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二、 目標字彙識字計分表

本研究以自編之「目標字彙識字計分表」進行識字量的前測與後測。目前中文 相關的識字量表大多採用黃秀霜(2001)編製之「中文年級認識量表」,其目的在評 量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學生之認字能力,此量表並不適用於幼兒。另有陳修元

(2001)的「簡單二百字認字量表」,此量表是為研究需要編製的工具,尚未出版,係

陳修元根據柯華葳(1987)所作的國民小學常用字及生字難度研究,取出二年級兒童 常用字彙裡使用頻率最高的前200 字所組成,目的在檢測幼兒對中文高頻字的認字 能力,幼兒見字回答正確字音即得1分,總分為200 分。雖尚未發展出常模,但陳 修元曾以台北市北投區非明星學校的大班幼兒為受測對象,研究結果為幼兒平均得 分為83分,標準差為69.97;同時亦對幼兒施測黃秀霜(2001)的「中文年級認字量 表」,幼兒平均答對14個字,標準差為19.89,而兩者測驗間的得分相關為.81。由 於研究者擬藉由指讀了解其對於幼兒識字能力之提升是否有助益,透過實驗教學之 教材中的文字,以分析幼兒識字之成效將更具說服力,因此研究者參考陳修元之工 具,並自編識字測驗工具。

(一) 編製過程

研究者分析實驗研究教材《弟子規》,此書去除《總敘》、《入則孝》、《出則弟》、

《謹》、《信》、《汎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章節19字,其內文共計1080 字,研究者將1080字依國字筆劃排列後,再依每一字彙在弟子規中出現的次數加以 統計排序,計算出全文共有不重覆字彙480個。研究者再將此480個字彙比對「教 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編輯資料字詞頻統計報告」之「字頻總表」,此「字頻總表」乃 依字的出現頻次高低排列,共計150個字,與《弟子規》比對後歸納出計100個同 時出現在《弟子規》與「字頻總表」中,選出高頻字共100個字彙(如附錄五),以 此100個字設定為實驗研究識字量測驗的「目標字彙識字計分表」(如附錄六),用 以測驗受測者之目標字彙辨識能力。

研究者將選出的100個字彙,以電腦由上而下繕打文字。為免施測時因為字彙 量多而視覺混淆幼兒識字能力,因此將字彙以筆劃數從少到多排列後每10個字為一 組,分為A~J組共10組計100個字。為使幼兒更易辨別字彙,研究設定100個字 彙之電腦字型為250 pt大小,每張字彙使用紙張大小為A4的四分之一,將其分別

切割後做成字卡形式(如附錄七),於研究者進行前測與後測時使用。由於研究目的 為了解幼兒國字之識字量,故施測之字卡不加註注音,也沒有其它註記,純粹呈現 文字。

本自編測驗之效度分析採效標關聯效度,選用效標為黃秀霜(1996)所編製之

「中文年級認字量表」與陳修元(2001)的「簡單二百字認字量表」。以同一批受測幼 兒之「中文年級認字量表」與「簡單二百字認字量表」得分為效標,進行效標關聯 考驗,所得相關係數分別為.913( p=.00)與.985(p=.00),表示本測驗與此二測驗具理 想的關聯性。

(二) 施測和計分方式

根據朱作仁(1991)的研究,中文識字量常見有四種測試方式,即聽音點字、

認讀、聽寫、默寫;此外,李輝(1991)在其研究中提出「學前及初小兒童中文識 字量表」( Preschool and Primary Chinese Literacy Scale , 簡稱 PPCL S) 的四個分量 表,其量表分別測量四個層次的中文字能力:漢字識別能力 ( PPCL S - A : 字圖匹 配)、音形辨析能力 ( PPCL S - B : 聽音指字)、漢字再認能力 ( PPCL S - C : 指字認 字)與詞彙表達能力 ( PPCL S - D : 認字說話),研究者考慮學前幼兒的年齡與其中文 識字水準,參考上述文獻後,將目標字彙識字計分表施測分為「看字讀音」與「聽 音指字」兩個部份,採一對一方式進行。進行「看字讀音」測驗時,由研究者準備

「目標字彙識字計分表」,並由研究者依序閃示10組計100字之字彙卡,幼兒在受 測時若可正確讀出字彙卡上的文字者,即在計分表將該字彙圈起來,幼兒讀音錯誤 或無法正確讀出者,不圈計分表中的字彙。此測驗以字形和字音的辨認為主,並不 考慮對字彙字義的理解及運用,每正確讀出一個字便得1分。「聽音指字」的執行方 式為研究者將字彙卡依組別整理計共10組計100字,以每組10張隨機排放於桌上,

採一對一個別施測,由研究者讀出欲測驗的字彙讀音,幼兒依聽到的讀音指出字彙 卡,每正確指出一個字便得1分。

為避免幼兒因施測時間過長感到疲乏而導致施測結果誤差,研究者在施測前以 10位非參與本研究之中大班幼兒進行預試測驗,在「看字讀音」的檢測上每一位幼 兒平均施測時間為8分鐘;「聽音指字」的檢測上每一位幼兒平均施測時間為12分 鐘。研究者觀察幼兒施測過程後決定分日施測,每一位幼兒先測「看字讀音」後再

於隔日測驗「聽音指字」。

為求研究之客觀性,在進行實驗教學前,以研究者自編之「目標字彙識字計分 表」進行前測,以獨立樣本t檢定考驗兩組幼兒「看字讀音」與「聽音指字」之識字 量總得分,了解實驗組和控制組在識字量之差異情形,其結果如表3-3-1。

表3-3- 1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目標字彙識字計分表」前測之t檢定摘要表

變項 組別 個數 M SD t 看字讀音 實驗組 24 57.67 44.308

.812

控制組 24 47.58 41.651

聽音指字

實驗組 24 58.00 43.797

.621

控制組 24 50.38 41.251

由表3-3-1得知,兩組幼兒在「目標字彙識字計分表」前測中,其看字讀音總

得分的考驗結果t=.812,p=.42,未達顯著水準;聽音指字總得分的考驗結果t=.621,

p=.54,亦未達顯著水準,因此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實驗教學前之識字量無顯著的差異。

三、 閱讀流暢表現評量表

本研究閱讀流暢度測驗之使用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閱讀流暢表現評量表」,其 評量分項指標包含正確率、朗讀速度。正確率乃是計算受測者全篇文本的朗讀字數 的正確百分率;朗讀速度統計則為受測者在一分鐘朗讀文本正確的字數。

(一) 文本的編製

在王梅軒(2003)的研究中發現教師使用口語朗讀流暢度時的最少有效篇數為 兩篇,兩篇文本之測量即可有效測量學生之閱讀能力,因此研究者以與弟子規內文 所相關之延伸品德故事十篇為文本來源依據。並邀請十位具有讀經教學指導經驗之 幼兒教師共同參與評選閱讀流暢表現評量文本,此十位幼兒教師以五點量表評定每 一文本適合中大班幼兒閱讀的程度,此十位教師的教學年資、學歷與讀經教學年資 如表3-3-2。

表3-3- 2文本評分教師年資與學歷

A教師 B教師 C教師 D教師 E教師 F教師 G教師 H教師 I教師 J教師

年資 十年 四年 十年 五年 三年 五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四年 五年

學歷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讀經 教學 年資

五年 二年 五年 四年 三年 五年 五年 五年 四年 五年

評分之量表分數「1分」是最不適合,「5分」是最適合,由十位幼兒教師在閱 讀文本內容後,根據中大班幼兒閱讀的適中性給分(如附錄八 ),再依教師評定的分 數計算此十篇文本的平均分數,並取得平均分數最高的前四本文本(如附錄九 ),以 確認此四篇文本難易度相近,且皆適合中大班幼兒閱讀。研究者分析四篇文本之內 容與字數,將實驗研究識字量測驗的目標字彙100字與此四篇故事加以比對,四篇 文本與目標字彙相同之比率為37%~47%,以「守信的人」、「仁慈的心胸」作為前測 文本來源,;以「負米養親」與「勿施於人」作為後測文本來源,如表3-3-3。

表3-3- 3前測與後測之文本分析

文本名稱 字數 與目標 字彙相 同字數

與目標字 彙相同之 比率

文本編號 文本評 估平均 得分

排名 施測

1 守信的人 211 99 47% S01 4.5 2 前測 2 仁慈的心胸 206 96 47% S02 4 4 前測 3 負米養親 184 68 37% S03 4.3 3 後測 4 勿施於人 155 70 45% S04 4.6 1 後測

此四篇文本字數為155字至211字,文本在編製時不加注音、圖片和插畫,字 型則是採用24號標楷體字型,以橫式直書由上而下、由右至左的方式呈現。

為確認此四篇文本有良好的信度,以Pearson積差相關確認同一幼兒朗讀四篇文

本朗讀速度之相關係數,積差相關係數介於.986到.990,達.01的顯著水準,因此,

本研究閱讀流暢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極高,說明同一位幼兒即使朗讀不同的文本,

其閱讀表現仍大致相同,不因文本的不同而影響或導致其在四篇文本的朗讀速度有 太大的差異,如表3-3-4所示。

表3-3- 4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n=24)

守信的人 仁慈的心胸 負米養親 勿施於人 守信的人 - .986** .992** .989**

仁慈的心胸 .986** - .990** .990**

負米養親 .992** .990** - .994**

勿施於人 .989** .990** .994** - 註:**p<.01

(二) 認字正確性

全篇文本的朗讀正確度之計算方法為將全篇正確朗讀的字數除以全篇文章的總 字數,即可得到朗讀的正確率:

1. 施測方式

測驗的方式採一對一方式進行,請受測幼兒自文本的第一行開始朗讀文章,一 直到讀完為止,施測時由研究者準備文本與計時器,受測幼兒在朗讀文本過程中如 在某個字彙上猶豫超過三秒鐘的時間時,則給予幼兒該字彙的正確念法,但該字彙 則註記為字彙辨識錯誤,若是能正確自我修正則標記為字彙辨識正確。除此之外,

受測幼兒若出現替代、跳字或字彙錯讀均標記為字彙辨識錯誤。亦即所謂字彙辨識 正確為正確朗讀字彙與能在3~5秒內正確自我修正,其餘皆註記為字彙辨識錯誤。

(三) 朗讀速度

測驗的方式採一對一方式進行,請受測幼兒自文本的第一個字開始唸讀,並計 算在每一分鐘內所唸的文本之總正確字數,每次施測時間為一分鐘,測驗以個測方 式實施。在測驗過程中,若受測幼兒出現替代、省略、跳行或是發音錯誤等現象,

一律以錯誤計算。但若受測幼兒在發音錯誤後能自我訂正,則以正確字數計算。當 受測幼兒開始朗讀文章時,研究者以計時器計時,當受測幼兒完成一分鐘的朗讀時,

研究者將計算正確的字數記錄於表上。因本研究的「朗讀速度」乃指幼兒以口語方 式唸讀適合其年齡程度的兩篇文本,並將兩篇文本一分鐘所朗讀的正確字數平均,

朗讀正確字數越多,則代表閱讀越流暢。

為求研究之客觀性,在進行實驗教學前,以研究者自編之「閱讀流暢表現評量 表」進行前測,以獨立樣本t檢定考驗兩組幼兒「正確率」與「朗讀速度」之閱讀流 暢表現得分,了解實驗組和控制組在閱讀流暢度之差異情形,其結果如表3-3-5。

表3-3- 5實驗組和控制組在「閱讀流暢表現評量表」前測之t檢定摘要表

變項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正確率

實驗組 24 .57 .43

1.15 控制組 24 .44 .42

朗讀速度 實驗組 24 53 40 控制組 24 42 43 .90

由表3-3-5得知,兩組幼兒在「閱讀流暢表現評量表」前測中,其正確率總得

分的考驗結果t=1.15,p=.26,未達顯著水準;朗讀速度總得分的考驗結果t=.90,

p=.38,亦未達顯著水準,因此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實驗教學前之閱讀流暢度無顯著差

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