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現觀莊嚴論》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之異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畢竟空(atyanta-ś.)

無際空(anavarāgra-ś.) 無始空

無前後空 一切法空(sarva-dharma-ś.)

勝義空(paramārtha-ś.)

無性空(abhāva-ś.)

無性自性空(abhāva-svabhāva-ś.)

有為空(saṃskṛta-ś.) 行空

無為空(asaṃskṛta-ś.) 非行空

無散空(anavakāra-ś.) 不捨離空

總結而言,陳那的《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的主要內容,可以說基 本上只有三十二件事,就是包括依止,作用,修習,分別,罪,稱讚功德以上六 項,再加上十分別散亂及十六空,總計三十二項。

四、《現觀莊嚴論》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之異同

法尊法師在所譯自藏本的《現觀莊嚴論》中將全論分為八品,總計七十義,

而此論原先是《二萬五千頌般若》的綱要論義書,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要訣現 觀莊嚴論頌》110。依西藏所傳譯的此論,如石法師作了這樣的註解:「總之,《現 觀莊嚴論》是一部《大品般若經》「論義」體裁的釋論,不過卻具有「本母」的 性質,它以八個現觀和七十個要義的「要訣」,總攝了整部《般若經》的經義,

並將隱含其中的「成佛之道」揭示了出來,……」111。因為從《現觀莊嚴論》中 可以看出《般若經》的架構,學者羅時憲112也曾針對《八千頌般若經》與《現觀

110 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p.08。

111 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p.09。

112 羅時憲,《八千頌般若經論對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莊嚴論》作的對照比對,以玄奘所譯八千頌,也就是《大般若波羅蜜經》第四會,

與法尊法師譯自藏本的彌勒《現觀莊嚴論》此版本作對照,即使作者認為原本《現 觀莊嚴論》是在講述二萬五千頌,但八千頌被公認為最原始的般若經集成。而印 度論師獅子賢也曾在《八千頌般若經》註解中,引用彌勒《現觀莊嚴論》的全部 頌文。113

事實上依如石法師的研究指出,在藏譯論典中,宗喀巴將《現觀莊嚴論》的 印度註疏分為兩類,一為揉合《般若經》的注疏,另一為末揉合《般若經》的注 疏。其中獅子賢(約 730-790),揉合《二萬五千頌》著《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 多經合論》;另揉合《八千頌》著《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現觀論光明釋》;再揉 合《般若波羅蜜多攝頌》著《集薄伽梵功德寶頌難處釋》;以及未揉合《般若經》

著《般若波羅蜜多要訣現觀論釋》。114另外比較著名的還有聖解脫軍(約六到七 世紀)也揉合了《二萬五千頌》著《聖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要訣現觀論釋》。

115

《現觀莊嚴論》可以說是《般若經》的綱要書,而《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 要義論》則是《八千頌般若》的要義書。前者《現觀莊嚴論》是彌勒116造論,有 二百七十三頌,《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現觀論光明釋》由獅子賢釋論;後者《佛 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是陳那造論,現存漢譯有五十六頌或梵本則有五十 八頌,三寶尊釋論。

113 山田龍城著,許洋主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79---梵語佛典導論》。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

p.345。

114 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pp.64-67。

115 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p.65。

116 《現觀莊嚴論》的作者有不同的說法,一說為彌勒,二說為無著,還有主張其應為聖解脫軍

所著。而主張為彌勒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張其為彌勒菩薩五論之一,有人主張此彌勒為 無著人間的老師,非天上菩薩。如石法師依通稱方便,仍以彌勒為此論作者,筆者亦援引此作 法。參見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pp.10-16。

118 八現觀,一切相智 sarvākārajñātā;道相智 mārgajñātā;一切智 sarvajñātā;圓滿眾相加行 sarvākārābhisambodha;頂現觀 mūrdhābhisamaya;次第現觀 anupūrvābhisamaya;剎那現證加行 ekakṣaṇābhisamaya;法身 dharmakāya。八現觀七十義之梵文資料來源參見:兵藤一夫,《般若経 釈:現觀莊嚴の研究》,京都:文榮堂書店,2000,pp.482-4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nairmāṇikakāya 4. 智 法 身 jñānadharmakāya

現證發心等十法之究竟智,即智法身之相,

界限唯在佛地。

而《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有三十二義,如下表

圖表 7 圓集要義三十二義表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

依止(āśraya)

作用(adhikāra)

作為(karman) 分類(prabheda)

1.內空(ādhyātmika-śūnyatā)

2.外空(bahirdhā-ś.)

3. 內 外 空

(ādhyātmika-bahirdhā-ś.)

4.大空(mahā-ś.)

5.相空(lakṣaṇa-ś.)

6.空空(śūnyatā-ś.)

7.本性空(prakṛti-ś.)

8.畢竟空(atyanta-ś.)

9.無際空(anavarāgra-ś.)

10 一切法空(sarva-dharma-ś.)

11.勝義空(paramārtha-ś.)

12.無性空(abhāva-ś.)

13. 無 性 自 性 空

(abhāva-svabhāva-ś.)

14.有為空(saṃskṛta-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15.無為空(asaṃskṛta-ś.)

16.無散空(anavakāra-ś.)

修習(bhāvanā)

1. 無 相 分 別 散 亂

(abhāva-vikalpa)

2.有相分別散亂(bhāva-v.)

3.俱相分別散亂(adhyāropa-v.)

4.毀謗分別散亂(apavāda-v.)

5.同一性分別散亂(ekatva-v.)

6.種種性分別散亂(nānātva-v.)

7.自性分別散亂(svalakṣaṇa-v.)

8.差別相分別散亂(viśeṣa-v.)

9. 如 名 於 義 分 別 散 亂

( yathā-nāmārthābhiniveśa-v.

10. 如 義 於 名 分 別 散 亂

(yathā’rtha-nāmābhiniveśa-v.

) 相(liṅga)

罪(āpat)

稱讚(anuśamsa)

因此總略出兩者綱要書的大綱架構後,看似無關連的綱要,但實際上兩者講 述的都是般若經論的議題。如石法師主張《現觀莊嚴論》是闡揚以中觀思想為主 但兼含瑜伽觀行次第的般若學121

121 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p.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從《現觀莊嚴論》的八事七十義,以及《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六 事三十二義來探討其間的異同。《現觀莊嚴論》以根道果來說明般若學的修行次 第,而《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則以般若經中依序出現的經文次序來說 明,例如經文開頭首先出現如何依止佛所說的法及智,之後再說遵循法而所做的 行為,為了達成佛智的結果,發起勤苦修學的行業,再者為除遣十種分別散亂心,

及次第分別十六空的種類闡明,再為說修此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時,有起疑等魔事 相及不退轉的菩薩相等事,之後再說於此法門中所產生難事及誹謗、毒想時招感 的罪報,最後讚說其受持此法門後能得到的果報,以此六事來綜理此部八千頌。

因此,相同的點是兩論都是扣住《般若經》,以綱要的方式來說明。

而兩論比較明顯的差異,說明如下:

第一、 內容廣略不同:《現觀莊嚴論》不但可適用於十萬頌、二萬五千 頌、八千頌等《般若經》,而且其後注疏更再援引其相關《般若 經》的內容,如同如石法師所說的:「在注釋《現觀論》時,若 將相對應的《般若經》文引入,必然更易使人看出經、論互相發 明的意趣。」122而《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主要是陳那 在解《八千頌般若經》所作的綱要要義論頌,所以只針對八千頌。

第二、 後期注疏的立場不同:《現觀莊嚴論》根據宗喀巴在藏譯論典的 分類,此論現存的印度注疏即有二十一部,而且主要的注疏者包 括瑜伽行中觀派的聖解脫軍及獅子賢、尊者解脫軍等。123如石法 師認為《現觀莊嚴論》可能是瑜伽行中觀派思想濫觴的開始。124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目前現存的完整注疏只有一部 漢譯本及一部藏譯本125,都是譯自三寶尊的釋論,其引用彌勒的

122 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p.67。

123 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pp.59-69。

124 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p59。

125 只現存施護的漢譯本及 Thig le bum pa 及 Blo ldan śes rab 共譯藏文譯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辯中邊論》來說明十六空126,而且在三自性的釋解般若經中則 可看出陳那在般若上的主張,陳那的立場是否傾向後期瑜伽行派 唯識的觀點則仍有探討空間,但是三寶尊的釋論則可以完全肯定 其是以唯識觀點在解讀陳那的《圓集要義論》。

第三、 關於三自性的使用與否不同:《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第 二十七偈直接指出般若波羅蜜為什麼還要來說三種依止,也就是 要從勝上法切入所行法時說的內容,而此三種依止就是三自性,

即遍計分別、依他、圓成實。127但在《現觀莊嚴論》雖然依瑜伽 次第在修行般若,但看不見任何有關「阿賴耶識」及「三自性」

等瑜伽唯識的重要名相。128可是如石法師也認為《現觀莊嚴論》

與無著的《攝大乘論》有許多的共通點、甚至是完全相同之處。

其更主張「著作《現觀莊嚴論》的彌勒,如果不是一位深受中觀 學說影響的瑜伽行者,便是一位重視瑜伽實踐的中觀思想家。因 為《現觀莊嚴論》無論在性質、內容和思想三方面都明顯反映出,

126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釋論》卷 2:「如辯中邊論慈氏菩薩說如是義,顯明開示故,彼

頌言:

內外受彼身 安住物皆空 彼等智如見 所有義彼空 獲得二種善 常利益有情 處生死作利 彼善法無盡 種性等清淨 獲得諸相好 清淨諸佛法 菩薩亦成就 人及一切法 此中無性空

無性中有性 彼性亦復空」(CBETA, T25, no. 1517, p. 904 c2-11)。

127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卷 1:「般若波羅蜜 說三種依止 謂遍計依他 及圓成

實性」(CBETA, T25, no. 1518, p. 913 b8-10)。

128 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p.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現觀莊嚴論》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兩者雖然有同異之處,

但其仍各自對後期般若發展產生一定的貢獻,包括了其對般若思想做出的統整及 分類。

8 無為空 由非緣生無為真實空

故 8 無為空

9 畢竟空 由內外中間真實空故 9 畢竟空

10 無際空 由生死前際後際真實

空故 10 無際空

11 無散空 由取捨真實空故 11 無散空

12 本性空 由實性真實空故 12 本性空 即妙相

13 一切法空 由一切法真實空故 13 一切法空

出離相中有三相

14 自相空 由諸法生等真實空故 14 自相空

15 不可得空 由過去未來等真實空

故 15 不可得空

16

無性自性

空 由因緣和合真實空故 16

無性自性

空 出離相者

17 有性空 由五蘊自性真實空故

18 無性空 由無為虛空等真實空

19 自性空 由本性空亦真實空故

20 他性空 由諸法作者自性空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第三節 陳那《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