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感到困難的圖片,大多以轉換過程及窮舉性分析過程的圖片最多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學生感到困難的圖片,大多以轉換過程及窮舉性分析過程的圖片最多"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現行高中基礎生物教科書附圖的使用情形:

在現行四個版本的教科書中,純表徵的概念性結構圖片最多,這與基礎生物 的內容特色有關。現行基礎生物的內容主要以生物分類、生態環境為主,因此,

有大量的照片用以呈現生物的型態或生態環境,在這些照片中並無箭號的存在,

不屬於敘事性結構,也無空間性或時間性的分析結構。若忽略純表徵的圖片,在 敘事性結構的圖片時,各版本皆以轉換過程的圖片最多;概念性結構則以隱含性 分類的圖片最多。

二、對圖片的使用習慣及感受

在圖片感受問卷中,學生在閱讀圖片時,常會藉由圖片下方的標語去瞭解圖 片所蘊含的意義,並且希望課本中圖片下方可以有較多的文字說明。然而,在分 析現行的基礎生物教科書後,發現幾乎所有圖片下方的文字都只是簡短的圖標,

說明圖片的主題,這種簡短的圖標並無法提供學生在閱讀圖片給予足夠的訊息,

幫助學生瞭解脈絡意義。

此外,由資料分析可發現,對於基礎生物各章節的圖片,除了第四章選取的 圖片外,在第一章到第三章中,學生通常會花較多的時間在閱讀轉換過程的圖片,

而其原因通常與「此張圖片可將整段的課文敘述加以連結」「此張圖片可以加深 對課文章節的印象」「此張圖片可幫助記憶」及「考試會考」等因素有關。此結 果顯示學生對於會花費最多的時間在閱讀可幫助學習的圖片,但難免仍落入考試 取向的結果。而對於閱讀時間最短的圖片各章節則無一致結果,但大部分的原因

(2)

125

常與「不需此圖片,也可瞭解課文內容」「此張圖片一看就懂」,顯示學生不會花 費許多時間在對於課文學習幫助不大或是表徵結構較簡單的圖片。

學生感到困難的圖片,大多以轉換過程及窮舉性分析過程的圖片最多。在轉 換過程的圖片中,學生覺得困難的原因,通常與「此張圖片的組成成份較多」「此 張圖片的箭頭太多」及「此張圖片難與真實生物世界聯想有關」。而學生對窮舉性 分析過程感到困難的原因則以「此張圖片的組成成份較多」及此張圖片難與真實 生物世界聯想有關」。由此而知,學生對於無法直接觀察,較為抽象的圖片感到困 難。當圖片的組成元素較多時,也會另學生在閱讀學習上感到有困難。此外,轉 換過程的圖片中存在太多箭頭,也是學生對圖片感到困難的原因,或許這是因為 學生無法由圖片中瞭解這些箭頭究竟代表語言中的何種意義。

三、學生在閱讀轉換過程圖片時,可能產生的錯誤理解情形

本研究利用「噬菌體對大腸桿菌的感染」一圖,探討學生可能產生的錯誤理 解情形,圖片中所出現的文字大多為過程詞,而除了在 aÆb 的過程有標示出動作 者和目標外,圖中其餘的部分並未顯示每個過程間的動作者、繼動者、目標或環 境成分等。學生在閱讀此圖時,當動作者為噬菌體時,大部分學生能有正確的理 解,然而,當動作者轉變時,學生就可能出現理解錯誤的情形。例如在圖中的 dÆe、

f 代表大腸桿菌進行細胞分裂,動作者轉變為大腸桿菌,相同的情形也發生在 gÆh 之間,此過程代表噬菌體 DNA 和蛋白質殼體組合成新的噬菌體,動作者為噬菌體 DNA 和蛋白質殼體。大腸桿菌及噬菌體 DNA 與蛋白質殼體都為繼動者的角色,因兩 者皆為前一個動作的目標,但為下一個動作的動作者,然而對於學習成就較低的 學生未必能明確的判斷出來繼動者角色的轉變,學生在學習這類圖片時,常會有 另有概念產生,是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

(3)

126

此張圖片中具有的隱含性分類的過程存在,即在噬菌體進入大腸桿菌後,依 噬菌體的表現主要可分為溶菌週期與潛溶週期兩種類型,但學生的答對比率相當 低(0.35)。許多學生認為噬菌體的表現分為「失去共存關係 」和「持續維持共存 關係」兩類。此種錯誤可能是圖片中在「失去共存關係 」和「持續維持共存關係」

有一個較明顯分化的箭頭,而溶菌週期與潛溶週期在表徵上只是以特殊顏色字體 寫出,但無明顯的分類關係存在。另外,學生在對於圖片中潛溶週期的組成出現 了錯誤的解讀過程,部分學生將潛溶週期的組成視為由圖片中的(a)、(b)、(c)、

(d)、(e)、(f)、(g)等部分構成,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就會有在潛溶週期時,

噬菌體仍然可以進行複製 DNA 和合成蛋白質及產生新的噬菌體等另有概念。學生 在閱讀此圖片的另一個常見的錯誤理解在於大腸桿菌染色體的變化,圖中利用特 殊的顏色作為象徵過程,以藍色楕圓象徵大腸桿菌的染色體,且藍色楕圓在(g)、

(h)等部分已不存在,這是在溶菌週期中,大腸桿菌的染色體會被噬菌體分解。然 而,有 64%的學生誤以為在(g)、(h)部分中大腸桿菌仍然存在,因此,教師在教學 過程中若使用此張圖片時,需特別小心對學生詳細說明。

四、科學寫作的內容分析

在寫作的內容分析中可發現,學業成就不同的學生,其表現的閱讀理解層次 及寫作的小句數都不相同。低分組學生的作答類型大多是停留在表層的理解,多 是對箭頭旁的文字加以解釋,而有些更只是將圖片中已存在的「文字」當作是作 答內容。而高分組的學生在作答時,通常能寫出較完整的小句,並且能將圖片前 後的變化整理在其作答內容中,甚至可寫出圖片未呈現的訊息。此結果顯示出,

高分組的學生能夠依照圖片的變化及個人的先備知識,對於圖片中的過程加以閱 讀而理解,然而,低分組的學生常只是停留在閱讀圖片中的文字,而非對圖片中 的各表徵產生閱讀理解情形。

(4)

127

在寫作部分同樣要求學生提出潛溶週期的組成部分,學生作答的類型與理解 測驗問卷中的結果相似,有將近 4 成的學生認為潛溶週期的組成包含了(a)、(b)、

(c)、(d)、(e)、(f)、(g)等部分,並且產生潛溶週期的特色就是噬菌體先與大 腸桿菌共存後,然後再開始進行複製繁殖的錯誤理解。身為教師,對於學生在閱 讀這張圖片時產生的誤解應在課堂教學活動時,小心謹慎的處理。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學生對於圖片的閱讀常會依賴圖片下方的文字,並且大部分學生希望圖片下 方能有較多的文字說明。然而,綜觀過去到現今的生物教科書,圖片下方的文字 說明通常相當簡略,尤其轉換過程類的圖片因常有許多組成的元素,且又含有許 多帶有不同意義的箭頭符號,更需加以說明才能幫助學習者對各元素間的關係加 以連結;針對圖片中的隱含性分類應能給予學生更清楚的分類架構,建議未來教 科書在編寫時能夠將此列入考量,而教師對這類圖片在課堂使用時也必需更加詳 細說明以幫助學生瞭解其中的意涵。

本研究在教科書中附圖的使用情形只探討基礎生物的課本,四個版本的基礎 生物教科書中,則以純表徵的概念性結構圖形最多,非交錯動作過程圖片及外顯 性分類過程則最少,這與基礎生物的學科內容有關。未來可針對高二的必修生物 及高三的選修生物教科書加以探討其附圖的使用情形。此外,本研究侷限於對圖 片的閱讀理解的探討,若日後的研究能夠搭配「課文」與「圖片」的整合,相信 能有更深入的探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每一位孩子必須接受 定期的英、數檢測,以 檢視每一位孩子面臨 的學習困難點。轉換教 學方式,找到真正適合

(當短片提及中秋節後,展示燈籠)在片 段中看到什麼食物?月餅(提供圖片讓學 生選擇)(初步建立中秋節、燈籠和月餅

建議多協助學生進 行運用工具實作的 機會,亦可嘗試將 部分概念以圖像化 (如流程圖、太陽 圖等)的形式呈現

學校收到有非華語幼兒的在家進 行這個活動的片段分享。學校適 時提供個別支援,從中以多範疇

地函、地核。所 謂 的地殼,就是 一層 由堅硬的 岩石所 構 成的薄殼,只 不過 這 層薄殼並 不是完 整 的一片,而是 像一 塊大拼圖,由 數十 片稱為「板塊 」的 薄 殼拼合而 成,雖 說

傳統造假主要依靠文字, 最多輔 以造假圖片,但近年來各種深假 技術出現,通過換頭術、真聲

• Flash 的打散(Break Apart)功能,可以將群組 物件、點陣圖、文字物件,以及元件轉換成填色

全方位學習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以達至在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