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二章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 論》在陳那著作中的地位

第一節 陳那

(Dignāga)

之生平、著作與思想概說

一、陳那之生平概述

陳那(Dignāga)19,五到六世紀之間,生於南印度新葉國(Pallava)的星伽 薄多城(Siṃhavaktra 又譯為師子口)的地方,是屬於婆羅門的階級。他的學思 過程大致可以從西藏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裡看出,他最初是跟隨小乘犢子 部20的象授出家,之後對犢子部關於補特伽羅(pudgala)的教義看法產生疑惑,

19 Dignāga 從荻原雲來的梵和大辭典,漢譯中的名稱除了「陳那」以外,同時也被譯為「大域龍」、

「方象」、「域龍」而「童授」亦是其譯名,有時亦別稱為「大龍菩薩」 或「摩訶陳那迦菩薩」 。

大龍菩薩,一般指接引龍樹入龍宮者,參見姚秦 鳩麼羅什譯《龍樹菩薩傳》卷 1:「大龍菩薩

見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於宮殿中開七寶藏,發七寶華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 授之,龍樹受讀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寶利。」(CBETA, T50, no. 2047a, p. 184 c8-12)。

但是元代王古撰《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卷 6:「因明正理門論,右大龍菩薩造,釋因明論。」

(CBETA, L143, no. 1608, p. 621 a10-11),所以這裡的大龍菩薩是大域龍菩薩的簡稱。唐 窺基撰

《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卷 1:「廣文即指本師摩訶陳那迦菩薩,此云大域龍所造,集量理 門諸廣論也。」(CBETA, A119, no. 1553, p. 379 b6-8)或見 宋 從義撰《法華經三大部補注》卷

14:「陳那,具云:摩訶陳那迦,此翻大域龍。他宗人云:大則揀小域即方所,龍能興雨,今此

陳那亦如是也。西域記云:陳那,此翻童授。」(CBETA, X28, no. 586, p. 428 a15-18)

20 關於部派,按《異部宗輪論》:佛涅槃後,百有餘年,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

贍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龍象、邊鄙、多聞、大德四眾,共議無 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五事不同,分為兩部:大眾部:老小同會共集律部(計九部);上 座部:唯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計十一部)。之後大眾部再流出八部,上座部先分裂為說一切有部 及上座部,再由說一切有說部分裂成十部,總計二十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量論》等巨作。23

陳那的生卒年24,確切的年代有些爭議,但普遍認為是約五到六世紀左右之 間。塜本啟祥等編著的《梵語仏典の研究Ⅳ論書篇》25則傾向依 E. Frauwallner(1961:

pp.134-137)的說法,主張陳那的年代被普遍認定在 480-540 年間26。但是宇井伯 壽主張27,世親以後的印度佛教有三大系統,而此三大系統中的陳那,推測其生 平年代應該在 400-480 年之間,勝呂信靜也傾向這一說法28。不過,在平川彰的

《印度佛教史》中針對瑜伽行派的系譜,指出世親才是 400-480 年間,而陳那應 為 480-540 年,現代學者多採用此說法,包括塜本啟祥29、霍韜晦30、鄭偉宏31、 蔡伯郎32等等。

23 沈劍英,《佛家邏輯》。台北:商鼎文化,1994,p.06。

24 陳那的生卒年,宇井伯壽主張應是在 400-480 年之間,參見其《陳那著作の研究》,1958,p.。

而沈劍英亦持相同看法,見其《佛家邏輯》,1994,p.05。可是武邑尚邦,認為陳那應是 440-520 年之間,見其《佛教邏輯學》,2010,p.01。鄭偉宏也是認為約 450-520 年,見其《佛家邏輯 通論》,1996,p.11。霍韜晦則以為是 480-540 年,參照其《佛家邏輯研究》,1991,p.137。

張力力則用較為通論的說法是約五世紀的人,見其論〈陳那因明思想述評〉,2001,p.263。

25 塜本啟祥,《梵語仏典の研究-Ⅳ論書篇》。東京:平樂寺書店,1990,pp.374-380。

26 塜本啟祥,《梵語仏典の研究-Ⅳ論書篇》。東京:平樂寺書店,1990,p.374。

27 印度佛教在公元四百年左右,也就是世親(Vasubandhu)示寂以後,產生三大系統,包括了

第一以陳那(Dignāga)(約 400-480)為首,後傳無性(Asvabhāva)(約 450-530),次傳護法

(Dharmapāla)(約 530-631),再傳戒賢(Śilabhadra)(約 529-646),之後傳玄奘(約 600-664)

及窺基(約 632-682),而後成立所謂的法相宗;第二是以德慧(Guṇamati)(約 420-500)為 首,次傳安慧(Sthiramati)(約 470-550),其中真諦(約 499-569)承繼了部分學說,成為後 來的攝論宗;第三是以難陀(約 450-530)及勝軍(約 530-645)為主,真諦也傳承了一部分,

玄奘也曾學過這個系統,只是此系統最後並沒有被傳承下去。參見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 究》,p.03。

28 勝呂信靜,〈唯識學派の緣起思想〉。中村元編集《東洋思想第五卷仏教思想---インド的開展》,

1967,p.184。

29 塜本啟祥,《梵語仏典の研究-Ⅳ論書篇》。東京:平樂寺書店,1990,p.374。

30 霍韜晦,《佛家邏輯研究》。高雄:佛光文化,1991,p.137。

31 鄭偉宏,《佛家邏輯通論》。台北:環聖圖書,1996,p11。

32 蔡伯郎,《唯識的三性與二諦》。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p.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