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本裕 博士

臺 臺

臺 臺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 究 生: 黃昭宏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六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臺 臺

臺 臺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 究 生: 黃昭宏 撰 指導教授: 廖本裕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六 月

(4)

(5)

(6)

謝 誌

從進入職場到重回校園再當學生轉眼兩年,在東大進修的這些日

子剛開始覺得幸福,後來從尋找研究題材到撰擬研究計畫,這些人生 的新歷練一開始真的讓我不知所措,或許,是我機緣好,運氣好,遇 到慶憲主任推薦才得以投入廖老師門下學習,讓我有豐富難以忘懷的 經歷。終於可以藉這簡短的篇幅,向生命中的貴人表達我真摯的謝意。

碩士班進修生涯中,最感謝的人莫過於指導教授廖本裕博士,不 僅是論文指導解決我的疑惑與困頓,並且在每次的指導後都幫我們幾 個研究生洗滌心靈使我重新尋回信心,本文才得以繼續努力順利完 成。其次,感謝口試委員陳木金教授和施孟隆教授,在口試過程中所 給予的寶貴意見,使論文的內容與架構更為完善,感謝好友洪煌佳老 師對我的支持與解惑,雖然只是泡茶聊天但是也給我很多繼續前進的 動力。感謝軍訓督導楊志祥上校,您的建議支持與協助,還要感謝所 有協助我完成問卷的臺東縣各校軍訓教官學長姐們,由於你們的熱心 參與協助,讓問卷調查得以順利圓滿完成。

再者感謝同門學友:瓊儀、宇政、志嘉學長,經常彼此互相打氣 加油。有你們的存在,讓我在撰寫論文期間增添許多溫馨的回憶。乙 文、榮鴻學長,我們公東三劍客共同打拼的情誼相信會是令我永遠難 忘寄缺公東的日子。

最後感謝我的雙親以及我的岳父母,在這段進修的日子裡謝謝你 們的支持與體諒。老婆大人雅芳:辛苦你了,在我進修期間將常讓你 獨力照顧兩個女兒,同時也感謝鈺庭、鈺盈你們也都乖巧,讓我無後 顧之憂,努力完成學位。下次換媽媽進修時你們也要聽話喔,當然我 也一定全力支持你的老婆。

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幫助我的人共同分享,感謝大家的支持與 鼓勵。真的謝謝您們!

黃昭宏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7)

臺 臺 臺

臺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

作 者 作 者 作 者

作 者 : : : 黃 昭 宏 : 黃 昭 宏 黃 昭 宏 黃 昭 宏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 摘 摘 摘 要 要 要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在校園生活及校園霸凌傾向的現 況,比較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在校園生活現況及校園霸凌傾向的差異情形,並探 討分析校園生活對霸凌傾向的預測力。研究過程以分層比例抽樣的方式選取台 東縣 9 所高中職學校各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數 693 位,所得資料以 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及簡單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經過分析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一、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生活及霸凌傾向之現況,以「在班級中擁有幾個 固定的好朋友」感受程度最深,而對於「會主動複習老師所教的內容」

之自我感受程度最低;以「我會批評同學的行為」之霸凌傾向最高,而

「我會故意用刀棍打傷或殺傷他人」最無法得到學生的自我認同。

二、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父母婚姻狀況、家庭型態之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在校 園生活現況有顯著差異,尤其在學習適應之差異性最為明顯;但不同性 別、年級、學制別之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在校園生活現況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父母管教方式之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在校園霸凌傾向上有顯著 差異,其中以父母管教方式對校園霸凌傾向的影響最大。

(8)

四、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生活之同儕關係與霸凌傾向之間呈顯著負相關但 預測力甚低。。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校園生活校園生活校園生活、校園生活、、霸凌傾向、霸凌傾向霸凌傾向 霸凌傾向

(9)

The study on the factor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he inclination of school bullying in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in Taitung county.

Chao-Hung Huang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school life and tendency to bully in-school in the Taitung county;

compare how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 can influence the inclination of bullying in school and life in school and finally to examine how understanding students’ everyday life in school may give a prediction to the possibility of school bullying. The study sampled nin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by the means of stratified proportional sampling. Valid sample size: 693. Data collected was analyzed by the following method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requency-distribution percentag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im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1. Reviewing the school life and bulling tendency of these students, ‘I have some good friends in class’ was the most agreed statement and ‘I will review the content that was taught in class’ was the most disagreed statement. On the aspect of bullying, ‘I will criticize other classmates’

behavior’ was the most commonly practiced form of bullying and ‘I will use knife or stick to hurt or kill others on purpose’ was the least used bullying method in school.

2. It was found that, different parenting methods, parents’ marital status and family make-up influence students’ behavior in school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on students’ learning adaption in schools. On the contrary, different age, school year, form of study (vocational or not) contribute little variance on students’ behavior in school.

3. Different sex and parental discipline methods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inclination to bully in schools. Parental discipline methods out of all have the biggest effect on the increasing tendency to bully others in school.

4. Regarding students’ school life, only peer relations show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the tendency to bully but the prediction power is weak.

Key words: School life, Tendency to bully

(10)
(11)

目次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校園霸凌意涵與現況 ... 9

第二節 校園霸凌影響因素 ... 26

第三節 校園生活與霸凌傾向之相關研究 ... 38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4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 67

(12)

第一節 問卷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 67

第二節 人口統計變項差異在校園生活現況的結果與討論... 72

第三節 人口統計變項差異在校園霸凌傾向的結果與討論... 80

第四節 校園生活與霸凌傾向迴歸分析與討論 ... 86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 90

第一節 結論 ... 90

第二節 建議 ... 91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 ……… ………99994444

附錄一 附錄一 附錄一 附錄一……… ……… ……… ………103 103 103 103 附錄二 附錄二

附錄二 附錄二……… ……… ……… ………10 10 106666 10

(13)

表次

表 2-1 霸凌(bully)之定義………11

表 2-2 與校園霸凌行為相關之研究結果………19

表 3-1 台東縣 98 學年度高中職校班級數及學生人數統計表……49

表 3-2 各校抽樣分配表………49

表 3-3 參與正式問卷取樣摘要表………50

表 3-4 建構內容效度的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名單………54

表 3-5 校園生活量表修改前後對照表………54

表 3-6 霸凌傾向量表修改前後對照表………55

表 3-7 預試問卷回收統計表………56

表 3-8 校園生活量表預試項目分析結果統整表………57

表 3-9 校園生活量表預試因素分析摘要表………58

表 3-10 修訂後校園生活量表預試因素分析摘要表………59

表 3-11 校園生活量表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60

表 3-12 霸凌傾向量表預試項目分析結果統整表………61

表 3-13 霸凌傾向量表預試因素分析摘要表………62

表 3-14 修訂後霸凌傾向量表預試因素分析摘要表………63

表 3-15 霸凌傾向量表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64

表 4-1 問卷樣本結構的描述性統計表………67

(14)

表 4-2 受試者校園生活量表平均數分析………69 表 4-3 受試者霸凌傾向量表平均數分析………71 表 4-4 不同性別在校園生活現況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72 表 4-5 不同年級在校園生活現況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3 表 4-6 不同學制別在校園生活現況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75 表 4-7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在校園生活現況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76 表 4-8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在校園生活現況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77 表 4-9 不同家庭型態在校園生活現況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8 表 4-10 不同性別在校園霸凌傾向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80 表 4-11 不同年級在校園霸凌傾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1 表 4-12 不同學制別在校園霸凌傾向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82 表 4-13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在校園霸凌傾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83 表 4-14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在校園霸凌傾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85 表 4-15 不同家庭型態在校園霸凌傾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86

(15)

表 4-16 校園生活四個構面預測心理性傷害之迴歸分係摘要表…87

表 4-17 校園生活四個構面預測生理性傷害之迴歸分係摘要表…87

表 4-18 校園生活四個構面預測霸凌傾向之迴歸分係摘要表……88

(16)
(17)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44

圖 3-2 研究流程圖………47

(18)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台東縣高中職校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本章共分為五 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待答問題;

第四節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為各節內容論述。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 研究 研究背景與 研究 背景與 背景與動機 背景與 動機 動機 動機

校園霸凌問題究竟有多嚴重,依據教育部 2006 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顯示,

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計有 1840 件,比前一年度增加 82%,又各類別排名顯示校 園事件中以意外事件排第一,其次為疾病事件、兒少保護事件,「暴力與偏差行 為」排名第四;但最值得注意的是意外及疾病事件都呈逐年下降之趨勢,而「暴 力與偏差行為」卻不減反升,所佔比例也由 6.4%提升至 12.6%,而 95 年學生暴 力偏差行為通報件數增加,也因與落實通報處理,減少暴力偏差行為學生黑數有 關,屬積極推動新政策方案後之正面效應(教育部軍訓處,2007)。

由上述可知近年有關校園霸凌件數有越趨嚴重的情況,雖教育主管機關以早 期發現,勇於通報並且積極輔導為指導原則,但實際的情況為何,是否有更多的 未通報案件,則有進一步了解必要,畢竟青少年時期遭遇的校園霸凌事件對往後 的人生影響相當大,不得不慎。

根據部份研究顯示,校園霸凌問題相當嚴重且通常受欺凌者不會告訴大人,

國內學者蔡德輝、楊士隆(2001)指出某國中就該校二千六百九十七位學生進行調 查,結果發現曾在校園內遭受欺凌經驗者高達百分之四十,而向學校反映報告者 僅佔百分之五十左右。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4)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校園暴力「霸凌」

(bully)現象問卷調查發現,校園之「霸凌」(bully)現象普遍存在著,有六成 六的兒童知情,且六成三有被欺負之親身經驗。

國外則有學者提出警訊:在學校欺凌弱小的人,將來很可能走向毀滅之途,

(19)

這些惡霸此生無論走到何處,都會不斷欺負別人。根據挪威柏根大學所作的研究 顯示:六年級至國三的惡霸中,60%左右的人會在二十四歲前,至少有一次犯罪 紀錄,且比一般人重複犯重罪的情形高出四倍。而英國劍橋大學及美國芝加哥伊 立諾大學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青少年惡霸成年後往往積習難改,十八歲已表現出 反律法、反社會的特性,成年後往往成為賭徒、菸癮者或罪犯,而其孩子往往也 喜歡欺負人甚至頗具侵略性(柯清心,1995)。

由上可知國小高年級學生及國中生的校園霸凌現象相當普遍且嚴重,且再看 看高中階段之青少年,適值青春「狂飆期」,情緒方面不僅不穩定且生理的發展 更趨於成熟,力氣、力量均成長很多,因此校園霸凌情況及嚴重性均相對較令人 擔憂,尤其近年來各方媒體報導在在顯示:校園內的安全已亮起紅燈,校園霸凌 行為在校園潛伏的嚴重性,尤其暴力程度、霸凌型態更由單純的「言語霸凌、肢 體霸凌」演進到多元複雜的「網路霸凌、性霸凌及關係霸凌」,這的確令人頭痛,

若不能有效防治校園霸凌問題則校園恐將成為被霸凌者的噩夢工場,不僅影響的 是一個人的成長期間,嚴重的更是會影響受欺凌者一輩子。

筆者自軍職轉任學校擔任教官以來,曾經幫助過無數學生處理校園暴力、欺 負、霸凌等相關問題,也許是因為任教的學校屬於升學高中,學生多半獲得良好 的家庭照顧與支持,又或許是因為學校對於學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與品格教 育方面多所用心之故,總之在個人印象中校園欺負等霸凌問題程度多屬輕微,件 數亦不多,但是根據許多調查報告指出校園霸凌的實際情況相當嚴重,如此的差 異其中定有某些因素可能是身為教育現場者的忽視與不察,也可能是遭遇霸凌時 自認羞恥,怕被視為軟弱而選擇隱忍而未向大人反應,或因為校園霸凌的定義較 以往更為廣泛所致。且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大部份的孩子在面對霸凌時知道要求 助於成人(74.5%)。然而,面對霸凌事件有一成五以上(15.8%)的孩子選擇「假 裝沒看到或聽聽而已」等充耳不聞的態度(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但 反觀高職學校部分在校園霸凌的情況似乎就顯的略為嚴重許多,一般而言高職校 園霸凌行為以肢體霸凌為多數,但又有多少的霸凌現象是因為受到欺負後的報復

(20)

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反擊型」霸凌。因此了解目前高中職校校園生活的殊異程 度,再探求究竟有哪些類別的霸凌行為存在於校園中其嚴重程度為何?此為研究 動機之一。

歷經對霸凌問題一段時間的探討後發現許多牽涉霸凌問題的孩子其實有某 些特殊家庭因素,而家庭是人類最先接觸的社會化機構,個人在家庭中經由父母 長輩之教導學習生活的知能並且養成個人習慣,因此孩子的行為直接受到家庭因 素的影響。部分研究顯示:來自於不完整的家庭結構其孩童可能因缺乏適當的教 養,或暴力家庭父母親本身的不良示範,使得孩子無法學習正確的問題解決方 法,這與學生校園霸凌行為有顯著相關(林坤隆,1991;王淑女,1995a;Fergusson et al., 2004)。由此可見不良的家庭因素的確是影響校園霸凌發生的原因。但也許 是因為受到目前社會上少子化問題的影響,使得研究者本身也遇過很多父母社經 地位高,教育程度也高,孩子卻也同樣出現霸凌行為的案例,因此究竟是家庭因 素會不會影響校園霸凌的發生,或者是家庭因素中父母教養方式、家庭親密感、

父母親婚姻生活、親子關係或手足情感等因素中,哪些是較易影響校園霸凌的發 生,實在有必要釐清。因此希望藉由對個人及家庭等背景因素的分析能有效掌握 影響校園霸凌的成因,進而提供預防校園霸凌發生之有效策略。此為研究動機之 二。

校園是小型社會的縮影,學生在學校環境中學習、模仿,接觸來自社會各階 層、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不同族群的同儕,若因為家庭因素,無法健全的養成 其人格,進入學校之關鍵時期又缺乏學校、師長及大人們的及時介入,適時關心 輔導,則很容易演變為校園霸凌的主角,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時間久了問 題擴大,則耗費的時間、精力都不見得足以挽回校園霸凌所帶來的傷害。一般而 言學生越是認真向學,學業成就愈高、與老師的關係及校園內的同儕關係愈良好 者,其遭遇校園霸凌的機會愈低。反之學業成績不良、缺乏老師關注、人際互動 不良、教師體罰等因素,任何一項均可能是引起校園霸凌事件的主要原因。但究 竟影響的程度為何?各因素間存在著多少差異?能否藉由本研究找出問題並且

(21)

提供解決方案。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有關校園霸凌問題因為目前學者專書著作或參考文獻不多,且校園霸凌問題 符合有關校園暴力及校園偏差行為的研究範疇,故參考相關資料顯示:霸凌行為 與家庭、學校、社會和媒體傳播等因素相關。根據國內諸多犯罪學、犯罪心理學 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結果,已經驗證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有相當密切之關 係。(引自徐淑美,2004)。但另有研究指出學校才是影響偏差行為之主因,學生 進入校園主要是為將來謀生作準備,因此這是個重要的任務。但有些青少年卻因 為學習上得不到成就感而倍感壓力,出現許多的學習困擾,甚至逃避拒絕上學 等。而所謂學習困擾的因素方面較為重要的包括:教材、教法適應不良、學校相 關規定、師生關係、同儕關係等。而研究者張雅婷(2003)同樣指出校園暴力的對 象會因性別、年級、學業成績、缺乏學業教導者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 本研究希望透過對個人、家庭、學校等因素之探討以分析影響校園生活及校園霸 凌傾向之主要因素為何,並將本研究之發現作為學校及教育行政人員、輔導工作 者、家長、社政機關等參考,以期杜絕校園霸凌發生。

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生活現況。

二、探討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在校園霸凌傾向上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生活與校園霸凌傾向之關係。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待答問題 待答問題 待答問題 待答問題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不同背景的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其校園生活及校園霸 凌傾向之間的關係,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生活之現況為何?

(22)

二、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在校園霸凌傾向之現況為何?

三、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生活與校園霸凌傾向之關係為何?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壹、 高中職學生

一、高中職學生係指以「高級中學法」及「高級職業學校法」所訂定之學制 別學生群而言,分述如下:

(一)「高級中學法」:包含公私立普通高級中學及綜合高級中學之二種類

型之在學學生而言,前者指研習基本學科為主之普通課程組織,以強 化學生通識能力之學校,得附設職業類科或國民中學部。後者指融合 普通科目與職業科目為一體之課程組織,輔導學生根據能力、性向、

興趣選修適性課程之學校。

(二)「高級職業學校法」:指一般職業學校及附設實用技能班。

二、本研究所指的高中職學生係指台東縣境內公私立高中職學校在學學生。

研究的對象以 98 學年度就讀於台東縣本島境內的學校而言(不含台東縣 立蘭嶼高級中學),共計有國立台東高中(以下簡稱「東中」)、國立台東 女子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東女」)、國立台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以下簡 稱「東商」)、國立關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以下簡稱「關山工商」)、國 立成功商業水產職業學校(以下簡稱「商水」)、國立台東大學附屬體育 中學(以下簡稱「體中」)、私立育仁中學(以下簡稱「育仁」)、私立公東 高工(以下簡稱「公東」)、國立台東專科學校高職部(以下簡稱「東專高 職」)等九校之日間部在籍學生。

貳、 校園生活

學生的求學階段其在校園當中涉及接觸的人、事、物等活動稱為「校園

(23)

生活」,本研究所指的「校園生活」其指標分為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學習適 應、休閒活動等四個方面。受試者在「校園生活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 校園生活的適應情況越好,得分越低則表示其校園生活適應情況越差。

參、 霸凌傾向

一、挪威學者 Olweus(1993)將霸凌定義為:指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的被 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或是該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 而成為受凌兒童的情形。

二、本研究主要探討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問題,因此將研究對象鎖定為台東縣 高中職校學生,並且定義為學生之間持續重複出現的欺凌行為;有關霸凌 傾向問題區分為心理性傷害(包含嘲笑、怒罵、排擠、批評等)及生理性傷 害(包含毆打、推擠、碰撞、使用器械傷人等),發生的地點則不限定於校 內或校外發生,而專以學生間發生的霸凌現象為主。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顧及可行性及明確性,在研究主題方面僅限於部分重要的變項,

在研究對象方面也有明確的的範圍限制。茲分述如下: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以研究對象與研究時間來區分,依序說明如下: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以台東縣各高中職學校一、二、三年級學生為研 究對象,而五專前三年基本上比照高中職學生年齡,且因學校風氣、校園 生態及師生關係等因素均與一般高中職校較為相似,故將之納入研究之範 圍。因為研究對象是學生而非學校名稱,所以學校數包含五專前三年及大 專附設之高中職部,如東專高職部及體中高中部。

二、就研究時間而言:本研究之問卷調查係以民國 99 年 2 月 1 日至 99 年 4 月 30 日該期間所得之資料為研究區間。

(24)

貳、 研究限制

礙於研究者本身能力、時間及其他人、物力上之限制,恐導致研究無法盡 善盡美,茲將本研究之研究限制,依序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推論

本研究僅抽樣台東縣各公私立高中職學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不僅 無法普查或針對全台灣地區之高中職生作全面性之抽樣調查。且本縣地 處偏遠地區特性、民情風俗相對特別,又因隔代教養、資訊落後等因素,

所得的研究結果較難適用於推論至其他地區或其他各年齡層。

二、研究變項

事實上影響校園霸凌問題因素之變項相當多,本研究僅以個人、家 庭、學校等方面之部份因素為探討之變項,其他影響因素無法一一深入 探討。

三、研究取樣

本研究在取樣的安排方面雖盡量顧及各校規模及抽取人數之分配問 題,然因縣內主要大校均集中在市區且相對於偏鄉學校不論其個人或家 庭背景之特質方面均相對趨於弱勢,因此對於偏鄉之二個學校抽取之樣 本其背景特質的抽取上仍未臻完善,此為抽取上之誤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希望瞭解影響高中職校學生發生校園霸凌問題之因素及其相 關程度,並依此提出適切的建議或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本研究主要採 取量化研究之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研究。但學生填寫 問卷時是否因為問卷題目的敏感程度而確實填答,或因個人疏失而致錯 誤勾選,均會造成誤差,實乃不可避免。

(25)
(26)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研究主題進行相關的文獻探討,共分三節予以分析說明,第一節 校園霸凌意涵與現況;第二節針對校園霸凌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文獻探討;第三 節探討校園生活與霸凌傾向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校園霸凌意涵 校園霸凌意涵 校園霸凌意涵與現況 校園霸凌意涵 與現況 與現況 與現況

壹、 校園霸凌

「校園」-主張快樂學習的地方,應該是一個充滿主動、積極、歡笑、學習 等正向元素的活動場所,但是近年來媒體不斷的大量報導顯示校園霸凌正一步步 侵蝕我們的校園。身為教育現場的工作者每當回想當初投身教育行列的目的,再 加上校園霸凌問題時有所聞,使得吾人不禁一再興起研究它的一股力量。由於生 命是獨特的個體,任何控制的方式均無法達成真正教化的目的,但卻可能造成無 法回復的傷害。因此教育的專業人員及應以專業的教育理論、實務的應用技巧、

認知等加以以導正學生的行為,讓孩子們明瞭生命是必須互相尊重的。所以教育 者的主要目的不只培養完整人格的個人,更應依教育的本質使受教者在價值與創 造當中,建立自尊與自信,在潛能發展與實現中建立起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引自 林麗玉,2008)。

挪威學者 Olweus(1993)將霸凌定義為:指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的被暴 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或是該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 凌兒童的情形。

Craig(1998)認為霸凌行為的定義包含以下因素:力量的不平衡(無論是生 理方面或是心理方面)、負面的身體或言語攻擊、故意或意圖去傷害他人、而這 種行為是重複發生的,並認為個體的個別差異與人格特質也與欺凌行為有關係。

國內的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曾於 2004 年指出:在校園發生的「霸凌」

(27)

是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是一個長期存在於學生校園的現象,

專指孩子之間進行惡意欺負的情形,同時將 bully 翻譯作「霸凌」。國內學者吳 清山、林天祐(2005)則進一步指出:校園霸凌即是校園欺凌或校園欺負,係指一 個學生長期重複的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或騷擾,或是有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 象,成為受凌學生,導致其身心受到痛苦的情形。而霸凌問題不能等同視為打架

(fighting)或爭吵(quarrelling),吳銘祥(2007)表示,霸凌指的是孩子們之間權 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算得上是惡意欺負的情形。而恃強凌弱的行為實在不應 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生,父母、師長更不應該將之視為孩童成長過程中理所 當然,而不以為意。唯有適時妥善處理才能阻止悲劇再度發生。

而 Cross(2001)認為霸凌者不僅是以肢體上的力量取勝,且會利用本身之 社會地位或權勢,對受霸凌者造成肉眼可見或隱藏於心靈的傷害。另外也有學者 提出定義霸凌的三項準則(Barton, 2006):

一、霸凌屬一種衝突方式,可能是身體、言語、性的攻擊,或是採取更間接的 方式,也可能是透過高科技的方式進行,如:手機、電腦網路。

二、霸凌是強迫被害者重複被攻擊的行為,且達一段時間以上;然研究者無法 界定「一段時間」應多長,才會對被害者身心產生影響。

三、霸凌係發生在權力不對等的人際關係中,擁有權力且主導整個霸凌事件者 可能是體型壯碩或在同儕間具有影響力的領導者。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針對「霸凌」一詞的定義,雖然字句上多有差異,

但本質上及相關概念仍屬一脈,霸凌指的是故意而且具有傷害性的行為,它持續 重複出現在固定的孩子間,算是一種欺凌現象,經常為一個或多個學生,故意的 對某一特定對象長期或一再的重複進行口語、身體或心理的攻擊,使得受霸凌者 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傷害。有關霸凌的定義整理如下:(表 2-1)

(28)

表 2-1 霸凌(bully)之定義 編號 學者 年代 定義

1. Olweus 1993 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 負或騷擾,或是被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凌兒童的情 形。

2. 王淑女 1995b 指發生在學校之暴力行為。

3. 朱瑞玲 1995 指具有敵意之欺凌、傷害及破壞等行為的施暴者或受害人

4. 黃梅嬌 2004 言語霸凌(即不當口語)是指在對話中以言語讓人感受不 舒服、被取笑或是態度不佳等。

5. 陳秋瑩 2005 狹義:個人在失去理性的情況下藉身體動作或語言等強度 的、敵意的表現,導致他人在身體的、心理的傷害、影響 個體的成長或造成物質的損失。

廣義:受害者不只是個別的個體,暴力也可以是加諸整個 族群或社區的力量,不只是帶來個人的傷害。

6. 吳清山 林天祐

2005 校園霸凌即是校園欺凌或校園欺負,係指一個學生長期重 複的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或騷擾,或是有學生被鎖定為 霸凌對象,成為受凌學生,導致其身心受到痛苦的情形。

(表格續下頁)

(29)

續表 2-1 霸凌(bully)之定義 編號 學者 年代 定義

7. Barton 2006 一、霸凌屬一種衝突方式,可能是身體、言語、

性的攻擊,或是採取更間接的方式,也可 能是透過高科技的方式進行,如:手機、

電腦網路。

二、霸凌係強迫被害者重複被攻擊的行為,且達 一段時間以上;然研究者無法界定「一段 時間」應多長,才會對被害者身心產生影 響。

三、霸凌係發生在權力不對等的人際關係中,擁 有權力且主導整個霸凌事件者可能是體型 壯碩或在同儕間具有影響力的領導者。

8. 吳銘祥 2007 霸凌指的是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 迫,算得上是惡意欺負的情形。

9. 黃妙玟 2008 校園霸凌乃指較強的一個或一群兒童在校園間 對其他兒童施加以言語上或肢體上的攻擊行為。

10. 張盛芬 2009 霸凌的行為可能是間接而非直接的,而攻擊行為 通常伴隨同儕的參與,舉例來說,間接的霸凌行 為包括微妙的社會性行為,例如閒言閒語、製造 謠言。因此,校園霸凌行為不只影響到個人感 受,也對校園氣氛造成傷害。

資料來源:參考張雅婷(2003)及楊宜學(2009)經本研究重新整理

(30)

貳、 霸凌的形式

校園霸凌的形式相當多元,有可能是言語的、肢體行為的或淺藏於行為之 下的,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曾於 2004 年 8 月進行「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 觀察發表會」,發現校園中的霸凌現象普遍存在,國內有 63%的學童曾有過被欺 負的經驗,其中最為嚴重的以言語恐嚇或嘲笑居首位,約佔五成以上,其次依序 是肢體霸凌及被同學排擠。甚至有一成左右的學童經常被欺負。雖然多數的學童 面對霸凌事件時有七成左右會向成人反應,但也有一成五的人不予理會或不聞不 問,主要原因是認為「不干我的事」及「怕惹禍上身」與「被欺負的人活該」, 若是當自己受凌時,孩子們大多採取「忍一忍就過去了」的態度。由此顯見霸凌 的問題不僅嚴重影響校園學習環境且霸凌現象更是一連串複雜的問題,因此霸凌 行為所呈現的各種類型自有其深入探討的必要。

一般而言霸凌意味著力量的不平等,其中包括霸凌者比一般受凌者較為強 勢或佔有優勢,如:比較聰明、身材較為高大、人際關係較佳或具有較高級的社 會地位。

霸凌的行為可能是直接或間接的,Furlong 和 Morrison(2000)曾於文中指 出,「霸凌」乃長期存在於校園中,其專指孩子間的惡意欺負行為,霸凌和威脅 可以是肢體上的:如被推打、被踢、被捏等有敵意的姿勢;口語上的:如取綽號、

嘲笑、羞辱或詆毀;心理上的:如姿態、威脅、被跟蹤;社交上的:如刻意疏離、

散布謠言;或性方面的,如身體、口語或非口語的性侵害、性騷擾等(林玫君、

歐怡雯,2007)。Clarke 和 Kiselica(1997)認為霸凌行為主要有幾種方式,包括:

語言的威脅、污辱、貶損或身體上的敵意姿態、抓、推、打等,從輕微的戲弄到 嚴重的團體暴力皆有,使受害者受到身體的、口語的或心理上的攻擊,故意引起 受害者心裡害怕及傷害(引自魏麗敏,2003)。

另外有學者認為霸凌行為可以分為:勒索、威脅、語言霸凌、肢體霸凌、

散播惡意的謠言、故意忽視與排擠某人、故意讓別人不喜歡某人、姿勢霸凌、性

(31)

霸凌、E-霸凌(e-bullying)(透過電子郵件或網路威脅攻擊他人)等九種類型(李淑貞 譯,2007)。

對於高中職生而言「性」是一個充滿神秘的新議題,性霸凌包含性侵害、

性騷擾與性暴力,都是同屬校園霸凌的的一部分,強迫的性接觸、性侵害及性騷 擾同樣具有與其他的霸凌事件一樣的後遺症,校園性騷擾顯著地造成女學生低學 業成就及低自尊,被害者自陳有關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問題,均對未來不抱希望 ( Larkin, 1994 )。國內學者陳若璋(1996)將性騷擾定義包含於性侵害中。有調查顯 示七成七的國中生曾經經歷某一種形式的性騷擾,顯示性騷擾普遍存在(黃淑 英,2002),另外 7.9%的高中職生遭遇過性侵害(吳慧敏,2001),顯示台灣青少年 性侵害問題不輕,因此青少年的性暴力、性騷擾也是校園霸凌研究的重要議題。

依據台北縣政府 2005 年『去霸凌』專案將霸凌行為之形式分為五大類:

(一)肢體的霸凌: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財物等。

(二)言語的霸凌:包括取綽號、用言語刺傷、嘲笑弱勢同儕、恐嚇威脅等。

(三)關係的霸凌:包括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中傷某人等。

(四)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徵作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是以性 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五)反擊型霸凌:這是受凌者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通常面對霸凌 時他們生理上會自然的予以回擊;有部分受凌者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 人。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按照欺凌手段、方式的不同,將霸凌的類 型大致區分為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 六大類。分類如下:

(一)關係霸凌:

關係上的霸凌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通常是透過說服同儕排擠 某人,使弱勢同儕被排拒在團體之外,或藉此切斷他們的社會連結,讓他們覺得

(32)

被排擠。這一類型的霸凌往往牽涉到言語的霸凌,常會牽涉散播不實的謠言,或 是排擠、離間小團體的成員。值得一提的是,此類霸凌伴隨而來的人際疏離感,

經常讓受害者覺得無助、沮喪。

(二)言語霸凌

這類霸凌也相當常見,主要是透過語言來刺傷或嘲笑別人,這種方式很容 易使人心理受傷,既快又刺中要害,雖然肉眼看不到傷口,但它所造成的心理傷 害有時比身體上的攻擊來得更嚴重,而且言語上的欺負與嘲笑很可能是肢體霸凌 的前奏曲。

(三)肢體霸凌

這是所有霸凌中最容易辨認的一種型態,它有著相當具體的行為表現,通 常也會在受害者身上留下明顯的傷痕,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他們的東西等。

另外,霸凌者通常是全校都認識的學生,他們對別人霸凌的行為也會隨著他們年 紀的增長而變本加厲。

(四)反擊型霸凌

這是受凌兒童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通常面對霸凌時他們生理上 會自然的予以回擊;有的時候被害者則是為了報復,對著曾霸凌他的人口出威 脅。也有部分受凌兒童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這都屬於反擊型的霸凌。必須 注意的是,有時此類霸凌的結果相當可怕,在美國甚至有孩子因受不了長期欺凌 而攜槍至學校射殺同學與老師。

(五)性霸凌

類似性騷擾、性暴力,包含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嘲諷玩笑、評論或譏笑、

對性別取向的譏笑、傳閱與性有關令人討厭的紙條或謠言、身體上侵犯的行為,

如以性的方式摩擦或抓某人的身體,或是迫使某人涉入非自願的性行為等。而「性 霸凌」的具體表現行為如下:

(1)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有害玩笑、評論或譏笑:如黃色笑話、波霸、飛機 場、矮冬瓜等。

(33)

(2)對性取向的譏笑或是對性行為的嘲諷:男人婆、娘娘腔、同性戀都是常 見對性行為的嘲笑。

(3)傳遞與性有關令人討厭的紙條或謠言:孩子之間會流傳關於性的謠言,

如誰和誰在廁所接吻,或是誰和誰發生性關係。

(4)身體上侵犯的行為:以性的方式摩擦或抓某人的身體,或是迫使某人涉 入非自願的性行為中;除嚴重的性侵害外,舉凡觸碰下體、屁股、胸部、

脫褲子、掀裙子、偷看上廁所、偷看換衣服,或是學童間流行的遊戲俗 稱「阿魯巴」、「草上飛」、「千年殺」皆屬此類。

(六)網路霸凌

隨著網路世界的發展,另一種新興的霸凌方式-網路霸凌(cyber bully)也 開始出現;孩子身處資訊爆炸的環境,能以快速、多元且便利的管道來交友、聊 天、玩遊戲,而在網路的世界裡,由於隱匿性高、傳播範圍無遠弗屆,孩子很容 易成為網路世界的霸凌者。網路霸凌行為包括:孩子使用網路散佈謠言、留下辱 罵或嘲笑的字眼等,倘若孩子經常從事這些行為,就是網路世界的霸凌者,依霸 凌程度可分為下列三種:

(1)網路小搗蛋:已經做出一些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玩笑舉動,但自己可能 毫無自覺。

(2)網路小混混:經常做一些危險、錯誤且應該受管教和約束的行為。

(3)網路小霸王:重複且多次在網路上做出各種傷害人的舉動,而且已有犯 罪之虞,需特別注意。

依照霸凌對象的不同,可分為霸凌者、受霸凌者、旁觀者三類:

(一)霸凌者(胖虎型,bully):一個在學校或團體中不停地對其他同儕或某些特 定對象進行傷害、恐嚇、威脅或刻意排擠的兒童。

(二)受霸凌者(大雄型,targeted children):為主要被欺負的對象,這些孩子長期 被欺負下,對身心健康及發展會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34)

(三)旁觀者(小夫型,by standers):是任何一位知道霸凌正在發生的人,旁觀者

「看熱鬧」的心態,會鼓勵、協助霸凌兒童進行傷害性的行為。

家長或老師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們在學校常常打打鬧鬧,實在很難 分辨是好玩還是霸凌事件呢?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針對國小兒童校園 霸凌現象調查報告指出,有一些判斷的依據,協助大家作區別(張信務,2007)。

一、面部表情:打鬧時臉部表情是高興或愉悅的;霸凌時表情則是猙獰的。

二、參與意願:打鬧是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參與;霸凌則是被迫或是被挑 釁而參加的。

三、用力程度:打鬧時通常不會使盡力氣傷害他人;霸凌時則是非常激動的、

失去控制的。

四、角色是否轉換:打鬧時孩子們的角色可能轉變;但是霸凌通常是固定角色。

五、是否群聚:打鬧結束後孩子還是會一起玩;霸凌結束後則大家一哄而散。

六、蓄意程度:霸凌的發生,是霸凌兒童有意傷害其他兒童。

七、重複發生:霸凌現象會重複發生,而且特定的孩子可能長期受到欺壓。

小結:校園霸凌行為多樣且複雜的交互在校園中發生,一向被視為最安全的 學習環境正受到威脅並考驗這一代的師生,因為本研究對象係針對高中 職生,霸凌的樣態方面屬與最複雜的情況,因此對於校園霸凌事件的分 類研究以區分為心理性傷害及生理性傷害來探討校園霸凌的傾向。

參、 霸凌問題現況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針對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 指出,在台灣約有六成左右的國小學童曾經被霸凌過,平均每兩個孩子就有一人 有被霸凌的經驗;其中,約一成左右的孩子經常、甚至每天都會被同學欺負。而 國外的研究發現,平均每七分鐘就有一個孩子被欺負;在美國,每四個孩子就有 一人被霸凌,其中有 8%的學生因為害怕被霸凌而一個月缺課一天;而紐西蘭的

(35)

經驗是約有 75%的學生一年內被霸凌至少一次;在英國,則是約有 21-27%是經 常被霸凌的出氣筒。

霸凌的方式以言語霸凌最多,佔五成以上,其次是肢體與關係的霸凌:

高達五成以上(54.7%)的校園霸凌事件為言語霸凌。包括「嘲笑」、「威脅」、

「取綽號」、「罵人」等,特定學童被嘲笑的原因則包括「功課不好」、「長相 難看」等。肢體霸凌亦超過三成六(36.8%)情形多為「被打」。關係的霸凌近 二成七(26.9%),多是「被排擠」,理由包括「身上有臭味」、「男生排擠女 生」…等,顯見小學校園同儕間的弱肉強食(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

長期以來潛藏於校園中的霸凌現象,究竟是如何發生的,霸凌者是否具有 某種特徵?從國內外的文獻上可以發現霸凌行為的霸凌者具有某些共同特徵 如:多為男學生且以肢體霸凌為主,多為暴力性的肢體衝突,往往因為霸凌者身 材高大以大欺小或尋找同儕支持成群結黨共同欺負弱小。如研究顯示:霸凌者通 常年齡稍長,體型壯碩、具攻擊性格。同儕霸凌的現象以男生比女生為多(洪福 原,2003)。另外研究指出:男性在輕度、中度及重度校園暴力行為皆顯著高於 女生(張雅婷,2003;楊翠娟,2005;楊宜學,2009)。

反觀女學生的霸凌事件通常與外表、性徵或感情糾紛有關。社會學家艾倫‧

強生(Johnson, 1997)曾指出由於青春期的女學生需要證明自己的女性魅力,以 展現主流女性特質獲得權力,因此會對其他女學生進行性別化的敵意展現。因此 女學生通常以社交孤立的方式對付被害者。例如造謠毀謗、散播八卦、破壞名譽、

排擠孤立對方;甚至利用身體語言進行霸凌,例如冷言冷語或是故意不理不睬。

因此女學生的校園霸凌問題更形複雜,研究指出女學生較常擺弄人際關 係,或要脅別人來霸凌他人(陳國威、陳小梅,2005);女生會表現較多的社會疏 離、口語嘲笑、戲弄與排斥,並攻擊受害者的同儕關係、自尊、社會階級等(洪 福源,2003);且女生的攻擊性並不亞於男生,美國一九九七年曾有研究顯示,

女學生關係霸凌的頻率是男學生的四倍(陳怡如,1999)。楊翠娟(2005)發現與多數 研究結果相似,女生有單純語言暴力的比率比男生高,但其他的暴力組型都是男

(36)

生高於女生,顯示男生較傾向使用多重暴力且以肢體暴力或合併有肢體暴力為主 的行為,男生發生暴力行為的比率不但高於女生,男生所犯的暴力行為也比較嚴 重。

翻閱相關文獻資料可知,我國對校園霸凌的探討雖然尚少,然有關校園暴 行的研究已有不少篇幅,其實校園暴行或校園霸凌在某些方面就議題而言算是同 一件事,但也有學者將欺凌行為概括在校園暴行的大標題下。以下是針對國內近 十年校園霸凌行為相關之抽樣調查研究結果舉例引用,說明現況如下表 2-2:

表 2-2 與校園霸凌行為相關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重要結果

賴朝暉 (1998)

國 中 學 生 自 我 概念、行為困擾 與 校 園 暴 力 行 為之相關研究

台中市 11 所國 中生

1. 12.6%的學生過曾受到過侵 犯也去侵犯別人。

2. 9.36%的學生只受到侵犯。

3. 只侵犯別人者有 3.2%。

吳文琪 (1999)

台 北 市 國 中 生 暴 力 行 為 與 溝 通技巧關係

台 北 市 立 國 民 中學 1477 名 7-9 年級學生

曾有暴力行為的頻率依序是 1. 講髒話 83.6%

2. 頂撞 73.1%

3. 生氣時摔東西 58.1%

4. 打架 33.7%

5. 破壞公物 29.3%

6. 性侵害 15.4%

7. 欺負及勒索 12.6%

(表格續下頁)

(37)

續表 2-2 與校園霸凌行為相關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重要結果

林 坤 松 (2000)

青少年校園 暴力盛行率 及危險因子 研究:以台 南市為例

台南市 1519 名國中學生

1. 被人毆打 11.6%。

2. 被人借錢勒索 9.3%。

3. 在過去一年至少發生過一次嚴重暴力侵 害 18.4%。

4. 被惡作劇 59.2%。

5. 東西被破壞 41%。

6. 被言語恐嚇 21.3%。

7. 被眼神威脅 18.6%。

8. 在過去一年至少發生過一次輕微暴力侵 害 68.9%。

吳京 尹玫君 李坤崇 胡淑貞 (2000)

台灣地區青 少年校園暴 力防治計畫 (I)

全 國 13926 名青少年

1. 國小學生在過去一年曾毆打、踢傷他人 者佔 19.5%、國中學生有該項行為者佔 18.8%、高中生有該項行為者佔 9.2%。

2. 國小、國中與高中學生過去一年有一對 一 的 打 架 行 為 者 所 佔 的 比 率 分 別 為 20.8%、20.1%、13.3%。

3. 國小、國中與高中學生過去一年曾拿物 品傷人的比率分別為 11.4%、13.5%、

7.2%。

4. 國小、國中與高中學生過去一年曾怒罵 同學比率分別為 44.1%、53.6%、35.7%。

胡淑貞 林坤松 (2001)

校園暴力盛 行率及危險 因子研究:

以台南市國 中學生為例

台南市 1487 名國中學生

1. 13.2%的的國中生在過去一年至少曾發 生一項嚴重型暴力事件。

2. 47.9%至少發生一項次嚴重型暴力事件。

3. 61%至少曾發生一項輕微型暴力事件。

4. 不論任何類型,男生所佔的比例皆比女 生高。

楊瑞珠 連廷嘉 (2003)

台灣都會區 高危險青少 年流行率之 調查研究

台北市、台 中市、高雄 市 共 1526 名青少年

1. 11.3%的青少年自陳過去一年有打架行 為。

2. 有攜帶刀械者佔 2.1%。

(表格續下頁)

(38)

續表 2-2 與校園霸凌行為相關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重要結果

張雅婷 (2003)

桃 園 市 國 中 生 校 園 暴 力 行 為 及 其 相 關因素研究

桃園市 920 名 國中學生

1. 輕度校園暴力行為:「生氣時會心裡暗自 咒罵三字經」的得分平均值最高,達 2.91 ; 其 次 為 「 用 言 語 怒 罵 或 頂 撞 同 學」,其得分平均值達 2.88;而在得分平 均值最低的為「口頭威脅勒索同學」,其 平均值為 1.25。

2. 中度校園暴力行為:以「毆打別人或踢 人」的得分平均值最高,達 1.67;其次 為「抓人頭髮或打嘴巴」,其得分平均值 達 1.34;而在得分平均值最低的為「攜 帶刀械扁鑽棍棒到學校」,其平均值為 1.07。

3. 重度校園暴力行為:以「用拖把或掃把 打人」的得分平均值最高,達 1.21;其 次為「怒罵老師恐嚇老師」,其得分平均 值達 1.11;而得分平均值最低的為「強 迫他人與自己有身體接觸」以及「縱火 或焚燒損壞學校公物」,其平均值皆為 1.05。

林和男 (2004)

國 中 生 校 園 暴 行 被 害 經 驗 與 特 性 之 研 究 - 以 台 中 縣為例

台 中 縣 國 中 1-3 年級學生 626 名

1. 言詞羞辱 87.4%

2. 遭物品丟到身上 60.9%

3. 遭到猥褻動作 24.6%

楊翠娟 (2005)

青 少 年 暴 力 行 為 及 其 相 關 因 素 之 探 討 - 以 台 中 縣 為例。

台 中 縣 市 國 小 五 、 六 年 級、國中和高 中(職)一至三 年 級 共 6245 名

1. 對人不滿主動找人打架 10.4%

2. 結夥和一群人打架 7.6%

3. 男生有暴力的比率高於女生,在較嚴重 的暴力項目差異尤其明顯。

(表格續下頁)

(39)

續表 2-2 與校園霸凌行為相關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重要結果

黎素君 (2006)

國小校園欺 凌行為重覆 被害之研究

台 北 市 385 名 5-6 年級學生

1. 欺凌者和被害學童大多彼此認識且為同 班同學,約佔九成以上。

2. 被害地點以教室和走廊最多,約三至四 成,其次是球場、操場。

3. 被害時間以下課時居首,約為七成。

4. 被害學童認為自己會被人欺凌的原因以

「同學看我不順眼」佔多數,約四成,其 他為「我跟他們不同國」、「自己先惹別 人」。

5. 被害者的心情以「生氣想報復」佔多數,

約為四成,其他依序為「傷心難過」、「十 分在意」。

吳雅真 (2008)

校園霸凌現 況調查與介 入措施之個 案研究

台 中 縣 某 高 職 日 間 部 812 名 學生

1. 曾遭受或聽聞霸凌行為比率為 27%,其中 以言語霸凌為多,佔 42%。

2. 學校霸凌介入措施以被霸凌者輔導策略 為主;班級經營是霸凌行為的核心因素。

楊宜學 (2009)

台南市國小 高年級學生 校園霸凌行 為之研究

台 南 市 國 小 高 年 級 1027 名學 生

1.輕度校園霸凌之分佈情形:國小高年級學生 實際採取之校園霸凌行為,以關係霸凌之「我 和我的朋友都討厭某個人,大家都不想跟他 玩」,佔 35.8%為最普遍。其次為言語霸凌之

「我會用言語怒罵同學」,佔 34.7%居次。

2.中度校園霸凌行為之分佈情形:「我會毆打 別人或踢人」的得分平均數達 1.51 最高,有 12.9%的人表示符合或非常符合;其次為「我 會故意整人讓別人雞堪」,其得分平均數達 1.43,有 11.4%的人表示符合或非常符合。

3.重度校園霸凌行為之分佈情形:以「我會和 別校的人打架」的得分平均數達 1.20 最高,

其中符合或非常符合的人佔了 3.7%;其次為

「我會在整人或打人時用手機拍下來威脅 他」的得分平均數達 1.19,有 3.4%的人符合 或非常符合。

資料來源:參考張雅婷(2003)及楊宜學(2009)經本研究重新整理

(40)

由上可知,霸凌行為現況方面的調查研究包含言語霸凌、肢體霸凌、物質 破壞、物質侵犯等,雖然不同研究者探討的結果不一,然而詳加分析可知為輕度 及言語方面的霸凌情況最為嚴重、肢體暴力方面多為臨時起意,因此在攜帶工具 方面的比率不高、而物質破壞及侵犯方面仍為少數。而對於霸凌的各類型行為方 面多為男生比女生嚴重;對於校園暴力方面於國小、國中的比例要比高中的學生 較高;且欺凌者與被害者多為相識甚至是同班同學。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研 究顯示部分霸凌的情況因為科學進步的關係,手機的照相、錄影及傳播功能遭到 學生的誤用以拍攝後傳遞或在網路上散布流傳進而威脅被害者,這些部分均可列 為探討校園霸凌現況時的參考。

肆、 校園霸凌者及受害者特性:

許多人的成長過程都有過校園經驗,但為什麼有些人總是不斷的發生霸凌 行為?而某些人卻經常是遭受霸凌的對象?可是也有人的成長過程卻完全沒有 遭受過這類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特色容易成為霸凌者或哪些人會被鎖定為霸凌 的目標?

一、霸凌者的特性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不管是男惡霸或女惡霸,當出現攻擊行為時其與家庭教 養方面的問題是相關聯的(Zarzour, 柯清心譯,1995 )。Siann et al.(1993)等人 的訪談研究,沒有發現欺凌者的人格特質異於其他人,然而其他研究者卻有不同 的發現。Hoover 與 Hazler(1991)的結論是:霸凌者擁有權力或身體上的優勢,

但霸凌者卻較少具有領袖的特質。另外也有研究顯示:欺凌者通常具有過動傾 向、破壞能力、外向、表現較高的神經質、較低的智商成績以及較差的閱讀能力

(Lowenstein, 1977)。Olweus(1984)對於欺凌者特質的研究發現,欺凌者會認為 觀看同儕被欺負是很刺激、或者認為受害者是「罪有應得」的居多,對於參與欺 凌行為則表現出很少的自責或罪惡感。另外受害者的表現讓人覺得有機可趁,也

(41)

許激發了霸凌者的部分情緒,霸凌者可能自小有過受虐或懲罰的經驗,進而學習 到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Floyd, 1985)。Olweus(1994)認為基本上男性欺凌者是 佔有體格上的優勢、有侵略性的行為模式,有些甚至有破壞規則或是反社會的傾 向,雖然不少欺凌者會主動挑起侵犯行為或舉動的,但是也有所謂的「被動性欺 凌者」(Passive bullies),他們可能是因為某個人的特殊行為而「被挑釁」、才產生 欺侮的動作。

綜合上述:有關霸凌者特性而言,多半為具有體格上或權力上之優勢,其 人格方面則具有過動、破壞及外向等特質,對於受害者而言欺凌者較缺少同理心 或較少受良心的譴責,甚至是某些受害者的表現激起了霸凌的動機其原因可能來 自於先前的受凌經驗。

二、受害者的特性

多數的研究歸納顯示,遭受霸凌學生均有其特性,如:缺乏自信、文靜、

沉默、體型普遍較一般同學瘦小、缺乏朋友、常被欺侮、默默忍受不會說出來(邱 珍琬,2001;洪嘉謙,2003; Hodges & Perry, 1996; Hoover et al., 1993;Olweus, 1993;Rigby & Slee, 1993;Zarzour, 柯清心譯,1995 )。Olweus(1994)指出兩種 受害者,一是「被動/臣服型」(passive-submissive)的,讓人覺得敏感、過份小 心、很安靜,除了在體格上較為瘦弱外,很少有知心朋友、很孤單,表現出沒有 安全感、自視甚低、被欺負了也不大可能還手的樣子;另一種是為數較少的「挑 釁型」( provocative)受害者,此型受害者給人的印象是焦慮不安、常常作錯事惹 人厭,有的是活動力太高、不免造成周遭人的緊張或氣憤。Floyd(1985)認為受 害者給人一種有機可趁(vulnerability)的感覺,受害者的焦慮、過分依賴成人、被 動、沒有防禦自己的能力等特質,容易陷自己於受欺凌的情境,而這些特質或表 現,可能引發欺凌者的霸凌傾向,如笨拙、閱讀或學習障礙、或其他能力不逮的 表現、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或朋友的支持系統、以及本身表現侵犯行為,都可能 導致他們成為被欺凌的目標(柯清心譯,1995 ; Whitney et al., 1992)。因此霸凌者 也可能因為對方的反撲報復行動、同時也成為受害者(柯清心譯,1995;Besag,

(42)

1989)。

由此可見一般同意霸凌受害學生可分為二類:一為缺乏自信、體型瘦小、

缺乏朋友支持、孤獨安靜、學習障礙、能力不佳等特質,另一則為少部分經常焦 慮不安、惹事生非、具有過動傾向而被視為挑臖動作的受害者類型。

伍、 霸凌現象的影響

一、霸凌者:青少年青少年期與幫派結合、成年之後的犯罪率較高、成年後對 政府部門的矯治服務(法院服刑、毒品或酒精濫用戒癮、因人格 違常所需之心理衛生)需求較大(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 根據挪威柏根大學的研究,在 6~9 年級的惡霸中,有六成在 24 歲前至少會 有一次犯罪紀錄,且比一般人重覆犯罪的機率高出四倍。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也 指出,青少年的男惡霸成年後仍難改本性,18 歲前就會出現反社會人格,成年 後容易酗酒、嗑藥或賭博,他們的孩子也喜歡欺負人(引自吳若女,2005)。

二、受凌者:研究證實「被霸凌」與「情緒困擾」和「課業困難」相關;

(一)受凌學生被貼上負面標籤且被嚴重排擠,他們對學校的負向觀感可 能發生逃課、輟學等情形

(二)在成年後發展精神問題的比例也較高

至於受害者的下場,當然更不用說。他們的自信與情緒受到嚴重的傷害,

功課退步,拒絕上學。該領域的研究先驅、也是挪威心理醫師唐‧歐威發現,即 使是在多年後,這些受害者仍缺乏信心,低自尊且充滿沮喪,因為外在的傷害可 以痊癒,但內在的傷痕卻難以平復(引自吳若女,2005)。

三、旁觀者

霸凌事件發生時大部分多半會求助於成人,但有一成五以上「假裝沒看 到」,「假裝沒看到」的理由發現:近三成五的學童(34.2%)覺得「不干我

(43)

的事或不想管」,有二成以上(23.7%)因為「怕惹禍上身」;同樣有二成以 上的學童(23.7%)認為「被欺負的人活該」,甚至有學童表示「我也排擠那 個(被欺負的)人」,表示許多孩子不只知情,且是霸凌的幫手(兒童福利聯 盟文教基金會,2004)。

目睹霸凌事件內心會產生害怕與焦慮感,且霸凌事件已污染整個學習環 境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學會用攻擊的方式解決問題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

綜合上述,校園霸凌問題之相互關係人,約可分為:霸凌者、受害者、

旁觀者三類,然不論是何者就霸凌問題對相互關係人日後所引發之影響,均 可能帶來重大的危機,霸凌者可能成為日後的犯罪者、受害者可能因此而一 輩子活在陰影下、旁觀者則可能因此而習得採用暴力攻擊對待他人以解決問 題等。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影響因素 校園霸凌 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壹、 個人因素

個人具有何種特性或因素較易涉入校園霸凌問題,本研究所提之個人背景 變項因素包含:性別、年級、學制別、學業成績、不良習慣、外表體型、霸凌經 驗、衝動性格等。

一、性別

根據許多調查統計資料顯示:性別與校園霸凌或暴力行為相關,且男性高 於女性(許春金、周文勇和蔡田木,1996 ; 陳玉書,1988;黃拓榮,1997;蕭翔仁,

2001 ; Shapiro et al., 1998;St. Geroge & Thornas, 1997;Grunbaum et al., 2000;Hill &

Drolet, l999; Farrel & Meyer, 1997)

在態度方面,男性的暴力傾向也比女性高。且近年來青少年犯罪人口中,

值得關注的是,在量的方面,男女生的比率一直在改變,雖然女性的犯罪人口不 及男性,但也一直成持續增加的趨勢;在質的方面,男性少年犯多為暴力犯。而

(44)

有關欺凌方式也因性別而有所差異,男性容易遭受肢體的霸凌,而女性則受到心 理層面的霸凌較多,如:言語挑撥、排除異己、孤立他人、散布謠言等(洪福源,

2003;魏麗敏、黃德祥,2003; Seals & Young, 2003)。

二、年級

校園霸凌問題與年級的因素有相當程度之關聯,但各方研究結果對於其因 果關係則是說法不一,有待進一步研究釐清。Shapiro et al.(1998)調查發現,年級 越長的學生有較高的攻擊行為。Hill et al. (eds.)(1999)則表示年級越低的學生越容 易引發暴力行為。Weiler et al. (1999)指出,年齡界於 14-15 歲的學生其發生校園暴 力行為的比率最高。然而國內研究方面,發現在次嚴重型的校園暴力行為上,國 三學生發生暴力的機會顯著低於其他年級學生(林坤松,2000)。邱珍琬(2002)進一 步指出低年級學童較易受到高年級學童的欺凌,同儕欺凌的現象則多發生在高年 級學童身上,低年級學童則較少發生。但是學童隨著年齡漸長,他們多半會習得 如何阻擋欺凌或離開欺凌者所挑中的受害圈(張慧芝譯,2004)。

三、學制別

不同學制其校園風氣,傳統校風等因素造就不同的校園形態,高中生及高 職生雖然同為青少年族群,但所關心的物件也許是大相逕庭的,因此就校園暴力 類別及其嚴重程度而言,應有所差異。國內研究者陳佳琪(2001)研究指出就讀不 同學校類別在青少年偏差行為上達顯著差異,且國中組比高中職組較嚴重。不同 學制別之高中職生就偏差行為方式在偏差內向性與偏差外向性量表上均有顯著 差異存在。表示不同學制別對高中職生在偏差行為方面有影響(蕭世慧,2006)。

四、學業成績

國內外研究指出低學業成就之學生較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洪福源,

2003;Olweus, 1994),這可能跟弱勢家庭導致學業成就低落有關,但另外一般的 研究均普遍發現,有偏差或暴力行為傾向的學生,其學業成就表現普遍低落(林 孝慈,1986;程又強,1995;鄭鈞元,1996;賴朝輝,1998;Marshall & Weinstein, 1984)。其歸究的原因指向發生霸凌行為的學生,其課業方面較缺乏成就感,久

(45)

而久之生活無目標,進而對人生目標產生悲觀的想法,情緒與理智漸漸難以控 制,甚至藉由霸凌行為來獲取刺激與快感。

五、不良習慣

許多研究顯示青少年物質濫用情形與暴力霸凌行為有顯著相關,如吸菸、

嚼食檳榔、喝酒與藥物濫用等不良習性。國內學者林孝慈(1986)發現暴力攻擊行 為越頻繁的青少年,其吸菸、喝酒上癮的比率較高。另外吳京等人(2000)對 13926 國小、國中與高中學生的研究顯示學生吸菸、喝酒的行為可以有效預測青少年暴 力行為。林坤松(2000)的研究也指出青少年暴力行為總是伴隨著吸菸與喝酒等習 性。

六、外表體型

研究顯示:體型特徵如瘦小、矮、胖、醜、長相不順眼、暴牙等(Olweus, 1994),

或是骯髒、戴眼鏡、不衛生、身上有異味、動作笨拙等(邱珍琬,2001),這些學 生因為某種原因而表現的「異於常人」,包含生理表徵、體形外表及生活習慣等,

都大有機會成為霸凌的受害者。

七、霸凌經驗

青少年遭遇霸凌的經歷,不論是在心理上留下陰影或生理上造殘缺,多少 都跟近年來社會環境惡化與暴力充斥有關,使得青少年目睹或親身經歷霸凌的機 會大增,然而霸凌經驗會升高使用霸凌的機會,也許是青少年本身的霸凌行為讓 自己也暴露在受霸凌的風險中,根據多數的研究指出親身霸凌經驗或目睹他人受 霸凌的經過,與霸凌行為有關。如國內學者楊翠娟(2005)研究指出曾經經歷肢體 暴力創傷或目睹他人經歷肢體暴力的青少年,有將近八成的比率發生暴力行為,

經歷性騷擾、性暴力者近七成有暴力行為,目睹他人遭遇性暴力、性騷擾者有八 成有暴力行為。陳毓文(1999)在犯罪青少年的研究中發現暴力環境對青少年的暴 力行為具有解釋力,尤其親自目睹同學間的暴力霸凌經驗其對暴力行為的解釋力 最強。林坤隆(1991)對 1487 名國中生的研究發現目擊暴力經驗的學生發生三種嚴 重程度不同的暴力行為的比率有顯著的差異,有目擊暴力經驗的學生發生嚴重型

數據

表 4-2  受試者校園生活量表平均數分析……………………………69  表 4-3  受試者霸凌傾向量表平均數分析……………………………71  表 4-4  不同性別在校園生活現況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72  表 4-5  不同年級在校園生活現況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3  表 4-6  不同學制別在校園生活現況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75  表 4-7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在校園生活現況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76  表 4-8  不同父母婚
表 4-16  校園生活四個構面預測心理性傷害之迴歸分係摘要表…87  表 4-17  校園生活四個構面預測生理性傷害之迴歸分係摘要表…87  表 4-18  校園生活四個構面預測霸凌傾向之迴歸分係摘要表……88
圖 3-1  研究架構圖……………………………………………………44  圖 3-2  研究流程圖……………………………………………………47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茲將研究架構圖 3-1 內容說明如下:  一、個人背景變項  本研究所探討的背景變項,是指台東縣高中職生有關的基本資料,其 變項包含性別、年級、學制別、父母管教方式、父母婚姻狀況、家庭型態 等共 6 項。本研究首先以學生的背景變項為自變項,以校園生活及霸凌傾 向為依變項,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學制別、父母管教方式、父母婚姻狀 況、家庭型態的學生在校園生活及霸凌傾向上的差異情形。  二、校園生活量表變項  本研究所探討的校園生活量表變項,是指高中職學生校園生活當中的 師生關係、同儕關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chools using integrated or mixed mode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to adopt the modules of Life and Society (S1-3) for improving their

• Is the school able to make reference to different sources of assessment data and provide timely and effective feedback to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performance in order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The objects on orange orbits (Mercury, Venus, Mars, Jupiter, and Saturn) rotate around the sun.. Johannes Kepler, Weil, Württemberg

In the related workshop, students will analyse how and why objects in the M+ Collections were made and create their own versions by redesigning everyday objects. Students

Briefing Seminar for School Leaders of WiFi 900 Schools... Coherent Development of IT in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Curriculum Reform for Fostering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Teacher / HR Data Payroll School email system Exam papers Exam Grades /.

Classifying sensitive data (personal data, mailbox, exam papers etc.) Managing file storage, backup and cloud services, IT Assets (keys) Security in IT Procuremen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