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

Copied!
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本章中將分別呈現以下四節研究結果:不同動作與負荷的力學特 徵、不同動作與負荷的力學參數統計結果、不同動作與負荷的肌電特 徵、不同動作與負荷的肌電參數統計結果。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不同 不同 不同動作與 不同 動作與 動作與負荷的 動作與 負荷的 負荷的 負荷的力學 力學 力學 力學特徵 特徵 特徵 特徵

以下以動作最為熟練且標準的六號受試者為例,來呈現不同負荷 下負重屈膝蹲跳(LSJ)與負重下蹲反彈跳(LCMJ)的力學特徵。

圖 4.1.1 及圖 4.1.2 分別為不同負荷下,LSJ 與 LCMJ 的地面反作 用力與時間曲線對照圖,係將測力板的力量訊號以 Acqknowledge 軟 體讀取並轉存副檔名為.txt 文字檔後,以 Microsoft Excel 軟體處理不 同時序下的資料,再以 Origin 6.0 professional 版繪圖軟體製繪而成。

橫軸為運動的時間,縱軸為以體重倍率來呈現的地面反作用力。五條 曲線分別為受試者進行最大等長肌力的 0%(即無負重)、10%、20%、

30%、40% 之額外負重 SJ 與 CMJ 動作的力量-時間曲線變化情形。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0.5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地面反作用力(體重倍率)

時間(毫秒)

SJ0 SJ10 SJ20 SJ30 SJ40

圖 4.1.1 不同負荷 SJ 力量時間曲線對照圖

(2)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0.5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地面反作用力(體重倍率)

時間(毫秒)

CMJ0 CMJ10 CMJ20 CMJ30 CMJ40

圖 4.1.3 及圖 4.1.4 則是將不同負荷 SJ 與 CMJ 的測力板力量訊號 平移至相同起始位置後的力量時間曲線圖,資料擷取自起跳瞬時起至 騰空瞬時止。起始點至 0%的騰空瞬時之間為受試者的體重(69.3 公 斤),而 0%騰空瞬時至 40%騰空瞬時之間則為額外槓鈴負重 75 公斤

(最大等長肌力的 40%)的力量值。受試者體重 69.3 公斤,下肢蹲舉 最大等長肌力 187.1 公斤。

0 200 400 600 800

-1.5 -1.0 -0.5 0.0 0.5 1.0 1.5 2.0 2.5

地面反作用力(體重倍率) 3.0

時間(毫秒)

SJ0 SJ10 SJ20 SJ30 SJ40

體重 69.3 公斤 負重 75 公斤

(40%)

圖 4.1.3 不同負荷 SJ 平移後的力量時間曲線對照圖

圖 4.1.2 不同負荷 CMJ 力量時間曲線對照圖

(3)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0

-0.5 0.0 0.5 1.0 1.5 2.0 2.5

地面反作用力(體重倍率) 3.0

時間(毫秒)

CMJ0 CMJ10 CMJ20 CMJ30 CMJ40

圖 4.1.5 至圖 4.1.9 係將不同負荷(最大等長肌力的 0%、10%、

20%、30%、40% 之額外負重)下的 SJ 與 CMJ,在相同騰空瞬時的 條件下,往前推移至起動瞬時後的力量-時間曲線對照圖,縱軸力量值 為體重的倍率,橫軸單位為毫秒,資料擷取自起跳瞬時起至騰空瞬時 止。圖中之縱實線為 CMJ 向心蹬伸起始線。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0

0.5 1.0 1.5 2.0 2.5 3.0

地面反作用力(體重倍率)

時間(毫秒)

SJ0 CMJ0

圖 4.1.4 不同負荷 CMJ 平移後的力量時間曲線對照圖

圖 4.1.5 0%負荷下 SJ 與 CMJ 力量時間曲線對照圖 負重 75 公斤

(40%)

體重 69.3 公斤

(4)

SJ-0%最大力量值=2.449 倍體重,達最大力量所需時間 171 毫 秒。CMJ-0%最大力量值=2.647 倍體重,達最大力量所需時間 466 毫 秒,最大力量值出現於離心末期。

SJ-10%最大力量值=2.567 倍體重,達最大力量所需時間 305 毫 秒。CMJ-10%最大力量值=2.725 倍體重,達最大力量所需時間 504 毫秒,最大力量值出現於離心末期。

圖 4.1.6 10%負荷下 SJ 與 CMJ 力量時間曲線對照圖

圖 4.1.7 20%負荷下 SJ 與 CMJ 力量時間曲線對照圖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0.0

0.5 1.0 1.5 2.0 2.5 3.0

地面反作用力(體重倍率)

時間(毫秒)

SJ10 CMJ1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0.0

0.5 1.0 1.5 2.0 2.5

地面反作用力(體重倍率) 3.0

時間(毫秒)

SJ20 CMJ20

(5)

SJ-20%最大力量值=2.745 倍體重,達最大力量所需時間 406 毫 秒。CMJ-20%最大力量值=2.946 倍體重,達最大力量所需時間 491 毫秒,最大力量值出現於離心末期。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0.5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地面反作用力(體重倍率)

時間(毫秒)

SJ30 CMJ30

SJ-30%最大力量值=2.974 倍體重,達最大力量所需時間 461 毫 秒。CMJ-30%最大力量值=3.18 倍體重,達最大力量所需時間 469 毫 秒,最大力量值出現於離心末期。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0.5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地面反作用力(體重倍率)

時間(毫秒)

SJ40 CMJ40

圖 4.1.9 40%負荷下 SJ 與 CMJ 力量時間曲線對照圖

圖 4.1.8 30%負荷下 SJ 與 CMJ 力量時間曲線對照圖

(6)

SJ-40%最大力量值=3.227 倍體重,達最大力量所需時間 524 毫 秒。CMJ-40%最大力量值=3.278 倍體重,達最大力量所需時間 558 毫秒,最大力量值出現於離心末期。

經由以上研究結果的呈現,圖示不同負荷下,SJ 與 CMJ 的最大 力量峰值及達到最大力量峰值所需的時間如下:

0% 10% 20% 30% 40%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負荷重量

SJ CMJ

0% 10% 20% 30% 4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負荷重量

SJ CMJ

圖 4.1.10 不同負荷 SJ 與 CMJ 最大力量峰值對照圖

圖 4.1.11 不同負荷 SJ 與 CMJ 達最大力量

所需時間對照圖

(7)

第二 第二 第二

第二節 節 節 節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力學參數統計結果 力學參數統計結果 力學參數統計結果 力學參數統計結果

在本節中,將分別呈現不同負重CMJ離心力學參數及不同負重SJ與 CMJ向心力學參數的統計結果。但是本研究於實驗期間,因Kistler’s Quattro Jump測力板的穩定性不佳,造成標定後的力量訊號產生飄移的 現象,使部分受試者的資料數據有所誤差,這將影響資料的統計結果;

因此,本節所呈現的參數係依第三章第五節有關位移計力學參數的資料 處理方法,取自槓鈴位移變化所換算的參數值,測力板的力量訊號在本 研究中,主要作為CMJ離心與向心期的判斷及動作時序上的參照。

一 一 一

一、 、 、 、 不同負重 不同負重 不同負重 不同負重CMJ的 的 的離心期力學參數 的 離心期力學參數 離心期力學參數 離心期力學參數

( (

( (一 一 一 一) ) ) 不同負荷 ) 不同負荷 不同負荷CMJ離心期力學 不同負荷 離心期力學 離心期力學 離心期力學參數之敘述性統計量 參數之敘述性統計量 參數之敘述性統計量 參數之敘述性統計量 表 4.2.1 不同負荷 CMJ 離心力學參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變數

10%

(n=12)

20%

(n=12)

30%

(n=12)

40%

(n=11)

列平均 (n=47) 0.606 a 0.574 a 0.571 a 0.576 a 0.582 離心時間

(秒) (.126) (.098) (.115) (.104) (.109)

-0.411 a -0.384 a -0.378 ab -0.346 b -0.380 離心位移

(公尺) (.072) (.065) (.056) (.053) (.065)

0.768 a 0.740 a 0.720 a 0.621 b 0.714 離心平均速度

(公尺/秒) (.092) (.109) (.093) (.067) (.105) -1.255 a -1.115 ab -1.171 ab -0.998 b -1.138 離心最大速度

(公尺/秒) (.183) (.377) (.197) (.128) (.252) 156.010 a 296.426 b 441.571 c 609.000 d 370.789 離心平均力量

(牛頓) (23.831) (65.999) (102.535) (129.186) (188.871) 262.555 a 508.240 b 739.211 c 910.673 d 598.670 離心最大力量

(牛頓) (54.421) (141.584) (163.666) (215.548) (286.432) 126.661 a 232.284 b 335.671 c 401.237 d 271.255 離心平均爆發

力(瓦特) (25.516) (57.301) (64.271) (89.282) (120.973) -276.512 a -484.018 b -692.190 c -775.930 c -552.508 離心最大爆發

力(瓦特) (54.863) (125.006) (181.515) (165.341) (237.487)

*括弧內為標準差。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8)

10% 20% 30% 40%

Load

-0.420 -0.410 -0.400 -0.390 -0.380 -0.370 -0.360 -0.350 -0.340

10 20 30 40

Load

0.570 0.580 0.590 0.600 0.610

( )

表 4.2.1 所 列 力 學 資 料 為 LCMJ 下 蹲 離 心 期 的 力 學 參 數 值 , 係 以 DASYLab軟體分析自裝置於槓鈴上的位移計之位移變化量,經數學運算 所換算而來的人施力於槓鈴之參數值。但是因為CMJ0%無負荷下並無扛 負槓鈴,無從得知位移計的變化,故無呈現CMJ0%的參數。

表4.2.1顯示:LCMJ在離心平均力量、最大力量、平均爆發力與最 大爆發力,均隨負荷的增加而顯著增加,40%負荷所誘發的離心力量與 爆發力值最高。而離心平均速度與最大速度在40%負荷時顯著較慢,且 離心位移顯著較小。而離心時間則不隨負荷的增加而改變。

(二 二 二 二) ) ) 不同負荷 ) 不同負荷 不同負荷CMJ離心期力學參數之圖解 不同負荷 離心期力學參數之圖解 離心期力學參數之圖解 離心期力學參數之圖解

以下以圖示來呈現不同負荷下,CMJ離心期的力學參數變化情形。

力學參數除時間外,係取自位移計的位移變化量所換算而來。資料分析 則是以SPSS 12.0版進行統計分析,並以其內建繪圖功能繪製以下各圖。

圖 4.2.1 不同負荷 CMJ 下蹲 離心時間

圖 4.2.2 不同負荷 CMJ 下蹲

離心位移

(9)

10% 20% 30% 40%

Load

0.625 0.650 0.675 0.700 0.725 0.750 0.775

/

10% 20% 30% 40%

Load

-1.300 -1.250 -1.200 -1.150 -1.100 -1.050 -1.000

/

10% 20% 30% 40%

Load

0.0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 20% 30% 40%

Load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圖 4.2.3 不同負荷 CMJ 下蹲離 心平均速度

圖 4.2.4 不同負荷 CMJ 下蹲 離心最大速度

圖 4.2.5 不同負荷 CMJ 下蹲 離心平均力量

圖 4.2.6 不同負荷 CMJ 下蹲

離心最大力量

(10)

10% 20% 30% 40%

Load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10% 20% 30% 40%

Load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圖 4.2.7 不同負荷 CMJ 下蹲 離心平均爆發力

圖 4.2.8 不同負荷 CMJ 下蹲

離心最大爆發力

(11)

二 二 二

二、 、 、 、 不同負重 不同負重 不同負重 不同負重SJ與 與 與 與CMJ的 的 的 的向心期力學參數 向心期力學參數 向心期力學參數 向心期力學參數

表4.2.2至表4.2.11所列力學資料為LSJ與LCMJ向心蹬伸期的力學參 數值,係以DASYLab軟體分析自裝置於槓鈴上的位移計之位移變化量,

經數學運算所換算而來的人施力於槓鈴之參數值。但是,時間參數依然 採自測力板的時序數值,而因為0%無負荷下並無扛負槓鈴,無從得知 位移計的變化,故除時間參數外,無呈現0%的力學參數。

( (

( (一 一 一 一) ) )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力學參數之敘述性統計量 )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力學參數之敘述性統計量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力學參數之敘述性統計量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力學參數之敘述性統計量 表 4.2.2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時間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0%

(n=24)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0.353a 0.451b 0.489b 0.567c 0.617d 0.496a SJ

(.026) (.050) (.038) (.047) (.057) (.103) 0.374a 0.428b 0.464b 0.531c 0.623d 0.482a CMJ

(.052) (.056) (.070) (.054) (.075) (.105) 0.364 a 0.439 b 0.476 b 0.549 c 0.620 d 0.489 欄平均

(.041) (.054) (.058) (.053) (.065) (.104)

*括弧內為標準差。單位:秒。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2.2顯示:負重SJ與CMJ均屬肌肉最大主動用力的彈震式動作,

在蹬伸末期未產生有如傳統蹲舉動作的減速制動現象,因此,在向心蹬

伸時間上,兩者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存在。而負重SJ與CMJ均隨負荷的增

加,而向心蹬伸時間也隨之顯著增加。

(12)

表 4.2.3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位移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0.321 0.326 0.352 0.345 0.336 a SJ

(.046) (.050) (.037) (.048) (.046) 0.369 0.365 0.373 0.359 0.366 b CMJ

(.079) (.072) (.057) (.058) (.065) 0.345a 0.346a 0.362a 0.352a 0.351 欄平均

(.068) (.064) (.049) (.053) (.058)

*括弧內為標準差。單位:公尺。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2.3顯示:負重CMJ的向心蹬伸位移顯著大於SJ,但SJ與CMJ的 向心蹬伸位移均不隨負荷的增加而改變。

表 4.2.4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平均速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94) 1.003a 0.923b 0.839c 0.753d 0.878 a SJ

(.101) (.099) (.079) (.076) (.128) 1.216a 1.104b 0.979c 0.822d 1.035 b CMJ

(.113) (.102) (.098) (.084) (.176) 1.109 a 1.017 b 0.909 c 0.786 d 0.957 欄平均

(.151) (.135) (.113) (.086) (.172)

*括弧內為標準差。單位:公尺/秒。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2.4顯示:負重CMJ的向心蹬伸平均速度顯著快於SJ,且二者均

隨著負荷的增加,而向心蹬伸平均速度也隨之顯著變慢。

(13)

表 4.2.5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最大速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94) 2.252a 2.048b 1.798c 1.582d 1.917 a SJ

(.215) (.134) (.142) (.139) (.301) 2.323a 2.122b 1.867c 1.604d 1.987 b CMJ

(.192) (.153) (.137) (.143) (.311) 2.288 a 2.086 b 1.832 c 1.593 d 1.952 欄平均

(.203) (.146) (.141) (.138) (.306)

*括弧內為標準差。單位:公尺/秒。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2.5顯示:負重CMJ的向心蹬伸最大速度顯著快於SJ,且二者均 隨著負荷的增加,而向心蹬伸最大速度也隨之顯著變慢。

表 4.2.6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平均力量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94) 277.417a 485.817b 663.150c 841.147d 568.607 a SJ

(31.285) (82.696) (114.922) (154.633) (236.778) 326.497a 554.504b 759.270c 939.711d 638.725 b CMJ

(44.008) (115.052) (143.614) (171.309) (260.146) 301.957 a 521.654 b 711.210 c 888.286 d 603.666 欄平均

(44.975) (104.679) (136.348) (166.821) (249.894)

*括弧內為標準差。單位:牛頓。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2.6顯示:負重CMJ的向心蹬伸平均力量顯著大於SJ,且二者均

隨著負荷的增加,而向心蹬伸平均力量也隨之顯著增加。

(14)

表 4.2.7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最大力量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94) 338.289a 588.669b 794.793c 997.189d 681.673 a SJ

(39.338) (107.204) (150.311) (190.389) (281.203) 380.160a 624.983b 848.785c 1051.017d 719.326 b CMJ

(55.840) (119.169) (135.358) (184.444) (280.945) 359.225 a 607.616 b 821.789 c 1022.933 d 700.499 欄平均

(51.853) (112.555) (142.578) (185.320) (280.199)

*括弧內為標準差。單位:牛頓。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2.7顯示:負重CMJ的向心蹬伸最大力量顯著大於SJ,且二者均 隨著負荷的增加,而向心蹬伸最大力量也隨之顯著增加。

表 4.2.8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平均爆發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n=94) 319.429a 507.102b 610.680c 683.608d 530.696 a SJ

(50.085) (82.036) (94.188) (114.291) (163.869) 373.195a 583.419b 713.346c 765.268d 605.478 b CMJ

(55.608) (113.544) (118.427) (130.876) (185.049) 346.312 a 546.920 b 662.013 c 722.663 d 568.087 欄平均

(58.589) (104.998) (117.047) (126.714) (177.856)

*括弧內為標準差。單位:瓦特。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2.8顯示:負重CMJ的向心蹬伸平均爆發力顯著大於SJ,且二者

均隨著負荷的增加,而向心蹬伸平均爆發力也隨之顯著增加。

(15)

表 4.2.9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最大爆發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94) 643.249a 1038.448b 1252.709c 1385.105d 1080.759 a SJ

(102.597) (167.095) (212.913) (222.920) (336.971) 640.393a 1038.065b 1292.936c 1472.547d 1103.293 b CMJ

(96.904) (203.566) (222.571) (221.626) (365.614) 641.821 a 1038.248 b 1272.823 c 1426.925 d 1092.026 欄平均

(97.608) (182.786) (213.997) (221.738) (349.872)

*括弧內為標準差。單位:瓦特。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2.9顯示:負重CMJ的向心蹬伸最大爆發力顯著大於SJ,且二者 均隨著負荷的增加,而向心蹬伸最大爆發力也隨之顯著增加。

表 4.2.10 不同動作與負荷騰空時間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0%

(n=24)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0.475a 0.485a 0.418b 0.346c 0.290d 0.403 a SJ

(0.027) (.049) (.037) (.043) (.044) (.086) 0.494a 0.499a 0.436b 0.364c 0.298d 0.420 b CMJ

(0.026) (.045) (.035) (.040) (.039) (.085) 0.484 a 0.492 a 0.428 b 0.355 c 0.294 d 0.411 欄平均

(0.028) (.046) (.037) (.041) (.041) (.085)

*括弧內為標準差。單位:秒。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2.10顯示:負重CMJ的騰空時間顯著大於SJ,且二者均隨著負

荷的增加,而騰空時間也隨之顯著降低。

(16)

表 4.2.11 不同動作與負荷騰空位移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94) 0.372a 0.310b 0.251c 0.190d 0.280 a SJ

(.057) (.036) (.047) (.034) (.081) 0.392a 0.327b 0.258c 0.200d 0.296 b CMJ

(.053) (.038) (.032) (.036) (.082) 0.382 a 0.319 b 0.255 c 0.195 d 0.288 欄平均

(.055) (.037) (.040) (.035) (.082)

*括弧內為標準差。單位:公尺。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2.11顯示:負重CMJ的騰空位移顯著大於SJ,且二者均隨著負 荷的增加,而騰空位移也隨之顯著降低。

註:上列力學資料為SJ與CMJ向心蹬伸期的力學參數值,係以DASYLab

軟體自位移計訊號所換算求得的人施力於槓鈴之參數值,只有時間

參數依然採自測力板力量訊號的時序數值。

(17)

0% 10% 20% 30% 40%

Load

0.350 0.400 0.450 0.500 0.550 0.600 0.650

Motion SJ CMJ

10% 20% 30% 40%

Load

0.320 0.330 0.340 0.350 0.360 0.370 0.380

Motion SJ CMJ

10% 20% 30% 40%

Load

0.600 0.800 1.000 1.200 1.400

/

Motion SJ CMJ

10% 20% 30% 40%

Load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

Motion SJ CMJ

( (

( (二 二 二 二) ) )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力學參數之圖解 )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力學參數之圖解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力學參數之圖解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力學參數之圖解

以下以圖示呈現不同負荷下,SJ與CMJ向心期力學參數變化情形。

資料係取自槓鈴上的位移計在各參數的平均數。資料分析則是以SPSS 12.0版進行統計分析,並以其內建繪圖功能繪製以下各圖。

圖 4.2.9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向心蹬伸時間

圖 4.2.10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向 心蹬伸位移

圖 4.2.11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向心蹬伸平均速度

圖 4.2.12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向

心蹬伸最大速度

(18)

10% 20% 30% 40%

Load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Motion SJ CMJ

10% 20% 30% 40%

Load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Motion SJ CMJ

10 20 30 40

Load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Motion SJ CMJ

10 20 30 40

Load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Motion SJ CMJ

圖 4.2.13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向心蹬伸平均力量

圖 4.2.14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向心蹬伸最大力量

圖 4.2.15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向 心蹬伸平均爆發力

圖 4.2.16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向

心蹬伸最大爆發力

(19)

0% 10% 20% 30% 40%

Load

0.250 0.300 0.350 0.400 0.450 0.500

Motion SJ CMJ

10% 20% 30% 40%

Load

0.150 0.200 0.250 0.300 0.350 0.400

Motion SJ CMJ

圖 4.2.17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騰空時間

圖 4.2.18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騰空位移

(20)

第三 第三 第三

第三節 節 節 節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肌電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肌電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肌電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肌電特徵 特徵 特徵 特徵

本研究以 Biovision 生物訊號測量與分析系統,記錄受試者在不 同負荷下,進行負重屈膝蹲跳(LSJ)與負重下蹲反彈跳(LCMJ)的 下肢各肌群之肌電訊號,從微觀的角度觀察 LSJ 與 LCMJ 動作的神經 肌肉工作特點與差異。肌電資料的收集包括股直肌、股外側肌、比目 魚肌、腓外側肌、股二頭肌和脛骨前肌。

以下即以動作最為熟練且標準的六號受試者為例,呈現不同負荷 下 LSJ 與 LCMJ 的肌電特徵。各圖由上而下分別為股直肌、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脛骨前肌、比目魚肌、腓外側肌的原始肌電圖及測力板的 力量時間曲線與位移計的位移時間曲線圖。縱軸均設定為相同刻度的 肌電振幅,以便於觀察肌電量的強弱。黑影部分則為向心蹬伸期,用 以區分不同階段與時間序列下的肌電徵召情形。

圖 4.3.1 SJ-0%向心期 神經力 學參數曲線圖

圖 4.3.2 SJ-10%向心期神經力 學參數曲線圖

股直肌 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 脛骨前肌 比目魚肌 腓外側肌 力量曲線 位移曲線 股直肌

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 脛骨前肌 比目魚肌 腓外側肌 力量曲線

(21)

圖 4.3.3 SJ-20%向心期神經力 學參數曲線圖

圖 4.3.4 SJ-30%向心期神經力 學參數曲線圖

圖 4.3.5 SJ-40%向心期神經力 學參數曲線圖

圖 4.3.6 CMJ-0%向 心 期 神 經 力學參數曲線圖

股直肌 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 脛骨前肌 比目魚肌 腓外側肌 力量曲線 位移曲線

股直肌 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 脛骨前肌 比目魚肌 腓外側肌 力量曲線 股直肌

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 脛骨前肌 比目魚肌 腓外側肌 力量曲線 位移曲線

股直肌 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 脛骨前肌 比目魚肌 腓外側肌 力量曲線 位移曲線

(22)

圖 4.3.7 CMJ-10%向心期神經 力學參數曲線圖

圖 4.3.8 CMJ-20%向心期神經 力學參數曲線圖

圖 4.3.9 CMJ-30%向心期神經 力學參數曲線圖

圖 4.3.10 CMJ-40%向 心 期 神 經力學參數曲線圖

股直肌 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 脛骨前肌 比目魚肌 腓外側肌 力量曲線 位移曲線

股直肌 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 脛骨前肌 比目魚肌 腓外側肌 力量曲線 位移曲線 股直肌

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 脛骨前肌 比目魚肌 腓外側肌 力量曲線 位移曲線 股直肌 股外側肌 股二頭肌 脛骨前肌 比目魚肌 腓外側肌 力量曲線 位移曲線

(23)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 不同動作與負荷的肌電參數統計結果 肌電參數統計結果 肌電參數統計結果 肌電參數統計結果

本研究以Biovision肌電系統,分析在不同負荷下進行LCMJ與LSJ 動作對肌電振幅、中位數頻率等神經支配參數的特徵與影響,以瞭解負 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肌肉工作特點。肌電資料的收集包括股直肌、股外 側肌、比目魚肌、腓外側肌、股二頭肌和脛骨前肌,肌電資料的分析是 以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root mean square of EMG,簡稱EMG

rms

)來 評估運動單位的徵召量,而以中位數頻率(median frequency, 簡稱MDF)

來評估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與類型。

在肌電訊號的標準化方面,本研究以受試者在無負重下進行最大用 力的屈膝蹲跳(squat jump,簡稱SJ)測試,再以DASYLab軟體將SJ在 各肌群所測得的向心均方根肌電振幅定義為100%,之後,將個人在不 同負荷與動作下,於各肌群所擷取的均方根肌電振幅再除以此SJ(0%

負荷)的向心EMG

rms

,即為標準化EMG

rms

。而中位數頻率的擷取係以 Acqknowledge軟體,依第三章第五節有關中位數頻率的擷取步驟擷取而 來,標準化中位數頻率的作法與標準化EMG

rms

相同。

以下將分別表列全體受試者,在不同負荷下執行LSJ與LCMJ動作於

各肌群的EMG

rms

與MDF之統計結果,並以SPSS統計軟體內建的繪圖功

能繪製相關圖形。

(24)

一 一 一

一、 、 、 、 CMJ離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離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離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離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一 一 一) 一 ) ) CMJ離心期均方根肌電振幅之敘述性統計量 ) 離心期均方根肌電振幅之敘述性統計量 離心期均方根肌電振幅之敘述性統計量 離心期均方根肌電振幅之敘述性統計量

表 4.4.1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肌群

0%

(n=12)

10%

(n=12)

20%

(n=12)

30%

(n=12)

40%

(n=11)

列平均 (n=59) 0.055 0.074 0.085 0.100 0.081 0.079 未標準化

(.032) (.032) (.043) (.036) (.028) (.037) 0.248 a 0.356 ab 0.411 b 0.482 b 0.400 ab 0.379 股直肌

標準化 (.091) (.165) (.223) (.213) (.164) (.189) 0.263 0.293 0.276 0.290 0.282 0.281 未標準化

(.119) (.132) (.111) (.103) (.128) (.117) 0.254 a 0.389 ab 0.386 ab 0.459 b 0.440 b 0.385 股外側肌

標準化 (.083) (.126) (.121) (.204) (.132) (.152) 0.015 0.018 0.018 0.021 0.019 0.018 未標準化

(.008) (.006) (.006) (.009) (.006) (.007) 0.345 a 0.490 ab 0.457 ab 0.573 b 0.487 ab 0.470 股二頭肌

標準化 (.163) (.250) (.233) (.397) (.227) (.267) 0.117 0.108 0.078 0.089 0.083 0.095 未標準化

(.083) (.056) (.059) (.063) (.052) (.063) 1.285 a 1.149 a 0.890 a 1.001 a 0.942 a 1.055 脛骨前肌

標準化 (.940) (.662) (.703) (.690) (.479) (.704) 0.022 0.020 0.024 0.029 0.031 0.025 未標準化

(.015) (.015) (.019) (.021) (.020) (.018) 0.112 a 0.111 a 0.132 a 0.155 a 0.166 a 0.135 比目魚肌

標準化 (.062) (.089) (.121) (.113) (.102) (.099) 0.023 0.017 0.020 0.028 0.024 0.022 未標準化

(.018) (.010) (.010) (.023) (.012) (.015) 0.090 a 0.080 a 0.098 a 0.142 a 0.125 a 0.107 腓外側肌

標準化 (.041) (.048) (.065) (.144) (.088) (.086)

*括弧內為標準差。未標準化 EMGrms之單位為毫伏(mV)。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4.1顯示:CMJ離心期的標準化EMG

rms

在股直肌、股外側肌、股

二頭肌等大腿肢段的肌群均顯示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的現象,30%負荷

時達最大肌電徵召量且達顯著差異水準,40%負荷下則反轉向下;而比

目魚肌與腓外側肌雖未達顯著差異水準,但也有此一趨勢。

(25)

0% 10% 20% 30% 40%

Load

0.200 0.250 0.300 0.350 0.400 0.450 0.500

0% 10% 20% 30% 40%

Load

0.250 0.300 0.350 0.400 0.450 0.500

0% 10% 20% 30% 40%

Load

0.300 0.350 0.400 0.450 0.500 0.550 0.600

0% 10% 20% 30% 40%

Load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 (

( (二 二 二 二) ) ) CMJ離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圖解 ) 離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圖解 離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圖解 離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圖解

圖 4.4.1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股 直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圖 4.4.2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股 外側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圖 4.4.3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股 二頭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圖 4.4.4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脛

骨前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26)

0% 10% 20% 30% 40%

Load

0.110 0.120 0.130 0.140 0.150 0.160

0% 10% 20% 30% 40%

Load

0.080 0.090 0.100 0.110 0.120 0.130 0.140 0.150

圖 4.4.6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 腓外側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圖 4.4.5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比

目魚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27)

二 二 二

二、 、 、 、 向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向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向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向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一 一 一 一) ) )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均方根肌電振幅之敘述性統計量 )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均方根肌電振幅之敘述性統計量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均方根肌電振幅之敘述性統計量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均方根肌電振幅之敘述性統計量

表 4.4.2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股直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平均 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0%

(n=24)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219 .241 .224 .220 .244 .229 未標準化

(.066) (.071) (.075) (.080) (.116) (.081) 1.000 1.131 1.060 1.011 1.099 1.060a SJ

標準化 (.000) (.277) (.218) (.194) (.251) (.211) .245 .252 .230 .236 .220 .237 未標準化

(.075) (.108) (.084) (.087) (.095) (.088) 1.143 1.153 1.064 1.085 1.016 1.094a CMJ

標準化 (.216) (.248) (.233) (.247) (.221) (.231) .232 .247 .227 .228 .232 .233 未標準化

(.071) (.090) (.078) (.082) (.105) (.085) 1.072a 1.142a 1.062a 1.048a 1.059a 1.077 欄平均

標準化 (.166) (.258) (.221) (.221) (.236) (.221)

*括弧內為標準差。未標準化 EMGrms之單位為毫伏(mV)。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4.2顯示:SJ與CMJ之間的向心期股直肌標準化EMG

rms

並無顯著

差異存在;而且,二者的EMG

rms

均不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CMJ向心期

所激發出來的股直肌肌電量約為離心期的2.89倍。

(28)

表 4.4.3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股外側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平 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0%

(n=24)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251 .287 .270 .289 .299 .279 未標準化

(.111) (.138) (.115) (.116) (.143) (.122) 1.000a 1.142ab 1.113ab 1.166b 1.128ab 1.110a SJ

標準化 (.000) (.240) (.132) (.211) (.182) (.179) .274 .298 .282 .290 .281 .285 未標準化

(.130) (.131) (.111) (.093) (.122) (.114) 1.090a 1.206a 1.135a 1.197a 1.143a 1.155a CMJ

標準化 (.172) (.290) (.155) (.234) (.224) (.217) .263 .293 .276 .290 .291 .282 未標準化

(.119) (.132) (.111) (.103) (.131) (.118) 1.045 a 1.174 b 1.124 ab 1.182 b 1.135 ab 1.132 欄平均

標準化 (.127) (.263) (.142) (.218) (.198) (.199)

*括弧內為標準差。未標準化 EMGrms之單位為毫伏(mV)。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4.3顯示:SJ與CMJ之間的向心期股外側肌標準化EMG

rms

並無顯 著差異存在;CMJ的EMG

rms

不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但是SJ則顯示30%

負荷時的EMG

rms

顯著大於0%無負荷時的EMG

rms

,這說明了股外側肌在

SJ-30%負荷下的肌電徵召量最大,肌肉活化程度最佳。但在有扛槓負重

的情況之下(10%, 20%, 30%, 40%),則彼此無顯著差異存在。CMJ向

心期所激發出來的股外側肌肌電量約為離心期的3倍。

(29)

表 4.4.4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股二頭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平 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0%

(n=24)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045 .064 .056 .062 .074 .060 未標準化

(.021) (.026) (.029) (.027) (.030) (.028) 1.000b 1.518ad 1.258bd 1.467ab 1.809a 1.413a SJ

標準化 (.000) (.530) (.420) (.486) (.770) (.562) .061 .054 .060 .066 .068 .062 未標準化

(.020) (.023) (.022) (.023) (.031) (.024) 1.455 a 1.278 a 1.478 a 1.651 a 1.611 a 1.493a CMJ

標準化 (.362) (.441) (.576) (.692) (.815) (.590) .053 .059 .058 .064 .071 .061 未標準化

(.022) (.024) (.025) (.025) (.030) (.026) 1.227a 1.398ab 1.373ab 1.559ab 1.714b 1.453 欄平均

標準化 (.342) (.492) (.509) (.592) (.780) (.575)

*括弧內為標準差。未標準化 EMGrms之單位為毫伏(mV)。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4.4顯示:SJ與CMJ之間的向心期股二頭肌標準化EMG

rms

並無顯

著差異存在;CMJ的EMG

rms

不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但是SJ則顯示隨負

荷的增加,造成股二頭肌的拮抗抑制作用也越大的趨勢,40%負荷時的

EMG

rms

顯著大於20%與0%無負荷時的EMG

rms

,這說明了股二頭肌在

SJ-40%負荷下會造成顯著的肌肉拮抗抑制作用。CMJ向心期所激發出來

的股二頭肌肌電量約為離心期的3.18倍。

(30)

表 4.4.5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脛骨前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0%

(n=24)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103 .080 .070 .088 .081 .085 未標準化

(.056) (.048) (.038) (.058) (.045) (.049) 1.000a 0.861a 0.835a 0.943a 0.945a 0.918a SJ

標準化 (.000) (.290) (.370) (.388) (.561) (.363) .124 .089 .087 .081 .073 .091 未標準化

(.061) (.043) (.054) (.048) (.033) (.050) 1.303a 0.964ab 0.925b 0.935b 0.933ab 1.013a CMJ

標準化 (.444) (.279) (.347) (.506) (.516) (.438) .113 .084 .079 .085 .077 .088 未標準化

(.058) (.044) (.047) (.052) (.039) (.050) 1.152 a 0.912 ab 0.882 b 0.939 ab 0.939 ab 0.966 欄平均

標準化 (.344) (.283) (.353) (.441) (.528) (.403)

*括弧內為標準差。未標準化 EMGrms之單位為毫伏(mV)。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4.5顯示:SJ與CMJ之間的向心期脛骨前肌標準化EMG

rms

並無顯

著差異存在;SJ的EMG

rms

不隨負荷的增加而改變,而CMJ的EMG

rms

在無

負荷下因速度最快,肌電量反而最高,但在有扛槓負重的情況之下(10%,

20%, 30%, 40%),則彼此無顯著差異存在。CMJ向心期所激發出來的

脛骨前肌肌電量與離心期相近。

(31)

表 4.4.6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比目魚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0%

(n=24)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208 .213 .220 .226 .218 .217 未標準化

(.094) (.095) (.106) (.106) (.103) (.098) 1.000 1.039 1.106 1.074 1.034 1.050a SJ

標準化 (.000) (.178) (.176) (.156) (.223) (.163) .232 .234 .230 .226 .220 .228 未標準化

(.123) (.121) (.119) (.110) (.125) (.115) 1.102 1.113 1.107 1.091 1.061 1.095a CMJ

標準化 (.313) (.191) (.214) (.208) (.210) (.224) .220 .224 .225 .226 .219 .223 未標準化

(.108) (.107) (.111) (.105) (.111) (.107) 1.051a 1.076a 1.107a 1.083a 1.047a 1.072 欄平均

標準化 (.222) (.185) (.192) (.180) (.212) (.197)

*括弧內為標準差。未標準化 EMGrms之單位為毫伏(mV)。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4.6顯示:SJ與CMJ之間的向心期比目魚肌標準化EMG

rms

並無顯

著差異存在;而且,二者的EMG

rms

均不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CMJ向心

期所激發出來的比目魚肌肌電量約為離心期的8.11倍。

(32)

表 4.4.7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腓外側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0%

(n=24)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237 .213 .226 .228 .229 .227 未標準化

(.124) (.098) (.124) (.120) (.102) (.110) 1.000 0.926 1.011 0.966 1.004 0.981a SJ

標準化 (.000) (.163) (.133) (.139) (.156) (.132) .233 .217 .233 .232 .215 .226 未標準化

(.106) (.102) (.109) (.102) (.098) (.100) 1.026 0.950 1.008 1.013 1.000 1.000a CMJ

標準化 (.207) (.223) (.164) (.166) (.139) (.179) .235 .215 .230 .230 .222 .226 未標準化

(.113) (.098) (.114) (.109) (.098) (.105) 1.013a 0.938a 1.009a 0.989a 1.002a 0.990 欄平均

標準化 (.144) (.192) (.147) (.152) (.145) (.157)

*括弧內為標準差。未標準化 EMGrms之單位為毫伏(mV)。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4.7顯示:SJ與CMJ之間的向心期腓外側肌標準化EMG

rms

並無顯

著差異存在;而且,二者的EMG

rms

均不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CMJ向心

期所激發出來的腓外側肌肌電量約為離心期的9.35倍。

(33)

0% 10% 20% 30% 40%

L oad

1.000 1.020 1.040 1.060 1.080 1.100 1.120 1.140 1.160

Motion SJ CMJ

0% 10% 20% 30% 40%

L oad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Motion SJ CMJ

0% 10% 20% 30% 40%

L oad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Motion SJ CMJ

0% 10% 20% 30% 40%

L oad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Motion SJ CMJ

( (

(二 二 二 二) ) ) )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圖解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之 圖解 圖解 圖解

圖 4.4.7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 股直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圖 4.4.8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 股外側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圖 4.4.9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 股二頭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圖 4.4.10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

脛骨前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34)

0% 10% 20% 30% 40%

L oad

1.000 1.020 1.040 1.060 1.080 1.100 1.120

Motion SJ CMJ

0% 10% 20% 30% 40%

L oad

0.920 0.940 0.960 0.980 1.000 1.020 1.040

Motion SJ CMJ

圖 4.4.12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 腓外側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圖 4.4.11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

比目魚肌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

(35)

三 三 三

三、 、 、 、 CMJ離心期肌 離心期肌 離心期肌 離心期肌電 電 電 電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 (

( (一 一 一 一) ) ) 不同負荷 ) 不同負荷 不同負荷 不同負荷CMJ離心期肌電 離心期肌電 離心期肌電 離心期肌電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之敘述性統計量 之敘述性統計量 之敘述性統計量 之敘述性統計量 表 4.4.8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肌電中位數頻率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uscle

0%

(n=12)

10%

(n=12)

20%

(n=12)

30%

(n=12)

40%

(n=11)

列平均

(n=59)

55.100 53.383 51.033 57.617 55.055 54.427 未標準化

(8.686) (11.859) (8.483) (13.969) (9.759) (10.628) .767 a .719 a .696 a .797 a .754 a .746 股直肌

標準化 (.240) (.156) (.162) (.299) (.147) (.206) 49.225 46.308 51.033 56.333 56.445 51.792 未標準化

(8.501) (6.505) (9.502) (14.437) (12.935) (11.104) .675 a .646 a .724 a .802 a .818 a .732 股外側肌

標準化 (.105) (.138) (.227) (.311) (.365) (.248) 43.867 52.150 56.958 56.158 54.109 52.624 未標準化

(14.799) (11.148) (8.721) (8.750) (8.354) (11.353) 1.048 a 1.232 a 1.338 a 1.322 a 1.297 a 1.247 股二頭肌

標準化 (.520) (.485) (.442) (.451) (.456) (.468) 131.842 136.392 125.158 117.358 118.382 125.953 未標準化

(37.475) (41.918) (44.580) (39.625) (47.552) (41.475) 1.365 a 1.407 a 1.319 a 1.233 a 1.224 a 1.311 脛骨前肌

標準化 (.442) (.451) (.564) (.463) (.501) (.475) 62.992 70.250 74.950 71.783 71.555 70.285 未標準化

(26.129) (22.219) (22.045) (21.701) (16.500) (21.629) .775 a .857 a .919 a .882 a .879 a .862 比目魚肌

標準化 (.297) (.230) (.244) (.243) (.157) (.236) 63.475 73.317 71.800 73.567 71.545 70.727 未標準化

(21.099) (29.370) (19.282) (21.126) (21.973) (22.377) .855 a .999 a .987 a .994 a .945 a .956 腓外側肌

標準化 (.275) (.457) (.335) (.293) (.226) (.322)

*括弧內為標準差。未標準化 MDF 之單位為赫茲(Hz)。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4.8顯示:CMJ離心期的肌電中位數頻率(MDF)在股直肌、股

外側肌、股二頭肌、脛骨前肌、比目魚肌與腓外側肌等肌群,均不隨負

荷的增加而增加,且作用肌與拮抗肌皆然。

(36)

0% 10% 20% 30% 40%

L oad

51.0 52.0 53.0 54.0 55.0 56.0 57.0 58.0

0% 10% 20% 30% 40%

L oad

46.0 48.0 50.0 52.0 54.0 56.0 58.0

0% 10% 20% 30% 40%

L oad

120.0 125.0 130.0 135.0

0% 10% 20% 30% 40%

L oad

42.0 45.0 48.0 51.0 54.0 57.0

( (

( (二 二 二 二) ) ) 不同負荷 ) 不同負荷 不同負荷 不同負荷CMJ離心期肌電 離心期肌電 離心期肌電 離心期肌電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之圖解 之圖解 之圖解 之圖解

圖 4.4.13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 股直肌肌電中位數頻率

圖 4.4.14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股 外側肌肌電中位數頻率

圖 4.4.15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 股二頭肌肌電中位數頻率

圖 4.4.16 不同負荷 CMJ 離心

期脛骨前肌肌電中位數頻率

(37)

0% 10% 20% 30% 40%

L oad

62.5 65.0 67.5 70.0 72.5 75.0

0% 10% 20% 30% 40%

Load

62.0 64.0 66.0 68.0 70.0 72.0 74.0

圖 4.4.17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 比目魚肌肌電中位數頻率

圖 4.4.18 不同負荷 CMJ 離心期

腓外側肌肌電中位數頻率

(38)

四 四 四

四、 、 、 、 SJ與與CMJ向心期肌電 與 向心期肌電 向心期肌電 向心期肌電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 (

( (一 一 一 一) ) )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 )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肌電 肌電 肌電 肌電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 中位數頻率之敘述性統計量 之敘述性統計量 之敘述性統計量 之敘述性統計量

表 4.4.9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股直肌肌電中位數頻率之平均數與標 準差

Load Motion

0%

(n=24)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75.275 63.558 65.773 69.900 69.258 68.803 未標準化

(13.326) (9.100) (11.004) (8.433) (13.706) (11.652) 1.000 a .871 a .901 a .951 a .947 a .935 a SJ

標準化 (.000) (.201) (.182) (.183) (.246) (.182) 83.017 67.833 75.350 71.792 71.564 73.951 未標準化

(13.617) (17.830) (11.793) (11.513) (8.110) (13.620) 1.125 a .919 b 1.030 ab .973 ab .985 ab 1.007 b CMJ

標準化 (.225) (.267) (.247) (.192) (.194) (.230) 79.146 65.696b 70.770 70.846 70.361 71.377 未標準化

(13.757) (14.014) (12.186) (9.917) (11.190) (12.882) 1.063 a .895 b .968 ab .962 ab .965 ab .971 欄平均

標準化 (.168) (.233) (.223) (.183) (.218) (.210)

*括弧內為標準差。未標準化 MDF 之單位為赫茲(Hz)。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4.9顯示:負重CMJ向心期的股直肌MDF顯著高於SJ;SJ在各負 荷間的MDF沒有顯著差異存在;CMJ在0%負荷時的MDF顯著高於10%

負荷的MDF,但是與20%, 30%, 40%的MDF相較則未達顯著差異水準。

CMJ向心期所激發出來的股直肌MDF(73.95±13.62 Hz)明顯高於離心

期(54.43±10.63 Hz)。

(39)

表 4.4.10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期股外側肌肌電中位數頻率之平均數 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0%

(n=24)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73.725 62.808 67.745 70.983 71.542 69.388 未標準化

(13.515) (10.926) (7.997) (10.895) (10.856) (11.315) 1.000a .871a .951a .991a 1.005a .964 a SJ

標準化 (.000) (.168) (.187) (.218) (.287) (.197) 81.217 70.558 74.058 75.850 74.045 75.164 未標準化

(13.990) (16.269) (12.837) (14.920) (15.257) (14.611) 1.120a .956a 1.028a 1.050a 1.027a 1.036 b CMJ

標準化 (.187) (.143) (.231) (.228) (.216) (.204) 77.471 66.683 71.039 73.417 72.739 72.276 未標準化

(13.986) (14.119) (11.039) (13.016) (12.899) (13.331) 1.060 a .913 b .991 ab 1.020 ab 1.015 ab 1.000 欄平均

標準化 (.143) (.159) (.210) (.220) (.250) (.203)

*括弧內為標準差。未標準化 MDF 之單位為赫茲(Hz)。

**各平均數間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差異,不同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

表4.4.10顯示:負重CMJ向心期的股外側肌MDF顯著高於SJ;SJ與 CMJ的欄平均MDF雖然顯示在0%負荷時顯著高於10%負荷時的MDF,

但在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後顯示:SJ與CMJ二者在各負荷間的MDF均未達 顯著差異水準。此外,CMJ向心期所激發出來的股外側肌MDF

(75.16±14.61 Hz),也與股直肌一樣,明顯高於離心期(51.79±11.10

Hz)。

數據

表 4.2.3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位移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118)  0.321  0.326  0.352  0.345  0.336 a  SJ  (.046)  (.050)  (.037)  (.048)  (.046)  0.369  0.365  0.373  0.359  0.366 b  CMJ  (.
表 4.2.5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最大速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94)  2.252a  2.048b  1.798c  1.582d  1.917 a  SJ  (.215)  (.134)  (.142)  (.139)  (.301)  2.323a  2.122b  1.867c  1.604d  1.987 b
表 4.2.7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最大力量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94)  338.289a  588.669b  794.793c  997.189d  681.673 a  SJ  (39.338)  (107.204)  (150.311)  (190.389)  (281.203)  380.160a  624.983
表 4.2.9    不同動作與負荷向心蹬伸最大爆發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Load  Motion  10%  (n=24)  20%  (n=23)  30%  (n=24)  40%  (n=23)  列平均 (n=94)  643.249a  1038.448b  1252.709c  1385.105d  1080.759 a  SJ  (102.597)  (167.095)  (212.913)  (222.920)  (336.971)  640.393a  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以 2.4 小節中之時程延遲分析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針對 Global Impact Technique、Net Impact Technique、As-Planned Expanded Technique、Collapsed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表 4-4-5 彙整了不同教育程度的民眾對祭品用品電子化的接受度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結果。由表 4-4-5 的整體量表的 F

第三節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迷思概念 負數概念之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迷思概念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