時,我們不只是單純的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是在審 度藝術品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們會將自己的美感經驗與該藝術品互相的交錯和調 整,直到心中這樣的景象呈現在眼前,才完成了我們的認知,而這樣的認知還是受 到生活經驗、知識的學習以及個人的信仰而產生很大的影響,而這些經驗、學習與 信仰彼此會有顯著的差異性,當然對於欣賞相同的事物就會產生不一樣的反應與結 果。

二、 美感與快感

雖然美感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但是在強烈追求物質慾望和快節奏的生活經驗 下,人們會逐漸失去這種美好的天性,這就好比當我們在開快車追求快感的同時,

身邊的景色自然而然的就被我們給忽略了,有些喜歡慢跑的朋友對於欣賞沿路的風 光,也算是除了強健體魄之外,屬於慢跑的一項樂趣,而這裏面也產生了一個很有 趣的問題,那就是美感與快感的關係。

我們常常認為美感往往就是快感,因為它常常帶給我們愉悅幸福的感受,因此 我們常常不免把美感和快感混為一談,美感和快感其實還是有著很明顯的差異性,

關於快感,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滿足於感官上的追求,這就好比慢跑完畢的通體舒

18 朱光潛(1988),《談美》頁 6,台北市 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

暢,慢跑之中身體暢快淋漓的美好感受,這是一種快感。再好比解出一道艱難深奧 的數學題,或者是在眾人的掌聲中完成一桌美食佳餚,生活中的諸多樂趣,凡此種 種都算是一種快感,而美感卻是一種不帶有什麼目的性的滿足感。

對於美的事物的感受,通常和當事人對於美的認識能力有著很密切的關係,美 感經驗讓人有著很愉悅的感受,但是它卻是不會停留於迷人的感受當中,因為要維 持愉悅的美感就必須要超脫迷人的感受。

那樣的境界令人期待,而事實上也必須如此,因此當我們發現到美感雖然具有 客觀、普遍的認知標準以及個人主觀的感受,但是美感卻是不會牽扯到任何的利害 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欣賞一幅美麗的繪畫作品時,繪畫本身所帶給我們的感受 並不是解決心理的需求或者說繪畫的物品是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出自於我們對這 幅畫美醜的判斷能力,所以我們說美感是不帶有利益以及目的性的。

美感經驗由於具有不涉及利益以及目的,所以它具有主觀的普遍性,這就好比 當我們欣賞《蒙娜麗莎》這幅畫作時,我們是自由自在的覺得它很美,不帶有一絲 一毫的強迫,它是建立在人們普遍認知的結構基礎上,因此才具備有主觀而普遍性 的美感。

三、 藝術的功能

藝術在表達什麼?繪畫的功能和意義在哪裏?這些都是創作者所面臨的非常重 要的課題,當我們了解了美感的真實意義,便不由自主的想到繪畫與美感的關係,

基本上繪畫是創作者將美的認知與感受適度的表達在作品之中,以此來協助觀賞的

群眾,使他們在作品中能夠產生共鳴,也就是能夠產生美的認知與感受,藝術與美

感也是具有教化心靈的功能,舉例來說繪畫對一般的大眾,往往是心靈美化大於實

質的意義,藝術對於人類而言,除了培育各種優秀的才能之外,藝術應該是在教化

人類的心靈、陶冶人類的品格、甚至是實現完美的理想主義。

(20)

而美感的教育意義旨在培養人們的感性方面的能力,藉此來感受東西的屬性,

也就是說美感是在教育人們對美感的能力,促進感性方面的能力和理性方面的和諧 狀態,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出美感的能力以及感性和理性能力上的提升,那麼我們就 已經具備了欣賞美的事物的能力。

一幅繪畫的創作品如果沒有中心的理念和思想,沒有豐富而完善的技巧,無法 傳達給觀賞者感受甚至是啟示,那麼這幅創作品就實在是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藝 術的表達是在真、善、美、聖,這是人類至上和崇高的理想,我們可以看見宗教和 繪畫都是在追求這樣的境界,宗教是屬於性靈的,而繪畫比較屬於外在形式,同樣 都可以洗滌人類的心靈,差別在繪畫有著具象的呈現,在這前提下也許更能教化人 心、直指人性。

以抽象的思維、寫實的技法傳達心中的意境與理念,是筆者比較在意的地方,

繪畫應該就要像很會唱歌,歌藝受到全國觀眾肯定和歡迎的金曲獎女歌星江蕙(如圖 2-13)

19

一樣,他需要有很完整的技巧、很投入的情感,節奏旋律都要恰如其分,才 能表現出藝術創作者所要表現的精神,當技巧卓越、情感收放自如、節奏鮮明、旋 律舒緩或者是輕快,都能夠很適度的呈現出來時,那就會是普遍受到大家喜愛的經 典作品。

(如圖2-13:金曲獎女歌星 江蕙)

19(金曲獎女歌星 江蕙 圖片來源:www.epochtimes.com.tw/bt/5/5/28/n936832.htm)

(21)

而所謂的技巧、情感、節奏、旋律,事實上就是一種美的感受,因為透過這些 技巧、情感、節奏、旋律等等,可以傳達美感的訊息,具體的說譬如當我們看到一 幅技巧運用自如,色彩典麗迷人的繪畫作品

20

時(如圖2-14:波提且利 《維納斯的誕 生》),我們就會被那畫面中似真、而又充滿了繪畫性的意境所感動。

我們知道《維納斯的誕生》這幅畫作是一則希臘神話的故事,畫面上的女神維 納斯在貝殼中緩緩的昇起,容貌十分的嬌羞,而身材比例非常的完美,除了海風,

海面上和天空中都有成群飄散的花朵,這使得畫面顯得更加的浪漫和寫意,畫面左 上方風神吹了一口氣,女神維納斯的秀麗長髮,也跟著飄逸了起來,右邊的森林女 神則是打算撐開一件紅色的大斗篷,這個意義是象徵著迎接維納斯的到來,當然也 象徵著迎接美的來臨。

四、 美感經驗

這樣的一幅神話作品讓大家感覺到有著「美」的存在,因為如前所述畫面上的 技巧、情感、都詮釋的十分恰當和貼切,因此而成為了一幅非常經典的作品。

波提且利 把內心的情感,都藉著畫面抒情委婉的傳達給我們,而我們也從畫面上領 略到維納斯的氣息和唯美的成分,因此當我們在觀賞這些藝術精品時,我們的心是 讚嘆的,是被感動的,而這就算是一種美感經驗的交流。

(如圖2-14:波提且利 《維納斯的誕生》)

20 編輯小組 (2002),《藝術概論 1》頁 53 台北縣 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22)

如果繪畫只靠技巧,而沒有創作的理念、思想和想要表達的意境,那麼這幅繪 畫充其量也只不過是技巧較好的二流作品,反觀創作者如果有很好的創作思維和意 境,但卻苦於技巧上的拙劣,那麼可以想見,眼高手低的結果是無法把創作思維和 意境具體而微的呈現出來。

五、 繪畫與美感

由此可見,繪畫必須具備有卓越的技巧以及創作的修為、觀念和思想、意境和 內涵,彼此相輔相成,而這些都和「美」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因為高超的技巧、創 作的理念和內涵,都會散發出美的訊息,由此可知如果繪畫是通往藝術的殿堂,那 麼沿路上就會有許多把繪畫的鑰匙,而「美」必定是其中的一把鑰匙,也因此不管 是藝術創作者,或者是從事藝術鑑賞的工作者,都必須好好的研究美學,了解美學,

這樣當我們在從事藝術創作以及藝術鑑賞時,就更能夠如魚得水了。

至於對美學的探討,劉千美在「藝術與美感」這本書裏,曾經提起康德論美感 中所認為的,美感是沒有目的性的,康德說: 「美是一個對象目的性的形式,但對這 目的性形式的知覺,毫不需藉這一個目的的表象」

21

,因為美感不帶著目的性,是在 一種無心的狀態,因此,美感才會讓人覺得驚艷,才會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如 果心中預設立場,希望美感會是怎樣的呈現,那麼美感必然會是蕩然無存的。

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美的感受價值是建立在藝術的創作之上,創作的本 質最重要的也就是要來自於自身的感受,當我們把焦點聚焦在藝術的創作上時,我 們便能夠展現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文學的素養,嚴謹的 心態和勇於創新、接受挑戰和不斷學習成長的精神,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不斷的質 疑、不斷的肯定、不斷的否定、不斷的提升,甚至是到達禪理、哲學思想、哲學的 理念、無心無我的境界,不全然臣服於權威、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有著置之死地 而後生的覺悟和勇氣,這些都是藝術內化的過程,在內化轉化的過程中,藝術自然

21 劉千美(2000),《藝術與美感》頁 58,台北市 台灣書店。

(23)

而然的會到達一個嶄新的境界。

當你尊敬藝術的時候,藝術自然會以相同的面向回饋給你,而當你戲謔藝術、

輕蔑藝術時,藝術往往也會變得輕慢、狎玩了起來,迷人的藝術總是會有不同的見 解,更何況其他種類的藝術,對於他們的想法就更另當別論了,創作的藝術品是我 們心象的最真實投射鏡,我們的心念意象、創意發想構成了畫面,當畫面呈現在眾 人眼前時,當然會有許多種不同的反應,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傳達美的信息、是 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繪畫如果抽離了美感,當然就只剩下醜陋,醜陋也許是真實的,但在真、善、

美、聖的境界中,醜陋是不需要太被歌頌的,這就好比藝文界的繪畫朋友,有許多 人終其一生只畫老舊的房子,有些人只畫靜物,有些人永遠只畫他最擅長的畫面,

有些人卻又像是無垠的浮萍或者是海綿,四處飄蕩、卻也到處都想全面吸收,藝術 上面的貪,反成為了最貧窮的藝術創作者,藝術是需要音樂、文學、哲學、舞蹈、

等等的素養,才能夠展現出真正的藝術生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巡迴於全國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展示,巡展內容包括書展、海報等,從豐富的展品 及展書中呈現各國文化內涵,至今已巡展全臺超過 100 所公共圖書館,廣受各巡 展館好評,並於

機器人、餐飲服務、花藝、雲端運算、網路安全、3D 數位遊戲藝術、旅 館接待、行動應用開發、展示設計、數位建設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1972,請參看台書名:The Fontana History of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the Rainbow of Mathematics 作者:Ivor

林銘波編著 --- 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260、260區 臺北市立美術館站 美術公園區 266、266區 明倫高中站、庫倫街口站、就業服務處站 圓山公園區. 72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

3   有關這一組石刻浮雕的圖解,參見楊泓《南朝的佛本行故事雕刻》,《現代 佛學》1964 年第 4 期,第 31-33 頁。轉刊氏著《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 京: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