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者以一位高等技職校院成人學生教師又是成人學生的身分進行本研 究,期待能透過研究者十餘年教學現場的觀察及成人學生的生命經驗,深入瞭解 高等技職校院進修部成人學生持續學習歷程並建構成人持續學習的初步理論模 式。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壹、以建構理論作為研究典範
一、對「知識」與「理解」所採取的視角(vision)
Guba 與 Lincoln(1985, 1989)提出建構理論研究典範主要目的是要取代長期 以來強調客觀、理性及經驗主義的實證科學研究典範。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家們 致力於消除不確定性,以嚴謹的實驗設計與統計控制減少誤差,訂定研究假設,
透過系統、邏輯的方式以檢証假設的真實性,重視推論的有效性,對於誤差採取 減低、控制及忽視的方式以為因應。
建構主義論者認為沒有任何一種知識是永恆的真理,知識是需要被質疑、被 反駁的,而真理也只有存在於特定對象或特定的文化脈絡中才有意義(Lincoln, 1990) 。因此,社會現象的本質絕非如實證主義論者所言,只是一種真實世界的「再 現經驗」而已,此意義建構的過程已經隱含了多重建構的結果(Guba, 1998;
Schwandt, 1998, 引自潘淑滿,2003) 。因此,研究者主要的目的並非在找出日常
生活中各種現象或行動真實的本質,而是在說明與詮釋這些經驗與行動是如何被
建構的。這種意義的建構過程主要是建立在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透過不斷
的對話與辯證過程來達成。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知識(knowledge)與理解(understanding)可以有非常 多元的形式(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15) ,不管是實證主義或是建構主義都是 一種理解的「視角」 。研究者認為成人學生因為所處社會情境、文化結構及背景的 差異而更增添其複雜性,僅藉由統計方法的操控,求取「普同」的現象之意義不 大,因為,脫離個體的生命經驗與主觀解釋的資料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研究 者認同建構主義典範,認為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是一種合作建構意義的過 程,唯有紮根在研究參與者主觀經驗的資料上所建立起來的結果才賦有價值與意 義。
二、大學成人持續學習主題之研究方法分析
為了瞭解「成人持續學習」主題之研究方法,研究者以西文資料庫中蒐集大 量社會科學及教育期刊的「 EBSCOhost」及「ProQuest」之博士學位論文,以關 鍵字「adult student、persistence、qualitative」及「adult student、persistence、
quantitative」進行搜尋,發現結果如表 3-1-1 及表 3-1-2:
表 3-1-1 西文資料庫「成人持續學習」研究法比較 EBSCOhost ProQuest
質化 9 18
量化 9 9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表 3-1-2 西文資料庫「成人持續學習」研究分佈時間表
年 來源 2004-06 2000-03 1996-99 1992-95 1991 以前 總計 ProQuest 3 6 2 4 3 18 質
化 EBSCOhost 3 2 2 1 1 9 ProQues 1 3 3 1 1 9 量
化 EBSCOhost 2 2 0 2 3 8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由表 3-1-1 及 3-1-2 可知,在「ProQuest」資料庫中搜尋發現,採質化研究取 向探討成人持續學習主題的博士論文有 18 篇,量化研究有 9 篇;由「EBSCOhost」
資料庫中則質化及量化各搜尋到 9 篇。進一步分析這些論文出現的時間發現,質 化研究取向有逐漸增加甚至超越量化的現象,顯示,國外有關成人持續學習的研 究,使用質化取向深入瞭解成人學生主觀的生命經驗已經成為研究成人主題的趨 勢。
國內研究部分,有關成人持續學習或輟學的研究僅有五篇(王世璋,1999;
江綺雯,1994;陳訓祥,1988;陳彩鳳,2004;劉信吾,1986)。其中僅陳訓祥 是針對正式學位之專科學校夜間部學生進行調查,其餘都是空中學校或是非學位 的研究。從研究方法來看,這幾篇研究除了陳彩鳳之外,其餘皆採量化研究。陳 訓祥的研究模式對退學的解釋量過低,僅 8.69%,之後江綺雯在 1994 年根據此模 式應用於高雄市民學苑成人輟學的調查也發現預測力過低。顯示這些模式建構未 能掌握成人學習的核心要素,徒然進行大規模的調查似乎意義不大。而陳彩鳳雖 以質化研究,深入訪談八位多重角色的職業婦女參與國立空中大學學習的經驗、
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但是,她的研究著重在非學位之學習障礙及因應策略,對象 也僅以多重角色的職業婦女為主。
由上述國內外對於成人持續學習或是輟學研究的方法分析可知,受建構主義
典範的影響,國外以質化方式進行成人持續學習的研究已經成為趨勢。國內由於 相關研究本就有限,量化研究的結果顯示無法掌握影響成人學生學習的核心要 素,質化研究則僅以非學位之多重角色婦女為對象,因此本研究採建構主義觀點,
以質化研究取向進行,深入研究技職校院進修部成人學生持續學習的經驗。
三、國外採實證主義建構或驗證學生輟學理論模式的不足
綜觀國外解釋學生輟學的理論模式中,最廣為採用的是 Tinto 及 Bean &
Metzner 的模式,重視學生在學校之學術及人際成果的滿意度。這些理論模式都 是採實證主義,經由嚴謹的研究設計,訂定假設,蒐集資料,最後經統計考驗而 確立。各種理論模式都只限定在它的研究範圍及變項之內,雖然理論模式都經實 徵研究證實,但是,卻都顯得不夠周全,各有其侷限之處,如 Tinto 的理論應用 在成人學生上則明顯忽略了外在因素的影響。另外,在跨文化的使用上,理論的 應用常受到很大的限制與質疑。
社會科學的研究因「人」在社會情境中的複雜性,使得「因果」研究不似自 然科學容易控制與推論。近二十年來由於統計方法的進步,陸續有許多學生輟學 模式的研究採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的統計方法,
嘗試驗證理論模式,如 Loppnow(1989)、Cabrera 等人(1992a,1993)、Sandler
(1998, 2000a, 2000b,2001,2002)等。進一步檢視這些理論模式的差異可知,這些 模式其實大同小異,僅藉由部份變項的增減,利用結構方程模式檢證模式的「適 配性」 (fit) ,因此,研究結果僅能說明模式是否適配,卻無法證明模式的完整性。
而此藉由操控研究變項的過程,將資料化約為數字,利用統計方法考驗數字與數 字的關聯,並據此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推論,這種將主觀經驗簡化為數字的實證 主義受到建構主義強烈的質疑。
因此,採實證主義所建構或驗證的理論模式有其限制,且在東西文化差異的
情勢之下,西方社會所建構的理論模式,是否適用於我國大學成人學生上,可能 需要更多相關研究投入,初期欲建構適於國內高等技職校院成人持續學習的模式 仍以質化研究為較佳途徑。
貳、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成人學生持續學習歷程之主觀經驗,並建構初步成人 持續學習理論模式。經由第二章文獻分析探討,本研究之初步研究架構如圖 3-1-1 所示。圖 3-1-1 的研究架構,是依據 Schlossberg、Waters 與 Goodman(1995)的 轉變理論,指出影響轉變的四個因素(情境、自我、支持及策略)及進入、穿越 及揮別的轉變歷程,並參酌 Bean 與 Metzner(1985)及 Tinto(1975, 1993)等持 續學習理論模式及相關研究,初步建構「進入」 、 「穿越」及「持續學習」三個階 段以呈現成人學生持續學習的歷程。
進入 穿越 持續學習
圖 3-1-1 初步研究架構圖
初步研究架構中的歷程及各因素內涵說明如下:
一、進入階段
準備進入學習之前包含兩方面,一為「自我特徵」 ,包括參與動機及心理障礙;
自我 特徵 情境
身心狀況 校園經驗 外在因素
心理調適
學習結果
持續決定
另一方面則是所處的「情境」因素,包括想要進修的時間點、是否在個人控制的 範圍之內、先前是否曾有類似的學習經驗及支持系統等。上述的「自我特徵」及
「情境」都是影響成人決定是否參與進修的因素。
二、穿越階段
穿越階段是指成人學生進入校園後,首先會面臨「身心狀況」 、 「校園經驗」
及「外在因素」間的衝擊,個人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則會影響「心理調適的結果」
及「學習結果」 。在成人學習過程中,隨著學習及生活經驗的不同,兩個階段之間 是反覆進行,彼此互相影響的關係。
穿越階段的各因素說明如下: 「身心狀況」包括個體的心理狀態、生理障礙、
心理類型及學習心態等,這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校園經驗」包括人際經驗、
課業學習經驗及校園環境與服務經驗等; 「外在因素」是指工作、家庭、經濟及支 持系統等外在因素; 「心理調適結果」為歷經前述階段的衝擊並採取因應策略後,
心理調適的結果。
三、持續學習階段
當成人學生進入校園後適應學生角色或是滿意學習結果,則會持續學習,如
無其他生活事件發生影響學習則可能持續至完成學業, 「學習結果」是指學業成績
的表現、個人目標達成與成長。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壹、研究參與者的學校背景脈絡與特質
一、辦學理念及行政組織
本研究所在之學校成立於 1968 年,迄今近四十年,初期設立機械工程、電 機工程、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等四科,為「工業專科學校」。1982 年設立二年制 夜間部,1994 年增設二專企管、國貿、銀保三科,並更名為「工商專科學校」,
1999 年改制為「技術學院」,「夜間部」改名為「進修部」,並設立二技「在職 專班」機械、電機、電子、土木四系。九十學年度增設航空電子、航空機械、資 訊管理三系。九十一學年度設立日間部電子工程研究所、四技航空管理系。九十 二學年度新竹分部正式招收航空機械系、航空電子系、航空管理系等共三個系科 十班學生,並設立日間部機電光工程研究所。其後陸續成立生物科技系、食品科 學系…等新系及研究所,迄今共有十八個系及六個研究所碩士班。
學校的辦學理念為落實技職教育,強化實務能力、推動校外實習,重視專題製
作;創新工商科技,增設研究所、成立高科技軟硬體中心、創新教學、學程化課 程;推展全人教育,培養學生倫理及服務觀念、加強學生生涯規劃、自治、領導 及面對壓力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強化導師功能。目前學生總數八千餘人,將來除 了原有的工程與技術為導向的系科繼續發展外,並計畫向工程學院、商管學院、
航空學院,以及民生學院等相關系科、學院、研究所發展。
目前該校共有日間部、進修部、進修學院及進修專校等多元部制,且有台北
及新竹兩個校區。研究參與者學校行政單位組織如圖 3-2-1 所示,由圖 3-2-1 中可
知,以成人學習為主的教育分屬推廣教育中心、進修部、進修學院及進修專校等
單位。
圖 3-2-1 研究參與者學校行政單位組織圖
二、學校環境及發展重點
本研究學校位於台北縣市交界,屬台北市的範圍,學校位處於山腳下,多數 校舍依山坡而建以致校內樓梯很多,遭受許多學生抱怨,尤其天雨路滑,樓梯常 成為隱形危機。學校鄰近科學園區,可惜的是因位處市郊,捷運未能直接抵達,
必須仰賴接駁車,因此,在學生上下學時間,除了商請市公車加開接駁車之外,
學校也會安排校車至捷運站接送學生。由於學校地理位置較為偏僻,進修部學生 多騎機車或是開車上學,因此對停車位的需求極高。所幸學校對面有一公墓,附 近有較大的停車空間,可供學生停車,但是仍有所不足,以致部分學生為趕赴上 課而違規停車,需時時擔心車子遭拖吊。
新竹校區 (分部)
台北校區 (校本部)
學務組
教務組 總務組 航空維修教育中心 推廣教育中心
通識中心 國際合作中心 電子計算機中心
教務處 學務處 總務處 研發處 進修部 圖書館 人事室 會計室 祕書室
再 生 能 源 中 心
長 晶 中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