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政 管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行政 管理 "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經研究者蒐集相 關文獻,加以研讀彙整後,將有關研究主題的內容分為三節:第一節是學校創新 經營之意涵與相關理論、第二節是學校效能之意涵與相關理論、最後則是探討學 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茲分述如后:

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 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與相關理論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與相關理論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與相關理論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本節主要在闡述學校創新經營背景與理論基礎之起源,並針對學校創新經營 之基本概念進行理解。最後,並進一步分析學校創新經營面向、影響因素與策略,

茲分述如后:

壹、、學校創新經營之學校創新經營之學校創新經營之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意涵意涵 意涵

若要對學校創新經營之基本概念概念進行釐清,須針對創新、創新經營與學 校創新經營三個部分之意涵與類型加以說明,以增進對學校創新經營之理解。本 節將闡述其中之意涵,分述如后:

一、、創新之意義創新之意義創新之意義 創新之意義

「創新」(innovation)一詞,最早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 Sehumpeter J.A 所提 出,他認為先有發明,後有創新,而這個觀念也深深地影響著後來學者對於創新 的看法。Drucker 在 1985 年最早曾對創新下定義並加以深入探討,他認為創新是

「賦予資源創造財富的新能力,使資源變成真正的資源」,他並且以完整和系統 化的形式討論創新,反對所謂創新是「靈機一動」的想法,其認為創新是可以訓 練、可以學習的(吳松齡,2005)。學者對於創新的意義有不同的見解,以下乃 研究者針對創新的定義,區分出幾項要義:

(2)

(一一))從單一的角度思考創新從單一的角度思考創新從單一的角度思考創新從單一的角度思考創新

Amabile(1996)認為創新的觀念與物品要具有新奇與獨特的特質,而且必須 是正確的、有價值的、實用的、適切的。

吳思華(2002)認為創新是將創意形成具體的產品,能為顧客帶來新的價值,

且得到公眾認可者。因此,創新指的是由天賦的創造力產生創意,將創意實際付 諸實行。

李瑞娥(2004)認為創新是一種新概念或新事物,這種新概念或新事物會隨 著認知經驗而改變,並影響組織與個人的價值及行為。創新隱含創造力的開發,

而創新行為需藉由個人所創造的產品的獨特性與實用性來呈現。

賴士葆(1996)以統整的觀點,整理出「創新」包含下列事項:1.結合二種 或二種以上現有的事物,以較新穎方式產生。2.一種新的理念,由觀念化至實現 的一組活動。3.新設施的發明與執行。4.對於新科技的社會改革過程。

5.對於一個新理念,由產生至採用的一連串事件。6.組織、群體或社會的新改變。

7.對於既有形式而言,新的東西或事情。8.對於採行者而言,新的理念、實務或 事項。9.使用者認知是新的。

(二二))從二元的角度思考創新從二元的角度思考創新從二元的角度思考創新從二元的角度思考創新

Gattiker(1990)認為創新活動乃是經由個人、群體及組織努力及活動所形 成的產品或程序,該過程包含了用以創造和採用新的、有用事物之知識及相關資 訊。

Drucker 於 1985 年(張玉文譯,2000)指出創新是一個經濟性或社會性用語,

它是有組織的、有系統的、有目的尋求改變,亦是改變資源給消費者的價值與滿 足。創新是人類發揮創造力去進行創造的歷程。因此,知識創造可說是一種行為 模式。以創造的本質而言,其即是根據企業組織特定的目標與理想來帶領組織走 向理想的過程。在知識創造的企業中,新知識的創造並非侷限於研究發展、行銷、

策略規劃等部門的特殊活動,而是一種行為模式。

教育部(2002)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提及創新能力包含創造、創新機制與創

(3)

業精神,具體成果就是社會大眾在各領域之創意表現。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社會 發展的重要指標,創造力是學習成效之指標。狹義區分,創造力是創新知識基礎,

創新是創造力的具體實踐。創造力與創新為一體之兩面,相輔相成。創意的產生 值基於創造力的發揮;創意的績效,取決於領域內之創新成果的展現。

(三三))從三元的角度思考創新從三元的角度思考創新從三元的角度思考創新從三元的角度思考創新

Robbins 與 Coulter(2002)與 Certo(2003)皆將創新界定為採用有用的點子,轉 化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作業方法的過程。

吳清山(2004)將創新界定為運用創意點子,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產品、服務 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使其促進組織品質改進與提升的過程。其對創新的分析如下:

就本質而言:點子是構成創新的動力。就過程而言:創新是一種轉化的複雜過程 就目標而言:創新必須是有用的,能夠有助於組織品質的改進與提升,才是創新 追求之所在。

林啟鵬(2002)將創新定義為組織由內在產生或外部購得的技術產品或管理 措施之革新活動。這些活動包括設備、技術、產品、過程等技術創新,以及系統、

策略、方案、文化、意念與服務等管理創新。

張明輝(2003)指出創新使創意成為一種有用的商品、服務或生產方法的過 程,也係由不同想法、認知及資訊處理與判斷方式的結合而產生。

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是指一種價值信念,透過此一價值信念不斷刺 激與激發創意及點子,然後再藉由資訊科技或各種技巧將創意及點子手以具體 化,進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產品、技術與服務品質。

黃博聲(1998)認為創新是一種運用知識或關鍵資訊而創造,或引用有用的東 西,而創造出來的產品、服務或製程。

(四四))從多元的角度思考創新從多元的角度思考創新從多元的角度思考創新從多元的角度思考創新

Allen(1998)認為創新是運用新的知識以提供消費者所需的新產品與服務。因 此,新知識也形成了對創新的一種刺激,此新知識包括了技術、知識與市場知識。

(4)

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則稱不上一項創新。

Nonaka 與 Takeuchi(l995)從組織創造知識理論的觀點,提出他們對創新 的新看法,他們認為創新是:透過知識螺旋的運作;當組織的內隱知識和外顯知 識發生互動時,所獲致得的結果。

林文勝((2006))創新乃是源自於知識與創造力,透過創意的方式將現有的技 術、新的技術或新舊的技術結合在一起,並成功的將成果展現出來,為顧客或組 織創造不凡的價值。

林虹妙(2005)創新是指「新知識」的引進與「新觀念」的應用於產品的設 計與生產的製程之中,為一種「系統化」的形武與「漸進式」的歷程,視同組織

「變革」的一部分,其目的在於追求組織永續生存及發展,並創造組織的價值與 績效。

林佳慧(2002)組織為求生存與永續發展,所創造出來的新知識與新概念,

是透過組織的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發生互動,產生知識螺旋的運作時所創造出來 的。

歸納各學者對於創新之定義,得知創新的意義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區分:

(一一))創新是一種產品或成果創新是一種產品或成果創新是一種產品或成果創新是一種產品或成果

創新乃源於新的意念、概念,而所創造或發明出來具價值性、新奇性、獨特 性、或實用性的產品,為顧客帶來新的意義。

(二二))創新是抽象到具體的歷程創新是抽象到具體的歷程創新是抽象到具體的歷程創新是抽象到具體的歷程

創新是經由個人、群體及組織努力的產品與過程,這些活動包括設備、技術、

產品、過程等技術創新,其亦是一種行為與歷程的結果。

(三三))創新是產品創新是產品創新是產品創新是產品、、過程與服務過程與服務過程與服務 過程與服務

創新是將創新價值信念,藉由資訊科技或各種技巧,轉化為有用的產品、

服務或作業方法的過程。

(四四))從整合知識的角度思考創新從整合知識的角度思考創新從整合知識的角度思考創新從整合知識的角度思考創新

創新是透過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的知識螺旋運作,以創意的方法將新的技

(5)

術或新舊的技術結合,所獲致得的創新結果。

(五五))從永續功能的角度思考創新從永續功能的角度思考創新從永續功能的角度思考創新從永續功能的角度思考創新

創新是組織創造出的價值與績效,其乃基於組織的生存,以追求組織永續經 營發展,亦屬於組織變革的一部分。

簡言之,創新是個人或組織,透過知識螺旋、資訊應用或各種方法,將創意 的概念轉化為產品、過程與服務的實踐歷程,其所生產的新價值有助於提升組織 永續發展。

二、、創新的類型創新的類型創新的類型 創新的類型

創新的類型涉及組織結構、產品、服務、程序、活動的程度或是創造性狀態 的不同程度,以下引用數位學者對於創新經營類型的看法:

Abernathy 和 Clark(1985)將創新的型態依此二構面的應用異程度分為四種 型態:架構式的創新(architectural innovation)、革命性的創新(revolutional

innovation)。、創造利基的創新(niche creational innovation) 、規律性的創新(gagular innovation)。

Betz(1987)認為發明是形成新奇的產品與程序的概念,創新則是將產品、程 序或服務介紹到市場上。因此,他將創新分類為:產品創新、程序創新、服務創 新。

Chacke(引自蘇艷文,1996)認為凡是廠商本身創造出來的產品、服務或 是製程,均可稱之為創新,包括三個層面:「產品創新」指新的工業品、「程序創 新」指新的生產方法;「組織創新」指新的組織結構型態或新的管理技巧。

Dewar 與 Dutton(1986)、Henderson 與 Kim(1990)都將創新分為二類:躍 進式創新(radical innovations)、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s)。

Frankel(1990)認為創新根據其技術上的更新程度,及對消費者型態改變的影 響程度,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持續性的創新」(continuous Innovation):在現

(6)

有產品形式上的變更,而非製造出一個全然不同的產品,對消費型態的影響很 小。第二類是「動態持續的創新」 (dynamic continous innovation):在產品的設 計與製造上運用較大幅度的技術創新,或使產品具備新功能,對消費型態的影響 較持續性創新更大。第三類即「不連續性的創新」 (discontinous iInnovation):此 種創新往往是人們所未聽文的,而且建立了新的消費型態。

Higgins(1995)主張創新分為:產品創新、製程創新、行銷創新、管理創 新。

Holt(1998)認為創新是一種運用知識或關鍵資訊而創造或引入有用的東西,

並依照變化的新奇程度,將產品創新歸為:原創型創新、採用型創新與產品改良 型創新等三種。

Marquish 與 Frevola(1998)將創新分為下三類:第一,「漸進式的創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於產品、製程或服務所做的微小卻很重要的改善。第二,

「系統的創新」 (systems innovation):以新的方法將許多組件組合成一起而產生 新的功能,需利用較多的時間與昂貴的持本來改善,才能完成的具體成果,譬如 通訊網路。第三,「突破式的創新」 (radical innovation):其影響可改變或創造整 個產業。

Tushman 和 Nadler 則依照創新活動的微變程度或是創造性程度,將創新分 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微變型創新」:乃延伸標準的生產線,或是附加一些特性 於其上,此類型創新大部份來自於顧客的要求,因而提昇產品得競爭優勢。第二 類「綜合型創新」:乃是結合目前已有的技術或概念而創造出新產品以創造性的 方式結合現有的意念或技術,而創造出具特色的新產品。第三類「蛙跳型創新」:

創新則是運用創意或發展新技術,或是激發創意來開發出新產品。

Schuman(1994)提出了創新矩陣(innovation map)的觀點,認為組織中的 創新活動可依創新性質(nature)及創新類別(class)兩構面分成九類。依性質 分:產品創新(product innovation)、製程創新(process innovation)、程序創新

(procedure innovation);依組織創新層級分: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7)

innovation)、獨立性創新(distinctive innovation)、突破式創新(breakthrough innovation)

吳思華(1998)將創新分為:製程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策略創新。

歸納學者對創新類型的區分,研究者整理如下:

(一一))從創新的程度區分從創新的程度區分從創新的程度區分從創新的程度區分

1.細微的創新:係指與原有事物相較之下,創新所佔的成分僅有微小的例。

例如:採用型創新、微變型創新、漸進式的創新、持續性的創新即是。

2.綜合的創新:綜合創新即運用新、舊知識的融合,在事物中加入大幅的 創新。例如:動態持續的創新、系統的創新、綜合型創新即如此。

3.全面的創新:這類型的創新是前所未有的,以一種展新的風貌呈現。如:

原創型創新、蛙跳型創新、突破式的創新、不連續性的創新,即可稱之。

(二二))從創新的層面區分從創新的層面區分從創新的層面區分從創新的層面區分

1.產品創新:產品創新係指提供一種具體創新功能的產品。

2.製程創新:製程創新乃提供一套產品發展、製造的方法或程序。

3.策略創新:將產品或製程,整合融入組織運作的方法,例如:組織結構 的創新、行銷性創新、管理創新等。

(三三))從顧客市場的層面區分從顧客市場的層面區分從顧客市場的層面區分從顧客市場的層面區分

1.針對現有市場的創新:針對市場或顧客的需求,進行些微或全面性調整的 創新即是。例如:規律的創新、革命性的創新。

2.區隔市場的創新:組織為了區隔市場與顧客,以產生不同的創新事物以增 加更多的利潤。如:創造利基的創新。

3.非針對市場的創新:組織為了追求更完善的運作流程所進型的架構創新,

因此,對象並非直接針對顧客。如:架構式的創新即是。

(8)

三、、創新經營之意涵創新經營之意涵創新經營之意涵 創新經營之意涵

學校亦屬於組織的一種,學校的創新經營,即是一種組織的創新。在談論學 校創新經營時,由於組織創新與創新經營之意涵相似,因此,透過對於「組織創 新」「創新經營」意涵的分析與釐清,將有助於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解。以下就組 織創新與創新經營此二部分之意義進行探討:

Kim(1980)以三種不同的意義闡述組織創新:首先,組織創新是綜合兩個 以上的現有概念或實體產生新配置的創造性過程,這點與發明是相同的意義;其 次,組織創新的基本涵意在於新穎,因此可視為新創意;最後,組織創新是個人 或社會系統接受、發展和執行新創意的過程。

Kanter(1988)「組織創新」應為新的構想、程序、產品或服務的產生、接 受與執行,其包含了產生創意、結盟創意、實現創意與遷移創意四個過程。因此 在「過程」觀點中,組織創新則包含了新知識的轉化運用、資訊的連結、服務的 改變與資源的再利用…等。

Damanpour 與 Evan(1984)組織內部自然產生或組織向外購得的特定活動之 採用,對組織而言該活動是新的。該項活動可以是設備、系統、政策、方案、過 程、產品、服務等。

Robbins(1996)創新是一種新的意念,可以應用在啟動或增進某項產品、

過程或服務。組織創新同時是包括產品創新、新的生產過程技術、新的結構及管 理系統、新的計劃及管理方案等。

簡文娟(1999)「組織創新」包涵「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層面,只 要能將組織中珍貴人力資產的創造力成功激發出來,藉由創新廣度與深度的延 展,為組織帶來更多的效益,提升競爭力,即可稱之為「組織創新」

湯明哲(2003)說明一家企業的成功,30%靠策略,40%靠執行力,30%靠 運氣,因此,組織創新不只是在 make a difference,更重要的是 make it happen,

也就是創意的具體執行。

(9)

林佳慧(2000)以研究組織的創新氣氛為主題,認為組織創新即是組織在兼顧

「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兩層面下,透過創新廣度與創新深度的持續發展,

為組織帶來優勢的效益與競爭力。

吳思華(2005)則認為「組織創新」是關於組織管理要素或影響組織的社會 系統的創新作為,包括組織架構、作業流程、管理作為、激勵方式、產權規畫等,

使得在營運上得到很大的效力,唯有將具有創造性的想法在組織中成功的實行才 是組織創新。

林天祐(2003)認為從漸進式的改進,例如科技的引進、組織局部的調整、

新型計畫的執行,到激進式的變革,例如組織的整體再造,均屬於組織創新的一 部份。

蔡啟通(1997)界定「組織創新」為組織內部產生或外部購得的設備、過程 及產品(技術層面)以及系統、政策、方案及服務(管理層面)等的新活動。

馮清皇(2002)認為創新經營是指組織管理者藉由創意環境的建置,成員參與 的對話,引發組織成員進行知識創新,技術更新、產品轉化的過程,並針對未來 組織可能面臨的問題,激發組織成員願意突破現狀及接受挑戰的能力,形塑適切 而新穎的文化,以新思維、新方法,追求組織永續的經營發展。

林筱瑩(2005)說明創新經營是指組織採用各項創新經營方法,以改變現狀,

發展特色,達成其目標並提昇其競爭力。這些創新經營方法可以源自於組織 內部產生或是自外部引進,其內容包括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吳清山、林天祐(2003)認為創新經營係指一個組織在產品、過程或服務等 方面,力求突破、改變現狀、發展特色,以提昇組織績效的策略。

黃哲彬與洪湘婷(2005)說明創新經營乃是組織領導者不僅有其創意的理 念,更應積極建置各種有助於創新的環境,諸如:成員共同參與決策,形塑無宰 制溝通對話情境、激發成員創新強能的機會等,進而創造創新、優越的組織文化,

才能夠提升組織整體競爭優勢,並維繫組織永續不墜之地位。

(10)

科技創新及創新文化的培養等。

由上可知,組織創新係指運用組織中的資源進行創新發展時,能為組織帶來 更多的效益,而這些資源包括:人力、組織架構、作業流程、管理、激勵等,簡 言之,組織創新的範圍主要包括了「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二大範疇。

進一步強調組織有形的空間環境、外部環境以及組織文化的營造。組織創新 與而創新經營的概念不僅包括了組織創新的概念,而更創新經營二者之差別在 於,空間、外部環境、與內部文化,創新經營更強調一種內外空間感的區隔。由 於,吾人之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國民小學,若採創新經營一詞,則較符合對於校園 有形空間、學校文化與外部關係創新管理之探究,故採用學校創新經營一詞。

四、、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 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

以下針對不同的研究者對於「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與「學校創新經營的類 型」進行說明,茲分述如后:

林新發(2003)將「學校經營創新」定義為將企業經營創新的理念做為學校 經營的借鏡,進而發展出學校經營特有的創新策略,即為「學校經營創新」

林虹妙(2005)則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乃學校為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與組織內 部運作的問題,在學校行政與教學的各個層面,以「創新」為體,「經營」為用,

將其轉化到學校的服務,工作歷程與產品,所做出不同以往的經營方式,其目的 在提升學校的績效,發展學校的特色,達成學校教育的目標。

林文勝(2006)定義學校創新經營為學校在開放多元的校園環境裡,領導者組 織創意的團隊,透過技術與管理的創新,將創意落實到學校場域的實際作為,並 積極展現出異於他校創新與優質的績效,讓顧客滿意,並感受到卓越不凡的價值。

林筱瑩(2005)以「組織創新」與「學校經營」之文獻為基礎,將學校創新 定義為學校在整體校務的經營上,運用自行開發或引自外部的創新經營策略,以 滿足整體社會的期待與維持系統間的和諧運作,並追求自身的優勢發展。

(11)

吳清山、林天祐(2003)將「學校創新經營」界定為:在學校環境的場域中,

採用創意的點子將其轉化到學校的服務、產品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以發展學校特 色,提升學校效能和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吳清山(2005)以場域、方法與目標的層面,說明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

就其場域而言:它在學校環境下進行,可能是行政經營的改變,也可能是教學的 調整。就其方法而言:它必須是採用創意的點子,而且是轉化到學校的服務、產 品或工作方法的過程,所以是一種學校從理念引導到行動實踐的過程。就其目標 而言:它是有其價值性的目的,主要在於發展學校特色,提昇學校效能和達成學 校教育目標,這種目標與一般企業組織有些差異,換言之,學校創新經營是建立 在教育價值的基礎上。

張輝政、洪榮昭(2003)認為經營創新乃是將企業經營創新的理念作為學校 經營的借鏡,進而發展出學校經營特有的創新策略,即為「學校經營創新」,其 意涵包括突破挑戰現況的過程、組織文化的推波助瀾及謀求組織的永續發展。

黃宗顯(2004)將學校創新經營定義為:經營一所學校時,在理念思考、方 案規劃、策略實踐等所創造出的有別於學校自己以往或他校已有的各種作為。

蔡純姿(2005)認為學校經營創新係指:學校為因應環境變遷與教育改革的 需求,以新的思維、新的技術與新的服務,所進行一系列有計晝的、有系統的、

有步驟的創新作為之動態歷程,其目的在於增進學校辦學、教師教學、學生求學 與家長助學的績效,進而提高學校競爭力。

盧延根(2004)指出學校創新經營是學校運用既有或獲取的資源,遵循一定 的準則與整體運作,跳脫原有思維想法,突破各項限制因素,以長期投資的方武,

尋求經營改善之道,突破各項限制意念,創造教育佳績為目標。

濮世緯((2003))從教育界的觀點出發,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係指學校為滿足學 生與家長課程需求、維持內部競爭力並提昇教育品質,而在組織內部和外部之經 營作法上進行改變與創新的策略。

(12)

有利於成員創造力發展的組織文化與環境,鼓勵且引導成員參與創新活動,藉由 知識系統的管理與運作,以系統化的經營策略,使創意得以形成、發展及永續經 營之動態發展歷程。

根據上述各學者對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定義,分析出以下特點:

(一一))經營的理念經營的理念經營的理念經營的理念::學校創新經營乃根據企業經營的理念,轉化到學校的產品、

過程與服務的過程,其中蘊含著創新為體、經營為用的精神展現。

(二二))經營的場域經營的場域經營的場域經營的場域::學校創新經營乃是在學校環境實行,亦即是落實創新至學 校場域的實際作為,因此,此校園必需是能夠接受多元創意的開放空間。

(三三))經營的策略經營的策略經營的策略經營的策略::學校領導者組織創意的團隊,並引用內、外部資源,透過 技術與管理的創新,轉化到學校行政與教學的各個層面。

(四四))經營的對象經營的對象經營的對象經營的對象::其乃是建構在整體校務的經營上,企圖透過創新經營來增 加教師、家長、學生、社區對於學校發展的滿意度。

(五五))經營的歷程經營的歷程經營的歷程經營的歷程::學校創新經營是一個透過組織成員不斷學習與溝通,且引 導成員參與之動態歷程。

(六六))經營的目標經營的目標經營的目標經營的目標::學校創新經營在於培養學校不同於其他學校的特色,透過 厚實競爭力進而提升學校效能,以追求教育品質與績效為永續經營的目標。

由上述諸多學者的觀點,發現學校創新經營包括了開放系統的概念,不只注 重組織內部的經營與管理,尚必須留意外部環境與資源的運用。學校創新經營不 只使用內部資源的產生,亦包括組織外部引進的知識分享層面。是以,研究者將 學校創新經營定義歸納如下:學校創新經營乃學校基於永續經營理念,關注學生 為主體與提升教育品質的前提下,將企業界的創新經營理念轉化至學校場域中,

透過學校組織成員知識的分享與溝通,運用學校內外部的資源,來建構學校創新 的產品、創新過程與創新的文化。

(13)

五、、學校創新經營的類型學校創新經營的類型學校創新經營的類型 學校創新經營的類型

Daft 與 Becker 於 1978(引自顏秀如、張明輝,2005)的研究發現,學校創 新的類型可分為教育創新與行政創新二類,前者來自於教師,傾向由下而上的方 式,教師專業性愈高,教育創新由教師所提出的比例則較高,相反地,教師專業 性低,則有更多的行政人員涉入教育創新的創始;後者源自行政人員,為由上而 下的方式,較多的行政創新源於經費與專業人員較少,且學生異質性較高的學 區。由此可知,學校創新經營的探討,不僅從靜態的組織觀點,也需考量動態的 歷程,不只重視學校創新所影響的經營內容,也強調創新策略的運用。此外,主 導人員的背景差異也可能會影響創新的性質與進行的方向。

吳清山(2005a)認為:學校創新經營的內容可從觀念、行政、教學、課學習及 環境等面向思考,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八項:1.觀念創新:學校人員價值、思 考方式及意識型態的改變。2.技術創新:學校教師教學、評量,作方式資源運用 等。3.產品創新:如學生作品、教師教具、著作與課程設計。4.服務創新:行政、

杜區及家長的服務。5.流程創新:各處室業務處理程序及開會流程的改變。6.活 動創新:包括各種典禮、活動舉辦的突破。7.環境創新:建築物造型的美化與改變、

室內設備擺設的調整、學校環境空間的規劃、教學與運動場所的布置。8.特色創 新:如發展學校特色、形塑學校獨特文化。

林筱瑩(2005)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不是為創新而創新,更要符合獨特性、卓 越性、教育性、公平性、績效性的規準。因此,學校創新經營策略為因應學校內 外部因素的影響而有其個殊性,在研究學校創新經營時將其層面分為「技術創 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流程創新」「活動創新」「特色創新」等六個 層面。

蔡純姿(2004)認為學校創新經營有三大類型:1.管理創新系統指標:共有

「理念創新」「人力創新」「結構創新」「流程創新」與「領導創新」等五項。

2.技術創新系統指標:包括「校園營造創新」「資源應用創新」「行政運作創新」

(14)

「課程教學創新」和「學生活動創新」。3.文化創新系統指標:包括「學校文化 與特色」「教師文化與作為」和「學生文化與表現」

針對學校創新經營的型態,顏秀如和張明輝(2005)提出了模仿性創新、再 造性創新與原發性創新的類型,其解釋如下:1.模仿性創新:係指遵循政策規定 或行政指示執行創新措施,或模仿他校成功經營模式直接應用於學校活動中,此 種類型創新活動的特色在於學校所進行的創新活動,表面上雖具有創新之名,實 際上卻常無法符合相關人員對學校的期待與需求。2.再造性創新:係指學校的創 新措施雖也是移植他校成功的經營模式,或按照政策規定或行政指示來進行,然 相較於模仿性創新,學校會在創新活動實施前針對學校本身的特色加以評估,同 時實施過程中亦會予以調整、修正,以能切合學校相關人員的需要,易言之,再 造性創新乃是學校對於「創新」所進行的二次創新,改良性的創新。3.原發性創 新:係指學校的創新活動係由學校相關人員因應學校發展的需要與相關人員的需 求所創發出來的活動,此種類型的創新活動的特色在於其深具原創性,容易形成 學校特色,然與模仿性創新、再造性創新相較,原發性創新所需配合的相關條件 例如,時間、人力、資源也可能較多。

莊立民(2002)融合了諸多學者專家關於組織創新之論述與看法,及有關組 織創新管理之相關實證研究文獻,並參考對專家、學者及企業主管訪談所得之資 料,將「組織創新」分成兩大系統構面,是為「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而

「技術創新」則分成「產品創新」與「製程創新」兩層面,另管理創新則分成「創 造力工作環境」「行銷創新」「組織特性創新」「組織制度創新」與「策略創新」

五層面。

雖然針對學校創新經營類型的文獻較少,但由上可知,學校創新經營基本上 可以區分為「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兩大範疇。而學校創新類型就方向而言,

可以是由上而下,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甚至是交互作用的影響。就學校創新類型 的原創性區分,可以分為原發性創新與模仿性創性,介於二者之間的則稱為再造 性創新。並沒有哪一種創新較佳,其必須合乎學校需求才是好的創新。而學校創

(15)

新的內容,包括: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流程創新、特色 創新、環境創新、活動創新。學校可以針對自身的發展,選擇創新的內容。因此,

不論創新大小、創新的方向來源,與創新的原創性與否,只要能改變學校經營方 式並增加學校效能即稱得上是學校創新經營。

貳、、學校創新經營之學校創新經營之學校創新經營之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論述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相關論述

學校創新經營的相關論述,包括學校創新經營之背景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 理論,茲分述如后:

一、、學校創新經營學校創新經營學校創新經營之學校創新經營之背景背景背景 背景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開啟了組織創新經營之樞紐,在這時代脈絡下,各國教 育改革亦重視教育品質的提升。加上學校本位經營之落實,學校具備更多的自主 經營的空間,造就了現今學校創新經營的趨勢。。以下就創新經營相關背景之知識 經濟時代、國內外教育趨勢與學校本位經營闡述如下:

(一一))知識經濟時代之來臨知識經濟時代之來臨知識經濟時代之來臨知識經濟時代之來臨

廿一世紀是劇變的的時代,資訊科技迅速發展與流通,社會多元化的腳步也 越來越快,人類正面臨「第三次產業革命」-一個以「腦力」決勝負的「知識經 濟時代」。知識經濟有兩項重點一是創新,二是人才培育,不論是創新思考、批 判思考或解決問題之能力,皆是未來世界公民的重要基礎能力(方琇瑩,2001)。

1996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發表《知識經濟報告》(Knowledge Based Economy Repoet),認為 以知識為核心的「新經濟」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的型態。「知識革命」的浪潮接 續「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以及「資訊革命」之後,成為人類文明的第四波革 命(張光正、呂鴻德,2000)。「知識經濟」的主要核心理念為:「知識」獨領風 騷、「管理」推動「變革」「變革」引領「開放」、主導創新、「創新」推向無限 的可能、「競爭力」決定長期興衰(高希均,2000)。知識經濟廣義的定義係泛指

(16)

一切藉由「知識」所創造或進行的經濟與智慧,透過文字或圖表型態,使之成為 可儲存、分享的資訊(邱義城,2001)。因此,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學校管理 也需要開創新局,適時的變革與創新,才能發揮學校組織的競爭力。

(二二))國國內內外對教育品質提升的趨勢外對教育品質提升的趨勢外對教育品質提升的趨勢 外對教育品質提升的趨勢

英國政府為提升教育品質,在 1990 年代末期提出「卓越學校」(Excellence in Schools)教育白皮書,美國亦自 1980 年代進入追求卓越教育時期。英國 1997 年 及 2001 年教育白皮書及美國 2001 年「不要任何孩子落後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2001),其內容之主要訴求仍然是提升學校教育的品質,追求卓越的教育績效

(張明輝 2002)。美國進行許多學校創新的計畫與策略,較著名的如:特許學校 (charter school)、「磁力學校」、以及「愛迪生學校」(Edison School)。英國則有:

「專門學校」計畫、「燈塔學校」計畫,在在顯示了國外致力於對於追求教育品 質的提升(顏秀如、張明輝 2005)。

而我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第一期的教改總諮議報告書中即 指出「革新創造能力」是當前教育需加強的目標之一,教育部更在 2002 年公佈

《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宣示以創造力教育作為貫穿日後教育改革的重點。白皮書 以教育為核心,從「個人」到「群體」,從「經濟」「社會」「文化」到「世界 潮流」等層面,探討創造力在二十一世紀中應有的啟蒙、涵養、及實踐等角色。

而「創造力」與「創新」為一體之兩面,認為創新可視為一系列知識生產、利用 以及知識擴散的歷程,廣義之創新能力包含創造力、創新機制與創業精神,同時 創造力是創新的火苗,創造力是創新的知識基礎,創新是創造力的具體實踐(教 育部,2002)。2003 年國內教育部召開全國教育發展會議,揭櫫三大願景:營造 快樂學習環境;激發教育創新動力;培養具有活力、創新、競爭力的 e 世代國民。

該會議主要結合民間與行政部門參與力量,徹底檢討目前的教育政策,深入研發 未來的教育政策,以追求優質教育(楊思偉、王如哲,2004)。而國內精緻學校 之倡導,始自於吳清基(1990)所撰《精緻教育的理念》一書,在該書提出精緻 教育的三大特性:卓越性、績效性和科技性。吳清基於民國 92 年又增加創新性,

(17)

成為精緻教育的四大特性。因此,學校之所以採用創新經營,絕非「為創新而創 新」,它是「以創新達精緻」,提升學校競爭力。過去家長對於學校的要求和期望 不太高,只要孩子能夠接受教育即可,如今的家長卻要求學校提供更有品質、更 為精緻的教育,所以學校行政人員或教師也比以往有更大的壓力,紛紛採取創新 行政、創新課程或創新教學,使學校經營更有績效,教學更為品質卓越,以發展 一所精緻化的學校,這也凸顯學校創新經營的必要性(吳清基,1990)。

(三三))學校本位學校本位學校本位學校本位經營之經營之經營之特色形塑經營之特色形塑特色形塑 特色形塑

學校本位經營的發展以美國為最早,發展較為成熟,許多國家是受其影響才 開始運用此種學校管理的模式,這些國家包括有英國、加拿大、法國、澳洲、紐 西蘭、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等(張弘勳,1996;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經 營看做是一種以學校為主要決策單位的教育行政運作方式,認為學校本位經營是 學校的自主自治,並以分享式的決策,引導學校發展與變革(Murphy &

Beck,1995)。其主要是由教育行政機關將與學校相關的事物授權由學校層級自主 作決定,決策的過程則由學校相關人員共同參與,並由學校承擔績效責任(張明 輝,1999)。因此,可以將學校本位管理定義為教育行政機關在尊重教師專業的 情況之下,充分授權學校擴大參與,自主決定學校預算、人事、課程與教學,並 負責達成績效的一種管理模式。過去我國學校因為挑戰小,缺乏競爭壓力,偏重 穩定,不重視創意,更畏於改變,耽心被批判流於標新立異,尤其公立學校凡事 只要依法行事,不出差錯即可,於是呈現組織型態封閉,組織結構僵化,組織文 化保守,教師專業消極,變革態度守成的現況,但近年來知識經濟觀念蓬勃發展,

政策制度的更迭,經濟危機的事實,面對 e 世代的行動準則是講求創新、試驗、

創新再創新(高強華,2004)。學校本位經營中的學校特色,是展現學校獨特良好 的一面,它是吸引家長或學生前來就讀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學校特色是基於悠 久的歷史、有些學校特色是有獨特的建築、有些學校特色則是有優良的校風。由 於社會進步相當快速,若是學校不思創新、力求突破,原有的特色也會隨著時間

(18)

綜合上述,由時代背景來看,處在知識經濟的今日,智慧成為時代的資產,

社會透過不斷的創新來追求進步。在這知識經濟的時代外部影響因素下,經濟、

政治、社會與教育形成一種動態的循環圈,各先進國家的教育也逐漸重視追求卓 越的理想,從教育政策的訂定到特色學校的展現,在在說明了追求教育品質的重 要。而我國教育部近年來,在教育願景與政策的擬定皆彰顯出創新與競爭的精 神,其關注學生如何習得問題解決的能力、批判精神以及開發創新的潛能。再者,

學校經營的權力下放之後,學校也開始塑造學校本位的特色,不僅有助於學校提 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各級學校透過創新特色的建立,也能延 攬更多學生與家長的加入。質言之,學校在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必須要懂 得如何去吸收新觀念,特別是學校成員必須瞭解知識經濟時代中的生存之道,不 具競爭力的學校必然趨於衰敗,因此,隨時注意社會的變動,讓學校適度創新亦 相當重要。

二、、學校創學校創學校創新經營之學校創新經營之新經營之相關論述新經營之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相關論述

由於創新經營是植基組織的開放性、生命性,因此,與創新經營相關的理論 包括:開放系統理論、組織學習理論、知識管理理論,茲將各理論說明如下:

(一一))開放系統理論開放系統理論開放系統理論 開放系統理論

1960 年代後,教育行政界對於系統理論之討論愈來愈多。其主因在於生物 學家 Ludwig Von Bertalanffy 所發展之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Theory)在 當時大行其道。其理論中認為任何一個組織或系統皆為開放系統,具有彼此相互 依存、相輔相成的次級系統。開放系統具有反饋作用及自我調適的能力,平常維 持平衡穩定狀態,當大環境變動而失衡時,系統將藉其反饋作用及自我調適能 力,恢復平衡穩定狀態,維持發展能力(黃昆輝,1993;謝文全,1993)。由此 可知,開放系統與故有之封閉系統觀點,其最大之不同在於強調系統本身具有反 饋作用(feedback),也即能依外界所做的回饋(或是外界所帶來的壓力)來調 整系統本身的運作,以維持競爭力(Lunenburg & Ornstein, 2000)。

(19)

環境

輸入 轉換過程 輸出

控制 內部回饋 外部回饋 外部環境

圖2-1 開放系統模式圖 資料來源: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2000:209).

(二二))混沌理論混沌理論混沌理論混沌理論

Gleick在1987所寫的《渾沌:新科學的產生》(Chaos:Making a New Science)

將渾沌理論的概念進行系統性的描述。Winograd和Flores(引自徐振邦,2000;

陳木金,2003)認為耗散結構中崩潰之狀態對人類認知發展的重要性。檢視相關 學者之看法(謝文全,2004;秦夢群,2005),歸納渾沌理論之基本主張如下:

1.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開放系統呈現出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它 會隨著內部能量的消長,隨時間透過與外部的互動,而產生新的型態。

2.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意指細微的變化即可能造成巨大影響,如同 蝴蝶展翅卻造成颶風一般。在耗散結構中對於起始狀態非常敏感。

3.奇特吸引力(strange attractor):組織中常隱藏著一些陌生或未知的因素,

會出奇不意的產生巨大的能量,而影響系統的走向。

4.回饋機能(feedback mechanism):系統能藉回饋機能偵察狀況,回饋制 系統而成為新的輸入,並因此激發系統的重組與更新,形成新的結構。

一個崩潰勢必造成組織成員將注意力轉移至社會性互動的對話,進而幫助所

(20)

有個體創造出的新的觀點,上述此種個人持續質疑和重新思考既定假設的過程可 以促進組織創新。換言之,組織環境的波動會帶動組織內部的瓦解,進而創造新 知。檢視學校組織發現其的確具有非均衡組織系統的特性,其內部也存在著渾沌 的現象。研究中指出學校必須對於細微之變化進行瞭解,才能因應整體環境之變 化,讓組織立於不敗之地。

(三三))組織學習理論組織學習理論組織學習理論組織學習理論

學習型組織的興起,並非偶然的理論創見,而是經歷了經濟系統、社會系統、

學術系統改變後的產物。在經濟系統方面是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在社會系統 方面是因為終生學習社會的來臨、在學術系統因素方面是發生物理學典範遷移。

這種種的因素交織而造就了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形成。

Kochan與Useem(1992)認為學習型組織不單指個人或組織方面學習,學習型 組織事實上涵蓋個人、團體、組織的學習,組織的目的則是為了達成組織的願景。

Robbins(1998)認為所謂的學習型組織是指一個組織已經發展出對環境應變 與改善的持續能力。

Dale(1997)則認為學習型組織必須承認系統中固有的渾沌狀態,並能夠從複 雜的生態中發現其秩序。

Redding(1997)認為學習型組織是整個組織與團體的學習,而非個人的學習,

而組織學習的程度,是依其對快速變遷環境的應變能力而定。亦即,學習型組織 強調組織對於外在環境改變時的應變能力,重視組織學習,以隨時調整組織結 構,來應轉變與變革。

吳清山(1997)認為學習型組織係指一個組織能持續不斷的學習,以及運用 系統性思考從事各種不同的實驗與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增強個人知識與經驗和改 變整個組織行為,以強化組織變革和創新能力。

高淑慧(1995)指出學習型組織是種心靈的轉換,即在組織中透過學習,重 新創造自我,認知這個世界及自我的關係,具備關照全體的能力即擴展創造未來 的能力。

(21)

黃富順(2000)認為學習型組織係指組織具有加強個人與團體的學習氣氛,

採取有效的策略促進個人在組織目標達成之前提下,持續地學習,而使個人不斷 地成長進步,同時也使得組織的功能、結構與文化不斷的創新與成長,進而導致 成員與組織同步發展。

魏惠娟(1998)認為學習型組織的核心概念為改變,學習首重知行合一,不 只是獲取知識,更要轉化知識而產生改變,講求持續的學習、轉化 與改變,是 一種演進的過程,而不是終結的狀態。改變、轉化與持續進行,可以說是學習型 組織的核心要素。

(四四))知識管理理論知識管理理論知識管理理論知識管理理論

Nonaka和Takeuchi(1995)認為組織在創新的過程中,必先學習多方

知識。如何將這些組織加以整合,並以此為基礎創造新的知識,是相當重要的過 程。他對此方面的研究相當深入,並提出一系列之新概念,如隱性知識與顯性知 識、知識螺旋、知識分享領域等,再加上其對於知識轉換歷程研究,因而建構了 相當完整之知識創新理論。

1.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知識可分為兩種,即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而此二 類知識是互為補充之實體,彼此互動而且有可能會透過個人或集體人員的創意活 動,從其中一類轉化為另一類。

2.知識螺旋:組織知識創造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持續互動的結果。此互動 的形式取決於不同知識轉換模式的輪替,其導因於四種不同的機制。第一,社會 化的模式常由設立互動的範圍開始,此範圍促進成員經驗和心智模式分享。其 二,外化通常由對話和集體思考開始,利用適當的隱喻或類比協助成員說出難以 溝通的隱性知識。其三,結合模式的動力來自於結合新創造的以及組織其他部門 原有的知識基礎,使他們具體化而能創造新的產品、服務或管理系統。其四,內 化的原動力則來自於邊做邊學,使每個知識轉換模式所創造出來的知識內容各不 相同。

(22)

隱性知識 外部化 社會化 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 內化 組合 顯性知識

圖2-2 四種知識轉換方式

資料來源: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62).

王如哲(2000)認為知識管理的意涵具有以下觀點:1.知識管理等於資訊和 通訊科技加上新的工作組織。2.知識管理強調無形資產的管理。3.是一種有意的 策略。4.知識管理的對象是智慧資產。5.知識管理是將隱性知識外顯化的過程。

6.是強調知識循環的知識管理。7.知識管理是整合的知識系統。8.透過資訊管理 和組織學習來改進組織知識之使用。

孫志麟(2002)認為知識管理意指個人或組織對知識資本進行管理,透過知 識的取得、組織、轉換、應用分享與創新等一系列的活動,同時結合資訊科技,

使知識不斷產生、累積與精進,以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循環過程。

吳宗立、張順發(2002)認為學校全體人員應具備下列知識管理的觀念與能 力:1.學校要有知識學習和分享與創造的組織文化。2.學校行政運作要能快速搜 尋所需的資訊與知識。3.學校要對知識管理的推動進行評核。4.學校行政要涉有 知識管理的專責人員與部門。5.學校要注重與知識管理有關的學習及進修制度。

6.學校領導者要支持並推動知識管理活動。7.學校行政要件至知識管理所需的資 訊科技。

(23)

由上可知,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可基於:開放系統理論、混沌理論、組 織學習理論、知識管理理論等。其對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啟示如下:

(一一))學校保持開放彈性空間與外界溝通學校保持開放彈性空間與外界溝通學校保持開放彈性空間與外界溝通學校保持開放彈性空間與外界溝通

學校創新經營壓力來自其所處的環境,而學校必須保持開放、彈性的空間,

與外界進行溝通,如此,透過外部環境的影響,促進組織自我調適,進而發展組 織成員的創新能力。由此可知,學校組織處於不穩定、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必須 時時調整、不斷創新,才能增加績效,維持競爭力。

(二二))學校領導者應整合每位成員之創新意見學校領導者應整合每位成員之創新意見學校領導者應整合每位成員之創新意見學校領導者應整合每位成員之創新意見

學校創新經營主要成因在於學校成員中不經意的創意,而這些小創新將進 而影響整個組織的創新,因此,學校領導者應該重視與整合每位成員的創新意 見,即使是為不足到的小創意,也能達到改善校園的功能。

(三三))以學習型團隊出發改善學校同仁心智模式以學習型團隊出發改善學校同仁心智模式以學習型團隊出發改善學校同仁心智模式以學習型團隊出發改善學校同仁心智模式

若要學校追求永續經營,則必須加強學校成員組織學習的機會。以團隊學習 做為出發,來改善教師與學校同仁的心智模式,最終在於營造學習型的校園,以 利創新學習的發展。以學習型團隊為基礎,讓學校組織之行政人員與教師跨越組 織界限,以及加強專業人員間透過正式及非正式的溝通網路與他人接觸,來打造 出具有創新的學習型學校。

(四四))學校透過網路平台增進創新資訊的建構學校透過網路平台增進創新資訊的建構學校透過網路平台增進創新資訊的建構學校透過網路平台增進創新資訊的建構

知識管理強調創新知識是藉由外顯知識與內隱之間不斷交流轉換而來,因 此,學校必須能透過網路平台增進創新資訊的建構,讓學校的創新知識,加以傳 遞、分享與創新,如此,即能增加組織成員在提取創新知識與分享創新概念的機 會。

(24)

參、、學校創新經營學校創新經營學校創新經營學校創新經營內涵內涵內涵之內涵之分析分析分析 分析

以下針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策略、原則、影響因素與各研究者對於學校創新經 營發展的面向,進行近一步的分析,以增進對學校創新經營的探究,茲整理如表 2-1。

一、、學校創新經營發展之面向學校創新經營發展之面向學校創新經營發展之面向 學校創新經營發展之面向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7)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與中華 創意發展協會辦理「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其評選的層面如下:(一)課程與教 學貢獻組:建構有利教師進行創意課程與教學之平台或活動。(二)學生活動展 能組:推動學校課內、外活動,發展學生多元才能。(三)校園環境美化組:規 劃校園環境,暢通學生學習動機與品質。(四)社會與環境資源應用組:建立良 好公共關係,引入社會與環境資源,提升學習效益。(五)行政管理革新組:加 強行政效率與品質,提升組織績效。

林新發(2003)以企業經營創新的理念作為學校經營之借鏡,進而發展出學 校經營特有的創新策略,即為學校經營創新。而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應該包括二 大面向:1.學校行政創新:學校組織為因應內外在環境的改變,所進行的一連串 有關學校組織內策略性管理、人際溝通、資源運用等運作模式。其鼓勵學校成員 主動、積極參與學校各項決定,並以學校整體發展為考量,提升學校效能為遠景 的一種創新管理模式。2.學校教學創新:教學創新是指引進新的教學觀念、方法 或工具,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也學到方法、技巧、以及相關的態度、觀念、理 想。換言之,身為教師者,不但在教學技術上能具備反省性的教學能力,同時在 教學精神上亦能對學生產生正向積極、潛移默化的作用。

林筱瑩(2005)認為學校創新經營面向可分為:行政管理創新、課程教學創 新、學生活動創新、教師專業發展創新、社會資源統整創新、校園環境營造創新。

姚欣怡(2004)將學校創新經營面向分為:文化創塑、管理激勵、領導啟發、

團隊支持、組織學習、資源提供等創新。

數據

表 2-1    學校創新經營面向之分析                      創新層面  研究者  行 政 管 理  課 程 教 學  活 動 展 能  校 園 環 境  資 源 整 合  資 訊 科 技  外 部 關 係  知 識 分 享  專 業 發 展  組 織 結 構  其 他  InnoSchool(2005)  行政 管理  課程與教 學  學生活動 展能  校園環境 美化  社會與環境資 源  李玉惠(2003)  行政 領導  師生 互動  組織 制度  溝通 互動  林新發(2003
表 2-1    學校創新經營面向之分析(續)                      創新層面  研究者 行 政 管 理  課 程 教 學  活 動 展 能  校 園 環 境  資 源 整 合  資 訊 科 技  外 部 關 係  知 識 分 享  專 業 發 展  組 織 結 構  其 他  顏童文(2006)  行政 管理  教學 分享  校園 規劃  資訊 科技  外部 關係  潘裕豐(2004)  組織 氣氛  教師 個人  成果 研究  學校 環境  藝術 指標  濮世緯(2003)  行政
表 2-2  國內外學者之學校效能模式分類表                          學校效能模式 學校效能模式 學校效能模式學校效能模式 學者學者學者 學者  目標中心目標中心目標中心目標中心模式模式模式模式  自然系統自然系統自然系統自然系統模式模式模式模式  參與滿意參與滿意參與滿意參與滿意模式模式模式模式  過程過程過程 過程 模式模式模式模式  統整統整統整統整模式模式模式 模式  其他其他其他 其他  Cameron(1984)  ˇ  ˇ  ˇ  Hoy & Miskel(1
表 2-4    國內學者對於學校效能指標分類一欄表  面  向              學者 指標  吳清山 (1989)  李皓光 (1995)  謝金青 (1997)  陳添財  (2001)  黃振球 (1996)  合計  學校環境  ˇ  ˇ  ˇ  ˇ  ˇ  6  成員的滿意度  ˇ  1  學校發展與目標  ˇ  ˇ  ˇ  ˇ  5  經費或物質設備  ˇ  ˇ  ˇ  3  安全、和諧的氣氛    ˇ  ˇ  ˇ  3  校長的領導  ˇ  ˇ  ˇ  ˇ  4  行政溝通與協調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培養具問題解決 能力之進階幼托 專業實務、研究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全部資料 4.15 1.10 剔除 3 位後資料 4.47 0.70 剔除 4 位後資料 4.48 0.70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於 2017 年 2 月至屏東縣 10 所校園採集使用水源及經淨水處理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