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依照研究目的及統計分析結果,分成六部分加以討論。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本章依照研究目的及統計分析結果,分成六部分加以討論。一、"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討論

本章依照研究目的及統計分析結果,分成六部分加以討論。一、

樣本結構分析。二、運動行為分析。三、醫療就診記錄分析。四、基 本社經背景與運動行為分析。五、基本社經背景與醫療就診記錄分 析。六、運動行為與醫療就診記錄綜合分析。

一、樣本結構分析

本研究為探究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與醫療就診之間的關係,參考國 內外文獻,設計「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與健康狀態調查表」,內容包括

「基本資料」 、 「運動行為與醫療狀況」二大部分,本研究採方便取樣 模式進行,以淡江大學修習大一體育課程之學生 300 位,每人根據家 庭居住所在地隨意選取 2~4 名 40 歲以上之中老年人為受試對象填寫 問卷,因此受試對象城鄉分布平均。總計發出問卷 900 份,剔除無效 問卷 56 份,共得有效問卷 844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3.78%。

844 位年齡超過 40 歲之中老年人居住在台澎金馬各地區,共含 男性 446 位(52.84%)及女性 398 位(47.16%) ,男女性的分布平均。

因屬隨機抽樣以至於無法選擇每個年齡層的男女性人數。

受試者身高平均為 1.65(±0.08)公尺,體重為 63.25(±10.78)

公斤,男性中老年人平均身高為 1.71 公尺,平均體重為 69.88 公斤,

女性中老年人為平均身高 1.58 公尺,平均體重為 55.82 公斤。

中華民國體育統計(民 87)指出 40~65 歲的中老年人男性平均 身高為 1.66 公尺,平均體重為 68.45 公斤,女性中老年人為平均身高 1.55 公尺,平均體重為 57.65 公斤。本研究的受試者有體型較佳的現 象。

內政部(89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老年人教育程度以國小

(2)

學歷為主,本研究中受試者學歷背景以高中或高職以上 38.15﹪佔最 多,國小以下僅佔 11.26﹪,這與台灣地區教育普及的狀況息息相關,

目前,各國中國小都普設補教制度及社區大學,讓大家有更多接受教 育的機會。

在職業分布方面從事工業、商業、家管及公教人員仍是中老人年 的主要工作項目,相對的受試者家庭月收入也以 3~5 萬的比例最高

(29.50﹪),其次為 5~7 萬者(24.88﹪)這與現今社會的狀況吻合。

二、中老年人運動行為現況分析

許多研究指出,持續而規律的運動行為可以促進生理機能,延緩 老化,並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Becker,1976;Bellow 等人,1972),這種 概念已漸入民心並成為人類追求健康的不二法則。然而,「知易行 難」,運動行為的養成並不如預期深具成效。

本研究為了深入瞭解中老年人的運動行為,特以台灣地區 900 位 中老年人進行調查,運動行為共分四個向度:規律運動習慣、運動型 態、每週運動次數及每次運動時間。

(一)規律運動習慣

李蘭等人(民 84)的調查研究發現,台灣地區年滿 18 歲以 上人口,固定運動群只有 14.7﹪,王瑞霞、邱啟潤(1994)針對 社區老年人健康體能活動參與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中,發現 65 歲以上有規律運動行為者占老年人口的 43.8﹪,無論男女年齡愈 大者從事規律運動的比率愈高(張彩秀,民 81;鍾東容,民 89;

姜逸群等,民 77)。

本研究在探討中老年人有否規律運動習慣方面得知,844 位

受訪者中有 404 位(47.87%)自覺有規律運動習慣高於過去(王瑞

(3)

霞等人,民 83;李蘭,民 84)的研究,值得高興的是在 61 歲以 上受試者,有高達 74.47﹪從事規律的運動保持身體的健康,與 上數研究相符。

研究指出性別與規律運動習慣有顯著相關,男性的規律運動 習慣顯著高於女性(王瑞霞,民 83;黃雅文、藍忠孚、劉貴雲、

姜逸群、方進隆、民 80),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男性有規律運動 習慣比率(50.45%)略高於女性(44.97%),χ

2

為 2.250 未達顯著 差異,顯示現今女性中老年人大多有正確的健康觀念並積極從事 運動。

一般而言,參與或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不不太容易,須克服 身、心理的許多因素,因此,本研究中發現有 202 名(50﹪)的 中老年人以參加運動社團的方式維持規律運動行為,其中的女性 受試者(59.78﹪)顯著高於男性受試者(χ

2

=7.6552)。這與大多 數女性常藉由同儕的力量支持及鼓勵從事運動有關。

在探究中老年人不從事規律運動習慣的原因發現,440 位沒 有規律的運動的受試者認為「沒有時間」(67.05﹪)是最重要的 因素,其次是沒有運動的環境(16.36),第三順位則是受試者本 身不喜歡運動(11.36﹪)。這結果與美兆診所公布「90 年度健康 檢查報告」相符,詳見表 4-3。

(二)運動型態分析

中老年人隨年齡的增長,在身體的各部位功能及成分上明顯 發生改變,其中包括味蕾減少、肺活量 g 減低、腦部血流量降低、

肌肉量減少、體脂肪增多以及骨質疏鬆、在身體適應能力上明顯 降低,因此身體健康狀況也隨年齡的增加有明顯差異(表 1-2);

中老年人更因老化問題致使運動能力衰退。

(4)

由表 4-4 中可以看出,在運動型態的選擇方面,本研究的受 試者大多選擇以低強度運動型態為主(61.02%),其次為中強度運 動型態(33.18%),只有 5.81%的中老年人選擇高強度為主要運動 型態。令人欣慰的是仍有 43.50﹪的男性採用中高強度之運動方 式進行運動,以增強運動效果。王瑞霞等人(民 83) 、陳秀珠(民 88)指出社區老年人參與運動方式多採用散步、體操為主的低強 度運動,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三)運動次數分析

中老年人在每週運動次數的表現方面,大多數的中老年人目 前仍在職場上工作(86.73﹪),因此時間上的規劃更顯重要,所 以大多數中老年人仍有工作上與時間上的壓力。本研究中受試者 每週運動次數以 1 次最多(36.85﹪) ,其次為每週運動 2 次(25.36

﹪)及 3 次(25.24﹪)。

有 36.77﹪的男性受試者每週運動三次以上,令人興奮的是 女性受試者以 38.94﹪領先男性,可能原因是女性的受試者擔任 家管工作者較多(98.70﹪),對於時間的支配自主性較高,因此 有較多的運動次數。

(四)運動時間分析

一般而言,規律運動行為對於每次運動時間的建議最好能持

續 20 分鐘以上(行政院衛生署,民 83) ,近年來國人對於標準的

訂定更加嚴格,專家建議每次運動最好有 30 分鐘以上才能達到

生理的成效。表 4-6 每次運動時間分析表中顯示,約有 41.82%的

受訪者運動的時間能保持在 30 分鐘以上,然而卻有達 33.77%的

中老年人運動時間不到到二十分鐘,降低了運動的效果。

(5)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1990)建議一個可以增進健康、改 善體適能的運動行為,應該選擇心跳率可維持在 60-90%最大心 跳率的運動型態,每週運動 3-5 天、每次運動 20-60 分鐘。美國 疾病預防中心(CDC,1995)也建議以中強度的運動(3-6METS),

持續或以間斷的方式累積 30 分鐘以上的活動,每週進行 6-7 次,

以增進身體適能。

本研究結果,男性每次的運動平均時間較女性長,約有 43.50

%的受訪者皆維持在 30 分鐘以上,女生則有 39.96%的受試者能 有效的執行運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運動時間持續 51 分鐘以上 者,女性受試者則高過於男性(19.35﹪,16.59﹪)。顯示女性的 運動意識已有逐漸增溫的跡象。

(五)規律運動的態度

為了進一步瞭解中老年人參與運動行為的態度,本研究特別 調查他們參與運動的目的及運動後的收獲,結果如表 4-7。健康 (57.35%)及興趣上的考量(17.89%)是本研究受試者從事運動的主 要目的。76.91﹪的男性中老年人從事運動時強調「健康」與「興 趣」的重要目標。73.37﹪的女性也一致的認為健康與興趣的重 要,另外有 14.82﹪的女性強調「減重」的重要。

從運動後自覺獲益情形之觀點來加以評估,本研究結果顯示 有 58.41﹪的受訪者認為從事規律運動後最大的收獲就是健康,

排名第二的是快樂(16.47﹪),而第三順位則為減重(10.78﹪)。無 論男性、女性的結果都與整體受試者趨勢相同,健康、快樂、減 重分別為前三名。

本研究的男性受試者認為從事運動的收獲「增進體能」的比

例也達 6.05﹪,女性則有 3.52﹪的受試者達到塑身的效果,顯示

(6)

男女性之間對健康、快樂與減重之外的最重要的運動成效 評估中老年人從事規律運動前、後的自覺反應,可以發現多 數的中老年人一如運動前的預期,完全符合運動的目的需求。

三、中老年人醫療就診記錄分析

(一)就診方式分析

我國 1950 年實施的職業保險投保人口佔總人口的 59﹪,自 民國 84 年健保制度開辦成立至今,我國全民健保人數已達台灣 地區總人口的 96.25﹪,相較於過去已大幅提高(中央健保局,

民 92)。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老年人因疾病就醫的方式來看,在 844 名受訪者中以健保方式就醫者佔全體的 97.99﹪,男女性在就醫 方式上也有一致性(男性為 97.31﹪,女性為 98.74﹪),本研究 結果也與中央健保局統計數字相符。詳見表 4-8。

(二)醫療就診次數分析

本研究調查中老年人罹患疾病就診次數景統計結果發現,

844 位受訪者總計全年醫療就診次數共為 6043 次,每人平均就診 次數為 7.16 次。女性全年的醫療就診次數為 8.04 次顯著高於男 性中老年人的 6.37 次,男女性間存在顯著的差異(T 值為-3.22)。

一般而言,大多數女性中老年人經過結婚生子的過程,身體

與生理功能經過較大的變化,是否因此造成女性就醫的比例偏高

的現象值得深入研究。

(7)

(三)罹患慢性疾病分析

台灣地區內政部主計處(民 85)針對老人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中,中老年人平均罹患 1.4 種慢性病。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844 位受訪者總計未罹患慢性疾病者有 754 人(89.33﹪),罹患慢性 疾病者 90 名(10.66﹪),平均罹患慢性疾病 1.01 種慢性病,低 於內政部主計處調查報告。

罹患慢性病的種類方面,本研究與內政部主計處(民 85)調 查報告一致,高血壓患者排行第一(38.46﹪),其次是糖尿病

(21.97﹪)第三為心臟病(12.08﹪)。多年來高血壓、糖尿病一 直是國人慢性疾病排行的前二名,影響著國人的生活品質與威脅 生命與財產的安全,詳見表 4-11。

(四)醫療就診科別分析

844 位受訪者醫療就診的使用科別分類如表 4-12,各科就診

的狀況以呼吸系統疾病就診的人次最高,共有 402 人次(47.63%)

受訪者有就診的記錄,推估其原因,應是台灣地區普遍受到環

境、氣候的影響,中老年人因老化、器官功能衰退又處在不良的

空氣品質的環境中,造成較多呼吸系統疾病增加就醫次數。第二

名為肝胃腸消化系統疾病共有 209 人次(24.76%),第三名為心血

管疾病 207 人次(24.53%)。大部分的中老年人都因老化問題造成

免疫功能衰退,進而有此類慢性疾病發生。

(8)

四、中老年人基本資料與運動行為分析

(一)基本資料與運動習慣的關係

由表 4-13 中可以看出 61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運動習慣者大 幅度的增加,男女性中老年人在 61 歲以上受試者在規律運動習 慣的養成較其他年齡層有顯著效果(p<0.05),本研究對中老年 人未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調查,有 67.05﹪的中老年人認為「沒 有時間」是最重要的因素, 61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大多已接近退休 或早已退休,因此有較多的時間從事規律運動,也就是說年紀較 大者較常從事規律性運動(Sternfeld, et al., 2000;姜逸群、呂槃、

江永盛、黃雅文,民 77;張彩秀,民 81;鍾東蓉,民 89;張正 發,民 89)。

研究顯示教育程度與休閒式的身體活動呈正相關

(Folsom,etal., 1985;Schoenborn,. 1986;Stephens, Jacob,, & White, 1985)。季瑋珠、符春美(民 81)針對社區民眾從事運動之研究中 指出,高教育程度者傾向於從事規律的體能活動。

本研究中,學歷對於運動習慣的影響呈現 U 型的現象,大學 或大專以上及未受過教育者運動習慣的養成較佳,男性方面高教 育程度者傾向於規律的從事運動。根據內政部(民 89)的臺閩地 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就教育程度言,小學以上目前的健康 狀況均以好與非常好者占多數,依序分別為大學及以上者占 69.47%、高中(職)者占 61.48%、專科者占 60.26%、國(初)中者占 55.11%與小學者占 45.61% ,顯示教育程度較高之國民目前的健 康狀況亦較佳。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理論大致相符。

季瑋珠、符春美(民 81)針對社區民眾從事運動之研究中指

出,行業為商業、服務業、軍警者較多從事固定體能活動,與本

(9)

文的研究結果略有不同。

本研究中以受試者從事的職業中可以發現,軍警、公教、家 管及待業者比較能夠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從月收入來分析時,

運動習慣的差異出現在高收入的男女性之間,月收入 15 萬以上 的中老年男性有 80﹪有運動習慣,但女性只有 44.4﹪有運動習 慣。表示有高收入的男性較能注意生活的品質也確實執行規律的 運動習慣,然而女性高收入者,則可能因擔負著事業、家庭上的 責任與壓力,以致無法安排時間從事運動。

(二)基本資料與運動型態的關係

在運動型態的選擇方面,本研究中的中老年人無論在任何一 個年齡層,大多從事低強度的運動型態。由表 4-14 中,學歷、

職業與家庭平均月收入與受試者選擇從事運動強度都有顯著差 異(p<0.05)。家庭平均月收入達 15 萬元以上者(31.58﹪)選擇 高運動強度型態,比例顯著大於其他月收入者。可能原因是因為 家庭的富裕,使受試者更有餘力去經營身體的健康管理。

年齡層較低的男、女性受試者較多選擇中強度運動方式,可 能因為身體的機能與功能仍甚佳,所以偏向選擇中強度的運動項 目。

高學歷與高收入及職業為軍警、商業及家管的男性受試者選

擇中強度的運動行為(表 4-15)。目前資訊發達與健康相關的知

識與技能幾乎隨手可得,因此愈是經濟充裕、知識來源通暢,又

能對自己時間管理自主性較高者,愈有正確健康運動的觀念積極

從事運動。

(10)

(三)基本資料與運動次數的關係

研究發現 61 歲以上運動次數大幅度增加。學歷對於運動次 數的影響較小但大專(學)以上的運動次數相較於其他低學歷來 的高。Sternfeld, Cauley, Harlow, Liu, & Lee, (2000)的研究指出無 職業者的活動度較低。本研究發現職業對運動次數的影響有很大 的差異性,而軍警、公教與家管的運動次數明顯偏高,而無工作 者的運動次數明顯偏低,這與 Sternfeld 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符。

研究指出社經地位較高者較傾向從事固定體能活動與社經 地位較高者從事規律運動的比例也高(季瑋珠、符春美,民 81;

王瑞霞,民 83)。本研究的中老年受試者在家庭月收入與運動次 數相關中,也顯示中高收入戶的每週運動次數較高(p<0.05)。

年齡在 61 歲以上之男性受試者,因時間的自主性較高且多 半呈退休狀態因此可充分安排規律的運動,所以每週從事運動高 達 5 次以上者,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無論何種學歷背景的男性 受試者每週從事運動次數偏低,但高學歷者仍有從事較多運動次 數的機會。職業為務農的男性受試者,每週運動次數明顯偏低且 低於其他各類職業者,原因可能是日常生活以屬於勞力式動態生 活,休息對務農者更覺迫切需要。月收入在 3 萬元以下與 15 萬 以上的男性受試者每週運動次數偏低。

由表 4-19 中可以發現,低年齡層的女性受試者每週運動三

次以下者比例偏高,年齡層較低的女性可能因為家庭中子女年較

較小需要較長的時間照顧因此不易從事多次的運動。在職業分類

亦可證明,時間自主性較高的受試者如從事軍警業、農業、家管

或已退休的女性,每週從事 3 次運動的比例也顯著高於其他職業

者。

(11)

(四)基本資料與運動時間的關係

中老年人在每次運動的時間長短調查發現,40~60 歲的中老 年人大多維持運動在 30 分鐘以下,61 歲以上受試者可能因為時 間較充裕且因為老化對自己身體的體能與體力較為關心,所以可 以維持較長時間的運動,受試者多以從事持續 30 分鐘或 51 分鐘 以上的運動。

不論受試者學歷為何受試者仍採行 20 分鐘以下的持續運動 時間,在每次運動 51 分鐘以上者以大學或大專必學歷者佔最多

(20.94﹪)。而職業類別相對運動時間的差異性非常大,從事服 務業者運動時間明顯偏低,而從事家管者運動時間兩極化,呈現 U 型分布。家庭月收入與運動時間相關影響可由表中 4-20 得知,

中高收入戶的運動時間有較長的趨勢。

依性別分類而言, 61 歲以上之男性受試者的運動時間最具成 效,每次運動時間在 30 分鐘以上者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受試者。

大專以上學歷之男性受試者在從事運動時間在 51 分鐘以上的比 例最高。務農的男性受試者,因為工作方式須消耗大量的體力與 勞動力,因此,每次運動的時間有偏低的現象(63.64﹪)。高收 入的男性受試者選擇每次運動 51 分鐘以上的比例較高,相對高 收入的女性受試者則選擇較低的運動時間。

研究顯示年齡層較低的女性受試者的運動時間有偏低的現

象。年齡層較低之女性中年人,除了個人事業外還有父母及子女

都需要照顧,因此不易安排出時間從事運動,所以造成每次運動

的時間偏低。學歷變項對各年齡層女性受試者在從事運動時間並

無顯著差異。職業為軍警、家管的女性受試者,每次運動能持續

運動 51 分鐘以上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職業的女性(表 4-22)。

(12)

五、中老年人基本資料與醫療就診記錄分析

在本研究中,針對全體樣本、男性樣本與女性樣本,分別討 論基本資料與醫療就診紀錄間之差異。

由表 4-23 中可以看出,中老年人的就診次數與年齡、家庭 月收入的關係並無顯著差異存在(P 值為 0.0825、0.1194),但在 學歷與職業上存在顯著差異,就學歷為高中(職)的中老年人全 年平均醫療就診次數為 6.14 次,顯著低於初(國)中的 8.03 次。

內政部(民 89)針對臺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指出,學歷愈高 者自覺身體愈健康。本研究也有高中職以上受試者全年醫療就診 次數有較低的現象。不同的職業對醫療就診次數的使用也顯現出 差異,本研究中從商的受試者平均就診次數顯著低於擔任家管的 受試者(平均數分別為 4.90 次與 7.63 次)。

影響男性中老年人全年的醫療就診次數,在個人社經背景部

分,只有年齡及家庭月收入兩變項(P<0.05),61 歲以上之男性

平均醫療就診次數為 9.28 次,顯著高於較低年齡層 40~45 歲的

4.71 次,此二個年齡層最大差距高達 20 歲,相信生理功能的差

距應是影響全年醫療就診次數較多的原因。其次影響著男女性受

試者醫療就診次數的是家庭平均月收入,男性月收入為 3~5 萬

者,全年醫療就診次數為 5.07 次顯著低於 5~7 萬的 8.01 次,因

為樣本數與統計的關係,我們在表 4-24 也可以看出月收入在 15

萬元以上者醫療就診次數為最低(2.80±1.69)次。對於家庭月收

入為 5~7 萬的女性中老年人全年醫療就診次數為 4.24 次,顯著

低於每月收入為 3 萬以下、3~5 萬元及 7~9 萬元的女性受試者(平

均數分別為 7.83 次、10.88 次與 10.89 次) 。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

探討。

(13)

六、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與醫療就診記錄綜合分析

中年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成家立業的最佳時機,但由 於專心事業或照顧家庭,經常沒有時間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而 人體的許多生理功能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衰退,如果不能養 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將會潛藏許多危害健康的危險因子對老年生 活有相當大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運動行為特別是「有否規律運動」與在醫療就診 次數,有一些明顯的變化,仔細觀察表 5-1 統計資料發現,整體 而言,有規律運動者全年平均醫療次數為 5.62 次,顯著的低於無 規律運動者的 8.55 次,就性別變項,自陳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男 女受試者其醫療就診次數(男 7.67 次,女 9.44 次),比有規律運 動習慣者(男 5.06 次,女 6.32 次)醫療就診次數明顯增多。

表 5-1:規律運動習慣與醫療就診次數之關係表 醫療就診 使用平均次數 醫療次數

運動習慣

人數 醫療就診使 用次數總計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P 值 Bonferrioni 成對比較 是 404 2271 5.62 5.70

合計 否 440 3762 8.55 8.63 32.75* <0.0001 (是,否) 225 1139 5.06 4.96

男 否 221 1696 7.67 8.78 17.75* <0.0001 (是,否) 179 1132 6.32 6.45

女 否 219 2068 9.44 8.40 16.52* <0.0001 (是,否) 註:*表 p<0.05。

中華民國體育統計中顯示,八十九年台灣地區民眾平均「每

週從事運動次數與健保關係」顯示,每週運動 7 次及以上者從「健

保未使用比率」佔 29.1%,而每週運動不到 1 次者從「健保未使

用比率」只佔 3.7%。由此可見運動與健保使用在「健保未使用

比率」之間呈現正相關。根據蕭淑芬(民 92)針對大學生與醫療

(14)

就診記錄調查研究發現,有從事規律運動行為之男女大學生,全 年平均醫療就診次數為 5.05 次及 5.86 次,顯著低於無規律運動 者的 7.61 次及 7.97 次。

胡玉蕙(民 91)針對法輪功學會全台 1000 多名學員所做的

「傳統氣功健康促進方法對醫療使用之影響」的調查報告中指 出,法輪功學員在修煉前的平均健保使用次數為 12 次,在修煉 法輪功後平均使用次數減少了 5 成,截至 91 年 11 月底為止,平 均健保卡使用次數為 6 次。

本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行為的中老年人全年平均醫療就醫 次數為 5.62 次,顯著低於沒有運動習慣的 8.55 次(p<0.05) ,這 個結果與前述的相關文獻資料相互輝映,確實印證規律的運動習 慣可以增進健康並減少醫療就診的次數。

由表 4-26 可見,不同的運動型態的角度來觀察就醫次數的 表現,發現中老年人從事中、高強度運動者(平均數分別為 5.02 次, 5.18 次) ,其醫療次數有顯著低於低強度運動(平均數為 8.49 次)型態的趨勢,且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其 F 值達顯著水準(F 為 21.99) ;無論男性或女性受試者從事中強度運動者醫療就診次 數皆顯著低於低強度運動(P<0.05)。

在每週運動次數與就醫次數的變異數分析中,整體而言,每 週運動 3 次者醫療次數最低(4.76 次)顯著優於其他運動次數者

(P

0.05),在性別方面男女性中老年人都以每週運動 3 次者全 年醫療就診次數顯著低於其他運動次數,這亦完全符合國民健康 體適能推廣計劃中每週運動三次的建議。

在每次運動時間與就醫次數的變異數分析中發現,每次運動

超過 20 分鐘以上的受試者都與每次運動 20 分鐘以下者存在顯著

差異(p

0.05)。本研究符合 Paffenbarge 等人(1996)與

(15)

Slattery(1996)的研究結果「只要是從事身體活動對身體健康和體

適能都有助益,但對於從事中強度、較長時間以及有規律性的運

動是保持健康最理想的方法」(詳見表 4-26、4-27、4-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傳統上市場上所採取集群分析方法,多 為「硬分類(Crisp partition)」,本研 究採用模糊集群鋰論來解決傳統的分群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

本研究以 2.4 小節中之時程延遲分析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針對 Global Impact Technique、Net Impact Technique、As-Planned Expanded Technique、Collapsed

二、 本計畫已將部分研究結果整理,發表於國際研討會(Chan, Y.-H., Lin, S.-P., (2010/7), A new model for service improvement design,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