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山田大隆(2004)。從故事看科學。王蘊潔(譯)。新店市:世潮。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幼獅。

王美芬(1986)。兒童科學讀物。國教月刊,7(8),25-29。

司琦(1993)。兒童讀物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皮亞傑(1987)。兒童心理學(初版)(吳福元譯)。台北:唐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

1969 年)

佘曉清(1999)。影響我國中小學學生科學家印象因素之綜論。教育研究資訊,7(2), 47-60 頁。

吳紹群(2002)。內容分析法與圖書館學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40,47-61。

吳鼎(1977)。兒童文學的意義及其範圍。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編),兒童文學研究第 一集(8-16 頁)。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吳鼎(1980)。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

呂愛珍(1997)。初等教育。台北:五南。

巫俊明(2002)。運用科學史增進學生對於科學本質的了解。國教世紀,199,61-68。

李茂能、歐滄和(1992)。社會科學研究法辭典。高雄市,復文圖書。

李換、江慧珠(1986)。台灣地區兒童讀物的出版方向分析。華文世界,41,6-12。

林文寶(1997)。兒童文學總論。載於林文寶等(合著),兒童文學(5-40 頁)。台北:

五南。

林弘庭、許良榮(2006):國內「大專物理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 季刊,42,1-16。

林武憲(2000)。選購兒童讀物的指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6,15-16。

板倉聖宣(1981)。我們是伽利略。世界發明發現總解說(上)。(黃恒正譯)。152-155 頁。台北:遠流。

洪振方(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育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233-246。

徐國禮、秦荃田、孫淑蘭、王順東(2003)。著名科學家和他的貢獻。台北:牧村圖書。

張慶文(2003)。領導世界的科學巨人。台北:廣達文化。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台北:教育部。

梁秀研(2003)。科學家故事內容分析之研究─以牛頓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科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容若(1977)。兒童讀物的特質和理想。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編),兒童文學研究第 一集(42-44 頁)。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許良榮(1999)。科學史與科學教學:一些省思與建議。物理教育,3(1),93-101。

許良榮、李田英(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月刊,179,15-27。

許義宗(1977)。兒童文學論。台北:台北市立師專出版。

郭奕玲(1994)。伽利略的運動學研究。載於李慎、陳慶雲(主編),來自歷史的啟示:

近代科學 15 例。新竹市:凡異。

郭重吉、蔣佳玲(1995):評析學生對科學家的形象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79,

2-14。

陳里己(1977)。怎樣替兒童選擇精神糧食。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編),兒童文學研究 第一集(49-51 頁)。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陳勇志、洪木利、林財庫(1998)。現行國中理化教科書的科學史內容之分析。科學與 教育學報,2,181-204。

陳美智(1995)。台灣地區科學類兒童讀物調查研究。台北:漢美。

陳敬全(2002)。伽利略─轉變亞里斯多德思想方法的物理學家。袁運開、王順義(主 編)。世界科技英才錄•科學方法篇。台北:世潮。

傅麗玉(1996)。科學史與台灣中等科學教育之整合─問題與建議。化學教學面面觀。

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65-193 頁。

傅麗玉(1999)。科學家的不當行為故事在中等科學教育的價值與意義。科學教育學刊,

7(3),281-298。

傅麗玉(2001)。兒童科技史:台灣兒童讀物中科技史材料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4), 417-434。

楊孝嶸(1982)。內容分析。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研究法 下冊,(809-831 頁)。台北:東華。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4)。閱讀─新ㄧ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

劉君燦(1983)。科技史與文化。台北:華世。

歐用生(1997)。內容分析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3 頁)。台北:

師大。

潘永祥 (1996)。自然科學概論。台北:五南。

蔣佳玲、郭重吉(1995)。「我心目中的科學家」─國小學童所持有的科學家的形象。第 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543-563 頁)。台北:師大。

謝金美、游自達、李宗薇、楊龍立、李坤崇、呂燕卿、蔡長盛、林公欽、廖貴鋒、曹中 瑋(1999)。國小審定本教科書評鑑報告(第五、六冊)。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0003)。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蘇伊文(1992)。內容分析法在兒童文學研究的運用。國教輔導,2,14-17。

David, E. B. & Arnold R. B. (1999). The Science Class You Wish You Had.

范昱峰(譯)。發現科學─七大科學理論及大師。台北:先覺。

Drake S. (1983). Galileo.

劉君燦(譯)。伽利略。台北:聯經。

Galileo G. (1610). Sidereus Nuncius.

徐光台(譯)。星際信使。台北:天下遠見。

Galileo G. (1638). Dialogues concerning Two New Sciences.

戈革(譯)。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台北:大塊文化。

James M. (2004). Galileo Galilei: first Physicist.

褚耐安(譯)。伽利略─宇宙論•物理學•天文學。台北:世潮。

Maury J. P. (1996). Galilee, le messager des etoiles.

金志平(譯)。伽利略─揭開月亮的面紗。台北:時報文化。

Melvyn Bragg (1999)。On Giants’ Shoulders: Great Scientists and Their Discoveries from Archimedes to DNA.

周啟文(譯)。站在巨人肩膀上─史上最偉大的十二位科學家。台北:先覺。

Michael S. (1996). GALILEO: Decisive Innovator.

黃啟明(譯)。伽利略:近代物理學的奠基者。台北: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