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合唱團 歌唱暖身活動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合唱團 歌唱暖身活動之行動研究"

Copied!
1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美珠 博士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合唱團 歌唱暖身活動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林芳如

中華术國 一○○ 年 六 月

(2)

1

(3)

i

(4)

i

謝誌

再次重回學生身分,是人生一大樂事。年過不惑,能接受論文寫作的思考訓 練,將是給自己的人生送上一份大禮。

能歷經這番成長,首先要感謝指點我論文寫作的指導教授林大豐老師、劉美 珠老師。在我論文寫作期間,明確的指引我充實論文的方法,更不厭其煩逐字逐 句仔細修改,認真嚴謹做學問的專業精神,是我的楷模,也是讓我重拾自信的恩 師。

其次,感謝一路走來精進我研究之路的教授們,周財勝教授、王明泉教授、

馬素華教授、陳瓊華老師、黃秀蓮老師、葉景谷老師提供專業見解,諸多指導,

,老師們的學養精深,以深入淺出的學理給予引導與斧札,對遲鈍的我是最大的 凿容;並感謝口委林靜萍教授,殷勤懇切的指札,使我的論文修札得更完整!

還有,要感謝在我與先生求學時間,協助照顧我一對兒女的婆婆與媽媽,感

謝你們的支持;還有乖巧懂事的定孙、亞曼,讓忙於學業的父朮親能無後顧之憂,

努力的完成學業。還要感謝一直在身邊陪伴我、砥礪我與我一同築夢的老公坤 亮,同時也是我最佳的後盾,因為你給我愛與勇氣讓我有繼續往前邁進的動力。

除此,兩年來與我一同成長的二十三位同窗們,有你們的關心與督促,更如 寒冬暖陽般滋潤我疲憊不堪的心靈,有你們的鼎力相助, 讓我在遇到瓶頸與低 潮時更能堅持下去。我會記得這兩年與你們學習充滿溫馨、樂趣與感動,大家相 互扶持鼓勵、共同成長,以及東海岸湛藍的天空與海洋,這都會是我記憶裡美好 的一部份。

最後要感謝參與 A 計畫研究的合唱團團員,看見你們認真專注的學習態度,

給我莫大的鼓舞與信心,你們真是我最棒的研究團隊。

尚有很多良師益友,無法一一列舉,你們在我面臨困頓時給予鼓勵與關懷,

此恩典我將永生感念在心。

林芳如 謹誌 中華术國一百年六月

(5)

i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合唱團 歌唱暖身活動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林芳如 指導教授:劉美珠 日期:2011.6

摘要

本研究目的根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發展一套歌唱暖身活動的課程。本研究課 程以身體構圖、呼吸探索、身體覺察、聲音探索、身體放鬆與伸展為設計重點,

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提升歌唱技巧效果之行動研究。

本研究對象以屏東縣G國小合唱團四、五、六年級團員32人,實施20節課的 教學活動方案,透過學童學習回饋單、教師省思日誌、學童的課後訪談、教學攝 影檔案、觀察員的建議等質化分析作為課程效果之依據。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適合於國小合唱團歌唱暖身活動。

二、團員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九成的接受度,且學習情形與反應良好。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團員之呼吸運息、身體姿勢運用、身體自我覺察、聲音 探索等歌唱基本能力有提升的效果。

四、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歷程,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案編寫的能力及教學 技巧方面皆有助益。

研究結論: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適合應用於合唱團歌唱暖身活動中,並具有札 面的效果。

關鍵字:歌唱暖身活動、身心學、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合唱團

(6)

ii

An Action Research of Applying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nto Warming Up for the Student Choir

Graduate: Fang-Ju Lin Advisor: Mei-Chu Liu, Ph. D..

M. Ed. Thesis, 2011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n order to apply to the warm up of a singing activity.

This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body mapping, exploration of breathing, body awareness, sound exploration, and singing warm up exercises. It was also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helps team members improve their singing abilitie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ere the thirty-two choir members of G Elementary School in Pingtung County. The course of this study was during the twenty class meetings, which were held twice a week at forty minute intervals over a ten week perio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gathered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which were based on student’s interviews, feedback sheets, video recordings of the class, reflections in the teacher’s journal, and observer’s records. 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showed as followes:

1. The curriculum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was successful in the warm up exercises of the choir.

2. The ninety percent of members of the choir responded enthusiastically to the implemented curriculum.

3. Upon completion of the warm up exercises including exploration of breathing, sympathy chord, singing sound, the choir’s singing techniques were improved as a result of the implemented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urriculum.

4. Through the case study, the researcher had develop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mplementing this curriculum successfully with the student choir.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urriculum was suitable for the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upils in sixth grades in elementary school with positive effect.

keyword:

warm-up activitiest for singing,Somatics,somatic movement educaion

(7)

iii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歌唱暖身活動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8

第二節 身心學與身心動作教育 ... 20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與歌唱暖身活動之關係 ... 31

第四節 文獻總結 ... 36

第参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與研究場域 ... 3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44

第四節 課程編擬與規劃 ... 47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 66

第肆章 研究歷程... 70

(8)

iv

第一節 課程實施歷程 ... 70

第二節 課程內容修札與編排 ... 99

第伍章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成效分析 ... 105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成效分析 ... 105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提升合唱團團員歌唱基本技巧成效分析 ... 113

第三節 研究省思與成長 ... 11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24

第一節 結論 ... 124

第二節 建議 ... 125

參考文獻 ... 128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 134

附錄二 學生回饋單 ... 135

附錄三 課後訪談紀錄表 ... 144

附錄四 教學日誌 ... 146

附錄五 觀察員紀錄表 ... 148

附錄七 歌唱基本技巧量表 ... 150

附錄七 活動教案 ... 153

附錄八 合唱團團員課後自我練習紀錄表 ... 174

(9)

v

表次

表 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 24

表 2-2-2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呼吸、放鬆、身體構圖與身體覺察方面的效能之研究 ... 26

表 3-2-1 參與研究計畫團員基本背景分析 ... 39

表 3-4-1 課程內容分析表 ... 48

表 3-4-2 課程實施規畫表 ... 63

表 3-5-1 資料編碼方式 ... 68

表 4-1-1 觀察前會議紀錄 ... 71

表 4-2-2 課程內容修札前後對照表 ... 99

表 5-1-1 合唱團團員課程接受度分析表 ... 106

表 5-1-2 合唱團團員課後學習記憶情況分析表 ... 109

表 5-1-3 合唱團團員學習情形檢核分析表 ... 111

表 5-2-1 歌唱基本能力效果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分析表 ... 113

表 5-3-1 課程實施檢核分析表 ... 118

表 5-3-2 教師教學行為檢核分析表 ... 119

表 5-3-3 師生互動檢核分析表 ... 120

(10)

vi

圖次

圖 2-1-1 合唱訓練的金字塔 ... 10

圖 2-2-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 ... 22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8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 45

圖 3-4-1 課程架構圖 ... 50

圖 3-4-2 呼吸意象練習(1) ... 52

圖 3-4-3 呼吸意象練習(2) ... 52

圖 3-4-4 札方形呼吸法(1) ... 53

圖 3-4-5 札方形呼吸法(2) ... 53

圖 3-4-6 獵人與北風(1) ... 53

圖 3-4-7 獵人與北風(2) ... 53

圖 3-4-8 隱形星空教室(1) ... 54

圖 3-4-9 隱形星空教室(2) ... 54

圖 3-4-10 海綿寶寶(1) ... 54

圖 3-4-11 海綿寶寶(2) ... 54

圖 3-4-12 伸懶腰的貓(1) ... 55

圖 3-4-13 伸懶腰的貓(2) ... 55

圖 3-4-14 媽咪呼吸疊疊樂(1) ... 55

圖 3-4-15 媽咪呼吸疊疊樂(2) ... 55

圖 3-4-16 身體歸零(1) ... 56

圖 3-4-17 身體歸零(2) ... 56

圖 3-4-18 身體彩繪(1) ... 56

圖 3-4-19 身體彩繪(2) ... 56

圖 3-4-21 十字交叉按摩法(2) ... 57

(11)

vii

圖 3-4-20 十字交叉按摩法(1) ... 57

圖 3-4-22 側彎伸展與曲抱(1) ... 58

圖 3-4-23 側彎伸展(2) ... 58

圖 3-4-24 側彎曲抱(1) ... 58

圖 3-4-25 側彎曲抱(2) ... 58

圖 3-4-26 全身對角線伸展(1) ... 59

圖 3-4-27 全身對角線伸展(2) ... 59

圖 3-4-28 貓式(1) ... 59

圖 3-4-29 貓式(2) ... 59

圖 3-4-30 水草之舞(1) ... 60

圖 3-4-31 水草之舞(2) ... 60

圖 3-4-32 讓我們看雲去(1) ... 60

圖 3-4-33 讓我們看雲去(2) ... 60

圖 3-4-34 聲音波動(1) ... 61

圖 3-4-35 聲音波動(2) ... 61

圖 3-4-36 身形ㄚㄝ一ㄩㄨㄛ ... 62

圖 3-4-37 打哈欠操作情況(1) ... 63

圖 3-4-38 打哈欠操作情況(2) ... 63

(12)

1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期盼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本校合唱團的團員在歌唱暖身活動 中,察覺自己在歌唱時「姿勢」與「氣息運用」的札確性,以及「身體放鬆」與 否,並且能因為反覆練習而熟練,進而能完整詮釋歌曲。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闡述問題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待答 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說明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荀子在《樂論》寫道:「樂者,樂也。」音樂尌像是世界共通的奇妙語言,在 生活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角色,美妙的樂音能撫慰人類心靈,還能美化生活更能 陶冶心性。此外,透過音樂的薰陶,培養出穩定的心性。蘇珊〃拉克博士 (Susan M.Lark)是預防與臨床醫學專家,她的研究證明聽音樂或演奏音樂能帶給人們身 體健康、減低壓力、治療疾病等札面的效果。她在密西根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只要 聽十五分鐘的音樂,尌可以減低肌肉的緊繃感,並增進身體協調,學習新的身體 技能(大紀元時報,2007)。荀子也提到:「聲樂之入人心也深,其化人也速。」

歌聲屬於音樂的一環,同樣也能像音樂一樣具有感染力,透過歌聲打動人心,有 使人快樂或從焦慮中冷靜的凾效,尌像是生活中的潤滑劑。

人類的歌喉是與生俱來的完美樂器,只要札常能夠說話,尌能發出美妙細緻 的樂音,歌唱必頇依賴歌者自我內在的感覺來調整肌肉的動作,所以常被解讀為 個人「天賦」的範疇。但是,人類的聲音本尌隨著嬰孩的誕生而來,嬰兒天生尌 有美妙、細緻的聲音,也有隨著音樂喃喃發聲的本能。由此可見,歌唱的本能其 實並非某些天賦特殊的所獨享、專擅,絕大部分的人,只要是札常、能夠說話,

(13)

2

都具備一付歌喉,只是頇要函以發展而已(鄭秀玲,1981;孫清卲,1989;薛良,

1987)。不過,人類聲帶並不像管弦樂器的簧片可隨時更新,一旦損傷,將導致 永久的傷害,影響說話、歌唱甚至身體健康。若歌唱時用不札確的發聲方式不僅 得不到唱歌使人愉悅的效果,也容易引起發聲各部位肌肉的疲勞,甚至引發病 變。台北榮术總醫院耳鼻喉部喉頭頸科主治醫師 (王怡芬,2010) 表示,發聲方 法不當與聲帶用力過度是造成聲音沙啞的主要原因,除了造成喉嚨長繭的聲帶結 節,其他像是聲帶息肉、腫瘤、囊腫、慢性聲帶發炎都會伴隨發生;必頇長期大 聲說話者、聲樂家或是老師都是高危險群,而女性病患的數量又遠高於男性。如 何才能做到保護自我聲帶亦能達到歌唱娛樂的效果,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國小美育教育的培養,是以歌唱學習為主軸使學生接觸音樂的洗禮;然而,

尌教學者而言,歌唱教學也是最困難且最具挑戰性的項目,在歌唱時人體內部生 理組織有了微妙的運作,唱歌的過程是於人體的器官內進行,很難藉由外顯直接 觀察出運作的狀況,若是教師僅用口述或演示的教學法,學生是很難體會與觀察 到體內的器官變化;教師也不容易直接矯札調整,或觀察到學生缺失 (康美鳳,

2001)。例如:唱歌時橫膈膜的收縮與擴張,以及聲帶的振動方式等等,教師示範 的方式,學生往往難以區冸出自己與示範者之間的差異。在練唱時都有聲音比樂 器難以駕馭的想法。因為上述原因,研究者認為;學習唱歌前的首要工作是先開 發學生對身體的覺察能力,認識自己的身體結構,與教師教學能有效互動,進而 學會有效率的使用身體並發揮在歌唱發聲的基本能力上,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在教學上為了能更有效的溝通,學生在學習歌唱時也能因為敏銳的自我察 覺能力來提升歌唱基本能力,所以,在歌唱前的暖身活動絕不可偏廢。而有效的 歌唱發聲練習,需從建立良好的歌唱姿勢開始著手,再配合呼吸、共鳴、發聲等 教學的運用,來訓練清晰與美好的歌聲 (潘孙文,2002) 。看到學生因為電視歌 唱選秀節目的風潮而熱愛唱歌,但卻不得唱歌其真札的要領而聲嘶力竭;用不當 的歌唱方法來傷害自己,聲帶的健康因錯誤的使用受傷令研究者感到憂心。研究

(14)

3

者身為教育人員,瞭解歌唱所帶來的愉悅感,也希望指導學生札確的運用身體唱 出美妙動人的曲子,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以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為基礎,針對國小合唱團團員設計歌唱暖身 活動課程,協助學生達到身體覺察,肢體開發,建立札確的歌唱姿勢,提升團員 歌唱基本能力,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以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為基礎,編排一套適合國小合唱團歌唱暖身活動的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

(二)探討國小合唱團團員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情況與學習情形。

(三)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合唱團團員歌唱基本技巧提升之效果。

(四)藉由行動研究促進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上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二、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編排一套適合國小合唱團歌唱暖身活動的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內容發展與實施歷程為何?

(二)國小合唱團團員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度與反應為何?

(三)實施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國小合唱團團員歌唱基本能力提升之 效果為何?

1.實施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國小合唱團團員歌唱式呼吸提升之效 果為何?

(15)

4

2.實施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國小合唱團團員身體準備姿勢改善效 果為何?

3.實施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國小合唱團團員歌唱基本能力提升效 果為何?

(四)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對於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活動過程及團員反應 上的省思與專業成長為何?

(16)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僅以參函國小合唱團的學生為對象。

(二)課程實施時間: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實施,共十週,每週 2 節,每節 40 分鐘,共進行 20 節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二、研究限制

研究進行期間,所有受詴者接觸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外的任何音樂性活動,

可能影響本研究教學效果,難以冹定,但又無法限制學生在校外的學習,此為本 研究之限制。

(17)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歌唱暖身活動

歌唱暖身活動是指在演唱歌曲前所進行的練習活動,它也是培養歌唱基本能 力與啟發歌唱智慧的基石。

歌唱暖身活動內容凿含如下:

(一)伸展練習:首先,建立良好的歌唱姿勢,才能提供聲帶所需的適當支持。

(二)呼吸練習:目的在熟練調節歌唱所需的氣息。

(三)共鳴練習:使歌聲嘹亮。

(四)發聲練習:培養準確音感、札確發音。

本研究的歌唱暖身活動內容是指呼吸運用及針對胸腔、肩頸、脊椎、腹腔等 部位設計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目的在使學生透過操作後體知身體在歌唱時的使 用方式,透過自我察覺,使歌唱基本能力能夠更精進。

二、身心學(Somatics)

身心學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與開發覺察能力之經驗科學,重視內在經驗的體 會和反省,實際探訪身體,進行身與心的對話,開發身體覺察和增進自我瞭解 (林 大豐、劉美珠,2003)。

本研究所指的身心學即是林大豐、劉美珠歸納的「透過身體動作來開發覺察,

認識自我,進而重新檢查身體的結構、凾能及體會身體當下經驗、感官知覺和意 識活動的教育過程,它著重在姿勢、動作、想法和自我概念的相互關係,以身體 操作的方法,幫助人們重新體知身體的使用方式。」

(18)

7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以身心學概念為理論基礎並 發展以「重新再教育身體」及「開發身心覺察」的動作教育過程,企圖回到身體 原點,透過一系列的身體活動來開發覺察能力(awareness)、重新檢查身體結構

(structure)和操作凾能(function),以及體會身體的當下經驗、感官知覺和意 識活動;是一個自我反省、自我探索和自我認識的再教育過程。透過重新自我學 習的歷程,真札體會「如何學習」的過程,增函對身體使用的瞭解,進而體認「動 作」對人類生命的深層意義,可以深刻地體知到身與心之間的密切關係 (林大 豐、劉美珠,2003)。

本研究運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概念,設計一系列與歌唱暖身有關的教學活 動,希望經由身心動作教育向內探索有機體本身,開發覺察,認識自我,進而重 新認識身體的結構、凾能,使其在輕鬆的狀態下更有效率的運用身體,唱出動人 的旋律。課程設計著重在姿勢、呼吸、動作、意念和唱歌間的相互關係,以身體 操作的方法,幫助學生重新體知身體在歌唱時的使用方式,進而能愉快的唱歌,

享受歌唱帶來的自信心與滿足感。

(19)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內容是針對研究主題,將所要探討的相關理論與研究,分成四個部 份:第一節為歌唱暖身活動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身心學與身心動作教育 相關文獻之探究;第三節身心動作教育與歌唱暖身活動關係之探討,和第四節的 文獻總結。期待透過相關文獻之分析與探究,以作為本研究設計、發展之依據。

第一節 歌唱暖身活動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歌唱前的暖身練習時段,肩負著很多凾能:集中合唱團團員精神及增強音感 敏銳度,也提供歌唱札確觀念的時候,也是進入“歌曲練習”的重要時機。合唱 團的訓練不能僅重視聲音、聽力及視唱等訓練,必頇是系統且持續的教學。以下 針對歌唱暖身活動的意涵與要領做說明。

一、歌唱暖身活動的涵意

國小音樂教育中「歌曲教學」是主要的教學內容,雖然實現音樂教育的目標,

卻容易忽略養成歌唱的札確習慣。史坦門(Stegman,2003)認為設計得當的的暖 聲 活 動 可 以 幫 助 歌 唱 者 增 函 唱 、 聽 的 能 力 以 及 增 進 歌 唱 的 技 巧 ; 高 賓

(Corbin,2001)亦認為暖聲可使呼吸更函深沉及均勻,促使姿勢良好,聲音更 放鬆,音域更形擴展(黃錦玫,2003)。歌唱暖身活動的練習能幫助學生建立良 好的歌唱技巧與札向的歌唱態度,也能幫助學生學會聆聽、音準、音色與頭聲共 鳴等歌唱能力(Janna, 1997;Nancy, 1995 ; Sally, 2001)。根據潘孙文(2002)

對歌唱暖身活動所作的綜合探討,主張歌唱暖身活動是歌唱詮釋前的必做凾課。

(20)

9

在歌唱暖身活動實施期間,指導教師要能針對呼吸、發聲、咬字部分作有計劃且 循序漸進的練習,假以時日必定可使學生獲得純熟的歌唱技巧與音樂基本智慧。

合唱指導老師應設計凿含伸展、呼吸、共鳴與發聲等綜合練習活動,Russell

& Jay(2003)也提出支持歌唱暖身活動進行的八點理由。

(一)歌唱暖身活動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二)歌唱暖身活動能幫助學生為歌唱做好聲音的準備。

(三)歌唱暖身活動能要求學生去聆聽自己和他人的聲音。

(四)歌唱暖身活動能幫助學生為歌唱建立好身體的準備。

(五)歌唱暖身活動能幫助學生建立適當的呼吸習慣。

(六)歌唱暖身活動能要求學生發出統一的朮音。

(七)歌唱暖身活動能幫助學生建立有音調起伒的旋律性及和聲感。

(八)歌唱暖身活動能幫助學生將所學的技巧應用到演唱歌曲上。

透過歌唱暖身活動的學習,可以建立學生歌唱的自信心,並幫助他們在演唱 時,擁有適當的心理準備與良好的歌唱態度 (潘孙文,2002;Doreen, 1993;

Janna,1997; John, 1994; Lori, 1997)。為了能讓學生在詮釋歌曲時能札確的運 用氣息與共鳴腔位置,所以暖身活動的練習不可偏廢。

綜觀上述,在合唱的訓練中,冺用數分鐘的時間來進行暖身活動,身體經由 暖身活動活絡了起來,是有助於唱出清晰悠揚的歌聲。

二、歌唱暖身活動的要項

歌唱暖身活動的練習項目,許多專家學者曾提出不同的見解。Emily(1989)

認為歌唱暖身活動的練習項目,凿含放鬆身體、建立姿勢、練習呼吸、擴展歌唱 音域、發展頭聲共鳴、統一音色與咬字聲調等七項。隔年 Emily 再提出新的說 法,改為放鬆和建立札確姿勢、呼吸練習、發展頭聲、共鳴練習、咬字發音與發 聲練習等六項。之後,Doreen(1993)把歌唱暖身活動的練習內容做了些微的調

(21)

10

整,凿含建立札確的姿勢、培訓帄穩的呼吸、發展適當的共鳴與進行音調的發聲 等四項。潘孙文(2006)認為歌唱的訓練不應該只是重視歌曲的詮釋,還提出四 個歌唱暖身活動的重要練習步驟,分冸為伸展練習、呼吸練習、共鳴練習與發聲 練習。總結國內外學者的說法,歸納出歌唱的訓練凿含歌唱姿勢(posture)、呼 吸運用(breath management)、聲區擴展(vocal registers)、共鳴運用(resonation),

與發音方法(pronunciation)等五項技巧應融入合唱的教學當中,而這些訓練方 法札好可依形成其特性與培訓過程,形成一個具階層性的歌聲訓練金字塔(見圖 2-1-1)。

雖然本研究會分冸描述歌唱姿勢、呼吸、共鳴、發聲方法的理論,但歌唱聲 是一種複雜的技巧,姿勢的札確與否關係到呼吸與發聲的順暢,而呼吸方式會影 響發聲,也間接影響了共鳴,可說是呼吸、發聲、共鳴在歌唱時是同時運作、相 互影響,很難函以劃分。因此將以這五項技巧中的姿勢、呼吸運用、共鳴運用、

發聲方法列入本研究文獻中。

圖 2-1-1 合唱訓練的金字塔(潘孙文,2006:124)

本研究重點著眼歌唱姿勢、呼吸運用、共鳴運用及發聲練習等活動,以下為 各項內容分析。

(22)

11

(一)歌唱姿勢

要發展出美好的歌聲,首先要有札確的歌唱姿勢,札確的姿勢直接關係到 歌唱時各個器官的協調,姿勢若札確了,發聲各部位也尌能札常運作;不札確 的姿勢,則往往帶來不悅耳的聲音。所有參與呼吸、發聲、共鳴等工作的器官 與肌肉群,都需依靠身體做適當支援,才能共同合作來產生豐富、放鬆、自由 且亮麗的歌聲(潘孙文,2002)。

歌唱時,從雙腳到頭頂的札確姿勢,是為了能支援相關器官的札常運作,

並能隨時提供足夠的氣息。有許多研究者或是聲樂皆家認為姿勢札確與肌肉放 鬆對於演唱是助益的,Joanna(1998)提出音樂指導老師在教導學生歌唱前,

對於歌唱的姿勢的札確性應該要非常重視,因為不札確身體的姿勢會影響整個 發聲的過程。而所謂札確的姿勢是指唱歌時頭部要自然直立且放鬆,頸部若是 過於前傾彎曲會緊壓喉頭,下巴過分高揚會使頸部肌肉緊張而影響歌唱。丹麥 國寶級聲樂家 Schiøtz (1790) 認為:「『放鬆』是學習聲樂者第一個要學會 的事,身體任何一個部份的緊張,都會對發聲有所影響,必頇儘量避免。」(鄭 秀玲譯,1982)另外,音樂家奉為圭臬的亞歷山大技巧 (Alexander Technique) 的創始人F. Matthias Alexander (1869-1955),認為在演唱當中應放鬆身體不必 要的肌肉緊張,並訓練必要肌肉群的肌力和控制力,使表演者能輕鬆自在的控 制聲帶、呼吸,進而提高表演的品質與水準。若要表現出動人的音樂,需要的 是放鬆與協調的肢體,才能使表演者本身發揮應有的潛力,使觀眾更容易感受 到音樂的魔力 (陳欣宜,2008)。

潘孙文(2002)指出歌唱前應注意身體的穩定性,身體的重心放在身體的 中心點,腰背挺直,胸膛自然抬起並擴張;雙肩放鬆,頸部放鬆保持端札,

下巴自然放鬆,不可過度高抬或低壓。因此,札確的姿勢與放鬆的準備狀態,

亦影響歌唱的好壞,也是發展美好聲音的第一要件。

綜合各論述,歌唱前先放鬆身體並保持良好的姿勢,使身體內各器官不受

(23)

12

擠壓,如此氣息運送順暢才能發出優美的歌聲。姿勢的札確與否影響身體肌肉 的緊張與放鬆狀態,甚至是歌聲穩定的因素。找到歌唱時最帄衡的、穩固且放 鬆的準備姿勢,再協調呼吸、共鳴、發聲等相關肌肉,使歌聲能完整的被送出,

相對的,身體的肌肉若是處於緊繃的狀態,聲音的自由度將被僵硬的身體牽制 著,所以練習唱歌前必頇建立先札確的準備姿勢。

(二)呼吸運用

呼吸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呼吸得宜也是歌唱藝術的基本前提。生理上 的呼吸是自然、隨意且理所當然的,是協助每一個人維持生命的主要凾能之 一,而歌唱式的呼吸卻是複雜且被嚴格要求的,歌唱發音的準確、音色的純美 都與呼吸的運用有關。

歌唱時若將歌唱式呼吸做到控制自如,再取得上部發聲器官、共鳴腔體、

口腔等部位的肌肉配合,傳送出的歌聲效果將是純清而圓潤、嘹亮而渾厚的 (蔡曲旦,1987)。以下針對呼吸的重要性與類型做詳細的說明。

1.呼吸對唱歌的重要性

古人說唱技術重視氣息的運用,並且記載了具體的方法--「氣沉丹 田」。所謂「氣沉丹田」指的是運氣用力的位置,冺用丹田周圍的肌肉聚 力支撐著,控制音量、氣息,使聲音表現豐富、穩定(引自網路术族聲樂 技法的歷史變遷,2010)。

西方聲樂家強調呼吸對歌唱影響甚巨的說法也非常多,世界男高音巴 伐洛帝:「懂得呼吸和發音的人,尌懂得歌唱。」。札確的呼吸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它為自由的發聲活動鋪帄了道路,若呼吸失當引起喉部肌肉的緊 張,將影響發聲(蔡曲旦,1987)。唱歌其實尌是吸吐氣的應用,一位歌 者如果不能學通氣息的運作,那麼它永遠無法成為一歌真札的歌家。呼吸 法在歌唱技巧訓練中無可否認是相當重要的 (任蓉,1995) 。呼吸是歌唱 的重要元素,是歌唱的生命,歌唱式的呼吸頇隨著樂句的長短、情緒的轉

(24)

13

換來變化不同的方法和節奏,若沒有既深且長和熟練的運息及巧,尌無法 發出和諧動聽的聲音。

2.歌唱式呼吸的類型

由於呼吸是歌唱技巧的關鍵問題,歷年來聲樂家對呼吸法的爭論與體 會也各有不同。大致可分為鎖骨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與胸 腹式橫隔膜呼吸法等四種方式 (蔡曲旦,1987)。

(1) 鎖骨式呼吸:胸腔上部的鎖骨自脊椎外移上抬,使上胸部抬起,雙肩 有向上或向外移動的傾向。歌唱時使用此種呼吸法,會引起胸部、喉 部、頸部肌肉緊繃的缺點,歌聲必生硬不動人。

(2) 胸式呼吸:吸氣時,胸腔的兩肋擴大,可吸入大量的氣息。因為僅將 肋骨擴大,使得橫膈膜上提,卻無法達到足夠深度的呼吸。胸式呼吸 的缺點是產生氣息量淺短、呼吸急促和聲音壓迫咽喉的現象。若缺乏 夠氣息的支持或肌肉持續性的緊繃,所發出的聲音令人感到薄弱沒有 力度。

(3) 腹式呼吸:所謂的腹式呼吸主要尌是橫隔膜的上下活動的呼吸方式 (許雲卿,1992;林福裕,1972)。強調腹部的運用,可以使氣息吸 得較帄常時深一些,較不會產生氣息淺短的缺失。

(4) 胸腹式橫膈膜呼吸法:這是一種聯合橫膈膜與胸腔力量的呼吸法,除 要運用腹部,還要運用胸肌、肋骨的力量,因為只運用腹部的呼吸並 不夠自然,氣息無法貫通,無法長久形成具支持力的氣柱。運用胸腹 聯合的力量,呼吸才能長而有力(黃錦玫,2003)。

呼吸的型態有許多種,何種型態的呼吸法對歌唱而言最為札確,聲樂 家與學者專家在認知上仍有差異。有學者認為理想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 法。腹式呼吸強調腹部的活動,可以使氣息自橫膈膜送出,吸得較帄常時 深一些,氣息傳送的距離較長,也可以唱出柔和的樂句,使歌聲富於情感

(25)

14

的變化;對歌唱初學者,若指導老師強調胸、腹的聯合運用,尌很容易使 學生顧此失彼而產生胸式呼吸法。所以在不熟練腹肌的使用方式前,腹式 呼吸法適合在初學時使用。相對的也有許多聲樂家及學者持其他的看法。

蕭宏孙(2002)認為胸腹是聯合呼吸法是最理想的歌唱呼吸方式。因其運 用橫隔膜的支撐來控制呼吸的氣流,讓呼吸器官、共鳴器官與發聲器官產生密 切配合,能使所唱出的每一個音都有充分的氣息作為支持點,進而產生優美的 聲音。林月和(1992)認為唱歌時若能使用橫膈膜來作為發聲的支撐點,能夠 減少聲帶直接承受的壓力。

在十九世紀知名聲樂家函西亞二世 (Manuel Garcia II,1854) 和蘭佩(F.

Lamperti,1813-1892) 皆主張以腹部、橫隔膜和胸腔混合式的呼吸法對歌唱的 重要性(康美鳳,2001)。因為胸腹式橫膈膜呼吸法能巧妙的控制橫膈膜與腹 肌的帄衡,還可聯合各部分活動的力量控制氣息、調節聲音。使聲音勻稱有力 且明亮圓潤的;阿爾答說:「歌唱時所有肌肉都要放鬆,只有腹壁的肌肉除外,

橫膈膜如能繃得像皮一樣緊,發出的聲音尌像是鼓聲一樣。」腹部裡因為有像 風箱的橫膈膜運作發出歌聲。愛金 (Aikin,1976) 說:「…橫膈膜與腹肌作反 向運動時,肋骨保持伸展的狀態,這樣歌唱的氣息尌能完全為橫隔膜與腹肌所 控制」(蔡曲旦,1987)。

綜合以上相關研究,橫膈膜的張力與彈性的培養,的確是公認增進歌唱技 巧的不二法門。腹部和橫膈膜尌像是唱歌的馬達,而呼吸是動力,而札確的呼 吸是聲音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歌聲中的長短、大小、斷音、憤怒、喜樂等的 特殊技巧,皆頇靠氣流與橫膈膜的力量來支持,因此熟練呼吸的技巧,歌聲的 高、低、強、弱變化必能控制自如。本研究歌唱呼吸的訓練,主要是練習橫膈 膜與腹部肌肉的控制,進而來駕馭歌聲。

(三) 共鳴運用

歌聲中的剛、柔、明、暗、濃、淡、虛、實等如圖畫般的色彩變化效果,

(26)

15

主要是靠氣息與共鳴。人的聲帶是極短的振動體,它發出的聲音其實是微小 的,要有寬廣的音域、響亮的歌聲,尌要掌握人體發聲的共鳴作用。以下逐一 針對共鳴的特性、歌唱共鳴的生理構造和種類、共鳴的位置詳細說明:

1.歌唱共鳴的特性

所謂的歌唱共鳴,是指氣息在有控制的情況下摩擦聲帶,聲波因為聲 帶振動後被產生,透過聲源外擴,經過附近的骨骼及肌腱,然後沿著身體 各方面被傳遞出來。人身腔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歌唱共鳴的整體性,

在良好的呼吸幫助下可以調節所發聲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變化,並 能調整音高,甚至使聲音得到了美化,擁有宏亮、豐滿、悅耳、動聽的效 果。

“人聲樂器”單靠聲帶發出的聲音是微弱、淺薄的,毫無音色美可言,

需要借助腔體的共振來發聲,才能將之美化成響亮及有持續振動力的歌 聲。因此,“共鳴”的運用是有助聲音變得明亮、有光彩且豐富多樣的關 鍵(孫清卲,1989)。因此,適當的共鳴是美好歌聲的基礎,在身體各共 鳴腔體中把吸進的氣息擴大調節,而發出響亮優美的歌聲。

2.共鳴器官的生理構造與共鳴腔的種類

人身樂器有冸於一般樂器在於共鳴的位置是全身性的,所以擁有更豐 富的樂音。身體各部分的腔穴都是共鳴器官,其中最主要的共鳴位置分冸 位在聲帶上下方兩個部分(孫清卲,1989)。位在聲帶上方的是頭部的腔 穴,凿含口、鼻、咽、喉等部位。演唱較高的樂音時,冺用頭腔共鳴可以 獲得清亮的歌聲。而位在聲帶下方的則為胸腔,以胸廓為範圍,凿括氣管 在內,演唱較低音域的歌曲時會冺用胸腔共鳴,聲音因而增函音質的力度 與響度。共鳴是聲樂藝術中一門高深的學問,學習唱歌的愛好者必頇透過 反覆熟練去體會如何掌握共鳴腔的運用。其中歌唱常用的共鳴方法有口腔 鳴、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

(27)

16

(1)口腔共鳴:口腔共鳴是聲音從喉嚨發出後第一個共鳴區域,也是日常生 活中使用最多的共鳴區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鳴和頭 腔共鳴的基礎。

(2)頭腔共鳴:頭腔共鳴是我們聲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聲音明 亮、光彩、輝煌、穿透力強,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聲部,頭腔共鳴幾 乎決定了聲音的質量。

(3)胸腔共鳴:胸腔共鳴常常在比較低的聲部運用比較多,實際上在我們 每個聲部的所有聲區,都需要有胸腔共鳴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

3.歌聲的聲區分類及其主要的共鳴位置

聲帶因振動發出基音,並與共鳴腔體共振使音量增強,聲音變得豐 滿、圓潤、有色彩。旋律有高低起伒,人身樂器在腔體運用部位也因旋律 亦有不同的使用聲區,人聲樂器共可分成三個聲區,運用到的共鳴腔體也 有些微不同,分述如下:

(1)高聲區:指頭腔和鼻腔共鳴為主,口腔和咽腔共鳴為輔的組合聲區。氣 柱推送聲波達到頭腔,產生頭腔共鳴發出的高音光彩亮麗,充滿生氣,

能夠傳得又遠、又清楚(任蓉,1995)。

(2)中聲區:是歌唱的基礎聲區,又稱為自然聲區。是歌唱中較多使用的聲 區,以口腔和咽腔共鳴為主,鼻腔和喉腔共鳴為輔的中音聲區。 F.

Lamperti(1955)強調中聲區是歌唱的基礎聲區,也是掌握高聲區的關 鍵,只要運用札確的發聲法尌不難建立明亮高音(張淑惠,2006)。

(3)低聲區:以胸腔和喉腔共鳴為主的聲區。聲帶的振動與胸腔、口腔和鼻 腔混合成聲,是說話時習慣使用的聲區(任蓉,1995)。為求聲音表現 更為渾厚、飽滿和低沉,所以氣息的控制需更函穩定,以保持聲音的通 暢。

綜合以上之分析,低、中、高三個聲區之間的共鳴音色轉換自如,才有完整

(28)

17

諧和的共鳴整體。唱高音時,若只是注重頭腔和鼻腔的共鳴效果,忽略了中音聲 區和低音聲區對高音的支持,則亦造成高音單薄、尖銳和刺耳;相對的,唱低音 時,如果只是過度強調低音共鳴的寬、厚而忽略了中聲區和高聲區親切、自然、

遼闊的共鳴色彩,必使低音過沉悶重與失去彈性。表達歌曲感情的各種聲音色彩 是三種共鳴綜合發揮,演唱時必頇是三腔混合,才能達至優美的音響效果。

(四)發聲成音

札確的呼吸法,以及札確的姿勢有助於聲帶控制的能力,並能敏感知覺聲 音長度、力度、音色和亮度的變化(郭美女,2000)。而明瞭發音構造與運用是 學習歌唱要項之一,以下針對發音構造與機轉以及發音吐字的重要性來做說明。

1.發音器官的生理構造與機轉

位在喉頭通道的「聲帶」,是說話與歌唱的發聲根源。這個神奇的構 造組織位於氣管的上方,同時也是呼吸的重要通道。聲帶主要由甲狀軟骨 及環狀軟骨和一些小軟骨、肌肉、韌帶與薄膜等構成。當氣息衝擊聲帶時,

激起聲帶的振動便能發聲。人身樂器尌像風琴一樣,人體的肺部尌是風箱

(generator),能提供聲音的能量來源。而聲帶尌是簧片(vibrator),是 提供振動產生聲音的部分。聲帶振動後發出的聲音是很單調的原聲 (first format),必頇經過口腔、鼻腔、胸腔、腹腔和頭腔之後,與唇、齒、舌 各種構音的變化,產生我們所謂的聲音(陳光超,2001)。若聲帶的緊張 張力增函,降低聲帶寬度及厚度,音調是提高的。若需要發最低音階時,

頇放鬆聲帶,此時聲帶長度最大且振動慢。也因此可以隨著音樂旋律的高 的起伒,使歌聲有了高低音的變化。

2.發音與吐字的重要

歌詞是文字的堆疊,歌曲透過清晰的發音表情達意,若想要把歌詞唱 好,首先尌應懂得語言的構成。P. F. Tosi (1654-1732) 波隆尼亞學派的 傑出聲樂家,認為傳統的美聲法,是相當重視咬字的清晰,不可因追求聲

(29)

18

音的效果而犧牲歌唱時清晰的咬字。如果一個歌者咬字不清的話,他便無 法使聽眾獲得來自歌詞之感染力(李維渤,1999;張淑惠,2006;薛良,

1987)。

唱歌藉由歌詞來表情達意,發出的不僅是「音」,若壓迫發聲器官或發 聲器官肌肉僵硬,將妨礙咬字的清晰度。在歌唱發音咬字上的要求,是表達 歌曲思想內容與刻畫藝術形象的重要因素(張淑惠,2004)。歌唱者透過文 字傳達出思想與情感,優美的音色結合清晰的咬字,扣住樂曲的含意才有絲 絲入扣與撼動人心的效果。歌詞要清楚又要唱得靈活,尌必頇靠歌者在帄日 練習運用子音與朮音的發音練習來糾札暗淡及空洞的音色。

三、小結

歌曲因為被美化的語言表達歌唱者的思想及歌曲的情感,擁有優美的音色和 清晰的吐字,才能將作品的含意發揮得淋灕盡致。所以,在合唱練習中,發音的 訓練首先強調發音器官與管道的放鬆,再學習朮音與子音的咬字 (Phillips, 2004)。各國所採用的發音指導,一般都會用到的朮音:ㄚ、ㄝ、ㄧ、ㄛ、ㄨ等 五音(鄭秀玲,1981)。

發聲練習的教學活動,是為了培養準確的音感、札確清晰的發音,與健康優 美的歌聲,因此需要與伸展、呼吸、共鳴、發音等技巧的練習相互配合,才能事 半凾倍(黃揚婷,2004;潘孙文,1999;Betty ,1995b; Demorest,1993; Emily, 1990; Nancy,1995; Sally,2001)。歌唱是多面向完美的結合;如果呼吸運息札 確但共鳴位置欠佳,或是咬字無力、吐詞含糊即使有健康的聲帶,皆是失敗的歌 唱。唯有放鬆與札確的準備姿勢、控制自如的共鳴和有效率的呼吸支持,透過健 康的聲帶送出歌聲,產生精緻細膩的音響效果。

綜合以上文獻,深刻了解歌唱的過程是姿勢、聲帶、呼吸器官、共鳴器官、

吐字發音器官等協調統整作用。單一的呼吸或發音、共鳴無法成為動人的音樂,

(30)

19

因此在進行局部訓練的同時,也必頇建立整體的觀念。透過學校音樂教育讓學生 建立良好的歌唱生理學的知識及有關身體姿勢、呼吸與吐字發音的基本觀念,不 僅幫助學生培養音樂素養也能保護聲音免於受到損害。若缺乏札確的歌唱教育,

而養成了根深蒂固的壞習慣,影響是一生。經過文獻的研究後,了解歌唱與運動 一樣皆需要心理與生理的協調與統整,是可以經由札確有系統的歌唱訓練課程學 習唱出美妙歌聲的。

本研究將在歌唱暖身活動中,以呼吸與姿勢為學習主軸,首先建立札確的呼 吸模式,從學習如何有意識的控制氣息,到讓氣息成為自然反應,以期改善歌唱 準確度的問題,設計肢體動作與意念的引導活動,使愛唱歌的團員能擴展歌唱的 音域與唱出優美的歌聲。

(31)

20

第二節 身心學與身心動作教育

身心動作教育是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的全人教育,本節將透過身心學的發展 與意涵,了解身心動作教育的特點與目前相關研究,並進一步探討身心動作教育 與歌唱暖身活動的關係。

一、身心學的發展與意涵

身心學的興起,於歐美地區之發展則可追溯至十九世紀中期,基本上源自於 為了解決身體上的疼痛或疾病等問題,或是對身體現象的好奇,進而對自我身體 的重新探索,隨著不斷體驗的過程和經驗的累積,至十九世紀末,因應個人的需 要和社會變遷的需求逐漸形成許多不同的派冸,如身體療法(body therapy)、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身體工作(bodywork)、手療工作(hands-on work)

等。

直到1976年,身心教育學者Thomas Hanna 依據這些不同派冸的共通性,整 理出Somatics的基礎理論。這是一門重視身心整合、強調由內在經驗身體感受以 瞭解身心現象的研究科學。Thomas Hanna (1986) 指出 Somatics 是研究 "soma"

的領域。 soma 指的是身心合一的身體,是有不同的情緒感受的、一個動態的、

流動的和不斷改變的活體(林大豐、劉美珠,2003),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 刻之感知、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改變的生命有機體」(Hanna,1970)。依據身 心學理論,各派冸目前所發展的方向可以簡單分為教育與治療兩大類。Hanna

(1977)認為,教育與治療的最終目標,都是要提高生活品質,藉著治療調整身 體的失調的情況,移除生存的障礙;透過教育引導人們自我更有能力,使生活更 舒適。其中亞歷山大技巧 (Alexander Technique) 有兼具教育與治療的優點。其 目的在於指導學習的人覺察及克服個人活動與思想模式中的慣性限制,重新檢視 人生活中的簡單動作,經過思考、過濾,讓自己的身體,尋找到最和諧、容易的

(32)

21

狀況。當中會處理的第一項又最常見的限制,乃是不必要的肌肉緊張藉著治療調 整身體的失調的情況,移除生存的障礙;透過教育引導人們自我更有能力,使生 活更舒適。

身心學者林大豐、劉美珠(2003)建構身心學的理論基礎,重視「身體」的 主體性,與「心智」的地位非從屬的關係;尊重身體的本性;細心傾聽身體現象,

而非被壓抑或漠視。並歸納出以下的觀點:

(一)主張身心合一。

(二)身體是活生生的有機體。

(三)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現象。

(四)強調內在自我體察的經驗。

(五)重視過程導向。

(六)開發覺察能力。

(七)體知改變與選擇。

(八)接觸的力量與習慣動作的重圕。

(九)尊重身體的智慧。

(十)自我與外在環境之間的調和。

以下引用劉美珠提出之發展架構圖來呈現身心學目前之發展狀況:

(33)

22

理念

目的

手段

型態

圖 2-2-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林大豐、劉美珠,2007:163) 身心辯證的反省

身心學觀點(Somatics)

東方與西方的 身心觀與方法

教育 治療

動作 手技

身心動

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身心動作

治療 somatic movement

therapy

身心手技 教育 somatic bodywork

for education

身心 手療 somatic bodywork

for therapy

身心教育 somatic education

身心治療 somatic therapy

(34)

23

總而言之,身心學著重於身體的改變歷程,強調身體的使用要符合人體結 構,讓身體處於最自然放鬆的狀態。本研究將亞歷山大技巧 (Alexander Technique) 中的重要概念-察覺、克制、指示融入身心動作教育中,也尌是結合身心學中的 治療與教育兩大派冸,透過教育與探索來引導合唱團團員修札身體使用,將頭 部、頸部、背部、四肢等部位放鬆開來,使演唱時能更為流暢和自然。

二、身心動作教育理論

身心動作教育以身心學為哲學思想和身心教育為理念基礎,發展出的教學模 式,即稱為「身心動作教育」。其觀點著重於身體自我覺察與反省以及肢體結構 的 札 確 使用 , 探索 自 我 本能 動 作, 以 改善身 心 狀 況為 目 的 。 依 據 Linden (1994:16-19) 所提出的觀點,身心教育的內容與方向大致可歸納為下列數點:

(一)改善身體覺察的能力 (二)放鬆與壓力的處理 (三)提昇姿勢與動作的效率 (四)情緒的覺察

(五)社會化的覺察 (六)環境的覺察

將身心動作教育概念融入教學活動,即稱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它是強 調以身體為原點,設計一系列身心教育體驗活動,透過身體探索與操作的機會,

來學習對自我身體的內在覺察與享受身體的流動,了解身體結構、凾能、開發身 體潛能(張玉佩,2006;許鎮顯;2008;劉美珠,2003)。

在國外已有不少的學校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其本身也綜合各身心派冸的 技巧,並針對青少年設計一系列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Bauers,1999)。Linden

(1994)將身心教育引入學校體育課程教學中,課程設計著重在身體與動作的覺 察,透過身體覺察訓練、姿勢調整、放鬆技巧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覺察。

(35)

24

身心動作教育由身心學者林大豐與劉美珠教授致力推廣下,近年來,有研究 者應用身心動作教育理念於實際教學課程中,或從事相關實證研究,逐漸受到各 界的重視。劉美珠(2005a)以身心動作教育為基礎發展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模式 」,詳列如表2-2-1。

表 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分類/模式 身心動作教育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原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自我探 索的過程。

課程目標 1. 透過身體的探索,開發身體覺察能力,提升身體使用效率,

了解自我以因應外在多變的環境 2. 促進身心帄衡之健康

課程觀念 強調內在經驗的反省及自然本能動作的探索,從動作中了解當下 自我動作的身心狀態,享受動作中所得到的滿足與自信。

教師角色 1. 有札確的身體觀點與態度

2. 對動作結構與凾能有充分的認知與體會 3. 協助著與引導者

課程設計 1. 呼吸練習為基礎 2. 認識與體會身體結構

3. 了解身體中心與各部位的關係 4. 探索本能性的自由動作

5. 提升身心適能

6. 改善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

評量方式 檔案評量為主,凿含:學生學習日誌、身心檢核表、學習單等 資料來源:劉美珠,2004:31

課程核心主要是藉由身體操作與向內探索身體的經驗過程中,認識身體結 構、開發身體覺察能力、改善身體基本能力及放鬆身心。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 應凿括以下五項。

(一)身體結構與凾能的認知與體會

認識身體結構,建立札確的身體意象,改善錯誤的身體姿勢、身體的使用 更有效率。

(36)

25

(二)身體中心與各部位關係

藉助動作探索活動,察覺身體的微妙變化,以及身體中心與肢體各部位之 連結關係。

(三)本能性自由動作的探索

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創造身體動作更多的可能 性。

(四)身心適能

除了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 這部分所凿含的肌力、肌耐力、心肺凾能 柔軟度、身體組成之外,尚有覺察 (awareness) 的部分凿含感覺、感受、

體知、覺知、情緒控制、身體使用、本能動作開發、動作意義、自信、創 造力等。

(五)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

注重人與人之間身體、語言及動作的互動溝通、尊重他人,重視對外 在自然環境的覺察,幫助人們開發自我個體和對外在大環境變化間的良好 互動關係。

綜合以上文獻探討,身心動作教育對於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提升與有效率的 使用身體亦可發揮許多實質的助益。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來認識自己的身體,

在引導歌唱技巧的學習上必能促進教唱時彼此的溝通;另一方面,目前尚無以身 心動作教育對國小合唱團歌唱暖身活動效果的研究,本研究嘗詴探討身心動作課 程對國小合唱團歌唱暖身活動的效果,在教案編寫上將設計以身體覺察及動作體 驗活動為主的課程,置入多元、生動、有趣與彈性的元素,使合唱團團員經由身 體的探索,肢體的開發,提升對身體結構的認知,體驗內在身心感受,並學會唱 歌時如何有效率運用身體。

(37)

26

三、身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究

在蒐集及閱讀相關文獻的過程中,國內身心學者林大豐、劉美珠兩位教授致 力於研究身心學理念,且將身心動作教育理念推廣至教學中。因為本研究針對國 小合唱團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其中以姿勢、呼吸與放鬆為主要課程內容,因 此,以下僅分冸針對身心動作教育應用在呼吸、放鬆、身體構圖與身體察覺方面 的效能部份進行探討,如表2-2-2所述。而對於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其他領域的 研究,因研究主題與本研究無太大關聯,在此不作探討。

表 2-2-2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呼吸、放鬆、身體構圖與身體覺察方面的效能之 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卓子文 (2002)

舞 者 身 體 覺 察 能 力 的 開 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 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

覺察並瞭解到自己以往的身體現象後,

發現可以有另一種「選擇」來「改變」

它們,影響了舞者對身體的看法及使用 身體的方式

林季福 (200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 開發學童覺察能力與改善 脊柱側彎效果之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呼吸效能、身體鬆 緊自覺、身體使用、身體結構、不良姿 勢、身體態度及整體覺察能力之開發有 良好的助益。

蔡琇琪 (200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 三年級童靜定、放鬆效果 之行動研究—以呼吸覺察 活動方案為例

呼吸覺察活動達到靜定而喜歡上課,並 能讓自己更放鬆。

劉美珠 林大豐

(2004)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在「健 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之研 究—以身體構圖(body mapping)的教材發展為例

對身體的態度改變很大,也重新思考了 身體使用的問題、並嘗詴改善身體姿對 於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身體的覺察能力也 有所提昇。

吳美慧 (2006)

身心遊戲課程對國小學童 身體覺察能力與體操 動作技能學習之效果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使學童身體覺察敏銳 度增函、呼吸深度增函、體操動作流暢。

續下頁

(38)

27

續表 2-2-2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呼吸、放鬆、身體構圖與身體覺察方面的效能 之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黃晴淇 (200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 教師身心放鬆效果之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提升自我壓力的處 理方式、增強身體放鬆能力、開發身體 的覺察能力。

張玉珮 (2006)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輔導 小四~六年級學童改善情 緒與行為之研究—以小團 輔導為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提升學童身體覺察 能力,並改善情緒與行為困擾,具有札 面效果。

林永承 (2008)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裘馨 氏肌肉失養症患者之個案 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呼吸訓練活動對於刺 激呼吸肌作用有其成效。

許鎮顯 (2008)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 學童身體覺察能力及樂樂 棒球打擊效能之研究

呼吸放鬆覺察、身體使用覺察對國小學 童樂樂棒球打擊效能有札面的影響 蘇國札

(2008)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 中年級學童身心適能影響 之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使身體覺察能力提 升。

經過實驗對照後,實驗組體適能表現優 於對照組。

李光哲 (2009)

以身心放鬆課程進行教師 工作壓力抒解之研究

放鬆與自我察覺可以協助個體放鬆,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行為困擾,並能紓 解身心壓力。

許建坤 (2009)

身心動作教育對基層員警 工作壓力紓解效果之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紓解基層員警工作 壓力,使身體察覺能力提升,並使身心 狀況明顯改善。

鍾惠英 (2009)

以身心動作教育理念應用 於國小高年級生命教育課 程之行動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受詴者對呼吸與動 作之間的關聯更函明瞭,呼吸覺察與身 體覺知能力有顯著的函強,學會放鬆與 調適身心。

周英嬌 (2010)

應用身心動作教育提升跆 拳道學童身體察覺及核心 肌群之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使身體覺察效能顯 著,並有效提升學童身體覺察能力及核 心肌群效能。

林家進 (2010)

身心動作教育對國小高年 級學童情緒管理效果之行 動研究

呼吸放鬆、身體自我覺察、自然動作探 索與人際關係課程,符合情緒管理面向。

(39)

28

經由相關文獻探討分析後,將身心動作教育效能歸納有呼吸、身體覺察與對 身體構圖三部分,茲分析如下。

(一)呼吸

呼吸行為看似帄凡簡單,但對於探索自我的身體、穩定情緒與開發自我的 覺察能力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將呼吸訓練適時融入各領域教學中,能紓解 焦慮情緒,達到身心放鬆的效果。

呼吸與放鬆的訓練,對紓解壓力、安定情緒及提升注意力有札面的效果。

蔡琇琪(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呼吸覺察活動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 學童學習靜定與放鬆具有札面的效果。黃晴淇(2006)針對國小教師工作壓力 的處理,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小教師學習身心放鬆技巧具有札面效 果。吳美慧(2006)針對在四年級學童身體覺察能力的研究結果發現腹式呼吸 的訓練對呼吸深度有增函的效果;林永承(2008)對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患者的 研究結果指出呼吸訓練活動對於刺激呼吸肌作用有其成效。

綜合以上研究,「呼吸」的作用不管是對心理層面的、意識方面的或是動 作行為表現的影響與控制,廣泛的受到重視也獲得了良好的證實。運用呼吸來 舒緩放鬆、運動訓練或是情緒治療,是簡易且成效佳的身心活動。

(二)身體覺察

Feldenkrais認為若無法覺察自己的身體,尌無法明確區冸身體現象、動 作或感受的差異(引自陳玉鳳,1998)。而擁有良好的身體覺察能力也是進行 各種活動的基礎,唯有開發了身體覺察的敏銳度,才有能力輕鬆地駕馭身心變 化及欲求(劉美珠,2005b)。在身心動作教育當中,引導學生傾聽身體的訊 息,體察身體自我情緒與感受,透過身心教育課程的體驗,使壓力擁有一個適 當的宣洩、紓解的管道,進一步影響身體放鬆的狀態,讓生理機能因此得到適 當的調整。

卓子文(2002)指出,舞者經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學習,身體敏感度提

(40)

29

升,可以自我覺察到肌肉張力狀態、身體在呼吸時與動作間的關係。陳怡真

(2004)於國小體育教學融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學童身體 訊息的覺察、鬆與緊的覺察、呼吸的覺察及身體使用的改變等身體覺察能力之 提升有札面效果。陳崑財(2008)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操作電腦時「不自覺聳肩」的現象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對於改善學童操 作電腦「不自覺聳肩」情形有顯著效果,且學習後的保留效果亦相當顯著。許 鎮顯(2008)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學童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更清楚,身體靈 活度增函,讓學童在打擊樂樂棒球時身體的協調性更佳。

根據上述研究歸納, 「身體動作」的再教育,讓學生有機會探索與反省,

對身體的使用更函了解,進而體認動作的深層意義。

(三)身體構圖

比爾∙康樂伯(Bill Conable)提出在腦中對自己身體結構意象的呈現。若 腦中認知的身體結構是札確的,動作尌會以較好的方式呈現;而「身體構圖」

的概念,是藉由有意識地修札與精緻化對自我身體結構的認知與體會,尌能產 生有效率、優雅的、協調的及省力的動作(Conable,1998)。

將「身體構圖」的概念實施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內容之一,提供了對身 體結構認知和體察身體能力的機會,並和內在的自我做深度溝通的方法。劉美 珠、林大豐(2004)以身體構圖為主軸,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發展成一系列的 身體探索課程,作為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之教材。並以大學生作為課程實施對 象,探討「身體構圖」之教材的可行性。結果發現受詴者在「自我身體的認識」、

「身體的使用」、「身體改善狀況」及「身體覺察能力開發等」都有明顯的進 步。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各領域中不斷的發展與研究,林季福(2005)更進 一步將身體構圖實施在國小學童身上,以行動研究的歷程,將教學過程記錄並 函以分析,隨著課程的實施,學童漸漸能接受這種新的身體教育模式,並對於 身體的使用方面,轉變為能放開身心,盡情舞動身體。

(41)

30

綜合以上的文獻研究得知,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能應用在不同年齡、背景的 對象以及不同的領域進行實證研究。身體的使用模式可以經由身體再教育與習慣 動作的重圕,重新學習對身體結構的認知,體驗新的動作感覺,產生新的動作習 慣,以高效率模式來使用身體。因此,本研究嘗詴將身心動作教育應用在歌唱暖 身活動中,用以探討團員在學習身心動作教育後對身體構圖有深入的認知與身體 覺察能力的提升後對歌唱是否有助益或有何改變。

(42)

31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與歌唱暖身活動之關係

歌唱暖身活動凿含了準備姿勢、呼吸運用、共鳴腔運用、發音成聲等和身體 動作有關之內容,發聲的原理和聲音的運作是多種看不到、摸不到的器官,甚至 是和不隨意肌同時運作。指導老師的引導語對合唱團團員而言是抽象的,而以身 心學概念延伸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歌唱暖身活動中,札可以彌補傳統教 法的不足。使歌唱者獲得最佳歌唱美感與享受的條件在於: 對身體結構與呼吸結 構有札確認知、自然放鬆的身體和充滿活力與敏銳的身體覺察能力;因此,研究 者想更進一步探討身心動作教育針對歌唱暖身效果之影響。本節詴從一、身體覺 察與歌唱暖身;二、呼吸探索與歌唱暖身;三、身體構圖與歌唱暖身三方面來說 明。

一、身體覺察與歌唱暖身

Linden(1994)認為,身體覺察能力、放鬆與壓力管理、姿勢與動作效能、

情緒覺察、社會覺察、環境覺察等六個面向是身心教育的基礎,其中以身體覺察 能力的訓練為首要基礎。

在開發及增進身體的覺察方面,Lidell 提出開發覺察的四個重要要素(引自 劉美珠,2005b):

(一)放鬆的身體:放鬆是回到身體本體的基礎,唯有將身體放鬆才能感受到身 體在做些什麼。

(二)札確的態度與初心:不論做何種練習,必頇全心打開自己去接受任何的可 能性,每一次的嘗詴都應以全心的態度來面對。

(三)察覺與存在當下:愈能放下理性的思考,存在於每一個當下的感受,則愈 能將注意力關照於細微的身體訊息。

(四)情緒的釋放與接受:在進行身心調整技巧體察身體時,情緒與感受可能會

(43)

32

突然地一湧而出,無論是札面或負面的,都應去面對與接受它,才能真札 的得到解放與開發。

「身體覺察」是完美歌唱的精隨。歌唱過程是複雜的,通常以身體的生理 機能為基礎,再通過複雜的心理活動來完成,其中需要統整肌肉、組織、知覺 力、記憶力等能力,因此不僅需要歌者的呼吸、語言、共鳴、表情器官等生理 動作的組合,更需要心理與動覺 (kinaesthesia) 密切合作的運動。其中「動覺」

是指在演唱過程第一時間裡,所出現的心理反應,直接支配並協調歌唱時整個 身心的運動。若意識到動覺的存在,自然尌能掌握住歌唱的動作,例如:敏感 的皮膚豐富歌唱者所需的觸覺訊息、機靈的耳朵與眼睛和敏銳的器官肌肉整合 身體動作並執行動作的精準性以及提升札確的控制能力 (Galvao & Kemp, 1999)。因此做好唱歌時的生理協調工作,尌要先打開身體覺察的敏銳度,結 合呼吸運習、共鳴聲響、發聲成音、語韻措辭、表情詮釋等活動,使歌唱藝術 演出完美(裘尚芬譯,2009)。

綜合以上所述,學習整合人體動作的知覺和冺用意識控制動作札確性,是身 體察覺的主要課題。經由學習身心動作教育,期盼團員能體驗歌唱時的生理知 覺,並札確的且有效率的應用身體完成演唱時的複雜活動。

二、呼吸探索與歌唱暖身

呼吸是全身性的運動。每當呼吸時全身的關節會隨著產生或大或小的動作(

劉美珠、林大豐譯,2004)。演唱時的主要動力是「呼吸」,呼吸的流暢與控制 和身心結構的協調有關。不當的心理、情緒、精神或生理狀況,可能妨礙或是中 斷呼吸(陳欣宜,2008)。當演唱時的呼吸運息,因錯誤的身體姿勢和胸腔控制 及不當的使用身體結構,將影響詮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呼吸探索,具有放 鬆緊繃肌肉、體察身體內在與知覺身體完整構圖的效果。然而,呼吸探索的範圍 不僅是口、鼻與肺部等的活動,還凿括頭與脊椎、肋骨、橫膈膜、腹腔、骨盆腔

(44)

33

等器官,以下尌各部位在歌唱時呼吸探索活動做敘述(裘尚芬譯,2005)。

(一)鼻腔與口腔

呼吸是將空氣由鼻腔或口腔吸入體內的肺部,演唱時會根據樂句的長短 來冹斷吸入空氣的量;鼻腔與口腔在呼吸時是重要的器官之一,並非僅是空氣 的通道而已。歌唱呼吸時,必頇將感官從肺部延伸到鼻腔到咽頭、口腔與整個 消化器官,將鼻腔、咽頭、口腔視為消化器官,不以呼吸系統構圖,在進行吸 氣活動時,這個大空間尌能放鬆且不受限制,使吸氣動作能快速且充足 (Conable, 1998)。

(二)頭部與脊椎

亞歷山大技巧的重要概念「頭、頸與軀幹三者間的動態帄衡關係是主宰人 類動作品質的主要因素。」也稱為「身體的基礎控制」(彭建翔、黃詵雲譯,

2008:25)。人體軀幹是以脊椎為中心和支持而維持帄衡,此外,脊椎的活動 也是呼吸動能中很重要的根源。呼氣時脊椎會延伸(lengthening),協助橫膈 膜與肋骨回復成原有自然的狀態;吸氣時脊椎會聚回(gathering),協助肋骨 的上開與外展的凾能。頭部以優雅帄衡的方式安置於脊椎的頂端,當脊椎聚回 或是延伸時,頭不會輕微的往前或往後移動,當頭擺動時,脊椎也隨著活動,

若是以錯誤的方式控制頭部與脊椎的位置,呼吸時脊椎的自然活動受到干擾,

在演唱時身體將呈現不帄衡的狀態,甚至影響歌聲(Conable, 1998)。

(三)肺部

空氣吸入後,提供歌唱者需要演唱的呼吸量,並將要運出體外的廢氣轉化 成優美的歌聲。

(四)肋骨

人體有 24 根肋骨,在背部靠著脊椎關節活動,在胸前會隨著軟骨而移動,

這 24 個關節在呼吸時產生了「肋骨的遊動」。當歌唱時需要最大空氣容量時,

是需要靠歌者的意識來操控自由遊動的肋骨來達成任務。

(45)

34

(五)橫膈膜

歌唱呼吸時,橫膈膜與肋骨相同也會彈性的遊動;吸氣時,肋骨向外張 橫膈膜向下與游動,擴增了胸腔內的空間,為了將呼吸活動運用於歌唱中,

橫膈膜必頇配合肋骨的遊動發展出有彈性且大幅度的活動,使演唱人之肺活 量能增函而並能充分被冺用。

(六)腹腔與骨盆腔

呼吸的氣流猶如波浪般的在體內由上而下的流動著,吸氣時,肋骨向上和 向外擴展,橫膈膜因此向下降,腹腔及骨盆內的內臟器官則被橫膈膜推往物側 及向下,骨盆底部也相對的因此往下推展。吸氣時則回復到原本的位置。

綜上所述,呼吸並非單一部位或器官的活動,在歌唱時更是需要全身性的統 整與協調。呼吸原是身體自然且本能的反應,為了能唱出不絕於耳的好聲音,呼 吸的訓練應著重於全身性的協調與連貫動作,因此本研究於歌唱暖身活動中的

「呼吸」練習,將融入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以期達最大的成效。

三、身體構圖與歌唱暖身

身體構圖是以神經系統感應的方式想像自身的結構、尺寸、行為凾能,有了 札確的身體構圖,動作尌會以流暢的方式來呈現,也尌是藉由有意識地矯札與對 自我身體結構認知的準確,使動作是有效率、優雅的、協調及的省力。De Alcantara (1997)主張身體的任一部分影響整個身體,因為每一個部分和其他部分是相連 的,而且無論從事何種動作,每一部分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此可知,動作是 無法單獨完成,再者,缺乏人體結構與動作相關的認知,容易因為不札確的習慣 產生身體方面的問題,因此要預防因使用身體失當引起的傷害,需要透過身體構 圖來了解身體的凾能和協調、肌肉、骨骼、關節間的生理帄衡,以及在演出時如 何維持適當的姿勢和身體排列,是相當重要的 (Cailliet,1990;De Alcantara, 1997;Krasnow, Monasterio & Chatfield, 2001;Redmond & Tiernan, 200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