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於是,校園的「整體環境」是左右學生環境知覺最大的要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於是,校園的「整體環境」是左右學生環境知覺最大的要件"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校園環境所達到的功能就是什麼。

人與環境的互動是一種雙向的過程,通常出現在於人的行為表現上。一方面,環 境對人產生某種衝擊,而人們的反應會逐漸適應這種狀況;另一方面,人們不斷的在 改變或選擇環境,以使生活的更舒適。本研究所探討的環境是以開放空間型態的學校 環境作為研究場域,探究在這種校園環境中生活的學生,其校園環境知覺和環境行為 的傾向,以及暸解校園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環境行為相關變項間的相互關係。

本章將依據本研究所得及文獻探討結果作一總結歸納,第一節依據研究分析的結 果總結;第二節則依研究結果,給予後續研究者及學校教育單位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學生的環境知覺

(一)校園環境對學生環境知覺的影響

由學生對校園環境知覺量表的反映結果發現,校園環境所提供的「訊息」

有所差異時,學生對校園的知覺感受就有明顯的分別,當校園環境所給予的「訊 息」不夠明確時,學生對環境的感受度就會不高,於是無法轉化成對校園較多 的知覺感受。所以,當學生普遍對於校園環境感受度不強,不認為學校的環境 是舒適的、是美觀的和有新奇好玩的角落空間時,其對校園的環境知覺也會低 落。

再由學生的知覺反應看來,三校皆是相同教育理念規劃的校園,創校年代 也差不多的情況下,各校最大的差異在於對校園戶外環境的佈置規劃,新生國 小建校時刻意保留大樹,在樹下創建很多有趣的情境設施;永安校園強調台灣 原生種植物,在校園環境規劃時做適當的環境區隔,讓學生容易接近不同的校 園環境;健康校園因受限於校地面積較小,建築師在校園規劃時未能在校園的 戶外空間多所琢磨,是故校園中相關的情境設施較少,學生對於校園的接觸動 力也較為薄弱。於是,校園的「整體環境」是左右學生環境知覺最大的要件。

在校園整體環境中對學生環境知覺有影響程度最大的是「校園的環境感

(2)

受」,學校環境越完善理想,學生的正面環境知覺愈好,負面的環境知覺愈少。

影響程度第二的是「校園環境視覺」,舒適的視覺環境可以幫助學生減低心中 壓力降低不當的行為出現。影響校園環境知覺程度其次是「校園擁擠度」,當 校園空間是舒適寬敞時,學生的心理感受必然是愉悅的相對於也會提高環境知 覺的部分。再其次是「校園探索性」,對學生最好的學習的方法是幫助孩童建 立自我的探尋與發現之上,當校園提供具有環境探索的機會時其學習歷程必將 是豐富的。

(二)學生對於校園的環境知覺

學校是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場所,給學生最小的限制、最大的自由,將有助 於學生學習自我思考、自我判斷、自我行動與自我負責,而逐漸發展成為獨立 自主的成熟個體。三所學校的建校理念相近,都採班群空間的規畫教學,以開 放空間的理念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度,除此之外,在教室之外的校園環境三所學 校都各異其趣,也因此造成學生不同的校園環境知覺。

永安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校園的環境知覺,認為永安的校園色彩是豐富的,

學校裡有許多的環境類型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校園看起來非常漂亮而且與校 園互動之後心情是舒服的,對學校整體的感覺不會很擁擠,校園中除了動態的 活動空間之外靜態的私密空間也是容易找到的。

新生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校園的環境知覺,認為校園的色彩是豐富和協調 的,校園看起來是令人舒服的,喜歡學校有多樣的環境類型和寬廣的活動空間 可供探索和遊玩,對校園整體感受是舒適不擁擠的。

健康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校園的環境知覺,在校園視覺感受、環境感受和校 園擁擠度上是趨向中等的看法,但在校園探索性上傾向認為校園中沒有可供探 索和學習的環境。

二、學生環境行為的傾向

(一)學生的環境行為傾向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採取各類環境行為的頻率不高,平均只有約半的機率,

學生較常採取環境行動的類別是生態管理行為與消費者行為,較少採取環境行 動的類別是說服行為與參與行為

(3)

整體而言,對於學生的環境行為中,在「生態管理」的行為上,學生大部 分都能做到愛護校園花木、節約用水及做到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工作;但是在

「說服」行為上,學生偶爾才會說服同學和家人參與實踐關懷環境的行為;在

「消費者保育」的行為上,學生偶爾會做到節約能源的工作和利用紙張雙面影 印,但在購買產品時較少會去選購與環保相關的產品;在「參與行為」上,只 有永安國小的學生「大部分」會參與有關維護校園環境的行為和學校內的環保 宣傳活動,其餘兩校的學生都偏向「偶爾」才參與,參與的意願和企圖並不高。

(二)阻礙學生環境行為的因素

學生皆認為造成阻礙環境行為前五項因素為(1)「課業繁忙,沒有時間」

(2)「覺得做起來太麻煩」(3)「尚未養成習慣,常忘掉」(4)「環境問題太複 雜,自己無法解決」(5)造成生活上不方便。特別是「課業繁忙,沒有時間」

這項阻礙因素為學生認為首要阻礙環境行為的因素,因為高年級的學生普遍認 為目前面臨銜接國中相關課程的補救課程及學校既有的課業進度,雙重壓力 下,所以認為「課業繁忙,沒有時間」是讓他們沒有空餘的時間進行相關的環 境行為,因此無法採取任何的環境行為。

三、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

環境的刺激會促使個人產生環境知覺,進而使人對環境產生偏好,環境的偏好會 影響其決策;決策進一步影響實際的行為;而行為必須在必要的環境中進行,而產生 了環境行為。依研究得知學生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間有顯著的相關性,其中除了環境 行為變項中的環境知識之外,環境行為其他變項都與環境知覺有顯著相關。

(一)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有顯著相關

學生的「校園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有顯著的正相關;換句話說,當 學生有較高的環境知覺時,其願意付出較多的環境行為去關愛環境或是解決環 境的問題。是故,環境知覺的歷程是環境行為的核心,環境可刺激感官,提供 個人許多的訊息,當學校願意提供多樣的校園環境面貌,將是提高學生環境知 覺的有效方法,也是協助學生提昇環境行為能力的方法之一。

(二)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的情意變項有顯著相關

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的情意變項有顯著的正相關,表示學生的環境知覺與 環境敏感度和環境價值觀有相當重要的關聯。當學生利用各種感官形式來體驗 環境,經由與環境互動和刺激,會產生對環境的敏感度進而建立起對環境的知

(4)

覺感受,也可以說是,經由與良好的環境互動,會增加其環境知覺進而會提高 對環境的敏感度。環境價值觀與環境知覺有顯著的相關性,表示環境知覺可協 助環境價值觀的建立,環境價值觀也能輔助環境知覺的發生。

(三)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的技能變項有顯著相關

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的策略技能有顯著的正相關,表示當學生有較高的環 境知覺,其環境行為的技能能力也隨之提高。環境知覺是作為我們認識環境的 基礎,使我們能在實質環境中活動並與他人產生互動,換句話說,環境知覺也 是種工具能力,協助我們認識環境,解決環境的問題。

(四)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的個性因素變項有顯著相關

環境知覺與個性因素有顯著的正相關,表示意圖和個人責任感都和環境知 覺有極大的關連性,當有正向的環境知覺必會提高其對環境的意圖進而轉化為 自我的責任感。環境知覺有助於學生提高致力於解決環境問題或議題的行動意 願,以及幫助個人建立更多正向環境的價值觀或者是較小的環境信念上。

(五)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的認知變項無顯著相關

環境知覺與認知變項並無顯著的相關,表示學生「環境知識」提高的同時,學生 對於「環境知覺」的程度並不會隨之提高。校園「環境知覺」是學生對校園環境的感 受程度,屬於一種情感的態度,而「環境知識」是對整體環境知識的了解程度。所以,

學生的環境知識理解並不一定能幫助其對校園環境知覺的提升。

(5)

第二節 建議

一、校園環境的重要性

(一)對教育當局的建議

開放空間型態的校園原意是強調多樣化的活動空間,但環顧現階段的開放 空間校園,大都只有在建築量體內的解構與重組建構,相對之下,對於建築體 之外的環境規劃著墨卻是較少的。校園環境包括室內與戶外環境兩大部分,偏 重其一皆是不妥的,由研究的結果可知,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可觀 的,校園整體環境影響學生對環境的知覺,由於環境知覺對於學生的環境行為 有一定的影響力,更進一步對學生建立建立良好的環境價值觀也有一定的助 益。是故,建議教育當局在未來規劃新校舍或是改建舊學校時,校園的戶外環 境規劃是需要被重視的。

歐用生指出,「環境與兒童品格的形成,有密切的關聯。良好的環境,可 提供積極的暗示與示範,有助於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與理想態度的建立。」所 以,校園的環境會影響師生的心理,達到改變師生的氣質和態度,校園環境的 規劃是極須被重視的。

(二)對學校的建議

「熟視無睹」很貼切的形容現在部份的學生,有時因為對環境過於熟悉,

反而對周圍的事物不太注意,換句話說就是對「環境的無意識」。現在校園有 些使用的觀念也是助長對「環境無意識」的元兇,例如:教師因考量校園安全,

會禁止孩童親近接觸一些地方。這樣一來安全是維護了但卻也剝奪學生學習和 成長的機會,不置否認的,從成人角度來看某些物件對於孩童是危險的,但若 不重視它,危險還是存在;反之,當我們將其視為資源,把危險空間、物件當 作一種機會教育,這將是對孩童有所助益,可以幫助孩童學習、讓孩童更認識 生活環境,學會趨吉避凶之道,如此,孩童才會與生活環境相連結,進而與校 園環境產生互動。

教科書、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已無法能滿足學生多元學習的需要。學 生與生俱有和周遭世界互動與學習能力的探究者。為增進學生學習效能,學校 必須提供更多的學習環境,營造更多樣化的學習情境,滿足學生的學習之所 需。如果學生無法明顯感受到,學校對環境的重視,學童就不可能重視環境。

(6)

是故,學校方面可從鼓勵孩童透過觀察來學習對環境產生自覺,從身邊關 心的角落做起,小到一包垃圾、一片門,大至一塊空地,都會因付出觀察而產 生連結;教師能在適時的課堂中融入相關的環境議題,激發學生對環境的興 趣,當我們對環境能產生自覺後,便會對環境產生感覺,有感覺而後有行動,

有所行動後對環境才會有所感動。

(三)運用學校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著重的是認知價值與澄清概念的過程。現今環境教育的主要施行 場域,已經走出戶外,在環境中教學,透過學生親身的體驗,以學習有關環境 的知識;教導學生認識環境,讓學生自行觀察、記錄外,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環 境分析與比較,對環境的關懷轉化為適當的行為典範與行動;並使學生能獨立 或採取團隊合作來解決環境問題與議題,幫助培養對環境的關懷與責任感。

所以建議教師在教學中融入適當的環境教育題材課程,以校園為行動的場 域,如此能協助學生更認識校園環境,瞭解並關切週遭的生活環境,增加孩童 校園行動的經驗與技能;藉由課程的鼓勵及教師的引領學生接近校園、親近校 園,相信這過程對學生行為的發展有更積極性的意義。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範圍的建議

本研究是以三所開放空間型態的學校作為研究場域,以校園整體環境做為 研究標的,研究範圍含括較廣,經研究中發現影響學生對校園的環境知覺最大 主因是對「校園的環境感受」;建議後續研究者可試圖將整體的校園環境解構 分成相異的小環境,再分別針對不同的環境進行相關的研究,以發現學生對於 校園中最有感覺的地方,以提供後續新建校舍的參考。

本研究並未試圖比較不同型態校園,即開放空間型態校園學生的環境知覺 和傳統型態校園學生環境知覺的差異,後續的研究應可從其中繼續深究,了解 相同校園環境在不同教育理念下學生環境知覺的差異,提供未來教學環境更新 的參考;或是可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外縣市相同型態的校園(開放空間型態)進 行學生環境知覺的相關研究。

(二)研究工具的建議

本研究是以自編環境知覺量表,包括對「校園視覺感受」「校園環境探

(7)

索」「校園環境感受」和「校園擁擠」四項來測量學生對校園的環境知覺,但 環境知覺包括的範圍是指「個體藉所有感官蒐集訊息並產生意義的過程」。所 以在評斷學生對於環境知覺上還有其他的因素存在,所以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 本研究所不足或是其他因素進行相同的研究,以求以更多面向來詮釋學生的環 境知覺。

(三)研究方法的建議

本研究方法是採調查研究法,對於學生的反應是以問卷填答的方式,蒐集 研究者所需的資料,問卷研究可能未能涵括所有訊息,建議後續相同研究者可 採用其他的研究方法,針對相同研究進行了解學生對校園的環境知覺以及探討 環境知覺與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

(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合流(confluence)或混淆 :自我與環境的 分化,無法有清楚的知覺,導致內在經驗與外在

所有被訪旅客對本澳的環境衛生及觀光點均有作出評價,今年第3季的旅客對環境衛生的 滿意程度較高,有73%表示滿意;

所有被訪旅客對本澳的環境衛生及觀光點均有作出評價,2010年第1季的旅客對環境衛生 的滿意程度較高,有75%表示滿意;

所有被訪旅客對本澳的環境衛生及觀光點均有作出評價,今年第1季的旅客對環境衛生的 滿意程度較高,有62%表示滿意;

1.建設安全優質雅緻、環保的學習環境:規劃學校整體建設及改善

使用校園環境及設施 (發光簾)..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 人生在世的一個主要課題,便是了解事物間的 因果關係以及行為對周圍造成的影響,從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