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瑜珈運動對身體意象影響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第三節 瑜珈運動對身體意象影響之相關研究 "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個部分來加以敘述:一、瑜珈運動。二、身體意象。三、

瑜珈運動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

一、瑜珈運動

(三)瑜珈呼吸控制法

(四)結語

(一)身體意象的涵意

(二)身體意象的測量

(三)性別與身體意象的差異

(一)運動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

(四)結語 二、身體意象

三、瑜珈運動與身 體意象之相關

(二)瑜珈體位法

﹙一﹚何謂瑜珈

(二)瑜珈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

(三)結語

圖 2-1 文獻架構圖

(2)

第一節、瑜珈運動

瑜珈在一般國人的觀念中,認為它只是ㄧ種神祕的軟骨功,甚至是一 種催眠術,所以一直被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因此,大多數的人傾向將瑜 珈視為一種不容易實施的運動,或是一種艱深難懂的哲學、神密的宗教色 彩,對瑜珈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而現今瑜珈被提倡者賦予可治病、瘦身、

美容、塑身等概念,大家比過去更重視養生,也開始重視自身健康問題,

致使這種身心運動更受到注意與推廣。

ㄧ、何謂瑜珈

紀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流域所發展之印度文明的古物中,發現一些刻 有坐禪冥想姿勢的印章,經由一些修行者對身心研究與改良的修行方法 中,發展出一套修練與維持身心健康平衡的方法,稱之為 Yoga。瑜珈字面 為融合、連結之意,還有結合、集中、控制等意義是指經由鍛鍊而達天人 合一的境界 (劉美珠,1990)。

早期印度在瑜珈研究上是趨向一個整合性的玄學觀點,沒有科學實驗 證實。但在 1920 年以後,世界各地對瑜珈之相關研究逐漸增加;早期經由 科技發展,於生心理學(psychophysiology)領域中,已經能夠對瑜珈腦波 圖、心電圖及呼吸狀況……等生理測驗,並給予瑜珈在生理正面效果上的 肯定 (Funderburk,1977)。而現今歐美也掀起一股瑜珈的熱潮,在現代瑜 珈也被當成是一種恢復健康及維持身心舒適的一種方法 (Weller,1977)。

(3)

瑜珈以師授弟子的方法流傳至今,因此依其修行方法和目的之不同而 產生許多流派,相傳約有 72 個流派 (邱顯峰,2002)。由於瑜珈的派系很 多,其中最主要內容便是在闡述瑜珈八部功法(eight-limbed yoga)。其鍛 鍊內涵包括:(一)持禁、(二)精進、(三)瑜珈體位法、(四)調息、(五)制 感、(六)執持、(七)禪定、(八)三摩地等八部分 (靜濤,1987;大不列顛 百科,1986)。呂碧琴 (1997) 指出做為一位瑜珈修行者必須完整且踏實地 經歷此八部分地鍛鍊,此鍛鍊內涵其實就是瑜珈行者個人的道德、形體和 心靈意識的訓練過程 (大不列顛百科,1986)。

八部功法中最為人熟悉的即是瑜珈體位法及生命能控制法 (邱顯峰,

2002)。所以現在我們所接觸的瑜珈內容,一般都只限於瑜珈體位法及調息 兩部分為了推廣及闡揚此運動讓更多人獲得深層的認識與了解,本研究將 針對瑜珈運動之第三步驟體位法及第四步驟調息做深入介紹及說明:

二、瑜珈體位法

瑜珈體位法為瑜珈八步功法裡的第三部,也是瑜珈動作中最為人所知 的一部分。幾千年前,體位法是古代瑜珈修行者觀察及研究大自然中各種 動物的生活習慣,及運用自然方法提高免疫系統,進而模仿其中對人體有 益的動作,經研究改良後適合人體的一套有系統的身體鍛鍊的姿勢。如鳶 式、貓式、犬式、孔雀式、蛇式……等。其目的在維持某舒適的姿勢,促 使肢體肌肉及肌腱、韌帶產生張力與按摩內臟,以達到緊張放鬆的自我感

(4)

覺,再配合深沉的呼吸以刺激腦、神經、臟器、與荷爾蒙腺體等生理組織,

進而促進個體生理、心理健康。

目前體位法已達數萬種之多,但實際上常用的只有一百多種,有一些 瑜珈動作則是來自瑜珈修行者自行體驗所創造出來的 (邱顯峰,2002)。瑜 珈透過體位法(身體的操作)、呼吸訓練(身心調和)、意識冥想(心理的意念) 的引導來達到身心整合,心靈純淨的最高境界,並有某種治病的效果 (劉 美珠,1990)。

體位法是保持一種令人身體上舒適、心靈上鎮定的姿勢,配合適當的 呼吸與觀想 (邱顯峰,2002);在緩慢的動作中,身體保持放鬆和做深沉的 呼吸,使得血液很自然的能夠攜帶大量氧氣 (Ripoll & Mahowald,2002)。

體位法本身就是一派典型的東方身心調整方法,它的練習正可以提供人們 一個深刻的身心體驗,對調整心理和肢體適能的鍛鍊有相當好的效果,是 值得推廣的身心適能運動 (Weller,1977)。

修煉瑜珈體位法即是順應自然法則,以求恢復身體本身之自覺能力,

並且領悟到必須從內而外徹底改照自己,才能達到「身心統一」也就是所 謂的「身心如一」(顏莞華,2001)。

曾雙郎 (2002) 指出瑜珈體位法有以下特色:1.伴有呼吸,意識集中 於某部位,姿勢完成後動作靜止,不用反彈。2.動作緩慢伸展,直到肌肉 緊繃。3.同一動作反覆三至五次。4.動作的伸展範圍儘量擴張或緊縮。5.

(5)

每一體位法皆明白陳述其作用與功效。6.以仰躺或席地而坐為主。7.每一 動作或課程結束都有休息和放鬆姿勢。

瑜珈體位法的最大功效就是對會直接分泌荷爾蒙進入血液的內分泌腺 體造成影響 (邱顯峰,2002)。因體位法施壓力於腺體時,會產生按摩腺體 的效用,且使血液規律地流向腺體,活絡肌肉和神經系統,強壯僵硬的韌 帶與肌腱,並使關節靈敏。

呂碧琴 (1997) 指出雖然體位法在運動形式上與柔軟操相似,但實質 上體位法的姿勢操作有難易、深淺的進階,和一般柔軟操並不完全相同。

Nass (1980) 應用體位法來輔助訓練自行車選手,發現體位法不但可以伸 展關節柔軟度,操作時的肌肉伸展也可使選手身體較放鬆,有助於自行車 選手整體柔軟度的提昇。洪睿聲、陳坤檸 (2003) 更指出體位法的練習可 使個人全身舒暢、心靈平靜、內在充滿能量,不需太多睡眠或休息即可恢 復體力。

三、瑜珈呼吸控制法(調息)

為一種控制呼吸的方法,是瑜珈八步功法的第四部(邱顯峰,2002),

調息為呼吸控制法即所謂的控制生命的能量,只要學習瑜珈呼吸原理及健 康的飲食法,便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意指在採取一種舒適的姿勢後,於 吸氣和吐氣之間有一個暫停,簡單說就是控制吸氣、止息、吐氣時間長短 之方法 (Prakasamma & Bhaduri,1984;嚴菀華,2001)。

(6)

瑜珈的修練,強調呼吸的控制與運行,希望將生命能充分地吸入體內,

打通及開發人體的七輪(頂輪、眉心輪、喉輪、心輪、臍輪、生殖輪、海底 輪),這七個脈輪和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平衡與否,直接影響個人的身心健 康,配合人體七輪的觀念來進行身體操作的體位法,是由肌肉的緊張、弛 緩,喚醒身體內在的知覺,產生刺激與按摩七輪的功效;再經由靜坐與冥 想,與大自然相融合,以淨化心境而求喜悅的境地 (洪睿聲、陳坤檸,

2003)。利用瑜珈生命能控制法就能充分吸取此生命能源,故自古以來不論 中外、各種功夫、靜坐等,都非常重視呼吸法 (邱顯峰,2002)。

一般而言,肌肉具有吐氣時鬆弛、吸氣時緊張的特性,而瑜珈即充分 利用肌肉伸展法的這種特性。在緩緩呼吸時伸展肢體,較可以預防傷害,

因此,學會深而緩的正確呼吸法,可攝入充足氧氣,對於腦部的活動有相 當大的幫助,同時也讓心情變的和緩、放鬆 (李德仁,1995)。

Singh,Wisniewski,Britton and Tattersfield (1990) 指出生命能控 制法包含四個重點:1.逐步減少呼吸頻率。2.使吸氣與吐氣的時間比例達 到1:2 。3.在吸氣末期要止息,時間至少為吐氣的二倍長。4.集中注意力 於呼吸上 (引自張惠芝,2004)。

瑜珈完全呼吸法始於正確的控制橫膈膜、胸部必須經由擴張到最大的 限度,可以從大氣中吸取大量的氧氣。陳冠丹(2001) 提到瑜珈呼吸的功 能是排除體內毒素、增強活力,而方法則有四百多種,考量本研究的研究

(7)

時間短,且為使研究個案於短時間內較易於學習,所以選擇腹部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是指做腹部吸氣時,腹部膨脹,帶領橫膈膜下降,可使胸部吸 入更多的氣,同時腹部鼓起與收縮是靠著組織液的進出造成,如此可帶動 氣血循環的能量,且當我們把意識集中在腹部時,亦可導引大氣中,部分 的能量進入腹部再輸佈到全身 (邱顯峰,2002)。藉由腹部帶動全身氣血循 環,可減少心、肺的負荷 (嚴莞華,2001)。

Berger and Owen (1988) 針對瑜珈提出,因為呼吸與支配情緒的自律 神經有密切的關係,呼吸平常由自律神經所支配,自然地進行呼吸,一旦 心情或身體受到外界刺激時,就會敏感地影響呼吸速度而發生紊亂現象。

瑜珈是藉著深沉的呼吸、意識的集中及體位法練習為手段,使肌肉在 緊繃及放鬆的過程,讓心靈沉澱下來,達到身心合而為一,進而步入冥想 的最高境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獲至修身養性之效果。

五、結語

綜上得知,瑜珈對心肺呼吸量增加、血液循環的促進。張惠芝 (2004);

呂碧琴 (1997) 指出瑜珈運動維持適當的體脂肪均有顯著效果,且對於神 經內分泌、消化、心肺免疫等諸多系統存在正面效益,除了對生理健康助 益外,社會關係等機轉而有助於心理層面的提昇。

(8)

第二節、身體意象

根據美國飲食失調協會 (National Eating Disorders Association,

2002) 指出,每個人都會在心中建構屬於自己理想中的身體形象,當每個 人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外觀能符合理想中的形象時便會有一種愉悅自信的感 受,產生正向的身體意象,進而對自己的體型、外觀有正確的知覺與認同,

不會以非理性的方式尋求改變身體外觀的方法,接受自己的身體而產生自 信心。反之若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喜歡而無法接受,而感到自卑與焦慮,

產生負向的身體意象而導致飲食失調、憂鬱、人際疏離和低自尊。

ㄧ、身體意象的涵義

身體是自我的一個象徵,個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就是身體意象。青少 年時期尤其對身體的發育、外觀美醜與學業、人格與同儕關係,處於不穩 定的轉型期。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青少年對自己的認知,有很大一 部分來自外表,其對外表重視的程度,會引起對自己身體體型的不滿意與 焦慮,造成身體焦慮的主要因素則除了個人經驗知覺外,社會人際和外來 資訊是最具引響力的 (張錦華,1998)。身體意象是一種多面向的概念,在 持續與環境的互動當中逐漸形成,不僅與個人想法、經驗有關,亦深受外 在環境之影響。擁有正向的身體意象易維持身心的健康,反之,負向的身 體意象則易導致身心的失調。

張錦華 (1998) 的研究中對身體意象的解釋「個人是如何看待和評估

(9)

身體的自我」,可由個人對體重的滿意、對外表的自尊、期望體重與理想體 重的差距等作為測量的指標。而Sheryl and Marita (1997) 將身體意象的 組成分為身體意象知覺(perceptual)和身體意象態度(attitudinal)兩個 部分。身體意象知覺主要是反應個人對身體的大小、體型和外貌的感覺;

身體意象態度則指個人對其身體整個外型與身體功能的滿意程度。

張春興 (1995) 則認為身體意象是指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徵的一種主觀 性的、綜合性的、評價性的概念,此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徵 的了解(如強弱等)與看法(如美醜等),也包括他所感覺到的別人對他的身 體狀貌的看法。

Heilman (1998) 針對 14 位青少女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他們身體意象 認同的過程,結果發現這些青少女一致認為學校可經由教育的過程,引導 學生建立正向的身體意象,並教導健康的減重方式,協助減少家庭及社區 所給予的負面影響。

Banfield and Mccabe (2002) 從近十年來各家學派的研究中發現,身 體意象之概念已由早年所認定的單一面向,延伸為複雜多面向的概念,包 括知覺、情感、認知和行為層面,深受身體、心理和社會因素之影響,同 時也關係著個人的身心健康。整體而言,與身體外觀有關的身體意象可分 為三個層面:

1.在知覺層面,身體意象被認為是一種內心對自己身體形狀、大小、曲線

(10)

的知覺,個體能建立對自己身體各部分的認識,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關係,

通常這些想法會被個人因素、生物特質、過去經驗、文化與社會價值所 影響,並隨著生命的週期而轉變 (Cash,Wood & Boyd,1991)。

2.在認知與情感層面,Thompson and Psaltis (1988) 於研究中發現,人 會以理性與感性的態度看待自己的身體,但是通常會以較為感性而主觀 的方式評量自己的身體,實際的情況往往與自己所認定的有一段差距。

在這個層面,個體會深受重要他人的影響,在與社會互動當中逐漸產生 對自己身體的關注與看法。

3.在行為層面,有學者認為身體意象不單是影響感覺而已,更積極影響著 諸多行為與人際間的互動,例如個人會逃避或阻抗因容貌外表令自己不 悅的處境,這種行為的導線或許是負面的認知所導致 (Beown,Cash &

Mikulka,1990; Cash,1994;Cash & Henry,1995) 。

近年來之研究多集中在知覺層面和主觀層面,知覺層面指的是體型大 小知覺的正確性(size-perception accuracy),主觀層面則是只對體型大 小/體重、身體其他部位或整體身體外觀的態度。(Thompson,1990) 。 Cash and Pruzinsky (1990) 整理出身體意象之特性有七點:(1)身體 意象是對身體與身體經驗的知覺、想法、感覺;(2)身體意象的建構是多面 向的;(3)身體意象的經驗與對自我的感覺是互相纏結的;(4)身體意象是 受社會影響的;(5)身體意象並非固定或靜止的;(6)身體意象會影響訊息

(11)

的處理;(7)身體意象會影響行為。

Fisher (1990) 認為「身體意象」還包括四個層面:個體對於自己身 體魅力的知覺、對於體型扭曲的知覺、對自己身體外型的知覺,以及了解 自己對身體知覺的正確性。Gleaves (1995) 則進一步解釋,對體型扭曲的 知覺還包括:擔心肥胖、對身體的曲解、對身體的不滿意與偏愛過瘦的體 型。這對於正值身體外貌快速變化的轉型中的青少年而言,說明了身體意 象在建構的過程中,會經由社會環境、文化與媒體,以及重要他人如:家 人、同學、朋友之評價而產生自我認知,若有認知偏差的情況就會產生負 向的身體意象。簡而言之,身體意象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知覺、想法 和感覺,包含身體的知覺部分,對身體吸引的想法部分,和伴隨體型、體 重的感覺部分。

二. 身體意象的測量

Fisher (1986) 認為身體的感受應該是多向度的,因此,身體意象的 組成需要使用多元的方式來評量。綜觀目前國內針對身體意象所做研究,

多偏重對體型或體重的滿意度 (蔡季蓉,1990;周玉真,1992;蕭芳惠,1995;

李曉蓉,1997;莊文芳,1998)。然而卻缺乏多向度及綜合性的看法,致使身 體的評估內容則顯得過於簡略。

身體意象的測量可分為兩大類,一為知覺部分,主要是由個體評估其 實際體型或身體外型各部位大小的正確性,以測量全身影像大小與自覺體

(12)

型之間的吻合度;另一為態度部份,主要是測量個體對身體之感覺、認知 和行為,多以自陳和紙筆的方式測量 (Cash ,1990)。

(一)知覺部分測量

張淑珍 (1987) 的研究中,採用圖片、照片等方式,呈現不同的身 體類型(包括標準型、細瘦型、肥胖型、正面圖形、側面圖形等),以及 身體部分扭曲的輪廓圖型,讓受試者估計自己目前及理想中的體型為 何,二者差異愈大表示個人對自己體型愈不滿意。大致而言,測量的面 向可包括知覺面向和主觀面向,測量的方式包括可移動式光棒法、整體 意象評估法、輪廓法、問卷法以及訪問法等等,以下玆就各種測量方法 中較具代表性或廣為使用者陳述如下:

1.可移動式光棒法(moveable caliper technique) (MCT)

這是由 Slad and Russell (1973) 所提出,主要的方式是請受試者掌 控兩條光棒,依照自己身體的寬度做調整,能幫助研究者了解受試者對自 己身體各部位的知覺,後由 Tompson and Spana (1988) 改良這個方法,

將光棒增加為四條,分別檢測胸部、腰部、臀部和大腿,改稱為可調整性 光棒法(adjustable light bean)

2.整體意象評估法(whole-image adjstment methods)

這種方法主要是提供真實的照片或錄影帶,請受試者指出與自己體 型最接近的,研究者可以檢測受試者對自己身體知覺扭曲的程度。

(13)

Garner,Garfinkel,and Bonato (1987) 就是應用此法研究女性對自己 身體知覺扭曲的程度。

3.圖像法/輪廓法(figures/silhouettes)

這種方法被廣用來檢測主觀層面的身體意象扭曲程度,最初是

Massara and Stunkard (1979) 發展,之後再修正為「身體輪廓評估表」 表中呈現九個不同女性(男性)身體外型圖,讓受試者從中圈選最符合自 己身材的圖像、理想中的身材圖像、異性欣賞的身材圖像。然而此法的缺 點就是一定要讓受試者圈選特定的體型圖,以致無法再細分對各部位身體 的滿意度。

(二)態度部分的測量

1.身體關注量表(body cathexis scale,BCS)

此量表運用方式為受測者根據自我對身體各部位及功能的滿意程 ,讓受試者依自己滿意與否及希望改變的程度加以圈選。此量表為Secrd and Jourard (1953)年所編制,蔡季蓉(1990)、周玉真(1992)、吳慧嫻 (1996)、李曉蓉(1997)、莊文芳(1998) 等人之研究係採用此量表。

2.自編身體部位滿意度量表

洪建德與鄭淑慧 (1992) 的研究是以「自認肥胖度」(理想體重÷實 際體重)代表受試者對自己體重的期望,以身體的某些部分的滿意情形 調查受試者對體型的滿意度,以此二分量表合成為身體意象的量表。

(14)

3.多向度自我身體相關問卷(the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 tions questionnaire,以下簡稱 MBSRQ 量表)

最近有越來多的國內學者採用 Cash,Winstead & Janda (1986) 編 製的「多向度自我身體相關問卷」 (林宜親,1998;伍連女,2000;賈 文玲,2001;黃蕙欣,2003;羅惠丹,2004),以評量受試者身體意象 之各層面。鑒於身體意象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本研究擬修訂 MBSRQ 為測 量工具,對身體意象進行多向度、綜合性的評估,以避免過去過於強調 對看得到的外表之知覺,而忽略對本身內部運作的感覺層面之缺點。

此問卷內容由BSRQ對外表(appearance)、健康體能(fitness)、身 體健康(health)之評價(evaluation)與取向(orientation)所形成的六 個向度,再經因素分析後,加上最後一個向度(疾病取向)共七個向度量 表。這七個向度分述如下 (伍連女,1998;林宜親,1998):

(1)外表評價:指身體外型的吸引力與滿意度。

(2)對外表關注:指個人對身體外表的注重程度。

(3)健康體能評價:指個體感覺身體體能的適切性。

(4)健康體能取向:指個人投入維持身體機能與活動之狀況。

(5)身體健康評價:指個人是否感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

(6)身體健康取向:指在日常生活中對身體健康的關注程度。

(7)疾病取向:指生病時之處理狀況。

(15)

MBSRQ第二類子量表稱為附加量表(additional subscale)包括三個 部分 (Brown,Cash & Mikulka,1990;林宜親,1998;賈文玲,2001):

(1)身體各部位滿意度(body-areas satisfaction scale)。

(2)對體重過重之關注(the overweight preoccupation scale)主要評量 個體對肥胖的焦慮、對體重過重之敏感度。

(3)自覺體重分類(self-classified weight scale)由受試者評量自覺體 重的狀態以及自覺他人對自己體重之評價。

該問卷由 BSRQ(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及附加量表所 組成,MBSRQ 量表所包括的向度由於較完整。包括對外表、體能和健康三 個層面的評價與取向所形成的六個向度,經因素分析後,再加上疾病關注 共七個向度的量表,共 45 題;而附加量表則包括有三部份,共 15 題,總 量表合計有 69 題稱為 MBSRQ。此量表包含的身體意象向度較完整,符合 Fisher (1986) 身體的感受應該是多向度,不應只偏重於體型或體重等外 在層面的主張,因此本研究採用賈文玲 (2001) 依據 MBSRQ 內容改編共計 43 題作為探討青少年身體意象的評量工具,所得之分數來評估研究對象之 身體意象各向度的狀況。

(16)

三.性別與身體意象的差異

身體意象會從個體之生長發育而改變,青少年在青春期由於生理上的 變化,不論是男女性皆投注較多的關注在外表或體重上,男性想要讓自己 較健壯而女性總希望自己更瘦一點,再加上傳播媒體的助長,也因而造成 愈來愈多的人對自我身體的意象或滿意度不滿。

由近年來,歐美國家的女性青少年患有心因厭食症及暴食症者日益增 加的趨勢,可能女性較在乎自己的身體意象。1997 年美國總統體適能與運 動委員會的報告也指出,許多女性並不胖卻認為自己體重過重,企圖利用 過度運動來控制體重,常造成危險,其身體意象常處於個人自我知覺和現 時間之衝突 (Deborah,1998)。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即發 現,「容貌」是困擾青少年的主要因素,其中女性大於男性,女性較在乎 自己的外表,容易覺得自己過重、對自己身材不滿意的情況較多 (行政院 主計處,1992) 。蔡季蓉 (1990)、趙瑞雯 (1996)、周玉真 (1992)、莊文 芳 (1998)、林宜親 (1998)、伍連女 (1999)、賈文玲 (2001)、盧俊宏、

黃瀅靜(1997)等國內學者的研究發現男女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滿意度有顯著 的差異,女生較男生不滿意自己的身體意象。國外對青少年研究也呈現男 生的身體意象滿意度高於女生 (Maijiisa Rauste-Von Wright,1989) 藺寶珍 (1996) 探討肥胖國中生的體重控制行為,發現性別不同,身

(17)

體意象有差異。蕭芳惠 (1995) 對台北市高中女生體型意象之研究,得知 高中女生的體型滿意度偏低,84.2%不滿意自己的體型,多數人期望比實 際要瘦,也高估自己的體型。Brown,Cash and Makulka (1990) 所做美國 全國性調查中對 1064 名女性及 988 名男性的研究,也發現在身體意象態度 方面,女性之差異大於男性;其實很多男性也不滿意他們的體重,但是他 們希望增重而不是減重,女性對體重的認知和實際體重的差異也比男性大 (McCaulay,Mintz & Glenn,1988)。

不同性別在身體意象上發現,女生在疾病適應、過重關注和自覺體重 都高於男生;但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則是低於男生。此項結果和過去研究如 Cash and Pruzinsky (1990)、Siberstein and Kivlin (1998)、Thompson (1990)、尤嫣嫣 (2002) 等學者支持女性對自己體重和身材較不滿意,並 且常常認為自己體重過重說法之研究結果相同。

性別是研究中最常被探討的變項,個體之間的許多差異隨性別之不同 而有所不同。伍連女 (1998) 針對北市高中職男女生比較其身體意象滿意 度時發現,男生對外表、體能、體重、健康的評價及身體各部份的滿意度 均高於女生;女生比男生更關注外表和體重,而較不重視體能和健康。

整體而言,男性比女性更重視身體活動能力 (Ulrich ,1987),知覺運動能 力、知覺身體印象、心理健康狀態與整體自我價值 (Crocker&Ellsworth, 1990;Snyder&Kivlin,1975) 。然而有些研究有不同發現,Garner and

(18)

Kearney (1997) 調查澳洲青少年結果發現,男生對身體意象不滿意的人數 急遽增加,影響男生的感覺、行為和自尊,甚至造成社會和心理調適的問 題,可見青少年不論男女都對自己的身體意象積極關注。

四、結語

綜合以上學者的意見,本研究所提及的身體意象是指個人對其身體外 表特徵的評價與重視程度,係探討瑜珈運動的介入對國中生身體意象的影 響,鑒於身體意象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擬由賈文玲修訂的MBSRQ 為測量工 具,對身體意象進行多向度、綜合性的評估,以避免過去過於強調對看得 到的外表之知覺,而忽略對本身內部運作的感覺層面之缺點,才能以寬廣 的角度對受試者身體意象做出客觀的解釋與分析。

(19)

第三節 瑜珈運動對身體意象影響之相關研究

青少年時期對身體的發育、外觀美醜與學業、人格與同儕關係及社會 適應均影響至深,擁有正向的身體意象易維持身心的健康;反之,負向的 身體意象容易導致飲食失調、憂鬱、人際疏離和低自尊。

然而,在身心壓力與情緒失調,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不得不讓教育 者重新反思: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教導孩子認識他自己、瞭解 自己的身體感覺、接納進而欣賞自己及如何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在體 育課程中,從身心合一教育的實施,讓學生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認識自 我的身心關係,可透過瑜珈運動的介入,經由實際參與活動的體驗中,幫 助學生產生正向的身體意象以維持身心的健康。

一、運動對身體意象影響之相關研究

人體若長期持續的從事運動,將在生理上產生一連串的變化與適應,而 這將有助於人體的健康, 也對人體的生活品質有所提昇 (謝伸裕,1997)。

Erick (1996)、林正常 (1998) 也指出,運動可以增加心臟功能、降低心 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肥胖等)、增加心理的舒適感和對生命品 質的提昇。研究證實規律運動對身心健康有正面的助益,在生理方面:維 持適當運動可有效控制高血壓、血脂肪、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並能改善 血糖代謝率、肌肉強度、骨質密度、提昇自尊、身體意象,並減少背痛發 生機率 (卓俊辰 1986,Blair,Kohl,Paffenbarger,Clark,& Copper,1989;

(20)

Sothern,Loftin,Suskuind,Udall,& Blecker,1999)。

有些研究更發現,運動可以改善個人的自我意象、自我概念、自我效 能或提升自尊、個體控制力以及身體滿意度 (Brown & Lawton,1986;Imm, 1990;Marsh & Sonstroem,1995;Overbay & Purath,1997;Plante &

Rodin,1990;Trujillo,1983)。

Doswell (1997) 針對 146 位 9-13 歲黑人女孩的研究中發現,藉由運 動能建立正向的身體意象並降低憂鬱、增進自尊與自信。Richman and Shaffer (2000) 針對大學女生過去在高中時代所參與運動的經驗,結果發 現運動能產生正向的身體意象。Asci (1997) 則以土耳其運動員與非運動 員的青少年各 174 位調查其身體意象的差別,結果發現運動員大多擁有正 向的身體意象,且在學校運動比賽和日常生活中更具信心。

另一方面依據過去研究文獻如 Loland (1998) 以 1,555 位挪威成年人 為研究對象,以 Cash 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比較有無規 律運動對身體意象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規律運動者無論男女的身體意象 皆比不運動者高。方進隆 (1997) 指出規律運動減重好處如下:增加能量 消耗、減少脂肪增加肌肉量、增進體能、提昇基礎代謝率、並可改善心理 壓力、自尊、沮喪與身體意象。

(21)

二、瑜珈對身體意象影響之相關研究

隨著時代潮流,人們運動的目的已有所轉變,為了追求身體形象的完 美,運動常被認為是達到雕塑曲線、瘦身的最佳方式 (黃淑貞、洪文綺,

2003) 。而近年來,瑜珈體位法被視為一種運動,瑜珈提倡者將之應用於 和吾人之美姿、美容、減肥增胖乃至治病等身體健康有關的問題改善上 (呂 碧琴,1997) 。規律的練習體位法可增強體適能,進而有足夠體力及精神 應付生活所需的能力。並且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瑜珈體位法對體能的改進 功效 (呂碧琴,1997;陳金鼓、甘光熙,1997)。

劉美珠 (1990) 指出瑜珈是注重身心合一的科學,並將其功能歸納為 以下五點:可減低壓力與消除神經緊張、有鬆弛肌肉的效果、增加自律能 力與自我的學習、維持均衡的身材與糾正身體姿勢、增進體適能。

Berge and Owen (1988) 研究大學體育課程中,游泳、體適能、哈達 瑜珈及擊劍等四項活動對焦慮、壓力與情緒增進的效果,結果發現焦慮及 壓力的降低情形中,以哈達瑜珈的效果最顯著,而在情緒增進上也有正面 效果,進而增加自己身體的滿意度產生正面的身體意象。

針對瑜珈等有助於情緒穩定,陳亞非 (2001) 統整指出,當運動導致 個體情緒處於愉快滿足情境時,能夠促進體內的酵素 (enzyme)、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和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等生化物質分泌的增 加,進而促使體內血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狀態以及內臟器官的代謝活動

(22)

調節達到最佳狀態,並具有增強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

潘正德 (1995) 指出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的目的是放鬆個體的神經、

肌肉,為一種壓力處理方式,藉著放鬆身體來達到心理層面的鬆弛狀態。 漸 進式肌肉放鬆訓練之效果相當廣泛,已被證實能夠降低憂鬱、焦慮、提升 自我概念 (Dion,1997; Kondo,Canter, & Knott,1975)、減少痛苦等等。

林啟賢 (1998) 指出由於瑜珈是一種誘使神經肌放鬆的技術,故又稱 神經肌肉放鬆法(neuromuscular relaxation),因神經控制肌肉收縮,一 旦控制該肌群的神經鬆弛了,肌肉也會跟著放鬆,因此,促使焦慮的生、

心理回饋圈就有可能被阻斷。瑜珈相當類似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可使肌 肉的緊繃透過調息放鬆肌肉及情緒,達到心理穩定的功效,並能幫助改善 內在心理過程。

劉美珠 (1990) 指出瑜珈透過體位法(身體的操作)、呼吸訓練(身心調 和)及意識冥想(心理的意念)的引導來達到身心整合,心靈純淨的最高境 界,並有某種程度的治病效果。而瑜珈體位法利用深層吐、吸氧,可增加 肌肉能量,提高代謝率,亦可雕塑身材,提昇青少年對體型的滿意度。所 以,瑜珈具有穩定自律神經,減低壓力與消除精神緊張,達到心靈安定、

情緒增進的效果 (李德仁,1995;劉美珠,1990;Berger & Owen,1988),

藉由瑜珈運動可增強對自己身體的看法及滿意度,可使個體產生愉悅感和 滿足感及增加自信心,對身心健康之助益匪淺。

(23)

三、結語

本研究的身體意象為多向度概念,對外表、體能、體重、健康、疾病 之關注與評價,由以上的文獻整理可知瑜珈及運動對人類的生理活動與心 理反應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瑜珈是身心合一的科學,透過瑜珈可改善心 理層面及增加良好的身體適能,對身體意象的確有正面的影響。

青少年正值身心變化快速的階段,最為關注自己的體型和外觀,所以 在青少年就要培養其運動習慣。在體育課程中,若能利用瑜珈體位法深層 吐、吸氧,可增加肌肉能量,提高代謝率,亦可雕塑身材,提昇青少年對 體型的滿意度。對身體觀念的改變、對呼吸的重新體認、對身體不適的改 善、學習「察覺」與「放鬆」、個人對自己的體型、外觀有正確而清楚的知 覺,並且能接受及喜愛自己的身體,同時了解身體僅代表個人價值與特性 的一部分,能以自己的身體為傲,不會以非理性的方式去擔憂或尋求改變 身體外觀的方法,並對自己身體的感受是安適而有自信的,如此方能有效

地提高身體適應能力及正向的身體意象,達到身心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

本研究以 2.4 小節中之時程延遲分析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針對 Global Impact Technique、Net Impact Technique、As-Planned Expanded Technique、Collapsed

謝函亘﹝32﹞以衣夾為研究對象,採用 TRIZ 創新之方法,結合綠色設計(Green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第三節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迷思概念 負數概念之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迷思概念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以往運動鞋的相關研究,其研究對象皆以廣大市場消費者為對像,例如:消費者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