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自我概念的發展與特性

自我概念的發展隨著個人之成熟而日趨明朗穩定,個人也隨著成長與發展而 改變他的自我概念。不同的學者針對自我概念的發展有其不同的論點,列述如 下:Jones(1988)也認為當一個孩子六個月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或多或少的形成 對自己的概念(引自趙曉美,2000)。

Stonec 與 Lemanek(1990)提出對自我概念發展的看法(引自周佑玲,2002):

1.第一階段:出生到三歲

(1)視覺的自我覺察。

(2)自己身體和心理狀態的描述。

2.第二階段:四到六歲

(1)對身體外表、行為和活動作具體的自我描述。

(2)個人特徵的全有或全無概念化。

(3)自我觀點的焦點在身體部分。

3.第三階段:七到十一歲

(1)自我描述合併心理特徵和社會化比照點。

(2)知覺到以情境為基礎的自我不同面。

(3)能區分出自我的心理面和身體面。

4.第四階段:十二到十六歲

(1)以心理邏輯架構、氣質特徵、信念和價值為基礎對自我做抽象描述。

(2)統整自我的各個不同面,形成一致性的自我認同。

(3)以心理名詞概念化自我,如經驗的擁有、自我反射的能力和自我監視。

郭為藩(1996)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是連綿不斷的過程,很難加以明確的切 割。他依照自我概念的結構分為軀體我、社會我與心理我,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 可分為三個時期:

1.第一時期:惟我中心期(ego centric stage)

即軀體我,是個體形成自我概念最原始的狀態,其延續期大約是從個體出生 至三歲左右。在發展過程中,個體藉由知覺動作發現了自身的軀體形象,因此初 期的自我概念是經驗學習的結果。此時期自我最重要的功能在適應自然的環境,

滿足需求以維持生存。個體在此階段必須跨越三個關鍵期:一為出生後三個月期 間,嬰兒面對人臉部的微笑反應;二為出生後第八個月左右,幼兒能把陌生的臉

孔與記憶中的臉孔相互比較而不加排斥;三為一歲半時,幼兒有搖頭抗拒並說不 要的姿態。

2.第二時期:客觀化期(objectified stage)

其延續期大約是從三歲至青春期,此時期社會文化對個體的影響最深。這一 階段的兒童會透過角色的認定,使自我心理的內容較客觀化,行為表現也漸漸與 社會規範一致。此時期遊戲與學校生活是影響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因素,兒童在 遊戲過程中,會透過與友伴給予的社會自我印象,得知自己的能力,而得到情感 上需要與滿足。如果自重感與歸屬感的消失,學業焦慮可能會造成自我概念發展 的障礙。

3.第三時期:主觀化期(subjectified stage)

其延續期大約從青春初期至成年約十年的時間,是個體發展、整合自我概 念、自我概念趨於成熟的主要階段。在此階段中,個體在生理上、情緒上或思想 上有急遽的成長,如第二性徵出現、想像力豐富、邏輯推理能力敏捷等。個體以 主觀化的觀點來認識客體事物。此時期客主觀化(自我、心理我)的成熟,形成 自我的價值體系,可以用自我的看法來看客觀環境。

綜上所述,自我概念的發展始於嬰兒期,當個體開始有自己思考與行為的能 力時,自我概念將更明顯的發展。個體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後,透過與他人互動 而形成自我的概念,自我概念也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於成熟穩定。自我概念發展的 好壞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程度。若個體有著正向的自我概念,便能以積極的態度看 待自己、接納別人,在團體中也容易與人相處,對社會有著良好的適應力;反之 則消極自卑,做事常遭挫折,不能接納自己更不能接納別人其行為或生活,顯得 消極或鬱悶。

綜合上述,自我概念與我們知覺、生活、學習、人際關係與環境互動有密切 關聯,加上個人對自己看法未必客觀,正因如此自我概念一直是心理學研究重要 問題,許多研究者提出不同見解,以下整理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如下: