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

Copied!
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研究旨是在探討國中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的工作壓力及因 應策略的情形。本章主要是針對國中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的工作壓力 及因應策略的情形有關的文獻來加以探討。首先是針對國中教師兼任 行政工作概況介紹;其次是工作壓力理論及其研究相關之研究;再則 就其工作壓力因應策略加以分析;最後探討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關 係及相關研究。

第一節 國中教師兼職行政職務概況

學校行政的推展,主要是為了「教」與「學」。學校行政的主軸 主要在協助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而各類型學校行政人 員所扮演的角色雖有不同,但他們的目標則都在於間接或直接地協助 教師改進教學及提供學生最好的學習環境(張清濱,民 85)。由此可 知,學校行政人員之主要職責在於支援教學工作,而這些工作也會因 學校組織員額編制及行政工作內容之不同,而影響學校行政人員的工 作負擔。至於學校行政的定義、學校行政的功能、國中學校的行政組 織概況將於本節進行討論。

壹、學校行政的定義 一、學校行政的意義

學校行政的定義,見仁見智,說法不一。廣義來說,學校行 政的工作內容乃包括學校全部的事務;狹義的觀點而言,學校行政 工作是指除教學工作之外的事務。茲將過去國內外學者對於學校行

(2)

政的定義,依發表年代摘錄於表2-1-1 列舉國內學者,對於學校行政 所作的定義。

表 2-1-1 國內學者對學校行政所下的定義

學者 學校行政的定義

謝文全(民 82) 學校行政是對學校教學以外的事務作系統化的管理,以求 有效而經濟地達成教育目標。

吳清山(民 82) 學校行政即是學校處理之一切事務,舉凡人、事、財、物 等各方面都包括在內。因而學校行政乃是學校機關依據教 育原則,運用有效和科學的方法,對於學校內人、事、財、

物等業務,作最妥善而適當的處理,以促進教育進步,達 成教育目標。

鄭彩鳳(民 87) 學校行政乃是根據教育之原理原則及有關法令規定,運用 有效及經濟的方法,對學校組職相關之人、事、物、財等 要素,作系統化的經營管理,藉以促進教育進步,進而達 成學校教育目標的一種歷程。

任晟蓀(民 89) 學校行政乃學校依據教育原則,運用各種有效的行政理論 和科學的方法,將校內人、事、財、物等,做有效的領導 與管理,使校務能順利運轉,從而達成學校的教育目標之 歷程。

鄭百芬(民 92) 學校行政是一個學校事務管理的過程,包括了計畫、組 織、溝通、協調及評鑑的歷程,須結學校組織中的人、事、

物的有限資源,來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及教育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根據上述幾位研究者的看法,可歸納學校行政的意義:學校行政是為 達成學校的教育目標,透過行政程序(計畫、組織、溝通、協調、評鑑),

對學校事務系統管理,以求最有效而經濟的方法,來達成教育目標。

(3)

二、學校行政的功能

學校行政的功能,就是在國家財力許可,及對學生最能受惠的 條件下,使適當的學生,從適當的教師,來接受適當的教育。學校 行政本身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在於提供師生最良好的教學活動支 援系統,讓師生的教與學均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饒邦安,民 80) 為行政而行政只是一種形式功能,為教學而行政才是學校實質功能

(吳清基,民 79)

為了組職合理性的運作,行政組職通常會有兩大系統,一是為 了發揮組織功能的業務系統,另一則是為了提升組織本身行政效能 的幕僚系統。前者是為了執行組織目標的需要而設立的直接性業務 單位,後者則是間接性的後勤支援單位,兼顧兩者組織功能才能有 效發揮(林淑芬,民 90)。

學校既是一個行政組織,為了發揮其提供協助師生有效教學環 境的功能,就必須設置為課程教學需要的教務、訓導(學務)、輔 導等單位,為支援行政就必須設置總務、人事、主計等、單位。因 此,一般學校設有教務、訓導(學務)、總務、輔導、人室、主計 等處室,各處室分工合作,使教學活動能有效進行(任晟蓀,民 89)。

由上述可知,學校行政的功能是透過行政程序(計畫、組織、溝 通、協調、評鑑),對學校事務系統管理,以求最有效而經濟的方法,來 達成教育目標。

貳、國中教師兼任行政職務概況

學校教師主要以教學為主,同時也要兼辦行政工作。事實上目前 我國國民中學只有校長 、人事、主計主任、總務處組長(出納、文

(4)

書、庶務組長)及學校職員是專職人員,其餘的行政工作皆由教師兼 任(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民 93)。詳細國民中學班級編制與教職員 工編制標準,茲如表 2-1-2 所示。

表 2-1-2 我國國民中學現行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工編制標準表

班級數 行政編制

6 班以下 設教導、總務二處及輔導室。教導處分設教務、訓導二組。

7 班~12 班

設教務、訓導(學務)、總務三處及輔導室。教務處分教學 設備組、註冊組二組;訓導處設訓育、體育衛生二組;總 務處分設文書、庶務二組;輔導室得設輔導、資料二組。

13 班以上

設教務、訓導(學務)、總務三處及輔導室。教務處分教學、

設備、註冊組、資訊四組;訓導處設訓育、生活教育、體 育、衛生四組;總務處分設文書、庶務、出納三組;輔導 室得設輔導、資料二組。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因此,教師兼任行政工作除了教學的本業外,必須瞭解行政程 序,以服務、支援全體師生;然而行政經驗在職前訓練(實習教師及 師資培育階段)或大學中甚少接觸。因此,在教師從事學校行政上,

產生的工作壓力將面臨挑戰。由於現行體制未能將教學與行政獨立,

在工作上許多的衝突、角色混淆、困境,在所難免。故學校行政的順 暢影響教學成效,兼任行政職務的工作壓力更為沈重,所背負的責 任,更是重大。

國中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之授課時數係以班級數來訂定,因此學 校規模大小不同,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的授課時數亦有所差異。茲摘錄 台灣省教育公報八十五年秋季第十一期公佈之國民中學兼職教師每 週任課時數表(黃宏建,民 91),如表 2-1-3

(5)

表 2-1-3 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兼職行政職務教師每週授課節數表 兼任

職務

17 班 以下

18~26

27~35

36~44

45~53

54~62

63 班 以上 主任 8~10 6~8 4~6 2~4 0~2 0~2 0 組長 12~14 8~10 8~10 6~8 4~6 2~4 2~0

副組長 4~6 2~4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由表 2-1-3 可知,小型學校兼任職務的任課時數比中、大型學校 教師,投注在教學工作上時間還要多。因此,就現行體制而言,不管 學校規模大小,學校教師除行政業務外尚須從事教學。

(6)

第二節 工作壓力的意義、理論與其相關研究

壹、壓力的意義及理論 一、壓力的定義

壓力(stress)一詞原是工程學上及物理學上應用的詞彙,意 思是指將充分的力量運用到一種物體或系統上,使其扭曲變形。心 理學家 Canon(1932)首先將壓力的概念引進心理學,也是首位對 人類心理壓力作系統研究的學者,他認為個人面對各種壓力時,產 生強烈的緒影,常有攻擊或逃避行為,藉以適應生活(李勝彰,民 91)。後來他的學生 Hans Selye 進一步探討壓力對人類行為的影 響,在其「生活的壓力」(the stess of life)一書中,認為個人 在面對各種壓力時,生理組織會產生一般化學反應,即為一般適應 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簡稱為 GAS),此症候群 歷經警覺階段(alarm stage)、抗拒階段(resistance stage)、

耗竭階段(exhaustion stage)等三階段。之後研究心理壓力的學 者不斷提出相關文獻,「壓力」一詞逐成微生物學、醫學、心理學、

社會學、人類學等學術領域的重要概念(周立勳,民 75)。也就是 由這「壓力研究之父」引用至各種科學領域加以探討,而後學者從 不同角度與觀點出發,其對壓力二字的解釋亦隨之有所差異。

有關壓力的界定,歸納來說三種理論最為普遍,一是刺激取向 型:把壓力視為一種刺激;次則是反應取向型:視壓力為一種反應;

三則為交互作用取向型:認為壓力是人與環境的互動。茲分別說明 如下(吳宗立,民 85;江坤鋕,民 90;李勝彰,民 92;鄭百芬,

民 92):

(7)

(一)刺激取向型

壓力是由於外在的「壓力源」(stressors)所產生,即是由情 境中使個體生理或心理不愉快的刺激事件,或是個體與環境間所知 覺到應付能力不足,所反應出不良的感受。事件的刺激就是一種壓 力;環境中重大的改變、影響個人瑣碎或重大的生活事件、日常生 活的困擾,人際間互動的不順暢,均是重要的壓力源。強調社會與 外在環境的變化對個人的影響,亦即認為外界的力量加諸於個體會 造成個人生理上的反應(緊張),故視壓力為自變項,而緊張為依 變項。換言之,壓力源是因,而緊張是果,兩者的回饋(feedback)

合併界定為整個系統的負荷(load),如圖 2-2-1 所示。

外界環境

壓 力 應 變 刺 激 反 應

圖 2-2-1 刺激取向型定義

資料來源:Cooper & Travers, 1996, P.83.

(二)反應取向型

Selye(1983)認為壓力是生理反應系統的一種設計,以保護 自己免於環境的壓迫,任何不同的環境要求,均會使個人產生生理 變化。將壓力視為一種反應,如圖 2-2-2 所示,認為壓力是個人 面對外界威脅或挑戰等刺激所衍生出內在心理或生理的反應。

Selye(1983)以壓力源代表刺激,以壓力代表反應,個人在面對 壓力時,為保護自己免於受到環境的威脅,而產生的生理反應;且

(8)

認為個體會有三個階段的防衛的過程,承受刺激的反應過程,稱之 為「一般適應症後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亦 即當個體持續或反覆在壓力源下,其防禦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林 財丁,民 83):

1.警覺反應期(the stage of alarm reaction):

個體知覺到環境壓力時的第一個反應,準備接受逃避或挑戰,

而引起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膽固醇加高,胃腸消化能力減低 等相關的反應。

2.抗拒期(the stage of resistance):

個體會嘗試去修補創傷,有效適應壓力,如果個體強迫在壓力 環境下生存,抗拒期便會出現。

3.衰竭期(the stage of exhaustion):

指創傷無法復原,且壓力繼續存在,因個體適應能力有限,則 會導致個體身心的耗竭。

環 境 個體

心理的反應 壓力源 壓力反應 生理的反應 行為的反應 刺 激 反應

圖 2-2-2 反應取向型定義

資料來源:Cooper & Travers, 1996, P.84.

(9)

(三)互動取向型

互動取向型觀點認為壓力為中介變項,壓力係來自於個人與環 境之間動態交流系統的一部分,主要強調的是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 係。在外在環境事件的影響下,人是居於統整及主角的角色,而整 個互動的歷程是連續的而不是個別獨立的。當個人視事件非為自己 能力所及,並危及自己的完好性,則壓力就呈現。因此,要決定壓 力 之有無,必須考慮到個人和其環境的情況。因為每個人對壓力 的經驗有很大的差異,對壓力的反應也有個別性,一個事件只有在 被評估為威脅自尊或福利時才具有壓力,評估是以個體過去的經 驗、人格特質及信念系統等特質為中介。Lazarus 和 Folkman(1984)

認為壓力是個人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經由個人對於環境評估所 產生的感受,其壓力模式包括壓力源、初級評估、因應策略與壓力 結果。一般學者所提及的壓力的互動型定義,如圖 2-2-3 所示。

外界環境 個 人

刺 激 個人差異 反 應 壓 力

圖 2-2-3 互動取向型定義

資料來源:Cooper & Travers, 1996, P.86.

研究壓力的相關文獻探討相當多,但學者對於壓力的概念及定義,

卻因所持觀點的不同而有很大的歧異,至今尚無明確一致的看法。茲將 過去國內外學者對壓力所作的定義,依發表年代摘錄於表2-2-1 列 舉國內學者,2-2-2 列舉國外學者,對於壓力所作的定義。

(10)

表 2-2-1 列舉國內學者對於壓力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藍彩風(民 75) 壓力係指某種情境下,使個人覺得似受到某種程度或種類 的威脅。

張春興(民 81) 壓力是指個體為適應內外在環境而產生一種特殊的反應 結果。

王以仁(民 81) 壓力是個體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安或威脅有所知覺,因 而對有機體產生刺激、警告或使其活動。

江鴻鈞(民 84) 壓力不外是個人生理和心理反應的一種刺激,更是個人與 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李玉惠(民 87) 個體在面對具有威脅性的刺激情境時,因一時無法消除威 脅、脫離困境而產生一種被壓迫的感受或緊張狀態,且此 種狀態在生活上或工作上持續存在。

葉龍源(民 87) 壓力係以個體面對內外在環境之期望或要求時,為順應此 期望要求,而在生理與心理上產生一種特殊反應結果,此 特殊反應結果可能是非預期的、緊張的、不愉快的,或是 壓迫感的、痛苦的與威脅的,亦即壓力乃是個人環境交互 作用的結果。

黃義良(民 88) 個體對週遭環境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 性、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所產生消極 與負面的情感。

張添洲(民 88) 壓力為深受多種不同刺激而產生的身心反應,壓力是與現 代工作生活共生的因素,從工作和工作環境中衍生出來。

葉照祺(民 88) 壓力是個體面對環境要求時,造成環境、心理、生理三方 面的失衡狀態。

陳青勇(民 90) 壓力是個人與環互動的產物,惟個體感受到威脅時,所引 起生理與心理的變化。

江坤鋕(民 90) 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為個體感受到威脅時,所 引起生理與心理的變化,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的感 鄭百芬(民 92) 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為個體感受到挑戰及

威脅時,所引發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它是由刺激、評價、

反應所組成的。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11)

表 2-2-2 列舉國外學者對於壓力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Everly &

Roseenfeld

(1981)

壓力是個人對環境中的要求,限制與機會所產生的主觀 知覺,進而發生的正向或負向反應。

Martin &

Schermentharm

(1983)

壓力是個人對於人與環境配合中的要求,限制及機會所 產生的主觀和知覺而發生的正向或負向的反應狀態。

Lazarus &

Folkman(1984)

壓力是個人評鑑這個事件,對它造成負荷或不是其資源 所能應付,且危及身心健康時,便會有壓力感。

Geenberg(1995) 壓力是一個壓力因子與壓力反應的組合。

Hobfoll(1995) 壓力是個體面臨下列三種情境時的反應:1.覺察到失去 網絡的恐懼;2.真正失去資源網絡;3.缺乏資源。所謂 資源是指個體認為有價值或有意義的人物、情況、人格 Alberson 與

Kagan(1989)

壓力是由個體知覺環境的要求產生威脅,而興起生理及 心理的緊張狀態,可視為高度負荷狀態。

Greenberg &

Baron(1997)

壓力是指個體面對不界壓力源時,情緒、認知和生理三 方面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歸納以上國內外學者的看法,若將壓力視為一種外在刺激,較 偏於環境因素;若將壓力視為生理反應狀態,則又偏重個人因素。

研究者認為壓力是個體面對環境內在、外在刺激時,造成環境、心 理、生理三方面的失衡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感受。

二 、壓力的類別

壓力研究之父 Selye(1983)將壓力區分成過度壓力、過低壓 力、優壓力、劣壓力等四種。Selye 強調必須在具有破壞力的過度 壓力與過低壓力間取得平衡,盡可能尋找優壓力並減少劣壓力的產 生。茲將 Selye 的四種壓力敘述如下:

(12)

(一)過度壓力:是指情境中對個體的要求,過度超過其適應的限制 所引起的各種壓力。

(二)過低壓力:是指情境中對個體的不足,使其缺乏努力、成就的 動機,因而產生閒置、心理發展停滯、人際疏離等社會適應問 題。

(三)優壓力:是指個體與環境在某種壓力下互動時,所體驗到的愉 悅、激勵、興奮與真實感。

(四)劣壓力:是指在某種壓力互動時,造成不舒服、對身心有傷害 之事件。

另一學者 Schafer(1987)又將壓力分為正壓力與負壓力兩 種。正壓力又稱優壓力,負壓力又稱劣壓力。茲將 Selye 的四種壓 力敘述如下:

(一)正壓力:是指此壓力能使個體身心健康、滿足、提高生產力 的壓力,又稱優壓力。

(二)負壓力:是指此壓力會造成身體緊張性頭痛、不能集中心力、

焦慮、易怒等狀況,又稱劣壓力。

由上述二位國外研究者對壓力的分類,可以發現:適度的壓力 對個體來說絕對有其正面評價。當工作壓力增加時,可促使行為的 正向表現達至某一程度,但到某一限度後,若仍繼續增加壓力,反 而會使行為表現變為負向。此與國外另二位研究者 Swick 與 Selye 所提出的適當管理壓力能獲得五種正向的結果,不謀而合。此五種 正向結果如下:1.增進個人自尊;2.促進自我效能感;3.促成問題 的解決;4.降低對壓力源的感受;5.激勵教學,即是適當壓力管理 下的產物(陳青勇,民 90)

(13)

綜合以上所言,每個人須了解自己所能承受壓力的範圍,隨 時覺察過與不及的壓力出現,並保持在個人個體可承受的範圍內,

如此可維持個人身心健康,樂於工作,進而實現自我。

三、壓力理論

探討國內外相關的文獻,壓力的理論模式大概可分為「生物心 理社會性」模式、「個人與環境相配」模式、壓力循環理論模式等 三種,分別敘述如下。

(一)生物心理社會性(biopsychoscial)模式

Redford 與 Williams 提出此壓力理論模式,認為周遭環境 的刺激事件會引出生理反應,長期累績,則易導致心臟血管疾病

(葉龍源,民 87;葉兆祺,民 88;鄭百芬,民 92)。生理心理 社會模式所代表的意義,如下:

1.當環境發生相關事件時,當事人腦部即「發動訊息」,經 由神經網路、自主神經、末端神經傳送到身體的各個生理 系統、組織、器官,而反應出適當的行為出來。然而訊息 傳遞的生物性本能,會受到個人的人格特質和遺傳基因的 影響而有所差異。造成相同的刺激事件,卻有不同的反應 結果。

2.當個體對環境刺激事件的反應行為,其過程是短暫的,若 不會造成日常生活上的不便者,則個體呈現的是健康且適 應良好的。

3.當環境刺激事件所引發不良的行為反應時,假若持績累 積,過程會是長期發生的,則個體可能會引起生理或心理 病變。

(14)

(二) 個人與環境相配模式(人與環境適配理論模式)(林丁 財,民 83;陳志勇,民 90;鄭百芬,民 92),由 Harrison 於 1978 年提出。

此理論模式是由四個基本要素所構成:1.客觀的環境

( objective environment ); 2. 主 觀 的 環 境 ( subjective environment);3.客觀的相配(objective P-E fit);4.主觀 的相配(subjective P-E fit)

此模式將個人與環境的相配情形分為兩類:其一為環境與 個人之間供需的相配程度,另一則為個人能力與環境的相配程 度。根據此二者個人與情境間的相配程度,可衍生出兩種層面 的關係,即「客觀的相配」指客觀環境與客觀個人之間的因應 關係;和「主觀的相配」指主觀的環境與主觀的個人之防衛心 理造成。

自我評量的正確性,是造成客觀的個人與主觀的個人兩者 之間差異的主要因素,當自我評估的正確性愈高,則個人主觀 與客觀兩者的差異可被縮短。換言之,客觀的個人與主觀的個 人在行為反應上是較一致的。與現實環境的接受性,是評估個 人知覺客觀與主觀環境間是否密切的指標。因此,當個人知覺 到主客觀的環境之間的關係密切時,則個人與現實的情境較為 接近。

「人境相配」(P-E fit)與壓力關係可分以下三種情況討 論,當個體資源大於環境需索之不相配狀況發生時(P>E),會 形成壓力,此壓力為負荷不足的壓力。個體與環境完全相配時

(P=E),有最少壓力。當環境需索大於個體資源時(P=E),個 體負荷過重的壓力。

(15)

根據「個人與環境相配」的理論模式,壓力狀態來自於情 境的要求遠超過個人知覺滿足要求;若無法滿足這些要求,會 對當事人造成嚴重的後果,於是產生壓力,長久以往則會產生 身心疾病。所以人與環境相配的程度,可決定壓力的大小。

(三)壓力循環理論模式

「壓力循環理論模式」是由 Gmelch 等人於 1988 年提出(鄭 百芬,民 92)。該模式認為壓力循環包括四階段:壓力來源、

知覺、反應、結果等四階段。茲將四階段壓力循環理論模式敘 述如下:

1. 第一階段:即壓力來源階段。主要包括加諸於個人的特殊需 求如:期望、專業上的進步、薪資與干擾等,或是個人工作 情境的刺激與要求,如:工作負擔、人際關係、缺乏時間、

會議等。

2. 第二階段:知覺階段。當個人身處壓力來源時,能知覺其所 感受到的壓力程度,包括生理上與心理上的知覺。

3. 第三階段:反應階段。當個人知覺無法應付工作刺激情境時,

即將此情境界定為壓力,而一個人社會的、身體的、智能的、

環境的、人際的、管理的、態度的特性,會在選擇因應方式 上有所不同。

4. 第四階段:結果階段。當個人在過度壓力或負壓力的長期影 響下,形成生理的或心理的疾病。

綜合上述三種不同的壓力理論,可獲得以下的結論:

(一)個人的人格特質遺傳基因,會影響個人對壓力刺激的反 應,因此在相同的壓力下,會產生不相同的反應結果。

(二)個人與環境在主、客觀的相配程度上,是決定壓力大小

(16)

的主要因素。

(三)壓力的刺激來源與個體反應機制是多元複雜的,是各種 因素交互作用下產物,並非單一人格特質所能解釋的。

(四)個體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會產生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疾病。

貳、工作壓力的意義及相關研究 一、工作壓力的意義

工作壓力(job stress or work stress)的定義是從壓力的 有關研究變化而來的。在定義上,眾說紛紜,不同學者從不同觀點 來定義。茲將過去國內外學者對工作壓力所作的定義,依發表年代 摘錄於表 2-2-3 國內學者對工作壓力的定義、表 2-2-4 國外學者對 工作壓力的定義。

表 2-2-3 國內學者對工作壓力的定義

研究者 工作壓力定義

李玉惠(民 87) 當個體在面對具有威脅性的工作情境時,為一時無法 消除威脅、脫離困境而生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緊張的 狀態。

葉龍源(民 87) 指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下,致使生理與心理產生不平 衡狀態。

陳聖芳(民 88) 是指在工作環境中,超過個人負荷量的要求,進而造 成威脅感,產生緊張、焦慮、挫折、壓迫、急迫或苦 惱的反應。

葉兆祺(民 88) 是個體面對工作情境時,為因應工作環境要求與自我 期望,在生理、心理產生失衡的狀態。

江坤鋕(民 90) 是指組織成員與工作環境有關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 產生的心理負荷。

黃宏建(民 91) 外在環境的要求與個人內在能力需求交互作用下,所 產生差異與不平衡狀態。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17)

表 2-2-4 國外學者對工作壓力的定義

研究者 工作壓力定義

Luthans(1982) 是個體在工作環境中,無法對刺激因素作合適反應的 結果。

Gmelch &

Swent(1983)

是工作環境中的任何特徵,對個體所造成的一種威迫 感。

Gemlch(1983) 是工作環境中的任何特徵,對個體所造成的一種威 脅,包括了生理上及心理此上二方面。

Kyriacou

(1982)

為教師在遭遇到一些事情,威脅到自尊或個人福利的 問題,且要解決的問題超過他的能力範圍時,所感覺 到不愉快,負面情緒和苦惱不安的經驗。

Steers(1988) 是指個體在工作情境,面臨某些工作特性的威脅所引 發的反應。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另外,依據部分學者研究有關教師工作壓力所下的義定,各學 者亦持不同見解,茲將研究過的學者依發表年代摘錄於表 2-2-5 國內學者對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研究之定義、表 2-2-6 國外學者對有 關教師工作壓力研究之定義。

表 2-2-5 國內學者對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研究之定義

研究者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周立勳(民 75)

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對於潛在的工作情境因素 或要求被評估為威脅或有礙工作表現,而產生負面 的情感反應。

林玟玟(民 76) 教師工作壓力係指教師在學校工作中的壓力而 言,不含教師日常生活、家庭或來自社會的其他壓 蔡璧煌(民 78) 教師在學校工作中與人事物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

負面情感。

張明麗(民 80)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工作情境因素所引起不愉快 的負面情緒反應。

程一民(民 85)

教師在學校工作中,與人、事、物互動程中所產生 的負面情感,這些負面情感,限於個人知覺,包括 情緒與行為層面。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18)

表 2-2-6 國外學者對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研究之定義

研究者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Kyriacou &

Sutcliffe(1978)

教師工作壓力是由教師工作角色中施加 於教師身 上的要求,而產生教師負面的話情感反應,而且可 能伴隨致病的生理改變。

Needle & Griffin

& Sevendsen &

Berney(1980)

教師工作和教師知覺工作的要求威脅其自尊和幸 福,用以維持穩定狀態的因應轉機等方面,引發心 理穩定狀態的改變以及生理的變化。

Litt & Turk

(1985)

當教師的幸福受到威脅時,且要解決的問題超過其 能力範圍時,所產生不愉快情緒與困擾的經驗。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對於工作壓力的看法:部分強調個人角色因素或 個人因素,也有人強調工作環境因素。由此可知工作壓力的產生是 多方面的、是複雜的。研究者認為工作壓力乃是指個體面對工作環 境時,因應個人對於工作環境的期望及自我要求,產生個體生體上 與心理上負面消極的情緒反應的一種現象。

二、工作壓力模式探討 (一)傳統工作壓力模式

傳統工作壓力模式是由 House 於 1974 年所提出,如圖 2-2-4 所示。此模式主要是說明:在社會情境導致的壓力刺激下,個人 對壓力的知覺所作出對壓力的反應(包括生理的、認知情感的、

行為的反應),此反應的結果會顯示出,生理的、認知情感的、

行為的症狀。其壓力情境、知覺、反應、結果等變項是互有因果 關係的(用以實線箭頭表示),而個人或情境的制約變項與壓力 情境、知覺、反應、結果等變項之間具有互動關係(用虛線箭頭 表示)。此模式強調社會情境與結果的關係,是以個人知覺為中

(19)

介。換句話說,也就是造成壓力的症狀是取決於個人的特性(林 純文,民 85)。

對壓力的反應:

1. 生理的

2. 認知的或情感的 3. 行為的

社會情境導致

壓力 知覺到的壓力

結果症狀:

1. 生理的 2. 認知的或情

感的 制約變項(個人或情境的)

圖 2-2-4 傳統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林純文(民 85),頁 87;鄭百芬(民 92),頁 42。

(二)統合性的工作壓力模式

統合性的工作壓力模式是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陸洛 教授於民國 86 年提出,以工作壓力是一個人的、主觀的、動態 的歷程為理論起點,其所包括了:工作壓力來源、壓力過程中的 個別差異,及工作壓力的後果三個部份,如圖 2-2-5 所示。

此種模式視的工作壓力,視為一種個人現像(personal phenomenon),故強調壓感受是連結潛在壓力源與壓力後果之間 不可或缺的中介因子。

(20)

潛在壓力源 調節因素(中介因子) 工作壓力的後果 工作內因素:

1. 工作本身

2. 工作中社會關係

對壓力的反應:

1. 人格特質 2. 工作動機 3. 因應策略 4. 工作經驗

個人方面:

1. 工作滿足 2. 心理健康 3. 身體健康 4. 行為問題

壓力感受

個人外在資源:

社會支持

組織方面:

1. 人事層面 2. 生產層面 3. 安全層面 4. 勞資層面 工作外因素:

1. 個人方面:家庭問

2. 社會方面:經濟政 策與景氣、政治、

社會不稱定

圖 2-2-5 綜合性的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陸洛(民 86),頁 25;鄭百芬(民 92) ,頁 43。

潛在的工作壓力來源可分為二大類,一為工作內的因素另一 個工作外的因素。茲將潛在的工作壓力來源分類如表 2-2-7 所 示。

表 2-2-7 統合性壓力模式潛在壓力源一覽表

細 項 分 類 內 容

工作設計(如自主性、變化性、心 力性)。

工作本身因

工作任務(task)

工作條件(如作業環境、上班時 間、工作安全保障)。

(21)

表 2-2-7 統合性壓力模式潛在壓力源一覽表(續)

細 項 分 類 內 容

工作角色(role) 角色負荷、角色衝突、角色模糊、

角色認同、角色歧視。

工作酬勞(rewards) 薪酬、福利、工作保障、升遷機 會。

向外的社會關係 因工作所需與組織外的人發生的 關係(如客戶、供應商…)。

個別的社會關係,是一對一的,

如與上司、同事和下屬。

工作中的社

會關係 向內的社會關係

結構性的社會關係。

生涯發展

工作發展前景、工作與生涯目標 的符合性、個人所處的生涯階段 及其任務和危機,及在工作中所 獲得的成就感和肯定。

「硬體」的組織制度 如組織分化、規章、紀律等。

組織結構與

氣氛 「軟體」的組織文化 如領導風格、組織氣候。

個人方面 家庭因素

家庭生活中正常與不正常的重大 事件 (離婚、重大傷害) 。 特殊家庭型態的要求,如(單親)。

個人或家庭生活中持續存在的緊 張,如自尊低落、夫妻不和等。

經濟 經濟景氣循環、經濟政策變化等。

政治 政治不安定、政府的腐敗、政治 上的不平等(如兩性不平等)。

素 社會方面

社會 社會治安惡化,社會價值淪喪。

資料來源:整理自陸洛(民 86),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之對話,中華心理衛生 學刊,10(4) 。26-27;鄭百芬(民 92 年),頁 46。

綜合上述的探討,工作壓力是一主觀個人的現象,複雜多元 的歷程,流動可變的狀態,在此歷程中,人與環境是互動的,環 境予人要求,人則主動地維持或重建與環境的平衡(鄭百芬,民 92)。

其次談到的是壓力後果的產生。理論中的「壓力感受」,是

(22)

指潛在壓力源與個體發生關聯後,個人被激發起一種整體的、負 面的心理狀態(mental state)。其中包括了「壓力評估」的認 知成分,也包括了情緒及深層的心理層面(如害怕、擔心、逃避 等)。

而中介因子其所扮演的角色是調節調節潛在壓力源與壓力 感受,壓力感受與壓力後果二者之間的關係,其有兩個調節變 項,即個人內、外在資源。詳如表 2-2-8、2-2-9 中呈現。

工作壓力的感受若已產生,必定會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後果,

其 表 現 出 後 果 的 特 徵 可 從 個 人 和 組 織 兩 方 面 來 討 論 , 如 表 2-2-10 中呈現。

表 2-2-8 統合性壓力模式中介因子之個人內在資源一覽表

細 項 分 類 內 容

調

個人內在資

人格特質

1.A 型行為模式

A 型行為模式有三大特徵:

(1)企圖心旺盛,成就慾強,愛競爭比賽。

(2)時間緊迫,反應快,講求效率。

(3)人際敵意高,人際關係緊張,易摩擦。

2.控制型人格:

(1)外控型人格:對自我與環境互動的看 法,認為控制是來自於個體外,是由機 遇或有權有勢的人控制。

(2)內控型人格:相信事作是由自己控制,

此種人格特質的人較少受到壓力負面的 影響。

(23)

表 2-2-8 統合性壓力模式中介因子之個人內在資源一覽表(續)

細 項 分 類 內 容

工作動機

Herzberg(1959)探討「人們想從工作中得 到什麼?」,找到二大動機:

1.內在動機

(1)可視為以工作為目的的心理需求。

(2)工作中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

2.外在動機

(1)可以工作為手段的心理需求。

(2)如薪酬、升遷、社會地位及生活保障。

因應策略

1.問題導向的因應策略:包括理性有計劃地 解決問題、蒐集資料、管理時間等。

2.尋求社會支持:包括與主管溝通、與同事 求助、要下屬幫忙;及向親朋好友或組織 機構尋求協助和幫忙。

調

工作經驗

工作經驗對工作壓力的緩衝作用可能有兩大 轉機:

1.選擇性退出:工作壓力大的人會選擇自動 離職,或因壓力調適不良而導致工作表現 低落及其他不適任現象而被迫辭職。

2.時間是良醫:工作壓力需要時間去學習適 應的技巧,或接受事實。

資料來源:整理自陸洛(民 86),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之對話,中華心理衛生

學刊,10(4) 。28-31;鄭百芬(民 92 年),頁 48。

(24)

表 2-2-9 統合性壓力模式中介因子之個人外在資源一覽表

工作內 如主管、同事、下屬。

源 工作外 如家人、朋友、組織機構。

正式 組織提供員工支持方案、壓 力管理訓練。

非正式 日常生活內外的支持活動。

實質幫助 如分擔工作。

資訊 如分享經驗。

情緒支持 如傾聽、接納。

陪伴 如聯誼。

緩衝效應

在 感 受 到 高 度 工 作 壓 力 時,社會支持的保護作用更 為彰顯。

主要效應

不論工作壓力的感受程度 如何,社會支持皆有正面的 保護作用。

調

個人外在資

社會支持

可考慮需求的社會支持、知覺的社會支持、

和實際接受的社會支持,彼此間的配合,及 各種社會支持的有效性和效益性。

資料來源:整理自陸洛(民 86),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之對話,中華心理衛生 學刊,10(4) 。28-31;鄭百芬(民 92 年),頁 48。

表 2-2-10 統合性壓力模式壓力後果一覽表

細 項 分 類 表現出來的結果

工作滿足 低落。

心理狀況或疾病 害怕、緊張、憤怒、暴躁、憂鬱等。

身體症狀或疾病 腸胃、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

組織問題行為 減 少 組 織 承 若 和 投 注、疏忽職守等。

個人方面

個人行為問題

一般問是行為 物質濫用、反社會行 為、偏差行為。

人事方面 缺勤率高、流動率大。

生產層面 員工士氣低落、生產力降低。

安全層面 意外事故頻頻。

組織方面

勞資層面 罷工、勞資糾紛、勞資關係惡化。

(25)

資料來源:整理自陸洛(民 86),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之對話,中華心理衛生 學刊,10(4) 。28-31;鄭百芬(民 92 年),頁 49。

(三)近代常用的工作壓力模式

Beehr 和 Newman(1978)提出的工作壓力「一般模式」,將 工作壓力過程分成七個部分(或稱為面向),詳如表 2-2-11 所 示:

表 2-2-11 Beehr 和 Newman 的工作壓力「一般模式」一覽表:

面 向 內 容

個人面向 個人的特質,對事件的知覺、對壓力的詮釋及對壓力的反 應。

環境面向 被個體認知壓力的客觀工作環境,而據此反應。

過程面向 個體將輸入(認知、刺激)轉化成輸出(人性與組織的影 響及反應)

人性影響面向 由個體反應後有關健康的情境所組成,對個人有直接的影 響。

組織影響面向 由個體反應後在工作職務上,對組織效能的影響。

適應反應面向 個體、組織的適應。一連串的預防與治療的壓力管理。

時間面向 壓力事件的時間長短,所造成的影響與結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由上述的三種壓力模式可知:工作壓力的感受與一個的特質 有密切關聯,一個人若因應壓力方式得宜,會減少工作力在生活 上及身心上的傷害。

(26)

三、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的來源

在論及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的來源時,應先論及教師 工作壓力的來源後,再來討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

(一)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首先探討教師的工作壓力源,教師在學校教學情境中有哪些 的壓力來源?有時並非只有單純因素所致,也有可能來自多種因 素的交互作用,各研究者的研究並不一致,茲將國內外研究者的 研究,依發表時間順序,如表 2-2-12 及表 2-2-13。

表 2-2-12 國內研究者對有關「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工作壓力來源

師範大學 輔導中心

(民 73)

台北市

國中教師壓力

1.人際關係;2.工作負荷;

3.教學要求;4.學生行為。

王秋絨

(民 73) 教師角色壓力 1.角色不明確;2.角色的過度負荷;

3.角色衝突。

謝琇玲

(民 79)

高雄縣 國中教師

1.角色方面;2.工作負荷;

3.時間分配;4.教學方面。

林思妙

(民 82)

高雄市 國中教師

1.學生不良行為;2.教學成就;

3.過重工作;4.新的教育措施;5.其他。

林純文

(民 85)

台灣地區 國小教師

1.人際關係;2.工作負荷; 3.學生行為;4.

時間支配;5.專業知能。

蔡純姿

(民 87)

高雄市 國小教師

1.專業自主;2.適性學習;

3.家長參與;4.變革適應。

陳聖芳

(民 88)

台東地區 國小教師

1.同事緊張關係與行政不支持

2.缺乏工作外在報酬;3.工作負荷;

4.師生家長緊張關係。

黃宏建

(民 91)

台中縣公立 國中教師

1.教師生涯發展;2.工作本身的內在因素 3.組 織架構與氣氛;4.人際關係;5.組織中的角色。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27)

表 2-2-13 國外研究者對有關「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工作壓力來源 Bartell

(1984)

加拿大 中小學教師

1.同事關係;2.師生關係;

3.工作負荷;4.協調溝通。

Brown

(1984)

針對小學教師 的工作壓力

1.薪水低;2.學生不正確的價值觀;

3.學生的常規;4.學生能力參差不齊;

5.學生的學習低落 。 Borg &

Riding

(1991)

小學教師 的工作壓力

1.學生不良行為;2.不良的工作環境;

3.不良的同事關係;4.時間壓力。

Chaplain

(1995)

英國 小學教師

1.專業發展;2.學生行為與態度;

3.工作任務。

Salo

(1995)

歐洲 教師

1.學生問題;2.工作內容;

3.社區與家長;4.個人因素。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得知,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的探討,結 果發現人際關係、工作負荷、學生行為(或態度)、專業知能、行 政管理與支持、時間分配、薪資與報酬、工作內容、家長參與、

決策參與等均是教師工作壓力的重要來源。其中被研究者論及最 多的教師壓力來源是:人際關係、工作負荷、學生行為、教學方 面。

(二)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來源

探討完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後,再來是探討教師兼任行政職務 者工作壓力的來源。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的工作,不僅僅要兼顧 教學的本職…教學。也要兼顧到學校的行政工作,因此教師兼任 行政職務者要比一般教師面對更多方面的壓力與困擾。茲茲將國 內外研究者對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的研究,依發表時間

(28)

順序,如表 2-2-14 及表 2-2-15。

表 2-2-14 國內研究者對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來源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工作壓力來源

鄧柑謀

(民 80)

南部五縣市 國中訓輔人員

1.工作負荷;2.人際關係;3.決策參與;

4.工作肯定;5.專業知能。

葉龍源

(民 87)

台灣中部 五縣市國小 兼任主任教師

1.上級壓力;2.行政負荷;3.家長問題;

4.內在衝突;5.決策參與。

黃義良

(民 88)

台南縣

兼 任 主 任 、 組 長、主計等教師

1.人際關係;2.行政負荷;

3.時間壓力;4.專業知能。

江坤鋕

(民 90)

台灣省、台北、

高 雄 市 公 私 立 小學校長

1.上級壓力;2.部屬壓力;3.行政負荷;

4.人際關係;5.工作積效;6.角色期許。

林淑芬

(民 90)

高職兼任 行政教師

1.心理衝突;2.工作負荷;

3.專業知能;4.人際關係。

陳青勇

(民 90)

台 中 縣 立 國 民 小 學 兼 任 行 政

1.上級要求;2.工作負荷;3.人際處理;

4.自身專業知能;5.校務參與。

吳明順

(民 91)

中部八縣市 國中主任

1.工作負荷;2.人際關係;3.專業知能 4.決策參與。

鄭百芬

(民 92)

高 中 教 師 兼 職 行政職務者

1.上級壓力;2.行政負荷;3.人際關係;

4.角色期許;5.校務決策。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29)

表 2-2-15 國外研究者對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來源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工作壓力來源

Schultz

(1977)

紐約州學校 行政人員

1.質與量的工作過度負荷;2.表現評估;

3.工作情境的改變;4. 角色模糊;

5.角色衝突;6.職業發展;

7.人際交往;8.工作的作業程序。

Cooper

(1981)

紐 澤 西 州 公 立 230 位小學行政 人員

1.組織結構氣氛;2.角色任務;

3.組織外在壓力;4.工作本身的特性;

5.工作關係;6.職業發展。

Barber

(1982)

佛 羅 里 達 州 公 立 207 位公立 學校行政人員

1.學生管教;2.能力要求;3.法令;

4.報告;5.專業地位。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兼任行政務者工作壓力來源的探 討,從表 2-2-16 中可發現其壓力源有:工作(行政)負荷、人際 關係、決策參與、工作肯定、專業知能、上級壓力、家長問題、內 在衝突、時間壓力、部屬壓力、工作積效、角色期許、心理衝突、

表現評估、學生事務、工作環境改變、組織結構、法令等均是教師 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的重要來源。其中被多數研究者論及最多 的教師壓力來源是:工作負荷、人際關係、決策參與、工作肯定。

由上述的研究統計可知,不同的研究者,根據不同的研究目 的、對象或方法時,其獲得的工作壓力源是不同的,可以確定的是,

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的工作壓力來源是多方面的,並非單一因素所 造成的。

(30)

表 2-2-16 國內外研究者對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來源一覽表

工作負荷行政︶ 人際關係 決策參與校務參與︶ 工作肯定 專業知能 上級壓力要求︶ 家長問題 內在衝突 時間壓力 部屬壓力 工作積效 角色期許 心理衝突 表現評估 學生事務 工作環境 組織結構 法令

鄧柑謀(民 80) * * * * *

葉龍源(民 87) * * * * * * 黃義良(民 88) * *

江坤鋕(民 90) * * * * * 林淑芬(民 90) * * 陳青勇(民 90) * * * * *

吳明順(民 91) * * *

鄭百芬(民 92) * * *

Schultz(1977) * *

Cooper(1981)

Barber(1982)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綜合表 2-2-16 及國內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兼任 行政務者最大工作壓力源,也會因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研究目 的、對象或方法時,其獲得的最大工作壓力源是不同的;可以確定 的是,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的工作壓力來源是多方面的,並非單一 因 素 所 造 成 的 。 教 師 兼 任 行 政 職 務 者最 大 工 作 壓 力 源 如 下 表 2-2-17 所示。

(31)

表 2-2-17 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最大工作壓力源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題目 研究結論

鄧柑謀

(民 80)

南部五縣市 國中訓輔人員

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 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 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國中訓輔人員所感受到的工作 壓力中,以工作負荷及人際關係 的感受較重,工作肯定較輕。

葉龍源

(民 87)

台灣中部 五縣市國小 兼任主任教師

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 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國 小 主 任 感 受 到 的 工 作 壓 力 中,以行政負荷及上級壓力的感 受較重,人際關係較輕。

吳宗立

(民 87)

南部五縣市 國民中學 行政人員 746 人

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 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 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民中學行政人員知覺感受,以 組織衝突最高、外在壓力以行政 負荷的感受較重。

江坤鋕

(民 90)

台灣省、台北、

高雄市公私立小 學校長

國民小學校長行政管 理角色、工作壓力及因 應策略之研究

國小校長感受到的工作壓力,其 以上級壓力最高、角色期許感受 次之。

林淑芬

(民 90)

高職兼任公私立 行政教師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兼 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 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高職兼行政職務教師在整體的 工作壓力屬於中等,其中以心理 衝突最高、工作負荷次之,人際 關係方面較輕。

陳青勇

(民 90)

台中縣立國民小 學兼任行政務教 師 425 人

國民小學兼行政職務 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 方式之研究

國小兼行政職務教師在整體的 工作壓力感受屬於中等,其中以 工作負荷及上級要求的壓力感 受較高,校務參與方面較輕。

吳明順

(民 91)

中部八縣市 國中主任

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 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國中主任整體的工作壓力感受 屬於中等,其以工作負荷最高、

人際關係的感受次之,內在衝突 較輕。

鄭百芬

(民 92)

高中教師兼職行 政職務者

高中教師兼任行政職 務者工作壓力與因應 策略之研究

國中訓輔人員所感受到的工作 壓力中,以行政負荷及上級壓力 的感受較重,校務決策較輕。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由上述國內外學者研究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目的、對象或 方法所探討出來的壓力源是不盡相同的,但多數「工作負荷」為最 大壓力源。基於上述所探討的種種工作壓力來源,本研究國中教師 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來源,概括了下列五個壓力源:行政負 荷、工作壓力、角色期許、校務決策、人際關係。

數據

表 2-1-3 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兼職行政職務教師每週授課節數表  兼任  職務  17 班 以下  18~26 班  27~35班  36~44班  45~53班  54~62 班  63 班 以上  主任  8~10  6~8  4~6  2~4  0~2  0~2  0  組長  12~14  8~10  8~10 6~8  4~6  2~4  2~0  副組長  4~6  2~4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由表 2-1-3 可知,小型學校兼任職務的任課時數比中、大型學校 教師,投注在教學
表 2-2-1 列舉國內學者對於壓力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藍彩風(民 75) 壓力係指某種情境下,使個人覺得似受到某種程度或種類 的威脅。  張春興(民 81) 壓力是指個體為適應內外在環境而產生一種特殊的反應 結果。  王以仁(民 81) 壓力是個體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安或威脅有所知覺,因 而對有機體產生刺激、警告或使其活動。  江鴻鈞(民 84) 壓力不外是個人生理和心理反應的一種刺激,更是個人與 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李玉惠(民 87) 個體在面對具有威脅性的刺激情境時,因一時無法消
表 2-2-2 列舉國外學者對於壓力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Everly &  Roseenfeld  (1981) 壓力是個人對環境中的要求,限制與機會所產生的主觀知覺,進而發生的正向或負向反應。  Martin &   Schermentharm  (1983)  壓力是個人對於人與環境配合中的要求,限制及機會所產生的主觀和知覺而發生的正向或負向的反應狀態。  Lazarus &  Folkman(1984)  壓力是個人評鑑這個事件,對它造成負荷或不是其資源所能應
表 2-2-4 國外學者對工作壓力的定義  研究者  工作壓力定義  Luthans(1982) 是個體在工作環境中,無法對刺激因素作合適反應的 結果。  Gmelch &  Swent(1983)  是工作環境中的任何特徵,對個體所造成的一種威迫感。  Gemlch(1983) 是工作環境中的任何特徵,對個體所造成的一種威 脅,包括了生理上及心理此上二方面。  Kyriacou  (1982)  為教師在遭遇到一些事情,威脅到自尊或個人福利的問題,且要解決的問題超過他的能力範圍時,所感覺 到不愉快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防帶有病毒的走私肉製品感染豬隻,對國產養豬產業產生威脅。為延續非洲豬瘟的防堵 工作,應變中心指揮官陳吉仲 15 日宣布自 10

。所謂「意象」,即是用文字寫出可見、可感的事物,這個事物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 它為小孩們提供 了一個有趣的生 活體驗,體驗了 在江戶時代作為 一個普通人生活 的感受。.. 旅客可以穿上和服,步

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自己,並養成自 律精神,以應付日常生活中,個人 衞生、個人安全及情緒的問題

當時,許多科學家認為“活”的酵素(如酵母細胞)與“沒 有生命”的胃消化液是不同的東西(生機論),但德國生 理學家Kühne則提出後者是所謂的“酵素”

表 2.1 停車場經營管理模型之之實證應用相關文獻整理 學者 內容 研究方法 結論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