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Copied!
3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National Taipein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碩士學位論文 推展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之行 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Implementing an Infant and Toddler parenting Education Program: Program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研 究 生:王巧雯 指導老師:段慧瑩 博士. 中華民國一 0 三年七月.

(2)

(3) 致謝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段慧瑩教授。每週 一次的 meeting,督促與協助巧雯修正內容與用字遣詞,使我在研究 的過程中獲益良多,而老師的關心以及支持,讓我堅持到最後一刻, 在此要跟慧瑩老師說:老師謝謝您!您辛苦了。同時,口委老師江淑 卿教授以及楊曉苓教授,在巧雯研究的過程中以及整理、分析資料給 予指導,並在 Proposal 以及 Final 時,皆給予巧雯詳細的修改方向以 及精闢的建議,使本論文更臻完整。另外,感謝研究過程中現場專家 的朱俐蓉主任,願意到場協助與指導巧雯進行親子互動技巧的提示, 在此向三位老師致上最深的謝意。 其次,感謝參訪以及協助發放活動報名表的機構,臺北市中山與 北投親子館、信誼與童心園親子館以及私立怡寶托嬰中心、怡寶優質 托嬰中心、怡寶資優托嬰中心、孩子國托嬰中心、菲力兒托嬰中心、 小豆子托嬰中心、安格托嬰中心、向暘托嬰中心以及研究中的工作小 組成員雅筠、海寧、思瑄、湘妘以及所有參與活動的親子們,全力的 相助,得已使巧雯完成研究,謝謝大家。 接著,要感謝研究所裡的所有老師,仰賴教授們的指導,引領巧 雯進入學術的殿堂。再者,兩年求學的過程中,一路陪伴並為巧雯打 氣的玉梅、芳儀、宛廷、惠絹、歡倪、瓊琚、莉萍、景皓以及惠玟, 謝謝你們的支持與鼓勵。 最後,要感謝爸媽、大哥彬羽、大嫂汎伊、大頭世宇、弟媳香瑩、 小弟世昌、姵妤、姪女們(薰儀、怡心、玫方)以及姊妹淘品瑾,總 是在我沮喪難過的時候給予我鼓勵,因為有你們全力的支持,我才能 完成論文而取得碩士文憑,謝謝我最愛的家人與好友。 僅以本論文獻給所有幫助過我的人以及我愛的人 巧雯 謹致 2014 年 7 月.

(4) 推展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之行動研究 研究所別:嬰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段慧瑩教授 研 究 生:王巧雯 時 間:103 年 7 月. 論文摘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探討推展「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包括分 析「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滿意度、以及評估「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親子互動 技巧成效。研究對象為 0-3 歲嬰幼兒親子,共 59 對次。首先以 SWOT 分析作為 三個階段八個活動場次之分析;而各階段包含分析、計劃、執行、評估等四步驟, 進而發現問題,再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後,並實際行動的解決問題,最後進 行評估。研究工具以自編之「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滿意度問卷、「嬰幼兒親職 教育方案」家長親子互動技巧自評表、「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親子互動技巧觀 察以及研究者省思記錄、工作小組暨專家學者會議記錄等。研究結論如下。 1、「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 透過學者與現場專家、研究者的省思記錄以及工作小組暨專家學者會議記錄 等,以分析、計劃、執行、評估四步驟進行,以方案規劃與評估進行嬰幼兒親職 教育,研究者獲得如何促進與增能家長之親子互動技巧的能力,能發現問題並解 決問題,有效整理出每階段進行方案之優、缺點。 2、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滿意度分析 家長最滿意為:活動規劃能實際達成目標;活動過程中活動帶領人員表達技 巧合宜;活動成效能促進家長和嬰幼兒互動;活動的軟、硬體設備適宜等。家長 實質收穫為:瞭解嬰幼兒的能力、學習親子互動技巧的方式,以及透過工作小組 的諮詢與示範能有效地增加親子互動。 3、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親子互動技巧成效 經過研究者提供家長親子互動技巧的提示後,家長隨著參加的場次越多, 在「有意義」 、 「自我調整」 、 「心理分化」 、 「挑戰」等互動技巧有明顯增加得分; 另外,情緒的分享是抽象的,對於年齡小的嬰幼兒進行「分享」對家長而言是 困難且較不易實際運用。. 關鍵字: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行動研究,親子互動技巧。.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1. Expl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infant and toddler parenting education program. 2. Conduct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infant and toddler parenting education program. 3. Evaluate the effects on "infant and toddler parenting education program" by analysi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is research implement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e SWOT analysis is split into three stages. Each stage consists of 4 steps: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After identifying the problem, problem oriented solving methods are used and practical action is taken to solve the problem, followed by final evaluation. The study sample for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0-3 year old infant and toddlers with a total of 59 dyads parent-child participants. Research tools include: 1. "infant and toddler parenting education program"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 2. Observe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skills from program. 3. Parental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skills self-assessment form. 4. Staffs and experts’ meeting records. 5. Researcher’s reflective records. The study found the following: 1.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infant and toddler parenting education program Researcher gains the abilities on how to promote and increase parent’s ability to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skills, and venue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teaching aids, and dates, provide age-appropriate plan. Four steps in a version of parenting education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to identify and solve problems and sort ou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program for each stage. 2.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infant and toddler parenting education program Parents most satisfied including :(1) Event planning: the activity methods achieve its goals. (2) Process: the staff presentation skills are appropriated. (3) Effective control: the activity can promote interaction and supervised parents. (4) Activities satisfaction: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equipment are most satisfaction. 3. "Infant and toddler parenting education program" analysi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fter the researcher offer tips for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skills, the parents participant games more on "meaningful", "self-adaptive", "psyc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challenge" , and its scores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ddition, the "sharing" skill is difficult for parents to use. Keywords: infant and toddler, parenting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action research,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skills.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壹、研究動機 ................................................ 1 貳、研究目的 ................................................ 3 參、研究問題 ................................................ 3 第二節 名詞釋義 ................................................. 4 壹、嬰幼兒 .................................................. 4 貳、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 ...................................... 4 參、親子互動技巧 ............................................ 4 肆、方案規劃與評估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 ....................................... 5 臺、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的意義 ................................ 5 貳、嬰幼兒階段的親職教育與相關研究 ......................... 12 第二節 方案規劃與評估 .......................................... 22 壹、方案規劃與評估的意義 ................................... 22 貳、方案規劃與評估的模式與相關研究 ......................... 26 第三節 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 .................................. 36 壹、臺灣 0-3 歲嬰幼兒親職教育活動現況 ....................... 36 貳、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之相關研究 ....................... 37 參、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之相關研究 .................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4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42 壹、「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架構程序 ................ 42 貳、「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架構要素 ................ 45 第三節 研究場域、人員與研究對象 ................................ 4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50 壹、準備期 ................................................. 50 貳、SWOT 分析 ............................................... 50 參、三階段進行 ............................................. 50 肆、資料收集、整理、分析 ................................... 50 伍、撰寫報告 ............................................... 5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51 壹、「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架構要素 ................ 51 貳、「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滿意度問卷 ........................ 51 I.

(7) 參、「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親子互動技巧觀察 .................. 51 肆、「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家長親子互動技巧自評表 ............ 52 伍、工作小組暨專家學者會議 ................................. 52 陸、省思記錄 ............................................... 52 柒、資料編碼 ............................................... 53 捌、方案計劃書 ............................................. 53 第六節 分析與資料處理 .......................................... 59 壹、「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評估 .............................. 59 貳、「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滿意度問卷 ........................ 59 參、「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親子互動技巧觀察 .................. 59 第七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限制 ....................................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1 第一節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 ........................ 61 壹、階段一「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 ................. 62 貳、階段二「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 ................. 69 參、階段三「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 ................. 75 肆、整體性「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 ................. 83 第二節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滿意度分析 ........................ 92 壹、階段一方案滿意度分析 ................................... 92 貳、階段二方案滿意度分析 ................................... 95 參、階段三方案滿意度分析 .................................. 101 肆、整體性滿意度分析 ...................................... 105 第三節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親子互動技巧成效分析 ............. 110 壹、階段一、二「嬰幼兒家長親職教育方案」親子互動技巧分析 .. 110 貳、階段三「嬰幼兒家長親職教育方案」親子互動技巧分析 ...... 115 參、整體性親子互動技巧分析 ................................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 127 第二節 建議 ................................................... 129 參考文獻.......................................................... 131 一、中文部分 .................................................. 131 二、英文部分 .................................................. 137. II.

(8) 表. 次. 表 2-1-1 表 2-1-2 表 2-1-3 表 2-1-4 表 2-1-5 表 2-1-6 表 2-2-1. 親職教育相關法令之一覽表 ........................................................................ 8 親職教育相關研究之一覽表 ........................................................................ 9 親職教育內涵摘要表 .................................................................................. 13 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 .................................................................................. 15 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 .................................................................................. 17 嬰幼兒階段親職教育相關研究之一覽表 .................................................. 20 方案評估的定義一覽表 .............................................................................. 23. 表 2-2-2 表 2-2-3 表 2-2-4 表 2-3-1 表 2-3-2. 方案評估的模式 .......................................................................................... 28 方案規劃與評估之相關研究 ...................................................................... 33 學者主張方案模式彙整 .............................................................................. 35 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之相關研究 ...................................................... 37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之相關研究 .......................................... 38. 表 3-2-1 表 3-3-1 表 3-3-2 表 3-5-1.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架構要素 ...................................... 46 工作小組之相關背景與研究角色 .............................................................. 48 親子總表 ...................................................................................................... 49 資料編碼 ...................................................................................................... 53. 表 4-1-1 SWOT 分析................................................................................................... 62 表 4-1-2 階段一活動佈置照片一覽表 ...................................................................... 67 表 4-1-3 階段二各活動區域使用教具 ...................................................................... 71 表 4-1-4 階段二活動佈置照片一覽表 ...................................................................... 73 表 4-1-5 階段三各活動區域使用教具 ...................................................................... 79 表 4-1-6 階段三整體平面圖與階段一各活動區域使用教具一覽表 ...................... 81 表 4-2-1 階段一方案滿意度分析-填答者基本資料................................................. 92 表 4-2-2 階段一方案滿意度分析-成效評估 ........................................................... 94 表 4-2-3 階段二方案滿意度分析-填答者基本資料 ............................................... 96 表 4-2-4 階段二方案滿意度分析-成效評估............................................................. 99 表 4-2-5 表 4-2-6 表 4-2-7 表 4-3-1 表 4-3-2 表 4-3-3. 階段三方案滿意度分析-填答者基本資料............................................... 101 階段三方案滿意度分析-成效評估........................................................... 103 整體性方案滿意度分析-成效評估........................................................... 107 階段二:親子互動分數記錄 .................................................................... 114 階段三:親子互動分數記錄 .................................................................... 121 階段二與階段三親子互動技巧提示 ........................................................ 125. III.

(9) 圖. 次. 圖 2-2-1 方案評估之邏輯 .......................................................................................... 29 圖 2-2-2 PDCA 循環與專案撫平、追蹤、調整對應圖 ........................................ 30 圖 2-2-3 方案管理體系圖 .......................................................................................... 32 圖 3-2-1「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架構程序 ........................................ 44 圖 4-1-1 階段一與二整體平面圖與階段一各活動區域使用教具 .......................... 65 圖 4-1-2 階段一平面圖 .............................................................................................. 66 圖 4-1-3 階段二平面圖 .............................................................................................. 72 圖 4-1-4 階段三整體平面圖 ...................................................................................... 78 圖 4-1-5 階段三場地平面圖 ...................................................................................... 80. IV.

(10) 附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附錄七 附錄八 附錄九 附錄十 附錄十一 附錄十二. 錄.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滿意度問卷表.............................................. 138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親子互動技巧觀察表.................................. 140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家長親子互動技巧自評表.......................... 142 省思記錄表............................................................................................ 143 階段一方案計劃書:推廣親子互動技巧工作坊................................ 144 階段一省思記錄.................................................................................... 158 階段一工作小組暨專家學者會議........................................................ 161 階段二方案計劃書:推廣親子互動技巧工作坊................................ 163 階段二省思記錄.................................................................................... 197 階段二工作小組暨專家學者會議........................................................ 202 階段三方案計劃書:推廣親子互動技巧工作坊................................ 206 階段三省思記錄.................................................................................... 247. 附錄十三 階段三工作小組暨專家學者會議........................................................ 258 附錄十四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滿意度問卷統計表...................................... 269 附錄十五 「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各場次活動使用教具一覽表...................... 285. V.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推動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之歷程。本章分為第一 節研究動機與目的與第二節名詞釋義,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將分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壹、研究動機 一、嬰幼兒階段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12)統計,我國育齡婦女生育率從 1992 年的 1.73 人 到 2002 年的 1.34 人,一路下降到 2012 年為 1.27 人;再從內政部統計處(2013), 102 年 1-7 月出生嬰兒計 11 萬 6441 人,較 101 年 1-9 月出生嬰兒計 16 萬 2928 人,共降低了 28.53%,因此嬰兒照護對少子化的臺灣而言,更顯重要。而現今, 性別工作平等以及因應少子化危機,各級政府莫不積極因應,諸如:臺北市政府 推動「祝妳好孕」的育兒政策,包括有:每胎 2 萬元生育獎勵金;5 歲以下月領 2500 元育兒津貼;5 歲大班免學費(公立為每學期 1 萬 2,543 元、私立為每學期 1 萬 7,543 元) ;國小、幼兒園課後照顧方案(小學生到晚上 7 點、公立幼兒園孩 童到晚上 6 點 30 分) ;擴大實施「免費」婚後孕前健檢;孕婦唐氏症篩檢;育兒 友善園等措施,各項津貼政策積極推動鼓勵人民生育,打造友善生養環境(社會 局市政白皮書 102 年的 2 季辦理情形)。 當「少子女化」議題成為國安危機之後,各種催生方案紛紛出籠,建構友善 托育環境也成為當前重要政策。以臺北市為例,自 2011 年起積極推動一區一親 子館政策,提供免費的親子共玩空間,統計至 2013 年 7 月,臺北市目前以在六 個行政區里設立親子館分別為中正、松山、中山、北投、大同以及文山區(臺北 市社會局,2013),親子館相關活動訊息除了「臺北市親子館及育兒友善園」公 告外,更於 2013 年 4 月份成立了 Facebook 粉絲團「臺北真友善,親子好好玩」 期望透過多元的管道讓照顧者能帶嬰幼兒到親子館。親子館除了提供一個安全的 場地外,豐富有多元的教具和遊具,都是為了提供家長以及照顧者們能和嬰幼兒 一同遊戲探索。此外,家長及主要照顧者們還能在親子館現場中和其他的照顧者 互相分享照護、教養嬰幼兒的心得與小撇步,透由館方開設的親職教育課程中習 得正確照護嬰幼兒的方式,使得親子館成為除了送托機構以外,另一個推動親職 教育的重要場域。 目前的親子館服務對象多為六歲以下及其照顧者,以 2014 年臺北市親子館 7-8 月親子活動為例,親子館內所舉辦的各式各樣親職課程雖沒有年齡限制,但 是大多數的活動嬰幼兒必須要和照顧者一同完成。依據嬰幼兒發展能力而言,參 與團體說故事、小劇場演出、體能闖關遊戲、捏麵人、DIY 創意等活動,嬰幼兒 必須要年滿 3 歲甚至是 3 歲以上,例如:與 3-6 歲的活動相較之下,能提供給予 1.

(12) 家中有 0-3 歲嬰幼兒親子的親職教育活動以嬰幼兒按摩、親子律動、爬行等競賽 等。對於 0-3 歲嬰幼兒家長的親職教育知識與技巧實屬有限,因此本研究動機之 一,即在探討適合嬰幼兒階段所舉辦的親職教育內容為何? 另外,研究者假日帶著 3 歲、6 歲和 7 歲的姪女們到鄰近國小玩溜滑梯,和 姪女們玩「鬼抓人」遊戲,由研究者當鬼,姪女們則是在大型的溜滑梯組玩耍, 現場還有一位約 2 歲半幼兒。這名幼兒應該想要溜滑梯,但是卻一直不敢走上陡 峭的樓梯而站在一旁觀看,坐在一旁的父母則是忙著滑手機,隨著時間流逝,父 母牽著嬰幼兒並說:要回家囉!幼兒生氣的嚎啕大哭。媽媽說:我們玩很久了, 要回家吃飯了。幼兒甩開媽媽的手並說:要去要去!爸爸走過來一把抱起幼兒, 幼兒掙扎的下來不要爸爸抱,爸爸將幼兒放下來並說:走了,要回家了!幼兒轉 身走到站在溜滑梯下方的研究者旁邊,研究者開口問嬰幼兒:你要不要跟我們一 起溜滑梯啊!(幼兒點點頭),研究者說:那阿姨牽你去爬樓梯好不好!(幼兒說: 好),當研究者將幼兒牽到樓梯旁時,幼兒止步了,這時研究者說:不用怕,阿 姨牽你,我們一起走!(幼兒跨出步伐緩慢的走上樓梯),當研究者與幼兒一同溜 下去後,站在溜滑梯下方的媽媽向研究者說聲謝謝後並問研究者,怎麼知道幼兒 不敢爬樓梯,研究者跟媽媽分享自己剛剛觀察幼兒的情形以及工作多年來對幼兒 出現的動作而進行判斷,並告知父母,其實幼兒要的很簡單,只要花一點時間觀 察幼兒的動作以及多和嬰幼兒說話,就能知道嬰幼兒想要的是什麼。 類似的事情,研究者碰過幾次後,發現,多數的家長都以「陪伴」在一旁讓 幼兒自己玩,鮮少父母是願意和嬰幼兒一起遊戲的,而且在過程中父母和幼兒的 對話以「小心喔」 、 「慢一點」 、 「不要跑」等告知危險的語句,而幼兒則是繼續著 自己的遊戲。研究者就在想,在這短短的時間裡,為何家長和幼兒之間都沒有對 話,也沒有一起玩,簡單來說,親子之間該如何進行互動呢?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二、探討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內容 嬰兒需要的是父母親的陪伴以及愉快的互動、如此才能培養出其安全感及探 索的意願,因此從嬰兒誕生的那一刻起,父母親和嬰幼兒的互動若能是正向將有 助於嬰幼兒日後的發展,家庭中父、母親被賦予「教育」與「養育」的責任與義 務,而且在嬰幼兒發展的歷程中,家庭是嬰幼兒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域,也是一 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環境。林淑玲(2000)指出:在成為父母之前,大部分的人, 皆無接受過有系統的親職教育。親職教育,是直接影響父母教育嬰幼兒的思想、 習慣以及一切發展的重要因素(陳均姝,2001),因此如何運用適齡以及適性的 親職教育方式,是為人父母必須修習的課題。 從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3)托育機構及收托人數數據中,2008 年全臺立 案私立托嬰中心家數有 121 家,統計至 2013 年 6 月底前立案的私立托嬰中心高 達 498 家,換言之,家長們將嬰兒送往私立合格立案的托嬰中心的意願逐漸增加。 將嬰幼兒送托至機構的家長可從送托機構中參與其舉辦之親職教育課程,但若是 時間或工作因素無法參加的父母,以及在家自己照顧嬰幼兒的父母們如何學習有 關親職教育課程以增進親職技巧能力呢?此為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三。 2.

(13) 研究者在幼兒園工作已屆十年,在實施親職教育活動時常遇到的問題是「最 需要親職教育資訊的人總是沒來」的困境。然而親職教育是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 育的連結起來的橋樑,當幼兒園或是教保員在推行親職教育時,應考量到幼兒園 內家長的需求,並進行全面性的考量,以期望來參與的家長能獲得實質的收穫(周 新富,2006)。因此為了讓家長們學習親職知識與技巧,本研究將以家長透過遊 戲與嬰幼兒互動,進行活動設計,也是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四,即是設計出吸引 家長來參與活動以及達到家長所需要的親職教育知識與技巧的活動設計為何? 三、以方案規劃與評估檢視嬰幼兒親職教育成效 魏惠娟(2007)認為「方案」所指的是一系列並且有次序的進行活動,或是 課程計劃的相關資訊。Caffarella(1994))提出,有規劃的活動不一定會成功, 但是可以提高方案成功的機率。為達成推動親職教育的目標,並找到適合的活動 方式、活動地點以及參與者,即開始進行活動的規劃與安排,這一連串的歷程勝 符合方案的性質。因此本研究以推展嬰幼兒家長親職教育方案規劃的形式進行, 透過方案規劃並實際執行與評估,檢視嬰幼兒家長親職教育方案實施成效。 黃德祥(1997)提出,「評估」是通過嚴謹的品質標準設計而成,主要是為方 案作一系列的標準評估;簡而言之,「評估」是一種能找出目前方案進行後的整 體狀況並反映出是否達成目標的一種工具,又可稱為方案評估。因此如何透過方 案規劃與評估,確認方案規劃之有效性,為本研究動機之五。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動機主要為嬰幼兒階段舉辦親職教育之方案內容為何? 其次,如何提供親子之間進行互動?再者,如何引導家長學習親職教育互動技巧, 接著,進而藉由方案評估來分析親職教育活動的成效為何?為呼應上述研究動機,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實際推展嬰幼兒家長親職教育方案規劃,並進行評估其實施 成效,以達到以下研究目的。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動機,以及在與指導老師確認研究的可行性後,研究者開始找尋相 關文獻並與研究同儕討論,逐漸聚焦出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推展「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 二、分析「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滿意度 三、評估「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親子互動技巧成效 參、研究問題 對應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探討推展「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之規劃與評估為何? 二、分析「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的滿意度為何? 三、評估「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的親子互動技巧成效為何?. 3.

(14) 第二節 名詞釋義 為確保研究目的與問題的一致性,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壹、嬰幼兒 郭靜晃、吳幸玲(1993)指出,嬰兒期是指出生至兩歲;幼兒期所指的是為 三至六歲。在本研究中,嬰幼兒係指 0-3 歲。 貳、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提出,親職教育是一種成人教育,透過課 程或是其他的教育方式,教導家長扮演父母的角色。郭靜晃(2009)指出,親職 教育可透過講座、文宣、親子活動、手冊等方式進行。本研究所指「嬰幼兒親職 教育方案」係指以親子為對象,親職教育以方案的型式進行,包括辦理三個階段, 共計八場次的親子活動。 參、親子互動技巧 Barkley(1984)提出,親子互動的觀察重點不是分析兒童的行為或是父母 無效的回應,而是聚焦在親子彼此間行為的雙向或交互的影響(引自鄭如安, 2005)。本研究所指親子互動技巧係依據江淑卿(2006)所提出的親子互動觀察 指標,包括:注意和互動、有意義、超越、勝任感、自我調整、分享、心理分化、 挑戰、其他在地化等九項觀察指標。扣除「其他在地化」項目,將前八項觀察指 標作為家長與嬰幼兒進行親子互動技巧的項目。 肆、方案規劃與評估 魏惠娟(2007)提出,進行方案規劃時,要先對情境作分析而產生方案的構 想,再針對設定對象以及目標設計活動後,進行行銷、評鑑等。簡建忠(1994) 認為,方案評估的目的,就是透過評估的過程進而釐清訓練的成效以及功能。本 研究所指方案規劃與評估之操作型定義,係指透過 SWOT 分析提供研究對象進 行三個階段,共計八個活動場次的活動,透過階段中皆以分析、規劃、執行、評 估四步驟進行後,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後可做為下一個階段規劃之參考。. 4.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首先從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論述,其次,探討方案規劃與評估理論與研 究,最後,分析親職教育之方案規劃與評估等三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 本節將針對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的意義、嬰幼兒階段的親職教育與相關研究 兩點,分別進行探討。 臺、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的意義 一、家庭功能 林水木(2005)提出,台灣社會與經濟在快速的發展中,家庭教育功能的價 值逐漸消失中。然而成長的過程中,嬰幼兒與家庭的關係是最密不可分的,家庭 對嬰幼兒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嬰幼兒而言,家庭提供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 和社會化(周新富,2006)。親職就是養育與教育子女從小長大至成人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就是在家庭中進行的(林家興、曾瑞真、李淑娟,2007)。 黃迺毓、柯澍馨、唐先梅(1996)提出,照顧嬰幼兒階段的家庭有幾項重要 的任務,以促進嬰幼兒能健康地成長,諸如:多元的管道學習照顧嬰幼兒所需要 的相關知能;培養並奠定與嬰幼兒的信任感;增加嬰幼兒使用大小肌肉的練習機 會,以協助嬰幼兒學習控制身體的能力;協助嬰幼兒學習發音、字彙、語句等, 以發展出溝通的技巧;教導控制以及表達自己的情緒等。鄧偉志、徐榕(2001) 亦提出家庭功能,分別為:生育的功能、性生活的功能、經濟的功能、撫養和贍 養的功能、教育和社會化的功能、情感交流的功能、娛樂的功能、宗教的功能、 傳遞特權的功能等。 除此之外,Bronfenbrenner 於 1979 年所提出的生態系統論中的小系統 (microsystem)指出,父母是嬰幼兒直接接觸的人,它與嬰幼兒的互動最多, 亦是影響嬰幼兒的因素之一。而家庭是與嬰幼兒交流最直接、頻繁,家庭中的決 策者通常為父母,因此父母對嬰幼兒的影響就不可言喻了(李清芬、唐先梅,2007) 綜上論述,得知家庭的功能對於嬰幼兒是相當重要的,然而父母對於教養的 認知,將影響家庭功能發揮與否。但離開校園生活踏入職場工作的父母們該透過 何種管道及方式學習解決教養問題、語言引導的方式、有效的互動模式等親職教 育知能與技巧?換言之,學習有關扮演父母角色的成人教育更顯重要。 二、成人教育與家庭教育 教育大辭書(2000)指出,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一詞是由英國 Thomas Pole 於 1814 年率先使用的,係指為成人所提供各種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黃富順 (2000)將成人教育界定為,指個人在青春期後,以部分時間參加有組織的學習 5.

(16) 活動,目的在增進知能、態度、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等改變的過程。並為了不同的 年齡層以及不同成長背景的成人,並在不同的實施機構中接受所需要的認知或是 技能的教育。鄧運林(1997)指出,成人教育的種類與形式包羅萬象,其中,包 括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兒童照顧等教育內容。簡單來說,成人教育又可稱為非 正規教育,所指的就是人類個體在正規學校之外,接受任何組織機構提供給予特 定對象並特立學習目標的教育活動(黃富順,2000),因此只要有明確的目的和 活動目標,活動方式不限任何形式都能對父母進行。 此外,教育依其施行場所,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林淑 玲,2003),同時也被視為教育的三大主軸(林水木,2005),其中,家庭教育 是教育的一切基礎(黄迺毓,1988)。周新富(2006)提出家庭教育是一種重要 的教育,能促進子女社會化、身心充分的發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增進家庭的 幸福和樂、預防偏差行為。王慧(2008)提出,家庭教育是指,以培養社會需要 的人才為目標,並於家庭生活中以親子關係為中心的教育活動,另外,林淑玲於 2003 年界定家庭教育,是為健全個人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祥和社會並透 由不同的活動形式加以增進個人進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知識、態度與技能。 父母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的獨一無二的角色與重要的地位,即使嬰 幼兒委由其他人或是機構照顧,父母依然持續影響著嬰幼兒的發展(蔡春美、翁 麗芳、洪福財,2005)。 有鑑於上述探討成人教育與家庭教育中,清楚得知父母有非常重要角色,也 一再的重複提及到父母對於家有嬰幼兒時期的子女而言,能否有健全的發展佔有 最大的影響因素(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顯現出引導為人父母者, 學習教養認知、態度與技能並以正向的方式進行親職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以下針對親職教育意義、親職教育的定義與重要性進行探討。 三、親職教育的意義 (一)親職教育的定義 我國在 2003 年頒佈《家庭教育法》,又於 2011 年 12 月 28 日進行修正,其 中第二條載明,本法所稱家庭教育,係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 活動,其範圍包括:親職教育、子職教育、性別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 庭資源與管理教育、其他家庭教育事項(家庭教育法,2003)。本法說明了親職 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環,家庭中影響嬰幼兒的關鍵人物父母,父母是家庭的經 濟來源也是教養子女的重要角色,換句話說,親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也是一 切教育的基礎。周新富(2006)提出,狹義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對子女進行的教 育,也正是親職教育的定義。親職教育(parenting education)從英文字面上來 看,是家長教育、親子教育也是育兒教育,從中文字面上來說明「親職」就是雙 親的職務與責任, 「親職教育」就是父母親的職務與責任之教育(黃慧中,2012)。 學者們對親職教育的定義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將親職教育定義為一門有系 統的提供「如何成為父母」的知識或是能力,其內容包括:了解與滿足子女的身 6.

(17) 心發展、協助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學問,以善盡為人父母的職責(林家興, 1997;徐貴蓮,1994;曾瑞真,1993;曾春霞,1999;黃德祥,1997;魏渭堂, 2005;Dunst, Trivette, 和 Deal, 1988;Powell, 和 Cassidy, 2000)。 另外,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則指出,親職教育是一種成人教育, 透過課程或其它的教育方式,協助教導父母成功地扮演父母的角色。除了上述學 者之外,張鐸嚴、何慧敏、陳富美、連心渝(2004)、熊辛蘭(2006)則表示, 親職教育是以整個家庭所有的成員為服務對象使父母的行為更有效能,改善不當 教養行為以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並避免家庭功能失調而發生危機。 綜上學者們論述,親職教育的定義不外乎就是透由親職教育了解子女發展的 需求以及教導父母承擔身為父母這角色的責任與義務,並增進有關為人父母的知 識和技能,協助父母稱職的作好親職的角色。 (二)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國家是由不同的「族群」組成的,而這些族群的基本單位就是「家庭」,然 而家庭是由「父母以及其子女」共同組成的,每一對迎接新生命到來那一刻的夫 妻,就代表者他們即將為人父母,也代表者父母要開始執行「家庭教育」。幼稚 教育之父福祿貝爾曾說:「幼年時以吹灰之力養成習慣,成年後,千鈞之力也不 易拔除(引自朱敬先,2004)。這正說明了父母是嬰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同時也 得知,在嬰幼兒越小的時候實施「親職教育」,將能事半功倍。 父母負起「養育」以及「教育」的重責大任,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養育」 嬰幼兒不是難事,困難的是「教育」嬰幼兒。黃迺毓(1999)研究發現,藉由機 構辦理親職教育活動,能讓家長對親職教育理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幫助家長 學習正確的教養子女認知,培養出正向的親職態度。親職教育就是要為父母親、 老師和學校以及學生,為其之間建立一座互通的溝通橋樑,這座橋樑的功能就在 促進家長與園所的合作關係、改善親子關係以及增進師生關係(林綺秋,2012)。 陳秋蘭(2006)表示,幼托機構教保人員實施親職教育的情況大部份都會預 先規劃,並將課程內容傾向增進親子關係為主。而林家興(1997)同樣認為,親 職教育是要需要精心設計的並符合家長需求的規劃才是有效的親職教育,並且要 提供家長教養子方面的認知、態度、技能。而理論的傳遞與實務的執行是需要並 行的,何華國(1996)分析,在規劃親職教育時要注意理論與實務並重、預防重 於治療、有系統的規劃、兼顧大多數家長的需求以及內容要淺顯易懂,如此掌握 規劃時的注意事項都是希望能有預期中的成效出現。 四、親職教育的相關法令與規章 從政府制定的法令規章中,可以看見推廣親職教育的重要性,嬰幼兒從胚胎 期父母親就因《優生保健法》而開始接受親職教育,之後擴及親職教育的推動包 含:《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社會教育法》、《家庭教育法》、《兒童及少年 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幼 7.

(18) 兒園行政組織及員額編制標準》,就其法令名稱、以及其內容整理如下表 2-1-1: 表 2-1-1 親職教育相關法令之一覽表 條款 法令名稱 /發佈日期 優生保健法 / (97 年 7 月 8 日). 第7條.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 第 6 條 (102 年 5 月 22 日). 內容. 主管機關應實施下列事項: 三、嬰、幼兒健康服務及親職教育。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掌理下列事項: 四、幼兒園親職教育之規劃及辦理。. 第 14 條. 幼兒園得提供作為社區教保資源中心,發揮 社區資源中心之功能,協助推展社區活動及 社區親職教育。. 社會教育法 / 第2條 (101 年 12 月 28 日). 社會教育之任務如下: 七、輔導家庭教育及親職教育。. 家庭教育法 / 第2條 (102 年 12 月 11 日). 本法所稱家庭教育,係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 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其範圍如下: 一、親職教育。. 第 12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應在正式課程外實 施四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並應會 同家長會辦理親職教育。.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 益保障法 / (101 年 8 月 8 日). 第 23 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應建立整合性服務 機制,並鼓勵、輔導、委託民間或自行辦理 下列兒童及少年福利措施: 四、對兒童、少年及其父母辦理親職教育。.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 第 18 條 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 辦法 / (101 年 5 月 30 日). 托育、早期療育教保、保育、生活輔導、心 理輔導、社會工作及主管人員資格之專業訓 練課程,至少包括下列核心課程: 四、親職教育。. 幼兒園行政組織及員 額編制標準 / (101 年 8 月 1 日). 幼兒園所設各組,掌理事項如下: 二、保育組:幼兒保育、衛生保健、疾病預 防、親職教育、社工與特殊幼兒輔導及其他 保育相關事項。. 第5條.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為了保障親職教育能實際的落實,以《優生保健法》來保障即將成為父母的 人們,從婦女懷胎的那一刻起就能在每一次的產檢過程中學習到有關親職教育的 知識與技能;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將嬰幼兒送托到機構時,其收托機構皆因法 令規定須給予其家長親職教育,且送托機構中之人員皆須接受親職教育專業訓練 課程,政府機關更是明訂了《幼兒園行政組織及員額編制標準 》、《幼兒教育 8.

(19) 及照顧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針對機構中的人 員加以規範必須要設立執掌、規劃辦理以及增進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與資格,進 而保障家長與嬰幼兒能接受到親職教育。另外,再以《社會教育法》、《家庭教 育法》以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使其地方政府與其主管機關除了 監督地方立案的托育機構辦理親職活動之外,還必須以推廣親職教育為目的,自 行或委託民間辦理與親職教育相關的活動。因此可再次說明,親職教育是一切教 育的根本,對日後的其他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 五、親職教育之相關研究 從親職教育的定義、功能、重要性、法令規章進行探討後,就能清楚的看出 親職教育的重要,正因為如此,目前國內已有幾位學者針對幼教工作人員對於親 職教育進行相關研究(朱慧君,2006;陳秋蘭,2006;陳富美,2005;陳琦瑋, 2001;黃淑慧,2009),就其研究者、年代、研究主題、對象、研究方法以及研 究發現,加以整理後如下表 2-1-2: 表 2-1-2 親職教育相關研究之一覽表 研究者(年代) 研究 研究 研究目的 對象 方法 / 研究主題. 研究發現. 朱慧君(2006) 幼教 問卷. 瞭解不同背景. 1. 幼教工作人員對於親職教. /幼教工作人 工作 調查 員親職教育知 人員 法 能之探討. 的幼教工作人 員對親職教育 知能之重要性 的看法、執行 情形、知能需 求. 育知能與實際執行呈現顯 著的正相關,親職教育知能 的重要性越高,則實際執行 親職教育的頻率就越多。 2. 從不同的背景來看幼教工 作人員的親職教育知能,顯 示工作地區在台北市的幼 教工作人員都顯著高於工 作地區在台北縣。 3. 私立幼教場域工作的幼教 工作人員,其在與家長的互 動溝通上,皆多於在公立幼 教場域工作的幼教工作人 員。 4. 顯示教育程度為「師範學院 (大學)幼教系」的幼教工 作人員對於自身的專業知 能較高其他教育程度的幼 教工作人員。. 9.

(20) 研究者(年代) /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 5. 年齡以及工作年資越高的 幼教工作人員在實際進行 親職教育情形中就越多。. 陳秋蘭(2006) /新莊市幼托 機構教保人員 實施親職教育. 新莊 問卷 區幼 調查 托機 法 構教. 探討幼托機構 教保人員實施 親職教育的規 劃、情形、內. 教保人員實施親職教育: 1. 傾向預先規劃 2. 其課程或內容以增進親子 關係為主. 之研究. 保人 員. 容、方式困 境、成效因不 同的變項看其 差異情形. 3. 實施方式以家庭聯絡簿、親 子活動、佈告欄提供親職教 育資訊為主 4. 實施的困境以「時間安排不 易」、「內容缺乏延續性」、 「內容無法滿足不同家長 的個別需要」。 5. 實施親職教育的成效以電 話聯繫溝通的參與成效為 最高。. 陳富美(2005) /親職效能 感、教養行為 與孩子生活適 應之關係研究. 台北 問卷 縣市 調查 就讀 法 國小 五六 年的 學童 的父 母親. 在檢驗父母的 親職效能感、 教養行為及孩 子生活適應三 者之間的相互 關係. 1. 教養行為會影響孩子的生 活適應,而孩子的生活適應 也會影響家長的親職效能 感。 2. 進行有益孩子發展的教養 行為,會透過孩子良好的生 活適應狀況進而增強家長 親職效能的感受。 3. 孩子的生活適應狀況差,而 父母的親職效能感也會降 低。教養行為影響孩子生活 適應、再影響親職效能感 的。 4. 父母正向教養行為的施行 的確可以得到回饋。父母看 到孩子生活適應狀況良 好,對於自己的親職能力也 更有信心了. 陳琦瑋(2001) 幼教 問卷. 了解幼教工作 10. 1. 在親職教育知能狀況方.

(21) 研究者(年代) /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目的. /幼教工作者 工作 調查 者的親職教育 的親職教育知 者 法、訪 知能狀況、專 能 談 業成長歷程. 研究發現 面,研究發現幼教工作者面 對繁重工作,常輕忽親職教 育, 2. 與家長建立信賴關係以及 有足夠的知能時,家長會欣 然地與幼教工作者討論以 及接受其提供的各項親職 資訊。 3. 聆聽與理解家長的看法 後,以希望幼兒更好而非批 評缺失這樣的親師之間才 能有較好的合作關係。 4. 家長注重的是孩子的問 題,因此幼教工作者要將理 論內化後再結合孩子與家 長的背景轉化出合適的溝 通方式,方能有效地推動親 職教育。. 黃淑慧(2009) /彰化縣幼稚 園教師實施親 職教育之信 念、經驗、成 效與需求研究. 彰化 問卷 縣公 調查 私立 法 幼稚 園教 師. 對彰化縣幼稚 園教師實施親 職教育信念經 驗成效與需求 作調查. 1. 實施親職教育之內容中最 頻繁前三項為:教養子女觀 念、親子溝通技巧、幼兒教 育理念。 2. 實施親職教育時最常採用 的方式:家庭聯絡簿、電話 諮詢、接送時的談話與通知 單。.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幼教工作人員對於親職教育知能與實際執行詳如現顯著的正相關, 幼教工作人員對於親職教育知能覺得重要性越高就越重視親職教育,則推展親職 教育的意願也會越高,因此舉辦親職教育活動的頻率就越多(朱慧君,2006)。 而當與家長建立信賴關係、合適的溝通方式以及有足夠的親職知能時,家長會欣 然地接受親職教育資訊,幼教工作者就能推動親職教育(陳琦瑋,2001) 。其次, 幼教工作人員實施親職教育傾向預先規劃,實施的方式以進行親子活動,其課程 目的以增進親子關係為主(陳秋蘭,2006)。接著,父母的教養行為會影響孩子 的生活適應,而孩子的生活適應也會影響家長的親職效能感,當父母正向教養行 11.

(22) 為的施行得到回饋,對於自己的親職能力也更有信心,進而產生優良的循環(陳 富美,2005)。最後,實施親職教育最頻繁前三項為:教養子女觀念、親子溝通 技巧、幼兒教育理念,實施親職教育時最常採用的方式:家庭聯絡簿、電話諮詢、 接送時的談話與通知單(黃淑慧,2009)。 貳、嬰幼兒階段的親職教育與相關研究 一、 嬰幼兒階段親職教育的角色與功能 早在 1988 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出版的「幼稚園親職手冊」中曾 提出,園長、教師、家長和嬰幼兒分別在親職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園長 扮演催生活動同時也要執行活動,須規劃與推展親職教育使家長能獲得知識, 因此身為一個領導者對於親職社區專題與實務的知識就要有全盤的了解(許玉 齡,2012),在《幼兒園園長專業訓練辦法》裡其專業課程分為七大領域中, 包含:學前教保政策及法令、園務行政專題與實務、教保專題與實務、人事管 理專題與實務、文書及財物管理與實務、健康安全管理與危機處理以及園家互 動專題與實務。其中,園家互動專題與實務佔全課程時數的 10%,課程內容有 園家溝通之規劃與技巧及實務案例、不同家庭型態與親職教育方案設計及推廣、 家長成長團體建立與運作等,如此可說明園長在親職教育中扮演者舉足輕重的 角色。 陳淑琴(1999)指出,教師、教保員、保母與家長聯繫與協調的技巧與建 立良好親師關係是專業知能之一,是引導及協助家長能積極參與親職活動,解 決家長們在和嬰幼兒相處上的任何疑問,並且要主動的提供家長們嬰幼兒在園 的情況,最後還要和家長維持良好的關係。從「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系所科 與輔系及學位學程學分學程認定標準」的法規中,明訂除了教保專業知能課程, 還須包含了親職教育、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親師合作與溝通、親職教育 方案設計、家庭與親職、親職教育與實務、親師關係與溝通、親職教育研究等 課程。由上述可得知幼教人員的工作內容不僅只有帶領嬰幼兒學習,更要帶領 著家長一同學習,因此教師在親職教育中的重要性就不可言喻了。 王麗容(1994)分析,親職教育能讓父母學習如何擔任父母的角色,因為 「父母」是終生學習者、合作者,家長需依據嬰幼兒的年齡學習不同階段的教 養技巧與方法,並藉由實際的參加與配合托育機構實施的親職教育。王欽群 (1998)同樣認為,親職教育是協助教導子女的一種管道,和園長、教師一同 合作完成親職教育的活動,如此才能讓嬰幼兒有一個正向、快樂學習的童年。 親職教育的成效就從嬰幼兒的行為中可以反應出來,並提供給父母調整自 己的教養方法,可做為修正親職教育的基準,換句話說,嬰幼兒在親職教育中 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回饋者、反應者,和其他三者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並互相 影響者彼此(林家興,2007)。 二、嬰幼兒階段親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方式 (一)親職教育的內涵 12.

(23) 嬰幼兒的需求是瞬息萬變的,隨時都有不同的需求等待著外力的協助而獲得 滿足,對於剛入行第一年的新手老師帶著書本上的親職教育理論進入職場,即便 是有帶班多年經驗的幼教工作人員對親職教育內容知識頗為充足,但帶班老師們 往往將心力與時間放在主題課程的準備以及文件資料的繕打與書寫,而漠視了親 職教育的工作。 教育部(1999)以各縣市的家庭中心為對象,有關家長親職教育需求的調查 指出,家中有嬰幼兒的家庭,在親職教育的需求有幾點:適應成為父母的角色、 學習為人父母的各種相關知能、調整配偶與雙親角色、學習與主要照顧者(如祖 父母、保母…等)溝通等需求。 親職教育是終生的教育,因為親職教育必須透過後天的學習,並且在不同年 齡、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需求,王婉屏於2006年研究指出,學校機構規劃親職 教育課程的內涵非常廣泛,對於親職教育課程規劃內涵可分為四個層面,分別為: 父母自我探索、教養子女的專業知能與態度、子女學校教育的參與和互動、家庭 經營的溝通、計劃與管理;如下表2-1-3所示: 表 2-1-3 親職教育內涵摘要表 學者(年 父母自我 教養子女的專業知能 代)/內 探索 與態度 涵層面 Warnat 達成個人 營養與健康照護、兒 (1980) 目標 童發展的知識 Cataldo 父母發展 兒童知識、管教技巧 (1987) 與問題解決、價值道 德發展、重建親子關 係。 周煥臣 - 管教子女的知識 (1983) 許美瑞 (1985) 陳青青 (1986) 曾端真 (1993). - 正確的婚 姻觀 情緒問題. 王淑如 正確的婚 (1994) 姻觀父母 的職責與 角色及父 母對子女 的影響. 兒童發展、兒童教 養、解決問題。 教養子女的方法、子 女適應問題 親子關係、幼兒育、 兒童或青少年發展、 各種行為問題、教養 方法、學習問題 兒童身心與道德發展 的知識、教養子女的 方法、性教育的方式 及指導子女交友的正 確態度、青少年適應 問題及偏差行為的輔 13. 子女學校教育的 家庭經營的溝 參與和互動 通、計劃與管 理 適合的學習活 與子女溝通、 動、有效學習 解決家庭問題 - 一般家庭知 識、提供社會 支持、 父母對學校教育 為人父母的基 應有的適當態度 本認識、子女 的家庭適應 - 家政知能、溝 通技巧 對子女學校教 - 育的適當態度 - 家庭管理. 父母對子女學 校教育的權利 與義務、父母 對學校的適當 態度. 家庭的意義與 家庭關係、維 繫良好家庭關 係的方法、營 養健康的資 訊、合理的時.

(24) 學者(年 父母自我 代)/內 探索 涵層面. 王連生 做好父母 (1992) 的基本認 識 張志鴻 父母角色 (2004) 與職責. 教養子女的專業知能 與態度 導、父母如何指導子 女學習 父母教養子女成功應 具備的專門知能、現 代父母教養子女的適 當態度與方法 兒童發展與保育、親 子溝通與調適、子女 教養、關心子女學校 教育. 子女學校教育的 家庭經營的溝 參與和互動 通、計劃與管 理 間金錢與經歷 的運用 - -. 如何透過政策、 - 機構、計劃、活 動、輔導和研究 來加強個人、家 庭、學校和社會 對親職教育的認 識支持與參與 郭靜晃 父母對自 對兒童少年發展與保 - 探討家人角色 (2005) 我的認識 育的瞭解 與溝通、家庭 生活管理 資料來源:摘自於王婉屏(2006)。方案規劃者對規劃理論的應用與規劃成效相 關之研究-以親職教育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21-22),國立中正 大學,嘉義縣。 綜合以上研究指出,學者們提出,在進行親職教育的課程規劃內涵,以教養 子女的專業知能與態度,為所有的學者皆提倡(王淑如,1994;王連生,1992; 周煥臣,1983;張志鴻,2004;許美瑞,1985;郭靜晃,2005;陳青青,1986; 曾端真,1993;Cataldo, 1987;Warnat, 1980),這也就顯現出親職教育專業知能 與態度的重要性。 其次,在進行親職教育的課程規劃內涵以提供父母自我探索的課程規劃(王 淑如,1994;王連生,1991;張志鴻,2004;郭靜晃,2005;陳青青,1986;曾 端真,1993;Cataldo, 1987;Warnat, 1980)。再者,提供有關家庭經營的溝通、 計劃與管理的課程規劃也是必要的(王淑如,1994;周煥臣,1983;許美瑞,1985; 郭靜晃,2005;曾端真,1993;Cataldo, 1987;Warnat, 1980)。最後,在進行親 職教育的課程規劃內涵以子女學校教育的參與和互動為主(王淑如,1994;周煥 臣,1983;張志鴻,2004;陳青青,1986; Warnat, 1980)。 (二)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 親職教育計劃實應該要從家長、園所以及工作人員來做考量,其親職教育 的活動類型有:每日隨機和家長談話、定期的家庭訪問、每日的聯絡簿、園方 大門口處隨時更新佈告欄資訊、歡迎家長進行教學參觀或教室參與、每月或每 季出版的園訊、設立家長信箱以供諮詢服務、期初與期末的家長座談會、鼓勵 家長參與讀書會(媽媽教室、教育講座等)的家長聯誼活動(王連生,1992; 14.

(25) 王鍾和,2000;邱珍琬,2009;郭靜晃,2009;曾端真,1993;蔡春美、翁麗 芳、洪福財,2005),詳如現親職教育有很多不同的形態。陳秋蘭(2006)研 究指出,幼托機構以「家庭聯絡簿」、「親子活動」、「佈告欄提供親職教育 資訊」為最常進行親職教育之方式。對於不同的鄉、鎮、縣、市地區的幼兒園 甚至是各級的學校,應該依據自己所屬的地區以及園內家長的需求規劃出最適 合的親職教育活動。 幼兒園內的親子活動通常園所都在暑假期間便會開始規劃下一學年度所有 活動,包含:各類型親子活動、成長團體、座談會、專題研習、佈告欄、文宣 刊物、家庭訪問…等(葛婷,1980),而最重要的是,園內所有的活動和訊息 以及教養資訊皆有賴於學校裡的公佈欄(陳秋蘭,2006)。段慧瑩、王立杰、 田育芬(2009)建議園所使用網路來連結家長,如:建立部落格、E,MAIL 信 箱、架設網站甚至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等,讓每天忙碌工作的爸媽能利用小歇 的片刻得知園所的訊息,如此方便的管道就能讓親職教育事半功倍。 國內學者對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各提出了不同的主張,研究者將其異同整 理如下表 2-1-4: 表 2-1-4 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 研究者(年代). 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 王芳如(2006) 1.. 「團體」:座談會、會議、父母成長團體、教育課程成. 王淑如(1994) 邱華鑫(2008) 2.. 長班、家庭聯誼活動、研討會、聯誼活動; 「個別」:大眾媒體、文宣刊物、電話訪問、家庭訪視、 諮詢專線。. 王連生(1991) 1. 2.. 以「人」來推廣親職教育:演講、研習、座談、訪問。 以「物」來推廣親職教育:廣播、視聽、刊物、函授。. 林家興(1997) 1. 2. 3. 4.. 「個案」:個別指導、個別諮商、個別管理; 「團體」:單次舉行、系列式、持續式的團體; 「家訪」:指導、諮商、個案管理; 「其他」:以大眾媒體實施親職教育、透過學校的訓輔 工作實施師親職教育。. 邱書璇(1998) 我國親職教育最常見的實施方式有:講座、研討會、父母成 陳錫銘(1993) 長團體、親職諮詢專線、發行或編印親職教育刊物、文字通 謝文全(1993) 訊、座談會、家庭訪問、父母成長團體、辦理聯誼活動(如園 遊會、運動會、親子活動)。 郭靜晃(2009) 1. 2.. 「靜態」:文字通訊、電子通訊、講座、手冊、佈告欄、 書籍。 「動態」:家庭訪問、家庭諮商、工作坊、親子活動、 父母成長團。. 葛 婷(1980) 幼稚園的親職教育實施方式分為:各類型親子活動、成長團 體、座談會、專題研習、佈告欄、文宣刊物、家庭訪問。 15.

(26) 研究者(年代). 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 趙文達(1980) 1. 2. 3. 4. 蔡春美、翁麗 芳、洪福財 (2005). 「活動型」:媽媽教室、學期家長座談會、專題演講、 兒童節、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親子園遊會…等。 「服務型」:成立諮詢中心、親職教育班、愛心媽媽。 「出版刊物」:親職教育刊物。 「家庭聯絡」:家庭訪視、電話訪問。. 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會因為不同的目標、每次活動的參與人 數及內容有所不同,其活動方式有:晤談法、出版刊物、諮 詢專線、家長成長團體、座談會、參觀、演講研習活動、家 庭訪視、親子活動等。. 魏惠娟(1999b) 臺北、臺南及臺東曾經於社會教育館辦理親職活動,其活動 類別大多是:家長座談會、專題演講、出版專刊、父母成長 團體、讀書會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論,學者對於親職教育實施方法各提出不同的形態,研究者歸納後將 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分為四種型態,如下: 1、每日/個別需求:係指運用家庭訪視、電話訪問、個別指導、個別管理、公佈 欄、家庭聯絡簿。 2、單一次性活動:舉凡座談會、會議、研討會、聯誼活動(如園遊會、運動會、 親子活動、媽媽教室、學期家長座談會、專題演講、參觀、兒童節、母親節、 父親節、聖誕節等)。 3、團體系列課程:辦理活動場次為連續性舉辦,例如:工作坊、父母成長團體、 讀書會、教育課程成長班、家庭諮商諮詢課程。 4、大眾傳播媒體:以運用媒體進行親職教育之宣導,有:廣播、視聽、函授、 發行或編印親職教育刊物、文字通訊等文宣刊物、網路(建立部落格、E-MAIL 信箱、網站、即時通訊軟體)。 實施親職教育的方式是多元化,因此必須針對家長在歷經嬰幼兒不同時期的 需求,提供適合的方式,然而在提供適合的方式前必須先了解現階段的嬰幼兒家 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的現況、需求與參與意願為何?將於下一個段落進行探討。 三、嬰幼兒階段親子互動 依據 Erikson 的心理社會情緒論,0-6 歲嬰幼兒的需求分別為:0-1 歲與父母 建立信任感、1-3 歲學習生活自理能力的自主性、3-6 歲建立負責任且能自動自 發,父母在這三個階段中與嬰幼兒的互動關係,即是建立嬰幼兒所需要信任感、 生活自主與自動自發的負責任,滿足嬰幼兒的心理需求後,將有助於日後嬰幼兒 發展出正向的態度與行為(蘇建文,1991)。黃德祥(1997)指出,發展親子的 互動關係,其主要的力量來自於與嬰幼兒信任感的建立、並提供嬰幼兒學習自我 16.

(27) 控制以及自主能力、並養成嬰幼兒自動自發與掌握環境的能力,將奠定嬰幼兒人 際關係的發展。 此外,社會心理學家 Freud 亦提出,如果個體發展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其 將影響個體日後的人格發展,而嬰幼兒的年齡為其理論中的前三個階段,分別為 0-1.5 歲的口腔期、1.5-3 歲肛門期、3-6 歲的性器期。此三個階段同時也是人類 發展歷程的基礎,因此這個時期的父母親與嬰幼兒的互動就分別針對不同階段的 嬰幼兒進行口腔活動、肛門排泄以及撫摩性器官的需求加以滿足(張瓊云等譯, 2008;陳淑敏譯,2010)。滿足嬰幼兒的需求後有助嬰幼兒的人格發展以及正向 的態度與行為,正向的態度與行為將使嬰幼兒與人產生良好的互動(蘇建文, 1991)。林家興(2007)也指出,Freud 的心理分析論可說是最佳的親職教育理 論,其中有許多重要概念皆和親職以及親子教育有關。 除了滿足嬰幼兒不同階段的需求之外,家長應該如何和嬰幼兒進行互動呢? 曹常仁(2010)認為,親子互動一詞是指子女與父母之間進行互動時的態度、行 為的模式與人格的結構等,親子雙方內在的感受以及具體的接觸行為回應的過程 中發生的交互情形。父母越能了解嬰幼兒舉動所代表的意涵並能適時的滿足需求, 則嬰幼兒就能發展出吸引父母的動作,如此互相呼應的行為,Stern(1977)稱 之為親子同步互動現象(interactional synchorony)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親子互動(引 自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 營造良好的溝通方式是建立親子互動關係的第一步,唯有和諧的親子互動才 能幫助父母施予嬰幼兒親職教育。換言之,增進嬰幼兒與家長有正向的親子互動 就是推廣嬰幼兒親職教育的基礎(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其次,黃 迺毓(2001)指出,親子互動的模式會隨著嬰幼兒的年齡與發展階段而有不同的 需求;而親子互動歷程又分為「示範」 、 「口語」和「不介入」三個層面,以「示 範」的介入親子互動效果較佳,「口語」其次(黃慧真,2013)。 目前國內學者針對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阮慧貞,2002;張兆麗,2005;郭 智玲,2005;陳惠倫,2009;劉明倩,2006),就其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與研究 發現進行探討,分述如下表 2-1-5 所示。 表 2-1-5 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代) 研究 研究 對象 方法 / 研究主題 阮慧貞(2002) /親子遊戲環境 中親子遊戲互 動相關因素之 探討. 信誼親 子館以 及童年 空家成 長館. 觀察 與訪 談. 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 探討影響親子遊 戲互動品質的相 關因素、提供家 長建立正向親子 關係的建議. 1. 陪伴幼兒到親子館遊戲 的家長以女性為主,遊 戲互動過程中媽媽是主 要的陪伴者照顧者以及 玩伴。 2. 年齡小的幼兒應多給予 「引導」、「指導」、「協. 17.

(28) 研究者(年代) /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 助」 、 「跟隨看顧」 ;年齡 大的幼兒應多給予「自 我探索」、「同儕互動遊 戲」。. 張兆麗(2005) 新竹縣 /新竹縣國民小 17 所學 學學童父母參 校 1335. 問卷 調查. 與親職教育與 位學童 父母效能感、親 父母 子互動之研究. 郭智玲(2005) 一位四 /發展遲緩兒童 歲幼兒 親子互動策略 之行動研究. 行動 研究 法. 瞭解國民小學學 童父母之參加親 職教育活動與父. 父母有參與親職教育活動 且次數、時數較多者,其父 母效能感愈高、親子互動較. 母效能感、親子 互動的內涵與現 況;分析與探討 不同背景變項的 差異情形. 良好。. 探討親子互動策 略用於發展遲緩 兒童之成效,並 分析行動研究對 於發展遲緩兒童. 1. 「堅持」與「勉強」的 親子互動方式會形成親 子關係的負面效應。 2. 扮演遊戲與引導、關 懷、鼓勵親子互動策略. 之可行性。 陳惠倫(2008) /新移民與本國 籍女性家庭幼 兒之親子互動 式學習潛能評 估研究. 劉明倩(2006) /親子互動溝通 訓練方案對促 進發展遲緩兒 童語言溝通的. 大班幼 實驗 兒親,高 法 屏地區 東南亞 國籍女 性為實 驗組 Ⅰ,本國. 透過親子互動式 學習潛能評估, 提昇新移民與本 國籍女性家庭的 幼兒語言與數算 能力,並分析新 移民與本國籍女 性與幼兒之親子. 籍母親 為實驗 組Ⅱ,各 12 對。. 互動行為和認知 功能之改變情 形。. 20 次親 子互動 課程的 10 個家 庭. 實驗 法. 探討親子互動溝 通訓練方案對語 言溝通遲緩兒童 的語言溝通與學 習成效. 成效 18. 可增強自幼兒的信心。 1. 在前後測的「遊戲情境」 中,新移民與本國籍女 性的正向引導策略增 加,負向策略減少。在 「語言模組學習情境」 中,多採用注意互動、 有意義策略。 2. 透過遊戲的情境中,母 親有引導幼兒則幼兒對 活動較感興趣,幼兒的 學習力增加了進而提升 正向的親子互動行為。 親子互動溝通訓練方案可 以提供家長親子互動策 略,進而促進兒童語言溝 通。.

(29)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研究發現,陪伴幼兒到親子館遊戲的家長以女性為主,遊戲互動過程中 媽媽是主要的陪伴者照顧者以及玩伴,兒年齡小的幼兒應多給予「引導」 、 「指導」 、 「協助」、「跟隨看顧」;年齡大的幼兒應多給予「自我探索」、「同儕互動遊戲」 (阮慧貞,2002)。其次,以一學期參加五小時以上活動之父母,其父母效能感 較佳;父母有參與親職教育活動且次數、時數較多者,其父母效能感愈高、親子 互動較良好(張兆麗,2005) 。再者, 「堅持」與「勉強」的親子互動方式會形成 親子關係的負面效應。「扮演遊戲」與「引導、關懷與鼓勵」的親子互動策略可 增強自幼兒的信心(郭智玲,2005)。接著,在「遊戲情境」中,新移民與本國 籍女性的正向引導策略增加,負向策略減少;在「語言模組學習情境」中,多採 用注意互動、有意義策略(陳惠倫,2009)。最後,親子互動溝通訓練方案可以 提供家長親子互動策略,進而促進兒童語言溝通(劉明倩,2006)。 此外,江淑卿(2006)以新移民女性家庭親子互動之觀察指標,其內容共有 九項觀察指標,包括:注意和互動(引導幼兒投入、注意、互動與交談)、有意 義(引導幼兒了解學習、任務或訊息的重要與意義)、超越(引導幼兒改變認知 功能超越既有能力) 、勝任感(鼓勵幼兒提供成功經驗,引發自信心) 、自我調整 (引導幼兒子自我控制,計劃、採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評價)、分享(鼓勵幼 兒分享情緒與想法)、心理分化(檢視幼兒先備知識與能力,將學習責任逐步轉 移給兒童) 、挑戰(鼓勵幼兒樂觀地探索與挑戰問題) 、其他在地化等。透過觀察 指標,能發現除了最後一項的其他在地化指標之外,其他八項皆是一般家長較常 使用的親子互動的內容。換言之,互動觀察指標項目能作為家長與嬰幼兒互動過 程中所需要的項目,因此研究者將以此八項互動觀察指標作為建置親子互動技巧 提示之依據。 四、嬰幼兒階段親職教育之相關研究 俗諺:老大看書養、老二照著養、生了老三就隨便養。如何養育嬰幼兒這個 問題是每一位即將或是以成為新手爸媽們必須要面臨的問題。新手爸媽面對嬰幼 兒教養的問題時,經常是向家中長輩求教或者是向同事、朋友們請益,更有效率 的是直接向以有育兒經驗的父母們請教,但是資訊普遍的現今,新手爸媽會上網 瀏覽有關教養的技巧以及親職教育相關資訊亦或是購買書籍以快速的獲得觀念, 但是這樣的資訊與方法真的適合當事人使用嗎? 目前國內學者針對嬰幼兒階段親職教育所進行的研究共有三篇(吳翠倩, 2005;林晏瑢,2007;黃慧中,2012),將就其研究者、研究主題、對象、研究 方法以及研究發現,加以整理後如下表 2-1-6。. 19.

(30) 表 2-1-6 嬰幼兒階段親職教育相關研究之一覽表 研究者(年 研究 研究 研究目的 代) 對象 方法 / 研究主題 吳翠倩 (2005) /高雄市幼稚 園學童父親 參與親職教. 高雄 市公 私立 幼稚 園學. 育需求與參 與意願之研 究. 林晏瑢 (2007) /臺北市公立 幼稚園家長. 問卷 調查 法、 訪談. 研究發現. 了解幼稚 園學童父 親對親職 教育的參 與意願、. 1. 學童父親對親職教育需求以「幼 兒發展與教育」較高。 2. 活動實施方式以「參與活動方式」 較高。 3. 親職教育參與意願原因以「因外. 童之 父親. 內容需 求、實施 方式及其 阻礙原因. 在因素所引起的阻礙」層面的認 同度較高。 4. 父親對親職教育需求因教育程 度、子女出生序、母親就業之各 變項有不同的相關。. 公幼 問卷 家長 調查 與教 法 師. 探討家長 於教師、 幼稚園對 於親職教. 1. 家長對動態與例行性活動參與率 較高。 2. 參與活動情形與滿意度之間相互 影響家長對子女教養與學習的活. 育活動之 需求、現 況其遭遇 問題. 動內容有較高需求。 3. 偏愛能自由活動的活動且活動的 教育內容負擔少的親職教育活 動。 4. 期待親職教育活動於假日白天舉 行活動為多且時間不宜過久以 1-2 小時為佳。. 參與親職教 育活動現況 與需求之調 查研究. 黃慧中 (2012). 台北 問卷 市私 調查. 了解北市 私立幼兒. 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內涵: 1. 協助孩子有效學習、幫助孩子開. /台北市私立 幼兒園家長 親職教育需 求之探究, 檢視家庭教 育中心功能. 立幼 法 兒家 長. 園家庭類 別之分佈 及親職教 育需求、 探討家長 對家庭教 育中心之 看法及具 體建議. 發多元智慧、管教與獎懲孩子的 方法。 2. 而家長最喜愛的活動方式是親子 郊遊及親職教育講座並認為周末 白天是最適合舉辦的時段。 3. 以「網際網路」傳遞是家長喜愛 的方式,親職教育活動時間長度 以 2-3 小時為最適合。.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決賽: 1金牌獎:一隊,每隊獎學金十萬元正;每人獎狀乙紙,獎章一個。 2銀牌獎:一隊,每隊獎學金五萬元正;每人獎狀乙紙,獎章一個。 3銅牌獎:二隊,每隊獎學金二萬五千元正;每人獎狀乙紙,獎章一個。 4優等獎:六隊,每隊獎學金二千元正;每人獎狀乙紙。 5特別獎: a.最佳造型獎選出一隊 b.最佳人氣獎選出一隊 c.最佳主題呈現獎選出一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