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發行人 / 陳炳亨 總召集 / 周耀琨 總編輯 / 蔣海燕 主 編 / 張焮嵐
校 對 / 廖婉秀‧王韻雅 美 編 / 李懿娟‧黃素美
Z X C V
NO.00843
國文考科
景美女高 / 陳嘉英 老師
出 版 / 民國一○三年七月
發行所 /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 /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 1 號 電 話 /(06)2619621 # 314
E-mail / periodical@hanlin.com.tw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試題分析
景美女高 │ 陳嘉英 老師
試題分析 國 文 考 科
壹 前 言
今年國文指考考題整體而言,不僅在文白比例、試題難易度、題型的類別與歷屆 相似,甚至非選擇題都承續去年以青年應有的體認與態度為方向,形成題目的穩定 性。
眾所關注的四十篇古文,自去年指考開始,並未出現在非選擇題內,似乎不希望 學子被四十篇古文所侷限。然而相較於學測測驗範圍,指考五、六冊內容比例較少,
題型多以記憶或檢索即可得分,雖可讓一般考生能得到基本分數,但考生致力之深廣 範疇卻無法藉測驗得知。再者,缺少經、史、子學的範圍,沒有文學鑑賞及深度閱讀 的題目,導致學生的思想內涵無法檢測,長此以往,學習勢必被窄化。況且未來世界 需要學生更強的閱讀能力,因此深度解讀、省思評鑑的能力,不可付之闕如。
今年的考題刪除了國語文基本能力的形音題目,凸顯國文教學以閱讀為主的學習 方向,選項設計較去年用心,使得考題的鑑別度因而提高,唯獨就閱讀素養而言,層 次不足較為可惜。
貳 選擇題
相較於 98∼103 年學測題目字數多則 7356 字,少則 5719 字,以及 99∼103 指考 試卷,今年字數與去年相近(見表一)。選擇題題目連同選項敘述的字數維持在 100
字至 250 字之間(僅 24 題 301 字)。由於題幹的引文不長,捨去了冗長的材料,冷
僻艱澀的選文,使考生答題的壓力大為減輕。
表一 99~103 年指考命題字數分析表
年度 103 年 102 年 101 年 100 年 99 年
字數 5505 字 5452 字 6629 字 5954 字 6261 字
一、 91 ~ 103 年指考試題題數
多年來指考的題數、配分都固定是單選題 17 題,占34 %,多選題 7 題,占 21 %;非選擇題也維持一貫的文意理解 18 %、引導寫作 27 %。
二、命題取材、題型與鑑別度
1 命題性質與材料出處分析
題號 命題取材 測驗內容 答題關鍵 命題材料出處
1 詞義 古今詞義不同
之辨識 同詞異義
A曹丕〈燕歌行〉∕略 B諸葛亮〈出師表〉∕略
C李贄《藏書•儒臣傳八•蘇軾》∕
略
D《隋書•列傳》第二十二∕略
2 文法 詞性運用 詞性之運用及 辨析
A《大學•傳》十章 B《老子》七十一章 C《史記•項羽本紀》
D《大學•經》一章 3 填空 文意判斷:白
話文
文意理解與鑑
賞 錢鍾書《圍城》
4 填空 文意判斷:現 代詩
文意理解與鑑
賞 陳育虹〈印象〉
5 排序 文意判斷:白 話文
文意理解與鑑
賞 趙曉君〈鏡〉
6 文化常識 時序辨析 文言詞意判斷
1許渾〈早秋〉
2李白〈春思〉
3錢起〈避暑納涼〉
4韓偓〈冬至夜作〉
7 修辭 擬人化動詞寫
作技巧 修辭技巧判斷
題幹:蘇軾〈赤壁賦〉
A齊豫〈九月的高跟鞋〉(陳克華作 詞)
B王菲〈笑忘書〉(林夕作詞)
C飛兒樂團〈荊棘裡的花〉(阿沁、
施立作詞)
D五月天〈如煙〉(阿信作詞)
8 國學常識 小說常識 章回小說常識 判斷
A傳奇小說
B曹雪芹《紅樓夢》
C羅貫中《三國演義》
D蒲松齡《聊齋志異》
9 國學常識 韻文常識 韻文常識判斷
A《詩經》
B樂府詩 C詞
D曲(雜劇)
10 應用文 柬帖用語 柬帖用語之判 斷
試題分析
題號 命題取材 測驗內容 答題關鍵 命題材料出處
11 文意測驗 文意判斷:白 話文
文意理解與運 用
題幹:張 秀 亞 〈 琴 韻 心 聲 ─ 我 讀
《琴心》〉
A陶淵明〈飲酒〉
B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一 D出自李商隱〈錦瑟〉
12 填空 文意判斷:白 話文
文意理解與運 用
題幹:1林文月〈同在異鄉為異客〉
2蔣勳〈我與書畫的緣分〉
A李煜〈相見歡〉∕《論語•憲問》
B陶淵明〈歸去來辭〉∕《論語•述 而》
C陶淵明〈形影神贈答詩〉∕《論 語•里仁》
D楊慎〈臨江仙〉∕《論語•學而》
13 文意測驗 文意判斷:文
言 文意理解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14 文意測驗 文意判斷:文
言 文意理解
題幹:陳善《捫蝨新話》
A曹丕《典論•論文》
C韓愈〈進學解〉+宗炳《畫山水 序》
D《文心雕龍•序志》
15 文意測驗 文意判斷:韻
文 文意理解 1羅隱〈鸚鵡〉
2歐陽脩〈畫眉鳥〉
16 文意測驗 單句釋義 文意理解 題組
1李璟〈攤破浣溪沙〉
2晏殊〈浣溪沙〉
17 文意測驗 主題及題材分
析 文意分析
18 字義 字義之辨識 字義判斷
A范仲淹〈岳陽樓記〉∕連橫〈臺灣 通史序〉
B司馬光〈訓儉示康〉∕《孟子•梁 惠王》上
C《荀子•勸學》∕賈誼〈過秦論〉
D曹丕《典論•論文》∕《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E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史記•
鴻門宴》
19 文化常識 謙詞及敬詞之
判斷 文言字詞判斷
A《論語•八佾》
B王維〈雜詩〉
C《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D顧炎武〈廉恥〉
E《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題號 命題取材 測驗內容 答題關鍵 命題材料出處
20 文法 句型測驗 複句之關係判 斷
題幹:杜甫〈客至〉
A《禮記•大同與小康》
B《漢書•楚元王傳》
C《論語•子路》
D《荀子•勸學》
E范仲淹〈岳陽樓記〉
21 修辭 借代修辭 修辭技巧判斷
題幹:蘇軾〈前赤壁賦〉
A顧炎武〈廉恥〉
B杜甫〈哀江頭〉
C范仲淹〈岳陽樓記〉
D鄭玄〈戒子益恩書〉
E蘇軾〈念奴嬌〉
22 文意測驗 文意判斷:白
話文 文意理解
A胡適〈夢與詩〉
B羅青〈絕句〉
C羅智成〈黑色鑲金〉
D敻虹〈生〉
E林泠〈菩提樹〉
23 文意測驗 文意判斷:新
詩 文意理解 綠原〈小時候〉
24 文意測驗 文意判斷:文
言 文意理解 章學誠《文史通義•朱陸》
非選
一 文章解讀 閱讀與理解作 品的能力
文意理解與闡 釋
改寫自毛子水《毛子水文存•青年和 科學》
非選
二 引導寫作
遣詞造句能力 篇章組織能力 構思選材能力
引導寫作 圓一個夢
由上表可見命題選材出現齊豫、王菲、飛兒樂團、五月天所唱的歌詞,製造出一 些現實感與新聞話題。白話選文涵蓋早期大家錢鍾書、毛子水,現代作家張秀亞、蔣 勳、林文月,老中青三代之詩人胡適、羅青、羅智成、敻虹、林泠、陳育虹,藉以顯 現擴張材料的文學性與普遍性。
命題設計中喜見降低新詩難度,達到測驗目的之做法,以第 4 題填空考題而言,
選陳育虹描繪臥病初癒的周夢蝶之詩作,在題幹中標示「畫底線的詞語都是瘦的意 象,由脆弱逐漸增強,刻畫詩人日漸康復的狀態。」考生無需知道周夢蝶,也能透過
「雨絲」的韌性大於「煙」,「蘆葦稈」的直挺大於「柳條」,而排序出答案。第 14 題則以罕見的陳善《捫蝨新話》命題,更在選項上運用文學批評的精緻描述語 言,如「含英咀華,澄懷味象」、「振葉尋根,觀瀾索源」增加難度。至於接近二十 年沒有出現的宋明理學題目,出現在第 24 題,雖然並非國學常識考題,而是閱讀理
試題分析
解,但因主題陌生而成為壓卷中頗具難度的題目。
選擇題中第 6、15、16、17 題為韻文;第 1、13、14、18、24 題為古文;第 8、 9、10、19 題為國學常識;第 2、7、20、21 題為文法修辭,如此之安排顯現企圖容 納多樣化的取材面相。此外,命題考了 16 篇選文,企圖涵蓋四十篇古文,但如同下 表所顯現測驗所占分數有限、以選項或題幹方式出現、內容為基本字義之解釋,與學 測以非選擇題方式測驗考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大相逕庭。這不僅讓經典古 文流於詞義認知、表層的理解,比諸其他課外選材,考生即使不讀該古文也有能力理 解,完全無法達到透過經典古文深化閱讀能力的目的。
去年閱讀測驗取材選擇平日較少出現的素材,詞、曲與子學的內容比例也較往年 多,以期形成題目的難度,然材料看來較可親,一方面是題幹與引文敘述簡化,另方 面是素材文字清楚。
照理說,指考與學測的區別不在於命題範圍是一至四冊,或一至六冊,而是考題 更趨向學科化的內涵,選文理解的難度、對國學常識認知的深度、融會貫通的密度、
區辨風格的細膩度、對文學表現的分析力都高於學測所評量的語文基礎能力。以此期 待觀之,考題中僅第 2 題選項出自《老子》、第 18 題出現〈鴻門宴〉、〈勸學〉、
〈過秦論〉之測驗字義,另雖穿插小說題目、歷代文學發展的國學常識,但內容也僅 止於基礎的常識,呈現輕忽高三所學秦漢古文現象,亦無法考出學生對於思想內涵的 了解之缺憾。
2 與課文有關的題目
題號 題目內容 配分 類別 課文篇名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0.25 詞義 諸葛亮〈出師表〉
7
作 者 將 月 亮 擬 人 化 , 以 「 徘 徊 」 的 動 作 描 述,使得文句更為生動
0 題幹 蘇軾〈赤壁賦〉
8 傳奇、章回小說、筆記
小說 2 國學常識
傳奇小說、曹雪芹《紅樓夢》、羅 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 志異》
18
春和「景」明∕生王先
民之「景」命 0.6 字義 范仲淹〈岳陽樓記〉、連橫〈臺灣 通史序〉
「衣」取蔽寒∕七十者
「衣」帛食肉 0.6 字義 司馬光〈訓儉示康〉、《孟子•梁 惠王》上
其「數」則始乎誦經∕
將「數」百之眾 0.6 字義 《荀子•勸學》、賈誼〈過秦論〉
常人貴遠「賤」近∕左 右以君「賤」之也,食 以草具
0.6 字義 曹丕《典論•論文》、《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題號 題目內容 配分 類別 課文篇名
18
公閱「畢」,即解貂覆 生∕壽「畢」, 請以 劍舞
0.6 字義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史記•
鴻門宴》
19
「先生」不羞、亦不願
「汝曹」為之、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
之過也
1.8 文意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顧炎 武〈廉恥〉、《左傳•燭之武退秦 師》
20
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
賊而不作 0.6 因果關係 《禮記•大同與小康》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
人難事而易說也 0.6 因果關係 《論語•子路》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
木茂而斧斤至焉 0.6 因果關係 《荀子•勸學》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0.6 因果關係 范仲淹〈岳陽樓記〉
21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
凋也 0.6 修辭
(借代) 顧炎武〈廉恥〉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0.6 修辭
(借代) 范仲淹〈岳陽樓記〉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 嫁了,雄姿英發,羽扇 綸巾,談笑間,強虜灰 飛煙滅
0.6 修辭
(借代) 蘇軾〈念奴嬌〉
40 篇古文中考了 16 篇,如〈燭之武退秦師〉、〈勸學〉、〈過秦論〉、〈赤壁 賦〉、〈訓儉示康〉、〈出師表〉等這些在歷屆考題中一再出現的選文,其中〈岳陽 樓記〉出現三次,占 1.8 分,〈馮諼客孟嘗君〉、〈勸學〉、〈廉恥〉都出現兩次,
各占 1.2 分。另課本作家相關的素材有 3 篇,如曹丕的〈燕歌行〉、陶淵明〈歸去來
辭〉和〈形影神贈答詩〉,文化基本教材雖由《論語》、《孟子》、《大學》擇句入 題,與以上選文相同,僅止於基礎的字義或文意理解,無關宏局。
3 101~103 年指考試題素材文白分析
101 年 102 年 103 年
類別 配分/題數 百分比 配分/題數 百分比 配分/題數 百分比 古典文學 37 分∕16 題 約占 67 % 31 分∕14 題 約占 56 % 25 分∕15 題 約占 48 % 現代文學 18 分∕8 題 約占 33 % 24 分∕10 題 約占 44 % 38 分∕10 題 約占 52 %
試題分析
以上命題大致符合大考中心於 96 年 10 月公告〈考試說明〉中所揭示的三大命題 原則:1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命題方向與取材比例致相當,二者之差距不超過5%。2 教材選文之命題取材依版本選錄多寡為比例。3教材選文以外試題之命題原合乎高中 生之共同能力。
4 選擇題題型及配分(選擇題共 24 題,占 55 分)
選擇題題型 題數 題號 配分
文意測驗 9 11、13、14、15、16、17、22、23、24 21
重要國學常識 2 8、9 4
文化常識 2 6、19 5
文法 2 2、20 5
修辭 2 7、21 5
字義 1 18 3
成語、詞語 1 1 2
排序 1 5 2
填空 3 3、4、12 6
應用文 1 10 2
考題題型透露出削減一向視為必考的字音、字形,而將內容鎖定更實際化的現 世,如人際往來中的敬詞、柬帖,或者當「有些事情,只有親身經歷、體會,印象才 會深刻,認知才會改變,這就是『經驗』的價值」之類的感觸時,如何運用文學敘述 表現生活中會遇見的狀況等實用性的情境能力。
由題幹的敘述:「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選出最符合文意的選 項」、「對下引二詩的解說,正確的選項」、「文句意涵的敘述,正確的選項」、
「依文意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等,顯現測驗內容集中於文意。此類題型已成主
流,在 102 年出現 8 題,占 18 分,101 年是 11 題,占 23 分,以及今年的配分,可
見國文考科以閱讀理解為決定關鍵,若再加上非選擇題第一大題的 18 分、字義、詞 語、排序、填字等,可見國文的教學目標從傳統文化之薰陶,轉而為讓學生學會從閱 讀中擷取訊息、進行正確而深入的解讀、培養分析思考以吸收轉化的能力。
5 選擇題難易度
難易度 題號
難 14、17、24
中 4、5、7、11、12、15、16、19、21、22、23 易 1、2、3、6、8、9、10、13、18、20
6 鑑別度分析
鑑別度 題號
高 4、5、11、12、14、15、16、17、20、21、22、23、24 中 2、3、6、7、18、19
低 1、8、9、10、13
主觀的題目評鑑是以符合命題原則為考核,客觀的題目分析則必須藉難易度、鑑 別度,試題的選材分析。大考中心每年於評分後會以答對的人數除總人數,得出難度 指數(P 值)百分比,P 值越大題目越容易。至於鑑別力指數是:PH(高分組答對百 分比)除以 PL(低分組答對百分比),40 以上就是非常具鑑別度的好題目。
由報紙上所提考生作答的反應:「私立慧燈中學李姓女考生表示,平時在校就有 加強古文詩詞,增進閱讀理解能力,選擇題部分還算不難」、「國立蘭陽女中陶姓女 考生說,選擇題部分文言文題型較多,且選項都很接近,不易掌握答案」、「張姓女 考生表示,選擇題部分必須要多花時間解題,中間偏難」、「國立羅東高中江姓男考 生說,選擇題部分不易馬上了解題意解答」、「景美女中謝姓考生說,非選題的文章 解讀和選擇題的古文,感覺文意都模稜兩可,不好判斷,題目稍難」、「臺中一中學 生潘冠維指出,指考國文比學測簡單許多,多數一看就知答案,多選也沒有像學測時 有陷阱」。這種種反應與就教學現場經驗粗估,許多中、易的題目卻具相當不錯的鑑 別度,另方面部分題目敘述與選項未盡相符,以致學生感覺文意模稜兩可,難以判 斷。
參 非選擇題
一、 95 ~ 103 年指考非選擇題分析表
年度
非選擇一 18%
非選擇二
(引導寫作)
27%
閱讀層次 選文出處 題目 題目
95
1 發展解釋:
表層解釋 2 深層解釋:
推論作者觀 點
《孟子.盡心》
上
1 簡述孟子所言「君子三樂」之 意涵。
2 說明孟子為何一再強調「王天 下」不在「君子三樂」之中?
想飛
96 發展解釋:表 層解釋
李 斯 〈 諫 逐 客 書〉
翻譯:「是以泰山不讓土壤……
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探索 97 發展解釋:表
層解釋
《 史 記 . 項 羽 本紀》
擴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
擋劍,項莊不得擊。 專家
98 發展解釋:深 層解釋
《 戰 國 策 . 齊 策》
說明孟嘗君、左右之人、馮諼三
者的心態。 惑
試題分析
年度
非選擇一 18%
非選擇二
(引導寫作)
27%
閱讀層次 選文出處 題目 題目
99
1 深層解釋:
寫作手法 2 發展解釋:
文意理解
蔣 勳 〈 關 於 屈 原 的 最 後 一 天〉
1 根據你對《楚辭.漁父》和屈 原的了解,說明文中如何描述 屈原的外貌?
2 這些描述凸顯了屈原性格上的 何種特徵?
應變
100
1訊息檢索 2 發展解釋、
省思評鑑
梁遇春〈途中〉
1 雖然古人說:「讀萬卷書,行 萬 里 路 。 」 梁 遇 春 卻 主 張 :
「萬卷書可以擱開不念,萬里 路非放步走去不可。」他的理 由何在?
2 請你解讀他的看法,並加以評 論。
寬與深
101
12 發展解釋
王 更 生 《 文 心 雕龍讀本》
《 左 傳 . 燭 之 武退秦師》
燭之武為了達到「言資悅懌」的 遊說目的,如何掌握
1「時利」
2「義貞」
這兩個重要原則?
我可以終身奉 行的一個字
102 1訊息檢索 2表層解釋
唐 君 毅 《 青 年 與 學 問 • 說 青 年之人生》
1 作者認為什麼是青年的天德?
2 作者認為青年如何「繼天德以 立人德」?
遠方
103 12
訊息檢索
毛 子 水 《 毛 子 水 文 存 • 青 年 和科學》
1作者認為世人對自然科學的 見解,錯誤何在?
2作者認為青年求學時,對科 學精神應有何體認?
圓一個夢
二、 103 年指考非選擇題分析
非選擇題第一題改寫自毛子水《毛子水文存•青年和科學》,脫離文學性的抒情 記事,而以說明文的方式,分析世人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錯誤觀念。引文 441 字,不致因閱讀速度而形成壓力,兩個小題所測驗的都是閱讀能力中最基本訊息檢 索,文字敘述清晰、層次清楚,對考生而言,不難掌握答題重點。
作文題目是「圓一個夢」。考生多數認為,題目不抽象,容易發揮,在時間分配 上不影響構思與寫作。
1 文章解讀
第一小題的答案,分別在首段「世人認為自然科學只能增進物質文明,是一種謬 見」,及次段中「世人認為人文社會科學較易,自然科學較難是另一種謬見」。
第二題「作者認為青年求學時,對科學精神應有何體認」?可以次段中「所謂
『科學精神』即:泯除個人的主觀偏見,一切以客觀事實為論斷根據。」作為觀點的 核心概念,再就第一段「根據自然科學制定的法律,更適合人群需要,仁義道德必須 仰賴自然科學才有較精確的標準」作為例證、次段中「沒有主觀臆斷、沒有絕對化的 堅持、沒有個人的私心雜念」,與養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科學精神之習 慣,強化以此態度為學之必要性。
文章焦點在強調科學精神,也就是泯除個人的主觀偏見,一切以客觀事實為論斷 根據,期勉青年捨棄主觀、個人、私心、成見,或既定的、僵化的思維,培養科學追 求真實、客觀、精確、標準的習慣。
考題選文在內容上延續 102 指考非選擇題,都以年輕人在學習態度應有的認知著 墨。今年之命題,著重於青年應體認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理性思考,以建立「成 就」,「對國家社會作出重大貢獻」。與 102 年文章解讀中期許青年以蓬勃生機,飛 揚的志氣、凜然的正氣之天德,對抗盲點、權威,透過「時時拂拭心靈灰塵」、「思 維人間社會正義」,以擴大胸量,提高志氣的觀點相應。
在答題上因限制考生闡釋作者認為的「世人之錯誤見解」、「青年求學時,對科 學精神應有何體認」,兩子題均限於「作者認為」,因此考生宜摘引原文中的部分文 字答題,再加以說明。如果完全跳脫原文,自行發揮者,得分恐受影響。但考生只要 能統整引文,掌握作者原意,在歸納式地引述原文關鍵處之餘,再以自己的語言舉例 闡釋,即可得到高分。
2 引導作文:圓一個夢
102 年指考作文題目為「遠方」,103國中會考的作文題目是「面對未來,我應 該具備的能力」,今年以「圓一個夢」為指考作文題目。這些大型考試作文題目不約 而同朝向未來,期待莘莘學子能思考世界將如何劇變?個人對此有何期望與準備?
透過引導語的敘述也可發現「遠方」,讓考生書寫對未來的揣測、期待、疑惑與 思考;「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要求考生築夢前先要踏實培養能力;「圓 一個夢」則將對遠方的想像,結合具有的能力結合,化為行動書寫完成夢想的渴望、
歷程和成就。
和去年的題目相比,今年指考作文題意明確,但是要寫出特色、取到高分必須掌 握題目中「圓」這個重點,無論所作的夢是大是小,敘述的方式是溫情還是理性,務 必要凸顯「如何」實踐,實踐的方法、態度、手段。如報載「北市南港高中考生藍 廷,以為班上因生病而活動不便的同學舉辦大隊接力比賽為內容,他在作文裡描述籌 備到比賽的過程,不但圓該同學參加比賽的夢,也圓自己和其他同學一起玩的夢。考
試題分析
生高郁涵說她寫存錢幫助別人、徐匯中學劉姓考生寫未來想繼承爸爸的事業。」
鑒於寫作目的在測驗考生構思取材、組織篇章的能力。當題旨、材料容易掌握 時,如何發揮材料的作用、如何精緻的安排內容便顯得格外重要。考生在表述時,可 選擇與性情、能力相符的文體,並視內容重點設計敘述的篇幅。如善於敘事者,可藉 由事件彰顯圓此夢的動機、目的、實踐,同時於描述中滲透心情,當下的處境與境況 的描述,襯托出圓夢的實際行動;善於論述者,可提出追求夢想是創造生命意義與價 值的方式,腳踏實地、克服萬難圓夢的歷程以突破自我,激勵意志,能構築生命厚 度,並舉藉古人行事、名言佳句深化觀點;選擇抒情者,則可藉由情境氣氛、人事情 感渲染畫面,凸顯出心願。
大致而言,考生若能緊扣題旨發揮,內容充實,論述周延清晰,舉例詳實貼切,
材料運用富有創意,結構嚴謹,脈絡清楚,便能得高分。
肆 總結
整體而言,今年指考題目選材頗有新意,語意平實而簡潔,選項具設計感,可見 命題技巧之熟練。再者,選擇題問題清楚明瞭易懂,不致如去年有含糊籠統的現象,
且題目的安排從淺到深,未出現艱澀敘述或選文,難度和去年相仿,預估五標成績也 和去年相近(預估頂標 73 分、前標 68 分、均標 60 分、後標 49 分、底標 42 分)。
然命題須思考國文學習的核心能力,不宜追逐表面上的取材廣泛,因此,考題宜 充分反應出學科屬性的特質與深度。今年選材的向度集中於文意理解,無關諸子百家 的思想,長期以往將使學生的思想內涵無法開展、學習範圍窄化。其次,選自四十篇 古文淪入字詞解釋或文法修辭,無法呈現學生對四十篇古文深度探究的能力,也不能 促使國文教學提升至高層次的鑑賞與思考。
非選擇題第一題中兩個小題都是訊息檢索,既無從評量考生理解能力,遑論檢視 思考與運用能力,更限制了考生作答的範圍。建議未來命題中應加入深度理解的分 析,特別是省思評鑑的表述與闡釋,以檢核學生闡發自我意見的能力與思考的深度。
F
景美女高 │ 陳嘉英 老師
試題解析 國 文 考 科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55 分)
一、單選題(占 34 分)
說明:第1題至第u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 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 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同一詞語在古今不同的語境中,有時意義會改變。下列各組「 」內的詞語,
意義沒有改變的選項是:
A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他們母子二人,天天寡言少笑,相 對「煢煢」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群小人的「卑鄙」
行徑,令人不齒
C古今「風流」,宋有子瞻,唐有太白,晉有東山,本無幾也╱他只管「風 流」快活,處處留情
D(劉)松為人作碑銘,以示思道。思道讀之,多所不解,於是「感激」,閉 戶讀書╱慈善團體運送救援物資到災區,讓災民「感激」萬分
A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 孤獨無依的樣子。前者出自曹丕〈燕歌行〉。
B 身分卑微、見識鄙陋。出自諸葛亮〈出師表〉╱人格惡劣低下。
C 灑脫放逸,風雅瀟灑。指具有高遠的見識、寬廣的胸懷,特別是具 有濟世經邦之才的豪傑之士。出自明朝李贄《藏書•儒臣傳八•蘇 軾》╱形容男子處處留情,貪好女色。
D 感動激發。出自《隋書•列傳》第二十二╱真心感謝。
語 譯 A 你為什麼滯留在他鄉,賤妾孤零零地獨自空守閨房。
B 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鄙陋,反而委屈地貶抑自己的身分,
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
C 古今以來所謂的風流人物,宋代有蘇子瞻,唐代有李太白,東晉有 謝靈運,這些同時具人格美和藝術風格之美的君子,本來就少得屈 指可數。
D 劉松替人家寫了一篇碑銘,拿給盧思道看。盧思道讀了這篇碑銘,
有很多地方不瞭解,於是激發起求知的決心,關起門來專心讀書。
試題解析
評 析 通常考題的排列是由簡而難,置於卷首的此題亦然。四個詞語都是常
用詞,特別是「煢煢」獨立國中即學過,不過此詞在白話文中並不常 用,以致命題者特意造句以顯現古今義比較反而怪特。子瞻與李白之
「風流」和處處留情的「風流」之意不同,當下立判。選自課文者更 廣見於練習試題中,其中先帝不以臣「卑鄙」是諸葛亮自道先帝知遇 之恩,與小人的「卑鄙」顯然不同;由閉戶讀書,可推知於是「感 激」之意,必然與讓災民「感激」萬分不同。
易
2 下列「 」中的字詞,符合前者作動詞用、後者作名詞用的選項是:
A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B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C(九江王)布稱疾不往,使「將」「將」數千人行 D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B
A5.詞性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 「所」字與後面的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結構,由「擇其所愛」、
「一無所求」等尋常口語,可知「所」之後是動詞,如《孟子•告 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由此推理,民之 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前後皆作動詞用。出自
《大學•傳》十章。
B 兩個相同字並置,詞性為「動詞+名詞」的關係時有兩種可能,一 如「眾『樂』『樂』,不如獨『樂』『樂』」,表示獨自享受音樂
(或聽音樂)的快樂,不如和別人一起分享音樂(聽音樂)的快 樂,前一個「樂」由音樂之名詞轉為動詞,後一個「樂」為快樂,
屬名詞;另一種如選項B「以其『病』『病』」,前者作動詞用,
作「視……為病」,後者作名詞用,意為「毛病、缺點」。出自
《老子》七十一章。
C 使「將」「將」數千人行— 由「使」是動詞,可知其後應接名 詞,意為「將領」,如此便可推出後一個「將」作動詞用,意為
「率領」。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D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宣明、彰顯之意。後一個「明」作 形容詞,指與生俱來靈明的德性。出自《大學•經》一章。
語 譯 A 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
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B 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正視自
己的缺點而力求改正,)所以他沒有缺點。
C (項羽徵兵)九江王黥布推託假有病,不肯親自去,只派部將率領 幾千人前往。
D 大學的宗旨,在於彰顯人人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 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
評 析 97 指考第 19 題曾考過
下列文句「 」內,屬於名詞做動詞用的選項是:
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C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D不衫不屨,「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E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答案:BCDE
此類題目在從國中平時考或期中考等就時常出現,只要能懂得文意便 容易判斷,無需死記。
易
3 閱讀下文,選出□內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
小園草地裡的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不知哪裡的蛙群齊心協力地□□,
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幾□螢火優游來去,不像飛行,像在厚密的空氣□□;
月光不到的陰黑處,一點螢火忽明,像夏夜的一隻微綠的小眼睛。
(錢鍾書《圍城》)
A幽鳴╱片╱漂浮 B幽鳴╱星╱逡巡 C乾號╱星╱漂浮 D乾號╱片╱逡巡
C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本題由「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可推出蛙群「乾號」;再由「幾」
這個數量詞,以及「螢火」可選出「星」這個既可形容螢火的亮度,
又可符合「幾」這個描述的詞語,如此已選定C,最後再透過「優游 來去」的狀態是「漂浮」,便可確定答案。
評 析 《圍城》這部長篇小說是錢鍾書的代表作,也是家喻戶曉的現代文學
經典。文句中提供清楚而明顯的訊息,內容所集中描述的螢火蟲也是 眾人皆有的生活經驗,故依其如「星」的亮度、飛行的「漂浮」於空 中姿勢,便能輕鬆找出正確答案。
易
試題解析
4 陳育虹〈印象〉一詩,描繪臥病初癒的詩人周夢蝶:
他已經瘦成╱線香╱ ╱ ╱ ╱ ╱瘦成冬日╱
一隻甲蟲堅持的╱
畫底線的詞語都是瘦的意象,由脆弱逐漸增強,刻畫詩人日漸康復的狀態。下 列排序適當的選項是:
A雨絲╱煙╱蘆葦稈╱柳條╱觸角 B煙╱雨絲╱柳條╱蘆葦稈╱觸角 C煙╱觸角╱蘆葦稈╱雨絲╱柳條 D觸角╱雨絲╱柳條╱煙╱蘆葦稈
B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透過題幹所述「描繪臥病初癒」、「由脆弱逐漸增強,刻畫詩人日漸 康復的狀態」,可以掌握選項中名詞意象的排序必然要逐漸強大而有 力,直挺而剛健,如此便能依常識判斷出:線香<煙<雨絲<柳條<
蘆葦稈<觸角,逐漸有形而具體、清楚而剛強的關係,而選出B。
評 析 〈印象:夢蝶先生臥病初癒〉篇幅雖短情意卻深長,既表達周夢
蝶身體病況,也凸顯詩人「瘦與孤清」之詩風。此詩 2007 年發表於
《聯副》,陳育虹並在印刻《周夢蝶詩文集》發表會場朗誦。作者運 用「線香、煙、雨絲、柳條、蘆葦稈、觸角」一連串名詞為意象作為 比喻,排列出越來越強韌剛健的形象。每個名詞不但呈現線條,更由
「線香、煙、雨絲」軟弱縹緲的姿勢、沒有生命的物體,逐漸轉為
「柳條、蘆葦稈」等植物,顯現逐漸勃發的生命力,「甲蟲」的形容 更突出身體康復與不屈不撓的堅強形象。
向明分析道:「陳育虹此一純以六個形似的名詞,轉品當形容詞 來描繪周夢蝶的清瘦,可說已達『人物詩』的描寫化境,前此只有元 曲馬致遠的『天淨沙』,曾用這樣簡潔的手法來描寫一處孤寂之境。
而此詩最後那段『一隻甲蟲堅持的∕觸角』更是有畫龍點睛,突出周 公不凡形象的妙處。」
中
5 下列文句,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原來一切都是借來的。
甲、手中的鏡、鏡裡的容顏 乙、歲月裡的歡樂哀愁也是借的 丙、然後總有一天,都要煙消雲散
丁、所有的,只是在這小小空間的短短相聚 戊、容顏上的金質耳環是借的,向前向後的歲月
各自消沉永無痕跡。」 (趙曉君〈鏡〉)
A甲戊乙丁丙 B乙甲丙戊丁 C丙丁甲戊乙 D丁甲戊乙丙
A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排序的題目是為測驗考生是否能精確地掌握訊息內容,並組織篇 章結構的能力。答題方法首要找出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如此題中有
「丙、然後總有一天,都要煙消雲散」,必然是眾多說明之後的結 論,故絕對不會置於開頭,如此便刪除C。其次,找出句與句語意上 承接的詞語,如這道題「甲、手中的鏡、鏡裡的容顏」,與「戊、容 顏上的金質耳環是借的,向前向後的歲月」是以頂真方式形成一貫的 敘述意念,如此便可判定甲、戊必然相隨。接著從第一句「原來一切 都 是 借 來 的 」 , 找 出 「 乙 、 歲 月 裡 的 歡 樂 哀 愁 也 是 借 的 」 , 以 及
「丁、所有的,只是在這小小空間的短短相聚」之說明,「丙、然後 總有一天,都要煙消雲散」之總收。
這段材料前後的句子所寫的內容各有側重,首句已表明「原來一 切都是借來的」,可見這是歷經世事後的體悟,因此依邏輯判斷接下 來的敘述應舉例說明何以有此感受,故可由「借來的」→「借的」→
「也是借的」→「然後總有一天(消失)」,這樣的意念來串連文 句。如果透過下表之文章結構也可排出語句順序:
起 承 轉 合
原來一切都是 借來的
甲、手中的鏡、
鏡裡的容顏 戊、容顏上的金 質耳環是借的,
向前向後的歲月
乙、歲月裡的 歡樂哀愁也是 借的
丁、所有的,
只是在這小小 空間的短短相 聚
丙、然後總有 一天,都要煙 消雲散,各自 消沉永無痕跡
評 析 排序是很多學生困惑的題目,也是大考必然出現者,答題時須有耐
心,如拼圖遊戲般,先藉由「句型」找出文意脈絡,再透過修辭句型
試題解析
整合「因果」關係,再考慮空間、時間、邏輯順序,掌握結構。作答 時可根據選項的排序逐一刪除,再依餘下的選項閱讀其文意是否順暢 合理來判斷。
中
6 下列詩句,依春夏秋冬四季順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甲、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乙、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丙、木槿花開畏日長,時搖輕扇倚繩牀 丁、四野便應枯草綠,九重先覺凍雲開
A乙甲丙丁 B乙丙甲丁 C丁乙甲丙 D丁丙甲乙
B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甲、由「殘螢」可知夏已過、「玉 」是秋天象徵、「雁」為天寒時南 飛度冬之候鳥,透過這三個線索可知是秋季。出自唐朝許渾〈早 秋〉。描繪初秋景色,以「殘螢」、「早雁」緊扣早字。這兩句 寫早秋的夜景,視角由低而高,近而至遠,拉出寫景詠物細緻的 層次。
乙、「草」之蔓發生機、「桑低綠枝」茂盛的景象可知是春天。出自 李白〈春思〉。此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 秦地的思婦觸景而生之相思情。
丙 、 由 「 木 槿 花 開 」 的 時 節 、 「 日 長 」 為 夏 日 氣 候 特 徵 , 「 搖 輕 扇」、「倚繩牀」消暑的動作可知是夏季。出自錢起〈避暑納 涼〉。描寫納涼怡然自得之情景。
丁、四野「枯草」、九重「凍」雲,可知是冬天。作答時要特別注意
「便應枯草綠」是預示未來應如此,表示現在枯草未綠;「九重 先覺凍雲開」,也是預想的狀況。出自韓偓〈冬至夜作(天複二 年壬戌,隨駕在鳳翔府)〉。既敘寫冬至之景,亦寄以想像春來 時的「枯草綠」、「凍雲開」的景象。
語 譯 甲、幾隻殘螢棲停在白露凝結的野草上;秋天的早晨,雁群掠過銀河
向南飛去。(玉露:白露。金河:秋天的銀河。古代五行說以秋 為金。)
乙 、 燕 塞 春 草 嫩 得 像 碧 綠 的 小 絲 , 秦 地 桑 葉 茂 密 得 壓 彎 了 枝 枒 。
(燕: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秦:今陝西。)
丙、夏日園中,木槿花開得正盛,花香襲人,躺在繩床上輕輕搖著蒲 扇,日子悠閒自在。
丁、四方郊野應在春來時遍地盡充滿綠意,天上寒凍的雲氣也會散 開。(九重:天之極高處,亦作「九天」、「九霄」。)
評 析 由於選項丁未引出詩的前兩句:「中宵忽見動葭灰,料得南枝有
早梅。」,與詩的後四句「陰冰莫向河源塞,陽氣今從地底回。不道 慘舒無定分,卻憂蚊響又成雷。」以致考生易因為「枯草綠」、「凍 雲開」而判斷為春天。雖說相較之下乙詩是更具體的春天景象,但由 於丁詩出現在其他試題中都引四句,足以說明切不可因為減少選項字 數而造成訊息不足,徒增答題困惑。
相較於新北市立高級中等學校 103 學年度教師聯合甄選國文科試 題,同樣出現排列季節順序題目,同樣以此詩為選項,由於引的是
「中宵忽見動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透過「料得」、「早梅」,
判斷的準確率大為提升。
易
7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作者將月亮擬人化,以「徘徊」的動 作描述,使得文句更為生動。下列未曾使用擬人化動詞寫作技巧的選項是:
A脫下寂寞的高跟鞋,赤足踏上地球花園的小臺階,我的夢想不在巴黎、東京 或紐約
B從開始哭著嫉妒變成了笑著羨慕,時間是怎麼樣爬過了我皮膚,只有我自己 最清楚
C盛開在荊棘裡的花,越是流淚越仰望,愛是一步一步堅強,奮不顧身的綻 放,盛開的花,開在荊棘的花
D有沒有那麼一種永遠,永遠不改變。擁抱過的美麗都再也不破碎,讓險峻歲 月不能在臉上撒野,讓生離和死別都遙遠,有誰能聽見
A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題幹出自蘇軾〈赤壁賦〉。
A (我)脫下「寂寞的」形容高跟鞋,(我)赤足踏上地球花園的小 臺階,我的夢想不在巴黎、東京或紐約,由三句都是以我為主語,
便可盼知是表述句,未運用擬人。出自齊豫〈九月的高跟鞋〉(陳 克華作詞)。
B (我)從開始哭著嫉妒(到)變成了笑著羨慕,如果在句子中填補 上省略的主語,以及介詞,就能讀懂這句的意思是表達轉變的狀 態。而轉變的原因是時間,作者將抽象的時間化為「爬過了我皮 膚」的動作,運用的正是擬人。出自王菲〈笑忘書〉(林夕作詞)。
C 「盛開在荊棘裡的花」是主語,「越是流淚越仰望」描述了花的狀
試題解析
態;同樣的以「愛」為主語,「一步一步堅強,奮不顧身的綻放」
等,狀寫愛的堅定,都運用了擬人呈現強烈情感。出自飛兒樂團
〈荊棘裡的花〉(阿沁、施立作詞)。
D 「美麗都再也不破碎」、「險峻歲月不能在臉上撒野」,以「破 碎」敘說美麗的狀態、「撒野」表現歲月在臉上的動作,都屬擬 人。出自五月天〈如煙〉(阿信作詞)。
評 析 辨識文學技巧是常見題型,擬人的表現方式在試題中也屢見不鮮,需
留意的是不要被「脫下」、「寂寞的」高跟鞋所誤導。
中
8 下列關於小說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傳奇小說中的「傳奇」是「傳述奇人異事」的意思,始見於明代
B《紅樓夢》為章回體小說,又名《風月寶鑑》,作者曹雪芹描寫的對象,以 男性為重心
C《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人事物,大多有其根據,全書以魏為正統,與《三 國志》相同
D《聊齋志異》中的〈勞山道士〉及《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都含有 諷刺世情的意味
D
B4.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A 「傳奇」一詞,最早見於唐末裴鉶的故事集《傳奇》,泛指唐代虛 構性的文言短篇小說。傳奇之「奇」,在於故事情節、人物、情感 或風格,有複雜情節,曲折描寫,是有意識的創作。
B 《紅樓夢》又名《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
《金玉緣》,描寫的對象以女性為重心,如《金陵十二釵》正冊、
副冊。全書「千紅一窟(哭),萬豔同杯(悲)」之人生夢幻。第 一回作者自云:「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 說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但書中所記何事何人?
自己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 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然閨閣中歷歷有 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並使其泯滅也。……又何妨 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來?亦可使閨閣昭傳。」這段話說明作者是為閨 閣立傳而寫此書。
C 「演義」意謂採取史實為框架,再加入傳聞而編成的小說。《三國 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融合《三國志》與《三國志平 話》等歷朝歷代民間傳說和創作而成,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
事實改編之小說。其中描寫的人事物,從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漢 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百餘年間歷史。
D 〈勞山道士〉諷刺王生想求道卻意志不堅、心術不正;〈范進中 舉〉諷刺讀書人熱衷功名,窮盡一生的精力於科舉考試。
評 析 選項內容都出自課本,似有意增加選文的曝光率,測驗學生對國學常
識與文章內容的基本理解。
易
《悅讀文學史•上》第 294 頁第 28 講
《趣看文學史•貳》第 219 頁第 30 講
《閱讀全面啟動》第 177 頁測驗題第 3 題D
9 下列關於歷代文學發展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六義中的賦、比、興,為先秦詩歌形式的區別標準 B樂府詩盛行於漢代,南北朝時已不流行,至唐朝則無人創作 C詞源於唐代近體詩,至宋代才出現成熟的作品,故稱為「詩餘」
D元代雜劇結合唱詞、賓白、動作,彰顯人物性格,推進劇情發展
D
C2.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A 《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禮 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 者本於心,然後樂從之。」可見志、言、聲、律,是詩之組成要 素,亦即本質內涵,以韻律、押韻、平仄、節奏為形式標準。《詩 經》六義中的賦、比、興,分別是鋪陳直敘、以彼喻此、借物起興 的聯想,屬於詩的寫作技巧,而非形式區別的標準。
B 樂府詩從漢代至唐等都有作品傳世,如北朝〈敕勒川〉:「敕勒 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 牛羊。」、唐李白〈長干行〉、王維〈渭城曲〉都是耳熟能詳的樂 府詩。
C 詞在何時發生的問題,目前文學史研究者的說法不一。根據崔令欽
《教坊記》和《舊唐書•音樂志》,初盛唐時期就出現個別詞調,
從中唐以後流行,時稱雜曲歌詞為曲子詞,後來簡稱為詞。中唐時 期作家如白居易的〈長相思〉、五代後蜀趙崇祚集溫庭筠、皇甫 松、韋莊等十八家的詞為《花間集》,其後南唐有詞中之帝李後 主,因此選項中「至宋代才出現成熟的作品」是很明顯的錯誤。
D 「唱詞(曲)、賓白(白)、動作(科)」是戲曲的特徵。一般而 言,雜劇的劇本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在戲劇衝突中刻劃人物形
試題解析
評 析 詩、詞、曲等韻文形成、發展、體制是基礎常識,經由課本選錄的樂
府詩、詞選與雜劇應能具體認知相關概念。選項敘述直接而明白,既 沒有針對作品的深入理解敘述,也沒有細碎的記憶內容,考生只需看 清楚選項就能輕鬆判知。
易
《悅讀文學史•上》第 225 頁第 21 講
《趣看文學史•貳》第 87 頁第 22 講
《悅讀文學史•上》第 175 頁第四篇
《趣看文學史•貳》第 243 頁第四篇
0 下列關於柬帖用語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于歸:出嫁女返家省親 B桃觴:禮謝師長的酒席 C洗塵:設宴為他人送行 D福證:請人證婚的敬語
D
C2.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A 于歸:女子出嫁,語出《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 室家。」。出嫁女返家省親是「歸寧」。
B 桃觴:觴為酒器,桃為壽桃,指壽誕舉觴稱賀的意思,即為生日壽 宴。禮謝師長的酒席是「謝師宴」。
C 洗塵:設宴歡迎遠來或歸來的人。《水滸傳》第三十三回:「請宋 江更換衣裳鞋襪,香湯沐浴,在後堂安排筵席洗塵。」《儒林外 史 》 第 九 回 : 「 秦 老 又 備 酒 與 他 洗 塵 。 」 亦 作 「 接 風 」 、 「 洗 泥」。設宴為他人送行是「餞行」。
評 析 相較於往年以對話、實際柬帖形式構成情境的測驗,此題的敘述有如
平時小考,純屬名詞記憶,可謂知之者即能輕鬆得分。再者,選項所 出現都是日常生活會遇見的情況,屬於實用而必須具備的常識。
易
q 閱讀下文,選出最符合文意的選項:
在新寫實主義的噪音裡,我們聽到一個寂寞的歌人,倚著綠色的藤樹放 歌。每一個節響,每一個音符,都會使我們想起閃爍而又熄滅了的夢之火焰,
她歌唱,她嘆息,只是為了能在幽暗中回應的人。
(張秀亞〈琴韻心聲——我讀《琴心》〉)
A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B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C升降榮枯何足道,人間難覓是知音
C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閱讀時,可由「寂寞的歌人」這主角,「放歌」,「嘆息」的動作,
「只是為了能在幽暗中回應的人」的目的,便可得知是尋找知音,特 別是看到「為了回應的人」這句,答案已呼之欲出。
A 「真意」是作者從大自然領會的人生真諦。「欲辯已忘言」源於
《莊子•齊物論》:「辯者也,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出自陶淵明〈飲 酒〉。描述世俗功名,了悟明徹的心境與意境深遠的田園生活。
B 出自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一。作者晚年遭饞毀,忠而被貶之 作,此為第一首。全詩以比興手法,藉草木本有心比喻賢人君子的 潔身自好,進德修業,抒發孤芳自賞,不求外界稱譽提拔的情感。
D 出自李商隱〈錦瑟〉。詩人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 淚、藍田生煙等典故,以比興手法,表現濃烈而幽深的情感。
語 譯 A 我在大自然裡體悟到無限真趣,無法用言語表達,也無需以言語表
達。
B 草木(此指蘭、桂)散發香氣源於它們的天性,那裡會希求觀賞的 人來攀折佩戴、欣賞讚譽?(本心:天性。美人:屈原作品中常以 美人喻君主。)
C 人生榮衰起落哪裡值得談說,人間最難尋找的是知心的人。
D 曾經多情的往事,只能成為遙遠的記憶,留待追憶,只是當時身歷 其境,毫不在意,如今想起來,有說不出的悵惘、苦痛與傷感。
評 析 以古詩文之佳句作為選項,搭配白話文以測驗考生對文意理解與運用
的能力,是近幾年備受讚賞的題型,也可增加教學時古今相應互通的 刺激,讓學生於共感之間欣賞不同方式的表現美感。
中
《悅讀文學史•上》第 291 頁第 27 講
《趣看文學史•貳》第 212 頁第 29 講
試題解析
w 下列兩段文字皆蘊含人生感懷,選出「 」內依序最適合填入的語句:
甲、姆媽也逝世十餘年,而今陽明山上墓木已拱!兄弟姊妹更是各自成家,
四方星散,恐怕再也無法團聚一處吧?往日舊情,徒增欷歔,轉覺所謂
「 」行之之難。 (林文月〈同在異鄉為異客〉)
乙、我開始在顏真卿的字中,看到戰亂中生命一絲不苟的端正,那種「 」 的歷史的莊嚴,其實遠不是「造型美術」四個字能夠解答,而更是一種生
命的實踐罷。 (蔣勳〈我與書畫的緣分〉)
A剪不斷、理還亂╱知其不可而為之
B心為形役,惆悵獨悲╱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C縱浪大化、無復多慮╱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D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C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甲文的重點在感嘆姆媽去世多年,兄弟四散,難以團聚之情。乙文的 重點是在顏真卿的字中,看到一絲不苟的端正,和生命的莊嚴。
A 出自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 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知其不可而為之」,出自《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 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 與?」,明知做不到卻仍堅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
B 「心為形役,惆悵獨悲」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既自以心為 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出自《論語•述而》第七:「子之燕 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C 大化:指天地變化的整個歷程。出自陶淵明〈形影神贈答詩〉: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顯現積 極面對,不以物喜,不為己憂,安時順命的人生觀╱「造次必於 是,顛沛必於是」,說明君子不違仁,不因富貴貧賤而有所改變。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 於是,顛沛必於是。」
D 「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意謂古往今來許許多多人事,都化 為閒談的說說笑笑。出自《三國演義》卷頭詞。楊慎〈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 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 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感慨悲壯的歷史與蒼涼的無常 之際,表現淡泊寧靜的氣氛,高遠的意境╱「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意指當自己的道德學問有成就時,即使旁人不知道,心
裡也沒有絲毫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風範嗎?出自《論語•學而》
第一。
語 譯 A 剪也剪不斷,愈整理愈紛亂╱就是那位明知事情未必能成功,卻仍
然堅持去做的孔夫子嗎?
B 自己既然知道做官將使心靈受形體奴役,為什麼還要獨自感到失意 和悲傷╱孔子閒居的時候,容態舒適自得,神情愉快。(燕居:閑 居,古代士大夫退朝而居稱為燕居。申申如也:容態舒適自得的樣 子。夭夭如也:神色溫和愉快的樣子。)
C 面對宇宙萬物大化流變的過程,人生之生死禍福知其自然來去,無 需喜樂,也不必憂懼煩憂╱君子在很短暫的時間也不違背仁德,在 急遽倉促的時候堅守仁德,在困頓流離時也還是堅守仁德。
D 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一位君子嗎?
評 析 四個選項出現四個著名詩詞佳句、四個《論語》重要文句,顯見企圖
在考題中容納最大量經典之用心,同時以此該理解的古典與現代文結 合,有助於學生背誦名句並靈活運用的興味。
中
e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文若虛向張大表示想隨船)張大道:「好,好。我們在海船裡頭不耐煩 寂寞,若得兄去,在船中說說笑笑,有甚難過的日子?我們眾兄弟料想多是喜 歡的。只是一件,我們都有貨物將去,兄並無所有,覺得空了一番往返,也可 惜了。待我們大家計較,多少湊些出來助你,將就置些東西去也好。」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A張大怕文若虛喜歡說笑,在船上不耐寂寞 B張大故意提出難題,好讓文若虛知難而退 C張大不願文若虛冒險行商,免得血本無歸 D張大想替文若虛籌錢,好買些貨做點生意
D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題幹選文出自短篇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是在明代淩濛初在《喻 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言的直接影響下寫成的短 篇小說集,和後來的《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文字平淺,內 容簡易,由「我們都有貨物將去,兄並無所有,覺得空了一番往返,
也可惜 」、「待我們大家計較,多少湊些出來助你,將就置些東西去 也好。」可見D張大想替文若虛籌錢,好買些貨做點生意之意。
A 張大認為在船上寂寞,文若虛隨行也可說笑解悶。
試題解析
B 張大替文若虛著想,讓文若虛跟著跑船也有收穫。
C 張大並未冒險行商,文若虛本不打算做生意,也沒本錢,故無所謂
「血本無歸」。
語 譯 (文若虛向張大表示想隨船)張大說:「好,好。我們在海上行船的
日子最難忍受單調寂寞,如果兄長隨船去,在船中大家說說笑笑,有 什麼難過的日子?我們那眾多兄弟想必大多都會喜歡的。只是有件 事,我們都帶著貨物去買賣做生意,文兄並沒什麼,總覺得如此空跑 一趟,很可惜。等我們大家衡量商議,多多少少湊出點銀子來幫助 你,隨意買些東西帶去也好。」
評 析 故事性題目讓考生雖面對較長的敘述,不致因無法掌握重點而慌張失
措,也使陌生材料能測驗出考生閱讀理解能力,這也是近幾年的趨勢。
易
r 閱讀下文,選出最符合文意的選項:
楊大年、歐陽永叔,皆不喜杜詩。二公豈為不知文者,而好惡如此!晏元 獻公嘗喜誦梅聖俞「寒魚猶著底,白鷺已飛前」之句,聖俞以為此非我之極致 者,豈公偶自得意於其間乎?歐公亦云:「吾平生作文,唯尹師魯一見,展卷 疾讀,五行俱下,便曉人深意處。」然則於餘人當有所不曉者多矣。所謂文章 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不可以口舌增損者,殆虛語耶?
(陳善《捫蝨新話》)
A文人往往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B文章優劣各隨愛憎,難有定評 C讀詩必須含英咀華,澄懷味象 D鑑賞尤應振葉尋根,觀瀾索源
B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引文在結構上是透過例子來提出觀點與問題。首先以「楊大年、
歐陽永叔,皆不喜杜詩」的現象,顯現人好惡差異甚大。第二個例子 是舉晏殊喜誦梅聖俞,但聖俞不以為然,提出作品高下的評論標準是 什麼的問題?第三個例子是歐陽脩認為他的文章只有尹洙懂得,其餘 之人無法領會,這讓作者更懷疑評論文章的標準何在?
考生若能分清楚「晏元獻公嘗喜誦梅聖俞,聖俞以為此非我之極 致者」、「歐公亦云餘人當有所不曉者多矣」是引例說意,並掌握
「好惡如此!」→「豈公偶自得意於其間乎?」→「文章自有定價,
不可以口舌增損者,殆虛語耶?」三層提問,尤其是結語「殆虛語 耶?」的質疑之句,便能判知B文章優劣各隨愛憎,難有定評之意。
楊大年:楊億,字大年,北宋文學家,好寫詩,善於西崑體。
晏元獻公:晏殊,字同叔,宋臨川(令江西撫州)人,諡元獻。
梅聖俞:北宋寫實詩人,為國子監直講,曾參與編撰《新唐書》,
並為《孫子兵法》作注,倡導之「平淡」詩風,為宋詩開啟一新格 局。
尹師魯:尹洙,字師魯,為北宋古文先導,為文章務求古之道。
歐陽脩謂「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
「楊大年、歐陽永叔,皆不喜杜詩。」見劉攽《中山詩話》:
「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歐陽脩〈李白杜甫優劣說〉
提到李白詩之優越在於「常言」、「橫放」與「天才之放」,但內容 並非否定杜甫。劉攽《中山詩話》揣度其意,解釋為:「歐公亦不甚 喜杜詩,謂韓吏部絕倫。」
A 出自曹丕《典論•論文》。意謂文人各自以己所擅長的文體來輕視 對方的短處。
B 文章優劣個隨人主觀好惡,很難有一定客觀的評論。
C 含英咀華: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出自韓愈〈進學 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澄懷味 象:出自南朝劉宋畫家宗炳《畫山水序》表述的山水畫藝術思想之 句︰「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意為賢者若能擺脫世俗的 蠅營狗苟,便能情懷高潔,從而有可能去品味、求索那世間萬象中 的神明精義,以進入某種超凡脫俗的境界。
D 振葉尋根,觀瀾索源:搖晃樹木,見到葉落歸根,看到水流的波 瀾,不覺追溯起它的源頭。而「根」、「源」,就是符合「先哲之 誥」的思想內容。出自《文心雕龍•序志》。
語 譯 楊大年、歐陽脩都不喜歡杜甫的詩。這兩位大家怎是不懂得為文之道
的人,卻有這樣不同於世人的好惡!晏殊很欣賞梅堯臣的詩:「寒魚 猶著底,白鷺已飛前」,梅堯臣卻認為那不是他最好的作品,難道只 是晏殊個人的欣賞嗎?歐陽脩也曾說:「我平生所作文章,只有尹洙 能夠在快速閱讀五行之間,就了解其中深沉的意涵。」但對其他人而 言應該無法了解之處很多。文章就像是精緻的黃金、美麗的玉石,世 上自有一定的行情,不會因為眾人的談論而增加或減損,這難道是句 不切實際的話嗎?
評 析 這段敘述篇名為〈文章由人所見〉,主要在思索文學究竟是由誰
評出高下?或經由什麼機制來定價?若文章的價值由讀者決定,那 麼,晏殊喜歡的梅詩,梅堯臣自己不喜歡,此選擇只能說是基於個人 主觀的審美情志。那麼,文章價值由誰決定呢?歐、梅之關係常被比
試題解析
附為韓愈、賈島,二者情誼深刻,但歐陽脩卻認為他的文章只有尹洙 一人曉其深意,其他人無法理解,顯然也包含梅聖俞。是以作者質疑 那麼文章有客觀的公定價嗎?此矛盾不僅挑出了文學(或經典)選擇 的主╱客觀的判斷問題,也挑出了好惡判斷之問題。
由於引文涉及文學批評,出現的人物除歐陽脩外,都是陌生的作 家,更何況以其字號呈現,再加上選項C D用語古雅,讓作答時形成 一定程度的困難。
難
t對下引二詩的解說,正確的選項是:
甲、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羅隱〈鸚鵡〉)
乙、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歐陽脩〈畫眉鳥〉)
A二詩均因鳥的叫聲,而興感抒懷 隴西:唐人認為鸚鵡產自隴山以西 B二詩均對鳥難以放聲高鳴表示惋惜
C甲詩中「君」指鸚鵡,也暗指逢迎諂媚者 D乙詩以「樹」與「林」比喻無常的仕宦際遇
A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甲、這是一首詠物詩,與三國禰衡《鸚鵡賦》同為托物言志之作。詩 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 裡,故前二句安慰之。羅隱生當唐末紛亂時世,雖然懷有匡時救 世的抱負,卻屢試不第,長久流浪,直到五十五歲那年投奔割據 江浙一帶的錢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此時處境與籠中鸚鵡相 似,因此「莫恨」二字的弦外之音其實是「恨」,既自勸自己安 於現狀,不要為失去自由、難以施展才華而悲哀,也充滿無奈之 情。「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表面上是勸善於學 人言語的鸚鵡,事實寓有「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 須慎言」,自我勸解之悲慨。
乙、借物詠懷,以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手法,表達對自由 的可貴,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A 二首詩都是先寫鳥,再抒感。兩詩分別由鳥興「勸君不用分明語,
語得分明出轉難」、「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之感 悟。
B 僅乙詩對鳥難以放聲高鳴表示惋惜。
C 甲詩中「君」為自比。
D 乙詩以「樹」與「林」指鳥自在飛翔的場域。
語 譯 甲、(鸚鵡)不要感嘆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拘囚的命
運,江南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隴西暖和多了。你還是不要說 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語言多易失,反而難以出口啊!
乙、畫眉鳥千百聲婉轉的叫聲隨意移轉,一會兒在五彩繽紛的山花叢 停留,忽而又在樹枝間上下歡躍。這才了解,與其把鳥兒鎖在精 緻的牢籠裡,不如放它回到自然山林之中,那啼聲更加自在動 人。
評 析 102 指考第 24 題選劉義慶《宣驗記•鸚鵡滅火》作為測驗材料,是頗
有趣的巧合。借物詠懷是詠物詩的特色,其結構也多是先詠物再抒 懷,考生只要掌握此原則便不難作答。
中
y、u為題組
閱讀下列二詞後,回答y、u題。
甲、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 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簌簌淚珠多少恨,倚闌干。
(李璟〈攤破浣溪沙〉)
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浣溪沙〉)
y 下列「 」內文句意涵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菡萏:荷花 A「西風愁起綠波間」意指秋天荷花凋殘,並寄寓愁緒
B「不堪看」意謂不勝看,指眼前所見,令人目不暇給
C「去年天氣舊亭臺」意謂受到去年天氣影響,亭臺老舊斑駁 D「小園香徑獨徘徊」描寫歸燕在庭園小路上,孤獨穿梭往來
A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甲、「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句中「菡萏香銷」、
「翠葉殘」、「西風愁起」之景都含有無窮悲秋之感。接下來寫 人物觸景傷情:「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憔悴」、「不 堪」都集中於內心傷感之痛而寫。下半闋交代「愁」的原因並具 體描寫思念之情。「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寫夢境 之幻與現實之夢碎,小樓吹笙心卻更寒,情更淒。秋雨綿綿、夢 境緲遠、玉笙嗚咽,構成悲涼悽清的意境,使全詞惆悵的氣氛愈 發濃烈。
試題解析
乙、為晏殊酒筵歌席所作,主題為傷春惜別,沉思感懷。上片寫對酒 聽歌,憶起去年情景有感而發;下片從花謝花開、燕去燕來,領 悟到大自然有其定律,但年華卻再也回不來。
A 句中「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之景都含有無窮悲 秋之感。
B 此句上承「與韶光共憔悴」,因此其意為「不忍看」之傷感。
C 意謂去年天氣,亭臺依舊。
D 指作者在庭園小路上,孤獨穿梭往來。
語 譯 甲、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從綠波中吹來,使
人發愁。眼見美好的景物凋殘,年華消逝,憔悴的人實不忍去看 這滿眼蕭瑟的景象。昨夜夢醒時,細雨迷濛、寒意襲人,夢中邊 塞似近在咫尺,醒後回味卻遠在天涯。獨自在小樓吹笙,以排遣 愁悶,卻反而更添懷念之情,淚漣漣地倚靠闌干邊,無限幽怨傷 感。(菡萏:荷花的別名。翠葉:指荷葉。韶光:美好的時光。
雞塞:泛指邊塞戍遠之地。)
乙、聽著一闋闋新填的詞,喝著一杯杯美酒,想起去年同樣的天氣,
同樣的亭臺,同是暮春時夕陽西下,但那逝去的時光,什麼時候 可以再回來?無奈花兒都終將凋落,那些翩翩歸來的燕子似曾相 識,在瀰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孤獨的身影來回徘徊。(香 徑:即花徑。)
評 析 歷年來韻文多以詩為主,今年選兩闋詞為題組,對考生而言,若無法
掌握詞以婉麗柔媚的文字,委婉曲折,含蓄不露的表現方式,便很難 讀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中
u 下列關於主題、題材的分析,正確的選項是:
A甲乙皆描寫迷離的夢中世界,以呈顯惆悵思緒 B甲乙皆以悲秋為主題,表現出強烈的哀傷情感 C甲藉荷花形味的消散,感嘆眼前歡樂即將結束 D乙藉花落燕歸的景象,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思
D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A 僅甲詞:「夢回雞塞遠」寫夢中。
B 僅甲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是秋時。乙詞:「無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寫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