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及評估的規劃與實施(新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課程及評估的規劃與實施(新辦)"

Copied!
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中中國語文科優化措施──

課程及評估的規劃與實施(新辦)

(七) 選修融合必修

文學文化學習與口頭匯報

(2)

選修融合必修﹕

自擬單元 文學文化學習與口頭匯報

陳志堅

(3)

選修融入必修:

1. 能體現「文學文化」學習 2. 讀寫結合,不應分割

3. 切合學生所見所感

(4)

自擬單元

單元方向﹕「香港歷史淵源與文學書寫

宋皇台及其他、道風山」

以香港地景歷史與文學視角切入,引領學生理解香港歷史 淵源和文學書寫的方式,進而反思城市流向。

• 讀寫結合,文字書寫

• 以篇帶書,口頭匯報

(5)

為何選擇地景文學作為課程選取?

• 作家書寫,幫助深度閱讀,作為以篇帶書的開始

• 作家地景書寫,比較符合學生的寫作進路,作為學生寫作 上的示範

• 學生書寫,本從周遭衍生,生活質感來自環境指涉與體認

(6)

兩個地方的主題

• 九 龍──宋皇臺下的歷史流動

• 新界東──道風山上的去與留

(7)

自擬單元 流程建議

主題 內容

導引 地景引介 何謂地景文學?

閱讀城市與自己的關係

閱讀 地景閱讀 • 九 龍──宋皇臺下的歷史流動

• 新界東──道風山上的去與留

寫作 讀寫結合 書寫城市和城市的變貌

整本書閱讀 以篇帶書 地景文學、選書與讀書

口頭匯報 匯報與應對 書籍閱讀,從理解到見解,從匯報 到應對

(8)

文化

~ 文學書寫建基於「意義」

~ 地景書寫必須自以下三方面 產生其中意義

• 「 歷史、地方、人」 交互 存在

• 具文學意義的文化重構

文學

歷史

人 地方

(9)

我們為何談論城市?

• 小思〈香港故事〉:香港,一個身世十分朦朧的城市!

• 西西〈我城〉:你原來是一個只有城籍的人。

• 也斯〈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香港的故事?每個人都在 說,說一個不同的故事,到頭來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同 的故事,不一定告訴我們關於香港的事,而是告訴了我們那個說故 事的人,告訴了我們他站在什麼位置說話。

(10)

我們怎樣談論城市?

• 董啟章《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虛構 (fiction),是維多 利亞城,乃至所有城市的本質;而城市的地圖,亦必然是一部自我擴 充、修改、掩飾、推翻的小說。

• 王德威:〈香港—— 一座城市的故事〉:向前看或是向後看,我以為 香港在文學與歷史上的定位,終將與其千變萬化的城市氣象息息相關

……不論是個小島、前殖民地,還是特區,香港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 是座絕無僅有的城市。

(11)

地景文學 Literary Landscape

身分意識 集體記憶 文學地景

• 唐睿:〈文學地景中的身份意識--從文學散步到地景書寫〉

「文學作品,特別是一些觸及獨特文學地景以及集體記憶的作 品,往往會激起讀者的身份意識,以及對身份的反思。身份意 識、集體記憶以及文學地景三者存在着一種微妙的關係。」

(12)

兩個地方主題選篇

地區 主題 選篇

九 龍 宋皇臺下的歷史流動 力匡〈宋王台懷古〉、郭麗容〈城市在慢慢的遠去〉、

陳智德〈白光熄滅九龍城〉、陳麗娟〈九龍城不懷古〉

新界東 道風山上的去與留 王良和〈道風山上〉、吳皓妍〈當上帝渡過東洋時〉

時間與空間 時間:

胡晴舫《無名者》〈城市變了〉﹕城市與我的變,差別在於城市的變其實是某種重生

,而我的變只是默默過時,安靜地腐朽,老去。

空間:

陳志堅《時間擱淺》〈邊城棄瓦〉﹕到底是我們改變了城市的邊界,還是城市改變了 我們的本質。

(13)

時間與空間交疊

時間也不同了,時間之所以不同,其實是因為空間的變化。我目睹 這種種變化,並嘗試把它記存下來。 ──西西

(14)

• 注意書寫年份

• 注意作者本人與其關注點

• 例如作者的出身、研究興趣或書寫風格

• 考慮文本與學生程度與接受

(15)

注意書寫或出版年份

• 力匡〈宋王台懷古〉,《中國學生周報》第164期(1955年9月),第9版。

• 郭麗容〈城市在慢慢的遠去〉,《滄浪》第3期(1995年12月1日)。

《某些生活日誌》,香港:普普工作坊,1997 年,頁 137-146。

• 陳智德〈白光熄滅九龍城〉《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

2013年。

• 陳麗娟〈九龍城不懷古〉,《疊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 (香港),2016年8月。

• 王良和〈道風山上〉,《秋水》,香港:突破出版社,1991年,頁38-46。

• 吳皓妍〈當上帝渡過東洋時〉,《明報﹒語文同樂》454期「字旅行間」,2020年6月。

(16)

宋皇臺下的歷史流動

(17)

力匡〈宋王台懷古〉

• 力匡(1927-1991),原名鄭健柏,另有筆名百木、文植。1927年生 於廣州,1950年隻身到港,任職中學教師及圖書館主任,並主編文 藝刊物《人人文學》及《海瀾》。

• 作品見於《星島晚報》、《中國學生周報》及《大學生活》等。力 匡在1958年離港赴新加坡從事教育工作,至1985年才重新在香港發 表創作,1991年於新加坡逝世。

• 當時更出現「力匡派」和「力匡式的十四行詩體」等稱。

(18)

力匡本為五十年代極之著名的作家,小說與詩尤佳

• 小說體方式書寫〈宋王台懷古〉

• 對話展示真實感

(19)

• 郭麗容,中學開始寫作,投稿學生週報、文藝刊物。畢業後從事打字、速 記、秘書工作。1997年出版小說集《某些生活日誌》(普普叢書),風格 傾向戀舊傷感。同年八月往美國堪薩斯大學主修英文,研讀美國文學作品。

2000年底回港繼續寫作,風格題材轉變,放眼浮世男女如何挣扎求存。

• 梅子﹕郭麗容的小說,關注在地題材:平民百姓的生存狀態、情感遭遇,

及社會現實的冷暖變幻,無不進入她的創作視野。細緻的觀察力與遄飛的 想像力,馳騁字裏行間,使她女性特有的溫馨筆致深邃而多姿,委婉而周 到;即使一些敏感而往往被迴避的話題,她也能冷靜認真探討,教人不能 無動於衷。她已默默耕耘多年,雖不多產,卻未中輟,這是一位自覺、有 深厚實力的作家,前景可期。

郭麗容〈城市在慢慢的遠去〉

(20)

郭麗容〈城市在慢慢的遠去〉

從散文化敘述切入小說敘事性書寫,再以散文化筆觸歸結

呈現九龍城的地區風貌,輕筆點出:

售賣衣服、大排檔、出口時裝店、九龍城寨、美食店、代人寫信、雜貨店、走廊

歌聲隨著炊煙飄浮,消失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去。

• 那消失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去的,似乎又回來了。一個湮滅了的故事。

• 當赤臘角新機場啟用後,九龍城將會重新發展。那時由香港島望去九龍城區,據說 會像紐約的曼赫頓。在矗矗的摩天大廈之間,玻璃幕牆與陽光閃爍。「天、地、良 心,我愛你就是因為我愛你。」這些句子將沒處停留。

• 有天,一切一切都會灰飛、煙滅。有天

• 阿巴斯(Ackbar M.Abbas): 香港的文化特徵是人們往往對已存在的事物視而不見——

雖然近在眼前,卻猶若消失。

(21)

• 小說書寫(家輝、麗娥),曾經美好,卻回不了去,在每當變幻時。

• 王德威:〈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都會的變貌是香港這座城市的本命。

• 無論地域、人事、情感,所有珍視和必須失去的

每當變幻時(薰妮) 作詞:盧國沾 作曲:莎韻之鐘 懷緬過去常陶醉

一半樂事 一半令人流淚 夢如人生 快樂永記取 悲苦深刻藏骨髓

韶華去 四季暗中追隨 逝去了的都已逝去 啊啊 常見明月掛天邊

每當變幻時 便知時光去

(22)

陳智德〈白光熄滅九龍城〉

• 文章自《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 陳智德(1969年-),筆名陳滅,出生於香港,詩人、評論人。

香港嶺南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創辦《呼吸》詩刊、《詩 潮》月刊。現任教於香港教育大學的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 九龍城總給我破舊、熱鬧,具人情味而嘈雜的感覺,麻雀牌聲混 和飛機間歇經過的聲音,在幽僻的冷巷,傳來收音機播送的鬼故 事。

(23)

• 《伴侶》雜誌編輯張稚廬送給侶倫一首舊詩寫道:「半島爭看一俊才,宋皇臺下寫沉哀。

不知十里衙前道,幾見翩翩靈鳳來。」前兩句寫侶倫,後兩句寫葉靈鳳。

• 董啟章《繁勝錄》:有人說走進寨城的人沒有一個能走出來,因為寨城會奪走人的記憶,

令人不願意再離開。

• 侶倫首部長篇小說《窮巷》,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其刻劃底層人物的不同遭遇,

有作家高懷、小學教師羅建、失業的復員軍人杜全、收買佬莫輪,和身世曖昧不明的少女 白玫,惟他們有著共同命運──窮困。他們在戰後的困境中唇齒相依,共同通往未知的前 途。箇中情節錯綜緊湊,懸念層見疊出,人物為生活流下的血淚,足以撼動人心;小說更 被公認為「香港文學走向成熟的標誌」。

• 董啟章在《繁勝錄》裡採用了古代「城市筆記」的體裁,以未來完成式的寫法,透射大回 歸五十年以後,即2047年的V城,構造出多層次的香港V城景觀。本書交替使用了記錄、敘 事和抒情三種文體,共分3卷,每卷各有7章,敘述「大回歸五十年」的「V城風物誌修復工 作合寫者」、「大回歸時期新生代」──維多利亞、維朗尼加、維奧娜、維慧安、維納斯、

維真尼亞及維安娜共7人,在V城文獻堆填區發掘出前人劉華生的稿件,經過重組和校正,

整理出V城的《繁勝錄》。

(24)

陳麗娟〈九龍城不懷古〉(節選)

• 呈現九龍城寨和宋王臺一帶的面貌和狀態

• 九龍城區發展為美食區域

• 啟德機場消失後,九龍城開始建起高樓房

胡晴舫《城市的憂鬱》〈而未來在我面前破滅〉﹕城市從不保證任何事情

,包括它自己的存在。

(25)

教學建議:

(文化文學、知識基礎、品德情意、閱讀寫作)

文化與文學 九龍城主題 課節建議

文化溯尋(知識基礎) 九龍城 歷史淵源 4課節 文化稽考(知識基礎) 九龍城 地文誌、地域考 4課節 文化內韻(知識基礎) 九龍城 特色意義 4課節

文學閱讀 九龍城 文學書寫 8課節

文學深度(品德情意) 九龍城 文學散步 外出 或 4課節(VR)

文學寫作 寫作題目〈九龍城印象〉 4課節

(26)

道風山上的去與留

(27)

王良和〈道風山上〉(節選)

• 山上有一個大十字架,從前我們在城門河畔散步,你不是問過我,為甚麼對面山會有 一個巨大而發光的十字架嗎?」是的,那一個巨大的十字架,許多個夜晚我們都在河 邊抬頭看見它,平靜、安詳,深沉的子夜裏仍守護酣睡的沙田,等待天曙。

• 一切都在改變,真有不變的人事嗎?香港也徐徐落入九七倒數的陰影裏。

• 多少火車去去來來,多少飛機起起落落,載走了我的師友,留下了重重疊疊的記憶。

有一天,我抽不了的身會否忘情地抽出,在更超然的高度,臉龐貼着機艙的玻璃,只 見下面的小島縮成立體的地圖,愈縮愈小,競高的樓房抓不住一隻斷線的風箏,看它 隨風飄成沒有根的蒲公英?又或是我回到下面的人間,像僧尼與教徒都回到了紅塵,

將來的世界不過是大化,又何懼於縱浪?但此刻我仍然深愛山下的城鎮,繁盛的人煙 傳來忽忽的市聲,溫煦的太陽是徐徐西沉了。

• 我只望前面的路,永遠有一道敞開的門,即使狹窄,也能讓每一個人的肉體和心靈自 由地進出。

(28)

• 心境異常平靜

• 走窄路/走窄門的意象

• 在一切都在變的境遇中

• 對於香港轉變的想像

• 是去是留﹖忘情地描出與何懼於縱浪

陶淵明《神釋》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盡力✘/結束✓)

大化乃宇宙天地的自然變化,屬生死禍福。自然來去,無須喜樂,也不必 憂懼。來去皆有時,即使努力應對亦不盡人意,因此便無需再多慮多憂。

看似無為,其實便是陶淵明積極面對的人生觀。

(29)

寫實主義筆觸

• 「我們下山吧,還沒有買菜呢!」少蘭說。

• 「下山」回到現實,「買菜」就是生活日常,香港是作者安身立 命之所。以平白的記敘呈現作者對將來的想願

• 鄒芷茵﹕王良和與他的妻子少蘭,應該都是喜歡下廚的人。在沙 田山道風山上的嚴肅、形而上的思考過程之後,王良和以買餸收 筆,重返人間與人情。

(30)

吳皓妍〈當上帝渡過東洋時〉

• 歷史流向,道風山的來歷與現今

• 中西融和,解讀香港的獨有文化特質

• 山中建築物的一磚一瓦,其實希望你聽見生氣勃勃、和而不同的聲音。

• 山上有一座大殿,殿上有清清楚楚的十字架,以嘹亮的嗓音告訴你:這是基督教的 地方。然而,兩層重簷的大殿,處處是傳統的中國風情。

• 從西洋漂泊來到中國,艾香德牧師堅持基督教立場而積極讓其他宗教發聲的心意,

正正讓我們看見甚麼是至真至誠的溝通。大概,真誠的對話,就是不介意聲音碰撞 與對峙,只珍惜曾經在同一時空下,偶然相遇的彼此。

(31)

• 去與留的問題﹕中西文化融和會否是一條出路﹖

• 小思〈春秧街〉﹕風光過後,一切變成記憶。

• 陳國球《香港文學影與響》〈城市書寫 ‧ 文化缺席〉﹕

• 陳平原說﹕不管甚麼年紀,都必須停一下腳步,往回看,珍惜那些即將 消失的場景與心情。每個城市也都有值得格外珍惜的生命記憶。

(32)

教學建議:(

文化文學、知識基礎、品德情意、閱讀寫作)

文化與文學 九龍城主題 課節建議

文化溯尋(知識基礎) 道風山 歷史淵源 4課節 文化稽考(知識基礎) 道風山地文誌、地域考 4課節 文化內韻(知識基礎) 道風山 特色意義 4課節

文學閱讀 道風山 文學書寫 8課節

文學深度(品德情意) 道風山 文學散步 外出 或 4課節(VR)

文學寫作 寫作題目〈道風山遊〉 4課節

(33)

香港歷史淵源與文學書寫

• 黃繼持〈行腳與傾聽〉《香港文學散步﹒序》﹕歷史有情,人間有意,

文學也就是歷史與人間情意之具現為形象姿采,通貫過去現在未來。不 過,人有記憶,人也會遺忘。忘了往事應感遺憾,忘了事中的情意,豈 不是更大的失喪!好得文學時而提提點點,且不壟斷歷史的聲音……於 是我們隨着小思女士漫步。現在時空與歷史文學時空互相化入。眼前有 景,空中有音,音是眾音共奏,複調並作。

(34)

閱讀結合寫作

(35)

書寫城市的三個向度

觀察(描畫實景、具象書寫)

• 經歷(積存經驗、塑造故事)

• 幻想(虛擬城市、重構想像)

三者之間並非取捨,亦非線性發展,而是從「觀察、經歷、幻想」,

發展成為相互配合的關係。

(36)

寫作題目方向建議

書寫城市和城市的變貌

觀察

• 從「衣食住行」書寫九龍城的城市流動

• 從植物與自然風貌書寫道風山四圍的狀態 經歷

• 九龍城將出現怎樣的人物﹖有甚麼來歷﹖有甚麼故事?

• 道風山的融和與去留,對於「我」來說是怎樣的故事

(37)

幻想

九龍城街道重新命名,賦予九龍城怎樣新的意義﹖

整體

重新規劃九龍城一帶,發展成為心中理想的社區面貌,

「我」在其中經歷怎樣的故事

寫作題目方向建議

書寫城市和城市的變貌

(38)

整本書閱讀

(39)

整本書閱讀

• 以篇章切入,發展成書

• 多讀有質素的文學書籍

推廣閱讀的三個主要做法﹕

• 從作者

• 從題材

• 從文體

(40)

從作者

小思

香港書寫

• 盧瑋鑾:《香港文學散步》,2019年7月(第三次修訂本)

• 小思:《彤雲箋》,香港:華漢文化,1990年

• 小思:《香港家書》,香港:牛津出版社,2002年

• 小思:《香港故事》,香港:牛津出版社,2002年

• 小思:《一瓦之緣》,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年

• 小思、馮珍今、鮑國鴻(選編):《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

匯智出版,2019年

(41)

從作者

西西

香港書寫

• 《美麗大廈》 長篇小說 台灣洪範書店 1990年6月

• 《織巢》 長篇小說 台灣洪範書店 2018年8月

• 《候鳥》第二版 台灣洪範書店 2018年8月

• 《我城》第四版 台灣洪範書店 1999年8月

(42)

梅麗大廈

//電梯不過是一個幻象,樓梯則具體得多,你可以觸摸樓梯的欄杆,看見 樓梯的樣子,這是一件磊落的物體,光明而不虛飾,在樓梯上步行,你 有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你並不覺得疲倦,反而獲得新鮮的經驗,我想 起在電梯中的侷促、擠迫、不著邊際、囚困、憂慮、惶恐等等的不妥,

反映了都市的全面病態。//

(43)

王德威〈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如果《我城》縱 覽香港人生百態,《美麗大廈》則集中描寫一棟老舊公寓內的上上下下,從而 透露港人的生活點滴──這是一幅立體的、封閉的「上河圖」。在有限的空間 內,西西藉快速切割大廈即景,構成一齣齣聲色味俱全的好戲。

西西談《候鳥》:我們這一輩,的確從小就身不由己,隨著父母為了這樣那樣 的原因遷徙,在遷徙裡艱苦地、緩慢地長大。稍微安定下來,又發覺身邊的許 多人,又開始了另外的,也許更為遙遠的遷徙。

蘇苑姍﹕讀《織巢》像把西西所有作品回溯一次,很多熟悉人、事、物都可在 本書找到原型對照:《我城》的阿果多多少少有妍妍痕跡,母親就是白髮阿娥 原型,他們都是故事裡的另一個故事,而當故事與故事重重疊疊,便成了傳奇。

(44)

• 《我城》阿髮的班主任: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

沒有為你們好好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 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 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 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 新世界。

(45)

從文體

小說

• 西西小說書寫(見上)

• 王安憶《香港情與愛》

• 唐睿《Footnotes》

• 可洛《幻城》

(46)

從題材

• 城市閱讀

• 董啟章《地圖集》

• 也 斯《也斯的香港》

• 胡燕青《更暖的地方》

• 麥樹堅《絢光細瀧》

(47)

以篇帶書和整本書閱讀 (香港地景書寫與文化意義)

• 董啟章《地圖集》

• 潘國靈《城市學》

• 小 思《香港故事》

• 也 斯《也斯的香港》

• 舒巷城《山上山下》

• 鄭培凱《行腳八方》

• 黃秀蓮《此生或不虛度》

• 胡燕青《更暖的地方》

• 王良和《街市行者》

• 葉 輝《甕中樹》

• 劉克襄《四份之三的香港》

• 麥樹堅《對話無多》、《絢光細瀧》

• 呂永佳《午後公園》

• 陳志堅《時間擱淺》

(48)

口頭匯報

內容上﹕

• 怎樣培養學生「對讀物的理解和分析」?

• 甚麼是有質素的「讀後感、評價和見解」?

應對上﹕

• 怎樣才是有質素地「對提問和意見的理解和回應」?

技巧上﹕

• 怎樣才是有質素的「口語的表達方式和技巧的運用」?

(49)

對讀物的理解和分析/讀後感、評價和見解

文本細讀中發現特徵與作者意識

• 歸納幾項文本的主題意義與價值

• 了解作者的關注與考慮

• 尋找學者或作家對文本的評價與析論

• 文本互涉,舉證支持論點

• 提出個人論點,以文本為據

• 開拓新視點,建構個人理解

(50)

對提問和意見的理解和回應

整本書閱讀

• 理解提問的重點

• 緊扣文本,以文本作為回應重心

口語的表達方式和技巧的運用

準確回應別人發言,妥善銜接話題,並能適當引導

• 討論時發言積極,保持風度,尊重他人,表現自信,儀態大方

(51)

口頭匯報形式

• 同學預先分組,提早知悉組內同學所閱讀的書籍

• 座談會

• 每位同學輪流作口頭匯報

• 然後由同學互相提問,最後由老師提問

(52)

舉例而言﹕王安憶〈香港情與愛〉 老魏和逢佳

• 談人物身分與設定﹕老魏是三藩市華僑,逢佳是上海新移民

• 談情節與氛圍﹕ 這是一次興味寡淡的約會,約了和沒約一樣。他們沒有叫「的士」,穿 過一條橫街,就是中環地鐵站了……大約一個小時之後,老魏一個人坐在麗晶的酒吧裏,

望著香港島的燈火了。這是認識逢佳 那次之後頭一回來這裏……香港島的燈火看久了,

會有淒迷的表情,在黑暗 的天水之間茫無措的表情……老魏凝視著對岸的輝煌,心裏有 一種悵然。

• 談小公寓﹕北角公寓裏的生活即使成天無事,也有忙碌之感……這裏的生活是有湯有水 有水有渣子的生活,而不像酒店裏的都是乾貨。

• 談麗晶大酒店﹕公寓的起居作息是有細節的,酒店的卻是理論化的。公寓的是注重過程 的,酒店是目的性的。公寓是家常的衣服,酒店則是外出的禮服……不過,北角的公寓 還是別人家的衣服,以後這衣服上有了逢佳 的氣息,老魏也留下了一點……老魏這一次 的公寓,是可抵上之前的所有的 香港的經驗。以前他是在九龍看香港島,現在是進入島 中心了。

• 王德威:〈海派文學,又見傳人—王安憶的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

(53)

自擬單元 流程建議

主題 內容

導引 地景引介 何謂地景文學?

閱讀城市與自己的關係

閱讀 地景閱讀 • 九 龍──宋皇臺下的歷史流動

• 新界東──道風山上的去與留 寫作 讀寫結合 書寫城市和城市的變貌

整本書閱讀 以篇帶書 地景文學、選書與讀書

口頭匯報 匯報與應對 書籍閱讀,從理解到見解,從匯報到應對

(54)

〈黃念欣教授談香港中文教科書中的香港文學〉

藉着香港文學作品大量加入學習及教育經驗中,努力把作品內容連 繫學生的生活和興趣,鼓勵學生多創作,加強他們對文學的感受。

學生在對文學最有興趣和準備的時候多接觸富有本土色彩的香港文 學作品,才是最好的語文學習經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校本文化 文化 文化及 文化 及 及文學課程 及 文學課程 文學課程整體規畫 文學課程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如何運用多元教學策略推行幼小銜接 ──. 校本基礎識字課程

教學任務: 學生對整本書閱讀 (從教學到匯報)有整 全而概略的認識.

• 由於對行文稱謂、格式的不熟悉,乃至於中西格式的 混淆,往往會出現一

參考答案:位於九龍城聖山(即宋王台公園附近)的考古現場,發現有千年歷史的宋代方形古井及 大批文物,專家相信這是 1955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論語 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

Chapter II The Order of Kongfu World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Southern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