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東盟」與中國關係概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二、「東盟」與中國關係概述"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新高中知識增益講座系列:

1945 年後的國際協作與地區政治 ( 五 ) :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演變:邁向地區性合作

( 新辦 )

范永聰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 CDI02012154

9

15.12.2012

(2)

一、「東盟」簡介

二、「東盟」與中國關係概述

內容綱要

(3)

1) 組織性質

2) 發展歷程大要 3) 成員國之間關係 4) 區域一體化進程 5) 組織機構概況 6) 運作方式與特點 7) 未來發展動向

一、「東盟」簡介

(4)

二 、 「 東 盟 」 與 中 國 關 係 概 述

1) 「東盟」與中國關係發展大要 2) 對中國認識的轉變歷程

3) 對華政策 —— 方向之調整及其主要內容

(5)

一、「東盟」簡介

(6)

組織性質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 ( 香港譯名;國內譯名 )

東南亞國協,簡稱「東協」 ( 台灣譯名 )

東南亞合作組織,簡稱「東合」 ( 部分媒體稱呼,較少用 )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 阿細安、亞細安 ( 部分雜誌使用名稱,如《亞洲週 刊》 )

(7)

組織性質

英文名稱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中沒有「盟」的 意思

台灣譯名「東協」或許接近真象 →→ 只有國家協作性質,或地區聯合 之意,沒有同盟意味。

「協會」 ( 鬆散 ) VS 「同盟」 ( 緊密 )

表面緊密,實則鬆散

——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張蘊岭:

〈如何認識「東盟」〉,《當代亞太》, 2006 年第 7 期,頁 3 。

(8)

組織性質

「雖然東盟所宣佈的目標是朝經濟、社會和文化等三方面發展,但是成 員國都知道在經濟合作方面的進展將會非常緩慢。我們之所以聯合起來

,主要是出於政治考量,就是為了尋求穩定與安全。」

「東盟提議的合作項目之多,同最後真正落實的寥寥幾個項目,在數量 上根本不成正比。我們每年總會提出一、兩百個建議,最終付諸實行的 往往只有區區十幾二十個。」

——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 經濟飛騰路 ( 1965 – 2000 ) 》,頁 340

(9)

組織性質

「如果說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之初只是一個經濟和社會文化合作組織,

那麼它現在已經發展成政治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之間的團結提高 了我們為地區利益和世界利益進行合作的政治覺悟和願望。」

「東盟提出的把東南亞建成和平、自由、中立區的構想,在維護地區和 平、穩定和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也培育了東盟精神。」

—— 蘇哈托 ( Suharto ) 自述,拉瑪丹等執筆,居三元譯:

——

《蘇哈托自傳 我的思想、言論和行動》,頁 393 。

(10)

組織性質

「東盟的首要正式目標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合作,但其隱含的非公開目標卻 是政治合作。這種合作表現為在內部實行對衝突的防止和控制,以及起著關 於地區的外交共同體作用。」

「 21 世紀初的東盟不同於 1967 年成立時的東盟,當時它承諾實現地區和

……

解並有一個反對共產主義的議程。 但隨著其成員國擴大到十個,它已失去 了一種集體抱有共同目標的意識。」

——[ 英 ] 邁克爾‧利弗 ( Michael Leifer ) 著,薛學了等譯:

《當代東南亞政治研究指南》,頁 93 – 96 。

(11)

組織性質

「自冷戰結束後,東盟完成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從一個過去由發展中國家組成 的對社會主義運動的政治保護共同體,變為一個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共同體。在全 球性的競爭中,它越來越成為新亞洲的開拓者。」

「它可以隨時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而調整自己。在當初它成立時,誰也沒有對它 寄予很多的希望,但是今天它已是東南亞國家間最重要的組織。」

——[ 德 ] 弗勞利安‧康馬斯 ( Florian Coulmas ) 、 [ 荷 ] 尤迪特‧施塔波絲 ( Judith Stalpers ) 著,

——

陳寶等譯:《新亞洲 亞洲挑戰世界》,頁 97 – 98 。

(12)

組織性質

綜合以上,普遍評價:

1) 團結域內各國,維持區內秩序,保障和平穩定

2) 為東南亞地區國家與外國建立對話平台 ( 對話伙伴; 10+1 ; 10+3 )

3) 東南亞地區意識之展現

4) 促進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之東南亞地區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 5) 發展中國家 / 小國團結一致的榜樣,區域主義組織之典範

(13)

發展歷程大要

「東盟」成立的背景:

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南亞」區域觀念之形成

2) 戰後東南亞國家先後獨立,國與國之間有加強合作之必要

3) 冷戰時期意識形態使然——防範共產主義南移:東南亞條約組織 / 東南亞公 約組織 ( 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 SEATO ) : 1954 年 9 月 8 日,《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 ( 馬尼拉 ) ;組織總部:泰國曼谷。成員:

澳洲、法國、新西蘭、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英國、美國。

1976 年 6 月 30 日解散。 ( 軍事性質較重,設有「軍事顧問會議」,曾進行 多次大規模軍演。 )

(14)

發展歷程大要

「東盟」的成立:

1961 年 7 月 31 日: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在曼谷成立「東南亞聯 盟」

1963 年: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因為領土問題斷交 ( 東馬沙巴州主權問 題 )

1965 年 8 月:新加坡獨立,新、馬兩國交惡,東南亞聯盟陷於癱瘓。

1967 年 8 月 6 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五 國外長在曼谷舉行會議,於 8 月 8 日發表了《東南亞聯盟成立宣言》 ( 或稱《曼谷宣言》 ) ,正式宣佈「東盟」成立。

(15)

發展歷程大要

「東盟」的發展:

「創會會員」 ( 1967 年 8 月「東盟」成立時的會員 ) : 1)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2) 馬來西亞聯邦 3) 新加坡共和國 4) 菲律賓共和國 5) 泰王國

(16)

發展歷程大要

1984 年 1 月 8 日:

汶萊蘇丹國獨立後,立即加入「東盟」

→→ 六個成員國

連同上頁所示之五國,合稱「東盟老成員」

(17)

發展歷程大要

 踏入 1990 年代,以下四個東南亞國家先後加入「東盟」:

1.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 1995 年 7 月 28 日加入 ) 2. 緬甸聯邦 ( 1997 年 7 月 23 日加入 )

3.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 ( 即老撾, 1997 年 7 月 23 日加入 ) 4. 柬埔寨王國 ( 1999 年 4 月 30 日加入 )

 於 2002 年 5 月 20 日正式獨立的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於 2006 年 7 月提 出申請加入,至今尚未如願,只為候選成員國;至於巴布亞新畿內亞 則為觀察員國。

(18)

發展歷程大要

關於「東盟」:

現時世界上較大的「地區性組織」 ( VS 歐盟 )

秘書處 / 總部:雅加達 ( Jakarta )

「東盟」十國總面積: 450 萬平方公里

「東盟」十國總人口:約 6 億 ( 2010 年統計資料 )

對話伙伴:中國、澳洲、加拿大、歐盟、印度、日本、新西蘭、俄羅斯

、韓國、美國、巴基斯坦。 ( 參閱附表一:「東盟」對話伙伴一覽表 )

(19)

發展歷程大要

「東盟」成立宗旨:

1) 平等、協作,促進東南亞地區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

2) 遵循正義、國家關係準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東南亞地區的和平、穩

3) 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科學等問題的合作與相互支援 4) 在教育、職業、技術及行政訓練和研究設施方面互相支援

5) 在充分利用農業和工業、擴大貿易、改善交通運輸、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方 面進行更有效的合作

6) 促進對東南亞問題的研究

7) 與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標的國際和地區組織保持緊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尋與 其更緊密的合作途徑

→→ 近年除了加強經濟合作外,也注意到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及軍事上的交流

(20)

發展歷程大要

「東盟」的「東南亞中立化」理念:

1970 年 9月,馬來西亞總理阿卜杜勒‧拉札克 ( Tun Abdul Razak, 1922 – 1 976 ) 首次提出「東南亞中立化」的建議。

1971 年 11 月 26 – 27 日,「東盟」五個成員國外長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 召開「外長會議」。 11 月 27 日,「東盟」發表《東南亞中立化宣言》 ( 又 稱《吉隆坡宣言》 ) ,表明「東盟」決心努力爭取「對東南亞作為一個不受 外部強國任何形式或方式的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區的承認和尊重。」

(21)

發展歷程大要

1976 年 2月,「東盟」五國成員國第一次會議,於印度尼西亞巴厘島 / 峇 里島 舉行。會後各國代表發表聯合公報——《東盟協調一致宣言》 ( “The De 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 ) ,宣稱「東盟」各成員國政府將繼續努力,

以便早日成立「東南亞中立和平區」。

會上簽訂《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 east Asia ; TAC ) ( 1976 年 2 月 24 日 ) ,條約旨在東南亞地區建立國家互信

、促進和平與安全,並推動地區繁榮,增強彼此關係。

(22)

發展歷程大要

《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宗旨與原則:

 宗旨:

 促進該地區各國人民間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強他們

的實力、團結和密切關係。

(23)

發展歷程大要

原則:

1) 互相尊重獨立、主權、平等、領土完整和各國的民族特性

2) 任何國家都有免受外來干涉,顛覆和制裁,保持其民族生存的權利 3) 互不干涉內政

4) 和平解決分歧或爭端

5) 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互相威嚇 6) 締約各國間進行有效合作

(24)

發展歷程大要

「後冷戰時期」 ( 1991 年 12 月蘇聯解體後 ) 的東南亞地區:

1) 美國影響力↓,但仍有相當主導力量

2) 日本影響力↑,經濟 + 政治 + 軍事 + 地區安全 3) 中國影響力↑,成為對東南亞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國家 4) 印度影響力↑,備受注目

5) 東盟作用↑,主導地區事務,焦點在於維持地區和平、穩定與

安全,致力發展經濟合作,促進社會、文化全方位交流。

(25)

發展歷程大要

「冷戰」後「東盟」發展面面觀:

1) 「東盟自由貿易區」 ( ASEAN Free Trade Area ; AFTA ) : 1992 年始建, 2002 年 1 月 1 日正式運作,促進經貿發展,強調旅遊、能源等全方位合作

2) 擴大成員數目, 1990 年代中起吸收中南半島四國

3) 建立「東盟地區論壇」,促進對話、互信,減少衝突 ( 下文介紹 )

4) 促進歐亞合作,發起「亞歐會議」 ( 吳作棟及李光耀提出,法國響應:「東 盟」 10+3+ 「歐盟」 ) :第一次會議, 1996 年 3 月,泰國曼谷。合作主題:政 治對話、經濟合作,教育文化發展。

(26)

發展歷程大要

5) 與東南亞地區外大國建立緊密對話關係,先後與中國 ( 2003 年 10 月 )

、印度 ( 2003 年 10 月 ) 、日本 ( 2004 年 7 月 ) 及美國 ( 2009 年 7 月 ) 等國簽訂《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促進永久和平、長期友好,並致力於經濟

、社會、文化與科技的合作發展。

6) 決定由不定期舉行,改為每年舉行一次「東盟首腦會議」,藉以加強合作 機制。

7) 提出 2020 年成立「東盟共同體」構想藍圖

8) 深化「東盟」意識→→民間、商界、學界,為實現「共同體」做好準備。

(27)

成員國之間關係

表面:強調「東盟」團結性,提倡「東盟精神」,對外事務及重大國際 會議上立場一致。

實際:成員國關係時好時壞,常起衝突。

因素:甚多。諸如:經濟利益衝突;非法移民問題;領土、領海糾紛;

軍備競賽;環境污染問題;歷史遺留問題;宗教、文化衝突等等。

(28)

成員國之間關係

經濟利益衝突,例子:

1997 年 9 月,馬來西亞政府宣佈,所有馬來西亞國內生產的貨品必 須通過本國港口或機場出口,藉以減少外匯流失。

直至目前,馬來西亞尚有約 30% 本國生產貨品選擇經鄰國港口或機 場出口,蓋因鄰國設施較為先進之故。

這個「鄰國」,當然是指新加坡。

(29)

成員國之間關係

非法移民問題,例子:

1997 年初,為防止每年平均約 3,000 名泰國非法移民潛入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不顧泰國反對,於泰馬邊境修築一幅長達 21 公里,高約 2 .44 米的水泥牆。

因修築泥牆工程牽涉泰馬素有爭議之邊境地段,馬國進行修築工程 時,泰國調動軍用直昇機到場巡邏,一度引起兩國關係緊張。

(30)

成員國之間關係

領海主權糾紛,例子:

爭端極多,時起衝突,難以解決。

詳參附表二:「東盟」成員國海洋或島嶼爭端一覽

(31)

成員國之間關係

軍備競賽?例子:

馬來西亞購買俄製蘇 -30MKM 戰機;新加坡即購美製 F-15SG 戰機。

2009 年,印尼從荷蘭購買「西格瑪」護衛艦;馬來西亞派「吉打州」

級護衛艦到兩國海疆邊界附近部署。

2009 年,越南政府傳出消息,意欲向外國購買先進戰機及軍艦,泰國

《曼谷郵報》刊登社評,要求越南政府公開解釋此事。

(32)

成員國之間關係

環境污染問題,例子:

1997 年 7 月,印尼發生森林大火,持續約四個月,導致印尼及鄰國數 以千計人民染上由濃煙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更引發多宗車禍及撞船事 故。

大火面積近 200 公頃,導致經濟損失約 30 多億美元。而因大火而起的 有毒煙霧飄散至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泰國及菲律賓,導致這些國 家空氣大受污染,部分國家向印尼提出投訴。

(33)

成員國之間關係

歷史遺留問題,例子:

泰國女影星素瓦南於 2002 年 12 月及 2003 年 1 月間先後兩次發表「吳哥窟 ( An gkor Wat ) 應屬泰國」的言論,引起柬埔寨人民在 2003 年 1 月 29 日發動大規模反 泰示威,更演變成騷亂。柬埔寨國內的泰國使館、泰資企業、銀行,甚至餐館,均 成為襲擊目標。暴亂期間,有柬埔寨民眾焚燒泰國國旗。 ( 此事牽連甚大,詳閱 附件一: 《環球時報》對 2003 年 1 月 29日柬埔寨國民反泰示威事件的報導 )

2008 年 10月,兩國又為柬屬柏威夏寺 ( Preah Vihear Temple ) 於 2007 年的聯合 國「申遺」成功問題,在泰柬存在爭議的邊境上爆發大規模衝突,雙方互有傷亡。

(34)

成員國之間關係

宗教問題衝突,例子:

2004 年於老撾萬象舉行的第十屆「東盟」首腦會議上,圍繞泰國南部的 穆斯林問題,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之間鬧得極不愉快。針對泰國對其國 土南部穆斯林武裝分子的鎮壓行動,印、馬兩國要求提交「東盟」首腦會 議討論,然泰國政府認為此舉干犯「東盟」成員國互不干涉內政的大原則

,威脅若把此事提交首腦會議討論,泰國將退出首腦會議,當時的「輪值 主席國」老撾也支持泰國政府的立場。最後印、馬兩國讓步,然三國關係 已受影響。

(35)

成員國之間關係

「東盟」之未來整合,以下五種成員國之間的雙邊關係至為重要:

1) 泰國、馬來西亞關係

2)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關係 3) 新加坡、馬來西亞關係

4) 緬甸、泰國關係 5) 菲律賓、越南關係

(36)

區域一體化進程

「冷戰」後「東盟」帶領的東南亞一體化進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90 年至 2002 年:致力「一體」,開啟多邊緊密關係 1) 1992 年:達成「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並於 2002 年 1 月 1 日正式

運作

2) 1994 年:成立「東盟地區論壇」,啟動多邊安全合作

3) 1995 年:吸納越南,此後中南半島四國全數加入,完成「一體」

(37)

區域一體化進程

第二階段: 2003 年至今:提升合作水平,深化多邊關係

 2003 年 10 月 7 日:第九屆「東盟首腦會議」於印度尼西亞峇里島 / 巴 厘島舉行,成員國達成《東盟協調一致第二宣言》 ( ASEAN Concord Dec laration II ) ,提出於 2020 年成立「東盟共同體」 ( ASEAN Community ) 的構想。

→→ 共同體三大支柱:政治安全、經貿發展、社會文化之緊密聯繫

(38)

區域一體化進程

「東盟共同體」的三大支柱是:

1) 「東盟安全共同體」 ( ASEAN Security Community ; ASC ) 2) 「東盟經濟共同體」 (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 AEC )

3) 「東盟社會與文化共同體」 ( ASEAN Society-Cultural Community ; A SCC )

較鬆散組織 →→ 關係更密切、合作領域更廣泛之區域性組織。

詳閱附表三:「東盟共同體」理念簡表

(39)

區域一體化進程

2007 年 11 月,第十三屆「東盟首腦會議」於新加坡舉行,

會上各成員國正式簽署了《東盟憲章》 ( ASEAN Charter ) , 是為「東盟」成立四十年來第一份適應其自身特點的法律文件

它促使「東盟」由一個結構上較為鬆散的組織,蛻變成一個

更具凝聚力,更有運作效率及規範性的地區「共同體」。

(40)

區域一體化進程

關於《東盟憲章》,其要點如下:

目標:

1) 維護並加強本地區和平、安全與穩定。

2) 保持本地區無核武化、禁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3) 支持民主、法制和憲政,為「東盟」居民提供公正、民主與和諧的和平環境。

4) 致力於經濟一體化建設,構建穩定、繁榮和統一的「東盟」市場和生產基地,實現商 品、服務和投資自由流動,促進商界人士、技術人才和勞動力的自由往來;增強合作 互助,在本地區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

5) 加強開發人力資源,鼓勵社會各部門參與,增強「東盟」大家庭意識。

(41)

區域一體化進程

原則:

1) 繼續堅持不干涉內政的基本原則。

2) 尊重各成員國的獨立、主權、平等、領土完整和民族特性。

3) 堅持以和平手段解決紛爭。

4) 就涉及關係「東盟」共同利益事宜加強磋商機制,依照「東盟」

條約和國際慣例解決紛爭,嚴重問題將交由「東盟首腦會議」協 商決定。

(42)

區域一體化進程

決策方式:

1) 「東盟峰會」 ( 「東盟首腦會議」 ) 是「東盟」最高決策機構 2) 堅持「協商一致」的決策方式

3) 爭端由「東盟峰會」解決

 此《東盟憲章》於 2008 年 12 月 15 日獲得「東盟」所有成員國批准後 正式生效。

(43)

區域一體化進程

從《東盟憲章》中可見「東盟」的特性,若將其與「歐盟」作一小比較,將更見清晰:

「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歐盟」:「歐洲聯盟」; European Union

字面上, Union 比 Association 表現更緊密的意思。

「歐盟」:「去國家主權」模式 VS 「東盟」:「強化國家主權」模式

「東盟」:一體化進程可謂困境重重

當然,在衡量兩者「一體化」成功程度時,要考慮雙方的發展程度,以及文化、歷史傳統等 等背景因素。「東盟」成立至今,其於維持東南亞地區穩定及安全的貢獻,還是不宜忽略。

(44)

區域一體化進程

「東盟」領導「東南亞一體化」之發展特點:

1) 多邊、雙邊關係並重,多邊不行則雙邊先行 ( 例:雙邊經貿協議先於多邊 ) 2) 強調「共同一致決策」,惟卻欠缺核心領導 ( 例: VS 「歐盟」德、法領導 ) 3) 展現高度「開放性」 ( 例:「東盟自由貿易區」 + 中國 =10+1 :「中國——

盟自由貿易區」,已於 2010 年 1 月 1 日全面啟動;另有日本、印度、美國關 係發展 )

4) 外力促成「一體」 ( 相比「歐盟」,東南亞一體是來自外力促成。如以往受

「冷戰」意識形態影響;現今受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與機遇影響 )

5) 特殊的運作模式 ( 「東盟方式」:協商、主權獨立、絕不干預,顯示亞洲傳 統 )

(45)

區域一體化進程

補充:何謂「東盟方式」?學者約根‧哈克 ( Jürgen Haacke ) 認為,「東盟 方式」包括以下六條核心原則:

1) 主權平等

2) 不適用武力;應以和平方法解決爭端 3) 不干涉他國內政

4) 不介入成員國之間尚未解決的雙邊衝突 5) 安靜外交

6) 互相尊重與容忍

(46)

區域一體化進程

參考:新中國最重要之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1953 年周恩 來總理訪問印度時提出;並成為 1954 年中國處理對印度及對緬甸關係時最基 礎的外交原則 )

1)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2) 互不侵犯

3) 互不干涉內政 4) 平等互利

5) 和平共處

(47)

組織機構概況

「東盟」的主要組織機構,共有三層:

第一層:決策機構:「東盟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及經濟部長會議。

第二層:行政機構:常務委員會 ( 執行和監督「東盟」政策性決定 ) ;秘書處 ( 「東盟」的行政總部,負責協調各成員國,並於會議時執行「東盟」的決議。 )

第三層:協調機構,包括「東盟協調理事會」及三個「東盟共同體理事會」等等

另外,還設有能源、勞工、貿易等 18 個部長會議,也包括一些民間或半官方機 構。

(48)

組織機構概況

「首腦會議」:「東盟」最高決策機構,是「東盟」國家商討區域合作大計的最主 要機制,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初期分為「正式」、「非正式」兩種,後來統一為 每年舉行一次的「正式」會議。

外長會議 ( 每年一至兩次 ) :制定「東盟」基本政策,每年輪流在成員國間舉行。

常務委員會:主要討論「東盟」的外交政策,並落實具體合作專案。

經濟部長會議 ( 每年一至兩次 ) :討論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亦為決策機構。

「東盟」秘書處:設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Jakarta ,出版物有《東盟常務委員會 報告》、《東盟通訊》等。

(49)

組織機構概況

「東盟首腦會議」可以說是「東盟」的靈

魂所在,關於其歷來會議的舉行概況,詳閱

附表四:歷屆「東盟首腦會議」大要。

(50)

組織機構概況

重要機構——「東盟地區論壇」 ( ASEAN Regional Forum ; ARF ,首次會 議為 1994 年 7 月 25 日,地點曼谷 ) —— 成立原因:

 主要目的在維護東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與安全,外加以下三個因素:

1) 加強「東盟」成員國之間對崛起中的中國的抗衡力量 ( 例:南沙及西沙 群島問題 )

2) 留住美國,藉以制衡中國;並爭取對日本、印度等國的外交發展

3) 強化「東盟」對東南亞地區事務的主導角色與地位,以與區外雄強爭一日 之長短

(51)

組織機構概況

「東盟地區論壇」所發揮的功能:

1) 推進地區內各國相互信任,如《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持續發展,以及

「東南亞無核區域」 ( Southeast Asia Nuclear Weapons-Free Zone ; S EANWFZ ) 的建設等等。

2) 發展「預防性外交」,以預防國家之間衝突爆發為基礎,強調外交的必須 性及即時性,認同外交為解決衝突的最好方法。

3) 以發展「衝突解決機制」為「東盟地區論壇」的終極目標。然而這項終極 目標尚在努力當中。

(52)

組織機構概況

關於歷來「東盟地區論壇」的會議概況,請

詳閱附表五:「東盟地區論壇」會議一覽

(53)

運作方式與特點

「東盟」擁有自己獨特的組織架構,以及被稱為「東盟方式」的運作方 式與決策原則,其特點為:

1) 聯繫鬆散,缺乏決策核心,在兼顧成員國利益的基礎上,強調確保各 國之間的絕對平等地位,藉以杜絕單一成員國主導地區事務之可能性

2) 強調「協商一致」,在內部協商後,以「全體一致通過」為議論目標

3) 奉行「平等的不干涉內政」原則

4) 正式協商以外的「非正式性」特徵:成員國領袖私交場合商議方式

(54)

未來發展動向

「東盟」內部之新挑戰:

1) 緬甸問題:軍政府國際形象低落,緬甸作為「東盟」成員,或影響

「東盟」與西方世界及日本之間的關係發展。

2) 領導權問題: 1997 年後印尼↓ →→ 2000 年後泰、菲、馬「三頭馬 車」 + 「軍師」新加坡

3) 經濟一體化進度令人懷疑

4) 「安全共同體」?維持安全不靠「東盟」;反指望美、印等國。

(55)

未來發展動向

「東盟」未來發展的迷思:

1) 「東盟」成員國領導人之「社交場所」?沒實質意義?

2) 有「共同體」的理想,但近於空想?

3) 東南亞人民對「東盟」缺乏凝聚力和使命感?成員國是一群「烏合之眾」

4) 《亞洲時報》指《東盟》:到達「中年危機」之境?→→ 無足輕重?

5) 成員國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問題;經濟發展的極端差異、懸殊…… ..

6) 文化多元、迥異;宗教信仰嚴重分歧等問題…… ..

(56)

二、「東盟」與中國關係概述

(57)

「東盟」與中國關係發展大要

當代「東盟」與中國關係的發展歷 程,可謂相當轉折,詳閱附表六:

「東盟」與中國關係發展大事年表

(58)

「東盟」與中國關係發展大要

中國與「東盟」貿易概況

1970 年代:中國與「東盟」開始啟動雙邊貿易。

1975 年:貿易總額為 5.23 億美元。

1993 年:貿易總額為 107 億美元。

2001 年:貿易總額為 416.2 億美元,比 2000 年增長 5.3% 。其 中中國出口 183.9 億美元,增長 6.9 %;進口 232.3 億美元,增長 4.7 %。雙方貿易逆差為 48 億美元,增長 0.1 %。

2002 年:貿易總額為 547.7 億美元。

2011 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是「東

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為 3,628.5 億美元。

(59)

對中國認識的轉變歷程

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部分東南亞國家視新中國為威脅。

原因:

1) 「冷戰」時期國際政治歪曲中國形象 2) 東南亞國家對中國革命辭句的理解

(60)

對中國認識的轉變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國家對中國認識的三個階段:

1) 1950 – 1970 年代:視中國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不安元素,敵視中國

;親向美國並反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2) 1970 年代後期 – 1980 年代:中蘇交惡;中日建交;中美建交,東南 亞國家開始與中國靠近,但仍視中國為不值得信任的近鄰。

3) 1990 年代後:崛起中的中國:政治盟友?競爭對手?軍事強鄰? 「中 國威脅論」?龐大市場?金融危機救星?→→「東盟」的心情異常矛 盾、忐忑不安。

(61)

——

對 華 政 策 方 向 之 調 整 及 其 主 要 內 容

「冷戰」後「東盟」對中國政策的調整可分以下兩個階段:

1) 1990 年至 1997 年:實現正常化階段:「東盟」成員國積極改善與中 國的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例:新加坡於 1990 年代中期成為中國 第五大外國投資國;印尼亦與中國復交。

2) 1997 年金融危機後至今:全面提升全方位合作階段:中國經濟起飛,

被「東盟」成員國視為金融危機的救星。建基於經貿合作基礎之上,

雙方開展政治、安全、文化全方位多邊戰略伙伴關係。

(62)

——

對 華 政 策 方 向 之 調 整 及 其 主 要 內 容

全面接觸:

最重要成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想 ( 2000 年提出; 2002 年落實; 2010 年 1 月 1 日正式運作 )

2002 年:《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

緬甸、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與中國全面接觸

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賓:對中國仍有所保留,尤其新加坡及菲律 賓,在「安全」問題上,仍一面靠向美國。

(63)

——

對 華 政 策 方 向 之 調 整 及 其 主 要 內 容

充分利用:

中國急速經濟發展,可重振東南亞。

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覬覦中國龐大市場

中南半島國家:需要中國援助;或協助發展基建。

(64)

——

對 華 政 策 方 向 之 調 整 及 其 主 要 內 容

加強制衡:

方法:

1) 將中國納入現有國際框架之內,利用國際機制約束中國;鼓勵中國融 入地區,發揮「大國」影響力及責任感。

2) 引入「外力」制約,如:美國、日本、印度等等。

(65)

——

對 華 政 策 方 向 之 調 整 及 其 主 要 內 容

「東盟」成員國對於「制約」中國的態度:

印尼、馬來西亞:穆斯林國家,有反美情緒;印尼有「大國夢」,馬來 西亞在經濟上親近中國,但政治及安全問題上,則親近美國。

越南:較多考慮「東盟」利害;美國與日本的關係。

緬甸、泰國:較為親中,特別是緬甸軍政府,長期被孤立,得中國援助

,故較親中。然泰、緬兩國亦有援引印度以牽制中國之意。

菲律賓、新加坡:政治及安全上明顯親美。

(66)

餘論

中國與「東盟」關係發展的幾個主要難題:

1) 華僑問題 2) 中國威脅論

3) 南沙群島主權爭議 4) 台灣問題

5) 經貿競爭問題

6) 中國對「東盟」部分成員國的外交政策不滿

(67)

華僑問題

大量華人聚居於「東盟」成員國之內,他們掌握該國的經濟命脈

,如印度尼西亞的本土經濟就主要掌握在華人手上。

部分「東盟」國家內不自安,引致嚴重的華僑問題。如印尼、馬

來西亞等國就經常爆發排華風潮。 1998 年印尼大排華,華僑死傷

眾多,使人慘不忍睹。

(68)

中國威脅論

部分「東盟」國家內的傳媒,甚至包括華文媒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反 華」或「反共」言論。

「反共」:繼承了 1950 年代以來對「共產主義南移」的恐慌;

「反華」:對近年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的反應。

→→ 中國的形象經常被「妖魔化」,使「東盟」國家自危。

(69)

南沙群島主權爭議

南沙群島的戰略價值:

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必經航路,是其周邊國家進入南太平洋 及印度洋的「海上咽喉」。

越南:「天然屏障」

菲律賓:「正對菲律賓群島腰部的一把尖刀」

→→ 對周邊國家的安全戰略及軍事防務意義重大

(70)

南沙群島主權爭議

南沙群島的資源:

石油與天然氣 ( 據保守估計儲存量為 200 億噸 ) ,其天然資源為南海諸 群島總和的一半以上,有「第二個波斯灣」的美譽。

越南:其「強國夢」的支柱

菲律賓:嚴重缺油

馬來西亞、印尼及汶萊:石油生產及輸出國

→→ 1991 年,中國提出在「承認南沙群島主權屬於中國的大前提下,擱置 爭議,共同開發」。

(71)

南沙群島主權爭議

南沙群島不單只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問題,更牽涉到其他工業大國

日本:其國內所需石油的必經之地,日本謂之「生命線」

美國、新加坡:重要航線的必經之地

印度:「稱霸雄心」的方向

(72)

南沙群島主權爭議

參與主權爭議的國家:

中國 ( 佔有六個礁 ) ;

台灣 ( 佔有一個島嶼 ) ;

越南 ( 佔有二十七個島嶼,聲稱擁有全數南沙群島所有島嶼之主權 ) ;

菲律賓 ( 佔有八個島嶼 ) ;

馬來西亞 ( 佔有四個島嶼 ) ;

汶萊 ( 聲稱擁有部分島嶼之主權 ) ;

印度尼西亞 ( 沒有佔據島嶼,但霸佔南沙群島附近海域 ) 。

(73)

台灣問題

部分「東盟」成員國在與中國交往的同時,仍與台灣維持著一定程度的關係,甚 至是「半官方式」的往來。

例:越南,自 1980 年代起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為了發展經濟及對外貿易,越南政 府允許台灣商人到越南進行投資活動。如是者台灣與越南經貿關係不斷發展。

隨著貿易活動增多,雙方都互設高級別辦事處。台灣在河內、胡志明市都設立了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越南則在台灣的台北及高雄設立了「越南經濟文化辦事 處」。這些機構都附帶有「半官方性質」,對中越關係更進一步發展造成一定之阻 礙。

(74)

經貿競爭問題

近年中國經濟起飛,「東盟」部分成員國認為中國是其經濟發展上的一大威 脅:

出口產品相同

針對市場相同

外資來源相同

→→ 經濟發展與「中國威脅論」掛鉤,令一些「東盟」國家對中國存有戒心

(75)

中 國 對 「 東 盟 」 部 分 成 員 國 的 外 交 政 策 不 滿

近年,「東盟」在發展其他地區多邊平衡問題上,明顯使用多邊外交來牽制 周邊的大國。

例如用美國、日本及印度三國牽制中國;同時也利用中國來牽制美國與日本

,藉以保持平衡。

對「東盟」來說,這種以外交運用來保護自己的策略本無可厚非,但其對中 國的不一態度,卻難免成為兩者進一步交往的阻礙。

(76)

謝謝大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六)無正當理由連續曠職二日以上,校方得予解雇。在僱用期間,乙方應接受甲方

IRB 編號 SF18239B 計畫主持人 李騰裕 通報次數 2

隨著肺炎疫情擴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各個層面逐漸受到衝擊。中國

 光顏巍巍  威神無極  如是炎明   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  珠光炎耀 

15.《大般涅槃經》卷 2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89a01

(六)無正當理由連續曠職二日以上,校方得予解雇。在僱用期間,乙方應接受甲方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被稱作東方最睿智的政治領袖,他帶領著新加坡走過二戰後的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