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二、陳那的著作

陳那的著作相當豐富,義淨《南海寄歸傳》提到有著名的八論,包括《觀三 世論》、《觀總相論》、《觀境論》、《因門論》,《似因門論》、《理門論》、《取事施設 論》、《集量論》。33有關這些著作的漢譯,義淨與玄奘分別譯出了《因明正理門論》, 義淨曾譯出《集量論》四卷,可惜已經散迭34。《觀境論》有真諦譯《無相思塵論》、

玄奘譯《觀所緣緣論》以及義淨譯《觀所緣論》。《取事施設論》應為義淨譯的《取 因假設論》。

陳那的著作除此八論外,漢譯還有同本異譯的真諦譯《解捲論》與義淨譯《掌 中論》,以及義淨譯的《觀總相論頌》。再者就是宋代施護所譯的《佛母般若波羅 蜜多圓集要義論》35。藏譯則有《雜讚》、《聖文殊瞿沙讚》《無邊功德讚注釋》、《無 邊功德讚義頌》、《普賢行願義攝》、《入瑜伽》、《阿毗達磨註緊要義燈》等36

《集量論》中除了現量說值得注意外,三分說的概念對唯識學派占有極其重 要的地位37,而因為《因明正理門論》目前還有沒有梵本發現,所以只能依唐玄 奘及義淨所譯的《因明正理門論》漢譯本,再比對商羯羅主的的《因明入正理論》

之梵本 Nyāyapravesakasūtram、藏譯本、漢譯本,回頭去檢視陳那的因明真正的 意涵。而陳那的因明主要以破立來建立能所,再用因三相及九句因等論式來處理 宗因喻的問題。

陳那的八論主要的內容,第一是《觀三世論》,依據宇井的說法是雖然藏譯 有 Trikāla-parīkṣā,但其詳細內容無從得知,再加上因為沒有相對應的漢譯本及

33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p.10。

34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p.8。

35《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卷 1:「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大域龍菩薩造,西天

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等譯」,(CBETA, T25, no. 1518, p. 912)。

36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p.18-19。

37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58,p.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梵本,所以其實際內容為何,的確無法得知。不過,在漢譯本中,有義淨譯的《掌 中論》,及真諦譯的《解捲論》,陳那在論中一開頭就說:「謂於三界但有假名,

實無外境,由妄執故,今欲為彼未證真者,決擇諸法自性之門,令無倒解故造斯 論 」 38 。 雖 然 此 論 在 1918 年 由 F.W. Thomas 博 士 依 藏 譯 本

Hastavāla-nāma-prakaraṇa 及漢譯本作梵本還原,

39雖然不在八論之中,但與《觀 三世論》之間是否有相關尚待更多的資料來佐證。

再者是《觀總相論》,在漢譯本中有唐代義淨所譯的《觀總相論頌》一卷,

重點在講能銓名及所詮義40,以能詮及所詮來展現所謂的總相。全文總計十一頌,

以說聲義智等差別來說總相。

三者是《觀所緣論》(Ālambana-parīkṣā),漢譯本中有真諦譯的《思塵論》、

玄奘譯的《觀所緣論》、義淨譯的《觀所緣論》,也存有藏譯本。包括 Magdalena Schott(1935)及山口益等學者都曾對此論做了相關研究。41宇井伯壽自己也在

《陳那著作の研究》中選擇了五部著論作為研究內容,包括了《觀所緣論》、《解 捲論》、《取因假設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觀總相論頌》42

四《因門論》、五《似因門論》、六《理門論》就是後來玄奘及義淨所翻譯的

《因明正理門論》,現代的學者包括 Tucci43、桂紹隆44、武邑尚邦45、沈劍英、鄭 偉宏、巫康壽、霍韜晦等等都有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

七是《取事施設論》,即義淨譯的《取因假設論》,此論可分為七個部分,其

38 《掌中論》卷 1,(CBETA, T31, no. 1621, p. 884 b14-16)。

39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58,p.16。

40《觀總相論頌》卷 1:「由能詮名等,唯局連屬門,了彼所詮義,故以總相性。」(CBETA, T31,

no. 1623, p. 888 a16-18)

41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58,p.14。

42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58,pp.32-335。

43 Giuseppe Tucci .The Nyāyamukha of Dignāga The Oldest Buddhist Text on Logic After Chinese and Tibetan Materlals.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lals Center,ING.,1976.

44 桂紹隆,〈因明正理門論研究〉〔一〕~〔七〕。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1977-1986。

45 武邑尚邦,《因明學起源と變遷》。京都:法藏館,19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中包括了序論、總聚論、相續論、分位差別論、非有論、有為無為論、結論。46此 論的重點在說:「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同處心異故,許境非實有。」47事實 上,相對於無著在其《攝大乘論》中也曾使用相似的語句:「鬼傍生人天,各隨 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48此句話的意思是如《攝大乘論釋》卷 9 所解釋的:「謂於傍生見有水處,餓鬼見是陸地高原,於人所見有糞穢處,猪等 傍生見為淨妙可居室宅,於人所見淨妙飲食,諸天見為臭穢不淨。如是眾生於等 事中,心見異故。應知境義,非真實有。」49所以《取因假設論》在說境無識有 的概念。

第八論就是《集量論》,唐代義淨於景雲二年(711 年)所譯的漢譯本並沒 有流傳下來,但是藏譯本至今仍有完整的譯本保留,而梵本有缺頁,但仍具參考 研究價值。此論就是陳那的三分主張,包括見分、相分、自證分,對應能量、所 量、量果。50

量論對唯識學派有著深層的影響,包括無性在《攝大乘論釋》卷六中提及一 識三相等概念,及護法《成唯識論》卷二中提及的所量能量及量果的體性,親光 在《佛地經論》卷三的所取分能取分自證分的識探討,其對後期唯識學派關於識 及量分問題有著重要地位。51

而《集量論》在西藏先後被翻譯了二次52,而近代的漢譯則首先於 1928 年呂 澂節譯了那瑭及卓尼的藏本,譯出《集量論釋略抄》,刊登於《內學》第四輯53

46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58,pp.169-186。

47 《取因假設論》卷 1,(CBETA, T31, no. 1622, p 887 b4-5)。

48 《攝大乘論本》卷 3,(CBETA, T31, no. 1594, p. 148 b1-3)。

49 《攝大乘論釋》卷 9,( CBETA, T31, no. 1597, p. 367 b23-c1)。

50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58,p.336。

51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58,p.344。

52 第一次為金鎧及信慧的譯本,第二次為持財護及雅瑪參賈的譯本,先後被收入丹珠量論部。

53 法尊等譯述,《辨法法性論、攝大乘論、三自性論、集量論略解》。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

p.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之後 1980 年法尊法師,再次由藏譯本54編譯了漢譯本的《集量論略解》。55

《量論》共分為六品,每品都是先立自宗而後破異執。

第一品為現量品,量是陳那認識論的主張,其主張量只有現量及比量,排除 聖教量及譬喻量,而認識的對象也只有二種,一是自相二是共相。真現量有四種,

一為根現量,二為意識現量,三為自證現量,四為瑜伽現量。第二品是為自比量,

又稱自義比品。第三品為為他比量,或稱他義比量。第四品為觀喻似喻品。第五 是觀遣他品(呂澂譯為觀遮詮品)。第六為觀反斷品(呂澂譯為觀過類品)。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