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返鄉青年的美麗與哀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返鄉青年的美麗與哀愁"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上班族到返鄉中年

1 9 7 2 年 出 生 於 高 雄 美 濃 的 溫 仲 良,是到2002年三十歲那年才決定返 鄉。他笑著說,「那時他早已過了青 年階段,應該算是返鄉中年了」。他 在還沒有回到家鄉之前,有八年的時 間,在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上班,過著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那時國內還沒有所謂客家事務局 處的行政單位,客家事務仍隸屬於民 政局的業務範圍。溫仲良負責的,便 是督導及推動臺北市的客家業務。他 說,那時臺北市有許多客家移民,能

◎ 採訪彙整/郭漢辰(作家)

◎ 圖/郭漢屒辰、溫仲良 提供

推動的事務,就是發揚客家傳統精神 的禮儀及活動。

行禮如儀的活動舉辦久了,總覺 得失去文化想像力,溫仲良開始覺得 困頓疲乏,許多活動照本宣科,沒有 新的創意及飽滿的客家元素。後來有 一天,他終於想明白自己創意枯歇的 真正原因,那便是離開家鄉的土壤太 久,無法吸收客家文化和精神的豐沛 養分,該是他離開臺北的時候。

等到溫仲良返鄉之後,發現並不 是就有美好的願景攤開在眼前,熱血

返鄉青年的美麗與哀愁

─ ─專訪社區改造工作者溫仲良

5

(2)

青年終於有一展長才的舞臺。他與如 今許多所謂的「返鄉青年」一樣,遭 遇許多水土不服等問題。他很清楚自 己想長時間從事社區改造運動,從家 鄉的最底層,改變更多人的想法,讓 殘 敗 的 農 村 , 至 少 有 復 甦 重 生 的 機 會。

就在這個時候,溫仲良在美濃的 田野之中,碰到了不少返鄉青年,還 有許多默默在社團工作,但他無緣認 識的年輕朋友。尤其這幾年,社會各 界 又 開 始 炒 熱 「 返 鄉 青 年 」 這 個 議 題 , 挑 起 他 對 這 個 問 題 的 感 觸 與 想 法。

溫仲良說,臺灣這麼 小,交通又 如 此 便 利 , 高 鐵 以 及 便 捷 的 交 通 網 路,早已形成全臺一日生活圈,任何 人隨時隨地在一天之內任意返鄉,也 可以在返鄉的當天晚上,就從容地回 到工作的大城市。況且會決定返鄉工 作的人,不只是青年,為何不談談返 鄉中年以及老年的問題?

他認為,返鄉者對於家鄉目前的 社 會 脈 動 , 應 該 有 足 夠 的 了 解 及 掌 控,並且要有周詳的規畫,讓自己返 鄉後,投入更專業的工作,對自己及 農村都有加值的幫助。否則青年回鄉

後,不但無法達成夢想,造成自己的 困境,還有可能對社區有負面性的影 響。

溫仲良有時看到剛從大學畢業的 年輕人,回到家鄉後,經別人介紹以 自家田園或租下一片田地,展開返鄉 生涯。由於返鄉者沒有一定的專業,

不 少 年 輕 人 一 下 田 , 沒 有 很 好 的 收 獲,卻開始大喊農村要改革。溫仲良 對此感慨良深。

他語重心長地說,國內農村所以 敗破,所摻雜的元素非常複雜,要重 建農村,需要深度專業,才能讓農村 起死回生,不是一昧說要種田,就可 以改變一切。其實農村內,包括農械 改良、農產品包裝行銷,甚至農村整 體 形 象 行 銷 , 都 需 要 更 多 年 輕 人 投 入,不是只有耕種才能改變農村。他 建議,年輕人要在全盤了解農村真面

溫仲良期盼從事社區改造運動,從家鄉的最底層改變想法,讓農村有重生的機會。

返鄉青年的困境與挑戰

明道文藝 449

6

(3)

溫仲良期盼從事社區改造運動,從家鄉的最底層改變想法,讓農村有重生的機會。

深度認識所生長的土地,

才能做出貢獻

貌之後,才能有更多的觀察及看法,

走出更踏實的下一步。

溫仲良發現,農村觀光化也是現 階段許多年輕人返鄉後,會投入的農 村產業方向之一。他認為,農村觀光 化並不是萬靈丹,它只是歐美農村政 策的一環,是否全盤適合臺灣,還值 得更詳實的考察及思辨。他認為,臺 灣農村真的除了觀光化,難道沒有其 他發展的可能性?年輕人從大城市返 鄉後,必須更認真觀察農村底層的變 化 , 才 能 更 有 能 力 , 想 出 更 好 的 方 法,協助農村發展產業。

溫 仲 良 也 觀 察 到 , 年 輕 人 返 鄉 後 , 另 一 個 高 喊 的 口 號 「 有 機 農 業」,所衍生出來的一些問題。他個 人對有機農業不破壞土地,以及周邊 環境的理想非常支持。但以客觀立場 來探討此事,他認為,有機農業的成 本過高,無論是以網室或溫室等方式 進行有機化栽培,還是以宅配方式銷 售給消費者,所付出的成本,都高於 現有的農業栽培模式。

他指出,有機農業過高的成本,

反映到農產品的售價上,因而所形成

消費群相當狹小,如果說真以所謂直 銷模式,銷售出 去的金額,仍可能無 法負擔龐大的支出。如果年輕人只是 個人投入有機農業還打不緊,但是如 果因而影響其他老農,貿然加入此一 行列,破壞老農原先苦心經營的銷售 網,將會嚴重影響老農的生計。他就 碰到過老農投入有機農業後,血本無 歸的慘況。

溫仲良因而建議,官方與民間可 以為這些年輕人做的,便是建立一個 可以很快又有效率認識社區及故鄉的 平臺,讓年輕人以最快速度,掌握家 鄉的現今發展,還有社區走向以及大 家所關心的議題,而不是盲從其他人

農業過程除耕作,還包括農械改良、農產品包裝行銷等。年輕人 要全盤了解農村實貌,才能有更多的觀察及看法。

7

魅力觀點

(4)

溫仲良簡介

1972年生,為新一代的客家人,成大都市計畫 研究所畢業。曾在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任職八年,

2002年返回美濃家鄉。現任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 行理事,長期關注美濃這個客家小鎮的發展,夢 想能改造新型態的客家農村。近來關切小鎮水圳 問題,與一群美濃愛鄉的青年共同成為田庄水圳 的守護者。

丟出來的理論及模式。只要努力認清 自己所生長的這塊土地,非常周詳地 考慮要踏出的腳步,這樣才對自己及 故鄉有更大的貢獻。

只要有心隨時返鄉

對於返鄉青年這個議題,溫仲良 心底早有結論,只要人們有心,對於 未來返鄉的生涯規畫,有完整的考量 以及目標,在任何年齡回到家鄉,都 是最好的時機,他認為,擁有返鄉權 利的不止是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 可以回到故鄉,在自己的土地上,站 穩自己全新的足跡。

像溫仲良自己十多年前返鄉,到 現在仍關注美濃這個美麗客家小鎮的 發展,從不放棄讓家鄉改變的機會。

如今可常見到他一身輕便穿著,奔走

於田野水梗之間。他認為,傳統農村 急速衰退萎縮,以往最重要的水圳,

也有跟著被荒廢的可能,因而搶救小 鎮水圳成為他肩上的重任。他不但負 責美濃水圳調查計畫,更積極關切其 他縣市水圳被破壞的嚴重問題,共同 為搶救水圳而努力。

溫仲良以當年在《中國時報》發 表的〈寫給返鄉青年公開信〉裡的一 段話,提出對青年真誠的呼籲,他相 信,只有站在自己的土 地上,才能摒 棄一切束縛,傳承這股動人的力量,

在家鄉落地生根,成長茁壯。他如此 寫道:

當你站在農村的土地上,感受到土 地為生命載體的時候,來自於土地與真 實的文化邏輯,才是歷史中累積出來的 人文力量。

明道文藝 449

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人類很早就會利用打結來處理各種生活 上的問 題, 然而結的數學理論卻只有百年的 歷史。 而且, 在這百年之中的絕大部分時間 (1900-1983), 幾乎都是以結的外空間的拓樸 為主 要的研究方法。 1984

當然它的報考人數只有一萬 四千多人, 錄取一百八十名, 在任何角度來看 都沒有受到 “重視” 的理由, 不過試題的良窳 與考試是否受到 “重視” 並無關連, 常看到很 多世俗心目中所謂的 “好”

有青少年與成人階段身心障礙子女的家庭,會面臨哪些壓力?

 社會問題 :一方面接收的部隊軍紀欠佳、治 安敗壞。另一方面,戰後返鄉的前台籍日軍

隨著人口老化患骨質疏鬆症的人愈來愈多,有 些人誤以為只有中年或老年人才需要注重鈣質 的攝取,其實在兒童及青少年期攝取足夠的鈣

 今年全國媒體、人民幾乎將所有關注焦點都放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但我很希 望大家不要忽略了社會上其他的問題。博幼基金會主要是推動教育脫貧計畫,我 們在 33 個鄉鎮有

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 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

教師宜引導學生思考中華文化的 鄉情有不同層面—狹義來說, 「故 鄉」指個人的「家鄉」 ;從廣義而 言,則是指「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