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八斗子形成海洋文化的地理特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八斗子形成海洋文化的地理特性"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八斗子形成海洋文化的地理特性

台灣具有國際化海洋文化的地理條件:台灣位於東亞大陸外緣的一串 串島弧(花綵列島)之中樞,附近沒有大小相近的其他島嶼,使得地圖上、

地球儀上,很容易找到台灣。東亞大陸從山東半島至雷州半島間向東突 出,形成一道圓弧的海岸線,而台灣正好接近在這個圓弧的中點。它是東 北亞到東南亞之間的要衝,也是亞洲大陸進入太平洋的重要據點。從地理 位置即可推知:台灣及其近海,是幾千年來人類海上活動頻繁的地區。1台 灣先天具有如此良好的海洋文化地理條件,而基隆位於台灣頭,是台灣北 部的門戶,如此特別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海洋文化。

台灣四面環海,可利用的經濟海域比台灣本身的島嶼面積大上好幾 倍,海洋島嶼豐富的生態資源,可說是台灣人民得天獨厚的財富。人與土 地的關係密切,而居民的生活行動包括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風俗民情……

等等,都深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基隆八斗子是個靠海的小村落,自古以 來村里居民大都以捕魚維生,在這樣靠海的生活環境是如何與人形成海洋 文化,由此地理特性觀之便可知環境影響人類活動之深。

第一節:基隆的海洋、陸地

基隆市位於台灣本島的東北角,北邊瀕臨東海;其餘三面均為台北縣 所包圍,東臨瑞芳鎮,南接汐止鎮,西界萬里鄉。北邊的東海鄰近人口密 集的中國大陸海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邊緣海域之一,它的陸棚總面積將

1莊萬壽,《台 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 構》,台北: 玉山社,2003 年,頁 68。

(2)

近 100 萬平方公里,它的西側有長江及黃河二大河川注入,帶來大量淡水 和陸源物質,包含豐富的營養鹽及沈積物;而它的東側陸棚邊緣,有黑潮 入侵產生的湧升現象2。對於台灣北部和東北部的漁民而言,東海是沿近海 漁業的傳統漁場,東海的豐富漁業資源,對漁民的生計和近海漁業發展都 很重要。3

海 洋 中 亦 有 如 陸 上 之 河 川 , 常 向 一 定 方 向 流 行 且 幅 度 寬 之 巨 流 , 其 常 年之位置與方向無大變化,此謂之海流(Current)。海流亦影響海洋生物之 移動與分佈,對漁業有密切的關係。我國近海主要海流有黑潮、親潮等.,

茲簡單說明如下:

(1)黑潮

黑潮之主流,經臺灣東部之海,至臺灣之北部,再轉東北,以每 日三十浬乃至五十浬之速度而至日本沿海,幅度達一百浬,黑潮之另一小 分流,經臺灣海峽流入我國東海,黑潮之末端流幅展廣後,受偏西風之影 響,流至北美之沿岸,稱西風飄流(西風吹送 West- wind drift )。因係黑潮 之延長,亦有暖流之性質,西風飄流達北美沿岸後,大部份向南轉,在加

2湧 升 流 是 指 海 水 的 垂 直 流 動 , 也 就 是 把 深 海 富 含 營 養 鹽 的 海 水 輸 送 到 表 層 的 現 象 。 在 一般的海洋 表面,海水 吸收的太陽 能由淺至深 逐漸減少,因而形成表 層的暖海水、中 間的斜溫層 和下層的冷 海水。這種水溫分層現 象相當穩定,使得底層海水的營養 鹽無 法被表層海 水中的浮游 植物利用,形成了表層 海洋生產力 的主要限制;但是在有湧升 流發生的海 域,底層的冷海水緩緩 上升到表層,這種水溫分層現象救 被破壞而不 存在 了,湧升流 將底層富含 營養鹽的海 水帶至表層,促進海洋 浮游植物進 行光合作用,海 洋生產力也 會因而大幅 提升。戴昌鳳(2003):台 灣 的 海 洋,台 北:遠 足 文 化,頁 60。

全球主要湧 升流海域只 佔海洋面積 的百分之一,但這些海 域卻包辦了 全世界百分 之五 十的魚獲量 。戴昌鳳等 :《潛浮海洋 探家園》,台 北:大地地 理,2001 年,頁 6。

3戴昌鳳,《台 灣的海洋》, 台北:遠足 文化,2003 年,頁 60。

(3)

利福尼亞海向南流,稱加利福尼亞海流,此海流乃由高緯流向低緯,且有 湧昇流之趨勢,故亦帶有寒流性質。4

(2)親潮

親潮乃發源於白令海之一種寒流,經鄂霍次克海至日本千島附近 漸形顯著,此水團之性質為水溫表面十五度 C 以下,一百公尺深處為 八~十度 C 左右,鹽分三十三.點七度 C 以下,氧素含量每公升七 CC,

透明度十~十五公尺,水色四~六號,浮游生物以寒流性為體。

寒流與暖流之匯合區域稱為收斂線,亦稱極前線 (Polar front ), 蓋為 極海之冷水流至海面,亦即最前線之意。此處在漁業上為寒暖兩流棲息魚 族聚集之處,可謂潮境之規模區域。在此區域內,一方面因下層水上昇,

故營養鹽供給最多,浮游生物之發生良好,魚類食料豐富。因之魚類一旦 群集,必長久棲留,而成為優良之漁場。暖流系或寒流系魚族之洄游,均 棲息於該海流,故此等海流勢力之消長,或海流異變之現象,立時能影響 至漁獲之豐歉。5

基隆因周邊水域海況變動和潮流互相影響,加上特殊的海底地形,漁 業資源呈現多樣性分佈,向來為台灣周邊海域漁業活動最活絡的漁場之 一。

4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 濟志漁業篇 ,頁 4。

5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 濟志漁業篇 ,頁 4。

(4)

圖 1:台灣有優越的地理海洋環境

資料來源:《基隆市志卷四經濟志漁業篇》,頁 11。

「地處台灣北疆,東南西三側群山環列,層巒疊翠,⋯。大雞籠山、

小雞籠山、獅球嶺綿延起伏,崎嶇難行,杙峰、鱟嶼、八尺門、星羅棋布,

海波淘湧,祇僅能以獨木作成的蟒甲勉強通過。⋯⋯」6此處提到基隆地理環 境上的概略敘述:基隆市位於台灣北部,從濱海西起大武崙澳,東至八斗 子望海巷,往西南延伸到基隆河河谷的五堵南,範圍包括了基隆嶼及彭佳 嶼、棉花嶼、花瓶嶼、桶盤嶼等海外小島。境內東、西、南三面環山,僅 有北面靠海,加上內有基隆河流穿中部,整體而言,基隆為一山陵環繞、

平地稀少的區域。

6洪連成,《 基隆開發史 —崁仔頂文化》,基隆 :基市文化 ,1997 年,頁 11。

(5)

基隆市是位於台灣北部的著名港市,地形多丘陵而少平地,略可分為 獅球嶺以北的港區流域和以南的基隆河流域。本市之境界,東至台北縣瑞 芳鎮境界,南至台北縣汐止鎮境界,西與台北縣萬鄉為界,北面則臨海。

東西最大距離為 18 公里,跨東經 121 度 37 分至 121 度 48 分;南北最大長 度為 12 公里,跨北緯 25 度 5 分至 25 度 11 分,面績約 132 公里。地形東 南闊,南北狹,東南西三面環繞,形成基隆平原。山勢東北險峻,西南斜 緩。山脈向西以獅球嶺為主;東西為四腳亭山;其他尚有白米甕、牛稠、

曾子寮皇帝殿、槓子寮等山。島嶼以港口之和平島(昔社寮島)、桶盤嶼、

中山仔,及散布外海之澎佳嶼、基隆嶼和花瓶嶼。荷蘭、西班牙人至日本 人據台時期,基隆主要是指港流域的範圍,俟民國 36 年後,始因行政區域 的擴大,而包含基隆河流域所屬的七堵區和暖暖區。7

基隆市地勢多山,山嶺且直逼港口,使市街部分之平面發展受到極大 限制,對交通之建設亦多妨礙,成為基隆都市發展的一大缺點。基隆市區 內的山地,並不很高,多屬丘陵。在全市 132 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中,海拔 高度超過 500 公尺者約佔 2%,最高處之海拔不過 750 公尺。介乎 250 至 500 公尺之間者佔 14%;100 至 250 公尺間者佔 34%;50 至 10 公尺間者 佔 24%;海拔在 50 公尺以下者佔 26%。8可見基隆市境內崎嶇多山,平地 狹小,其中平地的面積佔了小部分,山坡地佔了全市的大部分,市內平地 多集中在基隆河沿岸及基隆港口附近,基隆的發展深受地形限制。

7 黃異編纂,《基隆市志 卷三政治志 行政篇》, 基隆:基隆 市政府,2001 年,頁 8。

8 黃樹水監修,〈自然環 境篇〉,《 基隆市志》,基隆市,基隆市文獻 委員會編印,1986 年,頁 6。

(6)

除了山系與水系的分布外,基隆僅北面一處有少量的平原迎向大海,

海岬兩側則有基隆嶼、和平島為屏障,形勢險要卻自然天成,基隆港不僅 是天然的深水良港,更集結著商港、軍港、漁港於一身,成為台灣北部重 要的港口。從海岸線來看,由淡水到三貂角之間多屬於沉降海岸,而因地 層構造線的走向與海岸線斜交,山嶺往往直逼海岸,幾乎沒有沿海平原的 形成。而基隆沿岸不但屬於這種沉降海岸,並且多是由半島、島嶼及灣澳 交互出現的曲折海岸線,形成了海蝕平台、礫石、沙灘、海蝕崖及珊瑚礁 等交互出現的地形特色,再加上明顯的海岸上升現象,產生了海蝕洞、海 蝕凹壁、隆起的珊瑚礁等特殊的地理景觀,不但是地理教學最好的示範教 材,也是基隆在地形上的一大特色。基隆拜這渾然天成的山林環境所賜,

孕育出各種特殊的地理景觀,發現基隆擁有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資源,

這些因山海交織而成的特殊地理景觀除了對本地的生活型態有相當的影響 外,更吸引了眾人注目,成為本地重要的觀光資源。

第二節:八斗子的氣候與海洋資源

面臨台灣海峽與太平洋交界的八斗子半島,以前原是座孤島。它的南 邊與台灣本島間緊隔著一條由海流侵蝕而成的淺海溝,因地形狹長,所以 靠近海溝尾端的東半部稱為「長潭尾」。此處退潮時成淺灘,居民可以涉 水到對岸再由大片海砂所形成的「砂子園」9進入台灣本島。日治時期,由 於基隆地區煤產豐富,日本人為了發展重工業,需要大量電力供應,想到 可利用當地的煤礦來發展火力發電,於 1937 年(昭和 12 年),即在砂子

9 砂子園即今調和市場一 帶,因有調 和溪在附近 注入海灣, 沙埔廣大, 故稱砂子園 。

(7)

園新建一座北部火力發電所,逐將砂子園與八斗子島之間的淺灘海峽填 平,使成為人工陸連島。10

八斗子島最大的地理特色,即其本身原為一孤島,因此四面環海,沿 岸海域有豐富的珊瑚群生長,同時孕育了各種的海中生物:藻類、魚類、

節肢動物、甲殼類…等。居住在島上的人民向來就以「靠海吃海」的天性,

發展出蓬勃的漁業,也由於附近魚產豐富,招來親族與同鄉,人口逐漸增 加,慢慢形成同族聚落。八斗子漁港東邊是七斗山和八斗山,是抵抗冬天 東北季風最好的屏障,早期是東北部海岸不錯的避風港,1979 年築港完成 後,成為臺灣北部最大的第一類漁港,設備相當完善。靠海的八斗子,位 於台灣東北角,其沿海地質為岩岸。氣候方面,冬季受到東北季風強烈的 吹襲,終年多雨。

一、 氣候

氣候是影響族群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台灣的氣候,大致上分:南部 緯度較低,氣溫高,屬於熱帶性氣候,北部緯度較高,氣溫較低,屬於亞 熱帶性氣候,基隆八斗子的氣候,屬於台灣北部氣候帶的一環。基隆除了 在地形上是沿著多變的海岸線與海浪的侵蝕,形成了奇岩異石和優美的港 灣之外,就地理位置而言,基隆在氣候型態上本屬於亞熱帶海島型的宜人 氣候,但卻受到地形的影響,變成了今日潮濕多雨的氣候。自古以來基隆 的天氣便偏向於嚴寒,在 1694 年(清康熙三十三年)由高拱乾所修訂的《臺

10 陸連島是指受波浪侵蝕 而分離的陸 塊,或原先 分離的島嶼,被後來的 沉積物堆積 合併 成一相連的 島。

(8)

灣府志》中,曾將「雞籠積雪」列入「臺灣八景」11之一,此外,也有 文 獻記載著:基隆地區常陰風細雨或驟雨如注,氣候寒冷陰濕,瘴癘瀰漫,

而雞籠山頭白雪紛霏⋯⋯等等的描述。

依據清同治十年修訂的《淡水廳志》中,對於淡水廳包含基隆在內的 氣候有詳細的記載:

⋯淡處極北,其氣候略同彰化,而異於南路。彰南每多春旱秋潦,

淡則春多陰雨,聞雷即霢霂連旬。偶有晴霽,頃刻復雨。俗謂未驚 蟄先聞雷,當降雨四十九天,占之屢驗。五、六月間盛暑鬱積,東 南雲蒸,雷聞震厲,滂沱立至,謂之西北雨。⋯八、九月後,雨少 風多⋯。淡水天氣較寒,⋯二、三月間乍寒乍燠,不離薄裘,否則 成疾。⋯九月北風發漸冷,十一、二月風愈甚則寒愈烈。⋯舊『郡 志』謂:北淡多霜雪。八景稱雞籠積雪。12

此文中已經清楚地說明了清朝時北部的淡水、基隆一帶的氣候特色。

雖然雞籠山下雪的奇景或許如以上文獻所記載的、是早期曾發生的現象,

但在今日卻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

在古今對照下,可以想見當年本地的氣候條件之惡劣了,而這也深深 影 響 了 基 隆 的 開 發 。 這 種 陰 濕 寒 冷 的 氣 候 特 色 直 到 了 大 量 移 民 進 入 開 墾 後,受到人氣日盛的影響才逐漸獲得改善。事實上,形成基隆的氣候型態 與其地理位置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本地位居於台灣的東北角,冬季時有東

11 基隆有舊八景、新八景、次八景之分,此處所指 的是舊八景。詳細資料 可參見洪連 成,

《找尋老雞 籠—舊地名探源》,基 隆:基隆市 政府,1993 年,頁 120~128。

12陳培桂,《 淡水廳志》 ,1871 年, 頁 301-302。

(9)

北季風的吹襲,加上終年流經台灣東部從赤道來的黑潮暖流因高溫而形成 的水氣,及台灣許多山嶺的攔截,使冬季東北季風在台灣北部形成豐富的 雨量,使冬雨的北部氣候和南部以夏季西南季風吸進的氣流而成雲致雨,

形成南北雨型的不同。

基隆多山是基隆的特色,但基隆最出名的卻是「基隆雨」,原因是海 面的黑潮赤道暖流所夾帶的溫暖海水,造成東北季風經過時夾帶了暖流而 形成水氣,碰到台灣山嶺的阻擋而上升,遇冷時水氣易凝結成水滴,便形 成了旺盛的地形雨。基隆不僅冬季常因鋒面過境而有鋒面雨出現,加上春 夏之際的梅雨季節、夏季的颱風期或西北雨等等,可以說「故基隆並無真 正的旱季,而僅有多雨季節與比較少雨季節之分」。就降雨量來看,受到 地形與東北季風的影響,基隆的冬天經常多雨,而夏季雖晴朗,但雨季長 且雨量多,全年平均雨日最高可達 213 天,總雨量高達 3500 公釐,因而 博得了「雨港」的稱呼。不僅如此,在雨季期間,基隆常是連雨兼旬,下 雨的日子沒有間歇,據文獻記載,在 1908 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時,基隆 曾創下連續下雨 55 日的紀錄,難怪可以產生出「新竹風,基隆雨,四十九 日黑」的俗語,反映了本地居民久不見白日的生活處境。一般來說,海島 型氣候因為有海洋的調節而氣候比較暖和,但以「雨港」著名的基隆卻在 多雨及潮濕的雙重影響下,可說是「無四季之分,而僅有冬夏之別」。這 樣的氣候條件對本地居民的生活影響極深,也如實的反映在俗語之中,如

「基隆人會鑽雨縫」、「落到棕蓑生青苔,落到棕蓑生蝨母」之類多雨潮 濕的影響;或是「雞籠山帶帽子」、「暖暖火燒寮— 見雲落雨」等判斷落 雨的徵兆等等,這些俗語都是因應特殊的氣候條件而產生的,不僅反映了

(10)

本地居民的智慧與生活經驗,也是形塑族群特性的因素之一。近年來,根 據氣象統計,基隆的雨期與降雨量已有日漸減少的趨勢。13

(一)絕對氣溫與最大日溫差

絕對氣溫的高低和日溫差的大小,對產業活動的發展頗有影響。例如,

對一般的日常生活而言,出現攝氏三十七度以上的絕對氣溫,將引起身體 的不適;就農業發展來說,攝氏五度以下的絕對氣溫,會妨礙某些植物的 發育;攝氏二度以下的絕對氣溫,更將導致農作物的霜害。本市地居台灣 島北部,既處副熱帶,冬季復深受西伯利亞極地大陸冷性反氣旋的影響,

因此各月均曾出現相當特殊的絕對高溫和絕對低溫,也都曾出現懸殊極大 的溫差。(見表 2-1)

就絕對高溫而言,本市除十二月份外,各月均曾出現攝氏 30 度以上的 絕對高溫。從 1903 年至 1990 年的 87 七年間,絕對最高溫是攝氏 37.9 度,

出現於 1926 年 8 月 10 日;其次是攝氏 37.7 度,出現於 1950 年 7 月 19 日。

整體而言,攝氏 37 度以上的絕對高溫,分布於仲夏至仲秋之間,展現了本 市夏季氣候的副熱帶海洋性的顯著性質。此外,從仲冬至暮冬,本市亦均 曾出現攝氏 30 度以上的絕對高溫,它們分別是出現於 1988 年 1 月 30 日的 攝氏 32.1 度,和出現於 1979 年 2 月 23 日的攝氏 31.2 度。在初冬的十二月,

絕對最高溫達攝氏 29.6 度,出現的時間出現於 1988 年 1 月 30 日的攝氏 32.1 度。冬季攝氏 30 度左右的絕對高溫,再次驗證本市氣候深受海洋影響的濃

13游淑珺,《 基隆地區俗 語研究》, 台北:淡江 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 文,2002 年 ,頁 30-32。

(11)

烈。

本市地處副熱帶,理應不致出現過低的絕對氣溫;但因本市冬季亦同 時深受極地大陸性冷氣團的影響,每當冷鋒過境時,即出現低溫;從晚秋 至初春,本市都曾出現攝氏 5 度以下的絕對低溫,特別是 1963 年 1 月 28 日和 1986 年 3 月 3 日,本市曾出現攝氏 3.9 度的低溫。由於本市各季的低 溫,多於冷鋒來襲之際出現,因此,本市各月出現最大日溫差,也以冬、

春兩季各月的差距最大;夏季各月的差距較小,且和年平均溫差相近。1941 年 4 月 5 日,本市曾出現攝氏 18.2 度最大的日溫差。14

表 2-1 基隆市的絕對氣溫

絕對最高溫 絕對最低溫 最大日溫差

日期 日期 日期

月份

溫度 年 月 日 溫度 年 月 日 溫度 年 月 日 一月 32.1 1988 1 30 3.9 1963 1 28 15.8 1928 1 28

二月 31.2 1979 2 23 5.0 1935 2 13 16.5 1942 2 24

三月 33.0 1966 3 7 3.9 1986 3 3 16.4 1945 3 2

四月 34.4 1926 4 23 7.4 1943 4 8 18.2 1941 4 5

五月 36.0 1988 5 7 12.3 1917 5 1 14.7 1926 5 21

14黃致誠編纂 ,《基隆市志 土地志地理篇》,基隆 :基隆市政 府,2001 年,頁 124。

(12)

六月 37.5 1989 6 15 16.5 1926 6 1 15.8 1929 6 26

七月 37.7 1950 7 19 21.0 1934 7 17 13.8 1988 7 26

八月 37.9 1926 8 10 20.0 1928 8 30 13.9 1918 8 11

九月 36.9 1927 9 5 15.5 1921 9 26 15.2 1927 9 12

十月 37.7 1927 10 5 12.2 1968 10 26 13.3 1927 10 28

十一月 33.4 1927 11 2 5.0 1922 11 27 16.0 1927 11 19

十二月 29.6 1926 12 15 4.6 1973 12 31 14.1 1927 12 12

歷年 37.9 1926 8 10 3.9 1963 1986

1 3

28

3 18.2 1941 4 5 資料來源:《基隆市志土地志地理篇》,頁 124。

註:三項資料的年代範圍:1903~1990。

(二)年降雨量

根據表 2-2,是本市三十年(1961~1990 年)的年降水記錄和降水量的 年間變化。據此資科,可發現本市的年降水量具有如下的特徵:

1、本市的年平均降水量為 2,664.8 公厘,在世界降雨分類中,以年 降 雨量超過 1,500 公厘為多雨區,本市已遠超過該數字,本市的年平均降水 量可謂極為豐富。

2、在這 30 年間,1970 年是降水量最高的年份,降水量高達 4,854.6 公厘比平均降水量多了 1.3 倍;1963 年是降水量最少的年份,降水量只有 1,944.3 公厘,僅及平均降水量的 53.05%。

3、本市降水的年平均變化率是 20.69%;二年間變化最大的是 1963 年 和 1964 年間,二年變率為 89.19%;最小的是 1977 年和 1978 年間,二年

(13)

變率只有 0.75%。因此,本市年度降水的變化程度並不會太大。15

表 2-2 基隆市的年降水

年度 降水量

(mm) 年度 降水量

(mm) 年度 降水量 (mm) 1961 3005.3 1971 3172.0 1981 3798.5

1962 3416.5 1972 2839.3 1982 3240.7

1963 1944.3 1973 3465.0 1983 3464.3

1964 3678.4 1974 4825.8 1984 4836.2

1965 3352.4 1975 3436.7 1985 4322.8

1966 3851.4 1976 2643.1 1986 4586.9

1967 3584.2 1977 3663.6 1987 4260.1

1968 3234.7 1978 3691.1 1988 4555.9

1969 3459.1 1979 3193.1 1989 3598.4

1970 4854.6 1980 3514.9 1990 4452.3

30 年平均:3664.8

資料來源:《基隆市志土地志地理篇》,頁 125。

15黃致誠編纂 ,《基隆市志 土地志地理 篇》,基隆: 基隆市政府 ,2001 年,頁 125。

(14)

(三)風

基隆的風向是以東北風為主,以每月平均風向而言,除六、七、八 月有較多之西南風外,幾乎都以東北或北、東等附近的風向為主。因 為基隆地區面對太平洋,冬季受東北季風直接吹襲,依中央氣象局氣 候資料全年平均風速達3~4m/sec,最大風速則達13~14 m/sec,其中風速 的大小與海浪的大小成正比,對八斗子漁港作業船隻和遊客海上活動,

皆有極大的影響,如風浪太大時不利於民眾從事海上活動。八斗子地 區的風向除六、七及八月有較多的西南風外,其餘各月均以東北風為 主,因此季風也明顯的影響了八斗子地區的氣候。另外每年的夏、秋 兩季,亦可能會受颱風吹襲,是台灣地區最嚴重的天然災害之一,如1996 年7月31日及8月1日的賀伯颱風,侵台路徑對八斗子漁港產生嚴重的破 壞,漁港遭受前所未有的災難,許多漁船纜繩斷了而在港內漂流,甚 至還有部份漁船被颱風海浪帶到岸上。

二、海洋資源

曾聽人說:「海洋中有無盡藏之水產資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其 實有水之處,未必即為水族棲息之所,蓋水族皆有一定的居住環境,亦即 有特定的「漁場」,只有在漁場才能有適量的漁獲。所謂漁場,一般係指水 族經常棲息或一時游過之水域,漁船得在該處出漁作業,而漁業經濟亦因 而得以成立時,該水域稱為漁場( Fishing ground )。任何廣大之海洋,欲水 族經常棲息或游過,必須具備其來游條件之處為限。一般情形,漁場以海 底漁場為主,它主要為底棲魚類的聚集場所。蓋在大陸棚中以富於由陸地

(15)

流出之土砂及其他沉澱之有機物,故適於生長魚類餌料之浮游生物。且沿 岸及內灣為產卵場,適於稚魚之成長發育,天然成為魚貝類、海藻類之繁 殖場,因此成為漁業上之重要場所,底曳網漁業之大部份係在大陸棚作業,

無論表層魚類或底棲魚類,均可於此處漁獲之。16

八斗子地區附近海域,位處環太平洋造山帶及亞洲大陸東緣島弧之 中,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板塊的擠壓與碰撞,造成海底地形呈現海 溝、海底山脊及深海海槽等多樣化的地形景象。八斗子海岸線成淺短的鋸 齒狀,地層主要為厚層砂岩及頁岩。由於砂岩耐侵蝕,頁岩不耐侵蝕,因 此當受到海浪、東北季風的侵蝕時,頁岩較多的地方,則受侵蝕凹入形成 海灣或灣澳。而地質最為堅硬的厚層砂岸處較耐侵蝕,則凸出形成海岬。

因海底地勢所造成的湧昇流、冷水海流及底層高營養鹽之海流等等,

可將底層大量有機營養鹽帶至海洋表層,讓該海域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

因此大量浮游動物也就聚集在此,食物鏈中的魚群也在此區進行索餌、產 卵及適水溫等洄游,故此海域成為一處良好的漁場,也是台灣沿近海漁業 重要作業漁區。

(一)漁業活動種類

本港作業漁船,在近海漁業包括以捕撈底層魚介貝類為主要漁獲 對象的小型拖網漁業,以礁石區及中、底層魚類為對象的- 支釣漁 業、延繩釣漁業、刺網漁業、籠具漁業、鏢旗魚漁業、鯛及雜魚延繩 釣;及以中表層洄游性魚類為對象用的火誘網漁業、巾著網漁業及圍 網漁業等等。在沿岸漁業則有曳繩釣漁業、流刺網漁業、捕龍蝦及一 支釣漁業;另外離岸十二海浬以遠的近海作業漁區,包括基隆東北方

16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 濟志漁業篇 ,頁 7-8。

(16)

的北方三島( 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 和釣魚台附近海域, 主要 漁業則有火誘網、延繩釣及圍網等漁業。

(二)漁船數量

依據日治時期台北州漁村調查報告書(1922年出版),在1920年 代,除基隆市漁港及八斗子漁村各有176艘及9艘的發動機漁船外,其 餘各漁村仍以小木船捕魚,漁船航行依靠人力搖櫓並架帆倚靠風力。

在1920年代漁村調查資料中,從各漁村漁船數的多寡就可知各地漁業 發達的情形,當時漁船數較多的漁村有八斗子(132艘)、澳底(81 艘)、鼻頭(82艘)、磺港(55艘)等。17可知當時八斗子漁村算是漁 業頗發達之地區。

根據陳正祥於1956年調查《八斗子漁村之人口與經濟》的資料,

當時,八斗子有舢舨漁船31組,共93隻,裝設動力的有28隻,其中,

裝四馬力的11隻,六馬力的16隻,八馬力的1隻,只剩3組沒有動力。

統計近1992-2000年來八斗子漁港漁船數量之變化,如表2-3 所 示,1992年漁船數達340艘為最多,但近年來因漁業環境的變遷,政府 實施老舊漁船收購,至2001年本港漁船數量減為291艘。動力漁船艘數 以10至20船噸的艘數最多達61艘,佔全港漁船數的20.9﹪,其次為50 至100船噸級的漁船有55艘,佔18.9﹪。18

17 陳憲明主編 ,《崁仔頂 :魚行與社 群文化》,基 隆:基市文 化,1998 年,頁 53。

18 李建錡,《 以場所的連 接探討多功 能親海漁港 規劃策略— 以八斗子漁 港為例》,國 立台 灣海洋大學 漁業科學學 系碩士學位 論文,2002 年,頁 28。

(17)

表2-3 八斗子漁港漁船統計表 動 力 漁 船 數 ( 艘)

年度 動力舢舨

<5T 5~10T 10~20T 20~50T 50~100T 100~200T 200~500

合 計

1992 46 25 31 91 32 78 33 4 340 1993 44 25 24 45 31 58 28 3 258 1994 28 23 32 59 31 52 9 - 254 1995 13 26 25 55 58 54 7 3 241 1996 35 29 28 63 62 61 13 4 295 1997 35 29 23 54 31 52 12 5 241 1998 44 35 34 56 39 58 14 5 258 1999 43 37 37 57 37 53 15 5 284 2000 43 36 37 58 37 54 15 5 285

資料來源:李建錡,《以場所的連接探討多功能親海漁港規劃策略—以八斗 子漁港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頁29。

(三)漁汛及主要漁獲

八斗子漁港之漁船出海作業,係隨著魚群出現而從事各種不同的 漁撈作業,大部分係以捕獲季節性魚種為主。

本市沿岸的季節性漁獲為:

1、一月至三月為白帶、紅魽、旗魚、嘉臘、石狗公、鰻、蝦等。

2、四月至六月為鯖、紅目鰱、台灣鎖管(小卷)、飛魚卵、白帶魚、

鰻、蝦等。

(18)

3、七月至九月為飛魚卵、台灣鎖管(小卷)、鰻、蝦等。

4、十月至十二月為小卷、嘉臘、蝦等。19

(四)漁業生產量值

八斗子漁港依漁業年報統計資料,得1998-2000年的漁獲量維持在 1.5~1.7 萬公噸之間,如表2-4所示,此港漁獲生產量(值)皆較基隆 市其他漁港為多,其中漁獲量約佔基隆市總漁獲量的29﹪;另漁獲價 值以1999年達到最高為16.28億元,1998-2000年平均漁獲價值大致在10 億以上,仍佔全基隆市全市漁獲價值的30﹪以上。20

表2-4 八斗子漁港漁獲生產量與生產值統計 年 度 漁業生產量( 噸) 漁業生產值( 萬元)

1992 年 2,200 17,396 1993 年 1,720 13,607 1994 年 1,683 13,314 1995 年 12,206 96,559 1996 年 13,406 104,390 1997 年 11,952 93,068 1998 年 16,317 156,940 1999 年 16,923 162,874 2000 年 15,200 106,400

資料來源: 漁業年報

19 陳世一,《 基隆漁業史 》,基隆: 基隆市政府 ,2001 年, 頁 127。

20 李建錡,《 以場所的連 接探討多功 能親海漁港 規劃策略— 以八斗子漁 港為例》,國 立台 灣海洋大學 漁業科學學 系碩士學位 論文,2002 年,頁 28-29。

(19)

第三節:八斗子之歷史概述

八斗子的地名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最早該地住有八戶杜姓人 家21,杜的台語發音與斗相似,故稱八斗子;另外一種說法是當年杜氏兄 弟帶了十幾斗米糧渡海,來到此地只剩八斗。最為可信的說法是基隆原為 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住地,而凱達格蘭族的語言裡 PaTau 是女巫的意思,

所以很有可能當時在現在八斗子有女巫住在這裡。22前兩種的說法都和杜 氏家族有關,在八斗子杜氏可以算是大姓,所以有一些相關的傳說,綜合 大家的說法,是以第三種原住民的說法比較被後代接受。八斗子的望海巷 原名「換番」,是八斗子居民以所捕來的魚和原住民交換食物或物品的地 方,雖然當地早已不見平埔族族人的蹤跡,但從地名的追溯中,我們可以 推測早年在此曾有平埔族凱達格蘭族開墾定居,但隨著漢化而消失。

基隆,古名為「雞籠」。「雞籠」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指 港口東南方高 589 公尺的錐狀火山體,因為形狀像「雞籠」的模樣,所以 就叫做「雞籠山」(現今位於台北縣瑞芳鎮);二是由居住在本區的原住 民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名稱,首尾 ke-lan 譯音而成的。

21 「… 大清帝國,乾 隆三十五年 代。於福建 泉州府同安 縣馬攔鄉( 又稱馬鑾鄉 )安仁 里十六都 人氏,杜 昭文生有五子,長男茲棟、次男茲麟、三男茲神、四男茲用、五男 茲推,他們都是過著杜披雲( 2000):風 雨 海 上 人( 上 )。基 隆,基 隆 市 文 化 中 心 , 頁 67。杜披 雲是根據當 地人的傳說 而記載於書 中。

22 陳 憲 明 、 張 怡 玲 、 黃 致 誠 ( 1996): 台 灣 地 名 辭 書 卷 十 七 : 基 隆 市 。 南 投 : 台 灣 省 文 獻委員會, 頁 80。

(20)

雞籠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明代。《明史》〈外國列傳〉中的「雞籠山」

條目下寫著:「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港,去泉州甚 邇,地多深山大澤,聚落星散,無君長。有十五社,社多者千人,少或五、

六百人。」23此處所稱雞籠山,似泛指台灣北部一帶。居住北部雞籠一帶 的原住民,在此時既遭海盜侵擾,復有來此貿易者。如:「嘉靖末,倭寇 擾閩,大將戚繼光敗之,倭遁居於此,其黨林道乾從之。……而雞籠遭倭 焚掠,國遂殘破。初,悉居海濱,既遭倭難,稍稍避居山後。忽中國漁舟 從魍港飄至,遂往來通販以為常。」24事實上,「水道,順風自雞籠淡水 至福州港口,五更可達。」因此,兩岸漢番往來貿易乃習以為常。明末已 有福州人集居於雞籠嶼。25到清雍正、乾隆年後,更有一批批漢人在雞籠 港灣的西岸、南岸一帶拓墾成街庄。26

1626 年 (明天啓五年)5 月,西班牙人由呂宋航渡台灣,將台灣東北角 命名為 San Tiago (即三貂角),由雞籠(今基隆)登路,佔領雞籠嶼(今 和平島),屯兵港口,並於其上築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e),作為發 展遠東貿易之據點.後又入滬尾(今淡水),築紅毛城,置台灣太守職司管 理及教化。1642 年(崇禎十五年),因與荷人衝突失敗,撤出台灣,由荷 人取而代之,西人雖據台北一帶十餘年之久,但因將殖民重點置於據有呂 宋,佔據台灣北部僅有牽制荷人之作用,是以欠缺完整設施,無政制可言。

23 《明史》,〈 外國列傳〉, 卷三○二, 雞籠山條。

24 《明史》,〈 外國列傳〉, 卷三二三, 雞籠山條。

25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輯,《流求與 雞籠山》,台 灣省文獻委 員會,1996 年,96-98。

26 台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 編 :《 台 灣 地 名 辭 書 卷 十 七 基 隆 市 》, 南 投 : 省 文 獻 會 , 1996 年 , 頁 15。

(21)

荷人驅逐西班牙人後,也在雞籠嶼大事修築堡壘.但荷人雖據基隆達 十九年,但傾全力拓殖南台灣,在此僅修堡壘,設兵營,造倉庫,建雞籠 城以利守備而已,開發有限。直到西元 1662 年,荷人被鄭成功撃敗,退出 西南部後,仍有部份荷人佔據北部的雞籠、淡水,按與清廷相通,圖謀攻 佔台灣,當時滯留雞籠嶼的荷人曾留下番字洞(於和平島)的遺跡。27

1661 年(明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鄭成功逐荷人,收復台灣,稱為東 都。其政經制度大體沿襲明朝,僅略作增刪,台灣至此始有完整之政經制 度,鄭成功雖早以於西南部著有建設,但直至西元 1667 年,才再派兵驅逐 遺留於北部的荷蘭人,雞籠至此始正式隸屬明鄭管轄下之天興州。行政組 織方面,設立一府二縣----承天府,天興縣及萬年縣。承天府位於赤崁樓;

天興縣起自佳里興庄,北至雞籠;萬年縣則起自鳳山舊城,南至琅嶠(今恆 春)。

1664 年 (明 永 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鄭氏之子鄭將東部易名為東 寧,升二縣二州,設安撫司於南(今鳳山)、北(今嘉義)二路及澎湖,並 置吏戶體兵刑工六部,鄭經兼重商業貿易與軍事裝備,國家富強。1681 年

(明永曆三五年,清康熙二○年),鄭克塽即位,因年幼無知至馮錫範、劉 國軒等擅權專政。二年後,清將施琅來征,鄭氏任劉國軒為正提督鎮守澎 湖;何佑為北路總督,鎮守雞籠,重修西人所建之聖薩爾瓦多城,鄭氏三 代統治台灣達二十三年,除永曆一六年,鄭經命劉國軒守雞籠山,剿撫諸 番;永曆二○年令黃安帥水陸軍進攻雞籠驅逐荷人,及永曆二九年,鄭經

27黃 異編 纂 ,《基隆市 志卷三政治 志行政篇》 ,基隆:基 隆市政府,2001 年 ,頁 10。

(22)

入泉擄楊明琅、洪士昌眷屬百餘口戌於雞籠城外,雞籠遠處北部邊陲,雖 屬天興縣所轄,但幾無民政可言。28

1875 年(光緒元年),清廷在台灣的行政組織大變革之際,亦將「雞 籠」此一古老地名,改為「基隆」,取其「基地昌隆」之意。「基隆」這 一地名歷代所用來指涉的區域範圍或行政層級並不相同,清代和日治時 期,基隆市街指涉範圍為港區流域,即今中正、信義、仁愛、中山、安樂 五區,但自 1947 年起,基隆市的區域範圍增加基隆河流域的七堵、暖暖 兩區,以迄今日。

日本剛領有台灣的明治年間,因應統治上的需要,縣廳以上的行政組 織屢有變革,本區所屬的縣廳亦隨之更易。然而,縣廳以下的行政編制,

則延續清代,概屬基隆堡和石碇堡管轄。日治初期,1896 年為台北縣基隆 支廳,市街屬於基隆堡管轄,當時只有基隆街,另有二十六個庄。291920 年(大正九年),台灣總督府改革地方制度,使同於日本本土。本區屬台 北州基隆郡轄的基隆街和七堵庄;1924 年(大正十三年),基隆街升格為 基隆市,直轄於台北州,本區乃屬台北州基隆市和基隆郡峽的七堵庄。1926 年(大正十五年),台灣的行政組織調整為五州三廳,此後,縣廳以上的 組織未予更易,但郡、市、街、庄的區劃仍有調整。30

要認識一個地方的文化需從其發展的歷程來著眼,若我們進入時光機

28黃 異編 纂 ,《基隆市 志卷三政治 志行政篇》 ,基隆:基 隆市政府,2001 年 ,頁 10。

29 台北縣轄下之基隆支廳 共有金包里、基 隆、石 碇 等三堡,基 隆堡下有基 隆街、仙 洞 庄、

牛稠港庄、石硬港庄、田寮港庄、大水窟、大 沙灣 庄、社 寮 庄、深 澳 坑 庄、八 斗 子 庄 、 獅球嶺庄、

30 台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 編 :《 台 灣 地 名 辭 書 卷 十 七 基 隆 市 》, 南 投 : 省 文 獻 會 , 1996 年 , 頁 6。

(23)

來看八斗子的歷史,便可以對其文化有初步的概念。要知道八斗子的過去 種種不能只了解當地的歷史,需要從整個大雞籠的過去才能找尋出其中的 發展與當時的生活文化。本節將以八斗子的清領、日治與戰後三階段來去 做深入的認識,試著讓這塊地區的脈絡描繪出來。

一、基隆巿行政區域的變革

根據《基隆巿志沿革篇》,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國 民政府於 11 月 1 日起,接管省屬各機關,11 月 8 日起,接管各地方 機關。而後,本根據修正巿織法第四條之規定,設置台北、台中、台 南、基隆、高雄、新竹、嘉義、彰化、屏東九省轄巿,其區域依其現 有之區域。基隆巿於是從過去隸屬於州下之巿,提升為與縣平行之省 轄巿。

傳統的行政區域劃分,大多是以自然環境為其基本考量因素,人 口、族群、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也都階般性地隨時代的變遷 而成為分劃的座標。就地理條件而言,基隆地區之形成,自三貂角至 石門,各為一弧形之海岸線。基隆山脈天然障蔽迆遷,包括自三貂角 經草嶺與宜蘭分水為界,溪尾寮至菁桐坑與文山分水為界,而至汐止,

南港中間為界,又與大屯火山脈之五指山竹子山水為界,而至石門各 一環,此地山環水繞,天然形成一完整之區域,故清日相沿皆以金、

雞、貂、石四堡劃為一行政區,其東鄰宜蘭縣,以三貂角為界。西接 淡水縣,以石門為界。南迄淡水縣大加蚋堡,以南港為界,北面福州 海。

(24)

光復後以州為縣,以郡為區,下轄鄉鎮。使歷來脈絡一氣之基 隆地區,無形裂區。是以 1945 年 12 月巿府成立後,地方人士柯文理、

劉根泉及各業代表顔軟等十餘人,曾聯名建議,將暖暖、八堵等地編 入基隆巿管轄,以利將來勢之擴展,且本區歷史相沿,以及經濟文化 姻戚關係等,皆不宜分治於台北縣,是為改劃之先聲。當時基隆巿的 主政者曾推出都巿計劃研究,謀求基隆巿物質環境之發展,以完成近 代化都巿為目的。以基隆巿區因地域迫近山岳,面積狹隘,民商密集,

已無法再事拓展,惟有以舊巿區部份,專作港埠及其附屬之商業地區,

至於住宅區及文化中心區,則遷至七堵、六堵附近,並以瑞芳、四腳 亭為工業中心。此項行政區域之擴張曾經專家及地方人士之研討,其 疆界除原有巿區外,復包括瑞芳、七堵及萬里鄉,後來,此項計劃未 經全部核准,僅在 1947 年 2 月,將七堵劃入基隆巿。31

二、八斗子的行政區劃分

(一)清領時期

1.諸羅縣轄時(1684—1722)

台灣於 1684 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被併入中國的領土,4 月,

滿清政府將台灣原本的行政區域做重新的劃分,設立台灣府,隸 屬福建省,以台廈兵備道,行使府政,兼行按察使及學政職務,

地方則置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北部為諸羅縣轄,而諸羅縣的

31 《基隆巿志沿革篇》, 頁 96~97。

(25)

範圍包括「東界大山,西抵大海,南界鳳山縣,西南界台灣縣,

北界大雞籠山。」縣屬轄四里九保九庄九十五社,里保庄皆為漢 人所居,社為原住民所居。而當時的八斗子地區,可能為平埔族 凱達格蘭人散村分布的地方。32在 1722 年(清康煕六十一年)時,

巡視台灣的御史黃叔璥所作的「北路地方番社圖」中,只有雞籠 社、八尺門、雞籠杙等八斗子附近的地名出現,八斗子尚未進入 官方認知的舞台。八斗子這地名直到 1871 年 (清同治十年)才出現 在《淡水廳志》中的「淡北地區圖」。1879 年(清光緒五年),余寵 測繪的「淡水縣分圖」也有八斗子這個小地方的名稱。33

2.淡水廳轄時期(1723—1875)

1721 年 (康煕六十年)五月,朱一貴於岡山發動反清復明之革 命運動,全台響應,陷府城,遵明制,建元「永和」,因內部分裂,

導致自相殘殺,未幾即行瓦解。經過這次事件後,1723 年 (雍正 元年)御史吳達禮奏請諸羅北路增設一縣日彰化,並設淡水廳,稽 查北路,兼督彰化捕務,仍附彰化治。 十一年,設把總一員,步 戰守兵一百二十名,輪防大小雞籠塘汎,兼顧雞籠港,金包里。

1766 年 (乾隆三十一年),剿撫生番後,總督蘇昌等奏准將淡水、

彰化、諸羅等廳縣所屬之番社,設立北路理番同知一員,駐彰化 縣,凡有民番交涉事件,悉歸管理。1808 年 (嘉慶十三年)置水師 游擊於艋舺,兼轄水陸兩路,大雞籠設把總一員兵九十名,暖暖

32 陳世一,《 八斗子地方 史話》,基隆 :海洋台灣 文教基金會 ,1999 年,頁 53。

33 陳世一,《 八斗子地方 史話》,基隆 :海洋台灣 文教基金會 ,1999 年,頁 56。

(26)

塘兵十名。在淡水廳轄時期,由陳培桂的淡水廳志中的「淡水廳 分圖」,我們已可以看到「八斗仔」庄地名的出現了。34

3.基隆廳轄時期(1875—1895)

1875 年(光緒元年) 設台北府分通判於雞籠,以為稽查管束,

掌理煤務,並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稱基隆。1885 年(光緒十一年) 七月,欽差大臣左宗棠奏請台灣建省,九月劉銘傳任巡撫,兼理 學政,置布政使司、設支應局、機器局、營務處、電報總局,頒 行保甲制度。1888 年(光緒十四年) 乃改基隆通判為同知,領金、

基、貂、石四堡,並設煤務局於八堵。1894 年 (光緒二十年),台 北府基隆廳基隆堡下的轄區,八斗仔庄已分成七斗仔庄,八斗仔 庄及砂仔園庄了。35

(二)日治時期

1895 年 5 月 4 日,日軍佔領基隆,設民政署,為實行統治的 開始。6 月 17 日,在台北舉行始政典禮,設總督府於舊巡撫衙門,

以樺山資紀為第一任總督,設置軍務局及民政局,所有行政都依 軍政管理,全島劃分為三縣一廳,基隆屬台北縣基隆支廳。九月,

總督府改革軍政組織,但為防止反抗,命令地方士紳組織保良局,

34 陳世一,《 八斗子地方 史話》,基隆 :海洋台灣 文教基金會 ,1999 年,頁 54-55。

35 陳世一,《 八斗子地方 史話》,基隆 :海洋台灣 文教基金會 ,1999 年,頁 55-56。

(27)

作為統治的補助機構。

1896 年 3 月開始,確定各區域管轄位置,後陸續有變更。1896 年 3 月,屬台北縣基隆支廳轄下的八斗仔庄。「庄」是以街為中心 而存在的村落。1897 年 6 月,屬台北縣基隆辦務署基隆堡八斗仔 庄。1901 年 11 月,因反抗勢力蜂起,為管理方便,台灣總督府下 直接設廳,三級組織變二級組織,八斗仔屬基隆廳基隆堡八斗仔 庄,下面有七斗仔、八斗仔、長潭尾、換番、砂仔園、牛稠嶺36(土 名)。1909 年,台灣的各地方的社會情勢日趨穏定,農、林、工、

礦等各種產業也日漸開發,原來劃分的行政區域已無法適應社會 的發展,而原本直屬的基隆廳則變為台北廳基隆支廳,下有基隆 堡八斗仔庄。1920 年,日本統治台灣後的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 採行同化政策,標榜地方自治,強調提高地方官的權限和地位,

要點為廢支廳,設置郡巿,將過去方官吏以警察充任的狀況改為 文官充任。這時,台北廳基隆支廳變成台北州基隆郡基隆街八斗 仔(大字),下面有七斗仔、八斗仔、長潭尾、換番、砂仔園、牛稠 嶺(小字)。

1924 年,基隆因港灣及街巿快速發展,乃公布實施巿制,變 成 台 北 州 基 隆 巿 八 斗 子 。 這 次 的 變 革 將 八 斗 「 仔 」 變 成 了 八 斗

「子」。1931 年,實施巿區地名改訂,基隆巿區內的地名都變成

36 牛 稠 嶺 為 北 寧 路 叉 往 新 豐 街 上 去 的 山 嶺 , 過 去 為 居 民 放 養 牛 隻 的 地 方 , 故 稱 為 牛 稠 嶺,上面曾 經種蕃薯及 果樹,也曾 有過水田。 後來建商將 山谷填土建 許多住宅社 區。

陳世一,《八 斗子地方史 話》,基隆: 海洋台灣文 教基金會,1999 年,頁 93。

(28)

「町」,有許多日式地名出現,八斗子因較偏遠而沒變。1941 年,

町改為區,八斗子也變成了台北州基隆巿八斗子區。37

圖 2:今日基隆市域與早期基隆郡域管轄圖

資料來源:黃 異編纂,《基隆市志卷三政治志行政篇》,基隆:基 隆市政府,2001 年,頁 6。

(三)戰後

1945 年,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將原基隆巿的十六區以數字一 至十六為區名。1946 年,合併十六區為五區,同樣以一至五的數 字為區名,同年,各區的路名確定後,改以該區主要路名為區名,

基隆巿當時的五個區中正、中山、信義、仁愛、安樂等五區。八

37 陳世一,《 八斗子地方 史話》,基隆 :海洋台灣 文教基金會 ,1999 年,頁 62-63。

(29)

斗子屬中正區下的八斗里、砂子里、長潭里。原來的砂「仔」園 小字變成了砂「子」里。1947 年,將原本劃為台北縣的七堵鄉併 入基隆巿。1949 年,七堵區劃分為七堵、暖暖二區。1956 年,長 潭里因位在北部火力發電廠所在地,所以劃分為長潭里及光明里 二里,八斗里及砂子里不變。此時,八斗仔增為四里。1979 年,

長潭里和光明里再合併為一里,八斗仔變成八斗里,長潭里及砂 子里三里。1987 年,砂子里因牛稠嶺附近人口增加,而劃出碧砂 里。此時,八斗仔變成八斗里、砂子里、長潭里及碧砂里等四里。

1998 年,因牛稠嶺頂新豐街一帶的住宅社區快速發展,人口急速 增加碧砂里又劃分為碧砂里及新豐里二里,八斗仔變成八斗里、

砂子里、長潭里、碧砂里及新豐里等五里。38

三、八斗子的昔日、今日

基隆在日治時期因基隆港五次築港,促進港口貿易日漸繁榮,增 加許多賺錢工作機會,吸引了來自各地討生活的人們,在基隆港旁邊 的基隆漁港也成為台灣北部的漁業資本與技術集中的捕魚重鎮。八斗 子在基隆巿街的東邊,在日治時期也因為交通、經濟及社會條件的改 善而開始有數多的外來人口進入,如從雙溪、三貂、鼻頭、金包里、

瑞芳等地來的人,甚至,有遠從澎湖來的移民,還有從社寮來的福州 人在八斗子開雜貨店,也有從社寮來的琉球人居住在林投溝那裡。由 於東北部沿海往內陸的丘陵山地墾地有限,人口逐漸繁衍後,勢必要

38 陳世一,《 八斗子地方 史話》,基隆 :海洋台灣 文教基金會 ,1999 年,頁 66。

(30)

往外擴張,而漁業的發展剛好吸納一些勞動力,當時八斗子的捕魚方 式主要靠手划槳,需要年輕力壯的勞動力進入,因而,來自各地的勞 動力在八斗子當海腳 (船員) 討生活後,有些人就落地生根,在這裡 成家立業,蓋房子、結婚生子,八斗子在各處的聚落房屋和人口也慢 慢的增多。

因煤礦開採形成臨時性礦工寮,在日治時期也持續存在,從林榮 欽的最早開採,到被基隆炭礦購併後的開採,使八斗子南邊山上的礦 工寮仍持續存在而時有變動。1937 年,八斗子建北部火力發電廠後,

同時在長潭溝南面的小山丘上建宿舍,引進了一批火力發電廠的員工 (日人為主 )到砂仔園。這個時期的聚落和人 口以集中在八斗子和七斗 子為主,砂子園、長潭尾附近人口仍較少。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據說八斗子這裡有一百多人被列為黑 名單,後來,經過八斗子頭人的奔走和化解,才沒有造成八斗子地區 任何人在二二八事件中的傷亡,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39

一九五○年代後,有少數外省人進入砂仔園居住,也帶入另一種 小小的文化互動。1949 年,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戰敗,撤退到台灣 來,後續也發生一些海島的攻防戰。1955 年時,江山被滅,火燒村莊,

大陳島的居民被迫遷居台灣。1956 年,撤退到台灣的大陳島民,分散 到台灣各地,有大約三、四十人移居八斗子。當時,大陳島民駕著小 船,沿基隆附近的海岸找尋落腳的地點,到達八斗半島的海岸要靠近

39 陳世一,《 八斗子地方 史話》,基隆 :海洋台灣 文教基金會 ,1999 年,頁 64。

(31)

時據說八斗子的很多人都去打不讓他們靠岸,後來,他們才在牛稠嶺 腳那邊上岸落腳。當時,大陳仔來到八斗子時,據曾經接觸過的人,

說他們住在八斗國小,看起來像是逃難的人,有的男人還留著辮子,

盤在頭上,也有女人纏小腳的,當時,每人每天發四個麵包,還有香 蕉和一些糖果,即為一天的糧食。40

後來,政府為了安置這些大陳島民,幫他們在新豐街上面左邊的 山坡建兩列簡陋的房屋,稱為「大陳新村」,另外政府還照顧他們生活,

幫他們每幾個人準備一隻小船,讓他們捕魚過活。但是後來不適應於 是將小船賣了,很多都去基隆跑大型遠洋漁船,有些後來也到國外賺 錢,也有去冷凍廠從事水產加工或其它行業的。他們賺到錢的人很多 後來都搬到台北去了,現在已經沒剩幾戶了。

一 九 七 ○ 年 代 , 台 灣 北 部 的 漁 業 興 盛 , 尤 其 以 正 濱 漁 港 最 為 繁 榮,來自東部的阿美族原住民就來這裡就業當船員,大多集中住在八 尺門一帶。當時,基隆的煤礦業也吸引了一些來自東部的阿美族人投 入當礦工,使基隆沿海及田寮港至瑞芳一帶的煤礦坑也有阿美族人的 分布。當時,有少數阿美族人在八斗子的林投溝附近山坡築簡陋的房 屋生活。一九八○年代以後,大型集體住宅社區開始在八斗子的新豐 街上及調和街後面陸續建起來後,因房價便宜,就吸引了大批阿美族 原住民的進駐,也使八斗子融入了來自東部的原住民。一九九○年代,

煤礦業全面關閉,漁業也走下坡之際,阿美族原住民多數也分散在各

40 陳世一,《 八斗子地方 史話》,基隆 :海洋台灣 文教基金會 ,1999 年,頁 64-65。

(32)

方面討生活,有作建築模板工人,有在工廠上班……等,婦女們也常 在附近漁港打零工,以維持生活。41

與阿美族原住民逐產業而居,而後在八斗子落腳的情況不同的另 一批人,則是在基隆大台北地區已有穏定的工作,但沒有房子,八斗 子的新豐街山坡上不斷建起大廈新社區後,因房價較便宜而搬入這裡 的當然也有海大的員工或附近產業的員工,因地利之便而遷入的。在 這個時期,除了有來自中國的大陳島民,東部阿美族原住民及尋求住 屋住民的進駐外,原本以漁業、礦業為主的八斗子傳統產業,在煤礦 關閉,漁業日漸萎縮,但商業卻日益發展的情況下,使原本以八斗子 半島及草山調和煤礦附近為主的聚落或臨時性礦業聚落發展,停滯或 全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沿北寧路兩旁發展起來的商業活動及碧砂漁 港的魚貨直銷中心,還有新豐街住宅區不斷增加人口和商機。42

從基隆的海洋、陸地及基隆八斗子的氣候與漁業環境的認識,可 以知道基隆八斗子這塊土地深受海洋及氣候的影響,天然的港灣孕育 著豐富的生物,也醞釀出獨特的歷史文化,多元化的族群匯聚在此,

激盪出包容性十足的海洋文化。

41 陳世一,《 八斗子地方 史話》,基隆 :海洋台灣 文教基金會 ,1999 年,頁 65。

42 陳世一,《 八斗子地方 史話》,基隆 :海洋台灣 文教基金會 ,1999 年,頁 65。

數據

圖 1:台灣有優越的地理海洋環境  資料來源:《基隆市志卷四經濟志漁業篇》,頁 11。  「地處台灣北疆,東南西三側群山環列,層巒疊翠,⋯。大雞籠山、 小雞籠山、獅球嶺綿延起伏,崎嶇難行,杙峰、鱟嶼、八尺門、星羅棋布, 海波淘湧,祇僅能以獨木作成的蟒甲勉強通過。⋯⋯」 6 此處提到基隆地理環 境上的概略敘述:基隆市位於台灣北部,從濱海西起大武崙澳,東至八斗 子望海巷,往西南延伸到基隆河河谷的五堵南,範圍包括了基隆嶼及彭佳 嶼、棉花嶼、花瓶嶼、桶盤嶼等海外小島。境內東、西、南三面環山,僅 有北面靠海,加上內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次國際海洋法會議上,印度代表第三世界提議,各 國的採礦業者在進行深海採掘時,應該先支付給該地區

海納百川,所有海中的一切有大部份來自陸地,海洋雖然很大,但是當百川都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星雲大師在一九八六

摘  要 : 在玄奘弟子中,窺基、普光無疑佔據著中心位置,特別是窺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在文獻中,出現的極早,尤其是以北斗代表北方,來和青龍白虎相配,可能在六

文化溯尋(知識基礎) 九龍城 歷史淵源 4課節 文化稽考(知識基礎) 九龍城 地文誌、地域考 4課節 文化內韻(知識基礎) 九龍城 特色意義

 廣州「蕃坊」設有蕃長,蕃坊以自 治為原則,受唐政府的管束。蕃長 由蕃坊的外商推選,并經唐政府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