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來西亞漢傳佛教史料蒐尋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馬來西亞漢傳佛教史料蒐尋記"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馬來西亞漢傳佛教史料蒐尋記

侯坤宏

壹、緣起

2016 年 7 月 18 日至 8 月 5 日,

筆者與佛光大學闞正宗教授和弘冰 法師,一起前往馬來西亞(以下或稱

「大馬」)考察漢傳佛教,這是我第四 次到馬來西亞,前三次都是參加旅行 團,只到一般旅遊景點,走馬看花,

不能深入。這次行程在性質上完全不 一樣,主要是為了考察馬來西亞的佛 教,蒐集相關史料,作為後日研究當 地佛教史之用。

出發前,我們曾多次與金寶拉曼 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 man,UTAR)中華研究院黃文斌教 授聯繫,請他幫忙安排相關行程與住 宿處所。拉曼大學成立於 2002 年 8 月,目前有兩個校區,學生依選讀科 系分發,分別是坐落在霹靂州(Perak)

的金寶校區(Kampar Campus)和位 於巴生穀流域(Klang Valley)一帶 的 雙 溪 龍 城 市 校 區 (Sungai Long Campus)。黃教授任職中華研究院所 轄中文系,該院設有中華研究中心,

中心的具體研究工作及領域包括:馬 來西亞華人與文化研究、現代華文文 學研究、漢學研究、當代中國研究、

藝術研究、閩南文化研究等。停留大 馬期間,我們以金寶(拉曼大學)為 據點,先後走訪位於檳城、怡保等地 相關寺院與人士。在這裡,華人多,

閩南話、客家話、北京話都可通,保 存不少華人文化,是中國、臺灣、香 港以外,華人(語)比例最高的地方,

是田野調查的好地方。

我們這次行程,以「佛教學術考 察」為主,所到之處不是佛教寺院,

就是相關的圖書館,在整個過程中,

我們品嘗到這裡的不少特產,和許多 人交談,也蒐集到不少資料(含照 片),可謂收穫豐碩。以下由:參訪 佛教寺院、蒐集有關馬來西亞佛教的 史料談起,最後再談些此次大馬之旅 筆者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貳、參訪佛教寺院

此次行程我們先後參訪了:三慧 講堂、馬來西亞佛學院、檳城極樂 寺、寶譽堂、洪福寺、菩提學院、檳 城佛學院蘇曼迦羅法師紀念館、佛光 山怡保禪淨中心、怡保靈仙岩、南天

洞、三寶洞和廣福巖等地,茲一一介 紹如下:

一、三慧講堂、馬來西亞佛學 院:依黃文斌教授聯繫安排,我們在 7 月 20 日由他的高足陳慧倩同學陪我 們,從金寶坐火車再轉搭接駁船到檳 城,到檳城後,入住馬來西亞佛教總 會大樓,這裡也是馬來西亞佛學院所 在處,而三慧講堂就在附近,這兩個 地方,都與竺摩法師有關。三慧講堂 自1962 年 7 月籌建,1965 年 3 月建 成,1966 年 4 月開幕。1972 年 3 月,

新建大雄寶殿、地藏殿、太虛大師舍 利塔落成。竺摩法師有「大馬漢系佛 教發展之父」的尊稱,參訪時,繼群法 師接待我們參觀竺摩法師紀念館、太 虛大師舍利塔等處,並贈送我們各一 套竺摩法師的著作全集――《篆香畫 室文集》。馬來西亞佛學院成立於 1970 年 3 月,先是馬來亞佛教總會於 1959 年 4 月在檳城極樂寺成立,1961 年馬六甲舉行的第二屆會員大會中通 過籌辦佛學院,1964 年佛總大廈落 成,1969 年 4 月成立「馬來西亞佛學 院籌辦委員會」,同年9 月成立董事 會,公推真果法師為董事長,本道法 師、如賢法師為副董事長。祥空法師 為總務,清亮法師為財政。復聘竺摩 法師為院長,白聖法師為副院長。正、

副院長就任後,聘 黃蔭文為教務主 任,陳少英為舍監,並委任其他職員。

1970 年 3 月,佛學院正式開課,以

「慈、慧、勤、捨」為院訓,招收學 生包括出家與在家二眾。

二、檳城極樂寺:始建於清光緒 17 年(1891),由福建鼓山湧泉寺妙 蓮、得如、本忠等法師創建,屬鼓山 湧泉寺下院。1904 年清廷曾頒賜《龍 藏》給當時尚在建設的極樂寺,可見 其對極樂寺的重視。極樂寺的開山,

不只代表臨濟、曹洞二宗法脈的南 來,也代表漢傳佛教在東南亞地區有 了正式的廟宇。難得的是在 1923 年

(民國12 年),極樂寺還出版了《鶴 山極樂寺志》。在此之前,筆者也曾 來此造訪,但此次參訪承住持賢觀法 師親自接待,除了請我們品嘗榴槤之 外,還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解說,並贈 送他本人錄製的《往生咒》、《大悲 咒》、《阿彌陀佛聖號》等光碟,還

(2)

2 送我們釋寶慈纂輯的《鶴山極樂寺 志》和演本法師的《人間天眼指南:

宅運撮要》。

三、寶譽堂:原是檳榔嶼楊姓富 商豪宅,其夫人邱素譽奉佛有年,晚 年獻豪宅一方土地,禮請寶月宮根泳 法師協助,建寺以供十方信眾禮佛修 行。邱氏晚年出家,法號「慧光」。

慧光尼師圓寂後在寶譽堂一隅建有 紀念塔一座,有伯圓、法舫法師等人 所題的碑記。在檳城停留期間,我們 曾兩度前往,拜訪了開諦法師,他除 向我們介紹寶譽堂史蹟外,還用投影 片向我們介紹與馬來西亞相關佛教 史料與史實,他所編著的《南遊雲水 情》(檳城:寶譽堂教育推廣中心,

2010 年 4 月)和《南遊雲水情續編》

(檳城:寶譽堂教育推廣中心,2013 年 11 月),圖文並茂,是研究馬來 西亞佛教史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四、洪福寺:始建於 1914 年,

原名Wat Sawan Arun,由現存舍利塔 造型與佛殿四周所建的結界(Sima)

塔,可知本寺在二次大戰之前屬於南 傳佛教寺院。二戰開始,因原住寺僧 回泰國而荒廢,土地捐獻人陳西祥將 寺交由華僧接管,並易名為洪福寺。

1940 年,太虛大師組織中國佛教國際 訪問團赴南洋,慈航法師為當時成員 之一。自 1941 年起,慈航法師長住 南洋,7 年間曾駐錫馬來亞檳榔嶼,

往還於星洲、麻六甲、吉隆坡、怡保 各地。洪福寺大護法兼信理人檳榔嶼 殷商林耀椿先慈(陳西祥)禮請慈航 法師駐錫。日治期間慈航法師曾擔任 洪福寺住持。慈航法師赴臺後,本道 法師接任住持。1964 年本道法師因重 修三寶萬佛寺,委遠明法師為監院。

1979 年間文建法師從吉隆坡廣福亭 移錫檳城寶譽堂任住持,1985 年受遠 明法師委託接任洪福寺住持迄今。我 們前往參訪時,文建法師為我們講了 許多開示,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們在 這裡「巧遇」林碧雲、孫來發賢伉儷,

他們得知我們來自臺灣,專程來此蒐 集佛教史料,熱心地成為我們義務嚮 導,開車載我們到菩提學校和檳城的 佛光山道場參訪。對來自異地的我們 而言,有如海外逢知己般,感到非常 窩心。

五、菩提學院:成立於 1935 年 農曆2 月,由來自福建廈門的芳蓮尼 師開山,曾先後禮請道階、慈航二法 師蒞院開示佛法,芳蓮尼師於 1937 年農曆 7 月 22 日示寂後,其後繼承 主持院務的是陳寬宗(後剃度名慧持

尼師)、吳寬定(後剃度名繼蓮尼師)、

陳慈華等。在菩提學院發展過程中,

王弄書的角色值得留意。1929 年慈航 法師游化仰光,駐錫龍華寺,她以聽 經因緣,皈依於慈航座下,法名「弘 法」。二次大戰前,她離開仰光到檳 榔嶼,在菩提學院創辦義務學校,教 育失學兒童。胡文虎夫婦曾到義學參 觀,深受感動。抗戰勝利後,王弄書 又到檳城,胡文虎捐款,菩提學院得 以重建,又創建菩提小學,1952 年在 小學的基礎上,成立中學部職業班。

1954 年,胡文虎夫人陳金枝又捐資,

加上僑界善信支持,成立菩提中學。

我們到菩提學院時,賴文祥校長和他 幾位同仁,陪同我們參訪校區,這裏 的大雄寶殿是一圓形建築,頗具特 色,賴校長除贈送我們《檳城菩提創 校七十周年紀念特刊》,也提供我們 有關學院的電子檔資料。

六、檳城佛學院蘇曼迦羅法師紀 念館:這是檳城佛學院為紀念蘇曼迦 羅法師(Sumungalo)而設立的紀念 館,這次參訪由主持規畫展覽的連惠 慧博士為我們導覽。蘇曼迦羅,美國 籍,1903 年生,1935 年 32 歲時到日 本京都落髮為僧,1957 年在老撾(寮 國)受上座部僧戒,1957 年 11 月落 腳檳城佛學院。蘇曼迦羅先創立「佛 教週日學校」(Sunday school),又 於1958 年聯合馬來亞 12 個佛教青年 團體,促成馬來亞佛教青年聯誼會

(Federation of Malaya Buddhist You- th Fellowship,FMBYF),被尊為「馬 來西亞佛青之父」。在東南亞英語世 界中,他兼有的南傳僧人的身份,比 起美籍日本僧人的身份較容易為人 接受。加上檳城佛學院不是寺院,是 在家居士的組織,很容易接納蘇曼迦 羅,不必像一般寺廟必須根據宗門或 師承去考慮接納常住僧人。透過參觀 蘇曼迦羅法師紀念館相關文物,除可 了解蘇曼迦羅法師的生平,也可以了 解檳城佛學院的歷史。

七、檳榔嶼廣福宮及檳州華人大 會堂:7 月 24 日這天,檳州華人大會 堂有供僧活動,黃文斌教授為讓我們 了解大馬的供僧情況,特別安排我們 前往觀禮,得以看到漢傳、南傳、藏 傳三大系僧人共同參與的盛會。馬來 西亞華人多,社團組織完善,按其性 質可分為:地緣性、血緣性、業緣性 以及學術、娛樂、宗教、慈善等類,

許多社團都有自己的會所,檳州華人 大會堂是地緣性的組織,其前身是平 章會館,創立於 19 世紀末葉,當初

(3)

3 成立是為了協調華僑會黨與民間糾 紛。1975 年,會堂開始籌建 10 層大 廈,1978 年 12 月 19 日舉行奠基典 禮,1983 年落成。難得的是,這裡設 有圖書館,我們也抽空入館閱覽,發 現不少可供研究參考的資料。

廣福宮在大會堂旁,創建於1800 年,據《重建廣福宮碑記》,這裏是 英國占領檳榔嶼後南下北馬的中國 僧侶最早落腳的地方,雖然廣福宮是 以「觀音佛祖」為主祀,但這間座寺 廟一開始便是根據民間信仰的意願 而建立,宮內奉祀的聖像,包括佛 教、道教和一些地方性的神明。當我 們到廣福宮參訪時,正好有善心人士 在宮外作布施活動,發放食品及紅 包,引來有不少民眾排隊領取,聽說 這種活動由來已久。

八、佛光山怡保禪淨中心:國際 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於1992 年 3 月 7 日正式成立,4 月 10 日星雲法師在吉 隆坡國家體育館舉行弘法大會,為馬 來西亞佛光協會發展「掀開歷史新章

」,截至目前(2016 年 9 月),佛光 山在馬來西亞已經設有道場 24 處,

佛 光 山 怡 保 禪 淨 中 心 位 於 霹 靂 州

(Perak)首府──怡保(Ipoh)市郊 萬里望順安花園住宅區,面向升旗 山,為佛光山功德主殷國源居士捐 贈,2001 年農曆 7 月初 1 正式啟用。

禪淨中心住持慧性法師熱心弘法又 有幹勁,他得悉我們要考察馬來西亞 佛教,特別請沈潤美師姊開車陪我們 在怡保附近參訪。

九、怡保靈仙岩、南天洞、三寶 洞和廣福巖:怡保是有名的山城,四 周均被岩石包圍,附近有不少山洞,

其中靈仙岩、南天洞和三寶洞相當接 近,也是我們參訪的目標。靈仙岩創 辦人是羅志民,這裏有不少充滿色彩 的塑像,設有涼亭、放生池和許願 池。南天洞內有三清殿,屬道教洞 窟,龔善德是「第一世開山祖師」。

三寶洞屬於佛教洞,現任住持會慶法 師對我們談到,他曾親近過臺灣的道 源、戒德、真華、廣元等法師,他受 戒時得戒和尚是白聖法師。法師非常 認同中國傳統文化,洞裏有許多名人 字跡,充滿文化氣息。離開三寶洞,

我們轉往廣福巖,這裏的阿姑帶我們 看水晶岩洞,內部奇觀可謂「別有洞 天」,據傳慈航法師在二戰期間為躲 避日本人追捕,曾來此避難。

我們在怡保時,還拜訪了邱寶光 居士;參訪紫竹林,接待我們的繼舜 法師,祖籍潮州,曾到臺灣就讀過佛

光山東方佛學院。在金寶時,我們也 就近參訪了奉祀觀世音菩薩的金寶 古廟,和霹靂近打佛教會。在要進去 金寶古廟的路口,有金寶古廟圖書 館,由金寶古廟華人聯合會籌建,做 為一座社區圖書館,典藏的中文書不 少,其中有不少有關當地歷史的書,

讓我們聯想到檳州華人大會堂和其 他一些屬於地緣性的團體,也常會設 有圖書館,可見此地華人對教育文化 之重視。霹靂近打佛教會就在我們住 的附近,據林孝平總務說,此會始於 1989 年,2013 年遷入目前的處所,

我們前往參訪時,適有來自臺灣的隨 佛法師,在此傳授禪法。

參、蒐集有關馬來西亞佛教史料 除參訪佛教寺院外,蒐集有關馬 來西亞(或南洋地區)的史料(尤其 是佛教史),是我們此行的重點工 作,除前述及釋寶慈纂《檳城鶴山極 樂寺志》(1923 年)、開諦法師編著 之《南遊雲水情》》(正、續編)外,

我們在各地佛教道場或圖書館,還蒐 集到如下史料:

一、竺摩法師與陳義孝居士的著 作:前文提到,我們在三慧講堂時,

索贈得竺摩法師著作全集――《篆香 畫室文集》,及《雁蕩山僧――竺摩 法師傳(修訂本)》。竺摩法師是太 虛大師的弟子,對於馬來西亞漢傳佛 教發展極有貢獻,他的文集對於了解 他個人或是馬來西亞佛教,都非常具 有參考價值。筆者在許久以前就知道 有一位陳義孝居士,他編寫《佛學常 見詞彙》,在臺灣及中國大陸均已流 傳多時,但不知他就住在馬來西亞。

此次在怡保禪淨中心,經慧性法師聯 繫,得以到他府上拜訪,特別引人注 意的是,在他二樓住房上懸掛著一個 卐字符號,樓下大門兩翼共鑲有 24 個卐字,陳居士還為他自己住的地方 署名「淨念居」。自他完成《阿彌陀 佛和他的極樂世界》一書後,就專心 念佛;他書法寫得很好,常寫「信彌 陀,念彌陀,此生中,了生死,離輪 迴,出三界,生淨土,見彌陀,成佛 道,作佛祖。」與人結緣。除淨土法 門外,他對《金剛經》下的功夫最深,

訪問陳居士除聽他談論佛法,他也不 吝分享其全套佛學著作給我們。

二、拉曼大學圖書館與馬來西亞 佛教總會圖書館蒐集所得:此次行程 中,除到檳城及怡保外,我們主要在 拉曼大學校園外的宿舍,一走出去就 可以看到美麗的湖泊,往東是一片

(4)

4 山,風景極優美。拉曼大學校園內的 圖書館,中文藏書非常豐富,有不少 關於南洋研究的特藏。圖書館建在湖 畔,往外一望,寧靜安謚,是讀書的 好地方,也是我們常光臨的地方。我 們在這裏找到很多有關南洋地區(尤 其是馬來西亞)的史料,舉其要者如:

蘇慶華《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 選集》(吉隆玻:馬來西亞創價學會,

2004 年)、林水豪、何啟良等主編《馬 來西亞華人史新編》(馬來西亞:中 華大會堂總會,1998 年)、陳秋平著

《移民與佛教──英殖民時代的檳城 佛教》(馬來西亞柔佛,南方學院,

2004 年)、傅吾康、陳鐵凡編《馬來 西亞華文銘刻萃編(三卷)》(吉隆 坡:馬來亞大學出版部,1987 年)、

張少寬《檳榔嶼華人寺廟碑銘集錄》

(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2013 年)、

何啟良主編《馬來西亞華人人物志(四 卷)》(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 究中心,2014 年)、陳劍虹、黃賢強 主編《檳榔嶼華人研究》(馬來西亞:

韓江學院華人文化館等,2005 年)、

黃存燊等著,張清江編譯著《新馬華 人甲必丹》(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2006 年)、張永和著《胡文虎傳》(新 加坡:崇文出版社,1993 年)、方顯 編著《星馬史》(新加坡:世界書局,

1970 年)、許雲樵主編《馬來亞叢談》

(新加坡:青年書局,1961 年)、林 孝勝著《東南亞華人與中國經濟與社 會》(新加坡:亞洲研究協會,1995 年)、劉果因譯《馬來亞華人社會》

(檳城:嘉應會館擴建委員會,1974 年)、謝詩堅《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 潮演變》(友達企業公司,1984 年)

等書。拉曼大學圖書館有不少王慷鼎 博士的贈書,王慷鼎著有《新加坡華 文報刊史論集》、《郁達夫研究論集》

等書,他的贈書義舉對後續研究者,

有很大的功德,值得讚嘆。

三、紀念特刊與期刊:一般佛教 寺院(團體)常為其成立多少週年或 相關慶典活動,發行紀念特刊(或專 刊),這些史料對於研究該團體,非 常重要。此行蒐集所得略記如下:《菩 提特刊》(1947 年 12 月)、《紀念 王弄書居士辭世週年特刊》(1965 年)、《檳城菩提中學慶祝新校舍落 成特刊》、《檳成菩提學院成立四十 五週年報告》(1980 年)、檳城菩提 學院《慶祝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年聖 誕紀念特刊》、《檳城菩提創校七十 週年紀念特刊》(2010 年)、新加坡

《彌陀學校建校十週年暨新圖書館

落成紀念特刊》(1964 年)、馬來西 亞佛教總會《馬來西亞佛教總會 50 週年特刊》(2009 年)、陳心耕編《雁 蕩嶺南情緣――紀念竺摩大師百年 誕辰》(香港:新新出版社,2012 年)、陳松青主編《慧海明燈――紀 念竺摩長老百年誕辰文集》(三慧講 堂,2011 年 10 月)、《馬來西亞佛 教青年總會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 紀念特刊》(1998 年)、《人間佛教 的道場――太平佛教會五十週年紀 念特刊》(2009 年)、《國際佛光會 馬來西亞協會20 週年慶特刊》(2011 年 10 月)、《馬來西亞金剛乘佛教 總會主辦成立紀念特刊》(2002 年 12 月)、《吉輦佛教會慶祝成立九週 年紀念新會所落成開幕暨佛像開光 典禮特刊》(1988 年 12 月)、《普 愛學園成立 30 週年、普愛四恩樓開 幕暨東方藥師三聖開光慶典紀念特 刊》(2013 年)、《吉隆坡菩提工作 坊20 週年紀念特刊》(2008 年)、

《吉隆坡檀香基金會 10 週年紀念特 刊》(2003 年)、《修成林百年行願 一百零七週年紀念特刊》(2009 年)

等。此外,如:蕭依釗主編之《星雲 大師大馬好千里法緣》(2012 年)、

馬來西亞檳城鶴山極樂禪寺《護國千 佛大戒同戒錄》(1986 年)、南洋佛 教編輯委員會編《元鎮老和尚永懷 錄》(1977 年)、菲律賓大乘信願寺

《廣範法師永懷錄》(2006 年)、菲 律賓華藏寺《乘願法師七秩紀念集》

(1957 年)、《菲律賓大乘信願寺三 壇大戒戒子名錄》(1984 年)、菲律 賓大乘信願寺《瑞今長老八十壽慶特 刊 大乘 信願寺弘傳三 壇戒會同戒 錄》(1984 年)等,屬於弘法紀錄、

永懷錄、紀念集、同戒錄的史料,也 都值得研究時參閱。

在期刊方面:期刊史料蒐集,就 翻閱所及,將其中具有參考價值者複 印或拍攝之,其中包括:《南洋佛 教》、南洋學會的《南洋學報》、《無 盡燈雜誌》、《馬佛總會訊》、馬來 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的《佛教青年》、

《馬來西亞佛學院校友會會訊》、鏡 盦法師創辦的《慈悲雜誌》、八打靈 千百家佛教居士林出版《千百家佛教 居士林之友》、怡保報恩寺《觀自在》

季刊、馬來西亞八打靈觀音亭《慈悲》

佛學季刊,及佛光山的《佛光世紀》、

《東禪佛教學院月刊》,讓人驚喜的 是,我們看到「馬來西亞版」的《普 門》雜誌,此份刊物原在臺灣出版,

後來停刊,沒想到這裡出版的《普門》

(5)

5 雜誌,除承襲原有精神,更融入當地 人文特點,辦得極富特色。

又,我們在訪過程中,總會帶著 拍攝器材(平板電腦、照相機、手機), 除拍攝人物寺廟建築之外,對一些有 參考價值的圖書或期刊,因考慮環保 及攜帶問題,就盡量用拍照的方式蒐 集,這些拍攝的和前述蒐集的資料,

均有助於我們的後續的研究工作。

肆、結語

我們這次馬來西亞佛教考察之 旅,略如上述,由於行程緊湊,時間 有限,還有許多地方(寺院)未能前 往參訪(如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

麻六甲青雲亭、佛光山新馬寺、古晉 佛教居士林等),許多法師與居士尚 待前往拜訪請益,但也只能等待下次 機緣了。以下想進一步就:感謝各方 善友協助、印順法師的馬來西亞佛 緣、佛教在馬來西亞的宗教地位問 題、馬來西亞佛教與臺灣佛的關係、

關於馬來西亞佛教史的書寫等五個 問題,談談個人的一些觀感及想法。

一、感謝各方善友協助:本次參 訪馬來西亞之行程,得以圓滿,首先 要感謝黃文斌教授的細心安排,也感 謝廖秀瑩、陳慧倩兩位同學、檳城林 碧雲、孫來發賢伉儷,以及怡保佛光 山禪淨中心慧性法師、沈潤美師姊等 善知識從中協助,當然也得感恩盛情 接待我們的法師與居士們。黃文斌教 授在此行中,還為我們安排兩場學術 演講:一在拉曼大學,由中華研究院 中文學系主任杜忠全教授主持,講題 是「臺灣佛教組織辦佛教大學之探討

」;另一在怡保佛光山禪淨中心,黃 教授親自主持,以「人間佛教與當代 佛教發展――以臺灣佛教為中心」為 題,這兩次演講都是由闞正宗教授擔 任主講,筆者再作補充發言,最後再 自由討論。這樣的安排,可以提供互 相交流的機會,也為我們此行增添不 少學術趣味。

二、印順法師的馬來西亞佛緣:

過去筆者曾出版《印順法師年譜》與

《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

是研究「當代最具有創見的佛教思想 家」――印順法師思想的專書,在拉 曼大學認識杜忠全教授,他撰有《印 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算是研究 印順思想的同行。在我們蒐集資料過 程中,無意間發現有「佛教文摘」社 出版的印順法師著《切莫誤解佛教》

(小冊),印順法師生前曾到馬來西 亞弘法,在他圓寂之後五年,由馬來

西亞正信佛友會發起,與千百家佛教 居士林、士拉央佛教會,以及慈濟雪 隆分會,聯合主辦「2010 年國際佛教 論壇——印順導師的思想與當代世 界」,希望將其「人間佛教」傳承下 去。又在《紀念王弄書居士辭世週年 特刊》中,讀到印順法師所撰〈我對 於王弘法居士的懷念〉一文,本文未 見收入《妙雲集》、《華雨集》或《永 光集》中,讓我想到,透過這篇文章,

再配合其他相關資料,可以將印順法 師和東南亞地區(尤其是馬來西亞)

佛教的關係,作更清楚的釐清。

三、佛教在馬來西亞的宗教地位 問題:馬來西亞號稱多民族多宗教國 家,華人在馬來西亞伊斯蘭國教體制 之下,主要信仰為漢傳佛教,他們是 如何在當地政治經濟環境的框架下 立足發展,並延續漢人社群的族群與 文化認同,一方面又與當地文化產生 調適(或融合)的現象,是一個值得 吾人重視的議題。華人在馬來西亞,

僅次於馬來人,是第二大族群,而佛 教則是第二大宗教,但在透過國家機 器操作,以伊斯蘭「律法」為其世俗 政治體制根基之下,雖聯邦憲法中曾 明白宣示其他族群享有宗教信仰的 自由,但在整體國家體制架構上,只 有馬來族群(及伊斯蘭教)的特殊優 越地位受到保障,做為華人(和佛教)

要如何在這一片安拉庇佑和眷顧的 土地上生存與謀得發展?很值得深 入研究。

四、馬來西亞佛教與臺灣佛教的 關係:在馬來西亞,許多地方都可以 見到中國文化之影子,也有不少地方 可以看到臺灣佛教的蹤跡,例如:

1、慧律法師 2008 年底 2009 年 初,受邀到馬來西亞吉隆坡武吉加里 室內體育館,舉行「跨年萬緣弘法祈 福大會」。

2、臺南妙心寺傳道法師在 2012 年3 月,受邀到馬來西亞弘法,3 月 20 日晚在馬來西亞佛教總會 3A 禮堂 講 「 人 間 佛 教 的 理 論 與 實 踐── 此 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3、2012 年 8 月 10 日至 12 日,

來自臺灣擅長佛教企業管講座的見輝 法師,分別在馬來西亞北海佛教居士 林、巴里文打佛教會、大山腳佛學會 等處,宣講金剛經略說及佛教心理學。

4、2013 年 7 月 20 日至 21 日新 竹永修精舍住持寬謙法師蒞臨檳城佛 學講座,在寶譽堂講《八識規矩頌》,

在三慧講堂講「佛教的生命觀」。

5、2014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6)

6 30 日,臺灣百丈山力行禪寺創辦人慧 門法師,應星洲日報、馬來亞大學、

千百家佛教居士林、彭亨佛教會等之 邀請,在星洲日報禮堂、馬來亞大學 馬大工程系禮堂等處,進行專題系列 演講,並於千百家佛教居士舉辦「禪 二」,於林彭亨佛教會舉辨「第11 屆 優游自在禪修營」。

6、芥子學院蓮懺法師 2016 年 7 月 6 日至 13 日,受邀到馬來西亞主 持「蓮門禪茶禪修」及書法筆會、弘 法交流等活動。

7、由世界佛教華僧會主催,馬 佛青和中佛青聯辦,2016 馬臺佛教青 年文化交流將在 2016 年 8 月 9 日至 2016 年 8 月 13 日,假馬佛青普照寺

(行政與訓練中心)舉辦,以 17 至 25 歲佛教青年為對象;活動內容包括 佛教青年交流、自然生態之旅、跨國 佛曲創作與社區服務。

8、福嚴佛學院 2016 年度招生,

考試時間及地點分別是:8 月 27 日在 福嚴佛學院,8 月 21 日在馬來西亞洪 福寺。

9、2016 年 7 月 29 至 8 月 6 日,

隨佛法師在霹靂近打佛教會舉辦「原 始佛教十二因緣十日禪」,傳授「智 覺佛陀真實法」。

五、關於馬來西亞佛教史的研究 與書寫問題:研究馬來西亞(漢傳)

佛教,到底應以什麼角度與態度來進 行?這是研究馬來西亞佛教史必須考 慮、嚴肅面對的問題。在馬來西亞(或 東南亞),不僅有中國傳去的大乘漢 傳佛教,也有南傳系上座部佛教及藏 傳佛教。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佛教,

因當地民族與文化之差異,當佛教傳 入後,發展出來的佛教各具特色,漢 傳佛教在馬來西亞亦然。漢傳佛教是 隨著華人的移民而進入馬來西亞,移 民與母國的佛教,常透過邀請法師或 大居士前往講經說法,或是透過經懺 法事的方式來維繫。如民國佛教界的 太虛大師,即曾受邀前往演講。二次 世界大戰後,由於中共政權建立和文 化大革命對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

的破壞,臺灣成為馬來西亞佛子嚮往 的地方,紛紛來此學法、受戒。在臺 灣開展的人間佛教,也隨著佛光山、

慈濟與法鼓山等教團的對外弘傳而傳 入,對馬來西亞佛教到底產生了甚麼 樣的影響?其間涉及的族群、文化、

社會等方面之相關議題甚為複雜,均 值得深入探討。漢傳佛教在馬來西亞 的傳播與發展,除需要面對前文述及 之「國家」這個龐大的怪獸外,還要

因應其他像南傳佛教、或藏傳佛教等 不同團體的迎拒。在「全球化」過程,

如何在馬來西亞當地在地化,而又不 落入「山頭主義」,是大馬佛教要面 臨的重要課題,也是研究者應特別留 意之處,這也與「如何書寫馬來西亞 佛教史」這問題相關。

做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學術主題

――「馬來西亞佛教史」,可由不同 的角度切入進行研究,在我們短暫的 佛教學術考察發現:馬來西亞佛教充 滿活力,內涵豐富多元,更凸顯了「如 何書寫馬來西亞佛教史」這個問題的 重要。當然,不同的研究者可以依據 他們各自掌握的資料進行研究,以自 己的立場進行解讀,對於這個有待深 入開發的學術園地,希望更多的有心 人能夠投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12 年慈惠法師同我提起,希望成立「人間佛教研究院」,來探討 我一生致力弘傳的人間佛教,實在是愧不敢當,我對於自己所做的佛法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佛教在世界各地已經開花結果:如在美國洛杉磯建西來寺,在紐約 建紐約道場,在荷蘭建荷華寺,在澳洲建南天寺、中天寺,在巴西 建如來寺,在非洲建南華寺,在法國建法華禪寺等等,可謂法弘五 洲。

。觀察世間。心行平等。饒益慈悲意樂純淨。於諸佛所甚深妙法悉能諮問。其名曰慈

後有機會為懺雲法師於水里建築蓮因寺磣因 蒙懺雲法師攝受而於 1984 年出家磣同年於慈雲 寺受戒。旋到此處繼續建設磣每項工程均親自參 砮。 1985

These endeavors are aligned with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sion of “May the Buddha’s light shine universally on the three thousand realms; Let the Dharma stream flow across

舉例來說,法光寺的香積廚義工之付出 實踐,就是開展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我剛來 法光寺參加大悲心會時,幫忙切菜,看到王

我 來 到西安 ,法門寺已 經成為 一個文化景區,我就住在法門寺的飯 店裡。經過歷史、朝代的變遷,佛寺 已經換成了新貌,而且都是由居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