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第十屆人文暨社會科學資優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第十屆人文暨社會科學資優班"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第十屆人文暨社會科學資優班

指導老師:朱沛文

網路論壇對公共政策之影響

─以洪仲丘事件為例

學生:吳致亨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

(2)

0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 1

第三節、研究方法 ... 2

第二章、 理論建構與文獻回顧 ... 3

第一節、公共性 ... 3

第二節、公共論域與其影響 ... 5

第三節、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 ... 6

第四節、決策理論─垃圾桶模型 ... 7

第三章、 網路論壇的分析與現況 ... 9

第一節、網路論壇的性質 ... 9

第二節、網路論壇的現況 ... 12

第四章、 個案分析... 13

第三節、洪仲丘事件 ... 13

第二節、網路論壇的行動 ... 14

第五章、 結論... 18

參考資料 ... 19

(3)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不知道是因為歷史的演進終究把台灣推向了應該走上的那段路,或者只是我 終於開始認真感受到這個社會的真實,我漸漸感受到「民主」這兩個字原本應該 擁有的生命力,而不再只是公民課本上對於台灣或者是無數個地球上的國家,最 為基本的介紹。

以最簡單的說法來解釋民主的意涵,即是指國家的主權握在眾人民的手上,

不是獨裁的暴君,或者是聖明的賢君。然顯而易見的,如何將眾人的意見匯集凝 聚出一個明白的結論,進而令政府做出公共政策,會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在探討眾多可能的形式之前,我們發現,在公共領域中互相討論,是人們從 純粹個體的狀態跳脫到群體的社會關係的第一步,而也從那一刻開始,我們才有 了民主的可能性。討論彼此的意見,進行交流……這便是形成意見影響公共政策 的開始。

在現代,談及任何一個影響我們生活的行為,幾乎已經不能免於提到網路。

網路如同其他傳播媒體,像是電視、電話等等,利用種種特性,大幅改造了我們 的生活體驗。然而,與其他媒體不同的是,網路有本事創造出一個極為自由也極 為強勢的公共領域。

於是,不論我們想或不想,網路所創造的新世界已經成為我們難以割捨的一 部分了,有別於以往的人際互動,網路給了我們與人溝通時新的體驗,與新的習 性。然而在公共決策上,又會產生甚麼樣的改變呢?

洪仲丘事件,發生在 2013 年的 7 月 4 日。下士洪仲丘在軍中死亡,因為案 情的模糊,疑似牽扯到欺凌、虐待等等情事,而引起各方的關注。在一開始經由 媒體的報導之後,這件事情迅速的在網路論壇 ptt 上迅速發酵,甚至在短短的一 個月之內,集結出「公民 1985 聯盟」這樣的行動組職,凝聚了強大的影響力,

最後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洪案相關的嫌疑人都將移送桃園地方法院,接受一般 的司法審判。二、促使立法院修法,將對軍事審判法進行了修正。

然而,網路論壇在整件事情中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人們又是透過網路用怎 麼樣的方式來影響公共決策呢?這就是本篇研究所要探討的重點。

第二節、研究目的

(4)

基於以上的動機,本文的有簡單的三個研究目的如下:

1. 探索人民影響公共決策的相關方式。

既然以民主國家作為意識上的目標,我們不得不去正視身為人民的我們,究 竟會怎麼樣影響公共政策的決定,更進一步的知道我們能怎麼樣去影響它走上我 們期待的路。

2. 分析網路論壇對於意見形成的影響。

如何形成意見,勢必是在一個需要以民眾意見為任何政策推動後盾的國家必 須思考的一個問題。然而,意見的形成極為仰賴傳播媒介,在新時代的網路出現 之後,又將如何影響意見的形成呢?這是本研究要探討的第二個問題。

3. 研究相比傳統世界,網路世界帶來了決策模型甚麼樣的轉變。

結合以上,我們不禁要想像,一個融合了網路的新世界,會讓人們的運作產 生什麼樣的改變?

其實在這三個問題的背後,只有一個核心的目的,那就是探究網路對我們生 活影響。但是生活的範疇畢竟非常大,而本研究將聚焦於討論那些「我們並不以 為我們在做,但卻是處處都在運作」的事情。

第三節、研究方法

本篇研究皆以文本分析作為研究方法,而所涉及的文本大致分為三個類別:

(一)期刊論文(二)出版書籍(三)網路資料

一、期刊論文:這一部分的資料用途有以下幾點(一)回顧過去學術界對於 本篇研究之相關議題的討論(二)藉此尋找可以參考的相關著作(三)

引用部份研究者在文中所引用或者是實驗得來的數據。

二、出版書籍:在出版的書籍當中,往往可以接收到比起期刊論文更為完整 的思考脈絡,這一部分的資料是建碁本篇研究的主要根據。

三、網路資料:網路除了本篇研究所提及的社交功能之外,也儼然成為了相 當強大的資料庫。而本篇研究除了搜尋需要的數據與新聞之外,由於對 個案的研究主要著眼於網路上的行動,所以也在網路上獲取不少歷史資 料。

(5)

3

第二章、 「公共」的理論建構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哈姆雷特》。

這句話出現在主角哈姆雷特在發現自己的父親被人謀殺之後,面臨應不應該 復仇的抉擇時,由哈姆雷特苦惱的嘴中說出。但無論有多苦惱,他必須做出一個 決定。

不僅僅是哈姆雷特,我們每一個人都常常面臨抉擇──也許沒有哈姆雷特遇到 的這麼艱難──像是選擇從哪條路走到學校,或者是今晚到什麼地方吃晚餐。總之,

決策對我們而言,並不是個陌生的動作。

但是,當我們提及公共決策的時候,問題又沒有那麼單純了。冠上「公共」

兩個字之後,意味著這個決策的主導者與涵蓋的對象不再只是一個人了,將會有 更多的人被影響,主導決策方向的也會是更多的人。

而本文將以民意對公共決策的影響作為切入點進行討論。民意是甚麼呢?美 國傳播學者韋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民意即態度,

是人民對當前的政治、社會等問題的反應,如國際關係、內政問題等等……人民 對此表示贊同、反對或無意見。」1

雖然民意的定義各有多家的解釋,但大抵我們可以在以上掌握到一個都共有 的性質:公共性。公共性便是使得意見不僅僅是意見,而成為民意的關鍵。

為了進一步掌握公共決策的概念,在討論公共決策的運作以前,我們得先退

一步,去對何謂「公共的」、公共決策形成的環境是甚麼樣的「領域」作出釐清。

因此,本文在第一節將嘗試以哲學的觀點去理解公共性的意涵,以及他應該 存在的理由。然而,為了檢視外文翻譯過來的文字其意涵是否會與我們所熟悉的 中文字義有所出入,乃至於影響到研究本土社會的精確性,本文將選擇同時以西 方與東方的角度去切入。在第二節則會觸及公共性的概念落實成為公共領域的時 候,會用甚麼樣子呈顯,以及不同形式會帶來的價值影響。而第三節將會以公共 新聞與公民新聞作為例子,來解釋在公共領域中會造成的力量是甚麼模樣。最後 在第四節,會以垃圾桶模型為核心,介紹在學術界上幾個被廣為肯認的決策理 論。

第一節、公共性

談及公共性的時候,必然的需要談及人的複數存在形態。我們都知道,人無 法獨自的生活在世界,「為了追求善,過更好的生活。」2亞里斯多德說。其表明

1 《大眾傳播的責任》韋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 1992 年

2 轉引自《政治的承諾》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2010 年 左岸文化出版

(6)

了人與人的結盟不僅僅為了人的天性,更是為了使人更有能力追求他想要的。

然而每個人在追求屬於自己的「更好的生活」時,卻不免產生相互牴觸的地 方,於是為了解決這個衝突,「人將一部分的權利割讓出去,形成公領域。」3霍 布斯說。由此,人的世界走向二元卻又交織不清的公領域與私領域,其中的運作 的概念也就是公共性以及與其相對的私密性。

建基於雅典的城邦政治,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尼柯馬克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中提到共同體(community)的概念:共同體不是由平等 之人所組成的,相反的,是由不同且不平等的人所組成的。雅典的政治特色是直 接民主,公民們必須輪流擔任公職,以直接參與為為基本的原則。城邦作為一個 共同體(雖然除了公民其餘的人並沒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群體間的運作便 是其公共性的展現。

從中國思想的觀點來看,在陳弱水4的整理下,「公」在中國思想中的觀念有 五種類型:(一)指朝廷,也就是政府,或更泛稱的指主政者。(二)意涵全體、

普遍的,屬於一種規範性的概念,而此概念與「私」處於極端對立的情況,以公 為善,並以私為惡。(三)由第二種變化而來,直接代表「善」的意思或者是某 個世界中原有的真理,代表了某種的絕對原則。(四)對稱前兩種類型而存在的 反動類型,將公視為一切的私達到滿足的境界,也就是將私的存在當作公的基礎。

(五)以共同、眾人的為基本含意,通常描述性強,用作於指涉政治、宗族、社 會生活等集體行動的場域。

而根據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研究生吳豐雄(1999)的看法,相較於過往 的「親身」互動,公共性在現代社會乃是來自於一種「想像」5。而這個想像包 含兩個特點:(一)因為公共生活不再指奠基於面對面的接觸,更涵蓋許多不認 識的個體,所以往往需要人類「主體性的參與」方可建立一種公共的意識。(二)

公共生活的連結不再只能是血脈、地理等條件所構成,而更透過了法律、語言、

文化等等人為塑造的產物來建構而成。在這邊他得到一個結論:公共性並不是客 觀的反應事實,而是需要人類主體性的參與方可成就。

進一步的,公共性更是一種共在的想像,其特色有三:(一)同時性。(二)

共見共聞。(三)共同實踐。基於對共在的想像需求,人們創造出一個結果,也 就是公共性。換言之,公共性就是人們對於同時性、共見共聞、共同實踐的一種 想像。(吳豐雄 1999)

3 《利維坦》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651 年

4〈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陳弱水 2003 年

5 《「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吳豐雄 1999 年

(7)

5

第二節、公共論域與其影響

公共論域,泛指各式可以提供人們進行溝通,再而達成公共性的場域。而再 探究公共論域之前,我們得先掌握是甚麼媒介得以在公共論域中生效。

在吳豐雄(1999)的整理中,武力、貨幣、語言是完成公共性實踐的具體媒 介。缺乏他們,公共性只能成為浮在空中的概念。武力所形塑的公共生活,以國 家為最鮮明的例子。透過武力作為媒介,國家掌握著武力的使用權,藉以連繫了 統治之下的人民。貨幣則完成了市場的公共性,作為市場的基本語言,貨幣成功 的連結了買家與賣家之間的關係,使得市場成為一個公共生活的場域。而語言身 處於最基本的地方,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溝通得仰賴語言,也是將私人與公共連結 不可或缺的媒介。

而公共論域定義,援引德國學者尤爾根·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6的 說法:「那些以理性批判的論辯所構成的領域。」,而這些領域存在的目的,就是 為了運作公共性,以及嘗試形成意見。以下以幾個例子做說明,並進一步闡述他 的影響力。

一、公民講壇

雅典,在英國倫敦經濟與政治學院的政治學教授大衛·海爾德(David Held)

的《民主的模式》中提到:公民被視為一個整體,構成了雅典重要的主權機構:

公民大會……所有重大問題,比如維持公共秩序的法律結構、財政和直接稅、放 逐、外交事務,都提交到參與會議的公民面前加以討論和決定。而在舉辦公民大 會的講壇上,公民透過演講來影響他人的意見,以便形塑出自己所期待看到的意 見走向,最後導致他所期待的投票結果。換句話說,在公民講壇上所產生的影響,

都將是可以直接影響政策決定的。

二、報紙

在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彭芸的《傳播與政治說服》一書中提到,傳 播的方式大致分為兩類:口語傳播與大眾傳播。包含剛剛提到雅典,希臘羅馬時 代的公共論域往往受到只能以口語傳播的限制,使得某一次的傳播範圍有限。然 而,在印刷術發明之後,大眾傳播的興起,給了公共論域新的發展,其中最鮮明 的例子就是報紙。在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說的一 書中提到:書是私人的告解方式,提供觀點。新聞報導則是群體的自白形式,提 供社區參與。7同樣做為將思想傳達到遠方的媒體,相較於書,報紙更具有即時 性以及生活性。在人類聚落發展越來越廣之後,透過報紙的資訊傳播,幫助四散 的人們達成同時性、共見共聞的特點,使他們更像一個共同體,也提供了一個能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論資產階級社會的類型》6 尤爾根·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

1962 年

7 《認識媒體:人的延伸》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1964 年

(8)

夠跨越空間的論域場所。

然而,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黃肇新8對報紙的侷限做了幾點論述:

(一)要能夠在報紙上使用這個公共論域,必須要擁有基本文字操作能力,可能 會限制到文字操作能力不高或者不具備主流社會語言的人。(二)職業類別的玻 璃天花板,在文中的統計,1997年8/1-8/7在主流報紙上的民意論壇 發表意見者,有百分之五十五來自所謂的知識份子(醫生、師生、民意代表), 而其中來自學校的又占了百分之二十五。(三)報社的固有立場可能會影響報社 編輯選擇要不要放上你的意見,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常的論域環境。

總而言之,雖然報紙在歷史上擁有其突破性的改變,但其媒體製造的本質、

媒介的使用都帶給了他相當程度的侷限。

第三節、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

在這一節,主要介紹經由公共論域來影響公共意見的兩個運作方式:公共新 聞與公民新聞。公共新聞從美國的1980年代末開始興起9,又稱市民新聞。

其核心宗旨在於認為媒體工作者有責任及能力去挑起社會大眾對於公共事務的 關心,迥異於純粹事實取向的報導,公共新聞開始注重傾聽市民的聲音,將更多 心力花在促成公共事務與大眾的連結。而公民新聞則是以公民,也就是一般人民 為主動者,產出事實或是觀點的新聞,除了報社收受人民所產出的新聞,部落格、

影音分享網站、網路百科等等,都成為公民新聞的下盤商。

一、公共新聞

「扒糞運動」一說來自於美國 19-20 世紀間10,新聞媒體多以揭開黑幕,紕 漏醜聞為主要目標的一段努力。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一次演說當中,批評這些已 揭發社會黑暗面的記者為「扒糞記者」。然而,受到此批評的記者反而樂於接受 這個稱號。

而這麼做的成效是甚麼?透過將議題的強化與集中,媒體可以將大眾的注意 力放置在這些公共議題上,美國學者麥庫姆斯與蕭(McCombs & Show)就針對 這個特性發表了《大眾傳播與議題設定功能》11提及媒體設定不僅能讓大眾注意 到要思考甚麼,還能更一步的讓大眾如何去思考一個議題。

8 〈從報紙的「公共論壇」談「公共空間」〉 黃肇新 1997 年收錄於《城市與設計學報》

9 〈更審議的公民,更開放的公共─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相互關係的思考〉胡元輝 2014 年 收錄於《新聞學研究》

10 〈更審議的公民,更開放的公共─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相互關係的思考〉胡元輝 2014 年收錄於《新聞學研究》

11 《大眾傳播與議題設定功能》麥庫姆斯與蕭(McCombs & Show)1972 年

(9)

7

然而根據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胡元輝的整理12, 對公共新聞持反對意見的人,會對於公共新聞削弱的客觀性與獨立性表示質疑;

也有人認為對話民主無法在公共新聞中實踐。然而即使公共新聞並未完全成為新 聞界的主流,但其精神卻已經影響現今媒體的操作手法了。

二、公民新聞

根據胡元輝的整理13,公民新聞興起於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公民開始 懂得運用網際網路等新傳播媒體的能力,產出獨立的自製新聞。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生黃哲斌在 2009 年以樂生療養院的拆遷事件 為例,深入研究了公民新聞在其中發揮的效力。黃哲斌指出,樂生療養院的議題 於 2007 年在網路上引起廣大的聲浪,其發生在於許多網友透過部落格發表他們 主動採訪的結果,進行報導、串連、評論。而這些具報導性的書寫,展現了極大 的公民能量14。(黃哲斌 2009)

綜上所觀,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的目標與效果都是將議題 呈現,促進公眾的注意。而這兩者關鍵的區別即在於主體的不同,前者由專職的 媒體工作者創造出議題的空間,後者則是公民以自身經驗紛紛自製出新聞吸引注 意。對於這兩者的批評,前者常被批評缺失了媒體應該擁有的客觀性,後者則是 因為缺乏組織架構,難以創造出一個有系統的議題設定。

第四節、決策理論─垃圾桶模型

公共決策模式的理論相當繁雜,筆者在集合幾位學者的編著作15之後,羅列 出來五種較常被引用以及討論的五種模式,以下:

一、理性決策模型:相信人具有「絕對理性」能夠認清所有的問題因素,以 及預測任一決策的可能結果,進而透過理性的抉擇,選擇成本最小效益 最大的路徑。其決策的步驟如下:(一)清楚界定政策目標。(二)找出 所有可能變通的方案。(三)比較方案的得失損益。(四)決定一個最好 的辦法。

二、滿意理性模型,又稱有限理性:決策學家賽蒙(Herbert A. Simon)16指 出上一古典理論的缺失,他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無法獲所有的資訊,

12 〈更審議的公民,更開放的公共─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相互關係的思考〉胡元輝 2014 年收錄於《新聞學研究》

13 〈更審議的公民,更開放的公共─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相互關係的思考〉胡元輝 2014 年收錄於《新聞學研究》

14 《公民新聞的網路實踐──以樂生療養院事件為例》黃哲斌 2009 年

15 《政治學》 彭懷恩編 2001 年;《政治學》 呂亞力著 2005 年;《圖解公共政策》 汪正洋 2013 年

16 《決策論奇才賽蒙》 彭懷恩 1982 年

(10)

且預測可能發生的結果。因此他認為我們只能選擇出一個滿意的,卻非 最佳的決定。而他也對決策過程做自己的整理:(一)情報活動,也就 是收集相關需要的任何情報,以加深對議題的掌握。(二)設計活動,

針對政策的需要,設計出適當的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並評估他們 的優缺點。(三)抉擇活動,基於上一點的可行方案與評估,選擇一個 進行。

三、漸進主義17:漸進主義是美國學者林布隆(Charles E. Lindblom)在批評 傳統的理性決策模型時所提倡的,這個觀點認為任何政策上的改變都不 是能夠一口氣做出大轉折,所以當我們在決策的時候,往往只能做微幅 的修改,一步一步的趨向另一個方向。

四、官僚政治:這個觀點認為,任何的決策都是由官僚共同決定。而他們決 定的過程往往是透過彼此損益上的妥協,來促成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 果。

五、垃圾桶模型:此一模型在 1972 年由柯恩、馬爾區與奧爾森

(Cohen,March&Olson)18提出,這個系統是用來探究組織化的無政府 狀態類型的組織決策的過程。而垃圾桶模型的特徵主要有三點:(一)

目標模糊:組織對於欲追求的目標並不是具體清楚的,而優先順序也並 無一個既定的排序,可隨時依情況做改變,富有彈性。(二)手段與方 法的不確定性:意指對於如何達成目標的手段不清楚,組織中的成員只 對自己的業務了解,所以會需要嘗試錯誤,使行動優先思考,迥異於傳 統模式的決策步驟。(三)流動參與性:政策形成的過程中,參與決策 的人員具有流動性,換言之,參與決策者可能事前事後是截然不同的人,

因此導致政策的規劃可能與事前的預期有所不同。

小結:

在這一章我們簡單地回顧了公共的概念,以及公共與媒體之間的關係。我們 可以從生活週遭的例子發現,媒體就是協助我們建構「公共社會」的重要媒介,

我們在報紙、在電視、在網路上找到交流意見的公共領域。而更甚者,媒體還可 以利用他的能力,影響大眾的意見。

所以在本章的最後提及公共決策的幾個模型,為的就是接下來在討論公共意 見如何在媒體塑造出的論域當中去匯聚與去影響政府的決策。而這些都將會是往 後幾章在討論網路論壇時會再出現的概念。

17《A Strategy of Decision》林布隆與布雷布魯克(Charles E. Lindblom & David Bratbrooke)

1963 年

18《組織模糊與選擇》柯恩、馬爾區與奧爾森(Cohen , March & Olson) 1976 年

(11)

9

第三章、 網路論壇的分析與現況

在上一章中,我們提及了公共論域在人類歷史上各種存在的形式。像是最古 典的形式,口說的公民講壇;因古騰堡革命19而變得普及的報紙等等。然而在 1990 年代20正式向公眾開放的網際網路出現之後,透過這個全新的媒介,我們可以發 現又一個新穎的公共論域出現了──網路論壇。

加拿大的傳媒學者麥可魯漢說過:「媒體即訊息。」21然而要特別說的是,

這邊的媒體指的並不是我們習慣稱呼的大眾媒體(press)而是本文主要探討的 媒介(media)。這句話所談及的概念是指人們在理解訊息的時候,除了受到其傳 播的訊息影響外,同樣也會被訊息呈現的方式給影響,而這種影響雖然比起內容 來得沒有那麼直接,卻是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麥可魯漢以電 影為例解釋了這個概念:電影的手法對於時間觀念的處理,即是將傳統的敘事手 法「順序和鏈結的世界」改變成了「具創意的配置和築構的世界」。我們可以發 現,電影的出現就承載著這樣的訊息,靜悄悄的影響著我們。

換言之,在開始討論需要媒介來架構的公共論域之前,我們勢必得先分析其 媒介所蘊含什麼樣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又將會帶來些什麼改變。所以在本章,會 簡單的分成兩節,第一節將會主要以麥克魯漢的觀點出發,從網路與其他傳播文 化的區別開始,整理網路論壇的一些基本性質,而第二節則是以實際的數據、例 子來說明網路論壇在現今社會當中的使用狀況。

第一節、網路論壇的性質

麥克魯漢22將傳播文化的演進分為三個階段,從原始的「口說文化」到源於 古騰堡革命的「機械文化」,最後到近代發展的「電子文化」。口語文化的傳播範 圍較小,感官則以注重口、耳、觸覺上的使用為主,而人們也在同一時空底下共 同參與著;由活版印刷術所帶領起的「機械革命」創造了一個傳播範圍更廣的讀 寫社會,感官的體驗則是更強化了視覺的應用,強調知識與科學,與感性脫節,

藉以使個人可以抽離事件,順利的進行閱讀與思考,而麥可魯漢認為,這便是理 性化的象徵;在包含電視、廣播等等的「電子文化」,人們重新開始使用聆聽、

觀看的方式去接受資訊,就像是回到了原始時代一樣,但麥克魯漢卻又也下了一 個註腳:電子媒介本身的特性就是會強迫觀眾集體參與以及有些煽情的風格,這 個特性將會使個人難以抽離事件,使人走向非理性的路途上。

19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卡爾(Nicholas Carr)

2012 年。

20 同上。

21 《認識媒體:人的延伸》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1964 年

22 轉引自《數位麥克魯漢》 保羅.李文森(Paul Levinson)2000 年

(12)

麥克魯漢雖然已經將人類科技的發展結合生活習慣作了一套完美的解釋,但 受限於時代,他的年代網路還尚未出現呢,所以無法將網際網路納入他的理論當 中。

集合幾位學者23對於網路的描述,我們大致上可以理解到網路具有幾個特 性:

一、去中心化

在以往的傳播文化裡頭,人們總是需要一個中心來成為發出訊息的主軸,像 是報社編輯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人們在閱讀報紙時,必須仰賴以報社為中心的 模式來得到資訊。可是在網路出現之後,接收新聞不再只是報紙的專利,網路上 的種種資訊都任君挑選;教學也有同樣的狀況,教學的中心一直以來都是有老師 在的教室,但在視訊的科技入世以後,不僅是能夠在遠端接收到老師的教學,甚 至可以在老師放上教學影片之後,自己選擇時間去觀看。在網路世界中,中心就 是你的網路載具,可能是手提電腦、手機、桌上型電腦、平板電腦。這個情況就 有如麥克魯漢所說:「中心無處不在,而邊緣無處可尋。」24

二、匿名化

在網路世界當中,參與其中的人有能力可以做到將自己在真實社會上的資訊 隱藏到最低。甚至更進一步的,透過匿名的方式,化身為多種不同的身分,使用 者便可在其中跳脫原生的社群,活得更自在。換言之,在這個虛擬的空間當中,

身分、姓名、長相、性別、口音等等的資訊都不再重要,而打破原先限制重重的 傳播阻礙,讓參與者在這邊的交流將只建基在他們的想法,而不受限於其他外在 的表象。當然,這對於參與者的發言會變得更為誠實或者是更不負責任仍是需要 討論的。

三、非同時性

網路打破了空間以及時間的籓籬,不同於某些必須配合傳播者的媒體,像是 傳統的口語傳播、或者是電視、廣播等電子文化,網路能夠讓參與者自由選擇接 收資訊的時段,而能讓更多資訊持續發揮影響力,也讓接收者有更大的方便性。

四、數位化

在網路上可以呈現的一切,都是經過數位化處理的。而數位化的成本極為低 廉,因此不論是何種媒體形式,都不免會走上數位化的路途。影片、音樂、書籍、

圖片……都可以透過數位化,在網路的世界提供專屬的體驗。

經由數位化之後,可以輕鬆的將這些原先很難相容的媒介整合在一起,使資 訊的呈現方式變得更多采多姿。就以懶人包為例25,便是透過這樣的手法,達到 讓接收者快速吸收資訊的效果。

五、互動

23 《網路社會學》 李英明 2000 年;《數位麥克魯漢》 保羅.李文森(Paul Levinson)2000 年;《認同的力量》 曼威柯斯特(Manuel Castells)2002 年

24 轉引自《數位麥克魯漢》 保羅.李文森(Paul Levinson)2000 年

25 以台大鄭秀玲教授為服務貿易協定所做的懶人包為例,教授以 38 張投影片解釋對於服貿 對於臺灣的衝擊 http://www.slideshare.net/hungchengtu/ss-24730814

(13)

11

不同於其他,網路世界具有極高自由度的互動可能。同樣屬於媒體平台,但 由於電視台、報社等等都需經手一個「中間人」才能完成傳播,此之間能夠創造 的對話空間就大幅的被減少了。相反的,網路世界中能夠自在的與其它參與者進 行互動,不論是一對一或者是一對多,都能夠做到。許多傳統報社將領域擴展到 網路上之後26,也將此作為基本的功能之一。

我們在討論網路時,往往會將其看作是相對於現實的「虛擬世界」,藉此將 兩者區別開來。然而隨著網路的蓬勃發展,網路儼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份。作為人的延伸27,網路佔據了越來越多原先只能在現實中做到的事情,

這使得網路的虛擬性與現實生活逐漸統一,成為現實中的一部份了。

前面的論述多半只提及網路社交的性質,但在一個大量意見交流的公共領域,

會有一些特殊的現象發生,如沉默螺旋效應。

沉默的螺旋效應最早是由德國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E·

Noelle-Neumann 1974)所提出的。此一效應所描述的是當人們看到自己所贊同 的意見有較多人贊同時,會更積極的去參與表達,高聲疾呼;但反之,如果自己 所贊成的意見是屬於團體中的少數意見,往往就會選擇沉默。兩種效應相互交錯 之下,就形成一個一高一低螺旋狀的意見模式。而這一效應一開始是從普通的大 眾傳播觀察,而近年有越來越多的人以此效應對網路上的論壇做研究,(網路論 壇的沉默螺旋現象—以台大 PTT 討論版為例,周佳儀 2008),也都得到肯定的 答案。

神話的締造

保羅李文森28在書中提到:神話,也就是某個故事的塑造需要經手過的人累 積得來的心靈能量。而在過去,因為傳播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夠靠代代相傳,

垂直的累積心靈能量。但在網路的世代,我們可以快速的將一個故事在短時間內 經過大量的人,迅速的累積心靈能量,成長成一個影響我們甚鉅的「神話」。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將網路論壇做一個概括性的描述:網路論壇提供給大眾 一個分享感受的場域,這裡的感受雖然只能做到極為貼近現實生活(透過影音效 果),卻擁有強大的傳播能力,能夠讓成千上萬的人同時感受到某件事情;但在 理性溝通交換意見這部份,卻也同有著一定程度上的瑕疵,少數的意見可能不敢 發表,匿名的影響有可能導致情緒性的發言。若引述曼威柯斯特在《認同的力量》

29一書的觀點,網路論壇適合凝聚出大眾之間的認同,但對於理性的溝通交流是 有限的。

26 絕大多數的電子報底下都會有留言板,有些會整合臉書(facebook),有些則無,如中時 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16),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index)

27 《網路社會學》李英明 2010 年

28 《數位麥克魯漢》 保羅.李文森(Paul Levinson)2000 年

29 《認同的力量》 曼威柯斯特(Manuel Castells)2002 年

(14)

第二節、網路論壇的現況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在 2014 年30公佈的統計數據指出,12 歲以 上曾經上網民眾比例為 77.66%……近半年使用寬頻上網的受訪者中,最常使用 的網路應用服務是網路社群,占 64.32%,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及瀏覽網頁分居第 二、三名,網路購物居第四名。顯示民眾上網的首要目的是社交,重要性高於獲 取資訊。

使用網路社群31的原因前三項依序是瞭解朋友的動態(61.49%),打發時間 (33.43%)與即時分享,抒發心情(28.50%),使用時間以半小時以上,未滿一小時 的比例最高,占 30.49%,而使用的功能主要為瀏覽文章或新聞 (70.46%),其次 是發表照片或文章(42.64%),打卡(23.06%)及玩遊戲者(22.01%)再次之。使用即 時通訊軟體的原因前三名為滿足社交需求(44.95%)、社群成員互動高(32.75%)、

同儕帶動(30.77%)。使用時間以半小時以上,未滿一小時的比例最高,占 29.16%。

92.40%的使用者利用通訊軟體傳送文字訊息,傳送檔案或照片者則占 46.20%。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瀏覽文章以及發表文章是大家使用網路最主 要的兩個功能,這也印證了前段所說網際網路構築了一個全新的公共領域。

而這些網路用者在網路上討論的內容,也受到相當的重視。例如

Daily View

(網路溫度計)32藉著統計網路上網友的討論言詞,得出大方向的意見,可 以作為行銷業者的參考依據之一。

然而,網路上的討論的品質如何,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黃學碩以交大 的 BBS 討論版為研究樣本,研究網路使用者在使用討論版時會有什麼的心態與想 法,在他的研究中,有八成的人關心討論版上的事務,也會與其他人進行討論,

但會實際積極的參與公共事務的人卻不足三成。所以使得曾經發表過意見的人,

只佔樣本中的四成。而未發表意見的人不發表的原因,以覺得「在網路上說了等 於白說」為最核心的理由。而在論及討論事情的情話程度,又有超過八成的人認 為網路討論是情緒化的,因此降低了討論公共事務的品質。但是大致上,受訪者 都認為網路對於公共事務意見的溝通,有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們可以歸納得知,網路論壇雖然擁有一些未能理想的缺陷,但儼然已 經成為社會在觀察意見流向,甚至生成意見流向的重要腳色。

30 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PublicContent.aspx?ID=20603

31在社群網站裡,不管是 Facebook(臉書)或者是 Google+,使用者可以接觸到的不僅止於 現實生活中有交集的人,也有因為被相同主題吸引而有交集的人,如臉書上的粉絲專頁:黑特建 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32 我們在不同時間點、不同頻道來源,找出最熱門、最關鍵、最受關注的網路文章,利用 不同關鍵字進行語意情緒判斷,交叉分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網路大數據」 我們每天提供一則

「時事網路大數據」,有正經事、不正經事,就是要讓你長知識!引自http://dailyview.tw/

(15)

13

第四章、 個案分析

近年來,台灣社會利用網路力量促成運動的例子是越來越多了。回首歷史,

我們可以從 2010 年的白玫瑰運動上街遊行追溯起,乃至於到去年(2014)的太 陽花學運示威活動等等。甚至我們也可以發現有許多雖然還尚未有實際的遊行或 是類似的行動,卻持續在網路上扎根,發揚理念的團體在茁壯著。然而在本研究 中,將以 2013 年的洪仲丘事件,以及因其而組織而成的「公民 1985 聯盟」所發 起的一系列行動作為個案分析。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以洪仲丘事件案情的來龍去脈為主,做簡單的交代;

第二節則將整理網路上民眾的一系列反應,並進一步以前兩章所提及的研究基礎 分析。

第一節、洪仲丘事件

在 2013 年的 7 月 3 日,陸軍義務役士官洪仲丘,在位於桃園縣楊梅市的高 山頂營區禁閉室中身體不適,然而送醫之後在 7 月 4 日的凌晨不治身亡。死因是 過度體能操練引發運動型中暑及低血鈉腦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死亡,得年二十四 歲。33

這起案件引起了社會上極大的關注,原因是據多方媒體的報導,洪仲丘的死 因牽連到欺凌、虐待等等可能的軍中醜聞,進而引起社會極大的關注。

7 月 4 日當天,洪仲丘的家屬出面控訴,讓媒體快速的在下午就披露此事。

而與洪仲丘同旅的同袍也未具名接二連三的向媒體爆料,使得各界開始大力抨擊 軍方的不當處置。軍方在壓力之下展開調查,分別在 7 月 11 日以及 7 月 15 日公 佈了相關的懲處名單,時任國防部長高華柱也在 7 月 16 日提出辭呈,後在 7 月 25 日獲准,辭去部長一職。34

7 月 20 日,因為本次案件而集結成立的公民 1985 行動聯盟於上午前往國防 部抗議,下午六點時在立法院舉行追思會,到場人數五萬人,是為第一次遊行。

本案在 8 月 1 日由軍事檢察署宣布偵結,並將被告全數交保,引起洪家人及 社會大眾的不滿。於是在 8 月 3 日下午,公民 1985 行動聯盟號招「萬人送仲丘」

33 【蘋果動新聞】不要忘記 洪仲丘是這樣走的 2014/03/07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307/356228/

34 【蘋果日報】士兵枉死高華柱請辭 柯文哲批:賤人就是矯情 2013/07/16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30716/226216/%E5%A3%AB%E5%85%B5

%E6%9E%89%E6%AD%BB%E9%AB%98%E8%8F%AF%E6%9F%B1%E8%AB%8B%E8%BE%AD%E 3%80%80%E6%9F%AF%E6%96%87%E5%93%B2%E6%89%B9%EF%BC%9A%E8%B3%A4%E4%BA

%BA%E5%B0%B1%E6%98%AF%E7%9F%AF%E6%83%85

(16)

的追思晚會,據媒體報導到場人數多達二十五萬人,35這次的行動也成功得到行 政院長江宜樺召開臨時記者會的回應,做出了包括成立軍事冤案申訴委員會,推 動修正《軍事審判法》、在非戰爭時期,軍法部分回歸司法等等承諾。

洪案的發生,成為了軍事審判上改變的契機,促使了立法院在 8 月 6 日召開 臨時會,火速的通過了《軍事審判法》修正案,此後將《陸海空軍刑法》中凌虐 部屬一罪,在承平時代都移送一般司法法庭審理。36

第二節、網路論壇的行動

7 月 4 日的清晨兩點多,在新聞媒體尚未傳出相關的新聞前,ptt 的 militarylife

(軍旅)板上就已經有網友在為洪仲丘集氣,甚至是有同梯的知情人士開始報料 相關的內幕。而在下午的新聞出來之後,便有更多的網友在熱烈討論此事,這時 候就有相關的懶人包為整個事件做整理圖片 2

而洪案的討論,使得平常人氣不高的軍旅版,成為了 ptt 上的十大熱門看板。

足可見此案的能量。

後來在網友持續不斷地討論、轉發消息,加上少數媒體持續報導此事,終於 在 7 月 11 日,也就是洪仲丘的頭七之後引起主流媒體的關注。許多談話性節目,

如中天的新聞龍捲風、東森的關鍵時刻等等,都有熟知相關議題的名嘴做討論。

受到鼓勵般的,網友的討論越來越熱絡,關注的面向也越來越多。37

而不止於網路上的討論,有 39 名網友自發性的組成公民 1985 聯盟,並號召 了兩次大規模的遊行,前一次組織了一萬人以上到國防部前去抗議(7/20)38; 後一次則是聚集了至少二十萬人穿白衣在凱達格蘭大道與周邊大道舉行超大型 的抗議集會,而 ptt 的八卦版也因為太多人關注該活動,因而達到最高 32400 的 瀏覽人次。

而我們可以發現,洪案能夠造成這樣的影響,自然取決網路論壇上網友對此 熱烈的討論。但幾次關鍵性的轉折,都是因由於示威遊行,若是缺乏了這個因素,

可能就沒有我們現在可見到的影響了。

35 【蘋果日報】1985今晚號召10萬公民送仲丘2031/08/03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30803/236047/applesearch/19 85%E4%BB%8A%E6%99%9A%E8%99%9F%E5%8F%AC10%E8%90%AC%E5%85%AC%E6%B0%91%E9%

80%81%E4%BB%B2%E4%B8%98

36 【蘋果日報】朝野協商共識 最快明三讀《軍審法》2013/08/05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30805/237315/applesearch/%E 6%9C%9D%E9%87%8E%E5%8D%94%E5%95%86%E5%85%B1%E8%AD%98%E3%80%80%E6%9C%80%

E5%BF%AB%E6%98%8E%E4%B8%89%E8%AE%80%E3%80%8A%E8%BB%8D%E5%AF%A9%E6%B3%95

%E3%80%8B

37 引自 PTT 鄉民百科網路整理〈洪仲丘事件在 PTT〉

http://zh.pttpedia.wikia.com/wiki/%E6%B4%AA%E4%BB%B2%E4%B8%98%E4%BA%8B%E4%BB%B6%

E5%9C%A8ptt

38 中時電子報報導:公民 1985 行動聯盟 要國防部踹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717000392-260102

(17)

15

章節圖集:

圖片 1 網友與死者家屬聯繫

圖片 2 網友製作的懶人包整理。

圖片 3 網友的爆料。

(18)

圖片 4 公民 1985 聯盟在 ptt 的號召文。

圖片 3 網友的爆料。

圖片 5 網友的爆料。

(19)

17

圖片 6 東森新聞台「關鍵時刻」2013/07/15 節目片段

圖片 7 事件之後,網友對於洪仲丘的緬懷。

(20)

第五章、 結論

洪仲丘一案最終除了影響了案件本身,也促成了政府的修法。而我們可以發 現本案的影響方式其實與垃圾筒模型是相似的。我們將大眾視為一個混亂的組織,

大眾原本是不清楚有什麼樣的訴求需要向政府提出的,所以僅能透過零散的個人 申報,無法彙整成有巨大而有影響力的決策。但在洪仲丘案上,大眾找到他們的 訴求了,或者說,大眾凝聚了一個相當鮮明的立場。

在垃圾桶模型當中,強調的是決策者的非理性,決策結果就好像垃圾桶裡的 垃圾,要如何進入決策窗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則。套用回此案上,洪仲丘一案能 夠迴盪起如此大規模的關注,時為幸運。只是,在軍中受虐、遭霸凌的狀況,洪 仲丘絕對不是第一個,為何就單單是洪仲丘能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

原因自然與網路論壇有關。洪仲丘案引起注意的開端,是網友在論壇上分享 這一則消息。主流媒體雖有報導,但依循時事的汰舊換新,也許過幾天就會以新 的新聞覆蓋過去。但是在網路上的熱烈討論,使得每一個參予討論的人都身歷其 境,彷彿洪仲丘是在眼前死去一般,而彼此之間對於這件事情的情感,如同情、

憤怒,都迅速的在討論中累積認同,讓這股情緒更進一步的的壯大。當一股情緒 不再只屬於個人,而是一大群人的時候,這股情緒會更直接,更有力的被表達出 來。

總結下來,網路是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呢?網路論壇的出現,並無法使混亂 的大眾在討論事情時變得更理性,更有序的形成意見,相反的,往往還會塑造出 更為混亂的討論情形(這種感覺就好像一百個人同時開會,或者更多,然而相同 的地方就是都會更亂)。但網路論壇的特性,使得透過這一平台進行的交流,能 夠迅速的在網路上形成認同,進而形成了一股有力量的意見。而能夠形成這股氣 候的意見,指的就是垃圾桶模型中最後能夠脫穎而出的「決策」。

網路世界中,還有很多領域的問題在本篇研究中未能呈現出來。然而,研究 者認為無論是什麼樣的問題,網路若要能有影響力,都不脫網路強大的「形成認 同」的能力。所以,身處在網路使用者中的我們,要選擇與這股認同保持距離,

或者是積極在網路上尋求認同,創造認同,都是值得我們去更深思的問題。

(21)

19

參考資料

期刊論文:

〈更審議的公民,更開放的公共─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相互關係的思考〉 胡元 輝 2014 年收錄於《新聞學研究》

〈從報紙的「公共論壇」談「公共空間」〉 黃肇新 1997 年收錄於《城市與設計 學報》

〈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 陳弱 水 2003 年

《「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吳豐雄 1999 年

《公民新聞的網路實踐──以樂生療養院事件為例》 黃哲斌 2009 年 出版書籍:

《網路社會學》 李英明 2010 年

《數位麥克魯漢》 保羅.李文森(Paul Levinson)2000 年

《認同的力量》 曼威柯斯特(Manuel Castells)2002 年

《認識媒體:人的延伸》 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1964 年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卡爾

(Nicholas Carr) 2012 年。

《政治學》 彭懷恩編 2001 年;《政治學》 呂亞力著 2005 年

《圖解公共政策》 汪正洋 2013 年

《決策論奇才賽蒙》 彭懷恩 1982 年

《政治的承諾》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2010 年 左岸文化出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下為《三立新聞網》 《自由時報電子報》 《蘋果日報電子報》三家網路新聞媒體 於 2014 年 11 月 19 日先後於其網站上所報導之新聞。新聞內容為講述 103

這次所擷取的大數據就是在 2014 年 4 月 19 日時,Daily View 以「雷神發 威 不准搶我的巧克力」為主題製作的專題報導,其中多項網路聲量的資料都被 引用在第三章中。. 28

《B3,Ch2》 「你(貝拉)哪兒都不准跟他(愛德華)去,丫頭」 、 《B2,Ch11》 「你(雅各) 竟敢這樣對貝拉!查理突然大吼」 ; 《B3,Ch1》

戰鬥、提升等級和裝備,在過程中感受遊戲的劇情、體驗玩家間的互動。《魔獸 世界》從 2004 年開始持續營運到現在,仍持續受到廣大玩家的支持,並在 2008 年 4 月時在全球 MMORPG

明道中學 108 學年度第二學期國中部第三次定期評量 國一地理 適用班級:國一全體 命題老師:李唯甄 校題老師: 蕭雅文老師

34 西餐烹飪 第五名 郭傑瑞 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34 西餐烹飪 佳作 李政恩 臺北市私立開平餐飲職業學校 35 餐飲服務 金牌 劉珊瑜 明德學校財團法人臺中市明德高級中學 35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