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試論陳燁《泥河》的空間敘事與歷史建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試論陳燁《泥河》的空間敘事與歷史建構"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試論陳嬋《泥河〉的空間敘事與歷史建構. 摘要. 文本中的空間呈現與歷史和性別之間的關係則少被論及,或以地理背景視. 之。近來,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運用於文學分析,文學地誌漸漸受重重視與 討論。本文亦希冀透過空間的視角,探討文本中的歷史和性別議題,以及兩者之 間的關係 o. 因此,本文擬從陳煙〈泥河〉裡所展示的空間著于,運用空間地理學於其中, 梳理〈泥河〉裡呈現的空間?以及空間如何展現歷史?最後將性別、歷史、空間 綜合討論,梳理〈泥河〉以空間陳述歷史的相關面向,藉以提供另一種觀看女性. 歷史小說的方式。. 關鍵詞:陳煒、泥河、空間、地方戚、性別 、 二二八. at1onal Chung Hsina Un.

(2) 試論陳嬋《泥河〉的空間敘事與歷史建構 一、前言. 在台灣文學史的相關論述中,隨著解嚴前各族群所阻釀的力量,以及解嚴後. 黨禁、報禁的解除、國會改選、終止動員散亂時期等政治措施的施行,八0年代. 普遍被視為一個多元、開放的時期l o 隨著時代風氣漸漸地開放,釋放更多論述 空間,各種力量介入以填補過去的空白,多元化議題的書寫與論述紛紛展開,如. 女性文學、原住民文學、同志文學、眷村文學等。. 於此時代氛圍下,女性文學也從反共、懷鄉、現代主義、閏秀文學為大宗的 時代出走,進入書寫與建構性別、族群、家族、國族、歷史等議題的行列。因此, 女性作家由私領域的書寫逐漸進入到公領域的論述。此外,西方理論如後殖民、 後現代、女性主義等的輔助,更開拓女性書寫與相關論述的視野 。 構築女性文學版圖,建構歷史論述當屬其中一環,在時間的推移下女性歷史. 小說漸漸開拓出多樣面向,結合各種議題,諸如性、性別 、 政治等課題。以及, 以不同方式描述,例如化身鬼魅、書信體例等。針對女性歷史小說相 關論述裡, 多數由性別角度著手,關注於性別與歷史的關係,討論男性歷史與記憶如何形構. 霸權論述繼而宰制性別和性慾,以及其它相關議題。如陳芳明認為:. 在後戒嚴時期,尤其是跨進九 0 年代以後,女性作家的思維,猶如怒濤洶 湧,朝向父權文化的高牆劇烈衝擊。曾經滲透了高度男性權力支配的歷史. 知識,已經開始受到女性作家的質疑。 2. 文本中的空間呈現與歷史和性別之間的關係則少被論及,或以地理背景視. 之。近來,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運用於文學分析,文學地誌漸漸受重重視與 討論。本文亦希冀透過空間的視角,探討文本中的歷史和性別議題,以及兩者之 間的關係 o. 近三十年來空間概念被不同學科的學者,如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地理學家 等重新批判與詮釋。空間地理學目前也被運用於文學論述裡,試圖以空間思維向. 度展開不同的研究範疇。克瑞茲威爾(Tim Cresswell)談論地方概念時,說明地方 是人類世界必要的社會建構,而地方感的產生則與記憶有關:. 建構記憶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透過地方的生產。紀念物、博物館、特定 建築物(而非其他建築物)的保存、區額、碑銘,以及將整個都市鄰里拈. l 葉石濤,(第七章八0年代的台灣文學一邁向更自由、寬容、多元化的途徑),〈台灣文學史 綱卜高雄:文學界, 20肘,頁 167~ 180 。陳芳明,(台灣文學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 178 期( 1999.8),頁 171~172 。. 2 陳芳明,(挑戰大敘述. 後戒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後殖民台灣卜台北:麥田,. 2002 ,頁 148~ 149 °. 2.

(3) 定為「史蹟地區」,都是將記憶安置於地方的例子。地方的物質性,意味 了記憶並非聽任心理過程的反覆無常,而是銘記於地景中,成為公共記憶. 地方感來自地景,而地方的生成部分來自背後的權力運作,什麼建築物或地貌該. 被留下、什麼該被移除,地景是選擇性的產物。如此一來,人們如何記憶?記憶 了什麼?什麼記憶被排除?記憶的變與不變?則是顯得相當重要的問題。. 因此,本文擬從陳煙〈泥河〉裡所展示的空間著于,運用空間地理學於其中, 梳理〈泥河〉裡呈現的空間?以及空間如何展現歷史?最後將性別、歷史、空間 綜合討論,梳理〈泥河〉以空間陳述歷史的相關面向,藉以提供另一種觀看女性. 歷史小說的方式。. 二、二二八傷痕與歷史刻印. 發生於 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由發生至今,因詮釋權力 的轉變歷經不同的詮 釋觀點,在各個時代呈現不同樣貌。直至現今,雖然在國家公佈相關 文獻資料、. 民間團體的平反、受難者家屬口述歷史的出現等,讓二二八事件有了 較為清楚的 輪廓,不過仍因不同的個人立場、執政政權、部分檔案尚未完整出土等因素,而 有不同的說法。. (一)官方說法之一:陳儀. 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初,國民黨政府立即作出回應,初期不論是透過廣播、宣 傳單、告民眾書等方式,皆簡化事件原因。對全國民眾宣稱的不外乎是政府已懲. 處查緝私煙人員、撫恤傷亡者,並且願意配合省級和縣市級政府機關的改革,以 及其它政治改革的要求。而後續的動亂皆源自於共黨份子、野心份子、暴徒等奸 黨的撩撥和煽動,政府本著極為「寬大」的心胸、愛台灣同胞的心,決定寬容地 處置、絕不追究。為了台灣同胞能夠恢復和平的生活,應馬上停止罷工罷課等。 不過從其時擔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在事件發生後的四次廣. 播4詞裡,即可觀察到其立場與態度的變化。前三次廣播是在向蔣介石請兵的二 十一師尚未抵台前,陳儀表達其高度尊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提出的各. 項政治改革,並且寬容處理事件後續相關事宜。陳儀於 1947 年 3 月 7 日否定「二. 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提出的「三十二條處理大綱」暨十項要求,並在 3 月 10 日的第四次廣播裡規避二二八事件的責任,將焦點置於事件後的衝突,不僅 模糊事件焦點並渲染為叛亂份子的責任:. 3 克瑞茲威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2006),頁 138 °. 4 陳儀第一次廣播於 1947 年 3 月 1 日下午 5 時,第二次廣播於 1947 年 3 月 2 日下午 3 時,第三 次廣播於 1947 年 3 月 6 日下午 8 時 30 分,第四次廣播於 1947 年 3 月 10 日上午 10 時。. 3.

(4)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你們所希望解決的是緝私傷人問題,是改善政 治問題。可是絕少亂黨叛徒,都假借這機會,這L 造謠言,用挑撥離間欺騙. 恐嚇的方法,以實行其叛亂的陰謀。 5. 陳儀在幾天內態度丕變、立場逆轉直下。 陳儀之所以有如此的轉變其來有白,據其時擔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柯遠芬回. 憶,陳儀早已致電予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請求援軍。不僅 3 月 7 日傍晚國軍. 陸續抵達,蔣介石是日回電二十一師師部直屬部隊與一個團已於正午由上海出. 發,約 3 月 10 日清晨抵台。在軍力尚未足夠前,陳儀虛應附和民意,欺騙民眾 以換取時間。援兵確定後,叛亂陰謀論隨即展開,以保護民眾為由再次宣布戒嚴。. 在第一次廣播中,陳儀便表示「戒嚴是結果﹔不是原因,因為有了暴動的原因,. 才有戒嚴的結果。 6 」忽略焦點和合理化行為早有跡可循。 3 月 10 日的「陳兼總司令告民眾書7 」裡,陳儀更將背叛國家的罪名直接扣 在民眾頭上:. 此次 「二﹒二八」事件發生,政府當時除將專賣局肇事人員解 送法院,依. 法嚴懲,並分別撫恤傷亡外,對於因「二﹒二八」事件而引起之政治問題, 政府亦曲從民意,接受所提條件,意謂事變從此可告一段落,乃竟有少數. 陰謀份子,企圖利用機會,奪取政權,背叛國家,.. .8. 陳儀將事件一分為二,不追究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單就緝煙事情而論,以政府. 早已釋出善意為前題,後續的動亂則成為「陰謀份子」的責任。先模糊焦點、規 避責任,然而,事實上曲從民意也只是虛應附和、拖延戰術。等到時間一到,建 構亂黨叛徒的叛亂罪,罪行確立後,政府所有的軍事行動則變得「有理」。警備. 台灣是為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秩序安寧。. 隨後, 3 月 26 日的「陳兼總司令為實施清鄉告全省民眾書9 」裡提及「清鄉 的目的,是在確保治安。清鄉的主要對象,是『武器』和『惡人』。 10 」此文不 僅忽視事件的根本原因、簡化民眾的行動動機、為「亂黨叛徒」的叛亂罪渲染和. 確立,更為了恢復民眾和平幸福的生活,所以展開「清鄉」行動。至此,政府沒 有任何責任,亦合理化所有軍事行動。. 上述為陳儀/官方對外的詮釋,由陳儀和官方(中統局、白崇禧、劉雨卿等) 與蔣介石之間的電報、報告、呈函等則可見其對內時的真切態度。從一來一往的 電報中,可見陳儀/官方不斷地重申此事件中,暴民造成的叛亂情事不減反增,. 5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2 ,頁 490 °. 6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卜頁 486 。 7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卜頁的 I~492 ° s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頁 491 °. 9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卜頁 492~493 。 10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頁 492 。. 4.

(5) 情勢危急,以及申請援軍和軍隊調動之情況。. 陳儀的呈蔣主席函( 1947 年 3 月 6 日) 11裡將二二八事件原因歸納為五個:一、 海南島歸來台僑中的共黨份子,以及內地共黨潛至台灣者,找尋機會企圖破壞台. 灣秩序。二、留用日人,趁機擾亂。三、日本時代御用紳士和流氓因接收後無法 達到升官發財的目的,進而圖台灣獨立國際共管之謬想。四、民眾缺之國家意識,. 因封建思想排斥外省人。五、因接收之初礙於時間、交通等因素,接收工作及人. 員安排無法盡如人意。 雖然原因有上述五項,但最後歸結於:. 自二月二十七日事情發生,奸黨、御用紳士等,即趁機鼓動排斥外省人、 反抗政府。緝私誤傷人民,就事論事,本甚簡單,民眾如有不滿,請願可. 也,提出意見可也。但此次事件發生以後,即發生下列行為,毀壞公私器 物、 毆打外省人(此次外省公教人員吃虧甚大)、散佈謠言 、 奪 取槍械、包 囝縣 市政府,可知其決非普通民眾運動可比,顯得、有計畫、有 組織的叛亂. 行為 。 12. 陳儀提出的五點原因,前四項為民眾引起,最後一項即使是政府的責任,卻也是 因特殊時空條件而「被迫」如此。再者,從此函可以觀察到,陳儀不僅將共黨、. 御用紳士等亂黨直接連結到二月二十七日的動亂,換言之,其早已認定二二八事. 件是亂黨所為。也在函中的處置態度說明裡,暗示紀律嚴明、武器精良之國軍駐 台的必要性。因此,他切割事件、模糊焦點、簡化原因,最終目的則是過錯歸咎. 於共黨、御用士紳等人。 陳儀對於二二八事件的對外和對內說明兩相比較之下,其間產生的落差足可 證責任歸屬於政府,以及歷史詮釋的扭曲。透過官方紀錄二二八事件的相關檔案. 裡,可以看見政府對此事的真正態度。資料顯示對於事件發生原因的詮釋不外乎 是共產黨、野心份子所引起以及台灣人受日本奴化導致。而經濟條件、貪官污吏 等皆為次要因素。 警備總司令部「記事」檔案中的「臺灣省『二二八』事變記事」裡,將事變. 原因分為遠因和近因共九項 13 。在九項原因的分析中,只有宣傳與教育工作之失 敗和駐軍之內調是政府的責任,但是因為沒有及時去除台人所受的日本教育遺 毒,以及因為軍力缺之而造成奸黨有機可趁。兩點原因來自於政府施政不足,而 非施政錯誤。. 監察使楊亮功、委員何漢文的「二二八事件報告」針對事件發生之原因則歸. II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頁 37~抖。 12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卜頁 40~4 卜. 13 遠因:一、潛伏奸黨之死灰復燃。二、御用紳士及歸臺浪人之煽動。三、日本奴化教育之遺 毒。四、戰後經濟問題刺激。五、宣傳與教育工作之失敗。近因:一、經濟風潮之刺激波動。二、 特殊階級之陰懷怨恨。不法份子之勾結蠢動。四、駐軍之內調。哥︱自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 二八事件文獻續錄〉,頁 387~391 。. 5.

(6) 納十點 14 ,作出更細部的分析。然而,政府的責任歸屬僅政府統治政策之失當和 一部分公務員貪污失職及能力薄弱之反響。雖然這份報告仍將主要原因歸咎於奸. 黨亂民,這兩點的說明上仍有政府不得已的推託之詞,但確實也作出部分其實的. 反省。 歸納上述官方的論述,陳儀對民眾的廣播、警備總司令的二二八事變記事、. 二二八事件報告皆將責任歸屬於共產黨份子和受到日本奴化的台灣人。二二八事 變記事、二二八事件報告皆強調軍力的不足導致事件嚴重,早已認定是叛黨所. 為,因此,軍力進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立。. (二)官方說法之二:蔣介石. 身為決策者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處置和態度與台灣軍 政層面有高度的符合處。透過蔣介石相關資料的呈現,讓二二八事件有更完整的. 樣貌。 1947 年 2 月 10 日,蔣介石曾致電給陳儀,內容有:「據報共黨 份子已潛入 臺灣漸起作 用,此事應嚴加防制,勿令其有一個細胞遺禍將來。臺灣 不比內地,. 軍政長官自 可權宜處置也。 15 」其次,情報局亦呈函給蔣介石,說明 1 月 12 日 三民主義青年團高雄分團舉行分團部成立典禮時,省參議員郭國基當眾發表台獨 言論。在這些事情之後,早在蔣介石心中種下台灣有共黨份子和叛變思想的存在。 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蔣介石藉由陳儀、台灣軍政層面等可獲得各方消息, 不過他對陳儀過度信任,也早認定台灣有共黨份子圖謀造反,往來電報、函丈等. 可以觀察到其將二二八事件定位為叛亂性質,因此決定派兵武力鎮壓。在國民政. 府檔案(大溪檔案)的「臺灣二二八事件概述 16 」裡’是將蔣介石早已接獲共黨潛 入台灣和郭國基發表台獨言論鋪排於前,二二八事件敘述於後,使其之間有時間 順序和關聯。. 敘述事件經過至 3 月 7 日時,說明因接收到「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提. 出的不合理要求(「三十二條處理大綱」暨十項要求),以及政府善意處理而地方 各處卻不斷發生暴動,加以「台灣事變發生以來,. 蔣主席造接各方報告,獲悉. 暴亂起因與演進情形 17 」’因此作出「知其性質已非單純之政治改革問題,而實有. 叛國及奪取政權之重大陰謀夾雜其間 18 」所以必需調派二十一師和憲兵等協助警 備總司令部,過制亂源、安定現局。. 14 一、臺灣人民對於祖國觀念之錯誤。二、日人之遺毒。三、物價高漲與失業增加之影響。四、 政府統治政策之失當。五、一部分公務員貪污失職及能力薄弱之反響。六、輿論不當之影響。七、. 政治野心家之鼓吹。八、共黨之撞機煽動。九、治安防衛武力之薄弱。十、廣播無線電臺為暴民 控制之影響。 51 自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頁 126~130 °. 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2 ,頁 59~62 。. 16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頁 17~30 。 17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卜頁 26 。 18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卜頁 26 。. 6.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事件紀要」檔案的「蔣主席在中樞. 國父紀念週關於. 臺灣事件報告詞 19 」(3 月 10 日)是蔣介石首次針對事件發表公開談話。首先提及 事件導因於共黨,以及中央已答應廢除行政長官公署改設省政府,「不料上星期 五(七日),該省所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突提出無理要求,...故中央已 決派軍隊赴臺,維持當地治安。 20 」 蔣介石提到派兵的重要決策點在 3 月 7 日,但其實在 3 月 5 日已致電給陳儀,. 說明:「已派步兵一團並派憲兵一營,限本月七日由泛起運,勿念。九因為早已 將事件定位成叛國亂黨所為,所以武力鎮壓。對於事件的論述模式與臺灣軍政單 位如出一轍,甚至早與共黨份子入台消息、郭國基的台獨言論作一整體性連結。. 二二八事件實為一決策者/政府為鞏固政權而實行的國家暴力,更主導二二八事 件的詮釋權,讓二二八事件於公領域中呈現單一論述。 二二八件事後旋即展開的軍事鎮壓、清鄉、緩靖、官方的叛亂論述,以及 1949 年 5 月 20 日警備總司令部為國民黨政府遷台做準備, 因而發布戒嚴令,其. 實政治的肅殺氛 圍等因素,導致民眾無法得知事件真相,亦不敢輕易嘗試觸碰的. 禁忌。二二八事件的民間論述只能於私領域成為小伏流,進入三十多年噪聲時期。 進入八0年代,官方版本的二二八事件叛亂說,從封固的狀態漸漸走向鬆 動,部分黨外雜誌或具有批判性色彩的雜誌開始刊載相關文章,解嚴前夕也出現 聚會公開談論。官員、學者、民間文化工作者等試圖從各種角度挖掘歷史真相、. 探究責任歸屬,亦透過紀念儀式、立碑、研討會等形式憑弔受難者、向受難者家. 屬致意。 到了九0年代,二二八歷史的重構已稍具成果,國民黨政府亦需面對公佈真 相的需求。在各種資料出士、各種角度的研究之下,當時大致有四種詮釋方向:. 第一種是中共的詮釋。中共領導人和學者長久以來辯稱,台灣民眾是愛國 和反帝的,他們說二二八事件正是當時中共領導下橫掃中國的大革命潮流 的一部份。. 第二種是臺灣獨立運動的詮釋。臺獨論者認為這次暴動是對國民黨壓迫的. 憤怒、反應,臺獨人士(例女口彭明敏)同時斷言,國民黨屠殺兩萬以上的本 土菁英的目的不只是要恢復秩序,甚至是要根本消滅國民黨統治的反對 者。. 第三種是國民黨的詮釋。國民黨認為五十年的日本教育誤導了臺灣民眾, 使得他們起來暴動,另外,許多中共幹部和野心分子也從事煽風點火的勾 當,這些因素糾纏在一起,遂造成了這個不幸的事件。. 19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卜頁 473~474 °. m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頁 473 ° 2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阱,頁 70 。. 7.

(8) 第四種是美國國務院「中國白皮書」的詮釋。它聲稱經濟惡化和國民黨官 員的吏治敗壞,造成了二月二十八日的起事,而國民黨軍隊則以極高的人 命代價放平了這個暴動。 22. 上述四種論述是由不同觀看位置所作出的詮釋,在台灣可分成國黨政府和民間,. 外來者則有中共和美國。 至今,民間口述歷史、研究報告、官方資料、媒體紀錄等,從各個層面和不. 同視角重新賦予二二八事件多元面貌,使之漸趨完整,從而拼貼出較為其實的樣 貌。然而,多方論述雖然使二二八事件論述多元而完整,卻也無法避免意識形態. 的介入使得二二八事件成為各自表述的工具。誠如楊翠觀察:. 由於二二八封固歷史記憶的鬆動過程,與台 j駕車民主化歷程(相對於國民黨 的政 治反對行動),在時序脈絡上、在行動者方面都有重 疊 性 ,因此,關. 於二 二八的歷史論述,無可避免地成為一個論述權的爭奪場域 ,從而也使 許多 的後設統/獨政治意識形態的論述介入,也使所謂「二二八歷史記憶」 至今仍成為一個各據視點的各方表述狀態,而尚無法在歷史研 究的知識學. 門中 被嚴謹對待。 23. 二二八事件的論述權隨著解嚴、政黨輪替等因素而轉移,事件也有較多元和 完整的面貌。二二八論述權的轉移和歷史記憶的變化,洪英雪作了階段性劃分:. 事件經歷「險學」、「顯學」到「險學」的變化。...第一階段之「險」,在 於站在政治霸權之對立面﹔而第三階段之「險」’已不在於言論自由之囡. 囡,而在於各執己說為真相之派別場域交鋒,動輒標籤上身、色彩盡染。. 事件之研究在純學術領域之外,平添濃厚政治色彩。 24 第三階段之「險」可以和楊翠的觀察連結思考,二二八事件若成為各執己說的派 別交鋒場域,則失去對歷史應有的尊重。 文學書寫的部分,在解嚴前後以二二八事件為題材的創作逐漸出現,不同於 歷史論述的是文學書寫著重於二二八對個人生命所造成的傷痕、對事件的悲憫、 台灣人精神圖象,從文學書寫拼貼出民間的二二八記憶和歷史。目前以二二八為. 題材的小說,男性作家的作品多於女性,性別於國族結構中有不同的位置,所以 產生不同經驗和國族想像。因此,於 1989 年出版的〈泥河〉不論在出版時間或. 2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專案小組,〈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卜南投:台灣省文 獻委員會, 1991 ,頁 5~6 。. 23 楊翠,〈鄉土與記憶一七 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 20肘,頁 308 。. 24 洪英雪,〈文學、歷史、政治與性別一二二八小說研究卜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俑,頁 27 。. 8.

(9) 是小說本身都有其重要性。. 陳煙, 1959 年出生於台南府城陳氏世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 曾任永和國中、建國中學教師。作品有小說〈藍色多腦河〉、〈飛天〉、〈泥河〉、. 〈牡丹烏〉、〈孤獨和年輕總是睡在同一張床上〉、〈燃燒的天〉、〈姑娘小夜 夜〉、〈有影〉、〈玫瑰船長〉等。自傳小說〈半臉女兒〉。曾獲第五屆時報文. 學獎小說優等獎,第一屆聯合文學小說推薦獎,第二屆春暉青年文藝獎,第二十、 二十一屆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以及其它文學獎項。首度編劇〈牡丹烏〉劇情 片劇本,即獲新聞局第一屆國片輔導金獎助﹔而〈黃金之旅〉劇本曾得七十五年 度優良電影故事優選。. 〈泥河〉一書奠立陳擇在台灣文學的重要地位,並由 Howard. C. Goldblatt. (葛. 浩丈)推薦列於 1990 年大英百科全書中文文學年鑑,因此, 1992 年獲海外台灣 文學文化同鄉會暨各文學單位邀請,赴美國和加拿大做二個多月的文學巡迴演 講。 2004 年辭掉建中教職回故鄉台南定居,專心寫作「封印赤城」 系列,決心 用文學封存古部所有的麗景、青春、純淨記憶中的美好。. 陳煙於 1984 年開始撰寫〈泥河>. '. 1988 年在「自立晚報」本土副刊進行連. 載, 1989 年由「自立晚報」出版,是台灣第一部女性作家的二二八長篇小說。 於 2002 年 4 月改寫再版,增添模正一章,其它大多照舊變動不多, 重新命名為 〈烈愛真華〉。因解嚴而得以出版的〈泥河〉,不僅見證時代,也為貧之的二二歷 史寫上一頁。 陳煙時常以複雜、晦暗家族史為創作題材,描寫好色敗家的父親、因美麗而. 二次嫁入豪門的母親、政治犯大哥、遊走於黑社會的二哥、因妒恨殺人的三哥、 沉迷大家樂的四哥。從中描給人性的脆弱、卑微、陰暗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愛 恨情仇,人與家族、社會、國家的關係,勾勒出人性、家族、性別、歷史、政治 等議題。 因為性別和長相,讓陳煙曾擁有一段漫長的痛苦生命經驗,她曾在受訪時說. 過,寫作是為了復仇25 。因為性別讓好色敗家的父親揮霍家產有了「正當性」, 不僅龐大家產揮霍殆盡,更在負債中渡日。長相則讓她不斷受到異樣眼光的傷 害,從扭曲的生命情境中成長,尋找安頓自己的位置。「做為父親的女兒,她的 性別代表了家族絕柄,注定沒落﹔做為母親的女兒,她的長相也使得她的性別成. 為『羞辱』 26 」因此,陳擇自述:「所以說,我最初寫作的動機是為了家族復仇,. 或者說家族復興,想以文學塑像,挽回家人的尊嚴,一方面也藉此自我救贖。 27 」 而大哥的政治牢獄經驗曾經是家族裡的禁忌,也是她長期好奇、不斷地想探索的. 區塊。 〈泥河〉亦以家族史為題材,描布會人性的黑暗面、人際關係的糾葛、大家族 的衰敗。小說中沒有直接描述二二八,但可見二二八事件是一股強大的伏流,貫. 25 參考邱瑞鑒,(陳樺的嘲黯與華彩),〈誠品閱讀〉第 18 期, 1994 ,頁 117~ 120 ° 26 邱瑞鑒,(陳樺的嘲黯與華彩),頁 118 ° 27 邱瑞鑒,(陳樺的嘲黯與華彩),頁 118 °. 9.

(10) 串整部作品,影響每位小說人物的生命。書寫家族黯史的同時亦呈現府城淪落. 史,二二八事件為主要力量。 〈泥河〉裡觸及許多可討論的面向,筆者欲以歷史為主要議題,探討小說建. 構的二二八歷史,呈現什麼觀點?如何以空間說歷史?除了歷史之外,性別、家 族的書寫也是小說的重要議題,亦併入探討,以及歷史、性別、家族之間的關係。. 三、府城台南的舊地理秩序. 〈泥河〉一書在封面便清楚揭示這是一部府城淪落史,訴說二二八事件如何. 使一個家族瓦解。小說由三個人物城真華、林正森、林炳城為主角,區分成三個 段落的故事架構而成。書中雖未明確交代二二八事件始末,卻可以明確看見二二. 八受難者林炳國,從未現身卻足以影響每個人的生命。從中透視二二八事件如何 使同世代的人承受苦難,而苦難又如何蔓延至下一代,進而成為一個家族沒落的 導因。 小說中 除了少數林炳國的日記以及林炳城的回憶裡,紀錄部分歷史事件的明 確時間,大部分的時候,時間是被隱形的。然而,即便是炳城的部分回憶有時間. 座標,但僅標示重要時間點,如:二月 仁十八日事件發生時的台北概況、三月八 日二十一師來台、三月十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解散和宣布戒嚴令等。而城真 華的歷史記憶是在夢境、回憶、現實中交纏而構成,在虛實難辨和時空交錯的情. 況下,失去時間脈絡。林正森則在無意間觸及二二八事件,由於真相不明,所得 知也是片段式的歷史記憶和極模糊的時間關係。. 小說著重於個人和家族在事件中的遭遇,個人身處於事件中發生了什麼?看 見了什麼?儘管沒有太多的時間座標,不過從小說人物的生命史、碎片式的記. 憶,卻可以拼貼出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歷史輪廓。小說側重於個人精神圖像. 與生命歷程的描寫,著墨於個人遭遇和感受,由此映照出大時代。此外,小說人. 物所處的運河空間隨著事件的發生或碰觸而產生變化,有著呈現/對映二二八事 件的象徵性意義。故事失去時間,卻從事件發生的經過、運河的變化,看見歷史,. 以空間表述歷史,有其多重意義。. (一)二二八知識份子精神圖象:林炳國. 故事中二二八事件的靈魂人物林炳國是二房子弟,小說中的他從未真正現 身,卻藉由日記與城真華和林炳城的回憶「活著」﹔他的身影貫穿整部小說,影. 響著每個人的生命。日治時期就讀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政學不斗,畢業後赴日本 取得法律學位的林炳國,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其反殖民思想的歷程與轉變, 擁有其時部份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圖象。日治時期對於日本政府統治台灣的抗日. 思想,如下的對話可為表述:. 10.

(11) 「你以為做一個大和民族的皇民是光榮的嗎?我們的同胞仍然被殖民地 過著低等生活呢!炳城,我無論如何無法抹去自身的漢族血脈啊. 你了. 解嗎?我是不得已才去日本留學的。」 28. 林炳城認為獲得至日本留學是極大榮耀,以及父執輩獲頒台灣紳章,都是日本殖. 民政府給予的禮遇和榮譽。林炳國則點出在表面的假象和口號之下,台灣人實則 身處不平等的待遇中,洞悉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的欺瞞與剝削。. 台灣戰後初期,林炳國亦同其時的知識份子,滿心歡心地期待祖國為台灣帶. 來光明,意料之外的,迎來卻是貪官污吏、經濟資源壟斷、沒有紀律的軍隊、對 台灣人的歧視等,而他對於國民黨政府的看法有如此描述:. 「...我一心想把自己對真華的愛轉移,來愛整個民族的......誰知道,竟然 又為 著我的日本學位,在勝利的家鄉反而被視為通日背族 份 子 ,還連累爹 親在 親族之間卑嚴低下一一炳城,我的苦悶還不只是失去機會 ,更嚴重的. 是失 去自己的角色。」 29. 原來預期在國民黨政府的帶領之下,台灣會漸漸走出受壓迫、困店生活的境遇,. 更預備將一身所學貢獻給國家、民族。然而,他察覺台灣人不僅失去表現的機會,. 重要的是失去自己的身分。日治時期日本人視台灣人為支那人,戰後國民黨政府 認為台灣人受日本文化遺毒甚深,台灣人頓失安置自己的位置,更喪失渴望已久. 的自由和平等。. 隨著政權轉移,林炳國的反殖民思想、精神有如上述的轉變,最後他決定以 勇氣和熱情鬥爭當前政治逆勢。二二八當天血流滿面的他見了城真華最後一面, 從此生死不明,如同二二八事件中其他消失的社會菁英 o 並且,串聯出台灣人反. 抗力量的精神脈絡:. 「過去多年同胞們慣常從事對大自然壓迫諸如颱風、地震等之門爭,養 成了強盛反撥力量,促使其門爭進取心旺熾。但緣由於日本鎖島幽閉政 策多年,這股苦想雄飛的勇氣心,竟似乎變轉成是、癡的熱情,此時頻頻 嚷叫『平等、自由』的同胞們,恐將以此意癡熱情門爭當前政治逆勢的. 壓迫......」 30. (二)二二八裡的女,性:城真華. 城真華的悲慘人生不全然因二二八事件(林炳國的失蹤)而來,還有不幸福的. 28 陳煙,〈泥河卜台北:自立晚報, 1989 ,頁 298~299 ° 29 陳煙,〈泥河卜頁 345~346 ° 30 陳煙,〈泥河卜頁 326~327 °. 11.

(12) 婚姻、無法與林炳國相守的遺憾、無意間透漏林炳國逃離路線的懊悔,交融成其. 心中巨大的憾恨,於是婚前與林炳國之間的回憶,成為最原初的美好。城真華順 從父親的決定下嫁林炳家,成了林炳國的堂嫂。婚後丈夫林炳家以暴力、外遇相. 待,至二二八事件發生林炳國失蹤之後,城真華的人生彷彿定格在特定時空點,. 於是家人被排除她的內心世界之外,導致她和子女的關係疏離。終其一生,城真 華將自己閉鎖在內心幽暗空間,不斷地遁逃於昔日記憶回返,無法停止地舔祇遺 憾和創傷,期望經由這反覆的歷程而獲得救贖。 在今/昔、虛/寶、現實/夢境/回憶裡反覆徘徊的城真華,主要場景皆座落於府. 城運河。運河在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變化,為城真華「理解」二二八事件的象徵。 婚前城真華和林炳國於運河上相處的回憶,是一切美好的代表,也是二二八事件 之前的意象:. 泊船 靜靜停在運河上。他們走了整個河岸,兩個人都默然不語 。春風像一. 縷煙, 纏住了她和炳國。一路上都是牡丹一般的花香。. 小徑 真長。炳國停住腳步,側過臉來望她,目光晶晶亮亮 , 閃 著一層夢幻 色彩 。. 啊, 她被看得一陣熱潮湧上臉頰。霧,在運河的上方流動,水面 一片矇嚨。 31. 以二二八事件為分界點,事件之前,城真華記憶中的美好,是婚前與林炳國相處 的回憶。其時的運河景象與她的感受一致,呈現一層夢幻、美麗、青春的色彩,. 美好而失去真實感。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城真華記憶中的運河,便朦上一層厚重的濃霧。她親眼 目睹河岸邊將少年阿山仔毆打成血肉糢糊的殘酷場面,看見滿身血跡的林炳國消 失在岸邊的景象,與林炳城、林銀釵受到特務施暴的親身經歷。此後的回憶,厚. 重濃霧的運河,象徵二二八事件,一切她所在乎的. 林炳國、二兒子林正是笑,甚. 至自己,全部被濃霧/二二八吞噬 o 事件之後,城真華常常將林炳家的暴行、二二八時流血衝突的場面、特務施 暴、林正紋的神秘等,這些融合現實、回憶、夢境的元素,雜揉、交錯、重疊、 變形進而呈現於夢境介面,亦成為她揮不去、醒不來的惡夢。此時的運河,有著 孤絕、幽暗的氛圍:. 她聽見一種神秘的碎裂聲,睜開眼,那濛濛的河岸上,有幾條扭絞搏門的. 霧影。又打人了嗎?......她怔怔看著那幾條扭動的霧影,像黑森森的鬼 舞。她喘著氣,呼吸困難,一直哀求著:別打了....... 一股幽幽怨怨的簫聲飄起來了,啊,誰又吹起「白牡丹」?......那簫聲正. 31 陳煙,〈泥河卜頁 37~38 。. 12.

(13) 在低泣﹔滴泠泠,像霧水穿過地面的聲音。白濛 j蒙的霧包囝著她,整個河. 岸空無一人,只有她,徘徊著,還在等一_32. 現實、回憶、夢境交纏難辦的人生,城真華選擇讓自己的生命定格,從二二八之 後,她便不再隨著時間前進,所以持續在今/昔、虛/實之間遊走,但是不斷前進 的時間逼著她正視現實,如她所言「四十年前我就瞎了吧,到底,這些年我什麼. 也看不到...... 33 」 0 而二二八事件真相的曖昧不明、無法言說的肅殺時代,讓她選. 擇封閉自己。於是,與現實脫序、內心封閉的城真華,無意地傷害到兒女。女兒 林正瑤認為城真華背叛家人的嚴厲控訴,不僅呈現母女之間的誤會和遺憾,也彰 顯著二二八變形延續的悲劇。 定格的時空讓城真華的生命停滯,而停滯是為了等待。城真華不斷回返那個 曾經與林炳國美好回憶的運河岸,因為唯有真正回到過去,生命才能夠得到救贖:. 此刻 i 她恢復 了青 春的美顏 ,平 滑柔細的肌膚,兩條 烏黑油 亮 的髮辮掛在 胸前 的白網衫上,一雙纖巧的手握著白素緝巾,盈盈含笑著, 站在從前那 個美 麗的河岸上,白花叢、泊船和霧,靜靜地懷抱了她。漸漸地,有股細 細的 聲音迴旋起來 ,震 動她的心弦,她不由得傾耳聆聽,啊, 正是那支曲 調一一白牡丹。笑口文口文。妖嬌含蕊等親君一一她被那溫潤的簫聲帶領前行。 ......當她微瞇著眼往前看時,有個迷﹔蒙的霧影正緩緩行來,彷彿似曾相似 一一她甚至捨不得眨眼睛,一直定定望著一一那霧影越來越明晰,笑燦燦. 地對她伸出手來。. 啊,炳國一一一她好歡喜地叫著 0. 34. 楊翠認為等待和救贖是〈泥河〉母題,而城真華的等待是為了回到青春而純. 淨的過去,那是心中認為的「彼岸麗景」:. 對真華而言,回歸到青春純淨的自我. 無論心靈上或身體上,才是唯一. 能夠排除各種雜音,與炳國相守的條件﹔當時空意識定格在離開的時間. 點,真華只有一再透過夢境重覆著痛苦,唯有回到更從前,才可能衝破「濃. 霧」’解決歷史的俄恨,並且擺脫現實的框架與限制,而達到真華心中的. 「彼岸麗景」。 35. (三)軟弱知識份子的形象:林炳城. 32 陳煙,〈泥河卜頁 128~129 ° 33 陳煙,〈泥河卜頁的~64 。. 34 陳煙,〈泥河卜頁 162 。. 35 楊翠,〈鄉土與記憶一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卜台灣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頁 314 。. 13.

(14) 林炳城是家族三房的子弟,年輕時期不事生產終日玩樂,悔悟之後時時受到 林炳國啟蒙,啟發、引領其對於家國、殖民地台灣的思考,於是奮發向上的他,. 成為一個具有判斷能力、肩負起國家興亡責任的知識份子。二二八事件之後,以 及林炳國的失蹤,對於他的生命也造成極大衝擊,由事件前後他對於運河意象的. 轉變可為表徵:. 昭和十六年,他記得,從新叮戶的碧綠紗窗望出去,運河的水是溫暖柔和. 的薄荷色,月亮映在河面上,閃著銀白的光點,微霧輕籠,白花飄香,一 切像個夢境。 36. 日治時期的昔日運河,帶有朦朧、夢幻的美麗景象。戰後初期,仍舊相信祖. 國會帶領台灣走出困境,直至二二八前夕,深信不疑的他,運河的景象依舊的美. 好、平和: 他走在廣闊 的安平街路。路旁一長列的鳳凰木仍然蒼翠﹔遠處的運河 水波幽藍, 泊著靜息的 漁船,似乎沒有煩憂、勞苦和辛酸。那河岸畔的白花萌發春芽,看來. 美麗如詩, 溫柔似夢。一切還那麼美好 f 他痴望著這個祥和、寧靜的生 長所在地,. 這是明鄭第一個開發的美麗府城,三百多年來,每一代的子民生老病死,在此安 息他們的亡魂,又在此繁衍新的生命。他不能相信,這個美麗與希望的家鄉,即. 使在日人統治期間也完璧安然的古城,會遭臨什麼巨大劫難?. 37. 二二八事件發生過後,林炳國的失蹤、街道的血腥殺戮景象、各種聽聞而來 恐怖鎮暴傳言、肅殺氛圍,讓他選擇退讓,不似日治時期的他懷有偉大抱負。此 後,他將這段記憶塵封,刻意不憶起,但不經意時這些記憶卻如同鬼魅僅僅糾纏. 不放,悄悄浮現:. 那時陣,他經常夢見遍野橫攤的棄屁,在白辣辣的日光下曝曬成乾’一個. 個豎起,狂亂顫舞著﹔他焦急地在屍萃中找尋炳國堂兄的形影,一路奔向. 血紅的運河. 許多浮屍擋住他泊泳的水路,啊,國兄,你在哪里?. 38. 此後他的運河景象,便成為群魔亂舞的場域,不得而入。擔任國小校長的他, 發現曾經對他施暴的特務,轉變為家長會長,並將權力觸角延伸到學校,操控著. 經濟、教育等大權。不同於城真華選擇內心與現實都抗拒,所以身心與現實脫節。 拒絕二二八恐怖記憶的林炳城,現實生活的依舊前進著,內心卻選擇停留,造成. 身心與現實產生落差。而他的救贖途徑,只有主動反抗,當他決定將家長會長逐. 36 陳煙,〈泥河卜頁 293 。 37 陳煙,〈泥河卜頁 358~357 ° 38 陳煙,〈泥河卜頁的卜. 14.

(15) 出校園時,內心無比堅定和光明,此時的運河景象:. 河水慢慢地在他眼前起落,像從沉眠中甦醒,漁船亮起盞盞燈花,閃燥如. 寶石。. 那被月光照得幽亮的運河,彷彿浮聽出一個極熟悉的身影,正在追逐輕雪 身史的浪花...... 「來啊,炳城,這里有很多寶藏呢!來啊......」 啊,炳國堂兄......水流潑喇潑喇’他聽到那四十多年前童稚的鬧笑聲盪漾 在河心,啊....... 這里有很多寶藏呢一一他熱切地抬起頭,炳國堂兄站在彼岸,對他器重情 深地微笑啊!. 39. 林炳國常常游過運河,由彼岸呼喚林炳城,可視為林炳國啟蒙、 帶領林炳城. 對於家國的思考、行動的意象,但卻懦的林炳城幾次嚐試游過對岸, 都因為恐懼 而卻步,遲遲沒有成功,而波濤洶湧的河水,意味著二二八的深層恐懼和威脅。 當他決定驅逐家長會長時 ,他看見堂兄林炳國,也望見運河彼岸的麗景。. (四)二二八的變形和延續:林正森. 林正森是城真華大兒子,他的出生並沒有受到期待,更是被父母雙重遺棄的. 孩子,彷彿不存在般地存在。在父親病重之際,交託他變賣一塊價值不斐的土地。 由此,他展開與二房堂姑林銀釵的接觸為取得二房圖章,意外地觸碰到二二八禁 忌。當他一見二房建築時,有著二房和林炳國受詛咒的意象,也代表著下一代對. 二二八事件的感官象徵。. 這棟荷、日混合風味的建築,從門外仰望時,只覺得奇詭地巨大,白色的. 屋牆散映著垂暮的霧氣,發出幽幽陰光﹔......幽紗燈火處,影影綽綽豎著 六根高聳的白廊柱﹔白色的迴廊中,到處都是馬櫻丹,舞擺著妖境花軀,. 帶刺枝椏盤繞著廊柱夾纏到迴廊頂緣。那六根白廊柱,彷如裹上層層屍衣. 的木乃伊,僵在漸深的黑夜中,愈顯得幽魔幢幢,怪誕醜惡。 4日. 觸及二二八事件後的他,對於昔日豆綠色的美麗運河有著巨大的轉變:. 口矣......,他對著面前一截惡臭薰天的淤泥死河,無限沉重地垂下頭來。不 遠處,填塞泥河蓋出的台南中國城,閃織著俗華的霓虹彩燈﹔他的面前一. 39 陳煙,〈泥河卜頁 437~438 ° 40 陳煙,〈泥河卜頁 169. 15.

(16) 截死水上,築出一座粗鄙的水泥拱橋,通往填河後新聞的五期重劃地,縱 橫交列的路燈,正亮著綠慘慘的幽光。. 他幟,撤走回賓館。期待在夢中重溫那條美麗的豆綠色運河,期待魚萃從服. 下穿滑過的那種滋味......他翻了好幾個身,那股難擋的惡臭,就像那截泥 河,蛇一般鑽進他不平穩的睡夢中。 41. 此後,二二八如同揮不去的夢魔糾纏著林正森,二二八事件本身的恐怖,如 同穢物般,急欲嘔吐出去:. 他跌跌撞撞,摔摔滾滾,狼狠地奔出那個廳堂。整個庭院的馬櫻丹,對他. 嘻嘻亂開森利的牙齒,棋咬著他身上的每一吋肌膚。 他衝過曲曲歪歪的迴廊,迷失了路。那六根癡癡瘡瘡的白廊柱,長了腳足,. 竟然 封封挪移起來,像六個木乃伊,陰笑嘻嘻包囝他一一 救命. 啊,救命.... 他聲嘶力竭吼喊著。 所有 的帶刺葛籐向他纏來。他本能地抵擋,雙手齊揮,顛顛頭頭,瞞珊地. 且戰 且退.. . ...他碰上了一堵高牆 , 啊,救命!他後退無路,啊一一. 路旁那截淤滯的烏泥運河,泛著腐臭酸蝕的氣味,毒蛇一樣爬進他的鼻翼。. 車子撞向路旁的磚道樹。他渾身凶顫,得了惡是般,痊擎地滾出車外。受. 一一他趴在那條臭泥河邊上,激烈、狂猛地嘔吐起來。 42. 人文地理學探討地方,所謂的地方大致可以定義為「有意義的區位」。政治. 地理學家阿格紐勾勒地方包含三種面向:區位、場所(locale)、地方感。地方可以 作為一種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把世界視為含括各種地方的世界時,就會. 看見不同的事物。我們看見人與地方之間的情成依附和關聯。我們看見經驗和意. 義的世界。的」此則與家的意象有關,「我們誕生的家屋,已經在我們身上銘刻了 各種居住的作用和層次,我們就是那間特定的屋子,我們就是居住作用的圖解,. 而所有其他的家屋,只不過是一個根本主題的變奏罷了。叮. 〈泥河〉裡大量以運河的變與不變作為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對照意象,府城運 河是台南的象徵,為台南人生活、經濟、生命之河,更走過無數歲月,無數朝代。. 41 陳煙,〈泥河卜頁 230 。 42 陳煙,〈泥河卜頁 261~262 。 43. Mike Geography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20俑,頁 21 °. 44 加斯東﹒巴舍拉伯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 凹的,頁 77 。. 16.

(17) 〈泥河〉以運河作為原鄉意象,二二八破壞了運河地景,意味著家意象的破壞, 從而凸顯二二八事件,以及對於庶民的影響。. 四、女性生命與歷史體驗. 根據研究,二二八事件對女性受難家屬的影響至少可從兩個層面探討。其 一,對女性內心造成苦痛之延續,也就是痛苦於時間上的延續,並不因時間而消 退。由城真華的生命歷程即可得到印證,終其一生活在痛苦的記憶裡,而這樣的. 痛苦竟不知覺地影響了她的子女、健康,甚至是婚姻。其二,社會的壓迫,二二. 八事件的受難者,其妻在事件之後均需一肩扛起家計及養育兒女的重擔,還得忍. 受旁人異樣眼光、政治的恐懼感等。在艱困的生活中,社會對於女性並不憐憫, 因女性身分在社會上的工作仍受到不平等待遇或壓迫。另外,長期以來二二八歷 史論述皆以 男性記憶為主流,以男性的觀點與方式紀錄著。男性主宰 了歷史論述 權,女性歷史記憶消失不見。. 以沈秀華對二二八受難者之妻所作的訪問而撰寫成的〈查某人的二二八〉一. 書,可得以上研究結果的印證’以郭一琴描述先生出事後的生活狀況與心境為例:. 阮先生過身以後,我小弟就弄一問木屐工廠給我做木屐......彼時實在都無 賺錢,那些師父要做、不做的,常常要找人賭博,我都管不了他們,這可 能跟我是查某人有關餘,我一個查某人管不住他們這些查甫師父。. 阮先生過身以後,我當然會傷心,但是人已經死了,也講不回來。當時囝 仔會吵,又要顧囝仔、教囝仔,也要賺錢,無閒的要死,也無那個時間去 想那麼多。我當然有時會傷心,流目屎,像昨天我看到報紙在寫單親母親. 的代誌,我自己就哭。 45. 從郭一琴的口述歷史可得知彼時生活之艱困、痛苦的心境以及女性身分處於. 社會上的弱勢地位。. 由上述的討論可歸納出女性處於二二八事件中,所受到的雙重壓迫,亦即國 家機制與父權的聯于壓迫。關於此論點簡素璋(二二八小說中的女性、省籍與歷 史〉論文詳盡的論述。此論文主要是探討不同時代作品中的女性,由被視為台灣. 或台灣人的象徵意義裡,到逐漸被正視、被看見,作為一個能主動出擊的人,也 解析了國家歷史事件在女性生活史的意義。探討的內容大致分為:第一部份,分. 析在二二八小說中,作者以女性在父權社會機制下的弱勢地位,象徵成台灣或台 灣人的形象,從而體現台灣人卑微、受欺辱與被統治的地位。第二部分,探討女. 45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頁 37~斑。. 17.

(18) 性人物於二二小說中,以其女性溫柔、陰性的特質消彌了省籍族群的縫隙,體現 出此時期的二二八小說已展現寬容的心,正視外省族群在二二八事件同為政治受 害者的遭遇。第三部分,探討女性作家以女性人物的生活史私領域議題,加入歷. 史公領域議題中。並呈現出歷史事件扭曲了女性生命軌道,及女性處於父權社 會、政治事件下的弱勢地位及雙重壓迫。陳芳明認為:. 男性的時間觀念是透過道德、倫理、人格、傳統等等抽象的思考做為線性 的延續,道德、法統之類的繼承關餘,構成男性歷史的主軸。這種時間觀. 念,乃是男性權力相互傳遞的秘密技倆。女性書寫一旦崎起之後,男性的 時間意識立即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女性已經能夠理解,男性對於 時間的定義,絕對不可能屬於女性。要挑戰道德權力式的歷史書寫,女性. 開始以空間意識進行書寫,偏離男性支配的軌跡。 46. 陳煙以女性記憶歷史之特殊性建構女性二二八,以她筆下所刻畫 的城真華為 例,女性記憶之特殊性有:感官式的,以身處歷史事件當下之自身感受為主、因 以其印象深刻之人事物為記憶對象,因此有跳躍性以及沒有時間順序之可能、對 歷史事件痛苦的延續,不論精神上或生活上的困境是延續性的,尤其女性是屬於. 以觀感為主的,較為纖細敏感,感受到的痛苦刻畫在心中的深度更為深刻。此觀 點可由楊翠論述〈泥河〉裡,不同性別角色有不同的記憶方式與記憶圖景得到印. 陳:嘩如此的佈局,成功地反映了傳統社會中性別文化份際,以及因此而形 成的兩性在成覺結構與認知系統上的差異:女性的記憶內涵充滿較多的細 節、情成性成覺、成官性知覺等﹔而男性的記憶呈現方式則較符合社會文. 化建構的時空意識,時空座標較明確、較集中於公共事務的描述或自身參 與經驗的陳述。 47. 由此觀之,陳煙藉由書寫女性特殊歷史記憶而建構女性歷史的策略,是為顛. 覆原本的歷史論述一種男性的歷史論述,如第二節中所紀錄的二二八歷史,有 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爭權歷史敘述權的目的是為在歷史缺席的女性,補上屬. 於女性歷史的區塊,顛覆歷史大敘述的同時亦翻轉了父權的主控性(雙重壓迫)。 陳芳明認為陳樺的歷史書寫一向有雙軌策略48 ,一是情欲書寫,一是歷史書寫, 由此可證 o. 46 陳芳明,(生命的繁華與浮華),〈烈愛真華卜頁卜 47 楊翠,〈鄉土與記憶一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頁 336 。 48 陳芳明認為陳擇是台灣女性作家中,最早少數幾位的歷史挑戰者。其風格是她的雙軌策略, 一是情欲書寫,一是歷史書寫。( 51 自陳芳明:(寫在陳煒〈烈愛真華〉之前生命的繁華與浮華), 〈烈愛真華〉(台北:聯經, 2002 年)。). 18.

(19) 五、結論. 〈泥河〉為一部台南府城的家族史,以城真華的生命歷程為敘述主軸,而二. 二八事件為其背景,加上所擴散出去之人物的生命歷程,錯綜交織而成。. 〈泥河〉以三位不同是帶人為主角,以其生命歷程作為故事主要脈絡,構成 一部巨大的家族史,從而映照家國敘述。陳煙書寫女性特殊的記憶方式與圖景, 如今/昔、虛/實交錯的時空感、記憶圖象,如濃霧、運河、白牡丹等,複雜的指. 涉意涵與對於城真華的意義、歷史記憶對後代的影響等。以城真華個人生命史, 以及林正森、林炳城的記憶與感受,相互辦正重疊而構成此家族史﹔進而呈現大 歷史。. 另外, 書寫女性記憶的獨特處,陳擇有其意圖所在。以女性的記憶、生命史. 建構歷史, 是為翻轉大敘述與父權,而在〈泥河〉裡,陳煙成功地運用了此策略 女性的記憶內涵充滿較多的細節、情感性感覺、感官性知覺之特性 ,凸顯了歷. 史的不同面 向,顛覆了歷史敘述對於女性的雙重壓迫,補足了歷史中 缺了一角的 女性記憶。. 參考書目. 【史料文獻】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專案小組,〈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 °.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2 ° .魏永竹、李宣鋒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六冊沛,台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2 。. 【專書】. • Linda. McDo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 理學概說〉,台北:群學, 2006 °. • Mike Geography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卜台北:巨 流, 2006 。. 文訊雜誌社編,〈深情與孤意蔡秀女、朱天心、陳煒、梁寒衣、葉姿麟、詹 美涓〉,台北:丈訊, 1991 °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 1998 。. 19.

(20) ﹒加斯東﹒巴舍拉伯的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 北:張老師文化, 2003 。 亨利﹒勒菲弗著、李春譯,〈空間與政治卜上海:上海人民, 2008 ° 克瑞茲威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 同〉,台北:群學, 2006 。. 李翔寧,〈想像與其實:當代城市理論的多重視角〉北京:中國電力, 2008 。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卜台北:玉山社, 1997 。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卜台北:城邦, 2004 °.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卜台北:元尊文化, 1997 。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卜台北:麥田, 2003 。. 阿蘭 ·RH ﹒貝克(Alan. R.H. Baker)著、闕維民譯,〈地理學與歷史學:跨越楚. 河漢界卜北京:商務, 2008 ° .范銘如 ,〈眾里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卜台北:麥田 , 2002 。 夏鑄九 、 王志弘編 ,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卜 台北: 明文書局, 1993 。. 郝譽翔 ,〈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卜台北:聯合文學 , 2002 ° 張錦忠 、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 2007 。.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 O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卜台北:麥 田, 2004 。 莊德樑等編,〈運河再生. 台南運河過往今昔與展望〉,台南:台南市政府都. 市發展局, 2007 。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卜台北:麥田, 2002 。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卜台北:五南, 2007 。.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卜台北:麥田, 2006 。 顧朝林等編著,〈人文地理學流派〉,北京:高等教育, 2008 。.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卜高雄:文學界, 2007 。. 【單篇論述】. 東年,(一個書名兩種副標題意的曖昧. 評陳樺的〈泥河紗,〈聯合文學〉. 第 5 卷第 8 期, 1989.06 ,頁 195-198 。 林怡翠,〈陳煙「泥河」之女性/文本/政治〉,〈文學前瞻〉第 1 期, 2000 ,頁 28-57 。. 邱瑞鑒,〈陳擇的勳黯與華彩〉,〈誠品閱讀〉第 18 期, 1994 ,頁 117-120 °. .施淑’(瞭望彼岸一評陳樺的〈飛天〉、〈藍色多腦河紗,〈聯合文學〉第 5 卷 第 6 期, 1989.04 ,頁 196-197 。 彭瑞金,(從〈飛天〉讀不到的陳煙〉,〈丈訊〉第 39 期, 1988.12 ,頁 99-102 。. 葉石濤,(從「泥河」到「燃燒的天」談陳樺的小說卜〈聯合文學〉第 7 卷第. 7 期 1991.05 ,頁 168-169 °. 20.

(21) 簡素埠,(二二八小說中的女性、省籍與歷史〉付中外文學〉第 27 卷第 10 期, 1994.03 ,頁 30-43 。. 【學位論文】. 洪英雪,〈文學、歷史、政治與性別二二八小說研究卜東海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 。 翁精菜,〈台灣當代女作家鄉土書寫研究卜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20的。. 連培妓,〈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卜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5 。. 楊心怡,〈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卜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 楊翠,〈 鄉土與記憶一七 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 間語境〉,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 。. at1onal Chung Hsina Un. 21.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戰期間 (1916) 還在服役中的 Hugo Steinhaus (1887∼1972) 有一天在去大學取郵件 的路上, 碰巧 (實際上是刻意的) 聽到兩個數學系的學生談論 《Lebesgue 測度》

拿起一朵刨花,精細的製作手法再再顯現了製作者的用心,這朵刨花

二、

坐在門檻上。臉兒不很白,而雙頰自然紅潤,雙眼皮,大眼睛,看見人

小明的體重為 35 公斤,小明的右手提了 2 公斤的手提袋,左手抱著一本 5000 公克的 百科全書,身上背著一個 2 公斤 500

期……在白女人身上也有綑邊的傾向,而顏色方面,陰影

 大渡河丨是長江的一道支流,兩岸丨都是 蜿蜒連綿的高山,河寬丨三百多米,水深 丨十幾米,我們去時丨剛好遇上暴洪,只 見湍急的河水丨閃着青光,噴着白浪,

當然,在此所指的南傾,並非意味著唐代北方,尤其泛指江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